鼎足三分的主人公是谁-鼎足三分形容谁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9-06 0
  1. 名著简介 两个! 快!!!
  2. 诗词鉴赏读不懂
  3. 成语断头将军的主人公指谁 断头将军有什么历史典故
  4. 诗歌中有几种修饰?

偃旗息鼓

刘备派黄忠率兵袭击曹操的粮草大军,被曹操包围,赵云前去解围,被曹操追杀。赵云兵少势弱,他敞开营门,偃旗息鼓,只身站在营门口,曹操怕中计就撤退,被赵云的士兵伏击,赵云趁机追击,把曹军打得大败。

茅庐

鼎足三分的主人公是谁-鼎足三分形容谁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望梅止渴

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两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士兵竟晕倒在路边。

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远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到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髀肉复生 后患无穷 如鱼得水 初出茅庐 虎踞龙盘 集思广益 鞠躬尽瘁 望梅止渴 一身是胆 顾曲周郎 巢毁卵破 坚壁清野 老牛舐犊 势如破竹 车载斗量 兵贵神速 出言不逊 大器晚成 乐不思蜀 三顾茅庐 单骑救主 舌战群儒 过关斩将 火烧连营 七擒七纵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老生常谈 赤膊上阵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败走麦城 水淹七军 借刀 辕门射戟 得陇望蜀

以安社稷,一举两得。」

一臂之力

三国演义第二十回:「愿助兄一臂之力,共诛国贼。」

一亲芳泽

曹植洛神赋:「芳泽无加,铅华无御。」

七步成诗

世说新语文学:「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三顾茅庐

诸葛亮前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下笔成章

三国志魏志文帝纪:「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

不出所料

1、如饮醇醪(周瑜):形容一个人气量广阔,起源于正史上周瑜对程普的谅解,形容周瑜心胸宽广。

2、髀肉复生(刘备):形容长期清闲,事业毫无成就。

3、后患无穷(刘备):指给将来留下的祸患无穷无尽

4、如鱼得水(刘备与诸葛亮):比喻得到了与自己十分投合的人或对自己非常合适的环境

5、三顾茅庐(刘备与诸葛亮):形容求才若渴,后用来比喻多次专诚拜访。

6、初出茅庐(诸葛亮):形容刚出来做事,缺乏实际经验,比较幼稚。

7、虎踞龙盘(诸葛亮):形容南京地势的雄伟。

8、集思广益(诸葛亮):指集中众人的意见,扩大工作的效果。

9、鞠躬尽瘁(诸葛亮):形容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死了方休。

10、空城计(诸葛亮):指一种作战方法。

11、望梅止渴(曹操):比喻以空想安慰自己。

12、捉刀(曹操和手下的名将崔琰):指代人写文章。

13、才占八斗(曹植):形容学问高,文好。

14、七步之才(曹植):形容才学高超,文思敏捷。

15、超群绝伦(关羽):形容高出众人之上,没有人能与其相比。

16、一身是胆(赵云):形容胆量极大。

17、顾曲周郎(吴国都督周瑜):指精通音乐戏曲的人

18、巢毁卵破(孔融的两个儿子):比喻国家或集体遭到不幸,其人民或成员当然不能幸免。

19、坚壁清野(曹操的谋士荀彧)指饿死、困死敌人的一种作战方法。

20、如嚼鸡肋(杨修)比喻很乏味。

21、老牛舐犊(杨修的父亲杨彪):比喻父母爱抚子女。

22、势如破竹(杜预):比喻军队一路连打胜仗,形势好比用刀劈竹竿一样的顺利。

23、车载斗量(吴国的中大夫赵咨):形容数量很多并不稀罕。

24、断头将军(巴郡太守严颜):形容壮士英勇不屈,宁死不降。

25、吴下阿蒙(吴国名将吕蒙):形容没有学识的粗人。

26、想当然(孔融):形容没有事实根据的主观臆断。

27、兵贵神速(魏国谋士郭嘉):指用兵贵在神奇而快速。

28、出言不逊(张郃):形容说话不客气,没有礼貌。

29、大器晚成(崔琰):形容卓越的人才需要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才能成器。

30、负重致远(人称“凤雏”的庞统,陆绩,顾邵):背着沉重的东西送到远方。

31、乐不思蜀(刘禅):比喻乐而忘本。

32、得陇望蜀(曹操)指甘肃一带;蜀:指四川一带。已经取得陇右,还想攻取西蜀。比喻贪得无厌。

名著简介 两个! 快!!!

