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退无依,进退无所据矣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7-28 0
  1. 有关失去的成语
  2. 《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4)
  3. 文言文翻译中九大误译点归纳
  4. 进退有据是什么意思

1. 像进退两难这种成语还有哪些

进退失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进退无依,进退无所据矣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进退无门 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进退有常 常:规律。前进和后退都有规律。

出处进退 指出仕或隐退。

进退无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进退跋疐 犹言进退两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2. 比喻进退两难的成语

跋胡疐尾 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跋前踕后 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元·辛文房《唐才子传·罗邺》:“而跋前踕后,绝域无聊,独奈其命薄何?”一本作“跋前疐后”。

跋前疐后 同“跋胡疐尾”。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宋·陈亮《谢罗尚书启》:“直情径行,视毁誉如风而不恤;跋前疐后,方进退惟谷以堪惊。”

跋前踬后 跋:踩;踬:被绊倒。本指狼向前进就踩住了自己的颈肉,向后退又会被自己的尾巴绊倒。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诗经·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唐·韩愈《昌黎集·卷十二·近学解》:“然而公不见信于人,私不见助于友。跋前踬后,动辄得咎”。

不上不下 上不去,下不来。形容进退两难。

出处:《庄子·达生》:“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羝羊触藩 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喻进退两难。

出处:《周易·大壮》:“羝羊触藩,羸其角。不能退,不能遂。”

进退跋疐 犹言进退两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进退触籓 前进后退都有障碍,指进退两难。

出处:语出《易·大壮》:“羝羊触籓,不能退,不能遂。”孔颖达疏:“退谓退避,遂谓进往。”羝,公羊。籓,篱笆。

进退触篱 前进后退都有障碍,指进退两难。同“进退触籓”。

进退狐疑 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进退狼狈 进退两难;陷于困境。

出处:《三国志·蜀志·马超传》:“阜叙起于卤城,超出攻之不能下;宽衢闭冀城门,超不得入。进退狼狈,乃奔汉中依张鲁。”

进退两端 进退两难,迟疑不决。

进退两难 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出处:宋·李靖《卫公兵法》:“凡攻城之兵……进退又难,前既不得上城,退则其师逼追。”

进退路穷 犹言进退无路。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进退失措 指进退两难而无法应付。同“进退无措”。

出处:宋·周煇《清波杂志》卷五:“昔之照壁后,訾相人物,指摘仪度,见其或被上官诋诃,进退失措者,莫不群笑,声闻于外。”

进退失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进退失踞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进退双难 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同“进退两难”。

进退亡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进退为难 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同“进退两难”。

出处:《魏书·李冲传》:“若容舟楫,必须停滞,师老粮乏,进退为难。”

进退唯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同“进退维谷”。

进退惟谷 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同“进退维谷”。

进退惟咎 指进退两难而动辄得咎。

进退维谷 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出处:《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进退无措 指进退两难而无法应付。

出处:明·宋濂《元史·忠义列传二》:“会西南风急,贼舟数千,果扬帆顺流鼓噪而至,舟遇桩不得动,进退无措,黼帅将士奋击,发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无算,余舟散走。”

进退无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进退无路 前进无路,后退也无路。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出处:宋·朱熹《答刘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馀子纷纷,才有毛发利害,便章皇失措,进退无门,亦何足为轩轾耶。”

进退无门 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出处:宋·朱熹《答刘季章》:“吾道不幸遽失,此人馀子纷纷,才有毛发利害,便章皇失措,进退无门,亦何足为轩轾耶。”

3. 类似于进退两难的成语

进退维谷、进退为难、进退无据、进退失据、进退双难、骑虎难下、势成骑虎、跋前疐后、 左右为难

4. 形容进退两难的成语有哪些

1、跋胡疐尾

拼音 bá hú zhì wěi

解释比喻陷入困境,进退两难。

出自《诗·豳风·狼跋》:“狼跋其胡,载疐其尾。”

2、羝羊触藩

拼音 dī yáng chù fān

解释进退两难的意思。

出自《周易·大壮》:“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

5. 用进退两难成语接龙

进退两难抄,

难能可贵,

贵人多忘袭,

忘恩负义,

义正辞严

严阵以待,

待人接物,

物尽其用,

用兵如神,

神色自若

若无其事,

事出有因,

因祸得福,

福如东海,

海阔天空,

空口无凭,

凭空捏造

造化弄人,

人情世故,

故弄玄虚,

虚情意,

意气风发,

发扬光大,

大智如愚,

愚公移山,

山清水秀,

……

6. 形容进退两难的成语有

羝羊触藩dī yáng chù fān

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专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不得。比属喻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jìn tuì wéi gǔ

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骑虎难下qí hǔ nán xià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7. 形容进退两难的成语有哪些

羝羊触藩dī yáng chù fān

羝羊:公羊;触:抵撞;藩:篱笆。公羊的角缠在篱笆上,进退专不属得。比喻进退两难。

进退维谷jìn tuì wéi gǔ

维:相当于“是”;谷:比喻困境。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骑虎难下qí hǔ nán xià

