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手坐视千篇国学_束手缚脚 释义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29 0
  1. 求一篇关于弟子规的作文 至少400字 急!!!!!!!!!!!!!!!!! 实际一些,大概四五年级写的那样!!!!!!!!!!!!!!!!!
  2. 长相思这首词的每句诗句分别点明了什么?
  3. 愚蠢的拼音
  4. 经典国学诵读总结5篇精选
  5. 什么可以清除癌症病人的湿毒
  6. 中学版 国学经典
  7. 孟小冬:梨园冬皇的辉煌与落寞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国学经典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读后感1

 “国学”是中华民族博大智慧和美好情感的结晶,国学透射着人文的光芒,其价值历久而弥新。

 《***规》作为国学经典,对世人的影响自是不必多言,同时也让我受益匪浅。***规虽浅显却极富哲理,能够给人以生活上的指点、学习上的教导,成长中的导航……它教会我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等方面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它还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社交礼仪,这也是我们父母长辈的行为准则,因为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教育好下一代。

束手坐视千篇国学_束手缚脚 释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国学激励着我们,当发现自己不如别人时,应乐观积极,努力争取向上,不要被挫折打倒,要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指导自己的人生。

 古人所言:“百善孝为先。”《二十四孝》记载:“周朝闵损因母亲早逝,父亲怜他衣食难周全,便再取了后母,而后母却虐待子骞。在寒冷的冬天只给他穿单衣,父亲知道子骞受后母虐待后,便要休了她,子骞便为后母求情,最终一家人生活和谐美满――单衣顺母。想想我们呢?身为人子,我们对父母却知之甚少,关心更是不多,任性的我们往往忽略了父母对我们的关心,还天真地说着他们不理解我们的话语。真的觉得自己不懂事。

 细细体会,其中包含着尊重师长、孝敬长辈、诚实守信等可贵的品质,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承下的民族精神,是流淌在中华民族文明血管中生生不息的血液,是中国人民代代相传的传世之宝。

 让我们一起了解国学,一起走进知识的海洋;跟我们共同走进《***规》,体会国学的经典;让我们一起诵读经典国学,品味精彩人生;让我们一起倡导经典国学,完善自己的人生吧!

国学经典读后感2

 我国文学博大精深,在历史长河中有许多的名著,可谓是国之瑰宝。而我们学校为了引导我们从国学经典中领悟国学精髓,就安排了我们去读《大学》这本书。

 人类文明发展到了现代,当物质极度丰富的时候,人们更容易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心被物转",越来越关注物质的重要性。技术文明愈发达,精神文明愈堕落,有如一把秤的两头,要做到比重平衡,非常不易。对于儒家孔孟学说"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的先贤明见,在我们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的确有重新认识、深思的必要。

 古语说,"知人先知己",就是说人应该认识自我,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该前则前,该后则后,前后不能颠倒。安份守己,按层次、级别尽职尽责,不越轨,不越级,不犯上作乱,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工作、生活当中,就会安定团结,兴旺发达。

 智中出礼,用礼来约束自己,做到克己复礼,诚于中,形于外。礼中出义(勇),义中生仁。仁、义、礼、智总归一信(五德)。学以致用,使自己不断提高,敢于攀登。一生无怨无悔,不半途而费,好好的做下去,做到至忠至孝,天人合一,就是真正的得道成圣。

 仁、义、礼、智、信是人之根本,人以德为本。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天下太平,人民真正幸福!!!

 《大学》这本书我们知道了对国家要尽忠,对朋友要义气,对长辈要尽孝,对身边的人仁慈。还了解了许多古代的名人故事,使我大饱眼福。

 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令我终身难忘!

国学经典读后感3

 最近,徐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一本书——《中华诵·国学经典》。老师说,这本书很有阅读价值,特别是我们炎黄子孙都应当精读的。书中主要收集编排了诸子百家、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等灿烂篇章。它飞扬的文***绽放出中华文化独特的艺术魅力,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标志。老师的'话深深的吸引了我,于是我读了起来。

 这本书上面都有注音我们没有阅读障碍,书中有一小部分古诗我们曾经学习过,读起来很亲切也更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虽然很多没有读过的古今贤文和古诗我们也能结合注释和赏析较好的理解内容,更能让我们在阅读中体会什么是“经典”。那真是一个蕴含着情感力量和感召力的字眼,这经典是我们民族的印记。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一首诗是:“积金千两,不如明解经书。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仓廪虚兮岁月乏,子孙愚兮礼义疏。同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人不通古今,马牛而禁裙,茫茫四海人无数,哪个男儿是丈夫!酒酿成缘好客,黄金散尽为收书。”诗的意思是:积蓄很多黄金不如多买些书留给后代使之明白事理。有田不去耕种,仓库就会虚,有书不去读,子孙就会愚笨。仓库空虚生活就没有了保障。与博学之人畅谈一次,受益胜过读书。一个人如果不博古通今,就想马牛穿上衣。茫茫人海之中,有谁能称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呢?酿成美酒只花掉全部钱财是为了购买书笔。

 同学们,你们看,这些经典诗句多么深刻啊,读了这首诗我们谁都明白,留给子孙的最好财富是书,告诉我们最简单深刻的道理是人要学习。这一句句经典话语让我们感受着我们中华民族昨天的文明,想象着这我们的未来。我们是未来的主人,让我们鉴往知来,传承我们的中华文明!创造文明的新中华!

国学经典读后感4

 中华民族文化有着,上千年灿烂的历史,《国学经典》这本书里就融汇着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我觉得这本书很适合我们小学生阅读,每首古诗都有注释,文章还配有插图,使繁冗的文句变得浅显易懂,而且生动有趣。

 刚开始读《国学经典》这本书时比较累,但坚持下来发觉并没有那么难理解。读多了,读书的速度就变快了,读完一本书后我感到非常有成就感,让我更加喜欢经典了。经典诵读中,孔子关于学习态度的言论也让我们值得去学习和借鉴。在《论语》中,给我感触最深的一则是:“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天都要接触很多人,而每个人都有一定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又可成为我们的良师益友。

 虽然我成绩很一般,但每次考完试骄傲情绪不断滋长。对于身边学习比我差的同学总是不理不睬,家长、老师说过很多次,但每次都是收效欠佳。当我读了孔子的话时,又反省了自己,觉得很惭愧。连知识渊博的孔子都那么谦虚,何况一个小小的我呢?从此以后,改变了我的学习态度,经常谦虚地向我身边一些平凡的人学习就像置身于百万绿丝中的小苗吸收营养的成分。

 《国学经典》这本书,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哲理,读之如沐浴春风,我会让它永远伴我前行!

国学经典读后感5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及其再传***编撰而成。共二十篇,成书时间大约在春秋战国时期。它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为后人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子贡问他的老师说:“有什么话是可以终身奉行的吗?”孔子回答说:“那应该是“宽恕”了吧!自己不想要的,也不要强加给别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孔子主张“以宽恕之心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了千百年来流传的佳句,表明了孔子儒家之道“仁”的学说的一个方面,也是谈思想品德修养,强调“修己”。

 同学们,要知道有一颗感恩的心,一颗懂得去“宽恕”的心是多么重要,这样博大的胸怀,自然也会给其本身带来幸福。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设身处地为对方想想,易地而处之,自己想想,看看对方对待自己,自己又不怎么对待别人的,总可以找到自己不足之处,而这些不足之处还必须改正。很多事,看开了,自然就不会去怨天尤人了。

 孔子因材施教,对于不同的对象,考虑其不同的素质、优点和缺点、进德修业的具体情况,给予不同的教诲。表现了诲人不倦的可贵精神。北宋政治家赵普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此书在中国古代社***发挥的作用与影响之大。

 孔子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他的精神时刻都在激励着我和我们要不断的进步,做一个不同于平凡的人,为实现这一目的,发奋图强,自强不息。

国学经典读后感6

 “读书不觉已早春,一寸光阴一寸金。”作为中学生,学习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时间也就成了我们学习的强有力的保障。我们青春正茂、朝气蓬勃,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为了美好的未来,我们就要珍惜时间,努力学习,不要造成“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放会读书迟”的遗憾。

 节 俭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勤俭节约,应从小事做起。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21岁中进士,前后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间他总是注意节俭,常常精打细算过日子。公元1080年,苏轼被降职贬官来到黄州,由于薪俸减少了许多,他穷得过不了日子,后来在朋友的帮助下,弄到一块地,便自己耕种起来。为了不乱花一文钱,他还实行***开支:先把所有的钱计算出来,然后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钱全部分好后,按份挂在房梁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为全天的生活开支。拿到一小份钱后,他还要仔细权衡,能不买的东西坚决不买,只准剩余,不准超支。积攒下来的钱,苏轼把它们存在一个竹筒里,以备意外之需。总之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艰苦奋斗是我们党不断取得事业胜利的法宝。经过历史的积淀,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品格和民族象征。

国学经典读后感7

 ***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国学经典读后感8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我看过许许多多的书,今天我就来说说礼仪方面的《三字经》吧,礼仪三字经读后感。《三字经》,这本书虽然不长,但对我来说可是意味深长啊!

 我感受最深的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它是说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

 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每个人的性情就会产生差异。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芝麻绿粒大的坏习惯,只是这种坏习惯在有些人眼里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比如乱扔垃圾,有些父母看见了并没有严肃地进行批评,而是随手拿走了,这样下去这个孩子哪里还有什么卫生意识啊!而有些父母看见孩子随手乱扔垃圾之后会很严厉地进行批评,不仅要他把垃圾放进垃圾桶,而且还会进行小小的惩罚,比如我妈妈就会罚我负责一周的垃圾清理,受罚当然不是好事情,但是我也因此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还有两句话我也挺喜欢的:“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它是讲汉代人孔融四岁就能让梨,这种谦让尊重他人的礼仪,每个人都该先知道。中国是个礼仪之邦,千百年来的这种传统美德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比如我每一次拿到新玩具都要给弟弟先玩,或者每次有好东西都要让大人先品尝。这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礼仪。古人说:“熟读三字经,便可知天下事,通圣人礼。”《三字经》,让我懂得了许多的道理,我喜欢《三字经》这本书。

国学经典读后感9

 大学之道讲的既是成人之道,更是儒家“入世”之道。作者曾子本人就是传承道统的中坚骨干,所以将人伦作为维系整个社会行为和政治规范的微观基础。

 《大学》卷首开宗明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所谓“明明德”,前一个明是动词,意指理解掌握;而后一个明为形容词或名词,强调儒家的道统而非其它的歪门邪道。明明德与亲民、至善一直被认为是《大学》之重要的三纲。明德是根本,亲民为路径,至善则是境界,是个体行为的理想目标。

 这对于一名教师就比较重要了。因为教师通常肩负明德和明明德的双重责任。

 所谓明德是规范的体例,说起来并非难题;关键在于明明德,这又是一个双向的行为过程。作为一名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通过传道释疑解惑,激发学生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同时,在言传的同时更可以身教。以教师自身的良好言行感染学生使其可以不断地明明德,日积月累而达到教学双方自立并立人。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亲民,说到底就是将自己的道德修养普遍地施及于天下百姓,并使天下百姓都能体认到自己心灵中所具有的诚明德性,由此同样再去施之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共同创造出一个和谐社会,这样就能做到大学之道所谓的“止于至善”了。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确实可以吾日三省吾身,明明德,亲民,至善既不难;同时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国学经典读后感10

 《国学经典》这本书在扩大我们的阅读量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塑造着我们的思想、行为。,让优秀的国学经典始终伴随着我们健康成长,让我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

 国学是我们中华民族丰富的传统文化瑰宝,传承国学有利于提高民族的文化素质,使人们共享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接受教育,提升境界。现在就请你跟着我们一起进入这诗歌的世界吧!

 通过诵读国学经典文章,让我在这很美好的春天里感受别一样的情怀。古代的诗人们也写了不少赞美春天的诗呢!我知道不少呢!比如说《咏柳》、《早春》等等。《咏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于春天的赞美之情,借柳树来抒发春天的美。其中“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句是把二月的春风比作了剪刀,多恰当的`比喻啊!

 我不仅了解了春天的诗歌,而且也学到了不少夏天的诗歌呢!就说《小荷》吧,诗人把初夏到来的时候写的惟妙惟肖。荷花刚开始的时候在诗人笔下变得更美了。“小荷才露尖尖角”就是荷花刚刚开的时候样子。

 夜晚来临,月亮也随之出来。让我们来看看诗人中的月亮是怎样的吧。《中秋月》、《关山月》这些都是描写月亮的诗歌。让人感觉到空中皎皎明月的美丽。

 总之,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意识绚丽的奇葩,他的无穷魅力值得我们长久而深入的探究。

国学经典读后感11

 诵读经典能够让我们积累名言名句,还能教我们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因此,学校也要求我们诵读经典,增长知识,弘扬传统文化,提高思想境界,做一个有用的人。

 读了这么久的经典,我最喜欢的是孔子的***司马牛及子夏之间的一段对话。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无兄弟乎?”意思是说,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只有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生死有命运主宰,富贵在于天意。君子只要认真谨慎而没有过失,待人谦恭有礼,天下的人都是自己的兄弟。君子何愁没有兄弟?”

 如果你表现很谦虚,恭敬,非常有礼貌,大家肯定都会喜欢你,但是如果你表现出一副自高自大,看不起别人的样子的话,那就没人会理睬你,更没人会喜欢你。记得有一次,我在数学考试中考了全班第一,我便在班级里不停地炫耀,还对他们说:“看,我厉害吧!”结果所有的同学都不理我了。我真是自讨没趣,只好灰头土脸地回到了座位。我默默地想,以后不能骄傲自大了,要谦虚待人。

 朋友之间也应该互相帮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不能在朋友有难之时坐视不管,甚至嘲笑别人。记得有一次,我在楼梯边摔了一跤,腿上的皮破了,还流出了血。我的同学看见了,立刻走过来,把我扶了起来,又扶我进教室,再拿出干净的纸巾,小心地帮拭伤口。我的内心不由地涌起一股暖流,伤痛仿佛也减轻了许多。

 自从读了经典后,我从中懂得了许多道理。只要我们诚心对待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只要我们经常帮助别人,就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同学们,让我们读更多的经典吧,让我们变得更充实,更聪明,更有用。

国学经典读后感12

 最近在班级内掀起了阅读《国学经典》的情节,学生们读得津津乐道,我也是乐此不疲。每每端起这本书,就会开启我一天的好心情。打开书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几个醒目的大字。这使我不由地想到了历那句:半部论语治天下,就这样,我感受到了国学的魅力。这里有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这里有五经:《诗》、《书》、《礼》、《易》、《春秋》;这里有《国语》、《左传》、《资治通鉴》;这里有“庄子”、“老子”、“韩非子”;更有《楚辞》、《李太白集》;还有《三字经》、《千字文》、《朱子家训》。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从“天无私覆,地无私载”到“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一本国学诵读完美的诠释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不断丰富、继承、发展,最终形成了灿烂的中华文明。

 《国学经典》中给我感触的是《论语》。但是我认为《论语》中的所谓的“君子”和“小人”是一个纯概念化的名词,所说的君子是一个理想中的完人,是我们推崇的道德规范的化身,是做人的榜样,是修身养性的境界。小人言行是做人的反面教材,是修身养性的过程中努力摒弃的糟粕。

 随后,我又读了于丹教授的精辟讲解,她的讲解给我带来很大的启发,让我明白了做人要:踏踏实实地做人、认认真真地工作、以诚相待地交友;学会放弃、学会舍得、学会宽容、学会立志等等,这样,会使我们自己变得完美、强大,才会更容易地接近成功,才会享受生活的美满与幸福。以后一定要再细细品味几遍,相信一遍会有一遍的收获!

国学经典读后感13

 最近学校给我们推荐了一本书名叫《国学经典》。我虽然才读了一半都不到,但我深感受益匪浅。

 《千里送鹅毛》这个故事是《国学经典》里的第二个故事,它说得是在唐朝时,云南一少数民族首领为表示对唐王朝的拥戴,派特使缅伯高向太宗贡献天鹅。缅伯高在过沔阳河时,他想给天鹅洗个澡,从笼子放出来时,天鹅展翅飞向天空。缅伯高伸手去抓,只抓住几根鹅毛。礼物飞走了,缅伯高想了一个办法,将一个精致的绸缎小包敬献给了唐太宗。太宗一看,是几根鹅毛和一首小诗。诗曰:“天鹅贡唐朝,山高路途遥。沔阳河失宝,倒地哭号啕。上复圣天子,可饶缅伯高。礼轻情意重,千里送鹅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缅伯高随即讲出事情原委。唐太宗连声说:“难能可贵!难能可贵!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这个故事深深的打动了我,它让我明白了,做人应该诚实守信,象缅伯高那样,天鹅飞走了,只剩下鹅毛,就诚实的将鹅毛敬献给了唐太宗,送给别人的礼物,重要的是情意,而不是礼物本身。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真诚相待,要想别人真诚待你,你就应当首先主动真诚的去对待别人。你怎么待人,别人也会怎样待你,你与人为善、真诚待人,别人通常也会如此待你。就如庄子在《庄子。渔父》中写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国学经典读后感14

 最近,我书包里斯本又多了一份重量,是我最珍惜的国学经典读本,虽然它个很小,顶多就A4的2/3那么大,可讲述的道理却非常适用。

 比如,什么季文子行俭,讲述的是季文子非常朴素,而仲孙它却很瞧不起季文子的做法,便去讥讽他,而季文子仍认为他的做法是正确的,经过一番对话之后,季文子把这一件事告诉了仲孙它对的父亲孟献子,孟献子听了很生气,于是让仲孙它闭门思过七在,最后勤工作仲孙它受到了教育,并以季文子为榜样,季文子便说:“知错改错,才能有所作为啊!”不久,仲孙它被升为大夫。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不要爱虚荣,或是炫耀自己还有就是去奢侈,反而相互一点他的为人更高尚。

 再教育比如毛遂自荐,就是说平原君要带20个贤能之士去向楚国求救,可只选了十九人,这时毛遂走了出来,他告诉平原君,他也愿意去,而平原群认为没有人称赞过他,如果是贤能之士他自己就会在口袋里发现锥子一样快,而毛遂却认为平原君不有将他放进口袋里,于是平原君很是惊奇,便带他去了,果然,毛遂立下了奇功。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敢于推荐自己,自己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表现自己。这本书讲的虽然都是些小故事,可是它们告诉我们的却是大道理,我不仅会读书避的故事,还会试着去理解文言文,我们应该多读一些古文,因为古人真的很聪明!

