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高位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6 0
  1. 自能组成什么成语
  2. 蔺相如 详细介绍
  3. 谁给我一些名言警句
  4. 文言文翻译
  5. 求带有“自”的成语,越多越好,十分感谢,thank you very much!(是四字成语)
  6. 核舟记的翻译 谢谢了
  7. 求晏殊的《中园赋》

视权贵如腐鼠

《庄子·秋水》载:惠施在梁国作了宰相,庄子想去见见这位好朋友。有人急忙报告惠子,道:“庄子来,是想取代您的相位哩。”惠子很慌恐,想阻止庄子,派人在国中搜了三日三夜。哪料庄子从容而来拜见他道:“南方有只鸟,其名为凤凰,您可听说过?这凤凰展翅而起。从南海飞向北海,非梧桐不栖,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这时,有只猫头鹰正津津有味地吃着一只腐烂的老鼠,恰好凤凰从头顶飞过。猫头鹰急忙护住腐鼠,仰头视之道:‘吓!’现在您也想用您的梁国来吓我吗?”

宁做自由之龟

高自位置者,难保其终,高位自上而下自右而左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天,庄子正在涡水垂钓。楚王委派的二位大夫前来聘请他道:“吾王久闻先生贤名,欲以国事相累。深望先生欣然出山,上以为君王分忧,下以为黎民谋福。”庄子持竿不顾,淡然说道;“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被杀死时已三千岁了。楚王珍藏之以竹箱,覆之以锦缎,供奉在庙堂之上。请问二大夫,此龟是宁愿死后留骨而贵,还是宁愿生时在泥水中潜行曳尾呢?”二大夫道:“自然是愿活着在泥水中摇尾而行啦。”庄子说:“二位大夫请回去吧!我也愿在泥水中曳尾而行哩。”

是贫穷,不是潦倒

《庄子·山木》载:一次,庄子身穿粗布补丁衣服,脚着草绳系住的破鞋,去拜访魏王。魏王见了他,说:“先生怎如此潦倒啊?”庄子纠正道:“是贫穷,不是潦倒。士有道德而不能体现,才是潦倒;衣破鞋烂,是贫穷,不是潦倒,此所谓生不逢时也!大王您难道没见过那腾跃的猿猴吗?如在高大的楠木、樟树上,它们则攀缘其枝而往来其上,逍遥自在,即使善射的后羿、蓬蒙再世,也无可奈何。可要是在荆棘丛中,它们则只能危行侧视,怵惧而过了,这并非其筋骨变得僵硬不柔灵了,乃是处势不便,未足以逞其能也,‘现在我处在昏君乱相之间而欲不潦倒,怎么可能呢?”

视钱财如粪土

《庄子·列御寇》载有两则庄子挖苦自己卖弄得志的故事,刻薄得淋漓酣畅,美妙得无以复加……

宋国有个叫曹商的人,为宋王出使秦国。去时,宋王送车数乘;归时,秦王又送车百乘。回到宋国时,路遇庄子,嘲笑庄子道:“至于身处穷阎陋巷,贫困得靠织麻鞋为生,瘦得脖子枯槁、面带菜色,是先生之所长,我营曹商之所短也;而一见万乘之主便得车百乘,却是我曹商之所长也。”庄子镇定自若,从容说道:“我听说秦王有病召医,凡破痤疮挤脓者便得车一乘,而舔痔疮者则得车五乘,所治的病愈下作,得车愈多。您莫非是专门的痔疮的吧?怎得车这么多?您开吧!”

另一故事讲的也是某个因拜见宋襄王,而被赏车十乘的人,驾着车在庄子面前炫耀。庄子对他说:“河边有户穷得靠编织苇席谋生的人家,其子潜入深渊,捞得千金之珠。其父见了。慌忙说:“快用石头砸了它吧!想那千金之珠,肯定在九重深渊的黑龙颔下。你能拿到它,一定是碰巧黑龙正在睡觉。***使黑龙醒了,你恐怕性命难保。而今宋国之深,非只九重之深渊也;宋王之猛,非只凶狠之黑龙也。你能得车,必是碰上他睡觉了;***使宋王醒来,你将粉身碎骨矣。”

巧论三剑,一言兴邦

战国时代,赵国的赵文王特别喜欢剑术。投其所好的剑士们纷纷前来献技,以至宫门左右的剑士达三千人之多。他们日夜在赵文王面前相互拚杀。每年为此而死伤的人数以百计,但赵文王仍兴趣不减、好之不厌。于是,民间尚剑之风大盛,侠客蜂起,游手好闲之徒日众,耕田之人日益减少,田园荒芜,国力渐衰。其他诸侯国意欲乘此机会攻打赵国。

太子赵悝为此忧虑不已,召集左右大臣商量道:“如此下去,必将国破家亡,为别国所制。诸位大臣中,如有既能悦大王之意,又能止剑士相斗者?吾将赏赐千金。”左右异口同声说:”庄子可担此任。”太子问:“庄子是什么人?”一大臣答:“庄子是个隐士。其才足可经邦,其能足可纬国,其辩可以起死回生,其说可以惊天动地。如能请他前来,定能顺大王之意,又能救民于水火。”于是,太子便派使者带上千金去请庄子。

庄子见了使者,听明来意,说道:“此事何难,竟值千金之赏?”坚辞不收千金,而偕使者一道去见太子,问太子道:“太子赐我庄周千金大礼,不知有何指教?”太子道:“闻先生神明,特奉上千金作为您的学生们一路上来的开销。先生不收下,我赵悝还敢说什么呢?”庄子说:“听说太子想要用我庄子的地方,是欲绝弃大王的癖好。倘若臣上劝大王而逆大王之意。则下有负太子,我也会受刑而死,要千金何用?***使臣既能上讨大王之欢心,下又使太子称心,我在赵国何求而不得呢?”

三天后,庄子身穿儒服来见太子。太子便带他去见赵文王。文王长剑出鞘,白刃相待。庄子气宇轩昂,神色萧然。入殿门不趋,见大王不拜。大王道:“太子介绍您来,欲以什么教给寡人?”庄子道:“臣闻大王好剑,故特以剑术拜见大王。”王说:“您的剑术有何特长?”庄子说:“臣之利剑锋利无比,臣之剑技天下无双,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文王听了,大为欣赏,赞道:“天下无敌矣!”道:“夫善舞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大王给机会,让我得以一试。”文王道:“先生且休息几天,在馆舍待命,等我安排好后,再请先生献技比剑。”于是,赵文王以比剑选择高手,连赛七天,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位佼佼者。便让他们持剑恭候于殿下,请庄子来一决雌雄。庄子欣然前来,赵文王下令:“此六人都是高手,望您大显身手,一试锋芒。”庄子答道:“盼望好久了!”

赵文王问:“不知先生要持什么样的剑?长短何如?”庄子答:“臣持什么剑都可以。不过臣有三剑,专为大王所用。请允许我先言后试。”大王点头,道:“愿闻三剑究竟何样?”庄子道:“此三剑分别是: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大王好奇相问:“天子之剑何样?”庄子道:“天子之剑,以燕溪、石城为锋,齐国、泰山为愕,以晋、卫两国为背,以周、宋两国为首,以韩、魏两国为把,包以四夷,裹以四时、绕以勃海,系以恒山,制以五行,论以刑德,开以阴阳,持以春夏,行以秋冬。此剑直之无前,举之无上,按之无下,挥之无旁。上决浮云,下绝地维。此刻一出,匡正诸侯,威加四海,德服天下。此即我所谓天子剑也。”

文王听后,茫然若失。又问:“诸侯之剑何如?”庄子道:“诸侯之剑,以智勇之士为锋,以清廉之士为愕,以贤良之士为背,以忠圣之士为首,以豪杰之士为把。此剑直之亦不见前,举之亦不见上,按之亦不见下,挥之亦不见旁。上效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效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如雷霆之震动,四海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此乃诸侯剑也。”文王听了,频频点头。

文王接着问:“庶人之剑又如何?”庄子道:“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浓眉长须者所持也。他们衣服前长后短,双目怒光闪闪,出语粗俗不堪,相击于大王之前,上斩脖颈,下刺肝肺。此庶人之比剑,无异于斗鸡,—旦不慎,命丧黄泉,于国事无补。今大王坐天子之位却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深感遗憾!”赵文王听了,马上起身牵庄子双手上殿。命厨师杀鸡宰羊,好酒好菜款待庄子。赵文王绕桌三圈。庄子见了,道:“大王且请安坐定气,臣剑事已奏完毕了。”文王坐下,沉思良久。

赵文王自听庄子畅论三剑后,三月未出宫门。自此戒绝好剑之痛,一心治理国家。那些剑土自觉再无出头之日,个个心怀忧惧,不久都纷纷逃散或***了。

人生本如是迷茫吗

一天,庄子靠椅而坐,仰天而叹,沮丧得如失魂落魄一样。***侍立在旁,说:“先生为何嘘叹?人之形体真可以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吗?今之靠椅而坐者,不是昔之靠椅而坐者吗?”庄子道:“问得好。而今我丧失了自我,你可明白?”***道:“自我是什么?***愚钝,实不明白。”庄子道:“天下万物,都是彼此相对。故没有彼就没有此,没有你就没有我,这就是相反相成,可不知是谁使成这样的?是冥冥之中的道吗?道又是什么样子?骨骼、五腑六脏,遍存于一身,自我究是什么?我与谁亲近些呢?都喜欢它们,还是有所偏爱?如此,则百骨九窍、五腑六脏彼此有臣妾关系吗?如果皆是臣妾,这些臣妾之间到底是相互制约呢?或是轮流为君臣呢?难道其中真有主宰者吗?唉,人生一旦接受精气,成就形体,不知不觉中精力就耗尽了。天天与外物争斗摩擦,精神耗尽象马飞奔一样,而自己却不能制止,不亦太可悲了?终身忙碌而不见成功,颓然疲役而不知归宿,可不哀邪!虽说身体不死,有何益处?心神也随身体消亡,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时,本来就这样茫然吗?亦或只我独觉迷茫而别人都不迷茫吗?”

齐一万物,莫强分别

***问:“人与天地相比,谁大谁小,谁贵谁贱?”庄子道:“人成形于天地,受气于阴阳,立于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一般,实在太渺小了,又凭什么自尊自大?计四海之位于天地之间,不似蚁穴之在大漠中乎?计中国之在海里,不似小米粒之在大仓库中吗?天地万物无数,人不过是其中之一;人与万物相比,不似毫毛之在马体乎?”

***似有所悟,道:“先生的意思是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吧?”庄子说:“有这方面的意思。”***问:“那么我以天地为大、以毫末为小,可以吗?”

庄子道:“不可!任何物体,从度量上讲无法穷尽,从存在的时间上讲又无休无止;可以无限地分割下去,来无始,去无终。因此,大智大慧的人对待远近的看法是:小而不以为少,大而不以为多,知量上各无穷也。他博通古今:远古虽遥不可及,但不感困惑;近虽伸手可及,亦不踮脚去取,知时间上各无起止也。他知天道有盈虚消长、得失存亡,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他明白天道坦荡,故生而不悦,死而无憾,知终始之变化也。计人之所知的东西,远不如其所不知的东西多;其生之时,不如其未生之时长久。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如此则迷乱而无所获世。由此观之,又怎能知道毫末就足以定为至小至细的界限呢?又怎能知道天地就足以穷尽至大之域呢?”

***道:“我明白了。先生您是说:大中有小,不要以大为大;小中有大,不要以小为小。”庄子道:“似不确切。不如说:大上有大,小下有小。大无穷,小亦无穷。”

***问:“那物里物外,怎样来分别贵贱,怎样去区别小大?”庄子道:“站在道的立场去看,万物无责无贱;站在物的立场来看,自贵而相贱;以世俗的观点来看,贵贱不在自己本身,都以外在的荣辱毁誉作标准。以外在的差别去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如果懂得天地如同株米,毫末如同丘山,则无所谓大小之别也。古时候诊尧、舜相禅让而称帝,但子之与燕王哈相禅让而亡国;商汤王、周武王相争而称帝,但白公争夺王位却自取灭亡。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梁之行,贵贱有时,不一定常贵常贱。大柱可以撞破城门却不能塞住洞口,用途不同也;骐骥一日奔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猫,技能有别也;猫头鹰夜能抓蚤,明察毫末,但白天即使双目圆睁却不见丘山,性能有限也。帝王禅接有不同的方式,或同姓相传,或传给他姓;三代间继承的方式也不同,或父子相继,或兴兵讨伐。但如不合时宜,有背世俗。则称之为篡夫。如合其时,顺其俗,则称之为义士。可见贵贱有时,不由自主也。我说***,你怎能了解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行世,入火不热,沉水不溺

***问:“怎样才算了解大道的人呢?”庄子道:“了解道的人必定通达于理,通达于理的人必定明白权变,‘明白权变的人才不会因外物而害累自己。有至德的人,入火不觉热,沉水不能溺,寒暑不能害,禽兽不能伤。这是因为他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谨于去就,故没有什么东西能损害他。”

***问:“世士真有至德之人吗?”庄子说:“孔子即是。”***问:“何以见得?”庄子道:“孔子周游列国,推行仁义,虽到处碰壁,仍坚持不懈。其忧国忧民之心,可敬可佩、可歌可泣也。一次,孔子游说到匡地,被卫国人层层包围时,仍弹琴高歌,满不在乎。路人见孔子,问道:‘老师您有什么可乐的呢?’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吧:我早就忌讳贫穷。仍难免潦倒,命运所制也;我也早就向往腾达,仍未得富贵,时运所限也。当尧舜之时而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继纣之时而天下无通达者,亦非智失也。时势使然也。行于水中不避蚊龙,此是渔夫之勇;行于陆上不避狮虎,此乃猎人之勇;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此乃烈士之勇;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仲由,你且坐下。我的命运自有老天安排!’不一会儿,有身披销甲的人走过来,向孔子道歉:‘很对不起先生!我们以为是阳虎,故包围起来。现在才明白误认先生了,我们马上撤退!’孔子可谓通达权变的至德之人啊!”

利害唯己,谁贵谁贱

***又问:“先生说,以道观之。无贵无贱,无大无小。那么有没有一定的是非标准呢?也就是说,先生您知道万物有一个共同认可的真理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那您知道您所不知道的原因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那么万物就不可知了吗?”庄子说;“我怎么知道?即使如此,我不妨尝试着说说。怎么知道我所谓知不是不知呢?又怎么知道我所说的不知不是知呢?我且试着问你几个问题:人睡在湿地上则会腰痛,泥鳅会这样吗?人在树上则心惊胆战,猿猴会这样吗?这三者谁知真处?人喜欢吃蔬菜肉食,廖鹿吃草,蜈蚣爱吃蛇,猫头鹰嗜鼠,人、兽、虫、鸟这四者谁知真味?狙爱雌猿,糜爱与鹿交,鳅爱同鱼游。毛嫱、丽姬,人认为美;可鱼见之则深入于水,鸟见之则高飞于天,糜鹿见之则远逃于野,这四者谁知真正的美色?在我看来,仁义之端,是非之途,或对我有利,或对彼有害,利害各有其标准,我怎能搞清其中的区别?”

