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而化之之谓圣,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下联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7-28 0
  1. 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
  2. 可欲之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3. 孟子《尽心》原文
  4. 大而化之什么意思?
  5. 什么叫圣人
  6. 大而化之的反义词
  7. 具体而微和大而化之是反义词吗
  8.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在我国历史上,出现了不少英雄人物,这些英雄人物分别在各自的领域都十分有建树。而在某一个领域内做到极致的,我们通常会给他封个?圣?,比如?诗圣?杜甫,?武圣?关羽,?画圣?吴道子等等。

但如此多的让我们应接不暇的?圣?里,都仅仅局限在各自的领域内,却无人能被称为?全圣?,或者说我们更加熟悉的?圣人?一词。如果?武圣?是指在武道中做到极致的人,那么?圣人?自然就是指在做人的整个方面都做到极致,屹立于众英雄之巅的人了。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高标准,在我国的许多评价上,整个中国历史上仅仅出现过?两个半?圣人。一个是我们都熟知的孔老夫子,一个是心学巨子王阳明,而剩下的半个,则是洋务运动代表人物之一曾国藩。

大而化之之谓圣,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下联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为什么孔子与王阳明都是完整的圣人,而偏偏曾国藩是?半个?呢?这就得从评价圣人的标准来看了。孟子曾经有言:?充实之谓美,充实而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这就是评价圣人的一种标准了。

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在各方面都充实有一定造诣就是美,而一个人不仅自己美还能够将这样的美展现出来为人熟知就是大,而大到能够教化万民、化育万物时,就可称之为圣了。

此外,还有?三不朽?的标准。《左传》中就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个要求,并且在三者上都能经久不衰,是为不朽。而在这三方面都能做到?不朽?的,就能被称之为?圣人?了。

孔子不必多说,他受万人敬仰,其身边的学生都对他十分敬重,首先?立德?上就没什么问题。在?立功?上,孔子光是首开私塾,大搞教育并提倡?有教无类?上,就已经是一个很大的功绩了,这使得春秋时期开始,各国各家就重视人才培养,兴办学堂,使得?百家争鸣?,推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了思潮盛世。

而在?立言?上,孔子更是儒家的创始人,其?仁?的核心思想一直影响着历朝历代上至天子下到百姓的所有华夏子孙,为整个中华民族奠定了民族精神,时至今日,其?仁?的思想以及各种言行,依然是人们尊崇的对象。

孔子完全做到了?大而化之?的境界。可见尊孔子为?圣人?完全没有任何问题。至于王阳明,他生于公元1472年,是明朝最杰出的思想家。在德行上,魏禧评价说他是三百年内在德行上的第一人,可见王阳明之至善,备受人之推崇。

在立功和立言上,王阳明先后提出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理论,创立了?阳明心学?。他的理论学识大破了当时依然僵化的程朱理学,程朱理学过于强调?存天理,灭人欲?,使人的价值被不断贬低,社会失去了朝气。

而王阳明的出现不仅使明朝重获生机,并且他的思想一直传承下来,还影响了几乎整个东亚文化圈,也做到了?大而化之?,称为?圣人?也实至名归。

曾国藩,出生于1811年,1838年即高中进士,后来他一面镇压太平天国,一面从1861年时就致力于洋务运动救亡图存。蔡锷评价他说,曾国藩带兵就像对待自己的子弟一样宽厚仁慈,可见曾国藩在?立德?上已经十分优秀。

1861年,洋务运动开始之后,曾国藩也积极参与其中,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科技进步做出了极大贡献。1865年,在他的努力下,还完成了江南制造总局的建设,极大增强了晚清军事力量。曾公一生勤勉,功绩卓著,在?立功?上也十分可圈可点。

但曾国藩被称为半个?圣人?,最终就是输在了这个?立言?上。我们现在回下来看,对曾国藩的印象就是清朝将军、洋务代表,对曾国藩在思想上却没有什么记忆。实际上曾国藩对程朱理学研究颇深,但却并未局限于程朱理学,他同时也研究宋明理学以及阳明心学,并且在这些领域颇有造诣。

可曾国藩1838年才踏入仕途,紧接着就是1840年第一次战争,而后又是1851年太平天国起义,平定叛乱之后,曾国藩又立马投入洋务运动之中,到1872年时就因病去世了,是在没有空闲时间好好著书立传,将自己的思想传承下去。

也正是曾国藩没能成功?立言?,做到?大而化之?,因此被后人称之为?半个圣人?。但此三者绝对都是我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他们的思想、品行和功绩,都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和瞻仰。

程颐《颜子所好何学论》

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之十九)

壹“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尧是孔子眼中排名第一的圣人。他通过对尧的形容,画出了一幅圣人的“标准像”。

贰大哉、巍巍乎、荡荡乎、焕乎之类,都是形容圣人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孔子用这样的语态,引导人们像对待神一样景仰、崇拜圣人。不过圣人毕竟还不是神,而是做人的最高境界。我们不妨先摘掉那些伟光正的光环,捞取这段话里的“干货”,看看成为一个圣人,需要那些必备条件。

