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邪归正的例子-改邪归正的经典故事
1.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2.妲己墓在河南出土,真实面纱被揭开,她被冤枉了几千年?
3.一个人做了100件好事有一天做了一件坏事你觉得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4.名人的名故事
欧亨利式结尾的特点
常常在文章情节结尾时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给人以出乎意料的感觉,又不得不承认他的合情合理。一般可以更好的刻画人物形象,丰富故事的内容。
:举例欧·亨利一生共创作了三百篇短篇小说和一部长篇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有《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和《最后的藤叶》等。以下为两个例子。
①《警察与赞美诗》中,综观全文苏比曾几次惹事生非,想进监狱得以安身,可他总是“背运”。当苏比受到赞美诗的感化,欲改邪归正时,警察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他投入了监狱。在所有人都认为苏比将要平安度过一生之时警察出现了并将他带上了法庭。这是典型的“欧·亨利式结尾”就犹如看见黎明的人又跌入黑暗一般,让读者的心一揪,回味无穷,发人深省,久久难以忘怀。而欧·亨利就很好地运用了这种方法,并借此深刻地反映社会善恶不分的现实。
②《最后的藤叶》中,老画家一直要画一副传世之作,面对邻居请求时冷漠无比,甚至让人讨厌,一副这个女人的跟我有啥关系的形象。然后当病人数着落叶等时,一夜风雨过后仍然挺立的枯叶,让她重燃了生活的希望,逐渐开始康复。就在大家以为这是个普通的医学奇迹时,女主角几句话让剧情陡然而变。那片救了人的枯叶就是令人讨厌的老画家半夜冒风雨画上去的,而在完成这幅传世之作后,老画家可能因为活下去的希望没了,在感染了肺结核后没有挺过来。突然整个充满寒意的社会关系变得暖暖的让人感动。而老画家通过一个画上去的枯叶完成了生命与希望的传承,这幅画更是无愧一开始提到的绝世之画。
妲己墓在河南出土,真实面纱被揭开,她被冤枉了几千年?
文|飞鱼说史
自古红颜多薄命。
我国古代有四大美女,她们分别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纵观她们的最后结局,几乎都不完美,令人惋惜。
而与四大美女相对应的是四大宠妃,确切地说应该称她们为四大妖姬,分别是夏之妺喜、商之妲己、周之褒姒、晋之骊姬。
她们美若天仙,她们国色天香,她们倾国倾城,她们深受帝王宠爱,她们更是红颜祸水,一国之君为了他们而无心朝政,甚至为了让她们开怀大笑,而不顾江山社稷的安危,最终导致君王身首异处,导致国破家亡。
正是因为她们超级爆棚的负面影响力,导致她们一直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无法脱身。
不过她们所生活的年代距离我们现在实在是太远了,细细算来已经有3000多年,而历史中对于她们的记载也比较模糊,以至于我们总是以后世特意塑造的眼光来审视她们,认为她们的真实面目,就是我们想象的那般。
但有时候史书记载也并不真实,即便是被后世认为是正史的史料也是如此。
比如说司马迁老人家的《史记》,里面就记载了很多道听途说的故事,简单举一个例子,书中所记载的汉高祖刘邦时这般说道:
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於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所以,历史是被蒙上了面纱,我们要能抽丝剥茧,寻求历史的真相,而最能让人们信服的便是出土的文物以及上面记载的铭文。
四大妖姬之一的妲己墓,就曾在河南出土,而她的真实面目也被揭开,其实是我们冤枉她3000多年。
我们一起来看。
商纣王:寡人英明神武,“纣”只是后人的恶意中伤罢了既然要说妲己,就得先说说商纣王,毕竟这两人是“捆绑”在一起的,如果不是因为商纣王的缘故,妲己或许根本无法被历史所记载。
商纣王的名字叫帝辛,他是帝乙的小儿子,而他的兄长是微子启,微子启虽然是帝乙的长子,但因为他的母亲地位低下,不能继承王位,而作为嫡子的辛自然毫无疑问成为了大商朝的继承人。
