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洽闻是什么意思啊_博物洽闻 声振寰宇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23 0
  1. 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2. 带有闻的成语
  3. 描写古人学识渊博的词语
  4. 博涛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5. 接洽的成语接洽的成语是什么
  6. 后汉书《班固传》译文赏析
  7. 博洽的意思博洽的意思是什么

广博:见得多,看得远。见到和听到的事比较多与远。

广博见闻的近义词有:博学多才、博古通今、满腹经纶、博学多闻、博闻强识

一、博学多才 [ bó xué duō cái ]

博物洽闻是什么意思啊_博物洽闻 声振寰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解释: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自:唐 房玄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译文:陈说博学多才,环伟洒脱,不拘小节,州郡以礼征召都不回应。

二、博古通今 [ bó gǔ tōng jīn ]

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出自:战国 孔子《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译文:我听说老子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在的事情。

三、满腹经纶 [ mǎn fù jīng lún ]

解释: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自:西周 周文王《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译文:云里面有雷电,君子内里有才学。

四、博学多闻 [ bó xué duō wén ]

解释: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出自:西汉 戴圣《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译文:广泛地猎取知识,对不明之处追问到底,认真分析仔细考察,对所学加以区分,取精华去糟粕,坚定地将真理付诸实践。

五、博闻强识 [ bó wén qiáng zhì ]

解释:闻:见闻。形容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出自:战国 荀子《荀子·解蔽》:“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译文:他学识渊博,记忆力很强,不符合圣王的法制,君子都鄙视。

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是什么?

问题一:博众长的意思是什么 博:广泛、尽量。:吸收、吸纳、学习。众:大众、大家、除我之外的。长:优点、好处。

博众长:广泛地汲取他人(产品)的优点(大众化语言)。

问题二:配框架眼镜要注意些什么? 框架眼镜的正确使用和保养

框架眼镜通常是由眼镜片和眼镜架组合而成的,使用时要注意如下问题:

(1)为了避免眼镜因单手脱戴受力不均造成眼镜变形,戴镜的人要注意使用双手脱戴眼镜;

(2)眼镜摆放在桌面时要注意不要让眼镜片与其它物体相磨擦;

(3)眼镜存放在眼镜盒时,通常是眼镜要包裹在眼镜布里,并注意带眼镜腿的一侧朝上;

(4)眼镜片平常清洁时可用清水冲洗,若沾上油脂,弧使用中性肥皂清洁,并用清水干净,而后可用柔软的纸巾擦干眼镜片和眼镜架;

(5)如果使用眼镜布拭擦眼镜片,要注意经常清洗眼镜布,通常是使用干净、柔软、干燥的眼镜布轻轻试擦眼镜片。

(6)眼镜不要长时间放在高温或多湿的地方,因镜架在光和热接触下,容易变色或变形或腐蚀。

问题三:博学善思笃行是什么意思 博学: 语出《论语?子张》。原文为“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用“博学”二字,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博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 笃行: 语出《礼记?中庸》。原文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学有所得,然后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用“笃行”二字,意在倡导师生员工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学以致用。与时俱进:跟随时代一同进步。

问题四:博学笃行 与时俱进是什么意思? 博学:

语出《论语?子张》。原文为“博学而笃志常切问而近思。”“博学”既指广泛学习,也指学问渊博。用“博学”二字,意在倡导师生员工博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

笃行:

语出《礼记?中庸》。原文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笃行”是为学的最后阶段,学有所得,然后要努力践履所学,使所学最终有所落实,做到“知行合一”。“笃”有忠贞不渝,踏踏实实,一心一意,坚持不懈之意。用“笃行”二字,意在倡导师生员工脚踏实地,身体力行,学以致用。

与时俱进:跟随时代一同进步。

问题五:博学致远,厚德立身怎么解释 厚德”:出自《周易》“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

“博学致远”强调的是学识修为的重要性,没有渊博的知识,就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达至人生美好的境界;只有静下心性潜心求学,博思审问,融贯中西,博众长,才能高瞻远瞩,实现抱负。

问题六:儒家思想中明志博学修身力行的意思 明志

源于班固“励志忘生,为君不避丧生”;《旧唐书》“励志于文学” ;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志,旨在要求志存高远,明确人生目标,勤俭淡泊,吃苦耐劳,自强不息。

博学

源于朱熹“子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人一能之,己百之。人能十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博学,旨在要求博众长,学识渊博,慎于思考,躬身力行,学无止境,终身不辍。

修身

源于《礼记 大学》“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心正,修身”是本,“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末。旨在要求修德养性,遵纪守法,修身为其首,治学为其次,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力行

源于孔传“行无法度,竭日不足,故曰力行”;“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论语》“言必信,行必果”。旨在要求行胜于言,知行合一,敢于创新拼搏,锲而不舍,兢兢业业。

问题七:学书师古亦参今,勤奋临池须用心。博众长贵立异,创新进取探高深。有谁理解一下意思。更清楚些 学习书法既要学习古人又要参照今人。临帖学字要勤奋更要用心,博学众家之长又贵在有自己的个性,不断探索进取学无止境。

个人理解,希望能帮到你。

问题八:“厚德、博学、求真、至善”的理解? 一、“厚德”。“厚德” 语出《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意谓大地的气势厚实和顺,君子应增厚美德,容载万物。“厚德”指人的胸怀宽广,气度宏大,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引“厚德”二字,意在期望师生员工以高尚的道德立身,以高尚的道德承载天下重任。 “厚德”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同时也具有时代意义。中央屡次强调要加强高校德育工作,要把提高道德品质作为育人之首。因此,这里的“厚德”既具有崇尚道德的涵义也具有重视德育的意思。

二、“博学”。“博学” 语出《论语?子张》:“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博学”既指广博地获取知识,也指学问渊博。引“博学”二字就是倡导师生员工努力学习,博众长,追求广博的学识和渊博的学问。尤其是现在信息社会,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开放式办学理念的渗透,更要求学生要学贯中西,兼容并包,文理兼修,百科俱收,博众长。而教师更需要不断广泛学习,更新教育理念、思维方式,创新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的需要。

