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诗人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2 0
  1.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2. 脱胎换骨怎么造句
  3.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原文_翻译及赏析
  4. 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诗词鉴赏
  5. 古韵今声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周敦颐的《爱莲说》。该文以莲喻人,赞扬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稍后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堪称与《爱莲说》相比肩的精美小品。但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教材,广为人知;而黄庭坚本人以诗名世,他的散文创作被掩盖了。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诗、书、文均有极高造诣,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一生风波跌宕,饱受磨难。在北宋党争中,他属旧党,屡遭贬谪。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他都以气节自励。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点铁成金脱胎换骨的诗人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黄庭坚一开始就连用三个类比:国士、国色、国香,将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黄庭坚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类似:“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为什么黄庭坚要特意点出这两点呢?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中,最能见出君子的品格。在第一种环境下,君子尚未成名,无人赏识,要耐得住寂寞;在第二种环境下,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遁世无闷”句,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孔疏》:“遁世无闷者,谓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上云遁世无闷,心处僻陋,不见是而无闷,此因见世俗行恶,是亦无闷,故再起无闷之文。”《易·大过》《象传》:“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疏》:“明君子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遁乎世而无忧,欲有遁难之心,其操不改。凡人则不能然,惟君子独能如此。”可见,只有君子才能在这两种环境中卓然挺立。“含章”句,亦出自《易经》。《易经》第六三章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章,即文***,也就是美德。含章,即藏善,韬光养晦,保养美德。贞,正。含章可贞:蕴含美德,心地守正。时,时机。成,居功。君子应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再行动。含蕴秀美,品德坚贞;如为天子做事,不要居功,则有善终。黄庭坚在这里又一次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一是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就像兰花,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香味不明显。二是把握时机。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如兰花,一阵清风吹过,香气芬芳,远近皆知。

接下来,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花少,则含蓄,不张扬;香味远,则有真才实学,内蕴丰富。作者还指出,“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椒,一种香味浓烈的常见草本植物,此处指庸碌之辈。士大夫虽然品德修养不如君子,但较之庸碌常人,又已远甚。可叹的是,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在这里,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叹。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周敦颐《爱莲说》就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黄庭坚也说:“兰似君子。”此文写于他贬居戎州之时。戎州有山名兰山,上有野生兰花。他将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为“幽芳亭”。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属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黄鲁直书》)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他的诗也反复吟咏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答李康文》、《和答刘中叟殿院》、《寄晁元中十首》、《寄傅君倚同年》、《次韵答黄与迪》等诗。他还亲手书写了唐韩伯庸的《幽兰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佳作。

黄庭坚学识广博,善用典故。他提倡广泛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这篇短文中,黄庭坚随手引用《易经》、《离骚》,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

 在北宋的著名散文中,能与周敦颐的《爱莲说》相提并论的文章少之又少。《书幽芳亭记》便是其中之一自信。接下来我为大家带来了书幽芳亭记的译文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士之才德盖一国,则曰国士;女之色盖一国,则曰国色;兰之香盖一国,则曰国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人逐臣而后贵之也。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

 然兰蕙之才德不同,世罕能别之。予放浪江湖之日久,乃尽知其族。盖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大概山林中十蕙而一兰也。《离骚》曰:“予既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是以知不独今,楚人贱蕙而贵兰久矣。兰蕙丛出,莳以砂石则茂,沃以汤茗则芳,是所同也。至其发花,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世论以为国香矣。乃曰“当门不得不锄”,山林之士,所以往而不返者耶!

译文

 如果一个士人的才能和品德超过其他的士人,那么就成为国士;如果一个女子的姿色超过其他的美女,那么就称之为国色;如果兰花的香味胜过其它所有的花那么就称之为国香。自古人们就以兰花为贵,并不是等到屈原赞兰花之后,人们才以它为贵的。兰花和君子很相似:生长在深山和贫瘠的丛林里,不因为没有人知道就不发出香味;在遭受雪霜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就是所说的避世而内心无忧,不被任用而内心无烦闷。兰花虽然含着香味形状美好,但平时与萧支没有什么两样。一阵清风吹来,他的香气芬芳,远近皆知,这就是所说的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然而兰和蕙的才能和品德不相同,世人很少有能分辨出来的。我放任自己长期流浪四方,于是完全知道兰和蕙的区别。大概兰花好似君子,蕙好像士大夫,大概山林中有十棵蕙,才有一棵兰,《离骚》中说:“我已经培植兰花九畹,又种下蕙百亩。”《招魂》说:“爱花的风俗离开蕙,普遍崇尚兰花”因此知道楚人以蕙为贱以兰为贵很久了。兰和蕙到处都能生长,即使栽种在砂石的地方也枝繁叶茂,如果用热茶水浇灌就香气芬芳,这是它们相同的地方,等到它们开花,一只干上就一朵花而香气扑鼻的是兰花,一只干上有五七朵花但是香气不足的就是蕙。虽然蕙比不上兰花,但是与椒相比却远在椒之上,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于是说当权者必须除掉,这就是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纷纷远离当局而不返回的原因啊!

