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无挂碍无挂碍故出自哪里-心无挂碍的下一句是什么
1.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什么意思
2.心无挂碍,终得归程
3.静心六诀
4.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佛告诉我们珍重但又告诉我们一切皆空,试问能空的下来吗?
5.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
6.谁帮我解释一下冰心诀中几句的意思?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什么意思
“心无挂碍”,意谓心里没有物欲牵挂妨碍;“无挂碍故”意思是:如果没有物欲牵挂妨碍。"挂"即牵挂;"碍"即妨碍。
“心无挂碍”和(无挂碍故)出自《心经》,原经文: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注解:
"菩提萨埵",全称为"菩提萨埵摩诃萨",意为"大菩萨",梵文应为Mahabodhisattva。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便得度脱生的菩萨。
"依般若波罗蜜多"的"依",作"依靠"讲;大菩萨是能依之人,般若波罗蜜是所依之法,其解脱智慧从所依持的修行法门中生出。
"挂碍",的"挂"即牵挂;"碍"即妨碍。意谓由于物欲牵挂妨碍,所以不得自在;"恐怖",即惊恐怖畏的意思,心中惊慌,当然不得安乐;"颠倒",不平顺,不安定;"梦想",不符合真实的妄想,错乱之想;"究竟",达到至极地位。
"涅盘",通常译为"灭度"、"寂灭"、"解脱",也译为'圆寂'。
菩萨依照般若法门修行,观照真实,最终达到人空、法空、空空,三障尽除。于是心中没有任何牵挂滞碍,也就不致生出惊恐,没有的怖畏,既已断尽恶因缘,心便常定不乱,远离七颠八倒,昏烦扰乱和幻妄,得解脱,得通达,证常乐我净,得究竟涅盘。
扩展资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有时也称《般若波罗蜜心经》,为《金刚经》降伏其心篇。全经只有一卷,260字,属于《大品般若经》中600余卷中的一节。
地位: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
《般若经》共有九部: 《放光般若》、《光明般若》、《道行般若》、《胜天般若》、《胜天王般若》、《文殊问般若》、《金刚般若》、《大品般若》、《小品般若》。
参考资料:
心无挂碍,终得归程
午后两点,秋日的阳光依旧毒辣,此刻正透过窗框与门帘,就这么晃晃悠悠地挤了进来,硬塞了一屋子的热气,很有几分逼魇。
屋外嘶鸣的秋蝉,倒是少了酷暑盛夏蝉儿的呱噪味。偶尔放声歌唱起来,亦如蜻蜓点水似的,仅浅浅低吟几声, 便慌里慌张停歇下来了,持续时间不长, 很快归于寂静之中。
隔水渠不远,有一片繁忙的工地,不时从那儿传来钻机打孔“哐当、哐当…… ”的生拉硬拽之音, 有一下没一下,毫无节拍与规律可言,就这样突兀兀地划破了白日里的闲静。
胡适老先生曾对生命的意义做过阐述:“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尤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想想最近的这几年,我常会纠结一个人活着的意义在何?可就是怎么也找不着生命的意义?感觉自己如同行尸走肉般,只是机械重复着旧日的过往。我这具少了奋斗目标的干瘦躯壳,不是郁郁寡欢,就是打不起精神来;我既看不清前路的方向?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在追求啥东西。