三、“求真”。“求真”出自《闽中理学渊源考》:“求真于未始有伪之先,而性之真可见矣;求善于未始有恶之先,而性之善可见矣。“求真”,指“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同时还有要讲究“真才实学”的意思。”意在要求教师和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上,要不断追求和探索真理,勇于改正研究中出现的差误。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求真是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也是一种科学的治学方法,更是讲诚信的精神体现。我们全院师生能在教、学以及科研过程中做到“求真”,就能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道德高尚、知识丰富的高素质人才。

四、“至善”。“至善”出自《大学》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从而提出一个道德修为的最高境界“至善”。引用“至善”不仅指道德的“至善”,而意谓追求一种尽善尽美的境界。总之,“厚德”突出了德育为首的教育理念,是求学治学的前提和基础;“博学”是求学治学的目标;“求真”是求学治学的态度和方法;“至善”是做人治学要达到的完美境界,也是我们南阳理工学院教育所达到的最高理想。

问题九:什么博什么长的成语 博群议

博众议

博众长

博大精深

博带褒衣

博而不精

博而寡要

博古通今

博古知今

博关经典

博观约取

博见洽闻

博览古今

博览群书

博览五车

博洽多闻

博施济众

博识多通

博识洽闻

博士买驴

博硕肥

博通经籍

博文约礼

博闻辩言

博闻多识

博闻强记

博闻强识

博闻强志

博物多闻

博物君子

博物洽闻

博物通达

博学笃志

博学多才

博学多识

博学多闻

博学宏才

博学洽闻

博学审问

博弈犹贤

博者不知

不专

而情不专

沉博绝丽

聊博一笑

溥博如天

洽博多闻

沈博绝丽

以博一粲

由博返约

褒衣博带

峨冠博带

繁称博引

泛滥博文

风流博浪

繁征博引

高才博学

高冠博带

闳览博物

兼览博照

兼收博

米盐博辩

旁求博考

旁收博

问题十:政治意识,核心意识,大局意识,看齐意识,是什么意思 -0- 多读书 多看报 多看历史 简言之就是 你丫的要博学多识博众长 你才有瞎比比的资本造吗 如果你对什么都一无所知 你还有啥大局观?

带有闻的成语

孟子自责的全文翻译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伸开两腿坐着。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对母亲说:“我的妻子不讲礼仪,请允许我休了她。”孟母说:“为什么?”孟子说:“她伸开两腿坐着。”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就是你没礼貌,不是妇人没礼貌。《礼记》上不是说了吗?'将要进屋的时候,先问屋中有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为的是不让人没准备。现在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进屋没有声响,因而让你看到了她两腿伸开坐着的样子。这是你没礼貌,并非是你妻子没礼貌!”孟子认识到自己错了,不敢休妻。

作品出处

选自《韩诗外传》。

作品原文

"孟子妻独居,踞①,孟子入户②视之,向其母曰:"妇无礼,请去③之。"母曰:"何?"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④,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⑤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言妇归。"

注释

①踞:箕踞,坐时伸开两腿,像个簸箕,这里指坐相不好。

②户:此处指内室。

③去:除去,去掉。此处指男方把女方赶回家,即休妻。

④堂:正屋,客厅。

⑤燕私:闲居休息。

⑥亲:亲自。

⑦备:准备。

⑧责:责备。

⑨请:请允许我。

⑩孰:谁。

文学常识

(1)说古代的坐姿:

中国古代非常讲究礼仪。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古人唯一正规的坐姿是跪坐,臀部搁在脚跟上,跪坐是对对方表示尊重的坐姿,也叫正坐。姿势就是席地而坐,臀部放于脚踝,上身挺直,双手规矩的放于膝上,身体气质端庄,目不斜视。有时为了表达说话的郑重,臀部离开脚跟,叫长跪,也叫起,乐羊子妻劝丈夫拾金不昧时,就用这个姿势说话。像上文中孟子妻"踞"而坐,即使在家人面前也是不允许的。

(2)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邹国(今山东省邹城市)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姬姓贵族孟孙氏

孟共仲(孟恭仲)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ang)氏。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但较之孔子的思想,他又加入自己对儒术的理解,有些思想也较为偏激。被后世尊称为亚圣。其***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共同编写完成。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希望追随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主要思想

一、思想概述

《史记》说孟子有著述七篇传数世,《汉书·艺文志》说有十一篇。东汉末赵岐说孟子有《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四篇外书,则十一篇当是在七篇外又加外书四篇。赵岐认为外书四篇内容肤浅,与内篇不合,当是后人所作。流传至今的《孟子》,即赵岐所说的内篇。全书虽非孟子手笔,但为孟子***所记,皆为孟子言行无疑。从书中看出孟子有如下一些言论和思想:在人性方面,主张性善论。以为人生来就具备仁、义、礼、智四种品德。人可以通过内省去保持和扩充它,否则将会丧失这些善的品质。因而他要求人们重视内省的作用。在社会政治观点方面,孟子突出仁政、王道的理论。仁政就是对人民"省刑罚,薄税敛。"他从历史经验总结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又说三代得天下都因为仁,由于不仁而失天下。他又提出民贵君轻的主张,认为君主必须重视人民,"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君主如有大过,臣下则谏之,如谏而不听可以易其位。至于象桀、纣一样的暴君,臣民可以起来诛灭之。他反对实行霸道,即用兼并战争去征服别的国家;而应该行仁政,争取民心的归附,以不战而服,也即他所说的"仁者无敌",实行王道就可以无敌于天下。

二、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经验,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孟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是关乎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

三、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说:"夫仁政,必自经界始"。所谓"经界",就是划分整理田界,实行井田制。孟子所设想的井田制,是一种封建性的自然经济,以一家一户的小农为基础,取劳役地租的剥削形式。每家农户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吃穿自给自足。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只有使人民拥有"恒产",固定在土地上,安居乐业,他们才不去触犯刑律,为非作歹。孟子认为,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保障,统治者再兴办学校,用孝悌的道理进行教化,引导他们向善,这就可以造成一种"亲亲"、"长长"的良好道德风尚,即"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认为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拥护,这样便可以无敌于天下。孟子所说的仁政要建立在统治者的"不忍人之心"的基础上。孟子说:"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但是,这种同情仁爱之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从血缘的感情出发的。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仁政就是这种不忍人之心在政治上的体现。

仁,据孟子解释,就是"人心"。怎样才算是仁呢?

