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擐甲胄近义词_躬擐甲胄,跋履山川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7-09 0
  1. 跋履山川什么意思?
  2.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四(3)
  3. 带有山川字的成语
  4. 山川有什么成语
  5. 你逾越了是什么意思
  6. 跋履山川是什么意思
  7. 吕相绝秦 中 ‘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中的‘不谷’是什么意思

嚣张跋扈是一个汉语成语,指很强势,横行霸道,气焰嚣张。

一、拼音

嚣张跋扈 [ xiāo zhāng bá hù ]

躬擐甲胄近义词_躬擐甲胄,跋履山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出处

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

释义:晋文公亲自穿上铠甲和头盔指挥,远道奔波。

三、例句

1、每个人都是国王,都可以在自己的世界里嚣张跋扈为所欲为。

2、虽然料定他身份不一般,但他却不像其他那些身处高位的人一样嚣张跋扈,反倒是彬彬有礼,哪怕是如此受窘也没对麻花儿出声呵斥。

扩展资料

一、嚣张跋扈的近义词:

横行霸道 [ héng xíng bà dào ]

释义:蛮不讲理,仗势作恶。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一任薛蟠横行霸道。”

翻译:薛蟠蛮不讲理,仗势作恶。

二、嚣张跋扈的反义词:

安分守己 [ ān fèn shǒu jǐ ]

释义:指规矩、本分,不做违规、***、违法之事。

出处:明·冯梦龙《喻世明言》卷三十六:“如今再说一个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是生非。”

翻译:现在再说一个有钱人家,他们规矩、本分,不做违规、***、违法之事。

跋履山川什么意思?

1. 跋在古文中的几种解释,请各举例说明一下

(形声。从足,犮(bó)声。本义:草中行走,越山过岭)

同本义〖climbovermountains〗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左传·成公十三年》

跋涉山川,蒙犯霜露。——《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大夫跋涉,我心则怃。——《诗·鄘风·载驰》

又如:跋援(犹攀登);跋履(登山涉水)

扭转〖turnround〗

跋马望君非一度,冷猿秋雁不胜悲—严武《巴岭答杜二见忆》

又如:跋马(勒紧马绳,使马回转)

踏,踩〖stamp〗

又如:跋浪(踏浪;破浪);跋足(踮起脚跟)

见“跋扈”

火炬,火把〖torch〗。如:跋烛(快要点完的蜡烛)

通“茇”。〖草烛的〗根部。泛指东西的底下部〖root;base〗

烛不见跋,尊客之前不叱狗,让食不唾。——《礼记·曲礼上》

烛尽见跋。——《聊斋志异·邵女》

文体的一种。附在正文之后。即后序〖postscript〗

后人题跋多盈巨轴矣。——《梦溪笔谈》

又如:跋尾(题写文字于书卷之后)

跋扈

báhù

〖domineering;bossy〗专横暴戾

此跋扈将军也。——《后汉书·梁冀传》

龙钟阁部啼梅岭,跋扈将军噪武昌。——孔尚任《桃花扇》

专横跋扈

跋前疐后,跋前踬后

báqián-zhìhòu,báqián-zhìhòu

〖nonplus;becaughtinadilemma;encounterobstaclesaheadandbehind〗跋:踏,踩;疐:跌倒,也作“踬”。比喻进退两难的处境

跋前踬后,动辄得咎。——唐·韩愈《进学解》

跋山涉川,跋涉山川,跋山涉水

báshān-shèchuān,báshè-shānchuān,báshān-shèshuǐ

〖scalemountainsandfordstreams;makeadifficultjourney〗跋:翻山;涉;蹚着水走。翻山越岭,蹚水过河。形容远行艰辛

跋涉山川,蒙犯霜露。——《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跋涉

báshè

〖trudge;trek〗同“爬山涉水”。形容旅途艰苦

在人烟稀少的地方长途跋涉

2. 有关书法的文言文

原文: 欧阳询尝行,见古碑,晋索靖所书。

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反,下马伫立,及疲,乃布裘坐观,因宿其旁,三日方去。

译文: 唐代欧阳询,有一天骑马赶路,无意中看到一块古碑。原来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驻马浏览,看了很久后离开。

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观察,等到疲乏,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察,竟然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 学书为乐 苏子美尝言:明窗净几,笔砚纸墨皆极精良,亦自是人生一乐。

然能得此乐者甚稀,其不为外物移其好者,又特稀也。 余晚知此趣,恨字体不工,不能到古人佳处,若以为乐,则自是有馀。

学书消日 自少所喜事多矣。中年以来,或厌而不为,或好之未厌,力有不能而止者。

其愈久益深而尤不厌者,书也。至于学字,为于不倦时,往往可以消日。

乃知昔贤留意于此,不为无意也。 学书作故事 学书勿浪书,事有可记者,他时便为故事。

学真草书 自此已后,只日学草书,双日学真书。真书兼行,草书兼楷,十年不倦当得名。

然虚名已得,而真气耗矣,万事莫不皆然。有以寓其意,不知身之为劳也;有以乐其心,不知物之为累也。

然则自古无不累心之物,而有为物所乐之心。 学书工拙 每书字,尝自嫌其不佳,而见者或称其可取。

尝有初不自喜,隔数日视之,颇若有可爱者。然此初欲寓其心以消日,何用较其工拙,而区区于此,遂成一役之劳,岂非人心蔽于好胜邪! 作字要熟 作字要熟,熟则神气完实而有馀,于***中,自是一乐事。