作为一名在地产行业摸爬滚打近20年的从业者,对地产业的发展态势,谈不上有啥独到的洞察,难有过人之见。只不过服务的客户多了 ,形形色色的人倒是跟着见了不少;服务的项目也五花八门、形态各异,天南海北跟着项目确实跑了不少地方,广识谈不上,但凭经验去判断项目,倒还可以与客户同调并肩,临时发挥,胡诌对应上几句。
刚开始做地产的那些年,我踌躇满怀,雄心不已,很想干出点成绩,人如同打了鸡血似的,感觉总有使不完的劲儿。
岁月真是一把杀猪的刀,一天一刀,割着割着,血流干了,骨跟着也割没了……人也同理,只要时间一拉长,人便会慢慢变得麻木钝迟起来,激情亦跟着耗尽,直至兴趣难提。
我这样的人,其实并不擅沟通,不懂为人平衡相处之要。对世故人情,生来就欠缺应对的敏感,更不懂世间人情的变通之法。
有时,若与客户多说上几句有分歧的话语,我这个脸薄气短的粗野之人,便会以道不同不相为谋作借口,一下就会意气用事,脸红脖子粗,忿忿然摔门离去,留下一屋子丈和尚摸不着头的客户,在那目瞪口呆,他们也跟着变得气呼呼的,望着我义无反顾远去的背影忿忿开骂。
我如此内向又偏执的性格,确实没少干那些木纳不合时宜的荒唐之事。遗留下来的一地鸡毛,还有那不好收拾的残局,多半都是我公司的同事,忙前忙后帮衬解决。他们替我赔礼又道歉,想方设法抚平客户激越难平的愤懑,擦了不少麻烦连连的“屁股”。
地产广告,本身就是技术含量不高的服务行业,无论个人还是公司,进入的门槛均较低。如果说真有啥技术上的门槛区隔,倒不如说客情维护能力,还有五花八门的公关手段更管用些。
如此这般来回折腾,确让我对工作勉为其难,内心深受打击。那套“不做总统,就做广告人!”蛊惑人心的鼓动性说词,于我再无吸引力了。
倒不是这个行业不再赚钱了,而是我自己不想继续苟且客户难堪的脸色。这份看似“体面”的工作,越发让我难提兴致。那两年,若即若离的心态,已经严重影响到我的信心。曾经工作上带来的那些成就感,不再重现。人的心绪一飘摇,就如秋风扫落叶一样,日扫日清,一日渐少一日。
因为我的不作为,同事间的关系,开始微妙并起变化。种种接踵而来的挫败与击打,使我寝食难寐,彷徨终日,如丧家之犬找不到归属之地。
一个人,若在工作中找不到乐趣,仅仅为了那份养家糊口的薪水,在那苦苦煎熬撑,与一头胡吃睡,把自己喂肥了等着上砧板的肥猪,又有何异?
找不着人生意义的我,迷惘又痛苦。
那种想放下,却又没勇气放下、没魄力与过去作彻底决裂之人,是痛苦的;那种想重新开始,却又不知从哪儿选择之人,是不堪的;那种想做自己,却又无法做自己的人,更是焦灼。而我,还兼有这三者的所有苦楚。
在创业的最后那两年,找不到出路的我,只好在魂魄与身体不合一的状态下继续潜伏,虽然我试着让自己放下纠结,尽力退居二线,想躲到幕后维持这一僵局,想苟延残喘多挨些时日。
可一旦起了心,动了念,就再也回不到从前了。我越是往后退缩,越发现自己其实根本无路可退。作为公司初创的一员,一旦不能给公司带来正向价值,不能承担自己该尽的义务,团队成员各种不和谐的噪杂之音,如排山倒海般向我奔涌而来,与夏日蚊虫一样,“嗡、嗡、嗡……”紧紧缠绕着我,使我无地可遁。
好在与我一起创业的几位好兄弟足够包容我,他们几个人倒没说啥,一个劲地鼓励我,希望我能否寻得更广阔的新天地。
焦虑与纠结,除了徒增烦恼与伤悲外,根本与事无益。胡乱折腾一通之后,我只好尝试让自己尽可能安静下来,要自己珍惜眼前当下难得的闲暇,不生抱怨,于人于己都是一个不错的解脱。
后来,我干脆放弃事业,彻底离职了断过去,赋闲归家,做一个专职的家庭妇男。平日,忙完家中的碎活闲杂,我把自己安于旧纸杂书堆里,在字里行间构建属于我的一方世界,期待找到救赎自我的根本之法。
小林一茶曾写过这样的俳句:“在盛开的樱花树下,没有人是异乡人!”是啊,一个人内心若过于贫乏,没有丰盛的精神生活来积淀,无论他的身子去到了哪,终不过是一个流落他乡的异乡人,无根无基,飘若浮萍。
“做人要守住木瓜开花般的憨呆,和水击岩石的笨拙。”夏目漱石在他的文字里不断开示于我,做一个真正的大写之人,必须守拙抱朴,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确实,这两位已走远多时的日本大智大成者,他们的内心恬淡,执守清净,淡然守中。他们正是凭着心无挂碍,和光同尘,终得归程,这不正是我一直苦寻的学习榜样!
