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翻译_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翻译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29 0
  1. 用故组一个描写过去的词语
  2. 053. “真直”与“假直”;怨是用希;匿怨而友其人,不好!
  3. 翻译一下三国志的这段话(急用)
  4. 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论语》公冶长篇第五·二十三)

伯夷叔齐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他们本来是孤竹君的儿子,伯夷是老大,叔齐是老三。孤竹君眼看自己身体不行了,让他们来当国王。现在这个时代,有“逃跑新娘”,但从来没有“逃跑国王”。但伯夷叔齐就跑了。跑还不只跑一个,一跑就跑一双,跟痴男怨女私奔似的。结果,只剩下一个“可怜巴巴”的老二,留在家里当国王。

伯夷叔齐后来“私奔”到了西周。结果碰到周武王抗着父亲周文王的灵位,拉着七老八十的姜太公去攻打商纣王。两兄弟路见不平一声吼,大骂武王缺德。最后武王得了天下,两兄弟认为他得位不正,于是再度“逃跑”,来到首阳山,决定“不食周粟”,成天吃野草。有一天,一个哥们儿跑到山上,跟他们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两兄弟一时想不通,就饿死在了。这个故事,鲁迅先生写得很幽默,收录在他的《故事新编》中,名叫《***薇》。

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翻译_不念旧恶,怨是用希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老爷子对两兄弟赞赏有加,认为他们品德高洁,实在是后世人学习的榜样。《论语》中有好多话是用来称赞他哥俩好的,在这里,孔夫子说,“伯夷叔齐两弟兄,不计较过去的仇敌,所以心里头啊,也就平静得很,没有什么怨恨。”有人说,这个“怨”是指别人怨他哥俩。不过,我们不做这些考证的功夫了,***用钱穆先生的说法,这个“怨”是指怨别人。

我们知道,不念旧恶这种做法,往好了说,叫做“宽宏大量”或者“大人不记小人过”,但是往坏了说,叫做“和稀泥”。刚刚过世的柏杨老先生,曾经在他的成名作《丑陋的中国人》里面,对这样的“民族劣根性”大加挞伐。

连靠收保护费过日子的古惑仔们都常讲一句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客观地说,中国人确实有一种喜欢做“和事佬”的习惯。“一碗水端平”,“各打五十大板”,都是这种心态的反映。而这种社会心态的根源,其本质,还是在儒家学说大力倡导的“和”这种思想。

“和”这种思想,最根本的一个特点,就是要弥合各方面的矛盾,要让社会整体上保持稳定与平和,让各种矛盾的破坏力降到最低。而要弥合各方面的矛盾,尤其是在矛盾对立比较突出和尖锐的时候,该怎么办呢?那就只有做“和事佬”了。

中国人讲,法不外乎人情。比如说,一群民工迫于生活的压力,了拖欠公款的老板的女儿。他们被逼于无奈,他们首先是受害者。其所受的惩罚,应该不会太严厉。

用故组一个描写过去的词语

孔子说:“伯夷、叔齐,不记旧仇,因此很少怨言。”又说,他们“追求仁而得到了仁,又为什么怨恨呢?”我悲怜伯夷的心意,读到他们留下的逸诗而感到事实是令人奇怪的。他们的传记里写道: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君,等到父亲死后,叔齐又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意愿。”于是就逃开了。叔齐也不肯继承君位而逃避了。国中的人就只好立他们的另一个兄弟。正当这个时候,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敬养老人,便商量着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他们到达的时候,西伯已经死了,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灵牌,尊他为文王,正向东进发,讨伐纣王。伯夷、叔齐拉住武王战马而劝阻说:“父亲死了尚未安葬,就动起干戈来,能说得上是孝吗?以臣子的身份而君王,能说得上是仁吗?”武王身边的人想杀死他们,太公姜尚说:“这是两位义士啊!”扶起他们,送走了。武王平定殷乱以后,天下都归顺于周朝,而伯夷、叔齐以此为耻,坚持大义不吃周朝的粮食,并隐居于首阳山,***集薇蕨来充饥。待到饿到快要死了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首阳山,***薇来就餐,残暴代残暴,不知错无边?神农虞夏死,我欲归附难!可叹死期近,生命已衰残!”就这样饿死在首阳山。

从这种情况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

053. “真直”与“***直”;怨是用希;匿怨而友其人,不好!