骑在老虎背上不能下来。比喻做一件事情进行下去有困难,但情况又不允许中途停止,陷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8. 进退两难的成语

进退维谷

jìntuìwéigǔ

[释义] 维:语气助词。谷:比喻困难处境。进和退都处于困难的境地。

[语出] 《诗经·大雅·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正音] 维;不能读作“wēi”。

[辨形] 维;不能写作“唯”。

[近义] 进退两难

[反义] 进退自如

[用法] 用于无法摆脱困境时。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辨析] 见“进退两难”(524)。

[例句] 她~;不知该如何是好。

[英译] beinadilemma

有关失去的成语

太平广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

子仪为中书令,观容使鱼朝恩请游章敬寺,子仪许之。丞相意其不相得,使吏讽,请君无往。邠吏自中书驰告郭公,军容将不利于公,亦告诸将。

须臾,朝恩使至,子仪将行,士衷甲请从者三百人。子仪怒曰:“我大臣也,彼非有密旨,安敢害我!若天子之命,尔曹胡为?!”独与童仆十数人赴之。朝恩候之,惊曰:何车骑之省也?子仪以所闻对。且曰:“恐劳恩虑耳。”朝恩抚胸捧手,呜咽挥涕曰:“非公长者,得无疑乎?”(出《谭宾录》)

子仪有功高不赏之惧,中贵人害其功,遂使盗于华州,掘公之先人坟墓。公裨将李怀光等怒,欲求物捕其赏。及公入奏,对扬之日,但号泣自罪。因奏曰:“臣领师徒,出外征伐,动经岁年,害人之兄,之父多矣。其有节夫义士,刃臣于腹中者众。

今构隳辱,宜当其辜。但臣为国之心,虽死无悔。”由是中外翕然莫测。公子弘广常于亲仁里大启其弟,里巷负贩之人,上至公子簪缨之士,出入不问。或云:王夫人赵氏爱女,方妆梳对镜,往往公麾下将吏出镇去,及郎吏,皆被召,令汲水持帨,

视之不异仆隶。他日,子弟焦列启陈,公三不应。于是继之以泣曰:“大人功业已成,而不自崇重,以贵以贱,皆游卧内,某等以为虽伊霍不当如此也。”公笑而谓曰:“尔曹固非所料。且吾官马粟者五百匹,官饩者一千人,进无所往,退无所据,

向使崇垣扃户,不通内外,一怨将起,构以不臣,其有贪功害能徒,成就其事,则九族齑粉,噬脐莫追。今荡荡无间,四门洞开,虽谗毁是兴,无所加也,吾是以尔。”诸子皆伏。永泰元年,仆固怀恩卒,诸蕃犯京畿,子仪统众御之。至泾阳,而虏已合。子仪率甲士二千出入。虏见而问曰:“此何人也?”报曰:“郭令公。”回纥曰:

“令公在乎?怀恩谓吾,已弃四海,令公殂谢,中国无主,故某来。今令公在,在乎?”子仪报曰:皇帝万寿无疆。回纥皆曰:“怀恩欺我。”子仪使谕之。回纥曰:“令公若在,安得见之?”子仪出。诸将皆曰:“戎狄不可信也,请无往。”

子仪曰:“虏有数十倍之众,今力不敌,奈何?但至诚感神,况虏乎?”诸将请选铁骑五百为从,子仪曰:“此适足为害也。”及传呼曰:令公来!初疑。皆持兵注目以待之。子仪乃数十骑徐出,免胄劳之曰:“安乎?久同忠义,何至于是。”

回纥皆舍兵降马曰:“是吾父也。”子仪长六尺余,貌秀杰。于灵武加平章事,封汾阳王,加中书令。图形凌烟阁,加号尚父,配飨代守庙庭。有子八人,婿七人,皆重官。子暖,尚升平公主。诸孙数十人。每诸生问安,颔之而已。事上诚尽,临下宽厚。

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志。前后连罹幸臣程无振、鱼朝恩等,谮毁百端。时方握强兵,或临戎敌,诏命征之,未尝以危亡回。亦遇天幸,竟免患难。田承嗣方跋扈,狠傲无礼,子仪尝遣使至魏州,承嗣辄望拜,指其膝谓使者曰:“此膝不屈于人若干岁矣,

今为公拜。”麾下老将若李怀光辈数十人,皆王侯重贵,子仪麾指进退如仆隶焉。始光弼齐名。虽威略不见,而宽厚得人过之。岁入官俸二十四万,私利不预焉。其宅在亲仁里,居其地四分之一,通求巷,家人三千,相出入者,不知其居。代宗不名,

呼为大臣。天下以其身存亡为安危者殆二十年。校中书令考二十四年。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侈穷人欲而君子不罪。富贵寿考,繁衍安泰,终始人伦之盛无缺焉。卒年八十五。(出《谭宾录》)

翻译

郭子仪担任中书令,观军容使鱼朝恩请他同游章敬寺,郭子仪答应了他。宰相考虑到郭子仪和鱼朝恩之间不和睦,让部下劝告郭子仪,请他别去。郭子仪的部属也跑到他那里去,说军容使鱼朝恩将对你不利,并且把这话告诉了将领们。