国学经典读后感15

 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说的是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你瞧,晋朝的周处,天性并不坏,但是从小父母双亡,没有人去教育他,受到了不好风气的影响,长大以后变成了一个非常粗暴、野蛮的人,动不动跟人打架,周围的人见了他就躲,都惹不起他。后来他良心发现,善良的天性彰显出来,从此一路上进,当了很大的官,为老百姓做了许多的好事。同学们,“善”就是让我们拥有善良之心,多做有利于他人及社会的事。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话说汉朝有个叫黄香的人,从小就非常孝顺。他九岁时,常常在冬天父亲还没有上床睡觉之前,自己先躺在冰冷的床上,把被子温热了才请父亲睡觉。夏天他先用扇子把席子扇凉了,才请父亲歇息。“孝敬父母,尊重师长”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以他为榜样,向他学习。

 在我们的书本中,还有许多历史故事教育我们对待他人要用真心、真情和真诚。比如:廉颇“负荆请罪”,蔺相如不计前嫌,与他同心协力,保卫赵国;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见他待人诚恳,心中有志,***他建立了蜀汉王朝;管仲和鲍叔牙互相帮助,真诚相待,后人常用“管鲍之交”来称赞他俩的友谊。

 在颂读国学经典的过程中,这些“***”的故事深深感动着我,给予了我许许多多的鼓励与启发,鞭策我在学习和生活中,去努力发现***、学习***,践行***,让***伴随我成长,一路前行!

求一篇关于***规的作文 至少400字 急!!!!!!!!!!!!!!!!! 实际一些,大概四五年级写的那样!!!!!!!!!!!!!!!!!

1. 求作文《我最倾心的一篇文言文》600字

从小学起,我们便开始接触文言文,但那时只是“小和尚念经”般摇头晃脑一阵。真正开始学习文言文后,我才觉得感触颇深。

文言文里,我看见了陶渊明“***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背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守着一片内心的宁静,向往那怡然自乐的世外桃源,让人们的心也随之一次次褪去冗杂,沉醉在那“欲界之仙都”。古代文人墨客亦留下了许多美景于他们的笔墨之中。郦道元的《三峡》,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都为我们真实的再现了那些惊心动魄的美。碧水清潭、高山耸峙,一切的一切,似乎美得无以言表,却真切地印在白纸之上。文言文是话中的画,所有的画也都展现在话中。交相辉映,让原本平淡的心立刻被一句一句的“话中画”衬得五彩斑斓。

可是,无论文言文语言如何精美,意境如何深幽,却仍让人觉得学着不容易。

也许是为了积累,课本中每篇文章几乎都要背。文言文的文字规律和用法毕竟和白话文不同,有时读起来都很吃力,更何况要背呢?另有一点,虽有言道“浓缩的都是精华”,但“短小精悍”的文言文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太深,读了好几遍都仍不知它是抒情,写景,还是争贬时潮。

不论美还是难,却也是有趣的。有时在这里看见一个“之”字,表示“什么什么的”,可是在另一处就说不通了,于是马上想另一种解释。如此反复几次,竟悟出了几点规律。有时能自己读懂一篇文言文,噫!良多趣味。散文的揣摩重在体味情感;***的揣摩要从细节入手;戏剧的揣摩重在矛盾分析;而诗歌的揣摩重在意境玩味。文言文中所要表现的思想内涵虽较难懂,但只要稍得点拨,便能找到文中妙处,亦会感叹:古文之美,古韵之雅,莫能及也。还有那许多田园情趣奇闻轶事,只要三五笔便栩栩如生地勾勒出一幅幅丰富多彩的历史长卷,或诙谐、或深邃、或简约、或豪放,总之文言文能够让人在文字的苗圃里***撷更多,有时甚至会流连忘返。

文言文,“让我欢喜让我忧”。我学文言文,体味到的乐趣亦比困惑多得多。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这只言片语中体现,意味深长,常常让人感慨万千。

2. '我与古诗文'为题的作文~

我与古诗文 中国古诗文的宝库可真是博大精深,星光灿烂.古诗文更是我国文化的精髓。

古诗文有一种精辟的美,一种其他文体无法取代的美。 面对那些***,故事,我更喜欢古诗文.喜欢它合辙押韵,朗朗上口;我喜欢它词句精练,通俗易懂.我喜欢它意境优美,含有哲理.古诗使人心胸豁然开朗,思想为之升华.甚至连外国人都赞叹和欣赏. 我最早的启蒙老师是妈妈,在她的指导下,我从小就对古诗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刚上学时就会背一二百首古诗文了。

上三年级时,我在妈妈的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如饥似渴地阅背诵。由于背的多,我的记忆力也逐渐提高了。

仅仅一年内,我就会背四百多道诗词文赋了。在诵读过程中,我认识了豪放的李白;认识了忧国忧民的杜甫;认识了满腔热血却含冤屈死的岳飞…… 通过诵读古诗文, 给我了很***。

孟郊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让我知道了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愚公移山的故事,让我知道了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的道理;卖油翁的故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了我熟能生巧的道理。 古诗文不仅是我的良师,更是我的益友。

它时时在提醒我、教育我。记得有一次,我与同学为了一件小事闹翻了,心里十分生气。

这时,我想到了孔子的“九思”一—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岔思难,见得思义。比起古人,我为一件小事与同学争吵,破坏了我与同学之间多年的友谊,实在肤浅,真是不应该!最后,我主动道歉,“化干戈为玉帛”,与那位同学又和好如初了。

古诗文的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使我深深的陶醉其中。 每读一首好诗,都使我感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羌管弄晴,菱歌泛意,嬉嬉钓叟莲娃”这是对美丽的锦绣河山的赞美:“谈笑有鸿懦,往来无白丁”这是对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的咏叹:“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又是多么深沉激越的报国情怀! 床前明月、水上芙蓉,生活中的一点景致足以引发古人无穷的浮思;大江东去、破浪,古诗文当中记载了多少成败得失、警世之理!知不觉中,古文已经在我的心中占据了一个犹如“亲朋密友”的重要位置。

学习古诗文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乐趣。古人的才情让我们许多后人都望尘莫及,欣赏古诗文,就是享受生活,品味人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骄傲!我爱古诗文,朋友们,来吧,让我们一起“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 希望更多的人会与古诗文为伴,与我国古代文化为伍,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3. 作文:我与文言

我与文言

如果要把语文、数学、英语三科按喜欢程度来排个座次,恐怕在大多数人心中,语文是不怎么受欢迎的。别的不说,单就是那文言文就够烦恼人的。可是在我看来,文言文却是那么的美妙。

为什么呢?且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文言文很简练。寥寥数字,就可以把我们要十几字才能勾画出来的场面完全展现开来。《三峡》中描写"春冬之时"写道:"清荣峻茂,良多趣味。"从这八个字你是不是就已经感受到了那水之清、树之荣、山之高、草之盛呢?

其次,文言文很优美。记得《满井游记》中描写水面波光的句子吗?"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真的很佩服袁宏道,竟能想出如此新颖之比喻!以镜子反射的清冷光辉作比水光,甚至让我体会到了那初化的水中的丝丝凉意。唔,真是有点身临其境之感啊!

这些或许只是浅层的感觉,文言文中传达出来的精神品质才是令我真正喜欢上它的原因!

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以文传情,以文抒怀。从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李贺的"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到苏轼的"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从韩愈的"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到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为国为家为天下,一纸笔墨传了多少爱国情,抒了多少凌云志,叹了多少未了愿!

曾在课外有幸拜读一些优秀的先秦时期的文言作品,那其中又有另一番精、气、神!老子的"上善若水"让我感受到了水的不凡、柔的伟大;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我看到了一个正人君子应有的品格;孙子的"兵之五事,一曰道,二曰天地,三曰将法"同样让我见识了一个军事家的雄才大略,以及在战争中也不忘"道"的真知灼见

从这些文言中,我看到了一个个有血有肉有智慧的大家。每读起它们,我总认为自己在与他们对话。每一次的对话总会让我收获点滴感悟。这一点一滴,就是我成长的见证。

从文言中,我领悟!与文言做伴,我成长!

4. “我与古诗文”怎么写啊

我与古诗文 [原创 2006.05.14 09:50:25] 字号:大 中 小 没有人可以否定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髓。

古诗文有一种精辟的美,一种其他文体无法取代的美。 床前明月、水芙蓉,生活中的一点景致足以引发古人无穷的浮思;大江东去、破浪,古诗文当中记载了多少成败得失、警世之理!知不觉中,古文已经在我的心中占据了一个犹如“亲朋密友”的重要位置。

学习古诗文不仅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乐趣。古人的才情让我们许多后人都望尘莫及,欣赏古诗文,就是享受生活,品味人生。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 〈〈论语〉〉教会了我不少正确的学习方法。李白的大胆奇想,杜甫的忧国忧民,通过古诗文向我展示了***王朝的盛衰。

苏轼的豪放、李清照的婉约,人生百味,尽在其中。 古诗文不需要你花长时间去阅读,只要你用心去读,你会发现,一句诗蕴涵的情感哲理远远超出了它的篇幅。

高兴时、振奋时、忧伤时,不妨吟诵几句诗词,抒怀也好,自我抚慰也好,或者是激励他人也好……古诗文的魅力总会让人舒坦。 很可惜,当今的青春文学受到众多年青人的热捧。

图书畅销榜上多数是校园生活与爱情的***。的青春***大行其道,是说明像我一样热爱古诗文的知音越来越少啊!古代的文化遗产,同样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我们应该加以保护和发扬,而不是把它给遗忘。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希望更多的人会与古诗文为伴,与我国古代文化为伍,继承发扬我们的传统文化。

5. 高中文言文习作600字

1.危中寻机茧,束缚了蛹,而蛹破茧而出,化作了最美丽的蝶;夜,遮住了光,而星星努力闪烁,成就了美丽的星空;危,迎面而来挡住了前进的路,而我们,危中寻机,要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危,是司马迁深陷牢狱,受宫刑之苦,该继续坚持写下真实的历史,还是屈服于封建皇权放弃?司马迁在危难面前,毅然选择了坚持,而正是这场危难,给了他对生命的珍惜和面对权力威胁的大无畏,600字高中作文.如果没有危,恐怕难以成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危,是李白虽有昭昭若日月之德才,缺遭人诬陷,被流放边关.“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危中寻机,将流放视为散心的良机,在流放中写下了《蜀道难》等千古经典.如果没有危,哪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与不羁?危,有时小得像一滴灯油滴到了衣服上,而法国年轻的家务杂工不得不用白干一年来赔偿.而他危中寻机,发现了被煤油滴染的地方,不仅没脏反而把陈年的污渍清除了.这个发现,使他研制出了干洗剂.没有危,怎么会有对传统洗衣技术的巨大改革呢?危,有时又很大,比如汶川地震.2008年5月12日下午14点28分,请记住这个时刻,来自地下二十多千米的震动震倒了校舍,震倒了家园,震到了许多大工程,可是,危难,却给了我们见证母爱的机会,见证师德的机会,见证团结的机会,见证国家关怀的机会!大灾有大爱,恩格斯曾说:没有一场巨大的灾难不是以历史的巨大进步作为补偿的.而我们中华民族,将以灾难作为凝聚人心的契机,崛起!人生如山,危中寻机好比寻径如山,方知山之高!人生如海,危中寻机好比扬帆入海,方知海之大!我们都不喜欢黑夜,但我们喜欢星空;我们都不喜欢危难,但我们可以转为危机,作文600字无论是面对个人命运的危机,还是国家命运的危机,就让我们危中寻机,创造辉煌!2.莫畏浮云遮望眼拨***雾,你会看见满天的阳光.——雪莱翅膀若是足够坚硬,雄鹰便开始展翅;水滴若是足够丰富,小溪便开始流淌;心志若是足够坚强灵敏,人便开始前行.于是,伸出双手,拨开漫天的乌云,在黑暗中寻求光明,是下一个道尔顿、下一个安藤百福,亦或是下一个乔利.曾经,乌云笼罩楚汉之地.项羽,那个曾经仰天长啸的西楚霸王,拥有将阿房宫付之灰炬的不可一世,拥有横扫江北的赫赫战功,可最终,垓下的四面楚歌、草木皆兵,虞姬的鲜血染红利剑,过不了这片心的乌云,过不了江东.刘邦之智也许尽在于“愚”.“愚”忍鸿门之宴,“愚”纳敌之降将.他真正懂得眼前只不过是一时阴霾,能够用聪颖去寻求光阴,就能最终夺得天下.就像是衣袖上的污点,项羽沉浸于它的肮脏,任凭它扩散;刘邦设法将它洗净,化为生命的亮点.人生终究不能够完美.乌云遮天之时,是留在大观园中浅吟低唱,用一曲《葬花》来葬魂?还是越束缚,用飞翔来成就人生?约翰?克里斯朵夫给了我答案.命运对克里斯朵夫是残忍的,夺走他的财富,掠走他的爱情,抢走他的健康.挣扎,让他痛苦,却不能够磨灭他的灵魂.在痛苦中,用他的生命,克里斯朵夫谱写着动人乐章,也写出他的顽强.博迪同他,用仅能够眨动的左眼,他与助手配合,最终完成巨着.人生的不完美终究会不会是绊脚石?无需再问.抬头看天,乌云之后躲着阳光.关键在于心空是不是足够开阔,心志是不是足够机敏,你是不是做好了接纳阳光的准备?感叹于先贤的智慧,如果不是明白度过乌云的必要,司马迁不会在接受身心摧残之后.重新站立:韩非不会在受嘲后重新备起;贝多芬不会耳聋后重新高歌;季羡林不会在“牛棚”生活后重新欢笑;道尔顿、安藤百福亦不会成功……莫畏浮云适望眼,精彩在黑暗之后重现.纪伯伦之言时刻在耳:“上帝不会让你的天空永远阴霾.伸出你的手,用智慧之心打开那一片乌云.”不畏浮云遮望眼,拔***雾,你我的世界阳光灿烂…… 〔600字高中作文〕随文赠言:受惠的人,必须把那恩惠常藏心底,但是施恩的人则不可记住它.——西塞罗。

6. 初中第一次读文言文作文600字

自五年级起,我就尝试读古文.像《桃花源记》、《岳阳楼记》、《文心雕龙》里的原道篇,《道德经》里面的一些段落,我都能熟背,而一些古诗词、曲读后更是放不下.爱读古文犹如我写书法,读写可以忘形,完全沉醉于快乐之中.经典古诗文是中华民族的精华,它是凝聚着中华古先贤无数智慧结晶的文化宝典.读古文,读古诗让我受益匪浅.像诗仙李白“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他的诗豪迈不羁,神***气度飞扬.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让人读后不禁掩卷长思,唉,家书抵万金.而孔子所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而从之,其不善而改之”.这些话让我在学习中,体味人生,感悟生命,健全人格,如何学习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充分享受人生的充实和快乐.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多少好的散文.《岳阳楼记》是古今传诵的文章,多少人从小背诵,长大后仍然朗朗上口,堪称绝唱.《岳阳楼记》写景时,乌云密布,细雨连绵,人们会伤感悲痛;当春光明媚,花草芳馨的时候,人们会变的喜悦兴奋,沉醉在景色之中,真是妙哉!作者又借古仁人之心,告诫人们要有先忧后乐的情怀,不可忘记国家,时刻怀有爱国之心.每逢自己背诵之时,心中是十分的陶醉而沉醉其中.读古文的另一个收获,就是经常翻字典,数笔画.我真正体会到字典是一个最好的老师,读古文,背诗词,查字典,才会学习更多的字,才知道有许多字都意会错了,有许多是多音字,还有许多字另有含义.我知道字典里涵盖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天文、地理、历史知识.查字典,让我一生受用无穷.通过学习古文我渐渐懂得一些方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多读,尤其是反复背诵,是学好文言文的法宝.学习古文,诵读时要抑扬顿挫,有快有慢,要有节奏感.腔调、板眼、感情、气势以及文字所蕴藏着的意义等,不是一下子就能读出来的,是在反复阅读中逐步体会、领悟、感知得来的.所以我总结出学习古文要掌握基本知识结构,理解古文的正确意思,多读,熟读.读古文,读诗词、曲的感受,就如同走在山荫小道上,扑面的美景让你目不暇接.曾几何时,我独坐书桌前,手捧一卷古文诗书,把自己融入到千年前的唐风宋雨,看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曾几何时,我放飞我的思绪到江南水天连接处,听渔舟唱晚,想那半夜的钟声是否在迎接客船;曾几何时,我也曾想,多读书,学真本领,也要仰天大笑出门去,高唱我辈岂是蓬蒿人.我学习古文、古诗词是最好的精神享受,如同品茶,越品越香.让。

