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贽的离经叛道什么意思_离经叛道李贽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5 0
  1. 李贽有哪些“异端”的观点
  2. 李贽是明朝后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号称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据此回答题。小
  3. 离经叛道的道是什么意思明末清初时期,李贽是个离经
  4. 离经叛道什么意思
  5. 时代的叛逆者李贽,他的什么思想让万历帝深恶痛绝?
  6. 请问明朝李贽的死因
  7. 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是什么?为何他会被称为怪老头?
  8. 时代的叛逆者李贽,为何会让万历帝治罪?

从主要的主张和观点来看,李贽所受的主要教育是传统的儒家教育,本着经世致用的观点,分析社会问题,关注民生和个人的成长,批判现实中道学家虚伪,社会上男尊女卑等问题,只不过因为接触***教,商人活动,甚至僧侣多了,或是最后出家当了和尚,但身份变化了,其依然没有跳出传统儒学的圈子,依然希望由于自己的家国天下信念和努力,营造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有着属于儒家的社会责任心。

李贽有哪些“异端”的观点

明朝中后期社会思想变革的聚焦人物——李贽

从自相矛盾之中找寻到自我灵魂所寻求的归宿

李贽的离经叛道什么意思_离经叛道李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导语,从思想到行动,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李贽,却一步步反叛出儒家思想的禁锢,与儒家传统格格不入。即便李贽以及其作品受到当局统治者的屡屡禁止,然而依旧有着大批的仰慕者印发阅读其著作,屡禁不止。给当时的统治者带来了巨大的影响。有人说他反对重农抑商,提倡功利主义,站在了中下层人民的阵营当中,对统治者加以批判,然而就在李贽的生活经历以及自我论调中,并没有这样的想法,更多的是发表的自己的一种观点,很大程度是由于个人原因以及相关的制度对他带来的不便,才使得他加以批判。另外,李贽从另一个方面来说,是明末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下所诞生的具有中国特征的一位思想家。出生与富商大贾的家庭,即便当时家道中落到了李贽这一代,李贽任然受到了深远的影响,加之在儒家心学盛行的年代,李贽虽然受到儒家思想影响,却成功的从中使自己解脱出来,远离了那死板传统的禁锢,开辟了全新的领域。

儒家的信徒

李贽于1527年出生于福建泉州,祖上曾是往来海上贸易的巨商,后代子孙很长一段时间内具有混血色彩,信奉***教。直到李贽曾祖父时期这种外族影响才慢慢消失,归还儒家正统思想,李贽从小便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的。

(儒家创始人——孔子)

因此我们可以在李贽的人生中深刻地看到儒家思想对他的影响,传统的父慈子孝。当时到了李贽的时期,其家道中落,不复往日的风光无限。在李贽的中举人之后,便因为经济问题不得不选择出仕,但是却一直在官僚下层沉浮,难以有着好的进展。但是即便这样,李贽依然恪守着一个宗族子弟的责任,在其祖父去世后,他将上级所赠予的大量钱财,一部分留给妻儿,一部分带回福建老家。因为身为李家的直系子孙,他所安葬的包括祖先五口,将棺椁妥善安葬,是为了子孙后代的安定。按照儒家思想的理念,在李贽看来,他已经将自己的责任全部尽到。

而最显著的是李贽对于宗族的照顾。李贽的生活直到出任知府之后才有所好转,同时增长的也还有其在宗族中的地位。一个人的飞黄腾达,必定不可以舍弃宗族利益,在千年来儒家思想的熏陶下,宗族的利益不再是责任,而是一种相互关联的密不可分的利益。因此这些原因使得李贽很长一段时间不愿回福建老家,甚至与他有了开始脱离家庭的想法。而这些都为李贽之后出家埋下了隐患。

世人眼中的离经叛道

在李贽看来,他之所以与妻儿生活在一起,没有完全脱离宗族,是因为在儒家的理念中,他是在尽自己应尽的责任。一旦责任尽到,他便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离开。因此,李贽终于在其六十一岁的时候选择剃度出家,离开了他所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宗族家庭。