***问:“您不知利害,那至人也不知利害吗?”庄子说:“至人可神了!大泽焚而不能热,河汉冻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象这样的人,乘云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对待生死尚且无动于衷,何况利害之端呢?”

逞能辩论,终于徒劳

***问:“辩论可否确定是非?”庄子答道:“***使我与你辩论,你胜了我,你就果真是,我就一定非吗?我胜了你,我就一定是,你就一定非吗?我俩有一个是,有一个非吗?亦或都是,亦或都非吗?我与你无法判断,则人各执己见,有所不明也。那我们请谁来订正呢?请意见与你相同的人来裁判,既与你相同了,怎能判定呢?请意见与我相同的人来裁决,既与我相同了,怎能判决呢?请意见与我你都不同的人来裁决,既与你我都不同,又怎能断定你我究竟谁是谁非呢?请意见与你我都相同的人来裁决,既与你我都相同了,又怎能裁定?那么我与你与人都不能确定谁是谁非,再又靠谁来判定呢?”

***深感困惑苦恼,问:“那怎么对待是非问题呢?”庄子道:“事物皆有两面。从彼方面看,无不是彼,从此方面看,无不是此。自彼方看问题看不清楚,自此方看问题则很明白。故彼出于此,因彼而有此,彼此并生也。既然这样,那么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因此圣人不拘泥于是非之途,而明照于天道。此亦彼也,彼亦此也。彼亦有一是非,此亦有一是非,果真有彼此吗?果真无彼此吗?如彼此俱,是非两幻,彼此不对立而互为偶,则道存于其中了。这就叫道枢。执道枢而立于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以道言之,是无定是,非无定非。照之以自然之明,而不固执我见,则无是非之说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路,物称之而有名。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因此,粗与细,丑与美,正与斜,道通为一。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有旷达者知通为一!”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一天,庄子偕***穿行在崇山峻岭之中。时值秋冬之际,万木凋零,枯草遍野,黄叶漫卷,乌鸦哀号。庄子破帽遮头,旧衣裹身,脚穿烂麻草鞋,踩着崎岖的山路,迎着萧瑟的秋风,望着惨淡的夕阳,不禁仰天长啸、放声高歌道:凤兮凤兮,何如德之衰也!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

天下无道;圣人生焉!

方今之时,仅免刑焉!

福轻干羽,莫之知载;

祸重于地,莫之知避。

已乎,已乎!临人以德。

殆乎,殆乎!画地而趋。

迷阳迷阳,无伤吾行。

吾行却曲、无伤吾足。

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不解,问道:“先生一向乐观大度,今日为何悲歌哀叹?”庄子道:“天下有至乐的国土吗?有可以养生全身的诀窍没有?身处当今乱世,干什么正当,不干什么无凶?住在哪儿为安,逃向哪儿无险?依就什么可靠,舍弃什么无忧?喜欢什么合理,厌恶什么无祸?”。***道:“天下人所尊崇的,是富贵、长寿、美丽;所喜好的,是身安、厚味、美色、美服、音乐;所鄙弃的,是贫贱、病夭、丑陋;所苦恼的,是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昧、身不得美服、眼不得好色,耳不得好音乐。以上不就是常人的好恶避就、养生全身的道理吗?先生还有何高见?”

庄子道:“倘若不能如愿,则大忧而惧,其对待生命的态度,岂不是很愚蠢?想那贪富者,辛苦劳作,积财很多而木能用尽,其养身之法是知外而不知内;想那求责者,夜以继日,思虑好坏,其养身之法是知疏而不知密。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昏昏,久忧不死,何苦呢?其养生之法是知远而不知近。”***道:“先生之意,是说富贵、长寿等都是外在的东西,都不足以真正地养生。对吧?”

庄子点点头,又道:“烈士是为天下所称赞的人,未足以保全己身。你说烈士是该称善还是不该称善?若以为善,不能保全自己;若不以为善,却能保全他人。古人道:忠谏不听,则闭口莫争。伍子胥忠谏强争,结果被吴王害了性命;如不争,伍子胥又难成忠臣之名。你说怎样作才算善行?”

***似有所悟:“先生是说:名可害生,追求美名并非养生之道?”

庄子未置可否,继续说:“今世俗之所作与所乐者,我也不知其乐果真是乐,果真不乐?我看世俗之所乐,不过是举世群起追赶时髦,蜂涌向前如被鞭之羊,洋洋自得而不知何求,都自以为乐,我也不知是否真乐。不过,我视无为恬淡方是真乐,而世俗却不以为然,以为是大苦。”

***道:“我明白了。先生认为:至乐无乐,至誉无誉。”

庄子道:“对,对!无乐方为至乐,无为方可保命。天下是非果未定也,不过,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有无为可以保命。为何这么说呢?你想:天无为而自清,地无为而自运。此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恍恍炮炮,不知所由;恍恍惚惚,不知所出;万物纷纭,皆从无为而生。因此,天地无为而无不为,人谁能体会到无为的益处呢?”

无用之用,方是大用

庄子与***,走到一座山脚下,见一株大树,枝繁叶茂,耸立在大溪旁,特别显眼。但见这树:其粗百尺,其高数千丈,直指云霄;其树冠宽如巨伞,能遮蔽十几亩地。庄子忍不住问伐木者:“请问师傅,如此好大木材,怎一直无人砍伐?以至独独长了几千年?”伐木者似对此树不屑一顾,道:“这何足为奇?此树是一种不中用的木材。用来作舟船,则沉于水;用来作棺材,则很快腐烂;用来作器具,则容易毁坏;用来作门窗,则脂液不干;用来作柱子,则易受虫蚀,此乃不成材之木。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有如此之寿。”

听了此话,庄子对***说:“此树因不材而得以终其天年,岂不是无用之用,无为而于己有为?”***恍然大悟,点头不已。庄子又说:“树无用,不求有为而免遭斤斧;白额之牛,亢曼之猪,痔疮之人,巫师认为是不祥之物,故祭河神才不会把它们投进河里;残废之人,征兵不会征到他,故能终其天年。形体残废,尚且可以养身保命,何况德才残废者呢?树不成材,方可免祸;人不成才,亦可保身也。”庄子愈说愈兴奋,总结性地说,“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无用之用也。”

一龙一蛇,与时俱化

师徒二人出了山,留宿于庄子故友之家。主人很高兴,命儿子杀赝款待。儿子问:“一赝能鸣,一赝不能鸣,请问杀哪只?”主人道:“当然杀不能鸣的。”第二天,出了朋友之家,没走多远,***便忍不住问道:“昨日山中之木,因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赝,因不材被杀。***糊涂,请问:先生将何处?”庄子笑道:“我庄子将处于材与木材之间。材与木材之间,似是而非,仍难免于累……”庄子欲言又止,***急待下文:“那又怎处世呢?有材不行,无材也不行,材与木材间也不行,究竟如何是好?”

庄子沉思片刻,仰头道:“如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毁,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不肯专为。一下一上,以和为量,浮游于万物之初,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还有什么可累的呢?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至于物之性、人伦之情则不然:成则毁,锐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厚,不肖则欺。怎能免累呢?***记住,唯道德之乡才逍遥啊!”

***道:“道德之乡,人只能神游其中;当今乱世,人究竟怎样安息?”庄子道:“你知道鹌鹑、鸟是怎样饮食起居的吗?”

***道:“先生的意思是说:人应象鹌鹤一样起居、以四海为家,居无常居,随遇而安;象鸟一样饮食:不择精粗,不挑肥瘦,随吃而饱;象飞鸟一样行走:自在逍遥,不留痕迹?”庄子微笑着点点头。

死亦可乐

庄子骑着一匹瘦马,慢慢行走在通向楚国的古道上。凛冽的西风扑打着庄子瘦削的面孔,掀起他萧瑟的鬓发。庄子顾目四野,但见哀鸿遍野,骷髅遍地,一片兵荒马乱后的悲惨景象。夕阳西下,暮震四合。庄子走到一颗枯藤缠绕的老树下,惊起树上几只昏鸦盘旋而起,聒噪不休。庄子把马系好后,想找块石头坐下休息,忽见树下旁边草丛中露出一个空头骨来。庄子走近去,用马鞭敲了敲,问它道:“先生是贪生患病而落到此地步的吗?还是国破家亡、刀斧所诛而落到此地步的呢?先生是因有不善之行、愧对父母妻子而***才到这地步的吗?还是因冻馁之患而落到此地步的呢?亦或是寿终正寝所致?”说完,拿过一骷髅,枕之而卧。不一会儿,便呼呼入睡。

半夜时,骷髅出现在庄子梦中,说道:“先生,刚才所问,好象辩士的口气。你所谈的那些情况,皆是生人之累,死后则无此烦累了。您想听听死之乐趣吗?”庄子答:“当然。”骷髅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容游佚,以天地为春秋。即使南面称王之乐,亦不能相比也。”庄子不信,问:“如果让阎王爷使你复生,还你骨肉肌肤,还你父母、妻子、乡亲、朋友,您愿意吗?”骷髅现出愁苦的样子,道:“吾安能弃南面王乐而复为人间之劳乎!”

鼓盆而歌,送妻升遐

回到家不到一年,庄子的妻子就病死了。好朋友惠子前来吊唁,见庄子正盘腿坐地,鼓盆而歌。惠于责问道:“人家与你夫妻一场,为你生子、养老、持家。如今去世了,你不哭亦足矣,还鼓盆而歌,岂不太过份、太不近人情了吗?”庄子说:“不是这意思。她刚死时,我怎会独独不感悲伤呢?思前想后,我才发现自己仍是凡夫俗子,不明生死之理,不通天地之道。如此想来,也就不感悲伤了。”

惠子仍愤愤不平,质问道:“生死之理又如何?”庄子说道:“察其生命之始,而本无生;不仅无生也,而本无形;不仅无形也,而本无气。阴阳交杂在冥茫之间,变而有气,气又变而有形,形又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为死。故人之生死变化,犹如春夏秋冬四时交替也。她虽死了,人仍安然睡在天地巨室之中,而我竟还悲哀地随而哭之,自以为是不通达命运的安排,故止哀而歌了。”

惠子说:“理虽如此,情何以堪?”庄子道:“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汝身非汝有也,是天地之委(托付给)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于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故生者,***借也;***借它而成为生命的东西,不过是尘垢。死生犹如昼夜交替,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死生都是一气所化,人情不了解此理,故有悲乐之心生。既明其中道理,以理化情,有什么不堪忍受的呢?况且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安时处顺,穷通自乐

转眼又去数年,也到了庄子大限之日。***侍立床前,泣语道:“伟哉造化!又将把您变成什么呢?将送您到何处去呢?化您成鼠肝吗?化您成虫臂吗?”庄子道:“父母于子,令去东西南北,子唯命是从。阴阳于人,不啻于父母。它要我死而我不听,我则是仵逆不顺之人也,有什么可责怪它的呢?夭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逸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待吾生者,亦同样善待我死也。***该为我高兴才是啊!”

***听了,竟呜咽有声,情不自禁。庄子笑道:“你不是不明白: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死生为伴,通天一气,你又何必悲伤?”

***道:“生死之理,我何尚不明。只是我跟随您至今,受益匪浅,***却无以为报。想先生贫困一世,死后竟没什么陪葬。***所悲者,即为此也!”庄子坦然微笑,说道:“我以天地作棺椁,以日月为连壁,以星辰为珠宝,以万物作陪葬。我的葬具岂不很完备吗?还有比这更好更多的陪葬吗?”***道:“没有棺椁、我担心乌鸦、老鹰啄食先生。”庄子平静笑道:“在地上被乌鸦、老鹰吃掉,在地下被蝼蚁、老鼠吃掉二者有什么两样?夺乌鸦、老鹰之食而给

自能组成什么成语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全书包括十纪,八十列传及八志,记载了从王莽起至汉献帝止共一百九十五年的史实。其中,本纪和列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时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朝的司马彪。

《后汉书》记事上起汉光武帝刘秀建武元年(公元25年),下讫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囊括东汉一代一百九十六年的历史。范晔原***写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十志,他委托谢俨代撰。谢俨搜撰完毕,卷入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与范晔同以谋反罪名被杀。志稿与范晔所写的序例随之散佚。以后梁人刘昭注《后汉书》时,因范晔曾称赞过西晋人司马彪的《续汉书》,遂取其八志以补范书之缺,故今仍称此志为《续汉志》。

范晔曾讲过,他编纂《后汉书》的目的是,“欲因事就卷内***,以正一代得失”。这样明确地提出写史为政治服务,可以说是历史上的第一人。因此,范晔特别重视史论。他***用论赞的形式明文评论史事,把史论作为重心,成为《后汉书》的一个特点。范晔还继承了司马迁“通古今之变”的编撰思想。他在很多序、论中,打破朝代的断限,尽量地把某一历史现象的发生、发展及其结果描述清楚,力图有所归纳。虽然,他所找到的事物内在联系大多是浮浅的,甚至有的是错误的。然而,这种从历史形势发展上论述古今变异,总结历史发展规律的史学研究方法是可取的。例如,在《党锢列传》序中,范晔详细地论述了从春秋到汉末士风的变迁:战国时期重计谋、尊说士,因而诱导很多人饰巧驰辩进行钓利;汉高祖文礼简阔,引起人们的轻死重义,怨恚必仇;武帝崇尚儒学,又出现了党同伐异的纷争;到桓灵之际,主荒政谬,宦官当权,则造成清议的流行。他认为,“上好则下必甚,矫枉故直必过,其理然矣”。表明范晔看到了某些历史现象向矛盾的对立面发展,他企图用“理”来概括说明。在《党锢列传》序中,范晔还用四组矛盾的事物来比喻党锢问题所面临的矛盾,阐述了作者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在过去的史书上是极少见的。

