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不待时者的意思解释,决不待时者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2 0
  1. 什么什么不待四字成语
  2. 时间不等人的成语
  3. 论清代(刑事)审判诉讼程序
  4.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话谁说的
  5. 跪求《汉书·蒯通传》全文及翻译!!主要是翻译!谢谢!!!

1.? 合时宜的,适时的

如:《庄子》:“时雨降矣。”意思是及时雨降下来了。

如:时豪(穿着入时;时髦);时谚;时文;时服(当时通行的服装;时兴的服装)

决不待时者的意思解释,决不待时者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当时的

如:西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意思是常常把自己和管仲、乐毅相比,当时人们都不承认这件事。

如:时忌(当时的忌讳);时辈(当时的名流、贤达);时彦(当时的英才);时人(当时的人);时势;时语(当时的口语);时豪(当时的豪强);时俊(当代或当时的贤俊)

3.? 通“是”。善,好

如:《诗·小雅·怡弁》:“尔酒既旨,尔肴既时。”意思是你的酒浆都甘醇,你的肴馔真好。

4、相当于“常常”、“经常”

如:西汉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时与出游猎。”意思是常常出游去打猎。

如:时闻(常常聆听);时常(常常;经常);时形(经常出现)

5、?按时,到时候

如:《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意思是学过的内容要经常练习,不也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吗?

6、叠用,表示时而这样,时而那样;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如:时冷时热

7、当时,这时,那时

如:西汉司马迁《史记》:“时秦昭王与楚婚。”意思是这时秦昭王同楚国通婚。

8、?适时;合于时宜

如:时菊(应时开的菊);时雪(应时的雪);时味(应时的美味);时果(应时的水果);时物(应时的作物);时花(应时开的花);时鸟(应时而鸣的鸟);时材(应时的才能);时风(应时的风);时馐(应时的美味);时稼(应时的作物)

9、通“伺”。伺候;等待

如:时行(等待时机而行;及时而作);少时(稍等)

百度百科-时

什么什么不待四字成语

1. “决”的四字成语大全有哪些

决胜千里、毅然决然、一决胜负、委决不下、一决雌雄、决一死战、速战速决、金断觿决、好谋无决、沉吟不决。

1. 决胜千里 [ jué shèng qiān lǐ ]

释义: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例句:他有万夫不当之勇,但无~之才。

2.毅然决然 [ yì rán jué rán ]

释义:毅然:顽强地;决然:坚决地。 意志坚决,毫不犹豫。

例句:他~抛弃了优裕的生活,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3.一决胜负 [ yī jué shèng fù ]

释义:进行最后的较量以决定高下。

出处:宋·司马光《与王介甫书》:“介甫之意,必欲力战天下之人,与之一决胜负,不复顾义理之是非,生民之忧乐,国家之安危。”

4.委决不下 [ wěi jué bù xià ]

释义:一再犹豫,不能决定下来。

5.好谋无决 [ hào móu wú jué ]

释义:好:喜爱,善于;谋:策划,思考。 对问题思考策划得多,但却不能或不善于作出判断或决断。 例句:刘文策呀,或活一个好谋无决的“言语巨人”,不可用,不可用。词源浅释《三国志·魏志·郭嘉传》:“多端寡要,好谋无决。”

2. 决的四字成语大全

决胜千里、

毅然决然、

一决胜负、

委决不下、

决一死战、

一决雌雄、

速战速决、

金断觿决、

狐疑未决、

刁天决地、

沉吟不决、

久悬不决、

披霄决汉、

决狱断刑、

好谋无决、

处决如流、

踌躇未决、

杀伐决断、

履穿踵决、

言听谋决、

决命争首、

犹豫不决、

判冤决狱、

好问决疑、

决痈溃疽、

决不待时、

决疣溃痈、

剸繁决剧、

小决使导、

章决句断

3. 决能写什么四字成语

决 成语 :

金断觿决、

一决胜负、

好谋无决、

委决不下、

决狱断刑、

犹豫不决、

狐疑未决、

杀伐决断、

决一胜负、

决不待时、

披霄决汉、

刁天决地、

处决如流、

决一死战、

毅然决然、

履穿踵决、

沉吟不决、

小决使导、

乘高决水、

运筹决算、

决命争首、

鱼烂河决、

沈吟不决、

犹豫未决、

以疑决疑、

决疣溃痈、

久悬不决、

踌躇未决、

踌躇不决、

言听谋决

4. 决口什么四字成语

没有 决口什么 的成语,决 开头的成语如下:

决断如流 决策、断事犹如流水。形容决策迅速、顺畅。

决胜庙堂 庙堂: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场所。指文官儒将在庙堂中制定出决定胜改的策略。

决胜千里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决一雌雄 雌雄:比喻高低、胜负。指较量一下胜败高低。

决一胜负 决:决定;胜负:胜败。进行决战,判定胜败。

决一死战 对敌人拼死决战。

决不待时 指对已判***的重犯不待秋后而立即执行。封建时代处决死囚多在秋后,但案情重大者可立即处决,故谓。

决命争首 拼命争先而战。

决胜于千里之外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决疣溃痈 比喻***之极。

5. 四字成语决()如()

剖决如流[ pōu jué rú liú ]

剖决:分析、解决;如流:如同流水一般。形容分析、解决问题明快、敏捷。

出 处:《隋书·裴政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英文翻译:***yze and decide like water flowing -- decide cases promptly、

断决如流[ duàn jué rú liú ]

如流:像流水一样多而迅速。决断事务多而快。

出 处:《周书·李彦传》:“彦在尚书十有五载,,属军国草创,庶务殷繁,留心省阅,未尝懈怠,断决如流,略无疑滞。”

英文翻译:***yze and decide like water flowing -- decide cases promptly

6. 四字成语决()如()

剖决如流[ pōu jué rú liú ]剖决:分析、解决;如流:如同流水一般。

形容分析、解决问题明快、敏捷。出 处:《隋书·裴政传》:“簿案盈几,剖决如流。”

英文翻译:***yze and decide like water flowing -- decide cases promptly、断决如流[ duàn jué rú liú ]如流:像流水一样多而迅速。决断事务多而快。

出 处:《周书·李彦传》:“彦在尚书十有五载,,属军国草创,庶务殷繁,留心省阅,未尝懈怠,断决如流,略无疑滞。”英文翻译:***yze and decide like water flowing -- decide cases promptly。

时间不等人的成语

1. 四字词语一什么不什么

1、一丝不苟

成语拼音:yī sī bù gǒu

成语解释:苟:苟且。丝毫也不马虎。形容办事极为认真。

2、一蹶不振

成语拼音:yī jué bù zhèn

成语解释: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到失败;挫折;就再也不能振作起来。

3、一字不易

成语拼音:yī zì bù yi

成语解释:文字精醇,一个字也不能更改。也用于指抄袭者一字不改地照抄别人的文章。

4、一尘不到

成语拼音:yī chén bù dào

成语解释:形容清净纯洁。

5、一介不取

成语拼音:yī jiè bù qǔ

成语解释:一介:一粒芥菜子,形容微小。一点儿小东西也不拿。形容廉洁、守法,不是自己应该得到的一点都不要。

2. 待的4字词语有哪些

待四字词语 :

整装待发、

迫不及待、

严阵以待、

以逸待劳、

虚左以待、

坐以待毙、

拭目以待、

嗷嗷待哺、

指日可待、

企足而待、

待价而沽

守株待兔、

以礼相待

待人接物、

倚马可待、

韫玉待价、

接人待物、

坐而待旦、

同等对待、

扫榻以待、

蓄势待发、

待字闺中、

藏器待时、

相待而成、

推诚相待、

自不待言、

更待何时、

宽以待人、

决不待时、

刻不待时

3. 什么什么及什么四字成语

有成语鞭不及腹、朝不及夕、猝不及防、防不及防、迫不及待、言不及义。

1、鞭不及腹是一个成语,拼音是biān bù jí fù,意思是比喻相隔太远,力量达不到。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虽鞭之长,不及马腹。”

译文:鞭子虽长,也不能打马肚子

2、朝不及夕(zhāo bù jí xī),成语,作谓语;指生活极端贫困,形容情况危急。

出自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七年》:“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译文:生活极端贫困,如何对待你。

3、猝不及防是一个成语,读音为cù bù jí fáng,形容事情来得突然,来不及防备。

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姑妄听之一》:“既不炳烛,又不扬声,猝不及防,突然相遇,是先生犯鬼,非鬼犯先生。”

译文:既然不点燃蜡烛,又不发声音,突然不及防范,突然相遇,这是先生犯鬼,这不是鬼犯先生。

4、防不及防(fáng bù jí fáng):指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出自清·夏敬渠《野叟曝言》第六十七回:“可见小人之伺君子,每于所忽,有防不及防者也。”

译文:可以看到小人等待君子犯错,每次疏忽,想到防备却已来不及防备。

5、迫不及待,读音是pò bù jí dài,是一个汉语词语,释义是形容心情十分急切。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六回:“且系酒后游戏,该仙子何以迫不及待。”

译文:都是酒后的游戏,这个仙子迫不及待了。

4. 不什么之什么打四字成语

不服水土、

不得要领、

不屑一顾、

不胫而走、

不同凡响、

不治之症、

不恶而严、

不入时宜、

不翼而飞、

不经世故、

不稂不莠、

不绝若线、

不绝如线、

不分青红皂白、

不识好歹、

不伦不类、

不足介意、

不愧不怍、

不逞之徒、

不急之务、

不由自主、

不识大体、

不绝如缕、

不露圭角、

不吝指教、

不敢告劳、

不知痛痒、

不勤而获、

不时之需、

不修边幅

不痴不聋、

不恶而严、

不经世故、

不刊之论、

不绝如线、

不识好歹、

不痛不痒、

不逞之徒、

不安其室、

不露圭角、

不劣方头、

不进则退、

不记前仇、

不勤而获、

不时之需、

不负众望、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见棺材不下泪、

不可胜数、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不失圭撮、

不郎不秀、

不乏其人、

不甘示弱、

不寒而栗、

不可胜言、

不胜枚举、

不知利害、

不省人事、

不可磨灭、

不祧之祖

不堪回首、

不咎既往、

不无小补、

不着疼热、

不疾不徐、

不习地土、

不可奈何、

不僧不俗、

不管一二、

不同戴天、

不刊之书、

不远千里、

不安其室、

不欺暗室、

不加思索、

不得其所、

不露锋铓、

不甘雌伏、

不教之教、

不明不白、

不落窠臼、

不懂装懂、

不知所终

不知就里、

不得人心、

不绝如发、

不待蓍龟、

不知所错、

不觉技痒、

不关紧要、

不劳而成

5. 什么不可什么的四字成语

傲不可长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敖不可长敖:通“傲”,傲慢。傲慢之心不可以滋长。

