贤良方正是什么_贤良方正孝廉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03 0
  1. 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2. 孝廉的制度背景
  3. 汉代孝廉选举制有什么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问题一:诸侯相举贤良方正言极谏是什么意思 就是指的诸侯们各自都找优秀的人希望那些优秀的人才能够进谏非常有道理的言论这个指的是百家争鸣言论比较自由春秋战国时期

问题二:方正什么意思? 1. 指人行为、品性正直无邪。 《管子?形势解》:“人主身行方正……行发於身而为天下法式者,人唯恐其不复行也。”《东观汉记?吴良传》:“z 吴良 {以清白方正称。”《旧唐书?儒学传上?徐文远》:“ 文远 方正纯厚,有儒者风。” 明 陈继儒 《珍珠船》卷四:“ 崔遵度 性方正,深於琴。” 鲁迅 《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2. 古代制科之一。 汉文帝 时始诏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多为举荐;后成为制科之一,如 唐 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 清 代有“孝廉方正科”,有举荐和自荐之别,先荐,后廷试。以德行方正为取士的主要标准。 3. 正方形;四四方方。 《周髀算经》卷上“圆出於方,方出於矩” 汉 赵爽 述:“圆规之数,理之以方;方,周匝也。方正之物,出之以矩;矩,广长也。” 冰心 《寄小读者》十五:“她学得极快,口音清楚,写的字也很方正。” 吴组缃 山洪》一:“他的脸形方正。”

问题三: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以匡朕之不逮 什么意思 及时举荐有才能并且正直而敢于直言意见、极力劝谏的人,用来弥补我能力之不及。

贤良方正是什么_贤良方正孝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问题四:什么什么方正(成语) 贤良方正

问题五:品质是什么意思 你指的是人的品质,还是物的品质

人的指的:指人的行为和作风所显示的思想、品性、认识等实质。

物的:既简单又非常难的问题,大概能够回答的人没有。翻阅的参考书中这样写着:为了判断其制品或部品是否达到其使用目的顾客的约定的评价对象和固有的性质。对于五金部品来讲,就是孔径、弯曲的高度等。

问题六:贤良方正的动物是什么生肖? 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你若是写作文的话,爱写什么写什么,稍微说下理由就行。比如:XX就像狗的贤良方正,一天天不分黑白单调把门,但却从不懈怠,一有贤便摇尾晃脑逗主人开心。

问题七:乾坤是什么意思 qián kūn ㄑㄧㄢ@ ㄎㄨㄣ

乾坤

◎ 乾坤 qiánkūn

(1) [he***en and earth]∶天地

扭转乾坤

(2) [male and female]∶男女

qián kūn ㄑㄧㄢ@ ㄎㄨㄣ 乾坤

亦作“乾川2”。 1.《易》的乾卦和坤卦。《易?系辞下》:“ 黄帝 尧 舜 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大戴礼记?保傅》:“《春秋》之元、《诗》之《关雎》、《礼》之《冠》《昏》、《易》之《乾》《巛》,皆慎始敬终云尔。” 明 何楷 《古周易订诂》卷一:“《周易》首《乾》《坤》。”

(2).称天地。《易?说卦》:“乾为天……坤为地。” 汉 班固 《典引》:“经纬乾坤,出入三光。”《孔子家语?执辔》:“倮虫三百有六十而人为之长,此乾巛之美也。” 金 元好问 《自题中州集后》诗之三:“万古骚人呕肺肝,乾坤清气得来难。” 清 蒲松龄聊斋志异?谕鬼》:“岂乾坤两大中,凶顽任尔。”

(3).称日月。 唐 杜甫 《登岳阳楼》诗:“ 吴 楚 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杨伦 笺注引 董斯张 曰:“考《水经注》: 洞庭 湖广圆五百里,日月若出没其中。”

(4).国家;江山;天下。《敦煌曲子词?浣溪沙》:“竭节尽忠扶社稷,指山为誓保乾坤。” 宋 杨万里 《得亲老家问》诗之二:“乾坤裂未补,簪笏达何荣?”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一折:“治世圣人生,指日乾坤定。” 明 吴承恩 《寄渔石唐公》诗:“青山已信公真隐,肯为乾坤出野堂。”

(5).指局势,大局。 清 秋瑾 《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诗:“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陈毅 《过贵阳》诗:“共庆长征人未老, 遵义 会议定乾坤。”

(6).指帝、后。《后汉书?皇甫规传》:“ 梁太后 临朝, 规 举贤良方正。对策曰:‘……陛 *** 兼乾坤,哲纯茂。’” 王先谦 集解引 胡三省 曰:“以坤母临朝,以君天下,行乾之德,故曰体兼乾坤。”

