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流击楫的拼音-中流击楫是成语吗
1.战备文言文
2.出自祖逖北伐的成语
3.船楫的成语 船楫的成语是什么
4.牛气文言文
5.和祖逖有关的成语
战备文言文
1. 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
基本信息 名称中流击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字词解释 击:敲打。
楫:桨。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成语性质褒义词 近义词奋发图强、击楫中流 反义词委靡不振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成语故事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
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
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
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
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
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
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
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犒赏三军。
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 成语示例 1.中流击楫,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2.他也以同样的声音为中流击楫的祖逖歌唱:"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 成语辨析 1.楫;不可读成“yī 。” 2.楫;不可写成“揖”。
3.击;不可写成“陆”。[1] 中流击楫释义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故溯源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注释 击:敲打;楫:浆。
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祖逖帅兵伐苻秦,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
后遂用“中流击楫、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称扬收复失地报效家国的激烈壮情和慷慨志节。 示例 中流击楫文乃翁《贺新朗·西湖》词:“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刘基《题陈太初画扇》诗之一:“新亭满眼神州泪,未识中流击楫人。”
何大复《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楫归。” 中流鼓楫张景《飞丸记》么十四出:“汨罗沉骨,忠魂可哀;中流鼓楫,雄心未灰。”
击楫中流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孔尚任《桃花扇》第十八出:“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
顾炎武《京口即事》诗:“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 中流楫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词之一:“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醉蓬莱·辛卯生日》词:“有志澄清,誓击中流楫。” 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词:“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击楫誓戴复古《题徐京伯通判北征诗卷》诗:“衔枚冲雪夜,击楫誓江时。”元好问《望秋赋》:“豫州之士,复于慷慨楫之誓;西域之侯,起于穷悴佣书之笔。”
祖楫刘献廷《题宝相寺东壁》诗:“渡江思祖楫,卜宅忆陶篱。”柳亚子《酹江月·九月廿四日为旧中秋节》词:“名士新亭余涕泪,惭愧刘鞭祖楫。”
击楫戴复古《满庭芳·楚州上已万柳池应监丞领客》词:“自许风流丘壑,何人共,击楫长江。新亭上,山河有异,举目恨堂堂。”
杨奂《长安感怀》诗:“往事无凭空击楫,故人何处独登楼。”谭嗣同《出潼关渡河》诗:“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2] 成语故事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汉国。公元316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下长安。
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于灭亡。晋朝失去北中国的地区,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即位为晋元帝,定都建康(今南京)。
由于北方兵荒马乱,大批大批的北。
2. 文言文 齐王筑城 翻译齐王筑城
齐王一日临朝,顾谓侍臣日:“吾国介于数强国间,岁苦支备①,今欲调丁壮,筑大城,自东海起,连即墨,经大行,接轩辕,下武关,逶迤四千里,与诸国隔绝。使秦不得窥吾西楚不得窃吾南韩魏不得持吾之左右岂不大利耶?今,百姓筑城,虽有少劳,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可以永逸矣。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艾子对日:今旦大雪,臣趋朝,见路侧有民, *** 僵踣②,望天而歌。臣怪之,问其故。答日:‘大雪应候③,且喜明年人食贱麦,我即今年冻矣。’正如今日筑城,百姓不知享永逸者当在何人也。
(选自苏轼《艾子杂说》,题目为编者所加)
注释①支备:调度战备。支,调度、支付。②踣(b6搏):跌倒。③应侯:顺应时令。
16、给文中画线部分断句,限断3处,停顿处用“/”隔开。(3分)
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 大利 耶?
17、解释下殒句中加点的词。(4分)
(1)岁苦支备( ) (2)虽有少劳( )
(3)而异日不复有征戍侵虞之患( )(4)臣怪之(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闻吾下令,孰不欣跃而来耶?
