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鼓谱大全浙江,农村鼓谱大全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5 0
  1. 河南盘鼓的分布
  2. 求加勒比海盗 木吉他谱!!邮箱710841936@qq.com!! 相遇天使 架子鼓谱!!
  3. 开封盘鼓的相关新闻

以下为农村大鼓鼓谱:

第一段:OOXX OOXX OX OX OX OX OOXX OXX?。

第二段:OXX OXX OXX OXX OOXX OXX。

农村鼓谱大全浙江,农村鼓谱大全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第三段:OOOX OOOX OX OX OX OX OOOX OXX?。

第四段:OXX OXX OXX OXX OOXX O

注:O是大鼓敲的,X不用敲

大鼓旧称“鼓词”,或从鼓词演变而成。

主要流行于我国北方各省、市,兼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的部分地区。

有京韵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乐亭大鼓、京东大鼓、东北大鼓、山东大鼓、胶东大鼓、安徽大鼓、上党大鼓、湖北大鼓、广西大鼓等数十个曲种。

各种大鼓多数由一人自击鼓、板,一至数人用以三弦、琵琶、月琴等弹拨乐器伴奏,也有仅用鼓、板的,大多取站唱形式,唱词基本为七字句和十字句。

早期曲目以中、长篇居多,有说有唱,后多偏重短篇,只唱不说。

传统曲目往往是相通的,题材广泛,以历史战争故事和男女爱情故事居多。

由于流行地区不同,伴奏乐器、唱腔等也有所不同。

河南盘鼓的分布

老鼓是民间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有重要的古文化内涵。

老鼓深深扎根于群众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研究民间艺术,研究群众文化,老鼓是不可忽视的艺术形式之一。

老鼓技艺的保护和挖掘对繁荣农村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老鼓的鼓谱和器乐有着特定的艺术含量。

求加勒比海盗 木吉他谱!!邮箱710841936@qq***!! 相遇天使 架子鼓谱!!

作为一种古老的汉族民间艺术,武陟盘鼓是豫北盘鼓的缩影。自古以来,武陟就是逐鹿中原的兵马走廊,也是黄河、沁河的洪水走廊,每逢改朝换代各路人马鼓嘈而行夺洛阳、取汴梁。三国时,魏晋将这里据后勤和官贵的休闲之地,鼓乐之盛非他方可比。黄河、沁河三年两决口为患华北,朝廷每年征用大批民工修堤筑坝,堵口治河,督战的“催阵鼓”和祭祀河神的礼乐不绝于耳。武陟盘鼓对于研究黄河文化等具有重大意义。

武陟盘鼓以打击乐器为主,主要是大鼓大镲,有二十四面鼓、十面镲。击鼓者保持一定队形,变化有序,或击打鼓面,或击打鼓沿,有轻有重,抑扬顿挫。击镲者排列在鼓队两边,根据鼓乐变化击镲,威猛庄重,声如霹雳。

当前武陟盘鼓仅仅存在于黄河沿岸的少数几个村子,只是当地农民生产之余的一个活动,武陟县其他地方的民众对盘鼓了解甚少,对盘鼓的现状以及发展更是漠不关心。

自武陟盘鼓入选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为保护和弘扬武陟盘鼓文化,武陟县由县委宣传部牵头,在县文化馆举办了盘鼓培训班,参加人员达100人。县文化局还召开以“保护武陟盘鼓艺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为主题的研讨会,制定了十年保护***。今年三月二十日(农历二月二,中国传统节日。农村有“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武陟县在嘉应观前举办了盘鼓大赛,以期用比赛促发展。 开封盘鼓,又名大鼓,是河南省开封市特有的一种汉族鼓乐表演艺术。由众多人组成规模大小不一的鼓队,鼓队成员有的击打挎在身前的大扁鼓,有的敲击大镲、马锣等铜器,在“令旗”的指挥下,边演奏着各种复杂的鼓点,一边列队行进在节日的街头、广场。