嘻,看来,我也该见素抱朴,从少思而寡欲行起!
静心六诀
心有一切有,心空一切空;心迷一切迷,心悟一切悟;心邪一切邪,心正一切正;心乱一切乱,心安一切安;一切为心造,无心自解脱。
一切都是过眼云烟 放下我执即得解脱。。。
六祖有言:「心迷法华转,心悟转法华。」又云:「无念念即正,有念念成邪。」心迷则心生,心悟则心寂。心生则念生,心息则念灭。我息一切心,即无一切念。我无种种心,即无种种念。修行人如能七日七夜不动念头,即可得正道。古德云:「诸人心心不息,念念无住。若能于不息处息,于念处无念,自合无生之理。」此是寂心息念一法。永嘉云:「凡俗多于事碍理,境碍心;常欲逃境以安心,遣事以存理。不知乃是心碍境,理碍事;但令心空境自空,理寂事自寂。勿倒用心也。」此亦即寂心息念一法。念念 连续不断的意念。
心可成佛,心可成道;心亦碍佛,心亦碍道。就其可成言:即心即佛,即心即道。就其不可成言:即心非佛,即心非道。前者就真心言,后者就凡心言。前者心心无念,后者心心有念。故夹山密公云:「心本是佛,因念起而漂沉;岩实不移,因舟行而鹜骤。」众相现而本体不动,声色俱而不随不坏;如雁过长空空无迹,影沉寒水水无心;但自得真心自体矣。」
玉虚子诗谓:「物物元无物,心非形亦非;三般观晓悟,悟者不知谁?」又云:「无无藏妙有,有有观真空;湛然俱不立,常寂性融融。」这是彻了语。此意通三教,万法无二门,入者有得!圭峰禅师谓:「心无自相,托境方生。境性本空,由心故现。」若能心境俱泯,体用两寂,则自心境两不相碍,本源湛寂清明,自在虚灵,则此心便不祈静而自静,不祈息而自息矣!
摘自 静心诀要
道家养生学概要_百度百科
参考资料;
卷三
炼心诀要(心学指微)
静心诀要
养心诀要
附录收心法下手功夫
止念诀要
息妄心诀要
附录真也是妄诀要
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佛告诉我们珍重但又告诉我们一切皆空,试问能空的下来吗?
阿弥陀佛!佛菩萨为我们的讲说的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空有不二之境。这种“空”,并非我们所能理解的那个“空”,它远远超出我们这个世界的意识观念逻缉思维。我们观念中的空往往被定义为没有。而佛法当中的“空”,方便说,它非有非无。它是一切万物的本体,能生万物万法万相,但是一切都不可住、不可得。这个空,无边无限,大无其外,小无其内。它不是我们意思观念所能理解的,只有放下我们一切观意逻缉意识思维等一切业缘形成的障碍,才能真正的契入这种“空”性。
我们众生一般执着于世间尘染,认为一切皆为真实,此时应以“空性”之理观照。一切万法、万相、万境、万缘、万事、万物,皆是迁流不止,不可住,不可留,终不可得。以此理观照,令我们放下“有”的执着。
若有众生偏执于空,取断灭之见,则应以“缘起”来观照。一切万法,虽然性空,终不可得,但此寂灭之体能生一切妙用,并非一片寂。如此观照,不落断灭之见。真空妙有,妙有真空,空有不二,是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布袋和尚诗偈中为人处世的哲理
布袋和尚是五代的一位高僧。法名契此,又号长汀子。明州奉化(浙江)人。以神异著称,他在江浙一带化缘,出入市镇乡村。经常肩上背一个布袋并手拿锡杖及佛珠,身材矮胖,面容慈祥、笑容可掬、大腹便便,人称布袋和尚。布袋和尚性格乐观恢谐、宽容大度、随遇而安、席地而卧。能不气不恼地笑对一切欺辱羞骂,从来不计较别人也不报复别人,更不与人争长论短。
