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贤虎变愚不测 当年颇似寻常人典故,大贤虎变愚不测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11 0
  1. 李白写蜀道难的源流?拜托各位了 3Q
  2. 将进酒诠释了盛唐气象的诗句
  3. 李白的诗句有
  4. 有形容钓鱼人的诗句吗
  5. 做人做事底线文言文
  6. 什么叫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觉悟《道德经》,藏巧于拙、用晦而明

《道德经》云: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释义:古时善于行“道”的人,见解微妙而且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所能了解的。正因为他深藏不露无法了解,所以只好勉强用下面一些比喻来将他描述:他的小心谨慎啊,就像冬天赤脚涉水过河时那样逡巡不前;他的警觉戒备啊,就好像居于强邻的包围之中,不得不时时警惕万分;他的拘谨严肃啊,就像在做客一样;他的融合可亲啊,就好像正在消融的冰;他的醇厚质朴啊,就像没有雕琢过的原木;他的旷远豁达啊,就像空旷的山谷一样;他的浑厚宽容啊,就像浑浑浊浊的江河大流一样。谁能在动荡中静止下来,在安静中慢慢变得澄清?谁能在安定中变动起来,使其慢慢显出生机?保持上述道的要义的人,不肯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大贤虎变愚不测 当年颇似寻常人典故,大贤虎变愚不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老子称赞得道之人的“微妙玄通,深不可识”,是因为他们掌握了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懂得运用普遍规律来处理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因得道之人具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很强的静定功夫。他们表面上清静无为,而实质上蕴藏着极大的潜能,他们极富创造性,只是不愿显山露水。他们静谧幽深,难以测识。因而得道之士的精神境界,要远远超出一般人所能理解的水平。

为了使人们能深刻领悟“道纪”之人的情貌特征,老子就得道之人的特征作了概括:

一是“豫兮若冬涉川”。豫,原是野兽的名称,性好疑虑。豫兮,引申为迟疑慎重的意思。涉川,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的每一步行动都是无比警惕、小心的,就如同冬天赤脚过河一样小心谨慎。众所周知,在冬天沿着冰面过河是十分危险的行为,稍有不慎就会滑倒,甚至掉进冰窟里丢掉性命。得道之人,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都会表现出谨慎的态度,就如同冬天涉河一般。

二是“犹兮若畏四邻”。犹,小心、犹豫的样子。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好像畏惧自己的邻居一样,在日常生活中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不逾越常规;制止自己的行动使之不嚣张放肆,干扰邻居的生活。人是群居动物,得道之人也是人,他们不可能脱离社会生活而存在,他们要生存就必须与周围的人建立密切的联系,离群索居不是真正的得道之人,当他们和周围的人进行交流的时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矛盾,处理矛盾的过程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观和处世哲学,因而周围的邻居对其评价的高低是至关重要的,它最能反映一个人的道德水平。

三是“俨兮其若客”。俨,庄严肃穆的样子。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无论在什么场合、什么情形之下,都会把自己摆在客人的位置上,小心谨慎、严肃认真地对待人和事,而不会随随便便地对待日常生活问题。从生命的本质意义上来讲,每个人都是人生路途上的匆匆过客,都是大自然的普通客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样,不能超越生和死,这是“大道”的必然规律,得道之人和大道同步,他们以谦逊的心态做客人,严肃认真地对待日常生活琐事,这和世间的庸人有着本质区别,庸人总是以大自然的主人自居,势必以尊贵的态度来对待自己,而以骄纵的态度对待自然。庸俗之人以损害自然为代价来满足自己的私欲,最后也必将以毁灭自己而结束。老子主张以客人般的身份,来度过自己的一生,而不是以主宰者的身份肆意妄为。

四是“涣兮其若凌释”。涣,涣散;释,消解,形容冰解冻的情形,比喻得道之人从自己的欲望、梦想、抱负、追求、知识等重负中解脱出来,回复为本我,就会有难以言表的轻松。愉悦、悠然自得。这种感觉就像是冰封了一个冬季的河水,在春风的吹拂下慢慢消融,是一种轻松惬意的感觉。得道者之所以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因为他们懂得如何释放自己,老子把得道者的觉悟恰当地比喻为冰消雪融,从而焕发出自然的勃勃生机;从得道者自身而言,他们能冲破束缚完成自我解脱,不执着于一事一物,了无牵挂,自然也就逍遥自在。

五是“敦兮其若朴”。敦,内在端庄、厚重;外在朴素、自然。整句话的意思是:得道之人能以其端庄厚实的本质,轻易地抵御外界的干扰和诱惑,因而表现出返璞归真的外在形象。敦厚实在的品格是人类社会一直所提倡和赞颂的,简单朴素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类社***提倡的。人们常常用浑金璞玉来形容那些不炫耀、敦厚朴实的人,因而得道之人就如同浑金璞玉,既具有真材实料,又默默无闻。

六是“旷兮其若谷”。旷,开阔、宽广;谷,比喻像山谷一样虚空。全句的意思是:得道之人心胸辽阔,就如同山谷一般空虚高深。他们能够藏污纳垢、包容万物,无所谓仇恨,也无所谓感恩,因为没有亲戚和仇敌的概念,心中就自然充满了友善,这一点和没能体悟“大道”的人有着本质的不同,没领悟大道的人喜欢洁净而厌恶污秽,有分别就有烦恼和祸患。得道之人处污秽无所谓污秽,处清洁无所谓清洁,与外在世界浑然一体,他也就无所谓痛苦、烦恼、祸患和灾难了。没有了这些分别,他因而也就显得自在无为、随心所欲了。

七是“混兮其若浊”。混,混同;浊,混浊。得道之人是清醒的。清醒的最高境界,是使内心明净,与污浊的世界同为一体。

八是“澹兮其若海”。澹,淡泊,宁静。得道之人心境淡泊,如江海一样浑厚。

九是“飂兮若无止”。飂,高风,形容形迹飘逸。老子在这里希望人能在动荡中静止下来,这就是清静无为的思想。

只有觉悟自己的缺陷、空白才有空间、才有未来、才有发展。得道之人微而不显、含而不露,高深莫测。为人处世从不自满、高傲,善于去故更新。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不象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

得道者静谧幽深,难以测试,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表面上,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道的变化规律。

学画的人、习武的人、学哲学的人都是如此。老子正是从自然中体悟出大道的存在,老子是一个思想者,但他首先是一个阅读者,阅读自然,天地雨露溪谷水玄牝橐龠,万物万象。

古人云:"鹰立如睡,虎行似病。"这正是它们攫鸟噬人的法术。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任重道远的力量。这大概可以形象地诠释"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这句话的具体涵义。

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怀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尽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戒,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的方法。安禄山做杨贵妃的干儿子就是个例子。

还有一种正面的"拙行"。如唐初的重臣李力,本是李密的部下。后随故主投于李渊父子的麾下。此时天下大势已趋明朗。李力懂得只有取得李渊父子的绝对信任才有前途,于是他把"东至于海,南至于江,西至汝州,北至魏郡"所据郡县土地人口图派人送到关中,当着李渊的面献给李密,说既然李密已决心投降,那我所据有的土地人口就应随主人归降,由主人献出去,否则自献就是自为己功、以邀富贵而属"利主之败"的不道德行为。

李渊在一旁听了,十分感慨,认为李力能如此尽忠故主,必是一个忠臣。李力归唐后,很快得到了李渊的重用。但是李密降唐后又反唐,事未成而"伏诛"。

按理说,一般的人到了这个时候,避嫌犹恐过晚,但李力却公然上书,奏请由他去收葬李密。惟其"公然",才更添他的"高风亮节",***设偷偷摸摸,则可能会有相反的效果。"与旧僚使将士葬密于黎山之南,坟高七仞,释服散。"这纯粹是做给活人看的。表面看这似乎有碍于唐天子的面子,是李力的一种愚忠,实际李力早已料到这一举动将收到以前献土地人口同样的效果。果然"朝野义士"都认为他是仁至义尽的君子。从此李力更得朝廷推重,恩及三世。

李力取的是一种"负负得正"的心理效应,迎合了人们一般不信任直接对己的甜言蜜语而相信一个人与他人相处时表现出来的品质,即侧面观察的结果,尤其是迎合了人们普遍地喜爱那种脱离于常人最易表现的忘恩负义、趋吉避凶,奸诈易变的人性弱点而表现出来的具有大丈夫气概的认同心理,看似直中之直,实则大有深意,这是"藏巧于拙"做人法成功的典型。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它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保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预测,而自己则可在其间从容行事。

元末的朱元璋在攻占了南京后,因为群雄并峙,为了避免因崭露头角而为众矢之的,他***用了耆老朱升的建议,以"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赢得了各个击破的时间与力量,在众人的眼皮底下暗度陈仓,最后吞并群雄当上了大明皇帝。

丁俊贵

2021年7月26日

李白写蜀道难的源流?拜托各位了 3Q

1. 苏轼关于态度的诗句

苏轼关于态度的诗句 1.苏轼的诗句人生态度

苏轼的故事 1、针锋相对 苏轼被贬黄州后,一居数年.一天傍晚,他和好友佛印和尚泛舟长江.正举杯畅饮间,苏东坡忽然用手往江岸一指,笑而不语.佛印顺势望去,只见一条黄狗正在啃骨头,顿有所悟,随将自己手中题有苏东坡诗句的扇子抛入水中.两人面面相觑,不禁大笑起来. 原来,这是一副哑联.苏东坡的上联是:狗啃河上(和尚)骨. 佛印的下联是:水流东坡尸(东坡诗). 2、旁敲侧击 一日中午,苏东坡去拜访佛印.佛印正忙着做菜,刚把煮好的鱼端上桌,就听到小和尚禀报:东坡居士来访. 佛印怕把吃鱼的秘密暴露,情急生智,把鱼扣在一口磬中,便急忙出门迎接客人.两人同至禅房喝茶,苏东坡喝茶时,闻到阵阵鱼香,又见到桌上反扣的磬,心中有数了.因为磬是和尚做佛事用的一种打击乐器,平日都是口朝上,今日反扣着,必有蹊跷. 佛印说:“居士今日光临,不知有何见教?” 苏东坡有意开老和尚玩笑,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在下今日遇到一难题,特来向长老请教.” 佛印连忙双手合十说:“阿弥陀佛,岂敢,岂敢.” 苏东坡笑了笑说:“今日友人出了一对联,上联是:向阳门第春常在.在下一时对不出下联,望长老赐教.” 佛印不知是计,脱口而出:“居士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今日怎麽这健忘,这是一副老对联,下联是:积善人家庆有馀.” 苏东坡不由得哈哈大笑:“既然长老明示磬(庆)有鱼(余),就请让我就来大饱口福吧!” 3、反唇相讥 相传,苏东坡一次与王安石同行,偶见一房子根基已动,一面墙向东倾斜.王安石出上句以戏东坡:“此墙东坡斜矣!” 苏东坡仰头大笑,即吟下联反讥王安石:“是置安石过也!” 嵌名为巧,双关尤妙. 4、暗助新郎 秦少游娶苏小妹时,被一难再难,及至新房门口,苏小妹再出一联:闭门推出窗前月. 秦观思索良久不得下联,苏东坡有心相帮,在远处拾一石子远远丢进湖中,秦少游受到启发,冲口而出:投石冲开水底天. 5、学无止境 苏轼年少时,天资聪颖,他广泛阅读诗书,博通经史,又长于作文,因而受到人们的赞赏,自矜之情亦随之而萌. 一日,苏轼于门前手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尽”与“遍”对,活画出苏轼当时的自傲之心.没料到,几天之后,一鹤发童颜老者专程来苏宅向苏轼“求教”,他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苏轼满不在乎,接过一看,心中顿时发怔,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心高气傲的苏轼亦不免为之汗颜,只好连连向老者道不是,老者含笑飘然而去. 苏轼羞愧难当,跑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各添上两字,境界为之一新,乡邻皆刮目:“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6、寺态炎凉 苏东坡游莫干山时到一寺中小坐.寺中主持和尚见来了个陌生人,就淡谈地说:“坐.”又对小和尚喊:“茶.” 两人落坐交谈后,主持和尚发现对方脱口珠玑,料想此人不凡,就请客人进厢房叙谈.入室后,主持和尚客气地说;“请坐!”又叫小和尚:“敬茶!”再一打听,方知来者是赫赫有名的苏东坡,主持和尚连忙作揖打恭地引他进客厅,连声地说:“请上坐!”并吩咐小和尚:“敬香茶!”苏东坡临走时,主持和尚请他题副对联.苏东坡胸有成竹,含笑挥毫,顷刻书就: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7、一盏明灯 一天,苏东坡和妹夫秦少游出城到郊外游玩,见小路上有个用三块石头垒起的“磊桥”.苏东坡用脚踢了一下石桥,同声吟出一句上联: 踢破磊桥三块石 他回头看看秦少游,要他对出下联.秦少游想了很久也没对出下联,回到家里闷闷不乐.苏小妹看丈夫一脸不悦之色,只道是出了什么事,一问才知是为了一句对联.她二话没说,就在一张纸上写了个“出”字,同时用剪刀剪成两段.秦少游顿时大悟,道出下联: 剪断出字两重山 注:上篇标题“寺态炎凉”,冷笑一声自以为不坏.这一篇的标题“一盏明灯”,是指秦少游不点不明,不过点了以后还是很明白的.一笑. 8、敷衍豪门 据说,苏小妹为了找到如意郎君,曾以文选婿.当时消息一传出,呈文求婚者不计其数.其中有一豪门公子叫方若虚,他对小妹倾慕已久,闻讯后连忙应选.他呈上得意诗文若干篇,谁知小妹一看,淡如白水,便提笔在上面批了一联:笔底才华少,胸中韬略无. 苏东坡看到小妹的对联,可急坏了.方府豪门是得罪不起的,为了避免是非,便悄悄在小妹的联语后面各添一个字,把对联改成:笔底才华少有,胸中韬略无穷. 方若虚读后真是欣喜若狂,他急于要见苏小妹以表衷肠.苏东坡知道小妹根本看不上他,生怕玩笑开大了不好收场,急忙托故阻止,说:“我妹妹文才是有些,但其貌不扬,脸长,额突,不信我给你念首诗便知:去年一滴相思泪,至今流不到腮边.未出房门三五步,额头先到画堂前. 方若虚怎知是苏东坡在骗自己,还真以为苏小妹很丑,于是怏怏地走了. 9、苏门书香 一日,苏洵来到后花园内,只见山石间流过一泓淙淙碧水,微风中送来阵阵花香.红日西下,绿树掩映,一弯新月挂在半天之上.这位老先生顿时诗兴***,忙唤来苏轼和小妹,三人拂石而坐,苏洵说道:“如此佳境,不可无诗.如今老夫拈出‘冷’、‘香’二字,我们各自吟出两句诗来,且要将此二字依次作为上下句的末字,吾儿以为如何?” 兄妹一。

