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的意思_格物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2 0
  1. 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2. “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是什么意思?
  3. 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
  4.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5. 格物致知,宁静致远是什麼意思?
  6.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的意思如下: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就是专心致志地把一件事情的原理(道理)揣摩透彻。

1、格物致知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乃儒家专门研究事物道理的一个理论,已失佚,源于《礼记?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论述的“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此段。

2、但《大学》文中只有此段提及“格物致知”,却未在其后作出任何解释,也未有任何先秦古籍使用过“格物”与“致知”这两个词汇而可供参照意涵,遂使“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成为儒学思想的难解之谜。

格物致知的意思_格物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来源: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4、译文:在古代,意欲将高尚的德行弘扬于天下的人,则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意欲治理好自己国家的人,则先要调整好自己的家庭;意欲调整好自己家庭的人,则先要修养好自身的品德;意欲修养好自身品德的人,则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意。

意欲端正自己心意的人,则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意欲使自己意念真城的人,则先要获取知识;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

格物致知的意思及成语解释

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拼音:gé wù zhì zhī,是一则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西汉·戴圣《礼记·大学》,结构为连动式,在句中作谓语。

成语出处: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后人由“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引申出成语“格物致知”。

成语寓意

政德启示:格物致知,是指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干事创业,首先要把面对的具体情况、具体问题了然于心,研究其中规律,运用科学方法加以解决,这就是格物致知之举。

一般启示: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格物致知”精神指的是一种实践精神,意思和西方人所强调的“科学精神”类似。该成语说明的是:无论做学问还是搞科研,只有深入实践、认真研究客观事物,才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格物致知,就是在躬行践履中研究真理,学贵力行,行贵体悟,行而致知,知而促行,循序渐进,方能诚意正心,培育修齐治平品格,造就经世致用人才。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修齐治平”是什么意思?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 知识 。

成语出处: 《礼记·大学》:“致知在 格物 ,物格而后知至。”

成语例句: 顾彼西洋以 格物致知 为学问本始, 中国 非不尔云也,独何以民智之相越乃如此耶?

注音: ㄍㄜˊ ㄨˋ ㄓㄧˋ ㄓㄧ

格物致知的近义词: 致知格物

成语语法: 连动式;作谓语;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连动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study natural phenomena in order to acquire knowledge

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

1、"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的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现代汉语词典》2012年发行的第六版

出处:《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所谓致知在”格物者言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穷其理也。"

2、“?修齐治平”xiū qí zhì píng的意思是:泛指***哲学和政治理论。

出处:《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

3、修齐治平、格物致知均源于宋朱熹所谓的《大学》“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意思?

关于格物致知的意思解释,相关内容如下:

“格物致知”是一个古代中国哲学思想,其作为一种人生哲学,强调通过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来认识世界和自我,并求得道德上的提高与精神上的升华。

1.内涵解释

“格物致知”即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观察和探究,来达到认识和了解世界、自我和大道的目的。其中,“格物”意指辨别事物的真***和好坏,“致知”则是通过对事物的认识,掌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从中汲取智慧。

这一思想强调实践和思辨的结合,只有通过实践与思考的交汇诠释世界的真谛,才能获得更高层次的认识和领悟。

2.特点分析

格物致知的主体内容是人文化的付诸实践,它具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事实,这种注重事实的精神反映出了早期中国哲学思想的实用性和能顾全面、立体、多维度问题的才能;

二是追求真理,它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深刻探讨事物本质和规律,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道路,更加注重推崇人性和社会价值。

3.应用实践

格物致知的思想可以运用到现实生活中。例如,在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中,我们应该注重对客观事物的实证研究和探究,并通过理性思考来提高认识水平和领悟力,避免片面或主观臆断,完成系统性的认识建构和实践创新。

4.现代启示

在当今时代,格物致知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新机遇和新挑战。

只有通过实践与思辨的深度结合,才能够更好地认识、理解、把握和急于参与和引领社会改革发展大变局,不断提高自身思维能力和实践素养,不断开拓进取、勇攀高峰。

综上所述,格物致知作为一个重要的古代哲学思想,通过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来寻求真理,对现代人的实践和探索带来了许多启示。它充分体现了实践和思辨相结合的智慧,对于当今社会和个人,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格物致知,宁静致远是什麼意思?

翻译: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一、出处

翻译: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二、原文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三、译文

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用真情实意对待他人,在于使人的德行达到理想中最美好的境界。知道应达到的境界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就接近事物发展的规律了。

作品赏析: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格物致知什么意思?

