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病相怜下一句怎么接,同病相怜还可以怎么说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05 0
  1. 分爱我,我爱分,分从四面八方来 接下一句
  2. 庾信平生最萧瑟下一句是什么?
  3. 我把相思寄明月、下一句是什么
  4. 闲愁都几许的下一句是什么?
  5. 座中泣下谁最多下一句是什么
  6. 幸灾乐祸的下一句
  7. 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下一句是什么?

“没有感同身受”下一句接:只有冷暖自知。

“感同身受”原意是心里很感激,现在多指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出自《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指像自己亲身感受一样,同感同病相怜的人。

同病相怜下一句怎么接,同病相怜还可以怎么说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冷暖自知”意思是本指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习心得深浅,只有自己知道。出自唐·善无畏《大日经疏》卷十二:“如饮水者,冷热自知。”

成语用法:作谓语、宾语,比喻体会深浅,心中自明。

分爱我,我爱分,分从四面八方来 接下一句

多情为谁追惜的下一句:但蜂媒蝶使。

多情为谁追惜的下一句:但蜂媒蝶使。诗词名称:《六丑·落花》。本名:周邦彦。字号:字美成号***居士。所处时代:宋代。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钱塘(今浙江杭州)。出生时间:1057年。去世时间:1121年。主要作品:《拜星月慢》《长相思》《大_春雨》《氐州第一》《点绛唇》等。主要成就:婉约派集大成者,负一代词名。

我们为您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多情为谁追惜”的详细介绍:

一、《六丑·落花》的全文点此查看《六丑·落花》的详细内容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

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

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

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

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

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

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

静绕珍丛底,成叹息。

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

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

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

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

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二、周邦彦其他诗词

《苏幕遮》、《六丑蔷薇谢后作》、《大_春雨》、《夜飞鹊·河桥送人处》、《兰陵王柳》。三、赏析

这首词并非泛泛咏落花,而是抒发对花落后的“追惜”之情,更是对自己“光阴虚掷”的“追惜”之情。

上片抒写春归花谢之景象。开首二句,“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点明时令、主人公身份,抒发惜春心情,长期羁旅在外的词人,值此春去之际,不禁发出虚度光阴的感叹,写来含浑而不显。“正”字“怅”字直贯全篇,“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过翼”,以鸟飞作比喻,形容春归之迅速,随着句意,惜春之情愈转愈深。接下陡然提出:“为问花何在?”一笔喷醒,又轻轻顿住,此处点醒题旨,既突兀,又绵密,妙只五字束住,下文反复缠绵,更不纠缠一笔,却满纸羁愁抑郁,且有许多不敢说处,言中有物,吞吐尽致”。其实从下句“夜来风雨”至上片结束,从此一问而出,振起全词。“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二句,正面写落花,“倾国”美人,这里以之比落花,以美人比落花,唐代即有。这里本应说吴宫,但为律所限,故借用“楚宫”。这三句既写因夜来风吹雨打,使落花无家,更写由于落花是无家的,所以虽有倾国之美姿,也得不到风雨的怜惜。这里是人与花融合来写,以花之遭际喻羁人无家、随处飘零之身世。这三句一开一合,一起一伏,很好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矛盾与苦闷。

“钗钿堕处遗香泽”以下六句,大力铺开,尽情写蔷薇谢后的飘落情况。“钗钿堕处遗香泽”,这里是以美人佩戴的“钗钿”喻落花,零落之余,只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落花飘零是惨景,而以“桃蹊”“柳陌”来衬托,却显得极有情致。接下侧写一笔:“多情为谁追惜?”“为谁”,即谁为。春去花残,观赏者都已散去,应不再有多情追惜之人了。“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二句一转,蜂蝶无知,不知“追惜”,然而它们却以媒人、使者的身分“时叩窗隔”,似乎在提醒室中人去“追惜”。通过以上描绘,把蔷薇虽然凋谢而香气犹存,春天虽然逝去而值得追惜之情景写得韵味盎然。词作上片特用问语“为问花何在”“多情为谁追惜”,加以强调,以突出“无家”与“无人追惜”之意,由此见出内中隐含词人自己的身世遭际之感。