 因为有了刘备三顾茅庐的真诚,才有了后面三国鼎立之势。下面是我为大家准备的三顾茅庐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谁

 三顾茅庐的主人公是刘备

 三顾茅庐:形容求贤若渴的成语。也用来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

刘备的简介: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谥号昭烈皇帝,史家又称为先主。根据《三国志?先主传》,刘备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他为人谦和、礼贤下士,宽以待人,志向远大,知人善用,素以仁德为世人称赞,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公元221年3月15日(农历二月初五)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年号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占有今四川、云南大部、贵州全部,陕西汉中和甘肃白龙江一部分。公元223年病逝于白帝城。终年63岁,谥号昭烈帝,庙号烈祖,葬惠陵。

三顾茅庐的典故:

 建安末年,黄巾军起义,天下大乱。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坐据朝廷,占尽天时;孙权父兄业承,拥兵东吴,占有地利;只有刘备寄人篱下,虽胸怀大志却一事无成。他听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德才兼备,于是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樊市,一说为今河南南阳城西)卧龙岗,希望诸葛亮能出山辅佐他成就一番大事。

 可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能失望而归。不久,刘备再次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来到卧龙岗,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就莽撞,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无奈,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以及希望能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又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3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兄长两次亲自前去拜谒,礼节已经很重了,恐怕这个人也就是徒有虚名,不用去了。?张飞则说:?像他这样的村夫,不用兄长去了,我去就行,他要是不来,就拿绳子把他绑来。?刘备顿时呵斥道:?你难道没听说过周文王拜见姜子牙的故事吗?连文王都能如此敬贤,你这样太无礼了!这次你不要去了,我和云长一起去。?

 张飞自知错了:?既然两位哥哥都去,小弟我又怎么能落后?于是刘备三人第三次拜访诸葛亮,谁知这回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丝毫不敢惊动,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攀谈起来。就在这小小的草庐之中,诸葛亮畅谈天下形势,提出?鼎足三分?的计策,令刘备大为倾倒。而诸葛亮也为刘备的诚意所打动,同意出山辅佐他。

 这就是著名的?三顾茅庐?,在《三国演义》中被描绘得惟妙惟肖,刘备礼贤下士,真心诚意的精神令人深感敬佩。诸葛亮的人生也从此有了转机,跟随明君成就了一番事业。但是这段家喻户晓的历史却一直备受争议,各类史书的记载出现了不同的地方,焦点就集中在究竟是刘备礼贤下士?三顾茅庐?,还是诸葛亮遍访明君?毛遂自荐?呢?

 关于?三顾茅庐?的最初记述是在蜀汉建兴五年(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师北伐前所写的《出师表》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 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刘备当时正是求贤若渴,所以?三顾茅庐?应该是合情合理的。唐代大诗人李白曾写诗道:?当其南阳时,陇亩躬自耕。鱼水三顾合,风云四海生。?杜甫的诗也写过?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佳句。

 但是史书《魏略》和《春秋》对此的记载却大相径庭。在它们的叙述中,这段君臣相遇的故事是从诸葛亮的?毛遂自荐?开始的。

 建安十二年,曹操已经基本统一了北方地区,荆州成为众矢之的,而荆州牧刘表又缺乏应对之策。当时刘备正屯兵樊城,为了使荆州免受战火的蹂躏,诸葛亮决定亲赴樊城去求见刘备。刘备当时正在会客,他不认识诸葛亮,见诸葛亮非常年轻,所以没有留意,也就当做一般的士人来接待。

 过了一会儿,别的客人都走了,只有诸葛亮还留在那里。刘备一向有喜欢编旄的嗜好,刚好有客人送来一牦牛尾,他就编织起来。这时诸葛亮说,我以为将军必定胸怀大志,可没想到只是结旄而已。刘备解释道,不过借此解忧。诸葛亮问,你认为刘镇南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比不上。诸葛亮又问,那将军您自己比得上曹操吗?刘备说那也比不上。

