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诡谲怪似无端崖_诡谲无比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8 0
  1. 《庄子二则》课堂实录(柳慧娟)
  2. 厚黑的内容简介
  3. 什么是厚黑学?
  4. 厚黑学的内容简介
  5. 请大家谈谈对庄子的看法?

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征

中国古代文学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也是源远流长的,浪漫主义为独立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注重理想,如望远镜一样显示未来。

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文学也为人们特别注目,,庄子代表了浪漫主义的另一种倾向,因为庄子虽然对现实不满意,但不去反抗,而是企图把社会引向倒退的道路。《庄子.天下篇》“庄周……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以卮言为曼衍,……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的精神,是他的虚无主义、神秘主义的“道”的具体表现,只是一种消极的的浪漫主义。庄子散文是浪漫主义的精品,议论机智,气魄宏大,看来随便,但文理又很密察。同时还具有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力。高尔基说:“积极浪漫主义,企图强固人们对生活的意志,在人们心中,唤醒对现实一切压迫的反抗决心。”庄子散文中的浪漫主义,是符合高尔基提出的这个标准的。至于其中所表现的玩世不恭的态度,多少也给后世带来一些不良的影响,但那是次要的。庄子的浪漫主义特征,《天下篇》中对庄子创作的著名论述,可以说是对他的浪漫主义特征的最精辟的概括。它不但指出《庄子》对巫史文化和以前道家思想的承袭关系,而且指出它趋向于文学的发展,即“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不但指出它的“人的自觉’,“自我意识”的特点,即“时恣纵而不傥,不以觭见之也。以天下为混浊,不可与庄语”,而且指出 它与宗法势力的对立,即“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不但指出它所开拓的涵盖世界宇宙的境地,即“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傲倪于万物”,而且指出它独特的浪漫主义风格’即“其书虽瓌玮而连犿无伤也,其辞虽参差而淑诡可观”,不但指出它的题材“上与造物者游,而下与外死生无终始者为友”,无所不包’而且指出它“弘大而辟,深阂而肆”的意境。《庄子·天下篇》的“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是对现实的否定的、叛逆的、批判的态度,是《庄子》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前提和出发点,成为其萌芽式的浪漫主义创作方***的一条基本原则,而这个原则显然是积极的。

恢诡谲怪似无端崖_诡谲无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谈到庄子的散文 不能不提的就是庄子的〈逍遥游〉它是庄子的的经典之作 其中包括的庄子的文化内涵和主要思想。

《逍遥游》中的"游",指的是游心于"道"的精神境界,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他在《逍遥游》中为了论证"道"的最高境界,"通篇以‘大'字为线索",以"小大之辨"作为贯穿全文的纲绳。在《逍遥游》中,自然万物大至巨鹏,小到学鸠、斥鴳;寿命长及冥灵、大椿,短至朝菌蟪蛄;社会生活中大德如宋荣子、列御寇,小德如那些名利之徒,小知大知,小年大年,小德大德,在本质上都是没有差别的。不但大小没有差别,而且美丑、贵贱、是非、生死也都同"小大之辨"一样,没有差别。在《齐物论》中,他提出:"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就是说小草杆和大木头,最丑的人和最美的人,以及一切稀奇古怪的事情,都是没有差别的,用"道"这个本体去认识,都是等同的。

从今人视角出发,庄子的这种哲学把事物的规定性完全忽视,把"大小"、"美丑"、"善恶"等等完全看作是纯粹主观的东西。这样他就从美学的相对主义走到了美学上的主观主义,无疑是陷入了主观唯心主义的相对主义认识论的误区。实际上,从庄子的思想出发,庄子不只否定了事物的规定性,甚至连事物本身都加以否定,他"齐物"的观点实际上是对相对主义的破坏,庄子的时代没有美学,因此我们后人的归纳对庄子那个时代没有意义。但是,作为一个美学命题,我们却能从庄子思想中探寻出一种审美观,而这种审美观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

首先,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大小、美丑这些概念不仅是相对的、同一的,而且更是虚无的,只有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才是最高的、绝对的。即"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这是宇宙间一气运化的充满生命力和自然力的美。这对中国古典美学的逻辑体系产生了至为重要的影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现象的大小美丑只属于较低层次的美学范畴。叶朗先生指出"一个自然物,一件艺术作品,只要有生意,只要它充分表现了宇宙一气运化的生命力,那么丑的东西也可以得到人们的欣赏和喜爱,丑也可以成为美,甚至越丑越美。"这种"气韵生动"的最高范畴,已经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显著的浪漫主义特征之一。

我们看到的庄子思想中的浪漫主义观不是着眼于逼真再现具体的物象,而是着眼于整个造化自然;它不局限于表现单一的物象,而是力求表现出对象所蕴含的人生感、历史感、宇宙感,表现出宇宙元气运化的生命力。即使是一草一木,一丘一石,也要点化出它的灵气、生机和力量。这就是刘勰《文心雕龙》所讲的"写气图貌",王微《叙画》中所讲的"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当然,不仅仅是审美创造,就审美欣赏来说,对于物象,庄子似乎不看中对象的感性外在形态,他更注重观察外在形态下隐含的精神与气韵。庄子在《逍遥游》以及其它文章中塑造了大量形态丑陋的兀者、支离者、瓮 大瘿的形象,他的这种塑造从今天的美学角度看来,表明的是这样的审美观:外在形体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精神和力量。美与丑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转化,同时美的极致也升华出来。这种美的极致显然发轫于庄子"小大之辨"、"道通为一"观点。

其次,《逍遥游》把庄子"小大之辨"的命题展示给我们,同时也给我们标示出一种"自然之美",在中国古典美学史上建立起与"错***镂金""雕缋满眼"相对的一种美感或美的理想。在《逍遥游》中,那种"御气而行"的潇洒状态实际上就是自然状态,人处于自然中,自然是美的。自然之美含藏着内在生命及活泼之生机,它孕育万物,欣欣向荣,表现着无限的生意。无怪乎庄子在《知北游》中赞叹着:"天地有大美而言,四时有明法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道法自然"这一命题传达了道家美学的一个最基本思想,即关于真与美的统一观。在道家看来,最美的即是最自然的,体现素朴自然、恬淡无为。一切人为的、违背自然本性的事物,都是对"天地之美"亦即"自然之美"的破坏。由此,庄子认为,就自然界而论,《逍遥游》中的巨鹏,有待乎风;《马蹄》篇中的马,受笼络约束,失去了自然之美。就社会生活而论,《逍遥游》中的势利之徒,受名缰利索;大德如列御寇,亦"犹有所待",也失去了自然之美。就艺术而论,"文***"坏"五色","六律"坏"五声","牺尊"坏"纯朴","珪璋"坏"白玉"(《马蹄》)。凡是人为的东西都破坏了自然之美。只有那些动物在大自然中不受束缚的"天放",艺术创作中不经人为的"天籁"、"天乐",才是符合自然本性的美。甚至《逍遥游》中,巨鹏所适之处,也是"南冥者,天池也。""天池",成玄英注云:"大海洪川,原夫造化,非人所为,故曰天池。"这说明,无论是《逍遥游》还是庄子的其它文章,贯穿其中的是"自然浪漫主义"的审美理想。

以上,我们透过《逍遥游》,试图窥探庄子思想中蕴含《逍遥游》带给中国古典美学一个全新的精神形态——关于人的浪漫关注、潜在能力和自由创造的哲学。《逍遥游》启发了古人的艺术精神,并且影响至今,具有十分丰富的美学内涵。闻一多说:"中国人的文化上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郭沫若曾评价庄子:"秦汉以来的一部文学史差不多大半是在他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这正是《逍遥游》的美学品质之所在。

庄子散文的浪漫主义特色有“极天之荒,穷人之伪,放肆迤演,如长江大河,滚滚灌注,泛滥于天下;又如万籁怒号、澎湃汹涌,声沉影灭,不可控搏。”但是,庄子散文固然对后代有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一定的消极影响。对待这个问题,长期以来都没有能够给予正确的评价,曾经产生过忽左忽右的现象。必须看到,中国古典文学遗产,是封建社会的产物,其中必然会存在民主性的精华和封建性的糟粕。我们对待古代文化遗产,必须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原则,不能兼蓄并收。这才是惟一正确的态度。并不能因为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意识形态的变化,而抛弃这个基本原则。对于庄子散文的思想内容及其艺术风格,我们也必须本着这样的原则,吸收其有益的精华,剔除其消极颓废的糟粕,为弘扬祖国文化优良传统、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积极的贡献。

《庄子二则》课堂实录(柳慧娟)

出自庄子内篇《齐物论》

《庄子·内篇·齐物论第二》

南郭子綦隐机而坐,仰天而嘘,苔焉似丧其耦。颜成子游立侍乎前 ,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 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问之也!今者吾 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不闻天籁夫!”

子游曰:“敢问其方。”子綦曰:“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 无作,作则万窍怒囗(左“口”右“号”)。而独不闻之囗囗(“戮 去“戈”音liu4)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 口,似耳,似笄,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囗(左“讠 ”右“高”音xiao4)者、叱者、吸者、叫者、囗(左“讠”右 “豪”音hao2)者、囗(上“宀”下“夭”音yao1)者,咬 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 为虚。而独不见之调调之刁刁乎?”

