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翻译_郢人斫垩原文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1 0
  1. 鉴赏白居易讽喻的诗歌
  2. 白居易和刘禹锡的绝世基情
  3. 白居易《讽喻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4. 白居易的讽喻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独到的成就?

拔群出萃:高出众人。多指才能。

 出处:《晋书?夏侯湛传》:?弱年而入公朝,蒙蔽而当显举,进不能拔群出萃,却不能抗排当世。

 百里挑一:一百个当中就挑出这一个来。形容人才出众。

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翻译_郢人斫垩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姑爷年纪略大几岁,并没有娶过的,况且人物儿长的是百里挑一的。?

 奔逸绝尘:奔逸:疾驰;绝尘:脚不沾尘土。形容走得极快。也形容人才十分出众,无人企及。

 出处:《庄子?田子方》:?夫子奔逸绝尘,而回瞠若乎其后矣。?

 标新立异: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逍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于众贤之外。?

 别具匠心:匠心:巧妙的心思。指在技巧和艺术方面具有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

 出处: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别具一格:别:另外。另有一种独特的风格。

 出处:清?吕留良《与施愚山书》:?咏见赠诗,风力又别具一格。?

 别树一旗:比喻与众不同,加成一家。

 出处:清?袁枚《随园诗话》卷七:?唐义山、香山、牧之、昌黎,同学杜者;今年内其诗集,都有是别树一旗。?

 斗榫合缝:榫:榫头,竹、木、石制器物或构件上利用凹凸相接处凸出的部分榫头和卯眼非常适合,不露缝隙。形容手艺高超。

 出处:明?张岱《陶庵梦忆?报恩塔》:?一金身,琉璃砖十数块凑成之,其衣褶不爽分,其面目不爽毫,其须眉不爽忽,斗笋合缝信属鬼工。?

 独步天下:独步:独一无二,特别突出。超群出众,无人可比。

 出处:《后汉书?戴良传》:?独步天下,谁与为偶!?

 独鹤鸡群:一只鹤站在鸡群中。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超群出众。

 出处:晋?戴逵《竹林七贤论》:?嵇绍入洛,或谓王戎曰:?昨于稠人中始见嵇绍,昂昂然若野鹤之在鸡群。南朝梁?刘义庆《世说新语?容止》:?嵇延祖卓卓如野鹤之在鸡群。?

 丰标不凡:风度仪表不同于一般。形容风度出众。

 高才大学: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高才绝学:①犹言才学高超。②指才学高超的人。

 出处:宋?苏轼《续欧阳子〈朋党论〉》:?唐柳宗元、刘禹锡使不陷叔文之党,其高才绝学,亦足以为唐名臣矣。?

 高才远识:才能高超,见识深远。

 出处:《三国志?魏志?和洽传》?清醇有鉴识?裴松之注引三国?魏?周斐《汝南先贤传》:?召陵谢子微,高才远识。?

 高才卓识:才能高超,见识深远。同?高才远识?。

 出处:《隋唐演义》第七六回:?[上官昭容]果是高才卓识,即沈宋二人,尚且服其公明,何况臣等。?

 高明远识:高明:(见解或技能)高超。远识:远大的眼光。指见识高远。亦作?高明远见?。

 高情逸兴:清高超逸的情致。

 出处:《宣和画谱?胡擢》:?尝谓其弟曰:?吾诗思若在三峡之间闻猿声时。?其高情逸兴如此。?

 鬼斧神工: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出处:《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忧鬼神。?

 鬼工雷斧: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同?鬼斧神工?。

 出处:明?宋濂《滩哥石砚歌》:?鬼工雷斧琢削古,天光**生新容。?

 鬼功神力:形容事物精妙高超,非人力所能为。

 出处:元?郝经《赵州石桥》诗:?鬼功神力古未有,地维欲绝还钩连。?

 鬼刻神劖:犹言鬼斧神工。形容艺术技巧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出处:金?元好问《云峡》诗:?不知天壤此尤物,鬼刻神劖通有几

 桂林一枝:桂花林中的一枝花。原为晋时郤诜的自谦语。后称誉人才学出众。

 出处:《晋书?郤诜传》:?累迁雍州刺史。武帝于东堂会送,问诜曰:?卿自以为何如诜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鹤困鸡群:比喻才能出众的人沦落于平庸之辈当中。

 出处:清?李渔《闲情偶寄?演习?教白》:?苟得其人,必破优伶之格以待之,不则鹤困鸡群,与侪众无异。?

 后进之秀:犹言后起之秀。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出处:《宋书?张畅传》:?畅少与从兄敷、演、敬齐名,为后进之秀。?

 后来之秀:秀:特别优秀的。后辈中的优秀人物。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赏誉》:?范豫章谓王荆州:?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王曰:?不有此舅,焉有甥?

 后起之秀:后来出现的或新成长起来的优秀人物。

 出处:《晋书?王忱传》:?卿风流俊望,真后来之秀。?

 换斗移星:改变星斗的位置。比喻手段高超,神通广大。

 出处:宋?克勤《圆悟佛果禅师语录》第十七卷:?佛祖命脉,列圣钳锤,换斗移星,经天纬地。?

 挥洒自如:挥:挥笔;酒:洒墨。形容画画、写字、作文,运笔能随心所欲。

 出处:唐?李颀《赠张旭》:?兴来洒素壁,挥笔如流星。?

 家骥人璧:喻指优秀人才。

 出处:明?胡应麟《诗薮?国朝下》:?穆庙时,寓内承平,荐绅韦布,操觚令简,家骥人璧,云集都下。?

 箭不虚发:虚:空。形容箭术高超,百发百中。

 出处: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弓不虚发,应声而倒。?

 矫矫不群:矫矫:翘然出众的样子;群:与众不同。形容高超出众,不同一般。

 出处:清?无名氏《杜诗言志》卷十二:?此《赠王公思礼》,分明写一位精细勇烈人。故能所向无敌,任事多效。首详其出处及幼少之事,便已矫矫不群。?

