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忘情下一句是什么_太上忘情道德经原文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19 0
  1. 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
  2. 所爱文言文
  3. 道家思想对我们的人生经历有什么影响
  4. 相忘乎江湖的散文

老子生卒年不详。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春秋时楚国苦县人。曾任周朝守藏室之史。主无为之说,后世以为道家始祖。孔子尝往问礼,着有《道德经》五千余言。现今社会各行业中,如:铁匠、煤窑匠、碗筷匠、磨刀匠、蹄铁匠等,皆祭拜老子为祖师爷。亦称 为伯阳、太上老君、老聃、老君、老子、老子道君、李伯阳、李老君。 在中华文明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国外被最为广为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要算是《道德经》。《道德经》中所说的中心思想是:「道」,而「道」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的意思虽然比较难明白,但我们可以说「道」的意思是「 自然」。 道家认为,个人不应该反对「道」,而是要顺从于「道」,按「道」行事。争权夺利是荒唐的,也是非常不道德的。「道」是不败的,人应该顺其道而行。道家认为水是非常柔弱的,心甘***地向低处流去,即使遇上最弱的力量,也不表示反抗,然而水却是不可摧毁的。反之,最坚硬的石头也有被水击破的那一天。对于个人,朴素和自然是值得赞扬的。暴力应该被避免,人应当清心寡欲。人不应该改变世界,而是要尊重世界。对于,无为而治政策是最聪明的方针。通过更繁复的法制或是强制实行法制,通常是使事情便得更糟。高税赋和战争都和道家的哲学精神相违背。《道德经》的影像巨大。这本书的篇幅很短,中文不到6000字,但其思想的内涵却是极其丰富。在中国,虽然儒家思想是中国历代哲学的主流,不过儒家的哲学中吸收了道家的很多思想,儒家还是很尊重道家思想的。 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神之一,是三大超级神中的一位。他之被神圣化,始于东汉。东汉的张陵(后来的张天师)创设天师道,为了和佛教抗衡,便抬出老子为祖师,并尊为太上老君。后称「太上道德天尊」。其 后道教典籍将老子极度神化,谓其生于无始之时,无因而起,是万物之先,元气之先。

为道日损是什么意思

道家所谓的?道?,不能用狭隘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进行简单粗暴的二元区分。谈及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名人,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道家始祖,春秋战国的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老子和他所创立的道家学说,数千年以来,一直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深切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道家中的?道?,似乎无物不包,天下万物都是道;这到底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呢?

我们不能用?唯物?或者?唯心?来给?道?下定义。很多人都认为,所谓的哲学第一争论,就是?唯心?和?唯物?的问题,实际上,这完全是高中政治课本为了让?哲学?部分简单易懂,统一式教育进行的一种粗暴划分。在哲学发展史上,只有一部分的特定时间:?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中叶?,哲学界在?唯物?唯心?的问题上有过争论,但是第一涉及的并不是很广阔,第二,规模也不是很大。实际上,严格意义来讲,?唯物哲学?和?唯心哲学?,只适用于马克思主义语境下的哲学观。

太上忘情下一句是什么_太上忘情道德经原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庄子,老子所说的道到底是不是唯心主义,这个问题就仿佛在问:?一块石头到底是肉食性动物还是草食性动物?一样,根本驴唇不对马嘴。从理论上来看,道在道家的哲学观中,被认为是?一切的本源?,万事万物存在的?第一因?。所谓的?道?,即是自然之法;而自然之法,无形无相,思之?太上忘情?。《道德经》中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

道家认为,道不可名状,不可捉摸,却是一切事物运行的?客观尺度?。我们只能说,道家的哲学思想,包含了一部分?朴素的辩证法?。

所爱文言文

“为道日损”的意思是: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出自:《道德经》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翻译:求学的人,其情欲文饰一天比一天增加;求道的人,其情欲文饰则一天比一天减少。减少又减少,到最后以至于“无为”的境地。按照自然规律去做事是没什么不能做成的。治理国家的人,要经常以不骚扰人民为治国之本,如果经常以繁苛之政扰害民众,那就不配治理国家了。

《道德经》,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道德经》文本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被誉为万经之王。

《道德经》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著之一,对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家思想对我们的人生经历有什么影响

1. 兼爱之辩这篇文言文的翻译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译文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压迫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都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译文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把桃子投给我,我用李子回报你.这就是说,爱人的必定被人爱,而憎恶别人的必定被人憎恶.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译文爱别人并不是不爱自己,自己也在所爱之中.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译文爱人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是为了与人方便.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译文爱世间多数人和爱世间少数人相同,兼爱就是这样.爱上世之人和爱后世之人,都像爱今世之人一样.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译文现在有人犯了小过错,人们知道了就非难他;对于犯了像攻打别国那样的大错误,却不知道非难他,还加以称颂,称之为义,这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2. 孟子的文言文< >(上)怎么翻译

