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砭针砭,痛下针砭怎么读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7 0
  1. 白居易写过那些诗 ?
  2. 形容疼痛的四字词语成语大全
  3. 有两个痛的四字成语大全?
  4. 砭顽的读音砭顽的读音是什么
  5. 白居易的资料有吗?
  6. 砭熨的读音砭熨的读音是什么
  7. 《先秦散文·列子·仲尼篇(节选)》原文鉴赏

初衷怎么读拼音

[chū zhōng]

解释:最初的愿望和心意

针砭针砭,痛下针砭怎么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例句:老师的初衷是要我们好好学习,我们要理解他的一片苦心。

近义:初志 本意

1、即便对加分政策痛下针砭的人,大约也很少会怀疑这一政策的初衷;同样,即便依然赞成加分政策的人,大约也很少会否认这一政策与其初衷渐行渐远。

2、这个意义上,不论张贴此条“恶毒”标语的黄师傅主观上出于多么美好的初衷,但从客观上来讲,都戳伤了城市文明。

3、第二步是通读整篇演说词,标出支持其初衷的要素。

4、凭借其丰富的***,与他人分享,共同体味人养玉、玉养人的境界,形成了陈先生开发新疆和田玉、创建紫玉明宫的初衷。

5、吸水吸尘机以使用简便为设计初衷,配备了包括吸尘和吸水的全套组件,以满足对大中型区域或其他特殊的清洁需求。

6、造福百姓是为官从政的最高原则,对这一原则的态度应是“抱道守真,以贯始终,纵历厄难,勿改初衷”。

7、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城,城中都会有个人,是你牵挂这座城的初衷。无论你走到哪里,总会因为一座城而想起一个人。

白居易写过那些诗 ?

黄庭坚

翰墨场中老伏波,菩提坊里病维摩。

近人积水无鸥鹭,时有归牛浮鼻过。

维摩老子五十七,大圣天子初元年。

传闻有意用幽仄,病起不能朝日边。

禁中夜半定天下,仁风义气彻修门。

十分整顿乾坤了,复辟归来道更尊。

成王小心似文武,周召何妨略不同。

不须要出我门下,实用人材即至公。

司马丞相昔登庸,诏用元老超群公。

杨绾当朝天下喜,断碑零落卧秋风。

死者已死黄雾中,三事不数两苏公。

岂谓高才难驾御,空归万里白头翁。

文章韩杜无遗恨,草诏陆贽倾诸公。

玉堂端要直学士,须得儋州秃鬓翁。

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

正字不知温饱未,西风吹泪古藤州。

张子耽酒语蹇吃,闻道颍州又陈州。

形模弥勒一布袋,文字江河万古流。

鲁中狂士邢尚书,本意扶日上天衢。

惇夫若在镌此老,不令平地生崎岖。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初秋,黄庭坚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听候新的任命。当时他生了痈疮,卧病二十余日。病刚好登上荆州亭,纵目骋望,浮想联翩,吟成了这组即事诗。即事,亦叫即兴,是就眼前景物感而赋诗。

第一首,着重表达了诗人积极用世的心情。前两句,诗人以伏波将军马援和维摩居士自比,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东汉名将马援六十二岁时还“据鞍顾盼”。表示可驰骋疆场,为国立功。佛经上说维摩居士病在菩提道场时,别人也惧怕他的辩才而不敢前去探望。诗人此时已经五十七岁,又值大病新愈,因以“老伏波”、“病维摩”自况。诗人认为,自己虽然既老且病,但依然是一位健笔凌云的文坛老将,仍能作诗论道,为国效力。诗人要说的这层意思并未直接说出,而是***用了贴切的比喻,因而要反复咀嚼,才能得其本旨。三、四句转入写景。亭前积水成池,但其中并无鸥鹭栖止,只见归牛渡水浮鼻而过。写荆江亭的景物,自然真切,别有妙趣。这两句除了写景,兼有寓意,它表示诗人的身边缺乏高雅的知音,所见都是平庸之人。唐人陈咏有“隔岸水牛浮鼻渡,傍溪沙鸟点头行”之句,任渊注说: “此本陋句,一经妙手,神彩顿异。”陈衍认为三、四句乃“宋人写景句脍炙人口者”,“也不过代数人、人数语”而已。他们都把这两句作为黄诗“点铁成金”的范例。

诗人渴望积极用世的心情,在第二首诗中得到了进一步的表露,由于是直抒胸臆,诗意较少含蓄。首句仍用维摩诘的典故,“五十七”说明自己年已迟暮,时不我待,渴望在有生之年能为朝廷所用,其迫不及待的焦灼心情,跃然纸上。“大圣天子”指宋徽宗,他于1101年以所谓消除朋党为名,改元“建中靖国”。诗人对徽宗此举寄以厚望,因而对“初元年”大书特书。按照诗意,本应先说国君的年号,再说自己的年龄,这里之所以颠倒其句,主要是使句与句的衔接,显得拗而不顺,造成章法上的突兀不平。“传闻”下省略了“大圣天子”,此句说,传闻大圣天子有意起用在野之人。徽宗的“有意用幽仄”,给有志用世的黄庭坚带来了希望,但他对此又持保留态度,“传闻”二字下得极其审慎,说明事在可信可疑之间。“病起不能朝日边”,是说自己病后衰弱,不能到达天子身边,为此深深感到遗憾。诗人有为国效力之心,而病卧荆江,不能有所作为,其心情之苦闷是可想而知的。不过,诗人的“不能朝日边”,绝非仅仅由于病的缘故。

第三首,反映了诗人对徽宗的热望。“禁中夜半定天下”,是说哲宗逝世,神宗皇后向氏立哲宗之弟赵佶为君。《后汉书·安帝纪》: “太后定策禁中(宫中),其夜使邓骘迎帝。”此句用了这一典故。“修门”,指郢都城门。郢都,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庭坚适寓此邦,因以寄意。次句说,由于新君贤明,偏远的江陵也充满了仁义之风,被贬的迁客都遇赦得到放还。“十分整顿乾坤了”,希望新君重整乾坤,革除不良的政治风气。用“十分”修饰“整顿”,表示整顿的坚决性和彻底性,反映了诗人对此前政治局面的极端不满。“复辟”,指向太后把***交还给徽宗。徽宗即位之初,向氏以皇太后处理军国大事,半年以后,还政给徽宗。此句说,新君亲自执政,王道显得更尊贵了。这首诗的基调是歌颂祝愿性的,对徽宗流露出不切实际的幻想,但也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第四首,呼吁新旧两党消除裂痕,共同把朝政搞好。首句说,成王小心处理国事,很象周朝的开创者文王(成王的祖父)和武王(成王的父亲)。次句说,辅佐成王的周公旦和召公奭,他们曾分陕而治,意见虽有不同,但都能以国事为重,从不互相攻讦。诗人借用典故把徽宗比作周成王,把满朝文武大臣比作辅佐成王的周、召二公。他认为,只要徽宗能行文武之道,朝臣能仿周召之行,消除党派纷争,维护国家利益,就能出现“成康之治”的政治局面。三、四句说,选拔人材,不必定要出于自己的门下,只要能够据实际才能引用他们,就是出自公心了。这样的见解,也反映在诗人的其他诗篇中,如云: “人材包新旧,王度济宽猛。” (《次韵子由绩溪病起被召,寄王定国》)“闭奸有要道,新旧随才收”。(《再作答徐天隐》都是针对当时的党派纷争,痛下针砭。可见黄庭坚的政治态度是比较开明的。

第五首,流露出对司马光的敬重和哀悼之情。一、二句说,司马光昔日被提拔重用,升为丞相,朝廷起用元老大臣,使之居于群公之上。司马光于元祐二年(1087)升为左丞相,距庭坚写这首诗时已有十四年,所以下一“昔”字。“超群公”,既指司马光的职位,也指司马光的威望。第三句,用唐肃宗时的名相杨绾与司马光相比,称赞司马光当朝执政,天下百姓莫不喜形于色,庆幸朝廷得人。第四句以转语作结。绍圣元年(1094),也就是司马光死后的第八年,变法派上疏哲宗,追夺司马光死后所赠谥号,磨毁所立神道碑文。“断碑零落卧秋风”,即指此事。前三句极力写司马光德高望重,受到朝廷的倚重和百姓的爱戴,其用意是在“蓄势”,以便反衬其身后之萧瑟。“断碑”句语意凄惋,引人深思。司马光时而被重用,时而被毁碑,反映了新旧两党势力的消长,也反映了朝廷政局的动荡不安。所以,结句不仅寄寓了作者对司马光的哀悼之情,也包含了对新党专事打击报复的不满。黄庭坚痛切地认识到无原则的派系斗争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第六首,对苏轼兄弟高才不遇深抱不平,对当权者扼才深表愤慨。首句中的“死者”指吕大防、刘挚、梁焘、范祖禹等人,他们都因新党迫害而流放岭南,此时已经先后死于瘴雾之乡。这些人是苏轼的至交好友,又贬谪同一地区,诗人借宾以陪主,出笔曲而不平。“三事”,三公,这里泛指负责军政的最高长官。次句说,在显赫的三公中,没有苏轼、苏辙的职位。开头两句,一句写死,一句写生,一句为宾,一句为主,怀友之情,怜才之意,直泻笔端。第三句,作者对“三事不数两苏公”的原因,作出了推测和判断:“岂谓高才难驾御?”很显然,矛头是指向最高统治者的。这是关键性的句子,以它为枢纽,上承“三事”句,下启“空归”句,章法似断似续,别具匠心。下面,诗人避开了“高才难驾御”的问题,把笔锋一转,以深沉的感慨写到“两苏公”艰难坎坷的一生: “空归万里白头翁!” “万里”指贬地之远,“白头翁”说年纪已老,这两位“高才”的苏公,就在万里之外的蛮荒之地熬白了青丝。“空归”是说他们流放归来,仍然投闲置散,空度年华。诗中所抒发的高才不遇之叹,当然也包含了作者自己在内,又岂止是“两苏公”而已。