1.形容过去的的成语

班荆道故 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

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伍举奔郑,将遂奔晋。声子将如晋,遇之于郑郊,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

不堪回首 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

出处:唐·戴叔伦《哭朱放》:“最是不堪回首处,九泉烟冷树苍苍。”

不念旧恶 念:记在心上。不计较过去的怨仇。

出处:《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不省人事 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出处:宋·汪应辰《与朱元晦》:“问其无所苦否,则曰‘无事,无事’。寻即不省人事。”

不忘沟壑 沟壑:山沟。念念不忘为正义而死,弃尸山沟。形容有为正义献身的思想准备。也比喻人发迹之后不忘过去贫贱的日子。

出处:《孟子·万章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

苍黄反复 苍:青色。反复:颠过来倒过去。青的一会儿变成黄的,黄的一会变成青的。比喻变化不定,反复无常。亦作“苍黄翻复”。

唱对台戏 过去,两个戏班子为了抢生意,有时候会硐一时间演同样的戏,称为唱对台戏。比喻***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反对或搞垮对方。

触目如故 触目:目光所及。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

出处:宋·李昌令《乐善录·洪州刘生》:“未周岁,公主忽告殂,国主不胜其哀,怒曰:‘吾不敢复见刘生,其官物不一与,遣归洪州。’生恍疑梦觉,触目如故。”

2.表示 原因 带“故”的词语(2个) 2、表示 原来的 带“故”的词语(2

安常守故 习惯于日常的平稳生活,保守旧的一套。

指守旧不知变革。安常习故 习:习惯;故:旧例。

安于常规,习惯旧例。形容按照常规和老套办事,守旧而不思变革。

安堵如故 堵:墙壁,居所。故:原来的。

像原来一样相安无事。安故重迁 指安于旧俗,不轻易改变。

安然如故 还象原来那样安安稳稳。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俗:习俗。

溺:沉溺,陷入。拘守于 *** 惯,局限于旧见闻。

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按堵如故 形容秩序良好,百姓和原来一样安居乐业。

班荆道故 班:铺开;道:叙说。用荆铺在地上坐在上面谈说过去的事情。

形容老朋友在路上碰到了,坐下来谈谈别后的情况。饱谙世故 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饱经世故 指阅历多,积累了丰富的处世经验。饱练世故 指对世态人情有深刻感受或有丰富的处世经验。

同“饱谙世故”。变故易常 改变传统的法制和准则。

薄物细故 薄:微小;物:事物;故:事故。指微小的事情。

不经世故 经:经历;世故:人情世事的变故。形容缺乏为人处世的经验。

不忘故旧 故旧:旧交、旧友。不忘记老朋友。

不主故常 故常:旧的常规、习惯。不拘于老的一套。

朝章国故 朝廷与国家的典章制度。持之有故 持:持论,主张;有故:有根据。

指所持的见解和主张有一定的根据。触目如故 触目:目光所及。

故:旧的,过去的,本来的。满眼看到的都是过去的老样子。

戴笠故交 指贫贱之交。丹心如故 丹心:忠心。

仍如已往一样忠心耿耿。蹈常习故 指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

蹈常袭故 蹈:踩,引伸为遵循;常:常规,老规矩;袭:沿袭;故:老办法。因循守旧,照老规矩办事。

蹈故习常 指按照老规矩和老办法办事。同“蹈常习故”。

涤故更新 涤除陈旧,换上新的。鼎新革故 旧指朝***革或改朝换代。

现泛指除掉旧的,建立拳的。多故之秋 多故:多变乱多患难;秋:指某个时期。

指多事故多患难的时期。非亲非故 故:老友。

不是亲属,也不是熟人。表示彼此没有什么关系。

奉行故事 奉行:遵照办理;故事:老规矩、老章程。按照老规矩办事。

革故鼎新 革:改变,革除;故:旧的;鼎:树立。旧指朝***革或改朝换代。

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革故立新 旧指朝***革或改朝换代。

现泛指除去旧的,建立新的。同“革故鼎新”。

故步自封 故:旧;故步:旧时行步之法,引伸为旧法;封: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故步自画 犹故步自封。比喻守着老一套,不求进步。