李贽的离开,绝非是因为家庭宗族的为难,李贽的妻子是一个标准的贤妻良母,她相夫教子,无条件地支持丈夫的一切,哪怕牺牲自我。但是使李贽不能忍受的是其妻子对于他的不理解,对于一个受到传统思想教育的妇女来说。她接受的一直都是相夫教子的儒家思想,面对丈夫离经叛道追求自我自由的做法感到深深的不解甚至是怀疑。

(李贽画像)

但是李贽也是对发妻充满着愧疚,鉴于其妻子一次又一次的跟随着李贽的脚步,当李贽决心辞官时,她也毫不犹豫的跟随着李贽。使得晚年李贽怀着一种深深的愧疚,尤其是当得知其发妻去世之后。但是李贽自我所追求的理想、独立、自由,又不允许他回去曾经的家庭,因此李贽的晚年便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愧疚而过。

(李贽著作)

因此,李贽这样的做法在当时受到了极大的批判,背叛传统、摆脱血缘关系,即便其妻子原谅了他,但是来自宗族的压力依旧巨大。宗族甚至在其出家之后为其指定了继承人,这些都是李贽感到不快,甚至加剧了他与宗族内部的抵抗。加之其所著作品言论超前,严重影响统治者的统治,在当时,冠以思想家名号的李贽有着一大批的追随者,这也使得***难以容忍李贽的做法,受到了很多忠实与儒家理念的学究的批判。然而却无法从根本上制止李贽思想的传播。

李贽的矛盾

可以说李贽个人是矛盾的,这展现在方方面面。就出身来说,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李贽,却在背叛儒家的相关道德理念,他离经叛道,脱离宗族,这些都是为世人所不容的。从李贽的著述来看,首先李贽本身并没有超脱了那个时代,但是他的一些思想却又显现出与那个时代格格不入的特点。这些使得李贽本身就成为了一个矛盾。

(《初潭集》书影)

实际如果纵观整个明清之际,我们可以发现,那个时期的思想文化变潮非常大。李贽只不过是较为突出的代表,他偏执,却又令人难以理解,他一方面依靠着那些地主望族的资助,同时也在批判着这些地主大族。他竭力反对当时中央集权的的统方式,依靠一级一级的官僚进行统治,一切按部就班。在这里我们看到,李贽所反对的是统治方式,而非皇帝统治,在李贽眼中,皇帝的作用,远远比不上朝廷大臣的作用。

(万历皇帝)

李贽是一个思想走在时代之前的人,李贽反对中央集权秩序下的按部就班,他认为这样压抑了相当一部分人的创造力。同时李贽还注意到了经济的重要性,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而是经济的变革,一种创造性的经济的发展,这已经具有了近代经济的雏形。他站在了 社会 的大观上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而忽略了统治者的需求,这也是其死于狱中的原因之一。悖逆统治者的要求,终究难以善终。

总结

李贽的诞生,其实是一个 社会 的缩影,或者说是缩小后的放大。从李贽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明代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资本主义萌芽开始诞生。在这样一个复杂的 社会 环境中,必然会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或者说多重性。植根于原始儒家的思想,发掘于时代特点的新兴思潮,这些相互交织之间,让我们看到了李贽的诞生。他的自相矛盾,不是源自他自身,而是来源于 社会 ,他不想庸庸碌碌地度过,就要挖掘属于自己的独特。在他身上,可以看到明朝众多问题,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相互倾轧;原有的 社会 统治秩序,无法适应经济快步增加的现状;思想的僵化与禁锢。李贽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终结者、亦是一个时代的开拓者,然而最终却没能迈出这一步,被扼杀于摇篮中。

参考资料

《焚书》

《明儒学案》

《万历十五年》

李贽是明朝后期的重要思想家,他对正统思想发出了大胆挑战,号称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据此回答题。小

