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成事实原则,既成事实在法律上的定义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22 0
  1. C语言对嵌套if语句的规定是: else总是与 配对
  2. 分子轨道为什么同时存在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
  3. 什么是两极格局
  4. 英国在历史上,为什么非正式地成为巴勒斯坦的托管者?
  5.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选择
  6. 隐患就是事故的含义?
  7. 如何才能做到原谅别人

在日常工作中,任何一个领导(副职)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处理与上级领导(正职)、同级领导和下级的关系问题。我们所讲不是庸俗的关系学,更不是溜须拍马的技巧和秘诀,而是基于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为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为了减少阻力、增加合力,从而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的正确方法和原则。

一、正确处理与正职的关系

(一)副职处理好与正职关系的意义

既成事实原则,既成事实在法律上的定义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副职处理好与正职的关系是获得良好工作环境的需要。正职的地位和主导作用,对副职工作环境的优劣有重大影响。他既可以运用自己拥有的权利为副职创造有利的工作环境,也可以为副职的工作制造不利因素。因此副职要争取良好的工作环境,就必须把争取良好的与正职关系作为自己的重要目标。正职支持也容易取得下级的拥戴。

2、副职处理好与正职的关系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理想抱负的需要。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出流。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兵。副职想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自己的理想是人之常情。现实告诉我们,副职能否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做好本职工作,决定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两大类:一类是主观因素,一类是客观因素。主观因素,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思想本质、业务能力、脾气秉性及身心健康状况等;客观因素:主要是指副职所处社会的政治状况周围环境、工作环境等。副职做好本职工作,首先要靠自己的素质能力,但正职的关心、理解支持也至关重要。与正职没有一个和谐融洽的关系,副职个人的本领再大,也难以施展。如果副职不但具有一定才能,而且与正职的关系处理得好,彼此间相互理解、感情融洽,那么正职就容易支持他的事业。各方面条件差不多的副职,正职对机会的决定作用更明显。因此,作为一名具备了一定才能又想干一番事业的副职,应该注意处理好于正职的关系,努力从正职那里获得更多的发挥才能的机会。

3、副职处理好与正职的关系是保持健康心理的需要

与正职的关系对与副职的身心健康影响极大。它既可能增进副职的身心健康也可能危及副职的身心健康。有不少副职由于善于处理与正职的关系,能够得到正职的支持、帮助和鼓励,从而使自己的心理呈现一种健康状态,做到“精神振奋,干劲倍增”。有的副职由于与正职的关系处理得别别扭扭,甚至搞得很紧张,因而不但不能从正职那里获得精神满足,反倒弄的十分不愉快和苦恼,造成抑郁感。在许多领导班子中,正职与副职在诸如资历、能力、社会评价等方面的差距并不明显,有些副职的综合素质甚至比正职还高,只是由于各种原因而未能成为正职。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副职也往往会产生较强的失落感,久而久之,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就可能呈现一种非常态或病态。这种病态心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两面三刀。心理变得具有两重性:出于自已的利害关系,不得不对正职屈服依附、唯唯诺诺;另一方面在私下里、在工作中,又自觉不自觉地表现为某种程度的消极、对抗,甚至有意诋毁。在这种心态支配下,便成为一个言行不一、表里不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两面人”

二是疑鬼疑神。有的副职由于与正职关系不睦,变得寡言寡语,忧心忡忡,产生多疑,对周围的一切充满了敌意,有戒心。(生病后的醒悟 缺少阳光心态)

三是冲动易怒。有的副职由于与正职的关系失调,一遇到不称心的事,就牢骚满腹,怒气冲天,自暴自弃。

四是精神异常。有的副职由于与正职关系处理不好,大脑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从而导致失眠健忘头痛脑胀等神经衰弱症状,甚至出现精神异常。有的副职由于与正职关系恶化而心理难以承受,走上了自戕或攻击伤害他人的道路。(某大医院正副主任之争)

副职在与正职交往中要克服两种心理障碍:一种是有的副职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对正职的工作、生活方式或习惯,这也看不顺眼那也不顺眼,认为不值得与其接近,有点傲视一切的味道。另一种是有的副职担心与正职交往多了,引起溜须拍马的“嫌疑”和“闲话”,从而产生不愿与正职交往的心理。正直的副职需要正职的支持干正事,投机的副职需要正职的青睐谋私利。与其让投机的副职春风得意,坏事干尽,正直的副职到不如理直气壮的学好处世技巧,主动与正职处好关系,以正压邪。

(二)副职处理与正职关系的原则

1、服从而不盲从。“下级服从上级”,是党的组织原则之一。上下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下级在工作中要服从上级的领导。正职与副职的关系,是上级与下级命令与服从的关系。一个领导班子好比一个乐队,正职就是乐队的指挥,每个副职都要按照自己的担任的角色,根据“总乐谱”的要求,在正职的指挥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默契配合。副职在考虑问题上,要善于领会正职的意图,熟悉正职的工作思路和特点。现实生活中,有的副职因各种原因或以各种理由和借口拒不服从正职的领导,自行其是,这既是组织原则所不许的也是班子不团结的导火索。这种现象大致有这么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副职能力强,而正职能力比副职要弱一些,这在人才学上称为“人才倒挂”现象。对于年轻有为、踌躇满志的副职来说 ,容易瞧不起正职,以理想化的方式苛求正职,稍不如意就 在心理上对其产生反感,对其埋怨指责。对正职的缺点和不足扩大化、片面化,甚至单从缺点方面去评价正职。

第二种情况就是,正职是从其他部门、单位提拔调任的,或是由本部门、单位资历浅、排名靠后的同事提升的,而副职在本部门、单位任职时间较长。当新的正职堵了自己提升的路时,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容易在正职面前摆老资格,或我行我素不服从分工,甚至找岔子刁难正职。要正确看待别人的提拔,正确估价自己,多从自我找原因。

第三种情况,正职是女性,而副职是男性。由于受传统的重男轻女、男尊女卑观念的影响,有的男性副职轻视女性正职。作为男性副职,一定要克服歧视女性正职的错误心理,服从女正职的领导,支持女性正职的工作。

副职服从正职,不意味着对正职的盲从。正职也不可能作到对任何事物的认识、判断都准确无误,在工作中难免有考虑不周、安排不当的时候。如果副职凡事都一味附和,一概听从,一律执行,也就成了盲从,必然会给工作带来损失。那种唯唯诺诺、明知不对也随声附和的态度(多磕头,多说是);那种与正职心存芥蒂,巴不得正职“马失前蹄”,冷眼旁观正职***的态度,都是与党性原则格格不入的,对自己对工作都是极其有害的。副职对正职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进言,这种大胆不是固执,副职在处理这类问题时,要讲究方法,注意场合,考虑效果,尽量做到“忠言”顺耳,“良药”可口。因为我们的目的毕竟是为了把事做好,而不是仅仅当个悲剧英雄。恃才傲物造成的后果,在历史和现实中的教训已经够多、够深刻的了。

2、尊重而不奉迎。人都需要获得他人的承认,受到尊重;人都有荣誉感,要求社会能给予公正的评价;人都希望受到礼遇,要求对自己有礼貌。一个人,只有他尊重别人时,他才会真正的获得别人的尊重。在社会主义社会,领导者和被领导者是平等的。因此,在上下级之间要建立起良好关系,更需要两者相互尊重。对于上级来说,需要别人尊重的心理更强。副职必须自觉尊重正职,注意维护正职的权威。无论正职的年龄、资历、学识、能力如何,既然是自己的上级就应该首先树立尊重的意识。即使事实上正职存在能力、水平方面的不足,也还是应该尊重正职,因为你的天职是支持配合正职共同搞好工作而不是评价正职,贬低正职。作为副职尤其是才华横溢、立志成才的年轻副职,又应该如何尊重正职呢?

(1)角色场合尊重。作为副职,要自觉地树立和维护正职的形象,在角色场合尊重正职的正确管理,承认并重视其作为权力主体的存在,在工作上支持和帮助正职。这是正职最需要、最欣赏的一种尊重,是维系与正职良好关系的一根重要神经。

副职只有在工作上有力的支持和帮助正职,才能使正职的工作更有成绩。正职由于工作成绩带来的心理满足,才会转移到副职的身上,对副职产生一种巨大的器重感和信赖感,并使这种器重和信赖具有力量。反之,如果副指不能在工作上给正职以有力的支持和帮助,甚至带来一些麻烦,使正职工作显得逊色减彩,那就根本不可能获得正职的器重和信赖。当正职需要献计献策时,副职要积极地为正职出好点子,正确的点子,切不可出歪点子。在正职工作出现遗漏、失误、偏差时,副职要及时给正职提出建议,提醒正职,或及时取有效补救措施予以纠正,发挥拾遗补缺的作用。在正职遇到困难、挫折时,或者下级对正职产生误解而不满时,副职要积极地出面为正职排忧解难,雪中送炭。该做工作的,立即揽过来干;该解释的,要耐心解释;该承担的,要勇于为正职承担责任。切不可袖手旁观,幸灾乐祸,落井下石。在领导活动的进程中,正职主要是集中精力考虑全局性大问题,抓主要矛盾,作为副职,就应该有意识地捕捉那些与主要矛盾相关的次要矛盾,并且努力化解这些矛盾,为正职解决主要矛盾扫清障碍。对于突发,副职应当首当其冲,主动大胆地出面解决,而不要把正职一下子推到前台。

细节上的尊重表现在诸多方面,如日常工作接触中注意上下级之间应有的礼节,能在私下交换的意见尽量不拿到公共场合上,即使是必须在大庭广众之下给正职提意见,也应注意方式方法,尽量不让正职觉得丢面子。