必不可少绝对需要,指不达到某种目的就不能做成某种事情。

臭不可当当:承受。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臭不可闻臭得使人受不了。比喻人名声极坏。

敌不可***指不可宽容敌人。

敌不可纵对敌人不能放纵。

锋不可当锋:锋芒,指刀剑的刃和尖;当:阻挡、承受。锋芒纯利,没有东西可以承受。形容气势极盛,不可阻挡。

固不可彻固:固执;彻:透彻,明白。非常固执,无法说服。

高不可登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同“高不可攀”。

高不可攀攀:抓住高处的东西向上爬。高得手也攀不到。形容难以达到。也形容人高高在上,使人难接近。

贵不可言极其高贵,以至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旧时相面的人卜测人的前程时常说的话。

坚不可摧坚:坚固;摧:摧毁。非常坚固,摧毁不了。

急不可待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急不可耐急得不能等待。形容心怀急切或形势紧迫。

机不可失机:机会;时:时机。好的时机不可放过,失掉了不会再来。

疾不可为疾:病;为:治。病已不可医治。比喻已到了绝境。

渐不可长指刚露头的不好事物不能容许其发展滋长。

刻不可缓刻:片刻;缓:延缓,耽搁。比喻情势紧迫,一刻也不允许拖延

寇不可玩寇:盗贼;玩:习惯而不留心。对于盗贼不能放松警惕。

苦不可言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密不可分密:紧密;分:分割。形容十分紧密,不可分割。

妙不可言妙:美妙。形容好得难以用文字、语言表达。

牢不可拔牢:牢固。异常坚固,不能攻破。形容人的意志坚定或态度固执、不能动摇。

怒不可遏遏:止。愤怒地难以抑制。形容十分愤怒。

凛不可犯凛:严肃可敬畏的样子。形容严正而令人敬畏,不容侵犯。

了不可见了:完全。完全不能看见。

乐不可极享乐不可过分。

牢不可破牢:牢固。异常坚固,不可摧毁。也用在指人固执己见或保守旧习。

乐不可言快乐到了极点,没法用语言来表达。

乐不可支支:撑住。快乐到不能撑持的地步。形容欣喜到极点。

迫不可待形容心情急切。同“迫不及待”。

巧不可接指巧妙得别人无法赶上。

巧不可阶阶:台阶,引伸为赶上。指巧妙得别人无法赶上。

情不可却却:推却。情面上不能推却。

泣不可仰哭泣得抬不起头。形容极度悲伤。

锐不可当锐:锐气;当:抵挡。形容勇往直前的气势,不可抵挡。

深不可测深得无法测量。比喻对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势不可挡来势迅猛,不可抵挡。

势不可当当:抵挡。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势不可遏犹势不可当。形容来势十分迅猛,不能抵挡。

时不可逢逢:遭遇,遇见。大好时机平日不易遇到。

俗不可耐俗:庸俗;耐:忍受得住。庸俗得使人受不了。

时不可失时:时机,机会;失:错过。抓住时机,不可错过。

势不可为为:做,干。大势已去,无能为力。

俗不可医俗气已深,不可救药。

痛不可忍痛苦得不能忍受。

笑不可仰笑得直不起腰来。

笑不可支形容狂笑不止。

杳不可得没有一点消息。

愚不可及愚:傻,笨,及:比得上。愚蠢得别人比不上。形容极其愚笨。

杳不可闻再也听不到。形容声音断绝。

欲不可纵祥见:敌不可纵

罪不可逭罪责不可逃避。

忠不可兼兼:兼任。不可同时忠于两国君主。比喻一臣不可辅佐二主。

6. 不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按兵不动、按兵不举、傲不可长、敖不可长、爱不忍释

爱不释手、安不忘危、哀而不伤、暧昧不明、傲慢不逊

按捺不住、暗室不欺、不按君臣、不安其室、不安于室

不安于位、不卑不亢、百不当一、逼不得已、必不得已

不避斧钺、不辟斧钺、百不获一、鞭不及腹、兵不接刃

不避艰险、必不挠北、不步人脚、不避水火、不辨菽麦

不辩菽麦、不辨菽粟、不便水土、百不失一、不避汤火

兵不污刃、兵不血刃、兵不雪刃、败不旋踵、百不一存

百不一贷、兵不由将、不拔一毛、兵不厌权、百不一遇

兵不厌诈、卑不足道、不败之地、悲不自胜、不辨真伪

不白之冤、不拔之志、并存不悖、不瞅不睬、不偢不倸

不揪不睬、把持不定、半痴不颠、不茶不饭、匕鬯不惊

边尘不惊、鞭长不及、不存不济、不痴不聋、半筹不纳

不辞而别、不差毫发、不差毫厘、不存芥蒂、不辞劳苦

不差累黍、不揣冒昧、不出所料、不成三瓦、不差上下

不成体统、不啻天渊、不耻下问、不齿于人、不耻最后

不测之祸、不次之迁、不逞之徒、不次之位、不臣之心

不测之忧、不测之罪、半懂不懂、不得不尔、半低不高

变动不居、宝刀不老、抱打不平、百读不厌、不当不正

不登大雅、不得而知、不得开交、不得其所、不得其死

不断如带、不得人心、不当人子、不待蓍龟、不动声色

不得善终、不得违误、不得要领、不懂装懂、不打自招

博而不精、避而不谈、备而不用、不恶而严、不二法门

不分彼此、不悱不发、抱负不凡、不丰不俭、不愤不启

不丰不杀、不分伯仲、不法常可、不废江河、不复堪命

不分青白、不乏其人、不分胜负、不伏烧埋、不服水土

不乏先例、不分轩轾、不分玉石、不分皂白、不费之惠

不负众望、不分畛域、半间不界、不尴不尬、不管不顾

不间不界、不古不今、不干不净、不瞽不聋、敝盖不弃

不甘雌伏、不顾大局、不共戴天、不过尔尔、不敢告劳

不敢高攀、不敢苟同、不甘后人、不敢后人、不甘寂寞

不关紧要、不敢掠美、不敢旁骛、不顾前后、不改其乐

不顾死活、不甘示弱、不龟手药、不关痛痒、不敢问津

不管一二、不顾一切、不苟言笑、不敢造次、不根之论

不攻自破、不轨之徒、不根之谈、不敢自专、变化不测

变幻不测、白黑不分、不哼不哈、不慌不忙、变化不穷

不寒而栗、不欢而散、不怀好意、不遑枚举、不遑宁处

不遑宁息、不遑启处、不合时宜、不遑暇食、不护细行

不好意思、不讳之朝、不讳之路、不讳之门、不惑之年

不揪不***、不揪不***、不矜不伐、不今不古、不饥不寒

不即不离、不紧不慢、不稼不穑、不疾不徐、不禁不由

不骄不躁、不近道理、不教而杀、不教而诛、不胫而走

不咎既往、不觉技痒、不见经传、不记前仇、不计其数

不绝如带、不绝如发、不绝如缕、不近人情、不绝如线

论清代(刑事)审判诉讼程序

1、只争朝夕:朝:早晨;夕:晚上;朝夕: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2、日久岁深:岁:年;深:长久。指时间长久。

3、今来古往:犹古往今来。从古到今。泛指很长一段时间。

4、寸阴是竞:寸阴:指短暂的时间;是:文言助词,用在动词与宾语之间,起把宾语提前的作用;竞:争取。一寸光阴也应当争取,不能浪费。形容时间极其宝贵

5、与日俱新:新:新面貌。随着时间一同更新。

6、黄金时间:指广播电视在一天中收听、收视人数最多的时间。

7、稍纵即逝:纵:放;逝:消失。稍微一放松就消失了。形容时间或机会等很容易过去。

8、月锻季炼:锻、炼:加工锤炼。形容长时间地加工修改。

9、时移境迁:境:环境,境遇;迁:变化。时间一推移,境况就会发生变化。

10、救急不救穷:指只能解除他人一时的急难,而不能救其长时间的穷困。

11、岁月蹉跎:指无所作为地把时间荒废掉了。

12、新学小生:指治学时间不长,见闻浅陋、经验不足的后生晚辈。

13、春秋积序:春秋:指时间、年龄。年龄一年又一年的累积增加。

14、白头如新:白头:头发白了;新:新交。指交朋友彼此不能了解,时间虽久,仍跟刚认识一样。

15、见缝插针:比喻尽可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间或时间。

16、时不我待:我待:“待我”的倒装,等待我。时间不会等待我们。指要抓紧时间。

17、与年俱进:与:跟,和。随着时间一天天地增长。形容不断增长。

18、历久弥坚:弥:越,更加。经历时间越长久,越显得坚定不移。

19、完好无损:指事物经过时间的变迁保持原样。

20、顷刻之间:顷刻:片刻。指极其短暂的时间。

21、一年半载:一年半年。泛指一段时间。

22、时移世异:那个时间已成过去,世情或处境也都已改变了。

23、不期而遇:期:约定时间。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24、时异事殊:殊:不同。时间不同,事情也和以前不一样。形容事物随时间推移而发生变化。

25、成年累月:成:整;累:积聚。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26、以责后效:责:要求。对犯法或犯错误的人做出宽恕处理的决定后,要求其在一段时间内改正其错误。

27、五日京兆:京兆:即京兆尹,古时国都所在地的行政长官。比喻任职时间短或即将去职。

28、日迈月征:日月不停地运转。比喻时间不断推移。

29、百代过客:指时间永远流逝。

30、日长似岁:一天像一年一样长。形容时间过得太慢。

31、日不暇给:暇:空闲;给:足够。指事情繁多,时间不够,来不及做完。

32、盈盈伫立:盈盈:仪态美好的样子;伫立:长时间地站立。体态优美的女子长问题时站立着。

33、经久不息:经过长时间停不下来。

34、弹指之间:弹指:按佛经说法,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为一弹指。比喻时间极短暂。

35、日夜如梭:白天和黑夜像穿梭一样,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36、卒卒鲜暇:卒卒:很匆忙的样子;鲜:少;暇:空闲时间。匆匆忙忙地没有空闲时间。形容事情多,忙得不可开交。

