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之储约十年之守_九年之蓄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6 0
  1. 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和平维持了多久
  2. 张居正改革是怎样的典故?
  3. 颜氏家训文言文全文
  4. 1496年的历史记载
  5. 王肃琅琊文言文
  6. 《治安疏》全文翻译?
  7. 希望能推荐一本关于日本战国的书!
  8. 先考府文言文

越王 勾践 (?-前465)

越系古代越人所建之国,越王允常时其国渐强,故楚国乃联越以制吴。前四九六年,当越王勾践(前四九七年 -- 前四六五年)即位不久,即打败吴国。两年后,吴王夫差攻破越都,勾践被迫屈膝投降,并随夫差至吴国,臣事吴王,后被赦归返国。勾践自战败以后,时刻不忘会稽之耻,日日卧薪尝胆,反躬自问『汝忘会稽之耻邪?』。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可是吴对此却毫不警惕。前四八二年,吴王夫差为参加黄池之会,尽率精锐而出,仅使太子和老弱守国。越王勾践遂乘虚而入,大败吴师杀吴太子。夫差仓卒与晋定盟而返,连战不利,不得已而与越议和。

前四七三年,越军再次大破吴国,吴王夫差被围困在吴都西面的姑苏山上,求降不得而***,吴亡。越王勾践既平吴,声威大震,乃步吴之后尘,以兵渡淮,会齐、宋、晋、鲁等诸侯于徐州(今山东滕县南),周天子使人命勾践为『伯』(霸)。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但这时,春秋时代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实乃春秋末期最后的一个霸主。

九年之储约十年之守_九年之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当勾践刚刚灭吴称霸,其手下最大之功臣范蠡被封上将军,然范蠡深知『大名之下难久居』、『久受尊名不祥』,故功成立即隐退,『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传其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而致富。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啄,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

吴王夫差统治一方,威势兼备,其言行即便令人作呕,想必吴人也不敢对他不尊重。况且他能世袭国君之位,无论怎么说,也会有些值得人们尊重的地方。可是单凭他一见窈窕女人就心花腿软的那点王者出息,却很难叫人把他看得多么“五大三粗”。

红颜不是祸水,祸水都是贪人们弄出来的。战争年代的“美人计”,和平时期的“软刀子”。平民百姓对此放松警惕,大不了毁掉身家性命而已;若肉食者纷纷沉溺于美色,轻则自己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重则足以扰乱朝纲、倾城覆国。殷纣王荒*暴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抵不住周武王“胭粉计”的进攻,终于丢了万里江山。而颇有戏剧性的历史变化是,后来的周幽王竟也忘了祖宗曾用“胭粉计”让纣王在荒*生活中丧失警惕的成功经验,也不从反面汲取纣王失败的深刻教训,色迷心窍拿国之军事行为当儿戏,为逗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叵料真的“狼来了”,却无人愿意发兵救天下。在现实生活中,经不住美***惑的“官人”也并非绝无仅有,如***之流虽“食色”有术,但最终都无法逃脱灭顶之灾。那么,“美人计”这把“软刀子”,为何如此管用呢?回答非常简单:古今无数男人都无法做到“物色美色俱”,尤其当官的男人一旦贪婪成性就会失去理智,沦为“物色美色”的俘虏。不过除此之外,我“小瞧夫差”的真正原由,却是夫差的“食色”表现非同一般。

夫差败于勾践,尽管原因复杂,但归根结底也是从误中“美人计”开始的。吴、越交战,先是吴国胜券在握,越国眼看就要被吃掉了。勾践无奈之下,号令于三军说:“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文种听后,便对勾践说:“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觉得文种这话很有道理,便与文种携手共商复仇大计。计从安出?首先使用的依然是“美人计”。文种出使吴国,对夫差及其大臣们说:“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 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率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毁宗庙,系妻孥 ,沉金玉于江,有带甲兵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兵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听了怦然心动,伍子胥却谏曰“不可”,说应该趁势杀了勾践,灭了越国才对。越国见此计受阻,又“饰美女八人”,前去收买吴国太宰。果然夫差听信太宰谗言落入圈套,与越国达成休战协议,并以勾践为质。三年后,勾践归越,卧薪尝胆,大肆收买人心,重修君民好合,增强综合国力,加紧复仇备战,直到复仇名命令一下达,越国军民同仇敌忾,“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一举灭了吴国。

综观勾践复仇始末,“美人计”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如夫差能够抵住“物色美色”的进攻,那吴、越争霸的历史便要重写。不过,夫差最使我瞧不起的地方,却是他死到临头时的那一番拙劣表演。

据载,夫差眼看大势已去时,曾亲向勾践求饶说:“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按理,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子汉大丈夫,头被割了也就碗大个疤。但夫差面对死亡,毫无男子汉气节不说,还把勾践日弄他的那套办法原本拿来日弄勾践,这真可谓“黔驴技穷”、可怜至极,不能不令人汗颜侧目。当然,若非此类丑剧还可能在当今官场上重演,我们便不必“小瞧夫差”了。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夜郎自大,目中无人,谁都不在眼里夹,这决非为人处世的好习惯。然而能否受人尊重,光靠尊重别人不行,还得自己确实有些值得人们尊重的修为。我等无名小辈,理智做人第一,不必奢望别人睁目仰视,既无资格也不应该小瞧别人。

吴王夫差统治一方,威势兼备,其言行即便令人作呕,想必吴人也不敢对他不尊重。况且他能世袭国君之位,无论怎么说,也会有些值得人们尊重的地方。可是单凭他一见窈窕女人就心花腿软的那点王者出息,却很难叫人把他看得多么“五大三粗”。

红颜不是祸水,祸水都是贪人们弄出来的。战争年代的“美人计”,和平时期的“软刀子”。平民百姓对此放松警惕,大不了毁掉身家性命而已;若肉食者纷纷沉溺于美色,轻则自己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重则足以扰乱朝纲、倾城覆国。殷纣王荒*暴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抵不住周武王“胭粉计”的进攻,终于丢了万里江山。而颇有戏剧性的历史变化是,后来的周幽王竟也忘了祖宗曾用“胭粉计”让纣王在荒*生活中丧失警惕的成功经验,也不从反面汲取纣王失败的深刻教训,色迷心窍拿国之军事行为当儿戏,为逗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叵料真的“狼来了”,却无人愿意发兵救天下。在现实生活中,经不住美***惑的“官人”也并非绝无仅有,如***之流虽“食色”有术,但最终都无法逃脱灭顶之灾。那么,“美人计”这把“软刀子”,为何如此管用呢?回答非常简单:古今无数男人都无法做到“物色美色俱空”,尤其当官的男人一旦贪婪成性就会失去理智,沦为“物色美色”的俘虏。不过除此之外,我“小瞧夫差”的真正原由,却是夫差的“食色”表现非同一般。

夫差败于勾践,尽管原因复杂,但归根结底也是从误中“美人计”开始的。吴、越交战,先是吴国胜券在握,越国眼看就要被吃掉了。勾践无奈之下,号令于三军说:“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文种听后,便对勾践说:“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觉得文种这话很有道理,便与文种携手共商复仇大计。计从安出?首先使用的依然是“美人计”。文种出使吴国,对夫差及其大臣们说:“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 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率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毁宗庙,系妻孥 ,沉金玉于江,有带甲兵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兵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听了怦然心动,伍子胥却谏曰“不可”,说应该趁势杀了勾践,灭了越国才对。越国见此计受阻,又“饰美女八人”,前去收买吴国太宰。果然夫差听信太宰谗言落入圈套,与越国达成休战协议,并以勾践为质。三年后,勾践归越,卧薪尝胆,大肆收买人心,重修君民好合,增强综合国力,加紧复仇备战,直到复仇名命令一下达,越国军民同仇敌忾,“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一举灭了吴国。

综观勾践复仇始末,“美人计”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如夫差能够抵住“物色美色”的进攻,那吴、越争霸的历史便要重写。不过,夫差最使我瞧不起的地方,却是他死到临头时的那一番拙劣表演。

据载,夫差眼看大势已去时,曾亲向勾践求饶说:“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按理,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子汉大丈夫,头被割了也就碗大个疤。但夫差面对死亡,毫无男子汉气节不说,还把勾践日弄他的那套办法原本拿来日弄勾践,这真可谓“黔驴技穷”、可怜至极,不能不令人汗颜侧目。当然,若非此类丑剧还可能在当今官场上重演,我们便不必“小瞧夫差”了。

刘万成

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夜郎自大,目中无人,谁都不在眼里夹,这决非为人处世的好习惯。然而能否受人尊重,光靠尊重别人不行,还得自己确实有些值得人们尊重的修为。我等无名小辈,理智做人第一,不必奢望别人睁目仰视,既无资格也不应该小瞧别人。

吴王夫差统治一方,威势兼备,其言行即便令人作呕,想必吴人也不敢对他不尊重。况且他能世袭国君之位,无论怎么说,也会有些值得人们尊重的地方。可是单凭他一见窈窕女人就心花腿软的那点王者出息,却很难叫人把他看得多么“五大三粗”。

红颜不是祸水,祸水都是贪人们弄出来的。战争年代的“美人计”,和平时期的“软刀子”。平民百姓对此放松警惕,大不了毁掉身家性命而已;若肉食者纷纷沉溺于美色,轻则自己身败名裂、家破人亡,重则足以扰乱朝纲、倾城覆国。殷纣王荒*暴虐,“为渊驱鱼,为丛驱雀”,抵不住周武王“胭粉计”的进攻,终于丢了万里江山。而颇有戏剧性的历史变化是,后来的周幽王竟也忘了祖宗曾用“胭粉计”让纣王在荒*生活中丧失警惕的成功经验,也不从反面汲取纣王失败的深刻教训,色迷心窍拿国之军事行为当儿戏,为逗褒姒一笑而“烽火戏诸侯”,叵料真的“狼来了”,却无人愿意发兵救天下。在现实生活中,经不住美***惑的“官人”也并非绝无仅有,如***之流虽“食色”有术,但最终都无法逃脱灭顶之灾。那么,“美人计”这把“软刀子”,为何如此管用呢?回答非常简单:古今无数男人都无法做到“物色美色俱空”,尤其当官的男人一旦贪婪成性就会失去理智,沦为“物色美色”的俘虏。不过除此之外,我“小瞧夫差”的真正原由,却是夫差的“食色”表现非同一般。

夫差败于勾践,尽管原因复杂,但归根结底也是从误中“美人计”开始的。吴、越交战,先是吴国胜券在握,越国眼看就要被吃掉了。勾践无奈之下,号令于三军说:“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文种听后,便对勾践说:“夫虽无四方之忧,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譬如蓑笠,时雨既至,必求之。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觉得文种这话很有道理,便与文种携手共商复仇大计。计从安出?首先使用的依然是“美人计”。文种出使吴国,对夫差及其大臣们说:“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 女于士。越国之宝器毕从,寡君率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毁宗庙,系妻孥 ,沉金玉于江,有带甲兵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兵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夫差听了怦然心动,伍子胥却谏曰“不可”,说应该趁势杀了勾践,灭了越国才对。越国见此计受阻,又“饰美女八人”,前去收买吴国太宰。果然夫差听信太宰谗言落入圈套,与越国达成休战协议,并以勾践为质。三年后,勾践归越,卧薪尝胆,大肆收买人心,重修君民好合,增强综合国力,加紧复仇备战,直到复仇名命令一下达,越国军民同仇敌忾,“败吴于囿,又败之于没,又郊败之”,一举灭了吴国。

综观勾践复仇始末,“美人计”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如夫差能够抵住“物色美色”的进攻,那吴、越争霸的历史便要重写。不过,夫差最使我瞧不起的地方,却是他死到临头时的那一番拙劣表演。

据载,夫差眼看大势已去时,曾亲向勾践求饶说:“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按理,胜败乃兵家常事,男子汉大丈夫,头被割了也就碗大个疤。但夫差面对死亡,毫无男子汉气节不说,还把勾践日弄他的那套办法原本拿来日弄勾践,这真可谓“黔驴技穷”、可怜至极,不能不令人汗颜侧目。当然,若非此类丑剧还可能在当今官场上重演,我们便不必“小瞧夫差”了。

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和平维持了多久

 隋开皇八年(588年)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在隋统一战争中,隋文帝杨坚以水陆大军50余万,攻灭江南陈朝的大规模渡江作战。

为击灭陈朝,统一南北,隋文帝杨坚在开皇元年三月,即派上开府仪同三司贺若弼、和州刺史韩擒虎分任吴州和庐州总管,驻江北广陵(今江苏扬州西北)和庐江(今合肥),预作灭陈准备。九月,陈将周罗喉攻占江北隋地胡墅(今江苏***西南),骠骑大将军萧摩诃率兵进攻江北,隋出兵还击。后因突厥在北境经常袭扰(参见突厥攻隋之战),杨坚便改取南和北战、先北后南的军事战略。二年正月,陈后主(叔宝)继位,向隋请和,归还胡墅;二月隋以“礼不伐丧”为名撤军。此后又多次遣使访陈,表示和好。三年,隋反击突厥获胜(参见隋反击突厥之战),解除了北方威胁,继经几年治理,国力、军力大大增强;而陈朝政治日益***,府库空虚,内部矛盾尖锐。于是隋朝加紧进行灭陈准备。五年十月,杨坚以清河公杨素为倌州总管,经略长江上游。同时在五、六、七3年内,动员数十万人修缮朔方(治岩绿,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白城子)、灵武(治回乐,今宁夏灵武西南)一带长城,并于朔方以东缘边险要,筑城数十,以加强北部边防,保障南进时后方无忧。七年八月,进兵江陵(今属湖北),兼并萧梁(原北周支持之小***),扫除南进障碍。十一月,杨坚与宰臣谋议伐陈之策。尚书左仆射高颎提出:在江南收获季节,以少数兵力,声言进袭,迫陈集兵守御,以误其农时;彼既聚兵,我便解甲,如此多次,使陈军习以为常,麻痹懈怠,然后举兵渡江,登陆攻击,派人潜入陈境,反复纵火,焚其储备物资,使其财力俱尽。虢州刺史崔仲方提出:在武昌(今湖北鄂州)以东沿江各要地部署精兵,秘密准备渡江,在益(治今成都)、信(治今四川奉节东)、襄(治今湖北襄樊)、荆(治今湖北江陵)等地速造战船,准备水战;陈如以精兵赴援上游,下游诸将即可乘虚渡江,如陈拥兵自卫,上游诸军则可顺江东下,直取建康(今南京)。杨素、贺若弼等亦争献平陈之策。杨坚均予以***纳。攻陈前,隋令介州刺史李衍在襄州道、杨素于巴东郡(治今四川奉节东)建造“五牙”(装有拍竿的大型战舰)、“黄龙”等战船,加强水师。故意在江中漂下造船废料,以威慑陈人。贺若弼卖掉老马,大量购买陈船,藏匿起来,又买破旧船只五六十艘,泊于小河,使陈军以为隋军没有战船。多次将换防士兵集于广陵,大张旗帜,营幕遍野,还使士卒沿江射猎,人马喧噪,以迷惑陈军,使之不加戒备。八年三月,杨坚下诏,列举陈后主罪行又送玺书暴其罪恶20条,并将诏书在江南散发30万份,以争取人心。十月,杨坚在寿春(今安徽寿县)设淮南行台省,以晋王杨广为行台尚书令,主管灭陈之事。命杨广、秦王杨俊、杨素并为行军元帅,高颎为晋王元帅长史,右仆射王韶为司马,集中水陆军51.8万,统由杨广节度,东至大海,西到巴、蜀,旌旗舟楫,横亘数千里。隋军自长江上游至下游分为8路攻陈:杨素指挥水军主力,出巴东郡,顺流东下,消灭长江及沿岸陈水陆军;杨俊指挥上游3路进攻江夏(今武昌),以扼控长江,阻止上游陈军东援;杨广指挥下游5路,渡江进攻陈都建康。十一月,杨坚至定城(今陕西华阴东)誓师,准备渡江的各路隋军进抵长江北岸,完成进攻准备。

陈后主荒*骄侈,政治***,既不懂军事,又不纳部将建议,凭恃“长江天堑”,疏于防务。为了元会(即春节)之庆,竟命镇守缘江重镇江州(治今江西九江)、南徐州(治今江苏镇江)的两个儿子率战船回建康,致使江防更为薄弱。十二月,长江上游隋军首先发起进攻。杨俊督水陆军10余万出襄阳(今属湖北),进屯汉口(今湖北汉水入长江之口)。陈命散骑常侍周罗喉都督巴峡缘江军事,与郢州刺史荀法尚部数万,据守江夏,同杨俊军相峙月余。时隋行军总管周法尚率舟师3万,进至樊口(今湖北鄂州西),击破抗拒的陈军。杨素率水军出巴东,沿三峡东进,荆州刺史刘仁恩部由江陵西上,两军配合,水陆兼用,袭占狼尾滩(今湖北宜昌西北)(参见狼尾滩之战),击败陈守将戚昕;又于次年正月,攻破西陵峡口各要点(参见歧亭、延州之战),击败陈南康内史吕忠肃军,继续顺江而下。陈荆州刺史陈慧纪屯公安(今湖北公安西北),见大势已去,便率军3万、楼船千余艘,顺江东走,企图入援建康,被杨俊军阻于汉口以西。杨素继以主力沿江东下,与杨俊军会师汉口,另派一部南下湘州(治今湖南长沙),击擒陈岳阳王陈叔慎。九年正月初一,长江下游隋军乘陈欢度元会之际,分路渡江。贺若弼军出广陵南渡,韩擒虎军出庐江由横江口(今安徽和县东南)夜渡,袭占***石(今安徽马鞍山市西南),杨广军出***(今属江苏)进屯桃叶山(今***东南)。初四,陈叔宝察觉事态不利,下诏亲帅陈军拒敌。命骠骑将军萧摩诃、护军将军樊毅、中领军鲁广达并为都督;又派南豫州刺史樊猛率水军坚守白下(今南京城北金川门外),抵御***方面隋军;以散骑常侍皋文奏率部镇守南豫州(治姑熟,今安徽当涂)。隋军突破长江防线后积极推进,初六,贺若弼军攻占京口(今江苏镇江),俘南徐州刺史黄恪。所俘6000余人,均优待释放。随后贺若弼以一部进屯曲阿(今江苏丹阳),以防三吴(今江苏太湖以东、以南和浙江绍兴等)陈军增援,自率主力西进;韩擒虎军于初七攻占姑熟,沿江东进,皋文奏军败退建康。贺若弼、韩擒虎两军自北、南两道并进,钳击建康。陈后主放弃钟山(今南京紫金山)、石头(今南京城西清凉山)山险不守,命诸军屯于都城内外。十五日,陈镇东大将军任忠率军自吴兴(今浙江湖州南)入援建康,驻守朱雀门(建康城南门)。十七日,贺若弼军进据钟山,屯于山南白土冈东,渡江攻占南陵(今安徽贵池西南)的总管杜彦与韩擒虎合军步骑2万,进屯新林(今南京西南)。行军总管宇文述率军3万渡江,进占石头。至此,隋军对建康已形成包围。此际,为配合隋军主力进攻,蕲州刺史王世积军,由蕲春(今湖北蕲春北)攻蕲口(今蕲春西南),大败陈将纪填;青州总管燕荣水师由东海(今江苏连云港西南)沿海南下,前往太湖。陈叔宝面对隋军攻势,不***纳部将建议,致使建康附近10余万陈军无所作为。二十日,陈军奉命仓促出战,在白土冈南北列阵20里,首尾进退互不相知。贺若弼军初战不利,然后猛攻陈军薄弱部分,陈军全线溃退(参见白土岗之战)。同时,韩擒虎军进至石子冈(今南京雨花台),陈将任忠迎降,引韩擒虎军经朱雀门入建康,俘陈后主。当夜,贺若弼军也从北掖门入城。二十二日,杨广到建康,令陈叔宝用手书招降上游诸将。周罗喉、陈慧纪等均降。二十九日,隋文帝诏令使节巡抚陈各州郡。二月,吴州(治今江苏苏州)等地守将拒不投降,被宇文述、燕荣军击破。岭南数郡共奉高凉(今广东阳江西)冼夫人为主,保境拒守。文帝诏遣柱国韦沈等前往安抚,岭南各州皆归于隋。

点评:隋灭陈之战,结束了东晋十六国以来270余年南北分裂的局面,实现了隋王朝的统一。隋王朝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注意争取人心,奖励生产,在政治上较为巩固,经济上较为富裕,军事上较为强大,因而具备了统一南北的条件根据双方情势,在战略上精心谋议,制定了正确的军政方略。战前充分准备,周密***,多方误陈、疲陈,制造陈军错觉,使之放松戒备,增大进攻的突然性;废其农时,焚其储积,削弱陈方的战争潜力。战中集中优势兵力,水陆两军密切配合,全线出击,重点进攻,穿插分割,各个击破,使陈军兵力分散,难以相应,进退失据,被动挨打,在两三个月之内,便以小的代价,取得攻灭陈朝的重大胜利。陈的失败,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上***不堪,军事上麻痹松懈,战前无准备,战中无定策,在强大而又准备充分的隋军突然打击下土崩瓦解,兵败国亡也就成为必然的结果。此战是继晋灭吴之后,中国战争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渡江作战。隋朝水军虽然不象西晋灭吴时“王浚楼船下益州”那样声势浩大,直捣石头城,但也在战略上起了牵制和配合作用。在8路大军中,3路是水军,1路是水陆联军。杨素率领的水军出水安沿长江东下,在杨俊率领的水陆军配合下,斩关夺隘,攻城略地,占领了长江上游的广阔地域,牵制了上游的3万陈军,战船千艘,使其无法东援建康。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王世积统率的水军居中策应,控制了江西地区,从建康的西南侧翼直接配合主力攻占建康。燕荣一路水军则进行远程战略迂回,掩护主力的东南侧翼,并造成对陈都的合围之势。左仆射高颖也率一部水军迫降了护卫京城的陈朝水军。总之,几路水军都以自己的出色行动为最后决战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张居正改革是怎样的典故?