副职就要有淡泊名利、甘当无名英雄的思想基础。不能遇到名利就上,有了功劳就抢。要甘当铺路石,为正职率领领导班子前进铺出一条坦途;要用自己的肩膀,为正职的形象奠定结实的根基

(2)非角色场合尊重。比如,在社会交往、迎来送往等活动中,注意谦虚礼让,座次、对人员的介绍等问题,在不贬低和损害他人的情况下,都应尽量给正职以体面。正职不在场的时候,有的人常常在奉迎副职的能力和水平的同事诋毁正职。这时候,副职切不可沾沾自喜,忘乎所以,参与议论。应该针对人们对正职的评论给予解释、引导,并恰如其分地给阿谀奉承阿谀者以批评和回击。另外,有些正职生活、家庭、子女等方面存在实际困难,因本人严于律己或其他原因未能主动提出,作为副职就要主动关心,从实际出发,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给予关心、帮助。

(3)对正职领导作用的尊重。主要是指副职利用正职的影响力来重视和支持自己分管的工作。副职正确正职的重视和支持,要注意把握好三点:一是经常汇报,使自己分管的工作在正职头脑中占有适当位置。二是干出成绩,让正职对自己分管的工作感到满意。“越是搞的好的工作,领导越重视。”三是抓住正职的“兴奋点”,做好与正职的协调工作。正职主要是抓主要矛盾,一般比较注意各个时期对全局影响较大的重点工程和上级要求急办的工作,以及能产生速效影响作用的工作,在这些工作中又要把握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敏感环节,能控制这个环节的某一点,就是领导工作的“兴奋点”。副职要正确主动,使自己需要帮助解决的问题尽量与正职的“兴奋点”接近或相关,这样就容易引起正职的重视。

一般说来,副职容易做到尊重正职业。问题是当遇到正职有明显弱点或业务不熟,甚至工作能力不如自己的时候,作为副职如何对待,这是对副职能否尊重正职的一个考验。如果副职缺乏对尊重正职意义的深刻认识,就可能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瞧不起正职、贬低正职的情绪,不分场合,不讲方式,不负责任地发表一些不利于团结的议论。这不仅有损正职的威信,伤害正副级关系,而且对全局工作不利。例如,工作上,对在正职领导下由集团作出的决策阳奉阴违;人事问题上,在班子正式研究决定前的跑风漏气,甚至封官许愿等,都会使正职的工作处于被动境地。

副职对正职的尊重,并不意味对正职的奉迎。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副职对正职的尊重过了头,对正职阿谀奉承,溜须拍马,置原则与人格于不,搞人身依附,把尊重正职变成了唯上拍上,变成了实现个人目的的一种手段。比如,有的副职把对正职的尊重变成了无原则地给正职吹喇叭、抬轿子,千方百计来博得正职对自己的欢心和青睐。还有的副职把关心和爱护正职变成了请客送礼、投正职所好等不正之风,企图通过自己的“有心”来换取正职手中的权力等等。

3、到位而不越位

对分管的工作做到横到边、纵到底,让正职放心。要负好这个责,就必须做到分管有底,守土有责。

(1)分管有底。对自己所分管的工作、各个部门的情况要做到心中有底。这是理清思路、确定方案、运用方法、抓好落实的基础。要明确分管工作的重点、难点、热点。要掌握各部门的内外部基本情况。

(2)守土有责。必须有独立地处置分管工作的责任感,必须有能力和魄力,少上交矛盾,不给正职添乱。对下属个各部门的重要工作要敢于决策,出现的问题敢于揽过,要防止优柔寡断,更要防止下属来请示汇报时,不发表明确的意见,而一味地推给正职,让下属去向正职请示。对下属各部门要严格要求,决不能让下属牵着鼻子走。因为下属部门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的驱动,有时可能过于注重部门利益而不顾及大局,或怕承担责任而向上推卸。作为分管的副职,必须及时,坚决制止,该批评时就严厉批评,该说硬话时就敢说硬话。

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在分工不明显或副职只有一个的情况下,副职往往有两怕:一怕问题吃不准,一旦错了承担不起责任,落个“吃不了兜着走”的下场;二怕出力不讨好,担心别人说自己“越位”、“越权”、“犯规”,因此事事小心,处处谨慎,生怕越雷池一步。像这样的副职,就会给人造成无足轻重的感觉,群众会觉得你没有主见,没有能力,是聋子的耳朵-摆设;正职也会觉得你办事不力,顶不了事而对你有意见。副职在主动大胆工作的同时,脑子里一定要有“到位不越位”的观念,要认识到“越位”的危险性,谨防“越位”。

在领导实践中,副职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注意突出“主角”,围绕“主角”,而不能抢位置突出自己,超越“主角”。该管的事要管,不该管的事不要乱插手,更不能喧宾夺主;该正职讲话,自己不要讲话;对自己分管的工作需要讲时,也要事先征求好正职的意见再讲;正职对上级汇报时,不要乱插话;正职对下级布置工作时,不接话茬;该正职表态,自己就不能抢着表态;权限不太明确的问题,即使再急,也要注意请示、报告,尽可能在征得同意后再办;在正职不在场的情况下,传达正职意见时,也要讲清楚这是正职的意见,而不能把正职的意见说成是自己的意见;不能趁正职不在家时,办正职不同意办的事情,造成不合政策、不合原则、不合手续的既成事实,弄得正职下不了台;在宣传报道或总结工作时,要突出班子,突出正职,不抢镜头、抢位子、抢荣誉;工作按组织程序进行,除正职委托或经正职同意外,力求做到不越级向上一级领导请示,汇报工作,因为在通常情况下,副职应该向正职或班子集体负责;在涉及到人、财、物等重大敏感问题时,不能越权,争高低,随便拍板。

但补位要忌防越位。补位和越位容易混淆,在表面上看来似乎都是做了自己权责范围以外的工作,但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首先是两者根本目的不同。补位是从工作大局出发,弥补对方工作的不足失误;而越位则往往是从个人名利出发,给对方帮倒忙使绊子。还有的越位是不自觉的,由于领导工作水平差,认识上不来,越了位自己还不知道。其次是两者的方式不同。补位合情合理合法合德,合情即合乎战友之情,合理即合乎工作理想和科学理论,合法即合乎党纪国法特别是行政规章,合德即合乎领导工作的职业道德——政德。而越位则逆情逆理逆法逆德,既破坏了同志之情又破坏了工作理想,既违背了领导科学方法又违犯了政德。再次是思想方法不同。补位是换位思考的结果,而越位往往是没有换位思考的结果。最后是两者的结果不同。补位使正副职之间长短互补、刚柔相济,形成团结合作的局面,而越位则使正副职之间互相猜忌,产生矛盾,使领导工作混乱无力甚至瘫痪。

4、局部服从全局。

(1)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要以全局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副职要有“舍车马保将帅”的精神,在分管工作与全盘工作发生矛盾的时候,尤其是当利益机制驱动人们去维护和获取局部权益的时候,舍得放弃局部利益,甚至牺牲局部利益以顾全大局利益。同时,努力做好协调工作,说服自己的下属服从大局。

(2)要在全局共性的原则上激发局部的创造性。以局部工作的良好绩效为正职全局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推动全局工作。

(3)要维护正职的威信。副职维护正职的威信,是顾全工作大局的表现。副职不要拿正职作陪衬,来显示和抬高自己,说明自己的水平高。副职对正职不能粗暴无礼,更不能当众讽刺挖苦,甚至侮辱、谩骂正职。当正职与群众之间产生误解和矛盾的时候,副职要主动做调解人,甚至挺身而出,承受来自群众的误解性批评和指责,以保护正职的工作威信。

3、对正职说“不”的方法和艺术

正职出现错误、失误,或者有犯错误的苗头,有时自己未能察觉或未予以改正,如果副职发现了,应该从工作和事业出发,敢于向正职说“不”,对其提出建议、意见乃至批评和否定,使之能及早改正和预防。副职必须掌握说“不”的艺术,既说出“不”,同时又使正职觉得可以理解,尽可能减少正职因被拒绝而引发的不快。

副职向正职说“不”,要选择适当的时候。一是要善于在正职的思路正在形成时说“不”。二是要善于在正职的决策尚未实施时说“不”。有的正职常常在自己的决策思路基本定型后才去征求副职的意见。三是要善于在班子成员意见一边倒时说“不”。即某一项决策是不正确的,而正职和班子成员大多数都投了赞成票。在这种情况下,副职更要敢于说“不”。四是要善于在正职为自己谋取私利而又明显暗示副职默认时说“不”。

副职向正职要善于说不,讲究方法,讲究艺术。一是尽量在私下说“不”。维护自己的尊严是任何上级的一种本能。副职对正职说“不”,最好以非工作角色,选择在非正式场合,这样一般不会损伤正职的尊严,正职也不会有丢面子的顾虑,即使有这种顾虑,也是有限的。如果副职以工作角色身份、在正式场合、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不”,容易伤害正职,触动正职维护尊严的本能,或引起抵触情绪,或产生戒备心理和反感心理。二是取“三明治策略”。如果首先对正职决策、意见中的合理部分或良好的动机赞美一番,然后在策略地对其不合理部分或不良后果说“不”,而且力图使谈话在友好气氛中结束,同时再使用一些赞美的词语。这两头赞扬、中间批评的方式,很像三明治这种中间夹馅的食品,故称“三明治策略”。三是间接说“不”。西方有句成语,叫做“条条道路通罗马。”委婉说“不”的方法。副职在对正职说“不”时,不要粗暴的顶撞或者表现出不耐烦、不屑一顾的样子,而应该以平和的心境和口吻与正职交换思想,说服正职收回或改正不符合施加的企图与要求。幽默说“不”的方法。引导说“不”的方法。使正职自己主动说不,放弃不客观和不实际以及非分的想法和做法,并自己得出副职想要说出的正确结论。这是副职说不的最高艺术。

