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竹管弦 的意思,丝竹管弦之盛,盛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01 0
  1. 丝竹管弦之盛可以单用吗
  2.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葺事也什么意思
  3. 丝竹管弦什么意思?
  4. 王羲之 兰亭序全文 和 解释 谁能给我
  5.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伤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怎么翻译?
  6. 丝竹管弦的意思
  7. 找 《兰亭集序》的原文和翻译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丝竹管弦 的意思,丝竹管弦之盛,盛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

丝竹管弦之盛可以单用吗

丝竹管弦意思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

成语解释: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成语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丝竹管弦

丝”与“竹”是周代“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奏乐器与弦乐器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丝竹也称管弦。

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古乐相传至今,其已变而未尽变者,独此一种,余皆末世之音也。妇人学此,可以变化性情,欲置温柔乡,不可无此陶熔之具。然此种声音,学之最难,听之亦最不易。凡令姬妾学此者,当先自问其能弹与否。

管弦亦作“管弦”。亦作“筦弦”。亦作“筦弦”。作为一种演出形式,自魏晋以来就有丝竹乐队的组合形式和丝竹乐。管乐器与弦乐器。亦泛指乐器。

1、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揣,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为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古文观止》。

2、你说,丝竹管弦,盛世烟花,惟愿执子之手,共赏繁华。后来,半城烟沙,金戈铁马,空余一缕牵挂,随风寄与谁家。

3、君不闻此曲只应天上有,黄钟大吕的'高亢,丝竹管弦的轻扬,就算他绕梁三日,之后呢?曲终声歇,人去楼空。

4、你说,任凭丝竹管弦之声再悦耳,怎比得上雪花飘落的声音?你说,奈何山川河流之景再锦绣,可及得上雪花飞舞的美景?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葺事也什么意思

可以。“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出处王羲之《兰亭集序》,意思是指,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是定语后置句,可以单独运用到写作中,丝竹管弦是中性成语,可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乐器。原句是: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丝竹管弦什么意思?

意思: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

出自:《兰亭集序 / 兰亭序》魏晋:王羲之

节选: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永和九年,时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们会集在会稽郡山阴城的兰亭,为了做禊事。众多贤才都汇聚到这里,年龄大的小的都聚集在这里。兰亭这个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的树林,高高的竹子

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辉映环绕在亭子的四周,我们引溪水作为流觞的曲水,排列坐在曲水旁边,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但喝点酒,作点诗,也足够来畅快叙述幽深内藏的感情了。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兰亭序》是东晋右军将军王羲之51岁时的得意之笔,记述了他与当朝众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雅集兰亭、修稧事也的壮观景象,抒发了他对人之生死、修短随化的感叹。

崇山峻岭之下,茂林修竹之边,乘带酒意,挥毫泼墨,为众人诗赋草成序文,文章清新优美,书法遒健飘逸。被历代书界奉为极品。宋代书法大家米芾称其为“中国行书第一帖”。

王羲之因此也被后世尊为“书圣”。后人在研究其书法艺术时赞誉颇多:“点画秀美,行气流畅”,“清风出袖,明月入怀”,“飘若浮云,矫若惊龙”,“遒媚劲健,绝代所无”,“贵越群品,古今莫二”。

确实如此,传说王羲之以后也曾再书《兰亭序》,但均逊色于原作,所以《兰亭序》原稿一直为王羲之视为传家之宝,为王氏后代收藏,传至王羲之第七代时被唐太宗李世民“骗”入朝廷,唐太宗得《兰亭序》后。

曾诏名手赵模、冯承素、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钩摹数个乱真副本,分赐亲贵近臣,之后民间也广为临摹,但无一胜过王羲之的原作,所以《兰亭序》真迹被唐太宗视为稀世珍品而最终殉葬,这更让后世对《兰亭序》原作崇敬不已,冠以中国书法第一帖的美名实在无可争议。

王羲之 兰亭序全文 和 解释 谁能给我

丝竹管弦的意思是: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出自: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虽然没有乐队助兴的热闹场面,但一边喝酒一边吟诗,也足以痛快地抒发内心的深情。

示例:丝竹管弦韵悠扬,歌喉宛转何清越。李木庵《秧歌舞吟》诗

翻译:丝竹音乐韵律悠扬,歌喉宛转清新。

语法:用法 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乐器

成语接龙:弦外之音、音容宛在

扩展资料:

成语接龙释义:

一、弦外之音?[ xián wài zhī yīn ]

解释:原指音乐的余音。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出自:南朝宋·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弦外之意,虚响之音,不知所从而来。”

翻译:弦外之意,空响的声音,不知道从哪里而来。

语法:作主语、宾语;比喻言外之意

二、音容宛在?[ yīn róng wǎn zài ]

解释:音:声音;容:容颜;宛:仿佛。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出自:唐·曹松《巫峡》:“年年旧事音容在,日日谁家梦想频。应是荆山留不住,至今犹得睹芳尘。”

翻译:年年旧事音容在,天天谁家梦想频繁。应是荆山留不住,到现在还可以看到美好时光。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伤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怎么翻译?