然患少暇,岂其于乐处常不足邪? 用笔之法 苏子美常言用笔之法,此乃柳公权之法也。亦尝较之斜正之间,便分工拙。

能知此及虚腕,则羲、献之书可以意得也。因知万事有法。

扬子云:“断木为棋,刓革为鞠,亦皆有法。”岂正得此也。

苏子美论书 苏子美喜论用笔,而书字不迨其所论,岂其力不副其心邪?然“万事以心为本,未有心至而力不能者,”余独以为不然。此所谓非知之难,而行之难者也。

古之人不虚劳其心力,故其学精而无不至。盖其幼也,未有所为时,专其力于学书。

及其渐长,则其所学渐近于用。今人不然,多学书于晚年,所以与古不同也。

苏子美蔡君谟书 自苏子美死后,遂觉笔法中绝。近年君谟独步当世,然谦让不肯主盟。

往年予尝戏谓:“君谟学书如口,用尽气力,不离故处。”君谟颇笑以为能取譬。

今思此语已二十馀年,竟如何哉? 李邕书 余始得李邕书,不甚好之,然疑邕以书自名,必有深趣。及看之久,遂为他书少及者,得之最晚,好之尤笃。

譬犹结交,其始也难,则其合也必久。余虽因邕书得笔法,然为字绝不相类,岂得其意而忘其形者邪?因见邕书,追求钟、王以来字法,皆可以通,然邕书未必独然。

凡学书者得其一,可以通其馀。余偶从邕书而得之耳。

《笔说》 学书静中至乐说 有暇即学书,非以求艺之精,直胜劳心于他事尔。以此知不寓心于物者,直所谓至人也。

寓于有益者,君子也;寓于伐性汨情而为害者,愚惑之人也。学书不能不劳,独不害情性耳。

要得静中之乐,惟此耳。 夏日学书论 夏日之长,饱食难过,不自知愧。

但思所以寓心而销昼暑者,惟据案作字,殊不为劳。当其挥翰若飞,手不能止,虽惊雷疾霆,雨雹交下,有不暇顾也。

古人流爱,信有之矣。字未至于工,尚已如此,使其乐之不厌,未有不至于工者。

使其遂至于工,可以乐而不厌,不必取悦当时之人,垂名于后世,要于自适而已。 《杂题跋.跋李翰林昌武书》 昌武笔画遒峻,盖欲自成一家,宜共见称于当时也。

风雅寂寞久矣,向时苏、梅二子以天下两穷人主张斯道,一时士人倾想其风***,奔走不暇,自其沦亡遂无复继者,岂孟子所谓“折枝之易”第不为耶?览李翰林诗笔,见故时朝廷儒学侍从之臣,未尝不以篇章翰墨为乐也。 善为书者以真楷为难,而真楷又以小字为难。

羲、献以来,遗迹见于今者多矣,小楷惟《乐毅论》一篇而已。今世俗所传,出故高绅学士家最为真本,而断裂之馀仅存者百馀字尔,此外吾家率更所书《温彦博墓铭》亦为绝笔。

率更书世固不少,而小字亦止此而已。以此见前人于小楷难工,而传于世者少而难得也。

君谟小字新出而传者二:《集古录目序》横逸飘发,而《茶录》劲实端严。为体虽殊而各极其妙,盖学之至者,意之所到,必造其精。

予非知书者,以接君谟之论久,故亦粗识其一二焉。治平甲辰。

3. 求《韩熙载夜宴图》乾隆题跋全文

乾隆皇帝题跋:“后主伺其家宴命闳中辈丹青以进,岂非叔季之君臣专事声色游戏,徒贻笑于后世乎?”然而他又说:“然闰中此卷绘事特精妙.故收至秘笈甲观中.以各鉴戒"

解:

叔季之:

叔季之世,古时少长顺序按伯、仲、叔、季排列,叔季在兄弟中排行最后,比喻末世将乱的时代。《左传》云:“政衰为叔世”,“将亡为季世”。

南唐后主家宴命人绘之,此种景象乃忘国之象,只能供后人笑话,但绘事精致巧妙,因此收藏起来,引以为戒.

(个人理解,谨供参考,见笑)

4. 核舟记 一句原文一句翻译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明朝有个手艺奇巧精妙的人,名字叫做王叔远,(他)能够用一寸长的木头上,雕刻出宫殿、器具、人物,以至飞鸟、走兽、树木、石头,全部都是按照(材料原来的)形状刻成(各种事物的)形象,各有各的神情姿态。

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他)曾经送给我一个用桃核雕成的小船,大概刻的是苏东坡泛舟于赤壁之下。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

小船从船头到船尾长度八分多点儿,大约有两个黄米粒(约二黍左右)那么高。中间高起而宽敞的部分是船舱,用箬竹叶做成的船篷覆盖着它。

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船舱旁边刻有小窗,左右各四扇,一共八扇。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

推开窗户来看,雕刻着花纹的栏杆左右相对。

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关上它,就见右边刻着“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边刻着“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用石青涂在刻字的凹处。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

船头坐着三个人: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长着)浓密胡子的人是苏东坡,佛印坐在右边,黄鲁直坐在左边。

苏、黄共阅一手卷。

苏东坡、黄鲁直共同看着一轴字画手卷。

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

东坡的右手拿着手卷的右端,左手抚着鲁直的背脊。

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鲁直左手拿着手卷的左端,右手指着手卷,好像在说些什么。

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zhě)中。

东坡露出右脚,鲁直露出左脚,各自略微侧着身子,他们紧靠着的两膝,都隐蔽在手卷下边的衣褶里。

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

佛印极像弥勒菩萨,敞胸露怀,抬头仰望,神情跟苏、黄不相同。

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他平放着右膝,弯着右臂支撑在船上,而竖起他的左膝,左臂挂着(一串)念珠挨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

舟尾横卧一楫。

船尾横摆着一支船桨。

楫左右舟子各一人。

船桨的两旁各有一个撑船的人。

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

在右边的撑船的人梳着椎形发髻,仰着脸,左手靠着一根横木,右手扳着右脚趾头,好像在大声喊叫的样子。

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在左边的撑船的人右手握着蒲葵扇,左手抚着火炉,炉上有个壶,那个人的眼睛正视着(茶炉),神色平静,好像在听茶水烧开没有的样子。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

那只船的背部稍微平坦,就在上面刻着作者的题款名字,文字是“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字迹)像蚊子的脚一样细小,笔画清清楚楚,它的颜色是黑的。

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还刻着一个篆书的图章,文字是“初平山人”,它的颜色是红的。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箬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共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总计(在)一条船(上),刻了五个人,八扇窗;刻了竹篷、船桨、炉子、茶壶、手卷、念珠各一件;对联、题名和篆文,刻的字共三十四个。可是计算它的长度竟不满一寸。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原来是挑选了一个长而狭的桃核制成的。

嘻,技亦灵怪矣哉!

