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_天生天杀,观天之道,执而行,尽矣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5 0
  1. 有关唐灵飞经的阴阳符问题
  2. 神秘道术:为什么能决胜千里之外?(图
  3. 阴符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4. 有谁研究过阴符经,怎样看待它与道德经的关系
  5. 黄帝阴符经
  6. 翻译文言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若天生天杀乃自然之理_天生天杀,观天之道,执而行,尽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阴符经,千古奇书也。

老太师真是饱读诗书啊,不过这个好像不是阴符经里的吧! 但是阴符经里有讲到这个意思。

大概意思就是时机将到,瞬间即逝。 不能过早也不能太晚!否则都不成事!

老干龙这个人真是狡猾啊,等了这么久,机会终于来了。但是他还是很冷静的在观望,没有暴露。他要等秦孝公死后,抓准时机,除掉商鞅!

说实话,不管老干龙有多狡诈,我们还是能跟他学一些东西的。

有关唐灵飞经的阴阳符问题

第一章 天道

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第二章 观天之道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出焉,神明生焉!

第一节 天 道

〈一〉天道之用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二〉法道修身

天性也,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之,谓之圣人。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心生于物,而死于物,机在于目;至乐性余,至静性廉;禽之制在气。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

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第二节 自然之道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故曰:沈水入火,自取灭亡。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

第三节 人 道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即宜,三才即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因躬,小人得之轻命。

第三章 观 念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

神秘道术:为什么能决胜千里之外?(图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300多字,作者无法考证。据说《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

正文: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埋。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

 至乐性愚,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推而变化顺矣。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尽乎象矣。