范晔对《后汉书》的体裁问题是动过一番脑筋的。据《隋书·魏憺传》记载,范晔著书时曾对纪传体和编年体进行过比较。他说:“《春秋》者,文既总略,好失事形,今人拟作,所以为短;纪传体,史班之所变也,网罗一代,事义周悉,适之后学,此焉为优,故继而作之。”这表明在他看来,***用纪传体写史比编年体更能全面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目,能给后人提供更多的东西。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首先,他在帝纪之后添置了皇后纪。东汉从和帝开始,连续有六个太后临朝。把她们的活动写成纪的形式,既名正言顺,又能准确地反映这一时期的政治特点。其次,《后汉书》新增加了《党锢》、《宦官》、《文苑》、《独行》、《方术》、《逸民》和《列女》七个类传。范晔是第一位在纪传体史书中专为妇女作传的史学家。尤为可贵的是,《列女传》所收集的十七位杰出女性,并不都是贞女节妇,还包括并不符合礼教道德标准的才女蔡琰。范晔首创《文苑传》更是把握了汉代的文学发展趋势,将孔门四科中地位最低的文学摆到了应有的位置。此外,《党锢传》、《宦官传》都是为反映一代特点、概括一代大事而设立的。第三,《后汉书》突出了“论”、“赞”的地位。司马迁、班固和陈寿在他们的著作中也都明文评史,只是具体名目不同。《史记》称“太史公曰”,《汉书》为“赞”,《三国志》曰“评”。“论”、“赞”在《后汉书》中的重要性远在前面三书之上,因为范晔不但利用这种形式评论史实,还对某一历史人物或***进行综述,从几个方面反复地进行分析,对本传起到题解作用。《后汉书》的“论”一般是指纪传后面的论,差不多每篇都有一首或一首以上。论中又有序论,也称作序,是在《皇后纪》和杂传的前面。论多是评论历史问题和历史人物,有时也***取讽喻或感慨的形式。赞在每篇纪传后面都有一首,一律用四字一句的韵语写成,或概括史实,或另发新意,多可补论的不足。赞的语言凝炼,用意很深。如从《光武帝纪》到《献帝纪》的赞,概括了东汉建立、发展和衰亡等不同阶段的政治大事。把九首赞合起来看,简直是一篇用韵语写的东汉政治史略。在《胡广传》中,作者写了一个以苟合取容又无可短长的官僚的升迁史,赞曰:“胡公庸庸,饰情恭貌。朝章虽理,据正或桡。”透露了作者对这类人物的指责和义愤。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卷十三至四十二,卷首人物则生活在明、章、和三帝时期,并以行止相近或依世系合传。下面又有十一卷安、顺帝时期的名人,再下是桓、灵、献三朝人物。六十六至七十四卷为循吏等九个杂传,最后六卷为边族列传。除此之外,《后汉书》的严谨还表现在范晔能够坚持一事不两载的编撰原则,凡一事与数人相关的,则见于此必不见彼。全书经过范晔的悉心订核,确实有刘知几所说的“简而且周,疏而不漏”(《史通·补注》)的长处。同时,范晔使用的类叙法也很有特色。他把人品相同的人合为一传,有时甚至打破时间界限,加王充、王符和仲长统皆因立论切中时弊,本人又淡泊荣辱,虽不同时代也合为一传。这样就大大地增加了书的容量,给不少人品很好但事迹不多的人造成了立传机会。像《卓茂传》兼收了不仕王莽的孔休、蔡勋等五人的事迹,《来历传》则附录了与来历一起反对废黜太子的十七人的事迹。

范晔基本上是一个无神论者。在《后汉书》里,他猛烈地抨击了佛教的虚妄。这些观点主要集中于《西域传》论中。他指出,自张骞以来,西域方面几乎没有什么关于佛神的记载,所谓佛教的种种说法都是后起的。虽然佛教“好仁恶杀,蠲敝崇善”的教义有吸引人的地方,但它在方法上是奇谲不经的,尤其是神不灭论和因果报应的说法,更使通达事理的人不能接受。范晔还在《襄楷传》和《桓帝纪》论中,对崇佛的汉桓帝进行了辛辣的嘲弄和批评。范晔反对天命论。在《李通传》论中,他对李通以“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文鼓动刘秀起事评论说:“天道性命,圣人难言之,况乃臆测微隐,猖狂无妄之福,污灭宗亲,以觖一切之功哉!”这说明范晔根本不信图谶。他还在《张衡传》中收录了张衡的反图谶疏。张衡引述大量史实,论证了图谶的欺伪,范晔对此记载甚详,表明了赞同的态度。有趣的是他把吴雄、赵兴和陈伯敬三人合载于《郭躬传》后。吴雄、赵兴两人不信巫师,故犯妖禁,非但没有族诛反而三世为官。可是,陈伯敬矩步端膝,讳言死字,却不免刀锯。范晔通过史实论证了阴阳禁忌的荒诞。《后汉书》中的无神论和反天命思想,无疑是有进步性的。由于时代的局限,范晔的无神论思想并不彻底。《后汉书》反映出这种思想上的矛盾。如在《窦武、何进传》中,他把窦、何两人的失败与宋襄公相比,透露了“智非不足,权亦有余,盖天败也”的看法。《后汉书》保存了一些迷信的记载,特别是在《方术传》中,他把费长房的缩地、王乔的凫履、左慈的羊鸣、郭宪、栾巴的潠酒灭火写得活灵活现,仿佛天下真有仙术。这都是范晔思想中的消极因素。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这些文章大多宣扬了异端思想,如把社会的原因大胆地归结为统治阶级倒行逆施的结果。他们说,残暴的君主看见大家不敢违背他的意志,总以为自己的统治非常巩固。于是,为了满足个人的私欲,什么事情都干得出来。他把“饿狼”“饥虎”一样的官僚派往各地,“熬天下之脂膏,斲生人之骨髓”,结果“怨毒无聊,祸乱并起,中国扰攘,四夷侵叛,土崩瓦解,一朝而去”。这些文章揭露了统治阶级的奢侈腐化,说他们“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三牲之肉臭而不可食,清醇之酎败而不可饮”。还认为,某些君臣关系是臣虏关系,是征服者与被征服者之间的关系。范晔除借古人之口表述自己的异端思想外,在《窦宪传》论中则直接对君主滥用权力,糟蹋人力的行径表示不满:“东方朔称:用之则为虎,不用则为鼠,信矣!以此言之,士有怀琬琰以煨尘者,亦何支哉!”《后汉书》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的中下层人士。在《党锢传》中,他为二十一人立传,竭力歌颂他们的气节,对张俭、范滂、李膺等人也写得生动传神,融进了作者的感情。遗憾的是,他虽然同情人民的痛苦,但反对农民起义。范晔对黄巾起义基本上持否定态度,这是由阶级立场决定的。

范晔作史,十分讲究文***,对于《后汉书》的文章,他自己评价很高。确实,范书文辞优美,简洁流畅,不仅为史学名著,也称得上是文学名作。但有的地方,范晔过于重文,对于史的记载不免有所亏损。如司马彪《续汉书》载:“虞诩为武都太守,始到郡,谷石千,盐石八千,见户万三千。视事三载,米石八十,盐石四百,流人还归,户数万,人足家给,一郡无事。”“下辩东三十余里许,有峡,中当泉水生大石,障塞水流,每至春夏溢没秋稼、坏败营郭。诩乃使人烧石,以水灌之,石皆坼裂,因镌去石,遂无汪溺之患。”史料详实生动,但到了范晔的笔下只剩下“数十里中皆烧石翦木,开漕船道”。和“二三年间,遂增至四万余户,盐米丰贱,十倍于前”的几句了。

《后汉书》是范晔私人著述,又尚未彻底完稿,因此在他的生前,看到这部书的人很少,影响不大。

生性耿直 杀身之祸

刘宋初年,地方官吏的任期仍承袭在晋时期六年一任的制度。大约在永嘉十五年(公元438年),范晔离开宣城,调任为长沙王镇军长史,并领衔为宁朔将军。

次年,范晔的嫡母在宜都去世。那时,其兄范暠在宜都担任太守。父亲去世后,嫡母一直随暠在官。按照礼教的规定,范晔应该即刻启程奔丧。但他对嫡母素无感情,故迟迟不肯上路,被迫动身后,又携带妻小自随。范晔一系列的违礼行为,受到了御史中丞的弹劾。宋文帝比较欣赏范晔的才能,没有将他治罪。

此后,从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到二十一年,五年多的时间里,范晔的仕途一直比较顺利。他先后担任过始兴王后军长史,并领南下邳太守。始兴王由豫州调至建康(今南京)为扬州刺史,范晔随行入京。不久,他升任为统领一部分禁军的左卫将军和职务相当于尚书令的太子詹事。 范晔具有多方面的才能,除学识渊博,善于为文外,还精通音乐,长于书法。但范晔为人傲岸不羁,不肯迎合最高统治者。他的琵琶弹得很好,并能创作新曲。宋文帝很想听听,屡次加以暗示,范晔***装糊涂,始终不肯为皇帝弹奏。在一次宴会上,宋文帝直接向范晔请求说:“我想唱一首歌,你可以伴奏吗?”话说得这份上,范晔只得奉旨弹奏。待宋元帝一唱完,他立即停止了演奏,竟不肯多弹一曲。 担任朝廷要职的官吏庾炳之、何尚之、徐湛之、沈演之等人都嫉妒他的才能,不愿意范晔得到皇帝的宠信。范晔虽然不巴结皇帝,对同僚却以诚相待。当时,沈演之为右卫将军,与范晔对掌禁旅,同参机密。每次朝见皇帝时,范晔若先到,必等沈演之到来一起进去。而同僚从来对他不怀好意,想尽办法排挤、打击甚至陷害他。像沈演之入朝向来没有等范晔的习惯。不久,范晔识破了同僚们的阴贼险恶,写了一篇《和香方》,对他们进行讥讪。根据同僚的特点,他把他们有的比作是“多忌”的麝香、“昏钝”的“枣膏”;有的比作是“虚燥”的“灵藿”、“粘湿”的“詹唐”等等,而范晔则以“沈实易和”自喻。《和香方》一出,为同僚所不容。在充满陷阱的官场上,范晔不懂得保护自己,终于引出了杀身大祸。 彭城王刘义康长期执政,威权日重,受到宋文帝的猜忌。随着时间的推移,兄弟之间的矛盾越演越烈。元嘉十七年(公元440年),宋文帝以“合党连群,阴谋潜计”的罪名诛杀、流徙刘义康的亲信刘湛、刘斌等十余人,并解除了刘义康的宰辅职务,将他贬至豫章(今江西南昌)任江州刺史。刘义康到豫章后,不甘心失败,遂加紧活动准备夺权。

元嘉二十一年(公元444年),刘义康的几位心腹筹划***。由于范晔掌握禁军,有盛名,又多年在刘义康的部下为官,所以在网罗党羽时候,成了他们注意的对象。他们通过各种方法拉拢范晔,刘义康也因宣城之贬向他频致歉意。最初,范晔不同意参与,对方用朝廷拒绝联姻一事相激。考虑到自己的处境,范晔终于参加进来。他们商定次年九月起事,刘义康的党羽孔熙先兄弟俩事先写好檄文,并要范晔以刘义康的名义起草***宣言。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期举行。这年十一月,刘义康的一个党徒徐湛之向宋文帝告密,并声称范晔是***的主谋。于是,范晔被捕,于元嘉二十二年十二月(公元466年1月)惨遭,时年四十八岁。范晔在临刑前,仍然坚持自己的无神论主张,对那些相信佛教并对他投石下井的同僚进行了不妥协的抗争。他说:“天下决无佛鬼。若有灵,自当相报。” 狱中,范晔写了一篇《与诸甥侄书》,总结了他对文学、史学、音乐、书法的研究心得。在即将告别人世之际,他希望将来能有个知音,理解《后汉书》的价值。他对花费毕生心血写成的史学著作十分自负,认为它们“精意深旨”,是从古至今没有过的“体大而思精”的作品,其中诸序与论赞,更是“天下之奇作”,和班固的《汉书》相比,毫无愧感。他说,世人多贵古贱今,所以他才“称情狂言”,以期引起人们对《后汉书》的重视。范晔的自夸虽然有些过分,但他的著作也确实有超人之处。刘昭说:“范晔后汉,诚跨众氏”(《后汉书注补志序》),刘知几也说:“范晔博***众书,裁成汉典,观其所取,颇有奇工”(参见《史通》的《书事篇》和《补注篇》)。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在范晔著书之前记述东汉一代历史的著作共有十部,八百余卷。然范书一出,诸家《后汉书》则日渐消沉,逐渐散佚。后来除晋人袁宏的《后汉纪》保存下来以外,其余都已不存。这说明范书杀青虽晚,却后来居上。 《后汉书》的纪传部分为唐高宗太子李贤所注。司马彪的志,注者是南朝梁人刘昭。刘昭的注原包括全部范书及司马志,李贤的注即是以此为基础,参照其他各书增删而成的。李贤以志非范书,故不注,刘注作为补阙才与李注一并流传下来了。清人注释《后汉书》的著作很多,其中以惠栋的《补注》为最好。后来王先谦***集众注合成《集解》一书,更为后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后汉书》外,范晔的遗著尚有集十五卷,录一卷,《和香方》一卷,《杂香膏方》一卷,(俱见《隋书·经籍志》)。据《旧唐志》记载,范晔还著有《百官阶次》一卷。上述各书,今皆不存。今存者有《双鹤诗序》一篇,见《艺文类聚》卷90;《乐游应诏诗》一首,见《文选》卷2。

范晔被处决时,其子范蔼、范遥、范叔蒌同时遇害。后人中只有范蔼子范鲁连,因其母为公主之女,得全性命。其侄孙范缜、范云有名于齐、梁之世。范缜继承与完善了范晔的无神论的思想,范晔生前一直未能完成的无鬼论,则为范缜所著的神灭论——这部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划时代的唯物主义论文——填补了。

蔺相如 详细介绍

自拔来归 拔:摆脱,离开。自觉离开恶劣环境,归向光明。指敌方人员投奔过来。

自暴自弃 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自不量力 量:估量。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力量。

自惭形秽 形秽:形态丑陋,引伸为缺点。因为自己不如别人而感到渐愧。

自成一家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自寻短见 短见:本指见识短浅,引申为***。自己认为无法活下去而寻死。

自寻烦恼 自找的烦闷苦恼。意思是,本来不该有烦闷苦恼。

自诒伊戚 自寻烦恼;自招灾殃。

自贻伊咎 指自己招来过错。

自有公论 指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然会有评论。

自作门户 指自己创立派别或结成宗派。同“自立门户”。

自作主张 指没有经过上级或有关方面同意,就擅自处置。

自郐而下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自郐无讥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自郐以下 吴国的季礼在鲁国看周代的乐舞,对于各诸侯国的乐曲都有评论,但从刽国以下他就没有再表示意见。比喻从某某...