故宫禾黍 比喻怀念祖国的情思。故伎重演 老花招或老手法又重新施展。

同“故技重演”。故技重演 老花招或老手法又重新施展。

故家乔木 ①指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众。②喻指乡贤。

故剑情深 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

指不喜新厌旧。故旧不弃 故旧:旧交,旧部下;弃:抛弃。

不轻易抛弃老朋友、老部下。故弄虚玄 犹故弄玄虚。

指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故弄玄虚 故:故意;弄:玩弄;玄虚:用来掩盖真相,使人迷惑的欺骗手段。

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故人之意 故人:旧友。

指老朋友的情意。故入人罪 故意把罪名加于人。

故甚其词 指说话故意夸大,脱离事实。故态复还 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

同“故态复萌”。故态复萌 故态:老脾气,老样子;复:又;萌:发生。

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故态复作 指旧的习气或毛病等又出现了。

同“故态复萌”。故土难离 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

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故我依然 故我:旧日的我。仍旧是过去的我。

指自己的境况和从前一样,没有变化。故纸堆 指大量的古旧书籍、资料。

含贬义。比喻人埋首研读古书,不知人情世故。

故作高深 本来并不高深,故意装出高深的样子。多指文章故意用些艰深词语,掩饰内容的浅薄。

故作玄虚 犹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

禾黍故宫 宫殿成了农田,长满禾黍。形容亡国破败的景象。

俭故能广 平素俭省,所以能够富裕。江山如故 故:从前。

高山大河面貌依旧。多用于比喻物是人非。

九故十亲 泛指亲戚朋友。狂奴故态 狂奴:对狂士的亲昵称呼;故态:老样子,老脾气。

旧称狂士的老脾气。老于世故 老:老练,富有经验;世故:处世经验。

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毛举细故 毛:琐碎;细故:小事。

指烦琐地列举小事情,加以责难或攻击。门生故旧 指学生和旧友。

门生故吏 故吏:过去的吏属。指学生和老部下。

明知故犯 明明知道不能做,却故意违犯。明知故问 明明知道,还故意问人。

纳新吐故 原指人呼吸时,吐出浊气,吸进新鲜气。现多用来比喻扬弃旧的、不好的,吸收新的,好的。

平白无故 平白:凭空;故:缘故。指无缘无故。

凭白无故 犹言无缘无故。没有一点原因。

弃故揽新 抛弃旧的,吸收新的。羌无故实 指不用典故或没有出处。

倾盖如故 偶然结识的新朋友却像友谊深厚的旧故交一样。去故就新 就:归于,留下。

除去旧的,留下新的。去故纳新 犹言去旧迎新。

人情世故 为人处世的道理。三亲六故 亲戚故旧的总称。

深情故剑 故剑:比喻结发之妻。结发夫妻情意浓厚。

指。

3.形容过去的四字词语

1、日复一日: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2、撑船就岸:比喻主动凑过去同别人搭关系。

3、遗老遗少:遗老:旧称前朝的旧臣;遗少:留恋旧时代的少年。改朝换代后仍效忠前朝的老人和青年。也泛指留恋过去、思想顽固陈旧的人。

4、秋去冬来:秋天过去,冬天到来。形容时光流逝。

5、门生故吏:故吏:过去的吏属。指学生和老部下。

6、今昔之感:从今天的现实回忆过去的事。

7、故土难离:故土:出生地,或过去住过的地方,这里指故乡、祖国。难于离开故乡的土地。形容对家乡或祖国有无限的眷恋之情。

8、唱对台戏:过去,两个戏班子为了抢生意,有时候会硐一时间演同样的戏,称为唱对台戏。比喻***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反对或搞垮对方。

9、远年近岁:过去至现在;长期以来。

10、掩鼻而过:捂着鼻子走过去。形容对腥臭肮脏的东西的嫌恶。

11、岁序更新:旧的一年过去了,新的一年来到了。

4.形容怀念过去的词语

1、怀念过去,或许是没有把过去当成过去吧

2、如果我们没有忘记过去从来都不是因为怀念别人,而是怀念过去岁月中的自己。

3、人走茶凉,怀念过去。

4、我会怀念过去,不是放不下过去的人或事,而是怀念过去那个放荡不羁的自己。

5、我们时常怀念过去,因为单纯,因为快乐。

6、我喜欢现在的自己,我怀念过去的我们。

7、既然连自己背影都看不到,又何必怀念过去。怀念过去的句子

8、总是在怀念过去,有一天突然醒悟,怀念的你还在,我也在,并没有改变什么。为什么要怀念过去,完全可以有像以前一样的未来啊。

9、活在当下,别在怀念过去或者憧憬未来中浪费掉你现在的生活

翻译一下三国志的这段话(急用)

孔子在教大家,一个人怎样能够不心生怨恨,怎样能够内心不纠结。如何让成长中的那些伤痛不至于“反刍”于自己呢?孔子说,应该像伯夷叔齐他们那样,不念旧恶。因为“恶”也是因缘和合的结果,而这个“因”,也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当初的那个“恶”的“因”早就变化了,过去了。所以,干嘛还始终念念不忘呢?