7. 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作文600字急

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诗时,总会情不自禁地在“绿”字前面停下来,细细品味,慢慢咀嚼,就在这不经意间,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拿这一首《题李凝幽居》来说吧,这个敲字用的十分传神,正因有了这一个敲字,才更加反映出了当时的夜晚是多么安静,多么清幽.“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中的铺字形象的表现出了秋的夕阳是多么舒缓,轻柔,给人一种画面感,让人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天净沙·秋思》这首小令就更是不用说了,短短的二十八个字为我们描述了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思图,让读者也不禁感到了一股股寒意. 徜徉在古诗的国度里,我不仅体会了炼字的重要性,还学会了如何来描绘一种意境,这也为我的语文学习打下了基础.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一首苏轼的《水调歌头》对于人们来说是再熟悉不过了,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诗歌时,我的眼前总会出现一轮圆月,那皎洁的月光环绕着我,仿佛为我笼上了一层薄纱.“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每当我读到这一首诗时,眼前又出现了另一番情景.婀娜多姿的荷花在红日的映照下更加娇艳,令人无限神往. “明日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这几句诗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宁静的夜晚.稻香,蝉鸣,蛙叫,夏夜……好美,好美. 一首首古诗,带我进入了一个个奇妙的世界,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让我在不知不觉中与语文亲密接触,我像一个如饥似渴的孩子投入到语文的怀抱,汲取着营养.使我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既让我感受到语文带来的乐趣,更让我领略到国学的博大精深. 语文,它无处不在,或许它本身就是一首诗吧!一首令人百读不厌,其乐无穷的诗.我从古诗中学到了语文,同时也在细细品味语文这首诗.。

8. 写我与古诗之间的故事作文600字

聆听诗人的声音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古诗词的金光. 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汇聚了多少文化的清泉.在文化的清泉中,诗人用他们的才学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篇,有的像镜子,反射出历史的光环;有的像春天的溪流,浇灌出心灵的花朵;有的像大河之水,呈现出壮阔的波澜. 他,不为五斗米折腰而辞了县令,“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归隐田园而不与世争,开荒南野际而守拙归园田.他,低头锄地耕菊花,抬头***菊酿诗酒,对酒当歌,能悠然下千言.此中的真意,也是欲辨已忘言.这就是陶渊明的声音,淡泊名利,与世无争,自号五柳先生,难怪世人都羡慕五柳,能度过那淡泊的年月. 他,“五岳寻山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领略过直奔入海不复回的黄河水,也想像大鹏鸟一样扶摇直上九万里.他,寂寞时会把月亮当做朋友月下独酌却对影成三人,想念朋友时“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游遍了大江南北和黄河两岸的李白,仕途上经历过严重的挫折,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追求.他那奔放的性格,奔流的人生,奔腾的生活,就好似他笔下的江河之水,“飞流直下三千尺”一样豪迈. 她,声声慢,一剪梅……淡淡的忧伤,“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李清照,饱经战乱,家破人亡,身在无能的宋朝,自愧为何不托生男儿,像岳飞一样去保家卫国,“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人生的苦水,点点滴滴,怎一个愁字了得? 回眸历史长河,古代诗人词人的声音在耳畔回响.“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虽然没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时代,但他们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食粮,一生也取之不尽.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给我们留下了千古绝唱,白居易的叙事长诗《琵琶行》永远是秋夜江上的一轮明月,而李煜的春花秋月不会了.啊,古诗古词,美不胜收,“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古诗古词若流水,共叹人生皆如此.听,那潺潺的声音,永久,永久……。

长相思这首词的每句诗句分别点明了什么?

自从读了《***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更加甜蜜。

《***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 丧三年 居处变 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读了这本《***规》,真是受益匪浅!

读了《***规》后,我明白了什么叫尊老爱幼,什么叫孝敬父母,什么叫勤俭节约,什么叫宽容大量……这一切一切,都是读《***规》给我带来的收获。

当我读到“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的时候,我想到了自己,妈妈叫我去晾衣服,而我却慢吞吞地应了一声“哦……等等!”然后又一头埋在电视堆里,要妈妈再三催促才去晾衣服。这是多么不应该啊!当我读到“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的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父母亲有了过失,当子女的一定要劝谏改正,而劝谏的时候,绝对不可板着面孔, 声色俱厉,脸色要温和愉悦,话语要柔顺平和。***如父母亲不接受我们的劝谏,那要等到父母高兴的时候再劝谏。倘若父母亲仍固执不听,有孝心的人不忍父母亲陷于不义,甚至放声哭泣,恳求父母改过!对比起我自己,我真感到惭愧!爸爸妈评错了我,而我没有做到“怡吾色 柔吾声 ”!只是板着脸孔跟爸爸妈妈讲道理!当我读到"兄道友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的时候,我的脸"唰"地一下就红了,因为我时常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事跟弟弟争吵,爸爸妈妈来劝我们不要为了这点小事去争吵,要和兄弟姐妹好好地相处,姐姐就应该让弟弟,而我却认为爸爸妈妈偏帮弟弟,常常让爸爸妈妈为了我们而操心!现在回想起来,我真惭愧极了。当我读到“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的时候,我知道了我们的时间是十分有限的,它可能会在你聊"QQ"的时候,偷偷地从键盘上流走了;可能会在你看电视的时候,乘机从遥控器上溜走了;也可能在你们尽情玩耍的笑声中悄悄地滑走了……

《***规》给我带来的实在太多了,它就像是我的一面镜子,使我看到了我在生活中的缺点,也使我下定了决心,指明了我追求的方向!

啊!我终于知道了老师叫我们读《***规》的用义了——学会做人,做一个孝顺父母、团结兄妹、珍惜时间、诚实守信、认真学习的人!

《***规》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规》对和谐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亲图”在感化人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亲人,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个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道德的人,如何能对别人以礼相待?这样的人能否让人信服与尊重?《***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教材,我们要从中领悟其精华,发扬中华美德,做一个完善的知礼仪、知廉耻、知谦虚、知恭敬、知忠厚的人。这样,在我们继承传统,发扬传统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规》,它是中国旧时的蒙学课本,相传是清朝李毓秀所著。它主要记载了圣人对学生的训示。让我们体会先人智慧的同时,不仅可以了解古文化知识,还教育我们如何孝敬父母、如何礼貌待人、如何为人处事……

这本书大概是说了:我们要关心自己的兄弟姐妹,要关心自己的长辈,还要懂得该怎样做人。

我读了《***规》最令我深刻的部分是:“不离床 丧三年 居处变 酒肉绝。”这句话使我感受到了:古人原来对自己父母的丧礼是这样重视的,父母死了之后要三年不能喝酒,吃肉,这三年里他们要把屋子变得简朴,朴素,不能有一点儿富贵的东西出现。但换回我们现代人能这样做吗?绝对不行!他们只能丧一个星期,过了一个星期,他们就到处去玩,喝酒吃肉类。现代人也不会把屋子变得朴素。

“冠必正,纽必结,袜必履,俱紧切”这句训示教育我们外出时衣冠齐整。例如上学吧,一个人衣冠齐整,让别人看上去就觉得这学校的校风一定很好,但如果一个人头发不整齐、校服的纽扣没扣好,让别人看了就误认为这学校的校风很差。所以一个人的形象很重要。现在的社会,你的形象也可能决定你的前途。***若两个人同时去面试,学历一样,其他条件差不多,但一个衣冠整齐,讲求衣服的卫生;一个不注重自己的衣着,穿起衣服歪歪斜斜。你说老板会选谁呢?当你找工作面试时,别人不但看你的学历、能力,还要看你的形象呀。我们校园里也提倡过讲究衣着整齐,形象要做好。所以我们从小讲求衣着整齐,衣着的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我们以后的发展是有很大的好处的。

读了《***规》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这本书教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里面使我最感动的就是这一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意思是:父母叫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快不能慢。父母叫我们做什么事情,不能偷懒。父母教导我们的时候,我们也要仔细地听。父母批评我们的时候,我们要顺从。我想:做人不正要这样吗?想到这里,我就回忆起那件事。在童年时期,我是一个很爱哭的孩子。有一次,我想用舌头在冷冷的铁杆上舔舔,那滋味很不错,爸爸看见我在弄,马上抱起我,叫我不要,会把舌头弄流血的。我不听,趁爸爸妈妈午休的时候又那么做,我把舌头的前半部分舔在铁栏杆上,刹时觉得舌头万般疼痛,心想不好!我刚想缩回舌头,可办不到了,舌头被冻在铁栏杆上了,这时我急了,在那里大哭,爸爸听见了,拿起一杯热水“噗”的一声,浇在我舌头附近的铁栏杆上,冒出了一股热气。我把舌头“摘”下来,弄得满嘴是血,妈妈说:“小纯,爸爸妈妈说过的话以后就要谨记在心了。”这件事都怪我不听爸爸的话。

做人就是得这样,听父母的话,正所谓“不听父母言,吃亏在眼前。”由此,我们也得孝敬父母,因为父母是我们的老师,教了我们许多道理,关心,照顾了我们一辈子。让我们也关心他们一点,尊敬他们一点,好好学习,将来考上大学,回报父母的这份情。

不是一篇啊,是好几篇拼起来的,每篇之间都有空格,想要哪篇你自己选吧 〈谨〉,我们生活中做什么事,时时刻刻都要谨慎。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穿衣服要系钮扣,要整洁,还要符合自己的身份;喝酒要适量,不要喝醉了,否则容易被别人“说闲话”。尤其是不应该在背后谈论人家的长短,这样是不好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不要自私,要大方,不计较小事,这样人也会变得很快乐。

仁,代表仁慈、亲仁。对外人仁慈,对亲人仁慈,对朋友仁慈,对同事仁慈…… 现在什么人都有,但有几个是做到“仁”的?俗话说的好,人无完人吗!只要我们尽量做好自己应做的,至于别人怎么说,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我已经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了,可光知道还不行,还要学会做。怎么才能做呢?学知识。怎么学呢?学习可分为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我们可学别人的,别人的也不一定全对,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该学的学,不该学就不学。我觉得《***规》对我们的一生都会有帮助,我会时时刻刻用这本书来鞭策自己的。

***规读后感

在我的童年的时候,原以为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自从我学了《***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给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有及时接应,只是说: “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规》中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来指点迷津,这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会儿就直叫他们名字。可学了《***规》里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从此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规》的功劳呀!

回答者: 小飞侠741 - 初入江湖 二级 5-13 22:17

传统文化在如今这个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似乎显得有些落伍,但近几年掀起的这股学习传统文化的浪潮,使我们这些喜欢赶时髦生活,在网络时代、吃着洋快餐、穿着耐克的时代青年,开始反省自己:现代社会哪些才是最根本的东西?

对***规的学习,让我找到了答案。***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老师、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人无信不立,企无信难存”,李嘉诚不就是靠着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才从一个做塑料花的商人起家,做到今天拥有数百亿身家、誉满全球的成功商人吗?在如今处处讲求竞争,事事讲求效率的现代商业社会中,诚信也许并不能为企业赢得眼前一些唾手可得的利益,于是一些目光短浅的企业便丢弃诚信去追求所谓的丰厚利润。然而他们得到了些什么呢?眼前的“三鹿”奶粉***,不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吗?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会变成和谐的世界。

学习力行《***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

***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品读《***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便收获命运。

学习了《***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盛过一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所谓***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我们学习《***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规是做人的根本,也是儒家的基础,更是现在每个家庭、每个社会、每个国家最需要的道理。我还没上***规之前,虽然知道***规很好,可是我不知道那么深。我之所以会来上***规是因为妈妈上网看见有这个课程,妈妈说这个课程很好问我和妹妹。妹妹说好,所以我想跟妹妹去看看。

在一开始上***规的时候,我发现了我的品德加油站。在上课时,老师开始教我们孝顺。老师让我们奉茶给父母亲、说出对父母印象最深刻的时候等等,老师以这些来向我们说父母恩重,可是有时候会不习惯。老师接下来教我悌、谨、信、泛爱众等等,慢慢的让我们知道真正的幸福、真正快乐的感觉是什么。

之后我慢慢习惯了,***规这个课就变成这五天上学的提醒。从每次上***规学到的,一步一步慢慢的落实。而且我发现上完***规回到学校就是落实的考验,考验我上***规有没有专心?是不是一回学校和同学玩一玩就忘了,还是记住时时提醒自己一定要做到老师上课教的?我如果没记住、没落实,我要找方法记住、落实这也是训练我改掉坏习惯的一种方法。可是学了不去做也没有用,***规也说「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愚蠢的拼音

长相思

作者: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地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

赵瑟初停凤凰柱,蜀琴欲奏鸳鸯弦。

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

忆君迢迢隔青天,

昔日横波目,今作流泪泉。

不信妾断肠,归来看取明镜前。

解析:《长相思》属乐府《杂曲歌词》,这两首非同时所作,李集中分排在卷三和卷六。但异曲同工的是,这两首诗不仅题目相同,连内容也在似乎相互映唱,仿佛是两个饱受相思之苦的情人之间内心独白的真实写照,一映一和,成为李诗中最温柔的一?!?nbsp;

第一首先以“长相思,在长安”直白的诉说自己身在异地,而思恋的人在长安。然后开始描写环境:“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纺织娘在金井栏边鸣叫,已到了有霜的时节,连竹席上都透着寒意。此处诗人由秋声、秋意起兴,一幅秋景忽突突的展现出来了。在这个“微霜凄凄”的日子中,诗人在做什么呢?

“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哦,原来诗人在这个寒气袭人的秋夜里,挑着孤灯在思念一个人,“思欲绝”,李白诗中惯用此法,在动词后用虚词加以补充,起到强调和肯定的作用。在此,让我们更能体会到那种思念到极至的揪心之感。且看,诗人思之不得,开始烦躁不安,于是他站了起来,走到窗户边,卷起窗帘,发现窗外浩月当空,霜繁星稀,寒气逼人,秋意越发浓了,这样的相思让人更加难以入眠了,于是诗人只好望着月亮空自长叹。如此的沉重的心事,他在思恋谁呢?

“美人如花隔云端”!原来他是在思念他的心上人呵!

既有如此刻骨的相思,该怎样去遣怀呢?诗人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先用一句浅显的对仗“上有青冥之长天,下有渌水之波澜”把读者的思绪带到了一个更大的空间和氛围中,然后紧接一句“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将自己的相思之情吐露得淋漓尽致,且看:上面有苍苍茫茫的青天,下面是绿水荡漾的波澜,二人相隔天长地远,连魂魄飞来飞去都极为辛苦,何况隔着关山险阻,难以逾越,相见就更加艰难!原来爱到极至,连做梦都是如此期盼相见,尽管相隔千山万水,魂魄也会不辞劳苦的来回飞越。然而,怕只怕“梦魂不到关山难”,因为险阻,梦中的魂魄也越不了关山,使二人不得相见,如此相思,长久下去,岂不让人摧折心肝?于是末一句用“长相思,摧心肝”来结束全篇,让人感觉话已毕而情未尽,胸臆直抒,荡气回肠

此篇整体看来短小精练,由景生情,情景交融,集描写、抒情、叙述于一体,处处真情流露,质朴自然。音韵协调,朗朗上口,文字浅显易懂但不落俗套。

人们也许会思索,怎样的情感会有如此大的阻碍,连梦魂也难以逾越呢?从字面意思上,这的确只是男子在思念自己心爱的女子时的一番痛彻之言。但曾有人考证,认为这是李白被谤离开长安的怀君之作,寄托他对理想的追求和理想无法实现的苦闷和忧伤。然而我想,李白一生曲折离奇,想象奇妙,大胆热烈,敢说敢为,他的苦闷何须用如此迂回的方式来表达,他的《蜀道难》《行路难》等就是例子。

当然,无论诗人原意如何,有何托词,暗隐何事,也并非自己今日所想去考证和想要表达的。今日,就权当作一篇纯情感的诗来读它吧,人生能得一男子如此深挚的爱怜和相思,夫乎何求!