根据《孟子》一书可以概括为:

第一、亲民。孟子主张统治者要"与百姓同之","与民同乐"。

第二、用贤良。"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滕文公上》)"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公孙丑》上)"贤者在位,能者在职;明其政刑。"

第三、尊。孟子公开宣扬"民为贵"、"君为轻"的口号,提倡在一定的范围调和统治者和劳动人民的关系。

第四、同情心。要求统治者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推恩办法来治民。认为这样做便能得到人民的欢迎和拥护,从而达到"无敌于天下"。

第五、杀无道之者,也是仁,而且是最大的仁。孟子要求对一切残民以逞的暴君污吏进行严正的谴责,力图把现实的社会发展到"保民而王"的政治轨道上来。

孟子以"仁政"为根本的出发点,创立了一套以"井田"为模式的理想经济方案。提倡"省刑罚、薄税敛"、"不违农时"等主张。要求封建国家在征收赋税的同时,必须注意生产,发展生产,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样财政收入才有充足的来源。这种思想,是应该肯定的。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孟子还提出重农而不抑商理论,改进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思想,这种经济观念在当时是进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对后世确立限制土地兼并,缓和阶级矛盾的治国理论有着深远的影响及指导意义。

易子而教

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的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犹如绵绵春雨,普降于漫漫的历史文化中。

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责善则离,离则不祥莫大焉。"(离娄章句上)父子之间由于感情深厚,父亲对儿子的教育往往不严,对于儿子的一些错误和毛病也因为溺爱和骄惯而放任,从而使正确的教育难以为继。所以,"父子之间不责善",易子让别人来教育,既能从严要求,也能保持父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不伤害感情。

四、哲学思想

孟子的思想是复杂的,其思想主要以唯物主义的成分居多:《孟子》书中所反映出来的关于认识论的见解,包含着许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的。在《孟子》中有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告子》下)指出有许多知能必须经历困难,经过挫折、失败,不断取得教训,受到锻炼,然后才能得之。客观世界有其自己的规律,是人所不能违反的。

人物生平

生平阅历

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的生平和孔子很相似,都是贵族的后裔,平民出身,幼年丧父,

一生所走的道路都是求学、教书、周游列国。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拜孔子之孙孔汲的门人为师时姓曾名参(孔子亦有徒名曰曾参,即曾子),后更改名轲,邹(今山东邹城市)人。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孔汲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想要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为《孟子》七篇"。孟子

个人影响

约在齐威王时到过齐国。似于同时又到过魏,曾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在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滕、薛、宋、邹、梁等国。《史记》说孟子时,秦、齐诸国用商鞅、田忌等人,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乃"唐虞三代之德",被认为"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受重用,故孟子与其门徒万章等人著书立说。但据《孟子》所记,孟子到魏,受到魏惠王的礼遇,并向孟子请教治国之道。孟子在齐,宣王任之为上卿,"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则齐必能用其部分学说和主张。

《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阅读启示

孟母教子,循循善诱;孟子受教,知错就改。与人相处,要严于律己,礼貌待人。

描写古人学识渊博的词语

耳闻目染、闻所未闻、闻鸡起舞、喜闻乐见、所见所闻等。

1、耳闻目染

解释: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同“ 耳濡目染 ”。

出自:现代·孙犁 《<从维熙选>序》:“老伴是一个文盲,她之所以能‘青年作家’云云,不过是因为与我朝夕相处,耳闻目染的结果。”

2、闻所未闻

解释:闻:听到。听到了从来没有听到过的事。形容事物新奇罕见。

出自:汉·司马迁《史记·郦生陆贾列传》:“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未闻。”

译文:越中没有值得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听到从未听到。

3、闻鸡起舞

解释: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出自:唐·房玄龄《晋书·祖逖传》:“中夜闻荒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译文:半夜听到荒鸡叫,踢醒刘琨,说:“这不是令人厌恶的声音了。”于是起舞。

4、喜闻乐见

解释:喜欢听,乐意看。指很受欢迎。

出自:现代·艾芜《谈短篇》:"我们必须勤于实践,不断提高,写出更多更好的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短篇。"

5、所见所闻

解释:看到的和听到的。

出自:宋·王安石《慈溪县学记》:“则士朝夕所见所闻,无非所以治天下国家之道。”

译文:那人早晚所见所闻,无不是用来治理天下国家之道。

博涛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

1.形容学识渊博的词语有哪些

1、学富五车,[xué fù wǔ chē]:五车:指五车书。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造句:多才之士才储八斗,博学之儒学富五车。

2、博学多才,[bó xué duō cái]: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出处:《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造句:他多方面的成就给人深刻印象;他博学多才。

3、博古通今,[bó gǔ tōng jīn]: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出处:《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

造句:王老师博古通今,上课时风趣幽默,内容丰富,很受学生欢迎。

4、宏儒硕学,[hóng rú shuò xué]:指学问渊博的人。

造句:像孙老先生那样宏儒硕学的人,在学术界也是数一数二的,可惜他已退休了。

5、腹载五车,[fù zài wǔ chē]: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出处:《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6、满腹经纶,[mǎn fù jīng lún]: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

出处:《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造句:一旦这道菜被学校提供,学生将满腹经纶并拥有用灿烂的未来。

7、锦心绣口,[jǐn xīn xiù kǒu]:锦、绣:精美鲜艳的丝织品。形容文思优美,词藻华丽。

出处:唐·柳宗元《乞巧文》:“骈四骊六,锦心绣口,宫沉羽振,笙簧触手。”

造句:潘江陆海,文风流;名姝佳丽;锦心绣口。

8、八斗之才,[bā dǒu zhī cái]:才:才华。比喻人极有才华。

出处:《南史·谢灵运传》:“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造句:纵使你拥有八斗之才,也难敌人家有个好家底。

9、文江学海,[wén jiāng xué hǎi]:比喻文章和学问似长江、大海般深广博大。

出处:唐·郑愔《柏梁体联句》:“文江学海恩济航。”

造句:文江学海,浩瀚无边,同学们不要稍有成就,就沾沾自喜。

10、学贯中西,[xué guàn zhōng xī]:形容学问贯通了中国和西方的种种知识。

出处: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一回:“本领事久闻这位某观察,是曾经某制军保举过他留心时务、学贯中西的。”