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的男尊女卑、***道学、社会***、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 在文学方面,李贽提出“童心说”,主张创作要“绝***还真”,抒发己见.李贽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李贽在诗文写作风格方面,也主张“真心”,反对当时风行的“摹古”文风,他的这一倾向,对晚明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好也,而专谈泛***爱;实执定己见也,而专谈不可自是.”“及乎开口谈学,便说尔为自己,我为他人;尔为自私,我欲利他”,实际上都是“读书而求高第,居官而求尊显”,全是为自己打算,“无一厘为人谋者”(《焚书·答耿司寇》).如此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伪君子,反倒不如“市井小夫”与“力田作者”实实在在,干啥说啥(同上).他还进一步指斥道学家们是一群道貌岸然的***道学,“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续焚书·三教归儒说》).道学家满口仁义道德,实际上是借道学这块敲门砖,“以欺世获利”,为自己谋取***利禄,他们“口谈道德而心存***,志在巨富”(《焚书·又与焦弱候》).李贽对程朱理学及卫道士们的揭露真可谓一针见血,句句中的. 李贽对统治阶级所极力推崇的孔孟之学也大加鞭挞.在《焚书·赞刘谐》及《续焚书》的《圣教小引》、《题孔子像于芝佛院》等文中,他以戏谑嘲讽的笔调贬低孔子,这在尊孔子为至圣先师的古代,真是一种大胆的举动.他认为孔子并非圣人,“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焚书·答周柳塘》).孔子没什么了不起的,“耕稼陶渔之人即无不可取,则千圣万贤之善,独不可取乎?又何必专门学孔子而后为正脉也”(《焚书·答耿司寇》).***都是圣人,又何必一定要去学孔子呢?这就把孔子从至高无上的圣人地位上拉下来了.如果一定要将孔子奉为偶像,言行举动都学孔子,那就是“丑妇之贱态”(《焚书·何心隐论》)了.李贽否认儒家的正统地位,否定孔孟学说是“道冠古今”的“万世至论”,认为不能将其当做教条而随便套用.《六经》、《论语》、《孟子》“乃道学之口实,***人之渊薮”(《焚书·童心说》).李贽对孔子及孔孟之道的批判确已达到了“非圣无法”的地步,难怪统治阶级对他要恨之入骨了. 对封建礼教压迫下的妇女,李贽给以深深的同情,他大声疾呼,为妇女鸣不平.在《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短见书》中,李贽批判了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的说法.他说:“不可止以妇人之见为见短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子之见尽短,又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而知俗语之不足听,乐学出世而知浮世之不足恋,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不敢出声矣.”这是对传统封建礼教的尖锐挑战. 对封建统治者残酷压榨鱼肉人民的暴行,李贽加以无情揭露.他借汉宣城郡守封邵化虎食民的神话传说,指斥当权的官吏是“冠裳而吃人”的虎狼,“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焚书·封使君》).在《焚书》中,他还借评点《水浒》,发泄对现实政治的强烈不满. 如何拯黎民于水火,探求一条益国利民的道路呢?李贽将目光投向了封建统治阶级上层,希望“有一个半个怜才者”出现,使“大力大贤”的有才之士“得以效用,彼必杀身图报,不肯忘恩”(《焚书·寒灯小话》). 李贽哲学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唯物主义到主观唯心主义转化的过程.李贽主张宇宙的万物是由天地(最终是阴阳二气)所生,否定程朱理学理能生气、一能生二的客观唯心主义论断.李贽还认为,人们的道德、精神等现象存在于人们的物质生活中,“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就是他提出的著名理论,这是带有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李贽信奉佛教和王阳明的心学,所以,他的整个哲学体系的中心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他认为“真心”、“童心”是最根本的概念,是万物的本源.自然界是“我妙明真心的一点物相”(《焚书·解***》),没有“理”,没有物,世上一切物质和精神皆是只存在于“真心”之中.什么是“真心”呢?就是童心、初心,最初一念之本心,即不受外界影响的“我”的心.它们是主宰一切,产生诸相的本源,可称作“清净本源”,万事万物、山河大地就在一念之中,只是真心的显现物,是真心的因素和成分,如同水泡和大海中的海水的关系.这种观点,与陆王学派的“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吾心”、禅宗的“万法尽在自心”是一脉相承的.李贽用主观唯心主义作为反对以客观唯心主义为基础的程朱理学的理论武器,势必削弱自身的战斗力. 李贽的认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之上的先验论,主张渊源于佛性的“生知”说.《焚书·答周西岩》一文指出,“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有生知,***有佛性.”“人皆可以为圣”(《焚书·答耿司寇》).李贽以“生知”说反对神化孔子,从认识能力、认识来源的角度来否定认识正确与否要以孔子为标准的传统思想,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但以“***生知”反对“圣人生知”说,其认识论方面的局限和缺陷是不可忽视的. 