在浩瀚的中国古典文化中,也许人们最初只是为了模仿,后来竟形成了一种习惯。如男子悲秋,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宋玉;女子伤春,人们就会想起杜丽娘一样。而正是因为这一春一秋,秋去春来,才让人更加深切的体会到,思念,是年年岁岁、无时无刻不在的。《长相思》一中,男子在秋夜因思念心上人发出了“长相思、摧心肝”的呐喊,对女子的相思之苦,诗人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

经典国学诵读总结5篇精选

愚蠢 - 拼音yú chǔn

释义:(形)愚笨;不聪明。[近]愚笨,[反]聪明|机灵。

例句:狡猾的狐狸哄骗了愚蠢的乌鸦。

近义:无知 蒙昧 鸠拙 愚笨 鲁钝笨拙 呆笨 拙笨 愚昧 痴呆 愚味 迂曲愚鲁

反义:智慧 聪颖 巧妙 伶俐 聪明 明智乖觉愚蠢是汉语词语,形容人笨,愚昧无知,贬义词。同时也指一个人明明做错了事却无半点自省,一味指责他人,重复自己错误的言行,也是愚蠢。出自《后汉书·虞诩传》。又作“愚惷”。

例句:

1.《后汉书·虞诩传》:“愚蠢之人,不足多诛。”

2.宋 苏轼《上文侍中论强盗赏钱书》:“轼愚惷无状,孤危之迹,日以岌岌。”

3.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宋小官团圆破毡笠》:“刘翁愚蠢,全不省事,迳与女儿讨那破毡笠。”

4.《老残游记》第九回:只是既然三教道里子都是一样,在下愚蠢得极,到要请教这同处在甚么地方,异处在甚么地方。

5.浩然《艳阳天》第七四章:“他又恼火,又觉得敌人很愚蠢,忍不住冷笑一声。”词性:贬义词。(但也不可一概而论,有时候也可用于褒义。我们需要根据语境品味。)

参考资料:

[1] 汉典 [引用日期2014-06-07]

[2] 愚惷的解释|愚惷的意思|汉典“愚惷”词语的解释。[引用日期2022-01-22]

[3] 愚惷的意思.愚惷怎么读。[引用日期2022-01-22]

[4] 愚惷解释和意思---词语。[引用日期2022-01-22]

[5] 愚蠢。[引用日期2022-05-03]

[6] 愚蠢的意思- 千篇国学.千篇国学 [引用日期2022-05-03]

什么可以清除癌症病人的湿毒

总结 是对自身 社会实践 进行回顾的产物,它以自身工作实践为材料。是回顾过去,对前一段时间里的工作进行 反思 ,但目的还是为了做好下一阶段的工作。下面是我给大家精心挑选的 工作总结 ,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经典国学诵读总结篇一

在中央党校的一段讲话中说道:“要通过研读优秀 传统 文化 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 经验 ,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但是在各种文化交融贯通的现代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逐渐摒弃了汇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的国学文化,片面地认为我们的“国学文化”是落后的、带有封建残余的文化,而去追求所谓先进的西方文化。

事实上对于各国文化,如果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的话,在其积淀传承的过程中都会有精华也有糟粕,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国学文化”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提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我们如果将国学中的精华挖掘出来,在幼儿园里,从 儿童 时期对孩子进行熏陶、浸润,就能达到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的 教育 效果。

据调查发现,在中国,由于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的社会性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

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果我们在幼儿园适当导入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培养儿童品德、修行等方面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事实上成年人的很多行为习惯、人格思想在7岁以前就已经形成并影响伴随我们的一生。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开设 国学经典 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儿园开设“国学”经典教育,以《三字经》、《***规》、《千字文》等经典 文章 为教材基础,通过诵读原文、模仿动作、再现情境等教学手段有效地将“国学文化”传递给儿童。

那么,怎样在幼儿园有效地开展国学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

1通过多种手段与途径,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是枯燥的读书,时间一长难免失去兴趣。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合理运用多种手段来***经典诵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来激发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1讲述 故事 法

讲故事是幼儿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将国学经典中的小 典故 ,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幼儿听,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幼儿感兴趣,容易听得进去,学得也轻松。

1.2图画法

古诗文经典比较难记,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画、动画等形式,可以使古诗文经典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能有助于记忆。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引导他们背诵一些文字艰深的古诗文经典时,如果能利用Flas***将枯燥艰涩的文字转化成图像,不但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古诗文经典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幼儿自己给文字配上图画,不断加深幼儿的理解。

1.3趣味游戏法

将诵读的内容融入到幼儿最感兴趣的锻炼与游戏中,是增加儿童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伴随经典的唱诵,孩子们做着创编的扇操、拉手操、 武术 操、椅子操,气势磅礴,直击儿童心灵。在孩子们户外的器械活动中,把孩子们熟记的《三字经》、《***规》等内容编成橡皮筋、长绳、“跳房子”的新跳法,让孩子玩起来不念就不行,快乐地念唱巩固;在“翻胶线”、猜拳、手指戏等小游戏中,经典诗词的念诵也成了完成游戏的规则背景。将“经典”教育巧妙移植到多种活动中,使活动富有“趣味性”。

1.4多种感官训练法

在指导幼儿开展诵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多种艺术手段,如组织开展吟咏、朗诵、 唱歌 、跳舞等活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对古诗文经典的感受力。

1.5情境表演法

大多数国学经典都是比较深奥难懂的,是幼儿难以理解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适当的情境,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把深奥难懂的经典变为直观形象的表演,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以致用,让孩子做到“知行合一”。

1.6比赛竞争法

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汇演和各种比赛,形式包括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比赛、合唱、相声小品、游戏等,以此检验诵读活动的成效,激发幼儿更大的兴趣。

2家园互动,合力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重在“合力”。我们力求实现“双边互动”,用参与性、最生动的方式让家长始终“和孩子一起”。比如在班级中建立了“流动麦克风”制度,让小小的录音笔在每个儿童的家庭中流动,录下亲子共同诵读的章节,在全班播放并领诵,每月评比“金话筒”;以“经典长廊”为载体让家园同行,我们在幼儿园长廊以“活动夹”悬挂可自由取放的国学经典诵读卡,家长每天都可以与孩子一道取一张卡片回家,根据内容或与孩子共同诵读,或讲述给孩子听,或朗读给孩子欣赏。每天,要求家长安排5-10分钟与孩子共同诵读此内容,并由孩子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对家长参与的评价。

“滴水能穿石”、“积少能成多”,国学教育贵在坚持。努力把握好长时期“一滴水”的份量,始终保持孩子们“乐学”的状态是国学教育的根本。滴水会累积起穿石的力量,滴水能汇集成江河的丰富,从孩童开始,从小蓄积起来的民族的美德与智慧终将厚积薄发。

幼儿园的国学文化教育旨在让孩子常常耳濡目染于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里,播撒下真、善、美的***。我们相信,“国学文化”的价值将会伴随儿童一生,传统文化的精髓滋润将扶持他们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扬帆启航。

经典国学诵读总结篇二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弘扬传统文化,学习文明礼貌,进一步推动学校的优良学风建设。

活动形式:表演,诵读,读书交流会

活动流程:

一、主持人(班长)讲话亲爱的同学们:

......今天,我们班会的主题是“诵国学经典,做文明学生”。我们的华夏民族是礼仪之邦,我们祖辈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 文明礼仪 是我们的骄傲和财富。“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

......但环顾我们的身边,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仍然频繁地出现:课间,一些同学大声喧闹,不时还夹带着难听的脏话甚至做着不雅观的动作;下课后有的同学在走廊上、教室里追逐打闹;教室内同学间不是轻声地交流,而是声嘶力竭地叫喊;地面上经常可以看到随手丢弃的垃圾和垃圾的污迹;课堂上,老师讲课或同学发言时,有的同学却低着头窃窃私语……

......这些现象的存在与文明校园极不协调,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从我做起,来改变这一现状。那么,现在,让我们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改掉那些不文明的 言行举止 ,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做一个儒雅、文明的学生吧!让我们共同营造一个幽雅、舒适的学习环境吧!让云浮市第一小学成为文明之花遍地盛开的花园吧!

二、同学展示——诵读、表演国学经典

……我们启动的“国学经典诵读工程”,正是要从现在开始,让文化经典进入我们的视野,滋润我们的心田。

现在,请同学们来诵读竞赛,请卢老师当我们的评委。

1、张玉婷领读:《三字经》

同学:表演诵读。

2、邓百成领读:《***规》

同学:表演诵读。

3、林嘉涛领读:《千字文》

同学:表演诵读。

4、全班同学《千字文》诵读接龙

三、同学谈收获

主持人:“诵国学经典,做文明学生”的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琅琅上口,是指导我们行为的好书。我们每个同学不仅应该熟读能诵,更应该处处按照书上的要求去做。

现在,我们就来分享同学们的收获吧!

(同学谈收获……)

四、老师总结、颁奖

同学们,看到你们诵读国学经典后有这么大的收获,并且有了实际行动,老师真的感到很欣慰。老师希望你们继续学习,多诵读国学经典,做文明学生。做守信诚实的人,学习的人,做讲礼貌的人,远离污言秽语,做有良好卫生习惯的人,护公私财物的人,做遵守纪律的人,做有爱心和责任感的人,懂得尊敬师长,友爱同学,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颁奖……

五、活动结束,老师推荐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的书籍有很多:《***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孝经》是我国古代少年儿童的普及读物,也是我国古代少年儿童的 百科 全书。是中国古代蒙学系列著作的代表。老师特别向同学们推荐。

经典国学诵读总结篇三

开幕词

女: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男:亲爱的同学们

合:大家好!

男:棕溪中心学校20__ 年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在学校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紧张筹备,今天终于拉开了帷幕。

女:在这里我们希望每个参赛班级都能赛出水平,赛出成绩,也预祝本次比赛取得圆满成功。

男:中华五千年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

女:华厦源远流长的经典美文,是文化艺苑经久不衰的瑰宝。

男:中华经典犹如一座座取之不尽的宝藏,积淀着智慧的结晶,映射着理性的光辉。

女:诵读经典,可以让我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领悟人生的真谛,

男:国学经典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杯美酒,香醇而清冽;

女:国学经典是圣贤留给我们的一曲绝唱,温馨而久远。

男:诵读国学经典,让优秀的华夏精神在我们的血脉中流淌,

女:诵读国学经典,让灿烂的民族文化支撑我们人格的脊梁。

男:今天,我们相聚在这里,诵读国学经典,彰显华夏文明,

女:弘扬民族气概,展示自我风***。

合:让我们寻着先贤的足迹,去倾听古人的教诲,吟诵圣人的篇章。.

男:棕溪中心校20__ 年“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现在开始。

女:首先,请允许我先来介绍本次比赛的评委:陈校长、包校长、张校长、赵主任、陈主任、华晓涛老师

男:赵宗英老师、王丽丽老师、陈章明老师、卢继富老师、邹忠琴老师。

有请评委入座。

女:第一项:升国旗,奏国歌。全体起立。

男:现在比赛正式开始,有请————

一年级: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是每位同学耳熟能详的三字经,可谓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经典作品,每位中国人都能背出一段,现在有请一年级的小朋友们给大家朗诵《三字经》

二年级: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向我们,我们像小鸟一样来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胸前。大家已经猜到了吧?没错下面是二年级的小同学带来的《快乐的节日》。请欣赏。

三年级一班:爸爸妈妈给了我们生命,是我们人生的第一位老师。教我们呀呀学语,教我们学走路,为了我们青丝换白发。你是最值得我们歌颂最值得我们感恩的人。现在有请三年级一班同学们带来的《献给爸爸妈妈的歌》

三年级二班:一生中有很多值得我们感恩的人,爸爸妈妈给了我生命,老师教我们唱歌跳舞 学画画 ,同学陪我快乐的长大。我们要常怀感恩之心去对待所有帮助过我们的人。现在有请三年级二班的同学们给大家带来的诗歌朗诵《常怀感恩之心》。

四年级一班:赤壁之战成就了三国鼎立,自此赤壁变成了重多文人墨客笔下的倾诉对象,今天四年级一班的同学们就选择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请大家欣赏。

四年级二班:伟大的革命领袖***,它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更是一位有名的词人,下面有请四年级二班的同学们为大家朗诵红色经典——***诗词。请欣赏。

五年级一班: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都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今天五年级一班的同学们给大家带来了伟大领袖的《沁园春·长沙》,请欣赏。

五年级二班:我们骄傲我们是中国人,我们骄傲我们拥有的黄皮肤黑眼睛。我要自豪的告诉世界:我们是中国人!有请五年级二班,他们带来的是《我骄傲我是中国人》。

六年级一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千里共婵娟。下面有请六年级一班给大家带来《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六年级二班:我是中华少年!这是我们骄傲的名称!时代的接力棒要靠我们相传,少年要谱写中华更璀璨的诗篇!这是中华少年庄严地誓言!下面有请六二班同学给大家带来的诗歌朗诵《中华少年》

闭幕词

女:智慧充盈,笑迎黄河东入海,我们的声音浑厚而有力。

男:品味书香,坐看云卷云舒时,我们的神情从容而淡定。

合:读书吧!让年轻而澄澈的心灵,一路书香、一生辉煌!

女:同学们,棕溪中心校国学经典诵读比赛,到这里就全部结束了。刚才同学们感情激昂的诵读,表达了我们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由衷赞美,也证明了我们棕溪中心校学生热爱学习,传承文明的坚定信念。

合:最后祝我们伟大祖国的明天更加辉煌,祝我们棕溪中心校的明天蒸蒸日上。

谢谢大家!

经典国学诵读总结篇四

在中央党校的一段讲话中说道:“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吸收前人在修身处事、治国理政等方面的智慧和经验,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不断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

但是在各种文化交融贯通的现代社会,我们大多数人逐渐摒弃了汇集中国很多思想精粹和美德的国学文化,片面地认为我们的“国学文化”是落后的、带有封建残余的文化,而去追求所谓先进的西方文化。

事实上对于各国文化,如果我们用辩证的眼光来看的话,在其积淀传承的过程中都会有精华也有糟粕,全盘否定和全盘肯定都是不可取的。

我们的“国学文化”有很多值得继承和发扬的东西,比如:提倡修身齐家、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等等,我们如果将国学中的精华挖掘出来,在幼儿园里,从儿童时期对孩子进行熏陶、浸润,就能达到养浩然之气,塑高尚人格,提高人文素质和精神境界的教育效果。

据调查发现,在中国,由于大部分孩子是独生子女,“四二一”式的家庭模式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存在着普遍的社会性问题:缺乏爱心,不尊敬长辈,蛮横,自私,合作与分享能力差。

面对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如果我们在幼儿园适当导入国学与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在培养儿童品德、修行等方面起到非常良好的效果。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回过头来想一想,事实上成年人的很多行为习惯、人格思想在7岁以前就已经形成并影响伴随我们的一生。因此,笔者认为在幼儿园阶段开设国学经典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

幼儿园开设“国学”经典教育,以《三字经》、《***规》、《千字文》等经典文章为教材基础,通过诵读原文、模仿动作、再现情境等教学手段有效地将“国学文化”传递给儿童。

那么,怎样在幼儿园有效地开展国学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呢?

1通过多种手段与途径,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对于幼儿来说,如果只是枯燥的读书,时间一长难免失去兴趣。教师应根据幼儿的这一特点,合理运用多种手段来***经典诵读,为幼儿提供更多的***来激发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1.1讲述故事法

讲故事是幼儿十分喜闻乐见的一种形式。将国学经典中的小典故,通过生动有趣的故事讲给幼儿听,揭示传统文化经典中的道理,幼儿感兴趣,容易听得进去,学得也轻松。

1.2图画法

古诗文经典比较难记,将枯燥的文字转化为图画、动画等形式,可以使古诗文经典更加容易理解,同时还能有助于记忆。幼儿形象思维占优势,在引导他们背诵一些文字艰深的古诗文经典时,如果能利用Flas***将枯燥艰涩的文字转化成图像,不但能加深理解和记忆,而且有助于增强他们对古诗文经典的学习兴趣。在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的基础上,还可以组织幼儿自己给文字配上图画,不断加深幼儿的理解。

1.3趣味游戏法

将诵读的内容融入到幼儿最感兴趣的锻炼与游戏中,是增加儿童学习兴趣的好办法。伴随经典的唱诵,孩子们做着创编的扇操、拉手操、武术操、椅子操,气势磅礴,直击儿童心灵。在孩子们户外的器械活动中,把孩子们熟记的《三字经》、《***规》等内容编成橡皮筋、长绳、“跳房子”的新跳法,让孩子玩起来不念就不行,快乐地念唱巩固;在“翻胶线”、猜拳、手指戏等小游戏中,经典诗词的念诵也成了完成游戏的规则背景。将“经典”教育巧妙移植到多种活动中,使活动富有“趣味性”。

1.4多种感官训练法

在指导幼儿开展诵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借鉴多种艺术手段,如组织开展吟咏、朗诵、唱歌、跳舞等活动,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提高对古诗文经典的感受力。

1.5情境表演法

大多数国学经典都是比较深奥难懂的,是幼儿难以理解的。为了让孩子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含义,教师可以为幼儿创设适当的情境,通过情境表演的方式,把深奥难懂的经典变为直观形象的表演,让幼儿在玩中学,学以致用,让孩子做到“知行合一”。

1.6比赛竞争法

幼儿园还可以组织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为主要内容的文艺汇演和各种比赛,形式包括朗诵、吟唱、讲故事、背诵比赛、合唱、相声小品、游戏等,以此检验诵读活动的成效,激发幼儿更大的兴趣。

2家园互动,合力培养幼儿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

幼儿园与家庭的教育重在“合力”。我们力求实现“双边互动”,用参与性、最生动的方式让家长始终“和孩子一起”。比如在班级中建立了“流动麦克风”制度,让小小的录音笔在每个儿童的家庭中流动,录下亲子共同诵读的章节,在全班播放并领诵,每月评比“金话筒”;以“经典长廊”为载体让家园同行,我们在幼儿园长廊以“活动夹”悬挂可自由取放的国学经典诵读卡,家长每天都可以与孩子一道取一张卡片回家,根据内容或与孩子共同诵读,或讲述给孩子听,或朗读给孩子欣赏。每天,要求家长安排5-10分钟与孩子共同诵读此内容,并由孩子记录下自己的心情和对家长参与的评价。

“滴水能穿石”、“积少能成多”,国学教育贵在坚持。努力把握好长时期“一滴水”的份量,始终保持孩子们“乐学”的状态是国学教育的根本。滴水会累积起穿石的力量,滴水能汇集成江河的丰富,从孩童开始,从小蓄积起来的民族的美德与智慧终将厚积薄发。

幼儿园的国学文化教育旨在让孩子常常耳濡目染于光明正大的智慧思想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孩子纯洁无暇的心灵里,播撒下真、善、美的***。我们相信,“国学文化”的价值将会伴随儿童一生,传统文化的精髓滋润将扶持他们克服人生的逆境难题,扬帆启航。

经典国学诵读总结篇五

尊敬的各位老师、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照进心灵的一缕阳光》。

走进我们__ 小学,你抬头看一看,就会看到十七根柱子上镌刻着鎏金的大字,它们在阳光下闪闪发光,让我们惠小的校园变得熠熠生辉。“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廉耻勇”这十五个字道出了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也如一缕缕阳光把我们稚嫩的童心照亮。

侧耳听一听,你会听到每班琅琅的诵读国学经典的声音。“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读《三字经》,让我们学会了用榜样的行为规范自己的举手投足够;“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读《***规》,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民族“孝”文化对人性深处的撞击与激发;“昔时贤文,诲汝谆谆。集韵增广,多见多闻。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读《增广贤文》,让我们学会了取舍得当,人格光亮。正如我们可敬的朱校长在国学经典这套校本课程里所写的那样:“国学经典让我们热爱春花秋月,热爱人间喜悦,能唤醒我们生活中的优美与飞扬,享受人生中的快乐与柔软!”这一席话,如一缕阳光让我们孩童的心变得温暖无比。

升入五年级后我们每周都要诵读《增广贤文》,它就像我的良师益友,循循善诱;又如春雨点点,滋润着我的心田,让我沐浴在经典的芬芳中。“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恩”、“千经万典,孝弟为先”让我牢记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亲。爸爸妈妈对我的关心是无微不至的,为了让我健康幸福地成长,他们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我也要为爸爸妈妈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洗衣、做饭;要懂得感恩,记住他们的生日;要好好学习,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这些不都是《增广贤文》带给我的启示吗?它就像一缕阳光照亮了我的心灵。

记得那天是星期一,早上七点半,我们照例举行升旗仪式。我看到蓝蓝的天空飘着几朵云,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着,我听到了校领导说:“今天我们要举行国学经典诵读比赛的颁奖仪式,请获奖的同学上来领奖……”“我会获奖吗?那次诵读,我背得应该是100分吧,为了能够诵读好,我一回家就拿出《增广贤文》这本书,开始给妈妈读,给弟弟读。听妈妈说,我晚上睡觉做梦时,还背着”知己知彼,将心比心。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简直是走火入魔了。我好想听到我的名字,心嘣嘣直跳,忐忑不安,终于念到我们五年级的名单了,当我听到”刘新萌“时,我悬着的心才放下了,我真是大喜过望,脚下仿佛踩着一朵幸福的云。我高兴地跑到升旗台前,从陈丽芳老师的手里接过奖品,此时我的心里像抹了蜜一样甜,脑海里想到了那句”读书须用意,一字值千金“的 名言 ,读书确实让我收获了很多很多,而读国学经典更是如一缕阳光一样,成为我生命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若云霞,辉耀千秋。愿我们的校园从此书声琅琅,翰墨飘香;愿我们的同学从此文思泉涌,谈吐高雅;愿我们都以经典为伴,将国学精粹继承和发扬光大,让国学这一经典成为照亮我们每个人心灵的一缕阳光!

