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蚌求珠是什么生肖动物_剖蚌求珠打一动物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07 0
  1. 带猪字协音的四字成语

龙是中国神话中的一种善变化、能兴云雨、利万物的神异动物,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为众鳞虫之长,四灵(龙、凤、麒麟、龟)之首,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

龙的起源

龙最早出现在5000年前的一座原始社会的墓葬中,现在陈列于河南省濮阳市博物馆里,这是一条用贝壳砌成的龙,它造型粗犷,样子像是蜥蜴,没有艳丽的颜色,考古学家称它为“中华第一龙”。

剖蚌求珠是什么生肖动物_剖蚌求珠打一动物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早期,古人对大多自然现象无法做出合理解释,于是便希望自己民族的图腾具备风雨雷电那样的力量,群山打了那样的雄姿,像鱼一样能在水中游弋,像鸟一样可以在天空飞翔。因此许多动物的特点都集中在龙身上,龙渐渐成了:骆头,蛇脖,鹿角,龟眼,鱼鳞,虎掌,鹰爪,牛耳的样子。这种复合结构,意味着龙是万兽之兽,万能之兽,万能之神。

特别注意,龙只有五根手指,有四根手指的就不是龙,而是蜥蜴鳄鱼之类的动物。

龙作为华夏先民的图腾,起初不过是刚刚***自荒山的一块毛石,粗矿而简陋。在历史老人的手中,它被不断裁切、琢磨。商周予它威武,汉唐给它大度;龙在魏晋如竹林七贤,仙风道骨;在辽金则如草原野马,恣肆奔腾,帝王贵胄使它至贵至尊,民间百姓让它入乡随俗。

古籍记述其形象多不一。一说为细长有四足,马首蛇尾。一说为身披鳞甲,头有须角,五爪。《本草纲目》则称「龙有九似」,为兼备各种动物之所长的异类。其名殊多,有鳞者谓蛟龙,有翼者称应龙,有角者名螭龙,无角名虬。小者名蛟,大者称龙。传说多为其能显能隐,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登天,秋分潜渊,呼风唤雨,无所不能。在神话中是海底世界主宰(龙王),在民间是祥瑞象征,在古时则是帝王统治的化身。

《太上洞渊神咒经》中有「龙王品」,列有以方位为区分的「五帝龙王」,以海洋为区分的「四海龙王」,以天地万物为区分的54名龙王名字和62名神龙王名字。唐玄宗时,诎祠龙池,设坛官致祭,以祭雨师之仪祭龙王。宋太祖沿用唐代祭五龙之制。宋徽宗大观二年(1108年)诎天下五龙皆封王爵。封青龙神为广仁王,赤龙神为嘉泽王,黄龙神为孚应王,白龙神为义济王,黑龙神为灵泽王。清同治二年(1863年)又封运河龙神为「延庥显应分水龙王之神」,令河道总督以时致祭。在《西游记》中,龙王分别是∶东海敖广、南海敖钦、西海敖闰、北海敖顺,称为四海龙王。

龙王神诞之日,各种文献记载和各地民间传说均有差异。旧时专门供奉龙王之庙宇几乎与城隍、土地之庙宇同样普遍。每逢风雨失调,久旱不雨,或久雨不止时,民众都要到龙王庙烧香祈愿,以求龙王治水,风调雨顺。

考古专家认为,早期的龙就是一种头上带角的蛇,是一种纯粹的爬行动物;而有些人则认为,龙最初形成地,龙头很像猪,龙身则与蛇身相同;还有人指出,龙是由鳄鱼蜕变而成的。

关于龙的起源,在经历了长期的研究和考证,人们终于取得了一个较为一致的共识:龙是多种动物的综合体,是原始社会形成的一种图腾崇拜的标志。

龙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早期,距离今天的时间不会少于八千年。这个时期,原始先民已不单纯地、被动地依靠上天的赏赐了,他们把猎获的野马野牛野猪等等畜养起来;也不单单吃那些是***拾得来的野果了,而是有选择地种植谷物以求收获。他们能够熟练地取火用火,学会了用木头搭简单的房子,开始磨制石器、骨器,手工制作陶器,逐渐定居下来,从事生产活动了。生产活动使人们同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宽泛,自然界作为人之外的不可思议的力量对人们精神世界的撞击也越来越大。