阴符经主要讲的是什么

) 诸葛长青认为,道教的秘术有两个核心基础:一是道术、二是德功。----- 诸葛长青 道教《黄帝阴符经》曰:观天之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如何观天?如何之天道?如何安邦定国? 这是道教的精华所在。 道教,中国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尤其是道教对于安邦定国、周易八卦、星象变化、奇门遁甲、风水神术、法术符咒等的深入研究,使得道教始终有一种神秘的感觉。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诸葛长青研究认为,道教最早起源于我们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他们自身法力无穷、道法高深,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我们的伏羲女娲先祖留下了道教一脉,传授给很多原始部落。随着社会发展,随着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九天玄女等道教神仙,不断化身来到人间传授道法道术,于是道教逐步完善,成了今天的道教内涵。 到了汉代,经过张道陵(五斗米道、天师道)的总结、传播,经过道教正式形成了规模化发展。 尤其是《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隋唐英雄传》、《杨家将》、《薛仁贵东征》等传统文化书籍的普及,将道教的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符咒神术等迅速在民间普及开来。 精通奇门遁甲、周易五行、道术法术的道教高人,成了中国发展的秘密力量。今天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道法高深者。 由于道教产生于我们真的祖先伏羲、女娲先祖,所以生活中的应用就十分具有针对性。 在诸葛长青研究国学中发现,历朝历代都有道教高人辅佐。 诸葛长青研究国学认为,历朝历代的有功德的开国帝王身边都会有神奇莫测的高人辅佐。这些高人,神秘莫测,上应天道、中知人事、下安民心,精通安邦定国、周易八卦、星象变化、奇门遁甲、风水神术、法术符咒等秘术。 历代开国帝王,在道教高人的辅佐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迅速得天下、安社稷: 诸葛长青请大家思考一下,看看是否符合这个道理? 周朝周文王得到道教高人姜太公辅佐,开辟了周朝江山; 汉朝的刘邦得到道教高人张良辅佐,实现了从农村到天下的飞跃; 蜀国的刘备得到道教高人诸葛亮辅佐,实现了从居无定所到帝王飞跃; 唐朝李世民得到了魏征、徐茂公等高人辅佐,实现了天下一统; 宋朝赵匡胤得到道教高人陈抟辅佐,开拓了宋朝天下; 明朝朱元璋得到道教高人刘伯温的辅佐,实现了质的飞跃 ...... 那么,姜太公等道教高人为什么有如此神秘力量呢? 为什么能够辅佐历代开国帝王: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诸葛长青认为,道教的秘术有两个核心基础:一是道术、二是德功。 什么是道术呢? 诸葛长青认为,实战中的道术包括周易八卦、奇门遁甲、法术符咒、调动阴兵、山医命相卜等等。历代高人仰观宇宙、俯察地理,举手之间,天地乾坤尽在一掌之中。姜太公等高人精通此门,所以应数出山,辅佐周朝定天下。 《黄帝阴符经》曰:......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诸葛长青认为,道教的神奇在于,把自身与宇宙融为一体,在道教神仙的加持下,禅坐顿悟宇宙的奥秘,汲取宇宙的能量,修成法力巨大的自身,于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成为现实。内可以修身养性成神成仙,外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姜太公、诸葛亮、张良、刘伯温等潜心修炼,道法道术高深,所以不出山则以,一旦出山,社会震撼、乾坤立定。 什么是德功呢? 诸葛长青认为,德功包括胸怀天下、行善积德,救济苍生、辅佐社稷,推动中华民族健康发展。 由于一心为天下苍生设计考虑,所以功德大、福报大,所以上天爱护、天地善神护佑,大业可成。 譬如姜太公80岁成为宰相,辅佐周朝808年的江山。 《黄帝阴符经》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治;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其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诸葛长青认为,只有“道术、德功,二者结合”,才会真正的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才会促进历史发展。 法术高强,可以建功立业; 德功高深,可以驰骋天下。 如果你想了解道教,诸葛长青认为,知道这两条就可以了。 如果你想学习道教,建议先从德功开始。 有德功做基础,学习法术一日千里、不可思议。 对于道教的最核心的内容是行善积德,这里再给大家讲一讲。 行善积德非常厉害。 譬如如果你想成为神仙。 方法有两个:一是通过修炼实现,二是可以通过行善积德实现。 太上老君在《太上感应篇》中指出:“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意思就是:如果你想去世后成为天仙,应当要积一千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四年就能成功;想去世后成为地仙的人,应当要积三百件的善事,日行一善,只要一年就能成功。 通过行善积德成为神仙的人,道教的八仙铁拐李(李玄/李洪水)、汉钟离(钟离权)、张果老、蓝***和、何仙姑(何晓云)、吕洞宾(吕岩)、韩湘子、曹国舅(曹景休),是我们的榜样。 所以,凡是诸葛长青老师始终对有缘者说行善积德十分重要。 只要认真做好诸葛长青老师的“五合一”(放生、施食等)善事,持续几年,将来最起码可以成为土地神、山神、水神、城隍神等神仙。 太上老君的话真实不虚啊。 我们再看历代帝王,因为他们的出发点是为了天下苍生,都有造福天下百姓的心,所以德功很大。 因为这些帝王的功德大,所以道教高人们就会顺应天道、出山相助。 《黄帝阴符经》曰:观天之道、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乎心,施行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附录:道教的基本知识 一、道教主要经典 《道德真经》、《南华真经》、《冲虚真经》、《文始真经》、、《通玄真经》、《龙门心法》 二、道教其他重要经典 《周易参同契》、《抱朴子》、《黄帝阴符经》、《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度人经)、《太平经》、《老子想尔注》、《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常清静经》 、《太上洞玄灵宝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玉皇经》)、《太上九要心印妙经》、(《心印妙经》) 《老子化胡经》、《悟真篇》等等。 