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利思义的意思_见利思义的出处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1 0
  1. 见利思义的意思
  2. 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意思
  3.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的意思是什么?

见利思义: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成语解释

成语见利思义

见利思义的意思_见利思义的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拼音jiàn lì sī yì

解释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成语典故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译文:见到财力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以为完美的人)

示例财利迷心,人情世态,~,于君无愧。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还带记》

词语辨析

反义词见利忘义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廉洁自守

见利思义的意思

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

此句出自《论语》: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解释:

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穷困的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人了。

见利思义 见危授命 意思

见利思义的意思是看到财利就想到道义。形容人无贪欲,廉洁自守。

见利思义(拼音:jiàn lì sī yì)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见利思义”的原义是看见钱财利益,要想到道义,形容廉洁自守;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宾语。

成语寓意:人要生存,要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就不能没有对利的追求。见利思义,不是反对利,而是指见到利益,应首先想一想符不符合道义,该取的可以取,不该取的不应据为已有,即先义然后利。但是,对利的追求。应受到一定的制约,应当不失德义。如若人们取了不义之利,则心不安,受之有愧,而且他人不服,法也不容,甚至后患无穷。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两人交情很深。起初,管仲与鲍叔牙合伙做买卖,生意做得很不错。然而,管仲常常擅自挪用公款还自己欠的债,到年底的时候,却并不因为自己出资少而少分红利。对此,有人对鲍叔牙说,管仲没有自知之明,是个十分贪财的人。鲍叔牙解释说:“管仲家里经济困难,需要用钱的地方比我多,我和他合伙做生意也是想帮帮他,以后就不要再提这种事了。”

管仲曾经三次做官都被撤职,而且他好几次帮鲍叔牙办事都没有办好。一部分人说管仲没有才干,鲍叔牙却替管仲说话:“管仲不是没有才干,只是没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机会罢了。”后来,鲍叔牙和管仲一起从军了,齐国和邻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冲锋时管仲总是躲在后面,跑得很慢,而退兵的时候,却跑得最快。大家都说管仲贪生怕死,领兵的想杀掉管仲以儆效尤。

此时,鲍叔牙为管仲辩护道:“管仲绝对不是一个贪生怕死之人,因为他家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老母亲无人照顾,所以他才不得不忍受耻辱地活着。”再后来,鲍叔牙当了齐国公子小白的谋士,管仲为齐国的公子纠效力。在两位公子继承王位的争夺战中,管仲曾驱车拦截小白,射箭想杀死小白,弓箭射中小白的腰带,小白装死麻痹公子纠,抢先赶回国内继承了王位,成了后来的齐桓公。

公子纠失败被杀,管仲成了阶下囚。齐桓公继承王位后,要拜鲍叔牙为相,并欲杀管仲以报一箭之仇。鲍叔牙拒绝了相国之位,并向齐桓公推荐管仲,夸赞管仲的才能远胜于自己,劝说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国。管仲成为齐国的相国后,才华逐渐施展出来,辅佐齐桓公使其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见利思义(汉语成语)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的意思是什么?

成语:见利思义

--------------------------------------------------------------------------------

拼音:jiàn lì sī yì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看到货财,要想到道义。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示例:财利迷心,人情世态,~,于君无愧。 ◎明·胡文焕《群音类选·还带记》

反义词:见利忘义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形容廉洁自守

成语:见危授命

--------------------------------------------------------------------------------

拼音:jiàn wēi shòu mìng

zdic.net 汉 典 网

解释:授命:献出生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

出处:《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示例:慨自烽烟告警,~,而尽力王事者,有几人哉! ◎清·淮阴百一居士《壶天录》

近义词:见危致命

语法:连动式;作谓语;指在危急关头勇于献身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最近看了一段文字,一部**,对于彼此都有些话说,两者本无关,前者让我感触,后者让我感动,而今天在不禁意间将两者硬生生牵连。

见危授命

——就是说在危难中献出自己的生命。

前段时间房东刻了张**碟给我, "Bodyguards and Assassins",惊然发现是《十月围城》,影片的背景是孙文从日本到香港,与大陆各省的代表开会商议革命事宜,主体讲述的是香港的各界人士为保护孙文免于清廷杀手的埋伏,为保障这场会议的成功进行作出的牺牲。当时的满清作为皇权和外来***同时被反对,作为殖民地的香港,是近代中国的耻辱之一,却成了革命的摇篮,——从这个角度看,直到现在,以致未来,我们都反而要庆幸台湾,香港等各类问题存在的促进性。