翻译:
19、通过艾子的话,作者想要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3分)
答:
参考答案:
16、使 秦 不 得 窥 吾 西/ 楚 不 得 窃 吾 南 /韩 魏 不 得 持 吾 之 左 右/ 岂 不 大利 耶?(每处1分,共3分)
17、每年 劳累(劳苦) 隐患(祸患) 对……感到奇怪(每词1分,共4分)
18、(老百姓)听见我下达这个命令,谁有不欢欣踊跃地前来参加呢?(2分。“参加”改用“响应”也可。采分噗:补出主语1分,“欣跃而来”1分)
19、办事情,想问题,在考虑长远利益的基础上,也要考虑眼前利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3分。如果写成“既要有远大目标,又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能利国利民”也得满分;如写成“要关心老百姓的疾苦”只得1分)
3. 备在古文中是什么意思1、完备;齐备
例句:出自明朝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请备述之”。白话翻译是:请完整的叙述。
2、通“惫”。疲乏;困顿
例句:出自战国时期《商君书·靳令》:“外交以备,国之危也。”白话翻译是:和其他国家的交涉已经困顿了,国家危险了。
3、准备;预备
例句:出自汉代《仪礼·特牲馈食礼》:“宗人举兽尾告备。”白话翻译是:宗人把野兽的尾巴举了起来说已经准备好了。
4、防备;戒备
例句:出自春秋时孙武的《孙子·虚实》:“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白话翻译是:没有不防备的地方,就没有不薄弱的地方。
5、储备
例句:出自清朝《谭嗣同传》:“而设法备贮。”白话翻译是:想办法储存
6、提供或装备
例句:出自战国时期韩非子《韩非子·五蠹》:“事异则备变。白话翻译是:准备好以应对即将发生的变化。
7、凑数;充数
例句:出自东汉时期班固的《汉书·萧望之传》:“备位将相。”白话翻译是:如同尸位,意即徒在其位,不能尽职。
8、全部;完全;尽
例句出自:春秋时期孔子的《礼记·月令》:“农事备收。"白话翻译是:农事已经全部做完了。
扩展资料:
名称备
拼音bèi
含义
1、具备;具有:德才兼~。
2、准备:~用。~足原料。~而不用。
3、防备:防旱~荒。攻其不~。以~不时之需。
4、设备(包括人力物力):军~。装~。
5、表示完全:艰苦~尝。关怀~至。~受欢迎。
6、姓。
组词贮备、装备、备件、备荒
造句
1、民力资源利用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是军事医学战备建设的重要内容。
2、老者说动了其余人,趁着夜色,出其不备救出方信,取了邓盛的首级星夜来投。
3、警察躲在罪犯的后边,趁其不备饿虎扑食,将罪犯摁倒在地,当场抓获。
4、我们的储备粮有限,必须尽快找到新的粮食来源。
5、都市警力雄厚,戒备森严,一有风吹草动,即可撒下一张追捕大网。
4. 《息争》文言文翻译息争》参考译文: 从前孔子的学生,有的长于德行,有的长于政事,有的长于语言,有的长于文学。
粗俗的有樊迟,狂妄的有曾点。孔子的老师,有老聃,有郯子,有苌弘、师襄,他的老朋友中有原壤,知已有子桑伯子。
仲弓询问子桑伯子,孔子赞许他办事不烦琐,等到仲弓怀疑子桑伯子力事太简单,然后孔子又肯定仲弓的话正确。所以南郭惠子向子贡问道:“孔子的门生,多么混杂啊!”这大概就是他之所以是孔子的原因吧。
至于孟子,却发表他的见解说:“如今天下的主张不属于杨朱派,便属于墨翟派。”“杨朱、黑翟的学说不消灭,孔子的学说无法发扬。”
“能够用道理来反对杨、墨的,也就是圣人的门徒了。”当时的人因此认为孟子喜欢辩论。
虽然不确切,然而好辩的苗头,便从此开始了。唐代的韩愈,排斥佛教和道教,受到学者的称赞。
