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年,而除其害什么意思,天***其便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10 0
  1. 周处除三害(历史典故)详细资料大全
  2. 《诫子书》全文翻译的意思是什么?
  3. 马周的典故轶事
  4. 《贞观君臣论治》全文翻译是什么?
  5. 文言文齐寇将至
  6. 杨名时文言文

1. 唐玄宗戒酒 文言文翻译

次柳氏旧闻 (唐)李德裕 著 次柳氏旧闻 1 大和八年秋,八月乙酉,上于紫衣殿听政,宰臣涯已下奉 职奏事.上谓宰臣曰:"故内臣力士终始事迹,试为我言之. "臣涯即奏:"上元中,史臣柳芳得罪,窜黔中,时力士亦从 巫州,因相与周旋.力士以芳尝司史,为芳言先时禁中事,皆 芳所不能知.而芳亦有质疑者,芳默识之.及还,编次其事, 号曰《问高力士》.上曰:"令访故史氏,取其书."臣涯等 既奉诏,乃召芳孙,度支员外郎璟询事.璟曰:"某祖芳,前 从力士问覼缕,未竟.复著唐历,***摭义类相近者以传之.其 余或秘不敢宣,或奇怪,非编录所宜及者,不以传."今按求 其书,亡失不获.臣德裕,亡父先臣与芳子,吏部郎中冕,贞 元初俱为尚书郎.后谪官,亦俱东出.道相与语,遂及高力士 之说,且曰:"彼皆目睹,非出传闻,信而有征,可为实录." 先臣每为臣言之.臣伏念所忆授,凡十有七事.岁祀久,遗稿 不传.臣德裕,非黄琼之达练,能习故事;愧史迁之该博,唯 次旧闻.惧失其传,不足以对大君之问,谨录如左,以备史官 之阙云. 玄宗之在东宫,为太平公主所忌,朝夕伺察,纤微闻于上. 而宫闱左右亦潜持两端,以附太平之势.时元献皇后得幸,方 娠,玄宗惧太平,欲令服药除之,而无可与语者.张说以侍读 得进太***中,玄宗从容谋及说,说亦密赞其事.他日,说又 入侍,因怀去胎药三煮剂以献.玄宗得其药,喜,尽去左右, 独构火殿中,煮未及熟,怠而***寐.弓蚃之际,有神人长丈 余,身披金甲,操戈绕药鼎三匝,煮尽覆而无遗焉.玄宗起视, 异之,复增火,又抶一剂,煮于鼎中.因就榻,瞬目以候之, 而见神覆煮如初.凡三煮皆覆,乃止.明日,说又至,告其详, 次柳氏旧闻 2 说降阶拜贺曰:"天所命也,不可去."厥后,元献皇后思食 酸,玄宗亦以告说,说每因进经,辄袖木瓜以献.故***中, 说恩泽莫之与比,肃宗之于说子均,垍,若亲戚昆弟云.芳本 张说所引,说尝自陈述,与力士词协也. 玄宗初即位,体貌大臣,宾礼故老,尤注意于姚崇,宋璟, 引见便殿,皆为之兴,去则临轩以送.其他宰臣,优宠莫及. 至李林甫以宗室近属,上所援用,恩意甚厚,而礼遇渐轻.及 姚崇为相,尝于上前请序进郎吏,上顾视殿宇不答,崇再三言 之,冀上少售,而卒不对.崇益恐,趋出.高力士奏曰:"陛 下初承鸿业,宰臣请事,即当面言可否.而崇言之,陛下不视, 臣恐宰臣必大惧."上曰:"朕既任崇以庶政,事之大者当白 奏,朕与之共决;如郎署吏秩甚卑,崇独不能决,而重烦吾耶 "崇至中书,方悸不自安,会力士宣事,因为言上意,崇且 解且喜.朝廷闻者,皆以上有人君之大度,得任人之道焉. 魏知古起诸吏,为姚崇引用,及同升也,崇颇轻之.无何, 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士事,以吏部尚书宋璟门下过官. 知古心衔之,思有以中之者.时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会知古至, 恃其家君,或招顾请托.知古归,悉以上闻.它日,主召崇, 从容谓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 "崇揣知上意,因奏 云:"臣有三子,两人皆分司东都矣.其为人欲而寡慎,是必 以事干知古.然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 动崇,而意崇私其子,或为之隐.及闻崇所奏,大喜,且曰: "卿安从知之 "崇曰:"知古微时,是臣之所慰荐,以至荣 达.臣之子愚,谓知古见德,必容其非,故必干之."上于是 明崇不私其子之过,而薄知古之负崇也.上欲斥之,崇为之请 曰:"臣有子无状,挠陛下法,陛下特原之,臣为幸大矣.而 犹为臣逐知古,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臣矣,非所以俾元化也. 次柳氏旧闻 3 "上久乃许之.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罢知政事. 源乾曜因奏事称旨,上悦之,于是骤拔用,历户部侍郎, 京兆尹,以至宰相.异日,上独与力士语曰:"尔知吾拔用乾 曜之速乎 "曰:"不知也."上曰:"吾以其容貌,言语类 萧至忠,故用之."力士曰:"至忠不尝负陛下乎陛下何念之 深也 "上曰:"至忠晚乃谬计耳.其初立朝,得不谓贤相乎 "上之爱才宥过,闻者无不感悦. 萧嵩为相,引韩休为同列.及在位,稍与嵩不协,嵩因乞 骸骨,上慰嵩曰:"朕未厌卿,卿何庸去 "嵩俯伏曰:"臣 待罪相府,爵位已极,幸陛下未厌臣,得以乞身.如陛下厌臣, 臣首领之不保,又安得自遂 "因陨涕.上为之改容,曰:" 卿言切矣,朕思之未决.卿第归,至夕当有使.如无使,旦日 宜如常朝谒也."及日暮,命力士诏嵩曰:"朕惜卿,欲固留, 而君臣始终,贵全大义,亦国家美事也.今除卿右丞相."是 日,荆州始进柑子,上以素罗包其二以赐之. 玄宗好神仙,往往诏郡国征奇异士.有张果者,则天时闻 其名,不能致.上亟召之,乃与使偕至.其所为,变怪不测. 又有刑和璞者,善算心术视人,投算而能究知善恶夭寿.上使 算果,懵然莫知其甲子.又有师夜光者,善视鬼,后召果与坐, 密令夜光视之.夜光进曰:"果今安在臣愿得见之."而果坐 于上前久矣,夜光终莫能见.上谓力士曰:"吾闻奇士至人, 外物不足以败其中,试饮以堇汁,无苦者乃真奇士也."会天 寒甚,使以汁进果.果遂饮,尽三卮,醇然如醉者,顾曰:" 非佳酒也."乃寝.顷之,取镜视其齿,已尽焦且黧矣.命左 右取铁如意以击齿,尽堕,而藏之于带.乃于怀中出神。

2. 谁有 唐玄宗戒酒 这篇文言文的译文

原文 上始入斜谷,天尚早,烟雾甚晦.知顿使给事中韦倜于野中得新熟酒一壶,跪献于马首者数四,上不为之举.倜惧,乃注以他器,引满于前.上曰:"卿以我为疑耶始吾御宇之初,尝饮,大醉损一人,吾悼之,因以为戒,迨今四十余年,未尝甘酒味."指力士及近侍者曰:"此皆知之,非绐卿也."从臣闻之,无不感悦.上孜孜儆戒也如是.富有天下,仅五十载,岂不由斯道乎? 译文 玄宗才进入了斜谷地带,天色还算早,而氤氲的烟雾有些晦涩.知顿使给事中韦倜在乡野中得到了新酿的一壶酒,他数次跪在玄宗的马前将酒献于玄宗,可是玄宗并未接过韦倜敬的酒.韦倜非常害怕,马上用另外的酒器装满了酒再次献给玄宗.玄宗说:“爱卿以为我生气了吧?我开始治理天下时,曾经和大家一起饮酒,因为喝醉酒还死了一个人,我还去悼念了他,因此我开始戒酒了,到现在四十多年了,我就没有再尝过酒的味道了.”玄宗指着高力士和身旁侍者说:“他们都知道,不是从你开始我才不接敬酒的.”随从们听见玄宗这么解释,没有不受感动的.皇上诚心敬意地戒酒竟也能如此这般.拥有了五十年的盛唐天下,其中的道理不也是出于此么? 参考:网页链接,改了一些错别字。

3. 谁有 唐玄宗戒酒 这篇文言文的译文

原文

天假之年,而除其害什么意思,天假其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上始入斜谷,天尚早,烟雾甚晦.知顿使给事中韦倜于野中得新熟酒一壶,跪献于马首者数四,上不为之举.倜惧,乃注以他器,引满于前.上曰:"卿以我为疑耶始吾御宇之初,尝饮,大醉损一人,吾悼之,因以为戒,迨今四十余年,未尝甘酒味."指力士及近侍者曰:"此皆知之,非绐卿也."从臣闻之,无不感悦.上孜孜儆戒也如是.富有天下,仅五十载,岂不由斯道乎?

译文

玄宗才进入了斜谷地带,天色还算早,而氤氲的烟雾有些晦涩.知顿使给事中韦倜在乡野中得到了新酿的一壶酒,他数次跪在玄宗的马前将酒献于玄宗,可是玄宗并未接过韦倜敬的酒.韦倜非常害怕,马上用另外的酒器装满了酒再次献给玄宗.玄宗说:“爱卿以为我生气了吧?我开始治理天下时,曾经和大家一起饮酒,因为喝醉酒还死了一个人,我还去悼念了他,因此我开始戒酒了,到现在四十多年了,我就没有再尝过酒的味道了.”玄宗指着高力士和身旁侍者说:“他们都知道,不是从你开始我才不接敬酒的.”随从们听见玄宗这么解释,没有不受感动的.皇上诚心敬意地戒酒竟也能如此这般.拥有了五十年的盛唐天下,其中的道理不也是出于此么?

参考:网页链接,改了一些错别字

4. 唐玄宗戒酒翻译和注解

唐玄宗时,雍州(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一带大灾,树皮都被灾民剥下来充饥了,老人小孩饿死者不计其数。

唐玄宗对此十分焦心。他多次下令,要求妃嫔、皇子、亲王节约粮食。

过年时,有一次,太子李嗣谦用刀切熟肉,切完之后,便掰了一小块馍馍擦刀,玄宗立即瞪大了眼睛,想发火,见太子擦完刀后,又将擦刀的馍馍填到口中吃了,这才没有发火。一天,唐玄宗喝醉了酒在宫中行走,突然看见一个侍卫官将没有吃完的米饭倒进脏水桶里,立时便火冒三丈,一怒之下,便下令将这个侍卫官斩首了。

第二天,唐玄宗酒醒之后,他对高力士说:“把那个倒米饭的侍卫官,关禁一天也就行了,放了他吧!”高力士说:“昨天,陛下已经下令将他斩首了。”唐玄宗非常后悔。

唐玄宗的大哥宋王李献批评唐玄宗说:“这喝酒,以后千万不能过量。过了量,不仅损伤身体,有时还会误事。

一个侍卫官在宫中值勤十多年,只为半碗剩米饭,就掉了脑袋,传出去,人家会说国家没有***,生和死,只是皇上一句话。”唐玄宗接受了大哥的批评,发誓从此戒酒。

以后在酒会上,他也是只举酒杯而不喝。从这之后,三十多年,唐玄宗没有开戒饮酒。

副宰相苏颋听说皇上戒酒了,对宰相宋璟说:“皇上大概是喝酒还没有成瘾,没费事,说戒就戒了。”。

宋璟说:“不对!是皇上有志气。”“志气?”苏颋有点怀疑。

宋璟说:“对!是有志气。常言说,人活一口气。

没志气,哪还算人?连自己都管不住,怎么去当官管别人?”苏颋挨了批评,从此戒酒了。皇上戒酒了,宰相宋璟戒酒了,副宰相苏颋也戒酒了,许多大臣也跟着戒酒了。

作者按:有不少人,因喝酒误了事,甚至误了大事,其中有不少人天天喊戒酒(也有人天天喊戒烟),可就是戒不了,读了此文,你有何感想呢?。

5. 唐玄宗戒酒翻译和注解

唐玄宗时,雍州(今陕西西安市西北)一带大灾,树皮都被灾民剥下来充饥了,老人小孩饿死者不计其数。唐玄宗对此十分焦心。他多次下令,要求妃嫔、皇子、亲王节约粮食。过年时,有一次,太子李嗣谦用刀切熟肉,切完之后,便掰了一小块馍馍擦刀,玄宗立即瞪大了眼睛,想发火,见太子擦完刀后,又将擦刀的馍馍填到口中吃了,这才没有发火。

一天,唐玄宗喝醉了酒在宫中行走,突然看见一个侍卫官将没有吃完的米饭倒进脏水桶里,立时便火冒三丈,一怒之下,便下令将这个侍卫官斩首了。

第二天,唐玄宗酒醒之后,他对高力士说:“把那个倒米饭的侍卫官,关禁一天也就行了,放了他吧!”高力士说:“昨天,陛下已经下令将他斩首了。”唐玄宗非常后悔。唐玄宗的大哥宋王李献批评唐玄宗说:“这喝酒,以后千万不能过量。过了量,不仅损伤身体,有时还会误事。一个侍卫官在宫中值勤十多年,只为半碗剩米饭,就掉了脑袋,传出去,人家会说国家没有***,生和死,只是皇上一句话。”唐玄宗接受了大哥的批评,发誓从此戒酒。以后在酒会上,他也是只举酒杯而不喝。从这之后,三十多年,唐玄宗没有开戒饮酒。

副宰相苏颋听说皇上戒酒了,对宰相宋璟说:“皇上大概是喝酒还没有成瘾,没费事,说戒就戒了。”。宋璟说:“不对!是皇上有志气。”“志气?”苏颋有点怀疑。宋璟说:“对!是有志气。常言说,人活一口气。没志气,哪还算人?连自己都管不住,怎么去当官管别人?”苏颋挨了批评,从此戒酒了。

皇上戒酒了,宰相宋璟戒酒了,副宰相苏颋也戒酒了,许多大臣也跟着戒酒了。

作者按:有不少人,因喝酒误了事,甚至误了大事,其中有不少人天天喊戒酒(也有人天天喊戒烟),可就是戒不了,读了此文,你有何感想呢?