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和平维持了多久?秦桧和赵构怎样给南宋“休养生息”?

(一)绍兴十年(1140年)前后宋金实力对比的变化

从总体上看,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以来,直到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间的国力和军力对比在逐步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变,南宋由弱变强,金国由盛转衰。

建炎四年(1130年)金军被迫从江南撤军,随后的几年间,经过南宋朝野上下齐心协力的经营与努力,南宋辖区的社会经济逐渐从动荡不安状态中解脱出来,进入恢复发展阶段。绍兴初年(1131年~1137年),在南宋前期的中兴名臣吕颐浩、朱胜非、赵鼎等人执政期间,南宋朝廷接连***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稳定形势、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生产,改革税制、广开利源。这其中以南宋名相吕颐浩进行的财政改革和经济改革,成效最大、影响最为深远

通过南宋初年的中兴名相李纲、吕颐浩、朱胜非、赵鼎等人的励精图治,南宋方面的形势日渐好转,政治趋于稳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南宋的国力明显增强,财政收入逐年增加,为宋金对峙以及南宋***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南宋初年,为了稳定内部、巩固后方,解除宋军的后顾之忧,宋将韩世忠、岳飞、张俊等人先后率军剿灭了范汝为、李成、曹成等各路军匪游寇和以杨幺为代表的地方武装割据势力。数年之间,南宋有了稳定的后方。故在与金国军队作战时,南宋军队没有后顾之忧。  

在此期间,好几支新的宋军(包括威名远扬的岳家军)在战场逐渐发展壮大,而且通过平定内乱、抗击外敌,确保了江南地区的安宁稳定,为江南地区经济社会的恢复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

南宋前期,因为南宋朝廷在江南重建不久,无力限制武将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因抗金战争的局势发展以及南宋朝廷重建***的需要,在抗金斗争中,涌现了一批杰出将帅(其中最杰出的有岳飞、韩世忠、吴玠、刘锜)。一些原无资历、默默无闻的下层年青将领也得以发挥才能,逐渐成为灿烂耀眼的将星。吴玠、岳飞就是这批年青将领中最优秀的人物,也是南宋王朝军功最为卓著的两位将帅。  

在南宋初年的抗金斗争中,宋朝军民同仇敌忾,南宋的几支主力部队经受了血与火的洗礼,逐渐发展壮大,其中以岳飞率领的岳家军实力最强、威名最著.  

南宋初年,爱国将领岳飞一手带出的岳家军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在频繁的战事中逐步成长壮大起来。建炎四年(1130年),岳飞独立成军之初,只有正兵不到一万人。此后又经过一系列的征战和收编,到绍兴四年( 1134 年)岳飞收复襄汉六郡之时,岳家军兵力已增至三万五千多人。绍兴五年(1135年),岳飞率部平定杨幺割据***之后,在收编湖湘农民起义军的同时,又合并了一些地方军队,使岳家军的兵力大增,兵力由四万增加到十万左右。 

绍兴五年(1135年)岁末,南宋朝廷下令更改五支屯驻大兵的军号,命名为“行营护军”。张俊军称行营中护军,韩世忠军称行营前护军,岳飞军称行营后护军,刘光世军称行营左护军,吴玠军称行营右护军。各路宋军加起来约有四十多万的兵力。

南宋初年的行营护军五大部的渊源有三:一是源于南宋初年的御营军,二是源于宗泽的东京留守司军,三是源于陕西军。张俊、韩世忠、刘光世属御营军系统,是宋高宗的嫡系;岳飞属东京留守司军系统,吴玠属陕西军系统,二人都不是嫡系。岳飞和吴玠纯系靠军功起家的将领。

绍兴六年(1136年年)七月至八月,岳飞第二次北伐,岳家军出奇制胜,兵进伊洛,长驱直入,一路攻城略地,一直打到洛阳附近,取得了辉煌胜利,接连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还先后缴获了一万五千多匹战马。而缴获的这一万五千多匹战马,加上岳家军在以往历次战役所缴获的战马以及南宋朝廷拨调的一些战马,则为岳家军组建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奠定了基础。

到绍兴九年(1139年),岳家军总兵力已经增至十万多人,有统制官22人、将官252人,其中正将、副将和准备将各84人,尤其重要的是,岳家军当时有两万多人的兵力是精锐骑兵,而且经过长期的严格训练和战斗磨练,岳家军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都是一流的。岳家军将士经受了历次战争的严峻考验和锻炼,加之平时的严格要求、训练有素,故战斗力强,个个英勇善战,堪称无不“以一当十”。

绍兴十年(1140年)北伐之前,岳家军已经成为步兵、骑兵、水兵各兵种齐全的强大军事集团,规模居南宋诸军之首,而且整体素质和战斗力最强大。  

从绍兴五年(1135年)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间,行营护军是南宋王朝的基本军事力量,而岳飞和吴玠的部队又是行营护军中的实力最强的军队,兵力逐渐增长,装备了当时最先进的,军队整体素质日渐提高,而且岳家军还拥有南宋规模最大、战斗力最强的精锐骑兵部队。  

很显然,从总体上看,在绍兴十年(1140年)宋金再次开战之前,宋军的整体实力已经空前壮大!虽然南宋初年的各路宋军发展不平衡、参差不起,但是整体实力仍然较北宋末年有很大提高,有了与金军对抗的军事资本。 

南宋初年,为了备战,宋军各路将帅都注重建设稳固的后方战略基地,其中以岳飞、韩世忠、吴玠等人取得的成就最大。

韩世忠奉命率精兵驻扎在战略要地楚州(今江苏淮安),负责把淮东一带打造成稳固的军事基地。吴玠兄弟长期驻守四川,加固边防关隘,招兵买马,将四川一带打造成了重要的抗金堡垒。

绍兴四年(1134年),岳飞在收复襄汉六郡之后,便以襄汉六郡为战略基地,以鄂州(今湖北武昌)为军事大本营,开始了战略基地的建设。襄阳六郡,西邻川陕,东接两淮,南屏长江中游,北连开封、洛阳。至于鄂州,更是自古以来兵家必争之地。岳飞认识到:“襄阳六郡,地为险要,回复中原,此为基本”。

岳飞在襄汉六郡设官分兵,屯扎要害。克服襄阳六郡之后,岳飞即“权行差官,葺治州事”,选拔有才能的文武官员扶绥治理。分出部分兵力屯驻各州要害。同时,命令这些州郡官员在收复地区整治城壁楼橹,修葺城防设施,加强守备力量。岳飞还施行仁政,招民归业,恢复发展生产。岳飞下令在在襄汉六郡实行优惠政策,借贷耕牛、***等生产资料给复业农民,免除老百姓三年赋税,免除以前所欠一切官私债务,要求州县官员“用心召集流亡,劝课农桑,怀柔百姓,宽恤刑禁”。 岳飞接连***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用了几年时间,经过苦心经营,终于把襄汉六郡建设成反攻中原的战略基地和跳板。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用兵作战,后勤补给的充足与否,是一个关乎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南宋初年,为了减轻百姓负担,并确保宋军的粮草后勤安全,各路宋军在各自的驻扎地开展屯田,在休战期间,派专人负责进行生产经营活动,不断增加了军队收入,也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同时为后续战争准备了充足的粮草。 

南宋初年,各路宋军还大兴营田,储备粮饷,宋军积蓄了充足的粮草,宋军后勤供应得到显著改善 

绍兴四年(1134年),在岳家军收复襄汉六郡之后,岳飞就上奏说:“襄阳、随、郢地皆膏腴,民力不支,苟行营田之法,其利为厚。然即今将已七月,未能耕垦,来年入春,即可措画。”在中国古代,用百姓耕垦官府荒田,谓之营田;用军人耕垦官府荒田,谓之屯田。但在事实上,屯田和营田很难严格区分。岳飞设法召募百姓,借贷耕牛、***、农具之类,耕种营田。 宋时营田收成之后,按照惯例,除留足来年***外,或是官府收租四成,或是实行对分租。有时为鼓励垦荒,初期每亩只收租一二宋斗,甚至五宋升。  

绍兴六年(1136年)二月,南宋朝廷为恢复生产,正式宣布全面措办营田,任命韩世忠、张俊、刘光世、岳飞和吴玠等五大将兼任营田大使或营田使。岳飞当时兼任的是营田大使。  

由于营田农民的辛勤耕作以及当地官员的妥善经营,岳家军的稻谷收入最后可达十八万余石,约可供应两个半月左右的军粮。这还不包括作为货币地租的“营田杂收钱”在内。岳家军将领武赳等人因经营营田有功,岳飞还特别予以保奏升迁。此外,岳飞“又为屯田之法,使戎伍攻战之暇,俱尽力南亩,无一人游间者。其疆理沟洫之制,皆有条绪”。岳飞大兴营田,效果显著,“行之二三年,流民尽归,田野日辟,委积充溢,每岁馈运之数,顿省其半”。   

为了增加军队的收入以减轻国家和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岳家军也开辟其他“利源”。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44统计,当时各种经营收入每年高达170余万贯。按岳家军每月开支56万贯计算,这些收入接近于三个月的支出,既弥补了军费的不足,又大大减轻了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   

经过上述努力,据说可使岳家军的“每岁馈运之数,顿省其半”。经过多方面的筹措,岳家军北伐的准备更充分了,条件更成熟了。岳家军全军上下“闻金鼓而乐奋”,“裹粮坐甲,惟敌是求”,万众一心地等待着统帅的进军令。 

更为重要的是,自建炎四年(1130年)以来,各路宋军接败金军,取得一系列关键性的胜利,宋军逐渐开始掌握战略主动权,扭转了战争形势。

从总体上看,自南宋建炎四年(1130)以来,直到岳飞遇害之前的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之间的军事力量对比在逐步朝着有利于南宋的方向转变。宋军由弱变强,金军由盛转衰。  

自宋金开战以来,宋军主要取得了和尚原、仙人关、顺昌、郾城和颍昌五次大捷,都击败了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亲自率领的金军主力。

秋冬季节,弓劲马肥,骑兵可以纵横驰骋于平原旷野地区,此时最有利于女真骑兵作战。但女真骑兵不耐暑热多雨天气,在夏天需要退到北方避暑。发生在公元1131年的和尚原之战和发生在公元1134年的仙人关之战都是山地战,吴玠率领的宋军可以凭借险峻的地形与金军对抗,金军主要是“以失地利而败”。然而,到了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五月底至六月上旬,宋将刘锜充分利用暑热天气,在顺昌府(即颍州,今安徽阜阳),以逸待劳,以少击众,击败金军,取得顺昌大捷,遏制了金军的攻势,开创了宋军在平原地区大败金国女真骑兵部队的新纪录。

如果说,顺昌之战尚有女***不耐暑热的天时,以及金军劳师动众、远道而来的不利因素,加之宋军可以倚仗城池固守等因素,那么公元1140年(绍兴十年)的岳家军大举北伐,则是在闰六月之后的七月发生,又是在平原旷野地区进行。

公元1140年(南宋绍兴十年,金国天眷三年)七月上旬和中旬,在最有利于金国女真骑兵发挥威力的天时和地利条件下,岳家军在兵力尚未集中的情况下以寡击众,在平原旷野地区的进行的野战中获胜,先后在郾城之战和颍昌之战中击败金军主力,并集结兵力,乘胜进军至距离东京开封府仅四十里的朱仙镇。这标志着宋金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纵观北宋末年到公元1141年(南宋绍兴十一年)第二次宋金和议之前的宋金战争史,作为一个基本史实,其整体形势是宋军愈战愈强,而金军愈战愈弱。

在绍兴十年(1140年)金国败盟之后,宋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这标志着金强宋弱的形势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一点连向来畏敌如虎的宋高宗赵构也看得清清楚楚。如绍兴十一年(1141)初金兵再犯淮西时,宋高宗赵构就认为:『中外议论纷然,以敌逼江为忧,殊不知今日之势与建炎不同。建炎之间,我军皆退保江南。杜充书生,遣偏将轻与敌战,故敌得乘间猖撅。今韩世忠屯淮东,刘锜屯淮西,岳飞屯上流,张俊方自建康进兵,前渡江窥敌,则我兵皆乘其后。今虚镇江一路,以檄呼敌渡江,亦不敢来』(《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9)。

南宋之所以没有灭亡,主要是因为岳飞等抗金英雄的抵抗,金国之所以要与南宋议和,主要是因为宋金力量对比发生变化,岳飞北伐击败金军主力,使金人认识到武力难以灭宋,南宋有了与金国谈判的资本。

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过去轻视南宋的军力,认为用武力可以灭宋,所以他才“锐意败盟,举兵南征”。但南侵的结果却是,金军“败于顺昌,败于郾城,败于柘皋”,金军一败再败,使兀术看到金国在军事上已失去了优势,想用武力亡宋是不可能的了。金国主战派的锐气遭挫,于是,金国统帅完颜宗弼(兀术)就改变策略,重新提出要与南宋讲和,再开“始讲和,而南北无事矣”。很显然,如果金兵能在战场上取胜,那么向来轻视南宋的金国统治集团是不会与南宋讲和的。

由此可见,宋金尽快地达成和议,既是苟且偷安、疑忌武将的南宋皇帝宋高宗赵构和卖国求荣的权奸秦桧的愿望,也是金国女真统治者的需要。

(二)绍兴和议之后,宋金和平维持了多久?

古今中外,无数血淋淋的教训告诉我们:和平并不需要条约才能维持,而需要实力来保障。金国如果真有实力灭亡南宋,签订再多条约也没有用。南宋要立足江南,也根本不需要条约来维持,不要忘记南北朝时期,南朝什么时候向北国签和约啦?

公元1005年,北宋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之后,宋辽两国之间维持了长达117年的和平,宋辽两国之间一百多年内都没有发生大规模战争,直到1122年北宋单方面违约进攻辽国;

南宋与金国先后达成两次绍兴和议,但却很快都被金国单方面破坏。绍兴八年(1138年),宋金达成第一次和议,但是不到两年就被金国单方面破坏,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达成第二次和议,过了不到二十年,又被金国单方面破坏:

1. 早在绍兴八年(1138年)年底,宋金达成第一次和议。但是仅仅过了一年半,到了绍兴十年(1140年)五月上旬,金国统帅完颜兀术(宗弼)就突然撕毁和约,率领金军大举攻宋,宋高宗赵构当时无奈地说:『夷狄之人,不知信义』(《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35)。

2. 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第二次达成议和,外强中干的金国在国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占了很大的便宜。然而,到了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不到二十年,金国第二次单方面撕毁和约,金国皇帝完颜亮率领金军再次大举南侵。宋高宗赵构马上吓得尿裤子,赶紧备船,准备逃亡海上,多亏了临危不惧的爱国文臣虞允文指挥宋军残部凭借长江天险据守,加上金国后来发生内讧,完颜亮被部下杀死,金国陷入内乱,南宋总算又逃过一场劫难

——而且北宋与辽国达成的“澶渊之盟”也没有南宋与金国达成的“绍兴和议”屈辱!