2.苏轼一些豁达乐观的诗句、

任凭天公雷闪,我心岿然不动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六月二十日夜渡海》中的句子.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后赤壁赋》)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蝶恋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歌头)《江城子·密州出列》“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仓,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3.求表现苏轼一种坦然、乐观、豁达心态的诗句.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 》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自作清歌传皓齿,

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年愈少,

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浣溪沙》

照日深红暖见鱼,

连村绿暗晚藏乌。

黄童白叟聚瞧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

猿猱闻鼓不须呼。

归家说与***桑姑。

4.关于态度的诗句

1. 机里藏机,变外生变,智巧何足恃哉.————洪应明《菜根谭》

2.坐议立谈,无人可及;临机应变,百无一能.————诸葛亮《舌战群儒》

3.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当圆,处叔季之世方圆并用.————洪应明《菜根谭》

4.立者,发奋自强,站得住也;达者,办事圆融,行得通也.————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5.***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至千里,***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性非异也,善***于物也.————荀子《劝学篇》

6.不因喜怒举兵,勿以思怨用人.————《孙子兵法》

7.无求备于一人.————《论语》

8.齿刚则折,舌柔则刚.柔必胜刚,弱必胜强.————子路《忍经》

9.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弱.————老子《道德经》

10.让礼一寸,得礼一尺.————曹操《礼让金》

11.处事让一步为高,退步即为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则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洪应明《菜根谭》

12.不与人争者,常得多利,退一步者,常进百步.————吕本中《官箴》

13.处利让利,处名让名,淡然恬然,方不与世忤.————吕坤《***语》

14.愚者喑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荫.————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

15.知其愚者,非大愚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庄子《庄子.天地》

16.盖众川合流,务欲以成其大;土石并砌,务以实其坚.是故大愚若愚焉耳.————李哲《焚书.卷三》

17.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苏轼《贺欧阳少师致仕启》

18.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李白《相各歌辞.梁甫吟》

19.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貌若愚.————老子《道德经》

20.谋无常形,以诡诈为道,变化之妙,可谓万千.————曹操

21.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可索之,也谋之大本也,而说之法也.————《鬼谷子》

22.多算胜,少算不胜.————《孙子兵法》

23.益者三友.友直,友凉,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论语》

24.误交真小人,其害犹浅;误交伪君子,其祸为烈矣.————纪晓岚《训大儿》

25.巧诈不如拙诚.————《韩非子》

26.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27.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28.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杜甫

2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恨读书迟.————颜真卿

30.小不忍则乱大谋.————孔子

31.君子之所以取远者,则必有所持,所就者大,则必有所忍.————苏轼

32.忍一时之气,免百日之忧,一切绪烦恼,皆从不忍生.莫之大祸,起于斯须之不忍.————王安石

33.愤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荀子

34.人无信不立.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孔子《论语》

35.信,国之宝矣,民之所凭也.————冯梦龙《东周列国传》

36.以德服人,天下欣戴;以力服人,天下怨望.————范仲淹《范正公文集》

37.德者才之主,才者德之奴.有才无德,如家无主而奴用事矣.————洪应明《菜根谭》

38.德者,事业之基.————洪应明《菜根谭》

39.正己而后可以正物,自治而后可以治人.————岳飞

40.公则无不明,正则无不达.————王阳明

41.公生明,偏生暗.————荀子

42.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43.心,是身体的主宰.天子以天受命于心,心不正则天下混乱;诸侯以国受命于心,心不正则国灭;平凡人

身体受命于心,心不正则受.————孔子

5.苏轼作品里表明其人生态度的名句

苏东坡《三老语》

苏轼《东坡志林》:“尝有三老人相遇,或问之年。一人曰:‘吾年不可记,但忆少年时与***有旧。’一人曰:‘海水变桑田时,吾辄下一筹,尔来吾筹已满十间屋。’一人曰:‘吾所食蟠pan桃,弃其核于昆仑山下,今已与昆仑齐矣。’以余观之,三子者与蜉fu蝣you朝菌何以异哉?”

翻译:

曾经有三个老人碰到一起,有人问他们多大年纪了,其中一个老人说:“我也不记得我有多少岁了,只记得小时候认识一个叫***的人。”另外一个老人说:“每当沧海变成桑田的时候,我就拿一个竹筹记录一次,现在已经积满十间屋子了。”第三个老人说:“我曾经吃了一个蟠桃,把桃核丢在了昆仑山下,现在这枚桃核长出的树已经和昆仑山一样高了”。在我看来,如此长的寿命与朝生夕死的浮游、朝菌有什么区别呢?表明了苏轼对人生的价值观念,人应该珍惜生命,三个老人再怎么吹,和整个宇宙比起来还是很渺小,不值得一提,所以人生短暂,该好好珍惜。

将进酒诠释了盛唐气象的诗句

李白作此诗,章法很整齐。唯有这“锦城”一句,又是多馀话中的多馀话。

《蜀道难》: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

《蜀道难》本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瑟调曲》, 传统内容为“备言铜梁玉垒之阻”,多写蜀道的险阻。《蜀道难》是天宝初年,李白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时送别友人所作。

诗篇开头一句,“噫吁口戏,危乎高哉!” ,起势突兀,一句极其强烈的感叹,为全诗奠定了“危途难行”的感情基调。接着诗人又以极度的夸张语调,称“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点出了主题。这句话,作为全诗主线,在全诗中重复了三次,一次比一次强烈,为全诗增添了感染力。作者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领起全篇后,接着转入具体描绘蜀道的艰难险阻。

“蚕丛”以下八句,通过古老的传说描写入蜀山势的高峻、险要以及蜀道开辟的艰难。“蚕丛”、“鱼凫”,相传是蜀国的祖先。诗人想象,从他们开国以来多少万年,秦地与蜀国是不通人烟的,因为无路可通。在太白峰上,只有鸟才能飞过。直到传说中的蜀国五个壮士,揽住进入山洞的大蛇的尾巴,使大山崩裂了,秦蜀之间才有了“天梯石栈”以通往来。这传说是何等的神奇悲壮!显然,借传说来表现入蜀山势的高险和蜀道开辟的艰难,比起直接摹写,要形象生动,也更富感染力。诗人不仅是要写险、写难,还要倾注自己对山川的感情。通过“壮士”开山的传说,诗人讴歌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伟大斗争。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四句紧承“天梯石栈”而来。通过“天梯石栈”,可以踏上由秦入蜀的道路了。然而,登上这“天梯石栈”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向上望,还有“高标”—— 更高的山峰,高到连驾着六条龙的太阳神的车子也过不去,只好就此回转;向下看,又有波涛汹涌、曲折回旋的河水在奔流。面对这样的高山险阻,就是一举千里的黄鹤也飞不过去,敏捷的猿猴也要为翻山越岭而发愁,更何况游客呢!诗人借“六龙回日”的神话故事来烘托“高标”之高,想象神奇而瑰丽。正是这些丰富的想象和高度的夸张,使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青泥何盘盘”四句描写青泥岭的盘旋曲折和高危。由秦入蜀,太白山和青泥岭都是必经之地。就是飞过了只有“鸟道”的太白山,还有这“青泥岭”呢!青泥岭山势萦回,百步九折。站在青泥岭的山颠,仰头仿佛可以摸着天上的星宿。描写山的高,描写山的险要,没有比这更惊心动魄的了。渲染太白山之高已是淋漓尽致了,又刻画出青泥岭的高危,而毫不重复。刻画之不足,又加上一个强烈抒情的感叹句:“以手抚膺坐长叹!”

从“问君西游何时还”至“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段,诗人借一个旅行者的感觉和经历来渲染由秦入蜀这段道路的奇险难行。在那崇山峻岭之中出现了一个愁容满面的旅行者,他踽踽在层峦迭障之间的崎岖小道上,蹒跚于人迹罕至,幽深邃密的深山老林之中,时而听见飞鸟悲号,感到凄凉惨淡,黯然神伤,时而又听到子规哀鸣,四处空旷幽深,神秘可怖。面对这般情景,岂能不为之伤心惨自,朱颜凋改,强烈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了。诗人通过旅人的亲身经历和感觉,通过环境气氛的烘托,将蜀道上的“畏途巉岩”渲染得格外形象逼真,加深了主题的表达。“连峰”四句是对蜀道山水的概括的描写,仍是借一个旅人眼中来观察的。这组句子都是七言,气势磅礴,节奏很快。描绘连峰,是“去天不盈尺”;状摹砅崖转石的“飞湍瀑流”,是万壑雷鸣,极尽夸张之能事,又加以拟人化,写它们“争喧豗”。称绝壁的枯松是“倒挂”,何等惊险。写尽了山之高,壁之陡,水之湍急,然后归结到一个“险”字,既概括又生动具体地写尽了蜀道山水的形势。最后以一个动人心魄的反问句:“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结束这层表达。

从秦地动身,艰难跋涉,终于穿过了蜀道,来到蜀地。然而,前途并不可乐观,“峥嵘而崔嵬”的剑阁又屹立在眼前了。诗人在对剑阁险要形势的描写中,巧妙地融化了前人的诗句,晋人张载的《剑阁铭》中写道:“ 一夫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勿居。” 李白在此基础上,以豺、狼、猛虎、长蛇这些自然界中最可怕的事物作寓,大肆渲染剑阁蜀地形势的险要和环境的险恶。于是,诗篇很自然地归结到“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意思是锦城就是天堂,也不应滞留,还是早日回乡的好。结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再呼应开头,点出主题。