啊!这技艺真是奇妙极了!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 列传第四十四(3)

词目

跋履山川

发音

bá lǚ shān chuān

释义

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引用

《水浒传》第一百零一回 谋坟地阴险产逆 蹈春阳妖艳生奸 ...赖杰宏股肱,赞大业。迩来边庭多儆,国祚少宁,尔先锋使宋江等, 跋履山川 ,逾越险阻,先成平虏之功,次奏静寇之绩,朕实嘉赖。今特... 《古文观止》卷二 周文 ...为韩之师。亦悔於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 跋履山川 ,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则... 《全晋文》卷三十四 ...节,言情则非所能安,言罪则不容于诛。遂乃鞠誓百姓,修缮甲兵, 跋履山川 ,东西征讨。以丧气之众,当天下严敌,虮虱生于甲胄,燕雀... 《新五代史》卷十七·晋家人传第五·高祖皇后李氏 ...,急若倒悬,智勇俱穷,朝夕不保。皇帝阿翁发自冀北,亲抵河东, 跋履山川 ,逾越险阻。立平巨孽,遂定中原,救石氏之覆亡,立晋朝之... 《唐文拾遗》卷三十七 ... ◇ 诸葛爽相公  伏承亲提师旅,远赴战征, 跋履山川 ,蒙犯霜露,不审近日尊体何似?急景凋年,寒威肃物。令行... 《全唐文》第01部 卷四十一 ...,惟人怀于累仁。当此之时,太宗内启圣谋,外行专断,躬擐甲胄, 跋履山川 ,驾英雄而为奥主,一区域而定大业。周《诗》曰:「昊天有...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二十四 ...也,子当深辨其理,为时陈之。予欲混同天下,亲征未服,手振金鼓 跋履山川 ,如商高宗之伐鬼方,若魏武帝之登柳塞,则六师所至,供亿... 《全唐文》第02部 卷一百二十七 ...,急若倒悬,智勇俱穷,朝夕不保。皇帝阿翁发自冀北,亲抵河东, 跋履山川 ,逾越险阻,立平巨孽,遂定中原,救石氏之覆亡,立晋朝之... 《五代史演义》第三十六回 张彦泽倒戈入汴 石重贵举国降辽 ...急若倒悬,智勇俱穷,朝夕不保。皇帝阿翁,发自冀北,亲抵河东, 跋履山川 ,逾越险阻,立平巨孽,遂定中原。救石氏之覆亡,立晋朝之... 《新元史》卷一百六十八·列传第六十五 ...者也,其力安得不弊利!且括兵率赋,朝下令而夕出师,躬擐甲胄, 跋履山川 。以志则锐,以力则强,以土则大,而其术则未尽也。苟于诸... 《元史》卷一百五十五·列传第四十二 ...,帝遣侍臣赐以葡萄酒,且谕之曰:“卿自朕祖宗以来,躬擐甲胄, 跋履山川 ,宣力多矣。又卿首事南伐,异日功成,皆卿力也。勿以小疾... 《元史》卷一百五十七·列传第四十四 ...多也,其力安得不弊乎!且括兵率赋,朝下令而夕出师,躬擐甲胄, 跋履山川 ,阖国大举,以之伐宋而图混一。以志则锐,以力则强,以土... 《春秋》成公(元年~十八年) ...为韩之师。亦悔于厥心,用集我文公,是穆之成也。文公躬擐甲胄, 跋履山川 ,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夏、商、周之胤,而朝诸秦,...

带有山川字的成语

 郝经

 郝经,字伯常,其先潞州人,徙泽州之陵川,家世业儒。祖天挺,元裕尝从之学。金末,父思温辟地河南之鲁山。河南乱,居民匿窖中,乱兵以火熏灼之,民多死,经母许亦死。经以蜜和寒菹汁,决母齿饮之,即苏。时经九岁,人皆异之。金亡,徙顺天。家贫,昼则负薪米为养,暮则读书。居五年,为守帅张柔、贾辅所知,延为上客。二家藏书皆万卷,经博览无不通。往来燕、赵间,元裕每语之曰:?子貌类汝祖,才器非常,勉之。?宪宗二年,世祖以皇弟开邸金莲川,召经,谘以经国安民之道,条上数十事,大悦,遂留王府。是时,连兵于宋,宪宗入蜀,命世祖总统东师,经从至濮。会有得宋国奏议以献,其言谨边防,守冲要,凡七道,遂下诸将议。经曰:?古之一天下者,以德不以力。彼今未有败亡之衅,我乃空国而出,诸侯窥伺于内,小民凋弊于外。经见其危,未见其利也。王不如修德布惠,敦族简贤,绥怀远人,控制诸道,结盟饬备,以待西师。上应天心,下系人望,顺时而动,宋不足图也。?世祖以经儒生,愕然曰:?汝与张拔都议邪?经对曰:?经少馆张柔家,尝闻其论议。此则经臆说耳,柔不知也。?进七道议七千余言。乃以杨惟中为江淮荆湖南北等路宣抚使,经为副,将归德军,先至江上,宣布恩信,纳降附。惟中欲私还汴,经曰:?我与公同受命南征,不闻受命还汴也。?惟中怒,弗听。经率麾下扬旌而南,惟中惧谢,乃与经俱行。

 经闻宪宗在蜀,师久无功,进《东师议》,其略曰:

 经闻图天下之事于未然则易,救天下之事于已然则难。已然之中复有未然者,使往者不失而来者得遂,是尤难也。国家以一旅之众,奋起朔漠,斡斗极以图天下,马首所向,无不摧破。灭金源,并西夏,蹂荆、襄,克成都,平大理,躏轹诸夷,奄征四海,有天下十八,尽元魏、金源故地而加多,廓然莫与侔大也。惟宋不下,未能混一,连兵构祸逾二十年。何曩时掇取之易,而今日图惟之难也?

 夫取天下,有可以力并,有可以术图。并之以力则不可久,久则顿弊而不振;图之以术则不可急,急则侥幸而难成。故自汉、唐以来,树立攻取,或五六年,未有逾十年者,是以其力不弊,而卒能保大定功。晋之取吴,隋之取陈,皆经营比佽十有余年,是以其术得成,而卒能混一。或久或近,要之成功各当其可,不妄为而已。

 国家建极开统垂五十年,而一之以兵,遗黎残姓,游气惊魂,虔刘劘荡,殆欲歼尽。自古用兵,未有如是之久且多也,其力安得不弊乎!且括兵率赋,朝下令而夕出师,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阖国大举,以之伐宋而图混一。以志则锐,以力则强,以土则大,而其术则未尽也。苟于诸国既平之后,息师抚民,致治成化,创法立制,敷布条纲,上下井井,不挠不紊,任老成为辅相,起英特为将帅,选贤能为任使,鸠智计为机衡,平赋以足用,屯农以足食,内治既举,外御亦备。如其不服,姑以文诰,拒而不从,而后伺隙观衅,以正天伐。自东海至于襄、邓,重兵数道,联帜接武,以为正兵。自汉中至于大理,轻兵捷出,批亢抵胁,以为奇兵。帅臣得人,师出以律,高拱九重之内,而海外有截矣。是而不为,乃于间岁遽为大举,上下震动,兵连祸结,底安于危,是已然而莫可止者也。东师未出,大王仁明,则犹有未然者,可不议乎!