(7).玄虚;花招。《儒林外史》第二三回:“ 牛玉圃 道:‘你放的,你弄的好乾坤哩!’”《黄绣球》第十回:“ 黄通理 道:‘你怎样去了就将近一天?又同那尼姑们弄些什么乾坤出来?’ 黄绣球 拍掌大笑说:‘这个乾坤大着呢!神仙也猜不到的。’”

问题八:提及汉朝剑出鞘是什么意思? 汉朝剑出鞘,意味着随时准备战斗,这个东西和现代意思一样

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

察举制度 :

chá jǔ

汉代选官制度。始于武帝时,由丞相、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合格即任以官职,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是士大夫仕进的主要途径。

汉代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原为选拔之意。由丞相、御史、列侯、刺史、守相等推举,经过考核,任以官职。起于汉初,至武帝时成为定制,有孝廉、贤良文学、秀才等科。是两汉重要出仕途径之一。后世有食之。诏曰:‘朕闻之,天生民,为之置君以养治之......令至,其悉思朕之过失,及知见之所不及,亡以启告朕。及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楝者,以匡朕之不逮。”《汉书.武帝纪》:“建元元年冬十月,诏丞相、御史、列侯、中二千石、二千石、诸侯相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又“元关元年冬十一月,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宋书.百官志》:“汉武帝元年封四年,令诸州岁各举秀才一人。”

从汉代至隋代的一种选官制度。皇朝根据不同需要设立各种科目,指定有关官员担任举主,依规定贡上相应人才,经朝廷检验后给予录用或升迁。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秀才科;由皇帝不定期地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或诏举,如贤良、文学、明经、有道等科。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

战国时随“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落,以推荐方法选录官吏已形成较为普遍的风气。西汉初汉高祖刘邦曾下诏征召贤能。汉文帝二年(前178)下诏,察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十五年,又诏诸侯王、公卿、郡守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被举者百余人参加对策,并根据等第授予官职。特科察举的制度因此正式成立。

汉武帝时,董仲舒认为当时官吏多出于“任子”或“赀选”,未必称职,建议由列侯、郡守岁贡吏民之贤者二人于朝。武帝***纳了他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

汉代的特科,后来又发展出文学、方正、至孝、有道、敦朴、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等等。特科中,贤良、方正、有道、敦朴、明阴阳灾异等科的应举者要参加对策,按皇帝指定的策题发表对政事的见解;明经科则要参加射策,即经术考试,然后方得除授。汉代的岁举,除孝廉外还有廉吏等科。秀才最初为特举,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东汉因避光武帝刘秀名讳,秀才改称茂才。

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才能被任命为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东汉初年王朝规定,除少数德行优异者外,孝廉举前都应有担任郡县属吏的经历,以保证其真正具有行政经验。和帝时,改按郡人口比例确定察举员额,每二十万人岁举孝廉一人,以此递增;不足二十万者二岁一人,不足十万者三岁一人。顺帝阳嘉元年(132),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由此,岁举一途遂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从西汉到东汉初,察举的实施比较严格。被举者如被发现不合标准,举主要承担责任,被贬秩、免官。察举保证了王朝对行政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孝廉一科,“名公巨卿多出之”,是***官员的重要来源。但随东汉后期的政治***,权贵豪门请托舞弊,曾经造成严重的察举不实。时有谚讽刺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孝廉的制度背景

科举制度的相关知识如下:

1、察举制

汉代一种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方正、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明经、有道等。定期的察举科目称为常科或岁举,如孝廉、茂才科;由皇帝不定期下诏要求贡举的为特科或诏举,如贤良方正、文学、明经、有道等科。

察举的对象既有平民,也有现任的吏员。汉文帝十五年(前165),诏举贤良能直言极谏者参加对策,并根据等第授予官职,特科察举的制度由此正式确立。

2、征辟制

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征是指皇帝下诏聘召,有时也称为特诏或特征。皇帝下诏指名征聘,往往是由于被征聘者在社会上颇负声望,或是出于大臣的推荐。

辟是指公卿或州郡征调某人为掾属,再向朝廷推荐,汉时也称辟召或辟除。皇帝下诏征聘或官府辟召,被征辟者可以应聘,也可托词不就。在汉代的选官制度中,征辟制地位仅次于察举制。

3、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于元光元年(前134)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

秀才在西汉后期成了岁举,举主为刺史,遂形成州举秀才、郡举孝廉的体制。孝廉举至中央后,经选拔才能被任命为地方或中央的有关官职。汉顺帝阳嘉元年(132),规定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孝廉科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