子游曰:“地籁则众窍是已,人籁则比竹是已,敢问天籁。”子綦 曰:“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己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

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其寐也魂交,其觉也 形开。与接为构,日以心斗。缦者、窖者、密者。小恐惴惴,大恐缦 缦。其发若机栝,其司是非之谓也;其留如诅盟,其守胜之谓也;其 杀如秋冬,以言其日消也;其溺之所为之,不可使复之也;其厌也如 缄,以言其老洫也;近死之心,莫使复阳也。喜怒哀乐,虑叹变蜇, 姚佚启态——乐出虚,蒸成菌。日夜相代乎前而莫知其所萌。已乎, 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

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是亦近矣,而不知其所为使。若有真宰, 而特不得其囗(左“目”右“关”借为朕)。可行己信,而不见其形 ,有情而无形。百骸、九窍、六藏、赅而存焉,吾谁与为亲?汝皆说 之乎?其有私焉?如是皆有为臣妾乎?其臣妾不足以相治乎?其递相 为君臣乎?其有真君存焉!如求得其情与不得,无益损乎其真。一受 其成形,不亡以待尽。与物相刃相靡,其行尽如驰而莫之能止,不亦 悲乎!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囗(上“艹”中“人”下“小”音n ie2)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其形 化,其心与之然,可不谓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独芒 ,而人亦有不芒者乎?

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奚必知代而自取者有之?愚者 与有焉!未成乎心而有是非,是今日适越而昔至也。是以无有为有。 无有为有,虽有神禹且不能知,吾独且奈何哉!

夫言非吹也,言者有言。其所言者特未定也。果有言邪?其未尝有 言邪?其以为异于囗(“彀”字以“鸟”代“弓”音kou4)音, 亦有辩乎?其无辩乎?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乎隐而有是非?道恶 乎往而不存?言恶乎存而不可?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故有儒墨 之是非,以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欲是其所非而非其所是,则莫若以 明。

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 ,是亦因彼。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 不可,方不可方可;因是因非,因非因是。是以圣人不由而照之于天 ,亦因是也。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果且 有彼是乎哉?果且无彼是乎哉?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 环中,以应无穷。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故曰:莫若以明。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 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可乎可,不可乎不可。道行之而成,物谓之而然。恶乎然?然于然 。恶乎不然?不然于不然。物固有所然,物固有所可。无物不然,无 物不可。故为是举莛与楹,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

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凡物无成与毁,复通为一。唯达者 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 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因是已,已而不知其然谓之道。劳神明为一 而不知其同也,谓之“朝三”。何谓“朝三”?狙公赋囗(上“艹” 下“予”音xu4),曰:“朝三而暮四。”众狙皆怒。曰:“然则 朝四而暮三。”众狙皆悦。名实未亏而喜怒为用,亦因是也。是以圣 人和之以是非而休乎天钧,是之谓两行。

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恶乎至?有以为未始有物者,至矣,尽矣 ,不可以加矣!其次以为有物矣,而未始有封也。其次以为有封焉, 而未始有是非也。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亏也。道之所以亏,爱之所 以成。果且有成与亏乎哉?果且无成与亏乎哉?有成与亏,故昭氏之 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昭文之鼓琴也,师旷之枝策 也,惠子之据梧也,三子之知几乎皆其盛者也,故载之末年。唯其好 之也以异于彼,其好之也欲以明之。彼非所明而明之,故以坚白之昧 终。而其子又以文之纶终,终身无成。若是而可谓成乎,虽我亦成也 ;若是而不可谓成乎,物与我无成也。是故滑疑之耀,圣人之所图也 。为是不用而寓诸庸,此之谓“以明”。

今且有言于此,不知其与是类乎?其与是不类乎?类与不类,相与 为类,则与彼无以异矣。虽然,请尝言之:有始也者,有未始有始也 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始也者;有有也者,有无也者,有未始有无也 者,有未始有夫未始有无也者。俄而有无矣,而未知有无之果孰有孰 无也。今我则已有有谓矣,而未知吾所谓之其果有谓乎?其果无谓乎 ?

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既已为一矣,且得有言乎?既已谓 之一矣,且得无言乎?一与言为二,二与一为三。自此以往,巧历不 能得,而况其凡乎!故自无适有,以至于三,而况自有适有乎!无适 焉,因是已!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 ,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之外,圣人存 而不论;***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 辩。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 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夫大道不称 ,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 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圆而几向方矣!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 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故昔者尧问于舜曰:“我欲伐宗脍、胥、敖,南面而不释然。其故 何也?”舜曰:“夫三子者,犹存乎蓬艾之间。若不释然何哉!昔者 十日并出,万物皆照,而况德之进乎日者乎!”

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 “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 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 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寝则腰疾偏死, 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栗恂惧,囗(“缓”字以“犭”代“纟”)猴然 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囗(左“虫”右“即” )蛆甘带,鸱鸦耆鼠,四者孰知正味?猿囗(左“犭”右“扁”)狙 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 ,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 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啮缺曰:“子不 利害,则至人固不知利害乎?”王倪曰:“至人神矣!大泽焚而不能 热,河汉冱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若然者,乘云 气,骑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无变于己,而况利害之端乎!”

瞿鹊子问乎长梧子曰:“吾闻诸夫子:圣人不从事于务,不就利, 不违害,不喜求,不缘道,无谓有谓,有谓无谓,而游乎尘垢之外。 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吾子以为奚若?”

长梧子曰:“是皇帝之所听荧也,而丘也何足以知之!且女亦大早 计,见卵而求时夜,见弹而求囗(左“号”右“鸟”音xiao1) 炙。予尝为女妄言之,女以妄听之。奚旁日月,挟宇宙,为其吻合, 置其滑囗(左“氵”右“昏”音hun1),以隶相尊?众人役役, 圣人愚钝,参万岁而一成纯。万物尽然,而以是相蕴。予恶乎知说生 之非惑邪!予恶乎知恶死之非弱丧而不知归者邪!

丽之姬,艾封人之子也。晋国之始得之也,涕泣沾襟。及其至于王 所,与王同筐床,食刍豢,而后悔其泣也。予恶乎知夫死者不悔其始 之蕲生乎?梦饮酒者,旦而哭泣;梦哭泣者,旦而田猎。方其梦也, 不知其梦也。梦之中又占其梦焉,觉而后知其梦也。且有大觉而后知 此其大梦也,而愚者自以为觉,窃窃然知之。“君乎!牧乎!”固哉 !丘也与女皆梦也,予谓女梦亦梦也。是其言也,其名为吊诡。万世 之后而一遇大圣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也。

既使我与若辩矣,若胜我,我不若胜,若果是也?我果非也邪?我 胜若,若不吾胜,我果是也?而果非也邪?其或是也?其或非也邪? 其俱是也?其俱非也邪?我与若不能相知也。则人固受其囗(左“黑 右“甚”音tan3)囗(外“门”内“音”音an4),吾谁使正 之?使同乎若者正之,既与若同矣,恶能正之?使同乎我者正之,既 同乎我矣,恶能正之?使异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异乎我与若矣,恶能 正之?使同乎我与若者正之,既同乎我与若矣,恶能正之?然则我与 若与人俱不能相知也,而待彼也邪?”

“何谓和之以天倪?”曰:“是不是,然不然。是若果是也,则是 之异乎不是也亦无辩;然若果然也,则然之异乎不然也亦无辩。化声 之相待,若其不相待。和之以天倪,因之以曼衍,所以穷年也。忘年 忘义,振于无竟,故寓诸无竟。”

罔两问景曰:“曩子行,今子止;曩子坐,今子起。何其无特操与 ?”景曰:“吾有待而然者邪?吾所待又有待而然者邪?吾待蛇囗( 左“虫”右“付”音fu4)蜩翼邪?恶识所以然?恶识所以不然? ”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 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 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参考资料:

id="id2">厚黑的内容简介

在非逻辑的世界里逍遥

——《<庄子>二则》群文教学设计

文|柳慧娟

说明:《<庄子>二则》群文教学共设计两课时,第一课时完成熟读成诵、疏通文意、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句式等学习任务。本设计为第二课时。

设计精要

《<庄子>二则》是学生进入经典作品《庄子》的一把钥匙。考虑到初中生的思维水平,本课不能也无需涉及过多的哲学内容。《北冥有鱼》中恢宏的想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巧妙的论辩是两篇文章的教学的重点,而两个选段都是庄子非逻辑思维方式的体现。所以本设计以庄子这一思维方式为整合点,同时勾连《则阳》和《齐物论》中的两个片段,形成一组“小群文”,做出设计如下:

第一部分:非逻辑之辩论。带领学生细致分析《庄子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中庄子和惠子的辩论,深刻理解二人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二部分:非逻辑之想象。想象是非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北冥有鱼》集中体现了庄子漫无边际的想象力。本环节引导学生细致分析《北冥有鱼》中的想象,同时勾连《则阳》和《齐物论》中的两个片段,让学生集中感受庄子恢诡谲怪、奇幻异常的想象。

第三部分:非逻辑之影响。让学生了解庄子的想象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庄子>二则》,一起来探究庄子的思维方式及其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大体上说可以分为两种: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

(屏幕显示)

逻辑思维,是指按照逻辑规律进行的思维,指有步骤地周密地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归纳和推理。

非逻辑思维,即不按照严格的逻辑规律进行的思维,直觉、灵感、想象等是其主要表现形式。

师:庄子是怎样的思维方式呢?我们通过深入分析他和惠子的辩

论一探究竟。

第一部分:非逻辑之辩论? 师:《庄子与惠子游于壕梁之上》这篇小短文都是庄子和惠子你来我往的辩论。我们以对话的形式呈现出来:

(屏幕显示)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第一回合)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第二回合)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第三回合)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第四回合)

师:当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并悠然自得地说“是鱼之乐也”时,惠子就对他展开了第一回合的“攻击”。他“攻击”的依据是什么?