下片着意刻画人惜花、花恋人的生动情景。“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开首二句起衬托作用,以引起下文。词人不忍辜负蜂蝶之“时叩窗隔”,于是走出室内,来到东园,只见园内花事已过,碧叶茂盛,一片“花落”后“岑寂”的景象,也是“光阴虚掷”、春天“一去无迹”之实况。“静?珍丛底,成叹息,”写人惜花。为了“追惜”,词人静静地绕着蔷薇花丛,去寻找落花所“遗”之“香泽”“成叹息”三字总括一切,承上启下。“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三句,为一叹,写花恋人。花已“无迹”,但有“长条”,而“故惹行客”,话别“牵衣”,有同病相怜之意,也写出“行客”之无人怜惜、孤寂之境况。无情之物,而写成似有情,虽无中生有,却动人必弦,感人至深。

“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四句,为二叹。在“长条”之上,偶然看见一朵残留的小花,词人以为这就是打算与其话别者。虽然“残花”本不是“簪巾帻”之物,然而“行客”却颇受感动,故“强”而“簪”之。然而这哪里比得上它当初盛开时插在美人头上之妩媚动人呢?残英强簪,令人回想花盛时之芳姿,映带凋谢后之景况,有无限珍惜慨叹之意。这既是慨叹花之今不如昔,更是慨叹自己的“光阴虚掷”“人老珠黄”。词作写至此,词人如梦初醒,似有所觉悟,又有无可奈何之感。最后三句“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为三叹。词人因终不愿落花“一去无迹”,所以又对花之“漂流”劝以“莫趁潮汐”,冀望“断红”上尚有“相思”字。如若落花随潮水流去,那上面题的相思词句,就永远不会让人看见了。“何由见得”,即何由得见,流露了依依不舍的深情蜜意。

这是首“惜花”之词,更是首“惜人”之作。全词构思别致,充分利用慢词铺叙展衍的特点,时而写花,时而写人,时而花、人合写,时而写人与花之所同,时而写人不如花之处。回环曲折、反复腾挪地抒写了自己的“惜花”心情,又表露了自伤自悼的游宦之感。

四、译文

正单衣试酒,怅客里、光阴虚掷。愿春暂留,春归如过翼,一去无迹。为问花何在,夜来风雨,葬楚宫倾国。钗钿堕处遗香泽,乱点桃蹊,轻翻柳陌。多情为谁追惜?但蜂媒蝶使,时叩窗隔。

正是换单衣的时节,只恨客居异地,光阴白白地流逝。祈求春天暂留片刻,春天匆匆归去就像鸟儿飞离,一去无痕迹。试问蔷薇花儿今何在?夜里一场急风骤雨,埋葬了南楚倾国的佳丽。花瓣儿像美人的钗钿堕地,散发着残留的香气,凌乱地点缀着桃花小路,轻轻地在杨柳街巷翻飞。多情人有谁来替落共惋惜?只有蜂儿蝶儿像媒人使者,时时叩击着窗_来传递情意。

东园岑寂,渐蒙笼暗碧。静绕珍丛底,成叹息。长条故惹行客,似牵衣待话,别情无极。残英小、强簪巾帻,终不似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欹侧。漂流处、莫趁潮汐。恐断红、尚有相思字,何由见得。

东园一片静寂,渐渐地草木繁盛茂密,绿荫幽暗青碧。环绕着珍贵的蔷薇花丛静静徘徊,不断地唉声叹气。蔷薇伸着长枝条,故意钩着行人的衣裳,仿佛牵着衣襟期待着倾叶话语,表现出无限地离情别情。拾一朵小小的残花,在头巾上勉强簪起。终究不像一朵鲜花戴在美人钗头上颤动、摇曳,向人俏媚地斜倚。花儿呵,切莫随着潮水远远逝去。惟恐那破碎的花儿,还写着寄托相思的字,如何可以看出来呢?