6. 唐玄宗戒酒 译文

是臣之所慰荐,以至荣 达.臣之子愚.它日,主召崇, 从容谓曰:"卿子才乎皆何官也又安在 "崇揣知上意,因奏 云,且曰: ":".".臣德裕;如郎署吏秩甚卑.",上所援用,恩意甚厚,窜黔中,得不谓贤相乎 "上之爱才宥过,崇独不能决.明日,说又至,告其详, 次柳氏旧闻 2 说降阶拜贺曰:"天所命也,有神人长丈 余.". 魏知古起诸吏;朕未厌卿,卿何庸去 ".".无何, 请知古摄吏部尚书,知东都选士事,编次其事, 号曰《问高力士》.上曰;上曰:"吾以其容貌,言语类 萧至忠,故用之."力士曰:"至忠不尝负陛下乎陛下何念之 深也 ".崇益恐, 独构火殿中,煮未及熟,以附太平之势.时元献皇后得幸,方 娠,玄宗惧太平,欲令服药除之, 而见神覆煮如初.凡三煮皆覆,乃止:".上使 算果,纤微闻于上. 玄宗好神仙,往往诏郡国征奇异士.有张果者;上曰:"朕既任崇以庶政,事之大者当白 奏,以备史官 之阙云. 玄宗之在东宫,为太平公主所忌,朝夕伺察,遂及高力士 之说,且曰,遗稿 不传,去则临轩以送.其他宰臣,嵩因乞 骸骨,上慰嵩曰.后谪官,欲固留,及同升也,崇颇轻之,垍,优宠莫及. 至李林甫以宗室近属.上欲斥之,崇为之请 曰,而藏之于带.及 姚崇为相,尝于上前请序进郎吏,上顾视殿宇不答,崇再三言 之,取其书; 非佳酒也,无苦者乃真奇士也."会天 寒甚,使以汁进果.果遂饮,尽三卮,醇然如醉者,顾曰,芳默识之.及还,宾礼故老,尤注意于姚崇,已尽焦且黧矣.命左 右取铁如意以击齿,尽堕;上久乃许之,会知古至, 恃其家君,或招顾请托.知古归,悉以上闻;臣有子无状, 外物不足以败其中;厥后,元献皇后思食 酸:". 次柳氏旧闻 4 玄宗尝幸东都,乃召芳孙,度支员外郎璟询事,而礼遇渐轻.时圣善寺有竺乾僧无畏,号 三藏;朕惜卿;是 日;臣涯等 既奉诏.",不可去. 玄宗初即位,体貌大臣,闻者无不感悦. 萧嵩为相,引韩休为同列,玄宗从容谋及说,亡父先臣与芳子,说又 入侍;嵩俯伏曰:"臣 待罪相府.朝廷闻者,皆以上有人君之大度,得任人之道焉,是必 以事干知古.然臣未及问之耳."上始以丞相子重言之,欲微 动崇,而意崇私其子;乃寝.顷之,海内臣庶必以陛下为私臣矣,非所以俾元化也. 次柳氏旧闻 3 ":",时力士亦从 巫州,因相与周旋.力士以芳尝司史,为芳言先时禁中事,荆州始进柑子,上以素罗包其二以赐之,试饮以堇汁,玄宗亦以告说,说每因进经,辄袖木瓜以献,非黄琼之达练,能习故事.时崇二子并分曹洛邑,信而有征,可为实录,因怀去胎药三煮剂以献.玄宗得其药,喜,尽去左右,善算心术视人,投算而能究知善恶夭寿,不能致.臣德裕,吏部郎中冕;崇曰:"知古微时,朕与之共决,夜光终莫能见.上谓力士曰:"吾闻奇士至人,懵然莫知其甲子,又抶一剂,煮于鼎中,趋出.高力士奏曰:"陛 下初承鸿业,宰臣请事,未竟.复著唐历.故***中, 说恩泽莫之与比. 而宫闱左右亦潜持两端. 又有刑和璞者,皆 芳所不能知,善召龙致云之术.翌日,以知古为工部尚书: "今旱,数当然耳.召龙兴云,烈风迅雷,适足暴物,不可为 也."上强之曰:"人苦暑病矣.虽暴风疾雷,亦足快意." 无畏不得已.乃奉诏.有司为陈请雨具,而幡幢像设甚备.无 畏笑曰:"斯不足致雨."悉令撤之.独盛一钵水,以刀搅旋 之,胡言数百咒水.须臾有如龙状,其大类指,赤色,首啖水 上,俄复没于钵水中.无畏复以刀搅水,咒者三.顷之,白气 自钵中兴,如炉烟,径上数尺.稍引去,出讲堂外.无畏谓力 士曰:"宜去,雨至矣."力士绝驰而去,还顾见,白气疾旋, 自讲堂西岩一匹素者.既而昏霾,大风震雷以雨.力士才及天 津之南,风雨亦随马而驰至矣,衢中大树多拔.力士比复奏, 衣尽沾湿.时孟温礼为河南尹,目睹其事.温礼子皞,尝言于 臣亡祖先臣,与力士同.吏部员外郎李华撰《无畏碑》,亦云 奉诏致雨,灭火风,昭昭然遍于耳目也.今洛京天津桥 有荷泽寺者,即高力士去请咒水祈雨,回至此寺前,雨大降, 明皇因于此地造寺,而名荷泽焉.寺今见存 玄宗善八分书,凡命将相,皆先以御札书其名,置案上. 会太子入侍,上举金瓯覆其名,以告之曰:"此宰相名也,汝 庸知其谁耶射中,赐尔卮酒."萧宗拜而称曰:"非崔琳,卢 从愿乎 "上曰:"然."因举瓯以示之,乃赐卮酒.是时, 琳与从愿皆有宰相望,玄宗将倚为相者数矣,终以宗族繁盛, 附托者众,卒不用. 肃宗在东宫,为李林甫所构,势几危者数矣.无何,鬓发 斑白.常早朝,上见之,愀然曰:"汝第归院,吾当幸汝." 及上至,顾见宫中庭宇不洒扫,而乐器久屏,尘埃积其间,左 右使命,无有 *** .上为之动色,顾力士曰:"太子居处如此, 次柳氏旧闻 5 将军盍使我闻之乎 "上在禁中,不名力士,呼为"将军". 力士奏曰:"臣尝欲上言,太子不许,云:无以动上念."上 即诏力士下京兆尹,亟选人间女子细长洁白者五人,将以赐太 子.力士趋出庭下,复还奏曰:"臣他日尝宣旨京兆阅致女子, 人间嚣嚣然,而朝廷好言事者得以为口实.臣以为掖庭中故衣 冠以事没其家者,宜可备选."上大悦,使力士诏掖庭,令按 籍阅视.得三人,乃以赐太子,而章敬皇。

7. 文言文,唐玄宗戒酒中"非绐卿也"中"绐"的意思

绐缓慢;倦怠。

上始入斜谷,天尚早,烟雾甚晦。知顿使给事中韦倜于野中得新熟酒一壶,跪献于马首者数四,上不为之举。

倜惧,乃注以他器,引满于前。上曰:"卿以我为疑耶始吾御宇之初,尝饮,大醉损一人,吾悼之,因以为戒,迨今四十余年,未尝甘酒味。

"指力士及近侍者曰:"此皆知之,非绐卿也。"从臣闻之,无不感悦。

上孜孜儆戒也如是。富有天下,仅五十载,岂不由斯道乎?翻译:玄宗才进入了斜谷地带,天色还算早,而氤氲的烟雾有些晦涩。

知顿使给事中韦倜在乡野中得到了新酿的一壶酒,他数次跪在玄宗的马前将酒献于玄宗,可是玄宗并未接过韦倜敬的酒。韦倜非常害怕,马上用另外的酒器装满了酒再次献给玄宗。

玄宗说:“爱卿以为我生气了吧?我开始治理天下时,尝和大家一起饮酒,因为喝醉酒还死了一个人,我还去悼念了他,因此我开始戒九了,到现在四十多年了,我就没有再尝过酒的味道了。”玄宗指着高力士和身旁侍者说:“他们都知道,不是因为怠慢你”随从们听见玄宗这么解释,没有不受感动的。

皇上诚心敬意地戒酒竟也能如此这般。拥有了五十年的盛唐天下,其中的道理不也是出于此么?。

8. 文言文玄石戒酒及翻译

昔者,玄石好酒,为酒困。

五脏熏灼,肌骨蒸煮如裂,百药不能救。三日而后释,谓其人曰:“吾今而后知酒可以丧人也,吾不敢复饮矣!”居不能阅月,同饮至,曰:“试尝之。”

始而三爵止,明日而五之,又明日十之,又明日而大爵,忘其故,死矣! (明)刘基《郁离子》卷七 译文: 从前,玄石酗酒,有一次喝醉了,五脏如同被烧灼火烫,肌肤骨头如同被蒸煮得要断裂,没有什么药可以解救,三天后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他对别人说:“我这下才知道酒可以让人喝死,我不敢再饮酒了!”过了不到一个月,他的酒友来到,劝他说:“试着尝一点吧。”

于是喝了三杯。第二天喝了五杯,再后一天喝了十杯,再后一天干脆改用大的酒爵了。

因为忘记了(之前的)教训,(最后还是因为酗酒)丢了性命。 释:指脱离了生命危险,可以译为“病愈”。

9. 文言文翻译

您好,希望可以帮您:简体字:安禄山之叛也,玄宗忽遽播迁于蜀,百官与诸司多不知之. 有陷在贼中者,为禄山所胁从,而黄幡绰同在其数,幡绰亦得 出入左右.及收复,贼党就擒,幡绰被拘至行在.上素怜其敏 捷,释之.有于上前曰:"黄幡绰在贼中,与大逆圆梦,皆顺 其情,而忘陛下积年之恩宠.禄山梦见衣袖长,忽至阶下,幡 绰曰:'当垂衣而治之.'禄山梦见殿中槅子倒,幡绰曰:' 革故从新.'推之多此类也."幡绰曰:"臣实不知陛下大驾 蒙尘赴蜀.既陷在贼中,宁不苟悦其心,以脱一时之命今日得 再见天颜,以与大逆圆梦必知其不可也."上曰:"何以知之 "对曰:"逆贼梦衣袖长,是出手不得也;又梦槅子倒者, 是胡不得也.以此臣故先知之."上大笑而止 繁体字:安禄山之叛也,玄宗忽遽播迁于蜀,百官与诸司多不知之. 有陷在贼中者,为禄山所胁从,而黄幡绰同在其数,幡绰亦得 出入左右.及收复,贼党就擒,幡绰被拘至行在.上素怜其敏 捷,释之.有于上前曰:"黄幡绰在贼中,与大逆圆梦,皆顺 其情,而忘陛下积年之恩宠.禄山梦见衣袖长,忽至阶下,幡 绰曰:'当垂衣而治之.'禄山梦见殿中槅子倒,幡绰曰:' 革故从新.'推之多此类也."幡绰曰:"臣实不知陛下大驾 蒙尘赴蜀.既陷在贼中,甯不苟悦其心,以脱一时之命今日得 再见天颜,以与大逆圆梦必知其不可也."上曰:"何以知之 "对曰:"逆贼梦衣袖长,是出手不得也;又梦槅子倒者, 是胡不得也.以此臣故先知之."上大笑而止。

英文:The troops and insurgents, hua xuanzong of nested in shu, was moved, and the old use more of don't know.The thief has sunk in, Paul hill for the XieCong, and yellow pennant is the number with enough, e.g. pennant also In and out around. And recover, thief party quietly, e.g. pennant limit to walk. The meat units its sensitive The, the release. H***e to e forward to yue: "yellow pennant in a thief, and enough DaNi, all the dream The affection, and fet your majesty JiNian trifles. Lu mountain dreamed long sleeves, and to order, the pennant E.g. yue: "when hanging clothes and rule. 'Paul hill in the house of the dream of Ge son pour, e.g. pennant yue:' Leather so new. 'push more of such also. "pennant enough yue:" I don't know your majesty of 30 Dust to shu. They are stuck in a thief, rather fastidiously yue its heart, to take off a moment's life to this day Goodbye day yan, and DaNi dream will know it can't also. "yue:" know why"To the yue:" inverse thief dream long sleeves, is not also shots; And Ge pour son the dream,Hu also is not. This is the prophet princes. "laugh stops 日文:安禄山の里侧にも、玄宗突然流离する蜀、百官と诸司が知らないの。ある泥棒にはまった者は、禄山に胁从、黄幡绰共にその数幡绰もない 出入りぐらい。

や回复、贼徒生け捕られる、八幡绰被拘から行にその敏素怜。捷、釈の。

于前にいわく、「黄幡绰は贼で、大逆梦判断、全てに沿って その気持ちを忘れ、陛下积年の恩宠。禄山袖长を梦に见て、突然~阶で、幡 绰曰:'衣が垂れて治の。

'禄山梦见殿中槅子が倒れ、八幡绰曰:' 革故から新しい。'ツイの多なども。

「幡绰曰:」臣実か陛下にお 蒙尘へ蜀。はなく贼で、宁を悦心を脱いで、一时の命をきょう さよなら日颜を必知もその梦と大逆ない。

「上曰:」を知っているのはどうして 「曰本:」逆贼衣袖丈の梦をもない;また梦槅子论点者、梦もない。これからの预言者の「臣に笑ってまで。

火星文:侒禄屾徔頖乜,玄宗惚遽播迁亍蜀,粨悹与诸司誃卟倁徔. 冇陥恠贼ф者,ゐ禄屾所脇苁,侕簧幡绰茼恠萁数,幡绰亦嘚 诎兦佐祐.岌収复,贼党僦擒,幡绰被拘臸哘恠.丄傃怜萁慜 捷,释徔.冇亍丄偂曰:"簧幡绰恠贼ф,与 縌圆儚,喈顺 萁情,侕莣陛丅积哖徔恩宠.禄屾儚笕衣袖苌,惚臸阶丅,幡 绰曰:①当垂衣侕治徔.①禄屾儚笕殿ф槅孒倒,幡绰曰:① 革故苁噺.①推徔誃茈类乜."幡绰曰:"宧实卟倁陛丅 驾 濛尘赴蜀.溉陥恠贼ф,苎卟苟悦萁吢,苡脱①埘徔掵訡ㄖ嘚 侢笕迗颜,苡与 縌圆儚苾倁萁卟岢乜."丄曰:"何苡倁徔 "対曰:"縌贼儚衣袖苌,媞诎手卟嘚乜②ㄡ儚槅孒倒者, 媞胡卟嘚乜.苡茈宧故筅倁徔."丄 笶侕芷。

10. 文言文《玄石戒酒》文言文翻译及练习题答案

1.玄石:刘玄石,《搜神记》中人物,传说他曾喝过“千日酒”后千日不醒。

2.困:醉困,形容醉酒后昏昏欲睡的样子。

3.熏灼:烧灼、火烫,喻酒之伤害力。

4.释:消除。

5.谓其人曰:对别人说。

6.居:停止、止息。

7.同饮:往日喝酒的人。

8.曰:(酒友劝他)说。

9.始而三爵止:爵(jué),古代的酒杯。被劝复饮后第一天喝了三杯就不喝了。

10.明日:第二天。

11.大爵:用大杯,指没有节制地喝。

12.忘其故:忘了他上次(的教训)。

13臭(xiù)性:本性。

14.耽:沉溺。

15.为:被

译文 听语音

从前有一个叫做玄石的人喜爱喝酒。(他有一次)喝醉了,五脏如同被烧灼火烫,肌肤骨头如同被蒸煮得要断裂,没有什么药可以解救,三天后才得以脱离生命危险。他对别人说:“我这才知道酒可以喝死人,我不敢再饮酒了!”过了不到一个月,他的酒友来到,劝他说:“试着少喝点酒。”于是,他喝了三杯。第二天他喝了五杯,再后一天喝了十杯,再后一天改用大杯了。(玄石)忘记了之前差点醉死的教训,最后还是因为酗酒而丢了性命。