造句:郑晓沧是中国近代学贯中西的教育家,他的诗作清和拙朴一如其人。

2.形容人物学识渊博的成语

形容人物学识渊博的成语有:一、博古通今 [ bó gǔ tōng jīn ] 1. 解释:通:通晓;博:广博,知道得多。

对古代的事知道得很多,并且通晓现代的事情。形容知识丰富。

2. 出自:《孔子家语·观周》:“吾闻老聃博古知今。”3. 示例:你向有才女之名,最是~。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回二、博学多才 [ bó xué duō cái ] 1. 解释: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2. 出自:《晋书·郤诜传》:“诜博学多才,环伟倜傥,不拘细行,州郡礼命并不应。”

3. 示例:贯忠~,也好武艺,有肝胆。 ◎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一回三、博大精深 [ bó dà jīng shēn ] 1. 解释:博:广,多。

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2. 出自:明·姜世昌《〈逸周书〉序》:“迄今读书,若揭日月而行千载,其博大精深之旨,非晚世学者所及。”

3. 示例:瑚之为学,~,以经世自任。 ◎《清史稿·陆世仪传》四、学富五车 [ xué fù wǔ chē ] 1. 解释:五车:指五车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2. 出自:《庄子·天下》:“惠施多方,其书五车。”

3. 示例: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十六回五、满腹经纶 [ mǎn fù jīng lún ] 1. 解释:经纶:整理丝缕,引伸为人的才学、本领。

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2. 出自:《周易·屯》:“云雷屯,君子以经纶。”

3. 示例:仲老,真佩服,~!这果然是奥妙! ◎茅盾《子夜》二。

3.形容一个人学识渊博的成语

八斗之才出将入相 出类拔萃 出口成章 踔绝之能 大才盘盘 德才兼备 登高能赋 栋梁之材 斗南一人 斗酒百篇 多才多艺 风流才子 风华绝代 凤毛麟角 高才疾足 高足*** 国士无双 和氏之璧 鹤鸣九皋 后起之秀 锦心绣肠 金声玉振 金玉满堂 看杀卫玠 经天纬地 麟风龟龙 灵蛇之珠 梦笔生花 面壁功深 妙手丹青 莫测高深 南州冠冕 南金东箭 能事毕矣 能者多劳 牛刀小试 女中尧舜 旁求俊彦 弸中彪外 七步之才 被褐怀玉 千里之足 强将手下无弱兵 巧同造化 三寸之舌 三头六臂 扫眉才子 珊瑚在网 神工鬼斧 升堂入室 淑质英才 腾蛟起凤 文武双全 文不加点 五言长城 下笔成篇 下笔成章 下笔千言 贤良方正 新硎初试 雄才大略 秀出班行 药笼中物 衙官屈宋 游戏三昧 一技之长 一目十行 一世之雄 一柱擎天 倚马可待 有脚书橱 隐若敌国 玉堂金马 困任授官 真才实学 直谅多闻 智勇双全 着手成春 卓尔不群 左宜右有 神机妙算 神通广大 文韬武略 万全之策 胸中甲兵 研桑心计 以一持万 运筹帷幄 遵时养晦 足智多谋 冰雪聪明 大智若愚 大巧若拙 独具只眼 耳聪目明 过目成诵 过目不忘 见微知著 料事如神 明见万里 讷言敏行 人中骐骥 生而知之 未卜先知 先知先觉 博古通今 博学多闻 博学多才 博闻强记 搏大精深 殚见洽闻 多文为富 见多识广 满腹经纶 通今博古 无所不通 学富五车

高瞻远瞩 目光如炬 深思远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先见之明 远见卓识 真知灼见 深谋远虑

4.描写人学识的成语

6个表明学识渊博的成语:博览五车博闻多识 博物多闻 寡见鲜闻钜学鸿生 立地书厨--------------------------------------------------------附:(其他表示学识渊博的成语及解释)博览五车 博:广博;五车:五车书。

广泛阅读很多书籍。形容学识渊博 博闻多识 博:广博;闻:见闻;识:学识。

知识丰富,见闻广博 博物多闻 博: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指见多识广 寡见鲜闻 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知识贫乏 钜学鸿生 学识渊博的人 立地书厨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渊博 饱学之士 饱学:学识渊博。

指学识渊博的人。 博大精深 博:广,多。

形容思想和学识广博高深。 博而不精 形容学识丰富,但不精深。

博而寡要 学识丰富,但不得要领。 博识多通 博:广博。

识:学识。通:精通事理。

指学识广博,精通事理。 博通经籍 博:广博:籍:书籍。

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形容人学识渊博。

博物洽闻 广知事物,学识丰富。 博学多才 学识广博,有多方面的才能。

博学多闻 博学:广博。学识广博,见闻丰富。

才疏学浅 疏:浅薄。才学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超凡入圣 凡:指凡人,普通人。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

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道德文章 指思想品德和学识学问。

道山学海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

形容学识渊博。 掉:摆动,摇动。

指说话或写文章好引用古书言词来卖弄自己的学识渊博。 风流儒雅 风流:有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

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寡闻少见 听的少,见的少。

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管窥筐举 比喻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孤陋寡闻 陋:浅陋;寡:少。形容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寡见少闻 听的少,见的少。形容学识浅薄,见闻不广。

鸿儒硕学 鸿儒:大儒;硕学:有很多学问的人。泛指学识渊博、造诣很深的学者。

好问则裕 好:喜欢;裕:富裕。遇到疑难就向别人请教,学识就会渊博精深。

悔读南华 《南华经》即《庄子》。比喻学识渊博而不为人所容。

敬贤礼士 礼:以礼相待,尊重。士:古时称有学问的人。

尊重品德高尚、学识出众的人。 金玉满堂 金玉财宝满堂。

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口耳之学 指只知道耳朵进口里出的一些皮毛之见,而没有真正的学识。 立地书橱 比喻人读书多,学识文博。

名师出高徒 高明的师傅一定能教出技艺高的徒弟。比喻学识丰富的人对于培养人才的重要。

区闻陬见 见闻不广,学识浅陋。 如坐春风 象坐在春风中间。

比喻同品德高尚且有学识的人相处并受到熏陶。 升堂入室 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

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实至名归 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