第七首,专写东坡。一、二句说,杜甫之诗,韩愈之文,都写得完美无缺,挑不出一点毛病;陆贽(唐德宗时翰林学士)起草诏书,又快又好,压倒了其他的学士诸公。这里把苏轼与韩、杜、陆贽相比,说他既工诗文,又善草诏,兼有众才之美。“玉堂”,指翰林院。三、四句说,翰林院确实需要刚直不阿的学士,那就少不了“儋州秃鬓翁”。东坡归自儋州,鬓发尽脱,故以“秃鬓翁”称之。一、二句就文才说,三句就品德说,才德兼备如东坡者,自然是玉堂的最佳人选。这首诗简直就是一篇荐贤疏,它直接向朝廷呼吁,希望能重用东坡,尽其所学。然而,诗人哪里料到,就在他写此诗后的十多天,“儋州秃鬓翁”就在常州病逝了。

作者与陈师道、秦观都是苏门人物,第八首即为诗人怀念陈、秦两位朋友而作。陈师道,字无己,是一位苦吟诗人,他有“闭门十日雨,吟作饥鸢声”之句,故称“闭门觅句”。秦观,字少游,文思敏捷,“只一笔写出,重意重字皆不问,然好处亦自绝好。”(《朱子语类》)因此,黄庭坚说他是“对客挥毫”。“闭门觅句”和“对客挥毫”对举,形容两人不同的性格和诗风,确是抓住了特点。陈师道晚年被召为秘书省正字,一生穷困,“囊无副衣”,所以黄庭坚深为他的温饱而忧虑。秦观因坐元祐党籍,累遭贬谪,一年前从雷州(今广东海康)放还,途中死于藤州(今广西藤县)。三、四句,写陈、秦两人或饥寒,或贬死,一念其困,一痛其殁,至友间的关怀和悲悼之情,表露得极其真挚感人。一、三句怀陈师道,二、四句怀秦观,一存一殁,句法交错。杜甫《存殁绝句》: “郑公粉绘随长夜,曹霸丹青已白头;天下何曾有山水,人间不解重骅骝。”郑虔善画山水,曹霸善画马,当时郑已死而曹尚存。此诗显然由杜诗“夺胎换骨”。不过,杜诗四句都是说郑、曹的绘画,黄诗以二句写陈、秦的诗风,以二句写他们的境遇,“夺胎换骨”之中实含变的因素,有所创新。

张耒(字文潜)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第九首是为怀念张耒而作。首句,说张耒喜欢喝酒,说话结结巴巴,从癖 *** 好和生理特征两个方面,对张耒画了幅素描像。“语蹇吃”是生理缺陷,写入诗中,显然含有开玩笑的意思。次句,说张耒一贬再贬,时而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阳),时而改知陈州(今河南淮阳),一直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此时,诗人似乎忘记了自己长期流放的生涯,把全部的关怀倾注到了至友身上。第三句说,张耒形体肥胖,大腹便便,很象弥勒佛的化身布袋和尚。这一句,比喻形象生动,极有风趣,不仅活画出张耒的形貌特征,也体现了诗人幽默诙谐的性格。黄庭坚在《戏和文潜谢穆父松扇》诗中曾用“六月火云蒸肉山”来形容张耒肥胖怕热,比喻新奇,刻画入微,与此诗“弥勒一布袋”之喻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一、三句,分别写张耒肖像的两个不同侧面,按理说,两句应当上下相承,紧密衔接,语意才能一气贯通,可是,作者有意绕开常人的思路,中间劈空插入“闻道”一句,致使前后两句似乎接不上榫,章法上显得奇崛而拗硬,很能体现出黄诗独特的艺术个性。末句,称赞张耒的作品如同长流不息的江河,一定会千秋万代流传下去。此用杜甫《戏为六绝句》中“不废江河万古流”诗句,仅换了两个字。

第十首,赞美邢惇夫之贤,哀悼他的夭逝。首句中的“邢尚书”,指吏部尚书邢恕,他是郑州人,诗称他为“鲁中狂士”,语本《孟子》“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狂士”,狂妄之士。《宋史·奸臣传》说邢恕“天资反覆,行险冒进,……至与三蔡为腹心则之死弗替。上谤母后,下诬忠良,几于祸及宗庙。” “狂士”意含讥讽,但语气比较委婉。“日”,比喻皇帝; “天衢”,天途。“本意扶日上天衢”,是说邢恕想以策立新君之功自任。神宗病危,邢恕与蔡确密谋,企图废赵煦(哲宗)而立雍王,没有成功。哲宗即帝位后,邢恕“犹自谓有定策功,传播其语”(《宋史》)。此处指其热衷仕进,心术不端,明显地流露出鄙薄之意。“惇夫”,邢恕长子,少有俊声,其诗文受到苏轼、黄庭坚、秦观等人的称赞,死时才二十七岁。三、四句说,如果惇夫还活着的话,一定能够改变他父亲的奸邪行为,不让他无事生非,“平地生崎岖”。孟郊诗: “小人智虑险,平地生太行。”此处化用其意,改“太行”为“崎岖”,突出道路的坎坷不平,含义更为明确。吴子良《林下偶谈》卷四说,此诗“镌”(刻,凿)字用得“不稳”,理由是“子岂应‘镌’父? 惇夫亦不能‘镌’和叔(按:邢恕的字)。”这种看法,完全是从封建***观念出发,显然是不正确的。

这组诗,或就自己说,或就朋友说,或抒情,或议论,都联系到当时的政局,既有尖锐的批评,也有热切的希望,把诗人那颗忧国之心和怀友之情,融合无间地坦露在读者面前,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诗的主旨是希望消除党派纷争,秉公提拔有用的人材,这种见解无疑是切中时弊的。十首七绝都用拗体,写法灵活多变,布局不落俗套,用典虽多而不晦涩,体现了诗人通过精心锤炼复归自然的生新瘦硬的风格。

古诗不拘声律,自唐至今诗人皆然,初不待破弃声律。诗破弃声律,老杜自有此体,如《绝句漫兴》、《黄河》、《江畔独步寻花》、《夔州歌》、《春水生》,皆不拘声律,浑然成章,新奇可爱。故鲁直效之作《病起荆州江弯即事》、《谒李材叟兄弟》、《谢答闻善绝句》之类是也。(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七)

胡苕溪云: 山谷以今时人形入诗句,盖取法于少陵。少陵诗云: “不见高人王右丞。兰田丘壑蔓寒藤”,又云: “复忆襄阳孟浩然,清诗句句尽堪传”之类是也。故山谷云: “司马丞相骤登庸”,又云“闭门觅句陈无己,对客挥毫秦少游”之类是也。(《诗林广记》后集卷五引)

兴会之作。(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第一首)

形容疼痛的四字词语成语大全

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讽谕诗,其中包括《***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代表作。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观刈麦》、《***地黄者》、《重赋》、《杜陵叟》等写农夫的辛苦和赋税剥削的沉重;《宿紫阁山北村》、《卖炭翁》等写宦官的飞扬跋扈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轻肥》、《歌舞》、《红线毯》、《两朱阁》等揭露豪门贵族的穷奢极侈;《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城盐州》、《西凉伎》等反映边防问题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涧底松》、《赢骏》、《悲哉行》、《谕友》等为门第限制下人才受压制而抱不平;《井底引银瓶》、《议婚》、《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为礼教束缚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发出控诉;《伤友》、《和雉媒》、《天可度》等抨击世风衰败和人情浇薄;《海漫漫》、《梦仙》等讽刺迷信神仙的虚妄愚昧。这些作品都称得上心苦力勤,直气凛然。在广泛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诗人对不合理的现象痛下针砭,如“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重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杜陵叟》),措辞激切,毫无顾忌,突破了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框框。这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是十分突出的。