玄石这样的酒鬼,嗜酒如命是他的本性,因此让他戒酒根本办不到。

周处除三害(历史典故)详细资料大全

 《捕蛇者说》,出自于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散文名篇。文本抓住蛇毒与苛政之毒的联系,巧用对比,通过捕蛇者与毒蛇之毒来衬托赋税之毒,突出了社会的黑暗。文章笔锋犀利,文情并茂,堪称散文中的杰作。千百年来一直广为传颂。下面是我为大家带来的《捕蛇者说》翻译及赏析,欢迎阅读。

 捕蛇者说

 作者:柳宗元

 捕蛇者说唐·柳宗元 选自《柳河东集》。这篇文章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时写的。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以啮(niè)人,无御之者。然得而腊(xī)之以为饵,可以已大风、挛踠(luán wǎn)、瘘(lòu )、疠(lì),去死肌,杀三虫。其始,太医以王命聚之,岁赋其二,募有能捕之者,当(dàng)其租入。永之人争奔走焉。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问之,则曰:“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今吾嗣(sì)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言之,貌若甚戚者。

 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lì)事者,更(gēng)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cù)。殚(dān)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xǐ),饥渴而顿踣(bó),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lì),往往而死者相藉(jiè)也。曩(nǎng)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huī)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xún xún)而起,视其缶(fǒu),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sì)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sì)夫(fú)观人风者得焉。

 注释

 之:的。

 野:郊外。

 产:生产。

 异:奇特的。

 黑质而白章:黑底子,白花纹。质:底,底色,花纹的衬托面。章,花纹。

 触:碰。

 尽:全。

 以:介词,用。

 啮:用牙咬。

 御:抵挡。

 之:指被毒蛇咬后的伤毒。

 然得而腊之:然,但。得,抓住。而,表顺接。之,它,代永州的异蛇。

 腊(xī):干肉,这里作动词用,指把蛇肉晾干。

 以为饵:以,用来。为,作为。饵,糕饼,这里指药饵。即药引子

 可以:可以用来。

 已:止,治愈。

 去死肌:去除腐肉。

 杀三虫:杀死人体内的***。

 其始:其,助词,不译。始:刚开始。

 太医以王命聚之:以,用。命:命令。聚,征集。之:这种蛇,指永州异蛇。

 岁赋其二:岁,每年。赋,征收。其,这种蛇,指永州异蛇。二,两次

 募:招收。

 者:……的人。

 当其租入:(允许用蛇)抵他的税收。当,抵。

 奔走:忙着做。

 焉:兼词,于之,在捕蛇这件事上。也可理解为——语气词兼代词。

 专其利:独占这种(捕蛇而不用交税的)好处。

 则:却。

 死于是:死在这件事上(捕蛇)。

 今:现在。

 嗣:继承。

 为之:做捕蛇这件事。

 几死者:几乎死掉的情况。

 数:多次。

 言之: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貌若甚戚者:表情好像非常忧伤的样子。

 余悲之:我同情他。

 且:并且。

 若毒之乎:你怨恨这件事吗(捕蛇)。

 将:打算。

 于:向。

 莅事者:管理政事的人,指地方官。

 更若役:更换你的差事。役:给官府做劳力。

 复:恢复。赋:赋税。

 则何如:那么怎么样。

 大:非常。

 汪然:满眼含泪的样子

 涕:眼泪。

 生:使……活下去。

 若:比得上。

 甚:那么。

 向:***使。

 为:做。

 病:困苦不堪。

 自:自从。

 居:居住。

 生:生活。

 日:一天天。

 蹙:窘迫。

 徙:迁移。

 殚:尽,竭尽。

 竭:尽。

 顿踣:(劳累地)跌倒在地上。

 曩 :从前。

 非…则…:不是…就是…。

 嚣:叫喊。

 骇:使人害怕。

 虽:即使。

 恂恂:小心谨慎的样子,提心吊胆的样子。

 缶:瓦罐

 弛然:放心的样子。

 之:指代蛇。

 退:回来。

 甘:有味地。

 有:生产出来的东西。

 齿:年龄。

 犯:冒着。

 旦旦:天天。

 毒:怨恨。

 是:这,指冒死亡的危险。

 苛:苛刻。

 乎:相当”于“,对.

 于:比。

 故:所以。

 俟:等待。

 人风:即民风。

 翻译

 永州的野外生长着一种奇异的蛇,(它是)黑底子,白花纹;这种蛇碰到草木,草木全都干枯而死;如果咬了人,没有能够抵御蛇毒的办法。然而捉到它后,把它晾干,制成药饵,可以用来治疗大风、挛踠、瘘、疠等疾病;还可以去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起初,太医用皇帝的命令征集这种蛇,每年征收两次,招募能捕捉这种蛇的人,(用蛇来)抵他们的赋税。永州的人都争着去干这件事。

 有个姓蒋的人家,独自享有捕蛇抵税这种好处有三代了。我问他,却说:“我的祖父死在捕蛇这件差事上,我父亲也死在这件事情上。现在我继承祖业干这差事也已十二年了,有好几次险些死掉。”他说这番话时,神情像是很悲伤。

 我很同情他,就说:“你怨恨这差事吗?我将要告诉地方官,让他更换你的差事,恢复你的赋税,怎么样?”

 蒋氏(听了),大为悲伤,满眼含泪的样子流出眼泪说:“您是哀怜我,想让我活下去吗?那么我这差事的不幸,还不如恢复我租赋遭受的不幸那么厉害呀。***使我不干这差事,那我早已困苦不堪了。自从我家三代住到这个地方,累计到现在,已经六十年了,可乡邻们的生活一天天地窘迫,把他们土地上生产出来的都拿去,把他们家里的收入也尽数拿去(交租税仍不够),只得号啕痛哭辗转逃亡,又饥又渴倒在地上,(一路上)顶着狂风暴雨,冒着严寒酷暑,呼吸着带毒的疫气,一个接一个死去,尸体都互相枕压着。从前和我祖父同住在这里的,现在十户当中剩不下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只有不到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了就是迁走了。可是我却由于捕蛇这个差事才活了下来。凶暴的官吏来到我乡,到处骚扰,到处叫骂,那种喧闹的样子惊扰了乡间的平静,即使是鸡狗也不得安宁啊。这时我就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我的瓦罐,我的蛇还在,就放心躺下了。我小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日子把它献上去。回家后有滋有味地吃着田地里出产的东西,来度过我的余年。估计一年当中冒死的情况只是两次,其余时间我都可以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哪像我的乡邻们天天都在危险之中呢!现在我即使死在这差事上,比起我的乡邻已经死在他们后面了,又怎么敢怨恨它(捕蛇这件事)呢?”

 我听了(蒋氏的诉说)越听越悲伤。孔子说:“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我曾经怀疑过这句话,现在从蒋氏的遭遇来看,还真是可信的。唉!谁知道苛捐杂税的毒害比这种毒蛇还厉害呢!所以写了这篇文章,以期待那些(朝廷派来)考察民情的人从这里得到一点百姓的实情。

 通***字

 非死则徙尔 尔: 通"耳",罢了,助词,表感叹语气。

 谨食之 食:通"饲",小心地喂养它。

 古今异义

 向吾不为斯役(向 古:(***使)从前 今:方向)

 则久已病矣 (病 古:困苦不堪 今:生病)

 以尽吾齿 (齿 古:岁月 今:牙齿)

 可以已大风、挛踠、瘘、疠(可以 古:可以用来 今:能够)

 去死肌 (去 古:去除 今:到...地方)

 往往而死者相藉也(往往 古:到处 今:常常)

 汪然出涕曰(汪然 古:眼泪流出来的样子 今:水深的样子)

 汪然出涕曰(涕 古:眼泪 今:鼻涕)

 而乡邻之生日蹙(生日 古:生活一天天 今:(人)出生的日子)

 于是(古:在这件事上 今:连词)

 赏析

 蒋氏在自述中提到“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这里说的“六十岁”,指的是唐玄宗天宝中期(746—750)到唐宪宗元和初期(805—810)这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战乱频繁,先后发生过安史之乱、对吐蕃的战争、朱泚叛乱等等,全国户口锐减,朝廷随意增设税收官,多立名目,旧税加新税,无有限制,使人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尽管在唐德宗建中元年(780)颁布了两税法(分夏、秋两次交税,即课文中说的“岁赋其二”),并明文规定“敢在两税外加敛一文钱,以枉***”,但这不过是欺骗百姓的手段,事实正如陆贽所说:“大历中供军、进奉之类,既收入两税,今于两税之外,复又并存”;又说加税时“诏敕皆谓权宜,悉令事毕停罢。息兵已久,加税如初”。人民在重赋逼迫下逃往他乡,但悍吏仍不放过,“有流亡则摊出(由存留户共同负担),已重者愈重”。从这些情况来看,柳宗元“赋敛之毒有甚是蛇”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

 第一段(1)这是作者设置的一个悬念,为下文埋下伏线,暗示了当时的世上还有比毒蛇更毒的东西,使读者产生了急切读下去的愿望。(2)这一段重在写毒蛇之“异”,从三个方面加以描绘:一是颜色之异,二是毒性之异,三是用途之异,可以用来治愈麻风、手脚、脖肿、恶疮,消除坏死的肌肉,杀死人体内的***。因而皇帝发布命令,一年征两次,可以抵消应交的租税,因此从那以后“永之人争奔走焉。”作者只用“争奔走”三字,就把永州百姓争先恐后,不辞劳苦,冒死捕蛇的情景显示出来了。

 第二段从“有蒋氏者”到“又安敢毒耶”。包括2、3、4三个小段,是全文的重心。

 由“异蛇”引出了主人公“捕蛇者”——蒋氏。先写蒋氏三代捕蛇之“利”,继而写捕蛇之“害”——“吾祖”、“吾父”、“吾”三代有的“死于是”,有的“几死者数矣”一个“且曰”,将写“利”转为写“害”,再用蒋氏的神情“貌若甚戚”极其生动地写出了“捕蛇”并非好事,“争奔走焉”实属无奈,字里行间,深含悲苦。只“言之貌甚戚者”一句,便把他回首往事,悲痛在心,哀形于色的情态勾勒了出来。明明是备受毒蛇之苦,却说独享捕蛇之利,在这极为矛盾的境况中,更见其内心的酸楚。

 于是作者接下来说,“余悲之,”且曰:“若毒之乎?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如何?”在为蒋氏的不幸遭遇悲痛的同时,好心地提出了一个解脱危险的办法。这几句话句子简短,语气急促。而且连用了三个“若”(解释为“你”),表明“余”是面对面地与蒋氏交谈,态度是诚恳的,帮助对方的心情是急切的,办法也似切实可行。

 可出乎意料的是蒋氏并没有接受,他“大戚,汪然出涕曰……”蒋氏的这番话态度同样恳切,语气也十分肯定,表明了毒蛇可怕,但赋敛之毒更可怕。

 这话怎么讲呢?蒋氏说了这几层意思:

 一层意思是蒋氏祖孙三代在这个地方住了六十几年了,亲眼见到同村人的遭遇邻们的生活一天比一天窘迫,他们把田里的出产全部拿出,把家里的收入全部用尽,也交不够租赋,只得哭号着辗转迁徙,饥渴交迫而倒毙在地,顶着狂风暴雨的袭击,受着严寒酷暑的煎熬,呼吸着带毒的疫气,常常是死去的人一个压一个。从前和我爷爷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一户了;和我父亲住在一起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两三户了;和我一起住了十二年的人家,现在十户当中难得有四五户了。那些人家不是死绝了就是迁走了。而我却由于捕蛇而独自存活下来。《柳文指要》引录了林西冲一文,算一笔唐代的赋税账:“按唐史,元和年间,李吉甫撰《国计薄》上至宪宗,除藩镇诸道外,税户比天宝四分减三,天下兵仰给者,比天宝三分增一,大率二户资一兵,其水旱所伤,非时调发,不在此数,是民间之重敛难堪可知,而子厚之谪永州,正当其时也.”因知文中所言,自是实录。

 第二层意思是:那些凶暴的官吏到乡下催租逼税的时候,到处狂呼乱叫,到处喧闹骚扰,那种吓人的气势,就连鸡犬也不得安宁.而这时他小心翼翼地起来看看自己的瓦罐,只见捕来的蛇还在,便可以放心地躺下了。他细心地喂养蛇,到规定的时间把它当租税缴上去。回来后;就能美美地享用自己田里的出产,安度岁月。

 第三层意思是:这样看来,一年当中他冒生命危险有两次,而其余的时间就可以坦然快乐地过日子,。哪像乡邻们天天都受着死亡的威胁呢?即使现在因捕蛇而丧生;比起乡邻们来,也是后死了。哪还敢怨恨捕蛇这个差使犯?

 蒋氏的这一番话,以他“以捕蛇独存”和乡邻们“非死则徙”相对比,以他“弛然而卧”和乡邻们将受悍吏袭扰相对比,以他一岁之犯死者二”和乡邻们“旦旦有是”相对比,说明捕蛇之不幸,确实“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可见他在讲述三代人受蛇毒之害时“貌若甚戚”,而当听了要恢复他的赋税时却“大戚,汪然出涕”地恳求。完全是出于真情。蒋氏的话,发自肺腑,带着血泪,听来怎不令人心碎?

 作者在文章的第三部分,也就是结尾一段说:“余闻而愈悲”,比听蒋氏讲一家人的苦难时更加悲痛了.想到自己过去对孔子所说说“苛政猛于虎”这句话还有所怀疑,现在从蒋氏所谈的情况看来,这话是可信的。谁知道赋税对人民的毒害竟比毒蛇还要严重呢!于是写了《捕蛇者说》这篇文章,为的是让那些观察民俗的人知道苛重的赋税给老百姓造成的灾难。

 在全文这叙述边议论间或抒情的写法中,最后这一番议论.确实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果说“苛政猛于虎”强调的是一个“猛”字,那么本文就紧扣一个“毒”字,既写了蛇毒,又写了赋毒。并且以前者衬托后者。得出“赋敛之毒”甚于蛇毒的结论。

 本文在写作手法方面,除了对比、衬托的大量运用及卒章点明主题外,对蒋氏这一个人物的描绘也是极富特色的。特别是他不愿意丢掉犯死捕蛇这一差使的大段申述,讲得是既有具体事实,又有确切数字;既有所闻所见,又有个人切身感受;既有祖祖辈辈的经历,又有此时此刻的想法;既讲述了自家人的不幸,又诉说了乡邻们的苦难:不仅使人看到了一幅统治者横征暴敛下的社会生活图景,也让人感到此人的音容体貌宛在眼前,有血有肉,生动传神。

 全文处处运用对比:捕蛇者与纳税的对比, 捕蛇者的危险与纳税之沉重的对比,捕蛇者与不捕蛇者(蒋氏与乡邻)的对比——————---六十年来存亡的对比,悍吏来吾乡是我和乡邻受扰的情况,一年受死亡威胁的次数和即使死于捕蛇也已死于乡邻之后等情况。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赋敛毒于蛇”这一中心。

 通篇读来,《捕蛇者说》这篇散文内容详实.人物突出,见地深奥,笔端犀利,堪称散文中的杰作。

《诫子书》全文翻译的意思是什么?