中学版 国学经典

伏羲,黄帝,请耐心的看看下文,虽然美国医疗技术总的来说是比我国好,但再怎么好也同样是无法治愈癌症!除非人类发展生物技术。具体致癌的过程时间也是无法估计的。营养偏缺,可是致癌的一个重要因素。最重要的是医生的家人得癌症的有些太少,不下功夫去突破癌症的理论,不像张仲景一样,10年内死去了200多个族人,所以痛下决心要成为治病救人的人。华佗父母都死于重大疾病,所以下功夫成为名医。扁鹊本是个仁爱的人,所以有机会得到沧桑君的指点。所以,太多医生对癌症,就可以说是盲人摸象,他们自己也知道不好治。但是,盲人摸象照样可以赚大钱。医生没有调理癌症的足够动机、智慧、慈悲心,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足够经济动力。医生与其说是花大功夫去搞不确定有结果的研究,不如专专心心的赚大钱实惠。不论手术,还是放化疗,都是高昂的费用,医生赚大钱的捷径。当一个个癌症患者悲惨的走的时候,有几个医生掉过慈悲与智慧的眼泪?都是家人痛哭流涕,并且对癌症更加恐惧,留下心理阴影,说实在的,患者就是西医的牺牲品——始终围绕着西医转,转来转去,最后发展到快丢命了,依然是糊涂的,且现在才知道该怎么办的思考,是不是有点迟了?——早期的癌症看中医就是可以痊愈的,复发的术后看中医依然是可以痊愈的,遗憾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康复机会全给你们相信西医的观念下失去了

。所谓“癌细胞”,不是某一单一品种细胞的名称。它可以视为是所有非癌症疾病细胞的统称(就如“食品”这一名称)。如癌症中:肝癌(肝毒细胞)、肺癌(肺毒细胞)、下咽癌(下咽毒细胞)、脑癌(脑毒细胞)……癌症疾病的关键不在于那些有害细胞(病毒、细菌细胞)。而是在于DNA数据排列。癌症主要病因是DNA数据被改写。所以要治愈癌症,关键是修复(改写回来)DNA数据,不是表面的杀毒、消毒。就算经过多次反复抽血、抽取细胞等专业医学化验,一般医院检查都不是能绝对100%的能诊断是否致癌。单靠检查,除非溃烂非常严重、甚至发臭,那也仅是50%—90%准确度判断你致癌。要是普通溃烂,或无较大异常肿胀,根本无法做出任何判断。仪器只能够对恶变程度超过60%的病变,才能够检查出来。潜伏的病变,仪器检查不出来。癌症不单一是局部的病变,而是全身病变在局部的显现,在治疗上着眼局部的同时,必须重视全身的治疗。:"从现在的治疗观点来讲,看肿瘤的大小、有没有转移、有没有癌栓,往往盯着局部,忽略了全身;治疗的时机,常从局部着手、重视局部,而恰恰更应该重视全身。两者结合起来,那样就是一个完整的"人"。这点就是我们中国文化的特色。这两个结合得好,疗效一定会提高。"中医治疗肿瘤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生活实践和医疗实践中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并整理上升为理论,提出了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中医认为肿瘤是全身性疾病,它的发生发展和生长过程是全身疾病的局部表现,所以在治疗上更加注重整体综合治疗,着眼点不在于癌肿局部,而在于针对机体患癌后整体改变的调整和恢复,使其体内环境达到平衡,区别于西医移植手术等局部治疗的观点,也不同于只着重改善营养、减轻症状、改善体质的所谓整体治疗,整体治疗是在辨证论治观点指导下进行的,即根据病人的症状、体征等,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找出其病因、病机、辨证分型,按中医的理、法、方、药提出治则、治法和药物。所以治疗肿瘤决非一病一药,而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的综合治疗。肿瘤虽然只生长在身体的某一局部,但实际上病根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细胞。大量的迹象表明,局部的癌肿,可在全身各系统产生广泛的影响,并有各种症状表现。对绝大多数的肿瘤病人,局部治疗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从整体观出发,实施辨证论治,既考虑了局部治疗,又***取了扶正固本的方法,因此,对于改善患者的局部症状和全身状况都具有重要的作用。肿块的大小与患者的生存期不成正相关,肿块大了,未必生存期就一定短,肿块缩小了,也未必生存期一定长,而元气的兴衰与患者生存期及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其实真正与患者生存期密切相关的是一个人元气的盛衰。我们在治疗癌症时不应该紧紧地盯着肿块的大小,就像化疗,有不少癌症患者在多次化疗后,肿块确实有些许缩小,但患者随之出现的恶心、呕吐、白血球降低、免疫力下降等副作用会进一步加速肿块的生长和癌细胞的复发、转移。越化越弱,越弱越化,最终走入化疗的恶性循环,最终血象太低的时候,就不符合化疗了,医生只能够放弃治疗。肿瘤的治疗方式已经逐步由以肿块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治疗时着眼于人的整体治疗,在抑制局部癌肿的同时,调理人的各项器官,增强人的元气和免疫力。无痛、无毒副作用,实现自然状态下的康复。即肿块缩小,又病灶稳定,患者和正常人一样能吃能喝能活动。癌症患者康复治疗的最佳场所是家庭而不是医院,唤起家庭成员对癌症患者的关爱与心理支持是治疗癌症必不可少的环节。癌症患者整日生活在各种负性情绪中,心理和身体生活质量低,同时这些负性情绪会极大地削弱其免疫功能,促进癌症的发生、发展。因此,癌症患者应被调适心理。一个人患上癌症后,会有许多心理问题,诸如害怕癌症的痛苦折磨、害怕手术、害怕化疗与放疗的不良反应、害怕与亲人分离、害怕孤立无援,同时由于癌症造成的功能障碍,对生命的威胁以及手术后引起的体像破坏等,均会导致患者消极悲观的心理。癌症患者有心情抑郁者达42%~47%,还有25%的患者抑郁情况相当严重。医院虽然可以跟踪治疗病情,很有帮助,但压抑的气氛,不熟悉的环境都更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所以如果有可以的话在家治疗,患者的家属的悉心照顾和心理安慰是看不见的治疗疾病行之有效的方法。癌症的发生、发展与转移有一定的规律性,将扶元气、消痰瘀、攻癌毒相结合的抗癌疗法才是对的。所有的癌症患者都同时存在三种基本病理情况;即元气亏虚、痰凝血瘀、癌毒结聚。"虚",即元气亏虚,或称正虚,气血阴阳亏虚,免疫力低下;"瘀",即气滞血瘀,痰湿凝聚,经络不畅,包括神经功能紊乱,内分泌失调,脏腑生理机能失衡;"毒",即癌毒,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指癌细胞对人体组织器官的侵袭及破坏,二是指癌细胞代谢产物对机体带来的危害。所以,在治疗上,扶元气,消痰瘀,攻癌毒,三者缺一不可。正补虚,理气活瘀,化痰散结,攻毒排毒,从而达到调节人体阴阳、气血、脏腑生理机能平衡,最终使人体达到家庭自然状态下的根本康复。药食疗法是治疗癌症的重要手段,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中,并非仅适应于中晚期。"应该、也完全可以贯穿于肿瘤治疗全过程。癌症之所以难治,就在于它的多发、复发和转移。很多医生只看瘤体是否切除干净、癌细胞是否全部杀死,轻视整体治疗,不除根,也就是治标不治本,一味地放化疗,致使免疫力下降,不但不能完全解决术后复发和转移问题,还增加了复发和转移的危险。针对肿瘤术后复发和转移,对于刚手术的患者而言,主要治疗目的是提升患者免疫力,综合治疗预防肿瘤的复发与转移;对于晚期患者而言,主要治疗目的是控制肿瘤的再复发和转移,实现带瘤生存的同时,尽到根除目的,改善患者的生命质量。面对癌症要有坚定信念,在对症下药,个性化治疗方案指导下,使患者身体保持最佳状态,即消除产生复发和转移的可能性,又根除病根。癌症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复杂度系统工程,应具备综合知识。肿瘤患者病后的心理变化与躯体的病理生理改变互为因果。80%的病人不是死于治疗期,而是死于康复期。大家应帮助患者减少心理压力和负担,共同抗击疾病。心理学认为,哪怕是风水环境,命理生活方式等等玄学,也可以应用,以此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毕竟只有改变患者心理和身体,才可以改变患者心理和身体。很多肿瘤病人从医院出来或完成医院制定的手术、放化疗措施后,往往感到迷茫无助,不知道今后的路该怎么走。有的病人以为手术、放化疗都做了,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了,可以放松下来休息休息了;有的人整天生活在惶惶不安中,生怕哪一天肿瘤复发;有的人觉得低人一等,瞒着所有的亲戚、同事、朋友,自己也带着沉重的精神枷锁生活,使本该拥有的生活质量大打折扣。有关调查显示,肿瘤病人中约有66%的人患抑郁症,10%的人患神经衰弱症,8%的人患强迫症。所以肿瘤病人常出现抑郁、焦虑、精神错乱、厌食症等精神心理问题。心理因素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接受手术、放疗、化疗等常规治疗后,病人大多存有怕复发转移的心理隐患。如果不能克服心理障碍,免疫系统就会加快受损,这对康复十分不利。那些有心理矛盾和不安全感,惯于压抑自己的愤怒与不满,以及受悲观失望情绪折磨的人最容易得癌症,也最容易复发。相反,安定的社会环境,和睦的家庭生活,坚定的生活信念,合理的风水环境,信仰的命理的好的信息等都有利于患者治疗后的康复。心理治疗还能增强化疗药物的疗效,减轻化疗的毒副反应,对肿瘤康复有很好的协同作用。应当指出的是,心理康复治疗需要肿瘤病人及其亲属与医务人员相互理解、配合,这样才能取得满意效果。凡是经用国药治疗的癌症患者,如果治疗有效,一般都很少出现西药治疗的那种副作用,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提示:第一、国药确有抗癌作用;第二、国药抗癌不像西药那样单方向杀灭,尤其是损害肝肾功能,降低免疫力,而是多环节起作用。因为国药多用多种成分,作用各不相同,功能互相协调制约,这才避免了单向作用的副反应。第三、国学治病讲究整体调节,虽然癌症可能发生在局部,但是与整体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整体状态如何,对局部病变影响极大,调整好全身状态,对治疗局部病变极为重要,正因为这样,既强调大量应用,又同时主张攻补兼施,这样既保证了疗效,又攻击了病灶,应该承认中医这种治疗思路是很深刻的,符合中国独有的治未病理念和有病治疗,无病防病,已病防变的思想。西医让人明明白白死去,中医让人稀里糊涂活着,这话不无道理。其一, 治未病是捷径 ,肿瘤的治疗上存在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论体系,也就存在不同的方法和措施。很多医生和病人都存在误区,使病人走了不少弯路。例如,一位患者家属诉说,他的病人有咳嗽症状时,在郑大一附院检查CT,发现肺部阴影,但无法取到病理,即无法明确诊断。建议观察三个月,肿块大些了可以活检。结果三个月后复查,已经扩散了,医院无法治疗。这是西医理论上的缺陷。其二,求平衡是捷径.以平衡为目标,肿块大小与生存期不成正相关,而元气的盛衰与生存期和生存质量密切相关。其三,不走弯路是捷径.肿瘤治疗,误区多多,司空见惯,不以为然。许多人处于对国学的偏见与无知,而首先选择放疗、化疗。例如:1.手术切除了,很成功,医生告知无需治疗,只需每三个月复查一次。而复查中往往发现复发、转移。这时治疗为时已晚,坐失良机。2.不能手术,勉强手术,往往打开不能切除,导致免疫力骤然下降,肿瘤长的更快。3.肿块大一分就惊恐万状,不顾身体状况,只求缩小肿块。博士在念书的时候曾经越读越困惑,因为100页的教科书书,有50页都说“目前病因不明”,医生如果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当医生,于是问导师,但是被导师说“你好高骛远,到时候就知道.后来,医生毕业了,突然觉得轻松了,因为他觉得,不知道不重要,重要的是做到。方法就是,例如高血压,我不知道为什么血压高,我只要用药物抑制血压高;糖尿病,不知道为什么胰岛素不工作,不重要,我给你打胰岛素就行了,问题是到后来胰岛素用量越来越大,机体不敏感了!这就是我们现代的临床医学的做法!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还活着,发表过文章,工作时间熬到了一定时间就是专家。专家不等于对症下药,不等于有过硬的本领,不代表有足够的学问!实际上,全世界只有一种病,就是整体身心细胞得病。这是一个治本的医学。我们每个人都是健康使者,我们每人都有使命,就是要人类健康,好好调理,本来人天合一,人可以与天地同寿。与人类社会、自然界乃至整个宇宙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生理条件下处于平衡状态,而且具备自我平衡的能力。当人体在内因、外因作用下失去这种平衡而自身不能恢复时,就会患病。治疗疾病,须求本,找疾病的根源,通过自然疗法,用大自然的精华(国药),恢复人体的平衡,从而达到康复。通过这种无损检查,无损治疗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疗病症。人们常说的:如果恶性症患者做过手术,一旦复发就不容易治疗了,凶多吉少,也就是恶症患者手术后,恶性细胞大量转移。放疗形象的说法就是通过激光,把恶性肿瘤烧死。但是它同时也会把其他恶性细胞激活,首先被烧到的是包着肿瘤细胞的外包皮,里面的恶性细胞毒素就会受到***产生激烈的运动,一旦外包皮破裂,那么恶性细胞毒素就一涌而出,到处狂奔,这就相当于造成了恶性细胞的大量转移。化疗药是一种酸性程度强,毒性相当大的药物,只要不小心沾到人体皮肤上,就会马上出现腐烂现象,但是有些患者不了解该药物对自身的危害性。其实人体的血管正好是耐高酸的,恶性肿瘤患者在医院经过几个疗程的化疗后,把恶性肿瘤上的纤维和肌肉都腐蚀及融化掉了,所以通过CT报告显示,肿瘤已经所谓的‘’‘’全部消失‘’‘’,病人当然会非常高兴,但是过不了几个月,病人又感觉到不舒服,检查后就会发现,肿瘤又复发了,而且比化疗前的还大,其实是恶性肿瘤的血管复活了,又形成了更大的肿瘤,所以很多癌症的复发或转移就是这个原因造成的。还有这么一个真实的故事,有两个人都因为身体不舒服到医院去检查,结果甲是癌症,乙没有问题,但是粗心的大夫,竟然把他们两位的检查结果给写反了,成了甲没有问题,乙是癌症,乙回到家后,天天唉声叹气,日益消瘦,郁郁寡欢;甲检查没有问题后,心情舒畅,还是过着原来的生活。一年后,在一次资料整理中,有个大夫无疑中发现了这个问题,又找到甲乙两人,检查结果令所有人惊呆了,甲身体正常,乙是癌症。所以说不好的情绪也是造成癌症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三分治疗七分精神”也就是说的这个道理。随着社会的发展,工业的日益发达,给我们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比如各大化工企业的废物排放,日益增多的汽车尾气的排放,各种非环保电池的丢弃,大量现代农药的使用,养殖业各种激素类饲料的喂养,食品中大量化工原料防腐剂的使用等等,我们每个人都知道“病从口入”的说法,不难想象,我们每天呼吸着有毒的空气,喝着有毒的水,吃着添加了防腐剂的食品、带有农药残留的水果蔬菜、含有激素的各种肉类……,天天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污染物毒素就会在我们的身体中堆积,我们身体的阴阳就会失去平衡,这就自然的增加了人体器官的衰竭和癌症的发病率。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较快,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超负荷的劳动,不规律的生活习惯,七情过度、物欲炽盛、饮食不节、起居无常、寒温颠倒,再加上生存必须的空气、淡水、食物、气候等条件的恶化,以及社会的因素,人身危险和脆弱,焉能不病!在癌症的发病中,环境污染和不良心理因素尤其关键,特别是较深的恨、怨、恼、烦、怒。结果就会造成人体神经功能紊乱,阴阳失衡;我们也知道平时乐观开朗的人很少生病,这也就是说好的心情也是一剂良药,心情好了,就不容易生病,人也显得精神年轻,所以说保持规律的生活和好的心情也是减少癌症发病的方法之一。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所以很多人都想到了保健,大量的保健品打着各种旗号涌入社会,我们大家别忘了,常时间的服用有害补药会在人体中产生一些毒素,从而增加了致病因素。那我们应该怎样来补呢?我们大家别忘了“药补赶不上食补”,所以我们还是从饮食上来入手吧。改变心理和身体结构和心理和身体的组成成分,从而改变心理和身体的功能,达到正常功能。再说一次,当人体体内细胞的新陈代谢,受到一些因素(饮食文化,生活习惯,环境,心理和身体健康,运动,遗传,不良***,疾病,休息,所谓的命运,所谓的风水环境,等等)的抑制,而抵抗不了一定量的毒素类激素攻击后,细胞就会产生新陈代谢功能的衰弱,进而改变形态,就像植物萎蔫,最终发展成所谓的不正常细胞。而一旦表现出来患病,细胞的新陈代谢功能,实际上,就是相当的不及格了,代谢产物中有更多的毒素代谢不了,五脏六腑就会不堪重荷。所以,得病的人,都是身体心理营养成分比例失调了或者心理和身体的结构发生微妙变化了,新陈代谢功能就弱化了。因此,全面疗法的目标就是重建心理和身体‘新陈代谢’的平衡。要重建这种平衡就需要整体修复五脏六腑和调理心理平衡,让心理和身体‘’细胞‘’新陈代谢恢复到正常状态。方法就是通过针对性的较全面的身体疗法和心理疗法,不是***都用一种方法,来恢复正常的心理和身体结构和正常的心理和身体物质组成比例,来恢复心理和身体新陈代谢功能,排出心理和身体毒素同时按恰当的比例补充心理和身体五脏六腑的营养成分,来加强心理和身体免疫系统,年轻化患者的心理和身体新陈代谢功能,恢复心理和身体器官功能,使人类心理和身体远离疾病。用针对性全面性疗法调理病患心理和身体的时候,因为心理和身体不正常细胞被扶正了,也就恢复了心理和身体正常的新陈代谢,就会重新成长为心理和身体正常细胞。所以通过针对性心理和身体调理,加强了心理和身体免疫力,同时还能够帮助心理和身体排毒。针对性心理和身体饮食调理,则可以帮助修复因为心理和身体营养比例失调或者心理和身体结构变化引起的心理和身体细胞免疫力低下,恢复正常的心理和身体新陈代谢,心理和身体恢复的正常的姿态。无论是利用手术、放疗、化疗等手段直接杀恶性细胞,还是依靠某些不可以大量使用的中药,调动免疫系统间接杀恶性细胞,都无法将癌细胞斩尽杀绝。在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忍受了巨大的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之后,人类得到的是什么?是大多数恶症患者,最终还是死于恶症,即使那些经过手术、放疗、化疗"临床所谓的根治"度过"五年生存期"的"抗癌明星"们,最终也难以摆脱被病症的复发、扩散、转移等夺去生命的可能性。更具讽刺意义的是,少数恶症患者由于放化疗杀死"老弱病残"细胞,打破原有恶性细胞与免疫系统的平衡后,竟诱发残余的、潜伏的、耐药性的、没有被杀死而生命力更强的恶性细胞,以疯狂增殖的方式,弥补被消灭恶性细胞形成的真空,使患者因病症爆发而加速死亡。这种传统的单一杀恶性细胞模式的结果,就是一方面恶性细胞无法斩尽杀绝,另一方面作为主要杀恶性细胞手段的放化疗对人的巨大毒性,又难以避免。最终形成恶症治疗的恶性循环。事实上,肿瘤治疗应该把病人的生命、安全、人性化、心理需求放在第一位。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主张既有效又高度安全、无痛苦的心理和身体疗法。几乎所有西方国家实验室的公开结果得出结论:必须淘汰西药单靶点单途径切断肿瘤血管思路,大胆尝试多靶点多途径切断身体肿瘤血管,这是所谓的饿死心理和身体癌细胞,心理和身体新药实现研制成功的必由之路!因为,只有彻底修复身体肿瘤的血管,恢复正常细胞的‘心理和身体’血管,才能真正修复心理和身体癌细胞,恢复正常心理和身体细胞,达到心理和身体无恶性细胞疗效。而发达国家依据西药标准开发的抗肿瘤血管单体西药,只能作用于单靶点,目前医学界仅仅已经证实的肿瘤血管生成因子就已达十多个,比如肿瘤血管内皮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还有无数的未经证实的癌症毒素形成因子,尤其重要的是心理疾病。所有的研究已明确证实,单体西药已明显不能适应抗肿瘤要求。多途径修复心理和身体肿瘤恶性血管,彻底修复心理和身体恶性细胞,恢复心理和身体正常细胞,是最好的方案。多途径修复心理和身体肿瘤血管是肿瘤扶正固本疗法的必由之路,高科技对症国药和国学心理平衡疗法必将是中国走向世界的技术保证。用各种针对性心理和身体调理的方法,几天就可以有好转现象发生或者是排毒反应。针对性心理和身体调理,心情舒畅了,大便开始正常了,不会再消瘦了,几天体温就基本正常了,病情可以好转了,不正常细胞开始逐渐减少了,能够慢慢的增长饭量了,疼痛减轻了,精神头越来越好了,检查的血象单子就会正常了。中医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其独特之处,在于“天人合一”、“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及辨证论治。人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由阴阳两大类物质构成,阴阳二气相互对立而又相互依存,并时刻都在运动与变化之中。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两者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之中,一旦这种动态平衡受到破坏,即呈现为病理状态。而在治疗疾病,纠正阴阳失衡时并非***取孤立静止的看问题方法,多从动态的角度出发,即强调“恒动观”。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即“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人的生命活动规律以及疾病的发生等都与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如季节气候、地区方域、昼夜晨昏等)息息相关,人们所处的自然环境不同及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程度不同,其体质特征和发病规律亦有所区别。因此在诊断、治疗同一种疾病时,多注重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并非千篇一律。认为人体各个组织、器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不论在生理上还是在病理上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因而从不孤立地看待某一生理或病理现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多从整体的角度来对待疾病的治疗与预防,特别强调“整体观”。在国际上,针灸在引起医学界极大兴趣,世界卫生组织的观点认为,针灸已被证实在减轻手术后疼痛、怀孕期反胃、化疗所产生的反胃和呕吐、牙齿疼痛方面是有效的且其副作用非常低,然而,拔罐对慢性疼痛,背部疼痛以及头痛,疗效确切,至于作用在不同患者上的差异,是由于对症下药的医者水平程度的原因。使用中药、针灸、推拿、***、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调和而康复。把上述治疗方法割裂开来,或者以一种经典理论(如六经辨证)来限制和阻止其它医学理论的发展,都是非常错误和不得人心的。最好的自救,就是战胜病魔,还可以帮助更多的人。蚯蚯24本人是山东815临沂市平邑县商贸城42706,传授您针对性心理和身体调理方法,须见患者及其住所。过去,我女儿视网膜母细胞癌,二叔肺癌,二舅肝癌,姥姥淋巴癌,都无奈的死于肿瘤;后来,父亲七十岁,恶性肿瘤,我对医生不敢再信任,相信他们,绝大部分人最终会失去了活命的机会,在家人和自己的极端痛苦中撒手人寰;人,死于无知;凭什么让医生有权利折磨我们的亲人;孔子说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自学成才吧;后来,父亲七十岁,食道恶性肿瘤,亲戚朋友都执意手术,我不同意,但是,父亲也不愿意使用我的方法,因为怕花冤枉钱,怕不如大医院可靠,无可奈何,请济南专家做的手术。手术后,医生说以后要放化疗。后来又说暂时不符合化疗条件了,让等等再说。家人都认为活不了了,没有一点点力气。一天用半袋子卫生纸,家人还反对我的方法,我被迫对父亲暗地里攻击调理和身体结构疗法和命理改造心理疗法等等十多种方法,病情一天天好转,出院三个月,晚上可以一觉到天明了。四个月后,收割小麦都没用我帮忙,浑身的老年斑,全部硬化干燥,然后,开始退斑,露出新的肌肤,我才发现我多么的对不起父亲,他身上起了那么多老年斑,我竟然浑然不觉,我居然心安理得。亲朋好友现在全部接受我的方法了,父亲说,他的身体现在调理的,应该相当于是7年前的健康状况。我竟然7年来,一直在视而不见父亲的一天天的老化问题。6个月后,父亲又在一周内,一下子,起了一身老年斑,但是很快又开始掉了。原来隐藏的人体恶性细胞,早已经潜付在身体里各个地方,并且到处都是,而且根本就没有除根。这就是为什么,不能够高兴太早,不能够相信所谓的西医根治,不能够真的用西医除根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癌症会转移,会复发。父亲从来没有化疗过,也没有放疗过,现在生活完全自理,还帮助家人干活。你最好来看看我父亲,就知道我说的真***,网上也可以搜到我父亲的***;别的癌症患者都是饿的要命,时时刻刻的吃东西,也就是身体极度缺乏各种元素,而我父亲天天几乎不怎么感觉到饿;他的皮肤在年轻化,他在转年轻美丽,实际上,年轻美丽就是健康,为什么女人比男人长寿10年以上,因为她们爱美,能够自觉控制饮食,不由自主的洗洗,讲究卫生,你看看,一般都是女人穿的比较整洁漂亮。我岳母糖尿病和脑血栓,家人都有心理准备了,我看不惯医院的疗法,我被迫暗地里给她调理,告诉她配合,我说绝对不再让她上医院受罪了,给我保密,因为他们的家人表面上不。请把以上内容多读几遍,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相信我(宁愿上正规医院,实际上怕花冤枉钱,怕没有疗效),半年就已经调理的正常了,岳父岳母非常感激我。我邻居腰椎突出,要去动手术,我给他调理,4次就好了。我三哥淋巴手术后挺高兴,结果第二年,连续发低烧90天,省级医院查不出病因,非常害怕,打电话叫我去,综合调理1个月,到现在半年多不发烧了。运用归藏连山周易道家佛家音乐内外推拿五行拔罐顶尖食疗咒由科耳朵脚丫自然疗法小食疗,表面上闻所未闻,玄之又玄,实际上道理简单,运用简单易懂的方法调理好患者的心理和身体。多读几遍,其义自见。