诗人从一个旅行者的角度设想着笔,从长安而太白,从太白而青泥,沿蜀道而入蜀,翻越剑阁而至于锦城,行迹井然有序。随着这个旅行者的足迹,我们仿佛看见了插入云间的高峰,仿佛走入了连绵不绝的万山丛中,好象攀登在万丈绝壁之上,好象听见了河水的奔流、山鸟的悲鸣..同时,诗人又不局限于旅人经历的实写,时而直抒旅人的心境感受,时而又以第三者的口吻直问旅人,笔致错综变化,具有浓烈的抒情气氛,从而渲染出蜀道山水的艰险。

借送友人入蜀,以丰富的想象,夸张的笔法,极写蜀地山川的雄奇壮丽,以及对它的倾慕和热爱。其中展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魄,和对神奇险峻境界的追求。简言之,《蜀道难》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之一,是一篇公认的充分体现了李白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杰作。李白在此篇中,以清雄奔放的语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蜀地山川的神奇壮伟,表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惊人的艺术技巧,历来为人们钦羡赞赏。它是我国古典诗歌中最富艺术魅力的篇章之一。

相传当时身为显宦兼诗人的贺知章读了此诗,对李白大加赞赏,称他为“谪仙”(孟棨《本事诗·高逸》)。殷璠也说李白的《蜀道难》等篇“奇之又奇”, “ 自骚人以还,鲜有此体调”。宋人李麀说李白的《远别离》、《蜀道难》和杜甫的《乾元中寓同谷县作歌七首》同为“***之极致,不在屈原之下”。明人李东阳更是认为《远别离》、《蜀道难》和杜甫的《咏怀古迹五首》、《新婚别》、《兵车行》等诗同样是“阅数千百年、几千万人而莫有异议”的诗篇,“终日诵之不厌”的绝唱。

《蜀道难》主题之辨

《蜀道难》可以说是李白的惊世之作,诗人以其变幻莫测、雄健奔放的笔法,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蜀道之难,艺术展现了古蜀道逶迤、峥嵘、高峻、崎岖的险要地势,描绘出一幅嵯峨雄奇地蜀道山水图,它集司马相如地汪洋恣肆与屈原地雄奇瑰丽于一体,想象宏阔而飞动,壮景夸张而凝练,文气浩荡,横空出世,傲然高耸于***的诗空,引得历代文人为之折腰。无怪乎唐代大诗人贺知章读此诗时赞叹道:“读未尽,称叹者数四,号为谪仙。解金龟换酒,与倾尽醉,期不间日”(唐·孟棨《本事诗》)。唐代诗论家殷蟠也称赞:“可谓奇之又奇,自骚人以还,鲜有此调”(《河岳英灵集》)。宋陆时雍叹云:“驰走风云,鞭挞海岳”(《诗镜总论》)。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更是盛称:“笔势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

关于这首诗的主题,历来解说纷纭,莫衷一是。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忧杜说

此说出自唐末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一书,为《新唐书·严武传》所***用,根据“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句,推说剑南节度使严武欲害房琯、杜甫,这首诗为担心房、杜安危而作。

二、 刺琼说

此说出自宋沈括《梦溪笔谈》,根据“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句,称此诗为讽刺章仇兼琼而作,章仇兼琼在唐玄宗***二十七年(739年)至天宝五年(746年)期间曾任剑南节度使,是个善于媚上取宠的小人,李白写此诗是用来警戒朝廷防范章仇兼琼有反叛之心。

三、 讽喻说

此说出自元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集》,根据“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乡”“问君西游何时还”句,认为文中的“君”是指唐玄宗,唐玄宗在安史之乱时逃难到蜀地,李白写此诗地目的是劝谏唐玄宗不要久留蜀地,而应心怀国家安危,回到长安。

四、咏蜀说

此说出自明胡震亨《李诗通》,认为此诗自为“咏蜀耳,言其险”“风人之义远矣”。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亦持此说,认为这首诗只是歌咏蜀地罢了,“别无寓意”。

五、劝谏说

此说出自《唐诗鉴赏词典》,从诗中“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出发,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认为李白当时已经看到太平景象背后正潜伏着危机,写作此诗诗劝谏唐玄宗预防割据者发动叛乱,并以十年后的安史之乱加以佐证,认为李白的预见是正确的。

六、送别说

此说见复旦大学的《李白诗选》,从诗中“问君西游何时还”,“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和李白后来的诗作《剑阁赋》、《送友人入蜀》,推测李白极言蜀道艰险难行,表现诗人对友人入蜀安危的关切,希望友人早日归来。

七、仕途说

此说认为此诗表面写蜀道的艰险,实则写仕途坎坷,反映了诗人在长期的漫游中屡遭踬碍的生活经历和怀才不遇的愤懑。此说见周丽洁的《李白》。

八、歌颂说

此说认为全诗反复咏叹“蜀道之难”,实则是在极力歌颂历代蜀道开拓者的那种大无畏的崇高牺牲精神,表现了对彻底征服“蜀道之难”的一种呼唤与希求。此说见王克俭《李白诗选》。另外人教社高中语文课本认为这首诗“气魄宏伟、豪迈,充分显示了诗人的浪漫气质和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针对以上八种解读,孰是孰非,我们可以根据李白的生活经历和前期的思想发展,再联系此诗创作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的社会史实,一一辨析,便可得之真谛。

对于前三种解读,明胡震亨在《李诗通》中曾加以考证。予以批驳,“兼琼在蜀,无据险跋扈之迹。严武出镇在至德(756年)后,玄宗幸蜀在天宝末,与此诗见赏于贺监(贺知章)在天宝初者,年岁亦皆不合。此数说似并属揣摩。”并认为“必有一人一时之事,不几失之凿乎?”胡之“咏蜀说”虽见解独特,但思想过于狭窄。“劝谏说”纯属主观臆测,荒谬之至。“送别说”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抓住文中的片言只语,断章取义,一叶障目。“歌颂说”则更是胶柱鼓瑟,牵强附会,荒唐可笑。而“仕途说”则颇有见地。

笔者在此想从李白前期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来探寻《蜀道难》的主题真谛。根据众多史料记载,李白于公元701年生于中亚碎叶城,五岁时随父定居四川绵州昌隆。少聪敏,自称“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轩辕以来,颇得闻矣”(《上安州裴长史书》)。又因生于西域,受其文化影响,好剑术,仗剑任侠,常常“高冠佩雄剑”(《忆襄阳旧游赠济烱马少府巨》)。他一生酷爱宝剑,走到哪里都佩剑在身。读史书,也是最喜欢读那些刺客和义侠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剑是他人生的武器,是他豪情的体现,更是他凌云壮志的象征。

***六年(718年),李白来到距家不远的梓州,在这里他拜访了一位隐居山中多年的处士——赵蕤,赵蕤不仅学贯古今,而且好击剑任侠,喜各种杂学,尤其对科举之途十分鄙视,称之为误人之途。李白和他一起击剑啸吟,休仙炼道,一起开怀畅饮,笑谈历史,成为一对真正的忘年交。在赵蕤的影响下,李白不仅确立了治国平天下的勃勃雄心,而且坚定了 不以科举仕进之途涉足政坛的决心。可以说赵蕤的思想影响了李白一生,也铺就了他后来的充满荆棘坎坷的仕进之途。

***十二年(724年),当时唐朝正处于***盛世,盛唐蒸蒸日上的气象激发起李白建功立业的强烈的进取心,李白“怀经济之才,抗巢由之节”(《为宋中丞自荐表》),抱着对前途的美好憧憬,“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踏上探求仕途的道路。他怀揣着“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星清一” (《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远大抱负,能够“安社稷”“济苍生”(《梁园吟》)。但由于受赵蕤思想影响,加之自己豪侠放荡不羁的性格,他不愿象多数读书人那样通过科举考试而踏上仕途,慢慢晋升,而是“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希望走一条游说人主,由布衣一举而成为卿相的仕进之路,像当时马周、卢藏那样“以隐求仕”的“终南捷径”。于是他出夔门、临江陵、游洞庭、下金陵、往扬州、历会稽、登越州、访苏州,广泛交游,到处干谒,或求仙访道,或隐逸山林,以培养自己的声望,得到达官贵人的举荐,而实现得到天子征召的雄伟愿望。然而这次出游并没有像他所相像的那样顺利,反而让他更深刻地体验到了人世的炎凉,最后就像他在《上安州裴长史书》所总结的一样,在这三年里他“悲歌自怜”,“席不暇暖”、“南徙莫从,北游失路”。只好怀着失意困顿的心情于***十五年(727年)来到司马相如所夸赞的云梦泽——安陆,由此开启了李白人生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也标志着李白第一次求仕之途的失败。

在安陆,李白虽自称“酒隐”,实际上是他为自己政治前途奔走最努力的一个时期。他酒隐安陆,实际上是心悬魏阙,以隐养贤,博取声誉。他频频地结交当地 的官吏,一会儿上书自荐,一会儿赠诗抒怀,一会儿面见陈情,通过种种努力来展示自己的诗才和政治抱负,他先后拜访安州都督府长史李京之、以及继任的裴长史,他先后写下了《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上安州李长史书》、《上安州裴长史书》和《上韩荆州书.》,历数生平,屡述抱负,情意恳切,毛遂自荐,但这一切的努力皆未奏效。在安陆他还娶了高宗时的宰相许国师的孙女为妻,许家在安陆是名门望族,李白应承这门亲事,多少也许掺和了一些政治因素,但此时许府已在朝廷失势,和许家的婚姻也没有给他仕途带来什么好处,甚至遭到一些人的嘲讽。至此,他在安陆的一切政治外交全都宣告失败。

但李白决不是一个轻易放弃自己理想的人,他对自己的才华充满十二的自信,在安陆政治外交失败后,他于***十九年(731年)又亲自奔赴长安,再次谋求政治的出路。但威严的皇宫,让他想进却进不去,满城的官服,使他深知他还不是长安的主人。于是他寄居长安城南的终南山,因为这里聚集了许多走不通或干脆不愿走科举之途的文人雅士,他们希望能像卢藏一样达到走“终南捷径”的飞黄腾达的目的。在这里李白广泛结交王孙公子,经过努力,他先后认识崔京之、张洎、张掓等人,而这些人只是***罢了,当然不会对他有什么帮助。他还希望能与玉真公主(唐玄宗的妹妹)相逢,通过玉真公主引荐,“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玉真仙人词》),却始终没有能够相遇。“我欲攀龙见明主”,“阊阖九门不可通,以额叩关阍者怒”(《梁甫吟》),李白欲见明主的愿望终因权贵的阻挡而无门可入。第二年暮秋,李白悻悻然地出游长安附近地邠州、坊州,遍寻知己,希望能在皇城边上寻到知己推荐,然而这些知己位卑职微,也爱莫能助。此时,他已贫困潦倒,“长风入短袂,内手如怀冰”(《新平少年》)。仕进无门的郁闷,弹剑豪门的屈辱以及斗鸡风波的愤怒,使李白感到从政之途的艰难,并由此而感到了整个人生之路的坎坷。“长叹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一千多年前三闾大夫的泣血慨叹,如今是那样深深震撼着李白。当此困于长安之时,李白对当年屈原因“荃不察余之中情”而长歌当哭的心情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甚至像屈原那样以香草美人作喻,写了一首《长相思》来表达自己事君不能的极度苦闷的心情。李白以美人比喻他朝思暮想的唐玄宗,以爱情象征自己的思君之情,诗中写道:“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美人如花隔云端,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人类感情,爱情为至,自己与玄宗虽近在咫尺,却又远隔千山万水,李白以这种刻骨铭心的男女相思极写出自己事君不得的内心痛苦,可见其心之赤,其情之烈。接下来李白又写下了三首《行路难》,披肝沥胆,直抒胸臆,将安陆遭馋的冤屈,长安遭拒的痛苦,毫无遮拦,痛快淋漓地发泄出来,发出“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裾不称情”、“昭王白骨萦菱草,谁人更扫黄金台”的诘问,以及“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呐喊,最后诗人心怀未酬的壮志满腔的悲愤高呼一声“行路难,归去来”离开了苦苦追求三年的长安。

