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之奈何是什么句式_如之奈何是什么句式类型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7-26 0
  1. 高考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2. 若我何是什么特殊句式

1. 怎样用文言文表达“他们是这样,我也是这样”

其如是,余亦然。 其如此,余亦然。 其如斯,余亦然。

文言文翻译技巧:

1、原则:文言文翻译要求准确达意,必须遵循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不可以随意地更换。省略现象应该作补充,特殊句式的翻译也要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加以调整,力求通顺。

如之奈何是什么句式_如之奈何是什么句式类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2、标准:信、达、雅。

信:要求准确表达原文意思,不增、不漏、不歪曲。

达:要求明白通顺,没有语病。

雅:要求遣词造句比较讲究,文笔优美富有表现力。

3、方法:增、删、调、留、换。

增:增加内容,保持句子顺畅。

删:去掉多余、累赘的成分,使句子简洁。

调:在遇到特殊句式时,需要把句子中的某些语法成分调整位置,更好地符合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

留:对于人名、地名、时间名词以及专有名词,一般保留原词。

换:某些内容损及到整个句子的“雅”时,调换其中冲突的内容。

2. 生病了怎么办用文言文怎么表达

生病了怎么办”,用文言文可表述为:“寝疾矣。如之奈何?”

寝疾:卧病(一般小感冒不存在怎么办的问题);之:代指疾病本身;如之奈何:对于疾病该如何应对。

生病了,很痛苦可以表达为:

偶染风寒,无人问津,奈何?呜呼哀哉!

3. 文言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何特点

有以下五种:1、叙述 2、描写 3、抒情 4、议论5、说明 (1)叙述.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2)描写.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手段.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3)抒情.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表达手段.(4)议论.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表达手段.(5)说明.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花草、树木、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五种表达方式,作为文章的形式要素,一定要为内容表达服务.一定的内容用不同的表达来写作,可产生不同的效果,这就是所谓表达功能.一、表达技巧主要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一共五种,古诗中常用前四种);②表现手法(托物言志 写景抒情 叙事抒情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 插叙 对比 衬托 卒章显志 象征 用典 想象 联想 照应 寓情于景 反衬 烘托 托物起兴 渲染 虚实结合 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③选材剪材;④结构技巧:过渡、呼应等.⑤意境的创设、人物形象的塑造、修辞方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等)的运用、社会自然环境的描写等.。

4. 如何用文言文表达“前几天”

一般用“前日”;再前几天,就用“几日前”,或者用某某日,用天干地支来表达的,如丁亥日。

追述以前的事情时,往往加一个“初”字,表示当初的意思。古文的时间表达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岁:年。《捕蛇者说》:“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期年:满一年。《邹忌讽齐王纳谏》:“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积年:好几年。《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曩:从前。《捕蛇者说》:“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

向:先前。《捕蛇者说》:“向吾不为斯役.” 久之:很久。

《狼》:“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良久:很久。

《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 异日:将来。

《黄生借书说》:“日姑俟异日观云尔。” 旦旦:天天。

《捕蛇者说》:“岂若吾乡邻旦旦有是哉?” 旦日:第二天。《陈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日:一天天。《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

翼曰:明天。《促织》:“翼日进宰.宰见其小,怒呵成。”

翌日:次日。《(指南录)后序》:“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

旦:早晨。《术兰诗》:“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质明:天刚亮。《(指南录)后序》:“质明避哨竹林中。”

亭午:正午。《古风》:“大车扬飞尘,亭午暗阡陌。”

宵:晚上。《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 暝:天黑了。

《梦游天姥吟留别》:“迷花倚石忽已暝。” 即日:当天。

《鸿门宴》:“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中夜:半夜。

《祖逖传》:“中夜闻鸡鸣。” 失时:过时。

《论积贮疏》:“失时不雨,民且狼藉。” 无何:没有多久。

《促织》:“无何,宰以卓异闻。” ' 尔来:从那时以来。

《蜀道难》:“尔来四万八干岁。” 尝:曾经'。

《劝学》:“吾尝终日而思矣。” 素:一向,平素。

《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 既:已经。

《曹刿论战》:“既克,公问其故。” 既望:阴历十六。

《观潮》:“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最盛。” 适:刚才。

《孔雀东南飞》:“适得府君书。” 几:将近。

《论积贮疏》:“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初:刚开始。

《赤壁之战》:“初一交战。” 未几:没多久。

《口技》:“未几,夫驹声起。” 寻:不久。

《桃花源记》:“未果,寻病终。” 已而:不久。

《醉翁亭记》:“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遽:立刻、马上。

《察今》:“遽契其舟。” 瞬息:一眨眼。

《活板》:“瞬息可就。” 顷刻:一会儿。

《狼》:“顷刻两毙。” 少顷:一会儿。

《口技》:‘‘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食顷:一顿饭工夫。

《促织》:“食顷,帘动..片纸抛落。” 卒:同猝”,突然。

《赤壁之战》:“五万兵难卒合。” 倏尔:忽然。

《灌园叟晚逢仙女》:“如何半日上倏尔又变了?” 秋:时候。《出师表》:“此诚危急哿亡之秋也。”