 诸葛亮说,刘镇南比不上曹操,将军您也比不上曹操,难道你们就坐在荆州等死吗?就等着人家来宰割吗?刘备说,那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呢?于是诸葛亮开始向他分析荆州的形势以及刘备应该取的对策,刘备大为动容,觉得眼前的年轻人是难得的人才,从此待以上宾之礼。

三顾茅庐的启示:

 诚实是开启心灵之门的钥匙,只要我们以心换心,就会消除误会,增进友谊。不管在我们的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不管前面的道路多么泥泞,任务多么艰巨,只要我们有毅力、有目标,最终一定会成功。

诗词鉴赏读不懂

德伯家的苔丝

拖马斯·哈代

长篇《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家和诗人托马斯·哈代(1840-1928)的代表作,哈代青年时代曾当过建筑师,以后成为职业作家,大半生住在乡下,他的都是乡村题材,总题名为《威塞克斯》,威塞克斯是他的家乡的古名,他的也大多以此为背景的。

这篇描写了一个被侮辱的乡村姑娘苔丝的悲惨遭遇,苔丝是一个想凭自己的双手劳动谋生、追求个人起码幸福权利的淳朴姑娘,可是,社会的强权势力连这样的弱女子也没能放过,最终酿成了她的悲剧。强烈的反宗教、反封建道德、反资产阶级法律的倾向,在当时尽管遭到了英国上流社会的反对,但却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一发表,很快就被译成多种文字,这部还多次搬上荧屏,给哈代带来了世界声誉。

在群山环抱的美丽而幽静的布蕾谷居住着德北一家,他们家境十分贫寒,老德北是一个乡下小贩,做着一点小买卖,全家9口人仅靠一匹老马耕种点土地来勉强维持生活。五月未的一个傍晚,在通往马勒村的路上,牧师崇干告诉德北一个没用的消息,他考证出德北原是当地古老的武士世家德伯氏的嫡系子孙。德北生性懒惰,又好喝酒,一得知自己出身名门,这天晚上他又喝得酩酊大醉。

由于父亲喝醉不能去送货,德北17岁的女儿苔丝勇敢地承担了替父亲赶集卖蜂窝的担子。谁知在赶集路上,她赶的马车与邮车相撞,老马被撞死,全家的生活来源没了着落。

苔丝为此感到痛苦和羞愧,为了帮助家庭摆脱生活困境,她听从了母亲的安排,去纯瑞脊一个有钱的德伯老太太那里认亲。德伯先生是英国北方的一个商人。他发财后,一心想在英国南方安家立业,做个乡绅。因此,他从博物馆里挑了“德伯”这个古老姓氏,冒充世族乡绅。这些情形,苔丝和她的父母一点也不知道。

德伯太太是个性格怪僻的瞎眼老太婆。她的儿子亚雷有20多岁,是个花花公子。他一看见美丽的苔丝,便打下了占有她的主意。他要苔丝去他家养鸡场养鸡。苔丝在纯瑞脊养鸡,完全受亚雷的驱使。她充满疑惧,处处拒绝他的段勤,却无法回避他。

9月里一个星期六的晚上,苔丝和她的同伴赶完集后返回村子。一群喝醉洒的女人肆意辱骂苔丝,苔丝又羞又恼,一心想赶快离开这群人,远远跟着的亚雷骑马上前,要苔丝上马离开,她不加思索地跨上了亚雷的马。他俩骑着马跑了一阵,亚雷早把马引向了远离纯瑞脊的岔道。

半夜1点钟,待苔丝发现时,他们已经来到英国很古老的一片树林围场。树林里昏暗多雾,根本辨不清方向和道路,苔丝十分恐惧,她想独自走回去,但这是办不到的。苔丝坐在一堆树叶上,亚雷去辨路。等他摸黑回来时,他绊着了一样东西。这模糊的灰白色正是穿着白色衣服躺在干树叶上的苔丝。亚雷伏身下去,他的脸触到她的脸。她正睡得很沉,睫毛上的眼泪还没干呢。昏暗和寂静笼罩了周围……

苔丝又气又恨,一个月后,挎着一个沉重的篮子,毅然离开了纯瑞,顺着山路往家走。苔丝回家后,把这件可怕的事情告诉了母亲,母亲惟一不安的只是亚雷不打算娶她,苔丝欲哭无泪,很快村里传开了有关苔丝的消息,并遭到了村里人的讥笑和背后议论,她躲在家里不敢出门。更糟糕的是,苔丝发现自己的身体发生了可怕的变化,不久,一个小生命来到了她的身边,但没过多久,孩子也死去了。