往下到了宋朝,有洛阳程颐和四川苏轼的学派之争,有朱熹、陆九渊学说的差别。洛派的门徒,以排斥苏轼为本事,赞同朱熹学说的人,以诋毁陆九渊为能耐。
我认为天地间的阴阳二气化育万物,变化无穷,那么天下的道理也就不可能从一个方面概括罄尽。从前曾参理解孔子的学说“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亲身力行进入;子贡也“用一个基本观念来贯穿它”,却认为是从博学广识而得到。
以后人的眼光来看,子贡是正确的,曾参是错误的。可是孔子不曾在他们中间进行区别,他的学说本来可以对这些兼容并包啊。
所以痛恨杨朱、墨翟,是因为他们目中无父母无君上;排斥佛教和道教,也是因为他们抛弃君臣关系,割裂父子之情,也没有兄弟夫妇,用这样的人生方式来追求他们的清净和不生不灭。假如他们不至于此,我又为什么偏偏要诋毁他们呢?强盗来了,开箱子掏口袋抢东西,逼我们扛着戈矛追击他们(意即抵抗他们);穿着我们一样的衣服,读我们一样的书,(这样的人)我必定尊敬他们,对他们亲爱都来不及。
如今却同室操戈,在门内争斗,这不是可以停止吗?不曾深入研究别人言论的对与错,发现别人与自己的见解稍有不同,就群起而攻之,这种态度不能够用来评论人啊!人的相貌各不相同,稍有长短大小的差别,就骂别个不是人,难道不是错误的吗?居高临下,便不至于发生争论,因为他不能够与我较量,至于才力相当,唯恐自己不能取胜,于是辩论就纷纷发生。因此懂得大道的人,看天下各种不同的流派学说,认为都不曾超出自己的大道,所以他们的胸怀宽广有余。
胸怀宽广有余,对于事物就能无所不包,这就是孔子伟大而排斥异已的原因吧。
5. 陈书萧引传文言文翻译原文:
萧引字叔休。方正有器局,望之俨然,虽造次之间,必由法度。性聪敏,博学,善属文,释褐著作佐郎。侯景之乱,梁元帝为荆州刺史,朝士多往归之。引曰:“诸王力争,祸患方始,今日逃难,未是择君之秋。吾家再世为始兴郡,遗爱在民,正可南行以存家门耳。”于是与弟彤及宗亲等百馀人奔岭表。时始兴人欧阳頠为衡州刺史,引往依焉。頠后迁为广州,病,子纥领其众。引每疑纥有异,因事规正,由是情礼渐疏。及纥举兵反,时京都士人岑之敬等并皆惶骇,唯引恬然,谓之敬等曰:“君子正身以明道,直己以行义,亦复何忧惧乎?”及章昭达平番禺,引始北还。高宗召引问岭表事,引具陈始末,帝甚悦,即日拜金部侍郎。引性抗直,不事权贵,左右近臣无所造请,高宗每欲迁用,辄为用事者所裁。及吕梁覆师,戎储空匮,乃转引为库部侍郎,掌知营造槊箭等事。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牣。十二年,吏部侍郎缺,所司屡举王宽等,帝并不用,乃中诏用引。时广州刺史马靖甚得岭表人心,而兵甲精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数有战功,朝野颇生异议。高宗以引悉岭外物情且遣引观靖审其举措讽令送质引奉密旨南行既至番禺靖即悟旨尽遣儿弟下都为质。还至赣水,而高宗崩,后主即位,转引为中庶子,以疾去官。明年,京师多盗,乃复起为贞威将军。时殿内队主吴璡,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多所请属,引一皆不许。引族子密时为黄门郎,谏引曰:“李、蔡之势,在位皆畏惮之,亦宜小为身计。”引回:“吾之立身,自有本末,亦安能为李、蔡改行。就令不平,不过解职耳。”吴璡竟作飞书,李、蔡证之,坐免官,卒于家,时年五十八。
(节选自《陈书·萧引列传》,有删改)
译文:
萧引字叔休。为人端庄正直有才识和度量,看上去矜持庄重,虽是仓猝之间,做事必按法律制度。天性聪慧敏达,博学,擅长做文章,脱去平民布衣穿上官服出任著作佐郎。侯景叛乱时,梁元帝任荆州刺史,朝廷官员大多前往归附他。萧引说:“诸王尽力争夺,祸患刚开始,今日逃难,不是选择君主的时候。我家两代有人做过始兴郡的地方长官,留下的恩惠还在百姓中,正可前往南边以保存家门。”于是和弟弟萧彤以及宗族亲属等一百余人逃往岭表。当时始兴人欧阳頠任衡州刺史,萧引前往依附。欧阳頠后来调任广州刺史,病,欧阳頠的儿子欧阳纥统领他的部众。萧引常怀疑欧阳纥有异心,因而加以规劝纠正,因此两人在情礼上渐渐疏远。到欧阳纥兴兵造反,当时京都籍的士人岑之敬等都惶恐害怕,只有萧引安然如故,对岑之敬等说:“君子修身是用来申明道理,使自己正直是用来行道义,还有什么可忧虑畏惧的呢?”到章昭达平定番禺后,萧引才往北回来。高宗召见萧引询问岭表的事情,萧引完整地陈述了事情始末,高宗十分喜悦,即日任命萧引为金部侍郎。萧引坦率耿直,不媚权贵,不曾去拜访皇帝身边的近臣,高宗每次想要提拔任用他,总被当权的人阻碍。到吕梁之战全军覆灭,军需储备空虚匮乏,于是转而任用萧引为库部侍郎,掌管制造槊箭等事。萧引在职一年,而器械充足。太建十二年,吏部侍郎一职空缺,有关官员屡次举荐王宽等人,高宗都不用,而是亲自下诏令任用萧引。当时广州刺史马靖在岭表非常得人心,而且军队精强干练,每年深入俚洞,又有几次战功,朝廷和民间产生了许多异议。高宗因为萧引熟悉岭外情况,就派萧引去看马靖,观察他的举措,委婉地令他送人质。萧引奉密旨南行,已到番禺,马靖就领悟了高宗旨意,遣送全部儿子和弟弟去都城做人质。返回至赣水时,高宗崩,后主登位,改任萧引为中庶子,因为有病辞去官职。第二年,京城出现许多盗贼,于是又起用萧引为贞威将军。当时宫殿内的队主吴璡,以及宦官李善度、蔡脱儿等人多次有所请托,萧引都不准许。萧引同宗族的子弟萧密当时任黄门郎,规劝萧引说:“李、蔡的势力,在位的官员都畏惧他,也应该稍微为自身着想。”萧引说:“我立身处世,自有主次,难道能为李、蔡改变操行。就是使他们不舒服,不过解除我的职务罢了。”吴璡竟然写匿名信,李、蔡为此作证,萧引获罪免除官职,于家中,当时年纪五十八岁。
6. 翻译精短课外文言文10篇《寇准求教》原文:初,张咏在成都,闻准入相,谓其僚属曰:“寇公奇材,惜学术不足尔。”
及准出陕,咏适自成都罢还,准严供帐,大为具待。咏将去,准送之郊,问曰:“何以教准?”咏徐曰:“《霍光传》不可不读也。”
准莫谕其意,归取其传读之,至“不学无术”,笑曰:“此张公谓我矣。” 译文:起先,张咏在成都,听说寇准当宰相,对自己的僚属说: “寇公是奇才,可惜学问权术不够。”
等到寇准出使陕州,张咏恰好从成都罢职 回来,寇准尊敬地供给帐幕,热情款待。张咏将离去,寇准送到郊外,问他说:“您有什么教我的?”张咏缓缓地说:“《霍光传》不可不读。”
寇准没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取书读之,读到“不 学无术”时,笑着说:“这是张公说我。” 《心正则笔直》原文:穆宗时,以夏州书记入奏。
帝曰:“朕尝于佛庙见卿笔迹,思之久矣。”即拜右拾遗侍书学士。
帝问公权用笔法,对曰:“心正则笔正,乃可为法。”帝改容,悟其以笔谏也。
译文: 唐穆宗时,柳公权夏州书记的身份上奏折。唐穆宗说:“我曾经在佛庙见到你的笔迹,想(你)很久了。”
随即拜柳公权为侍书学士。唐穆宗问柳公权书法的用笔方法,柳公权回答说:“心思端正则用笔才能端正,这样才成法度。”
唐穆宗变了脸色,明白他是在用书法下笔来进谏。《管仲不谢私恩》原文:管仲束缚,自鲁之齐。
道而饥渴,过绮乌封人而乞食。绮乌封人跪而食之,甚敬。
封人因窃谓仲曰:“适幸及齐不,而用齐,将何以报我?”曰:“如子之言,我且贤之用,能之使,劳之论,我何以报子?”封人怨之。译文:管仲被捆绑(在囚车上),从鲁国押往齐国。
走在路上,又饥又渴,经过齐境边疆绮乌城,向守疆的管理祈求饮食。绮乌的守疆官吏跪着帮他送食,十分恭敬的样子。
(随后,)守疆的官吏乘机偷偷地对管仲说:“假如你侥幸回到齐国不被处而被齐国重用,(那时)你将用什么来报答我?”管仲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我将会重用贤人,使用能人,评定(奖赏)有功之人,(除此,)我能拿什么来报答你呢?”守疆的官吏听了,对他很不满意。《子贡问政》原文: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民无信不立。”
