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无一是的意思是什么意思_百无一用下一句是什么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22 0
  1. 百无一用是书生,从何谈起?
  2. 百无一用是深情什么意思
  3. “百无一用是书生”上一句是什么,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
  4. 为什么中国古人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虽然是说最没用的就是读书人,但也只是一句气话而已,大家可别当真。“百无一用是书生”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黄景仁作为读书人,却说读书没用,实际上他是想反映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内心的苦闷,虽年少成名,却没办法实现自己的抱负。为了生计四处奔波,到头来还是穷困潦倒。这首《杂感》的全文到底是什么呢?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经常去引用一些古话,例如:“十年磨一剑。”、“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人行必有我师。“等等,这些经典的古话,可以说是古人的智慧,而我们引用这些古话时,也能够第一时间把一句很复杂的话,使它变得更为简单,人们一听便是能够理解其中的意思。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话是出自哪里呢?

其实当我们引用这些古话时,还是应当要了解一些这些古话的出处,也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一句话,并且引用得更加准确,这样我们运用的才能够更加得心应手,不至于闹出笑话来。那上面所介绍的那些古话,有的是出自于诗歌,有的是出自于文章,但总体上来说,这些经典的词句,大部分都是来自于文章和诗歌。

百无一是的意思是什么意思_百无一用下一句是什么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这些经典的古话也是一种人生智慧,相信还有一句话大家也是非常的熟悉,也就是这一句:”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一句话在日常生活中也是频频地会被人引用,那这句话其实也是出自一首诗,出自于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而且上一句同样经典,写得也更加深刻,那便是:”十有九人堪白眼。“,两句话可谓是遥相呼应,从而把一个落魄的书生给写绝了。

《杂感》

清代: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黄景仁也是清朝一位著名的诗人,而且他与当时的龚自珍、袁枚、郑板桥等人齐名,一生也是写过了无数的经典之作,那这首《杂感》,也正是他众多作品中,最为经典,也最为大家所熟知的一首诗。所以当我们引用这一句话时,还是应当要了解一下出处,只有这样才能够用得更为精准,能够让我们明白这句话它到底是什么意思。

首联写得就便是伤感,更是营造出了一种凄美的意境,读来也是令人感慨万千,”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现在我在生活中极其落魄,想要成仙成佛,那是完全不可能了,这条道路也是极其的渺茫,并且两条路也无法成功,只好是在深夜里独自写诗,以此来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苦闷。

颔联依旧还是在写自己骨子里的悲伤之感,写得也更为伤感,”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现在过着漂泊不定的落魄生活,把内心那一丁点的豪气壮志都给消耗殆尽了,而且现在我也是心灰意冷,对于一切都已经是看得很淡了,同时还赢得了一个负心汉的名声。

颈联最是经典,也是整首诗的诗眼,”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那这两句也是大家最为熟悉的两句,特别是后一句,十个人中有九个人都受尽了别人的白眼,这世上最没有用的正是书生,他们时常是被人以白眼相待。

尾联最后两句同样还是很忧愁,”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不要因为自己写得诗会一语成谶,这种忧愁和苦难其实早就受尽了,春天里的鸟儿和秋天里的虫儿都会在夜里发出声音,这让人也更加的悲伤。

黄景仁的这首《杂感》,通篇写得极为凄美,也无比的伤感,诗人也正是把自己在现实生活中遭受到的打击,以及那份悲痛之苦,全部融入进了作品中,从而也是令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充满了一种感伤之怀。特别是那两句:“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用是书生。”,更是写尽了一个落魄书生的无奈。

百无一用是书生,从何谈起?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在古代是适用的,但是放到现在的话则是完全不合适的。因为现在是一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想要获得成功首先的一个条件就是要有知识,想要学得知识就应该老老实实的去当书生,所以?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放到现在是完全不合适的。

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是来自黄仲则的《杂感》,首先用这句话来形容古代的情况绝大多数是没有错的,因为古代的情况就是寒门难出贵子,想要成功最为重要的就是自己的背景。但是也不全对,历史上也有好多书生最后高中状元,最后官至宰相的情况,所以读书从古至今都是通往成功的一条捷径。

不知道是谁说了一句:?读书没有用?。也让人编了很多的段子,什自己初中辍学,自己邻居的儿子全县第一,最后考上清华北大,到了最后自己却要考虑是不是需要录取这位高校才子。可以说这个段子是?鼓励?了一大堆中途辍学的人,也是让人们想起了?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个例子。

可是真实的情况真的是这样的吗,的确,现在的确有高材生给初中生打工的例子,可是这都是少数。我们可以看一下现在的商业大佬:小米的雷军是武汉大学毕业的,百度的李彦宏是北京大学毕业的,京东的刘强东是人大毕业的等等,这一堆商业大佬都是名校毕业的,而那些初中毕业的老板们呢,不知道排到哪个位置去了。

可以说对于现在的绝大多数人来讲,读书任然是通往成功的捷径,也是我们走向巅峰的垫脚石。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的时代,根本就不存在?百无一用是书生?的说法,现在则是一个全民读书的时代。