37、磨洋工:干活不出力,故意拖延时间。

38、积日累岁:形容时间长久。

39、人命危浅:浅:时间短。形容寿命不长,即将死亡。

40、终食之间:终:完成。吃完一顿饭的时间。形容时间很短。

41、争分夺秒:一分一秒也不放过。形容充分利用时间。

42、飘风不终朝:飘风:暴风;朝:早晨。暴风刮不完一个早晨就会停息。比喻来势虽猛,但持续的时间不会长久。

43、齐梁世界:齐、梁是六朝时的两个王朝,因为政治***,故统治时间短暂。比喻国家衰弱混乱

44、日短心长:时间少,心里想要做的事情多。指心愿一时难以实现。

45、唱对台戏:过去,两个戏班子为了抢生意,有时候会硐一时间演同样的戏,称为唱对台戏。比喻***取与对方相对的行动,来反对或搞垮对方。

46、入鲍忘臭:鲍:咸鱼。进了卖咸鱼的店,时间长了就闻不到腥味了。比喻环境熏染对人的影响极大。

47、瞬息万变:瞬:一眨眼;息:呼吸。在极短的时间内就有很多变化。形容变化很多很快。

48、贵阴贱璧:贵重光阴甚于玉璧。比喻时间的宝贵。

49、宵衣旰食:宵:夜间;衣:穿衣;旰:天已晚。天不亮就穿起衣来,时间晚了才吃饭。形容为处理国事而辛勤地工作。

50、敬时爱日:指珍惜时间。

51、星移物换:星移:星辰移位;物换:景物变幻。景物改变了,星辰的位置也移动了。比喻时间的变化。

52、祸在朝夕:夕:晚上;朝夕:比喻短时间。指祸患来临在即。

53、忘怀日久:时间长久就不太介意而忘掉了。

54、后会有期:期:时间。以后有见面的时候(用在分别时安慰对方)。

55、积日累劳:积日:一天又一天;累:多。任职时间长,立下的功劳多。形容资历很深。

56、延口残喘:延:把时间向后推移。延长残余的喘息。指挣扎着勉强活下去。

57、刻不待时:谓时间紧迫。

58、暮暮朝朝:犹言日日夜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

59、日复一日:复:再,又。过了一天又一天。比喻日子久,时间长。也形容光阴白白地过去。

60、知足长乐:人没有过多的要求就能长时间觉得满足。

61、日日夜夜:每天每夜。形容延续的时间长。

62、地老天荒:指经历的时间极久。

63、转眼之间:转眼:一眨眼。一眨眼的时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师老兵疲:师、兵:军队;老:衰竭;疲:疲乏。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65、何以家为:还要家干什么。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没有时间或没有心情去考虑个人的家庭问题。

66、一时三刻:指很短的时间。

67、斗转星移: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68、樵柯烂尽:砍柴的斧子手柄已经烂掉。比喻时间的长久和世事的变迁。

69、喧嚣一时:喧嚣:叫嚣。叫嚣了很短的时间。指昙花一现的事物。

70、穷年累世:形容时间长久。

71、分秒必争:一分一秒也一定要争取。形容充分利用一切时间。

72、不时之需: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说不定什么时候会出现的需要。

73、青山不老:比喻永存。也比喻时间久长。

74、忙里偷闲:在忙碌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做别的不关重要的事,或者消遣。

75、流光如箭: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76、尺壁寸阴: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77、夜以继昼:用夜里的时间接上白天的时间。形容日夜不息地努力。

78、后会无期:期:时间。以后何时相会还没有一定的日期。

79、指成之间:指:用手指;顾:回头看。比喻时间十分短促。

80、四海承平:承平:太平。指全国境内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太平无事。

81、年深日久:形容时间久远。

82、工夫不负有心人:工夫:指所占用的时间;负:对不起。时间不会有负于那些费尽心思的人。指只要付出一定的劳动,就会有收获

83、举手摇足:摇足:晃脚。举举手,晃晃脚。比喻时间短促。

84、地久天长:时间长,日子久。

85、只争旦夕:力争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的。亦作“只争朝夕”。

86、身其余几:指身子留在世间没有多久的时间了。

87、泡蘑菇:故意东拉西扯或纠缠来拖延时间。

88、名纸生毛:名片都已磨出了毛,以致字迹模糊不清。比喻时间多次未见而不得见。

89、一弹指间:原为佛教用语,佛教有“一弹指顷六十年刹那”之说。手指一弹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90、日长如小年:一天长的就像一年。形容白昼时间长。

91、星移斗换:斗:北斗星。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92、日久月深:深:长久。指时间长久。

93、喘息之机:暂停活动、舒缓一段时间。

94、一来二去:指一回又一回,经过一段时间。表示逐渐的意思。

95、时移事去:随着时间的推移,事情已经过去。

96、年深月久:久经岁月。指时间长久。

***、河带山砺:河:黄河;带:衣带;山:泰山;砺:磨刀石。黄河像条衣带,泰山像块磨刀石。比喻经历的时间久远。

98、瞬息之间:极短暂的时间内。

99、俯仰之间:一低头,一抬头的工夫。形容时间极短。

100、席不暇暖:席:坐席;暇:空闲。连席子还没有来得及坐热就起来了。原指东奔西走,不得安居。后形容很忙,多坐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

101、视日如年:指时间虽短,但却感到过得很长。

102、日久天长:时间长,日子久。

103、苦短:为春天的夜晚太短而苦恼。形容人处在欢乐之中,觉得时间过得很快。

104、不遑启处:没有闲暇的时间过安宁的日子。指忙于应付繁重或紧急的事务。

105、指顾倏忽:指:用手指;顾:用眼看;倏忽:很快。抬手转眼之间。形容时间极其短暂。

106、一昔之期:一昔:即一夕。一夜的时间。

107、一弹指顷:顷:顷刻。原为佛教用语,佛教有“一弹指顷六十年刹那”之说。手指一弹的时间。比喻时间极短暂。

108、遥遥无期:遥遥:形容时间长久。时间还远得很,不知道哪一天。比喻离达到目的的日子还远得很。

109、无始无终:无起始,无终了。表示无丝毫时间限制的状态。

110、累月经年:累:累积。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形容经历的时间很长。

111、光阴荏苒,日月如梭:荏苒:不知不觉地过去;梭:织布机上引导纬纱与经纱交织的构件。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12、白驹过隙:白驹:白色骏马,比喻太阳;隙:缝隙。象小白马在细小的缝隙前跑过一样。形容时间过得极快。

113、指顾之际:指:用手指;顾:回头看。比喻时间十分短促。

114、指顾间事:指:用手指;顾:回头看。用手一指或回头一看的瞬间。比喻时间十分短暂。

115、尺璧寸阴:阴: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价值比直径一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指时间可贵。

116、寸阴尺璧:阴:日影,光阴;寸阴:指极断的时间。日影移动一寸的时间价值比径尺的璧玉还要珍贵。极言时间可贵。

117、风传一时:传:传播。一时间像风一样传播开去。形容某种议论一时间传播很广。

118、河山带砺:黄河细得象条衣带,泰山小得象块磨刀石。比喻时间久远,任何动荡也决不变心。

119、节同时异:季节相同,但时间已不是那个时间了。多用于表达时过境迁,因而怀念故人。

120、穷年没世:没世:一辈子。形容经历的时间长久。

121、三头两日:三二天。形容时间相隔很近。

122、养兵千日,用在一时:养兵:指供养训练士兵;千日:指长时间。平时供养、训练军队,以便到关键时用兵打仗。

123、长天老日:指夏至及以后的一段时间里的白天,这段时间是夏季昼长的日子。

124、祸在旦夕:灾难在很短时间内就要降临。形容处境非常危险。

125、年淹日久:淹:滞留。形容时间久远。

126、闲不容息: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形容时间短促。

127、白首相知: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128、官怠于宦成:怠:松懈;宦:官吏,刚作官时谨慎认真,时间长了就松懈懒散,以致有失。

129、一夕一朝:一个晚上或一个早晨。形容很短的时间。同“一朝一夕”。

130、整年累月:一年又一年,一月又一月。形容时间长久。

131、不遑暇食:没有时间吃饭。形容工作紧张、辛勤。

132、从从容容:留有足够的时间,而且常常有余。

133、风檐刻烛:风檐:科举时代的考场。指科举时场寒冷,时间紧迫,十分艰苦。

134、祸迫眉睫:犹言祸在旦夕。灾难在很短时间内就要降临。形容处境非常危险。

135、郎前白发:当了很长时间的官,一直得不到提拔,头发都白了还是一个小官。比喻一直到白了都没有遇到一个好机会。

136、跷足而待:踮起脚跟等待。形容短时间内便能见到事情的结果。

137、随时变化:时:时间。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取适当的措施。

138、一彼一此:一时那样,一时这样。指局势或情况等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139、咄嗟便办:咄嗟:一呼一诺之间,形容时间短。比喻马上就办到。

140、久蛰思启:蛰:原指虫冬眠,引申为长时间的休息。指经过长时间的休息又想出来活动。

141、随地随时:①指依照当时当地情形;在不同的时间、地点。②任何时间、地点;时时处处。同“随时随地”。

142、衣不及带:衣:穿衣服;带:腰带。穿衣服来不及把腰带系上。形容时间仓促,装束不整。

143、大长日子:比喻白天的时间很长。

144、旷岁持久:岁:年。指相持很久,耽搁了很多时间。

145、立谈之间:站着说话的一会儿时间。形容时间极短。

146、史争旦夕:旦夕:早晨和晚上。形容时间短暂。比喻抓紧时间,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达到目的。

147、与日俱进:与:跟,和。随着时间一天天地进步。形容不断进步或提高。

148、日征月迈:喻指时间不断推移。

149、遗恨千古:千古:时间久远。遗留的怨恨永远存在下去。

150、师老兵破:指用兵的时间太长,兵士劳累,士气低落。

151、礼先壹饭:指在礼节上自己年岁稍长。壹饭,犹言一顿饭,喻指极短的时间。也指在礼节上先有恩惠与人。

152、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鲍鱼:咸鱼;肆:店铺。如同进入咸鱼店,时间一长就闻不到它的腥臭味。比喻环境对人的熏染和影响。

153、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比喻一种情况的形成,是经过长时间的积累、酝酿的。

154、以夜继日:用夜晚的时间接上白天,日夜不停。

155、五世其昌:世:代;其:时间副词,交要。五世之后,子孙昌盛。旧时用于祝人新婚。

156、朝种暮获:①比喻收益迅速。②比喻时间短促。

157、一坐之顷:一坐:刚一坐下;顷:顷刻。刚一坐下的短暂时刻。形容时间很短。

158、日久年深:指日子长,时间久。

159、河清难俟:俟:等待。很难等到黄河水清。比喻时间太长,难以等待。

160、如熟羊胛:羊胛:羊的肩骨,易熟。象煮熟羊胛一样。形容时间短促。

161、旷日弥久:旷:耽搁荒废。指时间拖得很久。

162、同年而语:将两种情况或两件事情放在同一时间来比较、评论。形容相提并论。

163、逾年历岁:指经过一定年月。形容经历较长时间。

1、骐骥过隙:形容时间过得飞快。

165、日不我与:时日不等待我。极言应抓紧时间。

166、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梭:织布机上引导纬纱与经纱交织的构件。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167、难得者时,易失者机:难:困难;时:时间;机:机会。难得的是时间,容易失去的是机会。军事上指要抓住战机。