 迥然不群:迥然:相距很远或差别很大的样子;不群:与众不同,不同于流俗。形容超群出众,身手不凡。

 出处:明?朱之瑜《朱舜水集?九?与小宅生顺书三十六首(其一)》:?佳作路头醇正,气势冲沛,辞意雅驯,与往日所见贵国之文迥然不群。?

 绝伦逸群:伦:类;逸:超过。超出众人,没有可以相比的。

 出处:明?朱之渝《答安东守约书三十首》:?况贤弟未尝晤接,而才识绝伦逸群,笔则笔,削则削,虽有知我,宁无罪之者哉

 开合自如:合:按照,适合;自如:不受阻碍和拘束。打开闭合不受拘束,形容按照自己的意愿办事。

 出处:法?法布尔《蝉》:?腿可以伸缩,前面的爪能够开合自如。?

 旷世逸才:旷世:绝代;空前。逸才:超人的才智。当代少见的出众的才能。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伯喈旷世逸才,若使续成汉史,诚为盛事。?

 良工巧匠:良工:手艺精良的工人;巧匠:技艺精巧的匠人。指技艺高超的工匠。

 出处:《吕氏春秋?慎大览?不广》:?齐之东鄙人有常致苦者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龙伸蠖屈:形容笔势飞动,书法高超。

 论高寡合:言论高超,投合者少。

 落纸云烟:笔墨落到纸上如同云烟一样变幻多姿。形容书法或诗文高超玄妙,变化多姿。

 妙手丹青:妙手:技能高超的人;丹青:绘画的颜料,比喻绘画的艺术。指优秀的画家。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庄濯江寻妙手丹青画了一幅?登高送别图?,在会诸人,都做了诗。?

 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出处:宋?陆游《文章》诗:?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粹然无疵瑕,岂复须人为。?

 烹龙炮凤:①比喻烹调珍奇肴馔。亦形容菜肴豪奢珍贵。②比喻高超的艺术技艺。亦作?烹龙庖凤?。亦作?烹龙煮凤?。

 品学兼优:兼:都。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一定是一位品学兼优,阅历通达的老长辈。?

 人才出众:人品才能超出众人。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十二:?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

 人材出众:人品才能超出众人。同?人才出众?。

 出处:清?吴趼人《情变》第四回:?我想我们二官人材出众,生得又秀气,何老头子见了,一定是中意的。?

 人中骐骥:骐骥:良马。比喻才能出众的人。

 出处:《南史?徐勉传》:?此所谓人中骐骥,必能致千里。?

 日下无双:京城无人可比。比喻才能出众。

 出处:《梁书?伏挺传》:?父友人乐安任?深相叹异,常曰:?此子日下无双。

 神工鬼斧:象是鬼神制作出来的。形容艺术技艺高超,不是人力所能达到的。

 出处:《庄子?达生》:?梓庆削木为鐻,鐻成,见者惊忧鬼神。?《南史?谢惠连传》:?此语有神工,非吾语也。?元?吴莱《大食瓶》诗:?晶荧龙宫献,错落鬼斧镌。?

 神通广大:神通:原是佛家语,指神奇的法术。法术广大无边。形容本领高超,无所不能。

 出处:《***三藏法师取经诗话?入王母地之处第十一》:?师日:?你神通广大,去必无妨。

 十人九慕:慕:羡慕。十个人见了有九个人羡慕。形容才貌出众,***羡慕。

 泰山北斗:泰山:东岳,在山东省泰安市;北斗:北斗星。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出处:《新唐书?韩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天下独步:独步:独一无二,特别突出。超群出众,无人可比。

 出处:《后汉书?戴良传》:?独步天下,谁与为偶!?

 脱颖囊锥:比喻才能出众者。

 文武双全:文:文才;武:武艺。能文能武,文才和武艺都很出众。

 出处:《旧唐书?李光弼传》:?蕴孙、吴之略、有文武之才。?

 吴带当风:唐画家吴道子善画佛像,笔势圆转,所画衣带如被风吹拂。后人以之称美其高超画技与飘逸的风格。

 秀出班行:秀出:高出,引伸为才能出众,优秀;班行:班次行列,指在朝为官的位次,后也指同列、同辈。才能优秀,超出同辈。

 出处:唐?韩愈《太原王公神道碑铭》:?秀出班行,乃动帝目。?

 褎然冠首:指出众,超出同辈而居首席。同?褎然举首?。

 出处:清?曾国藩《圣哲画像记》:?我朝学者,以顾亭林为宗,《国史儒林传》褎然冠首。?

 褎然居首:指出众,超出同辈而居首席。同?褎然举首?。

 出处:清?王韬《征设香山南屏乡义学府》:?太守少尝读书于米利坚者十年,两试太学,褎然居首。?

 玄妙入神:形容技艺学问已进入高超而神奇的境界。

 雁过拔毛:大雁飞过时也能拔下毛来。原形容武艺高超。后比喻人爱占便宜,见有好处就要乘机捞一把。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一回:?他既没有那雁过拔毛的本事,就该悄悄儿走,怎么好好儿的把人家拆弄个稀烂。?

 杨穿三叶:原指射技高超。也比喻兄弟三人相继科举及第。

 出处:《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瑶林玉树:形容人容貌智力出众。同?瑶林琼树?。

 一箭双雕:原指射箭技术高超,一箭射中两只雕。后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出处:《北史?长孙晟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晟,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双贯焉。?

 移山填海:移动山岳,填平大海。指仙术法力高超。现多比喻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伟大力量和气魄。

 出处:明?无名氏《八仙过海》第二折:?俺众仙各施神通,移山填海,水尽枯干,教你无处潜藏。?

 移星换斗:形容法术神妙或手段高超。

 出处:明?叶宪祖《团花凤》第四折:?你道是移星换斗少人知,又谁知藏鹦隐鹭须见。?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六十七回:?缚怪擒魔称第一,移星换斗鬼神愁。?

 遗珠弃璧:本指弃置不用的珍珠玉璧,比喻弃置不用的美好事物和优秀人才。

 出处:宋?陆游《〈曾裘父诗集〉序》:?然裘父得意可传之作,盖不止此,遗珠弃璧,识者兴叹。?