生:惠子认为只有鱼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庄子不是鱼,所以没法知道鱼是不是快乐,也就是我们没法知道别人的感受。

师:惠子的依据是只有个体自身才能体会和表达自己的精神世界,我们无法理解别人的精神世界。针对惠子的发难,庄子进行了反驳。他反驳的依据是什么?他的逻辑基础是否和惠子一致呢?

生:庄子认为,既然你说我不是鱼,我不能知道鱼是否快乐,那你也不是我,自然也不知道我是否知道鱼快不快乐。庄子是按照惠子的逻辑进行反驳的。

师:至此,庄子还是有逻辑的,他和惠子的逻辑基础是一致的。惠子能言善辩,他马上就对庄子举起了“逻辑之剑”。他是怎样应对的呢?

生:第三个回合里,惠子稳稳地站在自己的逻辑里,他说我不是你,所以我不知道你的感受;你也不是鱼,自然也不知道鱼的感受。

师:惠子真是逻辑清晰,步步紧逼啊。大家从“全矣”能读出他怎样的心理?

生:他觉得自己在辩论中胜出了,所以很得意。

师:这既是惠子在逻辑上战胜庄子后的得意,也是惠子对自己能言善辩,精于逻辑的名家代表身份的证明。我们简单了解一下惠子其人。

(屏幕显示)

惠子:名施。宋国人,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外交政治家之一,名家学派代表人物。能言善辩,精于逻辑。

师:在惠子的步步紧逼下,庄子马上就在逻辑上败下阵来。但是,他仍然不慌不忙,他是怎样巧妙应对的?

生:在第四回合,他返回争论的起始,把惠子说的“安知”,解释成“从哪里知道”,而惠子的本意却是“怎么知道”。

师:这叫偷换概念。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当庄子不紧不慢地说完这句话后惠子是怎样的哑口无言,哭笑不得啊。所以同学们,你们觉得这场辩论谁是胜者呢?

生:从最后惠子无言以对看,庄子是胜者。

生:但是从逻辑上看,惠子是胜者。前面说过,庄子是靠故意曲解惠子的意思,这种做法是不符合逻辑的,所以说,惠子才是胜者。

师:其实如果庄子也擅长逻辑辩论的话,他也同样有从逻辑上战胜对方的机会。孩子们,你们能帮帮庄子吗?请大家重新设计这组对话。(师生交流)

(屏幕显示)

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既知吾非鱼,吾亦知鱼之乐也。”

师:然而庄子是无法在逻辑上战胜惠子的,这和他的性格与思维方式有密切的关系。庄子是典型的非逻辑思维方式。纵览《庄子》一书,庄子的非逻辑思维的种类很多,异彩纷呈,而想象是其中突出的一种。

第二部分:非逻辑之想象

(屏幕显示)

想象,是一种典型的非逻辑形式,它可任意加工改造大脑中已有的表象,不受时限制,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形象。

? 师:有人说,庄子可能是中国文化史上最有想象力的文化名人。他的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在这些想象中,既写大之玄妙,又写小之情状,还有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

(屏幕显示)? 大之玄妙

? 小之情状

? 万物***

师:我们学习的《北冥有鱼》就是大之玄妙的典型代表。

(屏幕显示)大之玄妙

? 《北冥有鱼》

师:请大家再读《北冥有鱼》,分析庄子在哪些地方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他通过想象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鲲鹏形象。

生:“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等句子写出鱼的身躯竟有几千里之长,它还能变成鸟,这鸟背也有几千里之大。庄子发挥想象,写出鲲鹏的硕大无比。

生:“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写出这鸟还要从北海向南海迁徙,起飞时激起的浪花就达三千里,它能借旋风的力量直上九万里高空,可见它的力大无穷。

师:的确,这么大的鱼,衍变成这么大的鸟,这么大的运动范围,是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的,遵循逻辑常规是思维是想不出来也写不出来的。同学们再想一想,这只鹏鸟能上九万里高空是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吗?

生:从“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里可以看出,它非常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

师:路程这么远,它为什么要飞这么远呢?请大家细读文本,从课文中找出依据。

生:这只鹏鸟从北冥出发飞到南冥,注释里说北冥是“北方的不毛之地”,南冥是“天然形成的水池”,它应该是想逃离这个不毛之地,飞往更好的地方。

师:你读书真仔细,也很善于思考。

(屏幕显示)

鲲鱼本为“滞溺之虫”,沉溺于“幽冥”的北海。

大鹏是“凌虚之物”,敏捷矫健,便于南征。

生:这还是一只不甘于现状,勇于改变自己,志向远大的大鹏啊。

师:大鹏高瞻远瞩,抱负恢宏,毅然弃低下昏蒙的北海,而奋翮飞往“启明之方”的南海。鲲鹏这种勇于改变自我、“向明背暗”的精神是十分可贵的。

师:庄子发挥了超常的想象力,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广大无际的世界,且塑造了大鹏鸟的艺术形象,给后人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屏幕显示)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李清照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积水三千里。——***

“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成语。

? 师:庄子写大,大到如此地步,那么他写小呢?

(屏幕显示)小之情状

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庄子·则阳》

注释:

逐北:追剿败兵?

旬有五日:十五天?

生:庄子的想象太奇妙了。蜗牛角多小啊,里面居然有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为了争地盘,相与打仗,以至“伏尸百万”,追赶败敌十五天后才回来。

生:庄子的想象大则无边无涯,声震天地,小则把国家放到原本就很小的蜗牛角里,实在太有趣了。

师:这些都是逻辑思维之外的天马行空啊。除了这些想象中的极大极小之外,他的想象还模糊了人与物、梦幻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最有名的就是“庄周梦蝶”了。

(屏幕显示)万物***

?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庄子·齐物论》

注释:

适志:合乎心意,心情愉快。

蘧(qú)蘧然:悠然自得的样子

物化: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

师:谁能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呢?

生:大概是说庄周睡着后梦到自己变成蝴蝶,翩翩飞舞,怡然自乐,醒来后不知是自己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

师:这样奇特的想象有什么寓意呢?

生:短文中有个词叫“物化”,注释给出的意思是“泯除事物差别、彼我同化的精神境界。”我觉得庄子想表达的是我就是蝴蝶,蝴蝶就是我,我们合二为一了。

师:这种物我合一奇幻瑰丽的境界,也只有庄子这样无羁无绊的人才能构思出来。从这个故事中我们也能看到,庄子在物我合一状态下的悠然自得和精神愉悦,这就是庄子追求的“逍遥”。

(板书:逍遥)

师:现在,大家应该也能理解为什么《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中庄子能看到“鲦鱼出游从容”,而惠子看到的只是庄子的表达在逻辑上的漏洞了吧。

生:庄子能感到鱼的快乐,是因为他把自己当成了那条鱼,那条鱼的快乐其实就是庄子自身快乐的投射。但是惠子只关注逻辑,他无法感受到鱼的快乐。所以,我觉得从人生境界上看,庄子也是胜者。

师:对。庄周可以化为蝴蝶,蝴蝶也可以化为庄周;庄周不是鲦鱼,但庄周会理解鲦鱼的快乐。不管是庄周梦蝶,还是鲦鱼之乐,庄子都达到了一种精神自由与精神的境界。从这种意义上讲,人与万物在自然中的位置是一样的,甚至是可以互助转化的,这是“齐物”的境界,也是庄子的“活法”,庄子追求的人生境界。

(屏幕显示)

? 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 第三部分:非逻辑之影响

师:前面我们说过,庄子是中国文化史上最富有想象力的文化名人。他大量地、经常地、自觉地运用非逻辑的方式,产生了许多“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

(屏幕显示)

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

师:庄子的想象对后来的文人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大家想想自己了解的文人中谁有庄子的印记。

生:李白一生以大鹏相比,而且他也是善于想象和夸张的浪漫主义诗人。

生:我们之前学《桃花源记》时老师说过桃花源就是作者陶渊明自己想象出来的,而且陶渊明也和庄子一样喜欢精神的自由,不喜欢被束缚。

师:同学们说得很对。鲁迅先生曾经评价过《庄子》这一著作,他认为“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意思就是在晚周诸子的作品中,《庄子》是最优秀的。实际上,数千年来它的影响从未因为时光流逝而变得暗淡。我们简单总结一下:

(屏幕显示)

庄子神奇的想象啊

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

在数千年前先秦的苍穹熠熠生辉

这光芒穿越时空的隧道

不熄不灭

庄子神奇的想象啊

它将想象植入中国文化的基因

后世不知多少散文、诗词、抑或***因它的滋养而生

庄子神奇的想象啊

让蝴蝶栩栩然入梦

让鲦鱼悠悠然出游

我们精神的世界就不再狭***仄

我们的生活也就有了诗意和光亮

(在齐读中下课)

id="id3">什么是厚黑学?