讽谕诗在表现形式上,多数***用直赋其事的方法。《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井底引银瓶》等,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刻画人情物态细致传神,对发展中国叙事诗的传统有积极的贡献。另一部分讽谕诗则***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以寄托作者的政治感慨,如《黑潭龙》写家家户户杀猪祭龙王,酒肉实际上喂了狐狸,而深居九重的龙王却什么也不知道,形象地描绘出皇帝耳目闭塞、官吏近侍***中饱和小民惨遭剥削的情况。《题海图屏风》则通过海中大鳌兴风作浪、鲸鲵助威肆虐,造成“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的景象,为当时藩镇割据、联合叛唐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实的写照。还有把鹤、鸟、松、竹等动植物拟人化,用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人物及其关系,如晚年所作《禽虫》十二章,就属于这类寓言诗。无论是直赋其事或寓言托物,一般都概括深广,取材典型,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明白晓畅。一部分《***府》还***用了“三、三、七”言的句式,显示了诗人向民间通俗文艺学习的痕迹。

白居易的闲适诗多用于表现闲情逸致,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篇章还宣扬了省分知足、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但也有一些醒目的警句,如“作客诚已难,为臣尤不易”、“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适意二首》)以及“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不唯非贵相,但恐出祸因”(《自题写直》)等等,仍从侧面反映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闲适诗中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佳作。如《观稼》、《归田三首》,写农村景象,质朴而清新。《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以游记文的笔法依次记叙五日游山的经过,令人有身历其境之感。

白居易的感伤诗写一时感触,而往往有深沉的寄托。其中如著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长恨歌》歌咏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婚姻爱情故事,情绪感伤,寄托深微。诗中既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导致昏庸误国,讽意明显;更写“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感伤玄宗贵妃爱情真挚缠绵,流露出作者的同情。唐陈鸿说,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创作《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长恨歌传》)。《琵琶行》则有遭际之感。这两首长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加以绘声绘色的铺排描写,多方面的气氛烘托以及流转和谐的韵律声调,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正说明这两首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所以清人赵翼指出,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卷四)。感伤诗中还有不少亲朋间酬赠的篇什,如《别舍弟后月夜》、《江南遇天宝乐叟》、《画竹歌》、《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等,也都写得情真意切,朴挚动人。这类诗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感伤色彩,如“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自觉》二首)等;厌苦尘世烦恼,力求加以解脱,声称要“度脱生死轮”,“永洗烦恼尘”(同前),明显地打上佛家思想的烙印。

杂律诗在白居易诗作中数量最多。其中有价值的是 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写景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西湖留别》、《暮江吟》、《问刘十九》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生意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而一部分铺陈故实、排比声韵的长篇排律和杯酒光景、风月的小碎篇章,颇为时人效尤,但多不足取。

白居易诗歌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浅切,明畅通俗。平易,是指用寻常的话,写寻常的事,明白自然,***能够领略。所谓“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刘禹锡《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就是对于这种平易自然、浑成无迹的诗风的高度赞扬。平易的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刘熙载《艺概》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赵翼《瓯北诗话》也认为“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指出“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白诗的平易,又是同叙写情事的直切畅达联系在一起的,意到笔随,挥洒自如,“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王若虚《滹南诗话》),有很大的感染力。这样的平易,是提炼的结果。赵翼又说:“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宋代僧人惠洪《冷斋夜话》记叙白居易作诗令老妪都解的传说,虽不必真有其事,而他的作品文字浅显,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便于广大读者接受,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他还喜欢提炼民间俗语入诗,增添诗歌的神趣。《唐音癸签》引《阅耕余录》说:“白太傅诗:‘暑退衣服干,潮生船航活’,吴中以水涨船动为船活,***入诗中,便成佳句。”龚颐正《芥隐笔记》也说:“诗中用而今、匹如、些些、耳冷、妒他、欺我、生憎、勿留、赢垂、温暾,皆乐天语。”

白居易诗歌的创作风格,后世颇有訾议。有人说他“俗”,说他“浅”,甚至说他“力□而气孱”(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这些批评看到了白居易的一部分作品矜耀富贵,吟弄风情,存在着格调低下的庸俗的一面;晚年“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诗源辩体》引王世贞语),“其中颓唐俚俗十居六、七”(叶燮《原诗》)。在艺术上他也有相当数量的诗篇,意太详,语太露,缺少蕴藉含蓄的韵味和抑扬顿挫的气势。但他的成功之作,多能做到“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薛雪《一瓢诗话》),在平易、切近的形式里蕴含深远的思想情趣,有力地显示着白诗通俗化、大众化的重要成就。所以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称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内容的深刻和风格的平易,使白居易的作品在社会上流传特别广。他在世时,他的诗歌已广泛传诵,“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元稹《元氏长庆集序》)。他与元稹两人唱和的所谓“元和体”,“自衣冠士子,闾阎下俚,至悉传讽之”(《旧唐书·元稹传》)。白居易的名声远播国外。当时有朝鲜商人来求索白诗,带回去卖给该国宰相,一篇值百金。日本僧人惠萼也在苏州南禅寺抄得一部白集带回国,后陆续有人抄回,至今日本保存有相当于宋、元时的三种抄本各一卷,视为国宝。

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文学有巨大影响。晚唐的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罗隐、杜荀鹤,宋代的王禹□、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一直到清代的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诗风的启示。此外,元、明、清历代剧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品的故事为题材编写戏曲,如《长恨歌》演变为白朴的《梧桐雨》、洪□的《长生殿》,《琵琶行》演变为马致远的《青衫泪》、蒋士铨的《四弦秋》等。白诗的词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话本所***用。

诗歌以外,白居易的文章写得也很有特色。他虽然不属于韩愈、柳宗元的文学团体,却以其创作的实践,推动了散文的革新。他的《策林》七十五篇纵论天下大事,有意识地追踪贾谊的《治安策》。其中有些篇章如《决壅蔽》、《使官吏清廉》、《去盗贼》等,不仅内容切实,见解精辟,而且引古鉴今,析理深透,语言明快,词气谠直,是议论文中的杰作。《为人上宰相书》和一系列论政事的奏状,条分缕析,劲直剀切,开启了北宋王安石上书言事的先声。《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而象《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又是兴文艺样式——曲子词的写作。他的《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有两个痛的四字成语大全?

1. 形容很痛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痛不欲生 悲痛得不想活下去。

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

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痛改前非 痛:彻底;非:错误。

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贯心膂 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悔前非 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湔宿垢 犹痛改前非。

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湔,洗。

痛剿穷迫 竭尽全力剿灭追杀。 痛哭流涕 涕:眼泪。

形容伤心到极点。 痛快淋漓 淋漓:心情舒畅。

形容非常痛快。 痛入骨髓 痛到骨头里。

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痛入心脾 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痛深恶绝 极端痛恨、厌恶。 痛诬丑诋 尽情诬蔑,用很难听的话毁谤。

痛下针砭 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

痛心拔脑 形容伤心到极点。 痛心病首 犹痛心疾首。

形容极其悲愤。 痛心疾首 疾首:头痛。

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痛心绝气 形容悲愤到极点。

痛心切骨 伤痛透到骨头里。形容悲愤之至。

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极深。 痛心入骨 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痛心伤臆 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痒相关 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痛饮黄龙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

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 痛自创艾 指彻底地改正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

麻烦***纳吧 谢谢。

2. 代表疼的四字成语

悲痛欲绝bēi tòng yù jué[释义] 绝:穷尽;悲哀伤心到了极点。

也作“悲恸欲绝”、“哀痛欲绝”。[正音] 痛;不能读作“ténɡ”。

[辨形] 绝;不能写作“决”。[近义] 痛不欲生[反义] 欣喜若狂[用法] 多指亲人去世这类极其不幸的事情引起的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感情。

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结构] 补充式。

[辨析] ~和“痛不欲生”;都表示极其悲伤和痛苦。但~的语义重;偏重在“悲伤”;“痛不欲生”多偏重在“痛苦”;含有痛苦得不想活;想寻死之意。

[例句]。

3. 表示心痛四字成语

哀痛欲绝——伤心得要死。

形容悲痛到了极点。创巨痛深——创:创伤;痛:疼痛。

受了很大创伤,痛苦很深。原指哀痛父母之丧,犹如体受重创。

后多比喻遭受很大的伤害和痛苦。痛彻心扉——彻有拆毁毁坏的意思,扉则是门户的意思。

连起来就很好理解了,痛,毁坏了保护内心的门。也就是痛这种伤害,直接冲击到内心的最深处,形容非一般的痛。

哀天叫地——哀:悲哀。悲哀地呼天喊地。

形容悲痛至极。伤心欲绝——解释:指极度悲哀,万分伤心的样子,形容悲伤到了极点。

欲:将近;快要。绝:气息终止;死。

捶胸顿足——捶:敲打;顿:跺。敲胸口,跺双脚。

形容非常懊丧,或非常悲痛。万箭攒心——攒:聚集。

象万枝箭聚在心上。形容万分伤痛。

心如刀绞——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柔肠百结——柔和的心肠打了无数的结;形容心中郁结着许多愁苦。痛心入骨——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五内如焚——五内:五脏;俱:都;焚:烧。五脏都像着了火一样。

形容像火烧的一样。比喻非常焦急。

黯然销魂——黯然:心怀沮丧、面色难看的样子;销魂:灵魂离开肉体。心怀沮丧得好像丢了魂似的。

形容非常悲伤或愁苦。哀哀欲绝——哀哀:极度悲哀;绝:断气,死。

形容极其悲痛。痛定思痛——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

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砭顽的读音砭顽的读音是什么

① 疼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太多了,问你妈要钱买个成语词典,上边的95%的都是四字成语

② 形容很痛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痛不欲生 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痛改前非 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贯心膂 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悔前非 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湔宿垢 犹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湔,洗.