赏析

 北宋的散文小品中,最著名的当属周敦颐的《爱莲说》。该文以莲喻人,赞扬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人格。稍后黄庭坚的.《书幽芳亭记》,堪称与《爱莲说》相比肩的精美小品。但由于前者被选入中学教材,广为人知;而黄庭坚本人以诗名世,他的散文创作被掩盖了。

 黄庭坚是北宋著名的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首。黄庭坚诗、书、文均有极高造诣,与苏轼并称“苏黄”。他的一生风波跌宕,饱受磨难。在北宋党争中,他属旧党,屡遭贬谪。但无论处于何种艰难的境地,他都以气节自励。此文就是他高尚品德的流露。他以自己的实际行为,达到了“文如其人、人如其文”的至高境界。

 中国古代历来有“芳草美人”的传统。这是典型的类比手法:以自然界的某种动植物来类比人的品行。周敦颐建立起了莲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黄庭坚此文则建立起兰与君子之间的牢固类比关系。

 黄庭坚一开始就连用三个类比:国士、国色、国香,将兰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楚之逐臣”是指屈原。屈原在《离骚》里种兰、佩兰、赋兰:“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以兰来象征自己美好的品德。黄庭坚指出兰与君子十分类似:“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君子就像兰花,从不吹嘘自己,也不因无人赏识而愁闷;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摧残后,也不改变自己的本性。这两句话的精警,可与“出淤泥而不染”相比肩。

 为什么黄庭坚要特意点出这两点呢?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中,最能见出君子的品格。在第一种环境下,君子尚未成名,无人赏识,要耐得住寂寞;在第二种环境下,虽屡遭打击,而不改其操守。“遁世无闷”句,语出《易经》。《乾卦》《文言》:“初九日:潜龙勿用,何谓也?子曰:龙德而隐者也,不易乎世,不成乎名;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乐则行之,忧则违之,确乎其不可拔,潜龙也。”《孔疏》:“遁世无闷者,谓遁避世,虽逢无道,心无所闷。不见是而无闷者,言举世皆非,虽不见善而心亦无闷。上云遁世无闷,心处僻陋,不见是而无闷,此因见世俗行恶,是亦无闷,故再起无闷之文。”《易·大过》《象传》:“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孔疏》:“明君子衰难之时,卓尔独立,不有畏惧。遁乎世而无忧,欲有遁难之心,其操不改。凡人则不能然,惟君子独能如此。”可见,只有君子才能在这两种环境中卓然挺立。“含章”句,亦出自《易经》。《易经》第六三章云:“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象》曰:含章可贞,以时发也;或从王事,知光大也。”章,即文***,也就是美德。含章,即藏善,韬光养晦,保养美德。贞,正。含章可贞:蕴含美德,心地守正。时,时机。成,居功。君子应耐心等待最佳时机再行动。含蕴秀美,品德坚贞;如为天子做事,不要居功,则有善终。黄庭坚在这里又一次赞扬君子立身处世的特点:一是含蓄,不张扬,不刻意追求。就像兰花,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处,香味不明显。二是把握时机。君子一旦有机会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就会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民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如兰花,一阵清风吹过,香气芬芳,远近皆知。

 接下来,作者特意比较了兰与蕙的不同,指出兰似君子,蕙似士大夫。兰与蕙的栽培环境相同,但两者有花之多少与香味远近不同。“一干一花而香有余者兰,一干五七花而香不足者蕙。”花少,则含蓄,不张扬;香味远,则有真才实学,内蕴丰富。作者还指出,“蕙虽不若兰,其视椒则远矣。”椒,一种香味浓烈的常见草本植物,此处指庸碌之辈。士大夫虽然品德修养不如君子,但较之庸碌常人,又已远甚。可叹的是,椒居然被当世之人称为“国香”。“当门”,指当权者。当权者昏庸,不能辨别蕙与椒,更无法赏识那含蓄的、清幽的兰了。所以,那些品节高尚的“山林之士”,纷纷远离当局,“往而不返”了。在这里,作者寄予了深沉的世道感叹。

 黄庭坚对兰的推崇,是在北宋推崇君子气节的大环境下提出来的。周敦颐《爱莲说》就说:“莲,花之君子者也。”黄庭坚也说:“兰似君子。”此文写于他贬居戎州之时。戎州有山名兰山,上有野生兰花。他将之移植于院中,建一小亭,名为“幽芳亭”。在北宋党争中,黄庭坚属苏轼党,屡遭新党打击。但是,他并无怨恨詈骂之词。苏轼称赞他:“意其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驭风骑气,以与造物者游,非独今世之君子所不能用,虽如轼之放浪自弃,与世阔疏者,亦莫得而友也。”(《答黄鲁直书》)评价高得不能再高了。黄庭坚将居处先后命名为“任运堂”、“槁木庵”,表现了他随缘任运的人生态度。他为人“内刚外和”,有如兰花,含蓄,不张扬,内蕴深厚,讲求气节。他的诗也反复吟咏了兰花的高洁品质,如《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答李康文》、《和答刘中叟殿院》、《寄晁元中十首》、《寄傅君倚同年》、《次韵答黄与迪》等诗。他还亲手书写了唐韩伯庸的《幽兰赋》,流传至今,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佳作。

 黄庭坚学识广博,善用典故。他提倡广泛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厚积薄发,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在这篇短文中,黄庭坚随手引用《易经》、《离骚》,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

脱胎换骨怎么造句

 李清照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以下是为大家分享的《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浏览!

 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宋代: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赏析

 词的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领起全篇。一些词评家或称此句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或赞赏其“精秀特绝”(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它的上半句“红藕香残”写户外之景,下半句“玉簟秋”写室内之物,对清秋季节起了点染作用,说明这是“已凉天气未寒时”(韩偓《已凉》诗)。全句设色清丽,意象蕴藉,不仅刻画出四周景色,而且烘托出词人情怀。花开花落,既是自然界现象,也是悲欢离合的人事象征;枕席生凉,既是肌肤间触觉,也是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这一兼写户内外景物而景物中又暗寓情意的起句,一开头就显示了这首词的环境气氛和它的感***彩。

 上阕共六句,接下来的五句按顺序写词人从昼到夜一天内所作之事、所触之景、所生之情。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逗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明写别后的思念。词人独上兰舟,本想排遣离愁;而怅望云天,偏起怀远之思。这一句,钩连上下。它既与上句紧相衔接,写的是舟中所望、所思;而下两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则又由此生发。可以想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而这一望断天涯、神驰象外的情思和遐想,不分白日或月夜,也无论在舟上或楼中,都是萦绕于词人心头的。

