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心经全文原文,观音心经全文原文正确段落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8 0
  1. 心经全文原文注音及译文
  2. 谁知道心经的内容
  3. 佛经《观音经》的全文
  4. 观音心经注音
  5. 观音心经的观音心经

《心经》的最后一句为:“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的最后一句意思为:“揭谛”者,此处为“去”或“度”之意,这也就是深般若的本有功能,度众生于彼岸;重复“揭谛”二字,无非是自度度他的意思;“波罗”意为“彼岸”;“波罗揭谛”者,“度到所欲之彼岸”的意思。

至于“僧揭谛”的“僧”,意为“总”或“普”,因而"波罗僧揭谛”的意思便是“普度自我及他人都到彼岸”;“菩提”为“觉”;"萨婆诃“即”速疾“也,意谓依此心咒,速疾得成大觉。只要默诵此密咒,就在不觉不知的状态下超凡入圣,所以才说,此咒即般若,而般若即是咒。

观音心经全文原文,观音心经全文原文正确段落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扩展资料:

《心经》的含义:

《心经》一卷,说尽了《大品般若》六百卷的义理。佛教化众生,随机引导,由凡夫至佛界,修行的法门因人而异。若众生有迷于色法远甚于心法的,佛为之说五蕴合色而开心法门;若有迷于心法而远甚于色法的,则说六入十二处合心而开法门。

若有众生迷于色法与心法二者不能自拔的,则为之说十八界的虚妄义;若众生有不迷于色法及心法的,又为之宣说一切诸法因缘而生,因缘而***,因***而得中道的含义。

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

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中每一字又含无量经卷,是重重无尽。所以般若功德不可说、不可说。普愿有情般若为导,净土为归,“南无阿弥陀佛”。

百度百科-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百度百科-观音心经

心经全文原文注音及译文

观音菩萨相关的***有:

1,《般若心经》

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2,《妙法莲华经》

简称《法华经》, 在古印度、尼泊尔等地长期流行。在克什米尔、尼泊尔和中国新疆、***等地有40多种梵文版本,分为尼泊尔体系、克什米尔体系(基尔基特)和新疆体系。尼泊尔体系版本约为11世纪后作品,保持完整,已出版5种校订本。1983年北京民族文化宫图书馆用珂罗版彩色***出版了由尼泊尔传入、珍藏于***萨迦寺的法华经。

3,《楞严经》

《楞严经》是北传佛教中的一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经典。在另外一部晚期出现的北传经典《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的经典跟着就灭了。如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

4,《心经》

这部***宣扬空性和般若,也被认为是大乘佛教第一经典和核心,是世界上最被人广知最流行的佛教经典(美国汉梵佛经译者PINE 2004)。英国佛经译者Edward Conze (2000)认为这篇经书属于般若波罗蜜教派发展四阶段的第三阶段时期著作。另一方面,同为该教派精要的短篇《般若波罗蜜心经》与《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对大乘佛教的发展影响深远。

5,《***菩萨普门品》

原是《妙法莲华经》里的一经品,由于***信仰传入中国日益盛行,所以***从汉文译本内抽出来,成为便于受持读诵的单行经品本。***的原本,在汉文译本如晋竺法护的《正法华经》、姚秦鸠摩罗什法师的《妙法莲华经》等中,此品全都是长行品。

扩展资料

***菩萨具有平等无私的广大悲愿,当众生遇到任何的困难和苦痛, 如能至诚称念***菩萨,就会得到菩萨的救护。而且,***菩萨最能适应众生的要求,对不同的众生,便现化不同的身相,说不同的法门。

参考资料:

观音菩萨_百度百科

谁知道心经的内容

心经全文原文注音及译文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日常背诵的佛经。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最流行。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心经全文原文注音及译文,欢迎阅读。

心经全文注音及翻译:

guān zì zài pú sà 。

观 自 在 菩 萨 。(译文:观音菩萨)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译文:深入的修行心经时)

zhào jiàn wǔ yùn jiē kōng 。

照 见 五 蕴 皆 空。(译文:看到五蕴:形相、情欲、意念、行为、心灵,都是空的`)

dù yī qiē kǔ è 。

度 一 切 苦 厄 。(译文:就将一切苦难置之度外)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译文:菩萨对学生舍利子说)

sè bù yì kōng 。

色 不 异 空。(译文:形相不异乎空间)

kōng bù yì sè 。

空 不 异 色 。(译文:空间不异乎形相)

sè jí shì kōng。

色 即 是 空。(译文:所以形相等于空间)

kōng jí shì sè 。

空 即 是 色。(译文:空间等于形相)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受 想 行 识。(译文:情欲、意念、行为、心灵)

yì fù rú shì 。

亦 复 如 是。(译文:都是一样的)

shě lì zǐ 。

舍 利 子。(译文:舍利子呀)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

是 诸 法 空 相 。(译文:一切法则都是空的)

bù shēng bù miè 。

不 生 不 灭。(译文:不生不灭)

bù gòu bù jìng 。

不 垢 不 净。(译文:不垢不净)

bù zēng bù jiǎn 。

不 增 不 减 。(译文:不增不减)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是 故 空 中 无 色。(译文:因此空间是没有形相的)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

无 受 想 行 识 。(译文:也没有情欲、意念、行为和心灵)

wú yǎn ěr bí shé shēn yì。

无 眼 耳 鼻 舌 身 意。(译文:没有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

无 色 声 香 味 触 法 。(译文:更没有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

wú yǎn jiè 。

无 眼 界。(译文:没有眼睛所能看到的界限)

nǎi zhì wú yì shi jie 。

乃 至 无 意 识 界 。(译文:直到没有心灵所能感受的界限)

wú wú míng 。

无 无 明。(译文:没有不能了解的)

yì wú wú míng jìn 。

亦 无 无 明 尽 。(译文:也没有不能了解的尽头)

nǎi zhì wú lǎo sǐ 。

乃 至 无 老 死。(译文:直到没有老和死)

yì wú lǎo sǐ jìn 。

亦 无 老 死 尽。(译文:也没有老和死的尽头)

wú kǔ jí miè dào

无 苦 集 灭 道 。(译文:没有痛苦的***以及修道的幻灭)

wú zhì yì wú dé 。

无 智 亦 无 得。(译文:不用智慧去强求)

yǐ wú suǒ dé gù 。

以 无 所 得 故 。(译文:所以得到与否并不重要)

pú tí sà duǒ 。

菩 提 萨 ?省?(译文:菩萨觉悟之后)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译文:依照心经)

xīn wú guà ài 。

心 无 挂 碍。(译文:心中没有碍)

wú guà ài gù 。

无 挂 碍 故。(译文:由于没有碍)

wú yǒu kǒng bù 。

无 有 恐 怖。(译文:所以不恐怖)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

远 离 颠 倒 梦 想。(译文:远离颠倒梦想 )

jiū jìng niè pán 。

究 竟 涅 盘 。(译文:最后达到彼岸)

sān shì zhū fó 。

三 世 诸 佛。(译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世诸佛)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