没一会儿,鱼朝恩派的人来了,郭子仪刚要走,部下有三百人在衣服里穿上铠甲,请求同去。郭子仪生气地说:“我是国家大臣,他如果没有天子的密诏,怎么敢害我!如果是天子的命令,你们想胡来吗?!”就只带十几个仆人去赴约。

鱼朝恩正等着他,惊讶地问:“你怎么带这么几个人?”郭子仪把他听到的话告诉鱼朝恩。并说:“想这么多,我还嫌费心呢。”鱼朝恩抚着胸口,捧着手,呜咽流泪说:“要不是您是长者,肯定会怀疑我啊。”

郭子仪常常忧惧,立的功劳太大,皇帝都没办法再加以封赏。宦官中的当权者也嫉恨他的功劳,就派人偷偷到华州挖了他的祖坟。郭子仪的部将李怀光等人愤怒地要搜查物证,按物证抓人。郭子仪上朝面君,流泪长哭,自称有罪。

他向皇帝奏说:“臣指挥部队,外出征伐,时常成年累月地打仗。害了人家的兄长,杀了人家的父亲,这样的事情太多了。肯定有很多节夫义士想要把刀捅进臣的肚子里。今天我受到的污辱,正是由于他们的无辜。但是,臣报效国家的赤胆忠心,就是死了也不后悔。”

于是,朝中内外都猜不透郭子仪这个人。他的儿子郭弘广在长安亲仁里大造府第,里巷中的小贩,上至公子贵族,出出入入不会受到诘问。有人说,郭子仪的夫人王氏和他的爱女,对镜梳妆时,往往就有郭公麾下的将官官吏来辞行;有时,也有属员被召来汇报工作,郭子仪便让她们打水或拿擦脸巾,看待她们和仆人奴隶没有什么不同。

过后,他的孩子们给他提意见,郭子仪总是不回答。于是,他们哭着说:“大人功业已经成就,却不尊重自己,无论贵贱,都能够从卧室中走进走出。我们想,即便是伊尹、霍光那样的人,也不该这样做。”

郭子仪笑着对他们说:“你们都没想明白怎么回事。咱们家吃官粮的马就有五百匹,吃官饭的有一千人。现在已经进没有地方走,退又没有地方可以守。如筑起高墙,锁起门户,内外不通,一旦有人怨恨,诬告我造反,再有贪功的人和嫉害贤能的人出来作证,

咱们九族都会被碾成齑粉,就是咬着肚脐眼儿后悔都来不及了。现在咱们家到处都板板荡荡,四门大开,就算有谗言和诽谤兴起,又能给我加什么罪名?这才是我这么干的原因。”他的孩子们都理解了。永泰元年,仆固怀恩死了,各蕃联合,进犯京畿。郭子仪率兵抵御。

到了泾阳,外族军队已经合军。郭子仪只率了两千甲士,外族头领见了就问:“这是谁?”部下说:“他是郭令公。”回纥头领说:“怎么郭令公还在?仆固怀恩告诉我,皇帝死了,郭令公也死了,中原大地无主,所以我才来的。现在郭令公在,皇帝在不在呢?”

郭子仪差人告诉他,说皇帝万寿无疆。回纥人都说:“仆固怀恩骗我们。”郭子仪使人传话,回纥人问:“郭令公真在的话,能见见吗?”郭子仪就要出来,将领们说,戎狄人不可信,请您不要去。郭子仪说:“他们有几十倍于我们的军队,

真打起来,咱们干不过,怎么办?至诚可以感动神仙,何况是他们?”将领们要选五百精锐骑兵跟着他,郭子仪说:“这倒会找麻烦。”就令人传呼说:“令公来了!”异族头领们开始还挺怀疑,都拿着兵器严阵以待。郭子仪只率几十骑人马慢慢出阵,摘下头盔,跟他们打招呼:

“你们可好?很久以来咱们都同怀忠义,现在怎么到了这个地步。”回纥兵都下马致敬,说:“这是我们的父辈啊。”郭子仪身长六尺多,相貌俊秀灵杰。唐肃宗在灵武封他为天下兵马副元帅,加平章政事,又封为汾阳王,

又加中书令(中书官)。后来把他的像画在凌烟阁上。德宗时又加号为尚父。他去世后,配享代宗庙庭。他有八个儿子、七个女婿,

都做到***。他的儿子郭暖,娶代宗的女儿升平公主。他有几十个孙辈。每次这些人给他问安,他只是点点头。郭子仪对皇帝忠心至极,对下级十分宽厚。每次攻城略地,所到之处必定获胜。幸臣程元振、鱼朝恩等人多次诋毁他。

他当时手握重兵,或者正在和敌人交战,皇帝要召见他,他从来不为自己的危亡挂心。也是老天眷顾,使他竟然能够身免于难。田承嗣跋扈狠毒,傲慢无礼,郭子仪曾经派使者到魏州,田承嗣去拜望,指着自己的膝盖,