自愧弗如 自感不如别人而内心惭愧。

自媒自炫 自我介绍,自我夸耀。

自命清高 命:认为。自以自为清高。

自弃自暴 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

自取咎戾 指自招罪过。同“自取罪戾”。

自取其祸 取:取得;祸:祸事。自己招来祸事。

自取罪戾 指自招罪过。亦作“自取咎戾”。

自然而然 自由发展,必然这样。指非人力干预而自然如此。

自身难保 自己保不住自己。

自树一帜 比喻单独建立一种风格、体制、派别或力量等。

自讨没趣 做事不得当,反使自己难堪窘迫。

自我吹嘘 比喻自我吹嘘、夸张。

自我牺牲 为别人(或事)牺牲自己。

相残害 残:伤害。自己人互相。

自相惊扰 自己人互相惊动,引起骚乱。

自相水火 自己人互相像水火那样不能相容。

自新之路 罪犯自己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出路。

自由自在 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自圆其说 圆:圆满,周全。指说话的人能使自己的论点或谎话没有漏洞。

自怨自艾 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自知之明 自知:自己了解自己;明:看清事物的能力。指了解自己的情况,对自己有正确的估计。

自作聪明 自以为聪明而乱作主张。指过高地估计自己,主观地办事。

自作解人 指不明真意而乱发议论的人。

自作自受 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

自不待言 大家心里明白,不必再用言语解释。

自成一格 指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自出机轴 比喻作文章能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和体裁。同“自出机杼”。

自出新裁 指出于自己心中的设计或筹划。多指诗文、技艺等的构思有独创性。同“自出心裁”。

自出一家 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

自吹自捧 自我吹嘘,自己捧场。

自厝同异 指自找矛盾,互相不和。

自负不凡 自恃高明,不同寻常。

自甘暴弃 指自甘堕落,不求进取。同“自暴自弃”。

自甘堕落 自己甘心思想行为向坏的方向发展。

自矜功伐 指居功自傲。

自救不暇 解救自己都来不及。指无力再帮助他人。

自觉形秽 本指羞愧自己的容貌举止不如别人。后也泛指与人相比,自愧不如。

自我表现 显示或宣扬自己的优点,使自己突出。

自我解嘲 用言语或行动为自己掩盖或辩解被人嘲笑的事。

自我陶醉 陶醉:沉醉于某种事物或境界里,以求得内心的安慰。指盲目地自我欣赏。

自我作古 作古:创始。由我创造。指不沿袭前人。

自我作故 作故:创始。由我创造。指不沿袭前人。

自相残杀 残:伤害。自己人互相。

自相惊忧 自己人互相惊动扰乱,造成不安。

自相矛盾 矛:进攻敌人的刺击武器;盾:保护自己的盾牌。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自相鱼肉 鱼肉:当作鱼肉一般任意宰割。比喻内部自相残杀。

自信不疑 相信自己,绝不怀疑。

自行其是 自己认为对的就做,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自崖而反 崖:崖岸;反:通“返”,回。旧时送行辞。

自言自语 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自业自得 业:造作;得:获得,取得。佛家语,指自作自受。

自以为得计 得计:计谋得逞。自以为计谋很对很好了(含贬义)。

自以为是 是:对。总以为自己是对的。形容主观,不虚心。

自贻伊戚 贻:遗留;伊:此;戚:忧愁,悲哀。比喻自寻烦恼,自招忧患

自用则小 自用:只凭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不虚心向人求教。主观武断,就办不成大事。

自由泛滥 指某种错误的思想言行没有约束,到处扩散。

自由放任 不加约束,任它自由发展。

自卖自夸 夸:夸赞。自己卖的东西自己夸好。比喻为自己吹嘘。

自鸣得意 鸣:表示,以为。自以为了不起,表示很得意。

自命不凡 自命:自认为;凡:平凡。自以为不平凡,比别人高明。

自欺欺人 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自强不息 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自轻自贱 贱:藐视。自己看不起自己。多指自己降低身份。

自求多福 求助自己比求助他人会得到更多的幸福。

自取灭亡 所作所为把自己引上绝路。

自取其咎 自己造成灾祸或自己找罪受。

自生自灭 自然地发生,生长,又自然地消灭。形容自然发展,无人过问。

自食其恶果 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自食其果 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自食其力 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

自食其言 指说了话不算数。

自始至终 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

自始自终 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

自视甚高 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学识等)。

自私自利 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

自讨苦吃 讨:招惹。自己找苦吃。

自投罗网 投:进入;罗网:捕捉鱼鸟的器具。自己投到罗网里去。比喻自己送死。

自出机杼 机杼:本指织布机上的筘,织布时每条经线都要从筘齿间穿过,比喻心思、心意。比喻写文章能创造出新的风格和...

自出心裁 心裁:心中的设计、筹划。出于自己的创造。指不抄袭、模仿别人。

自吹自擂 擂:打鼓。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自得其乐 自己能从中得到乐趣。

自高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

自告奋勇 告:称说,表示。主动要求担任某项艰巨的任务。

自顾不暇 暇:空闲。光顾自己还来不及。指没有力量再照顾别人。

自坏长城 比喻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

自给自足 给:供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掘坟墓 掘:挖。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象在替自己挖掘坟墓一样。比喻自寻死路。

自觉自愿 自己觉悟而愿意。

自刽以下 刽:西周时的诸侯国名。从刽以下的乐曲就不加评论。比喻从某某以下就不值得一提。

自愧不如 弗:不。自己惭愧不如别人。

自力更生 更生:再次获得生命,比喻振兴起来。指不依赖外力,靠自己的力量重新振作起来,把事情办好。

自立门户 指单独成立家庭。也指学术上不依赖前人而另立一派。现也指离开某一集体,自己另搞一套。

不自量力 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指过高地估计自己的实力。

不自由,毋宁死 如果失去自由、***,宁可去死。

高自标置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高自位置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

各自为战 各自成为独立的单位进行战斗。

各自为政 为政:管理政事,泛指行事。各自按自己的主张办事,不互相配合。比喻不考虑全局,各搞一套。

好自为之 劝别人或自勉要好好地活下去或干下去。

好自为之 为:干,做。喜欢自己亲手去做。

请自隗始 自:从;隗:郭隗自称。原指拿自己做一个榜样。后比喻自愿带头。

人自为战 为战:作战。***能独立地战斗。

善自为谋 善于替自己打算。也指替自己好好地想办法。

妄自菲薄 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

妄自尊大 过高地看待自己。形容狂妄自大,不把别人放眼里。

先自隗始 隗:指战国燕人郭隗;始:开始。以先任用我郭隗为开端。表示自我推荐。

不自满*** 不自满,不自大。

出自意外 出于意料之外。

高自标树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同“高自标置”。

高自标誉 比喻自己把自己看得很了不起。同“高自标置”。

躬自菲薄 指亲身实行俭约。菲薄;微薄。

强自取折 指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同“强自取柱”。

强自取柱 指物性过硬则反易折断。

人自为政 各人推行自己的主张。比喻各行其是。

痛自创艾 指彻底地改正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

吾自有处 我自有办法对付。

安闲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安静清闲,感到非常舒适。

安闲自在 安静清闲,自由自在。形容清闲无事。

按行自抑 按:克制。约束自己的行为。

昂然自得 自得:自己感到舒适。指大模大样,满不在乎的样子。

傲睨自若 睨:斜视。自若:指满不在乎。形容自高自大、藐视一切的样子。

跋扈自恣 形容为所欲为,无所忌惮。

悲不自胜 胜:能承受。悲伤得自己不能承受。形容极度悲伤。

闭关自守 关闭关口,不和外人来往。比喻因循保守,不愿接触外界事物。

敝帚自珍 敝:破的,坏的;珍:爱惜。把自己家里的破扫帚当成宝贝。比喻东西虽然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不打自招 旧指没有用刑就招供。比喻做了坏事或有坏的意图自我暴露出来。

不攻自破 无须攻击,自己就会破灭。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不能自拔 拔:摆脱。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不能自已 已:停止。指无法控制自己,使激动的情绪平静下来。

不由自主 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

操纵自如 掌握运用或驾驭得心应手,毫无阻碍。

超然自得 超脱世事,自觉快乐和满足。

超然自逸 超脱世事,安闲快乐。

沉痼自若 沉痼:积久难治的疾病。比喻积久难改的习俗或嗜好没有改变。

蹉跎自误 蹉跎:时间白白地消耗掉。人生虚度年华,耽误了自己的前程。

登高自卑 比喻事情的进行有一定的顺序。

独立自主 多指国家或政党维护***,不受别人的控制或支配。

杜门自绝 杜门:关门不出;绝:断绝。闭门不出,将自己与外界隔绝。

杜门自守 关闭大门,安分守已。

短垣自逾 垣:短墙;逾:越过。自己越过短墙。旧比喻亲身违背礼制法度。

反躬自问 躬:自身;问: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反躬自省 躬:自身;省:检查。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

放虎自卫 放出老虎来保卫自己。比喻利用坏人而自招灾祸。

放任自流 听凭自然的发展,不加领导或过问。

夫子自道 指本意是说别人好处,而事实上却正道着了自己。也用在不好的一面,意思是指摘别人,却正指摘了自己。

抚躬自问 反过来问一问自己。

抚心自问 摸着自己的胸口问问自己。表示自我反省。

改过自新 自新:自觉改正,重新做人。改正错误,重新做起。

刚愎自用 愎:任性;刚愎:强硬回执;自用:自以为是。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

高傲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极其骄傲,看不起别人。

膏火自煎 比喻有才学的人的人因才得祸。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功到自然成 下了足够功夫,事情自然就会取得成效。

孤芳自赏 孤芳:独秀一时的香花。把自己比做仅有的香花而自我欣赏。比喻自命清高。

顾盼自雄 左看右看,自以为了不起。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顾影自怜 顾:看;怜:怜惜。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形容孤独失意的样子,也指自我欣赏。

故步自封 故:旧;故步:旧时行步之法,引伸为旧法;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固步自封 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果于自信 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

挥洒自如 挥:挥笔;酒:洒墨。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

悔过自新 悔:悔改;过:错误;自新:使自己重新做人。悔恨以前的过失,决心重新作人。

计过自讼 检讨自己的过错而内心自责。

监守自盗 窃取公务上自己看管的财物。

骄傲自满 看不起别人,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洁身自好 保持自己纯洁,不同流合污。也指怕招惹是非,只顾自己好,不关心公众事情。

矜功自伐 自以为有功劳而夸耀。

斤斤自守 斤斤:拘谨的样子。谨小慎微,自求无过。

咎由自取 灾祸或罪过是自己招来的。指自作自受。

居功自傲 自以为有功劳,觉得了不起。

狂妄自大 狂妄:极端的自高自大。指极其放肆,自高自大,自中无人。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

聊以 姑且用来安慰自己。

聊以自娱 聊:姑且。姑且用以自我宽慰。

毛遂自荐 毛遂自我推荐。比喻自告奋勇,自己推荐自己担任某项工作。

扪心自问 摸着胸口,自己问自己怎么样。指自己反省。

情不自禁 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

燃糠自照 比喻勤奋好学。

***自危 每个人都感到自己不安全,有危险。

任其自流 指不加约束、引导,听任自由发展。

任其自然 任:听任;其:代词,他,它。听任人或事物自然发展。

山木自寇 山上的树木,因长成有用之材,而被人砍伐。比喻因有用而不免于祸。

神色自若 自若:如常,象原来的样子。神情脸色毫无异样。形容态度镇静。

师心自用 师心:以心为师,这里指只相信自己;自用:按自己的主观意图行事。形容自以为是,不肯接受别人的正确意见。

束身自好 束身:约束自己,不使放纵;自好:要求自己好。指保持自身纯洁。

泰然自若 不以为意,神情如常。形容在紧急情况下沉着镇定,不慌不乱。

谈笑自若 自若:跟平常一样。指能平静地对待所发生的情况,说说笑笑,不改常态。

听其自然 听:任凭。听任它自然发展,不去过问。

吐丝自缚 比喻自己的所作所为阻碍了自己的行动自由。

唾面自干 别人往自己脸上吐唾沫,不擦掉而让它自干。形容受了污辱,极度容忍,不加反抗。

玩火自焚 玩:玩弄;焚:烧。玩火的必定会烧了自己。比喻干冒险或害人的勾当,最后受害的还是自己。

汪洋自恣 比喻人的气度或气势宏大。

无病自炙 灸:灼,多指中医用艾叶等灼烧身体某一部分的医疗方法。比喻自找苦吃或自寻烦脑。

无地自容 没有地方可以让自己容身。形容非常羞愧。

无师自通 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

喜不自胜 胜:能承受。喜欢得控制不了自己。形容非常高兴。

逍遥自得 无拘无束,安闲自得。

逍遥自在 无拘无束,安闲自得。

行远自迩 自:从;迩:近。走远路必须要从最近的一步走起。比喻做事情都得由浅入深,一步步前进。

夜郎自大 夜郎:汉代西南地区的一个小国。比喻人无知而又狂妄自大。

怡然自得 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饮醇自醉 醇:浓酒。比喻与宽厚人交,不觉心醉。

引虎自卫 引:招引。引来老虎,保卫自己。比喻企图依仗恶人,结果反受其害。

引咎自责 咎:罪责。主动承担错误的责任并作自我批评。

应付自如 应付:对付,处置。自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很有办法。

庸人自扰 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麻烦。

悠然自得 悠然: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悠游自得 悠游:闲适的样子;自得:内心得意舒适。形容悠闲而舒适。

运用自如 运用得非常熟练自然。

沾沾自喜 形容自以为不错而得意的样子。

自暴自弃 暴:糟蹋、损害;弃:鄙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自吹自擂 擂:打鼓。自己吹喇叭,自己打鼓。比喻自我吹嘘。

自高自大 自以为了不起。

自给自足 给:供给。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

自觉自愿 自己觉悟而愿意。

自卖自夸 夸:夸赞。自己卖的东西自己夸好。比喻为自己吹嘘。

自轻自贱 贱:藐视。自己看不起自己。多指自己降低身份。

自生自灭 自然地发生,生长,又自然地消灭。形容自然发展,无人过问。

自始自终 从开始到末了。表示一贯到底。

自私自利 私心很重,只为个人利益打算。

自言自语 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自业自得 业:造作;得:获得,取得。佛家语,指自作自受。

自由自在 形容没有约束,十分安闲随意。

自怨自艾 怨:怨恨,悔恨;艾:割草,比喻改正错误。原意是悔恨自己的错误,自己改正。现在只指悔恨自己的错误。

自作自受 自己做了蠢事坏事,自己倒霉。

作法自毙 自己立法反而使自己受害。泛指自做自受。

作茧自缚 蚕吐丝作茧,把自己裹在里面。比喻做了某件事,结果使自己受困。也比喻自己给自己找麻烦。

昂昂自若 昂昂:气概昂扬,大模大样;自若:象平常一样。形容无所顾虑,从容自如。

昂然自若 形容气宇轩昂满不在乎的样子。

遨翔自得 指自由自在的样子。

卑以自牧 指以谦卑自守。

闭门自守 ①闭门不出,洁身自保。②坚壁不出,严加防守。

闭阁自责 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同“闭阁思过”。

闭关自主 指关闭关口,不和外国来往。

闭合自责 指关起门来自我反省。同“闭合思过”。

闭境自守 指封闭四境,严加防守。

敝帚自享 犹言敝帚自珍。比喻东西虽不好,自己却很珍惜。

弊帚自珍 对自家的破旧扫帚,也看作很珍贵。比喻对己物的珍视。

不敢自专 自专:擅自专断。不敢自作主张,独自行事。有自谦的意思。

不知自爱 不知道爱惜自己。

不知自量 形容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怅然自失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志迷乱,像失去什么似的样子。

超然自引 指超脱世事,自动引退。

从容自如 不慌不忙,得心应手。

从容自若 从容:不慌不忙,很镇静;自若:自在,如常,保持原样。不慌不忙,沉着镇定。

反躬自责 回过头来责备自己。

反身自问 回过头来检查自己的言行得失。同“反躬自问”。

炫玉自售 比喻自夸其才以求任用或信任。

刚戾自用 十分固执自信,不考虑别人的意见。同“刚愎自用”。

改行自新 改变行为,重新做人。

高凤自秽 东汉高凤,字文通,执志不仕,太守连召请,恐不得免,自言本巫家,不应为吏,又诈与寡嫂讼田,遂不仕。后用...