而且还能示人吉凶,无不灵验。所以人们也都非常喜欢他,便称他为「」。后梁末年,契此和尚坐化于明州岳林寺前,示寂前曾留下一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世人,世人自不识」的诗偈,时人认为他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在中国多数汉传佛教寺院里所供奉的大肚弥勒,即为他的造像。布袋和尚曾作有许多诗偈,阐述他对佛法的理解和对为人处世的独特观点。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他的部分诗偈。
布袋和尚一次外出化缘,有居士问他:「和尚何姓?何年月日生?法腊几何?」师云:「你莫道我姓李,二月八日生,只这布袋与虚空齐年。」居上因谓师曰:「和尚此去,若有人问,只恁么对,不可堕他人是非。」师答以偈曰:
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
宽却肚皮常忍辱,豁开心地任从他。
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
要使此心无罣碍,自然证得六波罗。
这首诗偈表达了布袋和尚看破人我是非,不染指是非恩怨,忍辱宽容的哲理思想。其中「是非憎爱世偏多,仔细思量奈我何」告诉我们世事纷繁复杂,人与人之间往往会因为见解和自身修养水平的不同,对于不符合自己心愿的人产生怨恨心理。这些憎恨,既有同事之间因为名利等方面的争端引起嫉妒乃至暗中加害,也有因恋情失败产生的怨恨心理。人世的许多悲剧莫不由怨恨产生。总之,人世间因各种原因引起的恩恩怨怨实在太多。恩爱的夫妻可能转瞬间变成陌路,患难之交的朋友也可能分道扬镳。世事变幻不定。对于人世这么多的是非恩怨,布袋和尚却不去计较分别,因为他已经将世事看得很淡了。所以有爱时不洋洋自得,恨来时亦坦然处之。时刻以平常心来对待,是非憎爱自然也无法左右自己了。
后面的几句诗偈告诉人们,为人心量要大,对他人过分的言行要学会宽容对待。即使对那些曾与你结怨的冤家,你也应当以宽容之心宋对待,天长日久,那些冤家会从你的宽容中幡然省悟,对自己错误行为感到羞愧,他们会对你倍加尊敬。作为修行之人应当具备忍辱宽容的心量,就是俗世中人,这也是一种必备的基本修养。如《菜根谭》中说:「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这两句话是对契此和尚忍辱宽容思想的最好注解。
其实,我们在平日生活中若能够不计个人恩怨,以责人之心责己,以宽容之心待人,你最终就会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布袋和尚在本偈中告诉人们为人处世应当具备的态度:对待知己之人,也应当讲究分寸,若过分亲密,时间一长也会由亲变疏;对于冤家对头,也不必整天咬牙切齿,适当学会以和善的态度来与他们相处,你会发现,他们对你的态度会明显改善。久而久之,就会与你和睦相处了。人只有放下世间的是非爱憎,才能不受这些问题的困扰,从而能够在与人和平共处中悟道成佛了。
有居士问布袋和尚:「和尚有法号否?」师又答以偈曰:
我有一布袋,虚空无罣碍。
打开遍十方,八时观自在。
传说布袋和尚在浙江一带化缘时,每天身上背着一个大布袋,不论别人给他什么东西,他都笑而纳之。奇怪的是,这个布袋好像很大,里面装再多的物品永远也装不满。所以布袋和尚在本偈中说这个布袋打开可以足遍十方,可见布袋之大,难以想像。布袋和尚的这首偈语的本意不在于此,而是旨在告诉人们为人的道理:一个人为人处世,应当具有像布袋一样的心量,无论世间善恶美丑等各种东西都能容纳得下,并且能够对此心无罣碍,你就会生活洒脱自在。
布袋和尚另外一首诗偈中说:
老拙穿衲袄,淡饭腹中饱,
补破好遮寒,万事随缘了。
有人骂老拙,老拙只说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
涕唾在面上,随他白干了,
我也省气力,他也无烦恼。
这样波罗蜜,便是妙中宝,
若知这消息,何愁道不了?