这个典故见于《晋书·周处传》和《世说新语》。明朝人黄伯羽改编为《蛟虎记》***,广为流传,至今京剧中仍保留有《除三害》剧目。

选自世说新语,《自新》篇。《世说新语》由刘义庆编撰。刘义庆,南朝宋人,文学家。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周处除三害 来源 :《晋书·周处传》,《世说新语》 作者 :刘义庆 选自 :《世说新语》 人物传记,人物典故,世说记载,作品内容,今语对释,词语注解,作者简介,作品赏析,全文立意,真伪考辨, 人物传记 《晋书·周处传》 周处,字子隐,义兴阳羡人也。父鲂,吴鄱阳太守。处少孤,未弱冠,膂力绝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州曲患之。处自知为人所恶,乃慨然有改励之志,谓父老曰:“今时和岁丰,何苦而不乐耶?”父老叹曰:“三害未除,何乐之有!”处曰:“何谓也?”答曰:“南山白额猛兽,长桥下蛟,并子为三矣。”处曰:“若此为患,吾能除之。”父老曰:“子若除之,则一郡之大庆,非徒去害而已。”处乃入山射杀猛兽,因投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人谓死,皆相庆贺。处果杀蛟而反,闻乡里相庆,始知人患己之甚,乃入吴寻二陆。时机不在,见云,具以情告,曰:“欲自修而年已蹉跎,恐将无及。”云曰:“古人贵朝闻夕改,君前途尚可,且患志之不立,何忧名之不彰!”处遂励志好学,有文思,志存义烈,言必忠信克己。 人物典故 公元三世纪中叶,义兴阳羡(今宜兴市)传颂著周处除三害的故事。周处(242-2***),字子隐,义兴阳羡人。其祖父周宾为三国东吴咨议参军,后转广平太守。父周鲂为东吴名将,任鄱阳太守,赐爵关内侯。 周处父亲死亡,母亲过于溺爱他,年少时身材魁梧,臂力过人,武艺高强。好驰骋田猎,不修细行,纵情肆欲,横行乡里。民谣说:“小周处,体力强,日弄刀弓夜弄枪。拳打李,脚踢张,好像猛虎扑群羊。吓得乡民齐叫苦,无人敢与论短长。”这位“少孤,不修细行,州里患之”的七尺少年,被乡民与南山猛虎、西氿蛟龙合称为阳羡城“三害”。后来,这个说法传到了周处那里,他自知为人所厌,突然悔悟,只身入山射虎,下山搏蛟,经三日三夜,在水中追逐数十里,终于斩杀猛虎、孽蛟。他自己也改邪归正,认认真真拜师学文练武,这一来城内“三害”皆除。 周处除“三害”后,发愤图强,拜文学家陆机、陆云为师,终于才兼文武,得到朝廷的重用,历任东吴东观左丞、晋新平太守、广汉太守,迁御史中丞。他为官清正,不畏权贵,因而受到权臣的排挤。西晋元康六年(296),授建威将军,奉命率兵西征羌人,次年春于六陌(今陕西乾县)战死沙场。死后追赠平西将军,赐封孝侯。 世说记载 作品内容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 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 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yé)?”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世说新语 今语对释 周处年轻时,(为人)凶暴强悍,任性使气,被同乡的人认为是一大祸害。另外,义兴的河中有(条)蛟龙,山上有(只)白额虎,(两者)一起侵害百姓。义兴的百姓称(他们)是三害,而(这三害当中)周处最为厉害。有人劝说周处去杀死猛虎和蛟龙,实际上是希望三个祸害(互相拼杀后)只剩下其中一个。周处就去杀死了老虎,又下河斩杀蛟龙。蛟龙(在水里)有时浮起有时沉没,周处与蛟龙一起漂游了几十里远。经过了三天三夜,同乡的人都认为(周处)已经死了,(大家在一起)互相庆祝。(周处)终于杀死了蛟龙(从水中)出来了。(他)听说乡里人(以为自己已死)而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实际上被当作一大祸害,(因此)有了悔改的心意。于是就进入吴郡去找寻陆机和陆云(以求指点)。(当时)陆机不在,只见到了陆云,(周处就)把全部情况告诉了陆云,并说自己想要改正错误,可是岁月已经荒废,怕最终也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说:“古人珍视道义,认为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就是晚上死去也甘心,况且你的前途还是有希望的。再说,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如果有了志向,)又何必担忧好名声不能远扬呢?”周处从此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位历史上有名的)忠臣。 词语注解 1、凶强:凶暴强悍。 2、侠气:任性使气,这里有“好争斗”的意思。 3、蛟:古代传说中的一种龙,或说指鼍(tuó)鳄一类的动物。 4、为乡里所患:意谓被同乡人认为是祸害。为,表示被动的结构助词,解释为“被”。患,认为……是祸害。后文的“患”是担心的意思。 5、并:一起,指蛟与虎两者。 6、谓:称 7、为:是 8、三横:三害。横,祸害。 9、尤剧:更厉害。 10、或说(shuì):有人劝说。或,有人。说,劝说。 11、实:实际上。 12、冀:希望。 13、或浮或没:有时浮起、有时沉没。没,沉没 14、与之俱:指同蛟一起浮沉。 15、更相庆:互相庆祝。更,交替,轮换。 16、吴:今苏州一带。 17、二陆:指陆机、陆云两兄弟,当时著名的学者。下文“平原”指陆机,因陆机曾任平原内史;“清河”指陆云,因陆云曾任清河内史。 18、具:通“俱”,全部,详细地。 19、修改:修,修正行为。改,改正错误。 20、贵:以……为贵,认为……是宝贵的。 21、暴犯:侵害。 22、蹉跎:虚度光阴,这里是过时的意思。 23、朝闻夕死:语出《论语·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意思是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了。 24、尚可:还有希望。 25、令名:美好的名声。 26、彰:显露。 27、遂:就。 28、改励:改过自新。改,改过。励,勉励。 29、忠臣:周处后来发愤攻读,官至御史中丞,为官正直。氐(dī,我国古代民族)人齐万年起兵,周处奉命出征,当时他老母亲犹在,但他坚持领兵出征,力战至矢尽弦绝而死,故称之为忠臣。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自新》。《世说新语》由刘义庆编撰。刘义庆,原籍南朝宋彭城,世居京口。南朝宋武帝刘裕之侄,长沙景王刘道怜之次子,其叔临川王刘道规无子,即以刘义庆为嗣。刘义庆是刘宋武帝的堂侄,在诸王中颇为出色,且十分被看重。 刘义庆画像 作品赏析 本文写的是晋人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从周处年轻时横行乡里,为人凶强,被人视为祸害,一直写到他终为忠臣的结局,表现了一个人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无论时候早晚,总能有所成就。 文章写得十分精炼,无论从周处早先的“凶强侠气”、危害乡里,还是后来勇于改过、痛改前非 ,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章精心选才,“杀虎斩蛟”和“寻访二陆”两个事例,鲜明地展示了周处的个性特点。 本文也颇含哲理。在乡人眼里,周处是义兴“三害”之首,即使杀虎斩蛟也得不到人们的谅解。难得可贵的是周处能从乡人的反应中感悟到自己的严重过失,进而听取贤人的规劝,幡然悔悟,弃恶从善。这个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人是可以转变的,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本文作者精于谋篇布局,写来处处充满矛盾冲突。其中有周处击蛟的恶斗场面,有乡里庆贺周处之死的场景,有“改励”时思想矛盾的复杂心理描写。形成笔笔转,层层转,回环往复,曲折陡峭的结构特点。全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有时似是山穷水尽,但笔锋一转,却是柳暗花明。 全文立意 我们要学会知错能改, 明白一个人只要有改恶从善的决心和行动,无论时候早晚,总能有成就。 真伪考辨 周处自新一事还是有疑问的。劳格《读书杂识》五《晋书校勘记》已指出:

予以《(周)处传》及《陆机传》核之,知系***妄传,非实事也。案处没于惠帝元康七年,年六十有二。推其生年,当在吴大帝之赤乌元年。陆机没于惠帝太安二年,年四十三。推其生年,当在吴景帝之永安五年。赤乌与永安相距二十余载,则处弱冠之年,陆机尚未生也。此云入吴寻二陆,未免近诬。又考《陆机传》:年二十而吴灭,退居旧里。是吴未亡之前,机未尝还吴也。或以为处寻二陆,当在吴亡之后,亦非也。考吴亡之岁,处年亦四十三,筮仕已久。据本传:处仕吴为东观左丞、无难督。故王浑之登建邺宫,处有对浑之言。如使吴亡之后,处方励志好学,则为东观左丞、无难督者,果何人乎?以此推之,知《世说》所云尽属谬妄。

此辨析已廓清迷雾,现出讹传本相。

的确,《世说新语》不是信史,而是***家言。《晋书》的修撰者并未对《世说新语》所载之事加以甄别,就把它当做可信的资料载入史册。更有甚者,一些怪诞传闻也被写入正史,对这一点,唐代刘知几早已提出批评,《史通·***撰》称:

晋世杂书,谅非一族。若《语林》《世说》《幽明录》《搜神记》之徒,其所载或诙谐小辩,或神鬼物怪。其事非圣,扬雄所不观;其言乱神,宣尼所不语。皇朝新撰《晋史》,多***以为书。夫以干、邓之所粪除,王、虞之所糠秕,持为逸史,用补前传,此何异魏朝之撰《皇览》,梁世之修《遍略》,务多为美,聚博为功。虽取悦于小人,终见嗤于君子矣。

以“雅信”的标准衡量“晋世杂书”,当然有诸多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所以刘知几的上述论断,是有其合理性的。

有人可能会进一步追问:周处自新一事为什么要附会到陆机、陆云身上,而不是其他人?

周处自新一事之所以与陆机、陆云联系起来,似非偶然,其间的原因,至少有两点值得注意:第一,陆机、陆云在当时是名流,名声大。首先,他们出身名门。据《三国志·陆逊传》载,陆氏乃“江东大族”,陆逊位至吴丞相,陆逊子陆抗位至大司马、荆州牧;史臣评曰:

刘备天下称雄,一世所惮,陆逊……摧而克之,罔不如志。……庶几社稷之臣矣。抗贞亮筹乾,咸有父风,奕世载美。

陆机、陆云乃陆抗之第四子、第五子。其次,陆机、陆云都很有才学。文献记载,陆机“博学善属文”,“天才绮练,文藻之美,独冠于时”;陆云“儒雅有俊才,容貌瑰玮,口敏能谈,博闻强记。善著述,六岁便能赋诗,时人以为项托、扬乌之俦也”。他们兄弟二人“既江南之秀,亦著名诸夏”。鲁迅曾说:“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名流的一言褒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是很大的,对于被品评者一生之成毁有直接作用。陆机、陆云既为名流,那么将周处自新之事附会于他们,也就很自然了。应该说,正是当时重品藻的世风,使得人们将周处自新一事与二陆联系起来。第二,陆机、陆云德行高,为世所重。文献记载,陆机“伏膺儒术,非礼不动”;陆云“性清正,有才理”,被人们视为“当今之颜渊”。

综上所述,由于陆机、陆云在当时是名流,既为“江南之秀”,也“著名诸夏”,尤其是他们“伏膺儒术”,“非礼不动”,所以人们才将周处自新一事附会在他们身上。这一事实,从一个方面说明:魏晋南北朝稗官野史,虽说仅为当时之传闻,却往往有其发生的现实诱因,而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是可以理清这些传闻异辞发生的现实诱因的。(摘录自张庆民《周处自新真伪考辨》)

马周的典故轶事

《诫子书》翻译成白话文意思是:

有道德修养的人,依靠内心安静来修养身心,以俭朴节约财物来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勤奋学习。如果不学习就无法增长自己的才干,不明确志向就不能在学习上获得成就。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用,只能悲哀地困守在自己穷困的破舍里,到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原文:

诫子书——诸葛亮 〔两汉〕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注释:

诫:警告,劝人警惕。

子:一般认为是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书:书信。

夫(fú):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行:指操守、品德、品行。

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以: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修身:修养身心。

养德:培养品德。

淡泊:内心淡泊,不慕名利。

无以: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没办法。

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致:达到。

才:才干。

广才:增长才干。广:增长。

成:达成,成就。

*慢:放纵懈怠

*:放纵。慢: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励:振奋。

险躁:轻薄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险:轻薄。

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年与时驰:年纪随同时光飞快逝去。与:跟随。

驰:疾行,指飞速逝去。

意与日去:意志随同岁月而丧失。日:时间。

去:消逝,逝去。

遂:最终。

枯落:凋落,衰残。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

多不接世:意思是,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

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将复何及:又怎么来得及。

赏析:

这是诸葛亮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作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诫子书》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是古代家训中的名作。

《诫子书》的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怠惰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经验,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教育儿子,要“澹泊”自守,“宁静”自处,鼓励儿子勤学励志,从澹泊和宁静的自身修养上狠下功夫。他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意思是说,不安定清静就不能为实现远大理想而长期刻苦学习,要学得真知必须使身心在宁静中研究探讨,人们的才能是从不断的学习中积累起来的;不下苦功学习就不能增长与发扬自己的才干;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不能使学业成功。诸葛亮教育儿子切忌心浮气躁,举止荒唐。在书信的后半部分,他则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导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话看起来不过是老生常谈罢了,但它是慈父教诲儿子的,字字句句是心中真话,是他人生的总结,因而格外令人珍惜。

这篇《诫子书》,还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循循善诱,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在这篇《诫子书》中,有宁静的力量:“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有节俭的力量:“俭以养德”;有超脱的力量:“非澹泊无以明志”;有好学的力量:“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有励志的力量:“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有速度的力量:“*慢则不能励精”;有性格的力量:“险躁则不能治性”;有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岁去”;有想象的力量:“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有简约的力量。

这篇文章短短几十字,传递出的讯息,比起长篇大论,诫子效果好得多。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这些都是这篇文章的特出之处。

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作于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是诸葛亮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文言知识:

一、重点字词解释

1、夫:句首发语词,不用翻译。

2、之:结构助词,的。

3、行:品行,操守。

4、静:屏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5、俭:节俭。

6、养:培养。

7、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8、明:明确。

9、明志:明确志向。

10、致:达到。

11、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12、广: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13、才:才干。

14、*:放纵。

15、慢:懈怠。

16、励:振奋。

17、险:轻薄。

18、躁:浮躁。

19、治性:修养性情。治:修养。

20、与:跟随

21、驰:疾行,指迅速逝去。

22、遂:最终。

23、枯落: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用用处。

24、穷庐:穷困潦倒之人住的陋室。

25、诫:劝勉、告诫26、书:书信。

二、一词多义

之:

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以:

静以修身:介词,表目的非

宁静无以致远:介词,用来

志:

非淡泊无以明志:远大志向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学:

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成:

成?非志无以成学:完成,实现

遂成枯落:变成,成为

行:

三人行:行走

君子之行:品德,操守

意:

意与日去:意志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打算,想要

意暇甚:神情,态度

三、词类活用

1、志

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2、广

非学无以广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增长

3、远

非宁静无以致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志向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特追封他为武兴王。诸葛亮为匡扶蜀汉***,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诸葛亮在后世受到极大尊崇,成为后世忠臣楷模,智慧化身。成都、宝鸡、汉中、南阳等地有***,杜甫作《蜀相》赞诸葛亮。

贞观君臣论治》全文翻译是什么?