为什么鱼类穿游不居,湾鳄声形俱厉,蛇类阴森恐怖,蜥蜴形色怪异?为什么云团滚滚,电光闪闪,雷声隆隆,大雨倾盆?为什么海浪翻卷,虹贯长空,泥石流咆哮而下,吞吃人畜,所向披靡?……这些动物的行为和变化不已的自然天象对古人来说,是无法科学解释的。

他们模糊地猜测到,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像一个氏族必有一个头领那样;或者说,这些动物和自然天象是这个“神物”的品性体现,像人要说话,要呼叫,要吃喝拉撒睡,要嘻笑怒骂一样。

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

辽宁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我们的“时间定位”提供着证据。查海遗址属“前红山文化”遗存,距今约8000年。“龙形堆塑”位于这个原始村落遗址的中心广场内,由大小均等的红褐色石块堆塑而成。龙全长近20米,宽近两米,扬首张口,弯腰弓背,尾部若隐若现。这条石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早、形体最大的龙。(有文章称,山西省吉县柿子滩石崖上有一幅距今达一万年的鱼尾鹿龙岩画,当是龙的最早的雏形。这幅岩画未见发表,其面目如何,还不得而知。)接下来还有内蒙古敖汉旗兴隆洼出土的距今达七八千年的陶器龙纹,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的距今达七千年的彩陶细颈瓶龙纹,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距今六千四百多年蚌塑龙纹等。

龙的模糊***过程的起点在新石器时代,经过商、周至战国时期的长足发展,到秦汉时便基本成形了。这个“基本”有两个意思,一是说构成龙的框架、要素、样式,秦汉时都基本具备了;二是说龙是一个开放的、不断纳新的系统,它并不满足秦汉时的基本成形,之后的历朝历代,直到今天,还都在不断地加减、变衍和发展。

龙的雏型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萌芽,是以夏族图腾为主体虚拟的想象物。古人对它有种种解释。有说[tng]蛇没有脚而能飞(见《荀子?劝学》);有鳞的叫蛟龙,有角的叫虬[qi囚]龙,无角的叫螭[chī吃]龙。(均见《离骚》洪补引《广雅》)有翅膀的叫应龙(《天问》王注)。有说龙像狗像牛,《论衡》则说:“龙之像,马首蛇尾。”还有的说龙的形状是鹿的角,牛的耳朵,驼的头,兔的眼,蛇的颈,蜃[shè甚]的腹,鱼的鳞,鹿的脚掌,鹰的爪子。这显然是晚期发展了龙的形象,比最初的龙越来越复杂,被综合进去的图腾也越来越多,说明它在不断丰富发展。对于龙的主体原形的探讨,学者们作过许多有益的研究。有鳄鱼说、晰蜴说、马说等等。但普遍认同龙的基调是蛇。最初系统提出这一见解的是闻一多的名篇《伏羲考》。龙即大蛇,蛇即小龙。闻一多认为,蛇氏族兼并别的氏族以后,“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的图腾团族(氏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liè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而成为后来的龙。后人在闻一多研究的基础上,作了许多丰富与补充。