 这首词上阕的后三句,使人想起另外一些词句,如“日边消息空沉沉,画眉楼上愁登临”(郑文妻孙氏《忆秦娥》),“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晏殊《诉衷情》),“困倚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以及“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李煜《相见欢》),“玉楼明月长相忆”(温庭筠《菩萨蛮》),“明月,明月,照得离人愁绝”(冯延巳《三台令》),其所抒写的情景,极其相似。如果联系这首词的起句,还令人想到李益的一首题作《写情》的七绝:“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词与诗都写了竹席,写了月光,写了西楼,同样表达了刻骨的相思,对照之下,更觉非常相似。

 词的过片“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承上启下,词意不断。它既是即景,又兼比兴。其所展示的花落水流之景,是遥遥与上阕“红藕香残”、“独上兰舟”两句相拍合的;而其所象喻的人生、年华、爱情、离别,则给人以“无可奈何花落去”(晏殊《浣溪沙》)之感,以及“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之恨。词的下阕就从这一句自然过渡到后面的五句,转为纯抒情怀、直吐胸臆的独白。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这两句也是上阕“云中”句的补充和引申,说明尽管天长水远,锦书未来,而两地相思之情初无二致,足证双方情爱之笃与彼此信任之深。前人作品中也时有写两地相思的句子,如罗邺的《雁二首》之二“江南江北多离别,忍报年年两地愁”,韩偓的《青春》诗“樱桃花谢梨花发,肠断青春两处愁”。这两句词可能即自这些诗句化出,而一经熔铸、裁剪为两个句式整齐、词意鲜明的四字句,就取得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效果。这两句既是分列的,又是合一的。合起来看,从“一种相思”到“两处闲愁”,是两情的分合与深化。其分合,表明此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其深化,则诉说此情已由“思”而化为“愁”。下句“此情无计可消除”,紧接这两句。正因人已分在两处,心已笼罩深愁,此情就当然难以排遣,而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了。

 这首诗的结拍三句,是历来为人所称道的名句。王士禛在《花草蒙拾》中指出,这三句从范仲淹《御街行》“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脱胎而来,而明人俞彦《长相思》“轮到相思没处辞,眉间露一丝”两句,又是善于盗用李清照的词句。这说明,诗词创作虽忌模拟,但可以点化前人语句,使之呈现新貌,融人自己的作品之中。成功的点化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变化原句,而且高过原句。李清照的这一点化,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王士禛也认为范句虽为李句所自出,而李句“特工”。两相对比,范句比较平实板直,不能收醒人眼目的艺术效果;李句则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这里,“眉头”与“心头”相对应,“才下”与“却上”成起伏,语句结构既十分工整,表现手法也十分巧妙,因而就在艺术上有更大的吸引力。当然,句离不开篇,这两个四字句只是整首词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非一枝独秀。它有赖于全篇的烘托,特别因与前面另两个同样工巧的四字句“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前后衬映,而相得益彰。同时,篇也离不开句,全篇正因这些醒人眼目的句子而振起。李廷机的《草堂诗余评林》称此词“语意超逸,令人醒目”,读者之所以特别易于为它的艺术魅力所吸引,其原因在此。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原文_翻译及赏析

用“脱胎换骨”造句如下:

1

经过党的教育,他决心脱胎换骨,弃恶从善。

2

他发誓今后一定要脱胎换骨,不再重蹈覆辙。

3

先前他主要学习的是孙犁的写作手法,如今从文风上看,他已脱胎换骨,能自成一家了。

4

经由您的大智大爱及教理,使我整个人脱胎换骨,我的人生观也因而大幅改善。

5

凡鸟浴火重生,化为七色彩凤。凡人脱胎换骨,可以羽化成仙。

6

前尘往事早已经是过眼云烟,她从鬼门关里走了一遭,现在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7

在三花聚顶,结成金丹的过程中,还可以使人脱胎换骨、革故鼎新,改变体质。

8

经过老师细心***后,这些问题学生如今都已脱胎换骨,成为好学生。

9

痛苦也有他的庄严,能够使俗人脱胎换骨,要做到这一步,只要做人真实就行。

10

人不是从娘胎里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迫他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

11

革故鼎新,脱胎换骨之意也;而五气朝元之要,在于收摄身心,心不外驰,情不逐物。

12

经过两年的劳动改造,他已脱胎换骨。

13

正是通过受苦,我们才脱胎换骨,达到更高的境界。

14

仔细品味这首词,可以看出,它是从宋词脱胎换骨而来的。

15

我们要改造他,争取他的内心,使他脱胎换骨。

16

知识分子必须与工农相结合,到火热的斗争中去锤炼自己,来一个脱胎换骨的改造。

17

效果真的很明显,孩子们都长了不少力气,体质显著增强,但如果说脱胎换骨那就有些过了,不太现实。

18

冷月砂风下剑光流转,九问一出,那个昔日浩瀚大漠中跃马扬鞭的倔强少年意气飞扬,帝国最优秀的少将一反压抑着的沉默,恍如脱胎换骨。

19

没有一瞬间的脱胎换骨,生命是一次次的试探,也是一场且行且至的寻觅。

20

这所监狱改造出来的人,大多数能够脱胎换骨,重新做人。

脱胎换骨

解释原为道教用语。指修道者得道以后,就转凡胎为圣胎,换凡骨为仙骨。现比喻通过教育,思想得到彻底改造。

出处宋·释惠洪《冷斋夜话》卷一:“然不易其意而造其语,谓之换骨法;窥入其意而形容之,谓之夺胎法。”

近义词换骨夺胎?洗心革面?洗手不干?换骨脱胎

反义词执迷不悟?本性难移?旧瓶新酒?死不改悔?顽固不化

语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含褒义

朱熹《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诗词鉴赏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宋代·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宋词三百首 , 宋词精选 , 婉约 , 爱情 , 怀人感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西城的杨柳逗留着春天的柔情,使我想起离别时的忧伤,眼泪很难收回。还记得当年你为我拴著归来的小舟。绿色的原野,红色的桥,是我们当时离别的情形。而如今你不在,只有水孤独地流着。

美好的青春不为少年时停留,离别的苦恨,何时才到头?飘飞的柳絮,落花满地的时候我登上楼台。即使江水都化作泪水,也流不尽,依然有愁苦在心头。

英译

Jiangchengzi Song · Qin Guan Translated by Tonggui Wang

The willows of the West City are flirting spring gently

which brought back my parting sorrow I could not s the tears.