 艺高胆大:形容大胆的手法来自高超的技艺。

 应付自如:应付:对付,处置。自如:按自己的心愿做事。处理事情从容不迫,很有办法。

 出处:茅盾《子夜》五:?这样才能应付自如,所向必利。?

 应弦而倒:随着弓弦的声音而倒下。形容射箭技艺高超。

 郢匠挥斤:比喻纯熟、高超的技艺。

 出处:《庄子?徐无鬼》载,匠石挥斧削去郢人涂在鼻翼上的***,而不伤其人。

 郢人斤斧:比喻成熟、高超的技艺。同?郢匠挥斤?。

 出处:宋?苏辙《和子瞻濠州七绝?观鱼台》:?庄子谈空惠子听,郢人斤斧俟忘形。莫嗟质丧无知者,对石何妨自说经。?

 郢人斤斫:比喻成熟、高超的技艺。同?郢匠挥斤?。

 出处:唐?刘禹锡《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诗:?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郢人运斧:比喻成熟、高超的技艺。同?郢匠挥斤?。

 出处:《人民日报》1957.5.10:?这真不亚于郢人运斧的本领,也不弱于西医开肠破肚所需要的准确与细心。?

 郢人斫垩:比喻成熟、高超的技艺。同?郢匠挥斤?。

 出处:元?刘敏中《最高楼》词:?郢人斫垩元无迹,仙家种玉不论畦。?

 ***自如:①悠闲适意,无拘无束。②犹言从容不迫。

 出处:明?彭时《彭文宪笔记》:?然职清务简,***自如,世谓之玉堂仙。?

 运掉自如:指运用和回旋都非常熟练自然。

 出处:王国维《人间词话》五三:?提要驳之,谓犹能举七十斤者,举百斤则蹶,举五十斤则运掉自如,其言甚辨。?

 运斤成风:运:挥动;斤:斧头。挥动斧头,风声呼呼。比喻手法纯熟,技术高超。

 出处:《庄子?徐无鬼》:?郢人垩漫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斫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斫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

鉴赏白居易讽喻的诗歌

刘禹锡与白居易常相唱和,并称“刘白”。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

刘禹锡贞元九年(793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于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有《刘梦得文集》,存世有《刘宾客集》。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府运动,世称“元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扩展资料

刘禹锡与白居易同岁,他们俩的遭遇颇为相似,都是几经挫折。刘白二人仕途都不够顺畅得意,又是同样的文***风流,正所谓惺惺相惜,他们于相互酬唱中结下深厚的友谊。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就是刘白二人交往唱和中所留下的著名篇章。这首诗写于扬州,当时刘禹锡被罢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北归京师,同时白居易也从苏州回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原诗: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这首诗写得十分委婉,同情中饱含赞美,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

意思是说:你为我热情拿过酒杯添满酒同饮共醉,我们一起拿筷子击打盘儿吟唱诗歌。虽然你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也没有办法。抬眼看到的人都荣耀体面而你却长守寂寞,满朝官员都有了自己满意的位置而你却虚渡光阴。也知道你应该被才高名显所累,但这二十三年的损失也太多了。

刘禹锡读了这首诗,感慨万千。想起过去贬谪中种种的不得意,于是接过白诗的话头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然后又借两个典故抒发自己长期被贬的心境,不过接下来两句就明朗多了,满含着对未来的希望,也表现出诗人的乐观主义精神。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原诗: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意思是说:巴山楚水凄凉之地,二十三年默默谪居。只能吹笛赋诗,空自惆怅不已。回来物是人非,我像烂柯之人,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逢春。今日听你高歌一曲,暂借杯酒振作精神。

扬州相逢后二人一同北上,一路上结下深情厚谊。此后刘白诗歌唱和渐多,单是留传下来的唱和诗就有二百多首。开始由于两人仕途依然坎坷,总是千里寄书互相安慰鼓励。

到了晚年,两位大诗人都职闲身轻,幽居洛阳。多年的老朋友终于有机会好好相聚,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于是频繁来往,一唱一和,给后人留下许多名篇佳句。

白居易曾有诗赠刘禹锡“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出自《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是说待到菊花黄时自家的酒酿熟,我再与你一醉方休共乐陶然。)令人悠然神往。

白居易在刘禹锡去世后写了《哭刘尚书梦得二首》,其一云: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意思是:两人年龄相同,一起经历过政治上的挫折和打击,后来二人又一起在东都洛阳过着亦官亦隐的悠闲生活,但现在却是一个死去一个仍然还活着。两人在一起的时候,也曾如刘备、曹操那样杯酒论英雄,互相以对方为敬佩的对象。

对方诗文中的深刻含意,诗人也是能够体会得很深的。但是,现在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但诗人想着像刘禹锡这样的豪杰、贤明之士虽然已经死去但他的精神一定还在,在地下他应该与诗人的另一好友也是刘禹锡的好友元稹一起自由地游玩吧。

这首诗中回顾了两人多年的交情,赞美了刘禹锡的才华与操守,最后又联想到另一位早逝的老朋友元稹,希望自己最好的两个朋友能在另一个世界结伴同行。这首诗充分说明了元刘二人在白居易心目中的地位。

百度百科--白居易

百度百科--刘禹锡

白居易和刘禹锡的绝世基情

那首啊?他讽喻的诗歌比较多。

下面是找的别人的。你看看行不

白居易想通过他的讽喻诗兼济天下,可是这个志向在生前没能实现,在他身后,却激励着一代代的志士仁人普济天下苍生。直到今天,他的《秦中吟》、《***府》仍然有着鲜活的现实意义。留待这节课要讲的,是其艺术特色。说起来,白诗的艺术特色,艺术成就,同样在白居易生前,人们不甚了了。这一点他自己很清楚:“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与元九书》