168、离多会少:离别的时候多,在一起的时间少。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话谁说的

请勿抄袭他人文章

王胡:清朝秋审制度浅析

[摘要]清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在法制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可以说是集中国封建社会法律之大成。清朝所处的历史地位也决定了其法律制度在中国法制史中的地位。清朝在继承明朝会审制度的基础上,形成了秋审等会审制度。秋审作为一种会审制度,是由中央官员对***监候案件进行复核审录,以决定最终刑罚,同时也是一种***复核制度,其与中国自古以来便长期存在的***复核制度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复核制度是在“慎刑”思想的基础上产生的。秋审最为一种最高级别的***复核制度,是对中国古代***复核制度的继承发展,也是在“慎刑”思想基础上,同时又为适应清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需要而产生的,是总结了中华法系中历代精华而形成的最完善、最能反映皇权色彩的***复核制度。秋审在清朝被视为国家大典,在当时具有重大社会意义,对清朝统治者维护自身统治、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发挥了一定的作用。本文通过对秋审基本情况、历史渊源等方面的介绍,对秋审制度略作评析。

[关键词] 秋审 会审 ***复核 慎刑

Abstract: As the last empire of Chinese feudal society, Qing dynasty has contributed a lo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legal system. It is the specific historical position of the Qing dynasty that determines the status of its legal system in Chinese history. Formed on the basis of joint trial of the Ming dynasty, the autumnal adjudgement was conducted by officials from the central , who determines the ultimate punishment of a convicted death sentence after a countercheck. It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untercheck procedure that has long existed in China. The countercheck procedure in China was formed by the thought of prudence in punishment, while autumnal adjudgement, which is the top class countercheck procedure and a further development of countercheck procedure in history, was also forme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prudence and served for the absolute monarchy and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It is also the best summary of Chinese legal heritage and the effective reflection of imperial power. Autumnal adjudgement was regarded as national code in Qing dynasty and was significantly important in defending the rule of the empire and cementing the unification of the multi-national country. This paper is an ***ysis of the general situation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of the autumnal adjudgement.

Key words: autumnal adjudgement, joint trial,countercheck of death penalty, prudence in punishment.

清朝是以满族贵族为主体建立的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极端强化的时期,其法律制度可以说是中国封建社会集大成者。清朝法制史不仅是清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更是全部中国古代法制史的一个总结性篇章。

清朝入关后,为维护其统治秩序,缓和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在“详译明律、参以国制”的立法思想指导下,建立了独具特色的法律制度。清朝的法律制度,在整体上继承了明朝的法律制度,体现了儒家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保证了中国封建法律制度的延续发展;同时又结合自身特点及社会现状加以修改完善,使之适合清朝统治需要,突出了其民族统治的特色。清朝历二百六十八年之久,在法律制度方面遗留下大量丰富的文献档案资料,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和梳理。

在审判制度方面,清朝在明朝会审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重案会审制度,形成了秋审、朝审、热审等比较规范的会审制度,其中尤以秋审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秋审就是每年一度对判处***监候的案件进行一次全国范围的复核,以决定其生死的特别复核程序,即由中央三法司、九卿、詹事、科道、内阁大学士、军机大臣等主要官员,于每年秋后八月上旬在天安门金水桥旁定期会审和复核各省督抚定拟的***监候案件。[1]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司法公正保障制度主要有五种:法官责任制、录囚复审制、御史监察制、申诉与***奏报制、法司会审制。[2]秋审作为进行***复核的会审制度,具有对案件复审的功能,且有监察机关都察院参与,融合了以上所列的录囚复审、御史监察、***奏报、法司会审四种制度于一身,是一项保障司法公正的重要制度。秋审制度使***案件的审理纳入一套严格的法律程序中,在清朝被视为国家大典,为清朝历任帝王所重视,在清朝司法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一、秋审的基本情况

(一)清朝***案件的审理程序及秋审案件的来源

《大清律例?断狱?有司决囚等第》规定:凡有司于狱囚始而鞫问明白,继而追勘完备;军流徒罪,各从府、州、县决配;致死罪者,在内法司定议,在外听督抚审录无冤,依律议拟,斩绞,情罪法司复勘定议,奏闻候有回报,应立决者,委官处决,故延不决者,杖六十。《清史稿?刑法志三》记载:各省户、婚、田土及笞、杖轻罪,由州县完结,……徒以上解府、道、臬司审转,徒罪由督抚汇案咨结。有关人命及流以上,专咨由部汇题。死罪……罪干凌迟、斩、枭者专折具奏,交部速议。杀一家二命之案,交部速题。其余斩、绞,俱专本具题,分送揭帖于法司科道,内阁票拟,交三法司核议。

清朝对于审判权限的划分是有严格规定的,下级审判机关将经手案件或不属于自己有权判决的案件主动详报上级复审(不问当事人是否上诉),并层层转报,直到有权做出判决的审级批准后才算终审。这种审判制度,有学者称之为“逐级复核审转制”。[3]

对于***案件,在地方各省由州县初审后,逐级报送知府、按察使、督抚复核。地方各级审理***案件也只是提出定罪量刑意见,督抚如无异议,即向皇帝奏报,并将副本送于刑部分管司。皇帝在收到督抚的奏报后,经内阁票拟,交三法司核议。但在清三法司中,部权特重,三法司核议实际上以刑部为主。三法司核议后,奏请皇帝批示,皇帝批准后,***判决才生效。至此,***案件的审理程序才告结束。

《清史稿?刑法志二》记载:斩、绞同是***。……乃于各条内分晰注明,凡律不注监候者,皆立决也;凡例不言立决者,皆监候也。清朝将***划分为“立决”、“监候”两种。“立决”就是立即执行,决不待时。《清史稿?刑法志三》记载:议上立决,命下,钉封飞递各州县正印官或佐贰,会同武职行刑。监候则入秋审。《大清律例?名例律?五刑》规定:***二,绞、斩。内外死罪人犯,除应决不待时者,余俱监固候秋审、朝审分别情实、缓决、矜、疑,奏请定夺。可见,秋审案件就是***监候等待秋审复核审录以决定最终刑罚的案件。各省每年入秋审的案件,按距离京城远近而截止日期不同。在截止日期以前审结的案件,纳入当年秋审,在截止日期以后审结的案件则等下年秋审。但也有重大案件,虽在截止日期以后审结,仍在当年秋审。

(二)秋审的程序及审理情况

1、秋审前期准备工作

秋审是清朝司法审判中一项重要事务,工作量巨大,刑部设有秋审处,主办秋审工作。刑部各司,在年初将本司应入秋审案件分类编册,出具看语,初看时用蓝笔勾改,复看时用紫笔勾改。然后送至秋审处坐办,律例馆提调,一一详加勘酌,墨书粘签,呈送刑部堂官核阅。同时地方各省督抚在应勘时期,将提解到省城,率同在省司道官员共同会勘后,定拟具题,于五月上旬以前送至刑部。各省勘拟到齐后,刑部查阅外勘(各省的勘拟),与部拟不一致的,另列一册。核议时,先由各司核议,提调、坐办主之,而后呈堂,由尚书、侍郎主持堂议。

秋审案件根据案件性质、情节等具体情况不同分为情实、缓决、矜、疑、留养承祀五类。情实,指案情属实,罪名恰当,适用法律正确,应予处决的案件,这类案件多为谋杀、枉法赃、等严重案件;缓决,指案情属实,但危害性较小,可留待下次秋审再审,一般可减等处罚,这类案件一般是误杀、戏杀、擅杀等;矜,指案情属实,但情节不严重,情有可原,可免于处死,一般可减为流刑或徒刑,只适用于统治者认为“情切天伦,一时义激,与寻常狠斗者不同”的案件;疑,指罪名已定,但情节有可疑之处,疑狱不常见,其处理办法也未见记载;留养承祀,指情况属实,情节较重,因父母、祖父母年老患病,无人奉养,且本人又是单丁的,可免于处死。

秋审的主要工作就是把案件分为以上几类,在各省督抚拟定,刑部核拟后,刑部将原案及法司督抚勘语刊刷招册,分送九卿、詹事、科道。这就是秋审的前期准备工作

2、会审

在秋审前期准备工作完成后,由刑部确定在八月内某天,在天安门金水桥西,会集三法司、九卿、詹事、科道、军机、内阁等官员对各省已定拟区分的案件进行详审,这就是秋审的会审,也即所谓的“秋谳大典”。届时,数百名官员列坐参与会审,场面可想有何等壮观。

会审时,由书吏按省逐一唱名,宣读罪状及定拟的节略,如参与会审官员没有异议,即在原拟上陆续会签;如有异议,意见相持不下时,持异议之人可自行向皇帝上奏,由刑部回奏听裁。

会审大典后,由刑部领衔以参加会审全体官员的名义向皇帝奏报,分省逐次办理,每省案件各分实、缓、矜、留,情实类还另造黄册随本进呈。皇帝根据会审情况分别作出批示,刑部在皇帝批示后,按旨处置。入缓决的,误杀、戏杀、擅杀之犯杖一百流三千里,窃赃满贯,三犯窃赃至五十两以上之犯,云贵、两广极边、烟瘴充军,其余的仍监候等待下年秋审处理,多次缓决后可减等处理;入可矜的,减为流刑或徒刑;留养承祀的,枷号两月,责四十板后释放;如果案件是斗杀,罚银二十两给死者家属养赡。至此,除情实以外案犯的秋审程序即告结束。

3、勾决

对于情实应决案犯,分为服制、官犯、常犯三大类,由皇帝朱笔勾决。勾决日期由内阁命钦天监选定。勾决之日,刑部进呈黄册,皇帝着素服升殿,大学士、三法司侍奉左右,皇帝亲自或由大学士按照皇帝的指示在名单上予勾或免勾。皇帝通过勾决直接掌握了最高审判权。在勾决之前,遵循古制,照例要向皇帝复奏,清朝复奏由刑科给事中办理,在刑部将情实案件上奏后,刑科给事中也要向皇帝复奏,最初三复奏,后改为一复奏。属服制类的,一般以情轻而改监候不予勾决,情实两次的,大学士会同刑部奏请改缓;属官犯类的,情节严重的,刑部从严声叙,一般无所幸免,予以勾决,情节较轻的则可以免勾,免勾十次改缓;属常犯类的,情节严重、罪无可赦的,不能免勾,但如有一线可原的,刑部粘签声叙,常可以免勾,免勾十次改缓。