李贽的哲学思想中有不少朴素辩证法的思想.《续焚书·与陶石篑》中说:"善与恶对,犹阴与阳对,刚与柔对,男与女对,盖有两则有对.”他承认事物皆有两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内部的矛盾对立和相互转化.受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影响,《焚书》中表现的政治思想为“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晁错》),“不蹈故袭,不践往迹”(《与耿司寇告别》)等发展变化的思想. 黄仁宇先生在著作《万历十五年》中,亦较为系统的阐述了李贽的思想. 基本政治思想  李贽在反对政治***和宋明理学的过程中,形成了他的政治思想,主要有: ① 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李贽终生为争取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而斗争.他蔑视传统权威,敢于批判权威.他自幼“便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他认为一个人应该有自己的政治见解和思想,不应盲目地随人俯仰.“士贵为己,务自适.如不自适而适人之道,虽伯夷叔齐同为*僻.不知为己,惟务为人,虽尧舜同为尘垢豼糠”(《焚书·续焚书·答周二鲁》).他认为要获得个性解放和思想自由,就必须打破孔孟之道及其变种宋明理学的垄断地位,冲破封建经典所设置的各种思想禁区.李贽把斗争的矛头首先指向孔丘,认为孔丘只是一个普通人,他的话并不都是千古不易之理,不能以他的是非为是非,每一个人都应该自为是非.为了打破孔丘提出的是非标准,李贽编写了《藏书》和《续藏书》,用自己的是非标准,重新评价了历史人物. ② 提倡人类平等.李贽认为,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下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自有其值得尊贵的地方;侯王贵族并不高贵,也有其卑贱的地方.他说:“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 ③ 反对封建礼教.李贽还对被封建统治者奉为金科玉律的儒家经典进行抨击,认为儒家经典的六经,如《论语》、《孟子》并不都是圣人之言,是经过后人吹捧拔高形成的,不能当做万年不变的真理.他反对歧视妇女,当有人说:“妇女见短,不堪学道”的时候,他驳斥说,人们的见识是由人们所处的环境决定的,并不是先天带来的.他指出:“夫妇人不出阃域,而男子则桑弧蓬矢以射四方,见有长短,不待言也.……故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谓见有长短则可,谓男子之见尽长,女人之见尽短,又岂可乎?”(《焚书· 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他主张婚姻自由,热情歌颂卓文君和司马相如恋爱的故事. ④ 反对理学谈,提倡功利主义.李贽揭露道学家的丑恶面目,指出他们都是伪君子,“名为山人,而心同商贾,口谈道德,而志在穿窬” (《焚书·续焚书· 夏焦弱侯》),仁义道德不过是掩盖他们卑鄙龌龊的***面具,“本为富贵,而外矫词以为不愿,实欲托此以为荣身之梯,又兼***道德仁义之事以自盖”(同前).他不同意道学家宣传的“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说法,认为人类的任何举动都有其谋利和计功的目的.董仲舒“正其义”、“明其道”的宣传,也是以功利为目的的.从功利的观点出发,李贽主张富国强兵.他批评理学家“高谈性命,清论玄微,把天下百姓痛痒置之不闻,反以说及理财为浊”的行为.他指出:“不言理财者,决不能平治天下”(《四书评·大学》).针对儒家把文武分途,儒者不懂武事的现象,他强调武事重要,认为“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李氏丛书·孙子参同》).他提倡耕战,认为“务农讲武,不可偏废”(《李卓吾批点皇明通记》),说“盖有所生,则必有以养此生者,食也.有此身,则必有以卫此身者,兵也”(《焚书·续焚书·兵食论》).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 ⑤ “至道无为”的政治理想.针对明王朝的***政治,李贽提出了“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 的政治理想.他认为人类社会之所以常常发生,是统治者对社会生活干涉的结果.他理想的“至人之治” 则是“因乎人者也”,顺乎自然,顺乎世俗民情,即“因其政不易其俗,顺其性不拂其能”,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不干涉或少干涉. 进步的历史观  1.不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李贽对《六经》、《论语》、《孟子》表示了极大的轻蔑,认为这些著作是当时懵懂***,迂阔门徒随笔记录,大半非圣人之言,即使是圣人之言,也只是一时所发之药石,不能成为“万事之言论”. 2.反对历史保守主义主张“与世推移”的历史发展观.“夫是非之争也,如岁时行,昼夜更迭,不相一也.昨日是而今日非也,而可遽以定本行商法哉?”提出“于世推移,其道必尔”的主张.认为春秋替三代,战国代春秋都是一种正常的历史发展现象. 3.民本思想.虽然孟子早就提出“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的主张,当在历代统治者中,实际均未成为一种政治实践.而李贽大胆提出“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的主张,表现出对专制皇权的不满,成为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家民本思想的先导.