四请马周

历史上有刘备三顾茅庐、恭请诸葛亮出山辅佐汉室的故事,留下流传千秋的纳贤佳话。其实,盛世明君唐太宗也有一段四请马周的故事。太宗不仅在草创基业、马上定天下时注重求贤,而且在登基称帝后,更是思得忠良以匡辅国政。他三请马周破格用才的故事,显示出他思贤若渴的明君本色

贞观三年,天下大旱,严重的灾情已危及国计民生。唐太宗忧心如焚,多次率百官求雨并极为虔诚的谴责自己。太宗求天不应,便召集群臣商量对策。他宣布,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要指出朝廷政令的得失,并提出几条具体的意见。这可难坏了武将常何,他回到府中,愁眉不展。正好家中一位名叫马周的落魄朋友,漫游到长安,借住在他的府中。得知了常何的为难之事,马周不***思索,伏在案上,洋洋洒洒的向朝廷提了二十多条建议,文辞非常优美。

次日早朝,常何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将奏疏呈现给太宗。太宗一看,这些建议有根有据,切中时弊,确属可行,但武夫常何决非有这神来之笔,便问他是何人所写。常何告诉太宗为马周所写。太宗又问马周是何样之人,常何便向太宗介绍说:“马周是清河茌平(今山东茌平)人,家境贫寒,但勤奋好学,尤其精通先秦诸子的典籍。由于自负才学出众,清高而孤傲,郁郁不得志。他在博州一所学校教书,常受地方官的训斥,一怒之下便拂袖而去,离家远游。他穷困潦倒,经常受人欺凌,历尽艰辛来到长安,住在臣家,乃当今一大奇士也。”

致酒行——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我有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史籍记载

马周,字宾王,博州茌平人。少孤,家窭狭。嗜学,善《诗》、《春秋》。资旷迈,乡人以无细谨,薄之。武德中,补州助教,不治事。刺史达奚恕数咎让,周乃去,客密州。赵仁本高其才,厚以装,使入关。留客汴,为浚仪令崔贤所辱,遂感激而西,舍新丰,逆旅主人不之顾,周命酒一斗八升,悠然独酌,众异之。至长安,舍中郎将常何家。

贞观五年,诏百官言得失。何武人,不涉学,周为条二十余事,皆当世所切。太宗怪问何,何曰:“此非臣所能,家客马周教臣言之。客,忠孝人也。”帝即召之,间未至,遣使者四辈敦趣。及谒见,与语,帝大悦,诏直门下省。监察御史,奉使称职。帝以何得人,赐帛三百段。周上疏曰:

臣每读前史,见贤者忠孝事,未尝不废卷长想,思履其迹。臣不幸早失父母,犬马之养,已无所施;顾来事可为者,惟忠义而已。是以徒步二千里,归于陛下。陛下不以臣愚,擢臣不次。窃自惟念无以论报,辄竭区区,惟陛下所择。

臣伏见大安宫在宫城右,墙宇门阙,方紫极为卑小。东宫,皇太子居之,而在内;大安,至尊居之,反在外。太上皇虽志清俭,爱惜人力,陛下不敢违,而蕃夷朝见,四方观听,有不足焉。臣愿营雉堞门观,务从高显,以称万方之望,则大孝昭矣。

臣伏读明诏,以二月幸九成宫。窃惟太上皇春秋高,陛下宜朝夕视膳。今所幸宫去京三百里而远,非能旦发暮至也。万有一太上皇思感,欲即见陛下,何以逮之?今兹本为避暑行也,太上皇留热处,而陛下走凉处,温清之道,臣所未安。然诏书既下,业不中止,愿示还期,以开众惑。

臣伏见诏宗室功臣悉就籓国,遂贻子孙,世守其政。窃惟陛下之意,诚爱之重之,欲其裔绪承守,与国无疆也。臣谓必如诏书者,陛下宜思所以安存之,富贵之,何必使世官也?且尧、舜之父,有朱、均之子。若令有不肖子袭封嗣职,兆庶被殃,国家蒙患。正欲绝之,则子文之治犹在也;正欲存之,则栾黡之恶已暴也。必曰与其毒害于见存之人,宁割恩于已亡之臣,则向所谓爱之重之者,适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畴以户邑,必有材行,随器而授。虽干翮非强,亦可以免累。汉光武不任功臣以吏事,所以终全其世者,良得其术也。愿陛下深思其事,使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也。

臣闻圣人之化天下,莫不以孝为本,故曰:“孝莫大于严父,严父莫大于配天”,“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孔子亦言“吾不与祭,如不祭”,是圣人之重祭祀也。自陛下践祚,宗庙之享,未尝亲事。窃惟圣情,以乘舆一出,所费无蓺,故忍孝思,以便百姓。而一代史官,不书皇帝入庙,将何以贻厥孙谋、示来叶邪?臣知大孝诚不在俎豆之间,然圣人训人,必以己先之,示不忘本也。

臣闻致化之道,在求贤审官。孔子曰:“惟名与器,不可以***人。”是言慎举之为重也。臣伏见王长通、白明达本乐工舆皁杂类;韦般提、斛斯正无他材,独解调马。虽术逾等夷,可厚赐金帛以富其家。今超授高爵,与外廷朝会,驺竖倡子,鸣玉曳履,臣窃耻之。若朝命不可追改,尚宜不使在列,与士大夫为伍。

帝善其言,除侍御中。又言:

臣历观夏、商、周、汉之有天下,传祚相继,多者八百余年,少者犹四五百年,皆积德累业,恩结于人,岂无僻王,赖先哲以免。自魏、晋逮周、隋,多者五六十年,少者三二十年而亡。良由创业之君不务仁化,当时仅能自守,后无遗德可思,故传嗣之主,其政少衰,一夫大呼,天下土崩矣。今陛下虽以大功定天下,而积德日浅,固当隆禹、汤、文、武之道,使恩有余地,为子孙立万世之基,岂特持当年而已。然自古明王圣主,虽因人设教,而大要节俭于身,恩加于人,故其下爱之如父母,仰之如日月,畏之如雷霆,卜祚遐长,而祸乱不作也。今百姓承丧乱之后,比于隋时才十分一,而徭役相望,兄去弟还,往来远者五六千里,春秋冬夏,略无休时。陛下虽诏减省,而有司不得废作,徒行文书,役之如故。四五年来,百姓颇嗟怨,以为陛下不存养之。尧之茅茨土阶,禹之恶衣菲食,臣知不可复行于今。汉文帝惜百金之费而罢露台,集上书囊以为殿帷,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景帝亦以锦绣纂组妨害女功,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乐。至孝武帝虽穷奢极侈,承文、景遗德,故人心不摇。向使高祖之后即值武帝,天下必不能全。此时代差近,事迹可见。今京师及益州诸处,营造供奉器物,并诸王妃主服饰,皆过靡丽。臣闻昧旦丕显,后世犹怠,作法于治,其弊犹乱。陛下少处人间,知百姓辛苦,前代成败,目所亲见,尚犹如此,而皇太子生长深宫,不更外事,即万岁后,圣虑之所当忧也。

臣窃寻自古黎庶怨叛,聚为盗贼,其国无不即灭,人主虽悔,未有重能安全者。凡脩政教,当脩之于可脩之时。若事变一起而后悔之,无益也。故人主每见前代之亡,则知其政教之所由丧,而不知其身之失。故纣笑桀之亡,而幽、厉笑纣之亡,隋炀帝又笑齐、魏之失国也。今之视炀帝,犹炀帝之视齐、魏也。

往贞观初,率土荒俭,一匹绢才易斗米,而天下帖然者,百姓知陛下忧怜之,故***自安无谤讟也。五六年来,频岁丰稔,一匹绢易粟十余斛,而百姓咸怨,以为陛下不忧怜之。何则?今营为者,多不急之务故也。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积畜多少,在百姓苦乐也。且以近事验之,隋贮洛口仓而李密因之,积布帛东都而王世充据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向使洛口、东都无粟帛,王世充、李密未能必聚大众。但贮积者,固有国之常,要当人有余力而后收之,岂人劳而强敛之以资寇邪?

夫俭以息人,贞观初,陛下己躬为之,今行之不难也。为之一日,则天下知之,式歌且舞矣。若人既劳,而周之不息,万一中国水旱,而边方有风尘之警,狂狡窃发,非徒旰食晏寝而已。古语云:“动人以行不以言,应天以实不以文。”以陛下之明,诚欲厉精为政,不烦远***上古,但及贞观初,则天下幸甚。

昔贾谊谓汉文帝云“可痛哭及长叹息者”,言:当韩信王楚、彭越王梁、英布王淮南之时,使文帝即天子位,必不能安。又言:“赖诸王年少,傅相制之,长大之后,必生祸乱。”后世皆以谊言为是。臣窃观今诸将功臣,陛下所与定天下,无威略振主如韩、彭者;而诸王年并幼少,纵其长大,陛下之日,必无他心,然则万代之后,不可不虑。汉、晋以来,乱天下者,何尝不在诸王。皆由树置失宜,不豫为节制,以至灭亡。人主岂不知其然,溺于私爱尔。故前车既覆,而后车不改辙也。今天下百姓尚少,而诸王已多,其宠遇过厚者,臣愚虑之,非特恃恩骄矜也。昔魏武帝宠陈思王,文帝即位,防守禁闭同狱囚焉。何则?先帝加恩太多,故嗣主疑而畏之也。此武帝宠陈思王,适所以苦之也。且帝子身食大国,何患不富,而岁别优赐,曾无限极。里语曰:“贫不学俭,富不学奢。”言自然也。今大圣创业,岂唯处置见子弟而已,当制长久之法,使万代奉行。

臣闻天下者以人为本。必也使百姓安乐,在刺史、县令尔。县令既众,不可皆贤,但州得良刺史可矣。天下刺史得人,陛下端拱岩廊之上,夫复何为?古者郡守、县令皆选贤德,欲有所用,必先试以临人,或由二千石高第入为宰相。今独重内官,县令、刺史颇轻其选。又刺史多武夫勋人,或京官不称职始出补外;折冲果毅身力强者入为中郎将,其次乃补边州。而以德行才术擢者,十不能一。所以百姓未安,殆在于此。

疏奏,帝称善。擢拜给事中,转中书舍人。

周善敷奏,机辩明锐,动中事会,裁处周密,时誉归之。帝每曰:“我暂不见周即思之。”岑文本谓所亲曰:“马君论事,会文切理,无一言可损益,听之纚纚,令人忘倦。苏、张、终、贾正应此耳。然鸢肩火色,腾上必速,恐不能久。”俄迁治书侍御史,兼知谏议大夫,检校晋王府长史。王为皇太子,拜中书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十八年,迁中书令,犹兼庶子。时置太子司议郎,帝高其除。周叹曰:“恨吾资品妄高,不得历此官。”帝征辽,留辅太子定州。及还,摄吏部尚书,进银青光禄大夫。帝尝以飞白书赐周曰:“鸾凤冲霄,必***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周病消渴连年,帝幸翠微宫,求胜地为构第,每诏尚书食具膳,上医使者视护,躬为调药,太子问疾。疾甚,周取所上奏章悉焚之,曰:“管、晏暴君之过,取身后名,吾不为也!”二十二年卒,年四十八,赠幽州都督,陪葬昭陵。

初,帝遇周厚,周颇自负。为御史时,遣人以图购宅,众以其兴书生,素无赀,皆窃笑。它日,白有佳宅,直二百万,周遽以闻,诏有司给直,并赐奴婢什物,由是人乃悟。周每行郡县,食必进鸡,小吏讼之。帝曰:“我禁御史食肉,恐州县广费,食鸡尚何与?”榜吏斥之。及领选,犹废浚仪令。先是,京师晨暮传呼以警众,后置鼓代之,俗曰“冬冬鼓”;品官旧服止黄紫,于是三品服紫,四品五品朱,六品七品绿,八品九品青;城门入由左,出由右;飞驿以达警急;纳居人地租;宿卫大小番直;截驿马尾;城门、卫舍、守捉士,月散配诸县,各取一,以防其过;皆周建白。自周亡,帝思之甚,将***方士术求见其仪形。高宗即位,追赠尚书右仆射、高唐县公。垂拱中,配享高宗庙庭。

子载,咸亨中为司列少常伯,与裴行俭分掌选事,言吏部者称裴、马焉。终雍州长史。 赞曰:周之遇太宗,顾不异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习***者,非王佐才,畴以及兹?其自视与筑岩、钓渭亦何以异!迹夫帝锐于立事,而周所建皆切一时,以明佐圣,故君宰间不胶漆而固,恨相得晚,宜矣。然周才不逮傅说、吕望,使后世未有述焉,惜乎! 马周,博州茌平人也。贞观五年,至京师,舍于中郎将常何之家。时太宗令百官上书言得失,周为何陈便宜二十余事,令奏之,事皆合旨。太宗怪其能,问何,何对曰:“此非臣所发意,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凡四度遣使催促。及谒见,与语甚悦。令直门下省,授监察御史,累除中书舍人。周有机辩,能敷奏,深识事端,故动无不中。太宗尝曰:“我于马周,暂时不见,则便思之。”十八年,历迁中书令,兼太子左庶子,周既职兼两宫,处事平允,甚获当时之誉。又以本官摄吏部尚书。太宗尝谓侍臣曰:“周见事敏速,性甚慎至。至于论量人物,直道而言,朕比任使之,多称朕意。既写忠诚,亲附于朕,实藉此人,共康时政也。”

翻译:

马周是博州茌平人。贞观五年时,到了京师长安,在中郎将常何家中寄宿。当时唐太宗李世民让文武百官上书说他的得失,马周帮助常何罗列出二十余件事情,让他上奏,结果都很符合圣意。唐太宗对此事感到很奇怪,就问常何,常何回答说:“这些都不是微臣的意思,都是属下的食客马周所提出的。”唐太宗即刻召见马周,没到达的期间,曾四次派遣属下去催促。到了觐见后,唐太宗与马周谈得很高兴。授予他监察御史一职,并连官中书舍人。马周为人机智善辩,能上奏,十分了解事情的原由,所以上奏没有一次不合太宗心意。太宗曾说过:“对于马周,若有一时不见,就要想想自己有什么不是了。”贞观十八年,马周迁官中书令,***太子左庶子,马周已经***两官,处理事情平静合理,得到了当时许多人的赞赏。后又因为本分升官吏部尚书。太宗经常对身边的侍者说:“马周处事迅速,天性谨慎。至于评价他人,直言不讳,比之我所派遣之人,还是他比较合乎我的意思。既然已经表现出他的忠诚,亲附于我,也实在只有他,能够与我共同使社稷安康!” 马周西行长安,至新丰,宿于逆旅。主人唯供诸商贩而不顾周,遂命酒悠然独酌。主人翁深异之。及为常何陈便宜二十余事,太宗怪其能。问何,何答曰:“此非臣发虑,乃臣家客马周也。”太宗即日召之。未至间,遣使使催促者数四。及谒见,语甚悦,授监察御史。奏罢传呼,置鼓,每击以惊众,时人便之。迁中书令。周病消渴,弥年不瘳。时驾幸翠微宫,敕求胜地,为周起宅,名医内使,相望不绝。每令常食以御膳供之,太宗躬为调药,皇太子临问。(出《谈宾录》)

译文

马周西行去长安,中途走到新丰,住在一家旅店里。店主人只顾招待照顾一些有钱的商人,而顾不上照顾马周。马周便要了酒菜,悠然自得地独自喝酒,店主人感到他是个很奇怪的人。后来他协助常何处理了二十多件积压已久,很难处理的公务。太宗皇帝觉得常何很能干,常何说:“这不是我的功劳,而是我们家的食客马周协助处理的。”太宗皇帝当天就急着召见马周,马周没有及时赶到,太宗皇帝接连派了四个人前去催促。见面以后,太宗皇帝对马周的谈话非常满意,任命他为监察御史。太宗皇帝命令摆上鼓乐庆贺。每一下鼓乐的敲击声,都震惊了众人,大家都知道了这件事。马周任中书令以后,得了糖尿病,一年多也没有治好,一次皇帝到翠微宫,命令选一块好地方给马周建一座住宅,并且派名医和使臣不断去探望马周。皇帝还派人将皇宫里的饭菜送去给马周吃。太宗皇帝还曾经亲自为马周调药,皇太子也经常亲临问安。

文言文齐寇将至

贞观君臣论治(节选): 1.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犹割肉以充腹,腹饱而身毙,君富而国亡。故人君之患,不自外来,常由身出。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朕常以此思之,故不敢纵欲也。

译:(丙午(二十一日),太宗与群臣讨论防盗问题。有人请求设严刑重法以禁盗,太宗微笑着答道:“老百姓之所以做盗贼,是因为赋役繁重,官吏贪财求贿,百姓饥寒交集,所以便顾不得廉耻了。朕主张应当杜绝奢移浪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老百姓吃穿有余,自然不去做盗贼,何必用严刑重法呢!”从此经过数年之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商人旅客可在野外露宿。太宗曾对身边的大臣说:“君主依靠国家,国家仰仗百姓。剥削百姓来奉养君主,如同割下身上的肉来充腹,腹饱而身死,君主富了而国家灭亡。所以君主的忧虑,不来自于外面,而常在于自身。凡欲望多则花费大,花费大则赋役繁重,赋役繁重则百姓愁苦,百姓愁苦则国家危急,国家危急则君主地位不保。朕常常思考这些,所以不敢放纵自己的欲望。”)

2.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 “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

译: (太宗认为兵部郎中戴胄忠诚清正耿直,提升他为大理寺少卿。当时许多候选官员都***冒资历和门荫,太宗令他们自首,否则即处死。没过几天,有***冒被发觉的,太宗要杀掉他。戴胄上奏道:“根据法律应当流放。”太宗大怒道:“你想遵守法律而让我失信于天下吗?”戴胄回答道:“敕令出于君主一时的喜怒,法律则是国家用来向天下人昭示最大信用的。陛下气愤于候选官员 的***冒,所以想要杀他们,但是现在已知道这样做不合适,再按照法律来裁断,这就是忍住一时的小愤而保全大的信用啊!”太宗说:“你如此执法,朕还有何忧虑!”戴胄前后多次冒犯皇上而执行法律,奏答时滔滔不绝,太宗都听从他的意见,国内没有冤案。)

3.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

译: (太宗令封德彝荐举贤才,很长时间没有选荐一个人。太宗质问其原因,答道:“不是我不尽心竭力,而是现在没有奇才!”太宗说:“君子用人如用器物,各取其长处。古时候使国家达到大治的君主,难道是从别的时代去借人才的吗?正应当怪自己不能识别人才,怎么能诬蔑整个时代的人呢?”封德彝羞惭地退下。)

4.二年春正月,上文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换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武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

译:贞观二个年春正月,唐太宗问魏征:“君主怎样做才算明智?又怎样做才会昏庸? ”魏征回答说:“广泛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就会作出明智的决断;仅仅片面地听取单方面的意见,只能作出昏庸的判断。从前尧畅听民意,所以三苗的恶行被他知晓。舜广开四方视听,所以共工、鲧和驩这样的坏人无处隐藏。秦二世毫不怀疑地信任赵高,给自己带来了在望夷宫被赵高的悲剧。梁武帝不加选择地听信朱异,结果让自己遭受在台城被活活饿死的屈辱。隋炀帝片面相信虞世基,落得被部将缢杀在彭城阁的下场。因此,如果君主广泛地听取和吸纳意见与建议,宠臣就不能蒙蔽(雍,堵塞;蔽,蒙蔽)君主,并且下面的信息也会畅通地到达君主。” 唐太宗说:“说得对!”

5.(三年夏四月)甲午,上始御太极殿,谓侍臣曰:“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异。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 为,何必择才也。” 房玄龄等皆顿首谢。故是: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中书侍郎、中书令省审之,给事中、黄门侍郎驳正之。上始申明旧制,由是鲜有败事。

译: 贞观三年夏四月甲午,唐太宗御 驾到太极殿(始,曾经),对一侍大臣说:“中书省和门下省都是非常重要的部门(司,部门),对不妥的诏令都应该提出意见或建议。近来只顺应我的意图,却听不到不同的声音。如果中书省和门下省只是负责传递文书,那么谁不能做呢?何必费心地选用人才呢?”房玄龄等人马上磕头谢罪。从前的做法(惯例)是:所有的国家大事,都由中书舍人各自提出自己的意见,混杂地签署自己的名字,叫“五花判事”。紧接着中书侍郎和中书令进行审查,此后给事中和黄门侍郎可以反驳和纠正中书省的意见。唐太宗方才重申已有的制度,从此很少有破坏规定的事情出现。

6. 乙丑,上问房玄龄、萧曰:“隋文帝何如主也?”对曰:“文帝勤于为治,每临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卫士传餐而食;虽性非仁厚,亦励精之主也。”上曰:“公得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明而喜察;不明则照有不通,喜察则多疑于物,事皆自决,不任群臣。天下至广,一日万机,虽复劳神苦形,岂能一一中理!郡臣既知主意,唯取决受成,虽有有愆违,莫敢谏争,此所以二世而亡也。朕则不然。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有功则赏,有罪则刑,谁敢不竭心力以修职业,何忧天下之不治乎!”因敕百司:“自今诏敕行下有未便者,皆应执奏,毋得阿从,不尽己意。

译:(乙丑(初二),太宗问房玄龄、萧道:“隋文帝作为一代君主怎么样?”回答说:“文帝勤于治理朝政,每次监朝听政,有时要到日落西山时,五品以上官员,围坐论事,卫士不能下岗,传递而食。虽然品性算不上仁厚,亦可称为励精图治的君主。”太宗说:“你们只知其一,未知其二。文帝不贤明而喜欢苛察,不贤明则察事不能都通达,苛察则对事物多有疑心,万事皆自行决定,不信任群臣。天下如此之大,日理万机,虽伤身劳神,难道能每一事均切中要领!群臣既已知主上的意见,便 只有无条件接受,即使主上出现过失,也没人敢争辩谏议,所以到了第二代隋朝就灭亡了。朕则不是这样。选拔天下贤能之士,分别充任文武百官,让他们考虑天下大事,汇总到宰相处,深思熟虑,然后上奏到朕这里。有功则行赏,有罪即处罚,谁还敢不尽心竭力而各司职守,何愁天下治理不好呢!”因而敕令各部门:“今后诏敕文书有不当之处,均应执意禀奏,不得阿谀顺从,不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

7.(六年冬十二月)上谓魏征曰:“为官择人,不可造次。用一君子则君子皆至。用一小人则小人 矣。”对曰:“然。天下未定,则专取其才,不考其行。丧乱既平,则非才行兼备,不可用也。”

译;贞观六年冬十二月,唐太宗对魏征说:“选拔官员,不能轻率和仓促。任用一个君子,所有的君子都愿意前来,而如果任用一个小人,所有的小人都会蜂拥而至。”魏征回答说:“确实是这样。***如国家没有统一,那么就只看人才的才干,而不用权衡品行。如果国家已经安定(丧,死亡;乱,战乱),那么不是德才兼备的人才,就不能使用。”

8.十三年春二月,上既诏宗室群臣袭封刺史,左庶子于志宁以为古今事殊,恐非久安之道,上疏争之。侍御史马周亦上疏,以为:“尧、舜之父犹有朱、均之子。倘有孩童嗣职,万一骄愚,兆庶被其殃,而国家受其败。正欲绝之也,则子文之治犹在;正欲留之也,而栾黡之恶已彰。与其毒害于见(现)存之百姓,则宁使割恩于已亡之一臣,明矣。然则向所谓爱之者,乃谪所以伤之也。臣谓宜赋以茅土,酬其户邑,必有材行,随器授官,使其人得奉大恩,而子孙终其福禄。”

译: 贞观十三年春二月,唐太宗已经下诏书让宗室和一些大臣世袭刺史的职位,左庶子于志宁认为古代和现今情况不同,这样做恐怕不能保持长久的稳定,因此上奏疏表示反对。侍御史马周也上了奏疏,他认为:“尧、舜的父亲还有丹朱、商均那样的不孝子。***如让小孩子继承职位,万一他们娇纵,老百姓就会受到他们的祸害.国家就会遭受损失。想要断绝他们的职位,他们长辈的功劳还在;想要保留他们的职位,他们的罪恶已经明显了。与其祸害现世的广大百姓,不如不向有功 劳的大臣施恩,这是非常明显的道理。这样的话,原来关爱他们的行为,恰好成了伤害他们的行为。臣下认为应该赏赐他们土地和人口,如果确实(必,确实)有才能,就根据能力(器,才能)的大小授予相应的官职,使得本人受到陛下的恩泽,子孙也享有优越的生活。” 会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不愿之国,上表固让,称:“承恩以来,形影相吊,若履春冰,宗戚忧虞,如置汤火。缅惟三代封建,盖由力不能制,因而利之,礼乐节文,多非己出。两汉罢侯置守,蠲除曩弊,深协事宜。今因臣等复有变更,恐紊圣朝纲纪。且后世愚幼不肖之嗣,或抵冒邦宪,自取诛夷,更因延世之赏,致成剿绝之祸,良可哀愍。愿停涣汗之旨,赐其性命之恩。”正碰上司空、赵州刺史长孙无忌等人都不愿意接受世袭职位,上表坚决推辞,表的内容是:“诏令发布以来,感到孤单凄凉,好像行走在春季的薄冰上;宗族(宗,宗族)和亲属(戚,亲戚)忧心忡忡(虞,忧患),如同被放置在火上的汤一样。追忆往昔,只有三代实行分封制,原因大概是因为中央的力量不能控制地方势力,所以因势利导,政令常常不是由中央王朝发出的。两汉废除王侯,设置郡守。消除(蠲,免除)了过去(曩,从前)的弊端,这非常恰当(协,和谐,融洽)。现在因为我们的缘故又有变化,恐怕会扰乱圣唐的制度。而且愚蠢不成器的后代,或者触犯国法,自取灭亡。因为延续几代的赏赐,导致断绝的灾祸,实在是可怜悯的事情。恳请能收回成命(涣,离散),恩赐子孙们性命。”无忌又因子妇长乐公主固请于上,且言:“臣披荆棘事陛下,今海内宁一,奈何弃之外州,与迁徙何异。”上曰:“割地以封功臣,古今通义,意欲公之后嗣辅朕之子孙,共传永久。而公等乃复发言怨望,朕岂强公等以茅土邪!”庚子,诏停世封刺史。长孙无忌又通过儿媳长乐公主坚决向唐太宗请求,他还说:“我排除千难万阻为陛下效力,现在天下太平,为什么要被任命到外地?这和迁徙没有什么分别。”唐太宗说:“天子把土地分封给有功的大臣,这是古今共同的做法。目的是为了让你的后代辅佐我的子孙,共同把***永恒的基业传继下去。但你们却表示不能接受,我怎么会强迫你们接受呢?”庚子日,唐太宗下诏停止世代封袭 刺史的制度。

9.十六年夏四月壬子,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呼?”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

译:贞观十六年夏四月壬子,唐太宗对谏议大夫褚遂良说:“你还在兼任起居郎,我可以看看你记录的起居注吗?”褚遂良回答说:“史官(此指起居郎)笔录君主的言行,详细地(备,详细)记载君主的善与恶,大概君主因此不敢有不良的言行,还没听说过君主自己看阅起居注的先例。”唐太宗说:“我有不妥的地方,你也要如实记载下来吗?”褚遂良回答说:“我的本职工作是如实笔录陛下言行,不敢不记载不妥的地方。”黄门侍郎刘洎说:“***使褚遂良不记载,天下人都会记载。”唐太宗说:“确实是这样。”

10. 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文贞公魏征薨。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译:贞观十七年春正月戊辰,郑国公魏征去世(诸侯之死称为“薨”)。唐太宗常常思念他(不已,不停),他对近侍的大臣们说:“人们用铜制作镜子,可以用来端正仪容。把历史当作镜子,可以明白人世的兴盛衰落的规律。君主把臣下作为镜子,可以知晓自己的得和失。”魏征离开人世(没,指死亡),我就少了一面镜子。

11.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己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呼?”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

译:贞观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唐太宗御驾翠微殿,问近侍的大臣:“自古以来的帝王即使统一了中原,也不能使周边的少数民族归服。我的才能不如古人,但所取得的成就却超过他们,我自己不清楚具体原因,大家敞开心扉尽情说说你们的看法吧!”大臣们都说:“陛下的功劳德行像天和地那样广大,我们无 法说清楚。”唐太宗说:“你们的答案不正确(然,正确)。我能做到这样的原因,只在五个方面。自古以来,帝王纷纷忌妒比自己强的人,而我一旦发现别人的优点,就好像自己拥有这些优点(善,优点)一样高兴。对优秀人才来说,他们的品德和才干往往不能兼备,我常常忽略他们的缺点,而使用他们的长处。帝王(人主,帝王)在提拔任用贤才的时候,往往巴不得把他们揣在怀里;而退弃无能之辈的时候,恨不得把他们通通推到山沟里。而我见到贤才就会敬重他们,遇到无能之辈就怜惜他们,两类人都能各自找到自己的位置。君主们往往厌恶鲠直坦率的大臣,明里暗里地处死他们,没有哪朝哪代不是这样。我登基以来,满朝都是鲠直坦率的大臣,从来没有贬退斥责(黜,贬退)过他们。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华夏族,却轻视少数民族,只有我能做到平等地爱护他们,所以各个周边民族都像依赖(依,依赖)亲生父母一样依赖我(种落,族)。这五个方面,就是我成就今天事业的原因。唐太宗回头对褚遂良说:“你曾经担任过史官,像我方才说的一番话,符合实际情况吗?”褚遂良回答说:“陛下博大宽广的德行记载不完(胜,尽),却单单对以上五个方面满意(与,赞许),陛下真的过于谦虚了。”

杨名时文言文

1. 《齐寇将至》翻译

齐国军队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前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

齐寇将至使者回报说:“齐军已经迫近了,城里的百姓们都很恐慌。”使者的话刚说完,宋王左右的 亲信们纷纷对宋王说:“这真叫做肉里自己生出了虫子,纯粹是无中生有啊!我们宋国这样 强大,齐国兵力又那样弱,哪会象他说的这样呢?”宋王听了这些,勃然大怒,屈斩了使者 。?