C语言对嵌套if语句的规定是: else总是与 配对

国王_公爵_侯爵_伯爵_子爵_男爵

西欧封建主义的形成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论题。许多学者将封建主义的萌芽追溯到古罗马帝国晚期的社会结构和日耳曼蛮族原有的军事组织。其中,法兰克人的扈从制度(或称亲兵制度)对封建主义形成的影响尤为巨大。一个领域内的统治者为确保其的稳固,往往“通过依靠他的可以信赖的军人组成的扈从在他自己和那些完全是作为统治客体的下层民众之间架起桥梁”,为此他“从他控制下的土地管区中赐给他们土地作为邑”;而他的直接封臣又“时常把他们自己的邑分成小块授予他们的扈从成员”。这种土地的分封,乃是蛮族统治者试图把个人关系的框架纳入正在运行的统治结构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作为个人联盟的国家 封建社会最初是一种“军事性的社会”。[5](p.249)而随着公元6-8世纪法兰克人统治的扩展,这种政治运作机制也逐渐扩及了整个西欧。

但在公元9世纪中叶以前,西欧所存在的还只能算作是一种“准封建”(quasi-feudali***)状态,只有在查理曼帝国崩溃以后,西欧的封建主义才步入其成熟时期。[6](p.353)所谓“准封建”状态与成熟的封建主义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封建领地是否世袭化。在查理大帝去世前的法兰克王国中,统治者给予其封臣领地只是作为该封臣个人对其效忠的一种报酬,封臣对领地的拥有有一定的年限,至多也只是终身,当封臣去世后其领地将由统治者收回。[7](p.160)通过这种方式,法兰克国王们避免了政治统治的分裂。此外,在8-9世纪法兰克王国兴盛时期,商务贸易和货币仍然通行,统治者还能用货币来酬常其臣属,[8](p.82)故封地并非是获取效忠的惟一手段。事实上,查理曼很注意国家权威的完整性,他对分封领地非常谨慎,除了恰巧驻在边境上或蛮族所居地区的伯爵以外,查理曼“从不授给任何伯爵一个以上的郡”,他的理由是:“凭那份进款或那份地产……我就可以使某个臣属效忠,而他也会像随便哪个主教或伯爵一样好,或者还要好些。”[9](p.50)这种政策的实际效果是使贵族的领地保持在较小的规模并与***教会的教区体系犬牙交错,从而排除了贵族领地独行其是的危险性。

然而,查理曼死后,卡洛林帝国便陷于内战不已,并遭受来自马扎尔人、维金人和***人外来入侵的混乱局面,查理大帝约束大贵族割据倾向的努力付诸东流了。查理曼子孙之间的骨肉相残致使帝国权威急剧衰落。查理曼的几个孙子为击败竞争对手,争相拉拢一些有权有势的大贵族,而在战乱频繁、贸易中断的情形下,货币失去了它原有的价值,土地成为君主收买臣属的主要手段。于是,他们抛弃查理曼那套限制贵族领地规模的策略,开始允许同一个人拥有不止一个郡的领地。当一些贵族因领地膨胀而实力大增时,国王们自然而然地又向他们作新的让步,给予他们对其领地的世袭权利。西法兰克王国的秃头查理开此风气之先,877年他颁布诏令,承认由儿子继承父亲领地的做法。在北意大利,由于查理曼长孙罗退尔的软弱,贵族领主的独立更加彻底。当奥托一世及其后人征服该地时,罗退尔被迫承认北意大利诸侯世袭制的既成事实。在东法兰克王国境内,领地世袭化要稍晚一些,但在康拉德二世(-1039)时期,以1037年著名的《米兰敕令》为标志,神圣罗马帝国内的贵族领地也世袭化了。《米兰敕令》确立的原则是:任何领主(无论主教、修道院院长、侯爵、伯爵或其他任何领主)都不得被剥夺其领地,除非是按我们祖先的法令由其同级领主集体裁决他犯了罪;附庸在认为受领主或同级领主不公正对待而可能失去领地时,可以向帝国最高法庭上诉;领主的领地应由儿子或孙子继承,如无子嗣则可由同胞兄弟或同父异母的兄弟继承。[10](pp.383-384)

领地世袭化的意义是领主把所属领地当作自己的私有财产,王权或权力连带地产—起分散给了权贵,再无王权能予回收。大世袭领主在自己的世袭领地上可以独行其是,全权管理领地内的各类事务,排斥王权对领地内部事务的干预。他们可以进一步分封听命于己的附庸,并设置法庭来解决附庸之间的***。[11](pp.45-50)亨利·哈兰姆总结了封建主义鼎盛时期法兰西的封建主拥有的特权:(1)铸造货币;(2)发动私人战争;(3)除向领主提供财政支援外,免除一切公共捐税;(4)摆脱司法控制;(5)在自己的领地内行使司法权威。“这些特权是如此地广泛,与一切***原则如此地相对,会令我们从严格的意义上把法兰西看作是一个诸多国家的联合体。”[7](p.205)

这种中央权威被排挤出地方政治领域的事态,与欧洲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联系在一起。与9-11世纪西欧普遍的领地世袭化进程同时进行的一个事态是,伴随着内战和私战的绵延及外族的不断入侵,自由民得不到王权的有效保护,他们被迫依附于当地的强大领主以求在混乱时日得以生存。自由民依附领主的方式是将自己的土地奉献给某个领主,再在封建条件下取回这份土地;更流行的方法是自由民被迫承认自己是某个领主的臣属,从而承认从来就不存在的所谓地产的“授予”;作为领主的附庸,自由民获得了领主的庇护,但同时必须向领主履行提供劳役等义务,他们的人身自由被大大剥夺,沦为了农奴。这个进程在遭维金人入侵最严重的西法兰克王国地区发展最早,逐渐也扩散到意大利和德意志。由于有了大批农奴的依附,封建领主就掌握了更坚实的经济基础,因此封建主义从最初的军事性机制扩展为组织经济生产的纽带。[12](p.38)由封建主义组织的经济是一种封闭型的自然经济,西欧各地普遍修筑起来的城堡(注:城堡的兴起在西法兰克地区发生较早,在德意志则较晚,大约到11世纪后期才出现,见J.W.汤普逊:《封建时代的德意志》(James Westfall Thompson:Feudal German),芝加哥,1928年版,第304页。)则是这种经济形态的象征。随着封建主义的成熟,西欧的城堡结构也逐步改进,在西法兰克地区,10世纪时的木结构堡垒建筑让位于11世纪以后的石块建筑。城堡强调了这样的事态,“即领主的权威是基于拥有土地基础上的地方性现实”;它是力量的象征,虽然有时是用作镇压的武器,但也被当作保护周围村庄的手段。“领主和附庸、仆役和农民在城堡内高大的厅堂中一同按序进餐,这反映出这些人组成了一个由双向性义务约束的、存在于国家之内的社团

城堡是西欧封建社会的基层核心,但在最高王权与最底层的农奴之间,不止是有一层领主,而是有好几个层次,每个领主都可将自己的领地划成数块封给自己的属下,从而形成了一种金字塔形的阶梯网络。一个大领主相对于国王或皇帝来说是附庸(vassal),国王和皇帝是他的领主(lord),但相对于这个大领主自己分封的中小贵族来说他就是领主,由他分封的人则是他的附庸;依次类推,直至最低一等的普通骑士。各级领主与附庸相互按契约承担责任和义务。在欧洲大陆,通常情况下附庸只对他的直接领主负责,形成了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原则。但英格兰的情形有所不同,1086年,征服者威廉召集全体大小封建主宣誓尽忠王室,各级领主便与英王发生了直接的主臣关系。[14]这是英国封建主义的特点。事实上,欧洲各地区领主与附庸间具体的责任和义务及运作方式各有所差,并无统一的规则;神圣罗马帝国的封建制度与英格兰的封建制度大相径庭,法国与西班牙的情形相去甚远,德意志与意大利的做法也不尽然。这正是西欧封建主义之“非系统性”的一个方面,恰如著名史家威尔斯强调的那样:“处在其鼎盛时期的封建主义什么都是,就是没有系统性。它是粗略组织起来的混乱状态。”[15](p.638)

不过西欧的封建制度毕竟还有一些普遍性的规范。总的来说,封建领主与附庸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双向的权利和义务的关系,他们必须相互承担一系列的责任和义务。领主除给予附庸封地作为其武器、衣食等费用的外,还有保护附庸不受任何伤害的责任,而附庸则必须宣誓效忠于领主并向领主履行诸种义务,大致包括应领主之召随领主征战、协助领主处理行政和司法等事务、遇领主有特殊事情(如领主被俘需赎金赎身、领主之儿女婚嫁等)时捐献款项等。[10](pp.367-368)附庸必须遵守封建契约中规定的各种应尽义务,否则就是犯“大罪”(Felony),有可能失去邑;而如果他能履行义务,其邑即可父子相传,领主不得无故籍没。同样,如果领主不能尽到保护附庸的责任,或对附庸不公平,附庸就可宣布解除对领主效忠的誓言。12世纪后期开始有一些法学家阐述封建主从关系,这些受罗马法影响的邑法法学家们非常注重“领主对领地的权利”(dominium directum)和“附庸的权利”(dominium utile)之间的区别,[2](p.220)他们对两者的权利给予了同等的重视,认为“封建依附关系是一种对双方都有约束而不只是约束附庸的契约”。[16](pp.98-99)阿拉贡王国贵族向国王效忠的传统誓言是最好的佐证:“与您一样优秀的我们,向并不比我们更优秀的您起誓,承认您为我们的国王和最高领主,只要您遵从我们的地位和法律;如果您不如此,上述誓言即无效。”[17](p.54)

