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盛德深藏若虚什么意思_君子盛德,深藏若虚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2 0
  1. 盛德的引证解释盛德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2. 老子见孔子的原文和翻译
  3.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深藏若虚的意思是:把宝贵的东***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

深藏若虚,汉语成语拼音:shēn cáng ruò xū,意思是把宝贵的东***起来,好像没有这东西一样;比喻人有真才实学,但不爱在人前卖弄。出自《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分词解释

君子盛德深藏若虚什么意思_君子盛德,深藏若虚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1、深(拼音:shē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在篆文中写作“?”。“深”的本义一般认为是水从水面到水底的距离很大。

2、藏(拼音:cáng、zàng)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战国文字。“藏”本义指隐匿,引申为储存。又读zàng,指收藏、储存东西特别是钱财宝物的地方。另外,佛教、道教的经典也叫藏。

3、若(拼音:ruò、rě)是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人举手顺理头发的样子,其本义应为“顺”。“若”字后世多***借为“像、如”义,由“如”义又可以引申为“及、达到”。

4、虚(拼音:xū)为汉语一级通用规范汉字(常用字)。此字最古形体为战国文字,但也见于《诗经》《易经》等战国前的著作。“虚”是形声字,古字形从丘,虍声;本义一般认为是大土山,引申指区域、地方,又指有人住过后荒废的地方。

盛德的引证解释盛德的引证解释是什么

关于老子对孔子说的话:

《史记》第六十三卷中,司马迁这样记录道: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若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老子见孔子的原文和翻译

盛德的引证解释是:⒈指四时之盛气。引《礼记·月令》:“_孟春之月_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孔颖达疏:“四时各有盛时,春则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故云盛德在木。”⒉指盛美之事。引《左传·僖公七年》:“夫诸侯之会,非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_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⒊品德高尚;高尚的品德。引《易·_辞上》:“日新之谓盛德。”《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唐岑参《故仆射裴公挽歌》之一:“盛德资邦杰,嘉_作世程。”《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后来我家岳选了典史,安庆的乡绅人家,因他老人家为人盛德,所以同他来往起来。”⒋敬称有高尚品德的人。引《左传·文公十八年》:“少_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_庸回,服谗_慝,以诬盛德。”杜预注:“盛德,贤人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后取殷浩为长史,始到,庾公欲遣王使下都,王自启求住,曰:‘下官希见盛德,渊源始至,犹贪与少日周旋。’”。

盛德的引证解释是:⒈指四时之盛气。引《礼记·月令》:“_孟春之月_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孔颖达疏:“四时各有盛时,春则为生,天之生育盛德在於木位,故云盛德在木。”⒉指盛美之事。引《左传·僖公七年》:“夫诸侯之会,非德刑礼义无国不记,记_之位,君盟替矣。作而不记,非盛德也。”⒊品德高尚;高尚的品德。引《易·_辞上》:“日新之谓盛德。”《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唐岑参《故仆射裴公挽歌》之一:“盛德资邦杰,嘉_作世程。”《儒林外史》第二七回:“后来我家岳选了典史,安庆的乡绅人家,因他老人家为人盛德,所以同他来往起来。”⒋敬称有高尚品德的人。引《左传·文公十八年》:“少_氏有不才子,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_庸回,服谗_慝,以诬盛德。”杜预注:“盛德,贤人也。”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企羡》:“后取殷浩为长史,始到,庾公欲遣王使下都,王自启求住,曰:‘下官希见盛德,渊源始至,犹贪与少日周旋。’”。结构是:盛(上下结构)德(左右结构)。注音是:ㄕㄥ_ㄉㄜ_。拼音是:shèngdé。

盛德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盛德shèngdé。(1)崇高的品德。(2)深厚的恩德。

二、网络解释

盛德盛以弘之祖父,盛讷之父,征讨洛南盗贼战死。《明史·卷二百四十三》:盛以弘,字子宽,潼关卫人。父讷,字敏叔。讷父德,世职指挥也,讨洛南盗战死。讷号泣请於当事,水浆不入口者数日,为发兵讨斩之。久之,举隆庆五年进士。由庶吉士累官吏部右侍郎。与尚书陈有年、左侍郎赵参鲁共厘铨政。母忧归,以笃孝闻。卒,赠礼部尚书。天启初,谥文定