对使者说:“我这膝盖有好多年不跪拜人了,现在我为郭公下拜。”郭子仪部下的老将如李怀光等数十人,都是封了王侯,身份贵重,郭子仪指挥他们得心应手,如同对待自己的仆从。起初他和李光弼齐名,虽然威武不如李光弼,但是在宽厚待人方面,比李光弼强。每年他家的俸银有二十四万两,其他的收入不包括在内。

郭子仪的宅子在亲仁里,占整个亲仁里的四分之一。亲仁里四通八达,郭子仪家仆人三千。从巷子里出出入入的人,甚至分不出哪一家是郭子仪的府第。唐代宗连他的名字都不叫,直接叫他大臣。天下安危靠他支撑有二十年之久。

他做中书令二十四年,权倾天下而朝廷不猜忌他;功高盖主而皇帝不疑心他;他过着奢侈的生活,有德行的君子却不怪罪他。他一生富贵长寿,子孙安康,享受了天伦之乐,没有缺憾。去世那年八十五岁。

《后汉书》卷八十二上·方术列传第七十二上(4)

哀痛欲绝 伤心得要死。形容悲痛到了极点。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十三回:“那宝珠按未嫁女之礼在灵前哀哀欲绝。”

暗淡无光 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杆儿了。”

黯淡无光 黯淡:同“暗淡”,不明亮,昏暗。形容失去光彩。

出处: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头上戴一个黯淡无光的亮蓝顶儿,那枝俏摆春风的孔雀瓴已经虫蛀的剩了光杆儿了。”

黯然无色 指事物失去原有光彩,变得暗淡无光。

出处:清·郑燮《题画竹》:“昔东坡居士作枯木竹石,使有枯木石而无竹,则黯然无色矣。”

八百孤寒 八百:形容很多;孤寒:指贫寒的读书人。形容人数众多,处境贫寒的读书人。也比喻贫寒之士失去依靠。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放孤寒》:“八百孤寒齐下泪,一时南望李崖州。”

悲观厌世 厌世:厌弃人世。对生活失去信心,精神颓丧,厌弃人世。

敝鼓丧豚 敝:破,坏;丧:失去;豚:猪。指击破鼓、烹掉猪以求神治病,病仍未治好。形容费而无益。

出处:《荀子·解蔽》:“故丧于湿而击鼓鼓痹,则必有敝鼓丧豚之费矣,而未有俞疾之福也。”

不省人事 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出处:宋·汪应辰《与朱元晦》:“问其无所苦否,则曰‘无事,无事’。寻即不省人事。”

怅然若失 怅然:形容不如意、不痛快。象失去什么似的烦恼不快。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怅然自失 怅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形容神志迷乱,像失去什么似的样子。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雅量》:“殷怅然自失。”

逞己失众 逞:放任。指由着性子胡来会失去众人的支持。

池鱼笼鸟 池里的鱼,笼里的鸟。比喻受束缚而失去自由的人。

出处:晋·潘岳《秋兴赋》:“譬犹池鱼笼鸟,有江湖山薮之思。”

处堂燕雀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出处:《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寸进尺退 前进一寸,后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偿失。

出处:《老子》第六十九章:“不敢进寸而退尺。”唐·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寸进尺退,卒无所成。”

大璞不完 指玉既经雕琢,就失去了天然的形态。旧时比喻读书人做了官,丧失了原来的志向。

出处:《战国策·齐策四》:“夫玉生于山,制则破焉。非弗富贵矣,然大璞不完。”

大事去矣 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

出处: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单鹄寡凫 鹄:天鹅;凫:罢鸭。孤单的天鹅,独居的野鸭。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出处:《西京杂记》卷五:“齐人刘道强善弹琴,能作单鹄寡凫之弄。听者皆悲,不能自摄。”

当面错过 面对面地失去了机会。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一回:“洪太尉道:‘我直如此有眼不识真师,当面错过!’”明·洪应明《菜根谭·闲适》:“一起便觉,一觉便转,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当面错过。”

荡然无存 荡然:完全空无。形容东西完全失去,一点没有留下。

出处:南朝·梁·任昉《为梁武帝集坟籍令》:“近灾起柏梁,遂延渠阁,青编素简,一同煨尽,湘囊綖帙,荡然无存。”

悼心失图 悼:悲伤;图:谋划。因悲痛而失去了主张。

出处:《左传·昭公七年》:“嘉惠未至,唯襄公之辱临我丧,孤与其二三臣悼心失图。”

得而复失 复:又,再。刚得到又失去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变色曰:‘是何言也!得而复失,与不得同。公以此贺我,实足使我愧赧耳!’”

得失参半 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

得失相半 得失:得到与失去。得到的和失去的各一半。即得失相当,不相上下。

出处:晋·陈寿《三国志·吴书·全琮传》:“今分兵捕民,得失相半,岂得谓全哉?”