I still remember that you tied my return boat lovingly

the green fields the red bridge and the parting scene that year

And now where are you?I can see only the river flowing.

赏析一

首句“西城杨柳弄春柔”貌似纯写景,实则有深意。因为这柳色,通常能使人联想到青春及青春易逝,又可以使人感春伤别。“弄春柔”的“柔”字,便有百种柔情,“弄”字则有故作撩拨之意。赋予无情景物以有情,寓拟人之法于无意中。“杨柳弄春柔”的结果,便是惹得人“动离忧,泪难收”。以下写因柳而有所感忆:“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碧野朱桥当日事,人不见,水空流。”这里暗示,这杨柳不是任何别的地方的杨柳,而是靠近水驿的长亭之柳,所以当年曾系归舟,曾有离别情事这地方发生。那时候,一对有情人,就踏过红色的板桥,眺望春草萋萋的原野,这儿话别。一切都记忆犹新,可是眼前呢,风景不殊,人儿已天各一方了。“水空流”三字表达的惆怅是深长的。

过片“韶华不为少年留”是因为少年既是风华正茂,又特别善感的缘故,所谓说“恨悠悠,几时休?”两句无形中又与前文的“泪难收”、“水空留”唱和了一次。“飞絮落花时节一登楼”说不登则已,“一登”就这杨花似雪的暮春时候,真正是“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这是一个极其巧妙的比喻,它妙就妙一下子将从篇首开始逐渐写出的泪流、水流、恨流挽合做一江春水,滔滔不尽地向东奔去,使人沉浸感情的洪流中。这比喻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逐渐汇合,水到渠成的。

赏析二

这首愁情词由春愁离愁写起,再写失恋之愁和叹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说是虚化了具体时空背景,仿佛将词人一生所经历之愁都凝聚浓缩在一首词中了,很富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上片前三句写初春的离别,并未出现告别的对象而悲泪滂沱,已寓无限隐情。“犹记”两句转为忆旧,“多情”指恋人,“系归舟”指飘泊重逢的激动。“碧野朱桥”是当日系舟处所,又是今日处境。“当日事”唯存记忆,而眼前是“人不见,水空流”。即谓再度离别,再度“归来”时,已无人“系舟”,只见水流了!几个波折,诉尽赴约而不遇的绝望哀情。

换头“韶华”句为议论,道破人生真理,此理虽为常理常情,但由词人体味人生后道出则有极哀切的意蕴。这青春不再,年华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终极原因,何况春天又一次完结了哩!此悠悠长恨,当然将词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伤感融注其间了。最后,将愁恨之泪化作春江,极尽夸饰之能事,却仍“流不尽,许多愁”!妙在“流不尽”!此喻,在李后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比喻基础上,又翻出一层新意,乃脱胎换骨,点铁成金之法。

创作背景 此词抒写别恨,为怀人伤别之作,据词意可知作于某年的一个暮春,当为秦观前期的作品,具体作年难以考证。秦观(1049-1100)字太虚,又字少游,别号邗沟居士,世称淮海先生。汉族,北宋高邮(今江苏)人,官至太学博士,国史馆编修。秦观一 生坎坷,所写诗词,高古沉重,寄托身世,感人至深。秦观生前行踪所至之处,多有遗迹。如浙江杭州的秦少游祠,丽水的秦少游塑像、淮海先生祠、莺花亭;青田的秦学士祠;湖南郴州三绝碑;广西横县的海棠亭、醉乡亭、淮海堂、淮海书院等。秦观墓在无锡惠山之北粲山上,墓碑上书“秦龙图墓”几个大字。有秦家村、秦家大院以及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文游台。

秦观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 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 晚日金陵岸草平,落霞明,水无情。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怅然孤啸,青山故国,乔木苍苔。 年来肠断秣陵舟,梦绕秦淮水上楼。 欲知方寸,共有几许清愁,芭蕉不展丁香结。 云中君不见,竟夕自悲秋。 才过清明,渐觉伤春暮。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 别浦今朝暗,罗帷***愁。 可怜报国无路,空白一分头。

古韵今声

  生平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晚号晦翁,又号遁翁、沧州病叟,自称云谷老人。婺源(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江西)人,寓建阳(今属福建)之考亭。绍兴十八年(1148)进士,主泉州同安簿。淳熙五年(1178),除知南康军,改提举浙东茶盐公事。历江西提刑,召除秘阁修撰、奉外祠。光宗朝,除知漳州。宁宗初,除焕章阁待制、侍讲,旋以本职提举南京鸿庆宫。庆元二年(1196)十二月,落职罢祠。后以守朝奉大夫致仕。庆元六年卒,年七十一。嘉定初,谥“文”。《宋史》有传。事迹另见黄榦所撰行状及《皇朝道学名臣言行外录》卷一二、宋本《四朝名臣言行录续集》卷一三等。自宋祝穆、李方子始,后人所撰年谱、传略数十种,以清王懋竑《朱子年谱》较为详赡熹得程颢、程颐之传,兼***张载、周敦颐之学,集北宋理学之大成。有《朱文公文集》一百卷,词有《晦庵词》一卷。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引《读书续录》云:“晦庵先生词,几于家弦户诵矣。其隐括杜牧之九日齐山登高诗《水调歌头》一阕,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韵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套。”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八云:“《词综》所录朱晦翁《水调歌头》、真西山《蝶恋花》,虽非高作,却不沉闷,固知不是腐儒。”

 ●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

 携壶结客何处?