有了真正的学识、本领或功业,自然就有声誉。 吴下阿蒙 吴下:现江苏长江以南;阿蒙:指吕蒙。

居处吴下一隅的吕蒙。比喻人学识尚浅。

学浅才疏 才能不高,学识不深(多用作自谦的话)。 学富五车 五车:指五车书。

形容读书多,学识丰富。 绣花枕头 比喻徒有外表而无学识才能的人。

以莛叩钟 莛:草茎。原意是钟的音量大,用草茎去敲,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

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 有脚书橱 比喻学识渊博的人。

也指脱离实际食古不化的书呆子。 真才实学 真正的才能和学识。

直谅多闻 直:正直;谅:信实;多闻:学识渊博。为人正直信实,学识广博。

自视甚高 把自己看得很高(多指身分,学识等)。 才贯二酉 二酉yǒu:指大酉山、小酉山。

据《太平御览》卷四引《荆州记》裁:传说大酉、小酉(在今湖南沅陵县)二山藏书很多。因以才贯二酉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镜花缘》一六回:“大贤世居大邦,见多识广,而且荣列胶庠,自然才贯二酉,学富五车了。” 达士通人 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

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腹饱万言 指学识渊博。

高才大学 高才:才能杰出。大学:学识渊博。

才能高超,学识渊博。亦作“高才博学”、“高才硕学”。

举十知九 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良贾深藏 会做买卖的人把贵重的东西深深收藏起来,不让你摸清底细。比喻真正有学识的人不在人前表露。

亦作“良贾深藏若虚”。 诠才末学 低下的才能与肤浅的学识。

多用作自谦之词。 入圣超凡 凡:指凡人,普通人。

超越平常人而达到圣贤的境界。形容学识修养达到了高峰。

入室升堂 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束教管闻 谓学识浅陋,见闻不广。

书通二酉 比喻读书甚多,学识丰富精湛。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

据说小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见《太平御览》卷四九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

后因以此为喻。 铄古切今 犹言融贯古今。

形容学识渊博。 通才硕学 学识通达渊博的人。

未知万一 万分之一都不知道。形容学识肤浅。

五车腹笥 比喻读书多,学识渊博。 学富才高 学识渊博,才能高强。

学识渊博 指学识深而且广 庸耳俗目 指学识浅薄的人。 入室升堂 〖解释〗比喻人的学识技艺等方面有高深的造诣。

同“入室升堂”。 汪洋浩博 〖解释〗形容人的气度宽广、文辞豪放、学识渊博像水势浩大无边。

5.按要求写成语

1 藏龙卧虎 沧海遗珠 出将入相 出类拔萃 出口成章 踔绝之能 大才盘盘 德才兼备 登高能赋 栋梁之材

2景秀河山 水天一色 湖光山色 风清月朗

3

典故成语

一日千里 一鼓作气 重于泰山 揭竿而起 背水一战

弄巧成拙 风吹草动 乐不思蜀 东山再起 安居乐业

程门立雪 逼上梁山 徒有虚名 骄兵必败 雪中送炭

闻鸡起舞 卧薪尝胆 城下之盟 其貌不扬 指鹿为马

寓言成语

庖丁解牛 小病不医成大患 以德报怨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手足情深 为虎作伥 井底之蛙 黔驴技穷 狐虎威

叶公好龙 画龙点睛 养虎为患 骑虎难下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掩耳盗铃 依样画葫芦 精卫填海 解铃还须系铃人 指鹿为马 愚公移山

4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妙笔生花、出神入化

自己分别挑3个吧

O(∩_∩)O(按你的顺序写的)

6.表示学问渊博的成语

饱谙经史饱谙:深知,极其熟悉。熟知经书史籍。形容学问渊博。

博览古今博:广博。广泛阅读古今书籍,通晓古今学识。形容学问渊博。

博览五车指读书多,学识渊博。

博通经籍博:广博:籍:书籍。广博而又精通经典文献。形容人学识渊博。

博物多闻指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博物通达通达:明白人情事理。形容常识渊博,通晓事理。

饱学之士饱学:学识渊博。指学识渊博的人。

沈博绝丽指文章的含意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沉博绝丽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才大如海多用来称誉对方的才学渊博。

才贯二酉二酉:指大酉山、小酉山。因以之形容读书甚多、学识渊博。

寸莛撞钟莛:草茎。原意是钟的音量大,用草茎去敲,就不能使它发出应有的响声。后比喻学识浅薄的人向知识渊博的人请教。

殚见洽闻殚:尽,完全;洽:广博。该见的都见过了,该听的都听过了。形容见多识广,知识渊博。

达士通人通人:学识渊博贯通古今的人。指心胸豁达,学识渊博的人。

道山学海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腹饱万言指学识渊博。

风流儒雅风流:有文且不拘礼法;儒雅:学识深湛,气度不凡。指人文雅洒脱,学识渊博。

腹载五车比喻读书甚多,知识渊博。

高才博学高才:才能杰出;博学:学识渊博。才能高超,学识渊博。

接洽的成语接洽的成语是什么

1、博本意为大;引申指丰富、宽广,如:渊博;又引申指广泛、普遍,如:博览;又引申指通晓、知道得多。

出处:春秋时期孔子***及再传***《论语·子罕》: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译文:先教我博学文章典籍,然后要我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

2、涛,整个字的意思是水变成弯曲形状,由此产生***浪的含义;引申义有波涛一样的声音等。

出处:南朝宋时范晔《后汉书·班彪传上》:“扬波涛于碣石。”

译文:在碣石上扬起波涛。

扩展资料

1、博组词:博闻

博闻,指多闻,见闻广博;有修养,知识水平高,博学广闻。拼音:bó wén。

出处: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东方朔传》:“自以智能海内无双,则可谓博闻辩智矣。”

译文:以为智能天下无双,就可以说博闻强辩聪明了。

2、涛组词:波涛

波涛,江湖海中的***浪,拼音bō tāo。

出处: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子·人间训》:“及至乎下 洞庭 ,骛石城,经丹徒,起波涛,舟杭一日不能济也。”

译文:到了下洞庭,奔驰石城,经国丹徒,起了波涛,乘船航行一天不能成功到达了。

后汉书《班固传》译文赏析

接洽的成语有:洽博德闻,广见洽闻,重熙累洽。

接洽的成语有:洽博多闻,广见洽闻,汗流洽衣。2:拼音是、jiēqià。3:注音是、ㄐ一ㄝㄑ一ㄚ_。4:结构是、接(左右结构)洽(左右结构)。5:词性是、动词。

接洽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接洽jiēqià。(1)跟人联系,谈有关事项。

二、引证解释

⒈跟人商量彼此有关的事项。引瞿秋白《饿乡纪程》十三:“九日上午八时,一切都已接洽妥帖。”蹇先艾《春和客栈》:“我们有五个代表被推选出来,先到遵义去接洽校舍。”