世袭化的封建领主们珍视他们的权利,坚持这些权利对他们来说就是一项维护荣誉的神圣事业;与这项事业相比,对上级领主的忠诚——在最高层次上即是对王权(也即国家权力)的服从——似乎只能处于次要的地位。1022年布卢瓦公爵厄德致其领主法国国王罗伯特的一封信清楚地表明了封建主的心态。布卢瓦公爵在得知国王将通过一次法庭审判来剥夺他的邑时,拒绝出席受审而代以致信国王以示***。他在信中称:“……任何人都会认为我配得上继承〔财产〕。至于我从你那里领得的邑,很明显它不是你以国王身份而拥有的,而是我感谢你的恩宠通过从我的祖先那里继承而得到的……真的,我为什么不能去捍卫我的自尊?我要求上帝证明我自己的灵魂,我宁可死得光荣而不愿生活没有自尊。”[4](pp.36-37)

基于这种信念,中世纪领主与领主之间、领主与附庸之间发生争执的事例是屡见不鲜的。一些争执能通过同级领主的集体裁决或上级领主法庭的仲裁得到解决,但还有一些争执靠裁决无法解决,便只能诉诸武力,由此引发的贵族之间的私战十分普遍。13世纪中叶法国国王再三颁布禁止王室直属领地内附庸间相互私斗的诏令可证明这类私斗的普遍性。另一个证明贵族私战普遍性的佐证是***教会约束私战的努力:9世纪末法兰西地区几次宗教会议(989、990、994年)规定了一种称作“上帝的和平(Peace of God)”的惯例,号召封建主和封建武士在一定的期限内不劫掠教会财产和老弱病残人等。此惯例在11世纪中叶时在欧洲其他地方得到推广,名目变成了“上帝的休战(Truce of God)”,封建武士被要求去支持教会,每周从星期三日落至星期一日出期间停止一切争战。[10](pp.412-417)但从相反方面去理解的话,“上帝的休战”意味着封建武士还能在一周的其他三天中用武力来解决相互间的争端。

封建主们与国王及皇帝之间的争执,也应包括在私斗范畴内,因为在封建主们看来,君主并非最高权力拥有者,在某种意义上他们也是附庸,即上帝的附庸。封建权利的维护者、《保卫权利反对暴君》一书的作者宣称:“上帝授予国王到其王国,与附庸被其领主授予邑的方式几乎完全相同。我们必须得出结论:国王是上帝的附庸,他们如果犯了大罪,也必然要被剥夺他们从领主那里得到的权益……既然上帝占据着最高领主的位置而国王是附庸,谁敢否认我们必须服从上帝这个领主而非身为附庸的国王呢?”[16](p.99)那么由谁来行使这种对君主的剥夺?自然是那些自认为代行上帝旨意的封建主,他们往往以上帝之名义集体反抗君主。如在13世纪初反抗国王约翰的英国贵族武装的首领便自称是“上帝和神圣教会之军的统帅”,[18](p.67)这场争斗以1215年的《自由大***》告终,英国贵族成功地限制了国王的权力,也保护了自己的许多权利。

在德意志地区,封建诸侯对抗其领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意向更加坚决。德意志的封建割据势力源于日耳曼部落军事首领制,查理曼曾对古老的诸日耳曼公爵权势进行大力抑制,但始终未能将其彻底根除。在查理曼死后,东法兰克王国境内诸侯割据局面逐渐又恢复起来。从奥托一世起,神圣罗马帝国不乏有雄才大略、武功赫赫的皇帝,但在德意志内部,他们始终只能是几个大诸侯中的第一人而已,故日耳曼国王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王冠相继在萨克森家族(919-)、法兰克尼亚家族(-1125)、萨克森家族(1125-1138)、斯瓦本的霍亨斯陶芬家族(1138-1254)间轮换传递。日耳曼人几大公国的首领可以承认国王和皇帝的职位,也时时向皇帝宣誓效忠,但他们决不愿承认他们从国王处获得他们的公国,或者说从国王处得到他们的领地,他们声称他们的领地是“太阳邑”(Sonnenlehen),即取自太阳的领地,以此来强调他们的完全自由。[19](pp.293-294)一旦时机来临,德意志诸侯总是毫不犹豫地反抗皇帝权威,坚持自己独立的权利。

封建主义政治机制便是这样建立在各级领主与附庸个人之间很不稳固的行为规范基础之上。这套规范,本质上是属于私法范畴内的东西,它们不能与现代国家的那种公共法律混为一谈,现代意义上的公法在中世纪的欧洲几乎完全不存在。故有学者称“在封建国家里,私法取代了公法的地位”。对此威尔斯作了这样的补充:“更确切地说是公丧并消失了,而私法则来填补了这个真空;公共责任变成了私下的义务。”[15](p.640)

由于领主—附庸间阶梯型网络的破毁,封建国家的界限也是杂乱无章,一个君主所统治的东西,不是对某个确定的地域的统治,而是他手中所掌握的“权利”之延伸。在所谓的封建“权利”中,由联姻所致的王朝继承具有特殊的意义。在中世纪乃至近代早期的欧洲,王朝继承在国际政治中发挥着相当大的作用,通过王朝世袭体系安排的个人继承是国家生存的自然伙伴,王室成员之间的联姻可以导致国家像财产一样合并或甚至瓜分。因此,“外交家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嫁妆事宜上,嫁妆事宜乃是有关遗产继承或潜在遗产继承的一种国际交易”。[21](p.94)这种情形,在法国加佩王朝(987-1328)时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路易六世(1081-1137)安排其子路易七世(1137-1180)与阿基坦(Aquitaine)家族的女继承人爱丽娜结婚,有望使普图瓦(Poitou)、桑顿日(Saintonge)和圭亚那(Guienne)等大片领地并入王室直属领,使法国王室领的规模扩大整整一倍。但1152年爱丽娜与路易七世的离婚却一下子使这个成果消失殆尽,而随后爱丽娜与安茹伯爵亨利(英国国王亨利二世)的再婚更使法王的这个附庸的领地扩大到可怕的规模。[22](p.107)

基于时时变化的联姻继承体系和不确定的私人契约关系,封建国家(如果姑且把这些君主的领地称作“国家”的话)的疆域显得极其模糊。例如,亨利二世(1154-1189)统治着英格兰,同时又是诺曼底公爵、安茹伯爵、图棱伯爵和曼恩伯爵,他的权限“从北冰洋一直延伸到比利牛斯山脉”,英格兰只是他的行省之一。但是,他作为诺曼底等领地的领主,又应是法国国王的附庸,因此他得去巴黎拜见法王以示忠诚。[23](pp.184,187)而此时的法国国王名义上是亨利二世的领主,对亨利二世的英格兰王国并无统治权,就连对诺曼底等地,他实际上也无法行使有效管辖。法国国王腓力普二世在决意控制诺曼底之前,先得在1202年以领主身份剥夺英王约翰在法国的邑,随后再派兵攻占诺曼底公国。[24](p.7)而当1213年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废黜约翰并邀腓力普二世出任英国国王时,法国国王甚至可能把英格兰归入他的个人统治。[25](p.32)确定法国国王的统治区域是一件为难之事,虽然法兰西王国理应含括大致相当于原西法兰克王国的疆域,但当时人却往往只把巴黎周围的那一小块王室直属领地视为法国。迟至13世纪末,当法国国王的权力已大大扩展之时,法国南部一些地方如土伦等地的官员还习惯于说“派信使到法兰西去”,他的意思是派人去巴黎。[26](p.388)同样,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名义上是德意志、北意大利众多诸侯的领主,但他对这些地区的统治却极为软弱。可他作为西西里国王,却能在这个***教国度的地区行使着极其严酷的统治,剥夺了贵族、教士和城市的诸多权利。此外,他又在1229年加冕为耶路撒冷国王,使自己的权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地区。[27](p.466)

这些缺乏稳定疆域范围的西欧封建国家的君主不仅对内无法实行统一的管理,对外也不能以***者的身份进行平等的交往。一个典型的事例是,1329年英国国王爱德华三世访问法国,在亚眠受到法国国王腓力普五世的热情接待,但爱德华三世对是否应向法国国王表示臣服(按惯例是用交握双手置于领主两手之间的仪式)迟疑不决,他的谋士建议他等回英国查阅有关古代契约后再决定对待法国国王的礼仪。在查阅了旧有契约后,爱德华三世致书腓力普五世称:“吾等已查悉〔英王对待法王的〕礼仪若何,故谨致此函告知,吾等在亚眠尊奉法国国王之礼仪应是臣属朝见领主之礼。[10](p.366)此表明,英法两国的关系主要取决于两国君主的祖先之间订立的契约规范,而不是由国家间的平等法规来决定。九年之后,爱德华三世为对抗腓力普五世,积极地追求同神圣罗马帝国结盟,他与德意志皇帝结盟的方式是向皇帝巴伐利亚的路易斯效忠,自愿作皇帝的附庸,皇帝则封爱德华三世为皇帝在德意志西部的代理,随后爱德华便召集西德意志诸侯,要求他们出兵为他进攻法国国王。[28](p.22)可见,中世纪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盟也是建立在个人契约的基础上的,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性质完全等同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不过在层次上有所差别而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卡尔顿·海斯声称在中世纪欧洲没有“国际关系”