就在李白决定离京之际,好友陆调设宴为他饯行。在宴席上李白与陆调的同乡好友王炎相识。王炎也因久居长安,无所遇合,准备到蜀中漫游,寻求官职,便请李白写诗留作纪念。李白想到王炎此去蜀道的艰难险阻,又想到自己仕进之途的坎坷崎岖,以及对人生茫然无望的痛感,百感交集,思绪喷涌,最后一条集自然之奇险与人生之艰难的“蜀道”,如蛟龙般从李白胸中轰然冲出。诗人借蜀道的艰险喻仕途之坎坷崎岖,抒发了事君无路报国无门的愤懑之情。全诗文气浩荡而又一折三叹,诗中有嗟叹之声,追悔之意,然而更多的是长歌当哭,读之令人回肠荡气,因而《蜀道难》既是一幅峥嵘嵯峨的蜀道山水图,更是一首慷慨激昂的浩然悲歌。尽管诗中不断劝阻行人不要去蜀道盘桓,“畏途巉岩不可攀”,“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但蜀道神奇的传说和雄伟的气势,五丁开山,枯松倒挂,飞湍争豗,万壑雷鸣,既使人望而生畏,惊心动魄,又令人感奋,诱人攀援。所以,李白初入长安三年,一无所获,满怀“羞为无成归”的心情作别长安回到家乡稍作修整不久,内心中那种“济苍生”的鹏鸟振翮之志又使他踏上像蜀道一样的人生旅途,使他在这条充满荆棘崎岖坎坷艰险的“蜀道”上不断攀援。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社会时代背景不同,诗人的身世经历不同,人生理想、价值追求及其审美习惯不同,都决定了作品的风格和情感主旨各有特点。只有“知其人,论其世”,才能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才能把握诗歌的趣旨,体会诗人的情感

《蜀道难》-李白诗歌中的英雄主义色彩

其一:李白诗歌中英雄主义精神是他强烈的任侠作风的表现。

李白生平浪迹天下,慷慨自负,不拘常调。“常欲一鸣惊人,一飞冲天,彼渐陆迁乔,皆不能也。”他尚武轻儒,脱略小节轻财好施,豪荡使气。这就养成了他崇尚英雄的性格。反映在诗歌中,他从无数古代英雄的风度,气派中吸取力量,把现实的理想投影到历史中去,从而在诗歌中建立起英雄性格的人物画廊。他歌颂草泽,际会风云的英雄,如《梁甫吟》,写太公望:“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广张三千八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歌颂视功名如草芥的义士,如《古风》其十写鲁仲连“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耀.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吾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歌颂爱才若渴,礼贤下士的英主义,如《行路难》其中的:“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槐,拥彗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伤,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赞美傲岸不驯,坚持布衣尊严的名臣,如《梁甫呤》中的郦食其: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淮公.入门不拜骋雄辨,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狂客落魄尚如此,何况壮士当群雄!他笔下的英雄大多是在动荡变乱的非常时期在历史舞台上叱咤风云的人物,而且与抒情主人公打成一片,浑然而不可分.例如他存赠酬友朋的诗中说:风水如见资,投竿左皇极.

其二:李白对英雄的崇敬和礼赞是他自身济世经国,建功立业伟大理想的折射。

李白一生理想远大,抱负高远。“济苍生”,“安社稷”是他最大的愿望,即使在遭谗毁,贬谪之时,他也怀着“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盖”政治理想,而不是避世隐居。所以,大量的歌颂古代英雄名臣的诗篇出现在他的笔下。 他对诸葛亮君臣如鱼得水,无比羡慕,并表示“余亦草间人,颇怀拯物情”。他深情的呤咏着张良,谢安。他一方面又说:“留侯将绮里,出处未云殊。终与安社稷,功成去五湖。”安史之乱起,李白视形势如楚汉之争,并以张良,韩信自况;入永王磷幕府后,又以谢安自比,直至六十岁投军时,还以西汉大侠剧孟自许:“丰道谢病还,无因东南征。五夫未见顾,剧孟阻先行”。生在盛世的李白对乱世英雄致以礼赞,当然不仅仅是发出思古之幽情,因为这类人物,是他“心雄夫”的气慨和热情的寄托,是他在历史中建立辉煌功业,积极创造自我价值的人生愿望的表现。同时这也成为时代理想的人格化写照。

李白的诗句有

1. 李白关于盛唐气象的诗句

李白关于盛唐气象的诗句 1.李白诗歌是如何体现盛唐气象的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

[1] 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2] ;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它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

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这种盛唐气象。 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像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李白《古诗五十九》(其四十六) 忆昔***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二首》(其一) 唐开国至“安史之乱”前,国家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天宝年间,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已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种空前盛世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优越感。

诗人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放声歌唱,赞美这个时代,并决心献身这个时代。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在他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盛赞唐玄宗,将其与古代圣明君王尧舜相比,进而抒写自己的报国热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以洞庭湖为喻,表明他生当盛世,又逢明主,就必须有为于天下,而不能无所事事地“端居”。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在他的《塞下曲》)中歌颂边塞战争的胜利,表明他对国家民族满怀信心,希望从戎征战,建立军功,而不屑做一个穷经书生。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在他的《走马川行》中热情讴歌了西征军万难不惧万死不辞地勇过走马川后,又万般自信地预言敌军必闻风丧胆,捷报必立马传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其四)中慷慨激昂地代征战将士发出破敌的钢铁誓言。

在这种国富民强,群情振奋的时代,李白也写了许多表达自己慷慨报国,要赴边关杀敌的边塞诗。如《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等。

但李白更多的是以古代著名的兴邦定国的大贤自比,表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再如《梁甫吟》: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再如《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再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对古代建有奇功的人极力盛赞,一方面表现出他入世的愿望,一方面还在入世的基础上表现出他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张良智勇侠豪,未随高祖前就为报效韩国,求觅壮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单是这一点,李白就异常敬佩。

姜太公以朝歌屠叟年八十而遇文王,辅佐武王建立周朝。郦食其不过高阳酒徒,以三寸不烂之舌东下齐七十二城。

李白对他们的奇才奇智也是倾慕至极。诸葛亮深居隆中,躬自耕种,出山之后跟随先主刘备南征北战,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奇功。

谢安野林逸士,东山复出,扫退数十万南下敌兵……。他们都是时代的缔造者或局面的开创者。

李白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渴望建立这样的功勋。在这种理想的驱动下,他由衷地开始崇拜这些古代英雄,并极力讴歌他们,在这些讴歌中寄托着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李白如此热忱地追求理想是他积极人生态度的延续,同时也是来自于这个时代精神的激励与鼓舞。 李白的报国热情是浓烈深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放弃。

当入仕受阻时,他愤慨赋诗:“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古诗五十九》其三十九)。但不管他怎样慷慨陈词,怎样说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对自己的能力,对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他始终信心十足。

如他的《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

2.李白的诗与盛唐气象的文化意义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文学取得极高成就的时期;盛唐(一般指玄宗***元年至代宗永泰元年)乃是唐诗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出现标志着唐诗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李白、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两颗巨星。“阖辟纵横,变幻超忽,疾雷震霆,凄风急雨,歌也;位置森严,筋脉联络,走月流云,轻车熟路,行也。太白多近歌,少陵多近行。”(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

盛唐精神哺育了李白,盛唐之衰又无情地粉碎了他的期望,理想和现实的尖锐矛盾迸发出***的火花,构成了李白诗歌积极浪漫主义精神的基本内容。

早年也深受盛唐文化的熏陶,生活态度基本是盛唐的,诗歌创作也受到了“盛唐气象”的影响,高唱自己的理想。但由于社会矛盾的巨流把他卷入生活的底层,使他接触到“安史之乱”的现实和苦难的人民,再加上谋官的失败,使他从追求理想的生活境界,逐渐转向对人生的现实思考,沉郁的心境代替了他早期的自豪,最终磨练成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成了盛、中唐转折期一位承上启下的伟大诗人。

3.李白诗歌是如何体现盛唐气象的

李白诗歌中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

[1] 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2] ;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它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

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这种盛唐气象。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像星月,宾客如云烟。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李白《古诗五十九》(其四十六)忆昔***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二首》(其一)唐开国至“安史之乱”前,国家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天宝年间,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已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种空前盛世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优越感。

诗人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放声歌唱,赞美这个时代,并决心献身这个时代。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在他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盛赞唐玄宗,将其与古代圣明君王尧舜相比,进而抒写自己的报国热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以洞庭湖为喻,表明他生当盛世,又逢明主,就必须有为于天下,而不能无所事事地“端居”。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在他的《塞下曲》)中歌颂边塞战争的胜利,表明他对国家民族满怀信心,希望从戎征战,建立军功,而不屑做一个穷经书生。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在他的《走马川行》中热情讴歌了西征军万难不惧万死不辞地勇过走马川后,又万般自信地预言敌军必闻风丧胆,捷报必立马传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其四)中慷慨激昂地代征战将士发出破敌的钢铁誓言。

在这种国富民强,群情振奋的时代,李白也写了许多表达自己慷慨报国,要赴边关杀敌的边塞诗。如《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等。

但李白更多的是以古代著名的兴邦定国的大贤自比,表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再如《梁甫吟》: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再如《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再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李白对古代建有奇功的人极力盛赞,一方面表现出他入世的愿望,一方面还在入世的基础上表现出他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张良智勇侠豪,未随高祖前就为报效韩国,求觅壮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单是这一点,李白就异常敬佩。

姜太公以朝歌屠叟年八十而遇文王,辅佐武王建立周朝。郦食其不过高阳酒徒,以三寸不烂之舌东下齐七十二城。

李白对他们的奇才奇智也是倾慕至极。诸葛亮深居隆中,躬自耕种,出山之后跟随先主刘备南征北战,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奇功。

谢安野林逸士,东山复出,扫退数十万南下敌兵……。他们都是时代的缔造者或局面的开创者。

李白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渴望建立这样的功勋。在这种理想的驱动下,他由衷地开始崇拜这些古代英雄,并极力讴歌他们,在这些讴歌中寄托着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李白如此热忱地追求理想是他积极人生态度的延续,同时也是来自于这个时代精神的激励与鼓舞。李白的报国热情是浓烈深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放弃。

当入仕受阻时,他愤慨赋诗:“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古诗五十九》其三十九)。但不管他怎样慷慨陈词,怎样说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对自己的能力,对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他始终信心十足。

如他的《行路难三首》(其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

4.李白的诗与盛唐气象的文化意义

李白生于唐朝盛期。

其家庭是一个官宦之家。生于书香门第的他天生就是为诗而生。

在李白20岁时以才华与剑术而闻名乡里,当时的唐朝为官的有两中办法入仕一是参加科举另一是他人举荐。

李白诗气冲天才华横溢他决定要人为他举荐。

当时的白居易在朝为官。当他看到李白的诗时大呼文曲星下凡。

李白在一群重才的官员举荐下进入了朝廷。

但是他那放荡不羁的性格却不可能在官场混下去。

终究李白是李白。

他最终选择了离开李白身上的爱国情怀为盛唐所称颂、、、其身的性格与盛唐的文化分不开的、、、、、。

5.最能代表盛唐气象是谁的诗句

一般认为李白的诗反映了“盛唐气象”。

李白主要生活在盛唐时代,他必然受到社会时代风气的影响。时代精神,文艺风格,影响到他的诗歌创作,加上个人的思想性格与非凡的文才,使他成为了盛唐时代杰出的诗人,他像一阵惊雷,一股狂飙,带着惊天动地的声威,以一种震撼的力量征服了同时代的作者,影响后世。他入长安,以一首《蜀道难》使当时名誉京华的贺知章惊叹折服,呼他为“谪仙人”;杜甫在途中同他相遇,竟改变路线,随之东下,别后对他念念不忘,赞之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春日忆李白》);王屋山人魏万仰慕李白,追踪数千里于广临与之相见,颂李白“横海鲲,负天鹏”,誉李白诗“鬼出神入”;明唐寅说:“李白前时原有月,惟有李白诗能说。 李白如今已仙去,月在青天几圆缺? 今人犹歌李白诗,明月还如李白时; 我当李白对明月,月与李白安能知? 李白能诗复能酒,我今百杯复千首。 我愧虽无李白才,料应月不嫌我丑。 我也不登天子船,我也不上长安眠。 姑苏城外一茅屋,万树桃花月满天。” 同时,李白也丰富促进强化了盛唐气象,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6.为什么李白的诗是盛唐气象的顶峰