现在,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前面是一条漫长而崎岖的路,得自己一个人去跋涉,没有人同情,更没人帮助。想到这儿,她十分抑郁,恨不得面前出现一座坟墓,自己一头钻进里面去。她常常问自己,女人的贞洁真是一次失去了就永远失去了吗?一切有机体都有恢复原状的能力,为什么单单处女的贞洁就不能呢?她决定离开这个知道她的过去,使她感到窒息的家乡,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去开始她的新生活。

又一个春天来临了,苔丝又第二次离开家,到塔布篱牛奶厂当了一名挤奶的女工。这里风景如画,苔丝的心情十分愉悦,在这里,她认识了一个年轻人安玑·克莱。克莱是一个低教派牧师的儿子,他不愿继承父业做牧师而想务农当场主。他在牛奶厂学习挤奶技术,发现不爱言语的苔丝有许多与别的乡下姑娘不同的地方,并很快钟情于她,他觉得苔丝是一位美丽而天真无邪的少女,认定只有她是最完美的,于是就去注意她,接近她。

他们不断地相会,而且每天总是在那朦胧的晨光、那紫罗兰或在粉红色的黎明时刻。因为挤奶必须很早起床,而起得最早的差不多总是他们两个。他们来到室外,空旷的草原上一片幽渺迷茫,晓光和雾气混合不分,使他们深深地生出一种遗世孤立的感觉,好像他们就是亚当和夏娃。

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他俩逐渐产生了恋情,而且渐渐地像火一样炽热。克莱对苔丝的爱情改变了他对生活的设想,他要放弃家里为他安排的门当户对的婚姻,娶苔丝这个内心充满诗意的大自然的女儿为妻。苔丝虽然心里十分爱克莱,可是过去失身的耻辱压得她透不过气来,内心十分痛苦。她几番想把过去的事告诉克莱,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苔丝背上了沉重的十字架,她觉得如不把自己的过去告诉克莱,对他来说就是一种欺骗。因此,在临近结婚的前几天,她鼓起勇气用写信的方式向克莱说明往事。她把信塞进克莱门里,听凭他的定夺。谁知这封信塞进了地毯下,克莱没有看见。结婚那天,苔丝从地毯下发现了信,失望地毁掉了它,决定在当天晚上告诉丈夫。

新婚的夜晚,他们来到租借的新房,那是苔丝祖宗的一座邸宅。在苔丝还没告诉克莱自己过去的事情前,克莱先说出了他的一段往事。他曾在伦敦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女人过了48小时的放荡生活。克莱刚说他有罪恶要向苔丝坦白时,苔丝立刻就原谅了他。她听了克莱的讲述后,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喜悦,觉得自己犯下的罪过并不比丈夫的大。

但万万没有想到,在苔丝说出了自己的遭遇时,克莱却不原谅她。他翻脸无情,讥讽苔丝是没落贵族的后裔,乡下女人,不懂什么叫体面。任凭苔丝怎样哀求,他都无动于衷。克莱本有先进的思想和善良的心地,是近25年以来这个时代里出现的典型人物,虽然他极力想以独立的见解判断事物,但是一旦事出非常时,他还是成见习俗的奴隶。他遗弃了苔丝,独自一人上巴西去了。

苔丝陷入了孤独之中,她默默地忍受、等待,希望有一天能和克莱重修旧好,她为了保全克莱的名誉,回娘家后不愿对父母说出丈夫出走的事,对外也隐瞒自己是克莱太太的身份。她把克莱留给她的生活费都补贴了家里,自己生活无着,四处流浪打短工。

冬天,苔丝独自一人走在通往高原农场的路上。她穿着一件女工服,半个脸用一张手帕包裹着,眉毛已被拔掉。过路人见了她的长相,都禁不住吓一跳。苔丝满眼含泪地对自已说:“从此以后,我要永远往丑里打扮,因为克莱不在我跟前,没有人保护我,我只爱他一个人,我愿意别的男人都看不起我”,她到棱窟槐干活,受尽白眼和欺凌,被东家派到地里干男人的粗重活。她在风驰电掣般的打麦机前不停地供麦捆,累得喘不过气来,但她忍耐着,等待克莱的消息,希望有一天能重归于好。

一年后的12月30日,苔丝听到一个教徒在讲道,那教徒竟是欺凌她的亚雷·德伯。4年前亚雷还是满口的秽言秽语,如今却满口仁义道德,这种伪善面目使苔丝感到恶心。亚雷见了苔丝后,把他的讲道、教义统统抛开,又跑到农场对苔丝纠缠不休。苔丝愤怒地用皮手套打他的耳光。但亚雷并不甘休,他凶狠地威胁道:“你记住了,我的夫人,你从前没有逃出我的手心,这回还是逃不出我的手心。你只要做太太,就得做我的太太!”