叁首先,圣人应有崇高的“政治地位”,即便不能像尧舜禹那样“为君”,也得像周公那样摄持国政;其次,圣人则天而行,其德、能、智慧已经达到莫可名状、不可思议的高度,基本上是天怎么干,圣人就怎么干;再次,圣人应当建立伟大的功业,还留下了灿烂辉煌的文化礼仪典章制度。立德、立功、立言,那都是必须的。

肆“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这句,最为紧要。孔子表明了,圣人是沟通天人的唯一中介。一般人不知道天是怎么一回事,但圣人知道;一般人想对天表达感情,冲着圣人比划就得了。啊,既然圣人那么重要,咱们还是把那些伟光正的光环再给圣人戴上吧。总之,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圣化”,而非“神化”。“圣化”模糊了主神,但并不削弱信仰……关于“圣化”,咱得再找个机会使劲说说。

可欲之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圣人之门,其徒三千,独称颜子为好学。

夫诗书六艺,三千子非不习而通也。

然则颜子所独好者,何学也?

学以至圣人之道也。

圣人可学而至与?

曰:然。学之道如何?

曰:天地储精,得五行之秀者,

为人,其本也,真而静;

其未发也,五性具焉,

曰:仁,义,礼,智,信。

形既生矣,外物触其形,而动于中矣。

其中动而七情出焉,

曰:喜,怒,哀,乐,爱,恶,欲。

情既炽而益荡,其性凿矣。

是故觉者约其情,使合于中。

正其心,养其性。故曰性其情。

愚者则不知制之,纵其情而至于邪僻,梏其性而亡之。故曰情其性。

凡学之道,正其心,养其性而已。

中正而诚,则圣矣。

君子之学,必先明诸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至明而诚也。

故学必尽其心,尽其心则知其性,知其性,反而诚之,圣人也。

故《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诚之之道,在乎信道笃。

信道笃,则行之果。

行之果,则守之固。

仁义忠信,不离乎心。

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出处语默必于是。

久而弗失,则居之安。

动容周旋中礼,而邪僻之心无自生矣。

故颜子所事,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仲尼称之,则曰:"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又曰:"不迁怒,不二过。有不善,未尝不知。知之未尝复行也。"

此其好之笃,学之之道也。

视听言动皆礼矣,所异于圣人者,盖圣人则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从容中道。

颜子则必思而后得,必勉而后中。

故曰:颜子之于圣人,相去一息。

孟子曰:"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颜子之德,可谓充实而有光辉矣,

所未至者,守之也,非化之也。

以其好学之心,之以年,则不日而化矣。

故仲尼曰:"不幸短命死矣!"

盖伤其不得至于圣人也。

所谓化之者,入于神而自然,不思而得,不勉而中之谓也。

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或曰:圣人生而知之者也。今谓可学而至,其有稽乎?

曰:然。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

汤,武,反之也。性之者,生而知之者也。反之者,学而知之者也。"

又曰:"孔子则生而知也。孟子则学而知也。"

后人不达,以谓圣本生知,非学可至,而为学之者遂失,不求诸己而求诸外,以博闻强记巧文丽辞为工,荣华其言,鲜有至于道者。则今之学,与颜子所好,异矣。

孟子《尽心原文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译为: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

出自《孟子·尽心下》

[原文]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译文] 浩生不害(齐国人,姓浩生,名不害。)问道:“乐正子为人如何?”孟子说:“是个善人,诚信的人。”问:“什么叫善?什么叫信?”

孟子说:“值得追求的叫作善,自己有善叫作信,善充满全身叫作美,充满并且能发出光辉叫作大,光大并且能使天下人感化叫作圣,圣又高深莫测叫作神。乐正子的人品,在善与信二者之中,在美、大、圣、神四者之下。”

(一)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孟子说:“梁惠王真不仁啊!仁人把给予他所爱的人的恩德推及到他所不爱的人,不仁者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公孙丑问曰:“何谓也?”公孙丑问道:“为什么这么说呢?”“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说:)“梁惠王因为土地的缘故,糟踏百姓的生命驱使他们去打仗,大败后准备再打,担心不能取胜,所以又驱使他所爱的子弟去为他送死,这就叫把带给他所不爱的人的祸害推及到他所爱的人.”?

(二)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说:“春秋时代没有符合义的战争.那一次(战争)比这一次好一点的情况,还是有的.所谓征,是指天子讨伐诸侯,同等的诸侯国是不能相互征讨的.”?

(三)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①,取二三策而已矣②.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说:“完全相信《尚书》,不如没有《尚书》.我对于(《尚书》中的)《武成》篇,就只取其中二三处罢了.仁人无敌于天下,凭(武王那样)最仁的人去讨伐(商纣那样)最不仁的人,怎么会血流得把舂米的木棒都漂起来呢?”?

[注释] ①《武成》:《尚书》篇名,早已亡佚.东汉王充《论衡?艺增》上说:“夫《武成》之篇,言武王伐纣,血流浮杵,助战者多,故至血流如此.”②策:竹简.?

(四)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①,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狄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说:“有人说,‘我善于布阵,我善于打仗.’这是大罪恶.国君爱好仁,就会天下无敌.(商汤)征伐南方,北方的民族就埋怨;征伐东方,西方的民族就埋怨.埋怨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在后边?’武王讨伐殷商,有战车三百辆、勇士三千人.武王(向殷商的百姓)说:‘不要害怕,(我们是来)安抚你们的,不是来同百姓为敌的.’(殷商的百姓都跪倒叩头,)额角碰地的声音,像山岩崩塌一般.‘征’就是‘正’的意思.如果各国都有端正自己的打算,哪还用得着打仗?”?