得意忘形 形:形态。形容高兴得失去了常态。

出处:《晋书·阮籍传》:“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

孤儿寡妇 死了父亲的孩子,死了丈夫的妇女。泛指失去亲人,无依无靠者。

出处:战国·楚·宋玉《高唐赋》:“孤子寡妇,寒心酸鼻。”

孤鸿寡鹄 孤:孤单;鸿:鸿雁;寡:失偶的妇人;鹄:天鹅。孤独失伴的天鹅。比喻失去配偶的男女。

出处:明·无名氏《鸣凤记·邹慰夏孤》:“向日蚕桑动,忽相逢孤鸿寡鹄,无门投控,飞鸟依人情可悯。”

寡凫单鹄 原是古代的琴曲名。后比喻失去配偶的人。

出处:《西京杂记》卷五:“齐人刘道强善弹琴,能作单鹄寡凫之弄。听者皆悲,不能自摄。”

过时黄花 黄花:菊花。重阳节后的菊花。比喻过了时的或失去意义的事物。

邯郸匍匐 比喻盲目效仿以致失去自己原来的长处

出处:《庄子·秋水》:“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於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虎落平川 平川:地势平坦的地方。老虎离开自己称王称霸的深山老林,落到了平地上。比喻有权有势或有实力者失去了自己的权势或优势。

出处: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十回》:“虎落平川被犬欺。”

恍然若失 恍恍惚惚的好像失去了什么似的。形容心神不宁,不知如何是好。

灰心短气 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同“灰心丧气”。

灰心丧气 灰心:心如熄灭了的死灰;丧:失去。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出处:明·吕坤《***语·下·建功立业》:“是以志趋不坚,人言是恤者,辄灰心丧气,竟不卒功。”

灰心丧意 犹言灰心丧气。形容因失败或不顺利而失去信心,意志消沉。

魂不负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魂不附体 附:依附。灵魂离开了身体。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

出处:元·乔梦符《金钱记》第一折:“使小生魂不附体。”

魂不赴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魂不著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出处:《宣和遗事》前集:“师师闻道,吓得魂不著体。”

魂不着体 形容极端惊恐或在某种事物诱惑下失去常态。同“魂不附体”。

出处:《前汉书平话》卷上:“吓高皇魂不着体。”明·施耐庵《水浒传》第五十三回:“只见两个黄巾力士,押着李逵,耳边只听得风雨之声,不觉径到蓟州地界,吓得魂不着体,手脚摇战。”

魂颠梦倒 犹言神魂颠倒。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魂飞天外 形容万分恐惧,或受到某种***而失去了主宰。

出处:汉·扬雄《羽猎赋》:“魂亡魄失。”元·李文蔚《张子房圯桥进履》第二折:“听说罢,魂飞天外,好教我心惊失色。”

进退失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进退失踞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进退亡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同“进退无据”。

进退无据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后汉书·樊英传》:“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惊慌失措 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惊惶失措 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北齐书·元晖业传》:“(元)孝友临刑,惊慌失措,晖业神色自若。”

利令志惛 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同“利令智昏”。

出处:《镜花缘》第九二回:“及至利到跟前,就把‘害’字忘了,所谓‘利令志惛’能不浩叹!”

利令智昏 令:使;智:理智;昏:昏乱,神智不清。因贪图私利而失去理智,把什么都忘了。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鄙谚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赵胜)负冯亭邪说,使赵陷长平四十余万众,邯郸几亡。”

笼鸟池鱼 关在笼里的鸟,养在池中的鱼。比喻受困失去自由的人。

麻痹大意 麻痹:肢体失去知觉和运动机能障碍,比喻失去警觉。指粗心、疏忽,对事物不敏感,失去警惕性。

麻木不仁 不仁:没有感觉。肢体麻痹,失去知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迟钝或漠不关心。

出处:明·薛己《医案·总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不痛。”

茫然若失 茫然:失意的样子;若失:好像失去了东西。形容精神不集中,恍惚,若有所失的样子。

出处:先秦·孟轲《孟子·滕文公上》:“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抚然为间曰:‘命之矣。’集注:‘抚然茫然自失之貌。’”

毛羽零落 比喻失去了帮手或亲近的人。

出处: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外失辅车唇齿之援,内有毛羽零落之渐。”

梦魂颠倒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19卷:“只因财利迷心,身家念重,时时防贼发火起,自然梦魂颠倒。”

梦想颠倒 比喻心神恍惚,失去常态。

出处:《西游补》第一回:“卷做一团,塞在猪八戒耳朵里,口里乱嚷道:‘悟能,休得梦想颠倒。’”

明珠弹雀 用珍珠打鸟雀。比喻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出处:汉·扬雄《太玄经·唐》:“明珠弹于飞肉,其得不复。测曰:明珠弹肉,费不当也。”

木朽蛀生 朽:腐烂。木朽腐烂就会生虫子。比喻失去检点就会犯错误。

强得易贫 指非分之得容易失去。

秦失其鹿 鹿:喻指帝位。比喻失去帝位。

琴瑟失调 琴瑟:古乐器名,比喻夫妇。琴瑟演奏的不谐调。比喻政令不当,失去调节。也比喻夫妇不和。

出处:《汉书·董仲书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

屈节辱命 失去了节操,辱没了使命。

出处:《汉书·苏武传》:“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去食存信 比喻宁可失去粮食而饿死,也要坚持信义。