在我们纷繁复杂的尘世上,总有一些人整天无事生非,今天道东家的长,明天说西家的短,仿佛除了他本人以外,人世间没有一个完美的人。这些人不只是评论别人的不是,有时还会搬弄是非,挑拨离间,使本来关系融洽的人,因挑拨而心存隔阂。不仅如此,他们有时还会无中生有地捏造事实,以诽谤他们看不惯的人,使人每天处于他们的造谣中伤之中而不能自拔。
对于这些是是非非,大多数人通常会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报复对方。这样一来,你可能因发泄了心中的不满,得到一时之快。但同时也增加了对方的憎恨之心。他们也会以同样的方式报复你,使你因此受到更大的伤害。也有的可能会因双方互不相让,致使本来很小的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造成人们都不愿看到的悲剧。古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人若是不能忍受一时之辱,往往会做出过激的行为,既伤害了别人,也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痛苦,造成得不偿失的后果。这种以怨报怨的方式,不但不能使是非恩怨得到有效的化解,反而会使积怨越来越深,久而久之便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与其两败俱伤,倒不如采取忍辱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无中生有,诽谤别人的人。
契此和尚的这首诗偈告诉我们,要想做一个心无烦恼的人,就应当学会少欲知足,一切随缘。为了更好地与人相处,我们应当学会以忍辱宽容的心态来对待伤害我们的人。如果我们都能以弥勒菩萨的忍辱精神来对待外宋的伤害,不仅可以避免许多不必要的伤害,而且还能够使你生活得平静安乐,无忧无恼。
居士又问布袋和尚:「有行李否?」答以偈曰:
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
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
这首诗歌表达了契此和尚旷达潇洒、逍遥自在,不为物役的洒脱自然的生活态度。佛家历来主张人们应当清心寡欲,认为一个人如果减少对物质的欲望,自己便会生活得心无罣碍,轻松自在。世间之人,对物质的追求往往贪多勿得,被名闻利养所累而不得自由。契此和尚以一钵一袋的化缘经历告诉人们,人只有少欲知足才会活得悠然自得。首两句「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形象地写出了作者淡泊处世的简单生活。布袋和尚居无定所,所乞无类,为求正果虽孤身万里亦无所惧。无居所,无定食,放下杂念超然入世,方能修得悟彻圆明,了然生。这是一位游方者生活的真实写照。
这首诗偈还反映了对世态炎凉的感受。「睹人青眼在」表达了作者对人情冷漠的失望,世人执迷不悟如是,值得青眼相加的人太少,欲度化此凡尘众生,可谓艰难。诗句中的「青眼」是指人高兴时眼睛正著看,黑色的眼珠在中间。比喻对人的喜爱和重视(跟「白眼」相对)。契此和尚在游方化缘的过程中,经常受到别人的冷眼相待,甚至连他问路,世人也是不理不睬。但契此和尚并不以为意,反而将此作为度化世人的一个契机。他把自己所化得的食物都留给那些生活困苦的人,以此使那些冷眼之人得到感化。后面的「问路白云头」,写得颇有些矫矫不群,豁然间展开了全诗的境界,深远幽邃。
居士又问:「弟子愚鲁,如何得见佛性?」以偈答曰:
即个心心心是佛。十方世界最灵物。
纵横妙用可怜生。一切不如心真实。
布袋和尚回答弟子的偈语十分巧妙。他的这种「即心是佛」的主张,正是禅宗顿悟成佛思想的体现。禅宗要学徒断除对外境的攀缘分别之心,但凡内观自心,心若清净,自己本具的真如佛性就会显现。若被外境所转,自己就会每天生活在烦恼痛苦之中而不得自在,更谈不上见性成佛了。布袋和尚认为纵然「十方世界最灵物,纵横妙用可怜生」,也不如反观自心来得真实。
层士又曰:「和尚此去,须止宿寺舍,莫依族舍而住。」答以偈曰:
我有三宝堂,里空无色相。
不高亦不低,无遮亦无障。
学者体不如,求者难得样。