[注释] ①陈:同“阵”.?

(五)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说:“木匠和车匠能教给人圆规、曲尺的使用方法,却不能使人技术精巧.”?

(六)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①,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②,若固有之.” 孟子说:“舜在吃干粮咽野菜的时候,就像打算终身这么过日子似的.到他做了天子后,穿着细葛布衣服,弹着琴,尧的两个女儿侍候着,又像本来就享有这种生活似的.”?

[注释] ①饭糗(qiǔ):饭,动词,吃.糗,干粮.②果:通“婐(wǒ)”,侍女,这里是侍候的意思.?

(七)孟子曰:“吾今而后知亲之重也:之父,人亦杀其父;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之也,一间耳.” 孟子说:“我现在才知道别人亲人的严重性:杀了人家的父亲,人家也会杀他父亲;杀了人家的哥哥,人家也会杀他哥哥.虽然不是他自己杀了父亲和哥哥,但也只差那么一点点了.”?

(八)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说:“古时候设立关卡,是要用它抵御残暴;而现在设立关卡,却是想用它来施行残暴.”?

(九)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说:“自己不按道行动,道在他妻子儿女身上也实行不了;不按道去使唤人,那就连妻子儿女也使唤不了.”?

(十)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说:“富于财利的人荒年不能使他困窘,富于道德的人乱世不能使他迷乱.”?

(十一)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子说:“爱名声的人,能够让出大国国君的位置,如果不是这样的人,就是让出一小筐饭,一碗汤,脸色也会显出不高兴.”?

(十二)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说:“不信任仁人贤士,国家实力就会空虚;没有礼义,上下等级关系就会混乱;没有政事,国家财用就会不足.”?

(十三)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说:“不仁的人得到一个国家,有这样的情况;不仁的人却得到天下,是从来没有过的.”?

(十四)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①,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说:“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更要轻些.所以得到许多百姓的拥护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信任就能做诸侯,得到诸侯信任就能做大夫.诸侯危害了土谷之神,那就改立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壮的,谷物是清洁的,又是按时祭祀的,然而还是干旱水涝,那就改立土谷之神.”?

[注释] ①丘民:众民.?

(十五)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说:“圣人是百代人的师表,伯夷、柳下惠就是这样的人.所以,听说过伯夷的道德风范的,贪婪的人会变廉洁,懦弱的人会有立志的决心;听说过柳下惠的道德风范的,刻薄的人变得厚道,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广.百代之前(奋发有为),百代之后,听说过他们事迹的人,没有不振作奋发的.不是圣人能像这样吗?(百代以后的影响尚且这样,)更何况当时亲身受过他们熏陶的人呢?”?

(十六)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说:“所谓仁,意思就是人.人和仁结合起来,就是所说的道.”?

(十七)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说:“孔子离开鲁国时,说道:‘我要慢慢地走啊,这是离开祖国的态度.’离开齐国时,将淘好了的米捞起来就走,这是离开别的国家时的态度.”

大而化之什么意思?

原文如下:

《尽心》上 孟子曰:“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曰:“莫非命也,顺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岩墙之下。尽其道而死者,正命也;梏桎死者,非正命也。” 孟子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 孟子曰:“万物皆备于我矣。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孟子曰:“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 孟子曰:“人不可以***,***之耻,***矣。” 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 孟子曰:“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子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孟子曰:“待文王而后兴者,凡民也。若夫豪杰之士,虽无文王犹兴。” 孟子曰:“附之以韩魏之家,如其自视欿然,则过人远矣。” 孟子曰:“以佚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民,虽死不怨杀者。” 孟子曰:“霸者之民驩虞如也,王者之民皞皞如也。杀之而不怨,利之而不庸,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孟子曰:“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 孟子曰:“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孟子曰:“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孟子曰:“无为其所不为,无欲其所不欲,如此而已矣。 孟子曰:“人之有德、慧、术、知者,恒存乎疢疾。独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虑患也深,故达。” 孟子曰:“有事君人者,事是君则为容悦者也;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有天民者,达可行于天下而后行之者也;有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 孟子曰:“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孟子曰:“广土众民,君子欲之,所乐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乐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虽大行不加焉,虽穷居不损焉,分定故也。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 孟子曰:“伯夷辟纣,居北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太公辟纣,居东海之滨,闻文王作,兴曰:‘盍归乎来,吾闻西伯善养老者。’天下有善养老,则仁人以为己归矣。五亩之宅,树墙下以桑,匹妇蚕之,则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鸡,二母彘,无失其时,老者足以无失肉矣。百亩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无饥矣。所谓西伯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五十非帛不暖,七十非肉不饱。不暖不饱,谓之冻馁。文王之民无冻馁之老者,此之谓也。” 孟子曰:“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 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观水有术,必观其澜。日月有明,容光必照焉。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斋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孟子曰:“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 孟子曰:“饥者甘食,渴者甘饮,是未得饮食之正也,饥渴害之也。岂惟口腹有饥渴之害?人心亦皆有害。人能无以饥渴之害为心害,则不及人不为忧矣。” 孟子曰:“柳下惠不以三公易其介。” 孟子曰:“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轫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孟子曰:“尧舜,性之也;汤武,身之也;五霸,之也。久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公孙丑曰:“伊尹曰:‘予不狎于不顺,放太甲于桐,民大悦。太甲贤,又反之,民大悦。’贤者之为人臣也,其君不贤,则固可放与?” 孟子曰:“有伊尹之志,则可;无伊尹之志,则篡也。” 公孙丑曰:“《诗》曰:‘不素餐兮。’君子之不耕而食,何也?” 孟子曰:“君子居是国也,其君用之,则安富尊荣;其子弟从之,则孝悌忠信。‘不素餐兮’,孰大于是?” 王子垫问曰:“士何事?” 孟子曰:“尚志。” 曰:“何谓尚志?” 曰:“仁义而已矣。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居恶在?仁是也;路恶在?义是也。居仁由义,大人之事备矣。” 孟子曰:“仲子,不义与之齐国而弗受,人皆信之,是舍箪食豆羹之义也。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以其小者信其大者,奚可哉?”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屣也。窃负而逃,遵海滨而处,终身讠斤然,乐而忘天下。”孟子自范之齐,望见齐王之子,喟然叹曰:“居移气,养移体,大哉居乎!夫非尽人之子与?” 孟子曰:“王***室、车马、衣服多与人同,而王子若彼者,其居使之然也;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鲁君之宋,呼于垤泽之门。守者曰:‘此非吾君也,何其声之似我君也?’此无他,居相似也。” 孟子曰:“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恭敬者,币之未将者也。恭敬而无实,君子不可虚拘。” 孟子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 齐宣王欲短丧。公孙丑曰:“为期之丧,犹愈于已乎?” 孟子曰:“是犹或纟?其兄之臂,子谓之姑徐徐云尔,亦教之孝悌而已矣。”王子有其母死者,其傅为之请数月之丧。公孙丑曰:“若此者何如也?” 曰:“是欲终之而不可得也。虽加一日愈于已,谓夫莫之禁而弗为者也。” 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公孙丑曰:“道则高矣,美矣,宜若登天然,似不可及也;何不使彼为可几及而日孳孳也?” 孟子曰:“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 孟子曰:“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未闻以道殉乎人者也。” 公都子曰:“滕更之在门也,若在所礼,而不答,何也?” 孟子曰:“挟贵而问,挟贤而问,挟长而问,挟有勋劳而问,挟故而问,皆所不答也。滕更有二焉。” 孟子曰:“于不可已而已者,无所不已。于所厚者薄,无所不薄也。其进锐者,其退速。” 孟子曰:“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孟子曰:“知者无不知也,当务之为急;仁者无不爱也,急亲贤之为务。尧、舜之知而不遍物,急先务也;尧、舜之仁不遍爱人,急亲贤也。不能三年之丧,而缌小功之察;放饭流歠,而问无齿决,是之谓不知务。” 《尽心》下 孟子曰:“不仁哉梁惠王也!仁者以其所爱及其所不爱,不仁者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 公孙丑问曰:“何谓也?” “梁惠王以土地之故,糜烂其民而战之,大败,将复之,恐不能胜,故驱其所爱子弟以殉之,是之谓以其所不爱及其所爱也。”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 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 孟子曰:“有人曰:‘我善为陈,我善为战。’大罪也。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南面而征,北夷怨;东面而征,西夷怨,曰:‘奚为后我?’武王之伐殷也,革车三百两,虎贲三千人。王曰:‘无畏!宁尔也,非敌百姓也。’若崩厥角稽首。征之为言正也,各欲正己也,焉用战?” 孟子曰:“梓匠轮舆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 孟子曰:“舜之饭糗茹草也,若将终身焉;及其为天子也,被袗衣,鼓琴,二女果,若固有之。” 孟子曰:“吾今而后知亲之重也:之父,人亦杀其父;之兄,人亦杀其兄。然则非***之也,一间耳。” 孟子曰:“古之为关也,将以御暴;今之为关也,将以为暴。” 孟子曰:“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孟子曰:“周于利者凶年不能杀,周于德者邪世不能乱。” 孟子曰:“好名之人能让千乘之国,苟非其人,箪食豆羹见于色。” 孟子曰:“不信仁贤,则国空虚;无礼义,则上下乱;无政事,则财用不足。” 孟子曰:“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絜,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孟子曰:“圣人,百世之师也,伯夷、柳下惠是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闻柳下惠之风者,薄夫敦,鄙夫宽。奋乎百世之上,百世之下,闻者莫不兴起也。非圣人而能若是乎?而况于亲炙之者乎?” 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 孟子曰:“孔子之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去齐,接淅而行,去他国之道也。” 孟子曰:“君子之厄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 貉稽曰:“稽大不理于口。” 孟子曰:“无伤也。士憎兹多口。《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孔子也。‘肆不殄厥愠,亦不殒厥问。’文王也。” 孟子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孟子谓高子曰:“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今茅塞子之心矣。” 高子曰:“禹之声尚文王之声。” 孟子曰:“何以言之?” 曰:“以追蠡。” 曰:“是奚足哉?城门之轨,两马之力与?” 齐饥。陈臻曰:“国人皆以夫子将复为发棠,殆不可复。” 孟子曰:“是为冯妇也。晋人有冯妇者,善搏虎,卒为善士。则之野,有众逐虎。虎负嵎,莫之敢撄。望见冯妇,趋而迎之。冯妇攘臂下车。众皆悦之,其为士者笑之。” 孟子曰:“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 浩生不害问曰:“乐正子何人也?” 孟子曰:“善人也,信人也。” “何谓善?何谓信?” 曰:“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 孟子曰:“有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君子用其一,缓其二。用其二而民有殍,用其三而父子离。” 孟子曰:“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盆成括仕于齐,孟子曰:“死矣盆成括!” 盆成括见杀,门人问曰:“夫子何以知其将见杀?” 曰:“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 孟子之滕,馆于上宫。有业屦于牖上,馆人求之弗得。或问之曰:“若是乎从者之廋也?” 曰:“子以是为窃屦来与?” 曰:“殆非也。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苟以是心至,斯受之而已矣。” 孟子曰:“人皆有所不忍,达之于其所忍,仁也;人皆有所不为,达之于其所为,义也。人能充无欲害人之心,而仁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穿逾之心,而义不可胜用也;人能充无受尔汝之实,无所往而不为义也。士未可以言而言,是以言餂之也;可以言而不言,是以不言餂之也,是皆穿逾之类也。” 孟子曰:“言近而指远者,善言也;守约而施博者,善道也。君子之言也,不下带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人病舍其田而芸人之田所求于人者重,而所以自任者轻。” 孟子曰:“尧舜,性者也;汤武,反之也。动容周旋中礼者,盛德之至也。哭死而哀,非为生者也。经德不回,非以干禄也。言语必信,非以正行也。君子行法,以俟命而已矣。” 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 孟子曰:“养心莫善于寡欲。其为人也寡欲,虽有不存焉者,寡矣;其为人也多欲,虽有存焉者,寡矣。” 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羊枣。公孙丑问曰:“脍炙与羊枣孰美?” 孟子曰:“脍炙哉!” 公孙丑曰:“然则曾子何为食脍炙而不食羊枣?” 曰:“脍炙所同也,羊枣所独也。讳名不讳姓,姓所同也,名所独也。” 万章问曰:“孔子在陈曰:‘盍归乎来!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 孟子曰:“孔子‘不得中道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孔子岂不欲中道哉?不可必得,故思其次也。” “敢问何如斯可谓狂矣?” 曰:“如琴张、曾皙、牧皮者,孔子之所谓狂矣。” “何以谓之狂也?” 曰:“其志?然,曰:‘古之人,古之人。’夷考其行,而不掩焉者也。狂者又不可得,欲得不屑不絜之士而与之,是狷也,是又其次也。孔子曰:‘过我门而不入我室,我不憾焉者,其惟乡原乎!乡原,德之贼也。’” 曰:“何如斯可谓之乡原矣?” 曰:“何以是?也?言不顾行,行不顾言,则曰:‘古之人,古之人。行何为踽踽凉凉?生斯世也,为斯世也,善斯可矣。’阉然媚于世也者,是乡原也。” 万子曰:“一乡皆称原人焉,无所往而不为原人,孔子以为德之贼,何哉?” 曰:“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同乎流俗,合乎污世,居之似忠信,行之似廉洁,众皆悦之,自以为是,而不可与入尧舜之道,故曰‘德之贼’也。孔子曰:恶似而非者:恶莠,恐其乱苗也;恶佞,恐其乱义也;恶利口,恐其乱信也;恶郑声,恐其乱乐也;恶紫,恐其乱朱也;恶乡原,恐其乱德也。君子反经而已矣。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孟子曰:“由尧舜至于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于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于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然而无有乎尔,则亦无有乎尔。”