 空翠渺烟霏。

 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

 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

 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

 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

 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朱熹词作鉴赏

 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

 初读一遍,不过觉得它逐句移植原诗,仅仅清畅淡远而已。反复涵咏体会,才发觉意境精神已脱胎换骨。

 且看杜牧原诗:“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笔,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重阳节,杜牧偕友登齐山,良辰美景,使这位平生抱负未展的晚唐诗人感到难得的欢愉。然而当夕阳西下时,又触动了作者人生无常的愁苦。春秋时,齐景公登牛山,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诗人感慨何必要象齐景公那样独自下泪,因为人生之无常,古往今来尽皆如此,谁能幸免呢!语似旷达,其实抑郁伤感。现在来看此词。一江秋水,天光云影徘徊其中。

 万里长空鸿雁初飞,正值重阳。“携壶结客何处?”一问。“空翠渺烟霏。”一答。答话不著一动词,纯然景语,给人的感觉是携酒登高的人,溶入了那山色空翠、烟霏缥渺的一片氤氲之中,意境极为空灵。若用原诗“与客携壶上翠微”的“上”字,反嫌质实。平时身居尘世,难逢开口一笑。今日投入大自然怀抱,自是笑逐颜开。更何况满山茱萸紫、菊花黄,好插个满头粲然,尽兴而归呢!“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早已成为过去(“非”),但美好的大自然却是真实的.、恒常的(“是”)。作者这里所积极肯定的,不单是当下(“今朝”)的自然美景,也肯定了景中之人,当下的人生。词中增添此二句,顿时注入一道源泉活水般的新意,词情显然已同诗情泾渭分流了。

 作者劝勉朋友,酬答佳节美景,尽管酩酊一醉,不要辜负大好辰光。“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人生有限,更应惜取,何苦对斜阳而怨迟暮呢。此二句虽用原诗,却非故作旷达,实为充分肯定当下人生的价值。“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此三句,移植原诗“古往今来只如此”,但全反其意,更发出新意。点石成金,脱胎换骨,尽在于此。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概括绵延无尽的时间与上下无限的空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作者精骛八极,思通千载,但觉无限宇宙之中,永远充满生机,哪有什么危机呢!作者是宋代著名儒家哲人。在儒家看来,宇宙、人生,本体为一,即生生不息的生机。这生机流行体现于天地万物人生,“亘古亘今,未尝有一息之间断。”(朱熹《中庸或问》)人生虽然有限,宇宙生机却是无限的。人生尽其意义,就是生得其所,体现了宇宙的本体,有限的人生便与无限的宇宙融为一体。心知此意,则人生充满乐趣。“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言外正洋溢着这种乐观精神。朱词与杜诗的结笔,仍是语同而意别。

 杜诗以人生无常然而聊以自 慰,语似旷达而实伤感抑郁。朱词却运用对人生的乐观精神,来否定人生无常的伤感情绪。而这种伤感情绪不知曾折磨过多少古代诗人。回头玩味“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意味更显,也更深长。

 不妨设想一下,作者重阳结伴登高,兴之所至,于是挥洒笔墨,隐括杜牧诗而成此词。江水,云影,鸿雁,空翠,烟霏,紫萸,黄菊,作者眼中之大自然,无往而非“四时行焉,万物生焉”,“鸢飞戾天,鱼跃于渊”,“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一片生机旺然之境界。

 而重阳佳节,结伴登高,返归自然,开口一笑,酩酊一醉,自己性情之舒展,亦皆充满“乐山”“乐水”,“乐以忘忧”的意趣。作者“胸次之悠然,直与天地万物上下同流,各得其所之妙,隐然见于言外”《论语集注》。作者词中,已非杜牧诗中一般人生情感的境界,而是这位儒家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这境界实无异于“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境界。朱熹此词赞美自然,赞美人生,表现出中国儒家哲学精神,宋词的境界,不失为对宋词的一大贡献。

 此词抒发性情哲思,贵在深入浅出,出以优美高远的意境和清畅豪爽的格调,故深含理趣而不堕庸俗。

 《历代诗馀》卷一一七引《读书续录》评云:“气骨豪迈,则俯视苏辛;音节谐和,则仆命秦柳。洗尽千古头巾俗态。”可谓知言。此词属隐括体,贵在以故推新,艺术造诣与杜牧原诗各有千秋。它虽几乎逐句移植原诗,但几处贯注新意,全词也处处意蕴翻新,而具一幅全新的面孔。比如读罢全词,再回味上阕“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就见得入山归来岂止是紫萸黄菊满头粲然,并且是满载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生趣而归。举此一例,全篇皆可连类而及脱胎换骨,只在襟怀之高。点铁成金,却在点化之妙。宋词宋诗,都不乏这种以故为新的艺术特色。这,实际上又是善于继承并创新的整个宋代文化精神的一个体现。朱熹此词,隐喻着这一文化背景。

?中国诗词,让我着迷。它拥有极其精炼的语言,却给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诗词中的留白,看似无形,却是无限。中国诗词,是中华民族最独特的古韵。

?这篇文章主要分析了我创作的一些诗词和我对诗词创作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观壶口瀑布

冯书雅

乾坤转,瀑雨扑面雾翩跹。

浪涛掀,八方席来卷千面。

青天在比邻兮临天宫,万马齐奔腾兮怒雷吼。

浪如蛟龙,飞跃天门,一跃千里遥。

疾似追日,争入沧海,卷起万里浪。

山歌与飞瀑齐奔,腰鼓共巨浪同咆。

黄龙卷风沙狂舞,鲲鹏携流雾同行。

嗟乎!