分子轨道为什么同时存在成键轨道和反键轨道

答案是D,其前面最近的尚未配对的if

C语言中,所有的执行语句都只能出现在函数之中。同样,函数的调用也只能出现在某函数的函数体内。函数的调用以两种方式出现:函数的嵌套与函数的递归。

C语言中,所有函数的定义都是互相平行和独立的,一个函数的定义不能包含另一个函数的定义,即不允许函数的嵌套定义。但函数的调用可以通过用一个函数调用另一个函数来实现,这就形成了函数的嵌套调用!C语言不限制嵌套的个数和层数,这样我们就可以自由,合理的组织程序的模块结构。

扩展资料:

特点

1、对象复用:如果编写面向对象的代码,就提高了重用以前编写的代码模块的机会。同样,如果创建面向对象的数据库对象,也就提高了数据库对象能够被重用的机会。

2、标准支持:如果创建标准的对象,那么它们被重用的机会就会提高。如果有多个应用或多个表使用同一数据库对象***,那么它就是既成事实的数据库对象标准。

3、定义访问路径:对于每一个对象,用户可定义在其上运行的过程和函数,从而可以使数据和访问此数据的方法联合起来。有了用这种方式定义的访问路径,就可以标准化数据访问的方法并提高对象的可复用性。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嵌套

什么是两极格局

根据能量守恒的原则,生成的分子轨道中必然有能量的升高和降低,在组合产生的分子轨道中,能量低于原子轨道的称为成键轨道;高于原子轨道的称为反键轨道。

分子轨道是由原子轨道进行线性组合而成,几个原子轨道就组合成几个分子轨道,有的原子轨道能量升高(组合成反键分子轨道),有的原子轨道能量降低(组合成成键分子轨道),还有的原子轨道能量不高也不低(组合成非键分子轨道)。

因为能量不会凭空产生和消失,升高的总能量和降低的总能量相等,所以在生成了成键轨道的同时,会有反键或者非键轨道的生成。

扩展资料

成键轨道、反键轨道组成分子轨道,这是由原子轨道进行线性组合后的结果。这种线性组合需要遵循以下三条基本原则:

1、对称性一致原则

对称性一致原则是指对核间连线呈相同对称性的轨道,才有可能进行线性组合。除s-s,p-p组合之外,还有s-p.沿x方向的组合,两者的对称性一致,可以组成σ分子轨道。

2、能量相近原则

能量相近原则是指轨道能量相近时彼此间才有可能进行线性组合。

3、最大重叠原则

最大重叠原理是指在对称性一致、能量相近的基础上,原子轨道重叠的程度越大,越容易形成分子轨道即生成成键轨道,或者说形成的共价键越强。

百度百科-分子轨道

英国在历史上,为什么非正式地成为巴勒斯坦的托管者?

时间上两极格局存在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以1990年两德统一为终点。表现在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北约和华约的军事对峙,对第三世界的争夺,经济上的相互的禁运和封锁,军备上的疯狂竞争,妄图取得战胜对手的优势,意识形态上的相互攻击。

总的来说,就是以美国和苏联的两大集团在世界的权利结构中占据绝对主导位置,相互敌视、对峙,但是又不能击败对手的世界权力划分形势

(1) 战后初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是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背景,即历史条件和必然性。从资本主义世界来分析,西欧各国的普遍衰落和美国跃上世界霸主的峰巅,取代英法充当世界主宰。从世界社会主义力量来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军事力量空前壮大,政治威望空前提高,使苏联成了惟一能与美国抗衡的政治军事大国。战后初期的国际关系,是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而这种新的世界格局是建立在雅尔塔体系上的,因此,雅尔塔体系确立的过程,也就是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而雅尔塔体系的基本原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通过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作出的。战后的世界大国按照这个基本原则,对世界政治版图和势力范围重新进行划分,即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这种新的国际关系格局,就是雅尔塔体系。

雅尔塔体系是美英苏互相让步、妥协的产物,起到了将第二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力量对比的既成事实固定下来的作用。它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有积极也有消极的一面。尤其是出现的大国强权政治的特征,给日后世界带来许多纷争和动荡。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格局的重心一直在欧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虽然出现了美英争夺世界领导权的斗争,但优势仍然在西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国在国际关系格局中取得主导地位,各自成为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和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盟主,形成了两极格局,美苏矛盾成为国际关系的主要矛盾。美苏两极格局取代了传统的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

美苏由战时的同盟关系转向对峙,这既有意识形态的因素,也有国家利益的因素。

(2) 联合国作为当代世界最大最有权威性最有影响性的全球性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作用仍然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在中小国家和第三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今天,更是如此。但在联合国建立初期的一段时间里,联合国实际上为美国操纵,曾一度成为美国对外侵略扩张、推行世界霸权政策的工具。《联合国***》是一个指导国际关系的国际法的重要文献。

(3) 纽伦堡审判是由美、苏、英、法四大国组成法庭负责的,这是人类有史以来对战争罪犯的第一次法律制裁,也是国际法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这是一次正义和公正的审判。东京审判由中、苏、美、英等11国组成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主持的,但起主导作用的是盟军最高司令官麦克阿瑟。从整体来讲,这也是一次正义和公正的审判,但由于美国的庇护,审判也留下了缺憾,一些中国人民的日本战犯逃避了审判。

(4)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出现了几次演变。每次都是由于世界各种力量的对比发生变化,从而打破原有的国际格局的均势而出现新的格局的。第一次是19世纪早期出现的维也纳体系,欧洲大陆各大国一度“势力均衡”,英国凭借其强大的工业实力,占有很大优势,据有广大的海外殖民地。第二次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出现了美英争夺霸权的国际关系结构,此时的英国虽为战争所削弱,但仍保持住了强大的海上优势和庞大的殖民地;而美国虽然经济实力大增,但仍未达到世界霸主的地位。第三次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出现美苏两极的世界格局。这是由战后美国经济实力的膨胀和苏联军事政治实力的增强造成的。

(5) 苏联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起到了社会主义运动中流砥柱的作用。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不少问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这种体制始于30年代,(请复习前面第一章第四节的有关部分),在当年大规模集体化和工业化时期以及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恢复时期,曾有效地发挥过作用。同时,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及对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破坏,再加上文艺界、学术界批判运动中的偏向,这一切缺陷和弊端,阻碍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的民主生活和造成国家政治生活的不正常。

(6) 人民民主国家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的由***领导的、人民在政治上当家作主、经济上多种所有制成分并存的国家。这些国家在政治上建立了无产阶级同非无产阶级的劳动群众和某些具有一定进步性的非劳动阶级的联盟,对阶级、派实行专政。经济上虽然已开始建立公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但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个体经济依然存在。战后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是本国革命和苏联援助相结合的结果。东欧各国与苏联结成社会主义同盟也有其历史的必然性。而东欧各国照搬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模式,和苏联将东欧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而强行推行自己的模式,为日后东欧各国国民经济的全面提高和政治局面的长期稳定埋下了隐患。

(7) 亚洲四个国家走上人民民主及社会主义道路各自有不同的特点。蒙古早在20年代革命已取得胜利,1924年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但蒙古人民共和国得到中国及国际上的承认则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朝鲜半岛以北纬38度为界,北部在朝鲜劳动党领导下开展人民民主革命,于1948年9月建立了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南部先行建立了大韩民国,并与美国结盟。越南民主共和国是在越盟发动“八月革命”、宣告越南独立后于1945年9月2日成立的。以后,越南人民又进行了九年的抗法战争,直到1954年的奠边府战役才结束。根据日内瓦协定的规定,以北纬17度线为临时分界线,将越南分为南北两方,北方由越南***控制,南方由美国支持下的南越控制。中国人民在中国***的领导下,经过三年,推翻了美国扶植下的***统治,于1949年10月1日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要注意,亚洲四个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之所以会出现不同的特点,又都与雅尔塔体系这个大背景有密切关系,可以看到大国强权政治色彩的烙印。

(8) 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对巩固社会主义成果,支持民族解放斗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维护世界和平曾起过很大的作用,在国际舞台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要注意一个史实:在东欧建立的人民民主国家共8个,即南斯拉夫、阿尔巴尼亚、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但在形成地垮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里,东欧只有7个国家,因为南斯拉夫已于1948年6月,苏联通过9国***和工人党情报局,将不肯屈服于己的南斯拉夫开除出社会主义阵营了。亚洲有中国、朝鲜、越南、蒙古4国,一共是12个国家。学习时,还要注意教材中有关的地图。

(9) 战后经济和军事的优势,促使美国称霸全球的野心急剧膨胀,但苏联的影响和各国人民的革命运动在全世界范围的日益扩大,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但是,由于苏联当时是欧洲最强大的、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强国,美国不敢贸然越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双方划定的势力范围界限;同时,美苏双方都不愿、也不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后又重燃战火,使自己再次卷入一场新的全球战争,所以,美国取了以“遏制”苏联为中心的“冷战”政策。“冷战”是指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杜鲁门主义”的出笼,是美国“遏制”苏联的“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是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美国势力、争夺世界霸权的宣言书。马歇尔决不只是一项经济援助,它以“复兴欧洲”为名,借经济手段来稳住资本主义的阵脚,控制西欧,达到共同“遏制”苏联的目的。因此,它实质上是对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的运用,是美国“冷战”政策的一个组成部分。为了巩固“遏制”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美国还积极策动和建立以它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为战后初期美国“遏制”苏联,推行“冷战”政策和争夺世界霸权的工具。

(10) “北约”和“华约”两极格局的形成,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应从两方面来看待:一方面,两大集团后来日益演变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导致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由于两大军事集团彼此势均力敌,所以谁也不敢轻易动武,这样反而使得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11) “柏林危机”是战后美苏之间出现的第一次冷战***,是“冷战”加剧的重要表现。德国的分裂,是美苏对抗,“冷战”的结果,而美国的霸权政策是导致这一局面的根源。

(12) 美国的霸权政策在亚洲主要表现为“热战”,发动局部战争,其突出表现就是侵略朝鲜和越南的战争。

要理解“特种战争”与“局部战争”的区别,并结合教材中引用的肯尼迪的言论,来了解美国侵略越南的目的。“特种战争”,就是由美国出钱出枪派顾问,训练当地的军队,以的“游击队”对付人民的游击队,把农村居民赶进“战略村”来割断游击队与人民间的联系。“局部战争”是“特种战争”的一种升级,是对越南扩大战争规模,对越南北方轰炸袭击。在南越美国直接派军队参战。

(13)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亚洲各国除日本外,都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因而亚洲各国人民具有要求民族独立的强烈愿望。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在亚洲各国的殖民地崩溃,但英、法、荷、美等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企图恢复它们过去的殖民统治,这样,亚洲各国便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其中,比较突出的有:印度尼西亚的独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独立,以色列的建立等。?