考察龙,首先要弄明白,究竟什么是其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简单概括一下,就是从龙一出现的初期,一直延续下去,恒定不变,而且是构成龙的主体部分,缺了它,龙就不成其为龙,这才是龙的基调、主干或主体原形。在龙的身上,倘若抽去了蛇的躯体,那龙便不再存在了。龙变来变去,头有时像鳄鱼,有时又像马;它的脚有时像蜥蜴足,有时又像狗爪;唯有蛇的修长的身子从未变过。远古,崇拜蛇的氏族部落很普遍。蛇有很强的生命力,正符合原始先民的愿望。蛇对人又有很大的威胁,尤其是毒蛇,能致人于死命,使人畏惧。《山海经》中各式各样的神,有不少便是蛇身或龙身。蛇本身便具有多民族性,用现代话语,便是那时的蛇崇拜,很有群众基础,以它作为龙的主体,这种民族大融合的标志,即使被兼并者也愿意接受。中国龙的正式形成,大概开始于夏禹时期,禹巩固了在中原的地位以后,以蛇结合其他部族图腾而创造龙的社会条件已成熟。龙是适应国家的出现而被造就的。因为蛇崇拜的覆盖面大,以蛇作龙的主体,能得到炎黄后裔南北各民族的认同。龙是多元文化的结晶,一旦形成,便牢固树立了它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权威地位。

龙是伟大的,因为它得到了所有炎黄子孙的尊敬;龙又是虚无的,因为它只是一种精神,而不是一种物质。

在中国的神话与传说中,是一种神异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山海经》记载,夏后启、蓐收、句芒等都“乘雨龙”。另有书记“颛顼乘龙至四海”、“帝喾春夏乘龙”。前人分龙为四种:有鳞者称蛟龙,有翼者称为应龙,有角者称虬龙,无角者称螭龙。有人认为这是古代炎黄统一中原各部落后,揉合各氏族的图腾形成的形象。传说能隐能显,春风时登天,秋风时潜渊。又能兴云致雨,后成为皇权象征,历代帝王都自命为龙,使用器物也以龙为装饰。龙被中国先民作为祖神敬奉,普遍尊尚“龙”,中国人经常自称“龙的传人”。

龙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龙的分类

有鳞曰蛟龙,有翼曰应龙;有角曰虬龙,无角曰璃龙。《广雅》有载。

龙的价值

人们通过这些龙的神话故事来扬善伐恶,宣传人民心中的社会价值。

龙是一种内涵丰富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象征,它是中国人精神上的领袖。

道教和龙

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础上形成的,集巫术、自然崇拜、动物崇拜及秦汉时期的神仙方术于一身,并加以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一门宗教。东汉顺帝时,张道陵倡导的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逐小形成 办有教理、教义、教规的一种人为宗教形式。道教自形成之初,便与龙崇拜有不解之缘。先秦时代的乘龙周洲四海、乘龙升天,以及以龙沟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盘继承。

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的子孙都继承其业,均称"天师",并传达室说与龙有缘。传说第三代天师名鲁,传说他有十个儿子,号"张氏十龙"。另有一则传说称:张鲁的女儿在山下洗衣,忽有白雾绕身,因此竟未婚而孕,感到羞耻,便***身亡。死前留下遗言,务必剖尸看腹中为何物。结果,腹中有两条双胞胎小龙,婢女把它们放进汉水。其后的许多道教代表人物都被说成与龙有神秘的关系,如南朝时的道教代表人物陶弘景,传说其母梦龙而生,他是一个龙种。

龙在道教中最主要的作用是助道士上天入地,沟通鬼神。龙被认为是"三轿"之一。这里所指的"三轿",一曰龙轿,二曰虎轿,三曰鹿轿。道教的三轿主要是作为其上天入地的乘骑工具。张光直先生认为:"濮阳第45号墓的墓主是个仰韶文化社会中的原始道士或是巫师,而用蚌壳摆塑的龙、虎、鹿乃是他能召唤使用的三轿的艺术形象。"他把蚌壳龙、虎、鹿与古代原始道教上三轿相联系,认为二者有渊源关系。 传说有法力道行的天师、真君还能召龙、驱龙。《酉阳杂俎。怪术》称:在一个名叫云安的地主,江边有十五是险滩,舟楫若不靠人拉纤,无法通过。瘦代天师翟乾佑念商旅之劳,结坛作法,召来群龙,共14条,均化作老人。翟天师让它们夷平险滩,以利舟行。群龙领命而去,一夜之间,风雷震击,十四里险滩都变成平潭,惟独剩一里依旧如故。翟天师一看便知是***昨日未到,于是再次登坛作法,严敕神吏召它前来。三日之后,方有一女女子来到,原来是一条雌龙。好申辩说:乘船过这条江的,都有是富商大贾,给他们拉纤的,都是云安的贫穷百姓,他们一向靠拉纤过活。倘若险滩没了,舟船通行无阻,他们靠什么吃穿呢?宁可要险滩以赡纤夫,不愿利舟楫以安富商。翟天师听后连连点头,于是又召诸龙一切恢复原样。