到今天,因为白居易的讽喻之“意激”而褒其政治性强,“言质”而贬其艺术性差的,大有人在。我上节课说过,《秦中吟》,尤其是《***府》中的大量诗篇,以及其他一些讽喻诗,艺术性相当讲究。《长恨歌》、《琵琶行》等等,人们的分析已经很多了,而对讽喻诗,关于思想性的论述远远多于艺术性的探讨,所以这节课我们专谈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没有脱离开内容的抽象的形式,艺术形式是为表现其思想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既然是讽喻性质,就决定了这类诗必然有不同于其他诗的艺术特色。拿不同性质类别的诗来比较其艺术的高下,没意义,或者说无从比较。打个比方,唱歌,有美声有通俗,比赛的时候是分开进行的,各有各的标准,诗也一样,有人说《卖炭翁》不如《长恨歌》艺术性高,这就好象是把通俗歌手和美声歌手放到一个组里比赛了。有人说,这些讽喻诗过于直白,尽露,缺乏婉转含蓄,没有余韵,他这是拿爱情诗的标准来衡量了,如果有这几项缺点,绝不是好的爱情诗,但是要求讽喻诗写得婉转含蓄余韵无穷,可就荒唐了。谁能够把“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婉转含蓄一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样激愤的斥责,还需要什么余韵吗?如果有余,那就是没能痛快淋漓,正是讽得还不够。所以我们必须按讽喻诗性质的要求,来分析其艺术形式,越能把讽喻内容表达得充分透彻,说明它的形式就越臻完美,艺术特色就愈加鲜明。

白居易的讽喻诗呈现出哪些艺术特色?我看至少有这样几项:

(一)、塑造典型;

(二)、构架情节;

(三)、突出对比;

(四)、结合议论。

我们以诗或诗句为例逐项分析。

第一,先看怎样塑造典型。

白居易说他的《秦中吟》“一吟悲一事”,其实不止《秦中吟》,他所有的讽谕诗基本都这样,一诗只写一件事。但这“一事”,不是随意信手拈来的,有条件,按《秦中吟》、《***府》的序说,必须“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其事核而实”,这实际就是说从很多真事中选取最足悲最核而实的,这个我们先以《卖炭翁---苦宫市也》为例。当时的宫市什么样?《新唐书》这样记载:“有赍物入市而空归者。每中官出,沽浆卖饼之家皆撤肆塞门。”韩愈《顺宗实录》有一句:“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可见受害者很多,白居易所听到的,不会少,但他只写一个卖炭的老翁,原因一定是最悲最实,而在写的过程更集中于一个“悲”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话,抓住三个部位,描出三种以上的颜色:脸、鬓、手,脸色焦黄、鬓发苍苍(苍苍就不止一种颜色)、十指乌黑,结合上下文读者知道了他是自己砍柴自己烧炭自己推车来卖,这样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老人,已经令人感到心酸了。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十四个字,勾勒出一种最低水平的生存状态,仅仅活命而已,如果卖不到钱,就没有活路。这就已经够悲了,但诗人还在继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诗人为什么这样继续?是行文悲到极处的需要。悲到极处之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就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断了这样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老人的活路!

我们再以《上阳白发人》为例,继续看诗人怎样选择题材塑造典型: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

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此诗前,白居易有一段注:

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

这段注,第一说明“其事核而实”,第二说明这样的宫人一关就是30---60年,第三说明这样的“别所”不止一处。但为什么只写“上阳”?“后宫佳丽三千人”为什么只写这一个?同样是为了极致其悲,为了塑造典型。不去罗列大量的后宫女子和她们的种种遭遇,而只选取一个终生被幽禁的宫女。不写她的青年的美貌,却是写她的老年的龙钟;不写她的希望,偏偏写她的绝望。一轮一轮的春夏秋冬,多少个难捱日落的白天,多少个展转不眠的长夜。宫中鸟儿宛转的呜叫,原来还心烦意乱,现在看到梁上双飞双栖的燕子,也不再羡慕它们。诗人是这样只通过这一位宫女一生的悲惨遭遇,就形象地概括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这就叫作典型。

唐代以宫怨为主题的诗歌多得很,但大量是用绝句形式描写宫女的某种哀怨情绪,我们不必举别人的例子,仍用白居易的,试加比较,就可以看出典型与非典型的区别: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这两首绝句当然也很好,但不是用典型反映一般,是用取其一端写出某一侧面的手法。而《上阳白发人》,是以一个宫女一生的不幸为典型,加以细致、具体、生动的刻画,反映的却可以说是2000年中几十万宫女共同的悲惨命运。

第二,再看怎样构架情节。

构架情节,就是要叙述故事,有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有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还要有大量的细节来丰富充实,使人如见如闻身临其境。《上阳白发人》,一个宫女一生的故事;《卖炭翁》,一个老人和两个太监一上午的故事;我们再看诗人白居易和一位“村老”以及一帮“暴卒”一晚上的故事,这就是《与元九书》中所说的使“握军要者切齿”的那一篇,《宿紫阁山北村》。这首诗写于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时年三十九岁,正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餐。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早晨,诗人白居易去游览紫阁峰,傍晚,投宿在山下的村中。村农见了非常高兴,摆酒欢迎。举起酒杯还没有来得及喝,突然冲进来一帮横暴的士兵;他们身穿紫衣,手拿刀斧,乌七八糟的有十多个人,不由分说,抢过杯子就喝酒,又把盘中的饭菜糟蹋干净。主人退到后面站立,束手束脚,倒好像是外人。院中有一棵珍贵的大树,已经生长了三十个年头,主人哪敢可惜它,只能任凭暴徒拿斧头砍断树根。这时我们才知道,上面抢夺酒食只是一个序幕,***在这呢,暴卒们要砍树,这才是他们闯来的目的。从下文暴卒的“口称”和诗人对“村农”的劝戒中,我们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口称***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那些暴卒自称属于神策军,是***造府派来伐木料的。主人啊,你千万不要再说了,神策军的头领正承浩荡皇恩!这两句,是诗人的话。我们再想想,暴卒要砍树,白居易能不阻拦吗?可也没拦住。白居易何许人也?皇帝身边的左拾遗,翰林学士,很多宰相翰林学士出身啊,神策军都不放在眼里,他们还能把普通百姓放在眼里?所谓“神策军”,即当时的禁卫军。从贞元年间开始,特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元和初年,宪宗宠信宦官吐突承璀,让他做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接着又派他兼任“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这简直是让个太监担任全国军队的统帅了,所以白居易曾上书极力谏阻。这首诗中的“中尉”,指的就是吐突承璀。白居易真不愧为大家,层层深入地谋篇布局,颇具匠心:开始“暴卒”来历不明,后来他们自称 “神策军”,再揭出他们的后台“中尉”,最后“承恩”,只两个字,让全诗主旨豁然开朗:“神策军”为什么如此嚣张?正因为皇帝宠幸他们的头目---大太监吐突承璀。这首诗不在《秦中吟》、《***府》中,但也属于讽喻诗,讽喻什么是不是很清楚啊?难怪使得“握军要者切齿”。