格物致知gé wù zhì zhī

解释: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出自:《礼记·大学》:“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宁静致远níng jìng zhì yuǎn

解释: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或: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

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词目

格物致知

发音

gé wù zhì zhī

释义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引用

《景岳全书》卷之六道集脉神章下 ...,奈近世士大夫家,亦未免狃於此习,是又大可笑也。夫定静安虑, 格物致知 ,乃大学首章第一义,而虑者谓虑事精详,格物者谓穷致... 《宋史》卷一百五十六·志第一百九·选举二等 ...而分诸经、子、史、时务之年。其《私议》曰:"古者大学之教,以 格物致知 为先,而其考校之法,又以九年知类通达、强立不反为大成。... 《宋史》卷四百七·列传第一百六十六 ...也。君相之私容有未去,则教条之颁徒为虚文。近者召用名儒,发明 格物致知 、诚意正心之学,有好议论者,乃从而诋訾讪笑之,陛下一惑... 《宋史》卷四百一十九·列传第一百七十八 ...道学之名,未遇其实。"帝曰:"实者何在?"性传对曰:"在陛下 格物致知 ,以为出治之本。"迁武学博士。寻为太常博士兼诸王宫大小... 《清史稿》卷四百七十六 列传二百六十三 ...诵之。已而江阴、靖江、无锡诸有司争礼致颙,颙为发明性善之旨, 格物致知 之说,士林蒸蒸向风,吏治亦和。  ...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六 列传二百七十三 ...以定吉凶而已;推见至隐者,诛意褒贬而已。及观西人名学,则见其 格物致知 之事,有内籀之术焉,有外籀之术焉。内籀云者,察其曲而知... 《宋史全文》宋史全文卷二十三下 ...害休戚虽不可遍以疏举,然本原之地不可以不加意。帝王之学,必先 格物致知 ,以极夫事物之变,使义理所存,纤悉毕照,则自然意诚心正... 《明史》卷三十一·志第七·历一 ...左旋,七政右旋,历家之论,确然不易。尔等犹守蔡氏之说,岂所谓 格物致知 学乎?”十五年九月,诏翰林李翀、吴伯宗译《 *** 历书》。... 《明史》卷一百九十五·列传第八十三 ...中。泛滥二氏学,数年无所得。谪龙场,穷荒无书,日绎旧闻。忽悟 格物致知 ,当自求诸心,不当求诸事物,喟然曰:“道在是矣。”遂笃... 《明史》卷二百八十二·列传第一百七十·儒林一 ...人。钦顺耻与同列,故屡诏不起。里居二十余年,足不入城市,潜心 格物致知 之学。王守仁以心学立教,才知之士翕然师之。钦顺致书守仁... 《木兰奇女传》第七回 魏征挥金逢杰士 若虚解 ...己以安百姓,必如何而为安之至?”征对曰:“正心诚意,便是敬, 格物致知 ,敬之至也。齐家治国,便是安人。平天下,安之至也。”公... 《木兰奇女传》第二十六回 靖松封书谢故人 太 ...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故正心诚意, 格物致知 ,中人以上之学问。修身正心,中人以下之学问。治国平天下... 《葬书》内篇 ...诱肓,无益反害,莫此为甚。总之道理原性广大精微,古圣先贤原为 格物致知 穷理尽性大学问,今人只作笼利想,故不得不以术行耳。匪直... 《阅微草堂笔记》卷二 滦阳消夏录二 ...状,而应杖之囚,反不予杖,是亦妖气之翳镜也。故正心诚意,必先 格物致知 。*****有卖花老妇... 《围炉夜话》《围炉夜话》注释、译文版 ...致良知”之说。  译文  朱子注大学 格物致知 一章时,特别加以补充说明,只恐学人误解而入于虚无之道,... 《乾隆皇帝》第十九章 居移气嫔御共邀宠 勤躯倦游冶观排场 ...事?在这里摆弄古董么?”  纪昀忙笑道:“这是臣在 格物致知 呢!那几块瓦档是尹继善在汉墟里捡出的真品,竟和南京夜市... 《乾隆皇帝》第二十九章 贤皇后撒手弃人寰 小阿哥染痘命垂危 ...来听尼山讲五伦’。议论是绝顶见没了,未免道学气太重,一门心思 格物致知 ,写出的诗就毫无意趣。”他取出怀表看看,又道:“没时辰... 《乾隆皇帝》第八章 反攻为守密说侍尧 承恩绸缪惊心往事 ...炉子看着好玩儿。敢情是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乾隆道:“这就是 格物致知 ,以己之心详推物理。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其中就有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