4、执行

情实案犯在皇帝勾决后,在霜降以后冬至以前执行。各省案犯,由刑部各司将勾单、榜示钉封送兵部发驿,文到之日行刑。各省发文的先后顺序、到达期限依各省距离京城远近而不同。行文在冬至以前到达者,照例行刑,如因故在冬至之后或冬至齐斋日期到达,仍牢固监禁,与次年秋审应决人犯一并题明处决,对于迟延的各级官员交部议处,追究责任。

(三)秋审的发展完善

《清史稿?刑法志三》记载:秋审原于明之奏决单,冬至前会审决之。《明史?刑法志二》记载:凡决囚,每岁朝审毕,法司以死罪请旨,刑科三复奏,得旨行刑。在外者,奏决单于冬至前,会审决之。……各省决囚,永乐元年定制,死囚百人以上者,差御史审决。弘治十三年定岁差审决重囚官,俱以霜降后至,限期复命。可见明朝审理外省***案件,是由中央派员在霜降后,到各地审决,在冬至前向皇帝奏明***名单,应决者在得旨后处决。

秋审与明朝的奏决单制度有相似之处,是继承完善奏决单制度而形成的。《清史稿?刑法志三》记载:顺治元年,刑部左侍郎党崇雅奏言:“旧制凡刑狱重犯,自大逆、大盗决不待时外,馀俱监候处决。在京有热审、朝审之例,每至霜降后方请旨处决。在外直省,亦有三司秋审之例,未尝一丽***辄弃于市。望照例区别,以昭钦恤。”此有清言秋、朝审之始。此后,秋审在实施过程中逐步发展完善,制度日趋完备,立法不断严密。

秋审初制分为情实、缓决、矜、疑,但疑狱不常见,雍正年间,又加入留养承祀,成为五类。秋审情实人犯,沿用古制,勾决之前仍需三复奏,这样可以避免草率,但秋审是在短期内集中处理全国的***监候案件,时间紧、任务重,情实者皆三复奏,不仅程序繁琐,而且加重了秋审官员的工作量,乾隆十四年,简去二复奏,只在勾决前五日复奏一次,这就大大减轻了秋审的工作量。秋审最初并无统一的法律依据,《大清律例》中对于如何定拟分类没有明确规定,全在于刑部和各省掌握,实行起来难免随意定拟,出入很大。乾隆二十二年,制定了《比对条款》,刊分各司,颁诸各省,后经修改,刑部侍郎阮葵生汇辑成《秋谳志略》,“以为勘拟之准绳,中外言秋勘者依之”。这就为秋审定拟提供了法律依据,保障了法律适用的统一。乾隆四十七年,又制定了《缓决三次人犯减等条款》,为缓决三次以上旧案犯的减等处理提供了依据。秋审在清朝经过长期发展,形成了程序周密、制度严格、法律完备的制度

(四)朝审

《清史稿?刑法志三》记载:(京师)死罪既取供,大理寺委寺丞或评事,都察院委御史,赴本司会审,谓之会小法。狱成呈堂,都察院左都御史或左副都御史,大理寺卿或少卿,挈同属员赴刑部会审,谓之会***。如有翻异,发司复审,否则会稿分别题奏。罪干立决,旨下,本司派员监刑。监候则入朝审。朝审本是秋审的原称,源与明朝,清朝则专指对京师的***监候案件的复核审录。[4]

朝审与秋审在性质上并无不同,朝审中参与会审的机构、官员、审理结果都与秋审相同,只是在程序上略有不同:朝审案件是由刑部初审的,由刑部核议定拟,无须会谳;朝审惯例在秋审前一天举行,将人犯提解到堂当场审录,由书吏宣读罪状及定拟节略,审后仍押回监牢,不同于秋审中仅凭招册进行书面审核;在乾隆十四年秋审改为一复奏后,朝审仍保持三复奏;执行时,由刑科给事中、刑部侍郎各一人监视执行。朝审的这些特别规定无非是表明对京师案件特别慎重。

二、秋审的历史渊源

(一)中国古代***复核制度的发展

中国古代长期实行***复核制度,秋审作为一种特殊的会官审录,是一种最高级别的***复核制度,其与中国历史上的***复核制度是一脉相承的。

秦汉时期,***奏报尚无明确规定,只有疑难案件才须逐级上报复审,直至皇帝。非疑难案件,地方守令即有专杀之权。[5]《汉书?元后传》记载:汉武帝时,御史暴胜之等奏杀二千石,诛千石以下(师古曰:二千石者,奏而杀之,其千石以下,则得专诛)。说明汉代曾对一些二千石以上官吏的***案件进行复核,二千石以下官吏的***案件则不经皇帝复核即可执行。

魏晋南北朝时期,县令对***案件仍有审结权,只要经郡守所派督邮案验后即可执行。[5]地方官吏审判权过大,不利于恤刑原则的贯彻和法律的统一适用。《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记载:(青龙四年,明帝)下诏曰:“其令廷尉及天下狱官,诸有死罪具狱以定,非谋反及手,亟语其亲治,有乞恩者,使与奏当文书俱上,朕将思所以全之。” 《魏书?刑罚志》记载:(世祖诏司徒崔浩定律令)当死者,部案奏闻,以死不可复生,俱监官不能平,狱成皆呈,帝亲临问,无异辞怨言乃决之。诸州国大辟,皆先谳报乃施行。这样就将***的最后决定权收归中央,***奏报复核制度在此时期逐渐形成。这一制度的出现,一方面可以把生杀予夺大权控制在以皇帝为首的中央;另一方面也可以保证准确地实行镇压,避免错杀滥杀,以缓和阶级矛盾,是慎刑思想的体现。这一时期,国家分裂、地方割据、战乱频繁,地方守令兼领兵权,中央无法控制,***复核制度实际上难以执行,却为隋唐时期***复核制度的完善奠定了基础。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过唐初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封建经济繁荣发展,封建法制也日趋完备。***复核制度也进一步完善,还确立了***复奏制度,这是一种***案件在中央有关部门审查已被核准后,在执行前仍需奏报皇帝核准勾决的制度。[7]《隋书?刑法志》记载:(隋文帝开皇)十二年诏诸州死罪不得便决,悉移大理案复,事尽然后上省奏裁;十五年制,死罪三奏而后决。唐朝进一步完善了***复奏制度,并对复奏次数、时间做出规定。《旧唐书?刑法志》记载:(唐太宗大怒之下,错杀大理丞张蕴古,既而悔之)下制,凡决***,虽令即杀,仍三复奏。寻谓侍臣曰:“人命至重,一死不可再生。……比来决囚,虽三复奏,须臾之间,三奏便讫,都未得思,三奏何益?自今已后,宜二日中五复奏,下诸州三复奏。”其五复奏,以决前一日、二日复奏,决日又三复奏。惟犯恶逆者,一复奏而已。这样***案件便有了两次复核,一次由皇帝核准,一次由皇帝勾决。同时,唐太宗还主张由***集议***案件,以免怨滥,对***案犯不能一概而论,有特殊情况可上奏另作处理。《贞观政要?刑法》记载:古者断狱,必讯于三槐、九棘之官,今三公九卿即其职也,自今以后,大辟罪,皆令中书、门下四品(《旧唐书?刑法志》《新唐书?刑法志》均为五品)已上及尚书九卿议,如此,庶免怨滥。……比来有司断狱,多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者而不敢违法,守文定罪,或恐有急,自今门下省复有据法合死,而情在可矜者,宜录状奏闻。这些制度及思想基础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中国古代行刑制度的发展

***复核制度自确立以后,一直为后世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并不断发展完善,到清朝则发展成为秋审、朝审专门对***监候案件进行复核的会审制度。而秋审为何称秋审且固定在秋天进行,也是有其历史渊源的,这是由历史上传统的行刑时间决定的。

我国是个古老的农业国家,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时,重视季节时令,人们一切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都受其制约和影响。具体到司法活动中,行赏施罚也必须顺应天时,合乎时令。春夏是万物滋育生长的季节,秋冬则是肃杀蜇藏的季节,人间的司法活动也应与天道相配,顺于四时,利用秋天的肃杀之气强化行刑的严肃与震慑力。早在《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即有“赏以春夏,刑以秋冬”的记载。

但秋冬行刑制度化是在封建正统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的西汉中期以后,[8]在东汉时又加以明确。《后汉书?章帝纪》记载:(元和二年)秋七月庚子,(章帝)诏曰:“《春秋》于春每月书‘王’者,重三正,慎三微也。律十二月立春,不以报囚。《月令》冬至之后,有顺阳助生之文,而无鞠狱断刑之政。朕咨访儒雅,稽之典籍,以为王者生杀,宜顺时气。其定律,无以十一月、十二月报囚。” 《后汉书?陈宠传》记载:汉旧事断狱报重,常尽三冬之月,是时(章)帝始改用冬初十月而已。元和二年,旱,长水校尉贾宗等上言,以为断狱不尽三冬,故阴气微弱,阳气发泄,招致灾旱,事在于此。帝以其言下公卿议,宠奏曰:“夫冬至之节,阳气始萌,……十二月阳气上通,……十三月阳气已至,……若以此时行刑,……不合人心,不稽天意。《月令》曰:‘孟冬之月,趣狱刑,无留罪。’明大刑毕在立冬也。又:‘仲冬之月,身欲宁,事欲静。’若以降威怒,不可谓宁;若以行大刑,不可谓静。……自元和以前,皆用三冬,而水旱之异,往往为患。由此言之,灾异自为它应,不以改律。” 书奏,帝纳之,遂不复改。可见历代帝王在确定大刑之日,要考虑阴阳节气,唯恐违反时令会给国家带来不利灾害。

此后,历代王朝都以秋冬作为行刑决狱的传统时间。《旧唐书?刑法志》记载:从立春至秋分,不得奏决***。《金史?刑法志》记载:(世宗大定)十三年,诏立春后、立秋前,及大祭祀,月朔,望,上、下弦,二十四气,雨未晴,夜未明,休暇并禁屠宰日,皆不听决***,惟强盗不待秋后。这里除与前代规定基本相同外,值得注意的是把“秋后”与“决***”联系在一起,这在历代可能是第一次。[9]由此可见,清朝以前虽没有正式形成秋审制度,但“决死囚”一般以秋季为主兼有冬季行刑的,清朝秋审制度的“秋”正是在这样一个数千年的历史基础上形成的。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秋审是在中国封建社会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演变中,借鉴前朝的司法制度,总结中华法系历代精华,并依照传统的行刑时间而建立起来的一种***复核制度。