“怨是用希”,有人理解为,怨恨伯夷叔齐的人很少。但是樊登老师认为钱穆先生的理解为,伯夷叔齐怨恨的就很少才更贴切。

如果一个人所受到的“伤”是来自于童年,即便我们已经想不起来这件事情的根源了,但是它依旧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反刍”给我们,让我们总是从同类的事情上面跌跟头。

所以,我们一定要找到疗愈自己的办法,不是疗愈某个情绪,而是对于好情绪、好心境的全面重建。在这之中,要用到“当下的力量”,就是遇到任何伤害与不满,做到“不念旧恶”,及时化解,不让它对我们的现在与未来产生不良的影响。

因为如果一个人对于一个“仇”放不下,实际上是对自己的“不放过”!所以,我们需要一个雅量,有一个宽厚。而做到这两者,需要的一个核心是“无私”。因为人和人之间有矛盾,是因为人太过于看重自我,私利太多。如果我们真的只是对于一件“事”而争的话,事儿过去就过去了,没必要记一辈子。

“真直心”,直心是道场,直心就是无心,无心于万物。我若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直心”,当作一种“本钱”的“直”,是惹人讨厌的。

所以,有醋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没必要去借来给别人,这就是“无心”。但如果在衡量完“有或没有”的利弊之后做出的行为决定,往往就是想太多的“***直”。

所以孔子说,一个人如果“真直”,就会“无心”,无心于是非。我不哉乎别人对我的评价,不在乎“自我”是高大还是卑微,核心是,这件事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用事实求实的态度去生活,整个人生就会变得更加坦然、简洁、舒服。所以“直心是道场”!

樊登老师说:生活中往往会有人宣称自己“我这人说话很直……”,我们遇到这种人的时候,就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往往说这句话的人,都是“***直”的,是“卖直”的。这就是“卖直”的特点。

因为他要借着这句话宣扬,我要说难听的话了。他只是爱说难听的话,而不是直。爱说难听的话并不代表“直”,要记住,“直”的核心是“无心”。

“无心”,是一种很高的境界,是一种无我的境界,也是很难做到的。所以,评价一个人是否“真直”,需要智慧的眼光,评价自己是否“真直”,需要反思下自己,是否有私心。

如果对一个人“巧言、令色、足恭”,可以说是低三下四到了毫无自己的底线;“匿怨而友其人”在某些程度伤来讲也是虚伪到了极致。

但是,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这也可能是一些生存法则,我们也是明明不喜欢却也不得已而为之。

但是,樊登老师就提出了“低段位的销售”和“高段位的销售”。

低段位的销售往往就是: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而高段位的销售则是可以和客户平等对话的,也是可以与你成为心灵的朋友的。给别人的感觉也是这个人有学问、有修养,让客户愿意和你成为朋友。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做不到“高段位的销售”,但是也不能说这样不对吧。短期做不到,为什么不能往这个方向努力呢?因此,一个人是否能够从“低段位”进化到“高段位”,看的是一个人的成长路线,和成长选择。能力可以培养,能力可以锻炼,能力更是可以突破的。

但无论如何,“巧言令色足恭和匿怨而友其人”都是不对的,如何站着把钱挣了,有方法,就看你是不是愿意付出努力。

司马迁《伯夷列传》原文及翻译

汉朝末年 天下大乱 割据势力到处都是 而袁绍占有四州之地,在诸多割据势力中最为强大,无人能与之匹敌。太祖(曹操)运筹帷幄,谋划演练,鞭挞宇内,运用申不害、商鞅的法度,完备韩信、白起的奇谋妙策,根据他人的所长授予官职,任用人才。不按常情任用人才,谋划计策,不念旧恶(指张绣,张绣与曹操有杀子之仇,后在官渡之战前听贾诩之言投了曹操)。最后能够从大局驾驭国务,完成丰功伟业的人。那恰恰是因为他的高明的谋略最为优秀。也可以说是非常之人,超过当世的英杰啊