人老珠黄 旧时比喻女子老了被轻视,就象因年代久远而失去光泽的珍珠一样不值钱。

出处:明·兰陵笑笑生《词话》第二回:“娘子正在青年,翻身的日子很有呢,不像俺是人老珠黄不值钱呢。”

人离乡贱 指离开故乡,无亲无故,失去依靠,遭人轻视。

人事不省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

出处:《醒世恒言·乔太守乱点鸳鸯谱》:“谁想刘璞因冒风之后,出汗虚了,变为寒症,人事不省,十分危笃。”

人事不醒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同“人事不省”。

出处:杨朔《晚凉天》:“有一位同志,是渔船救起来的,三天三夜人事不醒。”

人事不知 指昏迷不醒,失去知觉。同“人事不省”。

出处:《红楼梦》第一二○回:“宝钗哭得人事不知。”

人亡政息 亡:失去,死亡;息:废,灭。旧指一个掌握的人死了,他的政治措施也跟着停顿下来。

出处:《礼记·中庸》:“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

日月无光 连太阳和月亮都失去了光彩。比喻极其黑暗。

如痴如醉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出处: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如醉如痴 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出处:元·马致远《汉宫秋》第二折:“得见了王昭君,使朕如痴似醉。”

丧胆销魂 丧、销:失去。形容惊恐到极点。

出处:元·无名氏《冯玉兰》第四折:“暗自凝睛,不由我不丧胆销魂忽地惊。”

丧魂落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恐惧的样子。

出处:管桦《惩罚》:“鬼子山本踉跄了一下,岔开两腿,丧魂落魄地瞥了一眼从死尸堆里露出半个脸的川岛。”

丧魂失魄 失去了魂魄。形容非常惊慌或心神不宁的样子。

出处:鲁迅《坟·未有天才之前》:“自从新思潮来到中国以后,其实何尝有力,而一群老头子,还有少年,却已丧魂失魄的来讲国故了。”

丧家之狗 比喻失去依靠、无处投奔或惊慌失措的人。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元·郑廷玉《***花》第二折:“他两个忙忙如丧家之狗,急急似漏网之鱼。”

丧身失节 身受污辱,失去节操。

出处:鲁迅《旧闻钞·红楼梦》:“以妙玉之孤洁而横罹盗窟,并被以丧身失节之名,……并加以嗜利受赇之谤,作者盖深痛之也。”

神魂颠倒 神魂:精神,神志。精神恍惚,颠三倒四,失去常态。

出处: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六:“小娘们多有爱他的,奉得神魂颠倒,连家里也不思想。”

神经错乱 ①指。②指精神和思虑迷糊不清,失去常态。

神龙失埶 比喻失去权位。埶,同“势”。

神色仓皇 仓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

出处:明·余邵鱼《东周列国志》第二十四回:“臣观其神色仓皇,必然此事在心故也。”

神色张皇 张皇:惊慌,慌张。指在紧急的情况下,神气和面色紧张惊慌,失去常态。同“神色仓皇”。

出处:清·张春帆《九尾龟》第七十六回:“正在无可奈何,只听得楼梯上一阵脚步声音,当差的已经回来,和那先去的李升一同走了进来,神色张皇,满头流汗。”

是非得失 正确与错误,得到的与失去的。

手足失措 手足失去安放的地方。形容极其惊慌。

爽然若失 爽然:主意不定的样子;若失:象失去依靠。形容心中无主、空虚怅惘的神态。

出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读《鹏鸟赋》,同生死,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四海飘零 四海:代指全国各地。飘零:比喻遭到不幸,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指到处飘泊,生活无着。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二十八回:“云几番欲来相投,只恐袁绍见怪。四海飘零,无容身之地。前偶过此处,适遇裴元绍下山来欲夺吾马,云因杀之,借此安身。”

似醉如痴 犹如醉如痴。形容神态失常,失去自制。

出处:明·无名氏《魏徵改诏》第二折:“着人脑盖天灵碎,唬的他似醉如痴。”

随珠弹雀 用夜明珠去弹鸟雀。比喻做事不知道衡量轻重,因而得到的补偿不了失去的。

出处:《庄子·让王》:“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是何也?以其所用者重,而所要者轻也。”

痰迷心窍 指中风昏迷。也形容一心贪图某一事物而失去理智。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低头一想:‘明白了,一定是今天赵家孩子中了举,东家见了眼馋,又勾起那痰迷心窍老毛病来了。’”

脱缰之马 比喻脱离羁绊的人或失去了控制的事物。

亡戟得矛 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

出处:《吕氏春秋·离俗》:“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忘乎其形 犹忘形。形容得意或兴奋得失去常态。

相形失色 失色:失去光彩。和同类的事物相比较,显得大大不如。

出处:秦牧《在仙人掌丛生的地方》:“仙人掌终于锻炼出现在这样一种使普通植物为之相形失色的倔强性格和卓特风貌。”

销魂夺魄 神魂颠倒,失去常态。形容因羡慕或爱好某种事物而着迷。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一回:“盐商富贵奢华,多少士大夫见了就销魂夺魄;你一个弱女子,视如土芥,这就可敬的极了!”