在道教中,龙并不是自然之龙,而是蛇化成的龙。《黄白篇》有:"蛇之成龙,亦与自生者无异也。然其根源之缘由,皆自然之感致。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龙王信仰也随之传入。道教亦引进佛教龙王并加以改造,形成自己的龙王信仰,称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五方龙王等。后来,凡有水之处,无论江河湖海,渊潭塘井均有龙王,职司该地水旱丰歉。于是大江南北,龙王庙林立,成为中国龙崇拜的重要一部分。

带猪字协音的四字成语

首先十二生肖当中的这些生肖都是中国古人给他们排上去的,是中国古人规定了某一个地支会对应某一个动物,十二生肖当中其他的生物都是存在的,只有龙是古人幻想出来的,所以龙不存在。

一、龙不存在

首先要知道十二生肖和那些现实中存在的动物之间的关系,不是因为有了十二生肖才有了那几种动物,而是有了哪几种动物才有了这12个生肖,中国古代将12地支每一个都配上一个动物让他们代表这个地支,就成了十二生肖,这12种动物,有的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而有的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

如果在现实生活中没有虎,那么虎那个位置就会是人类具现出来的另一种动物。龙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这只是古人幻想的一种产物,所以十二生肖当中虽然有龙,但现实中依旧没有龙存在。

二、龙

龙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当中的一种神奇生物,是鱼类和爬行类的王者,在古代的传说中拥有行云布雨的能力是一种非常祥瑞的神兽,在中国古代当中基本上都是作为皇帝的象征,只有站在中国封建社会顶端的人才能够使用龙作为象征。龙的存在源于古人对非现实崇拜,古人想象出了这么一种***了各种生物特质的动物,对他进行崇拜

三、十二生肖的起源

十二生肖的起源有很多,到现在人们也没有办法确定,主流说法有三种,一种是和天上的星星有关,一种是和中国古代的图腾祭祀有关,一种是外来不管是中国古代还是外国,古代都有研究星星的传统,很多的事情的诞生都是星星有关。十二生肖当中的动物和二十八星宿当中的动物也有很多的联系,所以就有人怀疑是十二生肖来源于二十八星宿。也有可能是图腾祭祀,中国古人一直有祭祀的习惯,祭祀各种动物,古人可能认为某一种动物具有祥瑞之兆,所以就会祭祀,十二生肖可能也就是这么产生。还有可能是外来,古巴比伦古埃及也有类似的十二生肖,只是动物不同,所以有人也怀疑是他们来到中国有了十二生肖。