原文全文:

(晋)王羲之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译文:

永和九年,正值癸丑,暮春三月上旬的巳日,我们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举行禊饮之事。此地德高望重者无不到会,老少济济一堂。兰亭这地方有崇山峻岭环抱,林木繁茂,竹篁幽密。又有清澈湍急的溪流,如同青罗带一般映衬在左右,引溪水为曲水流觞,列坐其侧,即使没有管弦合奏的盛况,只是饮酒赋诗,也足以令人畅叙胸怀。这一天,晴明爽朗,和风习习,仰首可以观览浩大的宇宙,俯身可以考察众多的物类,纵目游赏,胸襟大开,极尽耳目视听的欢娱,真可以说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人们彼此亲近交往,俯仰之间便度过了一生。有的人喜欢反躬内省,满足于一室之内的晤谈;有的人则寄托于外物,生活狂放不羁。虽然他们或内或外的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的性格各不相同,但当他们遇到可喜的事情,得意于一时,感到欣然自足时,竟然都会忘记衰老即将要到来之事。等到对已获取的东西发生厌倦,情事变迁,又不免会引发无限的感慨。以往所得到的欢欣,很快就成为历史的陈迹,人们对此尚且不能不为之感念伤怀,更何况人的一生长短取决于造化,而终究要归结于穷尽呢!古人说:"死生是件大事。"这怎么能不让人痛心啊!

每当看到前人所发的感慨,其缘由竟像一张符契那样一致,总难免要在前人的文章面前嗟叹一番,不过心里却弄不明白这是怎么回事。我当然知道把死和生混为一谈是虚诞的,把长寿与夭亡等量齐观是荒谬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这正是事情的可悲之处。所以我要列出到会者的姓名,录下他们所作的诗篇。尽管时代有别,行事各异,但触发人们情怀的动因,无疑会是相通的。后人阅读这些诗篇,恐怕也会由此引发同样的感慨吧。

参考资料:

id="id6">丝竹管弦的意思

即使没有各种悦耳的音乐的盛大,一杯酒、一句诗,也足够畅快的抒发内心的感情 .

丝竹管弦 都是古代的乐器,代指音乐

觞 是古代的酒器,也指欢饮、进酒

咏 指作诗

找 《兰亭集序》的原文和翻译

丝竹管弦 [sī zhú guǎn xián]

丝竹管弦,汉语成语,拼音是sī zhú guǎn xián,意思是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出自《兰亭集序》。

成语解释: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也指音乐。

成语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拓展

“丝”与“竹”是周代“八音”乐器分类法中的两个种类。丝指的是弹弦乐器,竹则指的是竹制吹奏乐器。丝竹乐指的是用竹制吹奏乐器与弦乐器合奏,演奏风格细致,多表现优美抒情、轻快活泼的情趣。丝竹也称管弦,作为一种演出形式,自魏晋以来就有丝竹乐队的组合形式和丝竹乐。

丝竹之音,推琴为首。古乐相传至今,其已变而未尽变者,独此一种,余皆末世之音也。妇人学此,可以变化性情,欲置温柔乡,不可无此陶熔之具。然此种声音,学之最难,听之亦最不易。凡令姬妾学此者,当先自问其能弹与否。

管弦亦作“管弦”。亦作“筦弦”。亦作“筦弦”。

管乐器与弦乐器。亦泛指乐器。

指管弦乐。

亦作:管弦筦弦筦弦

《兰亭集序》逐句翻译讲解 ... 第一段:

原文: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翻译:永和九年,也就是癸丑年,(在)三月上旬(的某一天),在会稽郡山阴县的兰亭聚会,举行祓禊活动。

讲解:“永和九年”是用年号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帝王确立的年号加上序数词纪年;“癸丑”是用干支纪年法纪年,即使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进行依次组合(甲子-乙丑-丙寅-等)来纪年;这一年为东晋穆帝确立“永和”这一年号的第九年,也是“癸丑”年。两种纪年方法一般单用,这里叠用有清晰纪年的作用,但更重要的要算是音韵上的作用。“暮春”是用孟仲暮纪月法纪月,即:三月。“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状语后置。“禊”为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兰亭集序》还有个别称叫“禊帖”。

鉴赏:一语道尽时地事也。

原文: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翻译:有贤德的人都来(到这里),年轻的、年长的都(在这里)会集。