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 。(译文:依照心经)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pú tí 。

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菩 提 。(译文:得到无上、正宗、正觉的 三种佛果)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译文:所以说心经)

shì dà shén zhòu 。

是 大 神 咒 。(译文:是变幻莫测的咒语)

shì dà míng zhòu 。

是 大 明 咒。(译文:是神光普照的咒语)

shì wú shàng zhòu 。

是 无 上 咒。(译文:是无上的咒语)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

是 无 等 等 咒。(译文:是最高的咒语)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

能 除 一 切 苦。(译文:能除一切苦 )

zhēn shí bù xū 。

真 实 不 虚 。(译文:不是骗人的 )

gùshuō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译文:所以说心经)

jí shuō zhòu yuē 。

即 说 咒 曰 。(译文:其咒语曰)

jiē dì jiē dì 。

揭 谛 揭 谛。(译文:去吧,去吧)

bō luó jiē dì 。

波 罗 揭 谛 。(译文:到彼岸去吧)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

波 罗 僧 揭 谛。(译文:大家快去彼岸)

pú tí sà pó hē 。

菩 提 萨 婆 诃 。(译文:修成正果)

佛经《观音经》的全文

《心经》略说

--------------------------------------------------------------------------------

以一九八七年于美国维州莲华精舍录音为基础

一、心经两种形式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大德玄奘法师的译本。它的格式不同于其

它经典,它前面没有「如是我闻」这一段证信的序分,结尾也没有大家欢喜,信受奉行,作

礼而去之类的流通分。秦代罗什***所译也与此相同,但其它多种古译(到清季共有七种)

以及在***的藏文《心经》,则仍和其它经典一样,包括了首尾这两部份,玄奘、罗什两大

师译本的不同,乃由于他们的简化,《心经》正宗分(即常见的心经)只二百多字,首尾两

部份所占的百分比数过大,为了重点突出,故删除未译。

现在把玄奘***没有译出的部份,简单介绍于下:

甲、序分(证明分)「如是我闻。一时婆伽梵在王舍城灵鹫山与大比丘众及大菩萨众

俱。尔时婆伽梵入深明法门三昧。是时复有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深妙之

行,照见五蕴皆自性空。尔时寿命具足舍利子承佛威力,白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言。」佛的

聚会在王舍城灵鹫山,很多大比丘大菩萨都在左右,佛入了深明法门三昧。这时观自在菩萨

也正在观照般若波罗蜜多甚深微妙之行,这时就照见色受想行识这五蕴皆是空幻。这时舍利

子(即舍利弗)依仗佛的加持,乘此威力敬问观自在菩萨说:善男子,若欲修般若波罗蜜多

深妙行者,作何修习?舍利弗代我们大众而问,所问非常切要。我们如果现在想修般若波罗

蜜多深妙行的人应该怎样修习呢?圣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告寿命具足舍利子言。(这里就肯定

了,是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的话。近代中日的著者,有人根据「大般若经学观品」中,世

尊所说有与本经几乎全同的文句,就主张《心经》也是释迦牟尼佛说的,《心经》的首尾乃

是后人所增添。此说不敢苟同,佛说与《心经》一致,正表佛佛道同,且古译中有首尾居绝

对多数,***经本亦有首尾,焉可都看成妄作。且古德对***极为尊重,妄以己意编造经

文,实为戒律所不许也。且流通分中复有世尊赞叹印证观音所说之文,殊不应全看成是伪

造。)

乙、流通分(结尾):***菩萨说咒之后对舍利子说:「菩萨摩诃萨应如是修行深妙

般若波罗蜜多。」于是「婆伽梵」(就是世尊,就是佛)释迦牟尼佛从三昧起,出定后就告

圣观自在菩萨说:「善哉!善哉!」两个善哉重复说,表明世尊非常赞叹。佛又说:「善男

子如是如是。」(善男子,就是这样,就是这样。)来证明***菩萨所说的话,就是这

样,就是这样。这是世尊由衷的无以复加的证明与赞叹。我国唐代禅宗祖师证明人的开悟时

说,「如是如是,汝如是,余亦如是。」这就是以心印心。「如汝所说(就像你所说的),

深妙般若波罗蜜多应如是行,一切如来亦皆随喜。」佛证明了,深妙般若波罗蜜就应该这样

做。一切如来都欢喜赞叹,都跟你一样做。释迦牟尼佛说话后,「寿命具足舍利子、圣观自

在菩萨摩诃萨、及诸眷属、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一切世间皆大欢喜、宣赞佛旨。」最

