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观点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2 0
  1.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2. “绝圣弃智,民利百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什么意思?
  3. 为什么老子要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专业)
  4. 绝仁弃义,绝圣弃智?出处?
  5.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该怎么解释?

十九。 绝圣弃智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观点是,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言也,以为文未足,故令之有所属:

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

现在讲的是《道德经》的第十九篇“绝圣弃智”。

是本小节的第三篇。

这也是最具争议的一篇。就是开头的这三句: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我们简称为“三绝三弃”。

如果把本篇作为单独的篇章,不清楚上篇的解释和本文之间的联系,简单、孤立地解释“三绝三弃”,那怎么解释,都是老子最大的反社会、反进步、反文明的罪证!

——“绝”的是人类进步所追求的文明:“圣”、“仁”、“巧”;

——“弃”的是社会安稳所必要的规范:“智”、“义”、“利”。

所以千百年来,喜欢老子的人,想尽办法把这些话绕回来,放回到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范畴来解释。

激烈一点的,干脆就承认“三绝三弃”就是社会进步的革命纲领,为能有这标志性的颠覆言语,大呼过瘾。

我们知道,在中国人一贯的思维里,会说话的人都不会把话说“绝”,更不会直说“绝”话——“绝”字一出,万马难回。

但老子偏偏在这里“三绝三弃”,还不过瘾,外加下篇的“绝学无忧”,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说得人猛捏把汗。不禁要问:从来都讲“相对”,又最具智慧的老子,会说如此绝对,让人一把就拿住的话吗?

会的!而且语气相当肯定!

就是要彻底地“三绝三弃”——没有余地,不许回头!

为什么这么讲?

八个字:矫枉归正,信心十足。

——没有十足的信心,不敢说狠话;

——没有十足的把握,不敢下猛药;

——没有十足的眼光,不敢指关键;

——没有十足的淡定,不敢起风云。

我们上篇讲到了,“大道废”,才“有仁义”;“智慧出”——废弃“大道”的“仁义”“智慧”,只会发展成“大伪”。

当时特别提醒大家:不要小看这“大伪”。尽管是“伪”,但能成“大”者,就不是一般人能分辨得出来。

“大道”有“圣”,“大伪”也有“圣”,而且比“大道之圣”还要“圣”,更象“圣”。怎么分别?不是说这真那***,摆在桌面上闻个臭鸡蛋那么简单——能被你分得清的真***,那只是“小伪”。

所谓的“大伪”,就是那只不到如来佛祖那里,谁都分辨不出来的六耳猕猴,那也叫“大圣”,但是“大伪圣”——和真正的孙大圣拥有一样的能力,百般的变化。说这***大圣“善聆音,能察理,知前后,万物皆明”,本事决不亚于孙大圣。一般的神仙想尽办法都难以判辨,连菩萨也一筹莫展。最后怎么分出来的?

——如来佛祖一说出***大圣的“本来”面目,这***的自己先胆战心惊,立马自现出原形。

这就是“大道之圣”和“大伪之圣”间的本质区别:

——“有我”还是“无我”,“有身”还是“无身”,“有私”还是“无私”。

“有我”,一说便惊;“有身”,一拿便住——只有把藏在袍子下的“私”字轧出来,才能“无私”。不然,任你有上天入地的本事,最终自现“有私”之原形。

“大伪之圣”尚且如此之难以分清,那些“大伪之智”、“大伪之仁义”、“大伪之巧利”呢?——“智”更眩目,“仁”更动人,“义”更动心,“巧”比天高,“利”比蜜甜。

如此之诱惑,转身都难,非“大定力者”不可为!

还要自断血脉,连筋带骨,切除顽瘤,无“大决心者”不可绝!

难道就没有中间一点、缓和一点的路可走吗?——就是“绝”该“绝”的,“弃”该“弃”的,“不该绝、不该弃”的留下来。

问得好!第三条路往往最让人遐想、最愿意寻找的——愿望不错!在“该和不该”处猛下功夫。

什么是“该”和“不该”?不在“我”与“不我”间作一了断,“私”与“非私”中痛下狠手,还在“我”的“该与不该”里打转,这种所谓的“中间”——以“我”为“中”,不是“大伪”,又是什么?