 国家用兵,一以国俗为制,而不师古。不计师之众寡,地之险易,敌之强弱,必合围把槊,猎取之若禽兽然。聚如丘山,散如风雨,迅如雷电,捷如鹰鹘,鞭弭所属,指期约日,万里不忒,得兵家之诡道,而长于用奇。自浍河之战,乘胜下燕、云,遂遗兵而去,似无意于取者。既破回鹘,灭西夏,乃下兵关陕以败金师,然后知所以深取之,是长于用奇也。既而为斡腹之举,由金、房绕出潼关之背以攻汴;为捣虚之计,自西和径入石泉、威、茂以取蜀;为示远之谋,自临洮、吐番穿彻西南以平大理。皆用奇也。夫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而后可以用奇。岂有连百万之众,首尾万余里,六飞雷动,乘舆亲出,竭天下,倒四海,腾掷宇宙,轩豁天地,大极于遐徼之土,细穷于委巷之民,撞其钟而掩其耳,啮其脐而蔽其目,如是用奇乎?是执千金之璧而投瓦石也。

 其初以奇胜也,关陇、江淮之北,平原旷野之多,而吾长于骑,故所向不能御。兵锋新锐,民物稠夥,拥而挤之,郡邑自溃,而吾长于攻,故所击无不破。是以用其奇而骤胜。今限以大山深谷,厄以重险荐阻,迂以危途缭径,我之乘险以用奇则难,彼之因险以制奇则易。况于客主势悬,蕴蓄情露,无虏掠以为资,无俘获以备役,以有限之力,冒无限之险,虽有奇谋秘略,无所用之。力无所用与无力同,勇无所施与不勇同,计不能行与无计同。泰山压卵之势,河海濯爇之举,拥遏顿滞,盘桓而不得进,所谓强弩之末不能射鲁缟者也。

 为今之计,则宜救已然之失,防未然之变而已。西师既构,猝不可解,如两虎相斗,猝入于岩阻,见之者辟易不暇,又焉能以理相喻,使之逡巡自退?彼知其危,竭国以并命,我必其取,无由以自悔,兵连祸结,何时而已。殿下宜遣人禀命于行在所,大军压境,遣使喻宋,示以大信,令降名进币,割地纳质。彼必受命,姑为之和,偃兵息民,以全吾力,而图后举,天地人神之福也。禀命不从,殿下之义尽,而后进吾师,重慎详审,不为躁轻飘忽,为前定之谋,而一之以正大,***西师以为奇而用吾正。比师南辕,先示恩信,申其文移,喻以祸福,使知殿下仁而不杀,非好攻战辟土地,不得已而用兵之意。诚意昭著,恩信流行,然后阅实精勇,别为一军,为帐下之卒,举老成知兵者俾为将帅,更直宿卫,以备不虞。其余师众,各畀侯伯,使吾府大官元臣分师总统,为战攻之卒。其新入部曲,瞢不知兵,虽名为兵,其实役徒者,使沿边进筑,与敌郡邑犬牙相制,为屯戍之卒。推择单弱,究竟逃匿,编葺部伍,使闻望重臣为之抚育,总押近里故屯,为镇守之卒。使掣肘之计不行,妄意之徒屏息,内外备御无有缺绽,则制节以进。既入其境,敦陈固列,缓为之行。彼善于守而吾不攻,彼恃城壁以不战老吾,吾合长围以不攻困彼,吾用吾之所长,彼不能用其长。选出入便利之地为久驻之基,示必取之势。毋焚庐舍,毋伤人民,开其生路,以携其心,亟肄以疲,多方以误,以弊其力。兵势既振,蕴蓄既见,则以轻兵掠两淮,杜其樵***而遏其粮路,使血脉断绝,各守孤城,示不足取。即进大兵,直抵于江,沿江上下,列屯万灶,号令明肃,部曲严整,首尾缔构,各具舟楫,声言径渡。彼必震垒,自起变故。盖彼之精锐尽在两淮,江面阔越,恃其岩阻,兵皆柔脆,用兵以来未尝一战,焉能当我百战之锐!一处崩坏,则望风皆溃,肱髀不续,外内限绝,勇者不能用而怯者不能敌,背者不能返而面者不能御,水陆相挤,必为我乘。是兵家所谓避坚攻瑕,避实击虚者也。

 如欲存养兵力,渐次以进,以图万全,则先荆后淮,先淮后江。彼之素论,谓?有荆、襄则可以保淮甸,有淮甸则可以保江南?。先是,我尝有荆、襄,有淮甸,有上流,皆自失之。今当从彼所保以为吾攻,命一军出襄、邓,直渡汉水,造舟为梁,水陆济师。以轻兵掇襄阳,绝其粮路,重兵皆趋汉阳,出其不意,以伺江隙。不然,则重兵临襄阳,轻兵捷出,穿彻均、房,远叩归、峡,以应西师。如交、广、施、黔选锋透出,夔门不守,大势顺流,即并兵大出,摧拉荆、郢,横溃湘、潭,以成犄角。一军出寿春,乘其锐气,并取荆山。驾淮为梁,以通南北。轻兵抄寿春,而重兵支布于钟离、合淝之间,掇拾湖泺,夺取关隘,据濡须,塞皖口,南入舒、和,西及于蕲、黄,徜徉恣肆,以觇江口。乌江、***石广布戍逻,侦江渡之险易,测备御之疏密,徐为之谋,而后进师。所谓溃两淮之腹心,抉长江之襟要也。一军出维扬,连楚蟠亘,蹈跨长淮,邻我强对,通、泰、海门,扬子江面,密彼京畿,必皆备御坚厚,若遽攻击,则必老师费财。当以重兵临维扬,合为长围,示以必取。而以轻兵出通、泰,直塞海门、瓜步、金山、柴墟河口,游骑上下,吞江吸海,并著威信,迟以月时,以观其变。是所谓图缓持久之势也。三道并出,东西连衡,殿下或处一军,为之节制,使我兵力常有余裕,如是则未来之变或可弭,已然之失一日或可救也。