欣喜若狂 欣喜:快乐;若:好象;狂:失去控制。形容高兴到了极点。

出处:清·霁园主人《夜谭随录·护军女》:“少年得其应答,惊喜若狂。”

旋得旋失 很快得到,不久又失去。形容得失都很快。

燕雀处堂 处:居住;堂:堂屋。燕雀住在堂上。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

出处:《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燕雀处屋 比喻生活安定而失去警惕性。也比喻大祸临头而自己不知道。同“燕雀处堂”。

出处:《孔丛子·论势》:“燕雀处屋,子母安哺,煦煦焉其相乐也,自以为安矣;灶突炎上,栋宇将焚,燕雀颜色不变,不知祸之将及也。”

张皇失措 张皇:慌张;失措:举止失去常态。惊慌得不知怎么办才好。

出处:清·蘅子《虫鸣漫录》:“遍索新郎不得,合家大噪,远近寻觅,廪生与表妹亦张皇失措。”

坐失机宜 白白地失掉机会。

出处:清·昭梿《嘨亭杂录·木果木之败》:“兵家之事,宜于乘锐直进。若不审敌势,坐失机宜,使兵心至于溃败。虽欲振起,不易得也。”

坐失良机 不主动及时行动而失去好机会。

出处:清·昭梿《啸亭杂录·木果木之败》:“若不审敌势,坐失良机,使兵心至于溃败。”

坐失事机 白白地失掉机会。

出处:王闿运《丁锐义传》:“坐失事机,谁执其咎。”

猢狲入布袋 猢狲:猴子。猴子进了口袋。比喻行动失去约束。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曰:‘恁么即学人归堂去也。’师曰:‘猢狲入布袋。’”

不自由,毋宁死 如果失去自由、***,宁可去死。

出处:法国大革命时《马赛曲》的最后一句。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人:指人心。得人心的就能兴隆,失去人心的就要灭亡。

出处:唐·李观《项籍故里碑铭序》:“至如谋于汉者,昔其臣也,公实弃之;兵于汉者,亦其将也,公不庸之。故曰:‘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焉:哪儿;附:依附。皮都没有了,毛往哪里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借以生存的基础,就不能存在。

出处:《左传·僖公十四年》:“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文言文翻译中九大误译点归纳

自知亡日,召宾客九族饮食辞诀,忽然而终。时年八十四。家无馀资,诸子衰劣如其言云。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习《京氏易》,兼明《五经》。又善风角、星算,《河》、《洛》七纬,推步灾异。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

 尝有暴风从西方起,英谓学者曰?成都市火甚盛?因含水西向漱之,乃令记其日时。客后有从蜀都来,云?是日大火,有黑云卒从东起,须臾大雨,火遂得灭?。于是天下称其术艺。

 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孔乔、李昺、北海郎宗、陈留杨伦、东平王辅六人,唯郎宗、杨伦到洛阳,英等四人并不至。

 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纁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疾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

 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令公车令导,尚书奉引,赐几杖,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令在所送谷千斛,常以八月致牛一头,酒三斛。如有不幸,祠以中牢。英辞位不受,有诏譬旨,勿听。

 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英既善术,朝廷每有灾异,诏辄下问变复之效,所言多验。

 初,英著《易章句》,世名樊氏学,以图纬教授。颍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馀,卒于家。

 孙陵,灵帝时以谄事宦人为司徒。陈郡郤巡,学传英业,官至侍中。

 论曰: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虽弛张趣舍,时有未纯,于刻情修容,依倚道艺,以就其声价,非所能通物方,弘时务也。及征樊英、杨厚,朝廷若待神明,至,竟无他异。英名最高,毁最甚。李固、朱穆等,以为处士纯盗虚名,无益于用,故其所以然也。然而后进希之以成名,世主礼之以得众,原其无用亦所以为用,则其有用或归于无用矣。何以言之。夫焕乎文章,时或乖用。本乎礼乐,适末或疏。及其陶搢绅,藻心性,使由之而不知者,岂非道邈用表,乖之数迹乎。而或者忽不践之地,赊无用之功,至乃诮噪远术,贱斥国华,以为力诈可以救沦敝,文律足以致宁平,智尽于猜察,道足于法令,虽济万世,其将与夷狄同也。孟轲有言曰?以夏变夷,不闻变夷于夏?况有未济者乎。

进退有据是什么意思

 翻译文言文是高考语文《考试大纲》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高考语文的重点和难点之一。考生在翻译文言文句子时,除掌握一些翻译技巧外,还要警惕以下几个错误。

  一、误译文言实词

  例1. 光武南定河内,而更始大司马朱鱿等盛兵据洛阳。光武难其守,问于邓禹曰:诸将谁可使守河内者?(《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高考天津卷)

 [误译]光武责难那位太守,并向邓禹问道:将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解析]难在古代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用法:①读nán,困难,与易相对;②nàn,责难,责备。这里的难字取第一个意项的意动用法,译为认为很难。守也有镇守、防守太守等义项。根据语境,上文讲光武定河内,下文问诸将谁可使守,守字显然是防守镇守之意。

 [正确译文]光武认为河内防守很难,向邓禹问道:领将中谁是可以派去镇守河内的人?