印巴独立标志英国对印度长达190年的殖民统治的终结,是对英帝国主义的沉重打击。印巴分治则是英帝国主义“分而治之”政策的结果,反映了英国想继续控制这一地区的企图,分治也是造成南亚次大陆局势不安定的重要原因。?

巴勒斯坦地区,因英美的插手,***人和犹太人的激化。在美苏支持下,联合国通过了建立***国和犹太国的决议。结果以色列国于1948年5月宣布成立,但巴勒斯坦***人的国家却长期没有建立起来。至今“巴勒斯坦问题”仍是尚未彻底解决的国际问题之一,也是中东局势一直动荡不安的渊源。

(14) 北非地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的重要战场之一,战后初期到50年代中期,该地区是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中心地区。这一时期民族独立运动的重要有埃及共和国的建立和收回苏伊士运河的斗争,阿尔及利亚的民族。

1956年当最后一批英军撤走,英国对埃及长达70多年的殖民占领结束了,埃及总统纳赛尔又宣布收回苏伊士运河的***。复习时要掌握有关从开凿运河到埃及把运河收归国有的这段史实。苏伊士运河是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航运要道。1856年法国取得了开凿运河的权利,规定埃及要提供土地和无偿劳动力,运河建成后要出租99年之后再交还埃及。1859年运河开始动工,历时10年,于1869年正式通航。1875年,埃及因财政困难被迫把所控制的44%的运河股票廉价卖给了英国。此后,运河一直处于英法的控制之处,当1956年独立后的埃及总统纳赛尔宣布收回运河***时,英国并不甘心失败,于同年10月支持以色列侵入埃及的西奈半岛,并借口“保护”运河,而与法国一起出兵埃及,侵入运河地区。同年底,在国际社会的压力下,侵略军被迫撤走,埃及终于实现了苏伊士运河的国有化。

(15) 亚非会议是历史上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国家参加的会议,它标志着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主宰亚非各国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结束;它标志着亚非国家开始作为一支新的政治力量独立地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这次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促进了亚非国家间的友好合作和团结;此后,许多中小国家纷纷开始摆脱大国的控制,走上了团结合作、共同维护自己利益的道路,因而,这次会议是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折件。亚非会议所反映的团结反帝、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友谊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选择

"历史上委托给一个国家的最重要的国际责任",这是英国工党成员斯内尔(Snell)勋爵用来描述巴勒斯坦托管的话。实际上,没有人把巴勒斯坦委托给谁,巴勒斯坦的托管权是被夺取的,夺取的方式很文雅,而夺取者就是英国。英国军队征服了巴勒斯坦,并驻扎下来,托管仅是承认了一个既定事实。但承担了托管就代表英国要负起国际责任,此举实际上使英国人落入自己挖下的陷阱之中。

托管,而不是《贝尔福宣言》,给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复国提供了法律基础。这份宣言仅是宣布了一项政策,英国后续可以不予理睬,任它失效,甚至收回。但托管是国际承诺,国际联盟主要成员国都已签字批准,这就使得《贝尔福宣言》上升为国际协定。当土耳其在1918年10月30日投降时,其让欧洲诸大国垂涎已久的亚洲领土有十分之九掌握在英国手里。从名义上,土耳其在停火协定下应把领土交由盟国处置,但实际上,英国是唯一能挑拣土耳其领土的协约国成员。

在美索不达米亚战役中,英军推进到巴格达以外,到达距传说中的伊甸园不远的拉马迪(Ramadi);巴勒斯坦战役使英国人控制了古代的迦南。法国在此的军队仅够占领叙利亚北部地区,那里也是法国人长期居于主导的地方。革命使俄国不再是一个帝国主义竞争者。德国是最后加入的一个竞争者,但是战败国。只有英国笑到了最后,获得了一直想要的地盘?从尼罗河到幼发拉底河的广大地区,即以色列人的应许之地。这片土地曾留下亚历山大和拿破仑的足迹,曾相继被罗马、拜占庭和***统治。

如今英国人在罗马皇帝哈德良修建的道路上行进,英国船只停泊在红海的亚喀巴港?所罗门建立海军的地方。他们来到了法老的开罗,来到了亚述人的尼尼微和巴比伦,来到了耶路撒冷?占据中世纪世界地图中心位置近千年的耶路撒冷。这时,摆在英国人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对待这份遗产:如何占有这份遗产,但又不能太过明显;如何在不丧失控制的条件下,实现在获取这份遗产过程中向犹太人、***人、法国人做出的许诺。根据《赛克斯?皮科协定》,巴勒斯坦将由一个国际机构管理,如今这个方案无法实施了,因为曾经的协定方俄国消失了。管理巴勒斯坦需要某种新的安排。

此外,自赛克斯?皮科时期起,就出现了一个新闯入者,过去欧洲处理殖民地战果的现成规矩被改变了。不能再用老办法处理殖民地问题了。威尔逊总统的"十四点和平原则"制造出一个新环境,外交官们不得不小心行事。威尔逊坚持民族自决,未来的巴勒斯坦托管者需要等待当地居民的意见。在巴黎和会上,英国在宣布自己是巴勒斯坦托管者的候选者时态度暧昧。但在英国的内阁会议上,英国人对自己的企图很明确。

寇松勋爵一直对中东问题特别关注,他在1918年12月告诉内阁,巴勒斯坦是埃及和苏伊士运河的"战略缓冲地"。运河必须从巴勒斯坦那一侧进行防御。谁将会是"守护国",需要内阁做出决断,而且必须在劳合?乔治和贝尔福出发去巴黎前获得答案。只有法国、美国和英国可以做候选者,寇松轻易地否定了其中的两个。他说,法国不是合格的候选者,因为"无论法国人的意愿如何,没有人愿意法国去那里"。

对于美国,他说:"我认为美国人在巴勒斯坦不会帮忙,反而会给我们在埃及帮倒忙。"他的答案很清楚:英国是唯一可能的"守护国",且的是犹太人和***人本来就喜欢英国人。在接下来的讨论中,罗伯特?塞西尔勋爵想到了未来,他评论说,"谁去谁倒霉",最好留给美国人。但内阁批准了寇松勋爵的意见。巴黎和会上的交涉十分复杂。法国人要求得到他能守住的叙利亚几乎所有的地方。美国人,至少是威尔逊总统,喋喋不休地谈论自决。他的"十四点"中的第十二点说,应该保证土耳其帝国治下的民族获得"一种绝对不受干扰的自治"。

比这更糟糕的是,他在国际联盟盟约中包括进了这样的语句:"挑选托管者时,当地居民的意见应是最主要的考虑。"***人从来没有尝过独立的美酒,但却陶醉在酒香中。他们每天都在索要更多的自治和领土。犹太复国主义者要求公开保证他们在巴勒斯坦重建犹太国的权利,反犹太复国主义者希望所有人忘记这一切。英国人寻求"战略缓冲":美索不达米亚用于保护去印度的道路,巴勒斯坦用于保护苏伊士运河。相互矛盾的利益难以调和,巴黎和会持续了一年多。

赛克斯本有可能整合各方利益,但却病逝了。劳伦斯穿着***白袍,领着费萨尔国王出现在和会现场,最后却心灰意冷地离开了巴黎。克列孟梭(Clemenceau)与劳合?乔治展开激烈的斗争,但仍然失败了。美国卿兰辛(Lansing)在最高委员会质询时问了魏茨曼那个关键问题:"民族家园"的确切含义是什么?魏茨曼给出了他的著名回答:逐步在巴勒斯坦建设"犹太人国家"的机会,建设一个"像法国一样法国化、像英国一样英国化的犹太化国家"。

有隆重举办的公开听证会,也有在饭店客房中私下进行的会议。甚至有个美国代表团去巴勒斯坦?英国谨慎地不予承认?调查本地居民的意见。这简直就是多此一举。关键的事实是,无论外交官如何争论,英国军队控制了那片土地。巴黎和会谈了一年,当正式协议无法达成的时候,既成事实决定了现实,英国非正式地成为托管者。指定托管者的事被留给圣雷莫会议(San Remo conference)决定,时间是1920年4月25日。

不出人们意料,会议授权英国托管巴勒斯坦和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成为A级托管地:受托者负责管理这片土地,而不包含未来独立的条款。实际上,对巴勒斯坦的托管法律一直拖到1923年9月才生效。由于土耳其外交和内政都发生了巨变,与土耳其的和解被迫拖延了,洛桑会议之后才与土耳其签订和平协定。此时,麻烦的已经发育成了匕首。与此同时,巴勒斯坦的文职已经运作了三年,犹太事务局也建立起来,具有犹太复国主义精神的赫伯特?塞缪尔爵士被任命为第一任高级专员。

此时恢复过去老式的殖民保护国已经太晚,但否定过去的许诺又为时尚早。有所犹豫的英国以***的形式把外约旦从巴勒斯坦托管协议中分离出去。但除此以外,圣雷莫会议上拟定的巴勒斯坦托管协定草案未作更改,并在1922年由国际联盟批准生效。当托管变成公开法律的时候,用权力政治的术语来说,英国人承担起自己加在自己身上的国际责任。巴勒斯坦"托管"是国际联盟授予的说法是个法律虚构。"

实际上,国际联盟是从受托者那里收到了托管协定。"几年后永久托管委员会的一位成员讽刺说。"我们坚持要求把巴勒斯坦托管的任务交给我们。"《经济学人》郑重地说。"实际上,是我们起草了托管书。"简言之,皮尔委员会概括了当时的口头和文件证据,结论是英国的领袖和新闻界接受了以"最终建立犹太国"为条件的托管。

隐患就是事故的含义?