开封盘鼓气势宏大、震撼人心,鼓点激越,复杂多变;表演热烈、粗犷、豪放,无沦是在音乐性上还是在舞蹈性上都有极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因此,开封盘鼓深受城乡人民群众的喜爱、久盛不衰。

开封盘鼓的源流及其沿革

开封盘鼓是一种纯鼓乐形式,鼓队由十几人至几十人组成,所用乐器只有大镲、人鼓、马锣三种打击乐器。这种形式的乐队,起源于古代军队中流行的一种鼓乐——讶鼓。

讶鼓,有关史料中也记作“迓鼓”、“砑鼓”。其正确记法应为“迓鼓”。迓,“迎接”之意,“迓鼓”意为“迎接仪式中演奏的鼓乐”。迓鼓之名有两种含义:一、这种鼓乐主要用于迎送仪式。在古代军队中,用于迎送贵宾及凯旋庆典;在汉族民间则用于迎神、送神、求雨等风俗仪式及节日庆典活动。二、有“行进中演奏”之意。由于迓鼓中用的大扁鼓是用布带挎在肩上或绑在腰前演奏的,因此可以在行进中演奏,民间也称之为“走街鼓”。迓鼓与其他民间鼓乐的主要区别就在于此。

考古发现证实,早在--千四百年前的北魏时期,我国北方地区的军队中就已流行迓鼓。河北磁县的北魏墓葬中曾出土了一批军士打扮的击鼓俑,其形状及演奏方式与如今的开封盘鼓很接近,这种形式的鼓乐至今仍在磁县流行,名称就“迓鼓”。

北宋熙宁年间,迓鼓开始与汉族民间舞蹈相结合。人们装扮着各种历史人物及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迓鼓的伴奏下,踏着鼓的节拍而舞,称作“迓鼓戏”或“舞讶鼓”。由于这种表演形式很受人们的欢迎,很快就在汉族民间广为流传。

到了明代,几乎所有的汉族民间舞蹈的表演都由迓鼓伴奏,因此,“迓鼓”便成广义的汉族民间舞蹈的统称。

清代以后,随着新兴的一种汉族民间艺术“秧歌”的盛行,迓鼓便逐渐衰落,史料中也不再有关于迓鼓的记载。但至到今天,北方的不少地方仍有迓鼓的遗存,不过各地的名称不同,如河北磁县一带的“迓鼓”,北京、廊房一带的“挎鼓”,山东淄博一带的“商家大鼓”等。北宋时期,迓鼓就已在开封流行,《东京梦华录》卷八中即有关于迓鼓的记载。当时的迓鼓还只是纯器乐演奏的形式,仍保留着早期迓鼓的特征。到了明代,迓鼓就已成了开封市汉族民间舞蹈的总称。明人朱有墩在《黄钟醉花阴》散套中曾描述了开封城内表演迓鼓的情形:“放烟火,烘烘接太微,舞讶鼓,欢声恰似雷。”明代以后,“迓鼓”一词在开封消失了,但无论是纯鼓乐形式的迓鼓,还是由迓鼓伴奏的民间舞蹈“舞讶鼓”(如今不妨称之为“讶鼓舞”),直到今天,仍在开封民间盛行而不衰,只不过今天被称作“开封盘鼓”,而“迓鼓舞”则已成为一种没有名称的汉族民间舞蹈罢了。至于对汉族民间舞蹈的统称,明代还称之为“迓鼓”,如今民间则称之为“玩会”。 开封盘鼓所用乐器以鼓为主,配以大镲,马锣等铜器。鼓队无固定编制,规模可大可小,一般按“鼓二镲一”的比例组合。最小的鼓队有十几个,大的鼓队可有几十人甚至百余人组成。鼓队所用的木框扁鼓均为同一种形制:鼓面约45厘米,木框,高约30厘米,呈棋子形。演奏时,将鼓的背带斜挎在左肩,鼓置于腰前,鼓面向上,用双鼓槌击奏。击鼓方式有“击鼓面”、“击鼓面边缘”、“击鼓框”、“双槌互击”几种。铜器多用大镲(民间称之为“帽儿镲”),亦有配用手镲、水镲的。传统鼓队中常配有四面或八面马锣。演奏中,锣手常将马锣抛向中,马锣落下后,接在手中继续演奏,称之为“撂马锣”。近几年来,擅长此技者越来越少,如今各鼓队均已不再使用马锣了。