百无一用是深情什么意思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听说过这么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也常常用来嘲笑那些只会埋头读书,却不懂其他生活技能的人。这句诗是清朝乾隆年间一位叫黄景仁的诗人所作的,他当时写这些首诗的时候,并不是真的表示自己作为一个书生一点用没有,而是表达自己时运不济,有满腹才华,但是却无处施展的困境,更多的是黄景仁的一种自嘲。

诗人黄景仁一生坎坷,很小的时候,他就失去了父亲,他跟着哥哥一起生活。等黄景仁长大一些之后,他的哥哥又去世了,小小年纪,黄景仁就失去了两位亲人,所以黄景仁有着比同龄人更多的成熟。黄景仁发奋读书,希望可以考取功名,他写的诗也非常受人欢迎。

然而,命运对黄景仁依然残酷。每次去参加考试,黄景仁都没有考取。他也就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纵使有一身才华,他却无法施展,在极端的郁闷之下,他发出了百无一用是书生的感叹,这句诗也让他名垂千古。不过,这已经去他去世以后的事情了。他在35岁的时候就含恨而终,死在了他乡。

了解到诗人的悲惨经历以后,我们不禁为他感动同情。他的那句诗,目前的意思和他本身真正要表达的意思也相去甚远。不过,我们也要用那句诗作为警示自己的话,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实践,增加自己的技能。

“百无一用是书生”上一句是什么,这句俗语是怎么来的?

“百无一用是深情”意思是痴情或者情痴没有任何意义,没必要付出深情 ?。

这句话状似绝情之语,其实却饱含了深深的无奈,人本就有七情六欲,要做的绝情绝爱是不太可能。

对于经历过情伤的人来说,只有在伤得彻底淋漓的时候才会叹出这句话,是对自己情伤的痛楚,也是对自己痴心的无奈 。

清黄景仁有诗云:“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百无一用是情深”是仿写而来。

扩展资料:

作品原文

杂感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沾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参考链接:杂感-百度百科

为什么中国古人会说:“百无一用是书生” –

百无一用是书生?上一句是?十有九人堪白眼?,这句俗语出自清朝诗人黄景仁的《杂感》,全诗之中也只有这一句能够被今人所熟知,但是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已经与诗中大相径庭。

《杂感》清?黄景仁

仙佛茫茫两未成,只知独夜不平鸣。

风蓬飘尽悲歌气,泥絮招来薄幸名。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莫因诗卷愁成谶,春鸟秋虫自作声。

这首诗的作者黄景仁是北宋著名词人黄庭坚的后代,自幼丧父,16岁参加童子试力压三千人获得第一名,但一直到死都是秀才身份,没有能够中举,又因为生计所迫,一直替人做幕僚,岁月蹉跎终究没能功成名就,深感怀才不遇,这首《杂感》就是作者抒***感的作品。其中?百无一用是书生?是作者的自嘲,结合上句的意思就是,十个人里有九个人我都看不上,但是现在最没用的就是我这个书生了,不过随之作者笔端一转,劝解自己不用发愁,自己自然有自己的价值。古人诗作中自嘲和自勉都是非常常用的艺术手法,其实作者并不认为自己是无用之人,只是感慨时运不济,在浮世中苦苦挣扎,但是作者从未放弃追求理想,可惜黄景仁一生一直处于坎坷这种,为了避债远走他乡,35岁就是病死于逆旅,每读到这首诗就感觉到诗人那种坚韧的气质,与诗丐的作用相类,都有豁达的心境。

这首诗在流传的过程中逐渐不被人所提起,今人很少有读过全诗的,不过百无一用是书生这一句倒是流传甚广,逐渐成为了民间俗语,从作者的自嘲,变成了一种对读书人鄙视的论断。其实古人名句在流传过程中经常被断章取义,比如?一屋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一句是?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室乎?,这原本是表达志向的对话,却变成了教育他人勤劳的警句,失去了原有的意思。

古有名言,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但同样,古人也说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么古人的这种想法应该是与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条件有关的。

首先,中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农耕经济十分发达的年代,中国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农民,而对于农民来说,家中的壮劳动力才是最重要的,一个农村家庭是很难培养出政界的人才的。

因此,对于古人来讲,读书不如种地。百无一用是书生或许说的就是这些书生们虽然读书很优秀,可是短时间内却不能将这些知识变成粮食。那么,对于需要养家糊口的男人来讲,读书就是没用的。

说百无一用是书生,还有一种原因是很多读书人思想都比较固执,不会融会贯通。因为我们都知道有知识变成实践还是需要一定过程的,有很多理论性的东西,虽然学会了,但是用到实践中却很难达到理想效果,所以古人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也许是在讽刺那些固守课本,不会灵活运用的人。

其实读书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通过读书,使自己的生活过得更好,因此,不仅要会读书,还要会实践,否则读书就没有用了。而古代很多人似乎不明白这个道理。

因此,虽然他们口中说着之乎者也,但对实际生活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虽然读了很多书,却不能让自己的家人吃饱穿暖,并且似乎古代的书生都成为了穷人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