痛剿穷迫 竭尽全力剿灭追杀.

痛哭流涕 涕:眼泪.形容伤心到极点.

痛快淋漓 淋漓:心情舒畅.形容非常痛快.

痛入骨髓 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痛入心脾 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痛深恶绝 极端痛恨、厌恶.

痛诬丑诋 尽情诬蔑,用很难听的话毁谤.

痛下针砭 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

痛心拔脑 形容伤心到极点.

痛心病首 犹痛心疾首.形容极其悲愤.

痛心疾首 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痛心绝气 形容悲愤到极点.

痛心切骨 伤痛透到骨头里.形容悲愤之至.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极深.

痛心入骨 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痛心伤臆 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痒相关 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痛饮黄龙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

痛自创艾 指彻底地改正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

希望***纳

③ 表示很疼痛的四字成语

凌迟重辟:凌迟:即剐刑,古代的一种酷刑;重辟:即大辟,古指***。先砍断罪犯的肢体,然后再割断咽喉,使受尽痛苦而死。也泛指***。

吼天喊地:吼:大声叫。大声喊叫,形容极为烦躁痛苦。

呼天唤地:哭天叫地,形容极为痛苦。

求死不得:形容处境险恶,痛苦之极。

痛楚彻骨:形容痛苦万分。

恫瘝一体:指对民间疾苦感同身受,看作是自己的痛苦。

苦难深重:遭受的痛苦和灾难既深又重。

九曲回肠: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

楚楚可怜: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切肤之痛:切肤:切身,亲身。亲身经受的痛苦。比喻感受深切。

剥床以肤:剥:六十四卦之一,指伤害;床:卧具。损害到肌肤。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

甘心忍受:甘心:情愿。情愿忍受痛苦。

痛不堪忍:痛苦得不能忍受。

中心是悼:悼:哀痛。内心十分悲哀痛苦。

酸甜苦辣: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

甘之如饴: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创巨痛深:创:创伤;痛:疼痛。受了很大创伤,痛苦很深。原指哀痛父母之丧,犹如体受重创。后多比喻遭受很大的伤害和痛苦。

长痛不如短痛:长期痛苦还不如短期痛苦。指果断处事。

交臂历指:交臂:两手反缚;历指:古代拶指的刑罚。象罪犯两手反缚、受拶指的刑罚一般。形容痛苦万状,毫无自由。

忧心如醉:忧愁痛苦的情态就像喝醉了酒一样。

苦不堪言:堪:能。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甘苦与共:甘苦:欢乐和痛苦;与共:共同在一起。共同享受欢乐与幸福,共同承担痛苦与磨难。

创深痛巨:创:创伤。创伤大,痛苦深。比喻遭受很大的伤害和痛苦。

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痛心切骨:伤痛透到骨头里。形容悲愤之至。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极深。

阿毗地狱:阿毗: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

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援助。

爱别离苦:佛家语,指亲爱的人离别的痛苦。

油煎火燎:形容痛苦或焦灼。

哽咽难言:因感情激动难以说出话来。形容很伤心痛苦而说不出话来。

皮肉之苦:泛指身体所遭受的痛苦。

饮泣吞声:饮泣:忍住泪水;吞声:咽下哭声。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咳声叹气:因忧伤、烦闷或痛苦而发出叹息的声音。

水深火热:老百姓所受的灾难,象水那样越来越深,象火那样越来越热。比喻人民生活极端痛苦。

心如刀锉: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创钜痛深:比喻受到巨大的创伤,痛苦之极。钜。同“巨”,大。

死要面子活受罪:指因爱面子而遭受痛苦。

七死八活:如同多次死去活来一般。形容受尽痛苦。

含悲茹痛:含:含蕴;茹:吃。忍受痛苦。

苦行僧:苦行:某些宗***的修炼手段,用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来磨炼自己。指出家修行的人。现用来形容放弃正当物质享受,一味苦行的人。

心如芒刺:芒:植物的刺。心里像芒刺扎一样难受。形容心里极其痛苦。

一路哭声: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在一个地区内,到处是老百姓的哭声。比喻一个地区的百姓因遭受灾难而痛苦。

心如刀锯: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剥肤之痛:剥:剥去。肤:皮肤。指受害极深而引起的痛苦。

心如刀绞: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苦不聊生:聊生:赖以维持生活。形容备受痛苦,无法生存。

己饥己溺:别人挨饿、落水就象自己挨饿、落水一样。旧时形容在位者关心人民疾苦。也比喻对别人的痛苦深表同情,并将解除别人的痛苦为己任。

摧胸破肝:心肝断裂剖开。比喻极度悲伤和痛苦。同“摧心剖肝”。

吞声忍泣:吞声:咽下哭声;忍泣:忍住泪水。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不能自拔:拔:摆脱。不能主动地从痛苦、错误或罪恶中解脱出来。

百般折磨:用各种方式使人在肉体上、精神上遭受痛苦。

一路之哭: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在一个地区内,到处是老百姓的哭声。比喻一个地区的百姓因遭受灾难而痛苦。

忧心如薰:心里愁得像被火熏烤一样。形容十分忧虑痛苦。

呼天叫地: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同“呼天号地”。

化悲痛为力量:化:变。把内心的痛苦转化为前进的动力。

缠绵悱恻:悱恻:悲苦的样子。旧时形容内心痛苦难以排解。也指文章感情婉转凄凉。

至于此极:至于:到了。到了极点。多形容痛苦之极。

忧心若醉:忧愁痛苦的情态就像喝醉了酒一样。

乱箭攒心:攒:积聚。乱箭身在心上。比喻内心极度痛苦。

摧心剖肝:摧:折。剖:划开。心肝断裂剖开。比喻极度悲伤和痛苦。

九回肠断: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同“九回肠”。

惄焉如捣:惄焉:忧思伤痛的样子。忧思伤痛,心中像有东西撞击。形容忧伤思念,痛苦难忍。

剜心裂胆:剜:用刀挖;裂:撕开。挖掉心,撕破胆。形容无法忍受的痛苦。

苦乐之境:境:境地。痛苦与欢乐的境界。

己溺己饥:视人民的疾苦是由自己所造成,因此解除他们的痛苦是自己不可推卸的责任。

恫瘝在身:恫瘝:病痛,比喻疾苦。病痛在自己身上。古时形容爱民的殷切,人民的痛苦就像在自己身上一样。

寸心如割:形容内心痛苦不堪,好像被刀割一样。

甘心如荠:荠:甜菜。荼菜虽苦,但是和内心的痛苦相比,觉得就像荠菜一样甜美。后比喻人只要心安理得,即使承受再大的痛苦也觉得很甜美。

苦不可言:痛苦或困苦到了极点,已经不能用言语来表达。

民不堪命:堪:忍受;命:命令。民众负担沉重,痛苦得活不下去。

悲天悯人: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宁为太平犬,莫作乱离人:宁可做太平盛世的狗,也不做战乱时代的人。用来表示生逢乱世的痛苦心情。

呼天号地:哭叫天地。形容极为冤屈、怨恨或痛苦。亦作“呼天叫地”。

剥床及肤:剥:六十四卦之一,坤下艮上,意即剥落、烂;及:到。原指损害及于肌肤。后形容迫切的灾害或深切的痛苦。

同病相怜:怜:怜悯,同情。比喻因有同样的遭遇或痛苦而互相同情。

摘胆剜心:摘:取。剜:用刀剜。用刀子将胆和心取出。形容非常痛苦。

酸咸苦辣:指各种味道。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同“酸甜苦辣”。

痛彻心髓:彻:贯通,深造。痛楚深彻于心底以及骨髓。指十分痛苦。

劳筋苦骨:指劳动繁重,使筋骨疲劳痛苦。

申诉无门:形容没有地方申诉自己的痛苦和冤屈。

叫苦连天:不住地叫苦。形容十分痛苦。

酒食地狱:陷入终日为酒食应酬而奔忙的痛苦境地。

疮好忘痛:疮疤好了就忘了疼痛。比喻情况见好以后就忘记了从前的痛苦经历和教训。

宁为太平狗,莫作离乱人:宁:宁愿;莫:不。宁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战乱年代的人。形容人们遭逢乱世的痛苦心情。

心如刀刺:内心痛苦得象被刀刺一样。

咬定牙根:忍受痛苦而坚持到底,或意志坚定不移。

吞声饮泪:吞声:咽下哭声;饮泪:忍住泪水。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零敲碎受:用于折磨人,使人不断遭受痛苦。