翻译:子贡向孔子请教治理国家的办法。孔子说:“只要有充足的食物,充足的战备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贡问:“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项,三项中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如果迫不得已还要去掉一项,两项中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食物。
自古人都必有一,但如果没有人民的信任,就不能够立足了。” 《太宗论安定之本》原文:房玄龄奏:“阅库甲兵,远胜隋世。”
上曰:“甲兵武备,诚不可阙;然炀帝甲兵岂不足邪!卒亡天下。若公等尽力,使百姓乂安,此乃朕之甲兵也。”
翻译:房玄龄上奏说:“我看过朝廷府库的兵械,远远超过隋朝。”太宗说:“铠甲兵械等武器装备,诚然不可缺少;然而隋炀帝兵械难道不够吗?最后还是丢掉了江山。
如果你们尽心竭力,使百姓人心思定,这就是朕最好的兵械。” 《太宗罢朝》原文: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
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
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 译文:太宗有一次下朝后生气地说:“真该杀了这个乡巴佬!”文德皇后问:“谁惹陛下生气了?”太宗说:“谁能比魏征更让我生气?每次朝会上都直言进谏,弄得我经常不自在。”皇后听了退下去穿上朝服站在庭院里(向太宗祝贺)。
太宗震惊地说:“ 皇后为什么要这样呢?”皇后回答说:“我听说君主圣明臣子们就忠诚,现在陛下圣明,所以魏征能够直言劝告。我因能在您这圣明之君的后宫而感到庆幸,怎么能不向您祝贺呢?” 《陶母责子》原文:陶侃,东晋之大将军也。
于国为栋梁,于民若父母,世人重之。其少时为鱼梁吏,尝以一坩鲊饷母。
母曰:“此何来?”使者曰:“官府所有。”母封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惟不益,乃增吾忧也。”
译文:陶侃是东晋的大将军,是国家的栋梁,对待老百姓就像是自己的父母,因此世人都很敬重他。陶侃青年时代做管理河道及渔业的官吏,曾经(派官府里的差役)把一坛干鱼送给母亲。
母亲对使者说:“这坛干鱼是哪里来的?”使者回答说:“是官府的。”陶侃的母亲将送来的干鱼封好交还给差役并且回信,责备陶侃:“你身为官吏(本应清正廉洁),却用公物(作为礼品)赠送给我,(这样做)不仅没有好处,反而增加我的忧愁。”
《荆人涉澭》原文: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余人,军惊而坏都舍。
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翻译:楚国人要去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水里设立标记。
澭水突。
7. 吴起立信文言文意思《吴起守信》 体现了吴起守信、以身作则、为人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的品质。启发我们要为人要讲信用,待人诚恳守信。
原文:
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翻译:
从前吴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饭。老朋友说:“好啊,等我回来就(到你家)吃饭。”吴起说:“我(在家里)等待您一起进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还没有来,吴起不吃饭而等候他。第二天早晨,(吴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来了,才同他一起进餐。
吴起不吃饭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说了话不算数。他坚守信用到如此程度,这是能使军队信服的缘由吧!要想使军队信服,(作为将领)不能不守信用。
吴起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通晓兵家、法家、儒家诸家思想。
扩展资料:
吴起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仕鲁时曾击退齐国的入侵;仕魏时屡次破秦,尽得秦国河西之地,成就魏文侯的霸业;仕楚时主持改革,史称“吴起变法”。
吴起出生在一个“家累万金”的富有家庭。为了在政治上求得发展,曾到处奔走寻找门路,花了不少钱,弄得倾家荡产,也没得到一官半职,遭到乡人的讥笑、诽谤。吴起为此气愤不过,杀了诽谤他的三十多个人。在临逃走时,他对母亲发誓说:“不当卿相,决不回卫。”吴起先去孔门弟子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学习儒术。
母亲去世后,吴起没有按照儒家忠孝的信条回家奔丧守孝。曾申认为他不孝,不配作儒家的门徒,跟吴起断绝了师生关系。此后,吴起弃儒学兵。
吴起的军事思想主要集中于《吴子兵法》。在《吴子兵法》中,吴起主张把政治和军事结合起来,对内修明文德,对外做好战备,两者必须并重,不可偏废。在政治、军事并重的前提下,吴起更重视政治教化, 用道、义、礼、仁治理军队和民众。
吴起还从战争起因上将战争分为义兵、强兵、刚兵、暴兵、逆兵等不同性质,主张对战争要采取慎重的态度,反对穷兵黩武。
出自祖逖北伐的成语
闻鸡起舞,原意为听到鸡啼就起来舞剑,后来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晋书·祖逖传》记述:传说东晋时期将领祖逖他年轻时就很有抱负,每次和好友刘琨谈论时局,总是慷慨激昂,满怀义愤,为了报效国家,他们在半夜一听到鸡鸣,就披衣起床,拔剑练武,刻苦锻炼。
成语: 中流击楫
拼音: zhōng liú jī jí
解释: 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船楫的成语 船楫的成语是什么
船楫的成语有:下水船,枕戈击楫,中流击楫。
船楫的成语有:上水船,下水船,看风驶船。2:结构是、船(左右结构)楫(左右结构)。3:拼音是、chuán jí。4:注音是、ㄔㄨㄢ_ㄐ一_。
船楫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亦作'船_'。船和桨。后泛指船只。
二、引证解释
⒈亦作“船_”。船和桨。后泛指船只。引汉刘向《说苑·说丛》:“乘舆马不劳致千里,乘船楫不游_江海。”汉王充《论衡·非韩》:“人之释沟渠也,知者必溺身;不塞沟渠而缮船_者,知水之性不可_,其势必溺人也。”《三国志·吴志·周瑜传》:“今使北土已安,操无内忧,能旷日持久,来争疆埸,又能与我校胜负於船楫_乎。”
三、网络解释
船楫船楫,读音是chuánjí,汉语词汇,解释为船只。
关于船楫的诗词
《梅公书齐挂衰笠钓纶船楫四物形於诗句余为和》《梅公书斋挂蓑笠钓纶船楫四物形于诗句余为和之》
关于船楫的词语
枕戈击楫扣楫中流击楫中流犀舟径楫中流击楫盐梅舟楫顺水推船上水船下水船顺风驶船
关于船楫的造句
1、有一次,他利用午休时间爬上顶楼,再登上高高的水塔,居高临下,俯瞰三江口,只见江面波光粼粼,船楫穿梭,整个宁波城区的风貌尽收眼底。