讲解:“贤”“少”“长”为形容词活用为名词,意为“有贤德的人”“年轻的人”“年长的人”;“至”“集”后都省略了介宾短语“于此”,作状语。

鉴赏:八字写尽来人,更写尽修禊之盛事。

原文: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

翻译:这里有高大险峻的山岭,茂盛高密的树林和竹丛;又有清澈激荡的水流,(在亭的)左右辉映环绕。

讲解:“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三个短语都使用了互文的修辞,翻译时都需要调整。“映”为动词“辉映”,“带”为致词“环绕”,其后省略了介词“于”。

鉴赏:二十字写尽幽美环境。

原文: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翻译:(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人们)在它旁边排列而坐,虽然没有管弦齐奏的盛况,(可是)饮一杯酒,赋一首诗,也足够用来痛快地表达幽雅的情怀。

讲解:“引”后省略了宾语“之”,代“清流激湍”;“以”为承接关系的连词,不译;“列坐”后省略了介词“于”;“一觞”“一咏”为动词性短语“饮一杯酒”“咏一首诗”;“以”为介词“用来”。

鉴赏:三十字写尽饮酒赋诗之盛况。

原文: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翻译:这一天,天气晴朗,空气清新,微风和暖。

鉴赏:一张一弛,此为弛。

原文: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翻译:抬头观望辽廓的宇宙,低头品察繁盛的事物,所用来放眼四望、舒展胸怀的(景观),(都)足够用来让人尽情享受视听的欢乐,实在快乐啊!

讲解:“之”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品类”为名词“世间万物”;“所以”为固定结构“所用来……的景观”,“极”为动词“尽情享受”。

鉴赏:此为“游”,有景物、有游踪。

第二段:

原文: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翻译:人们彼此相处,俯仰之间(就是)一生。

讲解:“夫”为助词,不译。“之”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俯仰”用两个动作表示时间短暂。

鉴赏:所有的生命感悟实自一“夫”字始。

原文: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翻译:有的人从自己的情趣思想中取出一些东西,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的人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讲解:“诸”为合声词“之于”,“之”代所言内容,“于”与其宾语“怀抱”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晤言”“放浪”后省略了介词“于”,“于”与其宾语组成的宾语介宾短语作状语;“因”为介词“通过”,与其后面“寄所托”一起形成介宾短语作了状语。

鉴赏:读此句有“物喜”“己悲”之感。魏时的弥衡,西晋时的刘伶等人为典型代表。此实为政治黑暗,残害屡起时,文人生活的畸变。

原文:虽趋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翻译:虽然(人们的人生)取舍千差万别,好静好动,也不相同,但是,当他们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时,暂时得意,快乐自足,竟不知道衰老即将到来;待到他对于自己所到达的地方感到厌倦,心情随着当前的境况而变化,感慨就会随之而来。

讲解:“取”有两解,一为“趣”,一为“取”,这里取“取”意。“欣于所遇”为典型的介宾短语作状语的倒倒装句,“所遇”为名词性的所字短语。

鉴赏:此境而有此感,古今同也。

原文: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翻译:以前感到欢快的事俯仰之间已经变为陈迹,仍然不能不因此产生感慨,何况人寿的长短随着造化而定,最后终将以生命的结束为最终结局。

讲解:“之”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的”,在句中译为状语,实因古今汉语习惯不同;“之”为代词,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的情况;“修”为形容词“长”;“期”为“以……为最终结局”;“尽”为“生命的结束”。

鉴赏:生命之痛感由此而出也!

原文:古人云:“死生亦大矣。”

翻译:古人说:“死和生也是件大事啊!”

鉴赏:千古同此一叹!

原文:岂不痛哉!

翻译:怎能不悲痛呢?

鉴赏:此痛感为文学史上最初的痛感!西晋时阮籍的穷途而哭为其先声!

第三段:

原文: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

翻译:每当我看到前人发生感慨的原由,(跟我所感慨的)如同符契那样相合,没有不面对着(他们的)文章而嗟叹感伤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说明。

讲解:“合契”:古代的契分为两半,各执其一,相合为信。“喻”为动词“说明”;“于怀”介宾短语作为后置了的状语。

鉴赏:此为阅读之真境界!

原文: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翻译:(我)本来就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等看待是妄造的。

讲解:“一”“齐”为意动用法,意为“把……看作一样”。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重一层哲学感矣!

原文: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翻译: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讲解:“之”为主谓之间的结构助词,不译。

鉴赏:生命之痛更加一层厚重的历史感矣!

原文: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

翻译:因此我一一记下参加这次聚会的人,抄录了他们的诗作。

讲解:“时”为“当时的”,指“参加这次聚会的”;“其”为人称代词“他们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成因,实因生命之感,实因修禊始也!

原文: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

翻译:即使时代不同情况不同,但人们的情致却是一样的。

鉴赏:补录兰亭集之理论依托。

原文: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翻译:后代的读者读这本诗集也将有感于生死这件大事吧。

鉴赏:补录兰亭集序之目的,其间显示着极其强大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