三、道教劝善三圣经 此三部是道教主要的三部劝善书,民间影响很大: 《太上感应篇》《文昌帝君阴骘文》《关帝觉世真经》 四、道藏 道藏是道教经籍的总集,是按照一定的编纂意图、收集范围和组织结构,将许多经典编排起来的大型道教丛书。从唐朝初年开始编纂,至今已有近1300多年的历史。 现存之《道藏》是由明成祖永乐四年,第四十三代张天师张宇初及其弟张宇清奉诏主持编修。英宗正统九年又诏通妙***邵以正校正增补,于正统十年刊板事竣,共计五千三百零五卷。后世以刊板年号称其书为《正统道藏》。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又命第五十代天师张国祥主编成《续道藏》。正续《道藏》共收入各类道书一千四百七十六种,五千四百八十五卷,分装成五百一十二函,每函依《千字文》顺序编号,经板十二万一千五百八十九块。《道藏》中的各种典籍,都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1996年起,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继禹道长主持编修《中华道藏》,是以明代正、续《道藏》为底本,保持三洞四辅的基本框架。对三洞四辅以外的经书又根据不同的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归类,共分七大部类,各部类所收经书,按道派源流和时代先后编排次序。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历经数载,终于在2004年正式出版发行。 五、道教历史 1、道教的思想起源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最早可追溯于原始时期的崇拜自然与鬼神,从最早的人神沟通的占卜等多种方术,原始宗教逐渐演变成殷周时期的祭祀上天和祖先。 诸葛长青认为,道教最早起源于我们的人类始祖伏羲、女娲,他们自身法力无穷、道法高深,为了保护中华民族,我们的伏羲女娲先祖留下了道教一脉,传授给很多原始部落。随着社会发展,随着元始天尊、太上老君、九天玄女等道教神仙,不断化身来到人间传授道法道术,于是道教逐步完善,成了今天的道教内涵。到了汉代,经过张道陵(五斗米道、天师道)的总结、传播,经过道教正式形成了规模化发展。今天的各个少数民族都有道法高深者。 尤其是《西游记》、《封神榜》、《水浒传》、《隋唐英雄传》、《杨家将》、《薛仁贵东征》等传统文化书籍的普及,将道教的撒豆成兵、呼风唤雨、符咒神术等迅速在民间普及开来。 到春秋战国时期,古代宗教经历了显著的理性化演变,与社会文化知识的分化。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为“显学”且当时的阴阳家、神仙家兴起,在历史有所的影响。 至汉代社会因为战乱与汉朝崩溃导致对宗教产生急迫的需求,于是原本儒学逐渐宗教化,此时也于传入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综合传统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阴阳术数终于与汉代所崇尚黄老的思潮逐渐融合;道教教派也于此时形成。 道教的历史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 2、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 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件: 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天师道)。 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一说干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太平经》,据信传自汉成帝时齐人甘忠可编著的《包元太平经》)得到广泛传播。到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已是颇有影响。 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学道于蜀郡鹤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也有研究称,乃因其崇信北斗南斗等五斗星,加之与蜀地弥教结合,故称五斗弥教,后讹为五斗米教)。其子张衡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发展为道教正宗天师道。 两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炼丹术的盛行和相关理论的深化,道教获得了很***展。同时道教也吸取了当时风行的玄学,丰富了自己的理论。东晋建武元年,葛洪对战国以来的神仙家理论进行了系统地论述,著作了《抱朴子》,是道教理论的第一次系统化,丰富了道教的思想内容。南北朝时,寇谦之在北魏太武帝支持下建立了“北天师道”,陆修静建立了“南天师道”。 3、唐宋的兴盛 到了唐宋,唐高祖李渊认老子李耳为祖先,宋真宗、宋徽宗也极其崇信道教,宋徽宗更自号“教主道君皇帝”,道教因而备受尊崇,成为国教。此时出现了茅山、阁皂等派别,天师道也重新兴起。自汉晋以来一直隐而不显的道教丹鼎一派,由于汉钟离、吕洞宾等人的大力倡导,内丹之学始露于世。在理论方面,陈抟、张伯端等人阐述的内丹学说极为盛行。 此阶段不仅中国内部道教有所发展,更借由迁徙与文化交流发扬至亚洲其他各处。比方东晋末,五斗米道在中国南方发动起义失败后,卢循率部逃至越南(交州)。越南人李脱帮助卢循进攻交州府城,失败后自尽。这是道教传入越南最早的记载。 在宋代的道教,信州龙虎山天师世系之受封,始自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赐张正随为贞静先生。又据《宋史.仁宗本记》记载:天圣八年(1030年)五月甲寅,赐信州龙虎山张乾曜号澄素先生。到宋徽宗时,虽宠信道士林灵素,但对天师世系亦只给予一般封赠。 4、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 宋末元初的道教,在北方出现了王重阳创导的全真道。后来,王重阳的***丘处机为蒙古成吉思汗讲道,愿其勿要滥杀无辜,颇受成吉思汗信赖,被元朝统治者授予主管天下道教的权力。而同时,为应对全真道的迅速崛起,原龙虎山天师道、茅山上清派、阁皂山灵宝派合并为正一道,尊张天师为正一教主,从而正式形成了道教北有全真派、南有正一派两大派别的格局。 明代时,永乐帝朱棣自诩为真武大帝的化身,而对祭祀真武的张三丰及其武当派大力扶持。此时,道教依然在中国的各种宗教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