各鼓队无论规模大小,均有一人手持一面写有“令”字的三角形小旗担任指挥,称作“令旗”。平时鼓队的训练中,“令旗”负责向年轻鼓手传授鼓谱,讲解各种技巧。正式表演时,则通过手中的小旗指挥鼓队的起、止、强弱、速度等,同时还要指示鼓谱的节奏特征,以保证鼓队鼓点清晰、整齐。因此,“令旗”在鼓队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开封盘鼓有“原地演奏”与“行进演奏”两种表演方式。原地演奏时,鼓队常围成一个圆圈,“令旗”位于圆心,鼓手们面向“令旗”而背对观众。当鼓队为民间舞蹈伴奏时,鼓队位于表演场地的一侧,面向表演场地。“令旗”位于鼓队与舞蹈演员之间。“行进演奏”时,小的鼓队常走成四横排,第一、四排是镲,中间两排是鼓,“令旗”,位于一、二排之间。为了能看到令旗,第一排镲手常面向令旗,退着步子行进。较大的鼓队常排成四路纵队,中间是鼓,两边是镲,令旗在最前面,面向鼓队,退步行进。

由于开封盘鼓的节奏并不是规整的进行曲节奏(即不是规整的“双拍子”节奏),鼓手们无法用“齐步走”的统一步法前进。因此,在鼓队长距离的行进演奏中,只要求鼓点整齐,不要求步法一致。当鼓队行进至观众较多的地方或接近预定的表演场地时,鼓队会按照令旗的提示,进入“表演性”的演奏状态。这时,全体鼓手的步法按鼓点的节奏统一起来,该迈步时同时迈步,该停步时同时停步。鼓队行进的速度明显放慢,而击鼓的动作幅度加大,整个鼓队时走时停,时起时伏,动作整齐、豪放,极富舞蹈性。全体鼓手既是乐器的演奏者,又是挎着鼓的舞蹈表演者。这种舞蹈性的器乐演奏,具有十分热烈的气氛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常能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 1、演奏技巧及鼓谱用字

开封盘鼓的演奏属齐奏方式,但鼓与镲的节奏不是完全相同的。鼓的节奏急促而稠密,镲的节奏稀疏而简洁,二者融在一齐便形成强与弱、全奏与分奏等不同的音响色彩。加之鼓有多种击奏方法,因此形成以下各种不同的演奏方法及与之相对应的鼓谱用字:

吨:鼓镲齐奏。时记作“轮吨”。

个:鼓齐奏。时记作“那个”。

夸:右鼓槌击打鼓框。由于所发出的声音要比“吨”、“个”小得多,因此,在鼓谱中“夸”即代表休止符。

除上述基本演奏方法外,鼓还有几种演奏方法,只用于鼓谱的某些特定位置:

夸:双槌同击鼓框前沿。

哗啦:双槌交替敲击鼓框前沿。

吃:双槌在空中交叉互击。

2、基本节奏型及鼓点的构成

开封盘鼓中的基本节奏型,汉族民间称之为“鼓串”。常用的鼓串有

1)“哗啦啦”鼓串:

2)“挎边”鼓串:

3)“单吨”鼓串:

完整的“鼓点”(即曲牌)由若干句长短不一的“鼓串”组合而成。不同的鼓点,所含的乐句也多少不一。最少的只有一句(如[老得胜]),最长的则有几十句,一般多为十几句。鼓点中的鼓串常以完全重复或变化重复的形式出现,具有典型的“句句双”的结构特征。但在这些“重句”式的鼓串之间又常插入各种不反复的鼓串,从而形成“双句”与“单句”交替出现的结构特征,使鼓点的节奏不断地在平衡与不平衡之间频繁转换,产生一种“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无始无终”的艺术效果,使人百听不厌。