五、注解

过翼:飞过的鸟。

葬楚宫倾国:楚王宫里的美女,喻蔷薇花。

钗钿堕处:花落处。

桃蹊:桃树下的路。

柳陌:绿柳成荫的路。

珍丛:花丛。

惹:挑逗。

强簪:勉强插戴在头巾上。

巾帻:头巾。

向人欹侧:向人表示依恋媚态。

断红:用唐人卢渥和宫女在红叶上题诗的典故,联系前句,意指红花飘零时,对人间充满了依恋之情。

尚有相思字:唐卢渥到长安应试,拾得沟漂出的红叶,上有宫女题诗,后娶遣放宫女为妻,恰好是题诗者,见范《云溪友议》本句用红叶比落花。

相同朝代的诗歌

《曹将军》、《下瞿塘》、《滕王阁》、《儿馁嗔郎罢妻寒怨藁砧唐眉山诗也戏为笺之》、《题艾溪》、《废贡院为米廪过之值盘_》、《送客至灵谷》、《叹_词》、《题陈朝玉爱竹轩》、《酬春湖史履庸惠四皓图》。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六丑·落花的详细信息

庾信平生最萧瑟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时时刻刻来,铺天盖地来,分来,分来,分来。

这句话今日在网站***中很火的“作法”语录,具体是,大学生在疯狂复习考试之余,表达的一种希望考试多得分的愿望以及学习的苦闷的排解和宣泄,是一种比较诙谐有趣的言语和行为。网友们还调侃大学生说,大学生在做题和***之间选择了作法。

与其说,这是大学生的愚蠢的迷惑行为,倒不如说,这是大学生的一种回归本真和童趣的行为,大学生面对的不仅仅是繁重的学业,还有即将迈入的社会的考验,如果这种行为可以提供大学生们向“同病相怜"的其他同伴吐槽宣泄的方式,何乐不为?

我把相思寄明月、下一句是什么

意思是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出自唐代伟大诗人杜甫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庆奉节)写成的组诗《咏怀古迹五首》。

全诗如下: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译文如下:

关中兵荒马乱百姓流离失所,躲避战乱漂泊流浪来到西南。长久地停留三峡楼台熬日月,与五溪民族都住在一片云山。

羯胡人狡诈事主终究不可靠,伤时感世的诗人至今未回还。梁代庾信的一生处境最凄凉,到晚年作的诗赋轰动了江关。

注释如下:

支离:流离。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

楼台:指夔州地区的房屋依山而建,层迭而上,状如楼台。

扩展资料:

首联是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全部生活的概括。当时战争激烈,故曰风尘际。入蜀后,先后居留成都约五年,流寓梓州阆州一年,严武死后,由成都至云安,今又由云安来夔州,故曰“漂泊西南天地间”。只叙事实,感慨自深。

颔联承上漂流西南,点明所在之地。这里风情殊异,房屋依山而建,层层高耸,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山区百姓大多是古时五溪蛮的后裔,他们身穿带尾形的五色衣服同云彩和山峦一起共居同住。

颈联追究支离漂泊的起因。这两句是双管齐下,因为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它既是自己咏怀,又是代古人——庾信——咏怀。

本来,禄山之叛唐,即有似于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禄山之乱,而庾信亦值侯景之乱;杜甫支离漂泊,感时念乱,而庾信亦被留北朝,作《哀江南赋》,因身份颇相类,故不无“同病相怜”之感。正由于是双管齐下,所以这两句不只是承上文,同时也起下文。

尾联承接上联,说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

百度百科——咏怀古迹五首

闲愁都几许的下一句是什么?