公元1005年,北宋与辽国达成“澶渊之盟”的主要内容:

一、辽宋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为兄,后世仍以齿论。

二、以白沟河为国界,双方撤兵。(辽归还宋遂城及涿、瀛、莫三州。)此后凡有越界盗贼逃犯,彼此不得停匿。两朝沿边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创筑城隍。

三、宋方每年向辽提供“助军旅之费”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至雄州交割

四、双方于边境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公元1141年,南宋与金国达成“绍兴和议”的主要内容:

一、南宋向金国称臣,金国册封宋康王赵构为南宋皇帝;

二、每逢金国皇帝生日及元旦,南宋均须遣使称贺,并进贡巨额贺礼。

三、南宋每年要向金国缴纳贡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从绍兴十二年(1142年)开始,每年春季送至泗州交纳;

四、重新划定宋金疆界,秦岭-淮河以北的原北宋辖区全部归金国所有。南宋与金国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陕西宝鸡西南)为界,以南属宋,以北属金。南宋割让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州)二州及商(今陕西商县)、秦(今甘肃天水)二州之大半给金国。

《绍兴和议》使宋朝永久失去了原来北宋的山西和关中养马的马场,从此岳家军的背嵬战士和几万精锐骑兵成为南宋一朝的绝唱,宋朝直至覆灭,都只能靠步兵和北方游牧民族的精骑对阵。后来南宋的“隆兴北伐”和“开禧北伐”,以步兵逆击金国精骑大败而归,原因之一就是这个《绍兴和议》导致南宋骑兵力量可以忽略不计,无法和绍兴初年的南宋军队实力相提并论。

《绍兴和议》确定了完颜昌提出的、秦桧大力提倡的“南自南,北自北”,即原籍在《绍兴和议》规定的南宋境内的***归南宋,原籍在《绍兴和议》规定的金国境内的***归金国。从此北方***不但完全在名义上成为金国臣民,而且不能南逃,否则将被遣返。这造成了北方***没有选择地成了宋的敌国子民,以致宋朝实力的一进一出:1.南宋初年的名将,包括中兴四将中的岳飞、韩世忠、刘光世以及刘锜、吴玠、杨沂中均为华北***。从小接受的是忠于宋朝的教育,忠心保卫的是宋朝,在抗金多年以后,终于有击败完颜宗弼等金国主战派并收复失地的实力;2.1279年灭宋的元镇国大将军张弘范和其父张柔是河北的金国***,从未接受忠于宋朝的教育,一路击败南宋优势兵力,崖山海战灭宋后张弘范在崖山写下“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字。

公元1142年岳飞遇害,南宋与金国达成了丧权辱国的第二次“绍兴和议”,公元1161年,金主完颜亮率大军再次南侵,宣告了宋高宗赵构、权奸秦桧之流长期奉行的屈辱求和政策的彻底破产,再到公元1234年,金国灭亡。这中间隔了93年,其间宋金两国又发生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有24年在打仗。此外,金国与北方的蒙古之间的战争也连绵不绝,难以有完全的统计。

人们珍视和平,但是绝对不能把和平看得高于一切,重于一切!须知由于南宋小朝廷的偷安妥协,致使当时的中国饱受南北分裂之苦,经济文化惨遭摧残,自黄河以南到长江以北的广阔地区因为属于宋金两国交界区而长期处于荒凉状态。

在宋金达成和议以后,北方人民既要遭受金国女真贵族的残酷奴役,忍受来自金国女真统治者的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政策,又要承担金国对蒙古战争引起的各种负担, 大批***壮丁被金国女真统治者强征戍边,在金国与蒙古之间的战争中,充当炮灰,苦不堪言。(注:金国始终存在着很强烈的民族歧视政策,当时的金国把民众分为五等,其中女***是第一等,***是第四、第五等)

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抢掠外,金国女真统治者对***的民族意识***最深者,一是对汉族男子强行“剃头辫发”,二是强制推行奴隶制。从金国建立到元朝初年,是中国北方社会奴隶制成分扩张的时期,这当然是严重的倒退。岳飞被害三十年后,南宋大臣范成大出使金国,看到一个女婢颊刺“逃走”两字,写诗说:“屠婢杀奴官不问,大书黥面罚犹轻。” 范成大从汉文明的高度,看不惯此种野蛮行为,表示义愤。

颜氏家训文言文全文

十六世纪后半叶,日趋衰败的明王朝一度出现政治比较清明、国家转向富强的局面。在这场振弊起衰的转变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杰出的政治家、宰辅张居正。

张居正(1525-1582),字叔大,号太岳,湖广江陵(古称南郡,今属湖北省)人。他童年时,家道小康,所以他说:“正起自寒士,非阀阅衣冠之族。”但他从小“颖敏绝伦”,胸有大志,加上他的孜孜不倦,因此学业进展很快。他十二岁时补荆州府学员。第二年,他到湖广首府武昌参加乡试,湖广巡抚顾磷接见居正,“许以国士,呼为小友”。但为了砥砺张居正为大器,虽然文章出众,并未录取。

嘉靖十九年(1540),张居正十六岁,通过乡试考中举人,顾磷解犀带相赠。居正二十岁赴京会试失利,二十三岁再试成功,中二甲进士,改庶吉士,从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庶吉士是在翰林院学习的后备官员,人们目之为“储相”,即后备宰相。庶吉士读书翰林院,有条件阅读外面难得见到的文献典籍。一般的庶吉士多在文词上下功夫,张居正慨然以天为己任,每日认真地研究国家的典章制度,总结历代治乱兴衰的经验教训,探讨治国的大计。后来他在《翰林院读书说》一文中写道:“道不兼乎经济(经国济民),不可以利用,为学应该‘敦本务实’。”三年后,他被授翰林院编修。嘉靖四十二年(1563),张居正任裕王朱载重(古厚字)的日讲官,也就是裕王的老师,后升任侍讲学士,领翰林院事。

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嘉靖帝病死,裕王即位,是为穆宗。隆庆元年(1567)正月,张居正以裕王旧臣的身份,被擢为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二月,又晋升为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进入内阁,参预大政。他入阁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和当时的首辅徐阶共同起草世宗的遗诏,在遗诏中“尽反时政之不便者”,纠正了嘉靖时期的诸多弊政,受到朝野上下的欢迎。

明朝中期,早已度过了它的“黄金时代”,而呈现出一派式微的景象。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政治日益腐化;官吏***成风,弊端丛集;财政拮据,捉襟见肘;农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边患丛生,险象迭至,南有倭寇肆虐,北有鞑靼逞威。为了缓和阶级矛盾,挽救明朝统治的危机,张居正在入阁的第二年,就呈上洋洋几千言的《陈六事疏》,提出了省议论、振纪纲、重诏令、核名实、固邦本、饬武备等六项政治主张,这些主张切中时弊。但穆宗毕竟不是英明之主,加上首辅李春芳宽和老成,不求兴革,但求朝廷安宁。张居正的政治主张,并没有得到实行。

嘉靖二十九年(1550)八月,由于明朝武备不修,鞑靼的俺答汗率众越过长城,打到北京城下,嘉靖帝和首辅严嵩、统帅仇鸾束手无策,听任俺答大掠三日后回归塞外,这一年是庚戌年,史称“庚戌之变”。此后,俺答曾几次主动提出通贡互市,都为嘉靖帝拒绝,但又无力制止俺答南下,致使长城沿线地区人民深受祸难。面对鞑靼贵族的骚扰,张居正力主抵抗。隆庆时,在张居正的建议下,明***调抗倭名将谭纶、戚继光等主持蓟辽防务,命总兵李成梁镇守辽东。戚继光创造了马、步、车相结合的战法,变消极防御为积极防御,又在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的长城防线上加修了“敌台”三千余座,作为侦候守御之所。张居正对于戚继光等人的活动,给予了很大的支持,“欲为继光难者,辄徙之去”。在各族人民的支持下,明***多次击退鞑靼贵族的进攻。隆庆五年(1571),明朝***在兵部尚书王崇古的建议下,接受鞑靼的臣服,奉行了与蒙古俺答汗之间的茶马互市政策,此事得到张居正的极力支持。张居正认为:通贡后,朝廷给俺答所部的抚赏不过万余银两,而节省军费百余万,这样做不仅能使长城地区人民生命得以“全活”,北方的农业生产免于战争的破坏,更可以借此兴修屯田,加强边备。从此以后,约有二三十年间,北边无战争。

张居正的政治思想,主要是讲“综核名实”,就是“凡事务实,勿事虚文”。他认为“天下之事,极则必变,变则反始,此造化自然之理也”,痛斥那些墨守成规的人是“腐儒不达时变”。他主张“尊***,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目的是要加强中央集权。因此,他改革的主要内容是:

一、整顿吏治,讲求实效。张居正认为,吏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国家机器能否正常运转。嘉靖、隆庆年间政局混乱,其症结在于吏治***,名实不符。官僚们或“大言无当者,以虚声窃誉;倜傥伉直者,以忤时难合;而脂韦(圆滑阿谀之意)逢迎者,以巧宦(善于钻营趋奉)取容”。他还认为,造成明中叶以后农民起义的原因是政治***,官吏贪残,所谓“吏不恤民,驱民为盗,此皆酿祸之根”。为此,张居正主张整顿吏治,裁汰一批因循苟且的官僚,奖励一些“急功进取”的官吏。他在执政伊始,就奏请神宗实行考成法。他在上给神宗的奏疏中说:“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不难于听言,而难于言之必效。若询事而不考其终,兴事而不加屡省,上无综核之明,人怀苟且之念,虽使尧舜为君,禹皋为佐,亦恐难以底绩而有成也。”考成法规定,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及都察院对于各项章奏,都应立即转各有关衙门执行。转发前,“俱先酌量道里远近,事情缓急,立定程期,置立文簿存照,每月终注销”。此外,另立两本文簿,一本送六科备案,由各科查核执行情况,任务已执行者在册上注铛,未按规定执行者则纠举上奏;一册送内阁查考,如果发现六科所报有容隐欺蔽者,则加以举奏。这样,对于应办之事,从内阁到六科,从六部到各衙门,都做到心中有数,层层考成,做到“月月考,岁有稽,不惟使声必中实,事可责成,而参验综合之法严,即建言立法者,亦将虑其终之罔效,而不敢不慎其始矣”。

按照明朝的祖制,一切行政事务,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行政长官有尚书、左右侍郎。同时又有吏、户、礼、兵、刑、工六科,各科有都给事中、左右给事中、给事中。尚书是二品,都给事中只有七品,但是对于六部有封驳、纠劾之权,六科实际上是六部的监察机关。内阁本来是皇帝的秘书处,事实上不负行政责任,更谈不上监察责任。实施考成法之后,居正以内阁控制六科,就从立法上扩大了内阁作为中枢机构的权限,这不能不说是一创举。考成法实施后,对于贯彻朝廷政令,特别是在整理赋税方面,产生的影响最大。与此同时,张居正对于用人行政方面,也针对当时存在的弊端,提出了一些改革意见。他提出今后用人,应当“但问功能,不可拘资格”,苟“非贪婪至无行者,尽可随才任使”。万历二年(1574),为了纠正当时存在的“官不久任,事不责成,更调太繁,迁转太骤”的消极效应,张居正又推行了内外官久任法。规定:知府、知县六年一迁,其间如发现某人不宜任某官,某官不宜在某地的,抚、按官可量行更替;各省布政使、按察使三年一迁;中央科、道、部、曹六年一迁。这样,“藩(布政使)、臬(按察使)、守、令皆得自展”,努力尽心本职工作。他还主张慎选地方官吏。他说;“守令者,亲民之吏也。”请求皇帝“勒下吏部,慎选良吏,牧养小民,其守令贤否殿最。惟以守己端洁,实心爱民,乃与上考称职,不次擢用。若但善事上官,干理簿书,而无实政及于百姓者,虽有才能干局,止于中考,其***显著者,严限追赃,押发各边,自行输纳,完日发遣发落”。经过一番整顿,万历初年吏治情况大为好转,中央政令,一经发出,“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

在职官方面,明朝在永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保留六部诸寺,但多半形同虚设。嘉靖、隆庆年间曾开始裁革。万历三年(1575),在张居正的主持下,朝廷下令:此后南京官员出缺,非紧要者不必一一推补。经过九年的裁革,除了有名望的大官和必须的属员以外,凡冗滥者皆裁汰之。这些都是居正任内的成绩。

二、严肃法纪,信赏必罚。张居正在奏疏中一再强调“刑赏予夺,一归之公道”,“法所当加,虽贵近不宥,事有所枉,虽疏贱必申”,又说,“有功于国家,虽千金之赏,通侯之印,亦不宜吝;无功国家,虽嗍笑之微,敝祷之贱,亦勿轻予。”张居正说到做到。世袭云南总兵官黔国公沐朝弼作恶多端,擅杀无辜,兵部三法司会议认为法应处死。但其始祖三世,皆大有功于国家,朝廷曾送给铁券,子孙许免一死,非有反逆实迹,应稍从宽宥,待以不死。张居正根据上述情况,拟旨“沐朝弼屡抗明旨,作恶多年,擅杀无辜,情罪深重。本当依律处死,但念元勋世裔,姑从轻,著革去冠带为民,押发南京随住”。万历七年(1579),神宗援引武宗和世宗朝的成例,命文书官邱得用,口传圣旨,进封他的岳父王伟为伯爵,吩咐内阁拟旨。居正无从拒绝,他说:“既有正德以后事例,王伟中宫至亲,臣等不敢抗违”。但是他指出:“臣等恭照圣祖定制,公侯伯爵,非有军功,不得滥封。”他又提到嘉靖八年,世宗曾诏廷臣会议外戚封爵事理,诸臣议称:“祖宗之制,非军功不封。夫爵赏者天下之爵赏,人主所恃以励世之具也。今使椒房之属(指外戚),与有大勋劳之人,并享茅士(指封爵),非所以昭有功,劝有德也。今除已封见任者,姑准终身外,此后凡皇帝、驸马、俱要查照祖宗旧制,不许夤缘请封。”申明王伟的爵位只能终其身,子孙不得世袭。直到居正身后,这个限制才被撤销。

整顿驿递是张居正严肃法纪的又一项内容。明朝***在从京师到各省的交通干线上都有驿站,专为公差人员提供食宿和旅途方便。驿站的交通工具和民夫都由沿途百姓负担。民夫三年一幸占,周而复始。这对于交通干线附近的人民,不能不说是规定,只有军国大事,才能凭“勘合”(护照)使用驿站。但到后来,这一规定渐成具文,有的官员甚至在驿站恣意滋扰,百般需索,致使驿递“困敝至极”,人民也不堪负担。万历三年(1575),张居正提出整顿驿递的***:“凡官员人等非奉公差,不许借行勘合;非系军务,不许擅用金鼓旗号。虽系公差人员,若轿扛夫马过溢本数者,不问是何衙门,俱不许应付。抚、按有违明旨,不行清查,兵部该科指实参治。若部、科相率欺隐,一体治罪……凡内外各官丁忧、起复、给由、升转、改调、到任等项、俱不给勘合,不许驰驿。”

张居正执法很严,而且从自身做起。他的儿子由京师回江陵应试,吩咐儿子自己雇车;父亲过生日,吩咐仆人背着寿礼,骑驴回里祝寿。万历八年(1580),居正次弟居敬病重回里,保定巡抚给以照顾,发给勘合,居正随即缴还,并附去一信说:“仆忝在执政,欲为朝廷行法,不敢不以身先之。”最难办的还是内监和衍圣公。内监是宫内的亲信,轻易干涉不得,居正只得吩咐他们的上级去设法。衍圣公是孔子六十四代孙尚贤。他每年从曲阜入京朝贡,沿途骚扰,“百姓如避虏贼”。山东布政使据实秉告居正。居正答书说:“夫圣人秉礼为教,志在从周,***令生今之时,亦必斤斤守朝廷之法,不可逾越,况其后裔乎?后若再行骚扰,亦宜一体参究,庶为持法之公也。”后居正与山东巡抚重新商定,将衍圣公每年入朝,改为“如王府例,每岁只差人进马入贡,不必亲行;或当朝觐之年,预期奏请,得旨而后行,亦为简便”。从而减少了交通干线附近居民不少的惊惶。经过张居正的一番整顿,驿递状况大有改观,以致万历八年(1580),神宗派皇亲上武当山祈神赐子,也不敢使用驿站乘传。

三、治理河患,解决漕运。明代的黄河在今江苏滨海县境内出海,其中自徐州至清河(今淮阴西)的一段黄河又是运河河道,时称“借黄为运”。清河以东到出海口,黄河又与淮河共一河道,黄河水涨,淮水被逼,倒灌运河。当时黄河经年泛滥,常使运河阻断,漕运不通,农田也大量被淹没,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一大问题。张居正对此极为忧虑。为了解决黄、淮水患,他认为必须统一事权,由一人兼任河道总督和漕运总督。根据他的建议,朝廷于万历六年(1578)正月,命吴桂芳兼理河漕。不久吴逝世,居正又推荐有治河经验的水利专家潘季驯以工部左侍郎兼右都御史衔,总理河漕,许以便宜行事。季驯从“民生运道两便”出发,***取“筑堤障河,束水归漕,筑堰障淮,逼淮注黄”的治水方案,治理黄、淮。在张居正的大力支持下,朝廷批准了他的***,又给以充足的经费,潘季驯得以排除干扰,大胆地执行他的方案,改变了黄、淮两河经常决口,漕运不通的状况。“数年以来,居民既奠,河水安流”,而“田庐皆尽已出,数十年弃地转为耕桑”,漕船也可直达北京,对农业生产和南北经济交流起到一定的作用。

四、推行一条鞭法。张居正改革的最主要内容是改革赋役制度,推行一条鞭法。他在任首辅后即曾尖锐指出:“自嘉靖以来,当国者(指严嵩)政以贿成,吏股(juān、捐,剥削)民膏以媚权门,而继秉国者(指徐阶)又务一切姑息之政,为逋负(拖欠税赋)渊薮,以成兼并之私。私家日富,公室日贫,国匮民穷,病实在此。”为了富国足民,他认为必须从根本上整顿国家的赋役;为了均平赋役,必须首先清丈土地。万历六年(1578),张居正下令清丈全国各种类型的土地,限三年完成,并且规定对破坏清丈者,要“下诏切责”。这次清丈正如他所说的,“在小民实被其惠,而于官豪之家殊为未便”。经过三年的努力,共丈得天下土田七亿亩,比弘治十五年(1502)超出二亿八千万亩。尽管这一田亩数额不免有所夸张,但毕竟使一些豪强地主受到了抑制。万历九年(1581),张居正又在丈量土地的基础上,把嘉靖初年已在福建、江浙等局部地区施行的一条鞭法,下令在全国范围实行。一条鞭法的内容比较复杂,各地施行也不一致。根据《明史·食货志》和其他史书记载,它的主要内容是:统一役法,把原来的里甲、均徭、杂泛合并为一,不再区别银差、力差,一律折银征收,力差由官府雇人应役。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办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丁和粮各占多少比例,没有统一规定,各地实行不一,或丁六粮四,或粮六丁四,或丁粮各半。赋役数目,以县为单位计算,以原有税额为基准,不得减少。这种把田赋和名目繁多的力役,总编为一条的办法,称为“一条鞭法”(亦称“一条编”)。它的特点概括起来说,就是赋役合一,按亩计税,用银交纳,手续简便。施一条鞭法的实施,从实际效果来说,在一定程度上起了抑制兼并和均平赋役的作用,减轻了一些地区农民的负担。《明史·食货志》说:“赖行条鞭法,无他科扰,民力不大绌(拮据)。”这种赋役制度,上承唐代的两税法,下启清代的“地丁合一”制,反映了赋役逐渐趋向一元化的历史进程。它规定的赋役征银,既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又反转过来促进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以银代役,相对松弛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生产的发展。从万历十年至十五年(1582-1587)短短的五年间,太仓积粟达一千三百余万石,可支全国五六年之用,国库积银也有六七百万两之多,使明朝***的财政支绌情况有所好转。诚如谈迁所说:张居正“洵经济之才也”。

万历十年(1582)六月,张居正病逝,神宗开始独自处理政务。由于居正的改革在某些方面同至高无上的皇权发生矛盾,竟招来身后的不测之祸。万历十一年(1583)三月,神宗为了发泄他对张居正“威权震主”的积怨,加上新进者的参奏攻击,竟强加张居正以乱政不忠等罪名,下诏剥夺张居正生前官号,并下令查抄张居正在江陵的老家,因此,张居正的改革也随之半途而废。然而,历史并不能由万历定是非,张居正作为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改革家,其功绩诚如崇祯朝吏部尚书李日宣等所言:“故辅居正……肩劳任怨,举废饬弛,弼成万历初年之治。其时中外安,海内殷阜,纪纲法度,莫不修明。功在社稷,日久论定,人益追思。”这一评论还是公允的。

1496年的历史记载

1. 颜氏家训文言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已 通:以)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还有二十篇,需要翻译和原文的话请追问~。

2. 《颜氏家训》的全文及翻译

古人云:“千载一圣,犹旦暮也;五百年一贤,犹比髆心。”

言圣贤之难得,疏阔如此。傥遭不世明达君子,安可不攀附景仰之乎?吾生于乱世,长于戎马,流离播越,闻见已多;所值名贤,未尝不心醉魂迷向慕之也。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所与款狎,熏渍陶染,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

君子必慎交游焉。孔子曰:“无友不如己者。”

颜、闵之徒,何可世得!但优于我,便足贵之。 世人多蔽,贵耳贱目,重遥轻近。

少长周旋,如有贤哲,每相狎侮,不加礼敬;他乡异县,微借风声,延颈企踵,甚于饥渴。校其长短,核其精麤,或彼不能如此矣。

所以鲁人谓孔子为东家丘,昔虞国宫之奇,少长于君,君狎之,不纳其谏,以至亡国,不可不留心也。 用其言,弃其身,古人所耻。

凡有一言一行,取于人者,皆显称之,不可窃人之美,以为己力;虽轻虽贱者,必归功焉。窃人之财,刑辟之所处;窃人之美,鬼神之所责。

梁孝元前在荆州,有丁觇者,洪亭民耳,颇善属文,殊工草隶;孝元书记,一皆使之。军府轻贱,多未之重,耻令子弟以为楷法,时云:“丁君十纸,不敌王褒数字。”