回肠百转: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同“回肠九转”。

泪眼愁眉:流泪的眼,发愁的眉。形容极其痛苦悲伤的样子。

茹痛含辛:形容忍受痛苦和艰辛。

一路哭:路:宋代的行政区域名。在一个地区内,到处是老百姓的哭声。比喻一个地区的百姓因遭受灾难而痛苦。

吞声饮泣:吞声:咽下哭声;饮泣:忍住泪水。眼泪只能往肚里流,不敢哭出声来。形容受压迫时,忍受痛苦,不敢公开表露。

锋镝之苦:锋:刀或剑的尖端;镝:箭头。指刀砍箭射的痛苦。形容遭受战争的苦难。

创剧痛深:指创伤大、痛苦深。

心如刀锉: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痛不可忍:痛苦得不能忍受。

心如刀搅: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咬紧牙关:尽最大努力忍受痛苦或克服困难。

不堪回首:堪:可以忍受;回首:回顾,回忆。指对过去的事情想起来就会感到痛苦,因而不忍去回忆。

苍生涂炭:涂:泥淖。形容老百姓像陷入泥坑、掉进火坑那样痛苦。

回肠九转:好像肠子在旋转。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

宁为太平犬,莫作离乱人:宁:宁愿;莫:不。宁愿做太平年代的狗,也不愿做战乱年代的人。形容人们遭逢乱世的痛苦心情。

阿鼻地狱:阿鼻:梵语的译音,意译为“无间”,即痛苦无有间断之意。常用来比喻黑暗的社会和严酷的牢狱。又比喻无法摆脱的极其痛苦的境地。

形容疼痛的成语: 心如刀锯

拼音: xīn rú dāo jù

解释: 犹心如刀割。内心痛苦得象刀割一样。

出处: 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二折:“不刺则俺这歹名儿怎地了,惊急列心如刀锯,颤笃速身如火燎。”

形容疼痛的成语: 九曲回肠

拼音: jiǔ qū huí cháng

解释: 形容痛苦、忧虑、愁闷已经到了极点。

出处: 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忘。”

形容疼痛的成语: 悲天悯人

拼音: bēi tiān mǐn rén

解释: 悲天:哀叹时世;悯人:怜惜众人。指哀叹时世的艰难,怜惜人们的痛苦。

出处: 唐·韩愈《争臣论》:“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举例造句: 君生平绝口弗谈政治,独其悲天悯人之怀,流露于不自觉,有如此者。 柳亚子《燕子龛遗诗序》?

拼音代码: ***mr

近义词: 愁肠百结、忧心忡忡

反义词: 随遇而安、自得其乐

形容疼痛的成语: 凌迟重辟

拼音: líng chí zhòng pì

解释: 凌迟:即剐刑,古代的一种酷刑;重辟:即大辟,古指***。先砍断罪犯的肢体,然后再割断咽喉,使受尽痛苦而死。也泛指***。

出处: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具疏奏闻,刑部以为人妖败俗,律所不载,拟成凌迟重辟,决不待时。”

阅读全文

④ 形容疼痛的词语,描写疼痛的四字词语成语大全

凌迟重辟:凌迟:即剐刑,古代的一种酷刑;重辟:即大辟,古指***。先砍内断罪犯的肢体,然容后再割断咽喉,使受尽痛苦而死。也泛指***。

吼天喊地:吼:大声叫。大声喊叫,形容极为烦躁痛苦。

呼天唤地:哭天叫地,形容极为痛苦。

求死不得:形容处境险恶,痛苦之极。

⑤ 两个痛中间加什么组成一个四字成语

痛定思痛

查看《汉语词典》中“痛定思痛”的解释

--------------------------------------------------------------------------------

拼音tòng dìng sī tòng

出处今而思之,如痛定之人,思当痛之时,不知何能自处也。 唐·韩愈《与李翱书》

解释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用法作谓语、定语、状语;用于受挫折后

结构复杂式

相近词痛不欲生、悲痛欲绝

相反词悠然自得

押韵词塞狗洞、古为今用、七擒七纵、顺时而动、楚才晋用、兴工动众、心无二用、蠢蠢思动、强本节用、言必有中、......

英文<;takeone'spainfulexperiencetoheart>

德语<ausUnglückbittereLehreziehen>

日文苦(くる)しみの中(なか)から教训(きょうくん)を汲(く)み取(と)る

法文ées

成语故事1275年,元军逼近南宋都城临安,文天祥率军抵抗失败,他得知赵昰在福州称帝,就前去投奔。他一路与敌兵周旋,在路上写出《指南录》一书,他总结宋朝失败的原因,痛定思痛,要把握时机,才能振兴宋朝

示例境界危恶,层见错出,非人世所堪。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成语例句

◎ 痛定思痛,人们不能不认真想一想,这么惨重的伤亡和损失,这么高昂的代价,难道不是暴徒们疯狂残忍的铁证吗?难道不正是举世无双的人民军队克制忍让的表现吗?

⑥ 形容很痛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痛不欲生 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痛改前非 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贯心膂 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悔前非 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湔宿垢 犹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湔,洗。

痛剿穷迫 竭尽全力剿灭追杀。

痛哭流涕 涕:眼泪。形容伤心到极点。

痛快淋漓 淋漓:心情舒畅。形容非常痛快。

痛入骨髓 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痛入心脾 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痛深恶绝 极端痛恨、厌恶。

痛诬丑诋 尽情诬蔑,用很难听的话毁谤。

痛下针砭 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

痛心拔脑 形容伤心到极点。

痛心病首 犹痛心疾首。形容极其悲愤。

痛心疾首 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痛心绝气 形容悲愤到极点。

痛心切骨 伤痛透到骨头里。形容悲愤之至。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极深。

痛心入骨 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痛心伤臆 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痒相关 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痛饮黄龙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

痛自创艾 指彻底地改正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

麻烦***纳吧 谢谢

⑦ 带有两个各字的四字成语有哪些

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⑧ 痛痛 的四字词语大全

痛痛 的四字词语大全 :

切肤之痛、

深恶痛疾

痛心疾首、

痛哭流涕、

痛定版思痛、

痛改前非、

悲痛欲权绝、

痛不欲生、

痛湔宿垢、

迎头痛击、

不痛不痒、

痛贯心膂、

痛之入骨、

沉着痛快、

痛心伤臆、

龙胡之痛、

痛毁极诋、

茹痛含辛、

深恶痛诋、

痛痛快快、

痛失良机、

痛切心骨、

额蹙心痛、

痛不可忍、

破口痛骂、

痛彻心腑、

痛彻骨髓、

炊臼之痛、

痛快淋漓、

号啕痛哭

⑨ 痛苦的痛有哪些四字成语

痛定思痛,

不痛不痒,

痛不欲生…

⑩ 形容疼的四字词语有哪些

痛不欲生

悲痛得不想活下去。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定思痛

指悲痛的心情平静以后,再追想当时所受的痛苦。常含有警惕未来之意。

痛改前非

痛:彻底;非:错误。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贯心膂

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悔前非

彻底悔恨以前所犯的错误。

痛湔宿垢

犹痛改前非。彻底改正以前所犯的错误。湔,洗。

痛剿穷迫

竭尽全力剿灭追杀。

痛哭流涕

涕:眼泪。形容伤心到极点。

痛快淋漓

淋漓:心情舒畅。形容非常痛快。

痛入骨髓

痛到骨头里。比喻痛恨或悲伤之极。

痛入心脾

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痛深恶绝

极端痛恨、厌恶。

痛诬丑诋

尽情诬蔑,用很难听的话毁谤。

痛下针砭

针砭:古代以砭石为针的治病方法。比喻痛彻尖锐地批评错误,以便改正。

痛心拔脑

形容伤心到极点。

痛心病首

犹痛心疾首。形容极其悲愤。

痛心疾首

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

痛心绝气

形容悲愤到极点。

痛心切骨

伤痛透到骨头里。形容悲愤之至。亦形容痛苦的程度极深。

痛心入骨

形容伤心到了极点。

痛心伤臆

形容悲痛到极点。

痛痒相关

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痛饮黄龙

黄龙:即黄龙府,辖地在今吉林一带,为金人的腹了。原指攻克敌京,置酒高会以祝捷。后泛指为打垮敌人而开怀畅饮。

痛自创艾

指彻底地改正自己的过错,重新做人。

白居易的资料有吗?

砭顽的读音是:biānwán。

砭顽的拼音是:biānwán。结构是:砭(左右结构)顽(左右结构)。注音是:ㄅ一ㄢㄨㄢ_。

砭顽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谓救治固执守旧者。

二、引证解释

⒈谓救治固执守旧者。引清谭嗣同《报贝元徵书》:“然则砭顽之责,足下宜为嗣同肩之,乃反见督耶?”

