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出自,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翻译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10 0
  1.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是什么意思?
  2.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引用了孔子“后生可畏”的典故。

出自先秦·孔子《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意思是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他就值不得惧怕了。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这两句意思是: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出自,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句是李白用来讽刺李邕的孤高傲慢。然而在当时李邕是名满天下的大名士,对于这样的一位世人敬仰的名士,李白竟敢指名指斥与之分庭抗礼,足以见得李白的气魄和胆量。

扩展资料

唐代李白《上李邕》原文: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译文:

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凭借风力直上九天云外。如果风停了,大鹏飞下来,还能扬起江海里的水。世间人们见我老是唱高调,听到我的豪言壮语都冷笑。孔子还说过“后生可畏”,大丈夫不可轻视少年人。

创作背景

李邕在***七年(719年)至九年(721年)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

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诗词赏析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中“大鹏”这个意象既代表着自由也象征着凌云之志。李白常常以大鹏自喻,这表明了李白对自己人生的定位。

“***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则是李白对自己现状的意化,他的言外之意是虽然我此时此刻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但是我的才华之高和能力之大却是毋庸置疑的。这是李白的自信和对自己能力的认可。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更是描绘出诗人空有惊世才能然而却不被世人所理解,反而换来的是嘲笑和讽刺。一方面是对自己才能的肯定,另一方面也渲染了一种怀才不遇的悲戚。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是什么意思?

后生可畏(拼音:hòushēngkěwèi)是一则来源于文人作品的成语,该成语最早出自于《论语·子罕》。

“后生可畏”意指年轻人是新生力量,很有可能超过前人,因而值得敬畏(后生:晚辈,年轻人。畏:敬畏、敬服)。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分句,也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春秋时,孔子在游历的时候,碰见三个小孩,有两个正在玩耍,气氛很是热烈,蹦蹦跳跳,你追我赶的,玩得非常开心,另一个小孩却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并没有上前参与游戏的意思。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1、“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指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读音:[hòu shēng kě wèi ,yān zhī lái zhě zhī bú rú?jīn]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

出自《论语·子罕》

作者:孔子。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释义:

孔子说:“年轻人是值得敬畏的,怎么就知道后一代不如前一代呢?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时还默默无闻,那他就没有什么可以敬畏的了。”

孔子说:年轻的后辈是值得寄予厚望的!

“可畏”不是字面上的“畏惧”“敬畏”!

怎么能知道后来人的将来不如今日呢?!

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仍无所成就而不被人知,

那他就不会使人产生敬仰和没有大望了!

--寂寞大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