吾雅爱其手迹,常所宝持。孝元尝遣典签惠编送文章示萧祭酒,祭酒问云:“君王比赐书翰,及写诗笔,殊为佳手,姓名为谁?那得都无声问?”编以实答。

子云叹曰:“此人后生无比,遂不为世所称,亦是奇事。”于是闻者稍复刮目。

稍仕至尚书仪曹郎,末为晋安王侍读,随王东下。及西台陷殁,简牍湮散,丁亦寻卒于扬州;前所轻者,后思一纸,不可得矣。

侯景初入建业,台门虽闭,公私草扰,各不自全。太子左卫率羊侃坐东掖门,部分经略,一宿皆办,遂得百余日抗拒凶逆。

于时,城内四万许人,王公朝士,不下一百,便是恃侃一人安之,其相去如此。古人云:“巢父、许由,让于天下;市道小人,争一钱之利。”

亦已悬矣。 齐文宣帝即位数年,便沈湎纵恣,略无纲纪;尚能委政尚书令杨遵彦,内外清谧,朝野晏如,各得其所,物无异议,终天保之朝。

遵彦后为孝昭所戮,刑政于是衰矣。斛律明月齐朝折冲之臣,无罪被诛,将士解体,周人始有吞齐之志,关中至今誉之。

此人用兵,岂止万夫之望而已哉!国之存亡,系其生死。 张延隽之为晋州行台左丞,匡维主将,镇抚疆埸,储积器用,爱活黎民,隐若敌国矣。

群小不得行志,同力迁之;既代之后,公私扰乱,周师一举,此镇先平。齐亡之迹,启于是矣。

===================================================== 译文古人说:“一千年出一位圣人,还近得像从早到晚之间;五百年出一位贤人,还密得像肩碰肩。”这是讲圣人贤人是如此稀少难得。

***如遇上世间所少有的明达君子,怎能不攀附景仰啊!我出生在乱离之时,长成在兵马之间,迁移流亡,见闻已多,遇上名流贤士,没有不心醉魂迷地向往仰慕。人在年少时候,精神意态还未定型,和人家交往亲密,受到熏渍陶染,人家的一言一笑一举一动,即使无心去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相似,何况人家的操行技能,是更为明显易於学习的东西呢!因此和善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养育芝兰的花房,时间一久自然就芬芳;若是和恶人在一起,如同进入卖鲍鱼的店铺,时间一久自然就腥臭。

墨子看到染丝的情况,感叹丝染在什么颜色里就会变成什么颜色。所以君子在交友方面必须谨慎。

孔子说:“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像颜回、闵损那样的人,哪能常有,只要有胜过我的地方,就很可贵。

世上的人大多有所壅蔽不能通明,重视所说的而轻视看见的,重视远处的而轻视身边的。从小到大常往来的人中,如果有了贤士哲人,也往往轻慢,缺少礼貌尊敬。

而对身居别县他乡的,稍稍传闻名声,就会伸长脖子、踮起脚跟,如饥似渴地想见一见,其实比较二者的短长,审察二者的精粗,很可能远处的还不如身边的,此所以鲁人会把孔子叫做“东家丘”。从前虞国的宫之奇从小生长在虞君身边,虞君对他很随便,听不进他的劝谏,终於落了个亡国的结局,真不能不留心啊!梁元帝从前在荆州时,有个叫丁觇的,只是洪亭地方的普通百姓,很善於写作文章,尤其擅长写草书、隶书,元帝的往来书信,都叫他代写。

可是,军府里的人轻贱他,对他的书法不重视,不愿自己的子弟模仿学习,一时有“丁君写的十张纸,比不上王褒几个字”的说法。我是一向喜爱丁觇的书法的,还经常加以珍藏。

后来,梁元帝派掌管文书的叫惠编的送文章给祭酒官萧子云看,萧子云问道:“君王刚才所赐的书信,还有所写的诗笔,真出於好手,此人姓什么叫什么,怎么会毫无名声?”惠编如实回答,萧子云叹道:“此人在后生中没有谁能比得上,却不为世人称道,也算是奇怪事情!”从此后听到这话的对丁觇稍稍刮目相看,丁觇也逐步做上尚书仪曹郎。最后丁觇做了晋安王的侍读,随王东下。

到元帝被杀西台陷落,书信文件散失埋没,丁觇不久也死於扬州。以前那轻视丁觇的人,以后想要丁觇的一纸书法也不可得了。

侯景刚进入建。

3. 文言文翻译《颜氏家训》部分翻译

译文,仅供参考,请***纳:人生在幼小的时期,精神专一,长成以后,思虑分散,这就该早早教育,不要失掉机会。

我七岁时候,诵读《灵光殿赋》,直到今天,十年温习一次,还不忘记。二十岁以后,所诵读的经书,一个月搁置,就生疏了,但人会有困顿不得志而壮年失学,还该晚学,不可以自己放弃。

孔子就说过:“五十岁来学《易》经可以没有大过失了。”曹操、袁遗老而更专心致志;这都是从小学习到老年仍不厌倦。

曾参十七岁才学,而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岁才来游学,还成为儒家***;公孙弘四十多岁才读《春秋》,凭此就做上丞相;朱云也到四十岁才学《易》经、《论语》,皇甫谧二十岁才学《孝经》、《论语》,都终於成为儒学***;这都是早年迷糊而晚年醒悟。世上人到二、三十婚冠之年没有学,就自以为太晚了,因循保守而失学,也太愚蠢了。

幼年学的像太阳刚升起的光芒;老年学的,像夜里走路拿著蜡烛,总比闭上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要好。

4. 求《颜氏家训》的译文

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入于?.”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御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公悦,遂以告孔子.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2313761,此之类也,岂足多哉.” 鲁定公问颜回说:“先生你也听说东野毕擅长驭马吗?”颜***答说:“擅长是擅长。

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定公面色不高兴,对左右随从说:“君子也会有陷害别人的。”

颜回退回。过了三天,饲马人来陈述说:“东野毕的马逃走了,两匹骖马拉着两匹服马进了马厩。”

鲁定公听说了这件事,离开坐席站起来,派人把颜回招回来。颜回到了,定公说:“前两天我向先生你询问东野毕驭马,先生你说‘擅长是擅长。

但是,他的马将来一定会逃走’,不知道先生凭什么能够知道这件事呢?”颜***答说:“凭治理国家可以知道。从前帝舜擅长管理百姓,造父擅长驭马。

舜不穷尽百姓的力,造父不穷尽马力。因此舜没有逃亡的百姓,造父没有逃跑的马。

现在东野毕驭马,登车执辔,正体端坐;急速驾驶,用尽朝礼;经历危险的地方到达远方,马力用尽了,然而还不停的苛求马。我凭这知道。”

定公说:“对,的确像先生你所说的那样。先生的话,意义很大啊,希望你再说一些?”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就会乱咬,兽急了就会乱抓,人急了就会叛乱,马急了就会逃跑。

从古到今,没有听说使他的臣民穷困而国家没有危险的啊。” 定公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孔子。

孔子回答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是这样。不值得去夸奖!”(选自《 孔子家语· 颜回》 )。

5. 颜之推的文言文《以学自损,不如无学》的原文及翻译

以学自损,不如无学 本文选自南北朝·颜之推的《颜氏家训》原文夫学者,所以求益①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昂大,凌忽②长者,轻慢同列③.人疾之④如仇敌,恶之如鸱枭⑤.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注解1求益:求得长进.2凌忽:凌,欺侮;忽轻视.3同列:同辈.4疾之:怨恨他.5鸱枭(chī xiāo):古人认为这是两种恶鸟.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我却看见有的人读了几十卷书,就自高自大起来,冒犯长者,轻慢同辈.大家怨恨他像对仇敌一般,厌恶他像对恶鸟那样.像这样用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要学习.。

6. 颜氏家训的全文翻译

各个篇目都有,选择性的参考吧~!支持我就别网赏分哦,谢谢!!颜氏家训(原文+译文)2006-11-13 15:13================================================================ 序致篇 ================================================================ 原文 夫圣贤之书,教人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亦已备矣。

魏晋已来,所著诸子,理重事复,递相模学,犹屋下架屋、床上施床耳。吾今所以复为此者,非敢轨物范世也,业已整齐门内,提撕子孙。

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同命而行,行其所服。禁童子之暴道,则师友之诫,不如傅婢之指挥,止凡人之斗阅,则尧舜之道,不如寡妻之诲谕。

吾望此书为汝曹之所信,犹贤于傅婢、寡妻耳。 吾家风教,素为整密,昔在龆龀,便蒙诱诲。

每从两兄,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赐以优言,问所好尚,励短引长,莫不恳笃①。

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

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

年十八九,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

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

故留此二十篇,以为汝曹后车耳。 ================================================================= 译文 圣贤的书籍,教诲人们要忠诚孝顺,说话要谨慎,行为要检点,建功立业使名播扬,所有这些也都已讲得很全面详细了。

而魏晋以来,所作的一些诸子书籍,类似的道理重复而且内容相近,一个接一个互相模仿学习,这好比屋下又架屋,床上又放床,显得多馀无用了。我如今之所以要再写这部《家训》,并非是敢於给大家在办事为人处世方面作什么规范,而只是用来整顿家风,教育子孙后代。

同样的言语,因为是所亲近的人说出的就相信;同样的命令,因为是所佩服的人发出的就执行。禁止小孩的胡闹嬉笑,那师友的训诫,就不如阿姨的指挥;阻止俗人的打架争吵,那尧舜的教导,就不如妻子的劝解。

我希望这《家训》能被你们所遵信,总还比阿姨。妻子的话来得贤明。

我家的门风家教,向来严整周密,在我还小的时候,就受到诱导教诲。每天跟随两位兄弟,早晚孝顺侍奉双承,言谈谨慎举止端正,言语安详神色平和,恭敬有礼小心翼翼,好似拜见尊严的君王一样。

双亲经常劝勉鼓励我们,问我们的爱好崇尚,磨去我们的缺点,引导我们的特长,都既恳切又恰当。当我九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了,家庭陷入困境,家道衰落,人口萧条。

哥哥抚养我,极其辛苦,他有仁爱而少威严,引导启示也不那么严切。我当时虽也诵读《周礼》、《春秋左传》,但又对写文章稍有爱好,很大程度上受到社会世人的影响。

欲望放纵,言语轻率,且不修边幅。到十八九岁,才稍加磨砺,只因习惯已成自然,短时间难於去除。

直到二十岁以后,大的过错才较少发生,但还经常心是口非,善性与私情相矛盾,夜晚发觉清晨的错误,今天悔恨昨天犯下的过失,自己常叹息由於缺乏教育,才会到这一地步。回想起平生的意愿志趣,体会深刻;不比那光阅读古书上的训诫,只是经过一下眼睛耳朵而已。

所以写下这二十篇文字,给你们作为鉴戒。 ================================================================= ====================================================================================== 教子篇 ====================================================================================== 原文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虽教无益,中庸之人,不教不知也。

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书之玉版,藏诸金匮。

生子咳提,师保固明孝仁礼义,导习之矣。凡庶纵不能尔,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

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 吾见世间无教而有爱,每不能然,饮食运为,恣其所欲,宜诫翻奖,应呵反笑,至有识知,谓法当尔。

骄慢已习,方***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

诚哉斯语。 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但重於呵怒伤其颜色,不忍楚挞惨其肌肤耳。

当以疾病为谕,安得不用汤药针艾救之哉?又宜思勤督训者,可愿苛虐於骨肉乎?诚不得已也! 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

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

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齐朝有一士大夫,尝谓吾曰:“我有一儿,年已十七,颇晓书疏,教其鲜卑语及弹琵琶,稍欲通解,以此伏事公卿,无不宠爱,亦要事也。”

吾时俯而不答。异哉,此人之教子也!若由此业自致卿相,亦不愿汝曹为之。

====。

7. 颜氏家训的译文孔子曰:奢而不孙,俭则固····俭而不吝,可矣.

孔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⑴;与其不孙也,宁固.”又云:“如有周公⑵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然则可俭而不可吝已.俭者,省约为礼之谓也;吝者,穷急不恤之谓也.今有施则奢,俭则吝;如能施而不奢,俭而不吝,可矣. 译文 孔子说:“奢侈就显得不恭顺,俭朴就显得鄙陋.与其不恭顺,宁可鄙陋.”孔子又说:“***如有一个人有周公那样好的才能,但只要他既骄傲又吝啬,那其它方向也是不足道的.”这么说来就应该节俭而不应该吝啬了.节俭,是指减省节约以合乎礼数;吝啬,是指对穷困急难的人也不救济.现在肯施舍的却也奢侈,能节俭的却又吝啬,如果能做到肯施舍而不奢侈,能节俭而不吝啬,那就可以了.。

8. 颜氏家训

弘谋按教***之法。

自夫子以学文后于力行。本末固已粲然。

兹辑养正规。诸凡孝弟谨信爱众亲仁之事。

上卷略备。然圣贤成法。

非学古安能有获。观颜氏勉学篇。

反复提撕。词旨恳到。

而以幼而学者。方诸日出之光。

则及时自勉. 所当爱惜分阴之意. 溢于言表矣。余故录此为下卷开章。

即以朱子读书法继之。盖序固不容淆。

功尤不可阙也。 自古明王圣帝。

犹须勤学。况凡庶乎。

此事遍于经史。吾亦不能郑重。

聊举近世切要以终寤汝耳。士大夫子弟。

数岁已上. 莫不被教。多者或至礼传。

少者不失诗论。及至冠婚. 体性稍定。

因此天机. 倍须训诱。有志尚者. 遂能磨砺. 以就素业。

无履立者. 自兹惰慢. 便为凡人。人生在世. 会当有业。

农民则计量耕稼。商贾则计论货贿。

工巧则致精器用。伎艺则沉思法术。

武夫则惯习弓马。文士则讲议经书。

多见士大夫. 耻涉农商。羞务工伎。

射既不能穿札。笔则才记姓名。

饱食醉酒。忽忽无事。

以此销日。以此终年。

或因家世余绪. 得一阶半级. 便谓为足。安能自苦。

及有吉凶大事。议论得失。

蒙然张口. 如坐云雾。公私宴集。

谈古赋诗。塞默低头. 欠伸而已。

有识旁观. 代其入地。何惜数年勤学。

长受一生愧辱哉。 梁朝全盛之时。

贵游子弟。多无学术。

至于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

体中何如则秘书。无不熏衣剃面。

傅粉施朱。驾长檐车。

跟高齿屐。坐棋子方褥。

凭班丝隐囊。列器玩于左右。

从容出入。望若神仙。

明经求第。则雇人答策。

三九公燕. 则***手赋诗。当尔之时. 亦快士也。

及离乱之后。朝市迁革。

铨衡选举。非复曩者之亲。

当路秉权. 不见昔时之党。求诸身而无所得。

施之世而无所用。披褐而丧珠。

失皮而露质。兀若枯木。

泊若穷流。鹿独戎马之间。

转死沟壑之际。当尔之时. 诚驽材也。

有学艺者. 触地而安。自荒乱已来。

诸见俘虏。虽百世小人。

知读论语孝经者. 尚为人师。虽千载冠冕。

不晓书记者. 莫不耕田养马。以此观之。

安可不自勉耶。 以上为不学者言学。

以下为学者言实学。且又闻之。

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

所以学者. 欲其多智明达耳。必有天才。

拔群出类。为将. 则暗与孙武吴起同术。

执政. 则悬得管仲子产之教。虽未读书. 吾亦谓之学矣。

今子既不能然。不师古之踪迹。

犹蒙被而卧耳。人见邻里亲戚。

有佳快者。使子弟慕而学之。

不知使学古人。何其蔽也哉。

世人但知跨马被甲。长矟强弓。

便云我能为将. 不知明乎天道. 辨乎地利. 比量逆顺. 鉴达兴亡之妙也。但知承上接下。

积财发谷。便云我能为相。

不知敬鬼事神. 移风易俗. 调节阴阳. 荐举贤圣之至也。但知私财不入。

公事夙办。便云我能治民。

不知诚己刑物. 执辔如组. 反风灭火. 化鸱为凤之术也。但知抱令守律。

早刑晚舍。便云我能平狱。

不知同辕观罪. 分剑追财. ***言而奸露. 不问而得情之察也。爰及农商工贾。

厮役奴隶。钓鱼屠肉。

饭牛牧羊. 皆有先达。可为师表。

博学求之. 无不利于事也。 夫所以读书学问. 本欲开心明目. 利于行耳。

未知养亲者. 欲其观古人之先意承颜。怡声下气。

不惮劬劳. 以致甘软。惕然惭惧。

起而行之也。未知事君者. 欲其观古人之守职无侵。

见危授命。不忘诚谏. 以利社稷。

恻然自念。思欲效之也。

素骄奢者. 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

礼为教本。敬者身基。

瞿然自失. 敛容抑志也。素鄙吝者. 欲其观古人之贵义轻财。

少私寡欲。忌盈恶满。

赒穷恤匮。赧然悔耻. 积而能散也。

素暴悍者. 欲其观古人之小心黜己。齿弊舌存。

含垢藏疾。尊贤容众。

薾音涅疲也然沮丧. 若不胜衣也。素怯懦者. 欲其观古人之达生委命。

强毅正直。立言必信。

求福不回。勃然奋厉. 不可恐慑也。

历兹以往. 百行皆然。纵不能淳。

去泰去甚。学之所知。

施无不达。 世人读书者. 但能言之。

不能行之。忠孝无闻。

仁义不足。加以断一条讼. 不必得其理。

宰千户县. 不必理其民。问其造屋. 不必知楣横而梲竖也。

问其为田. 不必知稷早而黍迟也。吟啸谈谑。

讽咏辞赋。事既优闲。

材增迂诞。军国经纶. 略无施用。

故为武人俗吏所共嗤诋. 良由是乎。夫学者. 所以求益耳。

见人读数十卷书. 便自高大。陵忽长者。

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

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

不如无学也。 古之学者为己. 以补不足也。

今之学者为人. 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 行道以利世也。

今之学者为己. 修身以求进也。夫学者犹种树也。

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讲论文章. 春华也。修身利行. 秋实也。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

长成已后。思虑散逸。

固须早教。勿失机也。

吾七岁时. 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

十年一理。犹不遗忘。

二十之外. 所诵经书。一月废置. 便至荒芜矣。

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

犹当晚学。不可自弃。

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

因循面墙。亦为愚尔。

幼而学者. 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 如秉烛夜行. 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王肃琅琊文言文

整饬京营武备

弘治九年(1496)六月二十一日,兵部尚书马文升等上言说:天下之安危系武备之修否。宣德以来,武备渐驰,至正统间有土木之败。近来天下无事,京军疲困,战马消耗,兵器不精,操练无法。鞑靼诸部虽进贡如常,但安知其无大举入寇之谋?乞严修武备,以防不测。今后兴造诸司不得拨团营军,三大营做工者宜速完工,不许迁延私役。不许侵夺官军草场、马料。清查库存兵器,不足者兵仗器制成样式,令诸司照样制作。弓马绝伦或有出众奇才可为将官者,不分行任士卒或草野之人俱听举用。如此则兵勇将良,武备修举,虽有外侮亦不足虑。孝宗认为所言切中时弊,悉令施行。