有学者认为,秋审与源于汉朝的录囚制度的性质、任务大体相同,是录囚制度发展演变的结果。[10]录囚,是皇帝或上级司法机关或有关官员通过对在押囚犯的复核审录,监督、检查下级司法机关或执法人员审理的案件是否合法或有无差错,以便及时发现冤狱***改正的一项制度。[11]

《汉书?隽不疑传》记载:(隽不疑拜为青州刺史)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所***,活几何人?”《后汉书?百官志》记载:诸州常以八月巡行所部郡国,录囚徒(胡广曰:县邑囚徒皆阅录,视参考辞状,实其真伪,有侵冤者即时平理也)。可见录囚始于西汉,尚限于州郡刺史、太守定期巡视所部狱囚,以平理冤狱为主。皇帝亲自录囚则始于东汉,有时平冤之后,还追究原审官员的责任。《后汉书?和帝纪》记载:(永元六年,和帝)幸洛阳寺,录囚徒,举冤狱。收洛阳令下狱抵罪,司隶校尉、河南尹左降。录囚对于及早发现冤案,改善司法状况,稳定社会秩序都有积极作用,故而被后世各朝所沿用,在历朝均有关于录囚的记载。

录囚只是直接详审囚犯,借以***冤语,督办久系未决的案件,其初衷也是为了保障司法公正,受理案件的范围广泛,不仅仅是针对***案件,其性质、任务与现代司法制度中的审判监督程序有相似之处。而秋审作为一种规范化的诉讼程序,主要是针对***监候案件进行复核,以决定最终的刑罚。虽不乏理冤的功能,但只是针对个案而言,并不普遍,其最主要任务不在于平凡冤狱,其本质上仍是一种***复核制度。仅因为秋审融合了录囚制度中的复审功能,有一定的理冤功能而认为其渊源于录囚,未免有失片面。

三、秋审的社会基础

(一)秋审的思想基础

***是剥夺犯罪人生命的刑罚,在正常的统治秩序下,国家以***惩治对现行制度危害最严重的破坏者,向社会显示国家强大的强制性权力。在历史上,专制集权国家曾经用极其野蛮的方法,广泛的实行***,这就是中国封建法制严刑峻法的传统。与此同时,中国封建法制还有另外一种传统,就是所谓的“明德慎罚”和“恤刑”。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思想成为了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和最高准则,同时也成为封建社会法的灵魂。儒家推崇的反对滥杀、主张仁政的慎刑思想,对封建司法制度产生了重要影响。历史的发展使统治者选择了“德主刑辅”的方针,将封建法制的两种传统融合在一起,包括秋审在内的历代***复核制度就是在这种思想基础上产生的。而秋审又是其中最完备、最成熟的形式。一方面,清律中从绞斩到凌迟各种***仍然时刻保持着国家专制权力的绝对威慑力量;一方面,年复一年举行的“秋谳大典”又在向人民宣示皇帝的好生之德。

《清史稿?刑法志三》记载:顺治帝曾谕刑部:“朝审秋决,系刑狱重典。朕必详阅招案始末,情形允协,令死者无冤。”自是列朝于秋谳俱勤慎校阅。康熙二十二年,圣袓取罪案逐一亲阅,再三详审,其断无可恕者,始定情实。因谕曰:“人命事关重大,故召尔等共相商酌。情有可原,即开生路。”雍正十一年,世宗阅秋审情实招册,谕刑部曰:“诸臣所进招册,俱经细加斟酌,拟定情实。但此内有一线可生之机,尔等亦当陈奏。在前日定拟情实,自是执法,在此刻勾到商酌,又当原情,断不可因前奏难更,遂尔隐默也。”清朝皇帝受慎刑思想影响,以宽仁之心行严格之法,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做到凡情有一线可原者即入缓决,至于停勾、减等、免死、留养承祀等也都是“昭朕矜恤至意”。

经过秋谳会审,将一些危害较小的***案件免于处死,既不会放纵重大犯罪,又使统治者博得仁政的好名,使清朝皇帝以一种博大、宽宏、仁爱的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使天下臣民在他的专制权力下得到庇护。这样才有了规模隆重的“秋谳大典”,才有皇帝再三批阅招册,素服勾到的场面。

此外,清朝是满族贵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满族贵族集团是清王朝***的支柱,满族和八旗军是清朝统治者的主要社会基础和军事力量,是以一族之力而治中国亿万之众。这种性质必然在法律制度中有所体现,故清朝法律制度在继承明朝,沿袭封建等级制度的同时,为维护满族居于统治民族的核心地位,在入关后极力坚持“首崇满洲”的原则,以法律形式确认、保护满族贵族和旗人的优越地位,规定了满族不同于其它民族所享有的特权。

北京地区为京师重地,也是旗人及宗室贵族聚集之地,《清史稿?刑法志三》记载:若宗室有犯,宗人府会刑部审理。觉罗,刑部会宗人府审理。***,宗人府进黄册。八旗刑事统归刑部。这些案件中被判处***监候的要在朝审中经复核审录以决定最终刑罚。在会审时,要将案犯提解到堂当

跪求《汉书·蒯通传》全文及翻译!!主要是翻译!谢谢!!!

此句出自《周易·系辞下》,是孔子在阐释易经时说的。意思是伟大的人物都是先修炼自己的才能,待到合适的时机发挥出来。

原文:

易曰: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获之,无不利。子曰:隼者,禽也;弓矢者,器也;射之者,人也。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动而不括,是以出而不获,语成器而动者也。

译文

《易经》解卦上六的爻辞说:“王公出猎,登在高墙上瞄射鹰隼,一箭命中,象征着无往不利。”孔子说:“隼是鹰鸟,弓矢是打猎的利器,能执弓而射中禽兽的是人。君子蕴藏着弘大的才器在身上,等待时机的来临,而有所动,还有什么不利的呢?

君子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同理,有所行动时,决无闭结与障碍,精准无比,出外必有收获。这就是平常已经蕴蓄结成了弘大的才器,然后再有所行动,是以出而有获,无事不成。”

扩展资料:

国学***南怀瑾对“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的阐释

孔子以为一个人要成功一件事业,非要有自己的本事不可。有了学问,有了能力,就是所谓的“藏器于身”。绝不能靠人啊!如果你以为我有几个人帮我做事,你已经注定要失败了,就算成功也是失败的,因为这个天下不是你打来的。

要注意“藏器于身”,大家要注意这个“藏”字,深藏不露,还不要表示出来。有器不用可以,但不可无器。所以当领袖的人要样样都行才可,你不行我都会,才可以当领袖。如果你以为当领袖的人可以不必懂,反正都是别人做的,当领袖的都是无为的,那是你没有把书读通。

无为是无不为,没有不能为的。真的要能合拢这个世界,匡救时代的危机,不是任何人都能的。譬如说唐吴兢《贞观政要》,那是学会了当皇帝用的,不是随便读读的。《资治通鉴》也一样,那是司马光写给皇帝读的,是当皇帝的作业练习本。

所以千万要注意“藏器于身”,能藏器于身,有智慧,有本事,才能创造你的历史。唐太宗样样都行,谈书法,唐太宗书法好;论武功,唐太宗武功好;论诗,唐太宗诗也比别人高明。那真是天才儿童,样样都好。

所以唐代的文化那么盛,因为唐太宗行,才有那么高明的部下,这就在于上边的领导。如果你什么都不懂,你还能当班长?那才是怪事!所以做领袖的,不是笨人能够当的。这是第一,自己要有本事。

第二还要有机会。你有了本事,机会未到,命运未到,我看还是跟我一样,教教书算啦!跷起二郎腿,在茶馆里吃吃茶、吹个牛,还有人听听;如果说评书,还可以混两个钱吃烧饼。你说你本事很大,但这个时代不属于你,命运不属于你,那没有用的……

所以你要成就一番事业,要先问问自己本身的条件够不够。首先你要“藏器于身”,本身要有本事,有条件,如果你说你有个朋友很能干,有个老师会帮你,那是空的;你说你有个好太太,也靠不住啊!也许明天就跟你离婚了!这些都靠不住,甚至连你自己也靠不住。

天下事就是如此,各位千万要注意。所以要“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这是很深刻的道理。然后“公用射隼于高墉之上”。构成了这些条件,便可以“获之无不利”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系辞

《汉书·蒯通传》翻译没找到,但有《史记》翻译

武臣等人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到各县对当地杰出的人物游说道:“秦国的乱政酷刑残害天下百姓,已经几十年了。北部边境有修筑万里长城的苦役,南边广征兵丁戍守五岭,国内国外动荡不安,百姓疲惫不堪,按人头收缴谷物,用簸箕收敛,用来供给军费开支,财尽力竭,民不聊生。加上严重的苛法酷刑,致使天下的父父子子不得安宁。陈王振臂而起,首先倡导天下,在楚地称王,纵横两千里,没有不响应的,家家义愤填膺,***斗志旺盛,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县里杀了他们的县令县丞,郡里杀了他们的郡守郡尉。如今已经建立了大楚国,在陈地称王,派吴广、周文率领百万大军向西攻击秦军。在这时不成就封侯大业的,不是人中的豪杰。请诸位互相筹划一番!天下所有的人一致认为苦于秦国的暴政时间太长久了。凭着普天下的力量攻打无道昏君,报父兄的怨仇,而完成割据土地的大业,这是有志之士不可错过的时机啊。”所有的豪杰都认为这话说得很对。于是行军作战、收编队伍,扩充到几万人的军队,武臣自己立号称武信君。攻克赵国十座城池,其余的都据城坚守,没有肯投降的。

于是带兵朝东北方向攻击范阳。范阳人蒯通规劝范阳令说:“我私下听说您将要死了,所以前来表示哀悼慰问。虽然如此,但是还要恭贺您因为有了我蒯通而能获得复生。”范阳令说:“为什么对我哀悼慰问?”蒯通回答说:“秦国的法律非常严酷,您做了十年的范阳县令,杀死多少父老,造成多少孤儿寡母,砍断人家脚的,在人家脸上刺字的,数也数不清。然而慈祥的父辈孝顺的子女没有人敢把刀子插入您肚子里的原因,是害怕秦国的酷法罢了。如今天下大乱。秦国的法令不能施行了,然而,那些慈父孝子就会把利刃***您肚子而成就他们的名声,这就是我来哀悼慰问您的原因啊。如今,各路诸侯都背叛了秦廷,武信君的人马即将到来,您却要死守范阳,年轻的人都争先要杀死您,投奔武信君。您应该迫不及待地派我去面见武信君,可以转祸为福就在而今了。”