离经叛道的道是什么意思明末清初时期,李贽是个离经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1:

试题分析:李贽针对正统理学家的“存天理,灭人欲”的命题,他提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的主张,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对正统思想提出了挑战。强调穿衣吃饭就是“人伦物理”,认为人不能脱离基本的物质生活去谈仁义道德,主张尊重人性,人应该享受正当的私欲。

点评:李贽是我国反封建思想的先驱,他将矛头直指封建礼教和整个正统思想,其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带有民主色彩。

小题2:

试题分析:题干反映李贽批判男尊女卑封建礼教,倡男女平等;因此选B,其他三项都无从体现。

点评:李贽的思想主张:指出孔子不是天生圣人,儒家经典也不是神圣不可侵犯的理论。他认为是非标准依照时代变化而变化,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他批判道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说教,强调人正当的私欲。

离经叛道什么意思

离经叛道,原指离开经书上的理论思想,反叛道义。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

明末清初时期的李贽,以孔孟传统儒学的“异端”而自居,对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重农抑商、***道学、社会***、贪官污吏,大加痛斥批判,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他公开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

时代的叛逆者李贽,他的什么思想让万历帝深恶痛绝?

离经叛道什么意思如下

离经叛道,汉语成语,读音为lí jīng pàn dào,意思是指离开经书上的理论思想,反叛道义。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出自元代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

成语解释:经、道指儒家的经典与教谕。离:背离,不遵守。原指违反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奉的经典和教条。现泛指背离占主导地位的理论或学说。

成语出处:元·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一折:“旦本官志大言浮,离经叛道。”

李贽:从官场平庸到离经叛道

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是一个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人物。他出身举人家庭,然而对做官并没有追求,因此未能考中进士。相反,他选择了在教育部工作,并在那里度过了数年。接着,他转到礼部任职,又在刑部工作了五年。

然而,这些官职对于李贽来说只是谋生手段,他从不同流合污,始终保持廉洁。1580年,当时已经54岁的李贽被任命为云南姚安知府。尽管朝廷对他的工作能力表示认可,并打算给予他升官的机会,但李贽却毅然决然地辞去了职务,选择了离开体制。他并没有回到故乡或寻找宗族,而是开始了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

62岁时,李贽剃掉头发,变成了半个和尚。当别人问及他是否出家时,他回答说天气太热。这种行为使他成为了一个另类。接着,李贽开始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将孔子从神坛上请下来,声称圣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他还大力批评程朱理学,指出这些***道学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李贽不仅批判传统观念,还提倡男女平等,并公开招收女***。他与这些女***建立了亲密的关系,这在晚明道学家眼中被视为伤风败俗。然而,这一行为引发了广泛的争议和批评,但也吸引了一部分人的赞同和追随。

请问明朝李贽的死因

中国古代,一个统治者实行思想控制,儒学被尊为“国学”,学习、考试都以儒家学说为范本的时代,学子从小小儿郎开始就寒窗苦读,指望金榜题名,从未想敢质疑这种制度,不敢公开表达自己的思想。加上明代实行八股取士,使思想监控达到极致。然而,不知是否是物极必反,这时却出现一个“异类”——李贽。他提倡思想自由,男女平等,认为重农抑商、***道学、社会***、贪官污吏都是社会的糟粕,主张“革故鼎新”,反对思想禁锢,可以说直接命中封建糟粕思想的靶心。