大音兮撼人心魄昂,希声兮久悟抚胸膛。

壮势茫茫。

? 这是一首杂言诗,属于歌行体,歌行体是***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 诗中运用了换韵的手法,韵脚位置灵活。

? 全诗几乎全篇都运用了对仗的手法, 工对与宽对都有用到,增加了诗的气势。

? “山歌与飞瀑齐奔,腰鼓共巨浪同咆。”这两句我模仿了王勃的千古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 山歌、飞瀑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名词,但是山歌是无形的,而飞瀑是有形的。而我把山歌和飞瀑放在一起,是为了突出陕北民歌的穿透力和直击人心的力量。

? 腰鼓、巨浪这两个词,一个是人类充满生命力的声音,一个是自然震撼人心的声音。我想要表达的是安塞腰鼓的元气淋漓不输大自然的奇伟磅薄。黄土高原上那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让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刚劲、威猛和豪放。

无题

冯书雅

月伴苍天经万古,

星舞沧海渡千秋。

举杯互敬皆好汉,

拔刀相助共远游。

? 这是一首古体七绝,第一句与第二句对仗,第三句与第四句对仗。

? 在一二句的对仗中,我试图去描写一个气势磅礴的景象,天和地相隔千万里,却千万年永远相伴,相互辉映。

? 第二句中的“舞”字是炼字,在这里,我经过推敲认为“舞”字是最合适的,若换成“临”、“映”之类的词,就失去了动感。而“舞”字将静态变成动态,更能体现宇宙的变化莫测和广袤无垠。

? 第三句中的“举杯互敬”这四个字没有主语,也没有宾语。这里的主语和宾语到底是谁呢?理解得不同,诗的主题也就不同,这也是我把题目取为《无题》的原因。我认为可以有这么几种理解:

?1、主语和宾语是苍天和沧海。主题是自然,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天和地比做两个人。

?2、主语和宾语是“我”和苍天沧海。照这个角度去理解的话,主题就是“孤独”,孤独的人以天地为深交,与天地精神往来。

?3、主语和宾语是“我”和“我”的挚友、家人或者恋人。从这个角度去理解,主题就可能是友情、亲情或者爱情了。自己和另一个人就好像苍天和沧海一样,虽然相隔万里,却有着共同的志向和抱负。“拔刀相助”是用江湖上的拔刀相助来比喻互相切磋学习。“远游”可以是到心中的远方,也可以是精神上的逍遥游。

张泽远(一、二句)

冯书雅(三、四句)

黑瞳似镜千山映,

澈眼如窗万水明。

看透红尘多少事,

纤尘不染自晶莹。

? 这是一首近体七绝。

? 千山万水在作者眼里,如此清澈澄明,而这清澈澄明的千山万水,又映在作者的双眸中。用这如镜如窗的双眸,作者看透了红尘世事,却始终保持冰清玉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江城子·夜怀

刘奕铭(上片)

冯书雅(下片)

? 子时夜雨复骤倾,小阁静,铃动轻。闻芜复碧,夜墨不见景。只闻棂外微风声,柳梢动,川河映。

? 此时静谧胜鼓琴,雨滴沥,心却宁。云翻锦簇,雀舞龙凤影。纵观沧海接青冥,色不异,尘皆净。

? 这首《江城子》,是刘奕铭同学写了上片以后,让我补的下片,也是我第一次写词。

? 上片:“闻芜复碧,夜墨不见景。”是词中非常精彩的一句,“闻”字用得很好,听到荒芜的草原重新长出草,这是“大音希声”,“夜墨不见景”,这是“大象无形”。

? 下片:写下片最重要的就是寄情于景,点出中心思想。所以我就上片感悟最深的两句话进行了发展。

? “此时静谧胜鼓琴”是“闻芜复碧”的发展。

? “雨滴沥,心却宁。”与“小阁静,铃动轻。”呼应,因为只有心宁静下来,才能听到夜里这么多细微而美妙的声音。

? “夜墨不见景”,因为不见景,影才显得突出。所以“云翻锦簇,雀舞龙凤影。”云在花团锦簇中翻滚,雀的影子像龙凤一样舞动着,也不仅是画面,而蕴藏着“大音希声”。

长相思·醉相思

冯书雅

相思沉,酒入唇。独寄思情情深深,遥遥隔红尘。

醉清晨,醉黄昏。一种牵挂两处分。何年会佳人?

? 这首词是我去了华清宫之后写的,大家都知道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这首词写的就是杨贵妃被赐死后,唐玄宗对杨贵妃的相思之情。

? “一种牵挂两处分”中的“两处”是阴间和阳间。所以,“会佳人”不是在人间,而是在仙界。

? “长相思”这个词牌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多写男女相思之情。李后主的《长相思》是古人写的《长相思》中的绝妙之笔。

长相思·一重山

李煜

?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 说到李后主,一定就要谈到关于词的兴起。五代词是唐诗过渡到宋词的一个关键阶段,而其中的关键人物就是李后主,即李煜。词这一文学形式的出现与成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民间创作。词最初不是由文人创作,而是民间歌曲。它产生于民间,不登大雅之堂。二是李后主,他把伶工之词变成士大夫之词,后来文人才开始用这一形式去创作。

? 下面这首《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李煜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浪淘沙令”这个词牌名,就是以李煜的这首《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为正体的。

? 什么是词的正体?就是填词参照的常规标准,每一个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而有的时候,同一个词牌有很多不同的格式,这些不同的格式有的是正体,有的是变体。正体一般是这个词牌的第一首词,它定下了平仄格律、字数以及其他格式,后人以这个词为词谱,依照词谱所规定的规则来写词,叫做“填词”,“填”就是依谱填写的意思。

? 《浪淘沙令》正体词谱如下:

?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仄平平!