第三,看如何突出对比。

白居易在他的讽喻诗中往往先尽情描摹达官贵人们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出人意料地突起一个对立面,比如上节课讲过的《轻肥》和《歌舞》:在描绘那些宦官“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鱠切天池鳞”之后,突起“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之后,突然一句“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随后戛然而止。我想仅就这两首看,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没有余韵”。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社会的极端不公,凸显了矛盾的极端尖锐。

第四,看怎样结合议论。

发议论,是白居易所谓“卒章显其志”的一种手段,有的用其他手段,就没有议论,但凡结合了议论的,多数议论也很形象,富有情感,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比如《红线毯》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之后,作者仿佛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大声斥责: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新丰折臂翁》讽喻戒边功,是用生动的历史教训来形象地议论:

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宰相宋开府”指贤相宋璟,这两句说的是***初天武军牙将郝灵佺斩突厥默啜,自谓有不世之功,可是宋璟为了防止边将为邀功请赏而滥用武力,并不封赏他。“天宝宰相杨国忠”两句所指的事情,我们在杜甫系列讲过,杨国忠两次挑起与南昭的战争,前后死了近二十万人。这是用历史事实的对比,形象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主张和态度。

最后,我们借古人的评说,谈谈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点,这就不止限于讽喻,白诗语言的总体风格是通俗平易,只引古人之言即能说明,所以我们不再多分析。

《***府》的序中“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几句,除第三句“其事核而实”外,其他三句都是白居易对自己诗歌语言的要求:

“辞质而径”,质朴、易懂;

“言直而切”,直率、准确;

“体顺而肆”,流畅、上口。

要达到这几项要求,并非容易。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赵翼的《瓯北诗话》认为:“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

白居易的好朋友刘禹锡有一首诗,最形象最准确地道出了白诗的特色:

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玉琴清夜人不语,琪树春朝风正吹。

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我们就用刘禹锡的这一句“仙人衣裳弃刀尺”作这一讲的题目,那就不只是论白居易的讽喻诗了,也不止是论语言特点了,这一句实际上是最形象地概括了白居易各类诗歌共有的艺术特色,那就是——天衣无缝。

白居易《讽喻诗》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是诗的国度。诗人,是天下间最浪漫的灵魂。最浪漫灵魂间的碰撞,成就绝世的基情。

李白与杜甫,王维与孟浩然,他们的情谊大家耳熟能详,但在另一对诗人面前,缠绵的光芒就黯淡了许多。

这对就是“刘白”。

刘禹锡和白居易,一个是诗豪,一个是诗魔。

开始,刘禹锡并不认识白居易,他的好基友是柳宗元。中学时候,刘柳二人就经常讨论诗歌,一起参加新概念诗歌竞赛,又一起拿一等奖。

年少成名的他们,曾在诗坛并称“刘柳”。

直到高中毕业,一个去玩赛车,一个办杂志。渐渐疏远了。

柳宗元去了偏文艺的散文圈,发展的很好,同时与刘唱和渐渐变少。而刘禹锡却留在诗坛乘风破浪,勇往直前。由于才气纵横到乱窜的地步,没多久就做了中唐诗坛武林盟主。

刘禹锡一得意,就写了这首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

刘禹锡这个人,有个毛病,嘴上没有把门的。狂傲起来,很多人受不了。比如上面这首诗,就把同事和上司得罪个遍。

这首诗翻译成现代汉语,是这个意思:满朝尽是些拍马屁的***,要不是我当年被贬让了位置,能有你们今天?

刚被贬了十年,从偏远的湖南山区奉召回京的刘禹锡,遭到了圈子里人的一致白眼,立马贬去更偏远的广东山区凉快了。

哥虽已不在江湖,但江湖到处是哥的传说。就算被贬天涯海角,刘禹锡诗界一哥地位仍然无人撼动,这让那些对手非常不爽。

不服气的人很多,组团要跟刘禹锡掰手腕,一定要在才情和事业上全面打垮刘禹锡这个***的毒舌傲娇男。

然而搞了半年,愣是并没找到一位能与之匹敌的人。就在大家失望的时候,一个人出现了。

有一天,有人给反刘禹锡联合会递上一摞诗稿,其中有一首震惊四座: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大才啊,打败刘禹锡就靠此人啦!

你叫啥名?

白居易。

其实白居易并不是来约架的,相反,他是来找个机会认识刘禹锡的。

这次之后,白居易京城扬名,他终于有资格和刘禹锡搭上话了。随后,耿直如郭靖的白居易便抛了一百首诗给刘禹锡。

旁人以为能砸倒刘禹锡,可是刘禹锡看的嗨着呢——此人,正是我喜欢的类型。

他越看越高兴,一拍桌子就给白居易回一百首。其中就有这首:

吟君遣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弛。

玉琴清夜人不语,琦树春朝风正吹。

郢人斤斵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

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斵,读作zhuó,当砍,削讲)

翻译过来就是:你的一百首诗伴我度过了一个浪漫的春宵,它们就像仙人的衣裳,那么缥缈美丽毫无瑕疵。人间哪有这样的惊才绝艳?你一定是上天派来拯救我空虚的灵魂的!

从此二人互粉,交换了微信,常在朋友圈互动。你发发感慨,我发发心得,当然都是诗歌。

不过虽然两人互动很多,但相隔千里,从未有机会碰面。

No!

这种卿卿我我、眉来眼去,完全不是大家希望看到的剧情好吗!

大家是来看热闹的,刘白必须开撕!

这件事落到了反刘这会手上。策划一场对杀并没什么难度。

于是江湖传开,天下第一刘禹锡,绝世天才白居易,即将巅峰对决。

机会来了,刘禹锡被调去当苏州***,恰好白居易在附近的杭州当***。两人头一回挨得这么近。这场热闹的PK终于付诸现实。

巅峰双雄会,老大会是谁?