我把相思寄明月,下一句是奈何明月照沟渠。意思是我好心好意地对待你,你却无动于衷,毫不领情。自己的真心付出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尊重。

出处

元·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一出 几言谏父——“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我的言语到不中呵,孩儿,夫言中听父言违,懊恨孩儿见识迷。我本将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白话释义

元.高明《琵琶记》第三十一出几句规劝父亲--“这妮子无礼,却将言语来冲撞我。我的言语到不符合啊,孩儿,言语中听父亲的话违,懊悔孩童见识迷。我本来要心托明月,谁知明月照沟渠。”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高明于元顺帝至正五年(1345年)考中进士,从此步入仕途,历官处州录事、绍兴路判官、庆元路推官等。后辞官隐居于宁波城南二十里的栎社,寓居于沈氏楼中,闭门谢客,埋头于诗词戏曲的创作。《琵琶记》即创作于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到二十五年(1365年)之间。

《琵琶记》就戏剧文体来说是属于宋元南戏的范畴,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是与北曲杂剧相对而言的专名。它最初起源于南方的温州地区,原名“温州杂剧”或“永嘉杂剧”。

据明人祝枝山《猥谈》记载道:“南戏出于宣和之后,南渡之际,谓之温州杂剧。予见旧牒,其时有赵闳夫榜禁,颇述名目,如《赵贞女蔡二郎》等。

座中泣下谁最多下一句是什么

这题我会!这句诗的意思是:如果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多少?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就像满城纷飞的柳絮,就像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出处:宋代·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横塘路》

原文: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译文:

她轻盈的脚步没有越过横塘路,我伤心地目送她像芳尘一样飘去。这锦绣华年可和谁共度?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花窗朱门大户?这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居处。

飘飞的云彩舒卷自如,城郊日色将暮,我挥起彩笔刚刚写下断肠的诗句。如果问我的愁情究竟有多少?就像那一望无垠的烟草,就像满城纷飞的柳絮,就像梅子黄时的绵绵细雨。

注释:

青玉案:词牌名。汉张衡《四愁诗》:“美人赠我锦绣段,何以报之青玉案”。因取以为调名。又名“横塘路”。双调六十七字,前后片各五仄韵,亦有第五句不用韵者。

凌波:形容女子步态轻盈。

横塘:在苏州城外,是作者隐居之所。

芳尘去:指美人已去。

锦瑟华年:指美好的青春时期。锦瑟,饰有彩纹的瑟。

月桥花院:一作“月台花榭”。月桥,像月亮似的小拱桥。花院,花木环绕的庭院。

琐窗:雕绘连琐花纹的窗子。朱户:朱红的大门。

飞:一作“碧”。

冉冉:指云彩缓缓流动。

蘅(héng)皋(gāo):长着香草的沼泽中的高地。

彩笔:比喻有写作的才华。

断肠句:伤感的诗句。

试问:一说“若问”。闲愁:一说“闲情”。

都几许:总计为多少。

一川:遍地,一片。

梅子黄时雨:江南一带初夏梅熟时多连绵之雨,俗称“梅雨”。

赏析:

本篇为相思怀人之词,是词人晚年退隐苏州期间所作。此词通过对暮春景色的描写,抒发作者所感到的“闲愁”。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沉沦下僚、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表现了幽居寂寞积郁难抒之情绪。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立意新奇,想象丰富,历来广为传诵。

上片写偶遇佳丽生起眷慕相思和无缘相见的惆怅之情。“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写美人走路的姿态,出自曹植《洛神赋》中的诗句“凌波微步,罗袜生尘”。只见她迈着轻盈的步伐,姗姗地走过横塘的道路,我一路目送她飘然远去,从一片芳尘之中追寻她的踪迹。“锦瑟华年谁与度”谓曰这锦绣年华可和谁共度?词人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了内心的怅惘之情。“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四句,写的是词人想象美人的去处的情景,是在月下桥边花院里?还是在有花窗的朱门大户?但却无从知道,于是感叹一声:“只有春知处。”大概只有春风才知道她的住处。含蓄地抒发了对美人的思恋之情。