各人自扫门前雪 比喻不要多管闲事。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比喻每人只管自己的事,不管别人的事。

故步自画 犹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顾盼自豪 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同“顾盼自雄”。

矜己自饰 矜:夸耀;自饰:自己颂扬。夸耀称赞自己。

悔罪自新 悔改罪行,重新做人。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人要有成就,必须刻苦努力,不可安逸自在。

习惯成自然 习惯了就成为很自然的事了。

渊源有自 亦作“渊源有自来”。①有根据,有来源。②指有根底。

渊源有自来 有根据,有来源。

谁给我一些名言警句

蔺相如介绍:

蔺相如(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载,他生平最重要的事迹有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这三个***。

蔺相如原为宦者令舍人。赵惠文王时,秦昭王写信给赵王,愿以十五个城池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奉命带“和氏璧”来到秦国,据理力争,机智周旋,终于完璧归赵。公元前279年,秦王与赵王相会于渑池(今河南渑池西),他随侍赵孝成王,当面斥责强大的秦国,不辱国体,使赵王没有受到屈辱,因其功,任为上卿,居官于廉颇之上。廉颇居功自恃,不服相如,耻居其下,并扬言要羞辱相如。蔺相如为保持将相和睦,不使外敌有隙可乘,始终回避忍让。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善自谦抑的精神感动了廉颇,于是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负荆请罪,二人成为刎颈之交。

历史评价:

缪贤:“其人勇士,有智谋。”

司马迁:“知死必勇,非死者难也,处死者难。方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势不过诛,然士或怯懦。而不敢发。相如一奋其气,威信敌国,退而让颇,名重太山,其处智勇,可谓兼之矣!”

刘向:“赵任蔺相如,秦兵不敢出鄢陵;任唐睢,国独特立。”

《世说新语》:“廉颇、蔺相如虽千载上死人,懔懔恒如有生气。”

司马贞:“清梠凛凛,壮气熊熊。各竭诚义,递为雌雄。和璧聘返,渑池好通。负荆知惧,屈节推工。”

司马光:“相如抗节不挠,视死如归,卒欺秦王而归璧于赵。”

黄义刚:”蔺相如其始能勇于制秦,其终能和以待廉颇,可谓贤矣。但以义刚观之,使相如能以待廉之术待秦,乃为善谋。盖柔乃能制刚,弱乃能胜强。今乃欲以匹夫之勇,恃区区之赵而斗强秦。若秦奋其虎狼之威,将何以处之?今能使秦不加兵者,特幸而成事耳。“

陈普:“长年霜骨白皑皑,廉蔺羞颜似湿灰。白起杀心如未谢,二家随璧献章台。”

徐钧:“击何分秦胜负,璧还不是赵存亡。最怜恃勇偏轻举,直挟君王冒虎狼。”

王世贞:“蔺相如之获全于璧也,天也。若其劲渑池,柔廉颇,则愈出而愈妙于用。所以能完赵者,天固曲全之哉!”

钱谦益:“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文言文翻译

书籍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

2、卧下野莫忧怨,居高位不骄矜。

3、水惟善下能成海,山不争高自极天。

4、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

5、大器量天空海阔 真聪明岳峙渊停

6、沧桑人生从容对 坎坷世事恬淡为

7、无易事则无难事 有虚心方有实心 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2、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吉鸿昌

3、但愿每次回忆,对生活都不感到负疚—— 郭小川

4、人生的价值,并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 列夫·托尔斯泰

5、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6、生活真象这杯浓酒,不经三番五次的提炼呵,就不会这样可口! —— 郭小川

7、沉沉的黑夜都是白天的前奏。 —— 郭小川

8、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 雪莱

9、先相信你自己,然后别人才会相信你。 —— 屠格涅夫

10、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 陶铸

11、常求有利别人,不求有利自己。 —— 谢觉哉

12、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 孔丘

1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 —— 陶渊明

14、志不强者智不达。 —— 墨翟

15、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 陈涉

16、志当存高远。 —— 诸葛亮

1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 曹操

18、燕雀戏藩柴,安识鸿鹄游。 —— 曹植

19、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 王勃

2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 李白

21、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 苏轼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李清照

23、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 陆游

24、贫不足羞,可羞是贫而无志。 —— 吕坤

25、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 张闻天

26、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 黑格尔

27、生命的全部的意义在于无穷地探索尚未知道的东西。 ——左拉

28、活着的时候,疑虑牵挂着死;死的时候,又眷眷恋栈着生。无怪乎有太多的人一生都活得不安然,活得好累。 ——杏林子

29、无论何时,只要可能,你都应该“模仿”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美)莫尔兹

30、人活着总是有趣的,即便是烦恼也是有趣的。 ——(美)亨利·门肯

31、人生最困难的事情是认识自己。 ——特莱斯 。

32、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33、理想如晨星,——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34、悲观的人,先被自己打败,然后才被生活打败;乐观的人,先战胜自己,然后才战胜生活。 ——汪国真 35、没有风浪,就不能显示帆的本色;没有曲折,就无法品味人生的乐趣。

36、落叶——树叶撒下的泪滴,既已落下,何须再弯腰拾起;与其肩负苦涩的回忆,不如走向明天,淋浴春雨。

37、人们似乎每天在接受命运的安排,实际上人们每天在安排着自己的命运。

3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 刘备

39、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40、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 荀况

41、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涅

42、做人不可有傲态,不可无傲骨。 ——(清)陆陇其

43、白日莫闲过,青春不再来。 —— 林宽

4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刘希夷

45、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 ——(明)黄宗羲

46、一个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就在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渺小。 —— 保 罗

47、岁月可以赢去我们的生命,却赢不去我们一路留下的欢声笑语,我们的祝福,无尽的爱意。 ——杏林子

48、知了的吟唱为何使人厌烦?因为它只会重复自己的名字。

49、如果你曾经把失败当成清醒剂,就千万别让成功变成汤。

50、扭曲的身影,企望太阳光来赐予正直,那是徒劳的。

喷泉的高度不会超过它的源头,一个人的事业也是这样,他的成就决不会超过自己的信念。——林肯

最可怕的敌人,就是没有坚强的信念。 -------罗曼 .罗兰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泰戈尔

在荆棘道路上,惟有信念和忍耐能开辟出康庄大道。 ——松下幸之助

由百折不挠的信念所支持的人的意志,比那些似乎是无敌的物质力量具有更大的威力。——爱因斯坦

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希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 ——郑秀芳

信念篇名言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玲中

人的强烈愿望一旦产生,就很快会转变成信念。

——爱·杨格英

一个人的信仰或许可以被查明,但不是从他的信条中,而是从他惯常行为所遵循的原则中。——萧伯纳英

信念是鸟,它在黎明仍然黑暗之际,感觉到了光明,唱出了歌。

——泰戈尔印

关于理想信念的教育名言

1.十分重要的是,关于祖国的豪言壮语和崇高理想在我们学生的意识中不要变成响亮的然而是空洞的辞藻,不要使它们由于一再重复而变得黯然失色、平淡无奇。让孩子们不要去空谈崇高的理想,让这些理想存在于幼小心灵的热情激荡之中,存在于激奋的情感和行动之中,存在于爱和恨、忠诚和不妥协的精神之中。

——苏霍姆林斯基

2.道德教育成功的“秘诀”在于,当一个人还在少年时代的时候,就应该在宏伟的社会生活背景上给他展示整个世界、个人生活的前景。

——苏霍姆林斯基

3.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

——苏霍姆林斯基

4.思想是根基,理想是嫩绿的芽胚,在这上面生长出人类的思想、活动、行为、热情、***的大树。

——苏霍姆林斯基

5.人类的精神与动物的本能区别在于,我们在繁衍后代的同时,在下一代身上留下自己的美、理想和对于崇高而美好的事物的信念。

——苏霍姆林斯基

6.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没有信仰,则没有名副其实的国土……

——美国诗人惠特曼

7.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孔明

8.美的事物在人心中唤起的那种感觉,是类似我们当着亲爱的人的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喜悦。

——车尔尼雪夫斯基

9.每个人都有一定的理想,这种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基础,我叫它猪栏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爱因斯坦

10.要有生活目标,一辈子的目标,一段时期的目标,一个阶段的目标,一年的目标,一个月的目标,一个星期的目标,一天的目标,一个小时的目标,一分钟的目标。

——列夫·托尔斯泰说

理想篇名言

理想是世界的主宰

————霍桑

美好的生活不花代价是得不到的

————斯大林

一个人,只有在实践中运用能力,才能知道自己的能力。

————塞涅卡

上天永不会帮助不动手去做的人

————索福克勒斯

不是事业为了思想,而是思想为了事业。

————伏尔泰

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

————伏尔泰

如果一个人不知道他要驶向哪个码头,那么任何风都不会是顺风

————塞涅卡

一切都靠一张嘴来谈理想而丝毫不实干的人,是虚伪和***仁***义的。

————德漠克利特

毫无理想又优柔寡断是一种可悲的心理。

————培根

希望是很好的早饭,却是很糟的晚饭。

————培根

目标愈高,志向就愈可贵。

————塞万提斯

对于一只盲目航行的船来说,所有的风都是逆风。

————哈伯特

如果没有自信心的话,你永远也不会有快乐

————罗休夫柯

希望是永远达不到的,因此,人才有希望,追求希望。

————富兰克林

最贫的是无才,最贱的是无志

————约翰生

没有目标而生活,恰如果没有罗盘而航行。

————康德

走得最慢的人,只要他不丧失目标,也比漫无目的的徘徊的人走得快。

————莱辛

希望是在风雨之夜所现的晓霞。

————歌德

希望是不幸之人的第二灵魂。

————歌德

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中间隔着湍急的河流,行动则是架在川上的桥梁。

————克雷洛夫

一个人只要强烈地坚持不懈地追求,他就能达到目的。

————司汤达

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雪莱

当你的希望一个个落空,你也要坚定,要沉着!

————朗费罗

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理想是人生的太阳。

————德莱赛

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的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只有为了伟大的目标,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

————斯大林

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海伦·凯勒

抱负是高尚行为的萌芽。

————英格利希

立志没有所谓过迟。

————波多维斯

一个人只要知道上哪儿去全世界都会给他让路。

————斯塔尔

心头没有愿望,等于地上没有空气。

————科顿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志不立,则无航之舟,无勒之马。

————王守仁

水激石则鸣,人激志则宏。

————秋瑾

理想是一种获得,又是一种牺牲

————无名氏

有理想而无行动的人,只能在梦中等到收获。

————谚语

即使希望的琴弦断了,也要用无声的歌去追求未来。

————谚语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坚持你的主义,主义重于生命;宁愿生命消失,只要声誉能够留存。

————裴多菲

谁虚度年华,青春就要褪色,生命就会抛弃他们。

————雨果

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

————罗曼·罗兰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长眠。

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

对自己不满足,是任何真正有天才的人根本特征。

————契诃夫

如果你希望成功,当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当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爱迪生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产生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最困难的职业就是怎样为人。

————荷塞·马蒂

智慧、勤劳和天才,高于显贵和富有

————贝多芬

理想是指路明星。

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

————列·托尔斯泰

伟大的目标形成伟大的人物

————埃蒙斯

志不立,天下可成之事

————王阳明

命为志存

————朱熹

壮志与热情是伟业的辅冀

————歌德

推动你的事业,不要让你的事业推动你。

————爱因斯坦

有志者事竟成也。

————刘秀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大也;

不临深谷,不知地之厚也。

————荀况

要成就一件大事业,必须从小事做。

————列宁

人类心灵需要理想甚于需要物质。

————雨果

信仰是个鸟儿,黎明还是黝黑时,就触着曙光而讴歌了。

————泰戈尔

人生能有几次搏?