江湖反响热烈,一票难求。

最开心的要算是刘禹锡的那些反对者们。他们弹冠相庆,一同高喊口号:

“怼倒刘禹锡,惊喜又***!”

这场见面会,观众激动,刘禹锡和白居易更激动——毕竟这是他们网聊了这么久,线下第一次见面。

那天,白居易亲自把箸击盘,慷慨悲歌。他是这么写的: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再明白一点换成歌来唱,就是:你在哪万人中央,感受那万丈荣光,看不见你的眼睛,竟然闪着泪光……

白居易这哪里是对决,这是***裸的表白!

听了知音的表白,刘禹锡感动万分,即席回赠白居易一首《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都是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既然你送的是一首歌,我就回两首:往事不用再提,人生几多风雨。而你在这里,就是生命的奇迹。

白居易缓缓拱手:“刘梦德大才啊,棒棒哒!”

刘禹锡拉着白居易的手:“白乐天大爱啊,么么哒!”

好了,撒花,两人礼成。结为安达。

搞活动的人,你们失望不失望?尴尬不尴尬?

酒席最后只剩两个人……这晚夜色很美……

自此以后,二人不管同居长安、洛阳,还是分居两地,诗文交往从未间断过。

大和五年(831年)十月,刘禹锡在赴任途中遇到了在河南上班的白居易,两人朝夕相对,终日喝酒吟诗。

二人度了15天的蜜月,临别时难分难舍,白居易冒雪为刘禹锡饯行,席间白居易吟:

刘郎刘郎莫先起,

苏台苏台隔云水。

酒盏来从一百分,

马头去便三千里。

刘禹锡立即答曰:

洛城洛城何日归?

故人故人今转稀。

莫嗟雪里暂时别,

终拟云间相逐飞 。

白居易抹泪,来来来,喝了这杯还有三杯,以后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刘禹锡拉着手宽慰,离别只是暂时的,下次相见,我们再“云间相逐飞”。

细想一下,这个画面简直太美……后来的李商隐很可能是听了他俩的故事才写出的“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但是他们的恩爱还没秀完。

刘禹锡知道白居易爱鹤,到苏州后设法弄到一只华亭鹤寄给白居易。

那时候快递不如现在发达,估计送这礼物花了一个团队。

白居易非常高兴,随即写诗感谢刘禹锡,说这只华亭鹤“一只重千金”。

刘禹锡知道白居易爱喝酒,又身怀酿酒绝技,还从苏州专门寄来上等糯米。白居易见到这件东西高兴得手舞足蹈,写道:“惭愧故人怜寂寞,三千里外寄欢来。”

白居易喝着自酿的糯米酒,跟刘禹锡***跳热舞,那情那景着实让人眼热口馋。

你俩这么亲热,刘夫人、白夫人知道么?

在见不着刘禹锡的日子,白居易每天都整理二人的聊天记录。《刘白唱和集》前三卷完成,每卷几百首。

山水相隔,这些聊天记录就是就是他们下班后睡觉前的精神食粮。与之相比,陪老婆才是荒唐。

长期两地分居,刘白很受伤。

什么时候能在一起上班就好了。还要买一个小区的房子,住对门!刘禹锡经常发出这样的感慨。

不用多久的,老刘。白居易常宽慰他。

终于,开成元年(836年)刘禹锡调回洛阳,与白居易相聚。

二人不用再天涯各一旁,终于可以一同买宅子。一个居履道里,一个居集贤里。隔窗相望。

这下爽了,酝酿了好多年终于做邻居,上班可以同路拼车,下班还能并肩看话剧。

二人见面方便,唱和频繁。这一年,《刘白唱和集》第四卷也完成了。

这是二人基情的最好记录。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真的很爱把他俩的故事写成诗。

短短相守了七年,刘禹锡与世长辞。风烛残年的白居易闻听挚友谢世痛心不已,挥泪写下《哭尚书刘梦得诗二首》:

四海齐名白与刘, 百年交分两绸缪 。

同贫同病退闲日,一生一死临老头。

杯酒英雄君与曹,文章微婉我知秋。

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

这是白居易对刘禹锡唱的最后一支歌: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

几年后,白居易也去世了。***的诗豪和诗魔,终究会在另一个世界重逢吧。

诗人虽走,感情长存。那些留下了诗和故事,还有经久不散的情谊。穿越千年,像陈年老酒,历久弥香。

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这样的朋友,他就是你的白居易,你就是他的刘禹锡。男的叫兄弟,女的叫闺蜜。有时候比你老婆都亲,有时候比你父母更了解你。能深夜听你吐槽,懂得你的难过,记得你的欢喜。

小学的时候,一起玩弹弓,上树掏鸟窝。

初中时候一起攒游戏卡,交换***。

高中时候一起泡吧,逃课。

大学时候,帮你追妹子。

毕业了再听你上班创业的那些吐槽和苦水。

危难时救你性命,失落时给你动力。

你说啥他都懂,甚至你不说话他也能直到你的心理。

这是什么样的感情可能没人能概括清楚,但是想起他,心里会莫名的感动,会一阵欢喜。

除了父母伴侣,他陪你走过人生大半春秋。仿佛是上辈子的刘和白,洗涑记忆重新来到人间继续相聚。

这样的朋友,每个人都有,而且有一大堆的回忆。

所以没事儿跟你的朋友写写诗。友谊之诗,那将是你们自己的佳话。

白居易的讽喻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独到的成就?