范阳令就派蒯通去见武信君说:“您一定要打了胜仗而后夺取土地,攻破了守敌然后占领城池,我私下认为错了。您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就可以不去攻打而使城邑降服,不通过战斗而夺取土地,只要发出征召文告就让您平定广阔的土地,可以吗?”武信君说:“你说的是什么意思?”蒯通回答说:“如今范阳令应当整顿他的人马用来坚守抵抗,可是他胆小怕死,贪恋财富而爱慕尊贵,所以他本打算走在天下人的前面来投降,又害怕您认为他是秦国任命的官吏,像以前被攻克的十座城池的官吏一样被杀死。可是,如今范阳城里的年轻人也正想杀掉他,自己据守城池来抵抗您。您为什么不把侯印让我带去,委任范阳令,范阳令就会把城池献给您,年轻人也不敢杀他们的县令了。让范阳令坐着彩饰豪华的车子,奔驰在燕国、赵国的郊野。燕国、赵国郊野的人们看见他,都会说这就是范阳令,他是率先投降的啊,马上就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了,燕、赵的城池就可以不用攻打而投降了。这就是我说的传檄而平定广阔土地的计策。”武信君听从了他的计策,派遣蒯通赐给范阳令侯印。赵国人听到这个消息,不战而降的有三十余座城池。

《史记 张耳陈馀列传》

韩信领兵向东进发,还没渡过平原津,听说汉王派郦食其已经说服齐王归顺了。韩信打算停止进军。范阳说客蒯通规劝韩信说:“将军是奉诏攻打齐国,汉王只不过暗中派遣一个密使游说齐国投降,难道有诏令停止将军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呢?况且郦生不过是个读书人,坐着车子,鼓动三寸之舌,就收服齐国七十多座城邑。将军率领数万大军,一年多的时间才攻克赵国五十多座城邑。为将多年,反不如一个读书小子的功劳吗?”于是韩信认为他说得对,听从他的计策,就率军渡过黄河。齐王听从郦生的规劝以后,挽留郦生开怀畅饮,撤除了防备汉军的设施。韩信乘机突袭齐国属下的军队,很快就打到国都临菑。齐王田广认为被郦生出卖了,就把他煮死,而后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国求救。韩信平定临菑以后,就向东追赶田广,一直追到高密城西。楚国也派龙且率领兵马,号称二十万,前来救援齐国。

齐王田广和司马龙且两支部队合兵一起与韩信作战,还没交锋,有人规劝龙且说:“汉军远离国土,拼死作战,其锋芒锐不可挡。齐楚两军在本乡本土作战,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沟高垒,坚守不出。让齐王派他亲信大臣,去安抚已经沦陷的城邑,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们的国王还在,楚军又来援救,一定会反叛汉军。汉军客居两千里之外,齐国城邑的人都纷纷起来反叛他们,那势必得不到粮食,这就可以迫使他们不战而降。”龙且说:“我一向了解韩信的为人,容易对付他。而且援救齐国,不战而使韩信投降,我还有什么功劳?如今战胜他,齐国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给我,为什么不打?”于是决定开战,与韩信隔着潍水摆开阵势。韩信下令连夜赶做一万多口袋,装满沙土,堵住潍水上游,带领一半军队渡过河去,攻击龙且,***装战败,往回跑。龙且果然高兴地说:“本来我就知道韩信胆小害怕。”于是就渡过潍水追赶韩信。韩信下令挖开堵塞潍水的沙袋,河水汹涌而来,龙且的军队一多半还没渡过河去,韩信立即回师猛烈反击,杀死了龙且。龙且在潍水东岸尚未渡河的部队,见势四散逃跑,齐王田广也逃跑了。韩信追赶败兵直到城阳,把楚军士兵全部俘虏了。

汉四年(前203),韩信降服且平定了整个齐国。派人向汉王上书,说:“齐国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面的边境与楚国交界,不设立一个暂时代理的王来镇抚,局势一定不能稳定。为有利于当前的局势,希望允许我暂时代理齐王。”正当这时,楚军在荥阳紧紧地围困着汉王,韩信的使者到了,汉王打开书信一看,勃然大怒,骂道:“我在这儿被围困,日夜盼着你来帮助我,你却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汉王的脚,凑近汉王的耳朵说:“目前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趁机册立他为王,很好地待他,让他自己镇守齐国。不然可能发生变乱。”汉王醒悟,又故意骂道:“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做真王罢了,何必做个暂时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张良前往,册立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军队攻打楚军。

楚军失去龙且后,项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规劝齐王韩信说:“天下人对秦朝的统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灭后,按照功劳裂土分封,各自为王,以便休兵罢战。如今汉王又兴师东进,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夺他人的封地,已经攻破三秦,率领军队开出函谷关,收集各路诸侯的军队向东进击楚国,他的意图是不吞并整个天下,不肯罢休,他贪心不足到这步田地,太过份了。况且汉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项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项王的怜悯使他活下来,然而一经脱身,就背弃盟约,再次进攻项王。他是这样地不可亲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认为和汉王交情深厚,替他竭尽全力作战,最终还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够延续到今天,是因为项王还存在啊。当前刘、项争夺天下的胜败,举足轻重的是您。您向右边站,那么汉王胜,您向左边站,那么项王胜。***若项王今天被消灭,下一个就该消灭您了。您和项王有旧交情,为什么不反汉与楚联和,三分天下自立为王呢?如今,放过这个时机,必然要站到汉王一边攻打项王,一个聪明睿智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做吗?”韩信辞谢说:“我侍奉项王,官不过郎中,职位不过是个持戟的卫士,言不听,计不用,所以我背楚归汉。汉王授予我上将军的印信,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身上的衣服给我穿,把好食物让给我吃,言听计用,所以我才能够到今天这个样子。人家对我亲近、信赖,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变心。希望您替我辞谢项王的盛情!”

武涉走后,齐国人蒯通知道天下胜负的关键在于韩信,想出奇计打动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规劝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看相技艺。”韩信说:“先生给人看相用什么方法?”蒯通回答说:“人的高贵卑贱在于骨骼,忧愁、喜悦在于面色,成功失败在于决断。用这三项验证人相万无一失。”韩信说:“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么样?”蒯通回答说:“希望随从人员暂时回避一下。”韩信说:“周围的人离开吧。”蒯通说:“看您的面相,只不过封侯,而且还有危险不安全。看您的背相,显贵而不可言。”韩信说:“这话是什么意思呢?”蒯通说:“当初,天下举兵起事的时候,英雄豪杰纷纷建立名号,一声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云雾那样聚集,像鱼鳞那样杂沓,如同火焰迸飞,狂风骤起。正当这时,关心的只是灭亡秦朝罢了。而今,楚汉分争,使天下无辜的百姓肝胆涂地,父子的尸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数不胜数。楚国人从彭城起事,转战四方,追逐败兵,直到荥阳,乘着胜利,像卷席子一样向前挺进,声势震动天下。然后军队被困在京、索之间,被阻于成皋以西的山岳地带不能再前进,已经三年了。汉王统领几十万人马在巩县、洛阳一带抗拒楚军,凭借着山河的险要,虽然一日数战,却无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败,几乎不能自救。在荥阳战败,在成皋受伤,于是逃到宛、叶两县之间,这就是所说的智尽勇乏了。将士的锐气长期困顿于险要关塞而被挫伤,仓库的粮食也消耗殆尽,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人心动荡,无依无靠。以我估计,这样的局面不是天下的圣贤就不能平息这场天下的祸乱。当今刘、项二王的命运都悬挂在您的手里。您协助汉王,汉王就胜利;协助楚王,楚王就胜利。我愿意披肝沥胆,敬献愚计,只恐怕您不***纳啊。果真能听从我的计策,不如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同时存在下去,你和他们三分天下,鼎足而立,形成那种局面,就没有谁敢轻举妄动。凭借您的贤能圣德,拥有众多的人马装备,占据强大的齐国,迫使燕、赵屈从,出兵到刘、项两军的空虚地带,牵制他们的后方,顺应百姓的心愿,向西去制止刘、项分争,为军民百姓请求保全生命,那么,天下就会迅速地群起而响应,有谁敢不听从!而后,割取大国的疆土,削弱强国的威势,用以分封诸侯。诸侯恢复之后,天下就会感恩戴德,归服听命于齐。稳守齐国故有的疆土,据有胶河、泗水流域,用恩德感召诸侯,恭谨谦让,那么天下的君王就会相继前来朝拜齐国。听说:‘苍天赐予的好处不接 受反而会受到惩罚;时机到了不***取行动,反而要遭祸殃’。希望您仔细地考虑这件事。”

韩信说:“汉王给我的待遇很优厚,他的车子给我坐,他的衣裳给我穿,他的食物给我吃。我听说,坐人家车子的人,要分担人家的祸患,穿人家衣裳的人,心里要想着人家的忧患,吃人家食物的人,要为人家的事业效死,我怎么能够图谋私利而背信弃义呢!”蒯通说:“你自认为和汉王友好,想建立流传万世的功业,我私下认为这种想法错了。当初常山王、成安君还是平民百姓时,结成割掉脑袋也不反悔的交情,后来因为张黡、陈泽的事发生争执,使得二人彼此仇恨。常山王背叛项王,捧着项婴的人头逃跑,归降汉王。汉王借给他军队向东进击,在泜水以南杀死了成安君,身首异处,被天下人耻笑。这两个人的交情,可以说是天下最要好的。然而到头来,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这是为什么呢?祸患产生于贪得无厌而人心又难以猜测。如今您打算用忠诚、信义与汉王结交,一定比不上张耳、陈余结交更巩固,而你们之间的关连的事情又比张黡、陈泽的***重要的多,所以我认为您断定汉王不会危害自己,也错了。大夫文种、范蠡使濒临灭亡的越国保存下来,辅佐勾践称霸诸侯,功成名就之后,文种被迫***,范蠡被迫逃亡。野兽已经打完了,猎犬被烹杀。以交情友谊而论,您和汉王就比不上张耳与成安君了,以忠诚信义而论也就赶不上大夫文种、范蠡与越王勾践了。从这两个事例看,足够您断定是非了。希望您深思熟虑地考虑。况且我听说,勇敢、谋略使君主感到威胁的人,有危险;而功勋卓著冠盖天下的人得不到赏赐。请让我说一说大王的功绩和谋略吧:您横渡西河,俘虏赵王,生擒夏说,带领军队夺取井陉,杀死成安君,攻占了赵国,以声威镇服燕国,平定安抚齐国,向南摧毁楚国军队二十万,向东杀死楚将龙且,西面向汉王捷报,这可以说是功劳天下无二。而计谋出众,世上少有。如今您据有威胁君主的威势,持有不能封赏的功绩,归附楚国,楚国人不信任;归附汉国,汉国人震惊恐惧:您带着这样大的功绩和声威,那里是您可去的地方呢?身处臣子地位而有着使国君感到威胁的震动,名望高于天下所有的人,我私下为您感到危险。”韩信说:“先生暂且说到这儿吧!让我考虑考虑。”