禁势家侵夺民利

弘治九年(1496)九月,外戚长宁伯周彧与寿宁候张鹤龄,经营私利,两家忿争,至聚众相斗,震动京师。吏部尚书屠庸偕九卿上言说:宪宗皇帝曾诏令勋戚之家不得占据关津陂泽,设肆开店,侵寻民利。而现在勋戚诸臣不能恪守先诏,纵家人列肆通衢,邀截商货。都城内外,所在有之。而且永乐间曾榜例:王公仆从二十人,一品不过十二人,今勋戚仆从数百,大违旧例,其间多市井无赖,冒名罔利,利归群小人,而民怨不止。今周、张两家以琐事纷争,有损朝廷威望,请戒谕修好,凡有店肆,一律停止。敕都察院揭榜禁戒,扰商贾夺民利者,令巡城巡按御史及所在有司执治。仍依永乐间榜例,裁定勋戚家人,不得滥收。六科、十三道等言官亦就此上言。孝宗乃于是月初六日戒谕势家不得侵夺民利。

土鲁番又攻哈密,居民东逃,于瓜、沙等州耕牧。鞑靼小王子攻掠大同、宣府。武冈知州刘逊为岷王膺钰诬奏下狱。给事中庞泮、御史刘绅等谏,亦下锦衣卫狱。外戚周彧、张鹤龄两家因所营商业事,聚众相斗。刑部吏徐珪请革东厂,被黜,发原籍为民。

诏举贤才

室德中,定举将才之制,令天下都司每年选一人,送京师都督府甄别录用。自天顺未立武举法,材勇多由科目进,后虽特诏举用将才,少有应诏之人。弘治九年(1496)六月,兵部尚书马文升请广选举,令府部台省诸人别其才所堪用者奏问,会官考校,如武举之制。孝宗纳其言,诏举贤才。不久,给事中蔚春又请敕天下郡县,访有山林之士,才堪将帅,以礼聘遣,或据总兵营,或命专大镇,待有成效,掌及举主。孝宗亦从其言,但应诏亦乏人。

耿裕逝世

耿裕(1430-1496),字好问,河南卢氏人。前刑部尚书耿九畴之子。景泰五年(1454)进士,改庶吉士,授户科给事中,改工科。天顺中,父九畴为石亨所谗,被贬,裕亦被谪泗州(今江苏旴眙)判官。成化初,召复检讨,历国子监司业、祭酒,***古诸侯、贵戚言行可法者为书授诸生。升吏部左右侍郎,坐尹旻之狱,被谪南京礼部,弘治初,召拜礼部尚书,力行节俭。后代王恕为吏部尚书,加太子太保。弘治九年(1496)正月十九日卒,年六十七,赠太保,谥文恪。耿裕父子两世显贵,而家业肃然,并以名德称于时。

黄宝上言疏通选法

弘治九年(1496)二月,吏部郎中黄宝上言疏通选法三事:一曰擢异才,用人不可只看资格,才行出众者当破格擢升以为激励。二曰汰冗滥,自成化十一年(1475)至今二十年间,举人监生听选者积至一万二千余人,吏员冠带未仕者至三万三千九百余人,大约候选十三四年之得取选,多衰老不堪者,乞令冠带闲住,以免冗滥之弊。三曰严考察,在外诸司官员三年一考,但在京官员却无考察之法,须拟六年或九年一考之法,以使人知进取,职业可修。孝宗诏命所司知之。

朱永逝世

朱永(1433-1496),字景昌,河南夏邑人,抚宁伯朱谦之子。景泰中袭爵,天顺中领宣威营禁军。天顺七年(1463)统三千营兼神机营。成化初改督团营,领三千营如故。成化元年(1465)进讨荆襄流民起义,以功进候。佩将军印,与都御史王越征讨鞑靼,屡败之。成化十四年加太子太保,成化十五年拜靖虏将军征辽东,以功进保国公,再进太子太傅。成化十七年与王越、汪直出师大同,征鞑靼亦思马因。成化十九年,拜镇朔大将军,至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击败鞑靼小王子。加太傅、太子太师。弘治四年(1491)监修太庙成,进太师。朱永治军严肃,前后八佩将军印,多次奏功。弘治九年二月卒,年六十四,追封宣平王,谥武毅。

朱仪逝世

朱仪(1427-1496),字炎恒,直隶怀远(今属安徽)人。景泰四年袭父朱勇成国公之爵。天顺间命守备南京,兼掌南京中军都督府事,成化二十三年(1487)加太子太傅,弘治九年(1496)三月初六日卒,年七十,赠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师,谥庄简。在南京数十年,有治绩。

朱奎逝世

朱奎(?-1496),字文徵,号鹤坡,直隶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幼擅书法,年十二以奇童奉诏读书翰林,景泰元年(1450)授中书舍人,直文华殿,升尚宝司卿。成化中坐事调广东盐课提举,移四川保宁府同知。寻召还复官,迁太仆寺卿,改大理寺卿,成化二十三年(1487)致仕。弘治九年(1496)闰三月二十八日卒。

叶淇致仕

叶淇(1426-1501),字本清,直隶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景泰五年(1454)进士,授御史。天顺初为石亨所诬,出为武陟知县。成化中,起广西佥事,迁陕西副使,擢大同巡抚。弘治初召为户部侍郎,四年出为户部尚书,加太子少保。居户部六年,能为国惜财用。其力主变开中之制,令淮商以银代粟,导致边储日虚。弘治九年(1496)四月初三日致仕,十四年八月卒,年七十六,赠太子太保。

罗璟致仕

罗璟(1432-1503),字明仲,号冰玉,江西泰和人。天顺八年(14)进士,授编修,进修撰,预修《宋元通鉴纲目》,累官洗马。坐尹龙之狱调南京礼部员外郎。弘治初授福建提学副使,弘治五年(1492)召为南京国子监祭酒。弘治九年四月致仕。十六年卒,年七十二。著有《北上稿》。

刘逊之狱

刘逊因弘治三年(1490)南京监察御史姜绾之狱而被谪澧州(今湖南澧县)判官,寻迁武冈知州。岷王朱膺鉟以支岁禄不时给奏劾刘逊。弘治九年四月,孝宗命锦衣卫官校逮刘逊。于是给事中庞泮、御史刘绅等偕同官上言说:锦衣为天子亲军,非重事不宜轻遣。请敕抚按官勘报。孝宗以亲王劾一州官,六科言官即交章奏沮,乃下庞泮等同官四十二人,刘绅等同官二十人于锦衣卫狱。六科署空。后得九卿申救方得释。刘逊被贬四川行都司断事。

彭诚等言僧道之患

弘治九年(1496)四月十九日,南京礼科给事中彭诚等上言说:旧制僧道各有定额,府不过四十人,州不过三十人,县不过二十人,天下计之,当不过三万六千余人。今又到十年开度之期,各处僧道将有三万二千二百余名待度。成化二年(1466)给度边十三万二千二百余名,成化十二年一万三千三百余名,成化二十二年二万四千五百余名,合计已超旧额十倍。当今四方灾异,流行饥馑,若不禁约,恐为害非小。乞查照旧额,将十年一度事例停止,各处巡按等官清查寺观现有僧道行童,已度者不必追夺,未度者额外不许存留,番令还俗,待下额有缺,方许起送赴度考选给度。违者仍照先年充军事例发遣。孝宗下其奏于所司。

王道逝世

王道(?-1496),字世用,直隶蠡县(今属河北)人。天顺元年(1457)进士,初授行人,升户部员外郎,进郎中,升山东右参议,分守辽阳督理边储,导升劝农参议,迁湖广左参议,再升山东左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抚治郧阳,弹劾宗室扰民者,被杖。弘治七年(1494)致仕,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卒。

冯俊逝世

冯俊(?-1496),字士彦,广西宜山人。天顺四年(1460)进士,授刑部主事,历员外郎、郎中,录囚广东,多所***。升福建按察副使,改湖广,进广东按察使,寻升江西布政使,擢右副都御史巡抚四川,治马湖土知府安鳌之罪,蜀民称快。弘治九年(1496)七月初五日卒。

杜铭逝世

杜铭(1419-1496),字敬修,四川金堂人,正统十年(1445)进士,授刑部主事,升员外郎、郎中,云南、贵州按察司副使、按察使,湖广左布政使,工部、刑部、左右侍郎,工部尚书掌大理寺事,改刑部尚书。历官四十余年,没有过举。弘治初以言官所劾致仕,弘治九年(1496)七月初六日卒,年七十八。

《治安疏》全文翻译?

1. 王肃三余勤读文言文翻译

《三余勤读》原文

人有从学者,遇不肯教,而运必当先读百遍。言“读书百遍,而义自现”。从学者云:“苦可无日。”遇言:“当以三余。”获问“三余”之意。遇言:“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也。”

《三余勤读》译文

是一个人跟随他的老师学习,遇到问题,向老师提问,但是老师不肯教,只告诉学生,要他先把书多读几遍,书中的意思自然就会明白。就说:“读书上百遍,书意自然领会”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只是苦于没有时间。”董遇说:“应当用?三余?时间”。有人问“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时间。冬天,没有多少农活。这是一年里的空闲时间;夜间,不便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好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2. 孔子家语 王肃 原文及翻译

原文:孔子见罗雀者所得皆黄口小雀。夫子问之曰:“大雀独不得,何也?”罗者曰:“大雀善惊而难得。黄口从大雀则不得,大雀从黄口亦不得。”

孔子顾谓***曰:“善惊以远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从为祸福。故君子慎其所从。以长者之虑,则有全身之阶;随小者之戆,而有危亡之败也。”

翻译:孔子看见用网捉鸟的人,他捉到的都是雏鸟。孔子问他说:“只有大鸟捕不到,这是为什么呢?”捕鸟人说:“大鸟容易受到惊吓,所以难以捕捉到,雏鸟贪吃,所以容易捕捉到。如果小雀跟从大雀,就捕捉不到了;但是如果大雀跟从小雀,也可以捕捉到。”孔子回过头对***们说:“容易受到惊吓的大鸟就能远离祸害,喜欢贪食的雏鸟就容易忘记祸患,这是出自它们的本性啊,跟从不同的鸟是它们遭受祸福的原因。所以君子要谨慎选择自己跟从的人,借助年长者的谋虑来保全性命,仿效年轻人的愚蠢鲁莽,会有面临危险死亡的祸患。”

3. 《三国志·魏志·王肃传》的译文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

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咸得其心。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

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王肃年少时聪明善辩,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事奉萧赜,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等。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他的专长,但也没能通解它们的大义。他的父亲王奂及兄弟都被萧赜,王肃从建业来投奔魏国。

高祖到了邺城,听说王肃到来,虚心接待他,召见他询问归顺的原因。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貌,高祖很同情他的遭遇。于是又说到治国的策略,王肃陈说安定的办法,谈吐文雅说理透彻,深合皇帝的心意。高祖赞叹且***纳了他的意见。促膝谈至日影偏移,未感到久坐的疲劳和时间的长久。于是又趁机说到萧氏有灭亡的先兆,有可以利用的机会,劝高祖大举南征。高祖谋取南方的心思于是变得更加急切。对王肃的器重与优待每日都在增长,亲王贵戚与旧臣都不能离间这种关系。

二十年七月,高祖因久旱不雨,停止三天膳食,百官上朝,被带到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派舍人问道:“我听说你们到来,但不能见你们,你们为什么而来?”王肃回答说:“臣见陛下停食已经三天了,群臣焦急担忧,不敢自安。臣听说尧时遇到过水灾,汤时遇到过旱灾,这是自然的规律,一定要等待圣人来救济世人,却不是因圣人的言行招致灾害。因此国家储备了九年的用粮,用来防备九年的灾变。臣又听说如果到了八月老天还不下雨,这之后君主才不进膳食。昨天郊野之外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下的雨稍微小些。百姓不缺一餐,陛下停食三日,臣民惶恐不安,无地自容。”高祖派舍人回答说:“过去尧遇水灾,汤遇旱灾,依赖圣人才拯救了百姓,朕虽位居万民之上,治国不及先王,今日的旱灾,无法补救抚恤,等待立秋以后,反思自责。”当晚降下了大雨。

高祖去世,临终下诏任命王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元禧等一起任辅政大臣,征召王肃至鲁阳去处理事务。王肃到鲁阳后,就与元禧等一起参与谋划。由鲁阳至洛阳,沿途丧葬等事,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元禧兄弟都敬重而亲近他,上下堪称和睦。只有任城王元澄认为王肃是由偏远之地提拔上来的,一时之间在自己之上,认为是憾事。常对别人说:“朝廷把王肃安置在我上面还可以,而堂叔广陵,是宗室中年尊德高者,历任内外要职,为何突然令王肃位居他的上面?”王肃听到他的话后,常常降低身份回避他。不久王肃被任城王元澄奏章弹劾,说王肃谋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远近民众归顺,依附他的人多得像集市上的人一样。王肃诚恳地安置接纳,很受归附者的信任。王肃自身清廉喜好施恩,不爱好声色,始终廉洁简朴,家中没有多余的财物。但王肃的性情稍显轻佻,颇以功名自负,护着自己的缺点而自夸,很少推举别人,高祖常常提到他的这些缺点。

景明二年王肃在寿春去世,时年三十八岁。

4. 《魏书˙王肃传阅读答案(附翻译)》古诗原文及翻译

作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 — 9题。

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肃少而聪辩,涉猎经史,颇有大志。

仕萧赜,历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肃自谓《礼》《易》为长,亦未能通其大义也。

父奂及兄弟并为萧赜所杀,肃自建业来奔。 高祖幸邺,闻肃至,虚襟待之,引见问故。

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遂语及为国之道,肃陈说治乱,音韵雅畅,深会帝旨。

高祖嗟纳之,促席移景,不觉坐之疲淹也。因言萧氏危灭之兆,可乘之机,劝高祖大举。

于是图南之规转锐。器重礼遇日有加焉,亲贵旧臣莫能间也。

二十年七月,高祖以久旱不雨,辍膳三旦,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高祖在崇虚楼,遣舍人问曰:“朕知卿等至,不获相见,卿何为而来?”肃对曰:“伏承陛下辍膳已经三旦,群臣焦怖,不敢自宁。

臣闻尧水汤旱,自然之数,须圣人以济世,不由圣以致灾。 是以国储九年,以御九年之变。

臣又闻至于八月不雨,然后君不举膳。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

蒸民未阙一餐,陛下辍膳三日,臣庶惶惶,无复情地。”高祖遣舍人答曰:“昔尧水汤旱,赖圣人以济民,朕虽居群黎之上,道谢前王,今日之旱,无以救恤,应待立秋,克躬自咎。

”是夜澍雨大降。 高祖崩,遗诏以肃为尚书令,与咸阳王禧等同为宰辅,征肃会驾鲁阳。

肃至,遂与禧等参同谋谟。自鲁阳至于京洛,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

禧兄弟并敬而昵之,上下称为和辑。唯任城王澄以其起自羁远,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

每谓人曰:“朝廷以王肃加我上尚可。从叔广陵,宗室尊宿,历任内外,云何一朝令肃居其右也?”肃闻其言,恒降而避之。

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肃频在边,悉心抚接,远近归怀,附者若市,以诚绥纳,咸得其心。

清身好施,简绝声色,终始廉约,家无余财。 然性微轻佻,颇以功名自许,护疵称伐,少所推下,高祖每以此为言。

景明二年薨于寿春,年三十八。(取材于《魏书˙王肃传》)6.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音韵雅畅,深会帝旨 会:符合B.不觉坐之疲淹也 淹:时间长C.百僚诣阙,引在中书省 引:推荐D.蒸民未阙一餐 阙:同“缺” ,缺少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因言萧氏危灭之兆践华为城,因河为池B.卿何为而来徐公何能及君也C.一旦在己之上,以为憾焉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然性微轻佻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肃辞义敏切,辩而有礼,高祖甚哀恻之王肃言辞敏锐,语义确当,善辩而有礼,高祖很同情他。

B.昨四郊之外已蒙滂澍,唯京城之内微为少泽昨天郊野已经下了大雨,只是京城内没有下一点儿雨。C.行途丧纪,委肃参量,忧勤经综,有过旧戚沿途有关丧葬的事情,交付王肃酌情处理,他忧心劳苦,筹划料理,超过了皇室的亲戚故旧。

D.寻为澄所奏劾,称肃谋叛,言寻申释。不久王肃被任城王上书弹劾,说王肃阴谋反叛,但诬告不久就被澄清了。

9.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王肃少年时聪明善辩,博览经史,在父亲兄弟被萧赜之后,从建业投奔了魏高祖。 B.王肃深受高祖器重,在他劝高祖大干一番事业之后,高祖图谋南方的心思变得急切了。

C.高祖因为久旱不雨而停了三天的膳食,王肃等惊惶不安,也决定陪皇帝停食三天。D.王肃在边塞尽心竭力安抚外邦,以诚相待,深得民心。

他一生为官清廉,洁身自好。10.我国史传文学秉承“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强调对历史人物应客观如实地记录,请你结合本文内容和你读过的史传作品(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烛之武退秦师》《苏武传》等),谈谈你对这一原则的理解和认识。

(不少于200字)(10分)11.用斜线(/)给下面短文画横线的部分断句。(5分)范仲淹等意欲复古劝学,数言兴学校,本行实,诏近臣议。

于是宋祁、王拱辰、张方平、欧阳修等八人合奏曰:“教 不 本 于 学 校 士 不 察 于 乡 里 则 不 能 核 名 实 有 司 束 以声 病 学 者 专 于 记 诵则 不 足 尽 人 材 谨 参 考 众 说 择 其 便 于 今 者 莫 若 使士 皆 土 著 而 教 之 于 学 校 然 后 州 县 察 其 履 行 学 者 自皆 修 饬 矣。 ” (取材于《续资治通鉴》) 参考答案:6.C(引:被领到)7.D(转折连词,然而) (A 第一个“因”,理解为“于是”或“趁机”均可;第二个“因”介词,凭借;B第一个“何”为疑问代词,什么;第二个“何”为疑问代词,“怎么”。

C第一个“焉”为语气助词;第二个“焉”,代词。)8.B(京城内下的雨小些) 9.C 10.(10分)能结合文中内容谈理解,3分;能结合作品谈理解并有所认识,4分;语言通顺,3分。

11.(5分)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谨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学者自皆修饬矣。 (“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可断可不断)附:文言译文(一)王肃,字恭懿,琅邪临沂人。

王肃年少时聪明善辩,阅读经籍史书,有着远大的志向。事奉萧赜,历任著作郎、太子舍人、司徒主簿、秘书丞等。

王肃自称《礼记》《易经》是他的。

5. 王肃字子庸年十八从宋忠读

王肃不仅在经典的注释上与郑学针锋相对,并取得官方学术地位。同时,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的思想观点,也为他的思想确立理论根据,他借“圣人”孔子及其子孙之口,伪造《孔丛子》、《圣证论》。这些言论虽然大多出自前人之书,看似抄录,却有不少改动,有许多他自己的话。他用圣人的话来立论,是儒家经典地位尊崇形式下的一种手段;是借圣人之口说自己想说的话。

他在《孔子家语》《孔丛子》中,从各个不同角度来论述治国思想、方法,以及用人等重大问题。而在尊崇孔子儒学的名义下,把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包含进去,成为新时代新思想的融合体,这也是王肃在学术上压倒郑玄,能够列于学官的重要原因之一,它反映出经学向玄学过渡的时代思想特色。

王肃除了注释经典,伪造《孔丛子》之外,他在政治生涯中,还针对时事,频频向统治者建议,又表现出儒家入世的积极态度。王肃的学术活动不仅使人们怀疑郑玄经学的权威性,更影响了王弼、何晏等魏晋玄学的代表人物。他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维护传统的儒家学说,把道家的天道观和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融合到儒家中来,反映出汉魏之际的儒学向道家学说靠拢,可以说是学术风气转变的先导。[15]