朔:阴历每月初一。《逍遥游》:“朝菌不知晦朔。”

望:阴历每月十五日。《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

晦:阴历每月最后一天。《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今者:现在。《齐桓晋文之事》:“今者,有人语此,力足以举千钧。”

夜阑:夜深。《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夜阑卧听风吹雨。”

薄暮:傍晚。《岳阳楼记》:“薄暮冥冥。

5. 如何用文言文表达“到底为何事而心情烦躁”

究竟因何事而心烦。

1.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2. 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而丝绸价格昂贵、竹简笨重且记录的字数有限,为能在"一卷"竹简上记下更多事情,就将不重要的字删掉。后来当"纸"大规模使用时,统治阶级的来往"公文"使用习惯已经定型,会用"文言文"已经演变成读书识字的象征。

3. 文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其特征是以文字为基础来写作,注重典故、骈骊对仗、音律工整且不使用标点,包含策、诗、词、曲、八股、骈文古文等多种文体。

4. 第一个“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写、表述、记载等的意思。“文言”两字,即书面语言,“文言”是相对于“口头语言”而言,“口头语言”也叫“白话”。 最后一个“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种。

5.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语言文章”也叫做语体文。而“白话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头语言写成的文章”。比如像说现在的,“你吃饭了吗?”。

6. 在我国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头语言”面语言”来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问某人是否吃饭了,用口头语言表述,是“吃饭了吗?”,而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述,却是“饭否?”。“饭否”就是文言文,这里,“饭”名词作动词用,意思为吃饭。

7. 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当然,学习文言句式,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局势的相异点。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8.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高考文言文的固定句式

1、如何:怎么办。

出处:唐 白居易《上阳白发人》诗:上阳人,苦最多: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两如何?

释义:上阳人最苦,少年苦,老人也苦。穷苦的众人应当怎么办?

2、若何:怎么办,怎么做。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昭公二十一年》:抑君有命,可若何?

释义:国君有了命令,怎么办?

3、奈何:指用反问的方式表示有没有办法,意思跟“怎么办”相似。

出处:汉 司马迁《史记·周本纪》:祸成矣,无可奈何!

释义:这样的祸患已经酿成,还能怎么办呀!

4、何如:怎么样。又指怎么办。

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秦晋辅之,子将何如?

释义:有秦晋相辅,您应当怎么办?

5、奈之若何:不知道怎么办,无可奈何。

出处:温世仁《秦时明月》:比翼南飞,一折羽兮,奈之若何。

释义:相伴着向南边飞去,它在天空中折断翅膀,(你)又能拿它怎么办。

若我何是什么特殊句式

常见文言习惯说法(固定句式)的翻译与举例(不知道是不是你需要的答案)

(一)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如……何 若……何 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处置、安顿)。”

例如:①其如土石何?

②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

③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

例如: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何如”,相当于“怎样”“哪个”。

“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史记·张释之列传》)

——“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

又如: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世说新语·夙愿》)

——因此问明帝:“长安与太阳哪个远?”

“乎哉”,如侧重“乎”,则表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如侧重“哉”,则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比如我这样的人,可以保护百姓吗?

董生勉乎哉!(韩愈《送董邵南序》)

——董生自勉啊!

“何……为”,表疑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呢”。

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史记·孙吴列传》)

——有人说:“你儿子,只是个小兵,但将军亲自为他吮吸疽脓,你为什么哭呢?”

(二)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孰与…… ……何如…… ……孰若…… ……何若……

这些习惯说法都是表示比较,用来表示人或事物互相比较的结果。都可译为“跟……比较,哪个更……”。

例如: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②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③吾孰与城北徐公美?

④救赵孰与勿救?

(三)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

可译为“不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如:①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②今吾之优越,犹人只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何(以)……为?何……焉为?

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

例如:①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3、何……之有

可译为:“有……呢?”

例如:①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

②夫晋,何厌之有?

4、何有

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

例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何有于我哉,意思是“对我来说有什么困难呢?”)

5、“无乃……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无乃尔是过与?(《论语》)

——难道不是该怪罪你吗?

6、“如之何”“奈何”,相当于“怎么”。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诗经·君子于役》)

——君子服役去了,教我怎么不想他?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老子》)

——平民不怕死,怎么用死来威吓他们?

7、“得非……与”“岂非……与”,表反反问,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柳宗元《封建论》)

——难道不是强盛的诸侯,好像尾巴太大不便随意支配似的过错吗?

