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的区别-微言大义和春秋笔法的区别和联系
1.与春秋笔法相对应的写作手法
2.不懂就问,何为春秋笔法
3.什么是“春秋笔法”?
与春秋笔法相对应的写作手法
与春秋笔法相对应的写作手法是“微言大义”。以下是春秋笔法的特点:
1、以少引多、点到为止
由于生活阅历和艺术素养的不同,读者的感觉与作者的主旨可能迥异,故论事论人,点到为止,话不说尽,留有余味。
2、以无胜有、不著一字
犹似画龙,见首不见尾,方显其潜涵之魅力。又如乐曲,戛然而止,余音缭绕,韵味无穷。
3、以彼及此、烘云托月
主要对象非正面著墨,而是通过渲染其周围的人物和环境,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
4、以虚寓实、设想幻化
欲写眼前,却着墨未来;欲状现实,却描绘幻境。笔下之虚,扑朔迷离;虚中隐实,独具神韵。
5、以浅藏深、言近意远
悬念迭出,由浅入深,言短意长、雅俗共赏。
6、背面敷粉、以表掩里
看似浓情蜜意,切勿上当,表面虚假,内里真情,似喜掩悲,明褒暗贬。
微言大义的特点
1、精微言辞
微言大义的写作手法通常运用精微的言辞和简洁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含义和观点。这种言辞既不浮华也不肤浅,而是精准而富有内涵。
2、隐晦含蓄
微言大义的写作手法通常不会直接陈述事实,而是通过暗示、比喻、反语等修辞手法来表达作者的立场和观点。这种隐晦含蓄的表达方式让读者需要仔细品味,才能领悟其中的深刻含义。
3、深刻剖析
微言大义的写作手法需要对历史事件、人物、社会现象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评价。这种剖析不仅需要准确的史实和数据支持,还需要作者具备独立思考和独特见解。
4、引人深思
微言大义的写作手法不仅传达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读者在品味文字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深入了解历史事实和社会现象,还能够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价值取向。
5、艺术感染力
微言大义的写作手法具有独特的艺术感染力,能够让读者感受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力量。这种感染力既来自于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来自于作品所反映的历史和社会背景的深刻内涵。
不懂就问,何为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创造的描述写法,现多称文章用笔曲折而意含褒贬的写作手法。委婉地表达作者的倾向,不直接表明态度,以曲折迂回的方式让人知道。也指一字置褒贬,简练而含蓄地点评人事,亦称“微言大义”。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法和技巧,是孔子创造的一种文章写法,即在文章的记叙之中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倾向,而不是通过议论性文辞表达出来。
《春秋》,鲁国史书,相传为所修。经学家认为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历史上,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这种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春秋》的记述,用词细密而意思显明,记载史实而含蓄深远,婉转而顺理成章,穷尽而无所歪曲,警诫邪恶而褒奖善良。如果不是圣人谁能够编写?)”
由于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后世作者为了阐述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如“武公怒而戮之,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既然已经杀掉了他(关其思),就没必要再用对人的谦称--“子”了[1]。
史家讲求秉笔直书,但却利用不太明显的字眼等隐讳的写法,暗暗将自己的主观看法加入其中,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后世对此有褒有贬。
什么是“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是指在宣传材料的选择上注意褒贬。孔子修《春秋》所采用的方法是“笔”和“削”。
“笔”是在原来《春秋》的记录上加添,“削”是对原来的《春秋》的记录删减。
所谓“春秋笔法”,也叫“微言大义”,它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孔子做司寇时,判词若有可以与人商量的地方,就不独自决定。至于作《春秋》,该写的就写,该删的就删,即使是高足弟子子夏等也不能建议一字一句。孔子说:“后代了解我凭的是这部《春秋》,而怪罪我也凭的是这部《春秋》”。
扩展资料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他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惩劝,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
百度百科-春秋笔法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