最初的厚黑学并不像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也没有所谓的厚黑经和厚黑传习录,而是一篇文言文体的文章,其中不少句式都是套用的儒家经典的句式,由此也可看出李宗吾在接受新文化的同时,传统文化的基因没有完全消除殆尽。这篇文言文体在李宗吾所有文章为唯一一篇,以后的各种厚黑学著作以及1949年之后坊间各种粗制滥造的厚黑学,均以此为蓝本,兹抄录如下:

“吾自读书识字以来,见古之享大名膺厚实者,心窃异之。欲究其致此之由,渺不可得:求之六经群史,茫然也;求之诸子百家,茫然也;以为古人必有不传之秘,特吾人赋性愚鲁,莫之能识耳。穷索冥搜,忘寝与食,如是者有年。偶阅三国志,而始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成大事者,不外面厚心黑而已!三国英雄,曹操其首也,曹逼天子,弑皇后,粮罄而杀主者,昼寝而杀幸姬,他如吕伯奢、孔融、杨修、董承付完辈,无不一一屠戮,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其心之黑亦云至矣。次于操者为刘备,备依曹操、依吕布、依袁绍、依刘表、依孙权,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知耻,而稗史所记生平善哭之状,尚不计焉,其面之厚亦云至矣。又次则为孙权,权杀关羽,其心黑矣,而旋即讲和,权臣曹丕,其面厚矣,而旋即与绝,则优有未尽黑未尽厚者在也。总而言之,曹之心至黑,备之面至厚,权之面与心不厚不黑,亦厚亦黑。故曹操深于黑学者也;刘备深于厚学者也;孙权与厚黑二者,或出焉,或入焉,黑不如操,而厚亦不如备。之三子,皆英雄也,各出所学,争为雄长,天下于是乎三分。迨后,三子相继而殁,司马氏父子乘时崛起,奄有众长,巾帼之遗而能受之,孤儿寡母而忍欺之,盖受曹刘诸人孕育陶铸,而及其大成者,三分之天下,虽欲不混一于司马氏不得也。诸葛武侯天下奇才,率师北伐,志决身歼,卒不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王佐之才,固非厚黑名家之敌哉!”

夫厚黑之为学也,其法至简,其效至神,小用小效,大用大效。司马得其全而兴晋;曹操刘备孙权得其偏,割据称雄,炫赫一世,至今犹津津焉乐道之不衰,则厚黑亦何负于人哉?由三代以迄于今,帝王将相,不可胜数,苟其事之有济,何一不出于此?书策具在,事实难诬。学者本吾说以求之,自有豁然贯通之妙矣。

世之论者,动谓成败利钝,其权不操于人,而操于天。不知惟厚惟黑,为人力所能尽。吾人处世,当竭其所能尽之力,以战胜乎不可必之天。而天降祸于吾也,吾必反躬自省,吾行而未修乎,吾则改图焉,吾行而已至乎,吾则加勉焉;所造果精,彼苍自退而听命。若浅尝辄止,而归咎于厚黑之无灵,厚黑岂任受哉?天之生人也,予以面而厚即随之,予以心而黑即随之,面与心先天也,厚与黑根于先天者也。自形式观之,瑰然一面,广不数寸,藐乎一心,大不盈掬,精而察之,其厚无限,其黑无伦,举世之富贵功名宫室妻妾衣服舆马,靡不于此区区间求之自足,造物之妙,诚有不可思议者!人之智慧,有时而穷,人之精神,有时而困,惟田夫厚黑,予生俱生,阅世愈多,其功愈著。得其道者,磨之不薄,洗之不白。面可毁,心可死,而厚黑之灵,亘万古而不可灭,则知人禀于天者富,而天之爱乎人者笃矣。

世之衰也,邪说充盈,真理汩没,下焉者,诵习感应篇阴(左耳右上少下马)文,沉迷不返;上焉者,狃于礼义廉耻之习,破碎吾道,弥近理而大乱真。若夫不读书不识字者,宜乎至性未漓,可与言道矣;乃所谓善男信女,又幻出城隍阎老牛头马面刀山剑树之属,以慑服之、束缚之,而至道之真,遂隐而不见矣。我有面,我自厚之;我有心,我自黑之,取之裕如,无待于外。钝根众生,身有至宝,弃而不用,薄其面而为厚所贼,白其心而为黑所欺,穷蹙终身,一筹莫展,此吾所以叹息痛恨上叩穹苍而代诉不平也。虽然,厚黑者,秉彝之良。行之非艰也。愚者行而不著,习而不察;黠者阳***仁义之名,阴行厚黑之实。大道锢蔽,无所遵循,可哀也已!

有志斯道者,毋忸怩尔色,与厚太忒;毋坦白尔胸怀,与黑违乖。其初也,薄如纸焉,白如乳焉。日进不已,由分而寸而尺而寻丈,乃垒若城垣然。由乳色而灰色而青蓝色,乃黯若石炭然。夫此犹其粗焉者耳;善厚者必坚,攻之不破;善黑者有光,悦之者众。然犹有迹象也:神而明之者,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而常若不厚不黑,此诚诣之至精也。曹刘诸人,尚不足以语此。求诸古之大圣大贤,庶几一或遇之。吾生也晚,幸窥千古不传之秘,先觉觉后,舍我其谁?亟发其凡,以告来哲。君子之道,引而不发,跃如也。举一反三,贵在自悟。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闻吾言而行者众,则吾道伸;闻吾言而笑者众,则吾道绌。伸乎绌乎?吾亦任之而已。

李宗吾把这篇文字写出来之后,廖绪初果然就为他做了个序,谢绶青随后也为他做了个跋。廖绪初的序曰:

“吾友独尊先生,发明厚黑学,恢诡谲怪,似无端崖;然考之古今中外,验诸当世大人先生,举莫能外,诚宇宙间至文哉!世欲业斯学而不得门径者,当不乏人。特劝先生登诸报端,以飨后学。异日将此理扩而充之,刊为单行本,普渡众生,同登彼岸,质之独尊,以为何如?

民国元年 三月淡然

谢绶青的跋曰:

“独尊先生厚黑学出,论者或以为讥评末俗,可以导人为善;或以为凿破混沌,可以导人为恶。余则曰:厚黑学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如利刃然,用以诛盗贼则善,用以屠良民则恶,善与恶,何关于刃?用厚黑以为善则为善人,用厚黑以为恶则为恶人,于厚黑无与也。读者当不以余言为谬。谢绶青跋 摘自《被忽略的***——李宗吾传》

厚黑学的内容简介

厚黑学的发源起始于李宗吾先生,而其影响则因《厚黑学》而来。他在厚黑学一书中,宣扬脸皮要厚如城墙,心要黑如煤炭,这样才能成为“英雄豪杰”,他以曹操、刘备、孙权、司马懿、项羽、刘邦等人物为例,试图证实其厚黑学并列举当中各人之厚薄与黑白如何影响他们的成败。厚黑学一书一直受到民间重视,辗转相传,以厚黑学命名的相关中文书籍多达200本以上,几乎成为现代显学中的一种。厚黑学从某个角度反映了中华民族黑暗自私的一面,然而也反映了中国人的处世之道。

李宗吾先生认为,厚黑学分三步功夫,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城墙虽厚,可用火炮轰破;煤炭虽黑,但颜色可憎,众人不愿接近它。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同第一步功夫相比虽有天壤之别,但毕竟有形有色,别人经过细心观察便可看出蛛丝马迹。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进入“无声无臭,无形无色”之境界。臻于此境,就可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锐不可挡、所向披靡。厚黑术被封建政治家奉为圭臬,是其争权夺利的锦囊妙计。封建政治家未必懂政治学,但不能不通厚黑学。

李宗吾先生曰:“用厚黑以图谋一己之私利,是极卑劣之行为;用厚黑以图谋众人公利,是至高无上之道德”。

作者嬉笑怒骂,妙语连珠,通过刻画封建社会某些政治家的真实肖像,彻底剥下了他们的画皮。作者以三国时代的曹操、刘备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使读者得以管中窥豹,略见一斑。曹操和刘备是三国时期的一代英雄。经过罗贯中《三国演义》的传播,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在作者看来,曹操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杀皇后皇子,并鼓吹“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的人生哲学,奸雄的嘴脸暴露无遗。刘备的特长全在脸皮厚,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逃西跑,丧尽廉耻。他最善哭,以骗取将士的好感。[2]

《厚黑学》是首次以“台北图书馆”镇馆精品完整手稿为底本整理出版。从字里行间真正感悟李宗吾原版《厚黑学》的精髓,台湾著名历史学家许倬云先生亲自为本书作序,此次出版还收录了林语堂、柏杨、南怀瑾为本书所写的序言。

最初的厚黑学并不像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也没有所谓的“厚黑经”和“厚黑传习录”,而是一篇文言文体的文章,其中不少句式都是套用的儒家经典的句式。这篇文言文体在李宗吾所有文章为唯一一篇,以后的各种厚黑学著作以及1949年之后坊间各种粗制滥造的厚黑学,均以此为蓝本,兹抄录如下:

吾自读书识字以来,见古之享大名膺厚实者,心窃异之。欲究其致此之由,渺不可得:求之六经群史,茫然也;求之诸子百家,茫然也;以为古人必有不传之秘,特吾人赋性愚鲁,莫之能识耳。穷索冥搜,忘寝与食,如是者有年。偶阅《三国志》,而始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成大事者,不外面厚心黑而已!三国英雄,曹操其首也,曹逼天子,弑皇后,粮罄而杀主者,昼寝而杀幸姬,他如吕伯奢、孔融、杨修、董承付完辈,无不一一屠戮,宁我负人,无人负我,其心之黑亦云至矣。次于操者为刘备,备依曹操、依吕布、依袁绍、依刘表、依孙权,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知耻,而稗史所记生平善哭之状,尚不计焉,其面之厚亦云至矣。又次则为孙权,权杀关羽,其心黑矣,而旋即讲和,权臣曹丕,其面厚矣,而旋即与绝,则优有未尽黑未尽厚者在也。

总而言之,曹之心至黑,备之面至厚,权之面与心不厚不黑,亦厚亦黑。故曹操深于黑学者也;刘备深于厚学者也;孙权与厚黑二者,或出焉,或入焉,黑不如操,而厚亦不如备。之三子,皆英雄也,各出所学,争为雄长,天下于是乎三分。迨后,三子相继而殁,司马氏父子乘时崛起,奄有众长,巾帼之遗而能受之,孤儿寡母而忍欺之,盖受曹刘诸人孕育陶铸,而及其大成者,三分之天下,虽欲不混一于司马氏不得也。诸葛武侯天下奇才,率师北伐,志决身歼,卒不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王佐之才,固非厚黑名家之敌哉!”

