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革裹尸的主人公_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7 0
  1.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2. 马革裹尸典故_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3.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
  4.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为什么“马革裹尸”成为当兵男儿的代名词?

马援是东汉时期的大功臣,平生致力于安定国家的疆域,对于东汉的边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马援英勇善战、忠心爱国,为了国家勇于牺牲的精神被后世广为传颂,令后人的钦佩,如今有不少成语的典故出自于马援的事迹。

马援的典故有哪些

马援平生都在为国征战,涌现出了不少有关他的典故,包括善鉴名马、马伏波射潮、虮虱无依、画虎不成反类犬以及比较出名的马革裹尸、老当益壮、马援铜柱,其中很多都体现了马援尽忠报国的精神。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_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当益壮的马援

老当益壮出自范晔所写的《后汉书·马援传》,形容一个人却拥有壮志。马援自小志向高远,到边郡去放牧,长大后当过郡督邮,丢官后依然从事放牧,却把积累的财富慷慨地送给好友与亲人。马援说:“大丈夫,越是贫穷,就越要坚定志向,年纪越老,就越要有壮志豪情。”他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为东汉的元勋。

马援铜柱是比较出名的典故,关乎到我国古代与越南的国界问题。公元40年,征侧、征贰在交趾叛乱,“二征起义”爆发,攻陷交趾郡,跟周边的合浦、九真等郡的俚人一起打败朝廷的军队,占领了六十余座城。马援成功平叛,在交趾设立了铜柱作为汉朝南边的国界,刻上了“铜柱折,交趾灭”。越人每次经过此柱都会扔石头,于是成为了山丘。

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马援,同样出自《马援传》,是他在南征胜利归来与亲友聚会时说的话,表达了他志在边疆、舍身为国的气概,不拘泥于儿女情长。马援最终的结局也兑现了自己的期望。

马革裹尸典故的主人公马援

马援经常带兵出战,有一次,他南征回到洛阳,亲友们都出来迎接和祝贺,当中有个叫孟冀的人,善于谋划,让大家共同祝贺他。马援面有不悦,就说:“我希望您能说些劝教的话,怎么也跟着起哄,跟大家一样只说好话你呢?我只是立了一点小功,就享受到大封地和重赏,这样下去怎么会长久呢?您怎么不教导我呢?”孟冀说:“我才疏学浅,不知道怎么作答。”

马援进一步说道:“现在乌桓和匈奴屡屡在北疆进犯,我要去平定。身为大丈夫,就要战死在边关,以马皮包括尸体送回来下葬,怎能躺于床上在儿女的围绕下死去呢?”孟冀感叹:“将军是真烈士。”

马援晚年在平定岭南时,被困在壶头山,炎热的天气加上真正疲惫让很多士兵都得了病,他自己也染上重病,仍坚持督战,最终死在南征中,也算是圆了他当初许下的“马革裹尸”的心愿。

马援是东汉功勋卓著的大将,为了安定边关南征北战,是稳定东汉初期疆域的功臣。他忠于国家,一生戎马,功绩和精神为所后人敬仰。后世的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等成语出自马援的典故,体现了他可贵的爱国精神,值得后世崇敬和学习。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哪里 马革裹尸的典故出自什么地方

马革裹尸主人公:马援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今陕西省兴平市)人,汉族。东汉开国功臣,明德皇后的父亲?。

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马革裹尸典故_马革裹尸是什么意思

1、马革裹尸出自《后汉书·马援传》:“方今匈奴、乌桓尚扰北边,欲自请击之。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2、马革裹尸是个褒义词,多指军人战死于疆场,死后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常用来形容将士英勇作战,为国捐躯的意志和决心。

3、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援,马革裹尸的典故也是由此而来。

4、在东汉时期,北边的少数民族经常进犯边境,烧杀抢夺,无恶不作,边境的老百姓苦不堪言。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边境这一问题,在西汉的时候就已经出现,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虽然有了成效,但那也只是短暂的。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

马革裹尸是一个汉语词语,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 多指军人战死于沙场。形容为国作战,决心为国捐躯的意志。那么你知道马革裹尸的 典故 是什么吗?接下来由我给大家带来马革裹尸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马革裹尸典故

 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

 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马革裹尸解析

 [释义] 革:皮;皮革;裹:包。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 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正音] 革;不能读作?ɡě?。

 [辨形] 裹;不能写作?里?。

 [近义] 赴汤蹈火 决一死战

 [反义] 临阵逃脱

 [用法] 含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结构] 主谓式。

 [英译] die on the battlefield

马革裹尸 造句

 一、英勇的战士以马革裹尸的决心冲向敌人。

 二、作为军人应当有马革裹尸,为国捐躯的气节。

 三、战士是属于战场的,即使马革裹尸,我也在所不惜。

 四、志愿军战士勇敢作战,即使马革裹尸,也在所不惜。

 五、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大丈夫当舍身报国,马革裹尸。

 六、男儿立志在沙场,即使是马革裹尸,也无怨无悔。

 七、昔日马革裹尸的悲惨已经不在,幸福生活来临了。

 八、没有那些马革裹尸的烈士们,怎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九、我宁可马革裹尸,也不愿忍辱偷生。

 十、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

 十一、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十二、雄武之士,当战死沙场,马革裹尸而还,岂能苟且偷生?