1、选择供应商的原则及步骤\x0d\供应商选择十原则\x0d\1)全面、具体、客观原则:建立和使用一个全面的供应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供应商做出全面、具体、客观的评价。综合考虑供应商的业绩、设备管理、人力开发、质量控制、成本控制、技术开发、用户满意度、交货协议等方面可能影响供应链合作关系的方面。\x0d\2)系统全面性原则:全面系统评价体系的建立和使用。\x0d\3)简明科学性原则:供应商评价和选择步骤、选择过程透明化、制度化和科学化。\x0d\4)稳定可比性原则:评估体系应该稳定运做,标准统一,减少主观因素。\x0d\5)灵活可操作性原则:不同行业、企业、产品需求、不同环境下的供应商评价应是不一样的,保持一定的灵活操作性。\x0d\6)门当户对原则:供应商的规模和层次和购商相当。\x0d\7)半数比例原则:购买数量不超过供应商产能的50%,反对全额供货的供应商。\x0d\8)供应源数量控制原则:同类物料的供应商数量约2~3家,主次供应商之分。\x0d\9)供应链战略原则:与重要供应商发展供应链战略合作关系。\x0d\10)学习更新原则:评估的指标、标杆对比的对象以及评估的工具与技术都需要不断的更新。\x0d\遵循供应商选择的标准和评价的因素,供应链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以下几个步骤对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进行评选。1)分析市场竞争环境。2)建立供应商选择目标。3)建立供应商评价标准。4)成立评价小组。5)供应商参与。6)评价供应商。7)实施供应商合作关系。\x0d\\x0d\2、选择供应商的方法\x0d\在进行供应商的选择时,一般要根据供应商的多少,对供应商的了解程度以及对物资需要的时间是否紧迫等来决定。一般情况下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供选择。1)直观判断法。主要是通过倾听和纳有经验的购人员意见或直接凭经验作出判断。2)招标法。当订购数量大,合作伙伴竞争激烈时用招标法。它是由企业提出招标条件,各伙伴进行招标,然后由企业决标与提出最有利条件的合作伙伴签订合同或协议。利用此方法可获得供应条件有利的,编译而适用的物资但招标手续繁杂,时间长、所以在选择此方法时要仔细考虑根据自身企业的情况。3)协商选择法。与招标法相比它由于供需双方能充分协商,在物资质量、交货日期和售货服务等发霉有保证。4)购成本比较法。它一般包括售价、购费用、运输费用等各项支出的总和,它是通过计算购成本来选择第三方供应商。5)ABC成本法。它是鲁德赫夫和科林斯1996年提出的基于合作成本分析法。通过计算合作伙伴的总成本来选择合作伙伴,而且他们提出了一个总成本模型。依照这个模型来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x0d\\x0d\3、供应商在选择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x0d\由于市场环境的复杂性,在选择第三方物流供应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一下四个问题:1)将总体原则和责任具体化。2)能力差距的分析。3)改变供应商原有的期望值,增强相互理解。4)供应商管理是逆向供应链管理。\x0d\总之,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动态的,不是固定不变的。第三方物流供应商关系是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它们是达到目的的手段,不是目的本身。但是选择第三方供应商对于改善整个供应链的运营效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业。成功的企业经营战略必须仔细研究什么样的供应商才是符合企业真正所需要的。

如何才能做到原谅别人

问题一:安全隐患是什么意思 安全隐患,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用电,用火等,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从性质上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可能你QQ密码泄漏或账号存在异常

问题二:什么是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对于预防特大安全事故有重要的意义。1995年原劳动部颁布了《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对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组织管理、整改等要求作了具体规定。重大事故隐患与重大危险源的概念与构成要素。事故隐患与危险源不是等同的概念,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它实质是有危险的、不安全的、有缺陷的“状态”,这种状态可在人或物上表现出来,如人走路不稳、路面太滑都是导致摔倒致伤的隐患;也可表现在管理的程序、内容或方式上,如检查不到位、制度的不健全、人员培训不到位等。危险源是指一个系统中具有潜在能量和物质释放危险的、可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或环境破坏的、在一定的触发因素作用下可转化为事故的部位、区域、场所、空间、岗位、设备及其位置。它的实质是具有潜在危险的源点或部位,是爆发事故的源头,是能量、危险物质集中的核心,是能量从那里传出来或爆发的地方。危险源存在于确定的系统中,不同的系统范围,危险源的区域也不同。例如,从全国范围来说,对于危险行业(如石油、化工等)具体的一个企业(如炼油厂)就是一个危险源。而从一个企业系统来说,可能是某个车间、仓库就是危险源,一个车间系统可能是某台设备是危险源;因此,分析危险源应按系统的不同层次来进行。一般来说,危险源可能存在事故隐患,也可能不存在事故隐患,对于存在事故隐患的危险源一定要及时加以整改,否则随时都可能导致事故。实际中,对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总是与一定的危险源联系在一起,因为没有危险的隐患也就谈不上要去控制它;而对危险源的控制,实际就是消除其存在的事故隐患或防止其出现事故隐患。所以,在实际中有时不加区别也使用这两个概念。根据上述对危险源的定义,危险源应由三个要素构成:潜在危险性、存在条件和触发因素。危险源的潜在危险性是指一旦触发事故,可能带来的危害程度或损失大小,或者说危险源可能释放的能量强度或危险物质量的大小。危险源的存在条件是指危险源所处的物理、化学状态和约束条件状态。例如,物质的压力、温度、化学稳定性,盛装压力容器的坚固性,周围环境障碍物等情况。触发因素虽然不属于危险源的固有属性,但它是危险源转化为事故的外因,而且每一类型的危险源都有相应的敏感触发因素。如易燃、易爆物质,热能是其敏感的触发因素,又如压力容器,压力升高是其敏感触发因素。因此,一定的危险源总是与相应的触发因素相关联。在触发因素的作用下,危险源转化为危险状态,继而转化为事故。

问题三:安全生产事故隐患的定义是什么 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是指人的活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而揣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者经济损失的潜在危险。

问题四:事故和隐患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一、隐患是事故的基础,没有隐患就没有事故,事故是隐患的结果,但并不是有隐患就一定有事故,这里既有积累的问题,也有概率的问题;

二、事故是既成事实,一无法挽回,只能作为前车之鉴;而隐患还有补救的余地,积极消除隐患,可以避免事故。

问题五:什么是安全隐患?什么是事故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根源性危险源和状态性危险鸡同时存在产生事故隐患。国家标准中对“事故”、“隐患”都有明确的界定,但目前,各种媒体上、专业安全杂志上,包括 *** 文件中都有“安全事故”、“安全隐患”这样的字眼。事故可以有“生产事故”、“火灾事故”、“交通事故”、“意外事故”等区分,也可以有“人身事故”、“设备事故”等区分,还可以分“特别重大事故”、“特大事故”、“重大事故”、“一般事故”等,无论如何也不存在“安全事故”一词,安全就是安全,事故就是事故,冰炭怎么同炉?“安全隐患”一词也是同理,其实在国家标准中早有定规。媒体记者们不熟悉尚可谅解, *** 文件中将事故隐患和安全隐患混用就太可悲了。

在日常的生产过程或社会活动中,由于人的因素(例如管理能力、制度执行、操作技能、心理状态、知识水平、生理作用等),物的变化(例如设备及电器老化、锈蚀,安全防护设施的拆除、位移和与施工进度的不衔接),以及环境的影响(例如污染、风蚀、暴晒等),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缺陷、故障、苗头、隐患等个安全因素,如果不发现、不查找、个消除,会打扰和影响生产过程或社会活动的正常进行。这些不安全因素有的是疵点、缺点,只要检查发现后进行消缺处理,便解决问题,不会生成激发潜能(例如动能、势能、化学能、热能等)的条件;有的则具有生成激发潜能的条件,便形成事故隐患,不进行整治或不取有效安全措施,易导致事故的发生。

无数事故分析证实。隐患存在是事故的成因。多一个隐患就多一个发生事故的危险.同时,隐患也是变化的、动态的,有生产活动就会出现隐患,老的隐患解决了新的隐患又出现了,有的隐患是动态的,有的是静止的,有的隐患会反复产生,有的隐患是直观的,有的是潜在不易发现的.有些隐患是随着时间而发牛变化,有的隐患会在瞬间发生裂变.隐患有着不同程度的危险性,隐患来自各个方面、各种原因,认识隐患是预防隐患的重要前提,要运用监测监控手段、管理的手段、技术手段,做好预防隐患的工作,防止隐患存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制造、产品、安装、生产过程中不留下隐患。开展经常性安全检查,及时整改隐患,不给隐患有存在和发展的机会。防隐患比整改隐患更具有意义。