————容国团

志在顶峰的人,不会在半坡退却。

————无名氏

风帆,不挂上桅杆,是一块无用的布;

理想,不付诸行动,是虚无飘渺的雾。

————无名氏

有志者自有千方百计,

无志者只感千难万难

————无名氏

聪明的人决不会等待机会,而是攫取机会,运用机会,征服机会,以机会为仆役。

————肖邦

要想成功,你必须自己制造机会,决不能愚蠢地坐在路边,等待有人经过,邀请你同跨到财富与权势之路。

————歌夫

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

我们不该期待命运的安排,必须凭自己的努力创造命运。

————布莱

向上看,不要向下看;

向前看,不要向后看。

————赫尔

理想并不是一种空虚的东西,也并不玄奇,它即非幻想,更非野心,而是一种追求真美的意识。

————莎菲德拉

人的天职在勇于探索真理。

————哥白尼

当智慧和命运交战时,若智慧有胆识,敢作敢为,命运就没有机会动摇他。

————爱默生

对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她都能够充实和丰富自己。

————丁玲

伟大的毅力只为伟大的目的而产生。

————斯大林

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斯大林

理想篇名言

夫志当存高远。————(三国.蜀汉)诸葛亮

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战国)孟子

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耶。

————(汉)马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唐)李白

衰莫大于心死,愁莫大于无志。————(战国)庄子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三国)曹操

垂头自惜千金骨,伏枥仍存万里心.————(元)郝经

面歧路者有行迷之虑,仰高山者有飞天之志。————(西晋)付玄

志须预定自远到,世事岂得终无成?————(明)徐谦

石可破也,不可夺其坚;丹可磨也,不可夺其赤。

————《吕氏春秋》

头虽长低气不屈。————(北宋)苏轼

人生不作安期生,醉入东海骑长鲸。————(南宋)陆游

人若志趣不远,心不在焉,虽学无成。————(北宋)张载

沧海可填山可移,男儿志气当如斯。————(南宋)刘过

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南宋)辛弃疾

玩物丧志。————《书》

丈夫皆有志,会见立功勋。————(唐)杨炯

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唐)刘禹锡

心随朗月高,志与秋霜洁。————(唐)李世民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合,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老子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唐)王勃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板桥

立志欲坚锐,成功在久不在速。————(宋)张孝祥

做第一等人,干第一等事,说第一等话,抱第一等识。————(明)吕坤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唐)李白

志不立,则如无舵之舟,无勒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

————(明)王守仁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明)李时珍

壮志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南宋)陆游

千年精卫心平海,三日於虎气食牛————(南宋)陆游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曹操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

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有存在,便有希望,有希望,便是光明。

————鲁迅

革命理想,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品,而是一个人生命的动力。有了理想,就等于有了灵魂。————吴运铎

一个精神生活很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

————陶铸

人类的生活,必须时时刻刻拿最大的努力,向最高的理想扩张传衍,流传无穷,把那陈腐的组织、腐滞的机能一一的扫荡摧清,别开一种新局面。

————李大钊

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

————周恩来

牺牲小我,成功大我。————杨开慧

白首壮志驯大海,青春浩气走千山。————林伯渠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幸。

————鲁迅

历史呵,孕育了人类真正的理想,时代啊,昭示着理想前进的方向……

————纪宇

英雄失去理想,锐作庸人,可厌地夸耀着当年的功勋;庸人失去理想,碌碌终身,可笑地诅咒着眼前的环境。————流沙河

理想使忠厚者常遭不幸;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平凡的人因理想而伟大;有理想就是一个“大写的人”。————流沙河

世界上总有人抛弃了理想,理想却从来不抛弃任何人。给罪人新生,理想是还魂草;唤浪子回头,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流沙河

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理想是肥皂,洗濯你的自私心。理想即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流沙河

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航;但理想有时侯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及,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

————流沙河

理想使你微笑的观察生活;理想使你倔强的反抗着命运。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仍然天真。————流沙河

理想是珍珠,一颗缀连着一颗,贯古今,串未来,莹莹光无尽。

————流沙河

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离乱的年代里,理想是安定;

安定的年代里,理想是繁荣。

————流沙河

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

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

理想是灯,照亮夜航的路;

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

————流沙河

人生最高之理想,在求达于真理。————李大钊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李大钊

无论在什么样的社会里,一个人的理想,是为了多数人的利益,为了社会的进步,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也就是说,合乎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就是伟大的理想。————陶铸

从开始有人类社会以来,没有哪一个社会能与共产主义社会相比。什么理想也不能同共产主义这一更崇高更伟大的理想相比。

————陶铸

永远打不断的是脊梁

永远撕不碎的是信念

————汪国真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方志敏

希望在不断的寻找中失去

憧憬在不断的失去中再现

————汪国真

希望是人生之需要.人如没有希望,何异江河干涸了流水?!

————巴金

谚云:世界无难事,只畏有心人。有心之人,即立志之坚也,志坚则不畏事之不成。————任弼时

一个人的理想应该是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应该是和人民的利益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曲啸

一个没有远大理想和崇高生活的人,就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盏没有钨丝的灯炮。————张华

对于一个有思想的人来说,没有一个地方是荒凉偏僻的。在任何逆境中,她都能充实和丰富自已。————丁玲

理想必须要人们去实现它。这就不但需要决心和勇敢,而且需要知识。

————吴玉章

我们的斗争和劳动,就是为了不断地把先进的理想变为现实。

————周扬

人活着,总得有一个坚定的信仰,不光是为了自已的衣食住行,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可以牺牲我的生命,决不可放弃我的信仰。————***

战士的歌声,可以休止一时,却永远不会沙哑;战士的眼睛,可以关闭一时,却永远不会昏瞎。————郭小川

我要用一生去实现

心中美好的愿望

即便那是一条没有尽头的路

走向远方

又有远方

————汪国真

只是从来不想改变初衷

只是从来不想埋葬向往

我不在乎地老天荒

只要能够如愿以偿

————汪国真

尚未实现的目标,要比已经达到的渺小目的更珍贵。——(德)歌德

求带有“自”的成语,越多越好,十分感谢,thank you very much!(是四字成语)

汉元帝见到王昭君之后,才知道她有绝美的姿色,有些后悔,然后想到自己是被欺骗了,但是事情已经成定局,因此放她去了。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牛发怒着吼叫,文惠君感到害怕,庖丁用刀刺牛,牛死了。大王看到他技术这么高,感到怀疑,庖丁解除了他的疑惑。文惠君才理解了其中的道理,脸色稍稍缓和了一些。文惠君此后用这种方法治理国家,最终解除了内忧外患。

陈胜死后,众豪杰推举项羽为统帅。约定先攻入咸阳者称王。没想到刘邦先攻下咸阳,项羽在鸿门设宴,想要杀刘邦,但是意志不坚定,范增举起玉珏来督促他。樊哙闯了进来,声讨秦王唯恐不能杀完,并且举例说出刘邦对待项羽的事情,用来警告项羽不要令反秦的大事不能成功。

晋人有一块儿美玉,邻居觊觎他的美玉,多次偷盗没有得手,为了断绝邻居的念头,晋人于是率领妻子和儿子到了桃源尽头,路上遇到一条大河,借来船只度过江河,后来到达了没有人的地方,但是却听到了美妙的声音,眼所能看见的地方,什么也没看见,他的儿子抬起头,看见了一只大鹏鸟,腾起云气,想要往南飞。妻子和儿子都认为这是一个好地方,于是定居在了这里。

核舟记的翻译 谢谢了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 刚愎自用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

故步自封 固步自封 监守自盗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 引虎自卫 搬起石头打自己的脚

自拔来归 自给自足 自觉自愿

自贻伊戚 按行自抑 昂昂自若

昂然自得 昂然自若 遨翔自得

安闲自得 安闲自在 傲睨自若

跋扈自恣 卑以自牧 悲不自胜

闭阁自责 闭关自守 闭关自主

闭合自责 闭境自守 闭门自守

敝帚自享 敝帚自珍 弊帚自珍

冰炭不言,冷热自明 不打自招 不敢自专

不攻自破 不能自拔 不能自已

不由自主 不知自爱 不知自量

不自量力 不自满*** 不自由,毋宁死

操纵自如 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 怅然自失

超然自得 超然自逸 超然自引

沉痼自若 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出自意外

船到桥门自会直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从容自如

从容自若 蹉跎自误 登高自卑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独立自主 杜门自绝

杜门自守 短垣自逾 多行不义必自毙

反躬自省 反躬自问 反躬自责

反身自问 放虎自卫 放任自流

夫子自道 抚躬自问 抚心自问

改过自新 改行自新 刚愎自用

刚戾自用 高傲自大 高凤自秽

高自标树 高自标誉 高自标置

高自位置 膏火自煎 各人自扫门前雪

各自为战 各自为政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家瓦上霜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 功到自然成 躬自菲薄

孤芳自赏 固步自封 故步自封

故步自画 顾盼自豪 顾盼自雄

顾影自怜

求晏殊的《中园赋》

<核舟记>原文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身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者五,为窗者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者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魏子详瞩既毕,诧曰:嘻!技亦灵怪矣哉!庄、列所载,称惊犹鬼神者良多,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而须麋了然者?***有人焉,举我言以复于我,我必疑其诳。乃今亲睹之。繇斯以观,棘刺之端,未必不可为母猴也。嘻!技亦灵怪矣哉!

课文说明

本文是一篇说明文。作者细致地介绍核舟的形状,描述舟中人物的情态,赞美了刻舟者的精巧技艺。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概述刻舟者的精湛技艺,以及核舟的由来和内容。

第二部分(第2~5段),详细介绍核舟的形状、结构,描述各部位人物的神情状貌,用事实说明雕刻者精湛的技艺。这部分是全文的主体。

第2段:先总起说一句,较为精确地介绍核舟的长短、大小,然后写船舱的格局、配备和装饰。“八分有奇”“二黍许”,说明核舟体积之小;船舱两边各有四扇小窗,窗户可以开关,充分表现了核舟雕工之精致、奇巧。

第3段:写船头三个主要人物的状貌神情。作者以对人物姿态、神情的生动细腻的描述,具体说明雕刻人“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精湛技艺。“中”“左”“右”,三个方位词分别交代船头的人物及他们的位置,突出苏东坡的主人地位,紧扣第1段中点出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峨冠而多髯”,突出人物的形象特征。“苏、黄共阅一手卷”、苏东坡“抚鲁直背”、鲁直“如有所语”,可以见出二人的友好关系。苏、黄两人的神态、心情不难体会。写佛印,则突出他的不拘礼节、放浪形骸的特点。“神情与苏、黄不属”句,概括说明三人的神情、气质、风度各不相同。前二人是士大夫兼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束缚,后者是僧人,不受世俗的礼法拘束。同时,物以类聚,佛印的形象对苏东坡的性格与精神倾向也是一种暗示。

第4段:写船尾两个舟子的动作和神态。写右边舟子,突出他的“右手攀右趾”的粗犷动作和他“若啸呼”的闲散神态;写左边舟子,突出他专心致志烧茶的平静神态。他们与船头三人相映成趣。

第5段:写船顶的题款和印章。

第三部分(第6段),总括核舟上雕刻的人、物的种类和数目,赞扬王叔远的精巧技艺。作者对船上的事物进行点数,并不厌其烦地用具体数字加以说明,再次强调了核舟的体积之小,让人对小小核舟所刻人、物之丰富叹为观止。此时,作者最后发出的感叹“技亦灵怪矣哉”,也正是读者由衷的感受。

本文说明核舟,***取了总分结合,依次介绍,逐一描述的写法,有条不紊,给人以深刻、清晰的印象。第一部分的概括介绍,使读者对工艺美术家王叔远技艺的精巧,先有一个总的印象,这是总说。第二部分,先总起一句,指出核舟的大小,然后按照事物各部分的位置做详细说明:先写船舱,次写船头,再写船尾,最后写船顶。文章的内部结构很谨严。第三部分又是总说,照应文章开头,但比第一部分深入了一步。它以一连串的数字做综合统计,使所说明的核舟给读者留下更明晰的印象,加强了说明的效果。三个部分,先总后分,分而后合。结尾以“嘻,技亦灵怪矣哉”来收束全文,同开头说的“奇巧人”前后照应。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魏学洢(约1596—约1625),字子敬,明末嘉善(现在浙江嘉兴)人。敏而好学,善为文,一生没有做过官。他父亲魏大中因弹劾权宦魏忠贤而遭诬害,他自己也因受阉党威逼悲愤而死。

二、译文

明朝有个手艺特别精巧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没有一件不是就着木头原来的样子摹拟某些东西的形状的,各有各的神情姿态。(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果核雕成的小船,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高度约摸二分上下。中间高起而宽敞的是船舱,(刻着)用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船舱)旁边辟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关上它,就见(两副对联)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前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末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船尾横摆着一支橹。橹的左右两旁各有一个船工。在右边的船工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在左边的船工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看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烧茶的声音。

那只船的顶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橹、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是挑选狭长的桃核刻成的。啊,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三、《核舟记》赏析

作者在《核舟记》中运用说明和描绘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明末雕刻艺人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才华,热情赞扬了我国古代民间艺人的艺术成就。

从文章开头至“盖大苏泛赤壁云”为第一段,简练概括地告诉读者,王叔远有着不同凡响的雕刻技艺,他能在“径寸之木”上,随意雕刻出不同形状的艺术品。然而更绝的是,他能利用木头天然图纹、形状,表现各自形态。“罔不因势象形”,强调了“形似”;“各具情态”,则突出了“神似”。这样,也就突出了王叔远是个“奇巧人”。“盖大苏泛赤壁云”的“盖”,在这里作副词,为“大概”之意。从核舟上刻的人和景物来看,是“大苏泛赤壁”。但《赤壁赋》写苏东坡泛舟游赤壁,虽有其事,但是没有说有黄鲁直和佛印和尚伴游。这样,也就间接地说明了雕刻者善于根据苏东坡的原文进行想像。核舟上刻着苏东坡游赤壁,这点明了整个核舟所刻画的主要内容。“盖大苏泛赤壁云”在全文起着“桥梁”作用。这一段只五十余字,用笔经济、简练,层次清晰,交代清楚,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也约略点示了核舟雕刻者技艺的高超。

从“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至“嘻,技亦灵怪矣哉”为第二段。本段又可分五小节。起笔时,作者如剥笋似地进行具体的描述,很有层次感。先写核舟的长和高,“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以核舟本身之小,来显示核舟工艺品的精巧;比喻也因之出奇。文章接着进入具体的描述。先写“中轩敞者为舱”,着力突出在这一特定的条件下,船舱的高大、宽敞,以及在核舟中所占据的位置。小舟不满“径寸”和“轩敞”的船舱,一小和一大相映,形成强烈的对比,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来显示核舟雕刻艺术的特色。接着,叙述船舱上还覆盖着“箬篷”,舱旁有“左右各四,共八扇”小窗;八扇小窗,是活动的,能开能关,所以“启窗而观”则“雕栏相望”,闭窗时所刻的前后《赤壁赋》中的脍炙人口的名句:“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则显现于眼前。在“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的“核舟”上刻字、景、人、物既细腻逼真,又富有诗情画意,其情趣之妙,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足以显示王叔远精妙绝伦的雕刻技艺。而作者用细腻的笔调,把工艺品上的诗情画意,生动逼真地表达出来,也足见他艺术手腕之高明。

第二、三小节,着重介绍核舟上的五个人物。写人物是为了增强作品的活力。如果读者细细留神、品味,就不难看出雕刻艺人有着惊人的想像力。《赤壁赋》文中“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没有交代“客”是何许人,而雕刻艺人却选择了黄鲁直和佛印和尚,把人物具体化了,并在具体化的过程中加以个性化。由此,作品对他们三人精神状态的描写,也就成为这件工艺品最有光彩的部分。首先,文章交代各自的形态和所处的位置。王叔远这位民间雕刻艺人,在雕刻时,简直是发挥了戏剧导演的才能。在不大的核舟船头,三个人没有平均地占据仅有的一点空间,他们“坐”得各有特色。作者的运笔有时***用粗线条,一笔带过,如“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有时***用工笔画似的手法,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苏、黄组合在一起,让他们“共阅一手卷”,特别是“各隐卷底衣褶中”,这就把最微妙的情景描述出来了,笔触显得十分细腻。而此时的佛印和尚,“袒胸露乳,矫首昂视”,“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沉醉在清风、明月之中。尤其精彩的是,在佛印和尚的左臂上挂着历历可数的佛珠。从最细微处落笔,雕其貌而刻其神。“执,抚,指,语,矫,视”等几个动词画龙点睛,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使人物活灵活现。三个人物的表情,身上的服装,手中的道具,在特定的情景中互相映衬,达到了高度的和谐美。