 十三、闭上眼,那马革裹尸,凄凉悲惨的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十四、世界上神秘的古罗布泊是马革裹尸的战场。

 十五、作为军人,应以马革裹尸为荣。

 十六、为了全民族的解放,并不是锋芒毕露的他凭借着一腔热血毅然抛弃了一切去追随自己的信仰,宁肯马革裹尸也不愿回头。

马革裹尸 成语 接龙

 尸居余气 气忍声吞 吞舟之鱼 鱼生釜 釜底抽薪 薪尽火传 传为佳话 话中带刺

 刺上化下 下马冯妇 妇孺皆知 知羞识廉 廉顽立懦 懦词怪说 说一不二 ***佳人

 人我是非 非意相干 干将莫邪 邪不犯正 正正之旗 旗鼓相当 当仁不让 让逸竞劳

 劳师袭远 远求骐骥 骥服盐车 车量斗数 数黑论白 白黑颠倒 倒打一瓦 瓦解冰消

 消息灵通 通衢广陌 陌路相逢 逢山开路 路柳墙花 花堆锦簇 簇锦团花 花簇锦攒

 攒眉苦脸 脸黄肌瘦 瘦羊博士 士死知己 己饥己溺 溺心灭质 质伛影曲 曲学诐行

 行若狗彘 彘肩斗酒 酒绿灯红 红衰翠减 减师半德 德浅行薄 薄物细故 故态复还

 还淳返朴 朴素无华 华屋山丘 丘山之功 功德圆满 满坐风生 生上起下 下笔千言

 言多伤幸 幸灾乐祸 祸福由人 人欢马叫 叫苦不迭 迭矩重规 规天矩地 地上天官

 官虎吏狼 狼顾狐疑 疑鬼疑神 神气活现 现钟不打 ***骂狗 狗吠之惊

猜你喜欢:

1. 塞翁失马的经典典故

2. 马革裹尸的主人公是谁

3. 四字典故大全

4. 传承至今的典故成语38个

5. 马革裹尸的典故介绍

“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为什么“马革裹尸”成为当兵男儿的代名词?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

马革裹尸的历史人物是马援,出自于范晔《后汉书·马援传》。马革裹尸的意思是男子要为国家战斗,男儿应该为国战死在边疆的战场上,死后用马的皮革包裹着尸体运回来埋葬。现在是指军人为国奋战,为国捐躯的意志。

在东汉时期,北方匈奴经常侵犯边境地区,这让朝廷十分头疼。朝中著名大将马援,曾跟随光武帝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战功。在东汉王朝刚建立不久时,边境,马援带领士兵奔赴战场,打败敌军,平定了叛乱。从此,马援名震天下。

在马援六十二岁时,匈奴又来边境侵犯。他立刻上朝请战,想率领士兵讨伐匈奴。但皇帝不忍他这般岁数还上战场,怕有所闪失,于是不愿让他出征。马援向皇帝***说道:“臣的身体还硬朗着呢!臣常说,男子汉应该为国家战死在战场上,用马的皮革包裹着尸体回来埋葬。如今,我岂能退缩?”皇帝被他的精神所感动,只好应允他。

马革裹尸是谁的典故

出自东汉初的名将马援,英勇善战为东汉王朝的创建立下汗马功劳。后来,他又率兵平定了边境的,威震南方。公元41年被刘秀封为伏波将军。

马援,字文渊。扶风郡茂陵县人。西汉末年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马援投靠陇右军阀隗嚣麾下,甚得其器重。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为国奉献。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受到后人的崇敬。

扩展资料:

过了三年,马援从西南方打了胜仗回到京城洛阳,亲友们都高兴地向他表示祝贺和慰问。其中有个名叫孟翼的,平时以有计谋出名,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听了,皱着眉头对他说:“我盼望先生能说些指教我的话。为什么先生也随波逐流,一味地对我说夸奖的话呢?”