每个鼓点在结构上常由“曲头”、“曲腹”、“曲尾”三部分组成。曲头多为-、两个重复的鼓串;曲腹则多用若干句稍长的不重复的鼓串。曲尾常为一个很长的、连绵不断的长鼓串,民间称之为“半拉山”,意思说这句长鼓串在一个鼓点中占有半段的份量。如下例:

开封盘鼓鼓点中所使用的“鼓串”(即基本节奏型)数量并不太多,但由于各个鼓点在使用鼓串的多少、鼓串的排列顺序、鼓串的变形方式均不相同。因此,各鼓点之间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明显的差异。在开封城乡,现有几十支鼓队,所奏鼓点有上百个,其中绝找不出完全相同的两个鼓点来。即使是同名的鼓点,各队之间也大不相同,这就形成了各鼓队的鼓点自成体系、互不相容的格局。但由寸:所有的鼓点均是在共同的一些基'本鼓串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就整体而言,开封盘鼓的节奏风格又是极为统一的,以致于不熟悉鼓点内部结构的人,无法分辨出各鼓队所奏鼓点的差异。

开封盘鼓是-种行进中表演的鼓乐,民间称之为“走街鼓”。但其鼓谱的节奏形态并不具有规整的节拍形式。在鼓谱中虽然有大量的“双拍子”(2/4或4/4)鼓串,但这些鼓串常被各种各样的“单拍子”(1/4或3/4)鼓串所隔断。因此,就整体节拍形态而方,开封盘鼓使用的是一种“混合节拍”。

就“句法”而言,各鼓点中均有大量的“双句子”(即由反复而形成的“句句双”式的乐汇),但同时又有大量的“单句子”夹杂其间。此外,各句之间长短不一,各鼓点之间句数多少不一,就使得所有的鼓谱都具有“自由诗”一样的结构特征。

由于上述特点,使得开封盘鼓在记谱时必须符合以下两点:第一,谱潜面不能套用1/4、2/4、3/4等拍号进行混合节拍方式记谱。否则,不但拍号变换频繁,不便于阅读,而且也不符合鼓谱节奏的内在规律。从中国民族音乐理论的角度去考察,开封盘鼓的鼓谱只能用有板无眼的节拍形式进行记录,鼓点中反复出现的二拍、三拍子、四拍子等节奏型,均处于临时的、不稳定的状态。因而构不成“一板一眼”、“一板两眼”、“一板三眼”等节拍。第二,由于开封盘鼓的鼓谱并不呈现出方整的结构,且各句之间长短不一,因此,不能***取“连续记谱的方式”。只有***用“分句分行”的方式记谱,才能忠实地显示出鼓谱内部的句法结构。在开封盘鼓的谱面中,竖直线并不是“小节线”,而是各句内“鼓串”间的分隔线,以体现鼓点的内部结构。

这种记谱方式,即便于显示各鼓点的结构特征,又便于背记鼓谱。

开封盘鼓的“套曲”结构:

开封盘鼓的鼓谱属“套曲结构”。各鼓队所奏的全部鼓点称为——“套”,每套鼓谱均由若干个鼓点按固定的顺序连接而成。各套鼓谱之间所含鼓点的数量多少不等,最少的有三、五个鼓点,多的有十几个鼓点。如最有代表性的“老得胜会鼓谱”就由[老得胜]、[头道花]、[二道花]、[三道花]、[架三棒]、[葫芦炮]、[羊抵头]、[双嘟噜]、[抽梁抽柱]、[单游四门]、[双游四门]、[十六棒]、[狗咬狗]、[花三点]、[凤凰单展翅]、[凤凰双展翅]、[凤凰三点头]、[狮子滚绣球]共十八个鼓点组成。在这套鼓谱中,前四个鼓点是基本鼓点,因为它们集中使用了开封盘鼓的各种不同的节奏型。这些鼓点中的一些基本节奏型在以后的各鼓点中反复出现,有的是原节奏型,有些是经过某种变形的。尤其是[架三棒],其节奏型穿插在各个鼓点中,被称做“鼓魂”。鼓谱中的这一特点,使得开封盘鼓的鼓点既风格统一,又富于变化。大部分鼓谱都属于这类联套方式。