对于船尾上的两个船夫,作者的描写也笔力不减。“横卧一楫”,雕刻艺人刀法之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横卧一楫”就是说船桨停止划动,船在江中随波荡漾,此时方可进入泛舟江上,漫游赤壁的诗情画意之中。而两个船夫,其一“若啸呼状”,另一“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淡淡的两笔,陡然生辉,两个舟子进入规定的情境之中,被勾画得栩栩如生,而舟子的情态和泛舟的主角的情态又是呼应的,具有整齐美。

第四、五小节,分别记王叔远在核舟背上刻题名和印章,并对刻在核舟上的人和物作了统计。核舟背上题名和印章不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它保证了工艺品的完整,反映了艺术的高超。“细若蚊足,钩画了了”,笔画工细,并且线条清晰。船背题名“其色墨”,篆字图章“其色丹”,着色黑红相衬,再加上船舱十六个字用“石青糁之”,从船头到船尾,色彩和谐、协调,艺人的创作态度,从始至终,一丝不苟。“通计一舟”,连续用了九个“为”字,细致地罗列,用形象、简洁而又带有立体化的描述把核舟再现在读者面前。众多的人和物都是雕刻在“计其长曾不盈寸”的“修狭”的桃核上,其技艺就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文章一开头向读者介绍民间雕刻艺人王叔远的精湛的技艺和核舟的内容后,便按顺序写核舟的长、高、船舱、船头、船尾、船背,最后对核舟上雕刻的人、物、字,进行统计,与开头相呼应,用赞誉王叔远鬼斧神工之绝技结束整篇文章,犹如一根丝线,串缀珠玉贝石而成整体。通篇四百多字,每个字的选择,就像这巧夺天工的核舟一样,精雕细琢。核舟是雕刻工艺品,直接给人以视觉感受。通过作者细腻而传神的描述,引起读者的想像,加深对核舟的视觉印象,完成了它独特的审美功能。本文意境深邃,想像丰富,对比巧妙。核舟形体之小和人、物之多;神态之活和情态之细;动中有静和静中有动;文字浅显和意境深邃等,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在对比中显示雕刻艺术的精湛和诗意美。同时我们还要提到,雕刻艺人有着不凡的见识。我们知道苏东坡脍炙人口的前、后《赤壁赋》问世以来,可说在文学史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其艺术成就之卓尔不群是有口皆碑的。但另一方面,它直接地显露出对整个人生的空漠之感,而黄鲁直一生仕途坎坷,哲宗绍圣年间,新党用事,以修实录不实的罪名,贬其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晚年卒于宜州(今广西宜山)贬所。他们在政治上不得志,仕途上一片暗淡。为了逃避政治,必然要***取消极的“退隐”、“归田”、“远游”等手段,在这种精神状态下,他们必然会和皈依佛门的佛印和尚引为同调。所以,雕刻艺术家补充了《赤壁赋》中“客”的具体人物,其艺术想像力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的确,《核舟记》把核舟雕刻升华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同时核舟又增强了《核舟记》的艺术魅力。

(潘,见《古文鉴赏辞典》,江苏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

四、《核舟记》赏析

魏学洢的《核舟记》,是一篇内容简明、充实,艺术性相当高的文章。作者通过描绘一个小小的核舟,说明了我国古代艺术家制作的工艺美术品达到了令人惊奇的艺术高度。文章的一些写法,很值得我们仔细体味和学习。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把雕刻在核舟上的景物如实地反映出来,使读者能领会其刻工的精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就一面说明桃核或核舟的体积之小,一面着力叙说核舟上雕刻的东西之多。试看,文章一开头就说,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记核舟的时候,就先说,“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在篇末又说,“计其(指核舟)长曾不盈寸”。这都是提醒读者不要忘记核舟是那样小。那么,在那样小的桃核上,刻了哪些东西呢?作者不但逐一地陆续地写了出来,而且最后还加以统计,说有五个人,有八扇窗,有箬篷、楫、炉、壶、手卷、念珠各一;还有刻的对联、题名、篆文图章,共计三十四个字。桃核是那样小,上面刻的东西是这么多;两相对比,读者已经可以推断这个核舟大概雕刻得相当不错。

但是文章如果只反映上面这一点,那就很不够。因为读者看了,或许会认为核舟上刻的东西虽多,大概都是写意的,象征性的,没有什么稀奇。所以作者在记人和器物、文字的同时,不能不着力描绘其情态、形状,以示刻工之精奇。例如,文章记船篷两旁共有八扇窗,同时写这些窗都能开能闭;右面的四扇窗,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面的四扇窗,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说字的凹处还涂了石青。对于苏东坡,则记他“峨冠而多髯”。对于佛印,则记他“袒胸露乳”。记念珠,则说它“珠可历历数也”。记舟尾居右的舟子,则记他“椎髻仰面……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记居左的舟子,就记他“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船头船尾那五个人,王叔远刻得栩栩如生,文章也细致地、用力地把他们描绘下来。记制作者的题名,说那些字细得像蚊子腿,可是一钩一画,极其清晰。又说,在题名之下,还刻了篆文图章,涂了红色。这样写,读者也就不难想像核舟的刻工细致精奇到何等程度了。

王叔远大概是一个富有雅趣的人。他刻“大苏泛赤壁”,就从《赤壁赋》中摘取“山高月小”等脍炙人口的警句,组成对联,刻在篷窗上。他在船背上刻制作者的姓名,在姓名之下,又刻了自己的图章,而且用篆文,涂红色。又如船窗上的字用石青,题名的字用黑,图章的字用红,这都能显示出王叔远的雅趣和他对艺术创作的一丝不苟的认真精神。文章把这些特点都仔细地记下来,就更能使读者领会核舟具有的浓厚艺术风趣

就文字来说,《核舟记》写得精练简洁,而对船上的那些情景,都能用文字说得清清楚楚。例如记船头、船尾五个人的位置以及他们的手足的姿势,写得多么有条有理,多么清楚。在用字造语方面,例如“右手指卷,如有所语”“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简直把核舟上的那几个人都写活了。《核舟记》不仅把船上的人和器物、文字的数目记下来,同时对他们的情况还作了不少的描述,可是作者所用的字,不过四百三十多个。作者把船尾上的两个舟子,刻画得十分生动,却只用了个字,文笔何等干净利落!

《核舟记》的结构完整,层次清楚。第1段,先介绍和赞扬奇巧人王叔远的技艺,并说王叔远赠给他一个核舟。第2段到第5段,接着第1段的末句,记核舟本身以及舟上的全部情景。其中第2段记核舟的大小和形状,第3段记船头苏东坡、黄鲁直、佛印三个人的姿态和活动,第4段记船尾两个舟子的姿态和活动。3、4两段都以记人为主,作者写得特别用力气。第5段记王叔远在船背上所刻的题名。第6段,对核舟上所有的人和器物、文字作一番统计,再一次告诉读者,小小的核舟上,刻了这么多的东西。然后很自然地用了一句赞叹的话——“嘻,技亦灵怪矣哉!”结束全文。文章的层次很清楚,而段与段之间的联系却又很紧密。各段的次序为什么这样排,它的理由相当明显。

五、琐谈《核舟记》的写作特色

明代魏学洢的《核舟记》大概算得上是一篇公认的传统教材了,然而魏学洢的名字并不见于一般通行的文学史著作,他的这篇《核舟记》又不见之于他的专集《茅檐集》,可见连他自己也未必十分重视。值得注意的是,虽非名家名篇的《核舟记》何以得天独厚,至今仍为人们所喜闻乐诵呢?看来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是一篇值得称道的颇具特色的散文。那么它的主要特色又在哪儿呢?我以为:

第一是描写细致。作者所记的是一件特定的工艺品——一枚小巧玲珑的核舟。由于雕刻者的“灵怪”,所以能在“长不盈寸”的“修狭”“桃核”上,“因势象形”、精雕细刻了“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这样众多的人和物。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此并非是作简单的罗列,而是着力于细致的描绘。本文中间的四段,即2、3、4、5段就具体描述了核舟的形状、结构及各个人物的神情状态,这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也是其特色最突出的部分。如第2段不仅写了船舱、箬篷、小窗,而且写出“启窗而观,雕栏相望”,“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并且连刻字的颜色也交代了:“石青糁之”。第3段着重写苏东坡、黄鲁直和佛印三人,不但写了他们外貌、衣着、姿态的各异,而且显现了他们神态、风度不属。尤其苏、黄的情深意笃、黄鲁直的“如有所语”、佛印的超然出尘,生动地再现了三人之间的关系和各自的性格特征。第4段写舟子啸呼之状和“若听茶声然”更是精细入微,神韵毕具,若无雕刻者的精湛技艺,以及作者对描写对象的细心观察和体会,要写得如此惟妙惟肖是断断不可能的。总之,对核舟的全体和各部分的人、物雕像的描述,及其方位、数目、大小的具体说明,给读者的印象既具体而又深刻。如窗子能启闭自由、足膝之隐于卷底衣褶之中、念珠之历历可数、题字之细若蚊足等一些雕刻的细部都能一一予以介绍,巨细不漏。正因为作者善于观察,精于描绘,因而文章如同这只核舟一样,所反映的舟、人、字、物能做到神形飞动,使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雕刻既属奇巧,而文章确也精湛,真是相得益彰,值得取法。

第二是层次井然。作者对核舟各部的描写,是先总写,后分写;从右到左,由上至下,符合人们观察事物的程序,很有章法。如第1段介绍“奇巧人”的奇巧所在,开门见山,简洁数语,就把雕刻的刻舟精湛纯熟的工艺作了概括的介绍,并点出“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起了概括和总领全文的作用。第2段则对整个核舟尤其是核舟的中心部分即船舱和箬篷作了重点的描绘。第3、4、5段,则依次具体描绘船头、船尾、船顶,而以船头和船尾五人的雕像为主,而五人雕像又以船头的苏、黄、佛印三人为主,而此三人则又以苏轼为主,这样文章就紧扣住雕刻本身所反映的“大苏泛赤壁”的主题,既层次井然,又重心突出。最后一个自然段,将全核舟的人、物雕像的数目作了小结总计,并抒发赞叹:“技亦灵怪矣哉!”收束全篇。这种清晰的布局、分明的层次,给读者以历历在目之感。

第三是富于想像。 《核舟记》写的是件静止的物件,但是作者在静中取动,写得情趣盎然。核舟是件富有诗意画境的工艺美术珍品,而王叔远的雕刻艺术之所以如此感人,令人惊叹不已的关键则在于核舟如实而生动地再现了苏东坡前后《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奇巧人以《赤壁赋》作为核舟雕刻艺术的素材,而散文作家又复以《赤壁赋》的内容作为观察和想像核舟的依据,而我们广大读者则又更以《赤壁赋》的所述来体味散文含蓄隽永的意境,在这里,“奇巧人”创作的蓝本,作者的丰富想像和读者的欣赏联想,都在《赤壁赋》的基础上得以自然融汇而沟通在一起了。尤为可贵的是,无论是奇巧人王叔远还是作家魏学洢他们既忠实而准确地反映了《赤壁赋》的意境和“大苏泛赤壁”的主题,而在细节上又大胆想像,不为原作所囿,进行了艺术上的再创造,正由于作者丰富的想像,弥补了素材的不足,又赋予素材以新的生命活力。如文章写到鲁直的“如有所语”、佛印的神态不凡、舟子的“若听茶声然”这些细腻逼真的心理描绘,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作者以《赤壁赋》为依据,而推测想像出来的描述,***如作者仅是作些客观的描绘,而不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那么文章至多只能是一篇呆板平实的说明词,而决不会像现在所写的那么感人,启人想像。因此,有人说《核舟记》是一篇意味隽深的文艺小品,我看恐怕是不会有人反对的。

“徜徉乎大小之隐,放旷乎遭随之命。”

晏殊及其《珠玉词》,历来为人称赏,如王灼称其“风流缊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 ,四库馆臣亦云“晏同叔赋性刚峻,而词语特婉丽” 。而事实上,作为仁宗朝的朝廷重臣,晏殊并不仅仅是以词著称于世。《宋史》本传称:“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又云:“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因此,探究这样一个在功、德、言等方面都颇多建树的文人的文化人格,实具有很大的“范型”意义。它对于我们理解晏殊词风的成因、以及宋代文人的生存方式、宋型文化的新特征等都不无裨益。

文化人格是个人在生理基础上形成的气质、能力、兴趣、爱好、习惯和性格等心理特征的总和。它是每个人所特有的生理——心理性状的有机结合,也是个体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接受文化熏陶,并对文化作出反映的结果。常包含着个体选择做人的范式、待人接物的态度、价值判断的取向等等。对于晏殊文化人格的研究,实际上是要在作品这一凝定的形式中复现词人鲜活的生命活动过程。

晏殊留下的一百多首词可以看作是对其精神原色的一种展现。我们发现,在这幅“精神图景”中,弥漫着的是词人对于人生诸问题的反省和思考。这种反省和思考并不具有“形而上”的思辩特点,而是表现为时光体验中的“忧生之嗟”、爱情生活中的“缺失心理”和仕途奔竞中的宦游之思等日常感性型的生命体悟。这种体悟是词人生活中经常出现的比较稳定的一种心理倾向和情感特征,它深深蕴积于词人生命的底层,对词人文化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无可奈何花落去——时光体验中忧生之嗟

忧生之嗟是中国士人的一个精神传统,对时间的咏叹亦是中国诗歌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我们在屈原的哀吟中,感受过诗人“汩余若将不及兮,恐年岁之不吾与”的焦虑,更在《古诗十九首》中领略过“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的忧伤。所谓“逝者如斯夫”,时光流转,绵延无尽,而人生不过是“譬如朝露”,只是那无限中的一瞬。因此,面对永恒的时光流逝,身负有限生命和无常命运的人常常就会感觉到人生的渺小和迷惘。这种时光体验实际上就是一种生命体验,时光意味着变易、流动——而这正是生命的基本特征,生命过程不过是时间的渐次展开而已。