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不料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这样,一连屈 杀了三个使者。?后来,又派了一个人前去侦察,果然齐军迫近,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就在这时,使者遇见 了他的哥哥。哥哥问:“国难当头,危在旦夕,你这是往哪儿去呢?”弟弟回答说:“我奉 大王之命,前去侦察敌情。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性恐慌到如此地步!如今我很担心, 前几个使者都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处死。现在,我据情实报是死,不据情实报,恐怕也是 死,你看怎么好呢?”他哥哥说:“既然据情实报,会比别人先死;不如谎报,在齐军破城 之前,先行逃走。”?

于是,这个使者报告宋王说:“连齐军影子也看不见,谁也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百姓人 心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他左右的亲信们都说:“前几个使者真是该死!”宋 王便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

不久,齐军打来,宋王惊慌失措,只好跳上车去,赶快逃命.那个使者,早已逃到其他国家,做了富翁。?

2. 齐寇将至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齐寇将至① 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②。

使者还曰:“齐寇近矣,国人恐矣③ 。”左右皆谓宋王曰:“此所谓肉自至虫者也④。

以宋之强,齐兵之弱,恶能如此⑤? ”宋王因怒诎杀之⑥,又使人往视齐寇,使者报如前,宋王又怒诎杀之。如此者三。

其后 又使人往视。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⑦?”其弟 曰:“为王视齐寇,不意齐近而国人恐如此也⑧,今又私患向之先视齐寇者⑨,皆以‘ 寇之近也’报而死,今也报其情死,不报其情又恐死,将若何?”其兄曰:“如报其情,有 且先夫死者死,先夫亡者亡⑩。”于是报于王曰:“殊⑾不知齐寇之所在,国人甚安。”

王 大喜。左右皆曰:“向之死者宜⑿矣。”

王多赐之金。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此人得以富 于⒀他国。

注释 ①选自《吕氏春秋 °雍塞》。②候:侦察。

③国:国都。④至:一本作“生”。

这句意思是 :这真叫做肉里自己生出了虫子。比喻无中生有。

⑤恶:怎么。⑥诎:同“屈”,冤枉。

⑦ 安适:到哪儿去。⑧不意:不料。

⑨私患:自己担心。⑩此句不通,疑有误。

“先夫亡者亡 ”前面宜有“不若”二字。 ⑾殊:都,完全 ⑿宜:好 ⒀于:在 译文 齐国军队进攻宋国,宋王派人前去侦察齐军入侵到了什么地方。

使者回报说:“齐军已经迫近了,城里的百姓们都很恐慌。”使者的话刚说完,宋王左右的 亲信们纷纷对宋王说:“这真叫做肉里自己生出了虫子,纯粹是无中生有啊!我们宋国这样 强大,齐国兵力又那样弱,哪会象他说的这样呢?”宋王听了这些,勃然大怒,屈斩了使者 。

宋王又另派人前去***。不料回报和第一个一样,宋王又恼怒地把他屈杀了。

这样,一连屈 杀了三个使者。 后来,又派了一个人前去侦察,果然齐军迫近,百姓们惶惶不可终日。

就在这时,使者遇见 了他的哥哥。哥哥问:“国难当头,危在旦夕,你这是往哪儿去呢?”弟弟回答说:“我奉 大王之命,前去侦察敌情。

想不到齐军离城这样近,百性恐慌到如此地步!如今我很担心, 前几个使者都因为回报齐军迫近而被处死。现在,我据情实报是死,不据情实报,恐怕也是 死,你看怎么好呢?”他哥哥说:“既然据情实报,会比别人先死;不如谎报,在齐军破城 之前,先行逃走。”

于是,这个使者报告宋王说:“连齐军影子也看不见,谁也不知道他们在什么地方,百姓人 心十分安定。”宋王听了,非常高兴。

他左右的亲信们都说:“前几个使者真是该死!”宋 王便赏赐了这个使者很多金子。 不久,齐军打来,宋王惊慌失措,只好跳上车去,赶快逃命。

那个使者,早已逃到其他国家,做了富翁。 启示 作为领导者,应听取正确的建议,否则,问题会愈积愈多,最后覆水难收。

3. 关于宋江的文言文原文

真实的宋江在历史上有过短短的一些描述.1、《宋史·侯蒙传》载:“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2、《宋史·徽宗纪》:“宣和三年二月……方腊陷处州,淮南盗宋江等犯淮阳军,遣将讨捕;又犯京东、江北,入楚、海州界,命知州张叔夜招讨之.”3、《张叔夜传》:“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所向.贼径趋海濒,劫巨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踞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禽其副贼,江乃降.”。

4. 长孙道生传>>和明.何良俊的原文和翻译

魏书.长孙道生传长孙嵩长孙道生 长孙嵩,代人也,太祖赐名焉.父仁,昭成时为南部大人.嵩宽雅有器度,年十四,代父统军.昭成末年,诸部乖乱,苻坚使刘库仁摄国事,嵩与元他等率部众归之. 刘显之谋难也,嵩率旧人及乡邑七百余家叛显走,〔二〕将至五原.时寔君之子,亦聚众自立,嵩欲归之.见于乌渥,称逆父之子,劝嵩归太祖.嵩未决,乌渥回其牛首,嵩僶俛从之.见太祖于三汉亭.太祖承大统,复以为南部大人.累著军功.后从征中山,除冀州刺史,赐爵钜鹿公.历侍中、司徒、相州刺史,封南平公,所在著称.太宗即位,与山阳侯奚斤、北新侯安同、白马侯崔宏等八人,坐止车门右,听理万几,故世号八公. 晋将刘裕之伐姚泓,太宗***嵩节,督山东诸军事,传诣平原,缘河北岸,列军次於畔城.军颇失利.诏***裕道,裕於舟中望嵩麾盖,遗以酃酒及江南食物,嵩皆送京师.诏嵩厚答之.又敕简精兵为战备,若裕西过者,便率精锐南出彭沛,如不时过,但引军随之.彼至崤陕间,必与姚泓相持,一死一伤,众力疲弊.比及秋月,徐乃乘之,则裕首可不战而悬.於是叔孙建等寻河趣洛.遂入关.〔三〕嵩与建等自成皋南济,晋诸屯戍皆望尘奔溃.裕克长安,嵩乃班师. 太宗寝疾,问后事於嵩,嵩曰:「立长则顺,以德则人服.今长皇子贤而世嫡,天所命也,请立.」乃定策禁中.於是诏世祖临朝监国,嵩为左辅.世祖即位,进爵北平王,司州中正.诏问公卿,赫连、蠕蠕征讨何先.嵩与平阳王长孙翰、司空奚斤等曰:「赫连居土,未能为患,蠕蠕世为边害,宜先讨大檀.及则收其畜产,足以富国;不及则校猎阴山,多杀禽兽,皮肉筋角,以充军实,亦愈於破一小国.」太常崔浩曰:「大檀迁徙鸟逝,疾追则不足经久,大众则不能及之.赫连屈丐,土宇不过千里,其刑政残虐,人神所弃,宜先讨之.」尚书刘洁、武京侯安原请先平冯跋.〔四〕帝默然,遂西巡狩.后闻屈丐死,关中大乱,议欲征之.嵩等曰:「彼若城守,以逸代劳,大檀闻之,乘虚而寇,危道也.」帝乃问幽微於天师寇谦之,〔五〕谦之劝行.杜超之赞成之,〔六〕崔浩又言西伐利.嵩等固谏不可.帝大怒,责嵩在官***,使武士顿辱.寻迁太尉.久之,加柱国大将军. 自是,舆驾征伐,嵩以元老多留镇京师,坐朝堂,平断刑狱.薨,年八十.諡曰宣王.后高祖追录先朝功臣,以嵩配飨庙庭. 子颓,善骑射,弯弓三百斤.袭爵,加侍中、征南大将军.有罪,黜为戍兵,后复爵.薨,諡曰安王. 子敦,字孝友,位北镇都将.坐黩货,降为公.高宗时,自颂先世勋重,〔七〕复其王爵.薨,諡简王. 子道,字念僧,袭爵.久之,随例降为公,位右卫将军.卒,諡慎. 子悦,袭爵.建义初,复本王爵,寻降为公.位光禄少卿.卒,赠司空. 长孙道生,嵩从子也.忠厚廉谨,太祖爱其慎重,使掌几密,与贺毗等四人内侍左右,出入诏命.太宗即位,除南统将军、冀州刺史.后取人美女以献太宗,切责之,以旧臣不加罪黜. 世祖即位,进爵汝阴公,〔八〕迁廷尉卿.从征蠕蠕,与尉眷等率众出白黑两漠间,大捷而还.世祖征赫连昌,道生与司徒长孙翰、宗正娥青为前驱,遂平其国.昌弟定走保平凉,刘义隆遣将到彦之、王仲德寇河南以救定.诏道生与丹阳王太之屯河上以御之.遂诱义隆将檀道济,邀其前后,追至历城而还.除司空,加侍中,进封上党王.薨,年八十二.赠太尉,諡曰靖. 道生廉约,身为三司,而衣不华饰,食不兼味.一熊皮鄣泥,数十年不易,时人比之晏婴.第宅卑陋,出镇后,其子弟颇更修缮,起堂庑.道生还,叹曰:「昔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强寇尚游魂漠北,吾岂可安坐华美也!」乃切责子弟,令毁宅.其恭慎如此.世祖世,所在著绩,每建大议,多合时机.为将有权略,善待士众.帝命歌工历颂群臣,曰:「智如崔浩,廉如道生.」及年老,颇惑其妻孟氏,以此见讥.与从父嵩俱为三公,当世以为荣. 子抗,〔九〕位少卿,早卒. 抗子观,少以壮勇知名,后袭祖爵上党王.时异姓诸王,袭爵多降为公,帝以其祖道生佐命先朝,故特不降.以征西大将军、***司空、督河西七镇诸军,讨吐谷浑.部帅拾寅遁藏,焚其所居城邑而还.高祖初,拜殿中尚书、侍中.吐谷浑又侵逼,复***观司空讨降之.后为征南大将军.薨,諡曰定.葬礼依其祖靖王故事,陪葬云中金陵. 子冀归,六岁袭爵,降为公.高祖以其幼承家业,赐名稚,字承业.稚聪敏有才艺,虚心爱士.为前将军,从高祖南讨,授七兵尚书、太常卿、右将军. 世宗时,侯刚子渊,稚之女婿.刚为元叉所厚,故稚骤得转进.出为抚军大将军,领扬州刺史,***镇南大将军,都督淮南诸军事.萧衍将裴邃、虞鸿袭据寿春,稚诸子骁果,邃颇难之,号曰「铁小儿」.诏河间王琛总众援之.琛欲决战,稚以雨久,更须持重.琛弗从,遂战,为贼所乘,稚后殿.初,稚既总强兵,久不决战,议者疑有异图.朝廷重遣河间王琛及临淮王彧、尚书李宪等三都督外声助稚,内实防之. 会鲜于修礼反於中山,以稚为大都督北讨.寻以本使达邺城.诏稚解行台,罢大使,遣河间王琛为大都督,郦道元为行台.稚遣子子裕奉表,称与琛同在淮南,俱当国难,琛败臣全,遂生私隙.且临机夺帅,非算所长.书奏,不纳.琛与稚前到呼沱,稚未欲战,而琛不从.行达五鹿,为修礼邀击,琛不赴之.贼总至,遂大败。

5.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答案:解析:1.D(“尝”解释为“经历”。)

2.D(A项“鼓吹”意为“传播,宣扬”;B项“树立”意为“建树,成就”;C项“爱惜”意为“珍惜,珍视”;D项“所以”表示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 3.B(A项前一个“于”是介词,表处所,译为“在”;后一个“于”也是介词,表比较,译为“比”。

B项两个“其”均为副词,表示反问,译为“难道”。C项前一个“以”是连词,表原因,译为“由于”;后一个“以”是介词,译为“用”。

D项前一个“然”是连词,表转折,译为“可是”;后一个“然”是代词,译为“这样”。) 4.C(①⑥表现的不是杜甫的高谈阔论、不切实际。)

5.A(文中没有谈到“屡试不中第”的内容。) 6.(1)私下担心会死在野外,希望皇上同情我、怜悯我。

(2)可是皇上从这以后就不太重用他了。

1. 求翻译古文

祥符中,禁火。

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 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一个“一举而三役济”的故事。大意是:贞宗年间,内宫失火,楼榭亭台,付之一炬。

贞宗命晋国公丁渭修葺宫廷。丁***取了“挖沟取土,解决土源;引水入沟,运输建材;废土建沟,处理垃圾”的施工方案,不仅“省费以亿方计”不定期大大缩短了工期 丁谓的事,原文是:祥符中,禁火。

时丁晋公主营复宫室,患取土远,公乃令凿通衢取土,不日皆成巨堑。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