? 独自莫凭阑!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我按照这个词谱,写了一首词——《浪淘沙令·忆木兰》。

浪淘沙令·忆木兰

冯书雅

? 战鼓震山巅,云覆城边。巾帼独领军戎千。替父从兵铁胆志,血映苍天。

? 形势危急间,谋略周全。山河***复重坚。金甲御风接连胜,笑傲樽前。

《浪淘沙令》正体押平声韵,第四句最后一个字为仄声,构成整个词牌的音律美。有时候,限制反而成为一种创作的自由,因为平仄的限制,迫使创作者去反复推敲每个词语,获得更好的表达方式,产生更加精炼的语言。反复推敲一定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你也会不断惊叹汉字的精妙。

? 比如第一句,“战鼓震山巅”,“震”字原来是用“传”字,因为一定要是仄声,所以改成“震”字,显然“震”字更好。最后一个字因为一定要押ian韵,所以用了“巅”字,给人一种地动山摇的感觉。

? 李清照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她的词流传至今的大概有五十首左右,没有一首是不合音律的,而且她的作品的思想深度和文学性也是极高的,完全不因为要适应格律而堆砌词藻,可以说她在限制中把自由发挥到了极致。

? 不过,任何规则都有它的灵活性,诗词的格律也不例外。格律是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让思想内容去迁就格律。有的时候不拘泥于格律也是可以的。***的诗词,一方面表现出***精于格律,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他并不拘守格律。但是,我们初学古诗词,就应该先以格律为准绳,而不能以突破束缚为借口,完全不讲究韵律和平仄。词,美就美在它的音韵上,如果不按照平仄规定来写,就不能称其为词了。因此,我们必须做到内容与艺术形式完美统一起来。格律本来是适应艺术的要求而产生的,我们要先谙熟格律,从而才能做到得心应手地驱遣格律,而不为格律所束缚。

少年游·观华清宫

冯书雅

? 雕梁画栋弥山雾,若隐霓裳舞。水草芙蓉,巧夺天工,水墨画中入。

? 骊山碧水观不尽,岁月藏摇竹。墨宝满壁,看不尽兴,年少也怀古。

? 这首词的第一句“雕梁画栋弥山雾”用了倒装手法,按照正常语序应该是“山雾弥雕梁画栋”。在诗词中,为了适应声律的要求,在不损害原意的原则下,诗人们可以对语序作适当的变换。语序的变换,有时也不能单纯理解为适应声律的要求。它还有积极的意义,那就是增加诗味,使句子成为诗的语言。

夜游宫·登大雁塔

冯书雅

? 听罢红尘嚣音,临此处,万籁俱静。风拂铎动时隐磬,磬声送,佛陀语,永铭心。

? 鸟鸣山更宁,观苍生、轮回不尽。环塔四时皆绝景。雁塔立,圣教起,冲丹青。

? 玄奘为保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佛像主持修建了大雁塔。登大雁塔后,我写了这首词。

? 王维是我最喜欢的诗人之一,他被尊称为“诗佛”。王维的诗,有一种梦幻的光华、一种诗兴的光辉,引领我们精神飞升。这首词受到了王维的很大影响。

? “鸟鸣山更宁”这一句实际上是我对王维诗《鸟鸣涧》的感悟,王维诗中写道:“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句中的“时鸣”用得好,“时”字说明鸟叫是不连续的,所以它是大自然的音乐,它拥有无限留白,它体现了大自然中生命的自由。当鸟鸣“休止”时,音乐没有消失,回声继续回荡在寂静空荡的山谷。虽然它是声音,但声音却没有破坏环境的空灵幽静,反而更突出了山林的幽静,并且在寂静之境中,又增添了一抹生机和活力,而不是一片死寂。

忆秦娥·余晖

冯书雅

? 云影布,太清茫茫渐入乌。渐入乌,斜阳覆照,穿云逐树。

? 悠然长凝林深处,银竹涧水涌流雾。涌流雾,西风莫测,山色有无。

? 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慢”,每一个景色都是大自然的“慢动作”,宁静含有禅意。我很喜欢陶渊明,他是田园诗创始人,这首词受到了陶渊明的很大影响。

? “西风莫测,山色有无”,意思是风的变幻莫测让山在雾中时隐时现。

南乡子·观兵马俑

冯书雅

? 栩栩兵马俑,战鼓贯耳穿时空。金甲乘风斗志昂,拓疆!千里精兵永尽忠。

? 茫茫黄土中,长安犹掩万里龙。多少奇迹人未见?待启,中华强盛又一重。

?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兵马俑千姿百态、神态各异,活灵活现,仿佛下一秒就要复活,抬起头诉说历史。

? 秦始皇陵极其宏大,目前我们能看到的已经足够震撼人心了,然而,当今已挖掘出的只是秦始皇陵的万分之三,所以,在茫茫的黄土中,还有千万里的奇迹等待着重见天日。

在写词之前,我认为词牌的选择是很重要的,不同的词牌有它不同的节奏特性,运用好了,可以更好地帮助你表达想要的文学效果。

写这首词,我选了《南乡子》这个词牌的原因就是因为它有二字句,二字句的节奏感非常强烈,上片的“拓疆”就表达了大秦盛世不断开疆拓土的决心和秦军的威猛英勇。

词牌可供选择的范围很广,总共有一千多种。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人们给这些格式起了不同的名字,就是词牌。

关于词牌的来源,主要有下面三种:

? (1) 本来是乐曲的名称。《西江月》、《蝶恋花》、《菩萨蛮》等,都是属于这一类的。这些都是来自民间的曲调。

? (2) 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白居易的词《忆江南》,词牌就源于这首词的最后一句“能不忆江南?”