1. 新年将近

金猪--经典猪年贺词 鼠年兴,牛年壮,虎年猛,兔年强,龙年飞,蛇年祥,马年奔,羊年放,猴年高,鸡年升,狗年旺。

十二生肖少一个,猪年***贺新年! 科技财神尊上座;吉祥猪崽报新春。 恰逢盛世猪如象;喜庆新春鱼化龙。

桃符早易朱红纸;春帖喜题喜庆词。 原驰腊象长城雪;户养肥猪盛世春。

高老庄中称快婿;天逢府内是元戎。 硕鼠悠悠眠洞里;肥猪悄悄拱门来。

肥肉一身堪入市;钉耙九齿好犁田。 景象升平开泰运;金猪如意获丰财。

窗花剪猪招财富;壁上画虎镇鬼神。 蕃繁六畜猪堪饲;富裕千家君献功。

瑞雪纷飞清玉宇;花猪起舞贺新年。 燕衔喜信春光好;猪拱财门幸福长。

爆竹升天送狗岁;春花遍地缀猪年。 腾龙快马逢新世;送犬迎猪贺大年。

骚人乐撰新春对;墨客欣书亥岁联。 迎新春应赞猪为宝;辞旧岁莫忘犬看家。

昨夕犬年欢歌迎大地;今朝猪岁新景满神州。 盘瓠神将上天去报喜;天蓬元师下界来除灾。

骏马金鞍跨上康庄路;肥猪元宝迎来大丰年。 红梅点点,盘瓠傲霜随岁去;丽日融融,天蓬报喜伴春来。

盘瓠将军,奉命辞岁报功去;天蓬元帅,领旨迎春送宝来。 猪为六畜首 犬过千秋留胜迹 戌岁乘龙立*** 农乃百业基 猪肥万户示丰年 亥年跃马奔小康 大圣除妖天佛路 衣丰食足戌年乐 骚人乐撰新春对 天蓬值岁兆丰年 国泰民安亥岁欢 墨客欣书亥岁联 戌年引导小康路 两年半夜分新旧 国泰民安戌岁乐 亥岁迎来锦绣春 万众齐欢接亥春 粮丰财茂亥春兴 内容来源:[ 贺词1860网 ]。

2. 和“猪”谐音的表示吉祥的成语有哪些

与猪有关的成语: 1、牧猪奴戏 2、人怕出名猪怕壮 3、猪卑狗险 4、猪突豨勇(豨:野猪) 5、狼奔豕突 6、封豕长蛇 7、豕交兽畜 8、猪欠狗债 9、猪朋狗友 10、一龙一猪 11、行同狗彘 12、信及豚鱼 13、杀彘教子 14、牧豕听经 15、见豕负涂 16、狗彘不食其余 17、狗彘不若 18、敝鼓丧豚 19、三豕涉河 20、辽东白豕 21、鲁鱼亥豕 22、豚蹄穰田 23.猪狗不如 24.死猪不怕滚水烫. 与猪有关的歇后语: 猪八戒喝磨刀水……心里秀 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猪嘴上插葱,装象 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 热闹处献母猪……尽丢丑 猪八戒上阵……倒打一钯 驼背子牵母猪……前世的冤 马店买猪………没那市(事) 和猪有关的笑话: 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苏联国家元首赫鲁晓夫到一个饲养场视察,随行记者抓拍了一张赫鲁晓夫视察养猪场的照片,照片的画面是赫鲁晓夫站在一群肥肥胖胖的猪中间指手划脚的作指示.后来记者把这张照片配发在当天的报纸新闻上并作了文字说明“赫鲁晓夫情牵猪群”.但是报社总编审查初稿时一看照片的标题马上不高兴了,要求记者立刻改换标题.记者回来想了想,改为“赫鲁晓夫在猪中间”.报社总编看完后还是不满意,要求再改一次而且不准再出现“猪”这个字眼,记者回来后又想了想,改成一个现在很流行的说法,但是他怕总编还是不满意,继续命令他修改标题,所以这次他自做主张没有拿给总编审查. 第二天,苏联的读者在当天报纸的头版头条都看到了刚才提到的那张照片,旁边的标题是“赫鲁晓夫同志和朋友在一起(左三为赫鲁晓夫同志)”。