对于晏殊,虽然史书上多称其“性刚简” ,但实际上,他是一个非常敏感而脆弱的词人。面对时光流逝所带来的任何一丝细小的变化,哪怕是一片枯叶的飘零,一只草虫的哀鸣,也会引起他难以名状的伤感。《珠玉词》中呈现出的“经典”形象是:词人惊听回顾,忍见飞鸿过影;泪眼俯视,所见却是微花低吟。如果我们翻检一下词人的作品,就会发现词人对人生短促的嗟叹触目皆是:“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水龙吟》)“绿水悠悠天杳杳,浮生岂得长年少?”(《渔家傲》)这是在流水声中感叹时光之舟的飞逝;“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春花秋草,只是催人老。”(《清平乐》)这又是在花开花落的传统意象中体验着韶华难驻的悲哀;而大自然中的日升月降、昼夜兴替也同样引发着词人对无情时光的叹息与无奈:“画鼓声中昏又晓,时光只解催人老。”(《渔家傲》)“夕阳西下几时回”(《浣溪沙》)。如此种种,让我们强烈地感受到词人在对流水长逝、花草凋零、日升月降等自然现象的观照中,体验着的生命短暂、时光易逝的恐惧、忧伤、焦虑和无奈。

虽说中国士人有着久远的忧生传统,但就晏殊而言,他并非仅仅是绍述这种传统。他其实有着非常真切的忧生体验,其绚丽凄苦的生命之花实植根于悠长的精神传统和现实的忧生经历的土壤之中。

《临川县志》卷二十九《茔墓·晏元献祖墓》条载:“元献与弟颖举神童,入秘阁,而颖夭。”卷二十五《仙释》条又云:“晏奉礼,名颖,元献公弟。童子时,真宗与试翰林院,与元献公同读书秘阁。赋《宫沼瑞莲》,赐出身,授奉礼郎。闻报,闭书室卧,家人呼弗应。掊锁就试,已蜕去。……时年十八。”按《玉海》卷一百九十九《祥符瑞龟》条:“(祥符)四年七月甲申,赐晏颖出身。”则晏颖卒于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可证,时晏殊年方二十一;又晏殊一生曾三度娶妻。初娶李氏,为工部侍郎李虚己之女,聘于殊十三岁时。次娶孟氏、王氏,史书中未详甲子。夏承焘先生《二晏年谱》推测:“娶王当在大中祥符间同叔二是岁左右,李、孟殆皆不永年。”此说之戕误处,钟陵先生《二晏家世事迹补辩》 一文已辨之。据夏竦《枢密副使礼部侍郎晏殊妻江夏郡孟氏可进封钜鹿郡夫人制》 ,知仁宗天圣三年(时晏殊三十五岁)孟夫人尚在,则此之前的真宗大中祥符年间娶王氏自不可能;再则,晏殊二十二岁时曾因父忧而去官,且丧母亦在其二十六岁之前 。由是观之,在晏殊二十岁前后的这就年中,其妻子、弟弟、父母等至亲之人可以说是丧失殆尽。笔者以为,亲人的相继弃世,无疑会强化词人的忧生体验,造成词人对生命的特别敏感。因此,无论是流水落花,还是日升月降,在词人的笔下都被涂抹上了一层浓浓的伤感色调。可以说,生命的短暂对于晏殊从年轻时起便是一种刻骨铭心的伤痛,“早逝的悲哀”仿佛成了一种与生俱来的精神重负。这已不是那种情绪性的瞬时心态,而是一种持久的、稳定的人生体验。一旦心有所触,生命短暂的感喟和情调便常常压抑不住流露出来。即便是在“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数曲堪听”的人生满足之中,也常常忍不住要发出“可奈光阴似水声,迢迢去未停”(《破阵子》)的人生感叹。

二、月好谩成孤枕梦——爱情生活中的缺失心理

在晏殊的作品中,情词占有很大的比重。虽然晏几道为乃父辩护说“先公未尝作妇人语” ,但实际上《珠玉词》中俯首可拾的正式“月好谩成孤枕梦,酒阑空得两眉愁”(《浣溪沙》)、“蝶怨莺悲,满眼春愁说向谁”(《***桑子》)的爱情喟叹。对此,我们当然可以说“词为艳科”的体式规定限制着晏词的题材,我们也还可以说富于思考的词人总是善于捕捉和表现那些具有普遍意义的人类情感,可是,晏殊情词的感染力却不时诱惑我们去追寻蕴含其间的词人自身人生感触。我们看一看下面这首《撼庭秋》:

别来音信千里,恨此难寄。碧纱秋月,梧桐夜雨,几回无寐。 楼高目断,天遥云黯,只堪憔悴。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

这首词起句即点出了相思主题,而接以碧纱秋月、梧桐夜雨这两组典型的怀人意象,既表现了难以遣释的怀人之情,又衬托出自己难耐的孤独寂寞。下片则写登楼远望,营造出阔远深沉的怀人意境。结句跟是极其缠绵悱恻。心长,可谓情长意长,焰短,则似乎又暗示着希望的渺茫。这里,渴望与失望、相思与寂寞,就象那闪灭的烛火一样,时隐时现,在心头萦绕。这首词虽然不同于晏殊一般情词那样音调谐婉、娴雅多致,但同样反映出词人性情中有着不同一般的孤独沉郁。它所表现的可以说是一种因爱情渴求得不到满足而生发的“缺失心理”。

晏殊一生三度娶妻,第一个妻子在其二十岁左右即去世。可以说美好的生活刚刚开始,词人甚至还没有来得及去品味新酿的爱情美酒,一切就已成为过去了。“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浣溪沙》),似曾相识的感觉引起的只是深藏心底的徒然悲哀。旧痛未平,又添新恨,再婚带来的安定感也许还没有最后抚平旧时的伤痛,在他四十岁左右的时候,第二位妻子孟氏又离他而去。生活在给了晏殊以位高权重的荣耀的同时又似乎显得特别残酷。四十岁,这正是一个需要有人与他分享生活中幸福和痛苦的年纪,但生活呈现给他的,却只有中年丧妻的人生至痛。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样的经历足以影响着词人的爱情心理,影响词中情感的表达。

晏殊的不少情词有学者推测是属于悼亡一类。如果我们结合词人的爱情生活,就会发现这种推测并非臆测——虽然晏殊情词中很少有清楚的人事交代,我们也很难对晏殊情词中的情感指向作出明确的界定和探求。

“一晌无端分比目”(《红窗听》)、“心心念念,说尽无凭,只是相思”(《诉衷情》)、“闲役梦魂孤独暗,恨无消息画帘垂,且留双泪说相思”(《浣溪沙》),词人仿佛是在喃喃自语,所有的悲哀,所有的痛苦,好象没有人来听他吐露,词人只是在自己的内心默默地咀嚼着人生的苦痛。这样的人生体验一方面使词人心中充满着因爱情渴望得不到满足的“缺失心理”,另一方面,又极易造成词人情感指向的内敛。

三、资善堂中三十载,旧人多是凋零——仕途奔竞中的宦游恐惧

过去一般认为,晏殊一生富贵,仕途顺达,台阁宴饮、志得意满。此说自欧阳修“富贵***五十年,泉终明哲保身全” 的挽辞以来,几成定谳。其实,晏殊一生,富贵是真,***却未必。晏殊自十四岁举神童,次年赐同进士出身,擢秘书省正字,颇有真宗眷赏,屡迁馆职、司诰命,拜翰林学士。仁宗即位以后,又以东宫旧臣而继续受到重用。这一段仕途确实比较顺达。但是自三十七岁始,晏殊的仕途便颇为偃蹇。先是于天圣五年(1027)正月,因上疏论张耆不可为枢密使而杵章献太后旨,罢枢密副使,以刑部侍郎出知宋州,改应天府,留守南京(今河南商丘);明道二年(1033),章献太后崩,晏殊撰志文,因不言仁宗为李宸妃所生而获醉,***知政事,以礼部尚书知亳州,徙知陈州;庆历四年(1044),又为孙甫、蔡襄所论而罢相,以工部尚书知颖州;庆历八年(1048)春,五十八岁时,自颖州移知陈州,六十岁为观文殿大学士知永兴军(今陕西西安),六十三岁自永兴军又徙河南,兼西京(今河南洛阳),直到至和元年(1054)六月,词人临逝前一年,才因久病回到京师 。据此,词人的后半生仕历实际上并不顺达。特别是他最后一次罢相出京,十年五迁,徙居无定,老大成疾,可谓艰难苦辛。当然,这样的遭遇与封建时代绝大多数士人——如同时代的柳永相比较尚显顺利。但笔者以为,对于少年得志者而言,人生中的轻微挫折,也极易造成强烈而持久的心灵创伤。这一点往往为人所忽视,而正是此,对探究词人的基本心态和人格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身遭遇的今昔对比,最易造成心理的失衡。当年晏殊“自南都移陈,离席,官奴有歌千里伤行客之词。公怒曰:‘予平生为官,未尝去王畿五百里,是何千里伤行客耶?’” 歌奴唱词本为聊佐清欢之举,“千里伤行客”亦为送别诗词中之惯用语,但晏殊却表现出如此敏感,确是异乎寻常。

而且,晏殊生活的时代,虽然是“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歌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 ,但后代愈演愈烈的党争此时已逐渐拉开帷幕。真宗朝的寇准与丁谓,仁宗朝的范仲淹与吕夷简之间的争斗,晏殊都有所阅历甚或亲身参与。朝臣间的相互倾轧,同僚们的升降沉浮都不能不影响着词人的为官心态。王安石及第之初去拜会晏殊,晏殊曾以“能容于物,物亦容矣”一语赠之。年轻气盛的王安石颇不以为然,认为“晏公为大臣,而教人为此,何其卑也!” 但我们观荆公一生所为,常逆众意而强行新法,以异己者为不肖,合己者为贤人,终致***与之为敌,难保其终。晏殊能最终位至宰辅并基本保留在统治集团的第一阵营,正是因其深谙“容物物容”的道理。这可以说他长期仕历、阅世丰富的经验之谈。但以此道处世,即便是志得意满之时,其基本心态仍是战战兢兢,难得真正的“***”。所以,我们才会在《珠玉词》中发现词人大量的仕途幻灭感的流露。比如“资善堂中三十载,旧人多是凋零”(临江仙)、“劝君看取名利场,今古梦茫茫”(《喜迁莺》)、“当时共我赏花人,点检如今无一半”(《木兰花》)等等。

我们发现,晏殊的心灵之中虽然充满了异乎寻常的“焦虑”,但其文化人格却颇为健康和完善。论者一般都注意到了《珠玉词》中“及时行乐”情绪的泛滥。对此,台静农先生曾有一段很诗意的评价:

他看透了梦的人生,所以主张饮酒享乐;但是我们要明白:他不是同晋人一种颓丧的虚空的心理,藐视法理,破坏一切那么一样的心境。他是一个现实的享乐主义者,是在生的路上游戏,或者也可以说他是人间梦游者。(《宋初词人》)

“在生的路上游戏”,这正是晏殊消解人生苦痛的方法。词人的生命中虽然充满了焦虑,但这并没有使他感到生命意义的失落。“暮去朝来即老,人生不饮何为?”(《清平乐》)“有情无意且休论,莫向酒杯容易散。”(《木兰花》)“若有一杯金桂酒,莫辞花下醉芸荫。”(《酒泉子》)词人对现世生活是如此的执著!我们不妨再看看下面这首《浣溪沙》:

一向年光有限身,等闲离别易消魂。酒筵歌席莫辞频。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风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

“一向年光有限身”,在有限的生命中又总是充满生离死别,这是怎样的痛苦!但悲叹和感慨总是徒劳,理性的词人仿佛幡然醒悟,过去的已永远失去,未来的又难以逆料,只有真切的现在是属于自己。于是,“酒筵歌席莫辞频”、“不如怜取眼前人”,词人刚刚感受到的人生的种种痛苦就这样被“不如怜取眼前人”的现世关怀给消解了,消解得非常彻底和轻松。

对于生命的困顿,晏殊不是反抗,也不是逃避,而是***取了一种类似“诗情消解”的方法。词人所求并不是在九宵之上逍遥,也是不是在绝对精神中自由其舞,而是在现世生活中诗意地安居。这种诗情消解由于是建立在深刻的生命体验的基础之上,因此它不同于一般芸芸众生的“及时行乐”,它是词人的理性选择,是强烈的主体精神的体现。作为政治家的晏殊,并非是一个只知明哲保身的平庸之辈,只要天***以时,他总能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华。他曾大兴学校,振兴宋代教育,又多次为朝廷荐引贤才,叶梦得言其“喜推引士类,于前世诸公为第一” 。而一旦陷入困噩,晏殊也并没有强烈的愤懑和抑郁,他只是小心谨慎地调整自己的言行,遵循着儒家“克己复礼”“危行言逊”的传统,其基本态度亦如他在《中园赋》中所言:“徜徉乎大小之隐,放旷乎遭随之命。”换言之,晏殊追求的既非出世,也非抗世,而是谐世,这也正体现了宋型文化的新特征。

儒学发展到了宋代,出现了三教合流并融会贯通的趋势。特别是道家和禅宗那种超脱闲适、虚静淡泊的气象已开始渗透进了儒家士人的内在精神生活。这种“内在精神”造就出一种既深情执著,又旷达超然的处世智慧。在晏殊的不少诗作中,恶魔也可以看到这种“内在精神”的影响。如其《列子有<力命>、王充<论衡>有<命禄>,极言必定之致,览之有感》诗云:

大钧播万物,零茂归自然。默定既有初,不为智力迁。御寇导其流,仲任派其源。智愚信自我,通塞当由天。宰世曰皋伊,迷邦有颜原。吾道诚一慨,彼途钟百端。卷之入纤毫,舒之盈八珽。进退得其宜,夸曼非所先。朝闻夕可死,吾奉圣师言。

《列子·力命篇》中有言“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由命也”,王充《论衡·命禄篇》中亦云:“贵贱在命,不在智愚;贫富在禄,不在顽慧。”晏殊在这里很好地阐释了这种观点,表示出要顺应自然的人生态度。

如果对以上分析作一归纳,我们可以这样认为:生命体悟和诗情消解构成了晏殊文化人格的两维。前者又包含“忧生之嗟”、“缺失心理”和“宦游恐惧”三个层面。这三者相互交融、渗透,影响着词人的基本生活状态,造成词人多思、内省和敏感的情感特征;后者则是晏殊文化人格结构中的动力因素,推动词***格朝着健康完善的方向发展。这两维——生命体悟基本是“内倾式”的,诗情消解则是一种“外求”;前者属于感性范畴,以“情”为主要形式,后者则是属于理性范畴,以“理”为主要特征。一方面,这是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结构,它充分显现出词人灵魂深处那种生命的鼓宕和躁动,另一方面,这又是一个和谐的人格结构。世俗与超脱、富贵与哀婉、深情与理智在这里完美地统一着。而这样圆融旷达、情理兼洽的人格结构,已在实际上彰显出宋型文化的新特征,宋代文人身上常见的那种超脱、理性与平静的道学气象在晏殊身上早已有所体现。这也正是我们探讨晏殊文化人格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