后舍利子、***菩萨和他们的眷属(道友***)、天、人和会中的天龙八部、阿修罗等,

和一切世间的修学道众,都产生了前所未有且无法形容的安乐和欢喜,此等安乐和欢喜,超

越一切世间所有的安乐和欢喜,所以叫作大欢喜。向佛礼拜辞去。大众感受佛恩,感恩便要

报恩,于是便宣扬赞叹本人所亲闻的般若妙法。把从佛所听到的,向具有根器的人传播,这

才是真的恭敬。

二、玄奘***承受本经的殊胜因缘

我们念诵这部经,是玄奘***蒙一位神僧亲授的本子。经过是这样的:他和唐太宗李世

民很相知,李世民很敬重他,他感到有些经典翻译不够好,他想再去印度找原本对证一下,

但是李世民觉得***是国宝,不愿他冒这么大的风险,所以不肯放他出国。用现在的话,他

就偷越国境,私自出国的。出发时约有三百多人随从,但因他又没有得到国家的批准,所以

困难重重,回国时跟著的人几乎死光了。可见是十分困难的。途中走到一个地方,他正赶

路,突然听到有人呼叫的声音,他找到一个庙,看到一个人生病了,长了一身癞,正在呻

吟,他就给他医治。本来他要赶路去取经,但有人要死,不救不符合本心,就把自己取经的

事暂时搁下,照这病人。这个病是传染的,他也不管,一直照顾他,他把这个病人照顾好

了,病人感谢他,就送他一本梵文的《心经》。玄奘***就一路念这个经。念经免难有很具

体的实况。一次走到一个河边上看到很热闹,正是外道婆罗门举行祭祀的时候。婆罗门有九

十五种外道,有很高的,也有很低的,有很原始的,甚至是很野蛮的。这种外道就是野蛮

的,他们相信河神,并且每年拿一个活人扔到河里,就象中国的河伯娶妇一样,都是极端迷

信。这时玄奘***碰到他们,正是他们举行祭祀,而且已经指定了一个人,要把这个人扔到

河里去。这个人有家眷,他要与家里人死别,自己也哭,家里人也哭。正在这极度悲伤的时

候,突然

看见一个外国人(玄奘***)来了,就决定把这个外国人送到河里祭祀。家属都很高兴,把

玄奘***用绳子捆起来,要把他往河里丢。他这个时候看到大众无理可喻,也就无话可说

了。只是有个要求说:「我们出家人都要修行,要念经的,你们送我祭神,我也没有办法,

你们让我念念经好不好?我死之前想念念经。」大众说:「好吧!你念吧!」他拿起《心

经》就念。念到第三遍时,天地变色,飞沙走石,这些人害怕了,忙说,这样的人我们不能

得罪,赶快把他放了,并且给他磕头。于是玄奘***非常感谢给经的和尚,等他取经回来,

循原路去找,不但这个和尚没有了,就是当初那个庙也找不到了。于是就感觉当初所遇不是

世间的凡人,这是《心经》到玄奘***手里的经过。玄奘***翻的是这部经,我们念的也就

是这部经。玄奘***得到神僧传授本经,一路消灾免难,证明《心经》威力无穷,般若妙力

不可思议,更重要的是显示了经中般若妙义无上尊贵不可思议。

以下步入正文,我还不是正式讲经,只是宣说一下我对《心经》的点滴体会。

三、经 题

(摩诃)波若波罗蜜多心经

常念《心经》的经题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括弧中的「摩诃」,见余译,「摩诃」

就是大、多、殊胜三方面。意义很多,往往就不翻了。「大」不是大小的大,就是说这个道

理是极其究竟,彻底,离开我们世俗的相对的这些概念。这是一个绝对的大,不是对比。这

个火炉和房子比,说房子大,房子和楼比,它又小了。世间上哪有什么大小,小的就是大

的,大的又是小的,都是相对的,这个大不是比较的,是绝对的,「多」、「胜」也都是这

样。

「般若」也是梵文,我们可以把摩诃般若翻成大智慧,这都很勉强。因为翻成我们的话

表示不足,翻成智慧就很容易和汉文的智慧这个名词相混。我们常说的智慧,再说就是聪

明,再一混变成伶俐。世上这种聪明伶俐成了智慧了?恰恰相反,世智辩聪是我们学佛的八

种障难之一,跟聋子瞎子神经病是一样的,成为学佛的障难呀!这样混淆就失掉了原文的意

思。经中的智慧,是一种怎么能够了悟实相,契入证入实相的智慧。实相是什么,我能够

悟;我不但能悟,而且能够证。也可以这样说,实相就是佛的知见。所以《法华经》说,十

方的如来,「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只是为了一件大事,一个大的因缘,所以出现

于世。什么事?就是开示悟入佛的知见,就是要向众生开显佛的知见,宣示佛的知见。众生

听到这些开示,就能开悟明了佛的知见,入佛知见就契入,证入。众生本来是凡夫的知见,

所以大事因缘是什么呢?告诉我们什么是佛的知见,我们就从我们的知见逐渐的:有的快,

有的慢,快就是顿法,慢就是渐法,把我们原来的知见舍弃了,换成了佛的知见。般若是什

么呢?就是这样的智慧,你能够明了,了解,悟到佛的知见是什么,然后就做到、证实到佛

的知见。说句很粗俗的话,佛的思想(当然佛不是想,这是打比方的话),成了你的思想

了。不是一个勉强的,这个事情就像要追随一个领袖,要把领袖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那

你就自然地、忠实地接受领袖的领导。现在要比这个例子更深一步,是知和见。佛之所知,

佛之所见,把佛的知见转成了我们自身的知见。而佛知见是我们本有的,只是我们现在是迷

惑了,所以成为众生知见。般若就是这样一种智慧,不是一般的聪明。你能拿诺贝尔奖金,

你能写出多少好文学作品,都不是般若。

般若一体而有三义:(一)实相般若,(二)观照般若,(三)文字般若。

(一)实相般若是观照与文字的本体,实相不是有相,不是无相,不是非有相,不是非无

相,不是也有也无相,永离一切幻妄的相。可是体性不空,遍为诸法作相,具足过恒沙等等

性德的妙用。六度万行都是本性所具所起。(二)观照般若如实相之本体而起照用,照时仍是

寂然不动。(三)文字般若如实显示本体与观照。以上三者即一,实相是观照与文字的体,观

照是照实相照文字,文字是表达实相及观照。学人从文字般若入手,而起照用,一旦契悟,

入于实相。实相是体,文字是相,观照是用。

「波罗蜜多」是梵文。可以译为「彼岸到」和「度」(即六度之度)。生死岸中很苦,

这一生变人道,不信佛的人来生保人身不容易。你要是儒家,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都