3. 有关珠(猪)或带zhu的成语

狗猪不食其余 牧猪奴戏 泥猪疥狗 泥猪癞狗 泥猪瓦狗

人怕出名猪怕壮 一龙一猪 指猪骂狗 猪卑狗险 猪朋狗友

猪突豨勇

蚌病成珠 蚌病生珠 宝珠市饼 抱玉握珠 贝阙珠宫

被褐怀珠 璧合珠连 璧合珠联 不吝珠玉 沧海遗珠

翠绕珠围 翠围珠绕 滴露研珠 二龙戏珠 飞珠溅玉

好语如珠 好语似珠 合浦还珠 合浦珠还 和璧隋珠

怀珠抱玉 怀珠韫玉 还珠返璧 还珠合浦 还珠买椟

咳唾成珠 咳珠唾玉 口吐珠玑 老蚌生珠 老蚌珠胎

累累如珠 连珠合璧 灵蛇之珠 零珠碎玉 买椟还珠

满腹珠玑 米粒之珠 米珠薪桂 妙语连珠 明珠暗投

明珠弹雀 明珠投暗 目若悬珠 沤珠槿艳 剖蚌得珠

剖蚌求珠 剖腹藏珠 人老珠黄 日角珠庭 升山***珠

隋侯之珠 隋珠弹雀 隋珠和璧 隋珠和玉 隋珠荆璧

随珠弹雀 随珠和璧 随珠荆玉 探骊得珠 仙露明珠

涎玉沫珠 噀玉喷珠 眼内无珠 一串骊珠 一字一珠

遗珠弃璧 以珠弹雀 薏苡明珠 有眼无珠 鱼目混珠

鱼目间珠 玉润珠圆 玉碎珠沉 韫椟藏珠 掌上明珠

珠璧交辉 珠璧联辉 珠箔银屏 珠沉璧碎 珠沉沧海

珠沉玉碎 珠沉玉陨 珠沉玉磒 珠窗网户 珠翠之珍

珠歌翠舞 珠宫贝阙 珠光宝气 珠规玉矩 珠还合浦

珠连璧合 珠联璧合 珠联玉映 珠零锦粲 珠零玉落

珠流璧转 珠盘玉敦 珠盘玉敦 珠投璧抵 珠围翠绕

珠围翠拥 珠玉在侧 珠圆玉洁 珠圆玉润 馔玉炊珠

锱珠必较 字字珠玑 字字珠玉

4. 猪的同音字的成语

珠联璧合 珠圆玉润 米珠薪桂 明珠暗投 人老珠黄

买椟还珠 有眼无珠 鱼目混珠 掌上明珠 守株待兔

枯木巧株 诛求无厌 诛心之论 口诛笔伐 天诛地灭

罪不容诛 付诸东流 公诸同好 反求诸己 蛛丝马迹

蚌病成珠 蚌病生珠 宝珠市饼 抱玉握珠 贝阙珠宫

被褐怀珠 璧合珠连 璧合珠联 不吝珠玉 沧海遗珠

翠绕珠围 翠围珠绕 滴露研珠 二龙戏珠 飞珠溅玉

好语如珠 好语似珠 合浦还珠 合浦珠还 和璧隋珠

怀珠抱玉 怀珠韫玉 还珠返璧 还珠合浦 还珠买椟

咳唾成珠 咳珠唾玉 口吐珠玑 老蚌生珠 老蚌珠胎

累累如珠 连珠合璧 灵蛇之珠 零珠碎玉 买椟还珠

满腹珠玑 米粒之珠 米珠薪桂 妙语连珠 明珠暗投

明珠弹雀 明珠投暗 目若悬珠 沤珠槿艳 剖蚌得珠

剖蚌求珠 剖腹藏珠 人老珠黄 日角珠庭 升山***珠

隋侯之珠 隋珠弹雀 隋珠和璧 隋珠和玉 隋珠荆璧

随珠弹雀 随珠和璧 随珠荆玉 探骊得珠 仙露明珠

涎玉沫珠 噀玉喷珠 眼内无珠 一串骊珠 一字一珠

遗珠弃璧 以珠弹雀 薏苡明珠 有眼无珠 鱼目混珠

鱼目间珠 玉润珠圆 玉碎珠沉 韫椟藏珠 掌上明珠

珠璧交辉 珠璧联辉 珠箔银屏 珠沉璧碎 珠沉沧海

珠沉玉碎 珠沉玉陨 珠沉玉磒 珠窗网户 珠翠之珍

珠歌翠舞 珠宫贝阙 珠光宝气 珠规玉矩 珠还合浦

珠连璧合 珠联璧合 珠联玉映 珠零锦粲 珠零玉落

珠流璧转 珠盘玉敦 珠盘玉敦 珠投璧抵 珠围翠绕

珠围翠拥 珠玉在侧 珠圆玉洁 珠圆玉润 馔玉炊珠

锱珠必较 字字珠玑 字字珠玉白白朱朱 白发朱颜 滴露研朱 调朱傅粉 调朱弄粉

恶紫夺朱 粉面朱唇 傅粉施朱 红紫乱朱 兼朱重紫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看朱成碧 绿鬓朱颜 弄粉调朱 琴断朱弦