政治主张

王肃曾以散骑常侍领秘书监近十年。当时魏武帝曹操置秘书令,由少府统管,此体制对发展图书事业多有不便,他出任秘书监一职后,上表认为:秘书职相比尚书、御史、谒者三台更为亲近君主,中书郎地位在尚书丞、尚书郎上,秘书郎就应该在尚书郎下,否则应该在侍御史之下;秘书郎俸禄都是四百石,升职应该等同于尚书郎,外出就应该任郡太守,这是陛下尊崇儒术的圣旨也。自王肃为秘书监后,才不属少府管理,提高了秘书监的地位,以致后世称此职为为美职。[16]

王肃一生仕宦,为帝王近臣,身居庙堂之高,言路通天,多有奏议,屡屡议政献策于内廷,为魏***建设功绩颇显。其治国安邦的一系列政治主张,如“轻徭役”、“安百姓”、“慎刑罚”、“重信用”、“倡节俭”、“简宫室”等等,既是当时社会状况所必需,也体现了王肃对孔子思想的继承,促进了国家的稳定和发展。这些主张,对东汉末遭受战乱、陷于民不聊生境地的老百姓是有益的,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安定起到了作用。[15]

6. 王肃***秉之初归国也 翻译一下

王肃弟弟的儿子王秉刚归附魏国

译文:

杨大眼,五都氐人杨难当的孙子。少年时便有胆量,跑步如飞。但他是妾生的,得不到宗族亲属的照顾,常有挨饿的苦楚。

萧衍命令宛州刺史雷豹狼、主将曹仲宗等人率军二万人偷偷占据河南城。世宗以大眼为武卫将军、代理平南将军、持节,总领统军曹敬、邴虬、樊鲁等各军讨伐王茂先等,大败敌人。

杨大眼驻军在城东,守护淮河桥的东西两条路。正遇河水猛涨,杨大眼下属的统军刘神符、公孙祉两军夜间争桥逃回,杨大眼禁止不住,也跟着逃跑,大眼因为这事被贬卫营州兵士。

杨大眼善于骑马,装束雄武整肃,穿着铠甲折身旋转,被当世人称赞。安抚巡视士兵,把他们称为儿子,看到受伤的人,为他们流泪。身为将帅,他总是身先士卒,冲陷坚固的营阵,出入没有丝毫迟疑。凡是遇上他的敌人,无不被挫败。南方贼人前后所派遣来的督将,军队还没有渡过长江,都先已畏惧。传说淮泗、荆沔一带如有小儿啼哭时,便恐吓说“杨大眼来了”。无不停止哭闹。王肃弟弟的儿子王秉刚归附魏国时,对杨大眼说:“在南方听说你的大名,一位你的眼睛如车轮一样大。到看到你时,才知道于普通人没有两样。”杨大眼说:“在两军对垒、旗鼓相望时,我瞪大眼睛奋发作战,足使你不敢看我,何必大如车轮?”当世人推许他骁勇果敢,都认为关羽、张飞也超不过他。但在征讨淮河堰的战役中,他喜怒无常,过度痛打手下人,士兵们很怨恨他。认识他的人认为是脾气改变所引起的。

又以原任将军出任荆州刺史,他常把蒿杆扎成人形。给它穿上青布衣服,用箭射它。他召集各蛮族首领指给他们说:“你们如果反叛,我就要象这样杀死你们。”北清郡曾用老虎为害,杨大眼徒手把它捕获,砍下老虎的头挂在襄城集市中。从此以后荆蛮相互说:“杨公是恶人,常常做成我们蛮人的形状用箭射,连深山中的老虎也不能幸免。”于是不敢在座盗贼。他任刺史两年就去世了。

7. 文言文翻译

试译之:

祖莹八岁的时候,就能诵读《诗》、《书》;十二岁时,已经是中书监(朝廷办的学堂)的学生。爱好学习学沉迷于书,日夜不停的读书,他的父母怕他这样会养出病来,劝阻他多次都不听。经常在灰烬中藏火种,赶走书童仆人,等到父母都入睡之后,点起灯来读书,用衣服棉被遮掩窗户,怕漏出光来,被家人察觉。因此名声很大,亲戚们都称他为“圣小儿”。尤其爱写文章,中书监的老师高允经常赞叹说:“祖莹的才能,不是别的学生能比得上的,将来会达到很高的成就。”

当时中书监的博士张天龙讲授《尚书》,被选为都讲(学官名)。学生们全都到齐了,只有祖莹夜读了一夜书,非常疲劳困乏,不觉天已经亮了。马上就要开讲了,于是误拿了同宿舍学生赵郡(地名)人李孝怡的《曲礼》这部书坐到座位上。张博士非常严厉,祖莹不敢回去取书(《尚书》),于是把《曲礼》放在面前,背诵了三篇《尚书》,没有漏掉一个字。讲完课,李孝怡感到惊奇,告诉了博士,整个学堂的人都很震惊。后来汉高祖听说了他,召进宫里,让它背诵五经里边的文章和句子,并说明大致意思,皇帝很赞叹欣赏他。祖莹出离去后,高祖和卢昶开玩笑说:“从前(黄帝)把共工流放到幽州这么北边边远的地方,怎么突然出来这样一个小孩?”卢昶回答说:“可能是因为这样的世道才有这样的才能。”祖莹因为才能和名气大封为太学博士,征聘为司徒、彭城王刘勰的法曹行参军(官职名)。高祖转头对王勰说:“萧赜任用王元长做子良法曹,现在我为你任用祖莹做法曹,岂不是旗鼓相当吗?”又颁令做刘勰的书记官。祖莹和陈郡人袁翻一样杰出有名,当时人们说他们俩:“在京师里潇洒的是袁翻和祖莹,在洛中倜傥的是祖莹和袁翻。”又升职到尚书三公郎(官名)。尚书令王肃曾经在尚书省中朗诵《悲平城》这首诗:“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彭城王刘勰非常赞叹这首诗的美妙,想让王肃在朗诵一遍,却误说成了:“王先生你朗诵的表情性格,声音韵律都很好,能不能在朗诵一遍《悲彭城》这首诗。”王肃因此对刘勰开玩笑说:“怎么把《悲平城》说成《悲彭城》了?”刘勰露出惭愧的表情。祖莹当时在场,随即就说:“其实有《悲彭城》这首诗,王先生您只是没见过罢了。”王肃说:“能不能朗诵一下?”祖莹应声回答:“悲彭城,楚歌四面起。尸积石梁亭,血流睢水里。”王肃非常赞叹欣赏他。刘勰也非常高兴,退席之后对祖莹说:“你真是神嘴呀。今天要不是你,差点没被吴国的小子(指王肃)取笑了。”

希望能推荐一本关于日本战国的书!

户部云南清吏司主事海瑞在这里上奏:为了匡正君道,明确臣下的职责,求得万世治安,我要直陈天下第一事。

国君是天下臣民万物的主人,正是因为是天下臣民万物之主,所以责任重大。如果民生措置失当,就是君主没有负起责任。

所以臣子就应当尽量为君主服务,忠于职守,畅所欲言。

臣子尽到了自己的责任,君主的责任也才算尽到了。以前那种专图讨好,曲意逢迎,不让君主听到实际情况的人,现在用不着说他们了。

危言耸听的人或许会说:君子总是想法多,即使遇到贤明的君主。

政治清明的时代,也常常居安思危,忧虑重重,只怕反而让人思维混乱,搞不清方向。这种说法不符合现在的情况!

臣蒙受国恩,宁可直言得罪也不想说***话,好的就是好的,坏的就是坏的,一丝一毫都不敢隐瞒。

我不为讨上面的欢心,也不计较得失,今天披沥肝胆,掏出真心,对陛下您说几句实话。

韩朝明陈贾毅和温迪说: "下面的人总是说: 世界一直是奥吉, 大臣认为还没有"那些说世界已经被治愈的人不是无知就是恭维。"

温迪是汉代的阴六月, 贾毅对温迪的要求不是很高。

汉文皇帝的品质风格很好, 他有爱人的美德, 对别人也有济慈雪莱节俭、冷静谦虚, 但缺点是游入玄老, 不专门处理***事务, 有很多政治被拖延了, 没有做好吧, 好吧。

***使者看不到这些弊病, 盲目地认为世界已经治愈, 这就是无知。在***使者的带领下, 毕竟看不到温迪的才华有限, 盲目用被治愈的话语来赞美他, 这是恭维。

与汉文皇帝相比, 陛下如何看待自己?陛下很有天赋, 他有可能成为姚明、顺、宇、唐、文、武等国王, 陛下和韩宣帝一样努力。

像皇帝的吴迪一样慷慨, 英武无敌如仙宗, 并能够压扁的范真叛乱无处不在, 以及歌曲仁宗的仁爱, 总之, 像这些可取的优势, 无论哪一个, 你有。

在你统治的早期积累的劣势中, 你们已经根除并宣布, 并与全国人民合作改革政治。

以它为例: 你做了一个 "静" 来宣传戒律, 改变了一些***服务体系, 下令废除孔庙的雕像。

只有使用木制的主人, 削弱了太监内外的权利, 删除了人民币石祖从历代帝王庙宇的祭司身份, 在孔庙祭祀了孔子的父母。

那时, 世界上的人都很期待, 认为你一定要做很多。有知识的人认为: 只要有好的科目帮忙, 不会花很长时间, 世界可以和平, 你一定比汉文皇帝坚强得多。

不过, 温迪可以发扬任人, 拯救节俭、有同情心的人, 宋朝的陆祖谦说他善于用人, 能尽最大的努力去才能。

虽然世界还没有奥吉, 但财政部却爆满了, 连一串钱绳都烂了, 人民开心了, 财产也很多。

大家都认识到, 他是夏商, 周三的是一个贤月之后。陛下, 你决心做点什么, 但没过多久, 混乱的想法就被引导到了另一个地方。

你把你的力量和智慧用错了地方 , 以为人们真的可以永远活着 , 盲目的。国王陛下在所有海域都很富有, 但他不知道他们是人民的肥肉, 经常兴旺发达和大修的宫殿寺庙。

国王陛下已经有 2 0多年没有处理***事务了, 这导致了纪律松懈和***。

***销售官员购买官员, 援引这样的规定越来越不分青红皂白, 名字的推广案件, 导致郝强四, 著名侯爵洪水

你专攻与方石炼金术, 不认识你的儿子, 人们认为你缺少父子。

你经常用怀疑来诽谤***羞辱朝臣, 人们认为没有君琴的礼物。你整天呆在西苑, 没有回到皇宫, 人们认为缺少了一些感情。

世界官员在风口浪尖上***, 军队软弱, 洪涝和干旱是无穷无尽的, 生计, 导致像火灾一样的骚乱的排他, 越来越繁荣。

自从国王陛下登基以来, 前几年的情况一直如此, 但情况并不严重, 但现在的税收困境越来越重, 各级官员都在模仿法庭, 利用人民的无拘无***条。

国王陛下花了很多长虹道教, 这已经是 1 0多年来的***。因此, 当国王陛下改变时, 全世界人民都猜到了: 这意味着 "嘉静人说家庭干净, 也没有财富"

近来,严嵩罢相,严世蕃被处以极刑,勉强可以令人满意,一时人称天下清明。然而严嵩罢相以后的政事,不过和他作宰相以前差不多,也并不见得清明多少。

陛下比汉文帝差远了。天下之人对您不满已经很久了,这内外臣工都知道。

《诗经》上说:“衰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意思是说宣王不能完全尽职,仲山甫能从旁补救。

今日以***、匡正来补救、纠正错误并使一切走入正轨,正是诸位臣下的职责所在。圣人也不能不犯错误,否则古代设官。

只要他做官办事就够了,不必要求他们进言劝谏,也不必设谏官,更不必说木绳金砺这类的话了。

陛下修宫殿,设坛祈祷,就让群臣竞相进献香物和仙桃仙药,叫臣子进表管贺。陛下要兴建宫室,工部就极力经营;陛下要取香觅宝,户部就派人到处索取。

陛下举动有误,诸臣顺从得也没道理,竟没有一个人为陛下正言。

那种公开讨论对错、贡献良言,防止邪恶的做法,长久没有听到了,献媚的风气太甚。

然而人们不敢直言,内心却不能不惭愧,气也不壮了,当面不敢说,却在背后议论是非,人们表面上顺从陛下,却把真心藏起来,这样为陛下歌功颂德,是多么大的欺君之罪?

如果你承认这种做法是有害的, 也是没有帮助的, 那么主体的变化、人民的不幸。

世界的安全就会与此不同, 所以你应该立即忏悔, 每天对***, 随着***, 九清 ", 服务员, 警长一起说世界的利益。

洗几十年六月路的错误, 让你可以在姚明、顺、宇、汤、文、武等明君, 还可以让朝臣洗清君主的耻辱几十年, 让他们留下余宇陶艺、伊拉克、傅等明智的地方 ", 君辰可以互相鼓励, 互相尊重。

尼丁的太监, 外面的 Masaki 厨房的仆人, 金艺魏人从祖先的阴影中受益, 以及各厦门的多余的人, 都有太多的人没有什么可做的, 是官员。

***仓库、虎布、工业部和 Masaki 等雅门、缎子、丝绸、粮食、珠宝、餐具、木材等很多东西, 堆积如山的还有无用的, 用的不是一个地方, 浪费是一个遗憾。

主题是训斥, 你***用的实现, 因为你只是一个拯救想法的举动。

景石的一块金子, 对田野里的人们来说。你存一点钱, 财政部多了, 老百姓有积蓄, ***真的不知道多少啊, 陛下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今天官员设置不完整, 做生意, 敷衍, 不守法, 也认为好。要督促按照基本道德纠正官员的行为,。

停止钱买官事整理事业, 让人兵安顿下来, 迫使他们取得成绩, 平时实行选拔士官避免战争临时招募人口。

让那些白白吃僧人回家, 回到行业的学者, 农业, 工业县官员应该同样重视生计和教育,。

建立一个良好的标准关于礼仪和习俗, 通商和盐应恢复收集实物, 以丰富边防人员的储备, 根据一亩粮食。

根据人口, 以恢复老百姓的活力, 报告***和勒索的世界官员, 没有容忍。

这样, 就是仁爱, 经过几十年的成果, 与天地共存的巨大价值是可以实现的。

这样的事情是朝臣们提出的, 国王陛下会执行, 就像国王陛下在一个清爽的房间里一样。 

一个振作起来, 所有的废物解除, 百把有害的铲子, 像唐, 于三代的光明和辉煌的奥吉可以复活, 陛下为什么不实行呢?只要陛下救人欢呼, 你费心并不是什么辛苦的工作。

九清掌握大势所趋, 百关承担具体职责, ***、巡警、六大主体对适度整改。

保持风气、陛下评估平台的实施情况, 督促他们取得成就.努力寻找有才华的人才, 任命他们做事, 他们会省力。

就像天空被运走一样,? 各有自己的秩序, 君主只要有美德, 影响主体, 就不必亲自管理一切。

天地万物为一体,自有它的道理。百姓安居乐业,形成一片祥和气氛,而陛下自然能够感到真正的快乐和价值。

天地是化生万物的,人也有帮助天地化生的能力,可以与天地并列而为“三才”。

道与天通,命运可以由我们自己掌握,而陛下自然能够享受真寿。这是真正的道理,转身就能做到,立刻就能见效。

要是依旧去服食什么长生不死之药,巴望着能成仙升天,不是道理所在。 

君道不正,臣职不明,是天下第一大事。于此不言,更复何言?

大臣为保乌纱帽而阿谀奉承,小臣害怕获罪表面顺从,陛下有错误却不知道,不能改正不能执行,臣每想到这里便痛心疾首。

所以今天便冒死竭忠,诚恳的向陛下进言。望陛下能够改变心思,转换方向,而天下之治与不治,民物之安与不安都取决于您。

若陛下真能***纳,是我宗庙、社稷、国家的***,是天下黎民百姓的***。

扩展资料:

海瑞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和好官。他一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清廉正直,节俭朴素,言行一致,关心人民疾苦,不屈不挠地和贪官污吏、大地主恶霸进行斗争,连皇帝也不例外。

在地方官任上,他拒绝向上司行贿、取消知县的额外收入,改革赋役,清丈田地,勒令大地主退还侵占的民田,兴修水利,昭雪冤狱。

在吏部右侍郎(中央人事部门副长官)和右都御史任上,下令取缔南京各衙门无偿要求市民供应物资的陋规,建议恢复贪赃满八十贯(千)处绞刑的法律,等等。

为百姓做了一些好事,博得当时广大人民的歌颂和支持。他打击豪强的故事,直到现代还在民间广泛流传。

这篇文章是1566年(嘉靖四十五年)海瑞任户部主事时写的。海瑞写这篇文章的时代,明王朝已趋于衰落,土地大量集中,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化。

军备不整,俺答(鞑靼族首领)、倭寇不断侵扰,官吏***成风,百姓困苦不堪,而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明世宗朱厚熜,却一心修道,不理朝政。

海瑞眼看这种情况,怀着满腔愤激,写成这篇历史上出名的奏疏。

在明朝,文臣直言是一种道德标准,来体现士大夫的风骨以及对皇帝的忠心。比如明世宗登基初期的大礼议问题就有数百位官员跪在宫门前死谏,最后受到的处罚也是极其残酷的。

一般御史上疏都是巧妙的避重就轻,只为博取名声,而不会真得罪皇帝,祸延子孙。所以海瑞的治安疏在当时看来无异于求死申请书。

首先,他指责朱厚熜迷信道教、妄想长生、错聩误国的过失,指出天下弄得“吏贪将弱”、“民不聊生”,都是由于他的“误举”所致。

甚至讽刺他的年号“嘉靖”,意味着“家家皆净而无财用”。另一方面,对一般官吏阿谀逢迎、只顾个人身家禄位的卑鄙自私行径,也尽情地加以揭露。最后提出自己改革政事的具体意见,希望***纳。

海瑞虽然在上奏疏之前已经托人买好棺材表示死谏的决心,但明世宗并没有杀死他,而是在***雷霆之后听说海瑞决心赴死的气概转而沉默不语,只是下旨把他关押起来听后处置。

明世宗到死都没有真的处置海瑞,在明世宗驾崩后,狱卒为海瑞准备好饭菜预祝他出狱,海瑞以为是杀头前的送行饭所以大快朵颐,哪知是皇帝驾崩了,痛哭流涕,把吃的饭又都全吐出来了。

体现了那个时代以忠君为最高道德准则,海瑞的上疏并不是要与皇帝为敌,而是用直言的方式表达忠心。

百度百科-治安疏

先考府文言文

新战国联盟:

伊达政宗博物志:

日本战国史基础知识:~tahx/lin/index.htm

日本战国一词出自甲斐(今山梨县)大名武田信玄(1521-1573)所制定的分国法“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条;其开头就记著“天下战国之上”。换言之,生处在被后人称为战国时代的人们,当时已有“如今是战国之世”的认知了。

不过严格说来,日本战国并非正式的历史名词,一般用来称呼室町幕府后期到安土桃山时代之间大约百年间政局纷乱、群雄割据的日本历史。在这个时代,传统的贵族政治土崩瓦解,土豪平民甚至浪人成为多国大名乃至于“天下人”都成为可能。另外此时日本与欧洲人之间的贸易交流正式展开,***教和火枪的引进改变了社会和战争型态。到了战国后期,过往封建制度下的农奴地主关系也逐渐遭到破坏。以织田信长为首的各国大名逐渐摆脱以往的兵农合一制度,改***以现金雇庸浪人为职业军人。同时早期各诸侯的国人土豪联合体制也逐渐转型成集权独裁的军国政体。于是大规模的会战成为常态,统一的幕府也自战火中历练诞生......。

今日多数认为日本战国始于1467年的应仁之乱,但结束时间则大致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进入京都)。