具足;或在佛道里要守五戒,若不达到这个水平,人身保不住。信佛的人很少。有仁、有

义、有礼、有智、有信,这也是稀有的人。既然稀有,就是说来生能变人的人很稀有,所以

很苦。变畜生,落汤的螃蟹,在锅里活活地蒸死。鸡、猪、羊等等动物,都得被杀。并且子

子孙孙注定了都是被人吃的。谁愿意自己的孩子被人吃,但猪等就注定了。变成鬼就更苦

了,鬼比动物还苦,喉小腹大,不能饮食。重罪的鬼判入地狱,鬼在地狱中是极苦的,一日

之中生死

千万次。六道中比人好点是修罗。阿修罗很聪明,很能干,很有神通。但是他心不纯,不

善,他嫉妒。另一类是皈依正法作***、是好的。还有一类嫉妒释迦牟尼佛,总想破坏,怕

人皈依释迦牟尼佛减少了自己的群众。这类阿修罗嫉妒障碍破坏佛法,死后堕地狱。六道中

最高是天界,外道想升天,但升天还是在六道里头。外道以升天做为解脱,佛教以升天看成

堕落。因为本来是佛,你现在跑到天界里去了,没出六道,早晚一天要转入三恶道,很可

悲。不能以眼前的幸福认为问题都解决了,未出六道早晚还会变猪、变狗、入地狱,所以在

六道中同处于堕落,这是此岸。(是指生死六道轮回这一边)。诸佛以大智慧,勇猛修行,

觉悟正道,永离苦趣,证入涅盘,这是彼岸。一切都寂灭了,寂灭就得到真实的乐。所以佛

菩萨是常乐我净,所以涅盘是彼岸。中流就是烦恼流。为什么我们度不过去?烦恼无尽就度

不过去,能越过这些烦恼就到彼岸了。到了彼岸,就是从生死这一岸到本自无生也就无灭、

常乐我净、寂灭为乐、圆满无碍的境界,称为彼岸。「波罗蜜多」原来直译为「彼岸到」,

现翻成「到彼岸」。所以,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智慧到彼岸。

「心」,经题中「心」字的涵义有两个:一个是中心,心要与核心的意思。佛说般若二

十二年,佛说法一共四十九年,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足见般若的重要。经中说:「五度

(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如盲,般若为导(又云般若为目)。」般若经很多,

《大般若经》六百卷,而这个经最短只有二百多字,如同般若中的心,心是中心的意思,核

心和心要的意思。例如一个人最重要的是心。大乘佛法是全部佛教的核心,般若是大乘佛法

的核心,而《心经》是般若经典的核心,所以称为《心经》。二者,心是指明当人的本心,

***都有一个真心,但我们现在本有的真心被妄心所遮盖。现在这个我是个妄我,不是真的

我。我们现在不实,我们在上当受骗。我们的真心,释迦牟尼佛在成佛的那一刹那就说:

「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任何一个众生,不但在座的你我,任何一

位,就如飞的苍蝇,小小的蚂蚁,以至于作为地狱中的鬼,都有和佛一样的智慧,和佛一样

的德相。这是我们的本心,具有如来智慧德相的那个心,就是我们的本心,是我们妙明真

心。这一点是我们学佛的最要紧的信念和基础。要相信自己的心。这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说

的第一句话,对于这一句话不相信,虽能信佛说的其他的话,你就没信到根本上,而是信到

一些枝叶问题上。要相信这个心。佛接着说:「唯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我们有这个心,

为什么你没有佛那么大的功德和神通妙用?就因有妄想、有执著,自己把自己束缚住了,所

以就不能证得。所以我们的一切经典,一方面显明这个真心,叫你恢复你的本心;一方面是

帮助你扫除这些妄见,去掉这一切妄,你本有的真就自然显现,所以跟道教不一样。道教叫

九转丹成,炼丹,修婴儿,一次又一次的尸解,要修出一个什么,证出一个什么来。佛教是

说,我们本来就是,众生只是错了,只是睡着了,正在做梦,种种颠倒。你把梦醒了,叫醒

你,一醒就完事了。「如梦幻泡影」,在梦中被老虎吃了,何须找人帮助打老虎,只要拍醒

你就没事了。本来没有老虎嘛!就是这么个事。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都有本心,我们的修

行方法也就是如此,不是真的把老虎赶走,赶走老虎干什么?老虎是虚妄的,你梦里才有老

虎呢,你醒了之后明白了,原来是个梦。所以这是般若之心,所指是我们的真心。

这个「心」字在《金刚经》中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如是生清净心」,「应生

无所住心」。在《观经》中「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以上两经中的「心」字,即是本经经

题中的「心」字。蕅益***在《心经释要》中说:「此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即是三

般若也」。既然我们当前一念介尔之心就是三般若,足见一切般若经典和一大藏教无非显明

当人各各的自心。而《心经》正是一大藏教的核心,所以直截了当称为《心经》。***又

说:「实相般若……达此现前一念即实相。」「观照般若……照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文

字般若……显此现前一念即实相。」「是故此心即三般若,三般若是一心。此理常然,不可

改变,故名为经。」***开示精妙绝伦。《华严经》说:「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当人本

心与佛无别,若能了达现前之念即是实相,亦即了达当人之心即是佛心,心佛两者毫无差

别,若能了达即是实相般若。若能观照现前一念,虽是水上生波,但全波无不是水,凡有动

念何非实相。这即是观照般若。文字般若只是显示本体与照用,显明当前一念即实相。

「经」。「经」是通名,「般若波罗蜜多」是本经独有之名,称为别名。经的涵义是贯

摄常法。贯通古今(贯),广摄一切(摄),此理常然(常),永为法则(法)。可见经题

概括很深的意思。古云:「智者见经题,便知全部意。」有智慧的人看见经题,这个经的全

部意思也就知道了。

四、经 文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菩萨」,就是***菩萨。这是大士的两个名号。《普门品》是***菩萨,