问题六:安全隐患和事故隐患的区别? 安全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郸生产法律、法规、规章、标准、规程、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或事故发生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从性质上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事故隐患,是指人的活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而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者经济损失的潜在危险。事故隐患分为一般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安全隐患和事故隐患的区别就是,事故隐患是安全隐患的一种。安全隐患范围更广。

问题七:安全隐患是什N意思 一、安全隐患,是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可能导致不安全或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如:用电,用火等,都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二、从性质上分为一般安全隐患和重大安全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根据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可能导致事故损失的程度分为两级:

(1)特别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死亡50人以上或可能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死亡10人以上,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重大安全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根据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可能导致事故损失的程度分为两级:

(1)特别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死亡50人以上或可能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2)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造成死亡10人以上,或可能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问题八:我要安全和我会安全的含义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简称为《安全生产法》)第3条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是人们经过无数伤亡事故得出来的血泪教训,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过程中,与时俱进总结出来的安全生产管理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已经成为我国安全生产的基本指导原则,所有企业都应该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安全第一,首先强调安全的重要性。安全与生产相比较,安全是重要的。因此,要先安全后生产,也就是说,在一切生产活动中,要把安全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考虑,它是处理安全工作与其他工作关系的重要原则和总的要求。安全第一体现了人们对安全生产的一种理性认识,这种理性认识包含两个层面。第一层面,生命观。它体现了人们对安全生产的价值取向,也体现了人们对人类自我生命的价值观。人的生命是至高无上的,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珍惜生命、爱护生命。事故意味着对生命的摧残与毁灭,因此,生产活动中,应把保护生命的安全放在第一位。第二层面,协调观,即生产与安全的协调观。任何一个系统的有效运行,其前提是该系统处于正常状态。因此,正常既是基础,又是前提。从生产系统来说,保证系统正常就是保证系统安全,安全就是保证生产系统有效运转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条件,如果基础和前提条件不保证,就谈不上有效运转。因此,应把安全放在第一位。预防为主是指安全工作应当做在生产活动之前并贯彻始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安全工作的重点应放在预防事故的发生,事先考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取措施以尽量减少事故的发生和事故造成的损失。因此,必须在从事生产活动之前,充分认识、分析和评价系统可能存在的危险性,事先取一切必要的组织措施、技术措施,排除事故隐患。以安全第一的原则,处理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安全与安全的矛盾,保证生产活动符合安全生产、文明生产的要求。预防为主体现了人们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方***。事故是由隐患转化为危险,再由危险转化而成。因此,隐患是事故的源头,危险是隐患转化为事故过程中的一种状态。要避免事故,就是控制这种转化,严格说,是控制转化的条件。那么,什么时候控制最有效?事物有一个普遍的发展规律,那就是事故形成的初始阶段,力量小,发展速度慢,这个时候消灭该隐患所花费的精力最少,成本最低。根据这个规律,消除事故的最好法就是消除隐患,控制隐患转化为事故的条件,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因此,应把预防方法作为事故控制的主要方法。

问题九:安全生产隐患的定义是? 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是引发安全事故的直接原因。重大事故隐患是指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加强对重大事故隐患的控制管理,对于预防特大安全事故有重要的意义。1995年原劳动部颁布了《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对重大事故隐患的评估、组织管理、整改等要求作了具体规定。 事故隐患定义、分级、类别 事故隐患是指人的活动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或者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而可能导致人身伤害或者经济损失的潜在危险。 分四级: 1、一般事故隐患:可能造成3人(不含3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不含)以下。 2、较大事故隐患:可能造恭3人以上10人(不含1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万元-500万元(不含)以下。 3、重大事故隐患:可能造成10人以上50人(不含10人)以下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1000万元(不含)以下。 4、特大事故隐患:可能造成50人以上死亡,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

有人伤害了我,我觉得我不原谅才是正常的,而他需要向我道歉、作出补偿也是合理的。

我最不喜欢一句话就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就事论事,谁做错了,谁承担做错的后果,包括心理抚慰、经济补偿、精神以及名誉的损失。在我们国家的法律里,公然侮辱他人也是有罪的,犯法的。诚然,我们并不是有意去伤害别人,比如我走在大街上,不小心撞到别人的手机掉下来摔坏了,那么,不说我要赔一部新的给他,起码也要带他去维店看看坏成什么样,能不能修,值不值得修,或者商量赔多少好。

只要我们和别人相处,就会发生联系、冲突,无心之失双方应该互相谅解,各退一步海阔天空就是了。

经常大街上有人吵架,甚至打架,我觉得很多是偏离了就是论事,变成泄愤、以及发泄对社会对他人的不满,就是刚好我心情不好、压力很大,你自己撞枪口上,我不拿你出气拿谁出气,反正是你做错了,我骂你、侮辱你、打你,你也得受着。可是我们别忘了我们是文明人,激化矛盾不会有利于矛盾的解决,结局只会是大家进局子,然后在警察叔叔的教育下,双双向对方道歉而已,浪费了时间,不知道为了什么。所以,我觉得一味停留在一件事上是没有意义的,但不代表原谅一件事。

因为有的伤害一旦发生,那就是既成事实,没法改变,伤害了我的人,如果他能反省自己的行为,对我道歉,这件事会在我心里过得容易一点,否则每次想起来,总会记得被伤害的那种心情,这事不好过去。但终究会过去的,人的每一天都有新目标,有新鲜的事情发生,美好的快乐出现,所以,原不原谅没什么关系,因为一个今天的人无法原谅昨天的事,它就在那里而已。

伤害如挥在身上的拳头原谅并不代表抹除。多多少少还是会留下阴影的,如果可以面对并且不是原则问题,可以试着原谅,当然也要看这个人是否值得原谅,性本善无意过错那就没事,面对一个曾经伤害过你的朋友,在他向你道歉的时候,我认为,不应该轻易地去原谅。因为人只有尊重自己,爱自己,才能换来别人对我们的尊重。对于伤害过我们的人,就算是我们想要原谅他,也要让你的宽容和大度有分量,值钱。这样的话,别人才会吸取教训,改过自己,也才会把你当回事。人生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但是,也总是避免不了被朋友伤害的时候,有的是精神伤害,有的是身体伤害,总之这些伤害都会带给我们痛苦。在我们面对伤害的时候,每个人也会取不同的方式去应对。有的人默默忍受,有的人奋起反击,也同样透露出各自的性格和处世方式。?有句话说的很好,别人怎么对你,都是你怎么对别人的。别人伤害了你,你轻易就原谅了,对于知道感恩的人,他也能感知到你的宽容以及大度,对于没心没肺的人,他只会觉得你好说话、好欺负,甚至在心里嘲笑你傻,懦弱。对于你的善良,以及你的大度,这样的人也会毫不在意,用更大的伤害去伤害你。?**《英雄本色》有句经典台词,那就是:出来混总是要还的。每个成年人都应该学会为自己的行为买单。做错了事,伤害到了别人就应该勇于承担,用真诚的态度和实际的行动,向别人致歉,取得别人的谅解,也应该知道感恩,珍惜别人给你的机会,给你的信任,千万不能把自己变成那条咬了农夫的蛇。?对于伤害我们的人,不要轻易的去原谅,因为我们的大度,我们设身处地的为别人着想,都会减少别人的愧疚感,最后,很可能会感觉自己根本没有做错什么,根本不会珍惜你们之间的感情。.原谅会造成伤害的:直接拉黑,谁还不是个小可爱。大可不必为了向别人展示自己的大度,而去选择原谅那个伤害过自己的人,而且原谅,还会造成二次伤害。但凡脑子聪明点,又有点自尊心的,都不会原谅。也不要管那些流言蜚语,说你心胸狭隘什么的。郭德纲说过,对于,不明白任何情况就劝你一定要大度的人,这种人你要离他远一点,因为雷劈他的时候会连累到你。秦朝国有个叫范雎的丞相,在没成名之前,在魏国一个中大夫须贾的门下做事。在与须贾出使齐国的时候,挺身而出,救了须贾一命,并维护了魏国的尊严。但是须贾心眼小,嫉贤妒能,怕范雎会爬到自己的头上,就联合当时魏国的丞相魏齐,将范雎扣押下来,说了收授了齐国的贿赂,判了个通敌卖国的罪名,差点死在魏国的监狱里。当范雎逃到秦国,第一件事情就是找须贾、魏齐报仇,秦昭襄王更是不惜以举国之力,帮助范雎报仇。真正做到了“一饭之恩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这里倒不是教唆大家睚眦必报,只是说当被人背叛,已经危及生命的,可以亮明态度。2.原谅不会造成伤害的。这种情况,可以原谅,但是心里面一定要留个心眼,因为指不定哪天还会背叛你。人心隔肚皮,谁也不知道他心里面是怎么想的。俗话说,吃一堑长一智,就当是又新交了个朋友。不管最终怎么选择,都要照顾自己的感受,人生之路漫长,江湖险恶,还是要自私一点。二、怎么走出被伤害的阴霾就看开点咯,被狗咬一口,还要咬回去吗?肯定不会啊,免得自己一嘴狗毛。多看看祖国的大好河山,尽量让自己心情愉悦一点。推荐个比较适合散心的城市,那就是成都,成都生活节奏比较慢,适合心情不好的时候游玩,可单独,也可以约上三五知己。如果实在闹心,就搬离现居地,眼不见为净嘛。还有多动动,也是可以解压的,报个健身班,按时去打卡,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即解压,又可以健身,何乐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