三、国语词典

与人商议事情。如:「他负责与外国客户接洽生意。」词语翻译英语todiscussamatterwith***,togetintouchwith,toarrange德语einGesch_ftvereinbaren(V)_,sichinVerbindungsetzenmit,Kontaktaufnehmenmit(V)_法语entrerenrort,semettreencontact,oiraffaireàqqn,arrangeruneaffaire,seconsulter

四、网络解释

接洽接洽,指跟人联系,洽谈有关事项。跟人商量彼此有关的事项。

关于接洽的近义词

筹商商酌商量咨询联络商议磋商商讨研究筹议

关于接洽的诗句

接洽新松好比邻

关于接洽的单词

roachjointer

关于接洽的词语

学不沾洽畸流洽客汗洽股栗重熙累洽汗流洽衣融洽无间博物洽闻交洽无嫌汗流洽背广见洽闻

关于接洽的造句

1、记者希望接洽范清平和发言人,但没有成功。越南造船工业集团一位接待人员表示,目前没人可以就此事发表言论。

2、我国与日本相距甚近,同洲同文,取资尤易为力,亟应遴派专员前往调查,借得与彼都人士接洽研求。

3、胜利是一个相闭实词,他会给你带来许多不相干的接洽。

4、现在,海瑟的电报公之于众,人们得以从这位将军自己的话语中了解他和他的接洽人认为他得到的命令是什么。

5、本公司遵循“质量第一、客户至上、诚信合作、以人为本”的一贯方针,提供优质产品,全力为客户提供方便,欢迎国内外客商直接洽谈业务。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接洽的详细信息

博洽的意思博洽的意思是什么

班固传

题解

班固,是继司马迁之后杰出的史学家,所撰《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开创了史学着作新例。后世论史书,必举《史记》、《汉书》,论史学家一定会提及班固、司马迁。本篇传记详细地叙述了班固修《汉书》的曲折经历,全面反应了班固的生平事迹。此外,班固还擅长辞赋,以《两都赋》闻名于世。汉章帝之时,曾在白虎观召集博士儒生讨论五经异同,班固据此编成《白虎通义》,其书为我国重要的经史典籍。值得注意的是,范晔在此传记中,对同行的赞赏是极有限度的。

原文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1]而已。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开东閤[2],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曰:“……令远近无偏,幽隐必达,期于总览贤才,收集明智,为国得人,以宁本朝……”苍纳之。

父彪卒,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先是扶风人苏朗伪言图谶事,下狱死。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着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甚奇之,召诣校书部,除兰台令史[3],与前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共成《世祖本纪》。迁为郎,曲校秘书。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帝乃复使终成前所着书。

注释

[1]举大义: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

[2]开东閤(hé):打开东向的小门。比喻爱才。

[3]除:免去旧官,拜授新职。兰台令史:汉代宫内藏书之处,以御史中丞掌之,后世因称御史台为“兰台”。

译文

班固,字孟坚,九岁的时候就会写文章,背诵诗赋。长大后,便广泛研读群书,对于诸子百家的各种学术观点,无不加以深入探讨。班固的学问并不是一个固定老师的单一学派,不在分章析句上下功夫,只是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而已。他性情宽厚容人,从来不自恃才能而凌驾于人上,因此儒生们都很尊敬他。东汉明帝永平初年,东平王刘苍,因为是皇帝的至亲而任骠骑将军,辅佐朝政,在东阁招纳英雄。这个时候班固才刚刚二十多岁,上书东平王,建议说:“……使远近亲疏受到公平对待,隐居之人,只要是贤能,都应该选用。目的是广罗贤才,收集明哲之士,希望国家获得人才,以使本朝长治久安……”刘苍听从了班固的意见。

父亲班彪去世后,班固回到家乡居丧。班固认为父亲续写《史记》的《史记后传》记叙史事不详备,于是他潜心研究、思考,想要完成父亲的事业。不久有人向汉明帝告发他私自改作“国史”,朝廷下达诏书给地方官,逮捕班固关进京兆狱中,全部查抄走他家中的书稿。在此之前,扶风人苏朗因为妄谈国谶,入狱而死。班固的弟弟班超担心班固被狱吏严刑逼供,而无法自己澄***正的实情,于是迅速来到宫门,给皇帝上书为兄辩白,得到汉明帝的召见,班超详尽地讲述了班固修史的意图。这个时候地方官也把班固的书稿送到朝廷,明帝对班固的史学才能感到很惊异,就下诏让他到京师校书部,任命为郎官,主要负责校订宫禁藏书。接着班固又撰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等的史记,写作了列传和载记二十八篇,上奏明帝。明帝于是又命令他完成他过去撰述的史书。

原文

固以为汉绍[4]尧运,以建帝业,至于六世,史臣乃追述功德,私作本纪,编于百王之末,厕[5]于秦、项之列,太初以后,阙而不录,故探撰前记,缀集所闻,以为《汉书》。起元高祖,终于孝平王莽之诛,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傍贯《五经》,上下洽通,为《春秋》考纪、表、志、传凡百篇。固自永平中始受诏,潜精积思二十余年,至建初中乃成。当世甚重其书,学者莫不讽诵[6]焉。

自为郎后,遂见亲近。时京师修起宫室,浚缮城隍,而关中耆老犹望朝廷西顾[7]。固感前世相如、寿王、东方[8]之徒,造搆[9]文辞,终以讽劝,乃上《两都赋》,盛称洛邑制度之美,以折西宾*侈[10]之论。……及肃宗雅好文章,固愈得幸,数入读书禁中,或连日继夜。每行巡狩,辄献上赋颂,朝廷有大议,使难问公卿,辩论于前,赏赐恩宠甚渥。固自以二世[11]才术,位不过郎,感东方朔、杨雄自论,以不遭苏、张、范、蔡[12]之时,作宾戏以自通焉。后迁玄武司马。天子会诸儒讲论《五经》,作《白虎通德论》,令固撰集其事。