1527年,李贽出生在福建厦门。他幼年丧母,随父读书,学业进步迅速;个性倔强,善于独立思考,对于儒学传统一直持的是反传统理念。在12岁时,就写出《老农老圃论》,把孔子视种田人为“小人”的言论大大挖苦了一番,轰动乡里,此后随着社会的潮流科举做官,人生没什么大的波澜。

但在1583年李贽从云南辞职回加到湖北黄安,住在朋友耿定理家时,他的自由思想终于成形,扩散。为了不白吃白住,他教导耿家子弟,倡导他的童心说,并在麻城多次讲学,抨击时政,针砭时弊,众多男女前往听讲,并受到热烈的追捧。

1584年,移居麻城,在寺院里潜心读书,历经十多年,完成《初潭集》、《焚书》等著作,书中揭露道学家们的伪善面目,反对以孔子的是非观为是非标准,批判的锋芒直指宋代大理学家们。

自此,他自称“异端”,旗帜鲜明宣称自己的著作是“离经叛道之作”,表示:“我可杀不可去,头可断面身不可辱”,毫不畏缩;宣传思想自由,抨击程朱理学,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提倡男女平等,尊重妇女,要婚姻自由;认为要富国强兵等等,这些思想以今天的眼光来看,都是积极准确的思想,但在当时确是离经叛道。

因此,为了巩固对民众的思想控制,维护自身的利益,统治阶级向李贽发难了。公元1603年,万历二十八年,76岁高龄的李贽回到了龙湖,以“僧尼宣*”逮捕了李贽。卧倒在***法庭堂前的李贽对此作了简短的申辩:“罪人著书多有,具在,于圣教有益无损。”奉旨审问李贽的大金吾笑这个老头子太倔强,不复再审,建议皇帝判将李贽递解回原籍监视居住。万历皇帝对此迟迟不作批复。而李贽,在此之前好几年就为自己选择了“荣死诏狱”的最后归宿。

1602年3月16日,李贽***于北京皇城监狱,一名侍者为他剃头。剃好以后,李贽抢过剃刀,朝自己的脖子割去,顿时鲜血淋漓,断气身亡。

一代一位以“奇谈怪论”闻名天下的狂人和奇士就此逝去。

明代思想家李贽的思想是什么?为何他会被称为怪老头?

1602年,李贽在狱中以自刎,死后,被称为牺牲自我。

李贽的著作不容于当时而屡被官方禁止,但是仰慕他的人则不顾禁令

而不断加以重印。这些著作,虽然篇幅浩瀚,然而并没有在历史上开拓出一条新路 。儒学被排挤,其情已形极为可怕:“从各种有关的文字记载来看,李贽在监狱里没有受到折磨,据说,袁中道的记载,在自刎两天以后,李贽才脱离苦海。然而东厂锦衣卫写给皇帝的报告,则称李贽“不食而死”。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李贽的不幸,在于他活的时间太长。如果他在1587年即万历十五年,也就是在他剃度为僧的前一年离开人世,四百年以后,很少再会有人知道还有一个姚安知府名叫李贽,一名李载贽,字宏父,号卓吾,别号百泉居士,又被人尊称为李温陵者其事其人。在历史上默默无闻,在自身则可以省却了多少苦恼 。李贽生命中的最后两天,是在和创伤血污的挣扎中度过的。这也许可以看成是他15年余生的一个缩影。他挣扎,奋斗,却并没有得到实际的成果。虽然他的《焚书 》和《藏书》一印再印,然而作者意在把这些书作为经筵的讲章,取士的标准,则无疑是一个永远的幻梦。 我们再三考虑,则又觉得当日李贽的不幸,又未必不是今天研究者的***。他 给我们留下了一份详尽的记录,使我们有机会充分地了解当时思想界的苦闷。没有 这些著作,我们无法揣测这苦闷的深度。此外,孔孟思想的影响,朱熹和王阳明的 是非长短,由于李贽的剖析争辩而更加明显;即使是万历皇帝、张居正、申时行海瑞和戚继光,他们的生活和理想,也因为有李贽的著作,使我们得到从另一个角度观察的机会。

时代的叛逆者李贽,为何会让万历帝治罪?