苔丝受不了沉重的体力活和亚雷无休止的纠缠与威胁这双重的压迫,给克莱写了封情辞恳切的长信,哀求他来救她脱离苦海。与此同时,和苔丝一起做工的女友也给克莱写了一封信,希望他赶快回来保护自己的妻子。

远在巴西的克莱吃了不少苦头,害了一场热病,务农的理想破灭了。他也开始追悔过去,并认识到自己对苔丝的行为不公正,太残忍。苔丝的处贞虽然过去被玷污了,但她的品德却是高尚的。克莱认识了自己的过错,于是他从巴西返回英国寻找自己的妻子,决心与她重归旧好,但当他在一所海滨公寓找到苔丝时已经太晚了。

原来苔丝在父亲去世后,等不到克莱的回信,为了解脱母亲和5个弟妹无处安身、无经济来源的困境,又和亚雷同居了,克莱看到这种情况,黯然离开了。

克莱的归来使苔丝万分痛苦,她觉得自己的一生都被亚雷毁了。在绝望中,她用餐刀杀死了亚雷,追上离去的克莱。两人避开大路,躲避追捕,在荒野的一所空房子里度过了他们婚后最幸福的几天。后来他们来到石柱林立的异教神坛。疲乏的苔丝躺在祭坛上,对克莱说,希望他能在自己死后娶妹妹丽莎为妻。

追捕他们的警察没过几天就发现了他们,苔丝看到这些陌生人,并不惊慌,因为这是她预料中的事情。她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土,平静地对那些人说:“我停当了,走吧。”天亮了,苔丝被警察押送着,安详地走上了刑场,克莱遵照苔丝的嘱托,带着苔丝的妹妹,开始了新的生活。

简爱

《简·爱》1847是一部自传成分很浓的,虽然书中的故事是虚构的,但是女主人公以及其他许多人物的生活、环境,甚至许多生活细节,都是取自作者及其周围人的真实经验。作者夏洛蒂·勃朗特1816年生于英国北部的一个牧师家庭。母亲早逝,八岁的夏洛蒂被送进一所寄宿学校。在那里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她的两个姐姐因染上肺病而先后死去。于是夏洛蒂和妹妹艾米利回到家乡,在荒凉的约克郡山区度过了童年。15岁时她进了伍勒**办的学校读书,几年后又在这个学校当教师。后来她曾作家庭教师,但因不能忍受贵妇人、阔**对家庭教师的歧视和刻薄,放弃了家庭教师的谋生之路。她曾打算自办学校,为此她在姨母的资助下与艾米利一起去意大利进修法语和德语。然而由于没有人来就读,学校没能办成。但是她在意大利学习的经历激发了她表现自我的强烈愿望,促使她投身于文学创作的道路。

《简·爱》写于1846年,是夏洛蒂的第二部。她借一个出身寒微的年轻女子奋斗的经历,抒发了自己胸中的积愫,深深打动了当时的读者。于1847年秋以柯勒·贝尔的笔名发表,随即在次年又相继两次再版。这位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由此进入英国著名家的行列。

《简·爱》的独特之处不仅在于的真实性和强烈的感染力,还在于塑造了一个不屈于世俗压力,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女性形象。中简·爱对罗切斯特的爱情故事,生动地展现了的那火一样的热情和赤诚的心灵,强烈地透露出她的爱情观。她蔑视权贵的骄横,嘲笑他们的愚蠢,显示出自强自立的人格和美好的理想。她大胆地爱自己所爱,然而当她发现自己所爱之人还有妻子的时候,又毅然离开她所留恋的人和地方。表达出的思想,即妇女不甘于社会指定她们的地位而要求在工作上以至婚姻上独立平等的思想,在当时不同凡响,对英国文坛也是一大震动。的虚构结尾,描写简爱获得一笔遗产,回到孤独无助的罗切斯特身边。这一情节虽然值得推敲,但是它显露出作者的理想—女性在经济、社会地位以及家庭中的独立平等以及对爱情的忠贞不移。

