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的出处_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8-01 0
  1. "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是什么意思?
  2. 以史为鉴下一句
  3.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什么意思
  4.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的上一句是什么?
  5.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什么意思?
  6.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三句名句的作者是谁

用铜做镜子,可以整理好一个人的穿戴;用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史上的兴盛衰亡;用别人作自己的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每一天的得失.(唐太宗)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古为鉴可知兴替的出处_以古为鉴,可知兴替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

"人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是什么意思?

出自《旧唐书·魏徵传》: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是唐太宗对魏征的评价。

一个人用铜当镜子,可以照见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指人要能听进去他人的告诫,对于别人支出的缺点,要虚心接受并改正,这样才能不断的进步。

以史为鉴下一句

古代人使用铜镜,所以说用铜镜来照自己,可以知道自己衣冠是否穿戴整齐。

用古代的历史来教育后人,可以知道历代王朝的兴衰荣辱,从而更好的治理国家。

语出《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卷一一零·列传第二十二 魏徵》 :“以铜为鉴,可正衣寇;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徵逝,一鉴亡矣。”

唐太宗李世民喜听与善取各种献议,深谙“兼听则明,偏信则暗”之理。其直谏大臣魏徵曾上疏数十,直陈其过,劝太宗宜内自省,居安思危,察纳雅言,择善而从。后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是什么意思

“以史为鉴”下一句是“可以知兴替”,意思是以历史作为借鉴,可以了解国家兴亡更替的原因。出自《旧唐书·魏徵传》,是当年唐太宗对梁公说的,用以对魏征去世时表达的惋惜之情。

原文节选:

尝临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徵亡后,朕遣人至宅,就其书函得表一纸,始立表草,字皆难识,唯前有数行,稍可分辩,云:‘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乱。

唐太宗也因为能听取正确意见,所以在他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社会安定,唐朝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局面。魏征病死后,唐太宗痛哭失声,非常悲伤,下令为魏征立碑,亲自撰写碑文并亲笔书写。

“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的上一句是什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

出处:《旧唐书·魏徵传》李世民: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意思是说用铜左镜子(古代都用铜镜)可以找出人的衣服和帽子,指的是可以看到人的外部形象。

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意思是说用人的事情做借鉴可以知道凡事应该怎么做,得到什么,失去什么。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意思是说借鉴历史可以知道一个国家的兴亡。

扩展资料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说丞相魏征的话,魏征去世了,唐太宗哭得很伤心,他说:我有三面镜子(以前都是铜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可以把他的衣服、帽子戴好;

“以史为镜”,用历史来观照自己的施政,“可以知兴替”,怎么做才可以让朝代兴,怎么做会让朝代败,他可以从历史观照的到;

“以人为镜”,用到一个贤良的大臣来劝诫他,“可以明得失”,可以了解到他所有的政策的得跟失,进而去修正。

唐太宗说他有这三面镜子,魏征死了,也就坏了一面。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是什么意思?

唐太宗的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意思是:把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的得失。

原文:(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 ,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稿,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朕思之,恐不免斯过。公卿侍臣可书之于笏(hù),知而必谏也。”

 译文:唐太宗叹息说:“把铜作为镜子,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把历史作为镜子,可以知道历朝以来,存亡兴替;把人作为镜子,可以知道自己本身的得失,我曾经保持这三面镜子,来防止自己的过错。如今魏征已经死了,我丢失了一面镜啊。我最近派人到他家,寻得一本文稿,才写了一半,那些可以认识的是‘天下的事情有好有坏。任用好人那么国家就安定,任用坏人那么国家就衰败。爱憎之间,应该仔细谨慎。如喜爱而能了解缺点,憎恶而能了解长处,去除邪恶不迟疑,任用贤能不猜疑,可以兴盛了。”那本书的大致内容就像这样。我总是思考这件事,唯恐免不了犯错。公卿侍臣,可以书写在笏(hù)板上,知道可以进谏的一定要进谏。”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这三句名句的作者是谁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端正衣帽;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之因;将人比作一面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得失。

一、出处:

《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六卷》

二、原文(节选):

上思征不已,谓侍臣曰:“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三、译文(节选):

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对身边的大臣说:“用铜做成镜子,可以用来端正衣帽;将历史作为镜子,可以观察到历朝的兴衰更替之因;将人比作一面镜子,可以知道自己行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绝好的镜子。”

四、注释:

思:思念

正:端正

兴替:兴衰更替之因

扩展资料:

句子赏析:

魏徵逝死,太宗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叹曰:“以铜为镜,可使穿戴之时,端庄齐整;以史为镜,可知历朝以来,存亡兴替;‘以人为镜’,可观人之举措,以明本身得失,吾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徵已死,吾亡一镜矣。”

“以人为镜”乃指以人为借鉴。即将其成败得失,引以为鉴,以免重蹈覆辙。中国古代数千年来治替、无往不复,其丰富的治理教训和吏治经验,放诸当下尽管有精华有糟粕,但也为加强干部修养提供了传统文化。

这句话是唐太宗李世民所说,出自《旧唐书·魏徵传》,原句为:

太宗谓梁公曰:"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尝宝此三镜,用防己过。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白话译文

太宗对梁公说:“用铜当作镜子,可以使衣帽穿戴得端正;用历史当作镜子,可以知道国家兴亡的原因;用人当作镜子,可以发现自己的对错。我把这三种镜子当作宝贝,用来防止自己犯错。现在魏徵去世了,我就少了一面好镜子啊。”

扩展资料:

魏徵以直言敢谏而闻名,据《贞观政要》记载统计,魏徵向李世民面陈谏议有五十次,呈送给李世民的奏疏十一件,一生的谏诤多达“数十余万言”。其次数之多,言辞之激切,态度之坚定,都是其他大臣所难以伦比的。

魏徵(北周大象二年(580年)-唐贞观十七年(643年2月11日)),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现晋州市) 。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官至光禄大夫,封郑国公,谥号“文贞”。 葬礼从简。同年二月,李世民命阎立本画二十四功臣像置入凌烟阁,魏徵位列第三。

著有《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其中最著名,并流传下来的谏文表——《谏太宗十思疏》。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以铜为镜百度百科-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