1573年织田信长攻陷室町御所,室町幕府灭亡。

1590年丰臣秀吉消灭关东地方的北条氏,收服奥羽地方,完成日本大致上的统一。

1603年德川家康创立江户幕府。

1615年德川家康于大阪夏之阵打败丰臣秀赖,丰臣氏灭亡。

由于目前尚无定论,故在此皆***用最后一种说法,以完整表述这段历史。

日本战国重要大事年表 年号 西元纪年 发生大事(日本古历)

应仁元年 1467 ◎应仁之乱始(1.18) ◎大内氏参与西军(7.3)

文明五年 1473 ◎山名宗全殁(3.18) ◎细川胜元殁(5.11)

文明九年 1477 ◎应仁之乱终(11.11)

文明十年 1478 ◎享德之乱终

文明十三年 1481 ◎一休宗纯圆寂(11.21)

文明十六年 1484 ◎界港的商业工会结成(11.21)

文明十七年 1485 ◎山城国一揆爆发(12.11)

长享二年 1488 ◎一向宗控制加贺国(6.9) ◎长享之乱始(2.5)

延德元年 1489 ◎将军足利义尚殁(3.26)

延德二年 1490 ◎足利义植继任征夷大将军(7.5)

明应二年 1493 ◎明应之变(4.22) ◎山城国一揆被平定(9.11)

永正五年 1508 ◎足利义尹重任幕府大将军(8.15)

永正十六年 1519 ◎北条早云殁(8.15)

大永元年 1521 ◎足利义晴继任征夷大将军(12.25)

享禄元年 1528 ◎大内义兴殁(12.20)

天文十二年 1543 ◎火枪传入日本(8.25)

天文十五年 1546 ◎河越夜战(4.20) ◎扇谷上杉氏灭亡(4.20)

天文十八年 1549 ◎摄津江口合战(6.24) ◎细川氏灭亡

天文廿一年 1552 ◎第一次川中岛合战(8月)

天文廿三年 1554 ◎武田、北条、今川三家同盟

弘治元年 1555 ◎严岛合战 ◎第二次川中岛合战(7.19~)

弘治三年 1557 ◎大内氏灭亡(4.3) ◎第三次川中岛合战(8月)

永禄三年 1560 ◎桶狭间之役(4.20) ◎今川义元战死(4.20)

永禄四年 1561 ◎第四次川中岛合战 ◎长尾景虎接任关东管领

永禄五年 1562 ◎织田、德川清州同盟(1.11)

永禄七年 15 ◎第五次川中岛合战

永禄八年 1565 ◎将军足利义辉被松永三好联军围攻***

永禄十一年 1568 ◎足利义荣继任征夷大将军(2.8) ◎织田信长上洛(9.7) ◎足利义昭继任征夷大将军(10.18)

永禄十二年 1569 ◎今川氏灭亡(5.23)

元龟元年 1570 ◎姊川合战

元龟二年 1571 ◎毛利元就殁 ◎织田信长火烧比睿山延历寺(9.12)

元龟三年 1572 ◎三方原合战

天正元年 1573 ◎武田信玄殁(4.12) ◎室町幕府灭亡(7.18)

◎朝仓氏灭亡(8.20) ◎浅井氏灭亡(8.28)

天正三年 1575 ◎长筱合战

天正六年 1578 ◎耳川合战 ◎上杉谦信殁

◎尼子氏灭亡(11.21)

天正十年 1582 ◎武田氏灭亡 ◎本能寺之变()

◎山崎合战 ◎明智光秀被杀

天正十一年 1583 ◎贱岳合战 ◎柴田胜家***

天正十二年 1584 ◎小牧.长久手合战 ◎冲田畷战

天正十三年 1585 ◎羽柴秀吉就任关白一职

天正十六年 1588 ◎丰臣秀吉下达刀狩令

天正十七年 1589 ◎折上原合战 ◎芦名氏灭亡(6.5)

天正十八年 1590 ◎北条氏灭亡 ◎丰臣秀吉统一天下(8.9)

文禄元年 1592 ◎文禄之役

庆长元年 1596 ◎庆长之役 ◎伏见大地震(闰7.13)

庆长三年 1598 ◎丰臣秀吉殁(8.18)

庆长四年 1599 ◎前田利家殁(润3.3)

庆长五年 1600 ◎关原合战(9.15) ◎石田三成被斩(10.1)

庆长八年 1603 ◎江户幕府建立(2.12)

庆长十年 1605 ◎德川秀忠接任征夷大将军(4.16)

庆长十九年 1614 ◎大阪城冬之阵

元和元年 1615 ◎大阪城夏之阵 ◎丰臣氏灭亡

战国历史

虽然室町幕府自足利义满之后便分扰不断:政治上,除了关东的古河公方与幕府之间的对抗外,层出不穷的政治谋杀以及各地诸侯的反抗或私战破坏了各地的政治生态。社会上,各地爆发的一揆如同一颗颗不定时***,对整个社会秩序造成大小不一的伤害。可是室町幕府从未放弃稳定全国局势的决心,直到这一切努力因1441年的一场意外引发的全国混战而化为乌有.....。

应仁之乱,幕府衰败

嘉吉元年(1441年)6月24日,播磨、美作、备前三国的守护赤松满佑在京都自宅刺杀将军足利义教。面对这样的突发状况,幕府当局一方面拥立义教之子足利义胜担任幕府大将军;一方面派遣以山名部队为主力的大军讨伐赤松氏。而山名宗全也不负众望于同年9月10日平定赤松氏。为了奖赏持丰幕府当局将原本由赤松氏担任守护的三国交由山名氏管理。于是原本就是但马、因幡、备后、石见、伯耆五国守护的山名氏接下了三国后,很快就成为西国最强大的势力。

面对新崛起的势力,三管领之一,控有赞岐、丹波、摄津、阿波、备中、土佐、淡路以及半个和泉的细川氏一开始***取联合的态度;不但家督细川胜元娶了山名宗全的女儿,两家也结盟对抗田山氏。可在田山氏衰退后,两家之间的冲突也浮现出来。尤其是在三管领之中的斯波氏和田山氏两家陆续发生继承问题后,细川氏与山名氏的积极介入加深了双方的隔阂。偏偏在这火线引燃的时刻,幕府也爆发了继承问题:将军足利义政的妻子日野富子为了儿子足利义尚的继承权,与将军继承人义政胞弟足利义视发生冲突。身为义视的监护人,细川胜元自然与义尚的监护人山名宗全发生激烈的正面冲突。最后在足利义视谋反的谣言和斯波氏内斗再起这双重影响之下,双方各自集结大军,在京都正式开战。

战事一开始,由于东军首领细川胜元早有准备:不但争取到将军与***的支持,还聚集了相对优势的兵力,因此开战头几个月可说是占尽优势。可是到了同年七月,支持西军的中国地方大霸主大内政弘率领2万大军进入京都,整个战况顿时改观。同时西军首领山名宗全拥立南朝遗族和被东军遗弃的足利义视(开战后不久,日野富子转而支持东军。义视因此被迫逃离京都)与京都当局相抗衡,让整个战局陷入胶著。为了打破僵局,细川胜元策动西军各国国人以及其邻近的敌对势力在西军诸大名后方发动。于是这场原限于京都一带的战争进而演变成全国大混战,然后又演变到两军首领无法控制的局面。最后经历山名氏与细川氏多次和解,以及足利义视逃到土岐氏帐下,继承***解决后,全国混战的局面才逐渐平息。战后京都几乎完全化为废墟,位在首府的朝廷与幕府同时陷入严重的财政困难之中。

自此以后幕府日渐衰败,其控制全国大名的能力也被完全破坏殆尽。而各地原有的守护大名有的受到本国国人的国一揆挑战(如安艺武田氏被毛利氏发动国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权臣取代(如斯波氏守护的越前、远江、尾张三国依序被朝仓氏、甲斐氏、织田氏三守护代控制)有的甚至被一向一揆推翻(如加贺守护富坚氏被一向一揆完全消灭)。“下克上”的风气弥漫著整个日本战国时代,同时也成了这个时代的最大特色。

明应之变,关东大乱

虽说应仁之乱后幕府的影响力大幅丧失,可是历任将军仍试图改变整个局面。不但多次讨伐邻近的细川氏、六角氏等强大大名,还屡屡颁布争讨令令诸国大名对抗各地方对京都当局具影响力的国主。可毕竟这已经不是将军强势的时代了:将军的诏令除了作为大名夺权的工具外,几乎无人愿意服从。甚至到了1493年将军足利义稙亲自讨伐细川氏,反而遭到细川氏策动京都当局罢免其将军职位。此事史称明应之乱。自此以后室町幕府的威信完全丧失,剩下的也只是诸侯控制上洛(进入京都)后操控政局的傀儡角色罢了。

而除了京畿不安外,关东的局势也不甚安稳。早在幕府中期

群雄争霸,将军被弑

信长崛起,天下布武

织田信长为尾张国守护斯波氏门下重臣织田信秀之子。由于尾张守护斯波氏无力掌权,织田氏统合家中族人势力,逐渐掌控尾张诸郡。到了信秀时,除了一面对抗斯波氏的势力,另一方面也借由婚姻政略以加强本身的军事力量,例如:与斋藤氏作战失利后,让信长迎娶领有美浓国大部的斋藤道三之女归蝶以消除来自西方的军事压力,以便集中力量与北方的今川和松平两家作战。

信长,于西元1534年5月出生于尾张国的那古野城,少年时便以孤傲怪癖闻名于当时,继任家督之职后一方面进行改革,同时展开一系列统一尾张之战:先后与织田族人交战,最终击败以弟弟信行为主的反信长力量,完全掌握织田氏的主导权。

此时,以远江、骏河、三河三国守护今川义元,已成为三河的实质掌控者,并在叔父太原雪斋主导下与关东北条氏,甲斐武田氏达成三国同盟,解除了后顾之忧,转而往南面发展。1560年5月,义元亲率2万5000大军直扑那古野城,身居清洲城的信长于仓卒间亲率2000多人直奔今川本阵,在田乐桶狭间发动奇袭,击溃今川军主阵并袭杀今川义元。1562年正月,织田信长与自今川氏旗下独立的松平氏家督松平元康(即后来的德川家康)在清洲城结下盟约,解除了侧翼的威胁,织田信长从此可以专心于美浓的攻略。

1567年8月,凭借著丹羽长秀及木下秀吉等人努力,织田信长成功策反了美浓三人众(稻叶良通,氏家卜全及安藤守就)并与他们合力攻取了稻叶山城,平定美浓一国。织田信长很快便将主城移到稻叶山城,并将其更名为岐阜城,开始其天下布武的路途。次年(1568年),织田信长拥立将军足利义辉的弟弟足利义昭上京继任将军,并与德川组成6万联军上洛,占领京都一带。1569年,织田、德川联军攻打不听其号令的'朝仓氏,途中于金崎城得知盟友浅井氏叛变,苦战后迫撤退,隔年织田、德川联军在姊川与浅井、朝仓联军发生激战。由于德川军奋力猛攻,浅井、朝仓联***胜为败。1571年,织田信长借口比睿山延历寺包庇敌对势力,杀入山中将整片宗教圣地烧成一片白地。1572年,武田信玄响应足利义昭讨伐织田信长的密召,撕毁与德川家康的盟约,亲率二万五千大军直扑德川家康的根据地远江、三河,以图进京。织田信长碍于畿内形势险峻,只派出为数约三千的军队支援德川。处于劣势兵力的德川军本拟死守,但被信玄用计诱至三方原并被歼灭。信玄虽胜,但之后在德川拖延战术下难越雷池,最后病逝阵中,武田军全面撤退。1573年,织田信长与足利义昭正式决裂,信长强攻幕府所在二条御所,并逮捕义昭,将其流放至河内若江城,室町幕府灭亡。同年,灭浅井、朝仓两家;又平定了三好义继、松永久秀等在近畿的叛乱。1575年,武田信玄的继承人武田胜赖率军攻击三河长筱城,德川家康一如既往向织田信长请求援军。织田与德川联军在地势狭隘的设乐原布阵,以大量的火枪配合庞大的阵城抵抗武田猛烈攻势。在激烈的战事中,人少的武田军多位主要将领先后被击毙,最后不得不全军撤退,如此人力上的惨痛损失导致其日后由盛转衰的命运。同年,信长大致平定了越前的一向一揆势力,并留柴田胜家、前田利家等留守北陆一带。此后,织田信长陆续派出大将加紧对邻进大名的侵攻,又先后平定了松永久秀及荒木村重的叛乱。1579年,织田信长将主城移到新建的近江安土城。1580年在***主持下与本愿寺显如媾和,结束了持续十年的石山战争。1582年,灭掉了苟延残喘的武田家。同年6月2日,织田信长在驰援正在与毛利氏交战中的羽柴秀吉,下榻于京都本能寺,突然被部下明智光秀率军袭击,织田信长激战后焚烧本能寺并失踪(关于织田信长是生是死有很多说法,在此不一一论述),之后光秀又猛攻其长子织田信忠藏躲的二条御所,逼其交出亲王后切腹***。此事史称本能寺之变。

在信长大放异彩之时日本各地局势也千变万化。在***,毛利氏与大友氏为争夺大内氏灭亡后的领地打的不可开交;1554年双方于门司城爆发第一次冲突,毛利扼杀而归。1558年毛利元就趁大友义镇与龙造寺隆信对战时攻占门司城。之后两家持续缠斗至15年,毛利元就为消灭尼子氏才放弃征服***的想法,在将军足利义辉调停下和解。此后,大友氏进入全盛期,成为控有北***6国的新霸主。但同时,南***的岛津氏日益兴隆,逐渐成为足与大友对抗的新势力。1572年,双方爆发耳川合战;统有45000兵力的大友氏被率领25000兵力的岛津义久击溃,从此一蹶不振,北***的霸主地位被龙造寺隆信取代。1584年岛津氏与龙造寺氏又为了有马氏归顺问题爆发战争,这场被称为冲田畷战的冲突中,人仅6000的岛津有马联军在岛津家久率领下大败近60000人的龙造寺军,龙造寺隆信与数位大将战死。不久龙造寺家灭亡,岛津氏几乎成为全***霸主。

在四国一度灭亡的长宗我部氏复国后在家督长宗我部国亲领导下惨澹经营

在中国,毛利元就统合安艺国的国人势力展开与尼子氏的长期对抗1555年元就联合地方海盗起兵对抗叛变大内氏的名将陶晴贤双方在安艺附近的严岛展开决战仅有2000兵力的毛利军善用地形气候与水军优势在暴风雨中击溃大内10000大军而后迅速占领大内在中国地方的领地并彻底消灭其势力。取代大内氏后,毛利氏与南边大友氏北边尼子氏进行两面 战争16 在甲信越 在关东 在奥羽

秀吉统一,二攻朝鲜

本能寺之变后三天内,身在北陆地方负责攻打上杉氏的柴田胜家、与在中国地方负责攻打毛利氏的羽柴秀吉陆续得知明智光秀叛变的消息。其中秀吉立刻与毛利氏和谈,以信长名义号召织田家臣齐力讨伐光秀。同年6月13日羽柴秀吉与明智光秀展开山崎合战,力单势薄的明智军惨败,两天后光秀被杀。羽柴军夺回京都与安土城一带领地。

之后织田氏族人为家督继承问题召开清州会议,决定拥护织田信忠之子织田秀信为家督。可羽柴秀吉与柴田胜家为了争夺会议主导权发生争执,两人隔年展开贱岳合战,开战之初柴田军在佐久间盛政指挥下攻势不断,几乎攻破秀吉本阵。但秀吉战前拉拢的织田大将前田利家阵前倒戈,导致胜家与其所支持的织田信长三子织田信孝最终败北,被迫切腹***。至此以后织田信长所建立的根基被羽柴秀吉完全接收。

另一方面德川家康与相模的北条氏政同盟,趁织田内乱时,接收甲信故武田氏的部分领地;然后在羽柴秀吉独掌织田氏领地时,结合织田信长次子织田信雄,反抗秀吉。1584年双方展开小牧·长久手合战;可最后却因为谁也消灭不了对方主力,而以谈和收场。德川家康向羽柴秀吉称臣,羽柴秀吉则正式展开其统一天下的霸业。1585年至1590年之间,秀吉被***任命为关白,并赐苗字丰臣。在内政上,秀吉迁入大阪城,并以此作为政治上的中心;同时下达刀狩令(没收所有具攻击性的武器以示天下已无战乱)。在军事上则依序征讨四国的长宗我部、***的岛津,迫使其相继请降,最后于1590年率联军消灭了相模北条氏,并接受奥羽地方诸大名的称臣纳降,于1590年在名义上完成全国统一。

完成统一的丰臣秀吉,除了持续以各种手段削弱强势大名外,还于文禄元年(1592年)和庆长元年(1596年)两度发兵攻打朝鲜,史称文禄·庆长之役。其中参战诸将各有胜负,最盛期曾一度攻占韩庭都城汉城,陪都平壤。但终究仍不敌明韩兵力与武器上的优势以及李舜臣率领的龟甲船舰队,仅能死守沿海堡垒。1598年丰臣秀吉病死于伏见城,丰臣密使入韩密商,才结束这场庞大的军事远征。这场战争改变了当日日本的政治生态:倾权一时的丰臣氏财力耗尽,不再风光;岛津氏与毛利氏等打头阵的大名死伤惨重,军力大受影响。相反的,没参战的德川氏与伊达氏则致力于整顿内政,在秀吉死后成为要角。但最重要的是,因为此役,丰臣氏内部发生严重冲突:支持战争的文官派(以石田三成为首)和反对战争的武将派(以福岛正则为首)完全决裂。双方产生严重的摩擦,由于前者获得丰臣氏的支持,后者转而投向统有关东八国的大名德川家康。于是德川与丰臣为争夺天下即将再度对阵......。

关原合战,元和偃武

1598年,丰臣秀吉病逝丰臣家其幼子丰臣秀赖继任家督,全日本顿时陷入混乱:自朝鲜返国的丰臣诸将对以石田三成为首的五奉行大表不满,甚至试图起兵暗杀;另一方面,五大老之首德川家康却私结诸侯,任意分封领地,激起其余四位大老的不满。1599年,四位大老中最有力的前田利家病逝,丰臣家臣与德川家康关系迅速恶化。1600年,也就是秀吉死后两年,德川家康因上杉氏重臣直江兼续的诉状直江状,起兵征讨上杉景胜。丰臣家重臣石田三成便以此为德川家康违反私战禁令,召集各地大名聚集于大阪城发表内府违反条文,随即起兵北讨伐德川氏;德川家康则将上杉战事交给次子,亲率大军与支持他的丰臣武将回师对抗。两军主力最后在近江一带进行会战(史称关原合战)。开战之初,以石田三成为实际领导的西军(名义上的统帅为毛利辉元)攻势犀利,打得东军(统帅即德川家康])前线喘不过气;可是大约中午时刻,家康以大炮袭击其事前收买的西军大将小早川秀秋,迫使他与吉川广家等西军大将阵前倒戈,直逼西军主阵。于是战况急转直下,西军从小占优势转为被打到完全崩溃。在日落之前,这场大战便以东军大胜收场。几天后石田三成被捕,与小西行长以及安国寺惠琼三人以首要战犯的罪名遭到处决,德川家康实质上取代丰臣氏夺取***。

1603年,德川家康获得***赐与征夷大将军一职,正式成立江户幕府;可随著丰臣秀赖年纪渐长,丰臣氏对德川家康的不满之声也越来越大。同样在德川方面,有鉴于丰臣氏财力渐丰,大有重振旗鼓之势,德川家康也顾不得两家密切的联姻关系,决心斩草除根。