 议者必曰:三道并进,则兵分势弱,不若并力一向,则莫我当也。会不知取国之术与争地之术异:并力一向,争地之术也;诸道并进,取国之术也。昔之混一者,皆若是矣。晋取吴,则六道进;隋取陈,则九道进;宋之于南唐,则三面皆进。未闻以一旅之众而能克国者,或者有之,侥幸之举也。岂有堂堂大国,师徒百万,而为侥幸之举乎?况彼渡江立国,百有余年,纪纲修明,风俗完厚,君臣辑睦,内无祸衅,东西南北,轮广万里,亦未可小。自败盟以来,无日不讨军实而申警之,彷徨百折,当我强对,未尝大败,不可谓弱。岂可蔑视,谓秦无人,直欲一军幸而取胜乎?秦王问王翦以伐荆,翦曰:?非六十万不可。?秦王曰:?将军老矣。?命李信将二十万往,不克,卒畀翦以兵六十万而后举楚。盖众有所必用,事势有不可悬料而幸取者。故王者之举必万全,其幸举者,崛起无赖之人也。

 呜呼!西师之出,已及瓜戍,而犹未即功。国家全盛之力,在于东左,若亦直前振迅,锐而图功,一举而下金陵、举临安则可也。如兵力耗弊,役成迁延,进退不可,反为敌人所乘,悔可及乎!固宜重慎详审,图之以术。若前所陈,以全吾力,是所谓坐胜也。虽然,犹有可忧者。国家掇取诸国,飘忽凌厉,本以力胜。今乃无故而为大举,若又措置失宜,无以挫英雄之气,服天下之心,则稔恶怀奸之流,得以窥其隙而投其间,国内空虚,易为摇荡。臣愚所以谆谆于东师,反覆致论,谓不在于已然而在于未然者,此也。

 遂会兵渡江,围鄂州,闻宪宗崩,召诸将属议,经复进议曰:

 《易》言:?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殿下聪明睿知,足以有临;发强刚毅,足以有断。进退存亡之正,知之久矣。向在沙陀,命经曰:?时未可也。?又曰:?时之一字最当整理。?又曰:?可行之时,尔自知之。?大哉王言,?时乘六龙?之道,知之久矣。自出师以来,进而不退,经有所未解者,故言于真定,于曹、濮,于唐、邓。亟言不已,未赐开允,乃今事急,故复进狂言。

 国家自平金以来,惟务进取,不遵养时晦,老师费财,卒无成功,三十年矣。蒙哥罕立,政当安静以图宁谧,忽无故大举,进而不退,畀王东师,则不当亦进也而遽进。以为有命,不敢自逸,至于汝南,既闻凶讣,即当遣使,遍告诸帅,各以次退,修好于宋,归定大事,不当复进也而遽进。以有师期,会于江滨,遣使喻宋,息兵安民,振旅而归,不当复进也而又进。既不宜渡淮,又岂宜渡江?既不宜妄进,又岂宜攻城?若以机不可失,敌不可纵,亦既渡江,不能中止,便当乘虚取鄂,分兵四出,直造临安,疾雷不及掩耳,则宋亦可图。如其不可,知难而退,不失为金兀术也。师不当进而进,江不当渡而渡,城不当攻而攻,当速退而不退,当速进而不进,役成迁延,盘桓江渚,情见势屈,举天下兵力不能取一城,则我竭彼盈,又何俟乎?且诸军疾疫已十四五,又延引月日,冬春之交,疫必大作,恐欲还不能。

 彼既上流无虞,吕文德已并兵拒守,知我国疵,斗气自倍。两淮之兵尽集白鹭,江西之兵尽集隆兴,岭广之兵尽集长沙,闽、越沿海巨舶大舰以次而至,伺隙而进。如遏截于江、黄津渡,邀遮于大城关口,塞汉东之石门,限郢、复之湖泺,则我将安归?无已则突入江、浙,捣其心腹。闻临安、海门已具龙舟,则已徒往;还抵金山,并命求出,岂无韩世忠之俦?且鄂与汉阳分据大别,中挟巨浸,号为活城,肉薄骨并而拔之,则彼委破壁孤城而去,溯流而上,则入洞庭,保荆、襄,顺流而下,则精兵健橹突过浒、黄,未易遏也,则亦徒费人命,我安所得哉!区区一城,胜之不武,不胜则大损威望,复何俟乎!

 虽然,以王本心,不欲渡江,既渡江,不欲攻城,既攻城,不欲并命,不焚庐舍,不伤人民,不易其衣冠,不毁其坟墓,三百里外不使侵掠。或劝径趋临安,曰其民人稠夥,若往,虽不杀戮,亦被践蹂,吾所不忍。若天与我,不必;若天弗与,何益,而竟不往。诸将归罪士人,谓不可用,以不故不得城。曰彼守城者只一士人贾制置,汝十万众不能胜,数月不能拔,汝辈之罪也,岂士人之罪乎!益禁。岿然一仁,上通于天,久有归志,不能遂行耳。然今事急,不可不断也。

山川有什么成语

名山大川、山川米聚、名山胜川、跋山涉川、跋履山川,具体解释如下:

一、名山大川

解释: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

出自:《尚书·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译文:底商人的罪过,告示皇天后土,经过的名山大川。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近义词名胜古迹、三山五岳、福地洞天、古迹名胜、名山胜水、洞天福地、名山胜川、锦绣河山

二、?山川米聚

解释:指从高处下望山川起伏,如米之聚集。

出自:语出《后汉书·马援传》:“扞援呴又于帝前,聚米为山谷,指画形势,开示众军所从道径往来,分析曲折,昭然可晓。”

译文:捍卫援引喷出又在皇帝面前,堆米为山谷,指点形势,展示大军所经过的道路往来,分析曲折,明白可懂。

三、名山胜川?

读音:[ míng shān shèng chuān ]?