孟小冬:梨园冬皇的辉煌与落寞

1、《***规》原名是什么?后来是谁修订的? 答:《训蒙文》,贾存仁。

2、《***规》的内容是什么? 答:《***规》阐述了学习的重要、做人的道理以及待人接物的礼貌常识等等,对儿童言语行动提出要求,教人应该怎样待人处世。

3、《***规》有什么特点? 答:《***规》浅显易懂,押韵顺口,文风朴实,说理透彻,可谓谆谆教诲,循循善诱,在我国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4、“六艺”指什么? 答:礼、乐、射、御、书、术。

5、《***规》中告诉我们在规劝父母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样的态度? 答: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6、《***规》教导我们应该本着什么原则和同学相处? 答: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7、《***规》原文中讲到“不要随便答应别人不符合义理的事,否则将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是哪几句话? 答: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8、用《***规》中的原文回答:听到别人说你的过错就生气,听到有人夸奖你就高兴会有什么结果? 答:损友来,益友却。

9、《***规》中告诉我们“把握光阴,及时努力,珍惜青春。”的是哪几句话? 答: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10、《***规》中的哪几句话说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 答: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11、我们在外边要注意自己的身体,不要让自己生病,而且一定不要做违反道德要求的事,《***规》中哪几句这样告诉我们答: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12、《***规》中讲力行和学文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13、《***规》中告诉我们选择读物的原则是什么? 答: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14、“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的意思是什么? 答:进门之前要先问是否有人在房内;进入厅堂要高声,提醒主人客人已到。

15、《***规》中说平常在家或外出的时候,怎样做才能不让父母担心? 答: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16、《***规》告诉我们平时的饮食要做到怎样? 答: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17、“邪僻事,绝勿问。”中的“邪僻”指什么? 答:不正当。

18、《***规》中是怎样讲“物有定位”的? 答: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19、用《***规》原文回答:《曾子杀猪》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 答: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20、《***规》中告诉我们对待恩怨应持的态度是什么? 答: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21、“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的意思是什么? 答:知错能改,是勇者的行为,错误自然慢慢地减少消失;如果为了面子,死不认错,还要去掩饰,那就是错上加错。

22、一个人要爱护自己的身体,谨守道德规范,《***规》中哪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答: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23、不贪财,能宽容,会谦让,就不会与人结怨积仇。《***规》上哪几句话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答: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24、《***规》告诉我们平时穿衣打扮要做到什么? 答: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25、“执虚器,如执盈。”中的“虚”和“盈”指什么? 答:“虚”指空;“盈”指满的器具。

26、“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什么? 答:在做事以外有多余的精力,应该多看书、多学习。

27、你能解释“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的含义吗? 答:称呼长辈,不可以直呼姓名;在长辈面前,要谦虚有礼,不可以炫耀自己的才能。

28、“香九龄,能温席”说的是谁? 答:黄香。

29、《***规》一共多少字? 答:1080字。

30、《***规》中告诉我们晚辈与长辈说话时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答: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进必趋,退避迟;问起对,视勿移。

31、并称“三百千”的三大国学启蒙读物都是什么? 答:《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32、《三字经》开篇前四句是什么? 答: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33、《三字经》中从“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学,不知义”,写了什么内容? 答:教育和学习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后天教育及时,方***确,可以使儿童成为有用之才。

34、《三字经》中从“为人子,方少时”至“首孝悌,次见闻”写了什么内容? 答:强调儿童要懂礼仪,要孝敬父母、尊敬兄长。

35、《三字经》中从“知某数,识某文”到“此十义,人所同”写了什么内容? 答:介绍了生活中的一些名物常识。

36、《三字经》中涉及到的名物都有哪些? 答:有数字、三才、三光、三纲、四时、四方、五行、五常、六谷、六畜、七情、八音、九族、十义。

37、用《三字经》原文回答:“六畜”都是什么? 答: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

38、用《三字经》原文回答:“六谷”都是什么? 答: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

39、用《三字经》原文回答:“六经”指什么? 答:诗书易,礼春秋;号六经,当讲求。

40、用《三字经》原文回答:“五子”指谁? 答:五子者,有荀杨,文中子,及老庄。

41、《三字经》中从“经子通,读诸史”到“通古今,若亲目”写了什么内容? 答:讲述了从三皇至清代的朝代变革。

42、《三字经》中从“口而诵,心而维”至“戒之哉,宜勉力”写了什么内容? 答:强调学习要勤奋刻苦、孜孜不倦,只有从小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43、咏絮之才指的是谁? 答:谢道韫。

44、《三字经》中介绍了哪个人很会教育孩子,五个孩子都很有出息? 答:窦燕山。

45、“为人子,方少时。”后边两句是什么? 答:亲师友,习礼仪。

46、《三字经》中介绍了一位四岁能让梨的孩子是谁? 答:孔融。

47、“头悬梁,锥刺股。”讲的哪两个人的故事? 答:晋朝孙敬和战国时期苏秦。

48、“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讲的是哪两个人的故事? 答:晋代车胤和孙康。

49、《三字经》中告诉我们应怎样读经书、史书和诸子百家的书? 答: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

50、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的是哪个朝代?《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的? 答:周朝。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51、“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中的“苏老泉”指谁? 答:苏洵。 

52、《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论语》的? 答:论语者,二十篇。群***,记善言。

53、《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孟子》的? 答:孟子者,七篇止。讲道德,数仁义。

54、《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中庸》的? 答:作中庸,乃孔伋。中不偏,庸不易。

55、《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大学》的? 答:作大学,乃曾子。自修齐,至平治。

56、“曰仁义,礼智信。”下一句是什么? 答:此五常,不容紊。

57、《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唐朝兴衰的? 答: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灭之,国乃改。

58、《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三皇的? 答: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

59、“三王”指谁?《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的? 答:夏有禹,商有汤,周文武,称三王。

60、《三字经》中是怎样介绍《尚书》的? 答:有典谟,有训诰,有誓命,书之奥。

61、“学童三五并排坐,天地玄黄喊一年”这两句话反映了学习哪部经典的情况? 答:《千字文》。

62、《千字文》的简称是什么? 答:《千文》。

63、《千字文》几字为一句? 答:每四字为一句。

、《千字文》哪几句话阐明了良好品德的广泛影响力? 答: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65、“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中的“玄”和“黄”是什么意思? 答:玄:青黑色,天空的颜色。黄:大地的颜色。

66、“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中的“盈”和“昃”是什么意思? 答:盈:指月光充盈、饱满。昃:指太阳西斜。

67、“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千字文》中哪两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答: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68、《千字文》成书于什么时期? 答:公元六世纪初,南朝梁武帝时期。

69、《千字文》为什么能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 答:南朝梁武帝时期刻印问世的《千字文》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写出,很适于儿童诵读。

70、《千字文》哪几句讲了如何孝顺父母、服侍君主? 答: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71、“寒来暑往”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秋收冬藏。

72、《千字文》中哪两句讲了生命的由来? 答: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73、《千字文》对世界有什么影响? 答:《千字文》在很早就传播于世界各地。日本不仅有多种版本的《千字文》,而且出现了很多内容各异但都以《千字文》为名的作品。1583年朝鲜出版了以朝语释义注音的《石峰千字文》。1831年《千字文》被译成英文。此后数十年中,相继出现了《千字文》的法文本、拉丁文本、意大利文本,《千字文》的影响达到了海外。

74、为什么说《千字文》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独特地位? 答:《千字文》是历代各流派书法家进行书法创作的重要载体。隋唐以后,凡著名书法家均有不同书体的《千字文》作品传世。

75、《千字文》哪两句讲了如何对待别人,如何对待自己? 答: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76、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什么时期? 答: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度时期。

77、《百家姓》成书于什么时候? 答:北宋初年。

78、《百家姓》中有哪些是以封地和国名为姓氏的?说出1至3个。 答:宋、赵、吴等。

79、“赵钱孙李”成为《百家姓》前四姓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为百家姓形成于宋朝的吴越钱塘地区,故而宋朝皇帝的赵氏、吴越国国王钱氏、吴越国王钱俶正妃孙氏以及南唐国王李氏成为百家姓前四位。