关于盛德的近义词

大德

关于盛德的诗词

《送梁_·盛德宜时用》《绝句·盛德由来自邈绵》《九日·格天盛德素躬全》

关于盛德的诗句

少师盛德书生服盛德资邦杰盛德在木斗建东

关于盛德的成语

春秋鼎盛盛衰兴废盛筵难再日增月盛运旺时盛三伏盛夏党坚势盛心浮气盛久盛不衰盛名天下

关于盛德的词语

久盛不衰三伏盛夏运旺时盛丰功盛烈休明盛世党坚势盛盛德不泯盛衰兴废春秋鼎盛心浮气盛

关于盛德的造句

1、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毁信废忠,崇饰恶言,靖谮庸回,服谗搜匿,以诬盛德。

3、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4、周氏始自后稷,而公刘克笃前烈,太王肇基王迹,文王光昭前绪,武王克平殷乱,成王、周公化至太平,诵美盛德,踵武相继。

5、明堂必须为辟雍者何?《礼记盛德篇》云明堂者,明诸侯尊卑也。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盛德的详细信息

《史记》卷六十三 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原文: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老聃曰:子来乎?吾闻子,北方之贤者也,子亦得道乎?”孔子曰:“未得也。”老子曰:“子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度数,五年而未得也。”老子曰:“子又恶乎求之哉?”曰:“吾求之于阴阳,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然。使道而可献,则人莫不献之于其君;使道而可进,则人莫不进之于其亲;使道而可以告人,则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与人,则人莫不与其子孙。然而不可者,无佗也,中无主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由中出者,不受于外,圣人不出;由外入者,无主于中,圣人不隐。名,公器也,不可多取。仁义,先王之蘧庐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处,觏而多责。

“古之至人,***道于仁,托宿于义,以游逍遥之虚,食于苟简之田,立于不贷之圃。逍遥,无为也;苟简,易养也;不贷,无出也。古者谓是***真之游。

“以富为是者,不能让禄;以显为是者,不能让名;亲权者,不能与人柄。操之则栗,舍之则悲,而一无所鉴,以?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怨恩取与谏教生杀,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变无所湮者为能用之。故曰:“正者,正也。其心以为不然者,天门弗开矣。”

孔子见老聃而语仁义。老聃曰:“夫播穅眯目则天地四方易位矣;蚊虻噆肤,则通昔不寐矣。夫仁义憯然乃愤吾心,乱莫大焉。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风而动,总德而立矣,又奚杰然若负建鼓而求亡子者邪?夫鹄不日浴而白,乌不日黔而黑。黑白之朴,不足以为辩,名誉之观,不足以为广。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若相忘于江湖。”

孔子见老聃归,三日不谈。***问曰:“夫子见老聃,亦将何规哉?”孔子曰:“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予又何规老聃哉!”子贡曰:“然则人固有尸居而龙见,雷声而渊默,发动如天地者乎?赐亦可得而观乎?”遂以孔子声见老聃。

老聃方将倨堂而应,微曰:“予年运而往矣;子将何以戒我乎?”子贡曰:“夫三王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系声名一也。而先生独以为非圣人,如何哉?”

老聃曰:“小子少进!子何以谓不同?”对曰:“尧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汤用兵,文王顺纣而不敢逆,武王逆纣而不肯顺,故曰不同。”

老聃曰:“小子少进!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黄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亲死不哭而民不非也。尧之治天下,使民心亲,民有为其亲杀其杀而民不非也。舜之治天,使民心竞,民孕妇十月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谁,则人始有夭矣。禹之治天下,使民心变,人有心而兵有顺,杀盗非杀,人自为种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骇,儒墨皆起。其作始有伦,而今乎妇女,何言哉!余语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乱莫甚焉。三皇之知,上悖日月之明,下睽山川之精,中堕四时之施。其知憯于蛎虿之尾,鲜规之兽,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犹自以为圣人,不可耻乎,其***也?”子贡蹴蹴然立不安。

孔子谓老聃曰:“丘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自以为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论先王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无所钩用。甚矣夫!人之难说也,道之难明邪?”