下片则承上片词意,写春日迟暮美人不来的闲愁。“飞云”一句,是说词人伫立良久,直到暮色的四合,笼罩了周围的景物,才蓦然醒觉。“彩笔”一句,转写自身相思悲苦,提笔写下柔肠寸断的诗句。也有人认为题写“断肠句”的是美人,可备一说。接着,由“断肠句”引出下一句“试问闲愁都几许?”“试问”一句的好处在一个“闲”字。“闲愁”,即不是离愁,不是穷愁。也正因为“闲”,所以才漫无目的,漫无边际,飘飘渺渺,捉摸不定,却又无处不在,无时不有。这种若有若无,似真还幻的形象,只有那“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差堪比拟。后三句运用一系列的比喻将抽象的、难以捉摸的感情写得十分具体生动。这里的好处不仅是“梅子黄时雨”一句,因为词中的一问三叠答已组合成一个完整的、不可分割的意象,而且富于独创性。古人描写闲愁的名句很多,但这样巧妙地援引博喻的,还没有先例。词人妙笔一点,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无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示了超人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贺铸一生沉抑下僚,怀才不遇,只做过些右班殿臣、监军器库门、临城酒税之类的小官,最后以承仪郎致仕。将政治上的不得志隐曲地表达在诗文里,是封建文人的惯用手法。因此,结合贺铸的生平来看,这首诗也可能有所寄托。

贺铸为人耿直,不媚权贵,“美人”、“香草”历来又是高洁之士的象征,因此,作者很可能以此自比。居住在香草泽畔的美人清冷孤寂,不正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形象写照吗?从这个意义上讲,这首词之所以受到历代文人的盛赞,“同病相怜”恐怕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吧!当然,径直把它看作一首情词,抒写的是对美好情感的追求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亦无不可。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理解,这首词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对于封建时代的人们来说,都是“与我心有戚戚焉”。这一点正是这首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作者简介:

贺铸(1052~1125) 北宋词人。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汉族,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贺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

幸灾乐祸的下一句

座中泣下谁最多下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

江州司马青衫湿段赏析:

写诗人深沉的感慨。从“我闻琵琶已叹息”到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共二十六句写诗人,为第四段,写诗人贬官九江以来的孤独寂寞之感,感慨自己的身世,抒发与琵琶女的同病相怜之情。诗人和琵琶女都是从繁华的京城沦落到这偏僻处,诗人的同情中饱含叹息自己的不幸,“似诉生平不得志”的琵琶声中也诉说着诗人的心中不平。

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抒发了同病相怜,同声相应的情怀。诗韵明快,步步映衬,处处点缀。感情浓厚,落千古失落者之泪,也为千古失落者触发了一见倾心之机。

琵琶行片段: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下一句是什么?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幸灾乐祸,必受其扰

幸灾乐祸,成语,出自于《左传·僖公十四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意思是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一般做谓语、定语,含贬义。

幸:高兴。指人缺乏善意,在别人遇到灾祸时感到高兴。

《左传?僖公十四年》:“背施无亲,幸灾不仁。”又《庄公二十年》:“今王子颓歌舞不倦,乐祸也。”

形容心怀恶意,视他人危难为快乐。公元前647年,晋国发生灾荒,秦国贷粮给了晋国。过了一年,秦国也闹灾荒,要求向晋国买粮食,晋惠公却不答应。晋大夫庆郑劝道,背弃秦国对我们以往的恩惠,秦国就不会再亲近我们!以邻国遭灾为可庆幸,非仁爱之道;贪爱货利而不施于人,则祸殃将至;因此而触怒邻国,不合道义。上述四种德行都失去了,怎么能保住晋国。可是晋惠公却听信大夫虢射意见,坚不允许,从而导致了次年秦晋韩原之战,不但晋军败北,连晋惠公本人也成了秦国俘虏。