在思想成就方面,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富有强烈现实性和批判性。他描述了这个时代中最尖锐的贫富不均现象和下层百姓在各种剥削勒索下艰难挣扎的悲惨状况,注意到边疆无休止的战争导致千万百姓无辜丧生,等等。在艺术成就方面,诗人因事起意,一吟悲一事;长于叙事状物;通过外貌和心理描写,塑造性格鲜明、形象生动的人物;相反相成,在对比中见爱憎;用常得奇,平易中见精粹。

仙人衣裳弃刀尺

——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上节课我们讲到白居易想通过他的讽喻诗兼济天下,可是这个志向在生前没能实现,在他身后,却激励着一代代的志士仁人普济天下苍生。直到今天,他的《秦中吟》、《***府》仍然有着鲜活的现实意义。留待这节课要讲的,是其艺术特色。说起来,白诗的艺术特色,艺术成就,同样在白居易生前,人们不甚了了。这一点他自己很清楚:“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至于讽谕者,意激而言质;闲适者,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与元九书》

到今天,因为白居易的讽喻之“意激”而褒其政治性强,“言质”而贬其艺术性差的,大有人在。我上节课说过,《秦中吟》,尤其是《***府》中的大量诗篇,以及其他一些讽喻诗,艺术性相当讲究。《长恨歌》、《琵琶行》等等,人们的分析已经很多了,而对讽喻诗,关于思想性的论述远远多于艺术性的探讨,所以这节课我们专谈白居易讽喻诗的艺术特色。

没有脱离开内容的抽象的形式,艺术形式是为表现其思想内容服务的,内容决定形式,内容既然是讽喻性质,就决定了这类诗必然有不同于其他诗的艺术特色。拿不同性质类别的诗来比较其艺术的高下,没意义,或者说无从比较。打个比方,唱歌,有美声有通俗,比赛的时候是分开进行的,各有各的标准,诗也一样,有人说《卖炭翁》不如《长恨歌》艺术性高,这就好象是把通俗歌手和美声歌手放到一个组里比赛了。有人说,这些讽喻诗过于直白,尽露,缺乏婉转含蓄,没有余韵,他这是拿爱情诗的标准来衡量了,如果有这几项缺点,绝不是好的爱情诗,但是要求讽喻诗写得婉转含蓄余韵无穷,可就荒唐了。谁能够把“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 婉转含蓄一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样激愤的斥责,还需要什么余韵吗?如果有余,那就是没能痛快淋漓,正是讽得还不够。所以我们必须按讽喻诗性质的要求,来分析其艺术形式,越能把讽喻内容表达得充分透彻,说明它的形式就越臻完美,艺术特色就愈加鲜明。

白居易的讽喻诗呈现出哪些艺术特色?我看至少有这样几项:

(一)、塑造典型;

(二)、构架情节;

(三)、突出对比;

(四)、结合议论。

我们以诗或诗句为例逐项分析。

第一,先看怎样塑造典型。

白居易说他的《秦中吟》“一吟悲一事”,其实不止《秦中吟》,他所有的讽谕诗基本都这样,一诗只写一件事。但这“一事”,不是随意信手拈来的,有条件,按《秦中吟》、《***府》的序说,必须“闻见之间,有足悲者”、“其事核而实”,这实际就是说从很多真事中选取最足悲最核而实的,这个我们先以《卖炭翁---苦宫市也》为例。当时的宫市什么样?《新唐书》这样记载:“有赍物入市而空归者。每中官出,沽浆卖饼之家皆撤肆塞门。”韩愈《顺宗实录》有一句:“名为宫市,其实夺之。”可见受害者很多,白居易所听到的,不会少,但他只写一个卖炭的老翁,原因一定是最悲最实,而在写的过程更集中于一个“悲”字。“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两句话,抓住三个部位,描出三种以上的颜色:脸、鬓、手,脸色焦黄、鬓发苍苍(苍苍就不止一种颜色)、十指乌黑,结合上下文读者知道了他是自己砍柴自己烧炭自己推车来卖,这样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老人,已经令人感到心酸了。而“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一问一答,十四个字,勾勒出一种最低水平的生存状态,仅仅活命而已,如果卖不到钱,就没有活路。这就已经够悲了,但诗人还在继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诗人为什么这样继续?是行文悲到极处的需要。悲到极处之后,“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就有了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因为它断了这样一个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老人的活路!

我们再以《上阳白发人》为例,继续看诗人怎样选择题材塑造典型:

上阳人,红颜暗老白发新;绿衣监使守宫门,一闭上阳多少春!

玄宗末岁初选入,入时十六今六十;同时***择百余人,零落年深残此身。

忆昔吞悲别亲族,扶入车中不教哭;皆云入内便承恩,脸似芙蓉胸似玉。

未容君王得见面,已被杨妃遥侧目。妒令潜配上阳宫,一生遂向空房宿。

宿空房,秋夜长,夜长无寐天不明;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

春日迟,日迟独坐天难暮,宫莺百啭愁厌闻,梁燕双栖老休妒。

莺归燕去长悄然,春往秋来不记年。唯向深宫望明月,东西四五百回圆。

今日宫中年最老,大家遥赐尚书号。小头鞋履窄衣裳,青黛点眉眉细长;

外人不见见应笑,天宝末年时世妆。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

少苦老苦两如何?君不见昔时吕向《美人赋》,又不见今日上阳《白发歌》!

此诗前,白居易有一段注:

天宝五载已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辄置别所,上阳是其一也。贞元中尚存焉。

这段注,第一说明“其事核而实”,第二说明这样的宫人一关就是30---60年,第三说明这样的“别所”不止一处。但为什么只写“上阳”?“后宫佳丽三千人”为什么只写这一个?同样是为了极致其悲,为了塑造典型。不去罗列大量的后宫女子和她们的种种遭遇,而只选取一个终生被幽禁的宫女。不写她的青年的美貌,却是写她的老年的龙钟;不写她的希望,偏偏写她的绝望。一轮一轮的春夏秋冬,多少个难捱日落的白天,多少个展转不眠的长夜。宫中鸟儿宛转的呜叫,原来还心烦意乱,现在看到梁上双飞双栖的燕子,也不再羡慕它们。诗人是这样只通过这一位宫女一生的悲惨遭遇,就形象地概括了“后宫佳丽三千人”的悲惨命运,这就叫作典型。

唐代以宫怨为主题的诗歌多得很,但大量是用绝句形式描写宫女的某种哀怨情绪,我们不必举别人的例子,仍用白居易的,试加比较,就可以看出典型与非典型的区别:

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雨露由来一点恩,争能遍布及千门。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