伯夷列传原文:

 夫学者载籍极博。尤考信于六艺。《诗》、《书》虽缺,然虞、夏之文可知也。尧将逊位,让于虞舜,舜、禹之间,岳牧咸荐,乃试之于位,典职数十年,功用既兴,然后授政。示天下重器,王者大统,传天下若斯之难也。而说者曰:「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受,耻之逃隐。及夏之时,有卞随、务光者。」此何以称焉?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惑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贾子曰:「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众庶冯生。」同明相照,同类相求。「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伯夷、叔齐虽贤,得夫子而名益彰;颜渊虽笃学,附骥尾而行益显。巖穴之士,趋舍有时,若此类名湮灭而不称,悲夫。闾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云之士,恶能施于后世哉!

伯夷列传翻译

 世上记事的书籍虽然很多,但学者们仍然以「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等经典为征信的凭据。《诗经》、《尚书》虽有缺损,但是记载虞、夏两代的文字都是可以见到的。尧将退位,让给虞舜,还有舜让位给禹的时候,都是由四方诸侯长和州牧们推荐出来的,于是,让他们先试着任职工作,主持事务数十年,做出了成就,建立了功绩,然后再把大政交给他们。这是表示天下是极贵重的宝器,帝王是最大的统领者,把天下移交给继承者就是如此的困难。然而,也有人说过,尧要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肯接受,以为是一种耻辱而逃走隐居起来。到了夏代的时候,又有卞随、务光等人。这些人又为什么要受到称许呢?太史公说:我登过箕山,相传山上有许由之墓。孔子依次评论古代的仁人、圣人、贤人,对吴太伯和伯夷等讲得很详细。我听说许由、务光等节义品德至为高尚,而经书中有关他们的文辞却一点儿也见不到,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说:「伯夷、叔齐,不是老记着人家以前的过错,因此怨恨他们的人就少。」「追求仁德而得到仁德,又有什么可怨恨的呢?」我对伯夷兄弟的用意深感悲痛,但看到那些逸诗又感到诧异。他们的传记说道:

 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想把王位传给叔齐,到了父亲去世以后,叔齐要让位给伯夷。伯夷说:「这是父亲的遗命啊!」于是便逃走了。叔齐也不肯即位而逃走。国人只好立孤竹君的第二个儿子为王。这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昌能关心老人,抚养老人,便商量著说:我们何不去投奔他呢?等到达那里,西伯已去世了。武王用车载着西伯的神主,追諡为文王,率军东进去征伐商纣。伯夷、叔齐拉住武王的马而谏阻道:「父亲死了却不安葬,大动干戈去打仗,这难道是孝的行为吗?身为臣子,却要去国君,这难道可以算做仁德吗?」周王左右的人准备杀掉他们,太公说:「他们是义人啊!」扶着他们离开了。武王摧毁了殷商的暴虐统治,天下都归附了周朝,而伯夷、叔齐却认为这是很可耻的事,为了表示对殷商的忠义,不肯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中,靠著***食薇菜充饥。到了由于饥饿而将死的时候,作了一首歌,歌辞说:「登上那西山啊,***些那薇菜呀!用暴力来取代暴力,不知道这是错误的。神农、虞舜和夏禹,授政仁人相禅让,圣人倏忽辞世去,我辈今日向何方?啊,别啦,永别啦!命运衰薄令人哀伤!」终于饿死在首阳山中。从这些记载来看,伯夷、叔齐是怨呢,还是不怨呢?有人说:「天道并不对谁特别偏爱,但通常是帮助善良人的。」像伯夷、叔齐,总可以算得上是善良的人了吧!难道不是吗?他们行善积仁,修养品行,这样的好人竟然给饿死了!再说孔子的七十二位贤***这批人吧,仲尼特别赞扬颜渊好学。然而颜回常常为贫穷所困扰,连酒糟谷糠一类的食物都吃不饱,终于过早地去世了。上天对于好人的报偿,到底是怎样的呢?盗跖天天在***无辜的人,割人肝,吃人肉,凶暴残忍,胡作非为,聚集党徒数千人,横行天下,竟然能够长寿而终。他又究竟积了什么德,行了什么善呢?这几个例子是最典型,最能说明问题的了。若要说到近代,那种品行不遵循法度,专门违法乱纪的人,反倒能终身安逸享乐,富贵优裕,一代一代地传下去;而有的人(诚如孔子教诲的那样,)居住的地方要精心地加以选择;说话要待到合适的时机才启唇;走路只走大路,不抄小道;不是为了主持公正,就不表露愤懑,结果反倒遭遇灾祸。这种情形多得简直数也数不清。我深感困惑不解。倘若有所谓天道,那么这是天道呢,不是天道呢? 孔子说「主义不同的人,不互相商议谋划」,都各自按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事。孔子又说:「富贵如果能够求得,就是要干手拿鞭子的卑贱的职务,我也愿意去干;如果不能求得,那还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干吧!」「天气寒冷以后,才知道松树、柏树是最后落叶的。」世间到处混浊龌龊,那清白高洁的人就显得格外突出。这岂不是因为他们是如此重视道德和品行,又是那样鄙薄富贵与苟活啊!「君子感到痛心的是到死而名声不被大家所称颂。」贾谊说:「贪得无厌的人为追求钱财而不惜一死,胸怀大志的人为追求名节而不惜一死,作威作福的人为追求权势而不惜一死,芸芸众生只顾惜自己的生命。」「同是明灯,方能相互辉照;同是一类,方能相互亲近。」「飞龙腾空而起,总有祥云相随;猛虎纵身一跃,总有狂风相随;圣人一出现,万物的本来面目便都被揭示得清清楚楚。」伯夷、叔齐虽然贤明,由于得到了孔子的赞扬,名声才更加响亮;颜渊虽然好学,由于追随孔子,品德的高尚才更加明显。那些居住在深山洞穴之中的隐士们,他们出仕与退隐也都很注重原则,有一定的时机,而他们的名字(由于没有圣人的表彰),就大都被埋没了,不被人们所传颂,真可悲啊!一个下层的平民,要想磨练品行,成名成家,如果不依靠德高望重的贤人,怎么可能让自己的名声流传于后世呢?