近义词

落井下石、乐祸幸灾、坐视不救

反义词

兔死狐悲、悲天悯人、同病相怜

 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下一句是什么?下面是我为您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

 年年岁岁花相似的下一句是: 岁岁年年人不同

 原句是: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意思是: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这句话出自刘希夷的《白头吟》,原文如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

 诗词注释

 ⑴代:拟。白头翁:白发老人。这首的题目,各个选本都有不同。《唐音》《唐诗归》《唐诗品汇》《全唐诗》,均作“代悲白头翁”。《全唐诗》又作“代白头吟”。《文苑英华》《乐府诗集》《韵语阳秋》作“白头吟”。尤袤《全唐诗话》作“白头翁咏”。

 ⑵坐见:一作“行逢”。

 ⑶松柏摧为薪:松柏被砍伐作柴薪。《古诗十九首》:“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

 ⑷桑田变成海:《神仙传》:“麻姑谓王方平曰:‘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

 ⑸“公子”两句:白头翁年轻时曾和公子王孙在树下花前共赏清歌妙舞。

 ⑹光禄:光禄勋。用东汉马援之子马防的典故。《后汉书·马援传》(附马防传)载:马防在汉章帝时拜光禄勋,生活很奢侈。文锦绣:指以锦绣装饰池台中物。文,又作“开”、或“丈”,皆误。

 ⑺将军:指东汉贵戚梁冀,他曾为大将军。《后汉书·梁冀传》载:梁冀大兴土木,建造府宅。

 ⑻宛转蛾眉:本为年轻女子的面部画妆,此代指青春年华。

 ⑼须臾:一会儿。鹤发:白发。

 ⑽古:一作“旧”。

 诗词翻译

 洛阳城东的桃花李花随风飘转,飞来飞去,不知落入了谁家?

 洛阳女子有着娇艳的容颜,独坐院中,看着零落的桃李花而长声叹息。

 今年我在这里看着桃花李花因凋零而颜色衰减,明年花开时节不知又有谁还能看见那繁花似锦的胜况?

 已经看见了俊秀挺拔的松柏被摧残砍伐作为柴薪,又听说那桑田变成了汪洋大海。

 故人现在已经不再悲叹洛阳城东凋零的桃李花了,而今人却依旧对着随风飘零的落花而伤怀。

 年年岁岁繁花依旧,岁岁年年看花之人却不相同。

 转告那些正值青春年华的红颜少年,应该怜悯这位已是半死之人的白头老翁。

 如今他白发苍苍,真是可怜,然而他从前亦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红颜美少年。

 这白头老翁当年曾与公子王孙寻欢作乐于芳树之下,吟赏清歌妙舞于落花之前。

 诗词赏析

 这是一首拟古乐府诗。《白头吟》是汉乐府相和歌楚调曲旧题,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则从女子写到老翁,咏叹青春易逝、富贵无常。构思独创,抒情宛转,语言优美,音韵和谐,艺术性较高,在初唐即受推崇,历来传为名篇。

 诗的前半写洛阳女子感伤落花,抒发人生短促、红颜易老的感慨;后半写白头老翁遭遇沦落,抒发世事变迁、富贵无常的感慨,以“但看古来歌舞地,惟有黄昏鸟雀悲”总结全篇意旨。在前后的过渡,以“寄言全盛红颜子,应怜半死白头翁”二句,点出红颜女子的未来不免是白头老翁的今日,白头老翁的往昔实即是红颜女子的今日。诗人把红颜女子和白头老翁的具体命运加以典型化,表现出这是一大群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男女老少的共同命运,因而提出应该同病相怜,具有“醒世”的作用。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洛阳城东暮春景色。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十分繁华;繁华的都市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时光易逝,此时的洛阳已是落花季节,桃李纷飞,不知飘向何处。这两句是诗的起兴。下文表达的对大好春光、妙龄红颜的憧憬和留恋,对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伤和惋惜,都是由此生发开来的。