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孟子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 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什么叫圣人

词目

大而化之

发音

dà ér huà zhī

释义

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引用

《金史》卷三十二·志第十三·礼五 ...肃’,请上皇高祖太师尊谥曰惠桓皇帝,庙号景祖,妣曰昭肃皇后。 大而化之 曰‘圣’,刚德克就曰‘肃’,思虑深远曰‘翼’,一德不懈... 《孟子》尽心章句下·第二十五节 ...“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 大而化之 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 《法言义疏》十八 君子卷第十二 ...来”。按:吴胡部郎玉缙云:“注文圣人二句,未详所出。窃谓圣人 大而化之 ,至于不可知之之谓神,是为以妙外往,犹云超以象外也。诸... 《施公案》第99回 张手雷法台驱邪 掷铁牌龙潭致雨 ...端内就看见咧!既有此问,只得叙明。众妖大抵俱知。孟子说道:“ 大而化之 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既为神圣,自然令人莫名其... 《二十四尊得道罗汉传》第廿三尊 赋花罗汉 ...骎骎已悟宗旨,所谓大矣而未化也。最后参谒沩山,始入堂奥,所谓 大而化之 者也。尝见桃花开放,心有会悟,一日作偈云:  三十年来... 《绣云阁》第一回 聚仙台诸真论道 虚 ...大道已得。大道既得,俨若至诚,善必先知,不善亦必先知。由此而 大而化之 ,即是圣人矣。岂若世之道本不识,或以食臭战为大道,养... 《绣云阁》第四回 访友人误入仙庄 遇 ...正心,终则纯任自然,以至于至诚地步,所谓不可知之者在此,所谓 大而化之 者亦在此,何有快捷方式之说哉!”七窍聆言,若有会晤,而...