释义:风景优美的著名河山。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孙统传》:“纵意游肆,名山胜川靡不穷究。”

翻译:随心所欲的恣意游览,风景优美的大好河山用不着深入的去钻研。

四、跋山涉川

解释: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译文经过家墓地,恳请章全部得到在哀荣;冯跋山渡水,他任敢向艰险。

五、跋履山川

解释: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之侯。”

译文: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候国。

你逾越了是什么意思

名山大川、跋履山川、跋山涉川、山崩川竭、跋涉山川、名山胜川、百二山川、山川米聚、山止川行。

1、名山大川

解释:泛指有名的高山和源远流长的大河。

出自:元·郑廷玉《楚昭公》第一折:“虽然那子胥多有本事,凭着俺这名山大川,长江险阻,那伍子胥怎便容易到的俺国来。”?

语法:联合式;作主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2、跋履山川

解释: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十三年》:“文公躬擐甲胄,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之侯。”

白话文:“文公亲自穿戴盔甲,越过险阻,征东的各的公。”

3、跋山涉川

解释: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出自:宋·吴曾《能改斋漫录·事实二》:“过家上冢,恳章尽得于哀荣;跋山涉川,之任敢辞于艰险。”

白话文:“回家上坟,恳请章全部得到在哀荣;冯跋山渡水,他任敢向艰险。”

4、山崩川竭

解释:山岳崩塌,河川干枯。古代认为是重大事变或其征兆。亦作“山崩水竭”。

出自:春秋左丘明《国语·周语上》:“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征也。”

白话文:“国家必须依靠山川。山崩水竭,灭亡的征兆。”

5、跋涉山川

解释:形容远道奔波之苦。参见“跋山涉水”。

出自:春秋左丘明《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必使而君弃而封守,跋涉山川,蒙犯霜露,以逞君心。”

白话文:“一定要让你却弃而封守,跋涉山川,冒着霜露,以满足你的心。”

跋履山川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你超越了边界,让人感觉不太舒服。

“逾越”这个词的意思是跨越;超越,如逾越常规。难以逾越的障碍。还可以解释为走过了界限或边界。此词出自《左传·成公十三年》:“ 文公躬擐甲胄,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史记·太史公自序》:“若尊主卑臣,明分职不得相逾越,虽百家弗能改也。”《东观汉记·吴_传》:“ _谏曰:‘今大人逾越五岭,远在海滨,其俗旧多珍怪。’”。

吕相绝秦 中 ‘不谷恶其无成德,是用宣之,以惩不壹’中的‘不谷’是什么意思

跋履山川的解释 同“ 跋山涉水 ”。 《 左传 ·成公十三年》 :“ 文公 躬擐 甲胄 ,跋履山川,逾越险阻,征东之 诸侯 。”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太公五世反葬于周》 :“夫 齐 之去 周 二千馀里,而使其已化之骨,跋履山川,触冒寒暑,自东徂西,以葬於封守之外,於死者为不仁。” 词语分解 跋履的解释 谓旅途辛劳奔波。 宋 苏轼 《答程彝仲书》 之一 :“承以科诏入都,跋履之馀,起居佳否?” 宋 洪迈 《容斋续笔·卢知猷》:“然由间关跋履,从 昭宗 播迁,自 华 幸 洛 ……其得没於牖下,亦云幸也。 山川的解释 山岳、 江河 祖国 壮丽 的 山川 详细解释.山岳、江河。《易·坎》:“天险,不可升也,地险,山川 丘陵 也,王公设险以守其国。” 唐 沉佺期 《兴庆池侍宴应制》诗:“ 汉 家城阙疑天上, 秦 地山川似镜中。”

吕相绝秦(成公十三年)

——有关说客的是与非

原文

夏四月戊午,晋侯使吕相绝秦(1),曰: “昔逮我献公及穆公相好,戮力同心(2),申之以盟誓(3),重之以 昏姻(4)。天祸晋国⑤,文公如 ,惠公如秦。无禄(6),献公即世(7)。穆 公不忘旧德,俾我惠公用能奉祀于晋(8)。又不能成大勋,而为韩之 师(9)。亦悔于厥心(10),用集我文公(11)。是穆之成也。

“文公躬擐甲胄(12),跋履山川(13),逾越险阻,征东之诸侯,虞、 夏、商、周之见而朝诸秦(14),则亦既报旧德矣(15)。郑人怒君之疆埸(16), 我文公帅诸候及秦围郑。秦大夫不询于我寡君,擅及郑盟(17)。诸候 疾之(18),将致命于秦(19)。文公恐惧,绥静诸侯(20),秦师克还无害,则 是我有大造于西也(21)。

“无禄,文公即世;穆为不吊(22),蔑死我君,寡我襄公(25),迭我 淆地(26),奸绝我好(27),代我保城(26)。殄灭我费滑(27),散离我兄弟(28),挠 乱我同盟(29),倾复我国家。我襄公未忘君之旧勋,而惧社稷之陨, 是以有淆之师。犹愿放罪于穆公(30),穆公弗听,而即楚谋我(31)。天 诱其衷(32),成王陨命,穆公是以不克逞志于我。

“穆、襄即世(33),康、灵即位(34)。康公,我之自出(35),又欲阙翦 我公室(36),倾覆我社稷,帅我螫贼(37),以来荡摇我边疆,我是以有 令狐之役。康犹不俊(38),入我河曲(39),伐我涑川(40),俘我王官(41),翦 我羁马(42),我以是有河曲之战。东道之不通(43),则是康公绝我好也。

“及君之嗣也(44),我君景公引 西望曰(45):‘庶抚我乎(46)!’君亦 不惠称盟(47),利吾有狄难(48),入我河县(49),焚我箕、郜(50),芟夷我农 功(51),虔刘我边垂(52),我以是有辅氏之聚(53)。君亦悔祸之延,而欲徼 福于先君献、穆,使伯车来命我景公曰(54):‘吾与女同好弃恶,复 修旧德,以追念前勋。’言誓未就,景公即世,我寡君是以有令狐 之会(55)。君又不祥(56),背弃盟誓。白狄及君同州(57),君之仇谁,而我 昏姻也(58)。君来赐命曰:‘吾与女代狄。’寡君不敢顾昏姻。畏君之 威,而受命于吏(59)。君有二心于狄,曰:‘晋将伐女。’狄应且憎, 是用告我(60)。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也(61),亦来告我曰:‘秦背令狐之 盟,而来求盟于我:“昭告与昊天上帝、秦三公、楚三王曰(62):‘余虽 与晋出入(63),余唯利是视(64)。’”不谷恶其无成德,则用宣之,以惩 不壹(65)。’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昵就寡人(66)。寡人帅以 听命(67),唯好是求。君若惠顾诸侯,矜哀寡人,而赐之盟,则寡人 之愿也,其承宁诸侯以退(68),岂敢徼乱?君若不施大惠,寡人不佞(69),其不能以诸候退矣。敢尽布之执事, 俾执事实图利之(70)。”