有谁研究过阴符经,怎样看待它与道德经的关系

《阴符经》,全称《黄帝阴符经》或《轩辕黄帝阴符经》,也称《黄帝天机经》,总共只有300多字,作者无法考证。据说《阴符经》是唐朝著名道士李筌在河南省境内的洛阳嵩山少室虎口岩石壁中发现的,此后才传抄流行于世。根据李筌对本经典的解释著作《黄帝阴符经疏》,可以把它的内容概括为两个部分:首先讲述观察自然界及其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所以,天性运行为自然规律,人心则顺应自然规律;其次阐明了天、地、人生杀的变化情况,人的生杀之气的和收,应与自然同步,才能把握好事物成功的机遇。然后,阐明人后天禀性巧拙的生成和耳目口鼻的正确运用,主要效法自然五行相生原则,修炼自身。

黄帝阴符经

阴符经 作者:黄帝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故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

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之神,不知不神之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也。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瞽者善听,聋者善观。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天子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馀,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

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故曰: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阴符经》与《道德经》齐名为道家双璧,它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历代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智谋之士,对它十分重视。

阴符经中有道家的养生之道,有富国安民之法,有强兵战胜之术,有明哲处世之方。

大家可知,相传古代有一名隐士姓王,名栩,隐居于扶风池阳,颍川阳城,人称鬼谷子。他是一位纵横家,军事家,谋略家,据说他用阴符经,***了古时四大名家,苏秦、张仪、孙膑、庞涓(二个政治家二个军事家)。

《阴符经》它不仅适用于养生,还适用于治国和治军,能掌握这些规律和运动法则,就能在现实社会中自由发挥。并为我所用。

翻译文言文

阴符经原文

轩辕黄帝阴符经

神 仙 抱 一 演 道 章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天有五贼,见之者昌。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物生乎身。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变定基。性有巧拙,可以伏藏。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鍊,谓之圣人。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富 国 安 民 演 法 章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而所以神也。日月有数,大小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躬,小人得之轻命。

强 兵 战 胜 演 术 章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人以虞愚,我以不愚圣。人以期其圣,我以不期其圣。故以沉水入火,自取灭亡。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乎象矣。

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性命之道,一天道也。天之道,阴阳之道耳。修道者能知天道之奥妙,而神明默运,窃阴阳之气,夺造化之权,可以长生不死,可以无生无死,然其最要处,则在能观能执耳。何谓观?格物致知之为观,极深研几之为观,心知神会之为观,回光返照之为观,不隐不瞒之为观;何谓执?专心致志之为执,身体力行之为执,愈久愈力之为执,无过不及之为执,始终如一之为执。观天道,无为之功,顿悟也,所以了性;执天行,有为之学,渐修也,所以了命。能观能执,用阴阳之道以脱阴阳,依世间法而出世间,性命俱了,心法两忘,超出天地,永劫长存,只此二句,即是成仙成佛之天梯,为圣为贤之大道,外此者,皆是旁门曲径,邪说*辞,故曰尽矣。

天有五贼,见之者昌。

五贼者,金木水火土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人即受此气以生以长,但自阳极生阴,先天入於后天,五行不能和合,自相贼害,各一其性,木以金为贼,金以火为贼,火以水为贼,水以土为贼,土以木为贼,是谓天之五贼也。惟此五贼,百姓日用而不知,顺行其气,以故生而死,死而生,生死不已。若有见之者,逆施造化,颠倒五行,金本克木,木反因之而成器;木本克土,土反因之而生荣;土本克水,水反因之而不泛;水本克火,火反因之而不燥;火本克金,金反因之而生明;克中有生,五贼转而为五宝,一气混然,还元返本,岂不昌乎!