2、雨后日出,烟锁山脚,往来船楫,若隐若现,与两岸烟云竹树互相媲美,因有“香零烟雨”之称。
3、民国时期,汀泗桥是长江水路的黄金码头,每逢旺季,船楫如梭,商贸繁荣,时称“小汉口”。
4、棹歌,即船歌,描写内容“多言船楫之事”,吟咏形式“聊比竹枝、浪淘沙之调”。
5、画面中市镇密集、商旅如织、船楫相连、水运繁忙,写尽了乾隆盛世时苏州的繁华景象。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船楫的详细信息
牛气文言文
1. 古文翻译 中流击楫
基本信息 名称中流击楫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字词解释 击:敲打。
楫:桨。 成语解释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人立志 成语性质褒义词 近义词奋发图强、击楫中流 反义词委靡不振 成语出处 《晋书·祖逖传》: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译文:祖逖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 成语故事 东晋时的祖逖,是一位仗义好侠、忧国忧民的志士。魏晋时期,天下大乱。
祖逖看到自己国家失去了北方大片领土,无数同胞处于侵略者的铁蹄之下,非常痛心。他决心要收复失地,重振国威。
晋元帝司马睿迁都建康的时候,祖逖在北府京口召集了一批壮士,日夜操练,准备北上抗敌。他给晋元帝上了一份奏折,文中说:晋朝之所以遭到侵略,皆因藩王争权。
今百姓在外族的蹂躏之中,都有奋击之志、报国之心,陛下倘能够发威命将,任我做统主,则四方豪杰都会响应而来,由此敌兵去除,国耻可雪矣。 晋元帝见奏,十分高兴,立即命祖逖为奋威将军,并拨给他大量给养,让他在当地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以期早日实现北征。
战备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一切准备停当后,祖逖带领部下千余人渡江北上。
他们的战船驶离南岸,来到波涛滚滚的大江中流,上下将土回望南土,心中像浪花一般翻腾。祖逖神情庄重地站立船头,手敲船桨(中流击揖),向众人发誓说:“祖逖此去,若不能平定中原,驱逐敌寇,则如这涛涛江水,一去不返!”祖逖的铮铮誓言极大地鼓舞了船上的勇士。
他们紧握刀枪,纷纷表示要同仇敌忾,杀敌报国。 祖逖率军渡江之后,厉兵秣马。
东晋道民闻讯,接踵而至,很快组成了一支强大的军队。祖逖知人善任,果敢勇武,爱护士卒,体贴部下。
士卒们都愿为他出生入、舍命战斗。因此所向披靡,一连打了几个胜仗,收复了不少城池。
他治军有方,赏罚严明;对战者,收尸埋骨,亲自祭奠;对投降的敌军将士宽厚相待,反戈有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他的这些做法得到军民的广泛拥护,每当他们凯旋归来,百姓们总是自发地送来猪羊、美酒,犒赏三军。
江北一带有人编出民谣颂扬他的功德: 幸哉遗黎免俘虏, 三辰既朗遇慈父。 玄酒忘劳甘瓠脯, 何以咏恩歌且舞。
祖逖战功卓著,被晋元帝封为镇西将军 成语示例 1.中流击楫,着祖生之鞭;下濑横戈,成汉武之志。(《晚清文学丛钞·童子军·草檄》) 2.他也以同样的声音为中流击楫的祖逖歌唱:"平生祖豫州,白首起大事。
" 成语辨析 1.楫;不可读成“yī 。” 2.楫;不可写成“揖”。
3.击;不可写成“陆”。[1] 中流击楫释义 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典故溯源 《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注释 击:敲打;楫:浆。