唐代,连政治连哲学都透着诗歌的芬芳,是典型的诗歌时代。

唐代的诗坛,不仅诗人多,而且还挺立着一队令后人肃然起敬的巨人,像李白、像杜甫、像韩愈、像白居易、等等等等,“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个接一个登场的巨匠,宋朝以后的诗从创作时,都极力想跳进他们的磁场却又无从着手,或是极力想跳出他们的磁场却又无能为力。

于是,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来了,放声一唱,就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看看这胸襟气度!在交通和通讯工具不发达的古代,山那边是什么样子很少有人知道,天涯是不可能若比邻的。这只有人充满自信,相信能自由自在的活着,不会有政治地震与任何外力来阻隔人相会的愿望,才能从容不迫唱出这样的豪情。

于是陈子昂来了,像巨人一样挺立在幽州台上,面对着无限的时间与无限的空间,如春雷炸响一样高唱着“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多么悲壮的歌声,像从历史的深处腾出,不仅一声就唤醒了永远辉煌的盛唐诗,而且直到今天仍在中华大地上产生审美的冲击波! 于是那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来了,他们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王昌龄来了,高唱战地进行曲:“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于是高适来了,他的千古绝唱《燕歌行》如钱塘江潮一样而来:“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

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于是岑参来了,这个渴望建功立业的诗人满怀***高唱着:“走马西来欲到天,辞家见月两回圆,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

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终于李白来了,他配合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这是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里才能找到的感觉。正是这个宣言“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超级巨人,把盛唐精神上推上了照耀千古的最高峰。

然而,盛极一时的唐五朝终于酿出了“安史之乱”,这一场延续了八年的战争,把盛唐的气象一下扫得七零八落。于是杜甫颜色憔悴地走来了。

这个悲天悯人的诗人,虽然到“安史之乱”爆发那一年已经四十四岁,但他唱不出盛唐的理想主义,唱不出盛唐的浪漫气质。他用嘶哑的歌喉唱出来的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一片中唐的血泪,是目睹盛唐气象破灭的悲哀。

于是韩愈来了。这位个性极强、想把盛唐气象召唤回来以重新振起自信的诗人,开创了一个奇崛险怪的诗派。

他大声疾呼,用诗一样的语言喊出了“物不得其平则鸣”的千古名言。显示出想用地震的强力重新推出一个高峰的魄力。

于是白居易来了,一出场就倔强地唱出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坚韧。显示出唐王朝仍然是一个具有活力的存在。

他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府运动,诗歌的风格浅切平易,与韩愈的奇崛险怪双峰并峙,使唐诗呈现出又一个气象万千的新天地。 然而,唐王朝毕竟走上了无可挽回的下坡路。

唐诗也从中唐的再度繁荣跌进了晚唐的衰飒。于是李商隐来了。

他眼前一片朦胧,不知风从哪里来,也不知道路向哪里去。他的歌声是古人感伤的、低沉的,望着逐渐黯淡的黄昏,一唱一咽地低吟着:“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他是在哀叹自己的不得意,可我们从中也看到了唐王朝的日暮途穷。 唐王朝,中国历史上的这一道辉煌,终于黯然熄灭了。

唐诗也以寒蝉一样凄切的声音,唱出了最后的失落。韦庄站在南京古城墙上唱着:“江南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这是在哀悼六朝的沦落,也是为唐五朝送终,为唐诗留下最后的叹息。 唐诗结束的时候,它的影响却刚刚开始。

到唐代才终于定型的绝句,兴起于唐代的律诗,穿越千年,被一直沿用到今天。今人写旧体诗,提笔就是一首五绝、五律、七绝、七律。

大概很少有人想过,这是唐朝诗人铸成了现成的模子,才使我们起诗来能这么方便。宋、元、明、清这几代的诗人,绝大多数或深或浅,或直接或间接都曾受到过唐朝的影响。

且不说个人,就说较大的诗派和较有影响的诗歌运动吧。 看了这些 便能领悟了~~。

7.以李白的诗歌为例分析“盛唐气象”的内涵及其意义

“盛唐气象所指的是诗歌中蓬勃的气象。”

[1] 它“着眼于盛唐诗歌给人的总体印象,诗歌的时代风格、时代精神: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造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呈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而形成的新的美感”[2] ;它涵盖了盛唐文人在文学中表现出的开阔的眼界,自由活跃的思想,蓬勃向上的生命力,激奋昂扬的气概。它展现了强大民族鼎盛时代的整体精神风貌。

作为这一时期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他的诗歌强烈而鲜明地表现出这种盛唐气象。 一、繁荣时代强盛民族的优越感、自信心和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远大的政治抱负。

一百四十年,国容何赫然。 隐隐五凤楼,峨峨横三川。

王侯像星月,宾客如云烟。 斗鸡金宫里,蹴鞠瑶台边。

——李白《古诗五十九》(其四十六) 忆昔***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杜甫《忆昔二首》(其一) 唐开国至“安史之乱”前,国家一直处于上升状态,特别是***、天宝年间,四海升平,国泰民安,已达到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这种空前盛世极大地激发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时代优越感。

诗人禁不住内心的激动而放声歌唱,赞美这个时代,并决心献身这个时代。 “非无江海志,潇洒送日月。

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在他的《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里盛赞唐玄宗,将其与古代圣明君王尧舜相比,进而抒写自己的报国热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孟浩然在《望洞庭湖赠张丞相》)里以洞庭湖为喻,表明他生当盛世,又逢明主,就必须有为于天下,而不能无所事事地“端居”。

“结束浮云骏,翩翩出从戎。……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高适在他的《塞下曲》)中歌颂边塞战争的胜利,表明他对国家民族满怀信心,希望从戎征战,建立军功,而不屑做一个穷经书生。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岑参在他的《走马川行》中热情讴歌了西征军万难不惧万死不辞地勇过走马川后,又万般自信地预言敌军必闻风丧胆,捷报必立马传来。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在他的《从军行》(其四)中慷慨激昂地代征战将士发出破敌的钢铁誓言。

在这种国富民强,群情振奋的时代,李白也写了许多表达自己慷慨报国,要赴边关杀敌的边塞诗。如《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从军行》(“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等。

但李白更多的是以古代著名的兴邦定国的大贤自比,表现他建功立业的理想。如《经下邳圯桥怀张子房》: 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

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 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

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 再如《梁甫吟》: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 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指挥楚汉如旋蓬。

再如《读诸葛武侯传,书怀赠长安崔少府叔封昆季》: 赤伏起颓运,卧龙得孔明。 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

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壮志吞咸京。

再如《永王东巡歌十一首》(其二): 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 李白对古代建有奇功的人极力盛赞,一方面表现出他入世的愿望,一方面还在入世的基础上表现出他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张良智勇侠豪,未随高祖前就为报效韩国,求觅壮士椎击秦始皇于博浪沙。单是这一点,李白就异常敬佩。

姜太公以朝歌屠叟年八十而遇文王,辅佐武王建立周朝。郦食其不过高阳酒徒,以三寸不烂之舌东下齐七十二城。

李白对他们的奇才奇智也是倾慕至极。诸葛亮深居隆中,躬自耕种,出山之后跟随先主刘备南征北战,取得了三分天下的奇功。

谢安野林逸士,东山复出,扫退数十万南下敌兵……。他们都是时代的缔造者或局面的开创者。

李白渴望成为这样的人,渴望建立这样的功勋。在这种理想的驱动下,他由衷地开始崇拜这些古代英雄,并极力讴歌他们,在这些讴歌中寄托着他远大的政治抱负。

李白如此热忱地追求理想是他积极人生态度的延续,同时也是来自于这个时代精神的激励与鼓舞。 李白的报国热情是浓烈深沉的,信念是坚定的,在任何情况下他都不放弃。

当入仕受阻时,他愤慨赋诗:“玉不自言如桃李,鱼目笑之卞和耻,楚国青蝇何太多,连城白璧遭谗毁。”(《鞠歌行》)“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鸳鸾。”

(《古诗五十九》其三十九)。但不管他怎样慷慨陈词,怎样说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对自己的能力,对国家社会的前途命运,他始终信心十足。

如他的《行路难三首》(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

有形容钓鱼人的诗句吗

蜀道难

噫吁唏。 唏:口戏

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

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

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

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 相一作方 )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 一作横河断海之浮云 )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

猿猱欲度愁攀援。 ( 援一作缘 )

青泥何盘盘。

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

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 ( 问君一作征人) (时一作当)

畏途□岩不可攀。 谗言换山

但见悲鸟号古木。 ( 古一作枯 )

雄飞雌从绕林间。 ( 雌从一作呼雌, 一作从雌 )

又闻子规啼夜月。

愁空山。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 ( 去天不盈尺一作入烟几千尺)。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 虺虫换豕

□崖转石万壑雷。 石冰

其险也如此。 ( 如一作若 )

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 ( 夫一作人 )

所守或匪亲。 ( 亲一作人 )

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

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

如麻。

锦城虽云乐。

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

难于上青天。

侧身西望长咨嗟。 ( 长咨一作令人 )

--------------------------------------------------------------------------------

梁甫吟

长啸梁甫吟。

何时见阳春。

君不见朝歌屠叟辞棘津。

八十西来钓渭滨。

宁羞白发照清水。 ( 清一作渌 )

逢时吐气思经纶。 ( 吐一作壮 )

广张三千六百钩。 ( 钩一作钓 )

风期暗与文王亲。 ( 期一作雅 )

大贤虎变愚不测。

当年颇似寻常人。

君不见高阳酒徒起草中。

长揖山东隆准公。

入门不拜骋雄辩。 ( 不拜一作开说 )

两女辍洗来趋风。

东下齐城七十二。

指挥楚汉如旋蓬。 ( 挥一作麾 )

狂客落魄尚如此。 ( 客一作生 ) ( 魄一作拓 )

何况壮士当群雄。

我欲攀龙见明主。

雷公砰訇震天鼓。

帝旁投壶多玉女。

三时大笑开电光。 ( 开一作生 )

倏烁晦冥起风雨。

阊阖九门不可通。

以额叩关阍者怒。

白日不照吾精诚。

杞国无事忧天倾。

□□磨牙竞人肉。 豸契豸俞

驺虞不折生草茎。

手接飞猱搏雕虎。

侧足焦原未言苦。

智者可卷愚者豪。

世人见我轻鸿毛。

力排南山三壮士。

齐相杀之费二桃。

吴楚弄兵无剧孟。

亚夫诒尔为徒劳。 诒言换口

梁甫吟。

声正悲。

张公两龙剑。

神物合有时。

风云感会起屠钓。

大人□□当安之。 鲵鱼换山山兀

--------------------------------------------------------------------------------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

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

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

丹丘生。

将进酒

君莫停。 ( 君一作杯 )

与君歌一曲。

请君为我侧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 ( 一作钟鼎玉帛岂足贵 )

但愿长醉不愿醒。 ( 不愿一作不复)

古来圣贤皆寂寞。

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

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

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

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

与尔同销万古愁。

--------------------------------------------------------------------------------

行路难三首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 满山一作暗天 )

闲来垂钓碧溪上。 ( 碧一作坐 )

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

赤鸡白狗赌梨栗。 ( 狗一作雉 )

弹剑作歌奏苦声。

曳裾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

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

拥彗折节无嫌猜。 ( 节一作腰 )

剧辛乐毅感恩分

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 ( 蔓一作烂 )

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

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

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

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

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

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 雄才一作才多 )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 ( 称一作真 )

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

何须身后千载名。

--------------------------------------------------------------------------------

长相思

长相思。

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 微一作凝 )

孤灯不明思欲绝。 ( 明一作寐 )

卷帏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 美人如花一作佳期迢迢 )