在写作风格上,夏洛蒂也独树一帜。她文笔简洁而传神,质朴而生动,加之第一人称的叙述语言,使得贴近读者,贴近现实。同时,又体现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传统的特点,显示出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诗人的气质。作者在叙述中自然地使用了梦境、幻觉、预感和象征、隐喻等手法,使的“自然”境界扑朔朦胧,情节扣人心弦。

在当今文坛中,有人批评缺乏对社会现实更理智而深刻的分析。在对疯女人的描写中,过多地追求“哥特式”的神秘气氛而减弱了表现现实的真实性。在对牧师圣约翰的描写上,美化他献身基督教的传道事业,而掩盖了殖民主义者文化侵略的性质。中所表现的这些局限性的成因很复杂,有的是受作者本人的阅历所限她只活了39岁,有的是因作品本身形式的特点而定,而有的则是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所至。总之,一百多年来,《简·爱》的影响不衰,作家、评论家对它的热情不成。它至今仍然是广大读者喜爱的书。

成语断头将军的主人公指谁 断头将军有什么历史典故

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

说明:

本专题复习教案由三个子教案组成,每个教案一课时:专题总领课教案;如何把握诗歌的形象;怎样品味诗歌的语言和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一、古典诗歌鉴赏专题总领课教案

教学目标:

A、明确考纲要求,明辨复习重点;

B、构建古典诗歌相关知识网络,以培植和强化学生的鉴赏基础;

C、总结高考试题规律,预测2003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走向,提出有针对性的备考方略

教学重点:构建古典诗歌鉴赏以及相关知识网络和体系

教学难点:总结规律、预测走向;

教学方法:以感性材料为基础,以理性升华为支点,在大量材料的支撑下,议、评、联、结;

前置诊补:

问题:历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有何特点?

近十年来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大盘点

1994年是元稹的《菊花》;

1995年是李清照的《如梦令》;

1996年是一首咏史言志的元曲;

19年是以比较阅读形式出现的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

1998年是贾岛的《题李凝幽居》;

1999年是考查的是杜甫的《漫成一首》;

2000年高考题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

2001年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

2002年高考考查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明确:盘点一、历年的古典诗歌高考试题均选自唐宋诗词,具有经典、规范的特点;考查的形式主要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且由客观题向主观题转化;

盘点二、历年的高考试题均是近体诗,且大多数是短小精悍的绝句,没有一年选古体诗或其他形式的诗歌;

盘点三、选材应力避两点:1、家喻户晓的作品不选,以免给猜题押题者提供机会;2、艰涩冷僻者也不予考虑;

盘点四、鉴赏的诗歌均选自课外。故阅读相当数量的课外古典诗歌是做好鉴赏题目的前提。

教学过程:

一、明确考纲要求:(板书)

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

2、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二、构建知识网络

〔一〕设问:鉴赏常用知识有那些,如何对考纲进行细化和诠释?

板书:术语、细化、诠释

点拨:

1、文学作品的形象对来说是“人物形象”,对散文和诗歌来说就是意境,对戏剧来说就是戏剧人物所反映的戏剧冲突。其中,对叙事诗歌来说,“人”“事”就是形象;对于抒情诗来说,形象就是抒情主人公,对于写景状物的诗歌来说,诗歌中的“景”“物”就是诗歌的形象。

2、文学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归纳: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有三个层面的内容:

⑴、修辞方法(板书):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⑵、表现手法:(板书):

表达方式(板书):

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

文艺表现方法(板书):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

⑶、篇章结构(板书):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3、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的内容:

板书:思想内容

1 书写个人际遇、遣怀即兴的内容(板书)。

主要的表达程式和用语有以下:

咏物言志、即事感怀抒怀、羁旅客心、伤春惜春、自伤迟暮、游子思归的乡愁、闺怨树奇、爱情诗;

⑵、抒写国家兴衰和百姓疾苦(板书)

边塞征战、怀古咏史抒怀、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作

**作者的观点态度也包括两个层面内容:

①态度:同情、褒赞、激赏;贬斥、厌恶、冷漠

②倾向性:人民性、封建性、民主性、专制性

历史性:唯物史观、唯心史观

提示:这个过程及其重要,它起着为整个鉴赏过程定向的作用。否则,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会有老虎吃天,无从下手的感觉。

如,下面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其一),读后回答问题

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A、诗题为《秋词》,那么,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景象?作用是什么?