孟翼听了很尴尬,一时不知如何应对才好。马援见他不说话,继续说道:“武帝时的伏波将军路博德,开拓了七个郡那么多的土地,而他得到的封地只有数百户。我的功劳比路将军小得多了,却也被封为伏波将军,封地多达三千户。

赏过于功,我怎么能长久保持下去呢?先生为什么不在这方面指教指教我呢?”马援见他还是不说话,便继续说下去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打算向朝廷请战,提出当个先锋,作一个有志的男儿。

男儿应该战死在边疆荒野的战场上,不用棺材敛尸,而只用马的皮革裹着尸体回来埋葬,怎么能躺在床上,死在儿女的身边呢?"

孟翼听了,深为马援豪迈的报国热情所感动,不禁真诚他说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不说空话,在洛阳仅呆了一个多月,匈奴和乌桓又发起侵袭,他主动请求出征,前往北方迎战。

建武二十四年,武陵的少数民族首领相单程率众发动叛乱,光武帝派兵去征讨,结果全军覆没,急需再有人率军前往。光武帝考虑马援年纪大了,不放心他出征。

马援见没有下文,直接找光武帝,说:我还能披甲骑马,请皇上让我带兵去吧。说罢,当场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光武帝见他精神矍铄,矫健的动作不减当年,便批准了他的请求。

于是,六十二岁的马援又领兵远征武陵、五溪蛮夷。建武二十五年三月,马援受阻于壶头山,水急,船难溯行,天炎溽暑,士卒多疫死,援亦病死於军中,应了他当年马革裹尸的誓言。

百度百科-马革裹尸

百度百科-马援

多多益善的历史人物

韩信。

韩信是著名的一位军事家,在被刘邦封为楚王之后,被刘邦怀疑有接纳项羽旧部,准备谋反的嫌疑。韩信知道后,将项羽的旧部斩杀,刘邦念及韩信的战功,只将韩信做降职处理。虽然韩信对刘邦心有不满,但是也无可奈何,之后刘邦邀请韩信进宫,并让韩信评论将领的才能。韩信在交流过程中,说错了话,让刘邦有所不满,之后被吕后所杀。

老当益壮的历史人物

战国的廉颇,三国的黄忠。

出处是汉朝的马援。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才高八斗的历史人物

才高八斗的主人公是曹植、谢灵运。

谢灵运曾经这样说:天下的文学之才总共有一石,其中曹子建独占了八斗,我的才学占一斗,天下其他人共分一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才高八斗的由来,可见曹植的才华与名气。从此以后,谢灵运的这句“才高八斗”就成了才学出众的代名词了。

近义词:学富五车、如椽大笔、满腹经纶、八斗之才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学富五车[xuéfùwǔchē]

解释: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译文:惠施的方术很多,本事很大,他读的书要五辆车拉。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含褒义。

“马的裹尸布”用来形容参军时英勇作战、献身战场的无畏精神在那个时候骑马当兵也可能是一个代词。

马的裹尸布是一个褒义词,指士兵在战斗中牺牲,然后用马皮包裹身体的事实它常被用来形容士兵们为国家英勇战斗和献身的意志和决心。裹尸布的主人公是东汉名将马渊,裹尸布的典故就是从马渊那里来的。东汉时,北方少数民族经常侵略边疆,烧杀抢掠,无恶不作,边疆老百姓饱受苦难西汉时期,少数民族侵占北方边疆的问题已经出现魏青和霍去兵大破匈奴。虽然他们取得了成功,但只是暂时的。

在东汉,这个问题也困住了当权者这时,后世裹尸布的英雄马远出现了。早期,马渊与光武皇帝南北对峙,战果不计其数东汉建立之初,沿边发生,马渊直接请示进攻,突围入侵的敌军刘修因此给他起名伏波将军时光飞逝,英雄将死。马原62岁时,北方匈奴又来侵略,满清时期的军民问题也有很多讨论,但没有人能承担起这一重任,将匈奴驱逐出境马远怎么能坐视不管这种时间要求出兵。

62岁是远古时代的老人皇帝怎么能忍受这样一个老人独自守护山河呢?马源自然坚持到底,“老部长的筋骨还很强壮,所以一个人应该为了国家的战争而牺牲在战场上他死后,怎么能安心地享受孩子们的服务,死在家里呢?”“有这样的机会,我怎么能退缩呢?”皇帝只好同意了后来,***因病在军队中牺牲,把最后的精力献给了祖国,这是他一句“还马衣”作为《裹尸布》的主人公,马源的老态龙钟、生死攸关的精神至今仍为后人所景仰。

马匹裹尸布的典故一直为后人所崇拜作为我们面前的战士,每一个在战场上奋战杀戮的人都希望为祖国流下最后一滴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