三、网络解释

砭顽砭顽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是biānwán,意思是救治固执守旧者。

关于砭顽的诗词

《桃源忆故人砭顽》

关于砭顽的诗句

宿昔蒙砭顽

关于砭顽的成语

砭庸针俗针砭时弊痛下针砭顽皮赖肉策顽磨钝梗顽不化顽固不化癞骨顽皮

关于砭顽的词语

针砭时弊痛下针砭顽皮赖肉顽皮赖骨顽铁生辉怙顽不悛顽钝固执顽固不化顽石点头梗顽不化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砭顽的详细信息

砭熨的读音砭熨的读音是什么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祖籍太原(今属山西),曾祖父白温迁居下□(今陕西渭南),遂为下□人。晚年官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祖父□、外祖陈润俱善诗。父季庚,做过彭城县令,徐州、襄州别贺。明代绍兴郡斋圣贤图石刻

生平 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5、6岁学作诗,9岁熟悉声韵。11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作县尉的堂兄。5、6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间疾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15、16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 自贞元十六年 (800),至元和十年(815)。贞元十六年,白居易 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 ,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订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贬,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遗。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预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近□,连续上书论事,如奏请加德音中节目》、《论制科人状》、《论于□裴均状》、《论和籴状》、《奏阌乡县禁囚状》等,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谕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忌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贬江州以后的内外迁调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 。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擅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恬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谕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党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退居洛阳的晚年生活 自大和三年(829),至会昌六年(846)。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见彩图河南洛阳白居易墓)。诗人李商隐为撰墓志。今已辟为游览胜地。

诗歌理论 白居易的思想,综合儒、释、道三家。立身行事,则以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为指导思想。他的“兼济”之志,主要是实行儒家的仁政,但也包括黄老之说、管萧之术和申韩之法。他的“独善”之心,吸取了老庄的知足、齐物、逍遥观念和佛家的“解脱”思想。《自觉》二首其二说:“我闻浮图教,中有解脱门。”求得身退心安,无所往而不适。当他受皇帝信任的时候,在政治上直言极谏,无所忌讳,敢作敢为,诗歌创作便积极反映民生疾苦,为补察时政服务;当他失去信任而不能有所作为时,便请求放外任或做分司闲官,远嫌避祸,以诗、酒、禅、游自娱,诗歌创作则主要表现个人感受。无论达和穷,他都离不开诗。白居易诗《溪村》插图 选自明代万历集雅斋刻本《六言唐诗画谱》

白居易一生不仅留下近3000篇诗作,还提出了一整套诗歌理论。他把诗歌比作果树,提出了“根情、苗言、华声、实义”(《与元九书》)的著名论点。情是诗的内容,言和声是诗的表现形式,义是诗的社会效果。他分析了诗歌创作中的感情活动,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策林》六十九)。又说:“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情者系于政”(《策林》六十四)。认为情感活动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缘起于社会生活中的“事”,密切联系于当时代的“政”。因而,诗歌创作不能脱离现实,必须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反映着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况。

白居易继承了中国古代一贯以《诗经》为主旨的比兴美刺的传统诗论,十分强调诗歌的现实内容和社会作用。他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又说:“为诗意如何?六义互铺陈;风雅比兴外,未尝著空文。”(《读张籍古乐府》)所谓“为时”、“为事”,就是指“救济人病,裨补时阙”。所谓“六义”、“风雅比兴”,则是指诗歌指陈时政的美刺作用。由于当时***和政治***,他在“美刺”中更着重“刺”的一面,强调诗歌批评社会政治的功能,要求“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寄唐生》),“上以纫王教”,“下以存炯戒”(《策林》六十八),指出“欲开壅敝达人情,先向歌诗求讽刺”(《***诗官》)。在他看来,诗歌创作只有发挥了这种功能,引起当权者的注意,对国家政治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起一点作用,才算达到了写作目的,否则不过是些“嘲风雪,弄花草”的“空文”。与上述理论相适应,在诗歌表现方法上,他提出了一系列原则:①“辞质而径”,辞句质朴,不加文饰,表达直率,不绕弯子;②“言直而切”,直书其事,不作隐讳,切近事理,说尽说透;③“事□而实”,内容真实,经得起查考,不说空话,不加虚夸;④“体顺而肆”,文字流畅,容易上口吟诵,便于配乐传唱(《***府序》)。他自己的一部分诗作,正是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实践的。

在中唐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的情况下,这种诗歌理论对促使诗人正视现实、关心民病,是有积极意义的。对大历以来诗坛上逐渐偏重形式的诗风,也有针砭作用。但是,他过分强调诗歌创作服从现实政治需要,有时把诗歌变成押韵的谏章,又是不恰当的。有时他运用这种理论来批判谢灵运、陶渊明、谢□、李白等著名诗人,便不免显得偏颇和狭隘,甚至连杜甫也只剩下三、四十首值得肯定的好诗(《与元九书》)。同样,如果一味强调“辞质而径”等诗歌的表现方法,势必束缚诗歌艺术的创造,拘限诗歌风格的多样,难免有浅率之弊,因而受到晚唐诗人杜牧及宋代一些诗人的批评。

文学创作 白居易在江州时,曾整理、编集自己的诗歌作品,分成讽谕、闲适、感伤和杂律四大类。据其自述,讽谕诗是他“自拾遗来,凡所适、所感,关于美刺兴比者,又自武德讫元和,因事立题,题为***府者”,闲适诗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感伤诗是“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者”;杂律诗则是“五言、七言、长句、绝句,自百韵至两韵者”。大体上,前三类是古体诗,最后一类是近体诗;前三类中大致以内容区分,但也有参互交错的。在这四类诗中,白居易自己比较重视讽谕诗和闲适诗。他认为讽谕诗反映了“兼济之志”,闲适诗显示出“独善之义”,都是他的人生目标的直接体现。感伤诗和杂律诗则“或诱于一时一物,发于一笑一吟,率然成章,非平生所尚”(《与元九书》)。

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讽谕诗,其中包括《***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代表作。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观刈麦》、《***地黄者》、《重赋》、《杜陵叟》等写农夫的辛苦和赋税剥削的沉重;《宿紫阁山北村》、《卖炭翁》等写宦官的飞扬跋扈和宫市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轻肥》、《歌舞》、《红线毯》、《两朱阁》等揭露豪门贵族的穷奢极侈;《新丰折臂翁》、《缚戎人》、《城盐州》、《西凉伎》等反映边防问题和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涧底松》、《赢骏》、《悲哉行》、《谕友》等为门第限制下人才受压制而抱不平;《井底引银瓶》、《议婚》、《母别子》、《上阳白发人》等为礼教束缚下妇女的悲惨命运发出控诉;《伤友》、《和雉媒》、《天可度》等抨击世风衰败和人情浇薄;《海漫漫》、《梦仙》等讽刺迷信神仙的虚妄愚昧。这些作品都称得上心苦力勤,直气凛然。在广泛反映现实的基础上,诗人对不合理的现象痛下针砭,如“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重赋》);“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红线毯》);“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杜陵叟》),措辞激切,毫无顾忌,突破了儒家“温柔敦厚”诗教的框框。这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是十分突出的。

讽谕诗在表现形式上,多数***用直赋其事的方法。《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井底引银瓶》等,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刻画人情物态细致传神,对发展中国叙事诗的传统有积极的贡献。另一部分讽谕诗则***用寓言托物的手法,借自然物象以寄托作者的政治感慨,如《黑潭龙》写家家户户杀猪祭龙王,酒肉实际上喂了狐狸,而深居九重的龙王却什么也不知道,形象地描绘出皇帝耳目闭塞、官吏近侍***中饱和小民惨遭剥削的情况。《题海图屏风》则通过海中大鳌兴风作浪、鲸鲵助威肆虐,造成“万里无活鳞,百川多倒流”的景象,为当时藩镇割据、联合叛唐的政治局面作了真实的写照。还有把鹤、鸟、松、竹等动植物拟人化,用以表现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人物及其关系,如晚年所作《禽虫》十二章,就属于这类寓言诗。无论是直赋其事或寓言托物,一般都概括深广,取材典型,主题集中,形象鲜明,语言明白晓畅。一部分《***府》还***用了“三、三、七”言的句式,显示了诗人向民间通俗文艺学习的痕迹。

白居易的闲适诗多用于表现闲情逸致,抒写对归隐田园的宁静生活的向往和洁身自好的志趣,不少篇章还宣扬了省分知足、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但也有一些醒目的警句,如“作客诚已难,为臣尤不易”、“直道速我尤,诡遇非吾志”(《适意二首》)以及“况多刚狷性,难与世同尘。不唯非贵相,但恐出祸因”(《自题写直》)等等,仍从侧面反映出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说明他追求闲适,只是无可奈何的自我解脱。闲适诗中也有一些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风光的佳作。如《观稼》、《归田三首》,写农村景象,质朴而清新。《游悟真寺诗一百三十韵》,以游记文的笔法依次记叙五日游山的经过,令人有身历其境之感。