老子曰:“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夫六经,先王之陈迹也,岂其所以迹哉!今子之所言,犹迹也。夫迹,履之所出,而迹岂履哉?夫白?之相视,眸子不运而风化;虫,雄鸣于上风,雌应于下风而风化;类自为雌雄,故风化。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壅。苟得于道,无自而不可;失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复见曰:“丘得之矣。乌鹊孺,鱼傅沫,细要者化,有弟而兄啼。久矣夫丘不与化为人!不与化为人,安能化人!”老子曰:“可。丘得之矣!”

扩展资料:

《史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之,若是而已。”’

《史记》所载基本上是可信的。这里的老子对孔子所说的“深藏若虚”、“容貌若愚”、“去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与《老子》书中的一一贯思想是一致的。

在先秦典籍中,道家学派的《庄子》、儒家学派的《礼记》和综合各家学派的《吕氏春秋》,都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这一史实。

《庄子》中提到老子的共有十六条。这十六条中有八条是记述孔子与老子之间的关系的。

在这八条中,《天地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至道”的问题;

《天道篇》记述了孔子与老子谈《诗》、《书》、《易》、《礼》以及“仁义”等问题;

《天运篇》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求道、仁义、古代典籍(六经)以及“三皇五帝治天下”等问题;

《田子方》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道”(宇宙论)问题;

《知北游》记述了老子跟孔子谈天地万物的自发性的问题。

《庄子》一书“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其寓言部分,“除完全架空的人物以外,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则从无紊乱”。这里所说的“对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行辈”,当属所谓“重言十七”吧!

并且,细查《庄子》书中关于历史人物相互关系的记载,如关于孔子与其***颜渊、子路、冉求,孔子与叶公子高,孔子与楚狂接与,惠子与庄子,公孙龙子与魏牟,管仲与齐桓公等等相互关系的记载,其中在时代上绝对可能与大概可能的问对或交往有七十九次之多,而在时代上绝对不可能者只有两次。这就是说,《庄子》书中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记载,并非凭空杜撰。

《吕氏春秋》一书,乃是汇合儒家、道家、农家、阴阳家、法家等各派的思想而成。

书中明确提到老子的有五处:《贵公篇》说老聃“至公”;《当染篇》说“孔子学于老聃”;《去尤篇》说老聃“立乎独,必不合乎俗”;《不二篇》说“老聃贵柔、孔子贵仁”;《重言篇》说“圣人听于无声,视于无形,……老聃是也”。

这些记述除了表明老子的思想和形象之外,还表明“老子与孔子同时,且为孔子的先生”这一事实,它在吕氏门下的那一批学者们那里“也是毫无疑问的”。

有关老、孔关系的另一个重要的典籍记载,见于儒家学派的《礼记》中的《曾子问》。

《曾子问》中有四则记载了孔子说到老子之事。其中三则是“吾闻诸老聃日”。另一则还说到“吾从老聃助葬于巷党”。在内容上,都是在某一非常情况下,孔子从老聃那里所得到的教示。

徐复观教授认为:《曾子问》中的故事“在内容上,与《庄子》及其他诸子中之传说,并不相同;这系传自儒家的自身,完全属于另一系统,但在孔老的关系上,却大体仍可互相印合,便可能承认此故事是真的。”

他还说:“《礼记》编定于汉朝,儒道两家的对立,已甚为明显。著《曾子问》中的四个故事,非传自先秦儒家之旧,则汉初儒家,又何肯将其杂入。以长他人的志气呢?”