上有青冥之高天。 ( 高一作长 )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

摧心肝。

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

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

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

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

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

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

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

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

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

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

煊赫大梁城。 煊:火亘

纵死侠骨香。

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

白首太玄经。

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

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

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

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

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

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

叹息未应闲。

--------------------------------------------------------------------------------

长干行二首

其一

妾发初覆额。

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

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

羞颜未尝开。 ( 未尝一作尚不 )

低头向暗壁。

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

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 ( 岂一作耻 )

十六君远行。

瞿塘滟预堆。 预加水旁

五月不可触。

猿声天上哀。 ( 声一作鸣 )

门前迟行迹。 ( 迟一作旧 )

一一生绿苔。 ( 绿一作苍 )

苔深不能扫。

落叶秋风早。

八月胡蝶来。 ( 来一作黄 )

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

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

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

直至长风沙。

其二

忆妾深闺里。 ( 妾一作昔 )

烟尘不曾识。

嫁与长干人。

沙头候风色。

五月南风兴。

思君下巴陵。 ( 下一作在 )

八月西风起。

想君发扬子。

去来悲如何。

见少离别多。

湘潭几日到。

妾梦越风波。

昨夜狂风度。

吹折江头树。

淼淼暗无边。

行人在何处。

好乘浮云骢。

佳期兰渚东。

鸳鸯绿蒲上。

翡翠锦屏中。

自怜十五余。

颜色桃花红。

那作商人妇。

愁水复愁风。

( 此篇一作张潮。黄庭坚作李益)

--------------------------------------------------------------------------------

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

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

玲珑望秋月。

清平调词三首

其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

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

会向瑶台月下逢。

其二

一枝农艳露凝香。 ( 禾农一作红 )

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

其三

名花倾国两相欢。

长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

沈香亭北倚栏干。

春思

燕草如碧丝。

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

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

何事入罗帏。

秋歌

长安一片月。

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

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

良人罢远征。

秋浦歌

其十四

炉火照天地。

红星乱紫烟。

赧郎明月夜。

歌曲动寒川。

其十五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

梦游天姥吟留别 (一作别东鲁诸公)

海客谈瀛洲。

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

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

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

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

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

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

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

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

丘峦崩摧。

洞天石扇。

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

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

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

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

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

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

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

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金陵酒肆留别

风吹柳花满店香。 ( 风吹一作白门 )

吴姬压酒唤客尝。 ( 唤一作劝,一作使 )

金陵子弟来相送。

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 ( 试问一作问取 )

别意与之谁短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

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

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

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

萧萧班马鸣。

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一作倍侍御叔华登楼歌) 月兆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日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更一作复)

人生在世不称意。 ( 人生一作男儿 )

明朝散发弄扁舟。 ( 散发弄扁舟一作举棹还沧洲 )

山中问答

问余何意栖碧山。 ( 意一作事 )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 上穴下目

别有天地非人间。

--------------------------------------------------------------------------------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

昨夜吴中雪。

子猷佳兴发。

万里浮云卷碧山。

青天中道流孤月。

孤月沧浪河汉清。

北斗错落长庚明。

怀余对酒夜霜白。

玉床金井冰峥嵘。

人生飘忽百年内。

且须酣畅万古情。

君不能狸膏金距学斗鸡。

坐令鼻息吹虹霓。

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

西屠石堡取紫袍。

吟诗作赋北窗里。

万言不直一杯水。

世人闻此皆掉头。

有如东风射马耳。

鱼目亦笑我。

请与明月同。 ( 请一作谓 )

骅骝拳局不能食。 足局

蹇驴得志鸣春风。

折杨皇华合流俗。

晋君听琴枉清角。

巴人谁肯和阳春。

楚地由来贱奇璞。

黄金散尽交不成。

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

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者。

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

荣辱于余亦何有。

孔圣犹闻伤凤麟。

董龙更是何鸡狗。

一生傲岸苦不谐。

恩疏媒劳志多乖。

严陵高揖汉天子。

何必长剑拄颐事玉阶。

达亦不足贵。

穷亦不足悲。

韩信羞将绛灌比。

祢衡耻逐屠沽儿。

君不见李北海。

英风豪气今何在。

君不见裴尚书。

土坟三尺蒿棘居。 ( 棘一作下 )

少年早欲五湖去。

见此弥将钟鼎疏。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暮从碧山下。

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

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

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

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

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

曲尽河星稀。 ( 河星一作星河 )

我醉君复乐。

陶然共忘机。

把酒问月 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青天有月来几时。

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

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

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

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

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

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

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

月光长照金樽里。

登金陵凤凰台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

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

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

长安不见使人愁。

望庐山瀑布水二首

其一

西登香炉峰。

南见瀑布水。

挂流三百丈。 ( 百一作千 )

喷壑数十里。

口如飞电来。 ( 电一作练 ) 焱欠

隐若白虹起。

初惊河汉落。 ( 河汉一作*** )

半洒云天里。 (一作半泻金潭里 )

仰观势转雄。

壮哉造化功。

海风吹不断。

江月照还空。 ( 江一作山 )

空中乱。 众水旁

左右洗青壁。

飞珠散轻霞。

流沫沸穹石。

而我乐名山。

对之心益闲。

无论漱琼液。

且得洗尘颜。

且谐宿所好。

永愿辞人间。

其二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落九天。

秋登宣城谢眺北楼 月兆

江城如画里。

山晓望晴空。

雨水夹明镜。

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

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

临风怀谢公。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此一作北 )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夜下征虏亭

船下广陵去。

月明征虏亭。

山花如绣颊。

江火似流萤。

客中行

兰陵美酒郁金香。

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

不知何处是他乡。

早发白帝城

朝辞白帝彩云间。

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 (尽一作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秋下荆门

霜落荆门江树空。

布帆无恙挂秋风。

此行不为鲈鱼脍。 鱼会

自爱名山入剡中。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我宿五松下。

寂寥无所欢。

田家秋作苦。

邻女夜舂寒。

跪进雕胡饭。

月光明素盘。

令人惭漂母。

三谢不能餐。

夜泊牛渚怀古 此地即谢尚闻袁宏咏史处

牛渚西江夜。

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

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

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席。 ( 挂帆席一作洞庭去 )

枫叶落纷纷。 ( 落一作正 )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 ( 间一作下, 一作前 )

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

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

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

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

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

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

相期邈云汉。 ( 邈云汉一作碧岩畔 )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

桃花带雨浓。

树深时见鹿。

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

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

愁倚两三松。

听蜀僧浚弹琴

蜀僧抱绿绮。

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

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

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

秋云暗几重。

军行

骝马新跨白玉鞍。 ( 跨一作夸 )

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震。

匣里金刀血未干。

从军行

百战沙场碎铁衣。

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

独领残兵千骑归。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长门怨二首

其一

天回北斗挂西楼。

金屋无人萤火流。

月光欲到长门殿。

别作深宫一段愁。

其二

桂殿长愁不记春。

黄金四屋起秋尘。

夜悬明镜青天上。

独照长门宫里人。

哭晁卿衡

日本晁卿辞帝都。

征帆一片绕蓬壶。

明月不归沉碧海。

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经典诗句 分类:文学

1、最大气苍凉的景色描写: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2、最自信的诗句:

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3、最狂傲不羁的句子: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4、最无奈的诗句:

大道入青天,我独不得出。

5、最脍炙人口的忧愁诗: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6、最细腻的景物描写: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7、化为经典成语的诗句: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8、最惊心动魄的景物描写: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落九天。

9、最摧人泪下诗句:

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10、中国人最熟悉最经典的诗: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1,最坚强的:

人生达命岂暇愁, 且饮美酒登高楼

12,最煽情的: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最拽的: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最浪漫深情的: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13,最有杀气的:

翔云列晓阵,杀气赫长虹。

14 最潇洒的:

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

做人做事底线文言文

1、蓼花风急打渔舟,睡稳鸳鸯自并头。一丈竹竿三丈线,何处鲤鱼来上钩。

----清·徐城?

2、淡云疏雨杏花天,荇菜参差带绿烟。渔丝荡舟断桥北,丝亘收罢小星悬。

----清·胡挺?

3、昨夜西风烂漫秋,今朝冬岸独垂钩。紫袍不识莎衣客,曾对君王十二旒。

----北宋·杨朴?

4、朝歌屠叟辞棘津,八十西来钓渭滨。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气思经纶。

广张三千六百钓,风期暗与文王亲。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李白《梁甫吟》?

5、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一壶酒,一竿纶,世上如侬有几人。

-----唐·李煜《渔父词》?

6、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清·孙承宗 《渔家》?

7、小男供饵妇搓丝,溢瞌香醪倒接。日出两竿鱼正食,一家欢笑在南池。

-----唐·李郢?

8、无限香荷染薯衣,阮郎何处弄船归。自惭不及鸳鸯侣,犹得双双近钓矶。

------唐·鱼***?

9、闲钓江鱼不钓名,瓦瓯斟酒暮山青。醉头倒向芦花里,却笑无端犯客星。

-----唐·崔道融?

10、眼似珍珠鳞似金,时时动浪出还沉。河中得上龙门去,不叹江湖岁月深。

-----章孝顿《鲤鱼》?

11、披蓑荷笠钓鱼矶,钓得鱼儿大更肥。钓雨钓晴还钓雪,冰心一片已忘己。

----明·陈壁?

12、乱飘僧舍茶烟湿,密逦歌楼酒力微。江上晚来堪画处,渔人披得一蓑归。

----晚唐·郑谷?

13、澄江息晚浪,钓侣拽轻舟。丝垂遥溅水,饵下暗通流。

---南朝·陈阴铿《观钓》?

14、八月九月芦花飞,南溪老人垂钓归。秋山入帘翠滴滴,野艇倚栏云依依。

却把鱼竿寻小径,闲梳鹤发对斜晖。

---唐·张志和《渔父》?

15、闲钓江鱼不钓名,瓦瓯斟酒暮山青。

---唐·崔道融《钓鱼》?

16、朝从滩上饭,暮向芦中宿。歌竟还复歌,手持一竿竹。

---唐·岑参《渔父》?

17、乌纱掷去不为官,橐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

---郑板桥?

18、茶灶鱼竿养野心,水田漠漠阴阴。太平时节英雄懒,湖海无边草深深。

----唐寅?

19、昔日白头人,亦钓此渭阳。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

----白居易?

20、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唐·司空曙《江村即事》?

21、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宋·范仲淹《江上渔者》?

22、沣浦饶芳草,沧浪有钓舟。谁知放歌客,此意正悠悠。

-----唐·皇甫冉《归渡洛水》?

23、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唐·储光羲?

24、绳床竹簟曲屏风,野水遥山雾雨蒙。长有滩头钓鱼叟,伴人闲卧寂寥种。

-----宋·苏辙?

25、家住钱塘西子湖,钓竿几度拂珊瑚。扁舟载月归来晚,不觉全身入画图。

-----明·凌云翰《西湖渔者》?

26、望里南宫泼墨山,小窗残烛放舟还。从容毕竟输渔父,藕叶菱花泊浅滩。

----谭贞宏《南屏归艇遇雨》?

27、三十年来一钓竿,几曾叉手揖***。茅柴酒白芦花被,明月西湖何处滩。

-----唐寅《题西湖钓艇图》?

28、朝阳初升风犹凉,钓翁已坐曲岸旁。撒窝紧,垂竿忙,静等鱼儿别龙王。

-----渔歌子《晨钓》 老叟?

29、一顶草帽一副竿,一心垂钓在水边。世间闲娱千百种,惟有垂钓胜神仙。

-----《垂钓赞歌》 老叟?

30、清风扑面,阳光照人身顿暖。

柳绿桃红,碧波耀双眼。

独持钓竿,且把水情看。

鱼儿跃,嬉戏池边,乐煞钓鱼汉。

----点绛唇《春钓》 老叟?

31、无风荷自动,玉珠水中升。垂钩绿叶间,鱼儿跃空中。

-----《夏钓戳拱》 老叟?

32、一生垂钓山水间,江河沟池尽赏玩。鲫鲤鳊鲢鳝鳗鳖,尽享水中醉人鲜。

----《钓鱼杂感》 老叟?