注释

[4]绍:发扬光大。

[5]厕:委身屈居。

[6]讽诵:阅读借鉴。

[7]西顾:迁都到长安。

[8]相如:司马相如。寿王:吾丘寿王刘子赣。东方:东方朔。

[9]造搆(gòu):人为地雕琢

[10]西宾:长安人。*侈:浮夸。

[11]二世:父子两代人。

[12]苏、张、范、蔡:苏秦、张仪、范雎、蔡泽。

译文

班固认为汉王朝是直接承接尧的天命,来奖励帝王的基业,到了第六代汉武帝时,司马迁才追述汉王朝的历史功业,一人撰写了《史记》。但是司马迁把汉王朝编在前一代系列王朝的最末尾,和秦朝、项羽等相提并论,而且汉武帝太初年以后的历史也是空缺着没有记载,所以班固搜集编撰前人的记载,缀集他所听说到的史实,着成了《汉书》。《汉书》上起汉高祖,下止于汉平帝、王莽被诛。记述了十二代皇帝,共203的历史。这本书综述了西汉一朝的业绩,博通儒家经典旨趣,前后融会贯通,写成帝王本纪、表、志、传一共一百篇。班固从永平年间接受汉明帝诏令开始,潜心积虑,历时二十多年,一直到建初年间才写完了《汉书》。当时,人们很重视班固的《汉书》,读书人没有阅读借鉴此书的。

班固自从做了郎官后,便为明帝所亲幸接近。当时,京师洛阳正在修筑兴建宫殿,疏浚整顿城池,但关中的父老还是希望朝廷建都长安。班固又感于西汉司马相如、吾丘寿王、东方朔等人虚构文辞,最后对皇帝进行讽谏的做法,于是就献上自己撰写的《两都赋》,盛赞国都洛阳的建筑规模法度的得体,来驳倒长安人夸张的说法。……到东汉章帝即位的时候,汉章帝素来喜欢文辞,所以班固更加受到恩宠,好几次进入宫中给皇帝读书,有时竟一连数日昼夜不停歇。汉章帝每逢外出视察,班固就献赋和颂。朝廷有大事需要商讨,汉章帝就让班固向大臣提出问题和不同见解,在御前辩论,汉章帝对班固的赏赐、恩宠都十分丰厚。班固自认为他父子两代人都有才学,可是职位却没有超过郎官,有感于东方朔、扬雄曾在文章中抱怨自己没有赶上苏秦、张仪、范雎、蔡泽的时代而不得骋其才学,就写了《宾戏》来自我解愁。后来班固升迁为玄武门司马。建初四年,汉章帝召集儒者,讨论《五经》,写《白虎通德论》,命令班固将这件事记录下来。

原文

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徒以畏汉威灵,逼惮南虏,故希望报命,以安其离叛。今若遣使,恐失南虏亲附之欢,而成北狄猜诈之计,不可”。

固议曰:“窃自惟思,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尤事匈奴。绥御之方,其涂(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就之,或臣服而致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故自建武之世,复修旧典,数出重使,前后相继,至于其末,始乃暂绝。永平八年,复议通之。而廷争连日,异同纷回,多执其难,少言其易。先帝圣德远览,瞻前顾后,遂复出使,事同前世。以此而推,未有一世阙而不修者也。今乌桓就阙,稽首译官,康居、月氏,自远而至,匈奴离析,名王来降,三方归服,不以兵威,此诚国家通于神明自然之征也。臣愚以为宜依故事,复遗使者,上可继五凤、甘露[13]致远人之会,下不失建武、永平羁縻[14]之义。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岂可逆诈示猜,孤其善意乎?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闻其害。设后北虏稍强,能为风尘,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策近长。”

注释

[13]五凤:汉宣帝的第五个年号(前57—前54)。甘露:汉宣帝的第六个年号(前53—前50)。

[14]建武: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一个年号(25—56)。永平:汉明帝刘庄的年号(58—75)。羁縻:维系,牵制。

译文

在当时,北匈奴单于派遣使者向章帝进贡,打算请求与东汉和亲,皇帝下诏征求群臣的意见。有些人认为匈奴是善变、诡诈的民族,没有归附汉王朝的真心,仅仅是因为害怕汉朝的声威,挨近所以畏惧南匈奴,因此希望汉朝遣使回访,借以平定他们内部众叛亲离的局面。现在如果派遣使者回访北匈奴,恐怕南匈奴就很难对我们心悦臣服了,反而成就了北匈奴狡诈的打算,不能这样办。

班固说:“我自己在下面思量,自汉建国以来有很长的时间了,与夷狄战事不断,尤其是与匈奴。安抚防御的办法,不只有一种,有的用兴修文教达到相互和睦,有的是用武力征服,有的取卑恭的态度迁就他们,有的是臣服他们而使其入汉。虽然伸屈不定,所根据的背景情况不同,但从未取过拒绝放弃,不与他们交往的方法。所以自从建武时期以来,重修旧典,多次派出重要使臣,前后相继,直至最后方才暂时与他们断绝交往。永平八年(66),重又商议与他们交往。众臣在朝廷之上连日争论,意见十分不同,说难的居多,说容易的很少。先帝高瞻远瞩,又思前想后,最终还是重又派遣使者,所做之事与前代相同。由此推至现在,还未有一朝一代与他们断绝过来往。如今乌桓来到我朝,向译官施行大礼,康居、月氏,来自远方,匈奴分崩离析,有名的首领前来归降,三方归顺,却并未使用武力,这的确是国家与神明自然相通的征兆啊。臣不明智地认为应该依照从前的做法,再派使者,上可承继五凤、甘露年间招致远方之人的方法,下也不失建武、永平年间约束匈奴的大义。匈奴使者多次前来,然后朝廷派使一次,既表明中原以忠信为主,并且知道圣朝礼义有常法,怎可去猜测和怀疑匈奴的来意,辜负他们的一片好意呢?断绝来往不知会有什么好处,交往也没有听说有什么不好。如以后北匈奴渐渐强大起来,兴风作浪之时,再去请求与他们交往,还来得及吗?不如趁现在施行恩惠,于情于理都是一条良策。”

原文

固又作《曲引篇》,述叙汉德。以为相如《封禅》,靡而不典[15],杨雄《美新》,典而不实,盖自谓得其致焉。其辞曰……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16],欲修呼韩邪故事,朝见天子,请大使。宪上遣固行中郎将事,将数百骑与虏使俱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

固不教学[17]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干其车骑,吏椎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诏以谴责兢,抵主者吏罪。固所着《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18]、颂、书、文、记、论、议、六言,在者凡四十一篇。

论曰:司马迁、班固父子,其言史官载籍之作,大义粲然着矣。议者咸称二子有良史之才。迁文直而事核,固文赡而事详。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赡而不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19]而不厌,信哉其能成名也。彪、固讥迁,以为是非颇廖于圣人。然其论议常排死节,否正直,而不叙杀身成仁之为美,则轻仁义,贱守节愈矣。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20]也!