先秦的三大不同学派都共同记载了孔子问礼于老子的事。此外,在排斥百家、独尊儒学的学术气氛下的汉儒作品,如《韩诗外传》也记载了“孔子学于老聃”,《孔子家语》也有“孔子问道于老子”的记载。所有这些古代典籍都证明,“孔子学于老聃”是不容怀疑的历史事实。

参考资料:

孔子见老子百度百科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志,是皆无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於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脩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於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馀岁,或言二百馀岁,以其脩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於段干。宗子注,注***,宫玄孙***,***仕於汉孝文帝。而***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闚,然其要本归於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訿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脩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於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於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

 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於是韩非疾治国不务脩明其法制,执势以御其臣下,富国强兵而以求人任贤,反举浮*之蠹而加之於功实之上。以为儒者用文乱法,而侠者以武犯禁。宽则宠名誉之人,急则用介胄之士。今者所养非所用,所用非所养。悲廉直不容於邪枉之臣,观往者得失之变,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馀万言。

 然韩非知说之难,为说难书甚具,终死於秦,不能自脱。说难曰:

 凡说之难,非吾知之有以说之难也;又非吾辩之难能明吾意之难也;又非吾敢横失能尽之难也。凡说之难,在知所说之心,可以吾说当之。

 所说出於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厚利,则见下节而遇卑贱,必弃远矣。所说出於厚利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见无心而远事情,必不收矣。所说实为厚利而显为名高者也,而说之以名高,则阳收其身而实疏之;若说之以厚利,则阴用其言而显弃其身。此之不可不知也。

 夫事以密成,语以泄败。未必其身泄之也,而语及其所匿之事,如是者身危。贵人有过端,而说者明言善议以推其恶者,则身危。周泽未渥也而语极知,说行而有功则德亡,说不行而有败则见疑,如是者身危。夫贵人得计而欲自以为功,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彼显有所出事,乃自以为也故,说者与知焉,则身危。强之以其所必不为,止之以其所不能已者,身危。故曰:与之论大人,则以为间己;与之论细人,则以为粥权。论其所爱,则以为借资;论其所憎,则以为尝己。径省其辞,则不知而屈之;泛滥博文,则多而久之。顺事陈意,则曰怯懦而不尽;虑事广肆,则曰草野而倨侮。此说之难,不可不知也。

 凡说之务,在知饰所说之所敬,而灭其所丑。彼自知其计,则毋以其失穷之;自勇其断,则毋以其敌怒之;自多其力,则毋以其难概之。规异事与同计,誉异人与同行者,则以饰之无伤也。有与同失者,则明饰其无失也。大忠无所拂悟,辞言无所击排,乃後申其辩知焉。此所以亲近不疑,知尽之难也。得旷日弥久,而周泽既渥,深计而不疑,交争而不罪,乃明计利害以致其功,直指是非以饰其身,以此相持,此说之成也。

 伊尹为庖,百里奚为虏,皆所由干其上也。故此二子者,皆圣人也,犹不能无役身而涉世如此其污也,则非能仕之所设也。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且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知其子而疑邻人之父。昔者郑武公欲伐胡,乃以其子妻之。因问群臣曰:?吾欲用兵,谁可伐者?关其思曰:?胡可伐。?乃戮关其思,曰:?胡,兄弟之国也,子言伐之,何也?胡君闻之,以郑为亲己而不备郑。郑人袭胡,取之。此二说者,其知皆当矣,然而甚者为戮,薄者见疑。非知之难也,处知则难矣。

 昔者弥子瑕见爱於卫君。卫国之法,窃驾君车者罪至刖。既而弥子之母病,人闻,往夜告之,弥子矫驾君车而出。君闻之而贤之曰:?孝哉,为母之故而犯刖罪!?与君游果园,弥子食桃而甘,不尽而奉君。君曰:?爱我哉,忘其口而念我!?及弥子色衰而爱弛,得罪於君。君曰:?是尝矫驾吾车,又尝食我以其馀桃。?故弥子之行未变於初也,前见贤而後获罪者,爱憎之至变也。故有爱於主,则知当而加亲;见憎於主,则罪当而加疏。故谏说之士不可不察爱憎之主而後说之矣。

 夫龙之为虫也,可扰狎而骑也。然其喉下有逆鳞径尺,人有婴之,则必***。人主亦有逆鳞,说之者能无婴人主之逆鳞,则几矣。

 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後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於後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於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於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於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