33、稻黄菊香苹果脆,鱼鲜虾大蟹更肥。 钓鱼人儿心欲醉,垂钓美,不知谁家来花费。

---渔家傲《秋钓一问》

什么叫鹰立如睡,虎行似病?

1. 做人要有底线阅读答案

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论证思路,完成填空。(3分)

首先,阐述社会底线下降的现实及危害,提出(1)的观点;其次,从(2)的角度,论述观点;最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强调了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品读全文,说说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内涵。

4.阅读文本,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底线”的看法。

参考答案:

1、人总得有自己做人做事的底线:成全社会、成全自己;人守住底线的意义(重要性)。

2、比喻论证,把底线比作江河的水线,把抽象的底线具体化,生动形象地说明做人做事要有底线的意义和无底线的危害,从而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

3、底线是人的自我基准,道德的基准,处世为人的基准;人的自信是建立在底线之上的,一个人有了底线才能算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有底线,才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取得人生的成功。

4、表明观点,然后结合实际加以阐述,最后适当总结。示例:我们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有为人处世的底线。课堂上不做干扰他人的事,考试时遵守纪律不***,文明出行等就是一个学生应守的底线。底线意识应该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作为一个人应坚守底线,不应该随波逐流。

2. 做人做事的底线是什么

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 一、在姿态上要低调 在低调中修炼自己:低调做人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处世谋略。

谦卑处世人常在:谦卑是一种智慧,是为人处世的黄金法则,懂得谦卑的人,必将得到人们的尊重,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智若愚,实乃养晦之术:“大智若愚”,重在一个“若”字,“若”设计了巨大的***象与,掩饰了真实的野心、权欲、才华、声望、感情。

这种甘为愚钝、甘当弱者的低调做人术,实际上是精于算计的隐蔽,它鼓励人们不求争先、不露真相,让自己明明白白过一生。 平和待人留余地:“道有道法,行有行规”,做人也不例外,用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人事事,也是符合客观要求的,因为低调做人才是跨进成功之门的钥匙。

时机未成熟时,要挺住:人非圣贤,谁都无法甩掉七情六欲,离不开柴米油盐,即使遁入空门,“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要“出家人以宽大为怀,善哉!善哉!”不离口。所以,要成就大业,就得分清轻重缓急,大小远近,该舍的就得忍痛割爱,该忍的就得从长计议,从而实现理想,成就大事,创建大业。

毛羽不丰时,要懂得让步:低调做人,往往是赢取对手的资助、最后不断走向强盛、伸展势力再反过来使对手屈服的一条有用的妙计。 在“愚”中等待时机:大智若愚,不仅可以将有为示无为,聪明装糊涂,而且可以若无其事,装着不置可否的样子,不表明态度,然后静待时机,把自己的过人之处一下子说出来,打对手一个措手不及。

但是,大智若愚,关键是心中要有对付对方的策略。常用“糊涂”来迷惑对方耳目,宁可有为而示无为,万不可无为示有为,本来糊涂反装聪明,这样就会弄巧成拙。

主动吃亏是风度:任何时候,情分不能践踏。主动吃亏,山不转水转,也许以后还有合作的机会,又走到一起。

若一个人处处不肯吃亏,则处处必想占便宜,于是,妄想日生,骄心日盛。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智慧:美德、智慧、修养,是我们处世的资本。

为对手叫好,是一种谋略,能做到放低姿态为对手叫好的人,那他在做人做事上必定会成功。 以宽容之心度他人之过: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

对于别人的过失,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能以博大的胸怀去宽容别人,就会让世界变得更精彩。 二、在心态上要低调 功成名就更要保持平常心:高调做事是一种责任,一种气魄,一种精益求精的风格,一种执著追求的精神。

所做的哪怕是细小的事、单调的事,也要代表自己的最高水平,体现自己的最好风格,并在做事中提高素质与能力。 做人不要恃才傲物:当你取得成绩时,你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为人谦卑,这正好让他人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如果你习惯了恃才傲物,看不起别人,那么总有一天你会独吞若果!请记住:恃才傲物是做人一大忌。 容人之过,方显大家本色:大度睿智的低调做人,有时比横眉冷对的高高在上更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对他人的小过以大度相待,实际上也是一种低调做人的态度,这种态度会使人没齿难忘,终生感激。 做人要圆融通达,不要锋芒毕露:功成名就需要一种谦逊的态度,自觉地在名利场中做看客,开拓广阔心境。

知足者常乐:生活中如能降低一些标准,退一步想一想,就能知足常乐。人应该体会到自己本来就是无所欠缺的,这就是最大的财富了。

不要太把自己当回事:不要把自己太当回事,才不会产生自满心理,才能不断地充实、完善自己,缔造完善人生。 谦逊是终生受益的美德:一个懂得谦逊的人是一个真正懂得积蓄力量的人,谦逊能够避免给别人造成太张扬的印象,这样的印象恰好能够使一个员工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积累经验与能力,最后达到成功。

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性格豪放者心胸必然豁达,壮志无边者思想必然激越,思想激越者必然容易触怒世俗和所谓的权威。所以,社会要求成大事者能够隐忍不发,高调做事,低调做人。

对待下属要宽容:作为上司,应该具有容人之量,既然把任务交代给了下属,就要充分相信下属,让其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人尽其才。 简朴是低调做人的根本:在生活上简朴些、低调些,不仅有助于自身的品德修炼,而且也能赢得上下的交口称誉。

3. 三分做事,七分做人 怎样做人做事的道理 做人的底线

在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是相当微妙复杂的,一个人要取得成功,首要的一步就是要做好人。做人比做事更重要,因为,一个人素质的高低、品德的好坏直接决定一个人做事的水平。

1。要想成事,先学做人

2。做事先做人,得意不忘形

3。立业要先立德,品格重于能力

4。有容乃大,者无敌

5。做事急躁乃大忌,做人低调实高贤

6。才大不可气租,居高不可自做

7。逢人只说三分话,做事须倾七分心

8。伸是进取的方式,屈是保全的手段

9。薄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10。抓大放小,做事含三分糊涂

11。做人要沉得住气,做事才能发力

12。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13。欲成大事,耐到底

14。德高者愈益偃伏,才俊者尤忌表露

15。不吃过头饭,不说过头话

16。做人要随遇而变,做事要洞察先机

17。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8。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9。先潜下心来,后伸出手去

20。方为做人之本,圆为处世之道

21。不争一时短长,不计眼前得失

22。名利是成就的绊腿石,谦逊为事业的加油站

23。善胜者不争,善争者不战

24。枪打出头鸟,做人留几分余地

25。做人须要谨慎,说话务必小心

26。管好自己的舌头,不说不该说的话

27。露锋芒于外,伤己身于内

28。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29。做人要学会宽容,做事要去除嫉妒

30。藏锋显拙,可获奇胜

31。做人应静中用心,做事则暗中用劲

32。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3。人要学会激流勇进,也要懂得顺流而下

34。做人不能太明白,做事不能太精明

35。容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36。本分事是立身之本,平常心是成事之源

37。放下架子,摆正位置

38。鼓起劲头做事,夹起尾巴做人

39。人在屋檐下,岂可不低头

40。低头弯腰保护自己,笑颜常开好做人

41。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

42。做人要知道进退,做事要聪明而不精明

43。让人一步,心界更宽

44。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45。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46。花要半开,酒要半醉

47。晴天留人情,雨天好借伞

48。成功忌忘形,失败莫气馁

49。用感恩的心做人,用爱心做事

4. 大家好

所谓做人的底线就是作为一个基本的人,所能做的最低标准的不违反人类良知,不违背人类道义,没有伤天害理的事情。

当然,这是最低标准,每个人的底线是不一样的,做人的底线越高,这个人的道德水准一般就越高, 当然,有的人表面宣称的底线很高,但实际做起来 却很低甚至没有底线, 这样的人就可以堪称为 *** 。做人有底线,不仅是对别人,对自己也是有益的事,做人只有有了底线,价值观才能确立。

行为才能规避风险!越过底线,动摇了自己的人性堤坝,行为必然失去最起码的控制和约束,人生将是苦涩的,落寞的。能坚持底线,才能享受到做人的快乐与最后登上巅峰的惬意。

举些例子,例如 :做人的九大底线 1 可以忍受贫穷,不能背叛人格;2 可以追求财富,不能挥霍无度;3.可以发表歧见,不能拨弄是非;4.可以不做善人,不能为非作歹;5.可以不做君子,不能去做小人;6.可以容忍邋遢,不能容忍颓废;7.可以没有学位,不能没有品位;8.可以风流倜傥,不能纵欲无度;9.可以不说感谢,不能不懂感恩。 还有,例如:做人的底线:善良,恻隐之心。

做事的底线:诚信,守住信誉不损害别人还有类似的文章:必须要有底线人生在世,免不了两个话题:做人和做事。***都在做事,大事、小事、家里事、家外事,事事不断。

做人做事的方式是影响一个人是否获得社会认同、被上司赏识、受下属拥戴、为同事喜欢、得朋友帮助和受爱人依恋的凭据。中国的老祖宗也说:“三分做事七分做人。”

可见做人做事的重要。但是人们常说,做事难,做人更难。

要想做事做人成功是难上加难。其实做事容易,做人也容易,做人做事都容易。

关键在于你是否掌握好表现自我的方式和尺度。要想把握好自己首先就得清楚自己的底线。

《菜根谭》上说:“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没错,做事做人也是贵在恰到好处。

要想使做人做事恰到好处,首先得清楚了自己的底线。底线,是一条线,它给你诸多束缚;底线是一道墙,帮你阻挡外边的风雨。

底线很重要,只有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底线,才能使自己变得自然而不矫揉造作,在人生路上得心应手,一帆风顺。有一位很受欢迎的名人,他是一名作家,同时是一个学院的院长。

他在名片上这么写着:“院长——暂时的;作家——终生的;朋友——永久的。”在作家看来,做人比做官重要。

他深知这一点,所以他把朋友放在第一位,把职位放在第二位,官职则是排在最后一位。把朋友放在前,就是作家的底线,因为把朋友放到心上,所以无论他走到哪里,总能很快结交到好朋友。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案例。有的人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却快到头来却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欲望,导致到头来晚节不保,一世清白终毁到自己手里;有的人戎马生涯一辈子,立下大功无数,受尽恩宠,享尽荣华,却不知道收敛,一味张扬自己的功劳,到头来甚至连累全家。

像这种的例子还有很多,然而同样做人做人,却总有人一辈子简简单单,恪守自己的底线,却在史书上留名,流芳百世;有的人同样是戎马一生,立下血汗功劳,不仅能够善终,还能遗泽后人。为什么有的人往往能平平淡淡的过完一生,有的人却不能保全自己?这就是不清楚自己的底线的结果。

聪明的人会守住他的底线,用自己的心去指导自己做事,即使这样使他看起来糊涂。愚笨的人总在想越过底线,干出一番“大事”,虽然他看上去很聪明,但是他总在做愚蠢的事。

两种不同的方式,自然有着不一样的人生。底线是我们做人做事的根本。

做人做事的方法多若繁星,事实上最重要的只有一点,就是坚守自己的底线。基于此,本书从古今中外的现实事例出发,结合职场老鸟的经验,提出了50条必须坚守的底线,帮助你掌握自己前进的方向。

本书生动鲜明的展示了人类的弱点和局限,分析人生中绝大部分人做人做事时遇到的问题,力求以最直白、最实用的方式,从多角度多层面阐明为人处事恪守底线的理念。做人成功做事才能成功神目有电,暗室亏心。

——中国古训底线是什么?有人说底线就是地平线,你看得到的时候,它在你脚下。你看不见的时候,它在你心底!没有了它,你会羞愧万分,生不如死!虽然说的很绝对,但是不无道理。

底线是人的最后防御中国古语说:“良心是做人的底线,良知是读书人的底线。”说起底线,人们往往联想到的是篮球场,足球场上画出的出界标志的端线,这既是一种范围的界定,也是制约运动员行动的界限。

