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什么意思_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哲学道理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09 0
  1. 道德经新解33章微明
  2. 古人有云“欲想取之,必先予之”何为取,何为
  3.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什么意思?
  4.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微明
  5. 《道德经》36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6. 《道德经》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想要夺取他的一些东西,必须首先给予他一点什么。这是老子的哲学思想。有点欲擒故纵的意思。先小舍后大得。从古至今,屡用屡爽。

国与国之间,魏(国)人无故弃舞阳,而设伏甲,最后尽歼韩(国)师。

人与人之间,为达目的,先投其所好,给予对方甜头好处,赢取好感,时间久了,为我所用,目的达成。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什么意思_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哲学道理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与动物之间,古代先哲,用此法也是非常智慧。

说老鼠总爱在夜间偷吃谷子。有一个越(国)人便把谷子放在瓮里,听任老鼠去吃,并不理睬。老鼠就招呼同伴们钻到瓮里,每次都饱吃一餐才回去。

越人便把瓮里的谷子换走,用水灌满了,撒上谷糠,使糠皮飘浮在水面上。而老鼠并不知道,到了夜里,又招呼伙伴挨次溜进瓮里去,结果全都淹死了。

这说明,无论国与国之间,人与人之间,还是人与动物之间,凡贪耳食之鱼,没有不上钩的。

贪欲迷了心窍,对“无故飞来”的好处,丧失了戒备,就成了“群次第入,咸溺死”的老鼠。

现实生活中,将欲夺之,必固与之的活生例子,更是不计其数。否则,那些“前腐后继”的警钟,就不会一次又一次敲响!

道德经新解33章微明

将欲取之 ,必固予之

第三十六章

第三十六章

[原文]

将欲歙之①,必固张之②;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③,必固与之④。是谓微明⑤,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古人有云“欲想取之,必先予之”何为取,何为

道德经新解33章微明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比固兴之。

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要想收敛它,必定先使它张狂;要想削弱它,必定先使它强盛;要想废除它,必定先使它振兴。要想夺取它,必定先给予它,这是深明大道之举。微明:明于微,即明于道。

这里讲的是夺精补脑之术,又称调外药功夫,是用意念引导小周天功,目的是从肾腧引精气上升以济脑,具有延年益寿、返老还童之功效。《抱朴子》说:“若年尚少壮而知还年(返老还童之术),服阴丹以补脑,***玉液于长谷者,不服药物,亦不失三百岁也。”

前三句概括了炼液化精、炼精化炁、炼炁化神的过程,后一句是对实践经验的总结。只有“与之”,才能“张之”、“强之”、“兴之”;只有“夺之”,才能“歙之”、“弱之”、“废之”,不与则无以夺。“与之”是手段,“夺之”才是目的。由张、到强、到兴,由歙、到弱、到废,也昭示了修炼道德功的循序渐进的自然过程。“废之”之日,即是道成之时。

柔胜刚,弱胜强。

鱼不可脱于渊。

国之利器,不可借人。

柔可以胜刚,弱可以胜强。鱼不能脱离深渊。国家的利器不可以借人。

这一节,是说精气之于身体的重要性,也是对修道者的具体要求。“男人修成不漏精,女人修成不漏经”。只有不脱、不漏,才能“根深固柢,长生久视。”

《道德经》毕竟是一部根据练功实践来讲道的书,一切内容都是对练功实践经验的哲理总结。所以,我们不能总是根据语句的表面意思来强解其治国理论。

本章是夺精补脑之术,是道德功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释《道德经》的人,多据此章给老子戴了一顶阴谋家的大帽子,可谓千古奇冤。寻历史冤案,恐怕惟有老子蒙冤最深最久。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是什么意思?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释义 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出处: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微明

“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意思是:要想夺取些什么,得暂且先给些什么。指先付出代价以诱使对方放松警惕,然后找机会夺取。

读音:

jiāng yù qǔ zhī,bì xiān yǔ zhī

出处:

《老子》三十六章:“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战国策·魏策一》《周书》曰:“将欲败之,必姑辅之;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造句:

常有这样的情形,就是只有丧失,才能不丧失,这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原则。

钓鱼是雅事,但必须使用鱼爱吃的钓饵,这就是将欲取之,必先与之吧。

《周书》:“将欲取之,必姑与之。”

《道德经》36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原文]

将欲歙之①,必固张之②;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③,必固与之④。是谓微明⑤,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⑥,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译文]

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做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注释]