在市区东郊的孙庄、范庄、沙岗寺一带流行的鼓谱,无论在鼓点的变化手法及连套方式上,都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对于研究民间音乐的作曲手法有很高的参考价值。通过分析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全套鼓谱是在四个短小的鼓点的基础上经过有规律地发展、变化而成。首先,四个原始鼓点按一定顺序连缀在一起,组成一个“小套”;然后,四个鼓点同时进行“换头”、“换腹”、“换尾”、“扩句”、“缩句”等变形处理,每变形一次,就按原来的顺序连缀组合一次,形成一个新的“小套”。这样,经过五次变形,产生五个新的“小套” 加上原始形态的第一套鼓点,最后形成了包含六个“小套”共24个鼓点的全套鼓谱。在各套鼓点内部,鼓点的数量相同,鼓点名称相同,排列顺序相同。正套鼓谱结构规整、鼓点排列有序,同时有富于变化。这样的鼓点变形法和连套法,反映出在传统民间音乐的创作中,不仅有“即兴式”的作曲模式,同时也有建立在逻辑思维基础之上的“设计”型的音乐创作模式。 与其他汉族民间锣鼓乐相比较,开封盘鼓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的特点:

开封盘鼓是一种齐奏形式,因此,开封盘鼓无论在鼓队中使用多少面鼓,鼓的形制是完全相同的,不需要专人演奏“领鼓”(即起指挥作用的独奏鼓)。另外,尽管鼓谱的节奏变化丰富,却没有“散板”、“延长音”、“临时休止”等节拍形式,所有的鼓点都是按一种习惯的速度、固定的顺序连续演奏的。就连强弱力度变化,也是由鼓谱所规定的。因此,鼓队没有指挥完全可以正常演奏。之所以必须要有“令旗”则是为了时刻提示鼓点的节奏特征,防止个别鼓手记错鼓点或速度不一致而造成演奏中的混乱。 开封盘鼓所用的大扁鼓属低音鼓,所用的镲也多为大镲。当几十面鼓,几十副镲在一起敲响时,气势十分宏大,远听象惊雷,近听如万炮轰鸣,颇有排山倒海之势,惊天动地之威。加之鼓点复杂多变、节奏强烈,表演热烈、粗犷豪收,具有一种近于原始、粗放、拙朴的艺术风格。同时,变幻莫测的鼓点和整齐而清晰的演奏,又使之带有一种细腻的,成熟的韵味。开封盘鼓这种融粗放与细腻、器乐演奏与舞蹈表演为一体的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它无论是在听觉上还是在视觉上都给人以极强烈的、震撼人心的感染力。这正是开封盘鼓艺术魅力之所在,也是它深深地扎根在开封市汉族民间、久盛不衰的原因。

开封盘鼓的相关新闻

阳春三月,本是云南最美的季节之一,一树树白色的梨花和粉色的桃花在红土地上灿烂地燃烧,花朵占领了山野、田间地头,把大地渲染得五彩斑斓,峡谷里大河滚滚,群山中溪流涓涓。可是,今年,云南没有了春天。秋冬春连旱造成的百年大旱,使云南的大地干裂、焦渴,许多地方水源枯竭。此次干旱范围之广、历时之长、程度之深、损失之重为历史罕见。奔走在尘土飞扬的村村寨寨,我目力所及,全是荒芜的土地,偶尔才见从黄土里挣扎出来的幼苗和花朵,是那么的憔悴和不堪一击。麦穗没有果实,萝卜只有小指头大,大部分农民颗粒无收,一方水土已经养育不了一方人。持续的高温无雨,导致森林火险呈高危态势。***访途中,我不断遇到森林大火,其中一起大火就发生在公路两侧,当汽车终于从看不见方向的浓烟中穿出来时,我感到极度的恐惧。随后,这种恐惧逐渐转变为一种焦虑。