帝乙去世之后,辛登上了王位,所以正确地称呼该称之为商王帝辛,那么为何后人都称之为商纣王呢,纣这个字是个贬义词,意思是指残义损善,所以可以肯定地说,“纣”并不是帝辛真正的帝号,而是后人硬扣在他头上的恶谥。
商纣王真的是一个昏庸残暴的君王吗?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是这样的,尤其关于妲己的影视不断被搬上荧屏,商纣王似乎被坐实了暴君的形象。
但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考古学家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挖掘出土许多殷商时期的遗物,其中的玉器,铜器等各种器具,尤其是龟甲与兽骨上所刻的大量文字与“卜辞”。
正是这些卜辞,使得我们现在人对周代以前历史状况有了一个更为真实的认识,当然也妲己和商王帝辛的真实面目,也被揭开了。
妲己:我只是以战利品的身份进入的后宫,只是一个普通人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晋语》
正史中对于妲己的描写,其实相当少,而在妲己墓中出土的一些甲骨卜辞中,则还原了一个更为真实的妲己,正如《晋语》中所说,妲己只是一个战利品,是帝辛攻打有苏国,有苏国不敌,只好认怂,而认怂就要有所表示,作为族中美人的妲己,便被“表示”了出去。
英雄爱美人,帝辛也不例外,就把妲己纳入了后宫,那么帝辛给妲己了什么样的身份呢?
答案是“妻”,《帝王世纪》中有云:帝辛二年即纳妲己为妻,而在《礼记》中又这般记载:聘则为妻,奔则为妾。
根据这三条线索稍加梳理,我们便能得出这样的资料,即:帝辛在继位之后没多久便大举进攻有苏,得到了妲己,之后更是把妲己给纳为地位相当高的妻。
所以我们印象中,妲己心狠毒辣的形象也是不存在的,妲己能进入后宫是因为她的美色是不假,但可以蛊惑人心,也是不存在的,妲己也只是一个具有美色的普通人罢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帝辛却是很宠爱妲己。
刘向:我承认我写妲己是故意,但这是有缘由的既然妲己没有那么大的“妖法”,那么她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被妖魔化的,这就要说说西汉写出《列女传》的刘向了。
在刘向的笔下,妲己当真是一个十恶不赦的女子,她唆使商纣王滥杀无辜,让商纣王建立酒池,还想出了炮烙之刑,并且进一步指出:妲己之所以誉贵之,妲己之说憎诛之。
刘向生活的记载距妲己和商纣王比较远,所以他所刻画的妲己,全是自认为的那般,结合刘向生活的背景和写出这本书时的朝廷现状,可以得知,《列女传》是以古讽今的,为的是讽刺汉成帝与赵飞燕姐妹整日在宫中嬉戏,而不理朝政。
刘向认为,汉成帝之所以会这般,就是受了赵氏姐妹的蛊惑,于是就想着以这本书来劝皇帝“改邪归正”,让皇帝明白,贤妻可以兴国,而妖妇便会亡国,既然想要皇帝信服自己阐述的大道理,自然要举些让皇帝信服的例子。
于是乎,《列女传》中就出现了《孽嬖传》这一章节,而灭国君主的妃子,便是刘向着重刻画的对象,而灭国的因素也被刘向生拉硬扯到了这些宠妃的身上,而帝辛很多恶行,也被一股脑地扣到了妲己的头上。
不过不得不佩服刘向,他这么写妲己也是有依据的,司马迁在《史记》描写妲己并不多,只有数语“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刘向正是根据这句话,为后人创造了一个鲜活的妲己形象。
不过真正将妲己妖魔化还是因为明代长篇小说《封神演义》,妲己被狐妖占据身体,魅惑商纣王颠覆了天下,这便是这小说的核心主线,后世根据这小说拍摄了不少影视,就这样妲己在后世中成为了不可洗白的“黑人”。
由此可见,妲己墓曾在河南出土,她的真实面目也得以被揭开,是我们冤枉了她3000多年,以至于还背上了“亡国”的锅,其实真实的妲己,仅仅只是一个貌美的普通人罢了。
参考文献:《史记》、《列女传》、《晋语》、《帝王世纪》等。
一个人做了100件好事有一天做了一件坏事你觉得这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判断:一个坏人总做坏事,但当他突然做了一件好事,我们对他的看法可能马上会改变,会原谅他过去的种种,并对他做的这件好事大大赞赏,以至于认为他就成为好人了。相反,一个好人做了一件坏事,我们往往就只看到他的这件坏事,而对以往的好事视而不见,认为他原来是个坏人,甚至会认为他原来做的好事都是有预谋的。