智者解安排,千古无一匠。
四门四果生,十方尽供养。
弟子劝告布袋和尚,应到寺院之中投宿,不到世俗人家去,免得被世人所轻慢。布袋和尚以这首偈语回应了弟子。他认为自己有一个三宝堂屋,这个堂屋内空没有色相,既不高也不低,四周也没有任何遮挡。布袋和尚所说的自己居住的屋子是无形五色的,他所说的堂屋是人心量的屋子,若人心量宽容,足可以容纳任何事物。诗愒接着说,这个堂屋是学者的身体比不上的,求法之人也难以得到具体的模样。这种堂屋具有大智慧的人才知道如何去安排,不需要工匠的雕琢,一个人若拥有了这样的堂屋,就能够修得正果,得到十方的供养了。
居士听过布袋和尚的偈语,又作礼曰:「愿和尚再留斋宿,以尽弟子恭敬之意。」是夕,师复书一偈于居士之门曰: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
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
无一块泥土,无一点彩色。
工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
体相本自然,清净常皎洁。
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
布袋和尚所说的一躯佛,就是指的自性佛,这个自性佛是人人本具的。这一躯佛不用雕塑也不用装饰,没有泥土和色彩,没有形象和声音,技术再高超的画工也难以描摹出其形象,最擅长偷盗的窃贼也难于施展其法术。这个清净佛性本来具足,清净皎洁,只是因为有的人不能够见自本性,于是便有了烦恼痛苦。布袋和尚认为,这种佛性虽然无形无像,但却可以分身千百亿度化众生。
布袋和尚一次接受农家的斋供养,农夫问他如何是道,他答曰:
手捏青苗种福田,低头便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成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这首诗偈实写插秧,虚写禅者的修持。诗人将插秧这一平常的劳动来比喻为修道,认为人若能达到心底清净,没有污染,修道者的内心就会像插秧时见到的水中天一样清净明澈,这时人就回归到了本来面目,得大自在。诗歌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作为劳动,插秧的后退其实是在前进。其中蕴涵的人生哲理是:我们在为人处世时,应当学会宽容别人,凡事退让一步为高。当你宽容了别人,你就会得到别人善的回报,自己也会成为一个受人欢迎、有所成就的人。
一次,布袋和尚路过集市,见市人挤挤。叹曰:
奔南走北欲何为,日岁光阴顷刻衰。
自性灵知须急悟,莫教平地陷风雷。
俗话说「世间熙熙皆为利来,世间攘攘皆为利往」。世间之人整天为了生计而奔忙,但光阴如梭,在人还没有忙出名堂的时候,不觉人生已经老态龙钟了。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觉悟自心,便只有在轮回之中流转,不能得到解脱自在。布袋和尚意即劝人在为利益而忙的同时,要为自己的将来集聚资粮,不能永在生轮回中沉浮。
布袋和尚在集市上作了上首诗偈之后,又作偈云:
趣利求名空自忙。利名二字陷人坑。
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王。
布袋和尚认为世人每天忙忙碌碌不过是在追名逐利,其实名利是一个陷人坑,一个人一旦被名利所束缚,便永远难于从这个陷人坑中走出来。这样的人永远也活不出生活的乐趣。因为名利容易滋长一个人的贪心,人有了贪心就会造作恶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对此,布袋和尚提出了自己的解决办法——「疾须返照娘生面,一片灵心是觉王。」所谓「娘生面」是禅宗的名词,意思是自己的本来面目,清净佛性,这是禅宗学徒经常要参的一个话头。一旦人能够觉悟到自己的本来面目,就不会再迷惑颠倒了,自己就是一个大彻大悟的人了。
一次,乡人问师:「何常持布袋?」答曰:「包纳乾坤。」曰:「意趣若何?」师答以偈:
圆觉灵明超太虚。目前万物不差殊。
十方法界都包尽。惟有真如也太迂。