1614年,德川家康以丰臣家重建的方广寺梵钟铭文上出现“国家安康,君臣丰乐”这件事上大造文章,指责丰臣家有诅咒自己之嫌,胁迫秀赖交出淀殿(秀赖母亲)到江户城作为人质并退出大阪城。丰臣家断然拒绝,并积极召集浪人与流亡大名共约11万人,并储备粮食以备作长期抗争。德川方立刻发出动员令讨伐丰臣家,并轻易召集了二十多万大军对大坂城进行包围。可是由于丰臣方的积极抵抗,特别是名将真田幸村等人的指挥,再加上大坂坚城之利,德川方进展缓慢。于是德川家康利用大炮袭击大阪城天守阁,震撼居住其中的丰臣氏,之后***意求和,以大坂城填去外护城河作为和谈条件。可是在和谈进行中,德川家康突然出动数万人在一夜之间不但把外护城河填平,就连二城与三城及内护城河也一一悉数破坏。大阪冬之阵便是在大坂城城防要塞完全被解除之下结束。次年(1615年)五月,德川家康再度出动军队讨伐大坂城,这次史称大阪夏之阵的战役最后以大阪城被攻陷,秀赖母子***告终。德川家康消灭了丰臣家,结束自应仁之乱以来混乱的战国局面。

诸侯

足利氏、细川氏、山名氏、田山氏、斯波氏、犬悬上杉氏、山内上杉氏、扇谷上杉氏、古河公方、今川氏、北条氏(后北条氏)、伊达氏、南部氏、芦名氏、户泽氏、安东氏、最上氏、佐竹氏、浅井氏、朝仓氏、大内氏、尼子氏、毛利氏、三好氏、武田氏、长尾氏(上杉氏)、本愿寺、织田氏、德川氏(松平氏)、龙造寺氏、丰臣氏、岛津氏、长宗我部氏、一条氏、河野氏、伊东氏、肝付氏、大友氏、氏、别所氏、赤松氏、浦上氏、三村氏、一色氏、六角氏、北田氏、神保氏、结城氏、里见氏、相马氏、二本松氏、南部氏、蛎崎氏

大名

细川胜元、山名宗全、北条早云、尼子经久、足利义辉、三好长庆、大内义兴、足利义昭、斋藤道三、北条氏康、武田信玄(武田晴信)、上杉谦信(长尾景虎)、今川义元、毛利元就、大友宗麟(大友义镇)、织田信长、长宗我部元亲、岛津贵久、丰臣秀吉(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伊达政宗、德川家康(松平元康)、安东爱季、宇喜多直家、上杉景胜、最上义光、浅井长政、朝仓义景、龙造寺隆信、津轻为信

名臣名将

朝仓宗滴、陶晴贤、太原雪斋、立花道雪、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山县昌景、马场信房、内藤昌丰、柴田胜家、前田利家、竹中重治、本多忠胜、真田幸村、大谷吉继、明智光秀、服部半藏、丰臣秀长(羽柴秀长)、石田三成、加藤正清、福岛正则、本多正信、山中幸盛、细川藤孝、直江兼续、岛津义弘、立花宗茂、岛胜猛、丹羽长秀、前田利家、吉良亲贞、最上义光、伊达成实、岛津义弘、高桥绍运、武田信繁、九鬼嘉隆、村上武吉

名人

日野富子、千利休、上泉信纲、柳生宗严、今井宗久、茶屋四郎次郎、路易斯·佛洛伊斯、林罗山、宫本武藏

合战

关原合战、山崎合战、三方原合战、长筱合战、桶狭间合战、姊川合战、手取川合战、贱岳合战、三木合战、小豆坂合战、川中岛合战、严岛合战、野田福岛合战、折上原合战、大阪之战、国府台会战、河越夜战

相关名词

一揆、安国寺、***岛火枪、***教、乐市、大名、早合、兰奢侍、手明、旗本、关白、征夷大将军

1. 唐临为官的文言文阅读答案

原文

唐临为万泉丞。县有囚十数人,皆因未入赋而系。会暮春时雨,乃耕作佳期。唐临白县令:“囚人亦有妻儿,无稼穑何以活人,请出之。”令惧其逸,不许。唐临曰:“明公若有所疑,吾自当其罪。”令因请***归乡。临悉召囚令归家耕作,并与之约:农事毕,皆归系所。囚等感恩,至时毕集县狱。临由是知名。 译文:唐临当上万泉县令的从属官员。县里有十几个囚犯,都是因为未交税而被关押的。适逢暮春时节的雨季,正是耕种的好日子。唐临禀报县令:“囚犯也有妻子孩子,不能耕种与收获怎么养活他们,请把他们放出来。”县令害怕他们逃跑,不肯。唐临说:“大人如果有所顾忌,我一个人承担全部责任。”于是县令请***回家。唐临把囚犯全部召集起来让他们回家耕种,并且和他们约定:春种结束,都要回到监狱里去。囚犯们感激唐临的恩情,到时候全部集中在县的监狱里了。唐临就从此出名了。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会暮春时雨( ) (2)吾自当其罪( )

2.对文中画线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

A.“囚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系上绳子。

B.“囚犯”是因为没有缴纳赋税而被关押。

C.“囚犯”都是因为没有收入而被关押的。

D.“囚犯”因为没有收入不能缴税被关押。

3.县令“不许”的原因是“ ”。(用原文语言回答)

4.选文有关唐临的语言描写共两处,前者表现了唐临 的想法,后者表现了唐临

的品格,“临由是知名”中的“是”指的是 这件事。

1.(1)恰逢 (2)抵充

2.B

3.惧其逸

4.为囚及其妻儿着想 敢于担当 囚人按时回到监狱(囚至时毕集县狱)

2. 文言文 《明史 杨廷和传》翻译

杨廷和,表字介夫,新都人。父亲杨春,官居湖广提学佥事。杨廷和十二岁时参加乡试考中举人。成化十四年,十九岁,比他父亲先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杨廷和长得英俊潇洒,性格沉静稳重,周密审慎,写文章简洁流畅有章法。喜欢考察研究掌故、民情、边防事务及一切法家理论,志向高远,心怀成为宰辅重臣的愿望。

乾清宫发生火灾,杨廷和请武宗避开大殿,下诏批评自己的过错,征求正直之言。趁此与下属官员一起上疏,劝武宗早些上朝,晚些退朝,亲自参加九庙祭祀,尊崇对两宫皇后的孝顺供养,勤于每天的经史讲习。又面奏皇上广开言路,通达民情,遣还边兵,革除宫市,节省土木建筑,减少织造,一共十多条,都切中时弊。但武宗不省察。

不久因父亲去世,请求允许奔丧,武宗不答应。杨廷和再三请求,武宗才答应。内阁大臣得以守满丧期的,从杨廷和开始。服丧期刚满,杨廷和就被武宗召回。当时武宗正在宣府打猎,派使臣赐给杨廷和羊和美酒、银两和丝织品。杨廷和上疏推辞,趁机请武宗回京,武宗没有回复。杨廷和又与大学士蒋冕骑马到居庸关,想亲自出塞请武宗回来。皇帝命令谷大用把守关门(不允许他们出关),他们才回京。皇帝命令群臣在他回京之日各做旗帜到帐前来迎接,杨廷和说:“这是民间百姓用来表示对故旧的亲热罢了,天子是最为尊贵的,我们不敢亵渎奉献这些。”皇帝再次派使臣前来说明意思,但杨廷和执意不从,武宗只好作罢。

江东一带连年歉收,而宦官又请求派官员督促织造。工部和给事、御史进谏,都不听从,催促内阁起草敕书。杨廷和等不奉命,趁机极力说人民困顿财物枯竭,请不要派遣。皇帝催促更为急迫,并告诫不要固执阻挠。杨廷和极力劝谏,说:“臣等及满朝大臣、谏官的话都不听,反而听信几个邪恶小人的话,陛下能只与这二三个奸邪小人共同治理祖宗的天下吗?宪宗、孝宗爱护省财物的美好政绩有很多,陛下不效法,偏偏效法那些不足效法的,这是为什么呢?”因而请求追究拟旨的是何人,怀疑有人***借御批来实现私欲。皇帝推辞说不清楚,只是告诚所遣宦官不要过分放肆而已,但不予阻止。

杨廷和起先屡次上疏请求退休,后来请求更加坚决。三年正月,皇帝允许杨廷和离职。第二年六月,杨廷和去世,享年七十一岁。过了很长时间,皇帝问大学士李时太仓积聚的粮食还有多少,李时回答说:“还可以支付几年。”皇帝感慨地说:“这是杨廷和的功劳啊!不可以抹杀。”

3. 金考卷文言文翻译《怀庆府推官刘君墓表 》归有光

怀庆府推官刘君墓表

怀庆府推官刘君,以嘉靖年月日葬于上海县之方溪。后若干年,其子天民具状,请余表于墓上。

刘氏之先,自大梁来居华亭,曰亨叔。亨叔生仲礼,始徙上海。仲礼生庆;庆生四子。长曰铣,次曰钝。铣坐法,被系京师。钝阴乞守者,代其兄,令出得一见家人而归死。钝既系而铣归,绐其父母云:「钝死,己得赦归。」钝久系而其兄不至。京师士大夫皆知其冤,为馈食饮。久之,赦归。家人惊以为鬼物,母泣曰:「儿馁欲求食,吾自祭汝,勿怖吾也。」钝具言不死状。乃开门纳之。铣仓皇从窦中逸去,遂不知所之。钝生玉、玙。玙为建宁太守。玉以其家衣物寄官所,不令有扰于民。玙卒为廉吏。玉子兖,汀州通判。兖子兆元,字德资,即君也。

君自少举止不类凡儿。及为诸生,尝试高等。嘉靖四年,中应天府乡试。先是,其所亲有诬害君者,及君得举,则又曰:「吾固称德资聪明,今果然矣。」君益厚遇之。上海俗奢华,好自矜眩。君独闭门读书,虽兵阵、风角、占候之书,皆手自抄写。时从野老散发箕踞乐饮,不自表异。计偕还,渡江,登秣陵诸山,呼古人名,举酒与相酬,不醉,不止也。嘉靖某年,选调怀庆,先太守已迁去,会中使衔命,降香王屋山。民苦供应,多逃亡。君摄守,能以权宜办济,使者告成事而去。君尝虑囚,一女子呼冤,君察其诬。系狱已二十年,遂出之。武陟富人,以女许巨室,因借其资,以致大富。而壻家后贫,遂结诸豪为证,欲离婚。君责令归其女,而疑富人家多女婢,即归,恐非真女。乃问有老妪,尝识其女面有黑子。已而果非真女。君怒,欲按籍其家,竟以其女成婚。君为人宽和,至持法,虽宗室贵人请乞,不能夺也。

寻以病去官。至淮 *** 卒。临卒于邑,曰:「吾始与唐元殊饮酒欢呼,宁知有今日耶?我死于此,无亲知故人为诀。男未成,女未嫁,负用世之志而不施,命也夫。」唐元殊者,君从父在汀州,元殊同学相好。时偕游二老峯,皮冠挟矢,从僮奴上山,以酒自随,酒酣,相视大笑。人莫能测也。后元殊过海上,时不见已数年,为道平生,慷慨泣下。当炎暑,置酒,且歌且饮。酒酣,裸立池中,传荷筒以为戏。君既困于酒,且为水所渍,竟以是病。一日,卧覃怀官廨,见一女子徙倚几旁,以为其婢也,呼之取茗,恍惚不见。自是神情不怡,因请告还而卒。时嘉靖某年月日,年四十有九。

君先聘陆文裕公女,后娶瞿氏。子男二人,天民、天献。女三人,适太学生顾从德,县学生张时雍、张秉初。天民自伤少孤,颇为序述君遗事,俾余书之如此。惜其独负奇气,自放于杯酒之间,然所施设一二,已无媿于古人;而不尽其才,可悲也已!

4. 晋候观于军府文言文翻译及答案

晋侯观于军府

原文

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使税之。召而吊之。再拜稽首。问其族。对曰:“泠人也。”公曰:“能乐乎?”对曰:“先人之职官也,敢有二事?”使与之琴,操南音。公曰:“君王何如?”对曰:“非小人之所得知也。”固问之,对曰:“其为大子也,师、保奉之,以朝于婴齐而夕于侧也。不知其他。”公语范文子,文子曰:“楚囚,君子也。言称先职,不背本也;乐操土风,不忘旧也;称大子,抑无私也;名其二卿,尊君也。不背本,仁也;不忘旧,信也;无私,忠也;尊君,敏也。仁以接事,信以守之,忠以成之,敏以行之。事虽大,必济。君盍归之,使合晋、楚之成?”公从之,重为之礼,使归求成。(《左传·成公九年》)

译文

晋景公视察军用仓库,见到了钟仪。晋侯问道:“那个戴着南方帽子的囚徒是谁?”官吏回答道:“这是郑国人所献的楚国囚徒。”晋侯让人放了他,把他召来并且问候他。钟仪行再拜礼向晋侯叩头。晋侯问他世代所司官职,他回答道:“是乐官。”晋侯问他:“会奏乐吗?”钟仪回答:“这是我的祖先所从事的官职,我哪敢从事别的事情?”晋侯让人给了他一只琴,他演奏出南方的音乐来。晋侯问:“你们的君王怎么样?”他说:“这不是小人我所能知道的。”晋侯坚持问他,他说:“当他是太子的时候,师、保侍奉他,早晨去向婴齐学习晚上去向侧学习,我不知道别的了。”晋侯跟范文子说了钟仪的事儿,范文子说:“这个楚国囚徒是个君子啊。谈话时讲先人的职业,这是不违背根本;奏乐时奏家乡的乐调,这是不忘故里;举出楚君当太子时的事例,也没有私心;点名说到楚君的两位卿相,这是尊崇君主。不违背根本,这是仁;不忘故里,这是信;没有私心,这是忠;尊崇君主,这是敏。用仁来辨别事理,用信来守护它,用忠来成全它,用敏来推行它。事情即便很大,也必定能成功。您何不让他归去,以他来成全晋国和楚国的交往呢?”晋侯听从了范文子的话,重礼以待钟仪,使他归国去求和。

5. 《魏源传》文言文翻译

《明史 魏源传》

原文: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进士。除监察御史。辨松江知府黄子威诬。奏减浙东濒海渔课。巡按陕西。西安大疫,疗活甚众。奏言:“诸府仓粟积一千九十余万石,足支十年。今民疫妨农,请输钞代两税之半。”从之。两遭丧,俱起复。

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转徙。帝以源廉正有为,命为左布政使,俾驰驿之任。时侍郎许廓往抚辑,廷议又起丁忧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与廓、昌祺发仓廪,免逋赋杂役,流民渐归。雨亦旋降,岁大丰。居三年,召还,授刑部左侍郎。明年,永丰民夏九旭等据大盘山为乱。帝以源江西人,命抚之,都督任礼帅兵随其后。未至,官军擒九旭,因命二人***木四川,兼饬边务。

英宗即位,进尚书。正统二年五月命整饬大同、宣府诸边,许便宜行事。源遣都督佥事李谦守独石。按行天城、朔州诸险要,令将吏分守。设威远卫,增修开平、龙门城,自独石抵宣府,增置墩堠。免屯军租一年,储火器为边备,诸依权贵避役者悉括归伍。寻以宣、大军务久弛,请召还巡抚佥都御史卢睿,而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朝廷不听。于是言官以临边擅易置大臣为源罪,合疏劾之。帝以源有劳,置不问。事竣还朝,与都御史陈智相詈于直庐。智以闻,诏两责之。

岁旱,录上疑狱,且请推行于天下,报可。旋坐决狱不当,与侍郎何文渊俱下狱。得宥,复以上辽王贵烚罪状,不言其内乱事,与三司官皆系诏狱。累月,释还职。源在刑部久,议狱多平恕。陕西佥事计资言,武臣杂犯等罪,予半俸,谪极边。源以所言深刻,奏寝之。六年,以足疾命朝朔望。八年,致仕,卒。

译文:

魏源,字文渊,建昌县人。永乐四年考中进士,授职监察御史。辨明松江知府黄子威被诬陷的事,上奏减免浙东沿海一带渔民的课税。魏源巡视考察陕西,西安发生大瘟疫,治疗救活了很多人。上奏说:“各官府粮仓储存的粮食有1090多万石,足以维持十年。现如今百姓因发生瘟疫而妨害了农事,我请求(让他们)交纳钞券代替两税的一半。”皇帝听从了他的请求。他两次遭遇父母丧事,都在守丧期间被重新任用。

宣德五年,黄河以南地区因干旱发生饥荒,百姓大多辗转迁徙。皇帝认为魏源清廉正直又有作为,任命他为左布政使,让他乘驿马快速赴任。当时侍郎许廓前往河南安抚灾民,朝廷商议又起用在家守丧的布政使李昌祺,让他官复原职。魏源与许廓、李昌祺打开粮仓救济,免除拖欠的赋税和各种杂役,流亡的百姓逐渐回归家园。不久,雨也降了下来,当年粮食大丰收。过了三年,魏源被召回朝廷,任刑部左侍郎。第二年,永丰百姓夏九旭等占据大盘山作乱。皇帝认为魏源是江西人,命令他前往安抚,都督任礼率兵跟随其后。还未到达,官军已抓获夏九旭,于是皇帝又命令他们二人在四川***集木材,同时整顿边防事务。

英宗即位,(魏源)升任刑部尚书。正统二年,命令魏源整治大同、宣府各边镇,准许他根据情况自行决断处理事情。魏源派遣都督佥事李谦守卫独石。巡察天城、朔州各要塞,命令将吏分区守卫。设置威远卫,增加修筑开平和龙门城,从独石到宣府,增设瞭望敌情的堡垒。免除屯军租税一年,储存火器作为边防装备,那些依附权贵逃避兵役的人全部收编到军队中。不久,因为宣府、大同的军务长久松懈,请求朝廷召回巡抚佥都御史卢睿,推荐兵部侍郎于谦为镇守参赞。这时,谏官把身临边关擅自更换设置大臣作为魏源的罪名,一起上疏弹劾他。皇帝认为魏源有功劳,放置不予追究。事情办完后回到朝廷,魏源与都御史陈智在值班房相互责骂,陈智把这件事报告给皇帝,皇帝下发诏书,责备了他们俩。

有一年发生旱灾,魏源审核上奏疑难案件,并且请求推行到全国,朝廷批复同意。不久因断案不当获罪,跟侍郎何文渊一起被关进监狱。得到宽恕,又因为上奏辽王朱贵烚的罪状,不说跟他有关内乱的事,和三司官员一起都被关进钦犯监狱。过了几个月,魏源被释放并官复原职。魏源在刑部时间长,断案大多平和宽缓。陕西佥事计资说,武官犯其他罪的,等同专类罪名,给予俸禄减半(的惩罚),并贬黜到最边远的地方。魏源认为他所说的过于苛刻,上奏停止了这一做法。六年,因为脚病,朝廷特命他只须在初一和十五上朝。八年,退休回家,去世。

6. 连辟公府不就是哪篇文言文

“连辟公府不就”出处:两汉·范晔《张衡传》。意思是屡次被公府征召,都没有就任。具体原文如下: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奇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玑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时政事渐损,权移于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张衡生平简介

张衡上究天文,下穷地理,精于历算,擅于机械,自然也洞察当时社会世情。官场之中,有日天地黑,无风海生浪,所以他先是不做官,想洁身避祸,后来不得不入官场,顺帝“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避其锋芒,巧为应对。即令这样,那帮阉竖还“共谗之”,使他更明白在那种政治漩涡中,如履春冰,如捋虎尾,确实是“吉凶倚伏,幽微难明”,而要“常思图身之事”。当他***打击了河间王的恶势力后,也就急流勇退,做出了极明智的决策:“上书乞骸骨”,请求退休还乡了。从他的《四愁诗》《思玄赋》《归田赋》中,都看出作为一个正直的官吏、有为的学者,在当时内心的苦闷,无力除恶,无法避祸,只有独善其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