正好***菩萨寻声救苦。昨天来了一位核电站的朋友,他母亲信佛很虔诚,常念观音。他

开飞机突然发生障碍,在很危险的时候就听见有人告诉他,你应该如何操作,他完全照着

做,结果平安降落。所以***菩萨大慈大悲,庇护我们一切苦难中的众生。这人的妈妈念

***菩萨得到***大士的加被。大家只要念***菩萨名号,功德都不可思议。哪怕平

时不念佛的人,在急难之中,临时抱佛脚都有用。你只要肯念,就会有明显的感应。我们这

莲华精舍有一个同学,他是留学生,从美国回国不久,结婚了。一次坐飞机,觉得今天飞机

很不平稳,等一会儿就看见驾驶员从驾驶舱的门里出来了,向大家宣布:「今天飞机的机械

出了故障,我没有本事使飞机到达目的地了。所以大家你们各自决定吧!愿意跳伞的就跳

伞,愿意如何的从便,总之我是没有办法了。」说完了,他就回到他的驾驶舱。全舱的人先

一听很意外,思想还没转过来,等思想一转过来一片哭声,命在旦夕。这个留学生说,当时

第一念是知道这事危险了,但心里想的倒不是自己怕死。第一想到的是新婚的爱人和孩子,

我死了他们怎么办,刚结婚,孩子还小,先动了这一念,再动一念是什么呢?他突然想到,

我们中国不是有菩萨吗?当时他的思想活动就是这样,一听这话知道是要死,首先想到老婆

孩子很可怜,再一想中国有菩萨,就念起观音菩萨来了。他虽然不信,可是在这种生死关头

的念,往往比平常在佛堂里念要恳切。只是一片求救的心,念著!念著!他就看见***菩

萨现身了。他就大声喊说:「大家不要哭,你们哭没有用。」他就把自己看到的事情一说:

「我已经看见***菩萨了,决定是有,我们大家一块儿念。」这时大家一想,现在也没有

别的办法,没有别的道路,大家就念吧!所以全舱就都念了,念著念著,大家不知念了多少

时间了。就都一心去念了。念得很诚,很专一,也很自然,渐渐觉得飞机平稳了,很平静,

很平静,大家闭著眼睛不知道,只是一心的念,忽然接飞机的人把舱门打开来接他们了,到

了!大家喜出望外,飞机已经着陆了。而驾驶舱的门不开,别人把驾驶舱打开,看见开飞机

的人昏死过去了,他穿的飞行服都汗透了,当然有医生急救了。他睁开眼第一句话,「你去

问后舱的人干什么来着?今天我是绝对没有办法把飞机着陆了,不知他们做什么了。」机场

人问客人:「你们在后边干什么哪?」他们说:「我们在念菩萨。」***菩萨寻声救苦,

所以《大乘无量寿经》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皈命***菩萨,无不得解脱者」。很多

很多证明,有许多事情甚至超过古代的《观音灵感录》。我知道得很多,但没有时间去写,

因为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要把这些写下来可以写很厚的一本书,都是很直接的,不是辗转

道听途说的。

本经大士名号是「观自在」,「观自在」表示观照般若已经自在无碍了。再者,观什么

呢?先师夏老说:「观自,身体是自否?那是***的。」所以要观真我,即是观自性,自家的

主人翁在不在,是不是在做主,是不是被妄心所蒙蔽。夏师又说:「如不知观自己,不知自

在不在,则不能算入门。」「菩萨」全名是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萨埵是有情,合起来是

觉有情。把菩提萨埵简化称为菩萨。所以看见名字就知道,不但自利更要利他了,不是自

了。蕅益***说:「智契实相则自利满足,智宣文字则利他普遍,故名菩萨。」这是能行般

若波罗蜜的人。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前面说了,在***上释迦牟尼佛入定,***菩萨也在行很深的般若波罗蜜多。「深」

就是深浅的深。加一「深」字就分别于小乘也能修习的通(天台宗通教指大小乘相通之道)

般若,而是只有大乘才可以明白入手的般若。唯有大乘行人才能信受奉行,所以称为深般若

波罗蜜。在修行深般若的时候,「照见五蕴皆空」。「照」即观照般若的照。「蕴」是蕴

藏,遮盖的意思。我们刚才说了,***有佛性,为什么佛性不显呢?就是因为这五样给遮盖

住了。五蕴是色、受、想、行、识。色蕴是物质这方面,一切万物,凡眼所见,耳所闻,鼻

所嗅,舌所尝、身所觉,以及意所想到的东西都是色蕴。受蕴,例如,我们现在看见了风

扇,看见有一个东西,这个就是色蕴,我们一看,脑子就有所领受,内心生起一种领纳的作

用,来领纳乐境(乐受)、苦境(苦受)及不苦不乐境(舍受)。想蕴就是种种思想,当内

心与外境接触时所引起的思想活动,如了解、联想、综合与分析。而我们这个想是念念不断

的,念念迁流就是行蕴。识蕴是我们能够了别、认识,例如上述风扇转动发声,人最初只听

到声音,随即知道是声音,这是耳识;同时传达到意,能分别了知这是风扇转动所发的声

音,这就是意识;意识是了别,这个了别的念头相续不断,似水长流,前浪后浪滚滚不停就

叫作行蕴。所以行蕴以迁流为义。至于受蕴,当听悦耳顺心之声就欢喜,听到刺耳违心的声

音则烦恼,所以它以领受为义。受想行识四蕴属于心的,因为心、身两方面,心上的障碍更

多。所以五蕴里,四个说的都是心,都是精神方面的,只有一个色蕴是有关物质方面的。五

蕴都遮盖我们本性,是妙明真心的障碍。

「照」,无心就叫作照,有心叫作想。我们也念《心经》,也能讲经,法师也能说五蕴

皆空,但是他并没有度一切苦厄。因为他不是照,他是有心叫作想。***菩萨他是照,他

能照见五蕴皆空。照的意思是离开我们的妄念,像镜子照东西一样,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一根头发也不会给你照错,毫发不爽。但是镜子没有分别,没有爱憎,不留痕迹。照像的底