>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译文若使天下的人都彼此相爱,国与国不互相攻打,家与家不互相争夺,没有盗贼,君臣父子都能忠孝慈爱,这样天下就太平了。

圣人既然以治理天下为己任,怎么能不禁止人们互相仇恨而不劝导彼此相爱呢?所以,天下人能彼此相爱才会太平,互相仇恨就会混乱。 天下之人皆不能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译文天下的人都不相爱,那么强大的一定会压迫弱小的,富有的一定会欺侮贫穷的,显贵的一定会轻视低贱的,诡诈的一定会欺骗愚笨的。

天下一切祸乱、篡位、积怨、仇恨等之所以会发生,都是由于互不相爱引起的。 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译文爱别人的,别人也必然爱他,利于别人的,别人也必然利于他,憎恶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憎恶他,残害别人的,别人也必然残害他。 无言而不应,无德而不报,投我以桃,报之以李,即此言爱人者必见爱也,而恶人者必见恶也。

译文没有什么话不答应,没有什么恩德不报答,你把桃子投给我,我用李子回报你。这就是说,爱人的必定被人爱,而憎恶别人的必定被人憎恶。

爱人不外己,己在所爱之中。 译文爱别人并不是不爱自己,自己也在所爱之中。

爱人非为誉也,其类在逆旅。 译文爱人不是为个人沽名钓誉,就像旅店接待客人一样,是为了与人方便。

爱众众世与爱寡世相若,兼爱之有相若。爱尚世与爱后世,一若今之世人也。

译文爱世间多数人和爱世间少数人相同,兼爱就是这样。爱上世之人和爱后世之人,都像爱今世之人一样。

今小为非则知而非之,大为非攻国则不知非,从而誉之,谓之义。此可谓知义与不义之辩乎? 译文现在有人犯了小过错,人们知道了就非难他;对于犯了像攻打别国那样的大错误,却不知道非难他,还加以称颂,称之为义,这能说是懂得义和不义的区别吗? (来自: ?si=1) >中关于"仁"的论述 [论语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仁矣。”

[古文今译]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从反面讲仁。

孔子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主张说话应谨慎小心,说到做到,先做后说。

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华内容。

[论语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古文今译]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个人浅析]孔子讲“仁”,不仅是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论语原文]樊迟问仁,曰:“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古文今译]樊迟问孔子怎样是仁,孔子说:“仁人对难事,做在人前面。

有收获时,他得在人后,这可以说是仁了。” [论语原文]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古文今译]孔子说:“聪明人喜爱水,仁德人喜爱山;聪明人灵活,仁德人专一。聪明人快乐,仁德者长寿。”

[论语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古文今译]子贡说:“偃粲幸桓鋈耍芨习傩蘸芏嗪么Γ帜苤芗么笾冢趺囱靠梢运闶侨嗜肆寺穑俊笨鬃铀担骸捌裰故侨嗜耍蛑笔鞘ト肆耍土ⅰ⑺瓷星夷岩宰龅侥亍V劣谌嗜耍褪且胱约赫镜米。

纫镏苏镜米。灰胱约汗煤茫惨镏鹑斯煤谩4由肀叩娜撕褪伦銎穑萍杭叭耍梢运稻褪鞘敌腥实姆椒恕!? [个人浅析]孔子在这里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圣人”理念。

同时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样做到“仁”的重要原则。这是孔子论述的社会基本准则,在今天同样具有重要价值。

[论语原文]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古文今译]颜渊问怎样做才是仁。

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都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归于仁了。

实行仁,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颜渊说:“请问实行仁的要领。”孔子说:“不合于礼的不要看,不合于礼的不要听,不合于礼的不要说,不合于礼的不要做。”

[论语原文]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古文今译]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役使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认真严肃。)

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朝廷上没人怨恨(自己);在自己生活的圈子里也没人怨恨(自己)。” [个人浅析]这里孔子谈到了“仁”的。