吾于是返而求之群籍,则响所疑者,无不涣然冰释。既以汉初言之,项羽喑哑叱咤,千人皆废,身死东城,为天下笑,亦由面不厚,心不黑,自速其亡,非有他也。鸿门之宴,从范增计,不过举手之劳,而太祖高皇帝之称,羽已安坐而享之矣;而乃徘徊不决,俾沛公乘间逸去。垓下之败,亭长机船以待,羽则曰:籍与八千江东***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总彼不言,籍独不愧乎于心乎?噫,羽误矣!人心不同,人面亦异,不一审他人所操之术,而曰此天亡我,非占之罪也,其不谬哉?沛公之黑,由于天纵,推孝惠于车前,分杯羹于俎上,韩彭菹醢,兔死狗烹,独断与心,从容中道。至其厚学,则得自张良,良之师曰圯上老人,良进履受书,顿悟妙谛,老人以王者师期之。良为他人言,皆不省,独沛公善之,尽得其传。项王忿与挑战,则笑而谢之;郦生则其倨见长者,则其而延之上坐;韩信乘其困于荥阳,求为***王以镇齐,亦始怒之,而终忍之;自非深造有得,胡能豁达大度若是?至吕后私辟阳侯,佯为不知,尤其显焉者。彼其得天既厚,学养复深,于流俗所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廓而清之,翦灭群雄,传祚四百余载,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楚汉之际,有一人焉,厚而不黑,卒归于败者,韩信是也。胯下之辱,信能忍之,其厚学非不忧也。后为齐王,果听蒯通说,其贵诚不可言。奈何惓(juàn)于解衣推食之私情,贸然曰: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长乐钟室,身首异处,夷及三族,有以也。楚汉之际,有一人焉,黑而不厚,亦归于败者,范增是也。沛公破咸阳,系子婴,还军灞上,秋毫无犯,增独谓其志不在小。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已。既而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增大怒求去,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夫欲图大事,怒何为者!增不去,项羽不亡,苟能稍缓须臾,阴乘刘氏之敝,天下事尚可为;而增竟以小不忍,亡其身,复亡其君,人杰固如是乎?

夫厚黑之为学也,其法至简,其效至神,小用小效,大用大效。沛公得其全而兴汉,司马得其全而兴晋;曹操刘备得其偏,割据称雄,炫赫一世。韩信范增,其学亦不在曹刘下,不幸遇沛公而失败,惜哉!然二子虽不善终,能以一得之长,显名当世,身死之后,得于史传中列一席地,至今犹津津焉乐道之不衰,则厚黑亦何负于人哉?由三代以迄于今,帝王将相,不可胜数,苟其事之有济,何一不出于此?书策具在,事实难诬。学者本吾说以求之,自有豁然贯通之妙矣。

世之论者,动谓成败利钝,其权不操于人,而操于天。不知惟厚惟黑,为人力所能尽。吾人处世,当竭其所能尽之力,以战胜乎不可必之天。而天降祸于吾也,吾必反躬自省,吾行而未修乎,吾则改图焉,吾行而已至乎,吾则加勉焉;所造果精,彼苍自退而听命。若浅尝辄止,而归咎于厚黑之无灵,厚黑岂任受哉?天之生人也,予以面而厚即随之,予以心而黑即随之,面与心先天也,厚与黑根于先天者也。自形式观之,瑰然一面,广不数寸,藐乎一心,大不盈掬,精而察之,其厚无限,其黑无伦,举世之富贵功名宫室妻妾衣服舆马,靡不于此区区间求之自足,造物之妙,诚有不可思议者!人之智慧,有时而穷,人之精神,有时而困,惟田夫厚黑,予生俱生,阅世愈多,其功愈著。得其道者,磨之不薄,洗之不白。面可毁,心可死,而厚黑之灵,亘万古而不可灭,则知人禀于天者富,而天之爱乎人者笃矣。

世之衰也,邪说充盈,真理汩没,下焉者,诵习《感应篇》阴骘文,沉迷不返;上焉者,狃于礼义廉耻之习,破碎吾道,弥近理而大乱真。若夫不读书不识字者,宜乎至性未漓,可与言道矣;乃所谓善男信女,又幻出城隍阎老牛头马面刀山剑树之属,以慑服之、束缚之,而至道之真,遂隐而不见矣。我有面,我自厚之;我有心,我自黑之,取之裕如,无待于外。钝根众生,身有至宝,弃而不用,薄其面而为厚所贼,白其心而为黑所欺,穷蹙终身,一筹莫展,此吾所以叹息痛恨上叩穹苍而代诉不平也。虽然,厚黑者,秉彝之良。行之非艰也。愚者行而不著,习而不察;黠者阳***仁义之名,阴行厚黑之实。大道锢蔽,无所遵循,可哀也已!

有志斯道者,毋忸怩尔色,与厚太忒;毋坦白尔胸怀,与黑违乖。其初也,薄如纸焉,白如乳焉。日进不已,由分而寸而尺而寻丈,乃垒若城垣然。由乳色而灰色而青蓝色,乃黯若石炭然。夫此犹其粗焉者耳;善厚者必坚,攻之不破;善黑者有光,悦之者众。然犹有迹象也:神而明之者,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而常若不厚不黑,此诚诣之至精也。曹刘诸人,尚不足以语此。求诸古之大圣大贤,庶几一或遇之。吾生也晚,幸窥千古不传之秘,先觉觉后,舍我其谁?亟发其凡,以告来哲。君子之道,引而不发,跃如也。举一反三,贵在自悟。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闻吾言而行者众,则吾道伸;闻吾言而笑者众,则吾道绌。伸乎绌乎?吾亦任之而已。

李宗吾把这篇文字写出来之后,廖绪初果然就为他做了个序,谢绶青随后也为他做了个跋。廖绪初的序曰:

吾友独尊先生,发明厚黑学,恢诡谲怪,似无端崖;然考之古今中外,验诸当世大人先生,举莫能外,诚宇宙间至文哉!世欲业斯学而不得门径者,当不乏人。特劝先生登诸报端,以飨后学。异日将此理扩而充之,刊为单行本,普渡众生,同登彼岸,质之独尊,以为何如?

民国元年 三月淡然

谢绶青的跋曰:

独尊先生厚黑学出,论者或以为讥评末俗,可以导人为善;或以为凿破混沌,可以导人为恶。余则曰:厚黑学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如利刃然,用以诛盗贼则善,用以屠良民则恶,善与恶,何关于刃?用厚黑以为善则为善人,用厚黑以为恶则为恶人,于厚黑无与也。读者当不以余言为谬。

谢绶青跋摘自《被忽略的***——李宗吾传》

译文

我自读书识字以来,就想为英雄豪杰,求之四书五经,茫无所得,求之诸子百家,与夫廿四史,仍无所得,以为古之为英雄豪杰者,必有不传之秘,不过吾人生性愚鲁,寻他不出罢了。穷索冥搜,忘寝废食,如是者有年,一旦偶然想起三国时几个人物,不觉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为英雄豪杰者,不过面厚心黑而已。

三国英雄,首推曹操,他的特长,全在心黑:他杀吕伯奢,杀孔融,杀杨修,杀董承伏完(非史实——读者按),又杀皇后皇子,悍然不顾,并且明目张胆地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心子之黑,真是达于极点了。有了这样本事,当然称为一世之雄了。其次要算刘备,他的特长,全在于脸皮厚:他依曹操,依吕布,依刘表,依孙权,依袁绍,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为耻,而且生平善哭,做三国演义的人,更把他写得惟妙惟肖,遇到不能解决的事情,对人痛哭一场,立即转败为功,所以俗语有云:“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这也是一个有本事的英雄。他和曹操,可称双绝;当著他们煮酒论英雄的时候,一个心子最黑,一个脸皮最厚,一堂晤对,你无奈我何,我无奈你何,环顾袁本初诸人,卑鄙不足道,所以曹操说:“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此外还有一个孙权,他和刘备同盟,并且是郎舅之亲,忽然夺取荆州,把关羽杀了,心之黑,仿佛曹操,无奈黑不到底,跟著向蜀请和,其黑的程度,就要比曹操稍逊一点。他与曹操比肩称雄,抗不相下,忽然在曹丞驾下称臣,脸皮之厚,仿佛刘备,无奈厚不到底,跟著与魏绝交,其厚的程度也比刘备稍逊一点。他虽是黑不如操,厚不如备,却是二者兼备,也不能不算是一个英雄。他们三个人,把各人的本事施展开来,你不能征服我,我不能服你,那时候的天下,就不能不分而为三。后来曹操、刘备、孙权,相继死了,司马氏父子乘时崛起,他算是受了曹刘诸人的薰陶,集厚黑学之大成,他能欺人寡妇孤儿,心之黑与曹操一样;能够受巾帼之辱,脸皮之厚,还更甚于刘备;我读史见司马懿受辱巾帼这段事,不禁拍案大叫:“天下归司马氏矣!”所以得到了这个时候,天下就不得不统一,这都是“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诸葛武侯,天下奇才,是三代下第一人,遇著司马懿还是没有办法,他下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终不能取得中原尺寸之地,竟至呕血而死,可见王佐之才,也不是厚黑名家的敌手。我把他几个人物的事,反复研究,就把这千古不传的秘诀,发现出来。一部二十四史,可以一贯之:“厚黑而已 。”兹再举汉的事来证明一下。