李贽是我国明代十分有名的思想家,李贽是我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倡导心学的思想家,并且,李贽同时反对当时的八股文,这在当时的朝代是并不被大众所接受的,所以当时除了叫李贽老头子之外,也因为李贽所倡导的思想而被称为老头子。

1、李贽其人

李贽生于明朝初期,少年成名,26岁高中举人后从县内教官开始一路二十几年的为官路,直至官拜知府,后辞去官职开始了他更为***的人生。李贽后期多在南京、湖北、北京等地借宿在朋友家或者寺庙之中,其后一直致力于教学与著书。但是因为他所传播的言论及思想在当时是十分的离经叛道的,最终被捕入狱,于狱中自刎而死。

2、李贽的思想

李贽无论是在自己的著作之中,还是在他的讲学之中,都针砭时事,并且对历史作出自己的理解与评论。他主张反对当时的主流,儒家学说,尤其是当时的朱理学,并且言辞中多批判封建礼教对当时人民的压迫,从中揭露了封建统治背后的黑暗的本质,痛斥当时的政治***,并且提倡功利,主张提升并重视商人的地位,着重主张?童心说?,其中心思想认为,文章应当从写文人的内心出发,而不是弄虚作***故弄玄虚而作。李贽一生流传的著作良多,例如《焚书》、《藏书》等,另外,他个人也十分推崇当时的《西厢记》和《水浒传》,还留下了自己对于书中感悟的点评。

3、为何称为怪老头

李贽之所以被称为怪老头,是因为他所主张的思想?童心说?与所倡导的功利论在当时都过于离经叛道,虽然他本人才气横溢,但是在人们眼中却也有些怪异,所以在诨号老头之前,都会加一个怪字。

宣扬的思想对统治者不利等因素。

在明代中期的时候,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在日益***的朝政之中得以得到重用,他提倡的致良知思想对现在社会依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公元1527年的时候,王阳明奉命前往广西平叛,在临行前夕,他为自己***留下了心学四绝,这四绝是无善无恶心之体和有善有恶意之动以及知善知恶是良知和为善去恶是格物。在2年之后,也就是在公元1529年的时候,这位伟大的思想家不幸因病逝世。

令王阳明可以放心的是,在其留下四绝的同一年,一位名叫李贽的思想家就此诞生。恐怕连王阳明也没有想到,这位名叫李贽的人会成为自己心学思想的继承者,并且在某种程度上对自己心学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李贽何许人也?李贽祖上可能是***人,也可能是汉族人。先祖本姓林,李贽三世祖因触犯明朝相关律例而被皇帝诛杀,全家为避难,所以改姓李。在李贽年幼时,母亲不幸因病早逝,因此他非常珍惜读书的机会,跟父亲一起学习,小时就对读书展现出了惊人的天赋。据说李贽在12岁时写出了名为《老农老圃论》的文章,在文中将孔夫子说的一无是处,也因此得到了同学的赞扬。虽然老师很欣赏李贽的才华,但总被李贽这种态度所激怒。

在26岁之时,李贽***的考中举人,但从此之后却不想考进士,只在大好河山之中游历,就在这几年之中,李贽加入了王阳明心学的的泰州学派,成为了当时心学的信仰者。

在长达15年的为官生涯中,李贽一边研究学问,一边在教育事业上发挥自己的作用,先后担任南京、北京国子监博士以及云南姚安知府等职位。在公元1581年,李贽忽然回到湖北黄安,借住在朋友家里。在此后3年的时间里,他一边著书立说,一边教导朋友的孩子,向他们宣称童心说。在湖北麻城,他还公开演讲,对明中期昏暗的政治进行讽刺和抨击,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

李贽还宣扬破传统,贬孔孟,李贽因此成为保守势力的仇敌,每到一地,当地官员对李贽的脸色都不好,甚至部分州县官员直接将李贽驱逐出去。尽管遭到很多非议,但李贽从未想过放弃思想主张。

在公元1602年,在沈一贯的策划之下,李贽被蛊惑臣民的罪名受到逮捕,因为不堪忍受屈辱,最终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