3. 求短篇文言文带译文要求原文60字左右译文100字左右准确说字越少越

海之鱼, 有乌贼其名者, 响水而水乌.戏於岸间, 惧物之窥己也, 则响水以自蔽.海鸟视之而疑, 知其鱼而攫之.呜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灭迹以杜疑, 为窥者之所窥.哀哉! [翻译] 海中有一种鱼,名叫乌贼,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变黑.有一次,它爬上岸边游玩,它怕别的动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隐蔽起来.海鸟看到了乌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乌贼在里面,就毫不犹豫地往水里把乌贼抓了出来. 1、弈秋诲弈 原文 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日: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译文 下棋在众技艺中,只是一种小技巧,但不专心致志,就没法学会.弈秋,是全国最善于下棋的人.让弈秋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地向弈秋学习,全神贯注地听弈秋的讲授;另一个人虽然也坐在弈秋面前,但心里老想着会有天鹅飞来,想着张弓搭箭去射它.这个人虽说是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但远不及前一个人学得好.是因为这个人赶不上前一个人聪明吗?实际上不是这样的. 2、豚子食于死母 原文 仲尼日:"丘也尝游于楚矣,适见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晌若,皆弃之而走.不见己焉尔,不得类焉尔.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庄子·德充符》 译文 孔子说:"我曾在去楚国的时候,在路上正巧遇见一群小猪在一头死母猪身上吃奶,一会儿便都惊慌失措地逃跑了.因为它们看到母猪不再用眼睛看它们了,不像一头活猪的样子了.小猪们爱它们的母亲,不仅是爱母猪的形体,更主要的是爱充实于形体的精神. 3、巫马其买鸩 原文 巫马其为荆王使于巴.见担鸩者,问之:"是何以?"日:"所以鸩人也."于是,请买之,金不足,又益之车马.已得之,尽注之于江. ——《尸子》 译文 巫马其作为荆王的使者出访巴国.在途中,他遇见一个肩挑毒酒的人,于是问道:"这是做什么用的?"那人答道:"是用来毒害人的."于是,巫马其就向他买那毒酒,带的钱不够,又押上随行的车马.买来后,全部都倾倒到江里去了. 《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译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格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醉翁谈录》节选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嘴对鼻子说“尔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说:“吾能别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子对眼睛说:“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说:“吾能观美丑,望东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说:“若然,则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说:“我也不愿与诸君相争,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个面皮,安放哪里”? 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们四个都有灵性.一天,嘴对鼻子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识别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鼻子对眼睛说:"你有什么本领,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说,:"我能观察善恶美丑,遥望东方和西方,我的功劳不小,所以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说,"如果这样,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领,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说,"我不能和各位相互争辩比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脸放到哪里?" 未尝一遇 昔周人有仕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少年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主君好用老.用老主,后主又用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翻译:从前周国有个想当官总当不上的人,年纪大了头发白了,在大路上哭泣,有的人就问他:“为什么哭啊?” 回答说:“我几次想当官都不被看中,自己可怜自己年老了没有机会了,所以就哭啊.”别人说:“求官怎么就一次都没求到呢?”回答说:“我少年的时候,学的是文,道德文章学好了,准备去当官,国王喜欢用年老的人.用老人的国王死了,后来的国王又用武将.(等我)兵法武功学好了,用武将的国王又死了.少年的国王刚刚登基,喜欢用年轻人,我又老了,就这样没求成一次官.” 商汤见伊尹 昔者汤(商朝建国君主)将往见伊尹(商朝初年的贤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问曰:“君将何之?”汤曰:“将往见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 *** 也.若君欲见之,亦令召问焉,彼受赐矣!”汤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药于此,食之,则耳加聪,目加明,则吾必说而强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国也,譬之良医善药也,而子不欲我见伊尹,。

4. 求一篇表达爱意的文言文(不是诗词、小令、散曲等)

与妻书林觉民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

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 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卒先 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

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

吾亦既许汝矣。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

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

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

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

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甚幸,甚幸!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

吾今与汝无言矣。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

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今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悲。

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

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

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相忘乎江湖的散文

道家非道教,道教源头是老子的思想,老子的思想又叫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可以说影响了每一个中国人,影响了二千多年,至于说人生经历那是人、时间、空间上的,道家思想影响的是人的思想、思维、判断、决择层面上的东东。因为影响的太久,太深,你已经分不清什么是道,什么是儒,真可谓“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一、道常无为

 在公元485年的某一天里,须发皆白的老子,骑着牛来到函谷关前。倘若按照《神仙传》里所记载,紫气东来,圣人出关,道教之说,便由老子传给了关尹子。

 我想,关尹子那时正在做着大官,大概是不经常修道的,但因为手里一本《道德经》的流传,从此名声大震,实在是火得有些。但也正因为如此,老子借关尹子的影响力,鼓舞了无数像列子庄子这样杰出的传承与发扬者,于是一代一代,道教也从一根羸弱原木,终成巍峨之云岭。

 不过,也有另一种说法,据说关尹子读了老子写的书后,似闻天籁,官也不做了,终于追上老子。而老子呢,为他诚心所动,便带着他走了。呵呵,我想传言是真的话,那时候的官也真是纯粹。