项羽拔山盖世之雄。咽鸣叱吒,千人皆废,为什么身死东城,为天下笑!他失败的原因,韩信所说:“妇人之仁,匹夫之勇”两句话,包括尽了。妇人之仁,是心有所不忍,其病根在心子不黑;匹夫之勇,是受不得气,其病根在脸皮不厚。鸿门之宴,项羽和刘邦,同坐一席,项庄已经把剑取出来了,只要在刘邦的颈上一划,“太高皇帝”的招牌,立刻可以挂出,他偏偏徘徊不忍,竟被刘邦逃走。垓下之败,如果渡过乌江,卷土重来,尚不知鹿死谁手?他偏偏又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我念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这些话,真是大错特错!他一则曰:“无面见人”;再则曰:“有愧于心 。”究竟高人的面,是如何长起得,高人的心,是如何生起得?也不略加考察,反说:“此天亡我,非战之罪”,恐怕上天不能任咎吧。

我们又拿刘邦的本事研究一下,史记载:项羽问汉王曰:"天下匈匈数岁,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请问笑谢二字从何生出?刘邦见郦生时,使两女子洗脚,郦生责他倨见长者,他立刻辍为之谢。还有自己的父亲,身在俎下,他要分一杯羹;亲生儿女,孝惠鲁元,楚兵追至,他能够推他下车;后来又杀韩信,杀彭越,“鸟尽弓藏;兔死狗烹”,请问刘邦的心子,是何状态,岂是那”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的项羽,所能梦见?太史公著本纪,只说刘邦隆准龙颜,项羽是重瞳子,独于二人的面皮厚薄,心之黑白,没有一字提及,未免有愧良史。刘邦的面,刘邦的心,比较别人特别不同,可称天纵之圣。

黑之一字,真是“生和安行,从心所欲不逾矩”,至于厚字方面,还加了点学历,他的业师,就是三杰中的张良,张良的业师,是圮上老人,他们的衣钵真传,是彰彰可考的。圮上受书一事,老人种种作用,无非教张良脸皮厚罢了。这个道理,苏东坡的留侯论,说得很明白。张良是有夙根的人,一经指点,言下顿悟,故老人以王者师期之。这种无上妙法,断非钝根的人所能了解,所以史记上说:“良为他人言,皆不省,独沛公善之,良曰,沛公殆天授也。”可见这种学问,全是关乎资质,明师固然难得,好徒弟也不容易寻找。韩信求封齐王的时候,刘邦几乎误会,全靠他的业师在旁指点,仿佛21世纪学校中,教师改正学生习题一般。以刘邦的天资,有时还有错误,这种学问的精深,就此可以想见了。刘邦天资既高,学历又深,把流俗所传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伦,一一打破,又把礼义廉耻,扫除净尽,所以能够平荡群雄,统一海内,一直经过了四百几十年,他那厚黑的余气,方才消灭,汉家的系统,于是乎才断绝了。

楚汉的时候,有一个人,脸皮最厚,心不黑,终归失败,此人为谁?就是***知道的韩信。胯下之辱,他能够忍受,厚的程度,不在刘邦之下。无奈对于黑字,欠了研究;他为齐王时,果能听蒯通的话当然贵不可言,他偏偏系念著刘邦解衣推食的恩惠,冒冒昧昧地说:“衣人之衣者,怀人之忧;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后来长乐钟室,身首异处,夷及九族。真是咎由自取,他讥诮项羽是妇人之仁,可见心子不黑,作事还要失败的,这个大原则,他本来也是知道的,但他自己也在这里失败,这也怪韩信不得。

同时又有一个人,心最黑,脸皮不厚,也归失败,此人也是***知道的,姓范名增。刘邦破咸阳,系子婴,还军坝上,秋毫不犯,范增千方百计,总想把他置之死地,心子之黑,也同刘邦仿佛;无奈脸皮不厚,受不得气,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王,增大怒求去,归来至彭城,疽后背死,大凡做大事的人,那有动辄生气的道理?”增不去,项羽不亡”,他若能隐忍一下,刘邦的破绽很多。随便都可以攻进去。他忿然求去,把自己的老命,把项羽的江山,一齐送掉,因小不忍,坏了大事,苏东坡还称他为人杰,未免过誉?

据上面的研究,厚黑学这种学问,法子很简单,用起来却很神妙,小用小效,大用大效,刘邦司马懿把它学完了,就统一天下;曹操刘备各得一偏,也能称孤道寡,割据争雄;韩信、范增,也是各得一偏,不幸生不逢时,偏偏与厚黑兼全的刘邦,并世而生,以致同归失败。但是他们在生的时候,凭其一得之长,博取王侯将相,烜赫一时,身死之后,史传中也占了一席之地,后人谈到他们的事迹,大家都津津乐道,可见厚黑学终不负人。

上天生人,给我们一张脸,而厚即在其中,给我们一颗心,而黑即在其中。从表面上看去,广不数寸,大不盈掬,好像了无奇异,但,若精密的考察,就知道它的厚是无限的,它的黑是无比的,凡人世的功名富贵、宫室妻妾、衣服车马,无一不从这区区之地出来,造物生人的奇妙,真是不可思议。钝根众生,身有至宝,弃而不用,可谓天下之大愚。

厚黑学共分三步功夫,第一步是“厚如城墙,黑如煤炭”。起初的脸皮,好像一张纸,由分而寸,由尺而丈,就厚如城墙了。最初心的颜色,作乳白状,由乳色而炭色、而青蓝色,再进而就黑如煤炭了。到了这个境界,只能算初步功夫;因为城墙虽厚,轰以大炮,还是有攻破的可能;煤炭虽黑,但颜色讨厌,众人都不愿挨近它。所以只算是初步的功夫。

第二步是“厚而硬,黑而亮”。深于厚学的人,任你如何攻打,他一点不动,刘备就是这类人,连曹操都拿他没办法。深于黑学的人,如退光漆招牌,越是黑,买主越多,曹操就是这类人,他是著名的黑心子,然而中原名流,倾心归服,真可谓“心子漆黑,招牌透亮”,能够到第二步,固然同第一步有天渊之别,但还露了迹象,有形有色,所以曹操的本事,我们一眼就看出来了。

第三步是“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天上后世,皆以为不厚不黑,这个境界,很不容易达到,只好在古之大圣大贤中去寻求。有人问:“这种学问,哪有这样精深?”我说:“儒家的中庸,要讲到‘无声无臭’方能终止;学佛的人,要讲到‘菩提无树,明镜非台’,才算正果;何况厚黑学是千古不传之秘,当然要做到‘无形无色’,才算止境”。总之,由三代以至于今,王侯将相,豪杰圣贤,不可胜数,苟其事之有成无一不出于此;书册俱在,事实难诬,读者倘能本我指示的途径,自去搜寻,自然左右逢源,头头是道

----摘自百度百科

请大家谈谈对庄子的看法?

最初的厚黑学并不像后来流传的各种版本,也没有所谓的“厚黑经”和“厚黑传习录”,而是一篇文言文体的文章,其中不少句式都是套用的儒家经典的句式。这篇文言文体在李宗吾所有文章为唯一一篇,以后的各种厚黑学著作以及1949年之后坊间各种粗制滥造的厚黑学,均以此为蓝本,兹抄录如下:

吾自读书识字以来,见古之享大名膺厚实者,心窃异之。欲究其致此之由,渺不可得:求之六经群史,茫然也;求之诸子百家,茫然也;以为古人必有不传之秘,特吾人赋性愚鲁,莫之能识耳。穷索冥搜,忘寝与食,如是者有年。偶阅《三国志》,而始恍然大悟曰:得之矣,得之矣,古之成大事者,不外面厚心黑而已!三国英雄,曹操其首也,曹逼天子,弑皇后,粮罄而杀主者,昼寝而杀幸姬,他如吕伯奢、孔融、杨修、董承、付完辈,无不一一屠戮,宁我负人,勿人负我,其心之黑亦云至矣。次于操者为刘备,备依曹操、依吕布、依袁绍、依刘表、依孙权,东窜西走,寄人篱下,恬不知耻,而稗史所记生平善哭之状,尚不计焉,其面之厚亦云至矣。又次则为孙权,权杀关羽,其心黑矣,而旋即讲和,权臣曹丕,其面厚矣,而旋即与绝,则优有未尽黑未尽厚者在也。

总而言之,曹之心至黑,备之面至厚,权之面与心不厚不黑,亦厚亦黑。故曹操深于黑学者也;刘备深于厚学者也;孙权与厚黑二者,或出焉,或入焉,黑不如操,而厚亦不如备。之三子,皆英雄也,各出所学,争为雄长,天下于是乎三分。迨后,三子相继而殁,司马氏父子乘时崛起,奄有众长,巾帼之遗而能受之,孤儿寡母而忍欺之,盖受曹刘诸人孕育陶铸,而及其大成者,三分之天下,虽欲不混一于司马氏不得也。诸葛武侯天下奇才,率师北伐,志决身歼,卒不能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王佐之才,固非厚黑名家之敌哉!”

