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是什么意思,道德经最霸气的一句话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09 0
  1.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是什么意思?
  2.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句话怎么理解?
  3.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如何解释?
  4. “以德报怨”下句是什么?
  5.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6.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什么意思

1

“以德报怨”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一句话,通常暗示我们,别人欺负你了,要用爱心去感化他,用胸怀去包容他。

这样的道德情操对人要求真的较高,人非圣贤,在现实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选择以直报怨,以殇痛苦,快意恩仇的比比皆是。“以德报怨”,恐怕很少有人能做到。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是什么意思,道德经最霸气的一句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

最早,“以德报怨”出自《论语· 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原意为:一个学生问孔子:别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养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说,你以德报怨,那“何以报德?”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可是现在别人打了你,你就应该“以直抱怨”。 

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观点,更符合人的情感需求,更能让人接受。?

3

我的观点,这两句话本身并没有对错,要看用的人和用的环境。也就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符合大众的普通人的一般诉求,可以彰显前因后果,惩前毖后。

一般人做不到的“以德报怨”才是上位者希望看到的他看中人的处事方式。历史上有名的唐朝李广将军的故事“李广难封”就折射出“以直报怨”,皇帝以为他心胸狭隘,不堪大任。

4

所以,亲爱的简友,你明白了吗?从成年人只看利弊,不论对错来讲,那个对你利大于弊,那你就选择那个吧。不用纠结应该选哪个。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是什么意思?

出自《论语·宪问》。

原文:“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白话文: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

释义: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扩展资料

以德报怨的典故:

梁国有一位叫宋就的大夫,曾经做过一个边境县的县令,这个县和楚国相邻界。梁国的边境兵营和楚国的边境兵营都种瓜。

楚国县令因为梁国的瓜长得好,而对自己楚国的瓜长得不好感到很生气。楚国士兵心里嫉恨梁国士兵(瓜种的)比自己好,于是夜晚偷偷去破坏他们的瓜,所以(梁国的)瓜总有枯死的。

梁国士兵发现了这件事,于是请求县尉,也想偷偷前去报复破坏楚营的瓜田。县尉拿这件事向宋就请示,宋就说:“唉!这怎么行呢?结下了仇怨,是惹祸的根苗呀。”

于是梁国士兵就在每天夜间偷偷地去浇灌楚兵的瓜园。楚国士兵早晨去瓜园巡视,就发现都已经浇过水了,瓜也一天比一天长得好了。楚国士兵感到奇怪,就仔细查看,才知道是梁国士兵干的。

百度百科-以德报怨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句话怎么理解?

别人以德来待你的时候,你才需要以德来回报别人。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出自《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以德报怨"最早出自《老子》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又见,《警世通言?苏知县罗衫再合》:"又将白金百两,送与庵中老尼,另封白银十两,付与老尼启建道场,超度苏二爷朱婆及苏胜夫妇亡灵,这叫做'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直译:有人说:"用善行回报恶行,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回报善行?用适当的惩罚回报恶行,用善行回报善行。"

详解:

直,值,相当的对价,适量代价。善与恶、德与怨,是人类有了价值判断之后的概念。善与恶,性质相反,一正一负;通常谈及的善恶,判断标准是明确的,即总体而论的、***的;具体说来,对人类社会有益的为善,对人类社会有害的为恶。

"适当的"不是"等价的、等值的"。等值的理解在历史上也有过,比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偿命"。然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不是一个善与恶重复上演"零和"的过程,而是一个"善长恶消"的过程;所以,"抑恶扬善"才是***的当然态度。以直报怨,不是纯经济账,不是纯数字等式;比如在刑法中,"主动抢人100元"与"被迫退赔100元"不能互相抵消,而要在退赔100元之外,另加对"恶"的惩罚措施;再比如在民法中,"违约行为致使守约方经济损失100元",也应对违约方额外处罚以维护契约精神:100元+银行逾期贷款利息。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句话如何解释?

以德报怨?一词最初出自于《老子》第79章,其意思就是说,要用宽待仁厚去对待那些曾经伤害过自己的人。

而?何以报德?这句话出自于孔子之口。当时有人问孔子:?以德报怨,可乎??孔子回答:?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句话的意思是,有人问孔子:?如果用仁厚之心回报那些曾经伤害自己的人,行不行呢??

孔子反问道:?你用宽厚仁爱之心回报那些伤害你的人,那如何面对曾经对你有过恩惠的人呢??可见孔子是不主张用德来报怨,所以才有此发问。

我个人也同意孔子的看法,社会是有法律和条约的,要靠法律来约束人的行为,不能光凭着一腔热情和个人想法去对待那些恶毒之人。

如果对这样的人施以宽厚之心,这更助长了他们的猖狂气焰,反过来他们还会伤害对你好的人。这样做不但不能让这个世界正常运转,还会扰乱社会秩序。到那时恶人更猖狂、好人越加卑微,世界不就乱套了吗?

所以孔子给出的答案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何谓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呢?以直抱怨,就是以公正无私的态度去对待恶人,以善良仁厚之心报答对自己有过恩惠的人。这里的直是指公正无私,坦诚面对的意思。

我个人也很认可孔子的答案,孔子不愧是儒家先祖,国学圣人,一语道破天机。在孔子回答前,这个问题一直困扰人们几百年,春秋战国纷乱不断,有的推崇老子的无为之道,有的用暴力治国,有的连治国之策都拿不出。

谁都没有想到用法治和条约来治理国家,孔子提出的这个观点就是要告诉统治者立法,要让人知道善恶正邪之分,社会秩序是靠法律来维持的。

“以德报怨”下句是什么?