眩碧成朱 杨朱泣岐 以紫乱朱 以紫为朱 纡朱怀金

纡朱拖紫 纡朱曳紫 朱陈之好 朱唇粉面 朱唇皓齿

朱唇玉面 朱轓皂盖 朱轓皂盖 朱干玉戚 朱阁青楼

朱楼碧瓦 朱楼绮户 朱轮华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朱门绣户

朱甍碧瓦 朱盘玉敦 朱盘玉敦 朱雀玄武 朱弦三叹

朱颜翠发 朱颜鹤发 朱颜绿发 朱衣点头 朱衣使者

朱云折槛 藏诸名山 藏诸名山,传之其人 反求诸己 放诸四海而皆准

付诸东流 付诸洪乔 付诸一炬 付诸一笑 公诸同好

衮衮诸公 急张拘诸 铭诸肺腑 取诸宫中 日居月诸

如运诸掌 如指诸掌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失诸交臂 事后诸葛亮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投诸四裔 托诸空言 问诸水滨

挟天子以令诸侯 形诸笔墨 置诸高阁 诸恶莫作 诸亲好友

诸亲六眷 诸如此比 诸如此类 诸如此例 诸若此类

诸色人等 诸有此类 诸子百家

待兔守株 根连株拔 根连株逮 根株附丽 根株结盘

根株牵连 枯木朽株 枯枿朽株 枯株朽木 蔓引株求

盘木朽株 盘木朽株 守株待兔 削株掘根 朽株枯木

株连蔓引 蛛网尘封

5. 请问一下,谁知道十二生肖如意的四字成语,谐音也可以,比如猪年就

一、有关「鼠」的成语: 1. 投鼠忌器打老鼠怕伤了器具,比喻作事有所顾忌。

2. 抱头鼠窜形容狼狈逃避的情形。 3. 梧鼠技喻技能虽多,而不能专一。

4. 鼠牙雀角比喻与人争诵。 5. 鼠肝虫臂指极为低贱微小的东西。

6. 鼹鼠饮河比喻小量,所取不多;或没什麽了不起。 7. 獐头鼠目用以形容一个人的长 *** 邪,如獐之头、鼠之目。

与「尖嘴猴腮」义近,但「尖嘴猴腮」仅形容面貌丑陋,而「獐头鼠目」更强调其人之奸恶狡猾。 二、有关「牛」的成语: 1. 九牛一毛比喻价值极渺小轻微。

2.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牛刀小试形容有才能的人,略显才能。

3. 牛耳之盟古代歃血为盟。 4. 牛衣对泣比喻贫贱夫妇生活困苦的情形。

5. 牛山濯濯(1)形容山区林木被砍伐殆尽。(2)转化其义,形容一个人头顶光秃秃的样子。

6. 牛角挂书形容勤奋向学。与「悬梁刺股」、「囊萤夜读」、「凿壁借光」意同。

7. 牛鬼蛇神(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8. 牛头马面(1)形容一个人面貌丑陋吓人。(2)比喻行事荒诞凶恶之人。

9. 牛马风尘形容人奔走於道途,风尘仆仆,非常劳累。 10. 牛溲马勃比喻低贱之人或物。

11. 牛鼎烹鸡比喻大材小用。 12. 牛头不对马嘴比喻两件事完全不能凑在一起,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答非所问。

13. 汗牛充栋喻书籍很多。 14. 泥牛入海喻一去不复返,毫无踪迹。

15. 疤丁解牛比喻对事物了解透澈,做事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16. 对牛弹琴喻不解风情。