夫厚黑之为学也,其法至简,其效至神,小用小效,大用大效。司马得其全而兴晋,曹操刘备孙权得其偏,割据称雄,炫赫一世,至今犹津津焉乐道之不衰,则厚黑亦何负于人哉?由三代以迄于今,帝王将相,不可胜数,苟其事之有济,何一不出于此?书策具在,事实难诬。学者本吾说以求之,自有豁然贯通之妙矣。

世之论者,动谓成败利钝,其权不操于人,而操于天。不知惟厚惟黑,为人力所能尽。吾人处世,当竭其所能尽之力,以战胜乎不可必之天。而天降祸于吾也,吾必反躬自省,吾行而未修乎,吾则改图焉,吾行而已至乎,吾则加勉焉;所造果精,彼苍自退而听命。若浅尝辄止,而归咎于厚黑之无灵,厚黑岂任受哉?天之生人也,予以面而厚即随之,予以心而黑即随之,面与心先天也,厚与黑根于先天者也。自形式观之,瑰然一面,广不数寸,藐乎一心,大不盈掬,精而察之,其厚无限,其黑无伦,举世之富贵功名宫室妻妾衣服舆马,靡不于此区区间求之自足,造物之妙,诚有不可思议者!人之智慧,有时而穷,人之精神,有时而困,惟田夫厚黑,予生俱生,阅世愈多,其功愈著。得其道者,磨之不薄,洗之不白。面可毁,心可死,而厚黑之灵,亘万古而不可灭,则知人禀于天者富,而天之爱乎人者笃矣。

世之衰也,邪说充盈,真理汩没,下焉者,诵习《感应篇》阴骘文,沉迷不返;上焉者,狃于礼义廉耻之习,破碎吾道,弥近理而大乱真。若夫不读书不识字者,宜乎至性未漓,可与言道矣;乃所谓善男信女,又幻出城隍阎老牛头马面刀山剑树之属,以慑服之、束缚之,而至道之真,遂隐而不见矣。我有面,我自厚之;我有心,我自黑之,取之裕如,无待于外。钝根众生,身有至宝,弃而不用,薄其面而为厚所贼,白其心而为黑所欺,穷蹙终身,一筹莫展,此吾所以叹息痛恨上叩穹苍而代诉不平也。虽然,厚黑者,秉彝之良。行之非艰也。愚者行而不著,习而不察;黠者阳***仁义之名,阴行厚黑之实。大道锢蔽,无所遵循,可哀也已!

有志斯道者,毋忸怩尔色,与厚太忒;毋坦白尔胸怀,与黑违乖。其初也,薄如纸焉,白如乳焉。日进不已,由分而寸而尺而寻丈,乃垒若城垣然。由乳色而灰色而青蓝色,乃黯若石炭然。夫此犹其粗焉者耳;善厚者必坚,攻之不破;善黑者有光,悦之者众。然犹有迹象也:神而明之者,厚而无形,黑而无色,至厚至黑,而常若不厚不黑,此诚诣之至精也。曹刘诸人,尚不足以语此。求诸古之大圣大贤,庶几一或遇之。吾生也晚,幸窥千古不传之秘,先觉觉后,舍我其谁?亟发其凡,以告来哲。君子之道,引而不发,跃如也。举一反三,贵在自悟。老子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闻吾言而行者众,则吾道伸;闻吾言而笑者众,则吾道绌。伸乎绌乎?吾亦任之而已。

李宗吾把这篇文字写出来之后,廖绪初果然就为他做了个序,谢绶青随后也为他做了个跋。廖绪初的序曰:

吾友独尊先生,发明厚黑学,恢诡谲怪,似无端崖;然考之古今中外,验诸当世大人先生,举莫能外,诚宇宙间至文哉!世欲业斯学而不得门径者,当不乏人。特劝先生登诸报端,以飨后学。异日将此理扩而充之,刊为单行本,普渡众生,同登彼岸,质之独尊,以为何如?

民国元年 三月淡然

谢绶青的跋曰:

独尊先生厚黑学出,论者或以为讥评末俗,可以导人为善;或以为凿破混沌,可以导人为恶。余则曰:厚黑学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如利刃然,用以诛盗贼则善,用以屠良民则恶,善与恶,何关于刃?用厚黑以为善则为善人,用厚黑以为恶则为恶人,于厚黑无与也。读者当不以余言为谬。

谢绶青跋摘自《被忽略的***——李宗吾传》

《庄子》

在先秦诸子散文中,《庄子》的文学成就最高。《庄子》33篇,分内、外、杂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出于庄子后学。

庄子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曾做过漆园吏。生活贫穷困顿,但却鄙弃荣华富贵、权势名利,力图在乱世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游”的精神境界。

1、《庄子》的主要思想:

(1)顺应自然,安命无为的生活态度。《庄子》的哲学思想源于老子,而又发展了老子的思想。“道”是其哲学的基础和最高范畴,他认为“道”是“先天地生”,实有而无形,自然而永恒的,又是神秘莫测、不可知的。因而他崇尚自然,宣扬天道无为,反对人对自然界的作用,人只能消极顺应,听天由命。

(2)“逍遥游”的精神自由境界。“天地与人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庄子从齐物我,同死生的观念出发,幻想出一个不受任何条件限制而绝对自由的精神世界,以达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他幻想人的精神一旦冲出渺小的个体,短暂的人生便融入宇宙万物之间,翱翔于“无何有之乡”,穿越时空局限,进入无古今、无死生、超然感知的“坐忘”境界。然而现实毕竟不能超脱,虚无飘渺的世界只能是逃避现实后短暂的自我陶醉。

(3)辩证思想向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发展。他否认事物差异,否认是非标准。他曾说:***若我与你辩论,你辩不过我,就能证明我“是”、你“非”吗?或者证明你“是”、我“非”吗?由谁来判定呢?与我意见相同的人,或与你意见相同的人,或者与你、我意见都不同的人,都不能判定谁是谁非。所以说是非无标准。不仅如此,他还认为生与死、小与大、寿与夭、贫与富、美与丑等都是无差别的。这实际上是抹杀事物存在差异性的诡辩论。

(4)对现实黑暗和仁义礼乐的猛烈抨击。庄子并未如他所说真正忘怀政治,而实际上是心系天下。《庄子》一书,仍多愤激之言。如“方今之时,仅免刑焉”(《人间世》),“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胠箧》)等等,正是出于对现实的无比厌恶。只不过庄子选择的是消极逃避方式,主张“绝圣弃智”,并勾画出一幅“至德之世”的社会蓝图。

二、《庄子》的艺术成就:

《庄子》散文“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艺概?文概》),极富浪漫色彩。

1、在题材的选择上,着意拉大与现实的距离,注目于寓言和神话。

《庄子》自称其创作方法是“以卮言为曼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全书“寓言十九”,寓言是其最主要的表现方式。据统计,《庄子》中含有寓言故事200多则,涉及神话故事、历史传说,自然界的草木鸟兽等,这些多属虚构。其寓言注重细节刻划和夸张渲染,想象虚构,恢奇诡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具有“寓真于诞、寓实于玄”(《艺概?文概》)的特点。如南海之帝儵和北海之帝忽为了报答中央之帝浑沌的款待之情,为其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应帝王》),想象多么奇特大胆。这个故事耐人寻味地说明了“有为”之害。其它如“庖丁解牛”、“望洋兴叹”、“东施效颦”、“井底之蛙”、“罔两问影”、“庄周梦蝶”等,至今仍为人广泛传诵,足见其影响力。

〔注① 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人们习惯于以“我”为是非标准,为避免主观片面,把道理讲清,取信于人,必须“藉外论之”(《寓言》)。

②重言;一种认为是重(chong)言,即重复、增益之言;一种认为是重(zhong)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为使自己的道理被他人接受,托己说于长者、尊者以被相信。

③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的语言,这种言语层出无穷,散漫流衍地把道理传播开来,并能穷年无尽,永远流传下来。〕

2、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这些恢诡谲怪的艺术形象,富于浪漫色彩,是《庄子》艺术魅力所在。《庄子》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深奥莫测,用概念和逻辑推理来直接表达,不如通过想象和虚构的形象世界来象征暗示。他与其他诸子散文的区别是,说理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论辩风格。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的阐述,用比喻、象征的手法代替逻辑推进的论述,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去体味、领悟其中的哲理。全书的形象出于想象虚构,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区别,异彩纷呈,怪诞而不可思议。如北溟之鱼,化而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九万里(《逍遥游》)。任公子垂钓,以五十头牛为钓铒,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东海,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海天震荡,千里震惊,浙江以东,苍梧以北之人,都饱食此鱼(《外物》)。其它诸如其大无比的鲲鹏,吸风饮露的藐姑山上的神人(《逍遥游》),七窍皆无的浑沌(《应帝王》)等等,形象怪异,匪夷所思。

3、在体物入微的描写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抒情性,达到了哲理和诗意的交融。

庄子并没有完全逃离现实,尽管他主张忘情寡欲,心斋坐忘,但他的许多作品对现实社会充满着批判精神,渗透着强烈的个性和情感。蜗角之中,触氏、蛮氏相与争地,伏尸百万,旬有五日而后反(《则阳》),正是战国时期“争地以战,盈野;争城以战,盈城”(《孟子?离娄上》)这种社会现实的反映。曹商使秦,得东百乘,得意忘形,刻画了不择手段,谋取利禄,追求荣华富贵的小人嘴脸。“舐痔破痈”,正是对这种小人最为辛辣尖刻的讽刺(《列御寇》);在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的悲哀(《人间世》)。《逍遥游》的最后一段,作者情感浓郁地描述他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充满了诗情画意。

4、文章汪洋恣肆,行文跌宕开阖,变化多端,语言奇峭富丽,生动泼辣,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天下》)的寓言,使《庄子》的章法若断若续,变化无穷,难以捉摸。如《逍遥游》前半部分,不惜笔墨,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从鲲鹏展翅到列子御风而行的内容,这些并非作品的主旨,只是为了用他们的“有待”逍遥陪衬、烘托至人的“无待”逍遥,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这个主题句,却如蜻蜓点水,一笔带过。《庄子》结构线索上的模糊隐秘,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融入行文之中,把每一个故事环环相套,连缀成一个整体,形成独具特色的连环式结构。庄子的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新奇,如《齐物论》中写大风的声响,描写如行云流水,挥洒自如。体物入微,形神毕肖。