用良心和美德善待对自己恶劣的人,对那些待你好的人们又该用什么回报呢?矫正那些对你恶劣的人的态度,让他们理解自己的错误,让事情回归常理的范围(即可),那对于那些以忠厚待你的人,你自然就可以用你的德行回报他们了。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宪问》

原文: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白话译文:

有人说:“用恩德来报答怨恨怎么样?”孔子说:“用什么来报答恩德呢?应该是用正直来报答怨恨,用恩德来报答恩德。”孔子说:“没有人了解我啊!”子贡说:“怎么能说没有人了解您呢?”孔子说:“我不埋怨天,也不责备人,下学礼乐而上达天命,了解我的只有天吧!”

公伯寮向季孙告发子路。子服景伯把这件事告诉给孔子,并且说:“季孙氏已经被公伯寮迷惑了,我的力量能够把公伯寮杀了,把他陈尸于市。”孔子说:“道能够得到推行,是天命决定的;道不能得到推行,也是天命决定的。公伯寮能把天命怎么样呢?”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论语·宪问》为古代文学作品。宪问篇出自《论语》,共计44章。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论语·宪问篇共计44章。其中著名文句有:“见危授命,见利思义”;“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君子思不出其位”;“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修己以安百姓”;“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这一篇中所包括的主要内容有:作为君子必须具备的某些品德;孔子对当时社会上的各种现象所发表的评论;孔子提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等。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的祖上是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的贵族,先祖是商朝开国君主商汤。周初三监之乱后,为了安抚商朝的贵族及后裔,周公以周成王之命封商纣王之兄微子启于商丘建立宋国,奉殷商祀。

鲁定公六年(公元前504年),季氏家臣阳虎擅权日重。孔子称之为家臣掌政。所以孔子不上任,退隐而修著《诗》《书》《礼》《乐》,众多***跟着孔子走遍各国,跟随他学习。阳虎想要见孔子,而孔子却不想见到阳虎,后来两人在路上相遇。阳虎劝孔子出仕,孔子没有明确表态,随后孔子被升为小司空。

鲁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为鲁国大司寇,摄相事,七日而诛少正卯,曝尸三日,鲁国大治。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取了隳三都的措施,拆毁三桓所建城堡。后来隳三都的行动半途而废,孔子与三桓的矛盾也随之暴露。

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4***年)春天,孔子55岁。齐国送80名美女到鲁国。季桓子接受了女乐,君臣迷恋歌舞,多日不理朝政。孔子与季氏出现不和。孔子非常失望。不久鲁国举行郊祭,祭祀后按惯例送祭肉给大夫们时并没有送给孔子。这表明季氏不想再任用他了,孔子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

“以德报怨”下一句是:何以报德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出自:《论语· 宪问》

原文:

”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翻译:有人说:用恩德来回报怨恨,怎么样?孔子说:那又用什么来回报恩德呢?应该用正直来回报怨恨,用恩德来回报恩德。

原文的意义:对于怨恨,要用正直的心,正直是不受外界影响,内心不存贪嗔痴,用真诚心。正直的原动力是真诚。对于别人的恩惠、恩德,需要抱有感激的心,用自己的恩德来回报他人。

以德报怨,何以报德什么意思

这句话想必***都听过。

本意释为:用善行回报恶行,那用什么回报善行呢?

我曾写过一个感悟:以德报怨,德自满足。

我想所有人都有过这个经历,就是受到了他人的侵犯甚至伤害后而选择了理解,宽容,大家都舒服的方式过去。

我的感悟即是我对这句话的回答。

因为当你以德能回应了恶行,简单说已经是积德了,所以这就是德自满足。

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德即是善。

不管是以德报怨,还是以直报怨,我想德已经包念了直的特性,以直报怨说的是坚持正直,已是德的一部分,我认为这里更重要的是智慧。

越是这样的概念,其实对于生命中的我们越需要智慧的去驾驭。

因为有的朋友经历了一些很深的伤痛,并且真的以强大的善良做出了回应,我身边有朋友就说过,当时那样的选择,换个人不一定做的到。

就好比包容了一拳和包容了十拳一样,心量肯定不同。

只有智慧的去驾驭才会使我们有一种平衡,何为智慧的驾驭呢。

我觉得至少是发生了这样的事,付出了善心恰当的调整后,觉得很自然而不感到后悔,通过对他人的恶行的回应使我们自身智慧得到了运用提升与积累了更好的品德。

终归,一个德字,是我们人生一路要去不停修炼的内功!

题库内容:

德: 恩惠 。怨: 仇恨 。不记 别人 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成语出处: 《论语·宪问》:“或曰:‘ 以德报怨 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繁体写法: 以惪报怨

注音: ㄧˇ ㄉㄜˊ ㄅㄠˋ ㄧㄨㄢˋ

以德报怨的近义词: 以直报怨 用正直之道对待有怨恨的人。《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 以礼相待 用应有的礼节加以接待。《水浒传》第**回:“ 赵枢密 留住 褚坚 ,以礼相待。”《人民日报》..:“ 以德报德 用恩惠来报答恩惠。《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以德报怨的反义词: 忘恩负义 忘却别人对自己的好处,做事有损于过去的恩义 如此忘恩负义,以致弄到牺牲盟国去订密约& 无情无义 没有情义。《古今***·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你直如此狠毒,也被人笑话,说你无情无义。”《红楼梦》第六 翻脸无情

成语语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指品德高的人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偏正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repay injury with kindness

俄语翻译: платить добром за зло

日语翻译: 徳(とく)をもって恨(うら)みに报(むく)いる

其他翻译: <法>rendre le bien pour le mal

读音注意: 怨,不能读作“yuān”。

写法注意: 怨,不能写作“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