当我风尘仆仆地从乡村回到我生活的城市,却发现这个城市似乎并没有感受到干旱的侵袭:一条水管爆裂,上百吨自来水流失;服务员将会场里喝了一半儿就丢弃的矿泉水瓶,随手扔进垃圾桶;温泉SPA柔软的水,温矛柔地抚摩着情意绵绵的人们;排队等候洗车的车主,烦躁地抱怨为什么有那么多车要洗;洒水车每天准时出现在大街上;园林工人开大水管,哗啦啦浇灌城市绿地……我想起我所***访的村庄,***用消防车、环卫车拉两天水才能灌满的一个水池,只有城市游泳池的一半,而那一池水,是全村两三百人和几十头牲口一周的用水。

受地理条件和交通的限制,一些地方的抗旱救灾不免捉襟见肘。在大旱面前,农民们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想尽一切办法寻找水源,并用他们的智慧积极自救,为全家的生存做着艰难的努力。但是由于经济基础差、农业水利设施薄弱,靠天喝水的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脆弱。化肥涨价、***涨价、粮食涨价、蔬菜涨价,旱灾使农民雪上加霜。一些已经断水几个月的山区,村民们不得不贱卖牲口,一家老小外出打工。

和我同住一个城市的诗人于坚曾说:“滇池将先于我们死去,如果昆明没有滇池,我们就失去了住在此地的理由”。如今,虽然滇池已经不能再向我们提供水源,但我们还住在此地,因为我们有巨大的水库,而有多少人知道,这水库里的水是多少农民牺牲利益、背井离乡才为我们提供的?

在昆明附近的一座山头上,我遇见了护林员张兴才,尽管风大得让人站不住,沙子迷得人眼睛睁不开,但张兴才仍笔直地站立着,警惕地盯着山上一切危险的信号,他粗糙而虔诚的面庞,让我想起我在***访途中向两名警察报告一起山火时,他们脸上漫不经心的表情。这表情,是我们城市人的麻木,我们习惯了农民的养育,却忘了反哺的情怀。大旱当前,我们以为,捐一点钱、捐几箱水,就能使我们的良心得到安慰,让我们觉得自己充满爱心。可是,我们忘了,我们的水、粮食、蔬菜和优美的环境,是农民给予的,我们拿走了农村的***,却将城市的垃圾倾倒在农村。

也许,有一天,我会忘了我***访过的那一张张或悲或愁或眉头紧锁的脸,也许他们会来到我生活的城市,成为一个个身穿工装、头发凌乱、满脸疲倦、身上散发着汗味的搬运工、送水工、家政工,抑或是推着车大街小巷仓皇躲避城管的小贩,我会和他们擦肩而过,再也认不出对方。但是我希望,他们能在这个城市找到一席安家之地,能得到这个城市对他们的包容,能在一天的劳动之后,坐下来泡一壶茶,美美地喝一口从农村流到城市里的水。

联合国要搞民间文化的继承调查,馆里要派人去调查开封鼓谱,结果就派我去了。”

刘震把自己与开封鼓谱的缘起称为“官派”,这之前由于各种原因,民间的开封盘鼓荒废多年,究竟还遗留下哪些鼓谱?刘震说,这要感谢河南大学的尹俊忠教授。“他是第一个把开封盘鼓鼓谱从口头形成文字的人,或者说第一个标定鼓谱的人。”刘震说,在这之前,盘鼓鼓谱都是“夸、夸、夸,吨、吨、吨、吨、吨”这种没有音符的口口流传,尹俊忠教授把搜集到的鼓谱标定成现代的乐谱,这样识别就容易多了。