五贼在心,施行于天。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

人秉五行之气而生身,身中即具五行之气。然心者身之主,身者心之室,五贼在身,实在心也。但心有人心道心之分;人心用事,则五贼发而为喜怒哀乐欲之五物;道心用事,则五贼变而为仁义礼智信之五德。若能观天而明五行之消息,以道心为运用,一步一趋,尽出於天而不由人,宇宙虽大,如在手掌之中;万化虽多,不出一身之内;攒五行而合四象,以了性命,可不难矣。

天性,人也。人心,机也。立天之道,以定人也。

天性者,天赋之性,即真如之性,所谓真心,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而人得以为人者是也;人心者,气质之性,即知识之性,所谓机心,见景生情,随风扬波,而人因之有生有死者是也。天性者,天机,即是天道;人心者,人机,即是人道。守天机者存,顺人机者亡。惟大圣人观天道,执天行,中立不倚,寂然不动,感而遂通,修真性而化气性,守天道而定人心,不使有一毫客气杂於方寸之内也。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定基。

杀机者,阴肃之气,所以伤物也;然无阴不能生阳,非杀无以卫生,故天之杀机一发,则周而复始,而星宿移转,斗柄回寅;地之杀机一发,则剥极而复,龙蛇起陆,静极又动;惟人也亦俱一天地也,亦有此阴阳也,若能效天法地,运动杀机,则五行颠倒而地天交泰,何则?人心若与天心合,颠倒阴阳只片时。天时人事合而一之,则万物变化之根基即於此而定矣。中庸所谓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者,即此也。

性有巧拙,可以伏藏。

人秉阴阳之气以成形,具良知良能以为性,性无不善,而气有清浊。秉气清者为巧,秉气浊者为拙。性巧者多机谋,性拙者多贪痴。巧性拙性皆系气质之性,人心主事,非本来之天性。修真之道,***先天,化后天,而一切巧拙之性,皆伏藏而不用矣。

九窍之邪,在乎三要,可以动静。

九窍者,人身上七窍,下二窍也;三要者,耳目口也。人身九窍皆受邪之处,而九窍之中,惟耳目口三者为招邪之要口,耳听声则精摇,目视色则神驰,口多言则气散,精气神一伤,则全身衰败,性命未有不丧者。人能收视,返听,希言,闭其要口,委志虚无,内念不出,外念不入,精气神三品大药凝结不散,九窍可以动,可以静,动之静之,尽是天机,并无人机,更何有邪气之不消灭哉!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

火喻邪心,木喻性,奸譬阴恶,国譬身。木本生火,火发而祸及木,则木克;邪生於心,邪发而祸及心,则性乱;国中有奸,奸动而溃其国,则国亡;阴藏於身,阴盛而败其身,则命倾;身心受累,性命随之,於此而知潜修密炼,观天道,执天行,降伏身心,保全性命,不为后天五行所拘者,非圣人其谁与归?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

天道阴阳而已,阳主生,阴主杀,未有阳而不阴,生而不杀之理。故春生夏长秋敛冬藏,四时成序,周而复始,循环不已,亘古如是也。

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天以始万物,地以生万物,然既生之,则又杀之,是天地即万物之盗耳;世有万物,人即见景生情,恣情纵欲,耗散神气,幼而壮,壮而老,老而死,是万物即人之盗耳;人为万物之灵,万物虽能盗人之气,而人食万物精华,借万物之气生之长之,是人即万物之盗耳。大修行人,能夺万物之气为我用,又能因万物盗我之气而盗之,并因天地盗万物之气而盗之,三盗归於一盗,杀中有生,三盗皆得其宜矣。三盗既宜,人与天地合德,并行而不相悖,三才亦安矣。三才既安,道气长存,万物不能屈,造化不能拘矣。然此盗之秘密,有一时之功,须要不先不后,不将不迎,不可太过,不可不及,坎来则离受之,彼到而我待之,阳复以阴接之,大要不失其时,不错其机,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食其时者,趁时而吞服先天之气也;动其机者,随机而扭转生杀之柄也。食时则后天之气化,百骸皆理,可以全形;动机则先天之气复,万化俱安,可以延年。时也机也,难言也。要知此时即天时,此机即天机,苟非深明造化,洞达阴阳者,乌能知之?噫!八月十五翫蟾辉,正是金精壮盛时,若到一阳才起处,便宜进火莫延迟。