大而化之的反义词

夫子至圣矣,讵非圣人?于此,须明何谓圣人,何谓圣。

圣何谓也?

《说文·耳部》云:「圣,通也。」

孔安国传《大禹谟》云:「圣,无所不通。」

孔颖达疏《乐记》云:「圣者,通达物理。」

又疏《左传·文十八》云:「圣者,通也,博达众务,庶事尽通也。」

《白虎通·圣人》云:「圣者,通也,道也,声也。道无所不通,明无所不照,闻声知情,与天地合德、日月合明、四时合序、鬼神合吉凶。」

《艺文类聚·人部四·圣》云:「圣者,声也,通也,言其闻声知情,通于天地,条畅万物也。」

《孟子·尽心下》云:「大而化之之谓圣。」

礼记·乡饮酒义》云:「产万物者,圣也。」又云:「圣之言生也。」

《荀子·解蔽》云:「圣也者,尽伦者也。」

《大戴礼记解诂·诰志》云:「圣,极也。」

是知,耳闻天理,于事物无所不知;口宣天道,于性情无所不达;身教王化,于万民无所不化,此之谓圣。

圣人何谓也?

《孟子·离娄上》云:「圣人,人伦之至也。」

《荀子·礼论》云:「圣人者,道之极也。」

《论语集注》云:「圣人,神明不测之号。」

《论语正义》云:「所谓圣人者,知通乎大道,应变而不穷,能测万物之性情者也。」

《春秋繁露·威德所生》云:「行天德者,谓之圣人。」

《论衡·宣汉》云:「能致太平者,圣人也。」

《孔子家语·五仪解》云:「所谓圣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性情,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

《荀子·儒效》云:「神固之谓圣人。」

《大戴礼记·诰志》云:「天生物,地养物,物备兴而时用常节,曰圣人。」

《尚书大传》云:「圣人者,民之父母也。」

是知,德合天地,参赞化育,神明莫测,天下归往,此之谓圣人。

人跻于至境,德合天地,遂成圣人。此即中国素所谓天人合一之境也。然则何以合天?曰:内尽人性,上合天心而已矣。

《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为教。」人性天生,天所命予也;人道天成,遂性而行也;教化圣裁,圣人所以匡道复性之具也。圣人者,无非极尽此天然赋予之性,做到极致,成一完全之人者尔。

《大雅·烝民》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宇宙万物源生于天。天生万物,非随意而生也,各必有其所以然之本质规定性(则),是谓理。故物有物理,事有事理,人有人理。花遂其理必开,雨遂其理必坠,人遂其理必长。物各遂其理而动,则天地龢龤,羌无忧患。人自遂其理而为,则天下太平,人心康乐。

人性

《周书·泰誓》云:「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孝经》云:「天地之性,人为贵。」是此理之赋予人者,特名之曰性,其实与理一也。此理天赋而内在于人,即人性也。孟子谓人性本善(秉彝),此善性非由外铄,本为天生赋予。而此人性之所以善,固由于其所出之天理本善。

天理

《易·系辞》云:「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又云:「天地之大德曰生。」又云:「生生之谓易。」是知万物生生不息,宇宙演化无穷,如此生理,即是世界之本性,即是天之理,即是至善(懿德)。人之本性,好此至善。《易》又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天赋人以性,人法天而行,天以生生不息之德为理,人以仁民爱物之仁为性,此理此性,本同一善。圣人之特出于常人者,不过在尽此人性,跻于至善,合天无间,斯须莫违而已。

赞天

《系辞》曰:「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者,阴阳也。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阴阳二气,化生万物,生生不息,此即天道,亦曰天理。继嗣此生理者,即为至善;成就于人物者,各为天性。此固天理之自然流行也。然能参赞天地之化育,助成此生理者,惟圣人尔。无他,以圣人能内尽己性,外通物理也。

太极

孟子云:「万物皆备于我。」以万物之理实皆备于人性之中。何也?夫理者,形式也,形而上之道也;气者,质料也,形而下之器也,而理在气先。譬如造屋,须有其材质,循屋之理而造,然後能成。其物未有,其理已存。永动机之不存,即缘于永动机之理未有也。——此理之先在性也。花开缘于花开之理,花自动静生灭,然其理不灭。虽日月星辰皆殒,而牛顿定律不泯。——此理之永恒性也。万物各禀其理,总源于天。其象虽殊,其理实一。若月映万川,各影纷呈,本月不异。——此理之全息性也。故万物虽各呈理之一面,内实僎理之全体,此之谓太极。故万物皆备于我,人心同此一理,爰我能通尽物理,遂尽人性,上合于天,以至于圣。

具体而微和大而化之是反义词吗

大而化之的拼音: dà ér huà zhī

大而化之的近义词: 粗枝大叶、马马虎虎

大而化之的反义词: 认认真真

大而化之的意思: 化:改变,转变。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小心谨慎。

大而化之出处: 先秦 孟轲《孟子 尽心下》:“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

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

具体而微和大而化之是反义词。

一、具体而微

1、详细解释

具体而微,汉语成语,拼音是jù tǐ ér wēi,形容事物的内容大体具备,不过规模形状要小一些。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形容事物的内容大体具备,不过规模形状要小一些。