1、歙:敛,合。

2、固:暂且。

3、取:一本作“夺”。

4、与:给,同“予”字。

5、微明:微妙的先兆。

6、脱:离开、脱离。

7、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器,指国家的刑法等政教制度。示人,给人看,向人炫耀。

理解

参考《德道经》第八十章:微明 进行理解,原文如下:

第八十章 微明(36)

将欲拾之,必故张之①;将欲弱之,必故强之②;将欲去之,必故与之③;将欲夺之,必故予之④。是谓微明⑤。

友弱胜强⑥。

鱼不可脱於渊,邦利器不可以示人⑦。

《德道经》第八十章帛书版解释如下:

? 修真明德者居道“”用德“一”运阴阳之二,故要阴阳在乎手,变化在乎心。将阴阳二转化为德“一”,是重要的方法。将要进行收敛性退藏变化,其小无内时,必须先令其放之於***,其大无外地变化。将要进行柔弱性的变化时,必然先要使其强固起来。将要清除不必在身国存在的东西时,必然先要赐与,做好善後安排。将要夺取之时,必然应当先行给予。这就称之为细微精妙之明的修持变化方法。以上内容是修真中还虚合道,粉碎虚空中精化的细则纲要。太极阴阳这个二的逆变归一之法,最善者,莫过於“友弱”两字。而不在於相抗、相争、相斗。如能精熟此细微精妙之明,身国归一道化,则全在其中。这裏并不是要教给人们权谋的方法。例如,对於客居身中的业力体,要想清除它出体,最好的方法就是在赐与中化解雠隙,使其谅解而自觉离体,则无後患。利用精微柔弱之明的道理和方法,要胜过与之相对的粗暴刚强无明之法。这就是用“道”的思维来办事。但是道只能用於正,如果用於邪,用於私,即使一时成功,终究难逃自然规律的制约,因为道只姓“公”。鱼在水中可能并不会觉悟到水的真正作用,然而它却根本不能离开水而存在。人在德炁能量环境中,许多人同样感觉不到她的存在,却并不能离开她而生存。修身治国离不开道光德能,德“一”能量是生命的营养和动力,不可随意使用德能这一安邦定国的利器,不要炫耀於人,暴露锋芒,外施外耗。这都是在精微光明修持中要注意的原则。

? 很多研究道德经的人读到这一章的,都会理解为阴谋论,就好像三十六计一样,认为这是诡诈之术,这是违背了道德的的宗旨和初衷的,根据前面几章所述,表达的都是修炼的心法,那么这一章其实针对性也是一样,其实仿佛是在告诉一个国家的管理者应该如何治国理政,去除内心的欲念,保持自己中正的态度和行为应该如何修炼的心法,所以所谓的“拾”“弱”“去”“夺”都是指的自己身上“邪”“私”的部分,只有暴露、放大、正视、认同自己的弱点部分,才有可能真正的收敛、弱化、去除、消灭自己内心的弱点。其实这也是修身之道,这也是修炼之中细微精妙之明的地方,一般人很难体悟到。

? 后面就是治国之道了,“友弱胜强”是指的亲近喜好这种不抗争对抗顺应民意的方式比那种对抗逞力压迫的方式要好很多,这也是管理和治国的理念。“友弱胜强”这种理念犹如鱼儿在深渊里畅游一般,鱼儿自然清静,与周围浑然一体毫无半点违和感,同样这样的治国理政的利器觉不能作为炫耀的资本,彰显其外,因为这样就违背了“道”性(自然规律),就不能做到“常使人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国家就会大乱了,这就是精髓。

? 总之这一章对前面的章节进行了呼应,柔弱胜刚强、知雄守雌、知强守弱向来都是道家崇尚的观点,对管理实行的“为无为,则无不治”其实在这里也得到了应证,前面说的是君王的修身,后面说的治国理政的管理之道,正所谓修身治国,先个人再集体,做到浑然天成,自然而然,这乃是管理的至高境界,值得我们后人借鉴学习。

《道德经》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 必固张之

原文:将欲歙(xī)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第一部分: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想要收紧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强大它,想要废除它,必先兴旺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单从文字上看来,很多人可能会认为这里所讲的内容就是阴谋之道,但实际上,这样的认知或解读都是片面的,只能说明很多人还没有真正的读懂这段所要表达的内涵,结合前面的章节,我们就能很好的理解,老子所要讲的还是自然的道理,自然的法则,同时教人看通因果,认识到因果律的可怕