伯夷列传评论

 《伯夷列传》是伯夷和叔齐的合传,冠《史记》列传之首。在这篇列传中,作者以「考信于六艺,折衷于孔子」的史料处理原则,于大量论赞之中,夹叙了伯夷、叔齐的简短事迹。他们先是拒绝接受王位,让国出逃;武王伐纣的时候,又以仁义叩马而谏;等到天下宗周之后,又耻食周粟,***薇而食,作歌明志,于是饿死在首阳山上。作者极力颂扬他们积仁洁行、清风高节的崇高品格,抒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慨。

 文章借助夷、齐善行,和所谓暴戾凶残、横行天下的盗跖做比照;以操行不轨,违法犯禁的人和审慎小心、有崇高正义感的人做比照,指出恶者安逸享乐,富裕优厚,累世不绝;而善者遭遇的灾祸却不可胜数。从而抒发了天道与人事相违背的现实,有力地抨击了「天道无亲,常与善人」的谎言,对天道赏善罚恶的报应论,提出了大胆的怀疑,充分表现了作者无神论的观点。

 但是,商朝末年,纣王的统治已濒于崩溃,武王伐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是不可逆转的,而夷、齐的谏阻和耻食周粟是背转历史大潮的。所以, *** 同志在《别了,司徒雷登》一文中指出,历史上歌颂这两个人物,那是颂错了,他们不值得歌颂。而作者对笃守遗训、不能变通的行为加以歌颂,无疑是有所偏颇的。

 本文写作独具特色。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之篇末,黎青冷焊均有太史公的赞语,唯《伯夷列传》则无。满纸赞论、咏叹夹以叙事。名为传纪,实则传论。史家的通例是凭借翔实的史料说话,而或于叙述之中杂以作者的意见,就算变例了。所以,本文实开史家之先河,亦为本纪、世家、列传之仅有。

 本文虽多赞论,但纵横捭阖,彼此呼应,回环跌宕,起伏相间。伯夷、叔齐的事实,只在中间一顿即过,「如长江大河,前后风涛重叠,而中有澄湖数顷,波平若黛,正以相间出奇。」《史记论文》第五册《伯夷列传》时有鲜明比照,一目豁然;时有含蓄设问,不露锋芒却问题尖锐又耐人寻味。太史公润笔泼墨之中,可略见其笔力之一斑。

诗词作品: 伯夷列传 诗词作者: 两汉 司马迁 诗词归类: 古文观止、写人、传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