 如果说,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话,那么问世间道是何物,就直教人沉迷生死了。当然,老子流传下来的法门,也有太上忘情一说的。窃以为,太上忘情,非忘情也,正如《道德经》里说“不可见欲”,忘的,乃是人的私心与欲望。

 国学***南怀瑾先生曾经说,“道家是药店,如果不生病,一生也可以不必去理会它,要是一生病,就非自动找上门去不可。”以黄老之说,治疗人心之顽疾,使泱泱大国,亿万子民皆起不争心,起不贪心,起不盗心,这是老子的功劳。几千年来,而由道家催生的这种精神,渐渐成为民族的支柱,与此同时,也体现了人内心的一种修养。

 老子出关,下落不明,从此道教便与神仙连在了一起,也多了些虚无缥缈的传说。也许,道教从诞生一刻起,就是为了凝神静气,炼神返虚,重新回归到天地原始的状态中去。

 一生崇尚清净无为的老子,估计也没有预料到,在后世,道教会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神仙体系。当然,神话故事的`存在是必要的,正是这些美丽的神话,构成了民族崛起之根本,自从女娲补天开始,所有流传下来的故事,也不过是为了警醒世人,迷途知返而已。在后世的《太上感应篇》中,福祸无门,惟人自召,我想,说的大概就是这个理。

 二、道常无名

 老子因为生的晚,又比旁人多活了些年月,所以孔老夫子“逝者如斯夫”的感叹,在他这里是没有作用的。修道之人嘛,向来是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用今天的话说,老子是个哲学家,但老子在骨子里,是不屑于讲理的,讲理是儒家和法家该干的事,他只是比较隐晦地阐述了那埋藏在心中的道而已。

 可什么是道,道又是什么呢,翻开道家的一些经典著作,我们就能看到,在列子那里,在《冲虚经》里,人可以御风而行,因此道是洒脱;在庄子那里,在《南华经》里,鱼也有逍遥的一面,因此道是浪漫。

 问道,问道,你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我说非也,非也,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正如你缺的东西我都有了,就连你缺的,我也可以给你。

 问道,问道,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我说,非也,非也,形而下者谓之器,没有慧根和毅力,既不了道,也不成器。

 问道,问道,你说离有离无之谓道。我说,非也,非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人本来在就一里,却还要苦苦追寻一之外的东西。

 道,其实也很简单。不必拿皓首穷经的那套学问来考证,道就是东坡眼前的江山之清风,山间之明月;道就是太白心里的庄周梦胡蝶,胡蝶为庄周,道就是李贺手下的丹成作蛇乘白雾,千年重化玉井龟;道也是陶潜身后的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道常无名,有迹可循的,便不是自然之道,而是心里的禅。

 三、道法自然

 “我有三宝,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一直以来,都很喜欢老子说的这句话,跟年纪无关。沉下心来,纵观整部《道德经》,我以为其要领,皆在一个‘不’字。

 不为、不争、不敢、不与、不贪……

 字面上,看似都卑微到了骨子里,其实流露出来的,依然是水的本质。再小的一滩水里也能淹死大象,所以人活在世界上,切不可过分骄矜。“满招损,谦受益”儒家也提倡这套理论,但还是没有老子说的好,南怀瑾先生谈老子的人生观,说老子是“该谦虚时谦虚,该要还得要”,哈哈,讲得确实有点意思。

 继老子之后,爱讲寓言故事的庄子,有一天心血来潮,也写了一篇故事,说的是有一个的屠夫,因为亡了国,便跟在自己的王身后跑路。他一路上出谋划策,因为对王照顾有加,以致后来复了国,王第一时间就想赏赐他。这时屠夫就对王说,我的王啊,恕草民不能接受啊。先前,亡国的原因有很多,可这压根跟我没有关系,所以我没有主动去向君上请罪;现在复国了呢,很明显也不全是我的功劳,所以我也不能领赏,你懂了吧?

 哈哈,估计这王乍听之下,也是一头雾水,且不去管他。

 师徒两个都比较高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就是老子的情怀,这就是道家的意境。可能有些超然,超然的几乎都不像那个在尘世里混迹了那么久的老头。在老子的一生里,他从始至终都是清醒的,他知道在礼崩乐坏的坏境里,呆的再久也是无益,所以他选择了出走。从中原来到了西域,也将身体皈依了心灵。

 人当然需要清静,淡薄了名利,才能从花花世界里走出来。如同这些年来,你被俗世缠身,从未领悟过山上的景色。可有一天当你解开绳索,真的来到了山中,收获的,就会是另一片天地。

 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人间百态,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