举个例子,小说《天龙八部》中的吐蕃国师鸠摩智和少林方丈带头大哥。大家都知道前者几乎是一个大魔头,无恶不作。作为出家人,本应六根清净,一心向佛才对,可他却带着一批手下到处找人挑战,弄得江湖上不得安宁,大理段氏的天龙寺因他而再无宁日。可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在一个枯井中,鸠摩智武功尽失,而不再有争强好胜的念头,回去好好念他的经了。段誉就此原谅了他,大家也原谅了他,认为他改邪归正了。以前的事情一笔勾销,既往不咎。我们再看看带头大哥的故事。33 年前,带头大哥得到消息,辽人要进攻大宋。俗话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何况是少林的高僧呢。于是带头大哥就带领一帮江湖豪杰,守在雁门关,等待着辽军的到来。可当时等来的只是普通的契丹百姓。我们知道,当时的情况,各种信息闭塞,中原的人很可能从来没有见过辽人。于是悲惨的一幕就发生了,这也造就了乔峰悲剧的一生。这是错事其一。其二,带头大哥犯了佛教中的戒律之一,与叶二娘有了私情,生下虚竹。我们姑且不看他做这些事情的原因,就算是他做的坏事。他一生做了两件坏事。可是他做的好事呢,小说中没有直接提到。可是单从少林方丈这一头衔来看,他应是好人中的好人。那他的结果是什么呢?少林方丈被杖责吐血而。
简单说来,一个坏人,做了好事,他的一切坏事不但不被惩罚,反而因这件好事,赢得了很多的表扬。而一个好人,做了坏事,他的所有好事不但不被承认,反而因这件坏事,得到的惩罚远远比坏人做同样的坏事得到的惩罚严厉得多。这样看起来很不公平。同样是好事,为什么坏人做了效果就不一样?同样是坏事,为什么好人做了结果又不一样?佛教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对于十恶不赦的人,有了向佛之心,便可成佛。鸠摩智算是要立地成佛了。可是佛教的清规戒律又说了,犯了戒是要受惩罚的,甚至要受非常严厉的惩罚。少林方丈这样的高僧看来是成不了佛了,可能还要下地狱也说不定。我们常有成语,“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再好的东西,只要有了一点点瑕疵,它便不再是完美的了,甚至还不如一样不好的东西。生活中的种种迹象都表明了我们的这种看似很奇怪的,很不公平的倾向。也许有人说,人性本恶吧,或是人就是自私的吧,或人都是追求完美的吧。
实际上,当我们去掉这些主观的因素,将好与坏当作是同样的东西时,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实际上并不注意好还是坏,我们注意的是从好到坏,或是从坏到好。也就是说,我们注意的是好与坏之间的变化,而不是好与坏本身。
和一堆散落在地上的卡片相比,堆叠成形的卡片能带来更大的信息量。
这样的一个事实实际上可以用香农的信息论来解释。假如一个事物有 2 个状态 {S 1, S 2}。当它长时间处于某个状态 S 1 时,那么它下一时刻处于 S 1 的概率 P(S 1) = p 1 就会很大(不妨设为 0.9),而处于状态 S 2 的概率 P(S 2) = p 2 就会很小(p 2 = 0.1)。事件 S 1 给人带来的信息量就为 I 1 = -log(p 1) = 0.152(取 2 为底),S 2 的信息量为 I 2 = -log(p 2) = 3.322。显然 I 1 远远小于 I 2 。也就是说,当这个事物下一时刻仍然处于 S 1 时,它所带来的信息很少,因而它的影响就很小,因而也就有很少人会在意这件事。相反,当其处于 S 2 时,由于信息量极大,它的影响就很大,因而大家都会很注意这件事情。回到上面的故事,鸠摩智变好的概率很小,所以一旦这个小概率事件发生,他就带来了轰动效应,于是人们把他以前的所做所为都忽略了,还对此次行为大加赞赏。而带头大哥呢,他做坏事的概率也很小,所以当他做了所谓的坏事之后,他所受的惩罚远比一般坏人所受的惩罚严厉得多。
所以,我们乍一看很没有道理,甚至很不公平的事情,其实内在是很符合自然界规律的。懂了这些,便不再会被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所迷惑。如今网络时代的各种事情,不过是为了得到轰动效应而做的一些小概率事件罢了,比如辍学开公司而成为世界首富,比如怎么怎么一夜成名?大多数人是不会这么干的。好好生活才是真的。
名人的名故事
1. 华罗庚
1946年,美国某大学以优厚的条件聘请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终身教授 。但他回答说:“为了抉择真理,为了国家民族,我要回国去!”终于带着妻儿回到了北平(今北京)。回国后,他不仅刻苦致力于理论研究,而且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誉为“人民的数学家”。