船到江心的时候,祖逖拿着船桨,在船舷边拍打,向大家发誓说:“我祖逖如果不能扫平占领中原的敌人,决不再过这条大江。” 祖逖帅兵伐苻秦,渡江于中流,敲打着船桨发下誓言:不清中原不罢休。
后遂用“中流击楫、中流鼓楫、击楫中流、中流楫、中流誓、击楫誓、祖楫、击楫”等称扬收复失地报效家国的激烈壮情和慷慨志节。 示例 中流击楫文乃翁《贺新朗·西湖》词:“簇乐红妆摇画舫,问中流击楫谁人是?”刘基《题陈太初画扇》诗之一:“新亭满眼神州泪,未识中流击楫人。”
何大复《滹沱河上》诗:“未识临河意,中流击楫归。” 中流鼓楫张景《飞丸记》么十四出:“汨罗沉骨,忠魂可哀;中流鼓楫,雄心未灰。”
击楫中流张孝祥《水调歌头·闻采石战胜》词:“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孔尚任《桃花扇》第十八出:“长江不限天南北,击楫中流看誓师。”
顾炎武《京口即事》诗:“祖生多意气,击楫飞中流。” 中流楫赵善括《满江红·辛卯生日》词之一:“颖脱难藏冲斗剑,誓清行击中流楫。”
又,《醉蓬莱·辛卯生日》词:“有志澄清,誓击中流楫。” 中流誓陈亮《念奴娇·登多景楼》词:“正好长驱,不须反顾,寻取中流誓。”
击楫誓戴复古《题徐京伯通判北征诗卷》诗:“衔枚冲雪夜,击楫誓江时。”元好问《望秋赋》:“豫州之士,复于慷慨楫之誓;西域之侯,起于穷悴佣书之笔。”
祖楫刘献廷《题宝相寺东壁》诗:“渡江思祖楫,卜宅忆陶篱。”柳亚子《酹江月·九月廿四日为旧中秋节》词:“名士新亭余涕泪,惭愧刘鞭祖楫。”
击楫戴复古《满庭芳·楚州上已万柳池应监丞领客》词:“自许风流丘壑,何人共,击楫长江。新亭上,山河有异,举目恨堂堂。”
杨奂《长安感怀》诗:“往事无凭空击楫,故人何处独登楼。”谭嗣同《出潼关渡河》诗:“为趁斜阳渡,高吟击楫歌。”
[2] 成语故事 公元308年,匈奴人刘渊称帝,建立汉国。公元316年,刘渊的儿子刘聪攻下长安。
西晋王朝维持了五十二年,终于灭亡。晋朝失去北中国的地区,在江南建立东晋政权,司马睿即位为晋元帝,定都建康(今南京)。
由于北方兵荒马乱,大批大批的北。
2. 文言文,公明仪为牛弹清角(曲调名)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闻,不合1 故:从前 闻:听见 犊:小牛 奋:竖起2 对加点的虚词解说不正确的是 DA 首句的“为”作“替”“给”讲B 三个“之”字的用法相同,都作助词“的”讲C “其”字作代词,代“牛”D 尾句的“而”字,作代词,当“与”“和”讲(而作并讲)3 补写下列文字省略了的部分.(公明仪)转为蚊虻之声 (牛)即掉尾奋耳,蹀躞而听.4 选出对下面文字理解正确的 C(1)不合其耳矣A (这种曲调)不适合牛的耳朵啊B (这种曲调)不能和牛的听觉合拍啊C (这种曲调)它根本听不进去啊D (这种曲调)牛的耳朵听不进去啊(2)伏食如故 AA 牛趴着吃草跟往常一样B 牛隐藏着吃草像往常一样C 牛埋着头吃草和平常一样D 牛照旧趴着吃它的草5 用一个成语概括这段文字的意思.对牛弹琴。
和祖逖有关的成语
闻鸡起舞_成语解释
拼音:wén jī qǐ wǔ
释义: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处: 《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中流击楫_成语解释
拼音:zhōng liú jī jí
释义:击:敲打;楫:浆。比喻立志奋发图强。
出处:《晋书·祖逖传》:“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
一鞭先著_成语解释
拼音:yī biān xiān zhuó
释义:后以为争先的典实。亦泛指先行。
〖出处〗晋刘琨少负志气,与祖逖为友,共以收复中原为志,曾与亲故书曰:“吾枕戈待旦,志枭逆虏,常恐祖生先吾著鞭。”见《晋书·刘琨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