这两首绝句当然也很好,但不是用典型反映一般,是用取其一端写出某一侧面的手法。而《上阳白发人》,是以一个宫女一生的不幸为典型,加以细致、具体、生动的刻画,反映的却可以说是2000年中几十万宫女共同的悲惨命运。

第二,再看怎样构架情节。

构架情节,就是要叙述故事,有故事的发生、发展、***、结局,有故事的背景和人物关系,还要有大量的细节来丰富充实,使人如见如闻身临其境。《上阳白发人》,一个宫女一生的故事;《卖炭翁》,一个老人和两个太监一上午的故事;我们再看诗人白居易和一位“村老”以及一帮“暴卒”一晚上的故事,这就是《与元九书》中所说的使“握军要者切齿”的那一篇,《宿紫阁山北村》。这首诗写于元和五年(810),白居易时年三十九岁,正在长安任左拾遗、翰林学士。

晨游紫阁峰,暮宿山下村。村老见余喜,为余开一尊。

举杯未及饮,暴卒来入门。紫衣挟刀斧,草草十余人。

夺我席上酒,掣我盘中餐。主人退后立,敛手反如宾。

中庭有奇树,种来三十春。主人惜不得,持斧断其根。

口称***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

早晨,诗人白居易去游览紫阁峰,傍晚,投宿在山下的村中。村农见了非常高兴,摆酒欢迎。举起酒杯还没有来得及喝,突然冲进来一帮横暴的士兵;他们身穿紫衣,手拿刀斧,乌七八糟的有十多个人,不由分说,抢过杯子就喝酒,又把盘中的饭菜糟蹋干净。主人退到后面站立,束手束脚,倒好像是外人。院中有一棵珍贵的大树,已经生长了三十个年头,主人哪敢可惜它,只能任凭暴徒拿斧头砍断树根。这时我们才知道,上面抢夺酒食只是一个序幕,***在这呢,暴卒们要砍树,这才是他们闯来的目的。从下文暴卒的“口称”和诗人对“村农”的劝戒中,我们终于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口称***造家,身属神策军。主人慎勿语,中尉正承恩”,那些暴卒自称属于神策军,是***造府派来伐木料的。主人啊,你千万不要再说了,神策军的头领正承浩荡皇恩!这两句,是诗人的话。我们再想想,暴卒要砍树,白居易能不阻拦吗?可也没拦住。白居易何许人也?皇帝身边的左拾遗,翰林学士,很多宰相翰林学士出身啊,神策军都不放在眼里,他们还能把普通百姓放在眼里?所谓“神策军”,即当时的禁卫军。从贞元年间开始,特设左、右神策军护军中尉,由宦官担任。元和初年,宪宗宠信宦官吐突承璀,让他做左神策军护军中尉;接着又派他兼任“诸军行营招讨处置使”,这简直是让个太监担任全国军队的统帅了,所以白居易曾上书极力谏阻。这首诗中的“中尉”,指的就是吐突承璀。白居易真不愧为大家,层层深入地谋篇布局,颇具匠心:开始“暴卒”来历不明,后来他们自称 “神策军”,再揭出他们的后台“中尉”,最后“承恩”,只两个字,让全诗主旨豁然开朗:“神策军”为什么如此嚣张?正因为皇帝宠幸他们的头目---大太监吐突承璀。这首诗不在《秦中吟》、《***府》中,但也属于讽喻诗,讽喻什么是不是很清楚啊?难怪使得“握军要者切齿”。

第三,看如何突出对比。

白居易在他的讽喻诗中往往先尽情描摹达官贵人们的糜烂生活,而在诗的末尾忽然出人意料地突起一个对立面,比如上节课讲过的《轻肥》和《歌舞》:在描绘那些宦官“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果擘洞庭橘,鱠切天池鳞”之后,突起“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在“朱轮车马客,红烛歌舞楼。欢酣促密坐,醉暖脱重裘”之后,突然一句“岂知阌乡狱,中有冻死囚!”,随后戛然而止。我想仅就这两首看,恐怕不能一概而论地说“没有余韵”。鲜明的对比,凸显了社会的极端不公,凸显了矛盾的极端尖锐。

第四,看怎样结合议论。

发议论,是白居易所谓“卒章显其志”的一种手段,有的用其他手段,就没有议论,但凡结合了议论的,多数议论也很形象,富有情感,不是干巴巴的说教。比如《红线毯》在具体生动的描绘之后,作者仿佛是指着宣州太守的鼻子大声斥责:

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

《新丰折臂翁》讽喻戒边功,是用生动的历史教训来形象地议论:

老人言,君听取;君不闻***宰相宋开府,不赏边功防黩武?

又不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生人怨,请问新丰折臂翁。

“***宰相宋开府”指贤相宋璟,这两句说的是***初天武军牙将郝灵佺斩突厥默啜,自谓有不世之功,可是宋璟为了防止边将为邀功请赏而滥用武力,并不封赏他。“天宝宰相杨国忠”两句所指的事情,我们在杜甫系列讲过,杨国忠两次挑起与南昭的战争,前后死了近二十万人。这是用历史事实的对比,形象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主张和态度。

最后,我们借古人的评说,谈谈白居易诗歌的语言特点,这就不止限于讽喻,白诗语言的总体风格是通俗平易,只引古人之言即能说明,所以我们不再多分析。

《***府》的序中“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几句,除第三句“其事核而实”外,其他三句都是白居易对自己诗歌语言的要求:

“辞质而径”,质朴、易懂;

“言直而切”,直率、准确;

“体顺而肆”,流畅、上口。

要达到这几项要求,并非容易。清代刘熙载在《艺概》中这样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赵翼的《瓯北诗话》认为:“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

白居易的好朋友刘禹锡有一首诗,最形象最准确地道出了白诗的特色:

吟君遗我百篇诗,使我独坐形神驰。玉琴清夜人不语,琪树春朝风正吹。

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世人方内欲相寻,行尽四维无处觅。

我们就用刘禹锡的这一句“仙人衣裳弃刀尺”作这一讲的题目,那就不只是论白居易的讽喻诗了,也不止是论语言特点了,这一句实际上是最形象地概括了白居易各类诗歌共有的艺术特色,那就是——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