此外,还有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生物学家童第周、核物理学家钱学森,高能物理学家张文裕,化学家唐敖庆……他们个个都满怀爱国之志,为国家的复兴作出了巨大贡献。
2.科学家有他的祖国 巴斯德
巴斯德是19世纪法国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因发明了传染病预防接种法,为人类和人类饲养的家畜、家禽防治疾病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在科学上的卓越成就。使得他在整个欧洲享有很高的声誉,德国的波恩大学郑重地把名誉学位证书授予了这位赫赫有名的学者。但是,普法战争爆发后,德国强占了法国的领土,出于对自己祖国的深厚感情和对侵略者德国的极大憎恨,巴斯德毅然决然把名誉学位证书退还给了波恩大学,他说:“科学虽没有国界,但科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这掷地作响的话语,充分表达了一位科学家的爱国情怀,并因此而成为一句不朽的爱国名言。
3. 钱学森 一片丹心向祖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在美国呆了近20年的钱学森异常兴奋。在新中国诞生的第6天,钱学森夫妇就萌发了一个强烈的念头:回到可爱的担国去,为新生的共和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但回国道路充满着的曲折和艰辛,是钱学森始料未及的,这位“无论到哪里都抵得上五个师”的学者,在已将科学书籍和自己的研究工作笔记装好箱,交给美国搬运公司启运回国时,却遭到美国移民局的刁难。他们对中国的这位爱国学者百般恐吓,并把他关进拘留所,人身自由受到极太限制。整整5年时间,他几乎过着被软禁的生活。但重重磨难并没有泯灭钱学森夫妇返回祖国的坚强意志,他们收拾好箱子,天天准备随时搭乘飞机回国。1955年,饱受磨难归心似箭的钱学森向祖国发出了求救的呼声,中国政府出面通过谈判设法营救他回国。终于在这年9月,经过长达5年多斗争的钱学森夫妇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4.波义耳——怀疑派化学家
波义耳十分重视实验研究。他认为只有实验和观察才是科学思维的基础。他总是通过严密的和科学的实验来阐明自己的观点。在物理学方面,他对光的颜色、真空和空气的弹性等进行研究,总结了波义耳气体定律;在化学方面,他对酸、碱和指示剂的研究,对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的探讨,都颇有成效。他是第一位把各种天然植物的汁液用作指示剂的化学家。石蕊试液、石蕊试纸都是他发明的。他还是第一个为酸、碱下了明确定义的化学家,并把物质分为酸、碱、盐三类。他创造了很多定性检验盐类的方法,如利用铜盐溶液是蓝色的,加入氨水溶液变成深蓝色(铜离子与足量氨水形成铜氨络离子)来检验铜盐;利用盐酸和硝酸银溶液混合能产生白色沉淀来检验银盐和盐酸。波义耳的这些发明富有长久的生命力,以至我们今天还经常使用这些最古老的方法。波义耳还在物质成分和纯度的测定、物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研究方面做了不少实验。在1685年发表的《矿泉水的实验研究史的简单回顾》中描述了一套鉴定物质的方法,成为定性分析的先驱。
1670年,波义耳因劳累而中风,之后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当无法在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时,他致力于整理他多年从实践和推理中获得的知识。只要身体稍感轻快,就去实验室做他的实验或撰写论文,并以此为乐趣。1680年,他曾被推选为皇家学会的会长,但他谢绝接受这一荣誉。他虽出身贵族,但他一生醉心的却是在科学研究中工作和生活,他从未结婚,用毕生精力从事对自然科学的探索。1691年12月30日,这位曾为17世纪的化学科学奠定基础的科学家在伦敦逝世。恩格斯曾对他作出最崇高的评价:“波义耳把化学确定为科学。”
5.普利斯特里——气体化学之父