白居易的感伤诗写一时感触,而往往有深沉的寄托。其中如著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长恨歌》歌咏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婚姻爱情故事,情绪感伤,寄托深微。诗中既写“汉皇重色思倾国”,导致昏庸误国,讽意明显;更写“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感伤玄宗贵妃爱情真挚缠绵,流露出作者的同情。唐陈鸿说,白居易“深于诗,多于情”,创作《长恨歌》“不但感其事,亦欲惩尤物,窒乱阶,垂于将来者也”(《长恨歌传》)。《琵琶行》则有遭际之感。这两首长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加以绘声绘色的铺排描写,多方面的气氛烘托以及流转和谐的韵律声调,艺术上达到很高成就。“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李忱《吊白居易》),正说明这两首诗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所以清人赵翼指出,白居易“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瓯北诗话》卷四)。感伤诗中还有不少亲朋间酬赠的篇什,如《别舍弟后月夜》、《江南遇天宝乐叟》、《画竹歌》、《醉后狂言酬赠萧殷二协律》等,也都写得情真意切,朴挚动人。这类诗较多叹老嗟病、伤往悼亡的感伤色彩,如“畏老老转迫,忧病病弥缚”,“朝哭心所爱,暮哭心所亲”(《自觉》二首)等;厌苦尘世烦恼,力求加以解脱,声称要“度脱生死轮”,“永洗烦恼尘”(同前),明显地打上佛家思想的烙印。

杂律诗在白居易诗作中数量最多。其中有价值的是 一些耐人寻味的抒情写景小诗,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西湖留别》、《暮江吟》、《问刘十九》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生意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而一部分铺陈故实、排比声韵的长篇排律和杯酒光景、风月的小碎篇章,颇为时人效尤,但多不足取。

白居易诗歌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浅切,明畅通俗。平易,是指用寻常的话,写寻常的事,明白自然,***能够领略。所谓“郢人斤斫无痕迹,仙人衣裳弃刀尺”(刘禹锡《翰林白二十二学士见寄诗一百篇因以答贶》),就是对于这种平易自然、浑成无迹的诗风的高度赞扬。平易的境界是不容易达到的。刘熙载《艺概》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赵翼《瓯北诗话》也认为“元、白尚坦易,务言人所共欲言”,指出“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白诗的平易,又是同叙写情事的直切畅达联系在一起的,意到笔随,挥洒自如,“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与元气相侔”(王若虚《滹南诗话》),有很大的感染力。这样的平易,是提炼的结果。赵翼又说:“其笔快如并剪,锐如昆刀,无不达之隐,无稍晦之词;工夫又锻炼至洁,看是平易,其实精纯。”宋代僧人惠洪《冷斋夜话》记叙白居易作诗令老妪都解的传说,虽不必真有其事,而他的作品文字浅显,少用典故和古奥的词句,便于广大读者接受,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他还喜欢提炼民间俗语入诗,增添诗歌的神趣。《唐音癸签》引《阅耕余录》说:“白太傅诗:‘暑退衣服干,潮生船航活’,吴中以水涨船动为船活,***入诗中,便成佳句。”龚颐正《芥隐笔记》也说:“诗中用而今、匹如、些些、耳冷、妒他、欺我、生憎、勿留、赢垂、温暾,皆乐天语。”

白居易诗歌的创作风格,后世颇有訾议。有人说他“俗”,说他“浅”,甚至说他“力□而气孱”(司空图《与王驾评诗书》),这些批评看到了白居易的一部分作品矜耀富贵,吟弄风情,存在着格调低下的庸俗的一面;晚年“更作知足语,千篇一律”(《诗源辩体》引王世贞语),“其中颓唐俚俗十居六、七”(叶燮《原诗》)。在艺术上他也有相当数量的诗篇,意太详,语太露,缺少蕴藉含蓄的韵味和抑扬顿挫的气势。但他的成功之作,多能做到“言浅而思深,意微而词显”(薛雪《一瓢诗话》),在平易、切近的形式里蕴含深远的思想情趣,有力地显示着白诗通俗化、大众化的重要成就。所以晚唐张为《诗人主客图》称白居易为“广大教化主”,正好说明了这一点。内容的深刻和风格的平易,使白居易的作品在社会上流传特别广。他在世时,他的诗歌已广泛传诵,“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元稹《元氏长庆集序》)。他与元稹两人唱和的所谓“元和体”,“自衣冠士子,闾阎下俚,至悉传讽之”(《旧唐书·元稹传》)。白居易的名声远播国外。当时有朝鲜商人来求索白诗,带回去卖给该国宰相,一篇值百金。日本僧人惠萼也在苏州南禅寺抄得一部白集带回国,后陆续有人抄回,至今日本保存有相当于宋、元时的三种抄本各一卷,视为国宝。

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文学有巨大影响。晚唐的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罗隐、杜荀鹤,宋代的王禹□、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一直到清代的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诗风的启示。此外,元、明、清历代剧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品的故事为题材编写戏曲,如《长恨歌》演变为白朴的《梧桐雨》、洪□的《长生殿》,《琵琶行》演变为马致远的《青衫泪》、蒋士铨的《四弦秋》等。白诗的词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话本所***用。

诗歌以外,白居易的文章写得也很有特色。他虽然不属于韩愈、柳宗元的文学团体,却以其创作的实践,推动了散文的革新。他的《策林》七十五篇纵论天下大事,有意识地追踪贾谊的《治安策》。其中有些篇章如《决壅蔽》、《使官吏清廉》、《去盗贼》等,不仅内容切实,见解精辟,而且引古鉴今,析理深透,语言明快,词气谠直,是议论文中的杰作。《为人上宰相书》和一系列论政事的奏状,条分缕析,劲直剀切,开启了北宋王安石上书言事的先声。《与元九书》洋洋洒洒,夹叙夹议,是唐代文学批评的重要文献。而象《草堂记》、《冷泉亭记》、《三游洞序》、《荔枝图序》等,写景状物,旨趣隽永,又是兴文艺样式——曲子词的写作。他的《忆江南》、《浪淘沙》、《花非花》、《长相思》诸小令,为文人词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本集和研究资料 白居易生前,曾对自己的诗文进行过几次编集,初名《白氏长庆集》,后改名《白氏文集》,共收诗文3800多篇,成75卷、抄写5部。分藏于庐山、苏州、洛阳及其侄子、外孙的家里,唐末,抄本散乱,又经辗转刻写,已非原貌。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是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2)刻本,仅71卷,收诗文3600多篇(其中还羼入几十篇他人的作品),1955年文学古籍刊行社曾影印出版。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马元调重刻《白氏长庆集》71卷,与绍兴本基本相同。另有日本那波道园1618年的活字覆宋刻本(商务印书馆影印出版),分前、后集,内容也与绍兴本大体相同。清初汪立名则刻有《白香山诗集》40卷,仅诗,无文,其中包括辑佚而成的《补遗》 2卷,并于原注外增加笺释。1***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白居易集》,以绍兴本为底本,参校各本,加以订补;又编《外集》2卷,搜集佚诗佚文,并附白氏传记、白集重要序跋和简要年谱。

研究资料方面,新、旧《唐书》有白居易的本传,陈振孙、汪立名均撰有年谱。近人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和岑仲勉的《白氏长庆集伪文》,对白居易的诗文多所考订。今人王拾遗《白居易生活系年》、朱金城《白居易年谱》。中华书局1962年出版陈友琴所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收集自中唐至晚清有关评论资料。另有日本花房英树著的《白居易研究》等,都是研究白居易的较重要的参考书藉。

《先秦散文·列子·仲尼篇(节选)》原文鉴赏

砭熨的读音是:biānyùn。

砭熨的拼音是:biānyùn。注音是:ㄅ一ㄢㄩㄣ_。结构是:砭(左右结构)熨(上下结构)。

砭熨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用石***穴,用药物熨贴患处。谓救治病痛。

二、引证解释

⒈用石***穴,用药物熨贴患处。谓救治病痛。引唐裴延翰《<樊川集>后序》:“其砭熨嫉恶,_障初终,若濡槁于未焚,膏痈于未穿。”

三、网络解释

砭熨biānyùn1.用石***穴,用药物熨贴患处。谓救治病痛。

关于砭熨的成语

痛下针砭不齿于人不期然而然不名一钱草庐三顾伯道无儿砭庸针俗不为已甚仓皇出逃不期而然

关于砭熨的词语

不期而然针砭时弊草庐三顾仓皇出逃沉博绝丽伯道无儿痛下针砭不为已甚不名一钱成人之美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砭熨的详细信息

《先秦散文·列子·仲尼篇(节选)》原文鉴赏

仲尼闲居①,子贡入侍②,而有忧色。子贡不敢问,出告颜回③。颜回援琴而歌④。孔子闻之,果召回入,问曰:“若奚独乐⑤?”回曰:“夫子奚独忧?”孔子曰:“先言尔志。”曰:“吾昔闻之夫子曰: ‘乐天知命故不忧⑥’,回所以乐也。”孔子愀然有闲曰:“有是言哉?汝之意失矣⑦。此吾昔日之言尔,请以今言为正也⑧。汝徒知乐天知命之无忧,未知乐天知命有忧之大也。今告若其实⑨:修一身⑩,任穷达(11),知去来之非我(12),亡变乱于心虑(13),尔之所谓乐天知命之无忧也。曩吾修诗书,正礼乐,将以治天下,遗来世,非但修一身,治鲁国而已。而鲁之君臣日失英序,仁义益衰,情性益薄。此道不行一国与当年(14),其如天下与来世矣?吾始知诗书、礼乐无救于治乱,而未知所以革之之方。此乐天知命者之所忧。虽然,吾得之矣。夫乐而知者,非古人之所谓乐知也。无乐无知,是真乐真知;故无所不乐,无所不知,无所不忧,无所不为。诗书、礼乐,何弃之有?革之何为?”颜回北面拜手曰(15):“回亦得之矣。”出告子贡,子贡茫然自失,归家*思七日(16),不寝不食,以至骨立(17)。颜回重往喻之(18),乃反丘门,弦歌诵书(19),终身不辍(20)。