同样道理,做人也和那粒球一样,有着自己的规矩,有着自己的原则,一但你越过了这条线,那么带给你的就不仅仅是出界这样简单了。球出界了,可以捡回来。

可是你呢?丢失了自己,还能找到原来的路吗?中国人习惯于把道德当作衡量一个人的标准,古语说:“神目有电,暗室亏心。”“举头三尺有神明。”

都是在提醒我们恪守自己的底线,不要轻易去违背。有一个技艺精湛的木匠师傅,一直勤勤恳恳地效忠于他的主人,主人对他也是百般呵护。

木匠师傅曾经海誓山盟般的对主人吐露心声,这一世都要给主人卖力,以报知遇之恩,生就一幅软心肠的主人亦感激涕零。直到有一天,。

5. 为人做事应把握哪些底线

无论什么时候,你都需要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底线,

因为很多时候有些人他会一点一点磨消你的耐心,试探你的各种承受能力

当你没有底线的时候,你就完全被别人控制,你需要坚守一些必要的东西

而做人做事儿的底线,是没有具体定义的,它随着人的个性不同而变化……

在为人处事儿方面,底线,那是最低忍受程度

对于有的人来说,底线就是:

自私可以,但不能不顾别人的利益只顾自己的利益;

坏别人事可以,但不要刻意去破坏;

懒散可以,但不要走到哪儿就把哪儿都弄成猪窝;

不上进可以,但不要把自己份内该做的工作推给别人;

对于有的人来说,底线就是:

生活可以不严谨,但不要撇下父母亲人、老婆孩儿只顾自己享乐

有的人,底线是,别在背后阴我

而有的人说:嘛叫底线。一件事别老念就行。得得起来没完 腻味……

每个人的底线是不同的,

你只能依照自己的性格,给自己设定一个对于你来讲的最低忍受限度

6. 阅读《底线》一文,回答22

22 .引出论题,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

评分说明:( 2 分 > 将“引出论题”答成“引出论点”不得分。 23 .一个人只有守住底线,才能获得成功的自我与成功的人生。

评分说明:( 2 分)用自己的话概括准确也可得分。 24 .比喻论证。

把“人的底线”比作“钢铁长城”,形象生动地论证了“人的底线可以牢不可破”的观点,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 评分说明:( 2 分)论证方法 1 分,作用 1 分。

25 .示例:为人做事要坚持原则,遵守社会底线,坚守心灵底线,生活中要遵纪守法,洁身自好,诚实守信,孝敬父母,团结友爱,不要见利忘义,以强凌弱,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评分说明:( 2 分)观点正确。

结合选文谈得 1 分,联系实际得 1 分。

7. 做人有底线,做事无底线

做人的底线 做为一个人,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做人的准则,人对于自己的言行,应该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是需要每个人自己坚守的,越过了这条线,一个人便很难再称做一个纯粹的人了。

我个人的理解是,在任何情况下,一个人都不能侮辱他人、欺凌他人;以任何借口,一个人都不能以暴力侵害他人,更不能肆意残害他人的性命。这是做人在行为方面的一个底线。

在言论上,人同样有一条不可逾越的线,即:不可以无中生有造谣毁谤,不可以诬陷栽赃血口喷人,如常说的牵扯到别人的亲戚,这是做人在言论上的一条基线,也是底线。一个人,如果在言行上越过了这样一些线,他即使还算人,也已是个残损的人了。

当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之中的,社会又是十分复杂、有时甚至是很凶险的。为了避难,一个人难免要说些谎;为了活命,一个人也有可能去栽陷他人。

在这时,制人于死地的事是万万不能做的,这是在非常情况下做人的一道底线,越过了这条线,一个人就不配被称做人了。 回顾历史,我们社会中经常出现的一种情况是:在一些很冠冕堂皇的旗帜口号下行残忍之实。

比如在“公有制”和“革命”的名义下剥夺个人的合法财产;以“坏人”、“犯罪分子”为借口毒***、侮辱人,甚至不经过任何合法的审判和逮捕程序就将人野蛮地处死。仿佛一个人一旦成了“坏人”、“”,成了“犯罪分子”,便不再拥有丝毫的***,便可以任人虐待和处治。

“***”中的种种残暴、种种灭绝人性的行为,以及今天我们仍能经常听到看到的对待“坏人”、“犯罪分子”甚至仅仅是犯罪嫌疑人的凌迟,都是这一思想的具体反映。在这样一种传统下,我们首先应该在全体国民中确立这样的一个最为基本的观念:即便是“坏人”,他也拥有他做为一个人所享有的一些最基本的权利,他所做的坏事、他所犯下的罪行,我们应该以法定的程序按法律明确的条文对其予以“法办”,而不能随随便便象一群流氓一样对其施行苦肉计、实行粗野的“人治”。

这又是一条线,不过这是一条要求 *** 和国民一同来遵守的线,越过了这条线,即便不会出现“国将不国”的情况,这国也必是一个无法无天弱肉强食互相践踏***自危的“国”了。“***”的历史已经再充分不过地证明了这一点。

随着进一步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我想起了鲁迅在自己的一篇文章里说过的一段话,其大意是这样的:一个人应尽可能地做一些既利人又利己的事;若不能,则尽量做一些利己却不损人的事;若还行不通,则做一些虽损人但利己的事;只有损人而不利己的事,他是坚决反对的。鲁迅历来是被我们的社会做为精神文化方面的旗手看待的,他的许多主张,也往往被认为十分的激进和有叛逆性,可是他对新式青年的要求、他为生活在传统社会中的新人开列的“为人处事大纲”,其底线竟至于此,这是很耐人寻味的。

至于说一个人怎样才能守住做人的底线,看来我要交白卷了。人生险恶,我连自己也说不准,是否能守住这条线。

我只有一个大概的猜测:吃“人奶”长大的,或可守住做人的底线;吃“狼奶”长大的,要守住这条线,恐怕要好好经历一番灵魂的生死搏斗。另一方面,在一个有充分***保障的社会,一个人比较容易守住这条线;而在一个肆意践踏***、把人不当人的社会,要守住这条线,则似乎唯有把尊严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的人才能做到。

第一次写了这么多,有些感慨吧,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底线,通常是说者无意,听着有心,所以尽量要以考虑别人的尊严为主,连岳先生写的《作为底线的尊严》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越多考虑人的尊严,越容易进化成善法,刑法越人道,法律越容易得到尊重”。可能说的远了,但是未尝不是我们现在年轻人说要注意的地方。

做人的底线 底线一:看不准的人,也不要轻易得罪。不善做人,总容易得罪一些人,而得罪一些人,就会给自己留下大大小小的一堆障碍物。

这是许多人最苦恼的事。但是如果你精于观察,不以一时难受为难受,而是多以“和”字为上,就会为自己谋得最佳的取胜点。

轻易得罪人是做人之大忌,人不得罪,才是做人的成功底线。 底线二:别总想与人较劲是智举。

有些人总喜欢摆出架势与人争高低,仿佛嘴上胜人一筹,就把对手赢得一个稀里哗啦。其实,这是莽人所为,也是一种成不了大器的十足表现。

真正善于做人者,总是以避开与人较劲为上上策,这样一则护住了别人的面子,二则稳住了自己的情绪。因此,这条底线则绝对不能丢掉的。

底线三:走走看看,看看走走,就可不跌倒。做人不是一件简单的如同吃吃喝喝的事,而是蕴藏着各种判断的方法和走路的策略。

这就是说走得稳,必须先看得准,才可能不跌倒。为什么有很多人容易跌倒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大概不知道这条做人底线的重要性,而是只知道冲、冲、冲。

底线四:必要时学会绕上几个圈。世上之事,有时乱如麻,而且绝大多数时候让你理不出头绪。

因此“直来直去”的方法是万万不行的。你必须开动脑筋,学会多绕几个圈子,用“迂回曲折”之法逼近你的目的地。

做人需要这条底线,以防硬撞到南墙上。 底线五:想大问题,弃小问题,才能成大事。

你一生渴求的事情。

《菜根谭》中说:“鹰立如睡,虎行似病,正是它取人噬人手段处。故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有肩鸿任钜的力量。”意思是说老鹰站立时双目半睁半闭仿佛处于睡眠之中,老虎行走时慵懒无力,仿佛处于病态,实际这些正是它们准备取食的高明手段。所以,有德行的君子要做到深藏不露,不炫耀自己的聪明,不显示自己的才华,才能够有力量担任艰巨的任务。

一般地说来,人性都是喜直厚而恶机巧的,而胸有大志的人,要达到自己的目的,没有机巧权变,又绝对不行,尤其是当他所处的环境并不如人意时,那就更要既弄机巧权变,又不能为人所厌恶,所以就有了鹰立虎行、如睡似病、藏巧用晦的各种做人方法。

李白有一句耐人寻味的诗,叫“大贤虎变愚不测,当年颇似寻常人”。这句诗揭示了另一种意义上的深藏用晦的做人法。这是指在一些特殊的场合中,人要有猛虎伏林、蛟龙沉潭那样的伸屈变化之胸怀,让人难以预测,而自己则可在此期间从容行事。

病虎惑影动,瞠目听狂风。

雄鹰嗤雁从,侧首思凌云。

磊磊男儿胆,铮铮谁人问?

落落丈夫志,恹恹在承平。

三国时期的司马懿,就深谙“隐“的道理。他深藏爪牙,藏才隐志,终于把持了曹氏天下。

在曹爽执政期间,司马懿遭到排挤。于是司马懿趁原配夫人张春华病逝之机,上书皇帝称自己哀伤过度,得了重病,无法参与朝政。从此装病近两年。

但司马懿,一直在留意宫中动态,同时极力培养自己的势力。

在司马懿称病后,曹爽果然大失戒心。

魏正始九年(248年)十二月,司马懿从司马昭那里得知第二年曹芳帝及文武百官要祭扫高平陵(魏明帝墓,在洛阳南),顺便***。他意识到这是个很好的机会。然而大司农桓范也意识到皇帝大举出城,京都一空是个危险,便劝曹爽说:“总领禁兵,不可兄弟三人同出以防城中变乱。”曹爽曰:“哪个敢反?”桓范曰:“大将军忘却城中尚有猛虎三只。”在一旁的李胜答道:“司马氏父子。”曹爽曰:“司马老儿老病缠身,死在旦夕,有何可忧?”桓范曰:“此事不可不防,李兄不是刚被任命为荆州刺史吗,就此为名前去探望虚实。”爽从其言。

李胜抵往太傅府,司马师引他进去。见司马懿躺在床上,两奴婢勉强将他扶起。

李胜曰:“久不见太傅,今来拜望,天子命胜为荆州刺史,特来拜辞。”

“咳!咳!”司马懿猛咳不止,曰:“君屈就并州,可惜可惜。并州近胡,好为之备!”

李胜以为司马懿听不清楚,大声曰:“是荆州刺史,非并州也。”

司马懿笑曰:“不赴并州,是从并州来?”

李胜曰:“是南边的荆州。”

司马懿大笑曰:“汝从荆州来啊?”

李胜回头与司马师曰:“太傅为何病得如此严重?”

司马师曰:“病得耳聋。”

李胜曰:“乞纸笔一用。”李胜写到:“赴荆州”三字。

司马懿看后曰:“年老意荒,不解君意,今君回本州(李胜是荆州人),好建功勋,我死在旦夕,见到大将军,千万代我求他照顾犬子,如得眷顾,我死也瞑目。”说罢,司马懿口渴,婢女拿汤喂他时流得满身都是,然后虚弱地躺下。

李胜回报曹爽,曰:“司马老儿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也。”  “他喝了一口汤,弄得满身都是,狼狈至极。”曹爽喜曰:“此老一死,我再无忧矣。”于是曹爽一行人兴高***烈地投入告行准备,再不对司马懿有所防备。

司马懿抓住这个机会,发动***,夺取兵权,控制洛阳,将曹爽兄弟及亲族诛杀殆尽,遂专魏政。

司马懿在对手面前,尽量收敛自己的锋芒,表面上百依百顺,装出一副为奴为婢的谦恭,使对方不再疑心,而一旦时机成熟,即一举闪电般地把对手消灭。这就是一种韬光养晦的心术,是一种做人的大智慧。

——引自延边人民出版社《高调理事 低调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