1774年,普利斯特里把汞烟灰(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感到十分轻松舒畅。他制得了氧气,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但由于他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仍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还把这种气体叫“脱燃素空气”,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与拉瓦锡交换好多化学方面的看法,并把用聚光镜使汞银灰分解的试验告诉拉瓦锡,使拉瓦锡得益匪浅。拉瓦锡正是重复了普利斯特里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联系。可是直到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普利斯特里仍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还坚持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是化学史上很有趣的事实。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然而普利斯特里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利斯特里。
1791年,他由于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付之一炬。他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他六十一岁时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病故。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利斯特里奖章已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6.居里夫人
玛丽·居里(居里夫人)是法籍波兰物理学家、化学家。
1906年,彼埃尔·居里遭车祸去世。这一沉重的打击并没有使她放弃执著的追求,她强忍悲痛加倍努力地去完成他们挚爱的科学事业。她在巴黎大学将丈夫所开的讲座继续下去,成为该校第一位女教授。1910年,她的名著《论放射性》一书出版。同牟,她与别人合作分析纯金属镭,并测出它的性质。她还测定了氧及其他元素的半衰期,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放射性的重要论著。鉴于上述重大成就,1911年她叉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成为历史上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伟大科学家。
这位饱尝科学甘苦的放射性科学的奠基人,因多年艰苦奋斗积劳成疾,患恶性贫血症(白血病)于1934年7月4日不幸与世长辞,她为人类的科学事业,献出了光辉的一生.
7. 生物学家 童第周怒斥皮诺
著名学者童第周在国外留学时,与他同住的俄国人皮诺挑衅地说:“童先生,真辛苦呀,我一见到你,就想到了你的国家,东亚病夫……”童第周拍案而起:“不许你侮辱我的祖国!你可以代表你的国家,我就代表我的国家,从明天起,看我们谁先取得学位!”皮诺哑口无言。4年之后,童第周取得了博士学位,受到了欧洲生物界的赞扬,他为自己争了那口气,也为祖国争了光。
8. 陈嘉庚
爱国华侨陈嘉庚,17岁漂洋过海出外经商,惨淡经营,终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贵而归乡的陈嘉庚决心在家乡兴办学校,先后办起了小学、中学、师范。对于英国人的刁难,他坚定地表示:“企业可以收盘。学校绝不能停办。”他变卖家产,坚持要把学校办下去。
对于先生的革命行为,陈嘉庚给予积极支持。他曾筹款20多万元,帮助光复福建。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又尽可能多地为抗战提供财力和物力的帮助。从1937年到1940年,陈先生为抗日募捐的总数
达30亿元之巨。
在个人生活方面,他从来不轻易乱花钱,自奉俭约,素食布衣。临终时,他把遗产300多万元全部献给了国家。
几十年来,陈嘉庚以实际行动表达了一位华侨的拳拳爱国之心。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