比如昙花,当它开到最盛最美的时候,也就是它开始凋零萎谢的时候,比如罗马,唐朝,在其最鼎盛的,最繁荣,最辉煌的,最富强的时候,也是其开始走向衰败,灭亡的时候,历史上很多这样的时代,在其最强大时候,也就意味着其开始走向衰亡的时候,人生也是如此,物壮则老,所以老子所讲到的都是人情、物理可怕的一面,不是教人去使用计谋手段,而是讲因果律,教我们不要忘记“大象”的法则

第二部分:是谓微明

如果懂了上面所讲的道理,便能理解老子在这里所说的“是谓微明”,从微弱、渺小的地方,有智慧的人能看出大道理来,能做到从微而明;而没有智慧的人,只看到眼前的现象,只看到好的一面,而对于坏的一面,由于不懂因果循环的定律,不能从微而明,才会埋怨运气不好,埋怨上天不保佑,埋怨上帝不灵验,埋怨菩萨不保佑,殊不知人生过程中的现象,如果认真的去检讨、反省,内观,就能从今天所做的事情预测到明天会有什么事发生

如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其实自己心里都是有数的,有感受的,但是一般人没有这个智慧,达不到从微而明的境界,就会给自己留下隐患,如我们都很熟悉的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蔡桓公一开始只是肌肤纹理间有些小病,只需汤熨就能治好,可他不能从微而明,又不相信扁鹊所说,最终病入骨髓,不治而亡

第三部分:柔弱胜刚强

老子始终主张用柔用弱,比如前面章节所讲到的上善若水,天下最柔弱的莫过于水,它柔软得没有骨头,无丝毫之力,可是水却能在一个地方滴几百年,无论是铁或石头,都会被它滴穿成洞,这就是柔弱胜刚强,老子主张用阴、用柔、用弱,不是叫人做坏事,所谓柔弱,在做人的道德行为上就是谦退礼让

第四部分: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鱼在水里的力量很大,生命力很强,但是离开水就会活不下去;一个国家生存的命脉所在,一定要掌握住,不能轻易给别人看见;整体来看,老子只想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小心谨慎,要懂得前因后果,因为所有的痛苦失败都是自己造成的,是自己没有明白因果道理,在微明的地方,没有看清楚,没有看到要点,才会给自己留下隐患,因此做人处世,需要谨慎小心,如儒家所讲的存诚,也是在提醒我们要戒慎小心

原文: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 想要让他人收敛,必须坚定地使他扩张,依其特性好张,让他自己感到力量不足,而又想扩张,不以伤害他,不借用外在形象,物壮则老,让他自己感到力不从心,自戮之地,自行灭亡!想使他衰弱,必须先让他强大,想废除他,必须坚决地让他兴旺,想要夺取他,必须坚决地给予他,扩张而不足,反而让其扩张,则愈加有益于他,反而让他走向危险的境地!在当时战乱纷飞,争权夺地之环境下,老子能清楚明白洞察战与败,废与兴、收与张、夺与与之间微妙关系,消与长的逻辑思考,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相生,在现实生活中何常不是如此,成功与失败,祸与褔等等,清楚明白两者之间微妙关系,就不会成功而骄,失败而气馁,成功隐藏着失败,失败孕育成功!是谓微明!如何体证呢?在我呼吸时,想要呼气,只有吸够空气才呼得了气!吸气也一样,只有呼出去体内气体才有空气进来!

柔弱胜刚强,老子的智慧有三足,柔、弱、阴,三者并不是让自己柔,弱、阴,而是让自己处在低位,像水一样,道在低处,水几于道,但水有多强,水刀切割钢铁、但是永恒处低位!柔弱胜刚强也是对上面四句的总结,如老子日,弱者道之用,柔弱阴全是道的发用,接着鱼不可脱于渊,渊是两山之间,高山之水,溪水汇聚之处,指的就是道,而用鱼类比相,万物之像都离不开道,包括收与张、夺与与、弱与强、废与兴等万物之状态。

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利国之器在这是道,也有人认为国之重器,超越对手的杀手锏不可以展示出来,否则他囯制造出对付的更好武器,那么我国失去某方面优势!道也是要求我们不示强而是示弱,也是道的发用表现也没错,但是在这更多的是说,利国之器的道怎么能拿给你们看呢?道本身不可见、不可闻、听之不闻名日希,听不见!如果利国之器,以形示人,着相,你们按着名相去套在某事某物上,因某事某物各有其性,则反而必然失败!具体事物要具体分柝,各自有道!所以国之利器不可示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