注释

①晋侯;晋厉公。吕相,晋国大夫,魏骑现依的儿子魏相,因食色在吕,又 称吕相。绝;绝交。②毅力:合力,并力。③申:申明。(4)重: 加重,加深。昏姻:婚姻。秦、晋国有联姻关系。⑤天祸:天降灾祸, 指骊姬之乱。(6)无禄:没有福禄。这里指不幸。(7)即世;去世。 (8)俾:使。用:因为。奉祀;主持祭祀。这里指立为国君。(9)韩之师: 韩地的战争,指秦晋韩原之战。(10)厥:其,指秦穆公。(11)用:因而。 集:成全。(12)躬:亲身。擐:穿上。(13)跋履:跋涉。(14) 胤 (yin):后代。东方诸侯国的国君大多是虞、夏、商、周的后代。(15)旧德: 过去的恩惠。(16)怒:指侵犯。疆场:边疆。(17)询:指商量。擅及郑 盟:擅自与郑人订盟。(18)疾:憎恶,憎恨。(19)致命于秦;与秦国拼 命。(20)绥静:安定,安抚。(21)大造:大功。西:指秦国。(22)不 吊:不善。(23)寡:这里的意思是轻视。(24)迭:同“轶”,越过,指侵 犯。(25)奸绝:断绝。我好:同我友好。(26)保:同“堡”,城堡。 (27)殄(tian)灭;灭绝。费(bi):滑国的都城,在今河南偃师附近。费滑即 滑国。(28)散离:拆散。兄弟:指兄弟国家。(29)挠乱;扰乱。同盟:同 盟国家,指郑国和滑国。(30)犹愿:还是希望。(31)即楚:亲近楚国。谋 我:谋算我晋国。(32)诱:开启。衷:内心。(33)穆、襄:秦穆公和晋 襄公。(34)康、灵:秦康公和晋灵公。(35)我之自出:秦康公是穆姬所 生,是晋文公的外甥,所以说“自出”。(36)阙翦:损害,削弱。(37)蟊 (mao)贼:本指吃庄稼的害虫,这里指晋国公于雍。(38)悛(quan):悔改。 (39)河曲: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东南。(40)涑(Su)川:水名,在 今山西西南部。(41)俘:劫掠。王官:晋国地名,在今山西闻喜西。 (42)羁马:晋国地名,在今山西永济南。(43)东道;晋国在秦国东边,所以 称“东道”。不通:指两国断绝关系。(44)君;指秦桓公。(45)引:伸长。 :脖子。(46)蔗:大概,或许。抚:抚恤。(47)称盟:举行盟会。 (48)狄难:指晋国同狄人打仗(49)河县:晋国临河的县邑。(50)箕:晋 国地名,在今山西蒲县东北。郜(gdo):晋国地名,在今山西祁县西。 (51)芟( shan):割除。夷:伤害。农功:庄稼。(52)虔刘:,***。边垂:边陲,边境。(53)辅氏:晋国地名,在今陕西大荔东。聚:聚众抗敌。 (54)伯车:秦桓公之子。(55)寡君:指晋历公。(56)不详:不善。 (57)白狄:狄族的一支。及:与。同州:同在古雍州。(58)婚姻;指晋文 公在狄娶季隗。(59)吏:指秦国传令的使臣。(60)是用:因此。(61) 二三其德;三心二薏,反复无常。(62)昭:明。昊:广大。秦三公:秦国 穆公、康公 、共公。楚三王:楚国成王、穆王、庄王。(63)出入:往来。 (64)唯利是视:一心图利,唯利是图。(65)不壹:不专一。(66)昵就:亲近。 (67)帅以听命:率 诸侯来听侯君王的命令。(68)承宁:安定。 (69)不佞:不敏,不才。(70)图:考虑。利之:对秦国有利。

译文

夏天四月初五,晋历公派吕相去秦国断交,说:“从前我们 先君献公与穆公相友好, 心合力,用盟誓来明确两国关系,用 用婚姻来加深两国关系。上天降祸晋国,文公逃亡 国,惠公逃亡 秦国。不幸献公去逝,穆公不忘从前的交情,使我们惠公因此 能回晋国主持祭祀。但是秦国又没有完成大的功劳,却同我们发生 了韩原之战。事后穆公心里感到了后悔,因而成全了我们文公 回国为君。这都是穆公的功劳。

“文公亲自戴盔披甲,跋山涉水,经历艰难险阻,征讨东方诸 候国,虞、夏、商、周的后代都来朝见秦国君王,这就已经报答了 秦国过去的恩德了。郑国人侵扰君王的边疆,我们文公率 诸 侯和秦国一起去包围郑国。秦国大夫不和我们国君商量,擅自同 郑国订立盟约。诸侯都痛恨这种做法,要同秦国拼命。文公 担心秦国受损,说服了诸侯,秦国军队才得以回国而没有受到损害, 这就是我们对秦国有大恩大德之处。

“不幸文公去逝,穆公不坏好意蔑视我们故去的国君, 轻视我们攘公,侵扰我们的淆地,断绝同我国的友好,攻打我们的 城堡,灭绝我们的滑国,离间我们兄弟国家的关系,扰乱我们的盟邦, 颠覆我们的国家。我们攘公没有忘记秦君以往的功劳,却又害怕国家灭亡,所以才淆地的战斗。我们是希望穆公 宽免我们的罪过,穆公卜同意,反而亲近楚国来算计我们。老 天又眼,楚成王丧了命,穆公因此没有使侵犯我国的图谋得逞。

穆公和攘公去逝,康公和灵公即位。康公是我们先君献公的 外甥,却又想损害我们公室,颠覆我们国家,率 公子雍回国争位, 让他扰乱我们的边疆,于是我们才有令狐之站。康公还不肯 悔改,入侵我们的河曲,攻打我们的涑川,劫掠我们的王宫,夺 走我们的羁马,因此我们才有了河曲之站。望东方的不通,正视 因为康公断绝了同我们的友好关系。