人知其神而神,不知不神之神而所以神。

古今学人,皆认昭昭灵灵之识神,以为本来之元神,故着执相,千奇百怪,到老无成,有死而已,殊不知此神为后天之神,而非先天之神,乃神而实不神者。先天之神,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乃不神之神,而实至神者。奈何世人只知后天之神而神,甘入於轮回,不知先天不神之神,能保乎性命,无怪乎万物盗我之气而罔觉也。

日月有数,小大有定,圣功生焉,神明出焉。其盗机也,天下莫能见,莫能知。君子得之固穷,小人得之轻命。

人之所以能盗天地万物之气者,以其天地万物有定数焉;天地万物不能盗人之气者,以其圣道无形无象焉。如日月虽高,而有度数可推,日则一年一周,天有春夏秋冬之可见;月则三十日一周,天有盈虚朔望之可窥,大为阳,小为阴,阳极则生阴,阴极则生阳,大往小来,小往大来,阴阳循环,乃一定不易之道。至人於此推阴阳造化之消息,用功於一时辰内,***鸿蒙未判之气,以为丹母,夺天地亏盈之数,以为命基,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圣功於此而生,神明於此而出,此功此明,其盗机也,虽天鬼神不可得而测度,而况於人乎!天下乌得而见,乌得而知?如其能见能知,安能盗之?此其所以为圣,此其所以为神。是道也,非忠臣孝子大贤大德之人不能知,非烈士丈夫俯视一切万有皆空者不能行。果是真正修道君子,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到了性了命之后,不肯泄漏圭角,固穷而如无知者也。至於薄福小人,偶尝滋味,自满自足,又不自重性命,无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适以自造罪过,非徒无益,而又害之矣。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

瞽者善於听,非善听也,以目无所见,而神藏於耳,故其听也聪;聋者善於视,非善视也,以耳无所闻,而气运於目,故其视也明。即此二者以观,闭目而耳聪,塞耳而目明,况伏先天之气,舍***修真,存诚去妄者,何患不能长生乎?清静经曰: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妄想贪求,乃利之源也,人能绝此利之一源,则万有皆空,诸虑俱息,胜於用师导引之功十倍,又能再三自返,存诚去妄,朝乾夕惕,昼夜殷勤,十二时中,无有间断,渐归於至善无恶之地,胜於用师导引之功万倍。盖师之功,能革其面,而不能革其心;能与人规矩,而不能使人巧;绝利自返,正心地下功,戒慎恐惧於不睹不闻之处,师力焉得而及之?至圣云: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正此节妙谛。

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目。

心如主人,目如门户。本来真心,空空洞洞,无我无人无物,与太虚同体,焉有生死,其有生死者,后天肉团之心耳。心不可见,因物而见,见物便见心,无物心不现。是主人或生或死,物生之,物死之,其所以使物生死心者,皆由目之开门揖盗耳。盖目有所见,心即受之,是心生死之机,实在目也。人能返观内照,外物无由而受,生死从何而来?古人云:灭眦可以却老,此至言也。

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

天至高而万物至卑,天与物相远,似乎无恩於物矣。殊不知无恩之中而实有大恩生焉。天之气鼓而成雷,嘘而成风,迅雷震之而万物发生,烈风吹之而万物荣旺。发生荣旺,万物皆蠢然无知,出於自然,此无恩而生大恩,天何心哉?故至乐者,万物难屈,无拘无束,性常有余;至静者,万物难移,无贪无爱,性常廉洁。乐者无心於余而自余,静者无心於廉而自廉,亦如天之无恩而有大恩。无心之用,神矣哉!

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气。

天之道行於无象,运於无形,为物不贰,其至私与。然其四时行而万物生,其用又至公焉。推其奥妙,其一气流行,禽制万物乎?禽者,擒也,统摄之谓;制者,造作之谓;言统摄万物,制造万物,在乎一气也。一气上升,万物皆随之生长,一气下降,万物皆随之敛藏,生长敛藏,总是一气擒制之,一本散而为万殊,万殊归而为一本。私而公,公而私,非私非公,即私即公,一气流行,循环无端,活活泼泼的也。

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天道生物,即是一气。上下运用一气,上为阳,下为阴。阳者,生也,恩也;阴者,死也,害也。然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是生以死为根,死以生为根也;有恩必有害,有害必有恩,是恩在害生,害在恩生也。若人死里求生,则长生而不死,人能害里寻恩,则有恩而无害,出此入彼,可不慎乎!