从西汉到东汉初,察举的实施比较严格,保证了王朝对行政人才的需求,特别是孝廉一科是***官员的重要来源。但东汉后期的政治***,造成了严重的察举不实。

汉代孝廉选举制有什么特点?并说明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举孝廉

两汉王朝总共四百余年,是中国历史上的昌盛时期。汉代统治者认真总结秦朝迅速覆灭的历史教训,虽然在政治体制上沿袭秦朝,但在文化政策上有较大调整,***取了一系列有利于文学发展的措施;加之国力增强,社会进步,汉代文学出现了蓬勃发展的局面。

无论是作家的文学素养,还是文学作品的数量和种类、思想深度和艺术水平都很值得注意。汉代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等诸多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汉代***用推荐和考试相结合的办法录用人才,为作家群体的生成提供了许多机遇。西汉朝廷诏举贤良方正,州郡举孝廉、秀才,东汉又增加敦朴、有道、贤能、直言、独行、高节、质直、清白等科目,广泛搜罗人才。

两汉选拔人才注重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

1.孝廉是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考试的一种科目,属于选拔任用官员的一项制度。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2.汉代孝廉是选拔、任用官员中最主要、最重要的制度。汉武帝时,***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元光元年(前134年)下诏郡国每年察举孝者﹑廉者各一人。不久,这种察举就通称为举孝廉,并成为汉代察举制中最为重要的岁举科目,“名公巨卿多出之”,是汉代***官员的重要来源。孝廉举至中央后,按制度并不立即授以实职,而是入郎署为郎官,承担宫廷宿卫,目的是使之“观大臣之能”,熟悉朝廷行政事务。然后经选拔,根据品第结果被任命不同的职位,如地方的县令、长、相,或中央的有关官职。一般情况下,举孝廉者都能被授与大小不一的官职。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根据尚书令左雄的建议,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同时又制定了“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这一重要制度,即中央对儒生出身的孝廉,要考试经术,文吏出身的则考试笺奏。从此以后,岁举这一途径就出现了正规的考试之法,孝廉科因而也由一种地方长官的推荐制度,开始向中央考试制度过渡。师古曰:“孝谓曰善事父母者,廉谓清洁有廉隅者。”

3.举孝廉是汉武帝推崇儒家之后实施的制度,制度实施初期,确实起到了弘扬儒家思想,移风易俗的作用,很多文学家因此脱颖而出。根据儒家的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任官从政以廉为方,因此,察举孝廉被确定为选拔人才的最重要的科目,成为汉代察举制度最有代表性的典型科目。然而终两汉之世,孝廉往往连称而混同于一科。被举者多为州郡属吏或通晓儒经的儒生,被举后,没有官职者授以官职,原为小官者升为大官。自汉武帝之后,至于东汉,从地方官吏到朝廷的名公巨卿,有不少是孝廉出身,对汉代政治影响很大。通过举孝廉,在社会上造成在家为孝子,出仕做廉吏的舆论和风尚,起了化元元,移风俗的社会教育作用。察举孝廉在西汉时考核比较严格,吏治也较清明。两汉选拔人才注重学问品行,也不排斥对有文学创作才能者的录用,许多作家之所以能够脱颖而出,主要并不是他们经通行修,而是在于他们的文才。尽管以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而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

4.举孝廉容易被地方豪强滥用和把持,所以在东汉时期,作用很坏。察举容易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东汉中期之后,考核松弛,察举不实,有不少滥竽充数者,竟闹出察孝廉父别居的大笑话,这和吏治***互为因果,造成恶性循环。当时的士子为了通过孝廉这一途径进入仕途,矫伪饰行,沽名钓誉,请托权贵,以获取孝廉的美名。有一个叫许武的人,被推举为孝廉。他考虑到两个弟弟还未显名,为了使他们出名,同他们商议后,便召来全宗族的人,把家产分为三份,他自己的那一份皆是肥田广宅,两个弟弟所得家产既少又差。但两个弟弟一点都不与兄长争执,宗族和乡里的人都称赞两个弟弟的谦让而责备兄长的贪鄙,结果两个弟弟被推举为孝廉。事后,许武又召集宗族的人,向他们说明真相,并说:“我现在的产业***家时增加了三倍,现将所有的财产全部分与两个弟弟”。于是许武的名声大振,后被调至中央任长乐少府。

5.由于举孝廉的负面影响太大。所以后世一直在改进官员选拔制度。魏晋南北朝为九品中正制,唐代以后盛行科举制。

举孝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