当有乡人问布袋和尚常持布袋做何用处时,布袋和尚回答说:「包纳乾坤」。当问及意趣如何时,布袋和尚以一偈语给予回答。偈语意思是说,人人都有光明无染的清净佛性,迷途之人因被妄念执著而不能证得,人若觉悟之后,看待一切事物不起分别执著之念,这时十方法界在他的眼里都没有什么取舍分别了。
布袋和尚一次受关主斋供。问曰:「今日出关,何时入关?」和尚答云:「若有出入,即非禅关:若无出入,谁号禅关。有无一致,出入齐观,无为直指,菩提涅槃。」偈曰:
关非内外绝中央,禅思宏深体大方。
究理穷玄消息尽,更有何法许参详。
所谓禅关只是为尚未证道的禅宗学徒方便而设,若人已经悟道,则出关、入关都没有存在的必要,不过徒具假名而已。禅宗的修证都是主张心清净则一切清净,内心没有妄想执著,则一切智自然智,佛性现前。佛之所以说自己说法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佛法,就是因为佛法都是给那些钝根众生而设,目的是为了让他们通过听经闻法这样一种方式,进而修证成佛。如果人人都悟道了,这种形式上的东西就可以丢弃了。这就是这首偈语中布袋和尚所要告诉大家的道理。
问师:「如何化导?」答以偈曰:
肩挑明月横街去,把定乾坤莫放渠。
遇圣遇凡俱坐断,寂光胜地可安居。
布袋和尚的这首偈语表达了他随缘随分教化学人的方式。布袋和尚一生留给别人的印像是一个疯疯癫癫的形象,而且,对于别人对他的冷嘲热讽从来不以为意,反而还以笑脸相迎。他就是以自己忍辱宽容的方式,在随顺众生的处世中转变了众生劣根性。他的「肩挑明月横街躯,把定乾坤莫放渠」就是一种任运随缘的教化方式,不论众生有多么难度,布袋和尚都不会灰心。他认为,一个真正发大心要度脱众生的人,应该遇圣遇凡都能够同样对待,不度脱众生决不罢休,如果能够这样,那么,西方极乐净土一定会有你的安身之处。
师于寺前伫立,众僧问师:「久立何为?」师曰:「我在此时个同参释迦未生的人。」众笑曰:「释尊说法利生灭度久矣。」师曰:「汝等徒知佛之灭度,焉知佛之未生。苟知未生,定知无。只知无二字,衲子家珍。当谛信不疑,皎然非物。尔我皆如也,否则虚生浪。」偈曰:
无生无佛家风,不堕古今莫定踪。
触处圆明常湛寂,龙华鸡足两无从。
修道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不生不灭的涅槃境界,在一个人入涅槃后,还可乘愿救度众生,在娑婆与净土之间任意往来。这时,不论你走到哪里,你的湛寂圆明的佛性就能随处显现,若是证道之后,龙华会上学法和鸡足跟随迦叶学法部属于多余的了。
布袋和尚将入灭前,于岳林寺东廊下端坐盘石,而说偈曰:
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
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这首偈语告诉人们,布袋和尚本是弥勒菩萨的化身,他在尘世间为了救拔不同地区的众生,而化身随处都能示现。可惜的是,当时的很多人不能明白弥勒菩萨的真实用意,更不了解这个疯僧就是弥勒化身,他们错过了接受弥勒教化的时机,只有沉沦苦海。这表现了布袋和尚对自己度化众生过程中的一点遗憾。
布袋和尚的诗偈从不同方面阐述了布袋和尚悲悯众生,忍辱宽容的人生态度,告诉人们为人处世的正确方法,阐述了他对修道的具体观点。我们现代的学佛者若能细心体会其诗偈,不仅能够掌握正确的修证方法,而且还能得到为人处世的指导。
谁帮我解释一下冰心诀中几句的意思?
心若冰清,天塌不惊
万变犹定,神怡气静
虚空甯宓,浑然无物
无有相生,难以相成
份与物忘,同乎混涅
天地无涯,万物齐一
飞花落叶,虚怀若谷
千般烦忧,才下心头
即展眉头,灵台清幽
心无挂碍,意无所执
解心释神,莫然无魂
千般烦忧,才下心头
即展眉头,灵台清幽
水流心不惊,云在意具迟
一心不赘物,古今自逍遥----------------这是冰心决的全文,它告诉我们人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心性,不管外界怎样,只要内心纯洁,才会拥有纯净的力量,才不会为世俗所动就像一首禅宗诗写的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的境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