二、《庄子》的艺术特征

《庄子》最具文学性的特点是它的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作为一个思想家,庄子在讨论严肃的学术问题,阐述自己的看法时,并没有像大多数学者那样,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用缜密的思维,严谨的推理,明晰的语言来阐述自己的思想,而是带着强烈的感情,运用艺术形象来表现自己的思想,这就使得《庄子》一书具有了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用寓言连缀成篇,以形象直接说理。

庄子自述其表现手法为:“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倘,不以觭见之也。以卮言为漫衍,以重言为真,以寓言为广”(《天下》)所谓寓言就是把自己要说的话寄寓在他人他物他事中借以表达的语言。所谓重言,是引用别人的话,以增强可信性,借以自重的语言。所谓卮言是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出于本心自然流露的随机应变的语言。实际上,这三者并无本质的不同,它们都是“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也就是庄子塑造的或借用的形象化的语言。

《庄子》的内容是“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以和天倪。”(《寓言》)也就是说,寓言是这本书的主要成分。《庄子》的寓言包括一些神话般的幻想故事、历史故事,也包括通常借事物寓意的故事等。运用寓言说理,在先秦诸子中并不罕见,但是别的学者,多是应用寓言作为例证,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庄子则是用寓言连缀成篇,使之成为直接表现思想的工具,这就创造了一种新的说理方法——形象说理。如《逍遥游》、《人间世》、《德充符》、《秋水》等篇都是如此。

庄子之所以用形象说理,是因为他认为“道不可言”(《知北游》),言不尽意,就是说,逻辑性的语言的表达力是有限的,某些精妙的道理无法用逻辑性的语言说清楚,同时还因为他“以天下为沈浊,不可与庄语”,于是索性把寓言故事作为事物本身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自己去体悟。如,为了说明对于社会不应人为的治理的道理,他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乎,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遇于浑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而混沌死。”(《应帝王》)这里只是讲了一个故事而未下断语,可是这个故事还是清楚地表达出了他所要表达的统治者的治理是对于人性的残害的观点。还有仲尼心斋(《人间世》),颜回坐忘(《大宗师》)的语言形象的表现了他体道的主张和方法。诸如此类,不一而足。《庄子》一书充满了寓言,虚构了形形的人、物、言、事。他随意编制故事,构成一篇篇文章;信手驱使虚构的人和物,诸如天地风云、河海山川、草木土石、人鬼神乃至形影梦幻纷纷在纸上奔走,充当了表达他的思想的符号。像这种主要靠形象来表达思想的做法,是庄子的独创。

二、想象奇特,形象新奇。

庄子的寓言充满了奇特的想象,它塑造的各种形象构成了一个新奇的形象世界。诚如前人所说“意出尘表,怪生笔端”,有的奋鳍翼于天地,恢宏扬厉,极尽雄宏之壮美。如:北冥之鱼,躯体数千里,化而为鸟,其名为鹏,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鹏迁往南冥,起飞时,激起的水柱高达三千里,它盘旋着上升,直到九万里的高空。(《逍遥游》)任公子钓鱼,蹲在会稽山上,用大钩长线,五十头牛作为鱼饵,投竿东海,“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鹜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外物篇》)有的纳须弥于芥子,洞玄发幽,尽显细小之微妙。如:庖丁之刃在骨肉的纹理之间***有余(《养生主》),触氏,蛮氏之国在蜗牛的触角上躯兵鏖战。(《则阳》)有的形状怪异,触目惊心;有的行为乖僻,骇世惊俗。前者如山木(《山木》)、支离疏(《人间史》)之俦,后者如庄子丧妻,鼓盆而歌(《至乐》);子来观化,甘为鼠肝(《大宗师》)之类。

庄子塑造的形象,不仅形象新奇,行为独特,而且天地万物莫不有情有信,莫不互通互化。譬如,罔两可以问影,骷髅能够论道,蝶与庄子互化,木鸡以德全而胜等等。他用自己塑造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其万物平等,万物运化的思想。而在文学上给我们留下的则是超越象外,匪夷所思的想象。

庄子塑造的形象富有典型性。例如“***”形象:“登高不栗,入水不濡,入火不热,是知之能等***于道者也若此。古之***,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食不甘,其吸深深,┅┅古之***,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其颡頯,凄然似秋,暖然似春,喜怒通四时,与物有宜而莫知其极。”(《大宗师》)这种***形象,在后世,不仅成为道教的一种理想人格,而且也经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

还有《庄子》中的庄子这一人物,就极具典型性,千百年来一直为许多知识分子所仰慕、所效法。又如,鲲鹏、鸱枭、河伯、庖丁、匠石、还有斥鴳、山木等等,都是悬挂在祖国文学史的画廊中,熠耀发光的永存的文学形象。

三,拟容取心,善用比喻。

庄子善用比喻,其运用之妙,出神入化,历来为人称道。他的比喻贴切巧妙,形象生动,极具表现力。玄妙的哲理,一旦借助比喻,立即收到化玄妙为习见、变枯燥为机趣之效。如:“泉涸,鱼相处于陆,相嘘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天运》)“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知无用而始可与言用矣。天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致黄泉,人尚有用乎?”(《外物》) 第一个比喻用以说明人际关系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它形象地说明了在良好的生存环境中,每个人都能自足自乐,相互之间自然形成的淡漠的人际关系,要远胜于在艰苦的环境中迫于生存因互助而形成的密切的人际关系。第二个比喻说明了经验主义者认识上的局限。第三个比喻说明了无用之用。这些个比喻,言简意赅,生动形象,以少少许胜多多许,一个比喻的功用简直抵得上一篇论文。

《庄子》的比喻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有的是一事一比;有的是一事数比或数事一比,特别是比喻的套迭更为绝妙。如《逍遥游》,“夫水之极也不厚”一段,本来是用水和舟的关系来比喻说明风与大鹏之翼的关系,可是为了说明水和舟的关系,他又用杯水和芥草这种常见的事物来比喻说明水和舟的关系。《庄子》比喻之多,罕有其匹;运用之妙,更为绝伦,与寓言一同构成了象喻性表达方法。

四、感情强烈,爱憎分明。

庄子一生崇尚***,憎恶***丑恶,且为人严肃认真 ,性情至真至诚,在其著作一书中,对于他憎恶的丑恶现象和卑鄙小人,猛烈抨击,尖刻嘲讽,不遗余力。如,他直斥当时的时代是“处昏上乱相之间”,(《山木》)他一针见血的指出“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胠箧》)对于统治者的昏乱,对于统治者给社会造成的危害,对于儒家鼓吹的仁义的虚伪性、对于当时社会道德观念论为工具的可悲现实和越是干坏事越能得到社会承认的荒谬社会现象,给予了彻底的揭露和无情的抨击。又如,曹商使秦的故事,用破痈舔痔,所治愈下,得车逾多的比喻(《列御寇》),辛辣地嘲讽了曹商一类靠出卖人格,谋取富贵,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市侩小人。诗礼发冢的故事(《外物篇》),惟妙惟肖地刻画了那些一边高唱着仁义道德高调,一边干着盗墓的***勾当的“仁义之士”的虚伪嘴脸。盗亦有道的故事(《盗跖》),深刻地揭露了道德***的工具性和局限性。

对于他喜爱的美好事物,则热情拥抱,极力赞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是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也,孰肯分分然以物为事。”(《逍遥游》)欣羡之情,溢于言表。“旧国旧国,望之畅然。纵使丘陵草木之缗,入之者十九,犹之畅然!况见见闻闻者也,以千仞之台悬众间者也。”(《庄子。则阳》)游子的故国之情,沛然流出,不能自已,千载之下,犹可感人。施惠死后,庄子送葬,在老朋友的墓前,他慨叹“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以言之矣!”两个沉重的感叹句,真实的流露出作者良友永逝、曲高和寡,知音难遇的孤独寂寞和无奈。

五,辞章华美自然,文风浩荡恣肆。

庄子天才特出,又师法自然,独得天籁。其为人酷爱自由,不受束缚;作文也汪洋恣肆,以自适快意,因而呈现出浩荡恣肆的风格。《庄子》行文如天章云锦,随意舒卷明灭,好像没有章法;语言似像行风流水,缘物曲折赋形,似乎没有定质。无端而起,突兀而变,物象迭出,场景仍换,主旨隐约难明,章法变化多端,充分展现了其汪洋恣纵的风格。

他驾驭语言的能力也臻于炉火纯青,得心应手的地步。凡状物摹形,无不惟妙惟肖,绘声绘色;书写性灵,多能曲尽其妙,真切如见。兼之句式错落多变,用词新奇瑰丽,宛如诗歌一般,历来为人称道。如上边引文中摹鲲鹏则“垂天”“九万”,状斥鴳则“腾跃”“数仞”,所写之物,无不各具情态,曲尽其妙。

此外《庄子》的篇章结构,语言风格都有着鲜明的特色。他的文章***用了轮辐式的结构,即围绕一个中心论点,用表面上各自独立的材料连缀成篇。《庄子》三十三篇的结构,基本上都是这样,而这三十三篇又是围绕一个中心相构成书的。

《庄子》是先秦诸子文学作品的巅峰,也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散文王冠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对于后世的思想、文学、文化都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李白称赞他:“南华老仙发天机于漆园,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大鹏赋》),郭沫若称《庄子》的文笔为“古今独步”,还说:“不仅‘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秦汉以来的中国文学史差不多大半在他的影响之下发展。”(《庄子与鲁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