? (3) 词牌就是词的题目。例如《踏歌词》咏的是舞蹈,《舞马词》咏的是舞马,《渔歌子》咏的是打鱼,《浪淘沙》咏的是浪淘沙。

定风波·青铜余韵

冯书雅

? 飞廉遮天舞长空,啸马驰骋跃彩俑。天马行空何时有?溯源,先民妙想寄青铜。

? 丝路邈邈今尚在,回瞰,隋珠和璧长河中。音磬乘风编钟响,绕梁,盛世余韵荡千重。

? 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文物极为丰富,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青铜艺术品,其数量之多、工艺之高超、艺术性和想象力之惊人,保存之完好,让我非常震撼,于是就写了上面这首词。

?“啸马驰骋跃彩俑”的“跃”字,将静态的文物赋予了动态的美感。

行香子·逍遥华山

冯书雅

? 万壑松风,嵯峨千重。华山奇景赛天宫。雾隐寒山,险峰独耸。或逸飞廉,逸白虎,逸蛟龙。

? 我自高歌,答自长空。独自逍遥天地中。手握佩剑,身带飞弓。时穿流雾,穿峭壁,飞险峰。

?“行香子”这个词牌的短句比较多,上下片结尾以一个字领三个三言句,这一个字常常用相同的字。“逸飞廉,逸白虎,逸蛟龙。”就是整齐的三言句。

?我很喜欢李白的侠气和浪漫主义 ,研究了李白的很多作品后,我很自然地写了上面那首词。

挥毫有感

冯书雅

手握弱豪书游云,心系江山舞惊龙。

雷震山巅风撼海,明静之心不足动。

险山壁立如剑势,超逸绝尘奔马驰。

旷世之奇皆在此,胜事兴来空自知。

学书之途自有道,不为功名不为己。

天长地久不自生,功名尘土莫沉溺。

独坐案前耽佳句,大雨滂沱抚我静。

书中自可观万物,天人合一道在心。

? 这首诗是我去了西安碑林后写的,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碑刻前驻足钻研,我欣喜不已,收获颇多。

点绛唇

冯书雅

金阳溶湖,高塔远眺往事浮。

寄情于琴,声传东楼处。

千丝浓绪,一世待虚无。

空悲切,不如万古、忆流年楚楚。

? “空悲切,不如万古、忆流年楚楚。”意思是不要徒自伤心难过,不如把往事永远铭记在心,回忆是最美好的。

? “空悲切”引用了岳飞《满江红》的句子。创作诗词并不排斥学习和模仿前人作品,所谓“点铁成金”、“脱胎换骨”强调的都是袭前人之语而自出新意。李清照早期词受晚唐五代诗人韩偓影响较大,包括其名作《如梦令》就出自韩偓诗意。

懒起

韩偓

百舌唤朝眠,春心动几般。

枕痕霞黯澹,泪粉玉阑珊。

笼绣香烟歇,屏山烛燄残。

暖嫌罗袜窄,瘦觉锦衣宽。

昨夜三更雨,今朝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 曹操在他的《短歌行》中直接引用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想念爱人的悠悠之心,表达了他求贤若渴的心情

? 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被许多诗人直接引用到自己的诗中,比如欧阳修的“伤怀离抱,天若有情天亦老”。元好问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原只无情好”。不过,要说二次创作最成功最出彩的,还要数我们敬爱的***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这一对,把李贺诗中的伤感无奈之情,转化成了“敢叫日月换新天”的豪迈之气。

辛弃疾

冯书雅

英雄舞剑弄***,

剑势冲天可劈云。

雷为战鼓雨为衣,

金甲御风胜天地。

虽有盛名撼沧海,

壮志难酬痛失意。

? 辛弃疾与李清照合称“济南二安”。辛弃疾受李清照影响很大,辛弃疾写过一首词叫《丑奴儿近·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李易安就是李清照。辛弃疾在诗词创作中常常会引用李清照的用词,或者效仿李清照的写作手法等。

? 辛弃疾是豪放派的代表,不过他婉约起来也不输李清照,他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便是婉约派词中的佳作。

? 婉约派词宗李清照,豪放起来也不输辛弃疾。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借古讽今,直抒胸臆,“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第一句就挑明了自己的人生观——活着要做人中豪杰,死也要做鬼中英雄。第二句笔锋一转,借怀念不肯过江东的项羽,讽刺当朝者的懦弱。全诗蕴含的凛然风骨、浩然正气,足以令志士奋起、儒者自惭。

? 最后,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写诗的方法和顺序:

1、 明确写作对象,确立中心思想。

? 首先要明确写作对象,然后要确立中心思想。同样一个写作对象可以表达出千百种不同的中心思想,这个中心思想也就是你不同于别人的独特之处,它反映了你的知识积淀、个人修养和思想境界。所以一开始要试着挑选自己喜欢的主题,尝试在诗中表达自己的思想。

2、 发展,推敲。

? 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定会受到平仄格律的很多限制,但是不能因限制而扰乱了你原本想要的结构脉络和发展节奏。这时就需要花时间不断地推敲,一首好的诗词作品是需要不断推敲的,有的时候,改一个字就可能为一个句子画龙点睛。在推敲的过程中你也可以不断积累,读一些其他诗人的诗,看看有什么手法可以参考借鉴。在积累的时候,我建议大家最好把诗歌朗诵出来,诗词其实一开始就是民歌的歌词,就是唱出来的,只可惜现在曲调已经失传,所以现在我们只能看到歌词。但是这些歌词里的韵律还是非常有音乐性的,读出来,对你作诗的整体音律把握会有一种潜移默化的提高。这就像音乐中的乐感和英语中的语感一样,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

? 其实每个人写诗都可以有自己的方法,以上只是我的一些见解,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指正。

参考文献

[1]景青《遇见,醉美古诗词》

[2]王力《诗词格律》

[3]马玮《李清照诗词赏析》

[4]《历代女性诗词》

[5]西窗烛(App)

[6]周公子爱读书(微信公众号)

[7]蒋勋《蒋勋说宋词》

[8]蔡志忠《老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