愚人以天地文理圣,我以时物文理哲;

愚人不知生死恩害,是天地造化循环之秘密,直以天地文理为圣矣。我则谓天文有象,地理有形,著之於外者,可见可知,未足为天地之圣。若夫时物之文理,无象无形,乃神运之道,藏之於内者,不可见,不可知,正天地之所以为哲也。盖物有时而生,有时而死。当生之时,时生之,不得不生;当死之时,时死之,不得不死。生者,恩也,死者,害也,生而死,死而生,恩而害,害而恩,生死恩害,皆时运之,亦无非天地神道运之。天地神道不可见,因物以见之,观於物之生死有时,而天地神道之明哲可知矣。

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其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性命之道,始於有作人难见,及至无为众始知。故古来修真上圣,当有作之时,黜聪毁智,韬明养晦,斡天关,回斗柄,***药物於恍惚杳冥之乡,行火候於无识无知之地,委志虚无,神明默运,虽天地鬼神,不可得而测度,而况于人乎?乃人不知其中奥妙,或以愚度圣人,彼岂知良贾深藏,若虚而实有,不愚之运用乎?当无为之时,和光同尘,积功修德,极往知来,一叩百应,神通广大,智慧无边,而人或以奇期圣人,彼岂知真常应物,而实非奇异之行藏也。圣人不愚,亦如时物文理之哲,圣人不奇,亦如天地文理不圣。圣人也,所参天地之化育,而德配天地者也。

沉水入火,自取灭亡。

人之悭贪恩爱,如水渊也;酒色财气,如火坑也。一切常人,不穷天地造化之道,不究圣功性命之学,自暴自弃,以***为真,以苦为乐,沉於水渊而不知,入於火坑而不晓,自取灭亡,将谁咎乎?

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长养万物。无形无名,自然至静之道。然静者动之基,静极而动,天地万物即於此而生焉。一生天地,而天地即得自然之道以为道,故天地之道浸。浸者,浸润渐入之谓,亦自然之义。惟其浸润自然,动不离静,静不离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阴阳胜。动为阳,静为阴,动极而静,静极而动,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相推,四时成序,万物生成,或变或化,无不顺之,造物者岂有心於其间哉?盖以自然之道无形,无形而能变化,是以变化无穷也。

是故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爰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

圣人者,与天地合其德者也。惟与天地合德,故不违天地自然之道,因而裁制变通,与天地同功用。何则?自然之道,非色非空,至无而含至有,至虚而含至实,有无兼该,虚实并应者也。故以言其无,则虚空一气,无声无臭,其为道也至静,静至於至,虽律历之气数,有所不能契。夫律历能契有形,不能契无形,至静则无形矣,律历焉得而契之?[囟/比]陵师所谓有物先天地,无名本寂寥者是也。以言其有,则造化不测,包罗一切,其为器也最奇,器至於奇,是谓神器。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故万象森罗,八卦相汤,甲子循环,神之伸机,鬼之屈藏,无不尽在包容之中。[囟/比]陵师所谓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者是也。静道者,无名天地之始;神器者,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所谓无欲以观其妙者,即观其始也;有欲以观其窍者,即观其母也。非有不能成无,非观窍难以观妙。观妙之道,万有皆空,无作无为;观窍之道,阴阳变化,有修有证。圣人不违自然之道,因而制之,观天道,执天行,从后天中返先天,在杀机中盗生机,颠倒五行,逆施造化,以阴养阳,以阳化阴,阳健阴顺,阴阳混合,由观窍而至观妙,由神器而入至静,由勉强而抵自然,有无一致,功力悉化,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於色象之外矣。要知此术非寻常之术,乃窃阴阳、夺造化之术,乃转璇玑、脱生死之术。昔黄帝修之,而乘龙上天;张葛许修之,而超凡入圣;以至拔宅者八百,飞升者三千,无非由此道而成之。吁!阴符经三百余字,句句甘露,字字珠玉,示性命不死之方,开万世修真之路,天机大露,后世丹经子书,虽譬喻千般,无非申明阴阳相胜之术,有志者若见此经,诚心敬阅,求师一诀,倘能直下承当,大悟大彻,勤而行之,以应八百之谶,有何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