片照了一张,再按一下就不行了,留了痕迹,再照就照重了,就毁了;镜子没有这样的事,

你照一千次、一万次,都是一点儿也不会错的,他就是无心。你这个「像」,你东西没来的

时候,它不会来迎接你,东西走了以后,马上就不再留一点痕迹。这就是它没有取舍,没有

爱憎;也不是说白种人我就多照你的优点,黑种人我就不照你的优点,都没有分别。它无

心,无心所以清楚,这就叫作照。也就是观照般若。***菩萨「照见五蕴皆空」,蕅益大

师说:「五蕴无不即空、***、中,四句俱离,百非性绝,强名为空耳」。也就是说,五蕴没

有任何一蕴不是空谛、***谛、中谛。提出五蕴皆空,这是空谛,但有五蕴的***名,这是***

谛,两方面合起来,即空即***,便是中谛。因之它们也就离开了「有」、「无」、「非有非

无」、「亦有亦无」这四句,既离开了四句,便自然不堕百非。现称之为空乃勉强之说,实

际应说是第一义空。

「度一切苦厄」,苦是痛苦,厄是穷困疾厄。苦有各种各种的苦,基本的,人生有八种

苦,生、老、病、死,都是苦。在母胎的时候很苦,出生与刚降生的时候都很苦,这是生

苦。等到老了,跟老年人谈谈,也就要诉苦了,美国人说,儿童像在天堂,老人像入牢狱。

这儿有病,那儿酸了,这儿疼了,吃东西也不行了,听东西也费劲了,行走也困难了,甚至

脑力也衰了,好多年青时所能享受的,这时候都享受不到了。老是一苦。死是一苦不用说

了,说我难受得要死,那就是说死是最难受的。佛说:如活的乌龟,你把它的壳儿扒下来;

一只活的牛,你把它的皮剥下来。人之死所受的痛苦是难免的,还有病苦,「病来方知健是

仙」。可见一生病便不是神仙而是受罪了。在生老病死四苦之外,还有怨憎会苦,这个人就

是跟我有意见,怎么也不行,偏偏碰到一块儿,或做你的上级,或做你的朋友,做你的邻

居,甚至于成为你的眷属。为什么有的人离婚,这是怨憎会,与别人都很好,就是这两个人

要吵,这是很苦的一件事,怨憎相会。有的人一生怨憎相会,所碰到的都是不如意,到处

有人事问题,到处很苦恼,非常苦。这是八种苦中的一种,「怨憎会」,相怨相憎,偏偏相

见。有的人最好不见,偏偏天天见面,偏偏要来找毛病。这是怨憎会,人生不免,知道这个

我们就心平气和了。「爱别离」又是一苦,你最喜欢,你最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所以生离死

别,死别当然是最后一次,但是生离的情况大家都会遇到,相爱的人偏偏要别离。「求不得

苦」,不管是谁,你总会有一件事是你要求而求不到的,例如成吉思汗,他那么大的武功,

什么敌人都被他打败了,他想求的事情还是求不到。他想求不死,找多少道士,最后给他做

了个结论,这不死是不可能的。求不得苦,终有求不得的。一个根本的苦是「五蕴炽盛」,

色受想行识这五种东西荫盖了你,它很盛,使你的妙明真心不能显现,因此你有烦恼,这是

苦的根本。所以称为八苦,八苦交煎。

观自在菩萨在修习甚深的大智慧到彼岸时,以般若妙慧观照五蕴,了达五蕴并非实有,

当体即空,又不是空无,乃是第一义空。于是「度一切苦厄」,使自己身心出离分段与变易

两种生死的苦因和苦果,也令全法界众生同出生死的苦因苦果(根据《心经释要》)。初机

听到这话,不易信受。自度生死还易信,怎么能令法界全体众生同出生死呢?应知菩萨发

心,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在修耳根圆通「寂灭现前」时,便得两种殊胜,上与诸佛同一

慈力,下与众生同一悲仰,证入了三无差别的本心,自心与众生无别。所以自身心出生死,

众生同出生死。般若妙用难思,这就是波罗蜜多。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在首尾三分俱全的译本中:修习般若波罗蜜多深妙行的人应当怎么修习呢?他提一个

问。观自在菩萨答复舍利子所提的问题,所以首先称他的名字,舍利子。由于关键是「照见

五蕴皆空」,所以首先要谈五蕴和五蕴皆空。五蕴头一个是色蕴,色受想行识称为五蕴。五

蕴之中以色蕴是空最不好领会。色是看得见的,摸得着的,听得到的,这样一些能感受到的

东西,是真实存在。现在听到「色即是空」就不能理解。明明有个风扇在转,可以看得见,

有风吹到自己身上,明明是有,为什么说是空?众生颠倒就在这个地方。风扇是在这里,但

当体即空。它虽在这里,但它就是空。不但佛法,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这样说:「物质是由于

人类的错觉。」爱因斯坦又说:「宇宙中的存在只有场。」磁有磁场

观音心经注音

前面两位列的是《白衣咒》,而非观音经。《观音经》,如shendahai同修所引资料,指的就是《普门品》。其全文很长,这里写不下,可点最下面的参考资料链接进入。长行文部分如下。