一千多年前,开封盘鼓响彻黄河两岸,成为那个时期中国大地上最为豪迈的音乐,而一千多年后,这种民间艺术散落在乡野,刘震开始走***间,访查那些仍传承着开封盘鼓的人。

1985年的一天,经人介绍,刘震拜访了尹俊忠的老师马召林。“当时马召林老师已经是双目失明、瘫痪在床,老人家年纪也大了,就那么仰躺在床上,听说我是来搜集鼓谱的,精神一下子就来了,他当时给我谈鼓谱,谈着谈着,嫌不过瘾,就拿着擀面杖给我演示。”刘震对这一段故事难以忘怀,仿佛回到了25年前的那一天,随手抓起桌上的筷子,开始表演起来。“马老师就这样拿着擀面杖,敲着鼓点,最后耍了一个翻花,就是敲最后个点后,把鼓槌往半空一甩,随手就接住了。要知道,马老师当时已经双目失明了啊,老人能有这样的动作,当时我的眼泪刷一下就下来了。”说到这里,刘震停留了片刻,没有吭声。

这无疑是最为深情的感叹。

老一辈人对开封盘鼓的追求,是如此的深厚。刘震从此无怨无悔地踏上了开封盘鼓的探寻之路,骑着一辆自行车,从市区到农村,寻访那些仍健在的老人,搜集那些还没有失落的鼓谱。

一个会首和一支盘鼓队

开封盘鼓和山西的威风锣鼓、陕西的安塞腰鼓、甘肃的太平鼓、安徽的凤阳花鼓并称“中华五鼓”,与安塞腰鼓等不同,开封盘鼓曾经历了一段低谷时期,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会敲盘鼓的人越来越少,很多鼓谱失传。

为了重振开封盘鼓的雄风、把开封盘鼓的名声打出去,1991年,刘震琢磨着打造一支过得硬的盘鼓队伍。但要拉出一支盘鼓队,必须解决鼓的问题。“那时候的老鼓一个重40多斤,是用榆木打的,质量非常好,但价格也不菲。”刘震回忆说,当时一个老鼓的价格大约是65元,几乎是一个职工一个月的工资。

解放前,要组织一支民间盘鼓队,最大的问题就是装备。因为鼓的价格不菲,当时民间盘鼓队基本上都是由乡绅出资组建,逢年过节为迎神、祈雨、祭祀等活动助威。而老百姓要组建一支盘鼓队,就得由“会首”出面。“会首”是什么人,按刘震的解释,一个“会首”必须具备两点,一是仗义,二是“打憨”。“‘打憨’,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必须具备雷锋精神。谁家走了人(死了人),能自发地帮前忙后;谁家急需钱,能毫不犹豫地掏出身上的钱。用开封话说,是个人物。”刘震说,这辈子他都忘不了他遇到的那个“会首”——他的老朋友、柳园口乡老君堂村的李继海。

“他是个人物,听说我要搞盘鼓队,二话不说回家就把猪杀了,买来盘鼓,后来我们就组建了一个不到30人的盘鼓队。”刘震在回忆中,几次感慨这位“会首”当年的大力支持,反复强调没有老朋友当年的帮忙,也就没有今天。

1991年,刘震带着队伍到北京参加北京龙潭庙会举行的全国第五届民间花会大赛。“早年的开封盘鼓队装备很简陋,也没什么服装,就是光着膀子,头上扎一条白毛巾。那个时候条件很苦,到北京表演我就给队伍当后勤,给那二十多个人做饭,但大多数时间我们都啃方便面。”在这次比赛中,刘震带的盘鼓队获得了一等奖。从此,开封盘鼓开始名扬天下。

“击之如雷,动之如涛,鼓中有舞,舞中有鼓”,极富感染力的开封盘鼓逐渐在全国擂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投身于这种民间艺术,中原汉子那种独特的“雄壮美、严谨美、神圣美与野美、土美、醇美”在开封盘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如今在开封,已经有200多支盘鼓队,他们把盘鼓这种极具中原文化的汉族民间艺术传遍了国内,甚至海外。