注释 ①闲居:闲坐,闲处。 ②子贡:即端木赐,字子贡,卫人。 ③颜回:鲁国人,字子渊。 ④援琴:弹琴。援:引。⑤一本“浊”上有“敢”字。 ⑥命:数运。 ⑦意:度。 ⑧正:是。 ⑨实:实质,内涵。 ⑩修:安。 (11)任:听任。穷:困,谓困于仕途。达:进,谓身入仕途。 (12)去:指致仕。来:指入仕。(13)亡:本作“止”。 (14)当(dang音档) 年:现时。当:今。 (15)拜:当作“拜⒋”,误作“拜”。即今“拱”字。 (16)*(yin音寅):久。 (17)骨立:比喻形貌清瘦。 (18)喻:晓。 (19)弦(xian音贤):弹琴瑟。(20)辍(chuo音绰):停止。

今译 孔子闲坐,子贡进去陪老师,孔子面有愁容。子贡不敢问,出来告诉颜回。颜回弹琴唱起歌来。孔子听见后,果真把颜回叫进去,问道:“你为什么一个人快乐?”颜回说:“老师为什么一个人忧愁?”孔子说:“先谈谈你的想法。”,颜回说:“我从前听到老师说:过:‘安于自然之分,任于穷达之理,所以不忧愁’,我因此快乐啊。”孔子变了脸色,停了一会儿说:“有这样的话吗?你的理解太偏狭了。这不过是我从前说的话罢了,请以今天说的为准吧。你只理解乐天知命而无忧,还不理解乐天知命有大忧啊。现在我告诉你真正的含义:一人修身自好,任其穷困或显达,致仕入仕不是自己所能掌握,在心里把一切主乱统统忘掉,这就是你所认为的乐天知命而无忧。从前我删定诗书,订正礼乐,打算以它治理天下,留给后世;不只是一人修身自好,用来治理鲁国。但鲁国的君臣一天天颠倒了人伦,仁义日益衰落,人情日益浇薄。这治世之术在一国在今世都行不通,那整个天下与将来怎么样呢?我才知道诗书、礼乐不能挽救世乱,而且不知如何革除时弊的方法。这就是乐天知命的人的忧愁。虽说如此,我还是懂得了一个道理。这里说的乐和知,不是古人所说的乐和知。没有乐,没有知,才是真乐真知;所以没有不乐的,没有不知的。没有不忧的,没有不做的。诗书、礼乐,有什么可抛弃的呢?又怎样革除时弊呢?”颜回面朝北拱手说:“我也懂得了这个道理啊。”出来告诉子贡。子贡茫然不得其意。回家深思了七天,睡不着觉,吃不下饭,以至于瘦削不堪。颜回又前去开导他,然后回到孔子的门下,弹琴唱歌,诵读诗书,终生不停。

集评 宋·刘辰翁《列子冲虚真经评点》:“乐而知其乐,则有心矣。乐而无容心者为真乐。”

又:“此章之意三转。首言乐天知命则无忧,次言乐天知命者亦有时而忧,末又言知忧乐者不如不知。其意盖以有忧有乐,不如并忧乐无之,知忧乐而为忧乐,不若并忧乐不知之。其大旨不过如此,却寓言以抑扬之,甚笔法去庄子远甚,恐非列子之本书。”

明·孙矿《列子冲虚真经评》“此又是粗直文字,虽不甚炼细,却慷慨有气。”

明·陈仁锡《列子奇赏》:“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有忧者,圣人之体也。”

又:“回赐根器不同。”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迂徐而入笔,妙似檀弓。”

又:“禄去公室,政逮大夫,君门则万者二人,季氏则工备八佾,子家不归君知其出郭重犹在食言而肥,彼妇出走,遑恤迷阳一老 ?,遗何裨两社,盖貌不瘁而神伤矣。此真宣圣遗训,非同百家伪托。”

又:“结以礼乐诗书为归宿,神不外散。”

总案 《论语》记载了孔子和他的学生许多坐而论道的事,这则即从此改妆而来。孔子对“乐天知命”,“正礼乐以治天下”的忏悔,即是作者的一番乔装打扮。在本段文意三转,对儒道抑扬轩轾之间,以示有了道家的“无乐无知”神不外散的功夫,才能获得“无所不为”的法力无边的境界。这样高妙的道理,对于热衷于入世的子贡这类人,当然会“茫然自失”,而且“*思七日”而不解,一旦彻悟,则终身乐之无穷。这大概也是作者唤醒世人的一番苦心。文字朴直,不事铅华;徐徐论道,絮絮而谈,旋折转换之间不乏“慷慨有气”(孙矿语)的特色。

公仪伯以力闻诸侯,堂溪公言之于周宣王①,王备礼以聘之②。公仪伯至;观形,懦夫也③。宣王心惑而疑曰④:“女之力何如⑤?”公仪伯曰:“臣之力能折春螽之股⑥,堪秋蝉之翼。⑦”王作色曰⑧:“吾之力能裂犀兕之革,曳九牛之尾⑨,犹憾其弱⑩。女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力闻天下,何也?”公仪伯长息退席,曰:“善哉王之问也!臣敢以实对。臣之师有商丘子者,力无敌于天下,而六亲不知(11);以未尝用其力故也。臣以死事之。乃告臣曰:‘人欲见其所不见,视人所不窥;欲得其所不得,修人所不为。故学视者先见舆薪,学听者先闻撞钟。夫有易于内者无难于外,于外无难,故名不出其一家。’今臣之名闻于诸侯,是臣违师之教,显臣之能者也。然则臣之名不以负其力者也,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

注释 ①公仪、堂溪:姓氏。 ②聘:求。 ③懦:弱。④疑:难,诘问。 ⑤女:同“汝”。 ⑥螽(zhong音终):蝗虫。⑦堪(kan音刊):通“戡”,刺。 ⑧作:变。 ⑨曳(yi音益):拖;拉。 ⑩憾:恨。 (11)六亲:指父、母、兄、弟、妻、子,或泛指亲属。

今译 公仪伯因有力气闻名于诸侯,堂溪公把他引荐给周宣王,周宣王准备礼物聘请他。公仪伯来了,看他的模样,是一个懦夫。宣王心里疑惑地诘问说:“你的力气到底怎么样?”公仪伯说:“我的力气可以折断春蝗的腿,能刺破秋蝉的翅。”宣王变了脸色说:“我的力气能撕裂犀牛和兕的皮,能拉住九头牛的尾巴,还嫌力气小。你能折断春蝗的腿,能刺破秋蝉的翅,就以力闻名天下,为什么呢?”公仪伯长叹着离开坐席,说:“大王问得好啊!我冒昧拿实情来回答你。我的老师商丘子,力气在天下没有对手,但是他的亲戚们一点儿也不知道;因为他不曾用过力气的缘故。我以死来事奉他。他才告诉我说:‘人要显露自己所不易显露的,看别人所不愿看的;要得到自己所不易得到的,做别人所不愿做的。所以学看的首先看见一车柴,学听的首先听见敲钟。在心里容易的在外表就没有什么难处,在外表没有什么难处,所以名声从他一个家庭传不出来。’现在我在诸侯中很知名,这是因为我违背老师的教导,显示我自己的能耐。然而我的名声不是因为凭我的力气,而是因为我善于用力气;不是胜过了那些仅凭自己力气的人吗?”

集评 宋·刘辰翁《列子冲虚经真评点》:“此处亦微有意,然语不白,甚欠发明。”

又:“盖以此讽王之好勇也,然此书之意主于有若无实。虚,犯而不校,故设为此喻尔。”

明·孙矿《列子冲虚真经评》:“大约与庄子庖丁章同意,是戏为诡语以见奇,然至理却亦寓于兵法避实击虚,攻其不守,守其不攻,皆是此意。”

民国·张之纯《评注诸子菁华录》:“折春螽之股,堪秋蝉之翼,而下一能字,上又冠以臣之力三字,绝世奇文。”

又:“为自负其能者,痛下针砭,真觉天地可容好名之心。”

无名氏《列子精华》:“意妙。”

又:“运用精神之极,劲而腴,峭而润。”

总案 这一场较量力气大小的比赛,出于一般人所料,只能举起秋蝉翅膀的弱者,却战胜了能拖九条牛尾的力士。其实质则是对老子以弱治强观点的阐扬,“以能用其力者也,不犹愈于负其力者乎”的看法,是道家政治哲学中最有生命力的见解。不过这个极致,在这里说得不甚晓畅,正如刘辰翁所批评的“语不白,甚欠发明”,因之和同篇其他寓言相较,哲理文辞则稍为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