80、《百家姓》中有哪些是以职业或官名为姓氏的?说出1至2个。 答:司徒、司空。

81、《百家姓》中有哪些是以住的地方为姓氏的?说出1至2个。 答:东郭、西门。

82、复姓“司徒”的由来? 答:司徒:上古时代官名,传说尧、舜时已设,一直延续到秦汉。有以此官职为姓的,便是复姓“司徒”。

83、你能正确读出“查、缪、晟、单”作姓氏时的发音吗? 答:查zhā 缪miào 晟chéng 单shàn

84、“先秦尤许”后边的四个姓氏是什么? 答:何吕施张。

85、现今全国最大三姓氏是什么? 答:李、王、张。

86、现今刘姓是中国的第几大姓氏? 答:第四。

87、现今中国的第五大姓是什么? 答:陈。

88、清朝后期又出现了另外一本有关百家姓的书,书名是什么? 答:《增广百家姓》。

89、目前发现的最早的印刷体《百家姓》是在哪个朝代出版的? 答:元朝(公元十四世纪初)出版的。

90、《百家姓》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百家姓》在历史的衍化中,为人们寻找宗脉源流,建立血亲意义上的归属感,帮助人们认识传统的血亲情结,提供了重要的文本依据。它是中国人认识自我与家族来龙去脉不可缺少的文化文献基础蓝本。

91、儒家十三经中篇幅最短的,儒典中称“经”最早的一部经典是什么? 答:《孝经》。

92、“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这句话是谁说的? 答:孔子。

93、《孝经》以什么为核心,阐述了什么思想? 答:以孝为核心,阐述了儒家的***道德思想。

94、《孝经》中的“五孝”指什么? 答: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之孝和庶人之孝。

95、天子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

96、诸侯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卿大夫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

98、士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而守其祭祀。

99、庶人之“孝”要做到什么? 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100、《孝经》在中国古代有什么影响? 答:历代王朝无不标榜“以孝治天下”,唐玄宗曾亲自为《孝经》作注。

101、《四书》是什么学派的经典? 答:儒家。

102、朱熹建议如何阅读《四书》? 答:先读《大学》,次读《论语》,再读《孟子》,最后读《中庸》。

103、朱熹将《大学》重新编排后分为哪两个部分? 答:分为“经”和“传”两个部分。

104、《大学章句》本中“经”和“传”是怎样划分的? 答:第一章为“经”,其余的十章为“传”。

105、《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第几篇文章? 答:第42篇。

106、《大学》通篇引用哪些著作的内容立论? 答:《诗经》、《尚书》。

107、《大学》开篇阐明宗旨,它的宗旨是什么? 答: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108、“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这段话的含义是什么 答: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109、《大学》中“三纲领”与“八条目”又可解释为什么? 答:内圣外王。

110、“内圣外王”指的是什么? 答:内圣就是自身的管理与修养;外王是自己对外界的管理与行动。

111、什么精神贯穿于《大学》的始终?

答:***道德教育。

112、《大学》强调什么的统一? 答:知、情、意、行的统一。

113、财富可以装饰房屋,品德却可以修养身心,使心胸宽广而身体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大学》中哪几句话说明了这个道理? 答: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114、“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是什么意思? 答:上自国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都要以修养品性为根本。

115、“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句话出自哪部书答:《中庸》。

116、《中庸》是一部什么样的著作? 答:《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117、“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的含义是什么? 答:天所赋予的就叫做“性”,循其本性就叫做“道”,修行明道的就叫做“教”。

118、中庸之道的主要原则有哪三条? 答:一是慎独自修,二是忠恕宽容,三是至诚尽性。

119、 《中庸》将学习的过程具体概括为哪五个先后步骤? 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20、《中庸》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忠恕之道和《大学》的挈矩之道,进一步提出了什么思想? 答:以人治人。

121、“以人治人”要求人们怎样做? 答:要求人们用爱自己的心去爱他人,用责备他人的心来责备自己,用自己的真诚忠恕去感召人、感化人、塑造人。

122、“自诚明,谓之性;自明诚,谓之教。诚则明矣,明则诚矣。”这段话的意思是什么? 答:由于诚恳而明白事理,这叫做天性;由于明白事理而做到诚恳,这是教育的结果。真诚就会明白事理,能够明白事理也就能够做到真诚了。

123、《论语》成于众手,记述者都有谁?答:孔子及其***以及孔门以外的人,以孔门高足为主。

124、因为一件什么事孔子说自己“三月不知肉滋味”? 答:听到一段好的乐曲。

125、《论语》第一篇的篇名是什么? 答:《学而》。

126、只读书而不肯动脑筋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肯读书,就会有疑惑。《论语》中的哪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 答: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127、“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段话是谁说的? 答:曾参。

128、孔子称学生从来直呼其名,却对一人称字,是哪一人?答:闵损。

129、《论语?子罕》中“三军可夺帅也”的下一句是什么? 答:匹夫不可夺志也。

130、“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是谁的理想? 答:孔子。

131、孔子所说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中的“愤”是什么意思? 答:是想弄明白而弄不明白的意思。

132、从何时起,《论语》被钦定为科举考试必读的教科书? 答:元代。

133、《论语》中可以看出,孔子认为治国治民最根本的是什么? 答:教育。

134、《论语》中涉及的成语有哪些? 答: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岁寒知松柏等。

135、***很喜欢《论语》,曾经借用《论语》中的话给他的女儿取名为李敏、李讷,借用的是哪几句话? 答: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136、《论语十则》是语文课本中的一课,选自哪里? 答:《论语》。

13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讲的是什么? 答:学习方法。

138、《论语十则》既有问又有答的是哪一则? 答:第十则。

139、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准则是什么? 答:就是“礼”。

14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讲什么的? 答:学习方法,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

141、四书中篇幅最大、部头最重的是哪本书? 答:《孟子》。

142、《孟子》大约有多少字? 答:三万五千多字。

143、孟子是孔子的第几代***? 答:第四代。

144、孟子名是什么?字是什么?什么时期的人物? 答: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人物。

145、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什么称号? 答:亚圣。

146、“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是谁的观点? 答:孟子。

147、孟子的道德论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答:仁义。

148、“泗水文章昭四月,杏坛礼乐冠华夷。”中的“杏坛”指的是什么? 答:孔子讲学的地方。

149、“ 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这句话出自哪里? 答:《孟子》。

150、孟轲的教育理论是什么? 答:性善论。

151、儒家思想的核心载体是什么? 答:《五经》。

152、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是什么? 答:《诗经》。

153、诗经共有多少篇,分为哪几部分? 答:《诗经》一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大部分。

154、《诗经》的表现手法有哪些? 答:赋、比、兴。

155、什么是 “四始六义”? 答:“四始”指《风》、《大雅》、《小雅》、《颂》的首篇; “六义”则指“风、雅、颂、赋、比、兴”。

156、《诗经》所写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答:农事诗、征役诗、婚恋诗、燕飨诗、怨刺诗、周族史诗等。

157、用朱熹的话来说说什么是《诗经》中的“赋、比、兴”? 答: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158、“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选自哪里? 答:《诗经?卫风?木瓜》。

159、《诗经》作品的收集有哪几种说法? 答:行人***诗说、孔子删诗说、献诗说。

160、“一日不见,如三秋兮!”选自哪里? 答:《诗经?王风?***葛》。

161、“公之于众的(古代)***文档”、“解密的***卷宗”说的是哪部著作? 答:《尚书》。

162、《尚书》属于上古无可争议,为何究竟上古到何年何月却又不易言之? 答:原因有三。其一,《尚书》不是在某特定时间上编写而成的著作,而是经过多年累积而成的文献。其二,内容所及的年代不一定就是文献编写的年代。其三,今本《尚书》的内容并非完全可靠,掺有后人伪造的成份。

163、被尊为“素王”的人是谁? 答:孔子。

1、现存《尚书》按朝代次序分几部,共多少篇? 答: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个部分,共五十八篇。

165、《虞书》记载的是什么? 答:上古唐、虞时代的历史传说。

166、《夏书》之《禹贡》记载了什么内容? 答:禹治水之后的地理状况。

167、《夏书》之《甘誓》记载了什么内容? 答:禹之子启征讨诸侯有扈氏时之誓师辞。

168、《商书》七篇记载的内容是什么? 答:首篇《汤誓》记载商汤讨伐夏桀之事,其余六篇皆属商代后半期的史料。

169、《尚书》的要旨是什么? 答:仁君治民之道,贤臣事君之道。

170、《尚书》各篇的文体可以分为哪六类? 答:典、谟、训、诰、誓、命。

171、最早的文明典籍是什么? 答:《易经》。

172、《易经》还叫什么? 答:也称《周易》或《易》。

173《易经》大约是在什么时期诞生的? 答:新石器时代。

174、《易经》系统的什么特性为后世系统论应用树立了典范? 答:开放性和兼容性。

175、《易经》“两派十宗”指什么? 答:两派:道家易学派和儒家易学派。十宗:占卜、灾祥、谶纬、老庄、儒理、史事、医药、丹道、堪舆、星相。

176、《易经》八卦分别指向哪个方位? 答:乾:西北;坎:北;艮:东北;震:东;巽:东南;离:南;坤:西南;兑:西。

177、《易经》对中国的哪些方面产生了影响? 答:《易经》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国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它不但是最早的文明典籍,同时也对中国的道教、儒家、中医、文字、数术、哲学、民俗文化等产生了重要影响。

178、《易经》数术对当今世界文明有哪些贡献? 答:一是确立了二进制和十进制数;二是确立了数学的任务;三是开始了对除法和余数的研究;四是启蒙了中国古代生命哲学。

179、《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是什么? 答:阴阳。

180、《易经》对建筑学有怎样的影响? 答:《易经》对建筑学的影响主要和“风水”学说紧密相关,古代的城建布局、建筑设置等都要以《易经》理论为指导,四合院就是阴阳平衡、和谐观念建筑的典型。传统建筑中的“九梁十八柱”等都是从《易经》中获得灵感,故宫角楼就是这种风格的典型。

181、什么是《春秋》? 答:《春秋》是古代中国的儒家典籍,被列为“五经”之一。《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据传是由孔子修订的。

182、围绕《春秋》是历史学著作还是政治学著作这一问题,千余年来先后形成了哪三种观点? 答:一是传统今文经学家的正确观点,即以《春秋》为政治学著作;二是古文经学家及近代“古史辨”派学者的观点,即认为《春秋》是历史学著作;三是调和说,即认为《春秋》“亦经亦史”。

183、《春秋》名称是怎么来的? 答: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道的重大***,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定名为“春秋”。

184、《春秋》有什么价值? 答:《春秋》虽然不是历史学著作,却是可贵的史料著作,因而对于研究先秦历史、尤其对于研究儒家学说以及孔子思想意义重大。

185、貌似公允的调和论之所以不能成立的原因是什么? 答:首先,“经史不分”之说不符合古代经史关系的实际。其次,一部论著的性质是恒定不变的,而属于学科分化的经史之分则是一个动态过程,两者不宜混为一谈。

186、什么是春秋时期? 答:春秋时期的得名,是因孔子修订《春秋》而得名。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历史。现代的学者为了方便起见,一般从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东周立国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为止,称为“春秋时期”。

187、什么是“三家分晋”? 答:公元前453年晋国出现了韩、赵、魏三家大户,将晋国进行了瓜分,自己分别建立了国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晋”。

188、“春秋三传”是怎么回事?

答:因为《春秋》是粗线条的笔墨。为补这一遗缺,后来又出现以春秋为主本的《传》,即现今流传下来的《春秋公羊传》和《春秋左氏传》、《春秋谷梁传》三种,并称“春秋三传”。

189、“春秋”这一词语怎么解释? 答:一是一年的代称;二是泛指历史;三是时代名;四是儒家经典之一;五是古代史书的通称。

190、“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这是谁的话? 答:朱熹。

191、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的士人必读之书是什么? 答:《礼记》。

192、《礼记》研究的内容是什么?它阐述的思想包括哪几个方面? 答: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

193、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叫什么? 答:《大戴礼记》。

194、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叫什么? 答:《小戴礼记》。

195、《礼记》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

196、《礼记》的成文有什么特点? 答:《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生动的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1***、从西汉到明清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为什么《仪礼》越来越被漠视呢? 答:因为《仪礼》记的是一大堆礼节单子,枯燥乏味,难读难懂,又离现实生活较远,社会的发展使它日益憔悴而丧失了吸引力。

198、《礼记》的题材或内容可分为哪三个方面? 答:一是诠释《仪礼》和考证古礼;二是孔门***的言行杂事;三是对“礼”的理论性论述。

199、《礼记》中教育教学九原则是什么? 答: 教学相长、豫、时、孙、摩、长善救失、启发诱导、藏息相辅、因材施教。

一、梨园世家科班出身

光绪三十四年,孟小冬出生在一个雪花飞舞的寒冬正午。因为临近冬至,家人便将她取名为“小冬”——而这个简单明了的名字,在日后的漫长时光里,渐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响彻了中国剧坛,惊艳了梨园舞台,令万千戏迷痴狂沉醉追随不已,也令当今世人回首梨园旧梦时依然念念不忘。

孟小冬的祖父孟福宝、父亲孟鸿群都是当时剧坛颇具声望的戏曲唱家,还有孟小冬的几位伯父、叔叔、堂兄们也都是戏曲从业者,所以,孟小冬一出生就被包围在浓郁的京剧氛围中。孟氏门中三代共出了九位京剧名角,堪称梨园世家。孟小冬成长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自然从小耳濡目染近水楼台,在潜移默化之中与“戏”结下此生不离之缘。

二、幼年时期拜师学艺

孟小冬的开蒙老师是她的姨父仇月祥。民国四年,孟小冬的父亲孟五爷在搭班唱戏时意外中风,虽医治及时,但依旧造成身体不便,半身不能动弹。孟五爷是全家的收入来源,现在不但不能演戏还要请医问药,着实愁苦。无奈之下,孟家将时年九岁的孟小冬,写给老伶工仇月祥为徒,立下三年的契约,期满后为师效力三年,即在三年演出期间,所有收入皆归师父,第四年一半可给家中,第五年起,则可全部用来养家糊口了。

九岁的孟小冬就这样离开了学校,开始了正式的学徒生活。由于仇月祥是她的姨父,两家亲戚关系融洽,所以孟小冬并没有受太多责打,但这位师父教戏上也非常严格,每天早晨带着孟小冬出去遛弯、喊嗓。小小年纪的孟小冬聪明伶俐,学戏认真上心,不觉其苦反觉其甜,在勤勉刻苦的学习和得天独厚的天赋下,孟小冬的戏曲技艺迅速长进。同时,展现在她面前纷繁复杂的戏剧世界既使她新奇惊叹,也令她疲倦苦累,那段时间的孟小冬在师父的教诲下,几乎无日不唱,甚至无时不唱。

三、少女时代锋芒初露

孟小冬与师父仇月祥的三年契约转瞬而满,孟小冬也成长为一个十二岁的亭亭少女,迎来了她的第一个正式登台演出机会。当时无锡新世界正在招揽一位老生上台,仇月祥决定让初出茅庐的孟小冬去试试看。新世界的经理一见孟小冬,个头矮小,肌瘦体弱,稚气未脱,不觉已失去信心。但仇月祥信誓旦旦地对他说:“小徒已跟我学了多年,不是我王婆卖瓜,上台准行!”随之,他让孟小冬唱《逍遥津》给经理听,孟小冬一开口即令经理刮目相看,她的歌喉清亮高昂,音色纯正,高低宽窄,运腔自如。一曲终了,经理连连赞叹:“小妮子不简单!果然名不虚传!”并当场拍板决定:到无锡头天***戏就唱《逍遥津》!