  二、误译文言虚词

  例2. 伯章若无所闻,第曰:吾亦知之,但道远不能至耳。(宋濂《杜环小传》2006年高考广东卷)

 [误译]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但是道路遥远难以到达。

 [解析]句中的但是强调作用的副词,应译为只是,不表示转折关系,这个义项中学教材中出现过,如《陌上桑》中的但坐观罗敷。

 [正确译文]伯章好像没有听到这些话,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事,只是因道路遥远不能成行罢了。

  三、译文用词不当

  例3. 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后汉书》2006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不合礼义的工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解析]俸即俸禄,指封建时代官员的薪水。工资,按期付给劳动者的.报酬。二者虽有相似之处,时代感不同,内涵也不尽相同,不可用工资代替俸禄。

 [正确译文]不合礼仪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我富贵,怎么能使我贫穷呢!

  四、语言不合规范

  例4. 而子始以不訾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后汉书》2006年高考四川卷)

 [误译]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之身,使君王翻白眼儿。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匡救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解析]这段译文的不规范表现在两个方面:①文白夹杂,身匡救等文言词语没有译出。根据语境,身可译为生命:匡救可译为匡时救世。②风格不一致,整体上看是严肃的书面语,而翻白眼儿显然是口语化的。

 [正确译文]然而你当初不惜以非常宝贵的生命,使君王发怒。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五、不辨感彩

  例5. 遂不仕,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晋书·皇甫谧传》2006年10豫南五市联考题)

 [误译]于是他不做官,沉湎于书籍之中,以至废寝忘食

 [解析]耽玩,深深地爱好玩味,带有褒扬色彩,可译为沉醉(深深地处于某种美好的境界之中);译文中的沉湎是贬义词。

 [正确译文]于是他不做官,沉醉于书籍之中,以致废寝忘食。

  六、误译原句语气

  例6. 诸将谏曰:高峻精兵万人,率多强弩,连年不下。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恂不应,遂斩之。遣其副归告峻曰:军师无礼,已戮之矣。(《后汉书·邓寇列传》2006年高考天津卷)

 [误译]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难道不可以吗?

 [解析]译文处理为一种强烈的反诘语气,不恰当。从语境来看,这是一段谏辞,话语方向是下对上,适合用委婉的语气:无乃乎?这个固定结构在文言文中,也表示一种商量、请求对方重新考虑的委婉语气,译为恐怕吧?

 [正确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七、误译语法关系(单句)

  例7. 既加之以刑,犹以盗目之,是绝其自新之路也。(《元史·张养浩传》2006年高考重庆卷)

 [误译]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又派强盗看着他们,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解析]在这个句子中,目,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看待。以目之,译为把当作看待。盗,名词作状语。以盗目之应译为把他们当作盗贼看待。译文处理为连动结构,也错解了文意。

 [正确译文]已经用刑法处罚了他们,还把他们当强盗看待,这就断绝了他们改过自新的路。

  八、误译分句关系(复句)

  例8.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史记·儒林外传》)

 [误译]汤王、武王没有接到上天的命令,就杀了国君。

 [解析]原文中的非,乃是表示并列关系的固定结构,应译为不是,而是,译文处理为承接关系是错误的。

 [正确译文]汤王、武王不是秉承天命而得天下,而是臣杀君。

  九、不懂修辞和文化常识

  例9. 昔者有王命,有薪之忧,不能造朝。(《孟子·公孙丑》)

 [误译]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发愁没柴烧,不能上朝复命。

 [解析]薪之忧是疾病的婉词。

 [正确译文]昨天有国君命令来,他正生病,不能上朝复命。

 考生做文言文翻译题时,不防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检查,看看自己的译文是否正确。

意思:前进和后退均有一定的依据。

读音:jìn tuì ?yǒu jù

进退 :亦作“进逻”。前进与后退。

出处:先秦·佚名《桑柔》:人亦有言:进退维谷。

翻译:人们也有这些话,进退两难真悲凉。

引用:沈从文《从文自传·一个老战兵》:“他们学到后来却是驰马射箭,再多学些便是摆阵,人穿了五彩衣服,扛了武器和旗帜,各自随方位调动,随金鼓声进退。”

例句:黄巾军纪不明,不能做到进退有据,寻常的一次撤退,未及交战,已隐约有溃败之势。

扩展资料

反义词:

1、进退无据?[ jìn tuì wú jù ] 前进和后退都失去了依据。形容无处容身。也指进退两难。

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樊英传》: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翻译:等到你做官享受俸禄之后,却又听不到你匡时救世的方略,真是做官与隐退都没有根据了。

例句:?林小玲进退无据,脑里一片空白,机械的点点头。

2、进退两难?[ jìn tuì liǎng nán ] 进退都不好,形容处境困难。

出处:元·郑德辉《周公摄政》第一折:“娘娘道不放微臣进宫闱;进退两难为。”

例句:登山到半山腰时突然下起了雨,这真让我们进退两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