此后过了数日,蒯通又对韩信说:“能够听取别人的善意,就能预见事情发展变化的征兆,能反复思考,就能把握成功的关键。听取意见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决策失误而能够长治久安的人,实在少有。听取意见很少判断失误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惑乱他;计谋筹划周到不本末倒置的人,就不能用花言巧语去扰乱他。甘愿做劈柴喂马差事的人,就会失掉争取万乘之国权柄的机会;安心微薄俸禄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高位。所以办事坚决是聪明人果断的表现,犹豫不决是办事情的祸害。专在细小的事情上用心思,就会丢掉天下的大事,有判断是非的智慧,决定后又不敢冒然行动,这是所有事情的祸根。所以俗话说:“猛虎犹豫不能决断,不如黄蜂、蝎子用毒刺去螫;骏马徘徊不前,不如劣马安然慢步;勇士孟贲狐疑不定,不如凡夫俗子,决心实干,以求达到目的;即使有虞舜、夏禹的智慧,闭上嘴巴不讲话,不如聋哑人借助打手势起作用’。这些俗语都说明付诸行动是最可宝贵的。所有的事业都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时机难以抓住而容易失掉。时机啊时机,丢掉了就不会再来。希望您仔细地考虑斟酌。”韩信犹豫不决,不忍心背叛汉王,又自认为功勋卓著,汉王终究不会夺去自己的齐国,于是谢绝了蒯通。蒯通的规劝没有被***纳,就***装疯癫做了巫师。

高祖从平叛陈豨的军中回到京城,见韩信已死,又高兴又怜悯他,问:“韩信临死时说过什么话?”吕后说:“韩信说悔恨没有***纳蒯通的计谋。”高祖说:“那人是齐国的说客。”就诏令齐国捕捉蒯通。蒯通被带到,皇上说:“你唆使淮阴侯反叛吗?”回答说:“是。我的确教过他,那小子不***纳我的计策,所以有自取灭亡的下场。***如那小子***纳我的计策,陛下怎能够灭掉他呢?”皇上生气地说:“煮了他。”蒯通说:“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说:“你唆使韩信造反,有什么冤枉?”蒯通说:“秦朝法度败坏,***瓦解的时候,山东六国大乱,各路诸侯纷纷起事,一时天下英雄豪杰象乌鸦一样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

杰都来抢夺它,于是才智高超,行动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对着尧狂叫,尧并不是不仁德,只因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当这时,我只知道有个韩信,并不知道有陛下。况且天下磨快武器、手执利刃想干陛下所干的事业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从心罢了。您怎么能够把他们都煮死呢?”高祖说:“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过。

《史记 淮阴侯列传》

太史公说:蒯通的计谋实在是厉害呀!它既搞乱了齐国而又骄纵坏了淮阴侯,最后又害死了田横、韩信这两个人!蒯通擅长于纵横之说,曾写书论战国时期的权变方策,总共八十一篇。蒯通与齐国人安期生要好,安期生曾谋求项羽任用他,但项羽不能***用他的策谋。后来项羽又想封他们二人爵位,但他们不肯受爵,就逃走了。田横节操高尚,宾客仰慕他的高义而愿意随他去死,这难道还不是至为贤能的人吗?我根据事实把他的事迹记录在这里。但是非常可惜,当时没有善于绘画的人,没有把他的容貌和业绩描画下来,什么原因呢?

《史记田儋列传赞》

蒯通,范阳人也,本与武帝同讳。楚汉初起,武臣略定赵地,号武信君。通说范阳令徐公曰:“臣,范阳百姓蒯通也,窃闵公之将死,故吊之。虽然,贺公得通而生也。”徐公再拜曰:“何以吊之?”通曰:“足下为令十余年矣,之父,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甚众。慈父孝子所以不敢事刃于公之腹者,畏秦法也。今天下大乱,秦政不施,然则慈父孝子将争接刃于公之腹,以复其怨而成其名。此通之所以吊者也。”曰:“何以贺得子而生也?”曰:“赵武信君不知通不肖,使人候问其死生,通且见武信君而说之,曰:‘必将战胜而后略地,攻得而后下城,臣窃以为殆矣。用臣之计,毋战而略地,不攻而下城,传檄而千里定,可乎?’彼将曰:‘何谓也?’臣因对曰:‘范阳令宜整顿其士卒以守战者也,怯而畏死,贪而好富贵,故欲以其城先下君。先下君而君不利之,则边地之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降而身死’,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为君计者,莫若以黄屋朱轮迎范阳令,使驰骛于燕、赵之郊,则边城皆将相告曰‘范阳令先下而身富贵’,必相率而降,犹如阪上走丸也。此臣所谓传檄而千里定者也。”徐公再拜,具车马遣通。通遂以此说武臣。武臣以车百乘、骑二百、侯印迎徐公。燕、赵闻之,降者三十余城。如通策焉。

后汉将韩信虏魏王,破赵、代,降燕,定三国,引兵将东击齐。未度平原,闻汉王使郦食其说下齐,信欲止。通说信曰:“将军受诏击齐,而汉独发间使下齐,宁有诏止将军乎?得以得无行!且郦生一士,伏轼掉三寸舌,下齐七十余城,将军将数万之众,乃下赵五十余城。为将数岁,反不如一竖儒之功乎!”于是信然之,从其计,遂度河。齐已听郦生,即留之纵酒,罢备汉守御。信因袭历下军,遂至临菑。齐王以郦生为欺己而亨之,因败走。信遂定齐地,自立为齐***王。汉方困于荥阳,遣张良即立信为齐王,以安固之。项王亦遣武涉说信,欲与连和。

蒯通知天下权在信,欲说信令背汉,乃先微感信曰:“仆尝受相人之术,相君之面,不过封侯,又危而不安;相君之背,贵而不可言。”信曰:“何谓也?”通因请间,曰:“天下初作难也,俊雄豪桀建号壹呼,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袭,飘至风起。当此之时,忧在亡秦而已。今刘、项分争,使人肝脑涂地,流离中野,不可胜数。汉王将数十万众,距巩、雒、岨山河,一日数战,无尺寸之功,折北不救,败荥阳,伤成皋,还走宛、叶之间,此所谓智勇俱困者也。楚人起彭城,转斗逐北,至荥阳,乘利席胜,威震天下,然兵困于京、索之间,迫西山而不能进,三年于此矣。锐气挫于险塞,粮食尽于内藏,百姓罢极,无所归命。以臣料之,非天下贤圣,其势固不能息天下之祸。当今之时,两主县命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臣愿披心腹,堕肝胆,效愚忠,恐足下不能用也。方今为足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立,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强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以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天下孰敢不听!足下按齐国之故,有淮、泗之地,怀诸侯以德,深拱揖让,则天下君王相率而朝齐矣。盖闻‘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弗行,反受其殃’。愿足下孰图之。”

信曰:“汉遇我厚,吾岂可见利而背恩乎!”通曰:“始常山王、成安君故相与为刎颈之交,及争张黡、陈释之事,常山王奉头鼠窜,以归汉王。借兵东下,战于鄗北,成安君死于泜水之南,头足异处。此二人相与,天下之至F52A也,而卒相灭亡者,何也?患生于多欲而人心难测也。今足下行忠信以交于汉王,必不能固于二君之相与也,而事多大于张黡、陈释之事者,故臣以为足下必汉王之不危足下,过矣。大夫种存亡越,伯句践,立功名而身死。语曰:‘野禽殚,走犬亨;敌国破,谋臣亡。’故以交友言之,则不过张王与成安君;以忠臣言之,则不过大夫种。此二者,宜足以观矣。愿足下深虑之。且臣闻之,勇略震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足下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下井陉,诛成安君之罪,以令于赵,胁燕定齐,南摧楚人之兵数十万众,遂斩龙且,西乡以报,此所谓功无二于天下,略不出出者也。今足下挟不赏之功,戴震主之威,归楚,楚人不信;归汉,***震恐。足下欲持是安归乎?夫势在人臣之位,而有高天下之名,切为足下危之。”信曰:“生且休矣,吾将念之。”

数日,通复说曰:“听者,事之候也;计者,存亡之机也。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儋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计诚知之,而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故猛虎之犹与,不如蜂虿之致B063;孟贲之狐疑,不如童子之必至。此言贵能行之也。夫功者,难成而易败;时者,难值而易失。‘时乎时,不再来。’愿足下无疑臣之计。”信犹与不忍背汉,又自以功多,汉不夺我齐,遂谢通。通说不听,惶恐,乃阳狂为巫。

天下既定,后信以罪废为淮阴侯,谋反被诛,临死叹曰:“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高帝曰:“是齐辩士蒯通。”乃诏齐召蒯通。通至,上欲亨之,曰:“昔教韩信反,何也?”通曰:“狗各吠非其主。当彼时,臣独知齐王韩信,非知陛下也。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高材者先得。天下匈匈,争欲为陛下所为,顾力不能,可殚诛邪!”上乃赦之。

至齐悼惠王理,曹参为相,礼下贤人,请通为客。

初,齐王田荣怨项羽,谋举兵畔之,劫齐士,不与者死。齐处士东郭先生、梁石君在劫中,强从。及田荣败,二人丑之,相与入深山隐居。客谓通曰:“先生之于曹相国,拾遗举过,显贤进能,齐功莫若先生者。先生知梁石君、东孝先生世俗所不及,何不进之于相国乎?”通曰:“诺。臣之里妇,与里之诸母相善也。里妇夜亡肉,姑以为盗,怒而逐之。妇晨去,过所善诸母,语以事而谢之。里母曰:‘女安行,我今令而家追女矣。’即束缊请火于亡肉家,曰:‘昨暮夜,犬得肉,争斗相杀,请火治之。’亡肉家遽追呼其妇。故里母非谈说之士也,束缊乞火非还妇之道也,然物有相感,事有适可。臣请乞火于曹相国。”乃见相国曰:“妇人有夫死三日而嫁者,有幽居守寡不出门者,足下即欲求妇,何取?”曰:“取不嫁者。”通曰:“然则求臣亦犹是也,彼东郭先生、梁石君,齐之俊士也,隐居不嫁,未尝卑节下意以求仕也。愿足下使人礼之。”曹相国曰:“敬受命。”皆以为上宾。

通论战国时说士权变,亦自序其说,凡八十一首,号曰《隽永》。

初,通善齐人安其生,安其生尝干项羽,羽不能用其策。而项羽欲封此两人,两人卒不肯受。

《汉书·卷四十五·蒯伍江息夫传第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