妙法莲华经***菩萨普门品(即《观音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尔时无尽意菩萨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合掌向佛而作是言:"世尊,***菩萨以何因缘名***?"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菩萨,一心称名,***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若有持是***菩萨名者,设入大火,火不能烧,由是菩萨威神力故;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若有百千万亿众生,为求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真珠等宝,入于大海,***使黑风吹其船舫,漂坠罗刹鬼国,其中若有乃至一人称***菩萨名者,是诸人等皆得解脱罗刹之难。以是因缘,名***。若复有人临当被害,称***菩萨名者,彼所执刀杖,寻段段坏,而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夜叉、罗刹,欲来恼人,闻其称***菩萨名者,是诸恶鬼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扭械枷锁检系其身,称***菩萨名者,皆悉断坏,即得解脱;若三千大千国土,满中怨贼,有一商主将诸商人,斋持重宝经过险路,其中一人作是唱言,诸善男子,勿得恐怖,汝等应当一心称***菩萨名号,是菩萨能以无畏施于众生,汝等若称名者,于此怨贼,当得解脱。众商人闻具发声言,南无***菩萨。称其名故,即得解脱。无尽意,***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若有众生多于*欲,常念恭敬***菩萨,便得离欲;若多嗔恚,常念恭敬***菩萨,便得离嗔;若多愚痴,常念恭敬***菩萨,便得离痴。无尽意,***菩萨有如是等大威神力,多所饶益,是故众生常应心念。若有女人,设欲求男,礼拜供养***菩萨,便生福德智慧之男;设欲求女,便生端正有相之女,宿植德本,众人爱敬。无尽意,***菩萨有如是力。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菩萨名号。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无尽意言:"甚多世尊。"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菩萨名号,得如是无边福德之利。"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菩萨云何游此娑婆世界"云何而为众生说法?方便之力,其事云何?"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国土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即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应以梵王身得度者,即现梵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帝释身得度者,即现帝释身而为说法;应以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大自在天身得度者,即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应以天大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毗沙门身得度者,即现毗沙门身而为说法;应以小王身得度者,即现小王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身得度者,即现长者身而为说法;应以居士身得度者,即现居士身而为说法;应以宰官身得度者,即现宰官身而为说法;应以婆罗门身得度者,即现婆罗门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身而为说法;应以长者居士、宰官、婆罗门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应以童男童女身得度者,即现童男童女身而为说法;应以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身得度者,即现之而为说法。应以执金刚神得度者,即现执金刚神而为说法;无尽意,是***菩萨成就如是功德,以种种形游诸国土,度脱众生,是故汝等应当一心供养***菩萨。是***菩萨摩诃萨,于怖畏急难之中,能施无畏,是故此娑婆世界,皆号之为施无畏者。"无尽意菩萨白佛言:"世尊,我今当供养***菩萨。"即解颈众宝珠璎珞,价值百千两金,而以予之。作是言:"仁者受此法施珍宝璎珞。"时***菩萨不肯受之。无尽意复白***菩萨言:"仁者愍我等故,受此璎珞。"尔时佛告***菩萨:"当愍此无尽意菩萨及四众、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人、非人等故,受是璎珞。"即时***菩萨愍诸四众,及于天、龙、人、非人等,受其璎珞,分作二分,一分奉释迦牟尼佛,一分奉多宝佛塔。"无尽意。***菩萨有如是自在神力,游于娑婆世界。"尔时无尽意菩萨以偈问曰……

观音心经的观音心经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zhào jiàn wǔ

自 在 菩 萨,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照

见 五

yùn jiē kōng dù yī qiē kǔ è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皆 空,度 一 切 苦 厄。舍利 子,色不 异 空,

yì sè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异 色,色即 是 空,

即 是 色。受

识,亦复 如

shì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āng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是。舍 利 子,是 诸 法 空

相,不 生

不 灭,不 垢 不 净,

bù zēng bù jiǎn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wú yǎn ěr

不 增

不 减,是 故 空

无 色,无 受

识,无 眼 耳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鼻 舌 身

意,无色 声

味 触 法,无 眼 界,乃 至 无 意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识 界,无 无 明,亦 无 无 明

尽,乃

至 无 老 死,亦 无

lǎo sǐ jìn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老 死 尽。无 苦 集 灭 道,无 智 亦 无 得,以无 所 得 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wú guà

菩 提 萨 埵,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心 无 挂 碍。无 挂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sān

碍 故,无 有 恐 怖,远 离 颠 倒 梦

想, 究 竟

盘。三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uò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世 诸 佛,依 般若 波 罗 蜜 多 故,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pú tí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菩 提。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是 大 神

咒,是

大 明

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ī qiē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 无 上

咒,是

无 等

咒。能

除 一 切 苦,真

实 不 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即 说

咒 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 谛 揭 谛,波 罗 揭 谛,波 罗 僧

揭 谛,菩 提萨 婆 诃。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在网上找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xīn jīng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心 经

guān zì zài pú sà xíng shēn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í , zhào jiàn wǔ

观 自 在 菩 萨,行 深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时, 照 见 五

yùn jiē kōng dù yí qiè kǔ è shè lì zǐ sè bù yì kōng ,kōng bù

蕴 皆 空,度 一 切 苦 厄。舍利 子,色不 异 空, 空 不

yì sè sè jí shì kōng , kōng jí shì sè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yì fù rú

异 色,色即 是 空, 空 即 是 色。受 想 行 识,亦复 如

shì shè lì zǐ shì zhū fǎ kōng xiàng bù shēng bù miè bù gòu bù jìng

是。舍 利 子,是 诸 法 空 相,不 生 不 灭,不 垢 不 净,

bù zēng bù jiǎn shì gù kōng zhōng wú sè wú shòu xiǎng xíng shí wú yǎn ěr

不 增 不 减,是 故 空 中 无 色,无 受 想 行 识,无 眼 耳

bí shé shēn yì wú sè shēng xiāng wèi chù fǎ wú yǎn jiè nǎi zhì wú yì

鼻 舌 身 意,无色 声 香 味 触 法,无 眼 界,乃 至 无 意

shí jiè wú wú míng yì wú wú míng jìn nǎi zhì wú lǎo sǐ yì wú

识 界,无 无 明,亦 无 无 明 尽,乃 至 无 老 死,亦 无

lǎo sǐ jìn wú kǔ jí miè dào wú zhì yì wú dé yǐ wú suǒ dé gù

老 死 尽 。无 苦 集 灭 道,无 智 亦 无 得,以无 所 得 故。

pú tí sà duǒ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xīn wú guà ài wú guà

菩 提 萨 埵,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心 无 罣 碍。无罣

ài gù wú yǒu kǒng bù yuǎn lí diān dǎo mèng xiǎng jiū jìng niè pán sān

碍故, 无 有 恐 怖,远 离 颠 倒 梦 想, 究 竟 涅 盘。三

shì zhū fó y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gù dé ā nòu duō luó sān miǎo sān

世 诸 佛,依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故,得 阿 耨 多 罗 三 藐 三

pú tí gù zhī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shì dà shén zhòu shì dà míng zhòu