孟小冬在无锡新世界的首秀不负众望地大获成功,虽然她年纪只有十二岁,唱功却已经不容小觑,嗓子又宽又亮,丝毫听不出女孩子固有的雌音。当天演出完毕,整个剧场掌声狂热,人声鼎沸。隔日《锡报》有评:

“王勃十二岁作《阿房宫赋》,自古惊为天才,孟筱冬十二岁能唱谭刘各调,亦天才也。”

这场首秀的成功,自是孟小冬超高天分的展露,但也是她自小勤勉奋发所得到的甘美收获。正是她在此前三年不惧辛劳夜以继日地勤学苦练,才在机会到来时能够大放异彩,让人们看见了一颗梨园新星的明艳登场。

同年11月,经六叔孟鸿茂的介绍,孟小冬加盟了上海大世界游乐场内的乾坤大京班。这对于孟小冬的戏剧生涯来说,无疑又是一个阶段性的大跨越。而后几年的时间里,孟小冬一路走南闯北,在福建、南京、济南等等各地辗转演出,在当地无不都引起热烈反响。孟小冬独特敞亮的嗓音与唱腔得到越来越多观众与专业人士的肯定和重视,她的优美曲音在她足迹踏过之地绕梁不绝,令人难以忘怀。

四、名震京城梅孟同台

民国十四年(1925年),十八岁的孟小冬再次迎来她戏剧事业里的一个满堂彩。这年孟小冬在师父的陪同下北上唱戏,京城的繁华与热闹让正值妙龄的孟小冬自觉紧张也满怀憧憬。

这年,孟小冬以一出《四郎探母》在京城首演告捷,一炮而红,可以说是一鸣惊人了。从此,孟小冬一名在京城不胫而走,很快就传遍了整个北京城。随之而来,孟小冬在京城受到邀约不绝,门庭若市,她清丽的外表与卓绝的气质也同样令很多人倾倒不已。但同时,当时京城名伶众多,竞争相当激烈,***使孟小冬就此沾沾自喜疏于练演,那么保不准很快便会被人遗忘。孟小冬想要在重重包围之中脱颖而出立稳地位,就必须更加勤勉和刻苦,付出更多的汗水和辛劳。孟小冬自知自己正是好运当头,需要把握时机,她便戒骄戒躁,铆足力气,白天演,夜晚演,到处赶场子,演双出,像一个高速旋转的陀螺一刻不歇。

这一年还发生了一件让孟小冬一生难忘的事情,也是她人生轨迹里出现的一个难以评判的转折——与梅兰芳同台演出。当是时,梅兰芳已经是举世闻名的伶界大王,孟小冬也是名噪一时、誉满京城的新秀名伶,这样两位天才人物的首次合作,可以说受到了举国瞩目。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初次见面,是在师父仇月祥的陪同下一起赴约冯耿光安排的午宴。冯耿光是当时中国银行的总裁,也是梅兰芳的挚友,这次安排的午宴,也是为了梅孟见面一起说说吊嗓排戏的事。两人都到场之后,冯总裁上前为梅孟互作介绍,孟小冬对着梅兰芳谦逊地躬身施礼,并随口叫了声“梅大爷!”当时梅兰芳刚过而立之年,被人誉为“东方美男子”,现今被一个十八岁的姑娘称为“大爷”,在场人不禁都哑然失笑。梅兰芳也还礼道:“小冬姑娘,别客气!”冯耿光则走过来对孟小冬说:“往后常常要见面,还是叫梅先生吧。”

十八岁的孟小冬第一次见到了堪称伶界第一的戏剧***梅兰芳,现在来说就是见到了自己事业上所崇拜着的顶级偶像,又怎能不紧张忐忑甚至语无伦次呢?面对这位在名震梨园的翩翩先生,孟小冬也难以想象得到,她与梅兰芳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缘与灭也在此时奏响了序曲。

五、黄金时期与梅结合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既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两人在才艺与才貌上确实都堪称是完美的匹配。其实梅孟的结合,还得多亏梅兰芳那些朋友们的撮合,也即梅党们的热心拉拢。上文提到的冯耿光,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见一些朋友看台上梅孟合作亲密无间,便在台下也有心促成梅孟结百年之好,便正式委托齐如山、李释戡二位做大媒,正面询问梅孟两人的想法。

梅兰芳一听非常高兴,经过几次同台合作,他早已被孟小冬的过人才气所折服,认为孟小冬是位难得的坤老生人才,又是个漂亮又不失灵气的女孩子,若能与之结合,自然欢喜。但当时梅兰芳已有两房夫人,第一房王夫人久病在床,想必不会有反对意见,但第二房夫人福芝芳,却是性情果烈,肯定不会一帆风顺。当时李释戡便向梅兰芳提出“金屋藏娇”一计,梅稍加思索,点头赞同。

另一边,孟小冬在听了媒人的话后,一颗芳心勃然而动。她想:“梅兰芳”三个字,在全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多少豪门贵族千金名媛倾心于他,而我不过一个初出茅庐的黄毛丫头,能与其多次同台演出已经备感荣幸,哪还妄想能有如此福分委身于他。孟小冬越想越觉如梦似幻,按今天的说法她就相当于要嫁给自己的爱豆了。

梅孟之事确定下来后,孟小冬首要之务是结束与师父仇月祥的师徒契约。仇月祥得知此事之后,长长地叹了口气:“真是女大不中留!这几年跟着我走南闯北,戏没少唱,钱也没少挣,只是现当口在北京正走红,嫁过去,恐怕梅兰芳不会让你抛头露面出来唱戏。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一年半载不练,只怕就前功尽弃了。”

孟小冬一听此话就急了,大声说道:“谁说不唱了!”其实孟小冬在之前也考虑过,若果能与梅兰芳结合,朝夕相伴同台演戏,在艺术上必定也能有很大的裨益,又怎么可能如师父所说一结婚就不唱了呢?为什么结婚之后就不能唱戏了呢?我能不能特殊例外?孟小冬暗下决心,她不但要继续唱,还要唱得越好。对孟小冬来说,唱戏已经成为她生命的一部分了,融会在她的血肉之中。

梅兰芳、孟小冬作为梨园界中一对生、旦最佳的“搭档”,通过几次舞台上的合作配对,互生倾慕***戏真做,这段金玉良缘确实是中国近代戏剧史上令人称道不已的千古韵事。梅孟婚后度过一段非常美满无忧的生活,他们的新房先是设置在冯耿光的公馆里,后秘密乔迁至一所巷内大宅,每日挚友聚会闲散浪漫,物质精神上都得到极大满足。

六、深藏金屋修学养性

孟小冬与梅兰芳的结合因为当时还是非公开状态,所以外界对此事几乎一无所知。孟小冬被安藏在深宅大院里,每日梅兰芳出去唱戏,她自己一个人则自由打发时间。这种虽无忧无虑但单调刻板的生活渐渐使孟小冬备觉空虚,她突然意识到婚前师父所说的话不无道理:一旦与梅结合,很可能意味着舞台生活的结束。孟小冬离开了魂牵梦绕的舞台,就像是鱼儿离开了水一般难过与焦渴。为此孟小冬几次曾向梅兰芳表示自己想重返舞台的愿望,但都被梅兰芳拒绝了:“男主外,女主内,你现在自由自在多么好。若是出去唱戏,朋友们会笑话我梅兰芳连自己的太太都养不活,你叫我这脸往哪搁?”孟小冬无法违逆梅兰芳,只好忍气吞声留在家里做太太。

但生性勤快好学上进的孟小冬也不想这样无所事事地浪费时间,她退而求其次,向梅兰芳提出请一位教师上门为她教戏,以免技艺生疏。梅兰芳满足了孟小冬的要求,为她聘请了当时的名师鲍吉祥先生为她授课。从此孟小冬的心总算安定下来,在宅子里深居简出精心学习。

在继续钻研戏曲的同时,她还开始了文化课程的学习。因为孟小冬九岁辍学拜师学艺,其文化修养其实是很低的,孟小冬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她不甘心做一个只知唱戏的伶人,她想像梅兰芳、程砚秋、余叔岩这些伶人***一样,能写善画。一心上进的她便趁此闲暇补习文化课程,每日按时临窗习字,阅读戏本、白话***,梅兰芳还手把手教她绘画梅兰竹菊,或谈论梨园掌故,或推敲戏词字韵,可谓其乐融融。此后孟小冬还特地聘请了一位国学老师学习书法,所以后来她写得一手好字做得一手好文,便是在此时打下的稳固基础。

孟小冬在事业的黄金时期与梅兰芳结成婚姻,而后深藏金屋度过了一段闲适舒漫的快乐生活,与过去那些年的奔波劳碌相比,这段日子虽然稍显空虚,但也安稳轻松,不必像过去那样到处赶场疲惫不堪。从九岁时就潜心学戏,而后步步高升精益求精争强好胜的孟小冬,终究为了爱情,暂时搁置了自己深爱的戏剧舞台。但冷冽的现实很快打碎了孟小冬的美好幻想,这场盛名之下的天作之合,并未得以善终。

七、劳燕分飞重返舞台

梅孟之间的婚姻大概维持了四年有余,最后一别两宽,各自为生,不复再来往。他们之间关系淡化和破裂的原因有很多,包括梅家给予孟小冬的非正式名分,梅兰芳二太太福芝芳的挑拨争宠,民间出现的舆论绯闻,梅孟之间的性格冲突等等,并非一朝一夕的爆裂,而是日积月累的矛盾最后无法调和只有终结一路。京剧程派表演艺术家赵荣琛先生在他的《翰林之后寄梨园》一书中说道:“两个好角儿,在艺术上可以十分相配,相得益彰,但不一定能组成一个完美的家庭;全是角儿,谁又能屈尊?久之必生风波。”梅兰芳与孟小冬都是受尽千万人宠爱的舞台名角,他们受着台下人们的狂热崇拜和追捧,自然心性难免清高自傲,这样在出现一些摩擦时,两方都不愿意低头认错,加之种种外部因素的侵扰干预,两人终究意兴阑珊精疲力尽。

孟小冬年少成名,过人的才华与清丽的面容让她一直处在一个制高点上接受大众的赞美与仰视,同时又饱受着竞争求胜的压力和勤学苦练的辛劳,故为人难免心高气傲又争强好胜。在梅兰芳还在她与福芝芳之间左右为难犹豫不决时,孟小冬当机立断地提出分手:“长痛不如短痛,与其这样不死不活地拖着,还不如快刀斩乱麻!”梅兰芳则说:“我还是希望你冷静一下,人生就像棋子,是不能走错一点点的。”“我就是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梅兰芳试图挽留她,但孟小冬去意已决:“我不能在这样伤心断肠的地方再待下去了!”梅兰芳试图给孟小冬一点钱,孟小冬也拒绝了,并对梅兰芳斩钉截铁地说:“请你放心,我不要你的钱。我今后要么不唱戏,在唱戏不会比你差。今后要么不嫁人,再嫁人也不会比你差!”

梅孟婚姻破裂发生在1930年左右,那时正是如火如荼,提倡妇女解放的呼声越来越高,孟小冬的坚决果断正呼应了那个时代女性反抗的主题。孟小冬不仅在戏剧事业上奋起拼搏不甘人后,在爱情婚姻上也同样敢爱敢恨敢舍敢离,她在爱时便不顾一切地嫁给所爱之人,在爱情幻灭时便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她要自由,要自我,要自尊,要活得自强自爱。

在这场短暂婚姻结束之后,重又回到家里的孟小冬也曾悲伤痛苦,毕竟这是她第一份珍贵的感情,与梅兰芳之间也实在拥有过太多美好温暖的回忆,想到一切瞬然成空,坚韧如孟小冬也难免黯然神伤,甚至一度皈依佛门,想在信仰面前重新找到安宁与平静。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沉淀与思索之后,孟小冬渐渐重新找回了对戏剧艺术的热爱和痴迷,她意识到自己不该为一段失败的爱情放弃痴狂半生的戏剧,毁了自己修炼多年的才华技艺,她是孟小冬,是曾经使剧院全场狂热不已的名角孟小冬啊。1933年,孟小冬决定不再逃避现实,她针对当时社会上关于梅孟仳离的恶意传闻作出一则《紧要启事》,字词锵镪有力,在提及她与梅之间的情感纠葛时,只说“冬自叹身世苦恼,复遭打击,遂毅然与兰芳脱离家庭关系。是我负人?抑人负我?世间自有公论,不待冬之赘言。”同年9月,息影多年的孟小冬终于又重返舞台了。

八、与杜结缘立雪余门

复出后的孟小冬再次大获成功,观众们对重新出现在视野里的孟小冬热情不减,演出之日,万人空巷,名闺淑媛定包厢,赠花篮,戏院门外汽车蜿蜒不绝。孟小冬再一次名声大噪。同时,孟小冬也一改从前“拼命三郎”的工作狂状态,而是有劳有逸,演戏之余,乃跟人补习古文,勤学书画,还与三两好友游山玩水。

1937年5月1日,位于上海市中心八仙桥的黄金大戏院举行开幕典礼,邀请了孟小冬来剪彩。孟小冬来到上海,并受到结拜金兰的姐姐、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兰的邀请,下榻在姚的住所。杜月笙也是一个大戏迷,对唱腔卓绝、气质不凡、相貌秀丽的孟小冬早就已经仰慕不已,这一次孟小冬来到上海并就住在自己四姨太身边,对杜月笙来说,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而姚玉兰也乐意撮合,于是在姚玉兰的牵线安排下,杜月笙向孟小冬表白了心迹,孟小冬想到这几年深受杜月笙的恩宠照顾,杜月笙也是个讲情讲义之人,便应允了。于此,孟小冬成为在上海呼风唤雨的青帮大亨杜月笙的。

余叔岩是当时戏剧界举足若轻的***,唱腔技艺都是顶尖级别的。当时余叔岩因年高体弱,并不打算再收徒教授,但孟小冬出于自己对戏剧技能精益求精孜孜求学的执念,执意要拜在这位德高望重的戏曲***门下,以求能够更上一层楼。拜师并非一帆风顺,余叔岩当面拒绝了孟小冬,孟小冬直接就急了,情真意切地说:“如不收我为徒,我就要***了!”余叔岩看见孟小冬坚决的目光和神态,大吃一惊瞠目不知所对,加之朋友从旁斡旋,余叔岩也便不好推脱,勉强说:“收了,就收了,只要我有精神,就来说戏。”

孟小冬终于如愿以偿拜入余门,在今天相当于一位高材生跟了一位名师继续研读博士。余叔岩教学相当严厉,但孟小冬自小便是在严师教导下成长起来的,纵余门严苛,也能承受,孟小冬下定决心,矢志不移,勤勉求学,决不打退堂鼓。并为了专心学习,毅然放弃了眼前利益,谢绝舞台,夜以继日如饥似渴地研学余派艺术。

孟小冬凭着超人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在余门实打实地学了五年,共学会近30出戏。孟小冬成为余叔岩学生学戏时间最长、获得余氏真传最多的一人。孟小冬原本就超尘脱俗的戏曲功力,如今更是炉火纯青,成为余氏衣钵的杰出传人。

九、广陵绝唱随杜迁港

1947年8月30日是杜月笙的60岁生日,当时国内有些地区发生水灾,杜月笙便决定办一个祝寿赈灾义演,即将表演收入全部作为赈灾。这次义演自然请了业已出师的孟小冬。孟小冬演出了两场《搜孤救孤》,获得圆满成功,满堂喝彩。一出余派名剧,被孟小冬演唱得近乎完美无瑕,行内外一致好评如潮,盛赞不绝。但遗憾的是,这也成为孟小冬最后的登台表演,而后她回绝了一切邀约,静心修养。有推测说她不再登台也许是体质太弱造成的,她曾对***说过:“一戏之耗费精力太多,非体所能胜也。”

1949年中,孟小冬寄居在杜月笙的上海家宅中。后来形势吃紧,杜月笙因其特殊的政治因素不得不逃往香港,孟小冬当时虽然并非是正式杜家人,前往香港也意味着与家人和朋友的分离,但还是作出了决定:“跟着老杜走!”孟小冬决心与她如今的爱人—杜月笙共生共死。

但到达香港后安稳日子也没过多久,1950年的深秋,杜月笙***再次逃往法国避风头。当时他在全家人面前宣布了这个事情,孟小冬在旁冷不丁说了一句:“我跟着去,算使唤丫头呢?还是算女朋友啊?”孟小冬这句话很早就想问了,当初她为了姚玉兰的盛情撮合,也为了报答杜月笙的知遇之恩,以身相许,从北平来到上海,从上海来到香港,在香港的一年多,整天为杜月笙的病体操持,煎汤熬药不离左右,像丫鬟一样照顾他也不计较名分,这与年轻时候心高气傲的孟小冬已经判若两人。杜月笙自到香港之后,病情越加严重,她也毫无怨言不辞辛劳地服侍着他,而在杜家面前,却始终像是个外人。作为一个女人,她也渴望一个正式的承认。她想起自己第一次失败的婚姻,不禁更心伤神怠。好在一语点醒梦中人,杜月笙当下决定:与孟小冬补办婚礼

63岁形销骨立的杜月笙与42岁端庄细挑的孟小冬办了一场迟来的婚礼,孟小冬一生苦苦追求的当年梅兰芳未能给予她的名分,终如愿以偿,成为一代***大亨杜月笙的第五房夫人。对于享誉全国孤傲清高的孟小冬来说,这也许是她对命运的最后妥协,与自己的无奈和解。

台湾作家章君榖在《杜月笙传》一书中有如下描述:

“孟小冬身怀绝技,孤苦伶仃,一辈子傲岸于荣瘁之际,数不清受过多少次打击,用“历尽沧桑”四字,差堪作为她的写照。她自杜月笙60岁那年进门,长日与茗炉药罐为伴,何尝有一日分享过杜月笙的富贵荣华,何曾有一刻得过杜月笙的轻怜蜜爱,因此,乃使杜月笙的病越重,便越觉得自己着实辜负了孟小冬的一片深情。让孟小冬这种卓尔不群的奇女子,让她踏进杜公馆这么一个紊乱复杂的环境,长伴一位风之烛般的久病老人,对她而言,实在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

不论是在第一段婚姻里与梅兰芳藏首匿尾的结合,还是在第二段姻缘任劳任怨成为杜月笙的小妾,孟小冬在感情上总是忠于内心,她爱所爱之人便倾尽全心全力无怨无悔,正如同她在事业上的不屈不挠矢志不渝。孟小冬便是这样一位超然绝俗的女子,特立独行主见分明,尽管命运跌宕不堪,也坦然处之昂然以待。

十、在港授徒十年台北

1951年,岁的杜月笙在港逝世,杜家随之分崩离析。孟小冬也搬出了杜公馆,只身住进一个公寓里,深居简出。而后在朋友的帮助下,孟小冬开始收徒教戏,一如其师余叔岩,孟小冬授徒要求极其严苛,为门下***定下很多规矩。这正是出于孟小冬对于艺术的忠诚与热爱。正因为这份赤胆诚心,她才会希望她的徒弟在学戏之时抱有一种敬畏之心与信念感,以一丝不苟的态度练戏学戏,以忠畏赤忱的信念对戏待戏,正如孟小冬自己一生所执。

1967年,孟小冬离开香港定居台北。在台北的生活闲散悠哉,孟小冬每日看画读诗,念经打坐,无牵无挂。但病魔却是晚年孟小冬最大的敌手,年轻时的孟小冬因为太过操劳体质薄弱,晚年更是病痛缠身无以解脱。孟小冬在台北的最后十年,正如她的***李猷先生所说:“十年台北,多半病中。”

1***6年,一代戏剧***“梨园冬皇”孟小冬因病逝世,享年70。

尾:

“冬皇”这顶皇帝桂冠被戴在孟小冬的头上,是源于1928年的天津沙报,当时有一个评论家沙大风在异想天开,在文章里称孟小冬为“冬皇帝”。后来有一首打油诗传诵一时:“沙君孟话是佳篇,游艺场中景物鲜。万岁吾皇真善祷,大风吹起小冬天。”此后,“梨园冬皇”的称号就这样传播了开来。那时,孟小冬还不满20岁,年少成名青春得意,正是一派大好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