17. 钻牛角尖比喻思想固执,自困於绝境。 18. 初生之犊以刚出生的小牛什麽都不怕来比喻初出社会的人,遇事不怕难、不怕恶势力。

19. 舐犊情深形容父母爱子女之情。 20. 黎牛之子比喻父恶子贤。

21. 风马牛不相及比喻毫不相干。 三、有关「虎」的成语: 1. 九牛二虎喻极大的力量。

2. 三人成虎比喻说的人多,纵然传闻是错的,也会信以为真。 3.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4. 如虎添翼喻强者又得助力而更强悍,更令人害怕。 5. 羊入虎口喻危险之至,难免死亡。

6. 纵虎归山纵容恶人,让他回到自己的势力范围或地盘,再度危害他人。 7. 狐***虎威喻***借声势去吓唬别人。

8.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9. 虎入羊群喻声势非常大,对方一点抵抗的力量都没有,可以想做什麽就做什麽。

10. 虎口余生比喻经历极大危险,侥幸保全下来的生命。 11. 虎视眈眈形容贪婪地盯著,等待时机成熟以便下手。

12. 虎头蛇尾喻做事有始无终,没有恒心。 13. 为虎作伥比喻做坏事的帮凶。

14. 狼吞虎咽形容吃东西既猛又急,粗鲁难看。 15. 势成骑虎喻一个人做了某件事后,想罢手也来不及,有左右为难之意。

16. 骑虎难下喻行事迫於大势而不能中止。 17. 与虎谋皮比喻不可能成功的事。

18. 暴虎冯河赤手空拳的去打虎及不藉船只的去渡河,喻空有勇气的匹夫之勇。 19. 谈虎色变原意是指必须亲身经历才有真知;后引申为惊惧某事,谈及此事就惊慌色变。

20. 调虎离山骗人离开根据地,以期达到某种目的的计策。 21. 养虎贻患喻纵容敌人或恶人,给自己带来后患。

22. 饿虎扑羊喻非常贪馋。 23. 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24. 龙争虎斗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25. 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

26. 龙蟠虎踞形容形势雄壮险要的地方。 27. 纵虎归山喻放过恶人,使其再度危害社会。

四、有关「兔」的成语: 1. ***东升表示时间已经入夜。 2. 守株待兔表示固执成见不知变通。

3. 兔毛大伯宋元时泛称老人。 4. 兔死狗烹喻有事时被重用,事成后即被毁弃。

5. 兔死狐悲比喻同类的死败,自己也哀伤起来。 6. 兔走乌飞比喻日月运行,光阴流逝快速。

7. 兔起鹘落(1)形容动作敏捷。(2)比喻书法雄健。

五、有关「龙」的成语: 1. 生龙活虎活泼壮勇的姿态。 2. 车水马龙形容繁华热闹。

3. 来龙去脉喻事情的全部过程。 4. 卧虎藏龙喻人才多而杰出。

5. 活龙活现形容绘画、雕刻或文字的叙述,极为逼真。 6. 乘龙快婿形容一个令人满意的好女婿。

7. 望子成龙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能成大器。 8. 画龙点眼喻作画在重要处添上一笔使作品更加深动。

9. 蛟龙得水喻人材得到赏识重用。 10. 群龙无首喻群众失去了领袖。

11.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爱好某事物,但并非真正的爱好它;引申为浮华不实。 12. 龙生九子古代传说龙生的九条小龙,外貌性情皆有所不同。

比喻人各有所好,不全然相同。 13. 龙吟虎啸指龙虎的叫啸,形容人吟啸声非常洪壮嘹亮。

14. 龙争虎斗形容两强争斗,不相上下。 15. 龙肝凤髓比喻珍美之菜肴。

16. 龙飞凤舞形容气势奔放雄壮。 17. 龙马精神形容精神健旺、充沛。

18. 龙蛇杂处喻各种好坏不同的人,混杂居处在一起。 19. 龙凤呈祥富贵吉祥的徵兆,多用於结婚证书或喜帖上。

20. 龙潭虎穴喻险要的地方。 21. 龙蟠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