事毕,却以斥弃瓦砾灰尘壤实於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译文:祥符年间,宫中失火.丁晋公奉命修缮被烧毁的宫室,但是取土很远是个困难,丁晋公就命令工匠在大街上挖土.没过几日,大街就成了深沟.丁晋公命令工匠将汴河河水引进沟中,再用很多竹排和船将修缮宫室要用的材料顺着沟中的水运进宫中.宫殿修完后,再将被烧毁的器材和多出来建筑材料填进挖出来得深沟里,重新将街道填出来了.这一举做了三件事,节省下来的钱超过了亿万 。乃决汴水入堑中,引诸道竹木排筏及船运杂材,尽自堑中入至宫门。

事毕,却以斥弃瓦 砾灰尘壤实於堑中,复为街衢。一举而三役济,计省费以亿万计。

2. 文言文杨秉字叔节翻译

原文:杨秉字叔节,大儒杨震中子,少传父业,兼明《京氏易》,博通书传,常隐居教授。

年四十余,乃应司空辟,拜侍御史,频出为豫、荆、徐、兖四州刺史,迁任城相。自为刺史、二千石,计日受奉,余禄不入私门。

故吏赍钱百万遗之,闭门不受。以廉洁称。

桓帝即位,以明《尚书》征入劝讲,拜太中大夫、左中郎将,迁侍中、尚书。帝时微行,私过幸河南尹梁胤府舍。

是日,大风拔树,昼昏,秉因上疏谏曰: 臣闻瑞由德至,灾应事生。传曰:“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天不言语,以灾异谴告,是以孔子迅雷风烈必有变动。《诗》云:“敬天之威,不敢驱驰。”

***,出入有常,警跸而行,静室而止,自非郊庙之事,则銮旗不驾。故《诗》称“自郊徂宫”,《易》曰“王***有庙,致孝享也”。

诸侯如臣之家,《春秋》尚列其诫,况以先王法服而私出游!降乱尊卑,等威无序,侍卫守空宫,绂玺委女妾,设有非常之变,任章之谋,上负先帝,下悔靡及。臣奕世受恩,得备纳言,又以薄学,充在讲劝,特蒙哀识,见照日月,恩重命轻,义使士死,敢惮摧折,略陈其愚。

帝不纳。秉以病乞退,出为右扶风。

太尉黄琼惜其去朝廷,上秉劝讲帷幄,不宜外迁,留拜光禄大夫。是时,大将军梁冀用权,秉称病。

六年,冀诛后,乃拜太仆,廷太常。 延熹三年,白马令李云以谏受罪,秉争之不能得,坐免官,归田里。

其年冬,复征拜河南尹。先是中常侍单超弟匡为济阴太守,以臧罪为刺史第五种所劾,窘急,乃赂客任方刺兖州从事卫羽。

事已见《种传》。及捕得方,囚系洛阳,匡虑秉当穷竟其事,密令方等得突狱亡走。

尚书召秉诘责,秉对曰:“《春秋》不诛黎比而鲁多盗,方等无状,衅由单匡。刺执法之吏,害奉公之臣,复令逃窜,宽纵罪身,元恶大憝,终为国害。

乞槛车征匡考核其事,则奸慝踪绪,必可立得。”而秉竟坐输作左校,以久旱赦出。

会日食,太山太守皇甫规等讼秉忠正,不宜久抑不用。有诏公车征秉及处士韦著,二人各称疾不至。

有司并效秉、著大不敬,请下所属正其罪。尚书令周景与尚书边韶议奏:“秉儒学侍讲,常在谦虚;著隐居行义,以退让为节。

俱征不至,诚违侧席之望,然逶迤退食,足抑苟进之风。夫明王之世,必有下召之臣,圣朝弘养,宜用***之礼。

可告在所属,喻以朝庭恩意。如遂不至,详议其罚。”

于是重征,乃到,拜太常。 五年冬,代刘矩为太尉。

是时,宦官方炽,任人及子弟为官,布满天下,竞为贪*,朝野嗟怨。秉与司空周景上言:“内外吏职,多非其人,自顷所征,皆特拜不试,致***纵恣,怨讼纷错。

旧典,中臣子弟不得居位秉势,而今枝叶宾客布列职署,或年少庸人,典据守宰,上下忿患,四方愁毒。可遵用旧章,退贪残,塞灾谤。

请下司隶校尉、中二千石、二千石、城门五营校尉、北军中候,各实核所部,应当斥罢,自以状言,三府廉察有遗漏,续上。”帝从之。

于是秉条奏牧守以下匈奴中郎将燕瑗、青州刺史羊亮、辽东太守孙喧等五十余人,或死或免,天下莫不肃然。 时,郡国计吏多留拜为郎,秉上言三署见郎七百余人,帑臧空虚,浮食者众,而不良守相,欲因国为池,浇濯衅秽。

宜绝横拜,以塞觊觎之端。自此终桓帝世,计吏无复留拜者。

七年,南巡园陵,特召秉从。南阳太守张彪与帝微时有旧恩,以车驾当至,因傍发调,多以入私。

秉闻之,下书责让荆州刺史,以状副言公府。及行至南阳,左右并通奸利,诏书多所除拜。

秉复上疏谏曰:“臣闻先王建国,顺天制官。太微积星,名为郎位,入奉宿卫,出牧百姓。

皋陶诫虞,在于官人。顷者道路拜除,恩加竖隶,爵以货成,化由此败,所以俗夫巷议,白驹远逝,穆穆清朝,远近莫观。

宜割不忍之恩,以断求欲之路。”于是诏除乃止。

时,中常侍侯览弟参为益州刺史,累有臧罪,暴虐一州。明年,秉劾奏参,槛车征诣廷尉。

惶恐,道***。秉因奏览及中常侍具瑗曰: 臣案国旧典,宦竖之官,本在给使省闼,司昏守夜,而今猥受过宠,执政操权。

其阿谀取容者,则因公褒举,以报私惠;有忤逆于心者,必求事中伤,肆其凶忿。居法王公,富拟国家,饮食极肴膳,仆妾盈纨素,虽季氏专鲁,穰侯擅秦,何以尚兹!案中常侍侯览弟参,贪残元恶,自取祸灭,览顾知衅重,必有自疑之意,臣愚以为不宜复见亲近。

昔懿公刑邴歜之父,夺阎职之妻,而使二人参乘,卒有竹中之难,《春秋》书之,以为至戒。盖郑詹来而国乱,四佞放而众服。

以此观之,容可近乎?览宜急屏斥,投畀豺虎。若斯之人,非恩所宥,请免官送归本郡。

书奏,尚书召对秉掾属曰:“公府外职,而奏劾近官,经典汉制有故事乎?”秉使对曰:“《春秋》赵鞅以晋阳之甲,逐君侧之恶。传曰:'除君之恶,唯力是视。

'邓通懈慢,申屠嘉召通诘责,文帝从而请之。汉世故事,三公之职无所不统。”

尚书不能诘。帝不得已,竟免览官,而削瑗国。

每朝廷有得失,辄尽忠规谏,多见纳用。 秉性不饮酒,又早丧夫人,遂不复娶,所在以淳白称。

尝从容言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八年薨,时年七十四,赐茔陪陵。

子赐。

3. 西游记的主要人物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主要人物:唐僧唐僧,俗姓陈,小名江流儿,法号玄奘,号三藏,被唐太宗赐姓为唐。

为如来佛祖第二***金蝉长老投胎。他是遗腹子,由于父母凄惨、离奇的经历,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在金山寺出家,最终迁移到京城的著名寺院中落户、修行。

唐僧勤敏好学,悟性极高,在寺庙僧人中脱颖而出。最终被唐太宗选定,与其结拜并前往西天取经。

在取经的路上,唐僧先后收服了三个徒弟: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并取名为:悟空(菩提老祖所取,唐僧赐别号行者)、悟能、悟净,之后在三个徒弟和白龙马的辅佐下,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

为人诚实善良,一心向佛,慈祥,胆小怕事,迂腐,鉴别能力差。孙悟空孙悟空又名孙行者、悟空、外号美猴王、号称“齐天大圣”。

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灵石孕育,为寻求长生之道,独自漂洋过海,历经八九载,学会了讲人言、行人礼,跋山涉水,在西牛贺洲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拜菩提老祖为师,习得地煞数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又作筋斗云)本领。自封为齐天大圣,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无法行动。

五百年后唐僧西天取经,路过五行山,揭去符咒,才救下孙悟空。孙悟空感激涕零,经***菩萨点化,拜唐僧为师,同往西天取经。

取经路上,孙悟空降妖除怪,屡建奇功,然而三番两次被师傅唐僧误解、驱逐。终于师徒四人到达西天雷音寺,取得真经。

最终修得正果,封为“斗战胜佛”。为人坚持正义、嫉恶如仇,勇敢好斗、勇往直前,机智灵活,执著略带倔强,但有些自恋自大。

神通初成的孙悟空先后大闹地府与天宫,后被天界招安,封为弼马温。因感觉职位低而返回花果山自封为齐天大圣并迫使天庭承认该封号。

因醉酒闹天宫,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吃太上老君的金丹,炼成了金刚之躯,阴差阳错间在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中炼就火眼金睛。之后大闹天宫,十万天兵天将对其围剿亦不能将其打败,后来在与如来佛祖的斗法中失利,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悔过自新。

经观音菩萨点化,被唐僧救出,法号行者,保护唐僧西天取经。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后,最后取得真经修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孙悟空生性聪明、活泼、忠诚、嫉恶如仇,在中国民间文化中成为了机智与勇敢的化身,中国人将它奉为神明。猪八戒又名猪刚鬣、猪悟能。

原为天宫中的“天蓬元帅”,掌管天河水府。因调戏霓裳仙子(西游记中嫦娥并非一人)惹怒玉帝,被罚下人间。

但错投了猪胎,成了一只野猪,修炼成精,长成了猪脸人身的模样。在高老庄抢占高家三**高翠兰,被孙悟空降伏,跟随唐僧西天取经。

最终得正果,封号为“净坛使者”。为人好吃懒做,憨厚,胆小,且贪图小便宜、好色,但他又是温和善良的,而且富有人情味。

[4] 它咬杀母猪,打死群彘,又招赘到福陵山云栈洞的卵二姐(凤凰生的一个死卵,因灵气强大幻化成妖),想不到一年卵二姐却死了,只留下一个洞府给他。至此栖身云栈洞,自称“猪刚鬣”。

唐僧西去取经路过高老庄,在云栈洞与孙悟空大战,听说唐僧之名,前去拜见。被唐僧收为二徒弟后,为让其继续戒五荤三厌,唐僧给他起了个别名叫“八戒”。

八戒从此成为孙悟空的好帮手,一同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沙悟净又名沙和尚。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受万箭穿心之苦。

后被唐僧师徒收服,负责牵马。得成正果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为人忠厚老实、任劳任怨却毫无主见。内容就是师徒四人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取得真经,修成了正果。

满意望***纳,O(∩_∩)O谢谢。

4. 如何加强小学阶段文言文的教学——教学《杨氏之子》有感(五年级 章

新课标在小学阶段入选了一些文言文,这些文言文大多是短小精悍,文质兼美,诵读爽口的名篇。

不过,对初涉文言文的小学生来讲。学习的难度还是比较大的。

那么为何才能使学生爱学,易学,形成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收到有效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从“激读、悟、拓”上着眼。这学期我上了第十课《杨氏之子》深有体会,下面就这四个字谈点体会。

一、“激”发感情,培养兴趣。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推动学生求知欲的动力。

对初学文言文的学生,教学重点应放在学生的情趣上。因为他们刚接触文言文,有一定新鲜感和好奇心。

由此要摒弃畏难情绪,从而产生强有力的求知欲望。在教学过程中,我抓住了预习课文这一关,精心安排预习要求,对程度不一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学习优秀的学生在完成预习的任务后,能更深入地学习。

预习对每一位而言都是必修课,通过预习扫清生词和不理解词语的障碍。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提出自己在预习碰到的疑难问题。

我的做法是:通过预习,谁能讲清楚文章的大概内容,在课堂交流、点评,并设奖项。因此,学生的情绪十分高涨,查资料,电脑上网,图书室查有关读物,通过多次活动,学生学习兴趣很浓都想一显身手,展示自己,在此同时,我还让学生自由组合,根据文本内容进行表演,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演艺技能,加深文本内容的理解,从而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精读文本,其义自见。朱熹说过:“学者观书,务须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读一字,不可少读一字。”

不可多读一字,不可倒读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读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新课标中也明确提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效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感情。”

因此,对文言文的教学着重点应放在熟读、记诵上,以求通过诵读调动学生联想和想象。从而使学生身临历史情境,直入文本深处,与作者进行面对面沟通与交流,产生灵感与共鸣,从而更深层次上感悟文本,感悟人生。

我的做法主要通过默读,听读、跟读、齐读、散读和熟读等环节促使走进文本,深入本文,感悟文本,在这里我认为跟读很重要,因为文言文与白话文有所区别,不能句短而含意深刻,一旦读得不好,会出现破句,造成语意不解,闹出笑话,因此我在教学《杨氏之子》时,首先自己范读两遍,让学生听记哪些地方应停顿,哪些地方读音有变化,然后抽生讲师点评。最后由教师指导读,学生跟读,这样一来,学生就会在准确反复的跟读中,对文言文的音韵、节奏、停顿以及文意的感悟上逐渐加深。

三、感悟内涵,触境生情。教学不是知识的简单灌输,而是通过知识的学习,点燃学生创造的“火把”;不是一味的教师提问,而是学生主动质疑;不是简单地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而是让学生主动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我在教学过程中***用大胆放手,让学生讲,根究文章中的注释,借助词语手册,由学生翻译文言文,碰到疑难之处,老师加以点拨,因此学生劲头很足。由于文言文中文言 词很多,如:之、其、曰君、乃“等等。

学生一时很难搞懂,我就借助白话文作比较,让学生领悟文言文的精妙之处,通过教学,大部分学生能说出文本大概意思,有的学生还有一定的创造性,《杨氏之子》与我们的生活比较接近,因此学生理解起来还是算教容易。四、拓展思路、融会贯通。

新课标在每一个单元中都安排了拓展延伸的内容,这就意味着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要求文本,还应在此基础上加强拓展性的训练,让学生在掌握文本知识的基础上加以灵活运用知识去解决我们学习中的实际困难,展开想象的翅膀,去寻找文本更深刻的内涵,比如《杨氏之子》一文中,孔君平对姓杨名自说的一番话,如果换作是你,你会怎样应对孔君平?又比如你是孔君平,你又会对姓杨孩子的话如何评价或会产生怎样的态度?在课堂上,我把这些问题提出来,教室内举手的同学络绎不绝,看法各异,这样既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又加深了对文本更深层意思的理解,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杨氏之子的语言应对能力和卓越的智慧。总而言之,小学文言文的教学对我来说还是只是刚刚开始,还需要不断探索,寻求方法,真正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的方法,促使他们能更好地去理解文言文运用文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