(四)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何其……

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

②赐,汝来何其晚也?

2、何……之……

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

例如:①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②观大夫类有道术者,今何言之陋也?

3、“焉哉”,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吧”,“焉”不起作用。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诗经·氓》)

——过去了的事不去想,也就算了吧!

(五)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惟)……为……

可译为“只”“只有”“惟独”。

例如: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②唯谨慎为得久。

2、唯(惟)……所……

可译为“任凭……”“随便……”。

例如:①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②太祖常赐良,唯其所择。

(六)表示设的习惯说法

有……于此(斯)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句子前加一“设”“如”之类的词语即可。

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

“若其”相当于“如”。

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晋书·周浚传》)

——现在违背命令,打了胜仗也不算什么;如没有胜利,罪过就太大了。

(七)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1、有所 无所 何所(安所、奚所)

可译为“有什么(没有什么)所……的”“是什么”。

例如:①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

②女亦无所思。

③二者可容,何所不容?

④将军迎操,欲安所归?

2、有以 无以(有所以 无所以)

可译为“有什么(可以)用来……”“没有什么(可以)用来……”。

例如:①项王未有以应。

②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3、无以……为

可译为“没有必要用(要)……”。

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4、“之类”“之属”,相当于“这一类”。

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所以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不是挟着太山跳过北海这一类;大王不能(以德)统一天下,是折枝这一类。

而养游侠私剑之属。(《韩非子·五蠹)

——但是私养游侠武士之类。

(八)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无乃……乎

可译为“恐怕……吧”“只怕……吧”

例如: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2、得无……乎

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吧”。

例如: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九)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之谓也

可译为“说的就是……”

例如: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

(十)其他

1、“而已”,相当于“罢了”。

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我懂得种树而已,当官治理不是我做的事。

2、“且……且……”,相当于“一面……一面……”或者“又……又……”

见信死,且喜且怜之。(《史记·淮阴侯列传》)

——(高祖)见韩信被杀死,又高兴又怜悯他。

3、“所以”,有两个意义,一是“……的原因”,二是“用来……的办法”。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纪》)

——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防备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发生。

行善而备败,其所以阜财用衣食者也!(《国语·召公谏厉王弭谤》)

——推行百姓认为好的,防范百姓认为坏的,这大概才是用来增多财物衣食的办法吧!

4、“焉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其窃符也,非为魏也,非为六国也,为赵国焉耳。(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

——他***兵符,不是为了魏国,不是为六国,为了赵国罢了。

5、“非……则……”,相当于“不是……就是……”

非死则徙尔。(柳宗元《捕蛇者说》)

——不是死了,就是迁徙了。

6、“然则”,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

——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7、“焉耳矣”,表肯定语气,相当于“了”。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孟子·梁惠王》)

——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算是尽心的了。”

8、“者……也……”,一表判断,二表强化解释原因。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胜吴广列传》)

——陈胜,是阳城人。

然则亡国破家相随属,而圣君治国累世而不见者,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史记·屈原列传》)

——然而破灭的国家接连不断,圣明的君主太平的国家几代不见的原因,就是因为(君主认为的)忠臣并不忠,贤才并不贤。

9、“以为”,一是相当于“把(它)作为”,二与现代汉语语意相同,即“认为”。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作为东方道路上(招待来客)的主人。

“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我私下里认为太后您疼爱燕后超过长安君。”

10、“因遂”,相当于“于是”。

欲***以激荆卿,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告也。”因遂自刎而死。(《史记·刺客列传》)

——(田光)想***激励荆轲,说:“希望你赶快去拜访太子 ,说我已死,表明不会泄密。”于是***而死。

11、“于是”,一是相当于“在这时”,“在这件事上”;二是相当于现在汉语“于是”。

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于是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史记·周本纪》)

——西伯偷偷地做好事,诸侯都来(请他)公平决断。在当时,虞国、芮国的人有案件不能决,就到周伯那里。

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始皇本纪》)

——于是让御使详细地调查询问各个书生。

如……何、奈……何、若……何都是固定句式。

古汉语中,“如(若)”、“奈”是动词,“何”是疑问代词,而这两个词经常连在一起使用,组成固定结构。可翻译为“怎”、“怎么样”、“怎么办”等。

如果把如何拆开成如……何,中间可加进名词或代词,这种格式可用“对(拿、能)……怎么样(怎么办)”来对译。

举例说明

①如……何;若……何;奈……何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

例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②如何(何如);若何;奈何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怎么样(的);为什么;怎么办

例句: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

③何也;何哉表询问。为什么呢

例句: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贾谊《过秦论》)

④何所是“所……者为何”的倒装和压缩。……的(人、事、物)是什么

例句: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⑤何以用什么办法”“有什么”“为什么”“凭借什么”

例句:何以言之?(《赤壁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