2、例子

范长江《中国的西北角》:“然而这位不甘落后的先生,就利用他的士兵无代价的强迫劳动,所谓‘兵工’,具体而微的筑造起来。

二、大而化之

1、详细解释

大而化之,汉语成语,拼音是dà ér huà zhī,原指大行其道,使天下化之。后形容做事情不够谨慎,疏忽大意。出自《孟子·尽心下》:“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乐正子,二之中,四之下也。”成语用法:紧缩式;作谓语。

2、大而化之的例句

(1)这些新的又未免太无边际,大而化之了。

(2)块来处理,蛮大而化之的,又不会在众目睽睽。

(3)他做事大而化之的,真叫人不放心。

经典原文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多求利故。苦恼亦多。少欲之人。无求无欲。则无此患。直尔少欲。尚宜修习。何况少欲能生诸功德。少欲之人。则无谄曲以求人意。亦复不为诸根所牵。行少欲者。心则坦然。无所忧畏。触事有余。常无不足。有少欲者。则有涅槃。是名少欲。——《佛遗教经》

白话浅释

"汝等比丘,当知多欲之人":你们各位众生,不要单说比丘,所有的众生啊!应该知道多欲之人,没有餍足,贪而无餍,贪求不已。有了一佰块钱,说我若有两佰元可不错;有了两佰,又想我若有两仟元也很好;到有了两仟元,又想有两万元;有两万元的时候,又想要有两佰万元,这无穷无尽的贪心,无底的深坑,总也不停止。"多求利故":为什么他贪求呢?就因为他想得到利益,得到很多的好处,对自己有好处,利益自己。"苦恼亦多":因为他贪得多,苦恼就跟着来了,求不得就有了苦恼,所以苦恼亦多。

"少欲之人":若是没有贪欲的人,"无求无欲":也没有所贪求,也没有所想要的,贪欲一点也没有了,"则无此患":那么就没有这些苦恼了。各位来研究研究,一贪就有苦恼了。我说这个,你们不相信,每一个人自己想一想,你所求的东西,求不著了,又哭、又喊,又睡不着觉,又吃不下饭,又要***,又要自活的,又要自生自死的,搞颠颠倒倒一大堆,都跑出来了,这就因为你有所贪求,无求无欲,什么问题也没有了,一切的问题都解决。

"直尔少欲":若只有少少的、一点点的欲,"尚宜修习":若都没有欲,这个人他就想要修行,因他无所贪求,只想修道了。"何况少欲":何况这个欲,你时时都要将它减少,不是就是那么一时,而是时时都要减少。"能生诸功德":若要减少这个欲,能生诸功德。时时你都能少欲,一切的功德就都能生出来了。"少欲之人":减少欲念的这个人,"则无谄曲":就没有谄曲。要向人谄媚,向人说好话,又委曲婉转,怕得罪人,怕人不高兴,为什么要这样谄曲呢?"以求人意":以讨人欢喜,令人心里听了很高兴。因为别人欢喜,那么自己就可以得到利益了。"亦复不为诸根所牵":你若没有欲念了,眼就不被色尘所转,耳不被声尘所转,鼻不被香尘所转,舌不为味尘所转,身不为触尘所转,意不为法尘所转,不被牵动了。

"行少欲者";你要是能修行少欲的行门,这样的人,"心则坦然":心里总是坦荡荡的,很坦然的那么快乐。所谓"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的心里,什么时候都是很开朗的,面上也很有光辉的──所谓:仁、义、礼、智,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谓神。

"充实之谓美",充实就是很圆满了,这个"美"就是很好。"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这个美人能再充实而有光辉,这就是个大人。"大而化之之谓圣",大了又能变化,这就是圣人。"圣而不可知之谓神",圣人也不知道这个人是如何,就是到那个妙不可言、不可思议的境界了。这个不可思议──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的境界,就是神了。"无所忧畏":因为他是个没有所贪求的人,就什么也不怕。怕什么?你把我这个头给割下来,我都不忧愁。为什么呢?无所求、无所贪了,活着和死没有什么关系,真是能看得破、放得下,就得到自在了。无所忧畏,这就自在。

"触事有余":无论遇到什么事,都是很达观的。"常无不足":那么很达观了,就觉得什么都圆满,无欠无余,也常无不足,什么也不觉得不足了。因为这个,我想起我对你们说的那几句话,你们应该记得。说的是什么呢?我说,

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

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

贤人不生气,生气的人是愚人。

富人就不占便宜,占便宜的人呢?就是穷人。他再有钱,想占便宜,这都是穷人。因为他觉得不满足,不满足还有所贪心。你若真是富贵。就无所求了,所以富人不占便宜,占便宜是穷人。"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善人就不怨人,真是做善的人,谁也不怨。甚至于自己吃多大的亏,也不怨人。你尽怨人呢?那就是恶人之类。这个也说人家不对,那个也说人家不对,自己什么都对,但是回头看看,自己什么都不对。所以啊,善人不怨人,怨人是恶人。