注释

[15]靡而不典:用词华丽而不典雅。

[16]居延塞:是西汉武帝时派遣强弩都尉路博德在居延泽上兴筑的长城,遗迹分布在今额济纳旗金斯图淖北面及额济纳河沿岸,以及甘肃省金塔县境内的额济纳河沿岸。

[17]教学:教育引导。

[18]诔(lěi):悼文。

[19]亹亹(wěi wěi):勤勉不倦貌。

[20]致论于目睫:眼睛看不到睫毛。比喻人经常能详查他人,而对自己熟视无睹。

译文

班固又写了《典引篇》来表述汉朝的功德。班固认为司马相如的《封禅》,用词华丽而不典雅;扬雄的《美新》用词虽然典雅,但不符合事实。他自认为自己的《典引》达到了靡而典,典而实的境界。辞赋写道……班固后来因为母亲去世而离职。

永元初年,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任命班固为中护军,得以参赞军机。北单于听到汉朝军队出征的消息派遣使者到居延塞联系,想效仿以前呼韩邪单于的旧例,对汉朝称臣,到洛阳见皇帝,请求汉朝派遣使者到北匈奴去。窦宪上书请求朝廷派遣班固以代理中郎将的职务,率领几百名骑兵和北匈奴使者一起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班固到达私渠海,听到匈奴内乱的消息,就带领军队返回了。等到窦宪叛乱的阴谋败露后,班固由于受到牵连被第一批论罪罢官。

班固平时对待自己的儿子不加教育引导,他的几个儿子大多不遵守国家法度,地方官员对他们没有半点办法。有一次,洛阳令种兢出行,班固的家奴冲撞了他的马车。种兢左右的小吏捶打、呵斥班固的家奴,那个家奴由于喝醉了酒张口大骂。种兢十分恼怒,畏惧窦宪而不敢发作,但心中对班固十分怀恨。等到窦宪的门客都被逮捕拷问的时候,种兢就趁机逮捕了班固,于是班固死在了狱中,时年六十一岁。和帝下诏谴责种兢,把主办这件事的小吏办了罪,以抵偿害死班固的过失。班固的着述有:《典引》《宾戏》《应讥》、诗、赋、铭、诔、颂、书、文、记、论、议、六言,保存下来的总计有四十一篇。

史官评论说:司马迁、班固父子,他们作为史官,学识广博,大义昭着。评论的人都称道他们有优秀史官的才能。司马迁文辞直率而叙事准确,班固文辞华美而叙事详尽。司马迁、班固父子的史书着作,其主旨都是十分清楚的。评论者都称二人有良史之才。司马迁文辞正直而且叙事真实,班固文辞丰富而且事情详尽。像班固的陈述史实,不毁誉过当,不随波逐流,富而不杂,详细而有条理,人读而不厌,他能成名也是理所当然的。班彪、班固批评司马迁,认为他的是非观与圣人很不相合,但他们的议论常常排斥为坚守道义而死去的人,否定正直的行为,不去叙述杀身成仁这样的美德之事,就显得有些轻视仁义,过分鄙薄守节之人了。班固感伤司马迁博闻强记知识丰富,但却不能免予受刑;但他也身受杀戮,智慧虽与司马迁相同却依然不能自保。呜呼,这就是古人对只看别人,不看自己发表议论的原因吧!

博洽的词语解释是:博洽bóqià。(1)学识广博。

博洽的词语解释是:博洽bóqià。(1)学识广博。拼音是:bóqià。注音是:ㄅㄛ_ㄑ一ㄚ_。结构是:博(左右结构)洽(左右结构)。

博洽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⒈广博。多谓学识广博。引《文子·下德》:“覆露皆道,博洽而无私。”《后汉书·杜林传》:“京师士大夫,咸推其博洽。”李贤注:“博,广也。洽,_也。言其所闻见广大也。”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伪中》:“洪(葛洪)以博洽名江左,身所著书,殆六百_卷。”郭沫若《庄子与鲁迅》:“鲁迅这位承先启后的代表一个新时代的作家,把他的博洽的学识和经验融化在他那千锤百炼的文体里。”⒉通晓。引《元史·儒学传·梁益》:“博洽经史,而工于文辞。”清严有禧《漱华随笔·制科议》:“如前代制科之类,必兼通诸经,博洽子史词赋,乃得预焉。”太平天_洪仁_《英杰归真》:“如贤良方正、直言极_、博洽坟典,足以通达军谋、详明政术者,均可入翰林之选。”

二、国语词典

学识通博。

三、网络解释

博洽博洽,汉语词汇。拼音:bóqià释义:1、多谓学识广博。2、通晓

关于博洽的诗词

《顾公祠·博洽倾当世》

关于博洽的诗句

博洽精经史博洽始能为国计博洽多闻世希比

关于博洽的成语

博洽多闻广见洽闻融洽无间洽博德闻洽闻强记洽博多闻洽闻博见博学洽闻博物洽闻汗流洽衣

关于博洽的词语

洽博多闻云行雨洽洽闻博见博识洽闻汗流洽衣博见洽闻畸流洽客融洽无间心甜意洽博洽多闻

关于博洽的造句

1、他的学问淹通博洽,造诣精深,是灵光岿然的国学***,那些著作,绝非普通疯子所能结撰。

2、为兄不才,博洽多闻、书富五车、腹饱万言、才高八斗,日后专教你识字,想用不了三五日,便能把全天下的字认个七七八八。

3、子止记问博洽,作易、春秋《传》,援据详甚,不肯臆说。

4、事隔久远,南宫公子能有些许印象已算得上博洽多闻。

5、明朝文学家沈德符因其父是一位史官,深受影响,自幼喜闻朝野故事,同当时士大夫及故家遗老、中官勋戚多有交往,近搜博览,博洽多闻,尤明于时事和朝章典故。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博洽的详细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