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上一句_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前一句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12 0
  1. 善莫大焉上两句是什么
  2.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3. 人非圣贤 熟能无过 知过能改 善莫大焉 在前面加一句怎么加?
  4.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前一句是什么?
  5. 人非圣贤什么过而能改什么

不是的。

一、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出自春秋末期·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

原文: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上一句_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前一句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译文:哪个人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大的好事了。旧时指一般人犯错误是难免的。

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出自宋·朱熹《论语集注·学而篇第一》。

原文: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其自治诚切如此,可谓得为学之本矣。

译文:曾子以这三项标准要求自己,对于别人指出的缺点错误,如果有,就加以改正,如果没有,就用来勉励自己, 好让自己以后不会犯同样的错误,对自己多么的真诚恳切呀,真是获得了治学修身的精髓。

扩展资料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典故出处:

故事: 晋灵公生性残暴,时常借故。一天,厨师送上来熊掌炖得不透,他就残忍地当场把厨师处死。

正好,尸体被赵盾、士季两位正直的大臣看见。他们了解情况后,非常气愤,决定进宫去劝谏晋灵公。士季先去朝见,晋灵公从他的神色中看出是为自己杀厨师这件事而来的,便装没有看见他。

直到士季往前走了三次,来到屋檐下,晋灵公才瞟了他一眼,他轻描谈写地说“我已经知道自己所犯的错误了,今后一定改正。”士季听他这样说,也就用温和的态度道:“谁没有过错呢?有了过错能改正,那就最好了。如果您能接受大臣正确的劝谏,就是一个好的国君。”

但是,晋灵公并非是真正认识自己的过错,行为残暴依然故我。相国赵盾屡次劝谏,他不仅不听,反而十分讨厌,竟派刺客去暗杀赵盾。

不料刺客不愿去正直忠贞的赵盾,宁可***。晋灵公见此事不成,便改变方法,意请赵盾进宫赴宴,准备在席间杀他。但结果赵盾被卫士救出,他的阴谋又未能得逞。最后这个作恶多端的国君,终于被赵盾的弟弟赵穿杀死。

与“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和”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意思相同的劝谏的古文有: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选择别人的优点去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我有)就去改正它。

出自《论语?述而》。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翻译: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

出自《论语·里仁》。

3、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

百度百科——人非圣贤,孰能无过

百度百科——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善莫大焉上两句是什么

下句: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本句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原话为:“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取自赵盾、士季劝谏晋灵公的典故。

释义:人都会犯错,但是犯错之后能够改正过来才是最重要的。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是什么意思?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出自《左传·宣公二年》。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

善莫大焉一般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善莫大焉的近义词

1.迷途知返:意思是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出自《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2.悬崖勒马:意思是在高高的山崖边上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出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此书生悬崖勒马,可谓大智矣。”

3.回头是岸:意思是指有罪的人只要回心转意,痛改前非,就能登上“彼岸”,获得超度。后比喻做坏事的人,只要决心悔改,就有出路。出自元·无名氏《度翠柳》第一折:“世俗人没来由,争长竞短,你死我活。有呵吃些个,有呵穿些个。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人非圣贤 熟能无过 知过能改 善莫大焉 在前面加一句怎么加?

“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意思为:人没有不犯错误的,只要能及时改正自己的错误,就是最好的了。

出处:鲁国·左丘明《左传》多行不义必自毙。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书》曰:“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白话释义:多干坏事,一定会自取灭亡。谁能没有过失呢?有了过失而能够改正,那就没有比这再好的了。《书经》上说:“处于安乐的环境之中时,要想到可能出现的危难。”想到危难就有所提防,有所提防就没有了祸患。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再其次是创立学说。即使过了很久也不会被废弃,这就叫做不朽。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长期以来由于先秦及汉代文献对左传作者左丘明的记载非常有限,历代学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况问题争论不休、众说纷纭。

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但史载,左丘明乃姜子牙后裔,嫡系裔孙丘(邱)氏较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家、军事家。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太史司马迁称其为“鲁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为史官,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据有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作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由于史料详实,文笔生动,引起了古今中外学者的爱好和研讨,他被誉为“文宗史圣”、“经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成为中国史家的开山鼻祖。

文章简介:

《左传》的记叙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作品中主要记载了东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左传》以《春秋》为本,并用《周志》、《晋乘》、《郑书》、《楚杌》等列国资料,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司马迁《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说:"鲁君子左丘明惧***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前一句是什么?

行事而能生悔,本为难得。

春秋时期,晋灵公十分残暴,滥杀无辜,大臣赵盾和士季进宫劝谏,晋灵公态度冷淡,不情愿地认错。士季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晋灵公根本听不进,于是派人暗杀了赵盾。人们奋起反抗,赵穿将穷凶极恶的晋灵公将杀死。于是,就有了“人非圣贤”。

行事而能生悔,本为难得。

解释: 做坏事之前知道自己是错的,有悔过之心,就已经很不容易了。

人非圣贤什么过而能改什么

前一句是“人谁无过?”。

原文出处:《左传·宣公二年》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遗憾的是,晋灵公言而无信,残暴依旧,最后终被臣下刺杀。

原文是“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后人习惯表达为“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译文:

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指一个人犯了错误后,能够认识并改正错误,就是最好的事情。

扩展资料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相关典故:

三国时期,周处被乡里认为是和大蛟、白额虎同列的三害,周处杀死蛟虎后,却得知自己是最被乡里所忧虑的,因此找到陆云决定改过自新,最终成为一代忠臣!

原文:

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

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

乃入吴寻二陆。平原不在,正见清河,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

参考答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出 处《左传·宣公二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意思是一般人不是圣人和贤人谁能不犯错?错了能够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