1901年,曾任兴中会会长的杨衢云被杀,成为香港第一起政治暗杀***,从此香港阴霾密布,社会各界有勇有识之士并未因此消减了为理想的斗志,陆续地,人物相继牺牲,虽然没有抗日战争时十万青年十万军喊出“山河不重光,誓不回家乡”的气势,但这一个个小人物鲜血的累积已让中华民族的革命沸腾起来。

革命是个很新的词汇,源于日本,以前叫作造反,后因日本报刊中写道,“有孙文等革命党人……”,孙文闻之,从此以革命自称。在那个危乱的年代,仁人志士见危授命,创造了一个革命的年代,一场场都革命,中国也一次次地改变,同样也因此,一直到前些年,革命在中国一直作为褒义词,而非像以前“造反”那样的贬义词,也不是西方那样的中性词。

而革命又是什么?如孙文所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作革命。”

面对中国当下之种种现状,我们还需要革命么?年代的现状决定当前社会适合的方法,我不否认我是改良派,但如果我生活在那个年代,也许我不会是康有为的支持者。

当下的民众,正如亿万人之中渺小的我们,已没有那样的水深火热,也不用动辄掉脑袋,相反地,各地不同速度发展的经济,给了我们很多利益去追,于是有了下一段:

见利思义

——就是说见到利益的时候要想到仁义道德。

当然,我并不是想从“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角度来谈,而是想看看在经济发展不均衡,大多情况下利当先的大环境对人们思维观的潜移默化,这潜在影响的众多层面,也是仁者见仁,我想从农民工问题切入,——这就是下段文字和上段强扭牵连的原因。

事源于校内一则被频繁分享的贴,讲的是一段段让人“恶心”的对话,具体题目记不详,其中有一段大意如下,两农民工背着麻袋上了公交,开始对话,一说,“你还爱她么?”一答,“我不能跟她在一起,我四处漂泊,你明白么,我是个浪子。”当然此时叙述者应在公交某一角落,他顿时晕倒,然后再强调全车晕倒。当时看了,感到颇为搞笑,后来反思之,我凭什么笑话别人,***设若是在某**中,纠缠的感情中,男主人公一对男二语重心长,伤心若绝的说出同样的话,也许有许多人为之感动。但这句话也许从民中说出更加朴质,更加真实。

由此我想到的是中国的农民和农民工的地位问题。自从我第一次听到别人用“农民”一词来骂人始,我就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农民,从小在农村长大,祖辈都是农民,父母辈也算是农民,真正而我佩服的从来不是那种所谓的优秀的人,而是那些日不出而作,日落尚未息,不辞劳苦的农民,我不佩格作一个农民,我只想争取个合格的农民精神

农民的地位低下的现实,因为他们不如城里人富,他们不懂城里人的新鲜玩意;农民工进城,进城人瞧不起因为他们“脏乱差”,说是“素质不够”。某市的民工请求司机开前门下车,被司机大骂不懂城里规矩,民工却说,“身上脏,不想和别人挤。”反想民工若有比城里高的收入,完备的保障体系,谁愿意穿着脏衣服到处跑。社会发展的畸形,现反而是既得利益者在责难那些未得利益者。

这些未得利益者,他们才是值得崇敬的人。对于长一辈的农民,他们的艰苦品质,身边人物实例太多,不用费唇舌,我更想说的是同龄人。我认识的民工,年龄比我小,小时在家辛苦地跟父母要零钱,然后赶紧花掉,十六岁第一次出门非法打工,过年回家,竟五毛钱也舍不得花,他外婆说她看了都心疼;我认识的民工,一纸文书留给父母,为自己的理想出走,几个月里终日方便面;我认识的民工,不顾家庭的反对,去和重症的女友一起,……

艰苦耐劳,珍惜自己的劳动果实,追求理想,对爱情执着,这是质朴的中国农民,须去理解,值得尊敬,这是在我们这个利益年代要思的义之一。

语出:意思是,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

此句出自《论语》: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解释:

看见利益便能想起该得不该得,遇到危险便肯付出生命,经过长久的穷困的日子都不忘记平日的诺言,也可以说是比较完美的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