贤人呢?就不生气,有智慧的贤人就不生气,生气的人就是愚人。好生气,那是没有真正智慧。贵人,出贵的人呢?不骂人,什么时候也不骂人,贵人化以慈,他不骂人。骂人就是 *** ,尽好骂人的人就是 *** 。所以你们各位对这一点要注意,也不要贪求什么物质,也不要贪求财产。所以"有少欲者":若是有修行少欲法门这样的人,他具足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具足这三德了,"则有涅槃":这就是涅槃,也就是得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种常乐我净的涅槃境界。"是名少欲":什么也无所求,什么也无所贪,到这个时候,就是真正的少欲了。

这个世界是怎么形成的?世界由成、住、坏、空──这四个大劫所成就的。成有二十个小劫,住有二十个小劫,坏有二十个小劫,空有二十个小劫。二十个小劫是一个中劫,四个中劫是一个大劫。可是我们人要研究研究,怎么会有成?怎么会有住?怎么会有坏?怎么会有空?为什么有成、住、坏、空?这个成住坏空,也就是生老病死,也就是生住异灭。那么这个生老病死,生住异灭是怎么样有的?

我们要知道,都是由我们的妄想所造出来的。所以说"念动百事有,念止万事无",这念一动就有山河大地、房廊屋舍;你若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这个世界成、住、坏、空,乃至于人的生、老、病、死,生、住、异、灭,都是由妄想所造成的。大的来说,往那个世界;小的来说,往那一个国,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再往小的来说,这个家也是妄想造成的;再往更小的来说,我们这一个身心也都是由妄想造成的。

我们的妄想纷飞,有无穷无尽那么多的妄想,好像尘沙一样。在虚空里头,你看,那个微尘和那个沙,不知有多少,我们这个妄想也是那样的,不知有多少。所以我们有一个善的妄想,就是补助天地间正气的不足;有恶的妄想,就帮助这个世界的恶业一天比一天的增加。你有善的妄想,善业就增加。你的妄想若是普普通通的,不善不恶,那么就造出平平常常的世界。乃至于你们看,今天我们大家聚会在这一个佛堂里头,有的讲讲这个,有的说说那个,你讲你的道理,我讲我的道理,这都是妄想所现出来的。

我们今天的聚会,是由我们往昔所打的妄想而造成的。好像这些人,每一个人又有每一个人的妄想。我告诉你们,你们这些人来,是因为我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将来我出家修行,成立一个佛堂,这佛堂里又有张三、又有李四。张三呢,是五尺三寸半,李四或者是五尺四寸高;又有多少个女孩子在那个地方学佛法,多少个男孩子在那个地方研究佛法,又有多少个出家人,多少个在家人,多少个居士,老年人有多少,年轻的有多少……这都是妄想所造成的,你在往昔打这么个妄想,现在就现出这么一个境界来,在这儿共同研究佛法。

谈到研究佛法,人是很奇怪的一种动物,很奇怪的一种怪物,你教他往好的学,他总是不相信,将信将疑的;你若教他往不好的学啊,那他很快就会了。你看,不要说旁的,就在这一个地方,每天的巴士到去,没有人教他怎么样去,但是到那个地方,他无师自通,扳了一扳,下了一大堆的钱,又一扳,结果一个也没有,就输了,这不需要人教他,他都会了。所以这就是妄想所造成的世界。

不论那一个人,都是在往昔打妄想,因此今生现出一个什么面貌来,现出一个什么样子来,这都是打妄想打成的。你生得很丑陋,也是在往昔尽打丑陋的妄想,你生得很美丽,就像那个女孩非常美丽,好像天仙似的,那也是在往昔尽打这个美丽的主意,譬如我去做人,现出一个最美丽的样子,我就可以竞选世界**,环球**。一选上环球**,周身都不舒服了,行也不自由,坐也不自由,卧也不自由,总是有一些个拘束,不自由。

在这个世界中,人互相来欺骗,环球**想要找一个漂亮的男孩子,找也找不着,就觉得苦恼的不得了。那么英俊的男孩子,又想要找个漂亮的女孩子,或者费了九牛二虎的力量、功夫、时间,也找不着,也是非常的苦恼。所以这个世界上都是妄想所造成的,才有这么多的苦。而且每一个人有他的苦闷,女孩子等一过十八、九岁,二十多岁以后,苦恼就来了,一天到晚不是哭,就是喊,麻烦就多了。这个问题来,那个问题也现出来了,所以这个世界就是这样子。

最要紧的,各位都知道有一个伊朗王,这个伊朗王是世界最有钱的人。在每一个大的国家、小的国家,他都买一栋最漂亮的房子、别墅。那么钱也是最多,也做皇帝,可是现在人家把他的给推翻了。推翻了不要紧,虽然有这样多钱,但是到什么地方,什么地方也不欢迎他。有房子在那儿,也不能住;有钱在银行里存著,也拿不出来,你看这个苦不苦?到处流离失所,过著流亡的生活,那么多钱,一点用也没有了,派不上用场。不管到什么地方,人们都要刺杀他,伊朗又出了几十万钱要买回他的头。你们各位想一想,钱多了又有什么用呢?有财有势,有太多权力,一倒了,就什么权力也没有了,有钱也没有用了,不管存在那一个银行,人家也不给他,你说这可怜不可怜?既然这样子,你要那么多钱干什么?所以打这个不明白的妄想,就做一个糊涂人,醉生梦死,这是很可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