这是“大道”与“大伪”——两条路线的决断关键,从来就只有一个“我”字——“有我”必“伪”,“无我”方“道”。非此即彼,来不得半点含糊。决战关头,少点“绝”心,松点手劲,必现“私我”,必受其乱。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 部分注释如下:

圣:睿智、聪明。 见:同“现”,显现。

素:未染色的丝。 朴:未雕凿的木。

抱:坚守。 学:指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之学。

译文:杜绝和抛弃聪明巧智,百姓可以得到百倍的利益;杜绝和抛弃仁义,百姓可以恢复孝慈的天性;杜绝和抛弃巧诈私利,就不会存在抢劫、***的人。这三者,可以作为文饰,却不足以治理天下。所以,要让百姓有归属的地方:显现并坚守朴素,减少私欲,杜绝世俗之学,就不会有忧患。

析论:本章论述治疗社会弊病的方略,重在治国。

老子认为,儒家的圣智、仁义、巧利,是统治者扰民的“有为”,是欺骗百姓的“文饰”,是搜刮民利、六亲不和、产生盗贼的起因,是造成道德沦丧、世风败坏、社会混乱的根源,应该坚决杜绝和抛弃。仁义之类不足以治国,只会乱国,因此正确的办法只能是坚持质朴,减少私欲,杜绝圣智、仁义、巧利之类所谓学问,才能没有忧患。可见,在“文”与“质”的对立中,老子强调的是“质”,返璞归真才是治国的出路。

以上选自“中华诵·国学经典诵读(高二下)”,原文标题为“第十九章 知所属” 。 ?

阅读思考:

文后链接:海瑞崇简

明代清官海瑞以崇尚简朴而闻名。他穿粗布衣服,吃粗茶淡饭,简朴寡欲,坚持了一辈子。他死后,几乎没有留下什么遗产,却留下了千古美名。

探索与发现:老子作品中是否有对这种人的描述?

“绝圣弃智,民利百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什么意思?

放弃以圣人为榜样的教育,去除伪言、伪行和伪辞,才能使民众获得真正的好处。舍弃仁义之说,放下君王自以为是的仁政,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平等,社会才能变得和谐。不巧立名分,不诈设圣人榜样,那么,为迎合统治者编造荣誉谎言的政客,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以上三方面,文字的表达无法穷尽一切大伪,要不被牵着鼻子走,就要探求本心的追求。

所以,要反观本心,让一切事物都还原到最本真的状态。对世间的人和事,少一些偏私之心,多一些容纳共存之意,减少对名分、荣誉的偏执,不要效仿圣人身上那些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行为,保持自己的本心。抛弃那些圣人榜样之学、仁义之说、孝慈之道、忠义之行,社会才能减少祸患,人们才会合道而生。

为什么老子要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专业)

现在通行的解释是这样的:“弃绝最高学问和渊博知识,有利于民众百倍。弃绝仁义,民众才会恢复慈孝。弃绝奸巧投机,才没有盗贼。”。我看不妥,这样解释是对其严重的误解,是要害人的。其误就在”绝”字上,我个人的认为“绝”字的解释应和《劝学》中“***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的“绝”字同义。 是要***成圣,***成仁,***有巧。这样才能体现老子的真正用心。大家看呢?

"***成圣,才能真正有利于民众(社会)百倍;***成仁,民众(社会)才会真正恢复慈孝,***有巧,(社会)才能没有盗贼”。在《老子》第三章就指出:盗的出现是因为“贵难得之货”,而难得之货就是一些人的巧作。***都有这种巧了,那么那些巧作就没那么有价值了,才能打消人的贪欲。这样解释才能真正体现“绝”字的含义,也是老子对人类社会的终极期望……

老子是真正理解“道”和把握“道”的人,他是希望***都能理解这个“道”和把握这个“道”,才有了《道德经》的问世。我希望回答这个问题的人首先明白老子“道”的含义,这样才不会误解……

绝仁弃义,绝圣弃智?出处

原因如下:

1、因为老子的时代是中世时期,个时代圣贤基本等同于统治者,大家看起来都聪慧有谋,可是却缺乏大智慧,大多数人都挂圣贤之名谋一已之利,现仁义之象而行苟且之事。

2、老子认为,统治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民众,不应该束缚甚至是引导民众,这样民众的行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在这种社会风气下,因此发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感慨。即保持淳朴,减少欲望,摒除仁义巧智。

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释义

极其圣明的人抛弃智谋,民利百倍;

极其仁爱的人抛弃忠义,民复孝慈;

绝高技巧的人抛弃利润,盗贼无有。

这三种人仅做表面是不够的。

所以下令让那些行为体现在身上:外表朴素内心朴实,减少拥有清心寡欲。

学尽学问就不用愁了。

?

扩展资料: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与庄子并称老庄。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称“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老子传世作品《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百度百科-老子

《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该怎么解释?

出自《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绿色通巧弃利,盗贼无有。”

释义:

绝仁弃义: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

绝圣弃智:弃绝聪明才智,返归天真纯朴。

这两者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事实上,老子恰恰相反是反精英的

在老子那个时代圣贤基本等同于统治者

老子认为,统治者不应该把自己的理念强加于民众,不应该束缚甚至是引导民众,这样民众的行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

那个绝就是舍弃的意思

你这个解释不能不说是说不通,不过所解释出来的老子是于我们这个社会普遍意识里的老子是不合辙的

也就是说,不符合老子的一贯思想

老子这段话和“天地不仁”应该是有延续性的而不是相悖的

理解一个哲学家也应该总体上找准了方向,而不是断章取义的发挥创造性

话多了点,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