 “洛阳女儿好颜色”以下十句,写年轻的洛阳女儿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生出无限感慨。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表现的是因为春光的流逝而感叹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心理。“松柏摧为薪”句,出自《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指陆地变成海洋,典出《神仙传·麻姑》:“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世事变化很大。“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则揭示人生易逝、宇宙永恒的客观规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

 “寄言全盛红颜子”以下十句,概括叙述白头翁一生的经历。白头老翁曾是一个美貌少年,从前他也常和公子王孙一起,在树下花前歌舞游乐。“光禄池台文锦绣”两句,以历史上权臣贵戚的豪华奢侈,表现白头翁曾经历过的一段富贵生活。然而,一旦生病衰老,就无人理睬,三春行乐只好让给别人了。这一段通过描写白头翁从红颜到老病、从游乐到孤苦的生活,不仅表示了诗人对青春红颜、清歌妙舞的眷恋、向往,对垂老白头翁的怜悯、同情,同时进一步抒发了对美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的感慨,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性。

 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收束全诗。“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两句感叹美貌的少女转眼之间将化作白发的老妇,惋惜青春难驻。“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悲”两句,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迅速消失了!往日繁华热闹的游乐场所,如今只有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末句的最后一个“悲”字,是此诗的基调。

 诗的前半首化自东汉宋子侯的乐府歌辞《董娇娆》,但经过刘希夷的再创作,更为概括典型。作为前半的结语,“年年岁岁”二句是精警的名句,它比喻精当,语言精粹,令人警省。“年年岁岁”“岁岁年年”的颠倒重复,不仅排沓回荡,音韵优美,更在于强调了时光流逝的无情事实和听天由命的无奈情绪,真实动情。“花相似”、“人不同”的形象比喻,突出了花卉盛衰有时而人生青春不再的对比,耐人寻味。结合后半写白头老翁的遭遇,可以体会到,诗人不用“女子”和“春花”对比,而用泛指名词“人”和“花”对比,不仅是由于七言诗字数的限制,更由于要包括所有不能掌握自己命运的可怜人,其中也包括了诗人自己。也许,因此产生了不少关于这诗的附会传说。如《***新语》《本事诗》所云:诗人自己也觉得这两句诗是一种不祥的预兆,即所谓“诗谶”,一年后,诗人果然被害,应了所谓“诗谶”的说法。这类无稽之谈的产生与流传,既反映人们爱惜诗人的才华,同情他的不幸,也表明这诗情调也过于伤感了。

 此诗融会汉魏歌行、南朝近体及梁、陈宫体的艺术经验,而自成一种清丽婉转的风格。它还汲取乐府诗的叙事间发议论、古诗的以叙事方式抒情的手法,又能巧妙交织运用各种对比,发挥对偶、用典的长处,是这诗艺术上的突出成就。刘希夷生前似未成名,而在死后,孙季良编选《正声集》,“以刘希夷诗为集中之最,由是大为时人所称”(《***新语》)。可见他一生遭遇压抑,是他产生消极感伤情绪的思想根源。这诗浓厚的感伤情绪,反映了封建制度束缚戕害人才的事实。

 作者简介

 刘希夷(约651年—约680年),唐朝诗人。一名庭芝,字延之(一作庭芝),汉族,汝州(今河南省汝州市)人。高宗上元二年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代悲白头翁》有“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句,相传其舅宋之问欲据为已有,希夷不允,之问竟遣人用土囊将他压死。延之少有文华,落魄不拘常格,后为人所害,死时年未三十。原有集,已失传。《旧唐书》本传谓“善为从军闺情之诗,词调哀苦,为时所重。志行不修,为奸人所杀”。《***新语》卷8谓“后孙翌撰《正声集》,以希夷为集中之最”。《全唐诗》存诗1卷,《全唐诗外编》、《全唐诗续拾》补诗7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