“等到君王即位之后,我们景公伸长脖子望著西边说:‘恐怕 要关照我们吧!’但君王还是不肯开恩同我国结为盟好,却乘我们 遇上狄人祸乱之机,入侵我们临河的县邑,焚烧我们的萁、郜两地 ,抢割毁坏我们的庄稼,***我们的边民,因此我们才有辅氏 之站。君王也后悔两国战争蔓延,因而想向先君献公和穆公求福, 派遣伯车来命令我们景公说:‘我们和你们相互友好,抛弃怨恨, 恢复过去的友谊,以追悼从前先君的功绩。’盟誓还没有完成,景公 就去逝了,因此我们国君才有了令狐的盟会。君王有产生了不善之心, 背弃了盟誓。白狄和秦国同处雍州,是君王的仇敌,却 是我们的姻亲。君王赐给我们命令说:‘我们和你们一起攻打狄 人。’我们国君不敢顾念姻亲之好,畏惧君王的威严,接受了君王 使臣攻打狄人的命令。但君王又对狄人表示友好,对狄人说:‘晋国 将要攻打你们。’狄人表面上答应了你们的要求,心里却憎恨你们的做法, 因此告诉了我们。楚国人同样憎恨君王反复无常,也 来告诉我们说;‘秦国背叛了令狐的盟约,而来向我们要求结盟。 他们向著皇天上帝、秦国的三位先公和楚国的三位先王宣誓说 :‘我们虽然和晋国有来往,当我们只关注利益。’我讨厌他们反复无常, 把这些事公开,以便惩戒那些用心不专一的人。’诸侯们全都听到了 这些话,因此感到痛心疾首,都来和我亲近。现在我率 诸侯前来听命,完全是为了请求盟好。如果君王肯开恩顾念诸侯们, 哀怜寡人,赐我们缔结盟誓,这就是寡人的心愿,寡人将 安抚诸侯而退走,哪里敢自求祸乱呢?如果君王不施行大恩大德, 寡人不才,恐怕就不能率 诸侯退走了,我谨向全部意思都向 君王德左右执行宣布了,望他们权衡怎样才对秦国有利。”

读解

照吕相的说法,秦国及其国君秦桓公真的是十恶不赦了,芑止 断交,就是亡国灭种都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这就是言辞的力量。

我们不得不佩服我们春秋时代的祖先。他们没有象索绪尔、乔 姆期基等人那样发明出一套深奥的语言学理论,没有象福柯那样 专心研究话语同权利的关系,也没有象咱们六朝时期的佛典翻译 家和文学家那样专门研究过语言问题;但他们是天才的运用言语 的人,是天才的演说家和雄辩家。他们凭天赋悟出了言辞懂得力量 说话的艺术和利用言辞的技巧。同时,他们也是天才的心理学家, 凭直觉把人心、人性摸了个透。因此,他们悟出锋利,有含蓄深沉; 指向明确,又无所不包;温文尔雅,却又处处逼人,把言辞的力量 发挥到了及至,无法再淋漓尽致了。

他们达到的效果,是在不经意之中自然而然把白的说成黑的, 方的说成圆的,错的说成对的,反的说成对的,大的说成小的, 小的说成大的,让听者确信不疑,确信说者对了,自己错了, 确信真理和道义在说者手中,而不在自己一方。

他们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达到某一实№目的,在此前提下,最妙 的是不经意和自然而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落入圈套,等明白 过来以后才大呼上当,他们充分利用了语言的张力,利用了语言 的模糊性,以及语言的开放性和遮蔽功能,再加上逻辑上 偷梁换柱的手法,制造语言的和思维的种种陷阱,让对手无法摆脱 语言的罗网。

要成为一个优秀的说客并非易事。起码的条件是口齿伶俐,巧 舌若簧,天资聪颖,脑子灵活,悟性很高,工于心计。还要受过 良好的教育,有厂泛的阅历,天文地理、世事人情无所不晓,博 古通今。然后要有心得理素质上的优势,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随 机应变,在任何情况下都面不改色心不跳,善于控制喜怒哀乐,让 它们在适当的时机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并且善于抓住对手的弱 点发起猛攻,夺取心理上的制高点。此外,还要借助权势,以某 君主、某实力派人物、某名人为靠山,以此增加话语的含金量和 穿透力,尤其是话语的权威性,居高临下地、游刃有余地进行表 演。

所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古人 早把这一套捉摸透了。聪明的君主深懂决战不止在战场,平时用 酒肉钱物蓄养各色人才,像孟尝君那样养上一群鸡 狗盗之徒,到 关键时刻就派上了用场。如今的一些大款们,也可以学学古人的 这种远见卓识,有余钱时,收养一些特殊人才,到时候就会受益 无穷。不要目光短浅,不要吝惜钱财,不要只盯住眼前一点一滴 的得失。胸有鸿鸿鹄之志者,大可以从古人那里学到不少法宝从 而使自己鹤立鸡群,出类拔萃。

不过,现在似乎是一个不大适合培养说客,或者叫优秀演说 家、辩才的时代。人们都很忙,或者忙于发财,忙于出名,忙于 做官,忙于出国,或者忙于生计,几乎很少有闲暇来培养这种特 殊的艺术才能。再说,现在的人更讲实№,更讲直来直去***裸 地交往,都讨厌能说会道的花言巧语,把这种专利拱手送给了街 头骗子和“厚黑学”家们,让他们在现代化的繁忙之中转空子大 发横财,而上当受骗的人或者不会厚黑,或者不在乎,或者怕麻 烦,几乎不会同街头骗子和厚黑专家计较。

比较一下可以发现,春秋战国时代的说客们水平固然很高,但 他们并非完全没有良心,也并非完全不讲道义。首无,他们绝对 忠于自己的主子。既然主子出血养了他们,主子就成了“有奶便 是娘” 亲娘,即使肝脑涂地,也不会背叛主子。其次,,他们有 大公无私的奉献精神。他们把自己的才华、天赋、技艺、精力,有 时甚至是生命,都用在维护他们所属的国家利益之上。 绝对不会用来谋取一己的私利。这就体现了很高的觉悟和教养,坑蒙 拐骗使用来对付敌人的,而不是用来对付自己人的。对自己人要讲 仁、义、礼、智信;对敌人则在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的氛围 中展现自己的才华和天赋。

两相对比,说客与骗子、厚黑家的本质区别,便以一目了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