盘鼓声声,尽显中原豪放气概

在大李庄村,刘震指导着几十个队员认真排练着,他身边一直站着另一位“会首”——他的老朋友王现合。老王是大李庄村人,也是这支盘鼓队的领队。

“王现合也是一个‘会首’,不容易啊,19***年我们拉起这支队伍的时候,一直找不到合适的排练场地,现合就把自己家的一块地腾出来,改成排练场,后来地方还是太窄,就掏了两千多块钱,把邻居家的地买过来,就是今天排练的这块地方。”刘震禁不住感叹。

老开封人仗义、豪爽,“会首”多,为了自己喜欢的这种民间艺术,他们能够从并不丰满的口袋中毫不吝啬地掏出积蓄,他们不求什么回报,为的就是不让这种民间艺术在民间失传。

开封大地上的200多支盘鼓队,每一支背后或许都有一个或几个“会首”存在,他们的名字并不为人所知,他们的付出也并不被人知晓,但正是他们的存在,才让开封盘鼓这个名字更加响亮。

在他们之中,有一对父子俩,父亲叫程好亮,今 年38岁,儿子程盼阳18岁,都是鼓手。在***访中,程盼阳向记者炫耀起他的技术:“一个镲8斤重,一个鼓14.5斤重,做一个鼓手,不仅要有好的体力,而且非常注重技术。其实,开封盘鼓就是一种残缺美。”

为什么是残缺美?程盼阳说起来头头是道:“因为鼓是斜挎的,所以左手左脚不好移动,打鼓不仅要把鼓敲得响,而且还要跟随着节奏跳跃,左腿很难摆动,所以这是一种残缺美。”高中毕业的程盼阳说出如此一番理论,让人实在无法小觑。

王现合告诉记者,在开封这个地方,每个村几乎都有会敲开封盘鼓的人,专业演出的、业余助兴的,各种各种的民间盘鼓队数不胜数,甚至还有一些女子盘鼓队。乡里村里每逢婚丧嫁娶大小活动,都少不了盘鼓助兴。

王现合20多岁的儿子小辉,别看年纪不大,也是敲盘鼓的一把好手,现已经是盘鼓师傅了,去 年在郑州培养了5支盘鼓队。“以往组建一支鼓队离不开‘会首’出面,现在掏几千块钱就能拉出一支盘鼓队,打鼓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刘震感慨。

开封,七朝古都,文化历史的沉淀已经渗入到每一个人的血液里,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汉族民间艺术有着遗传性的偏爱。或许在城市的工地上,他们和其他民工没什么区别,但一旦挎上鼓,拿起镲,他们骨子里那种对传统文化的遗传因子就会放大出来,在黄河岸边奏响这如雷如涛的盘鼓之声。

“去年一场冰雹,50多个队员没有一个家里不受灾的,但一说排练,没有一个请***不来的。”刘震说,这全凭着一股子劲。正是这股子劲,让这支队伍参加了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及国庆五十周年等大型活动的演出,声名远播澳洲、日本。“我们大李庄盘鼓艺术团现在每年有四五百场的演出,一年能收入五六十万元。”王现合告诉记者,成功的背后,全是这些庄稼汉子十倍、百倍的付出。

孔子说:“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志变,其声亦变,其志诚,通乎金石,而况人乎?”

“我今年62岁了,世博会可能是我做的最后一件工作了。”临别之时,刘震感叹说。

开封鼓楼上原有一块匾,上书“声震中天”四个字,用来形容开封盘鼓,是再合适不过了。黄河以她博大的胸怀孕育了黄河文化,而黄河沿岸汉族劳动人民创造的五光十色、辉煌灿烂的民间艺术,犹如一串夺目耀眼的明珠,开封盘鼓就是这一串明珠中最为耀眼的一颗。鼓、舞相生的开封盘鼓展示着力的神魂,也展示着人的气概。豪放、率性、磅礴的开封盘鼓,正是这一方水土的人民最为真挚的精神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