菩 提。故 知 般 若 波 罗 蜜 多,是 大 神 咒,是 大 明 咒,

shì wú shàng zhòu shì wú děng děng zhòu néng chú yí qiè kǔ zhēn shí bù xū

是 无 上 咒,是 无 等 等 咒。能 除 一 切 苦,真 实 不 虚。

gù shuō bō rě bō luó mì duō zhòu jí shuō zhòu yuē

故 说 般 若 波 罗 蜜 多 咒。即 说 咒 曰:

jiē dì jiē dì bō luó jiē dì bō luó sēng jiē dì pú tí sà pó hē

揭 谛 揭 谛,波 罗 揭 谛,波 罗 僧 揭 谛,菩 提 萨 婆 诃。

观自在菩萨

观自在三字是双关语;其显意是指***;其密意是指在入定时要观——自在菩萨(即摩尼珠)在出出入入。摩尼珠是天目前出现的极亮光团,在它具足能量时,脑中一片光亮,显出观音像来。观(接受)、世音(宇宙信息)、自在(自然信息)。 观自在菩萨,观作观照、审视、审察等解。此处并非指用眼作观察,而是以心去审视,以心去调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取其妙用。自,作自己讲;在,即存在。菩萨是bodhisattva的音译。意为觉有情、道众生,汉译又作开士、大、觉士等。有自觉觉他,导引众生开悟的意义。据大乘佛教,菩萨可以有在家与出家两种。菩萨有两种身,一为生死肉身,一为法性生身。三贤位之菩萨,若未证法性,仍有惑业,受三界生死分段身者为前者;证得无生法忍性,舍离三界生死肉身,得不生不死位。菩萨又有的称为菩萨摩诃萨,直译为大觉有情、大众生。摩诃,意为大;萨为萨埵的略音。萨埵,意为有情或众生。摩诃萨指有大心,能救度极多众生,使之得度脱生死的菩萨。

观自在菩萨,合起来说,就是能观照自心,不为世间或出世间的万物所动,心中常能住寂,又能慧天悯人,以大觉有情为己任,自己已经得到解脱无碍,并能使他人也得解脱无碍自在。观自在菩萨,又称作***菩萨,梵文则为Avalokiteshvara。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行,此处作功行解;深,则释为有极深的修行功夫,已达到甚深境界。说到这种功夫,是一步一步由浅而深地达到的;先是初发心,行观照审察,这就要求自心常在,要扫除妄念,专住佛境,眼只见佛色;耳只闻佛声;身只对佛境,这样才能发见真心。但这也只是浅近功夫,进一步则要求在心得自然之后,又能在无意中作意念守持,不为外界所牵动。知道所谓心想,无非是妄想攀缘影子。无论是能知所知,都在根本上是不存在的,从其本性来说,它们既是空是***,又非空非***,是有是无,又非有非无。若能到此,可以说已经达到空境了,但犹未达到空心;再进一步扫除妄情,观照现前的身心世界,一眼看透,一切意念也无非自心所现,浮光掠影,也如镜中像,如水中月,一切声响,如风之过树,一切境界,如云在空中,都是幻化不实的。不仅外面的世界如此,内心的妄情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切爱恨***、习气烦恼也都是幻化不实的。于是起先要用意念来克服的心,现在就是不用心意守护也达到了空。一旦境也空,心也空,心境两忘,便升入了一个新的阶次。更进一步,连此境界也可以抛弃,便可以达到能空的心和所空的境都已经扬弃,这样的功夫达到纯熟而转深,再勇猛精进,便可以最终使一切人为的妄念消除,生出妙智妙慧,达于涅盘彼岸。般若,为梵语Prajna音译,本义为智慧。但这智慧是指佛教的妙智妙慧。它是一切众生本心所具有的。有色能见,无色也能见;有声能闻,无声也能闻。它能产生一切善法。至于凡夫的智慧,则由外物所引生,必须先有色与声,才会有能见和能闻。若无色与声,即不能见不能闻,它不能直接生出善法。因而人们说,凡夫的智慧,在佛家看来,也就成了愚痴,成了妄想。般若如灯,能照亮一切,能达一切,度化佛所指斥的那种有漏的分别慧。 处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也即是得到妙观察智和无想慧的时候。

照见五蕴皆空

照见指入静反照,产生条件反射之所见。五蕴即色受想行识,亦称五根境。入静反照,照见五蕴净(空),清净本能,觅之了不可得,故曰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若不得五蕴空,依旧堕落生死界,再受轮回苦。入静反照,本身清静,自能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舍利子”

显意指释迦的大***之一的舍利弗;密意一为房舍,一为舍离,利是有利于,子是生命本质,真我,自我,大灵。四大五蕴之身如客店,生命体暂住其中,生命体离开房舍,有利于它走上回归之程而常存。

“色不异空”

以心观境,境上有空,见色便见空,心即是空。反观自己,是色,色即是空。观种种相,种种相即是空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空不异色”

色与空异相而同源,凡夫视为两般而不见同源。诸佛菩萨行平等智,不生分别相,而凡人不能将二者归一,机见不同,有色有空堕落二边见。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即是空”

眼是色不能见,唯真空能见。手是色不能行拳,唯真空能行拳。意根有名无形,分为八万四千。见闻觉知总归六根。无眼能见,无手能行拳。神通妙用遍身互换。

“空即是色”

诸佛菩萨见十方世界,只是一空界,平等无二。三界众生则著相分别。见种种相,随声逐色,出胎入胎,不知不觉。圣贤不见有色有空,内外无分别,常自寂灭相,光明动耀周沙界。安知,色空二字俱不可得。即不可执着于色,亦不可执着于空,而落入二边见。亦无空,亦无色。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乃至无老死”

既得无明尽,便无老死,诸佛修行到无身,既无身,便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如剥芭蕉,去一重又一重,直到去尽,无下手处,即是反本还原,得五蕴空(见前),如未生。

无苦集灭道

苦集灭道又称佛门四谛,属佛门小乘主修内容,释佛在世时,主要传授此四谛修法,身边***修此法成功率极高,皆成罗汉身,出三界。但修至一定程度时,不肯再管人世之事,故称四谛法为小乘,只渡己,不渡人,大乘法则渡己又渡人。

无智亦无得

修炼至此,反照自身,无智慧,无得失,无人亦无佛,非心,非物,非佛。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

“以无所得故”

修炼至此,已入无的境界,一无所得,无得无失。

“菩提萨埵”

了得人空曰菩提,了得法空曰萨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