B、诗歌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析。

C、本诗在构思和立意以及表现手法上有何不同?

从这首诗的设题中,我们可以看出它分别考查了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态度等考点,题肢设计严密、科学,有较好的检测功能。而明确了考点的具体内容对于正确地解答诗歌鉴赏题目具有强烈的定向和定位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对于考点的阐释的重要性。

[附:简析]这首宫怨诗,运用深婉含蓄的笔触,用以景托情的手法,写一个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中,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前三句写景,后一句写人。写景起渲染色彩、烘托气氛的作用。全诗没有一个怨字,但诗中处处有怨情。

〔二〕、对高考题目的分类及命题趋向的分析、

问题设计:高考试题的分类如何?

明确:综观十余年的高考试题,按照诗歌表现的内容,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1、咏物诗。(板书)1994年高考题元稹的《菊花》;2000年春季高考试题虞世南的《蝉》。透过两首诗我们可以从宏观上把握咏物诗的特点,掌握品读此类诗歌的规律、方法;以便举一反三,更好地指导高三语文复习备考工作。请看作品:

《菊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蝉》 虞世南

垂诿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问题:⑴、两首诗分别写了“菊花”“蝉”两种事物,那么作者的用意就是描情摹态吗?

点拨:两首诗虽然冠以“菊花”“蝉”,但醉翁之意不在酒,言在此而意在彼。是“别有兴寄”,另有寄托。如《菊花》借菊花的高洁的品质来表现诗人自己的高贵无暇的品行的。《蝉》中,虞世南藉“居高饮露”的蝉来表现自己那种“不良史之辞”,不借“东风之力”,而是凭借自己的“垂诿饮清露”的超凡脱俗的形象来向世人表明:立身高洁的人,不需要外界的凭借,自能声名远播的隐然自得之情。

⑵、在两首诗里,作者的形象是如何显露出来的?

点评:在诗歌里作者貌似超脱,游离于诗歌的形象“菊花”“蝉”之外,其实,在“此花开尽更无花”里;在“居高声自远”的蝉声中,我们完全可以品评出作者那种“自况、自喻、自比”的清高的节操来。

同样,1994年和2000年高考题在设置选项时,也紧扣了“咏物”的体式,从形象和技巧方面命题。

归纳:咏物诗有两大特点:

①是借物寄托、借物抒怀。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秋士迟暮的感受。

②是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我们在复习时,对同类的诗歌,如果能从“咏物”的特征入手,那将会事半功倍。

2、咏史诗(板书)。

请看杜牧的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阁江犹唱《后庭花》。

1996年全国高考试题 《水龙吟》

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

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

问题:请就这两首诗,谈一下咏史诗的特点?

明确:咏史诗有以下几个特点:(板书:特点)

⑴、借古伤今、借古讽今;

⑵、诗歌有着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⑶、诗歌里面的“人、事、景、物”,只是作者抒发感慨、寄寓自己对历史的思索的“传媒”和宣泄物而已。所以,咏史诗里面的景物或者其他的人和事和现实中的人和事有一定的距离,都是“有我之景”,是用来传达作者的某种理念和情感的。

下面我们结合这两首诗,来分析一下。

点评:从字面上看,写的就是“夜泊秦淮”,而且,表面上,作者似乎把批评的矛头直指不知“亡国恨”的“商女”,但这其实是曲笔。因为商女唱什么,是由达官贵族决定的。所以,“犹唱”二字将历史、现实和想象未来纳入读者的视野,既有辛辣的讽刺、深沉的哀痛、无限的感慨,更有隐忧国事的清醒。这样,读者通过对诗作的品读,可以对晚唐的政治腐败有切实的感受。同样,1996年的《水龙吟》的考查,也是通过干扰项的设置,体现了作者对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的感慨和思索。可见,咏史诗的检测的重点也是落在“借古”而“讽今”和“伤今”上。

3、即兴即景抒怀之作(板书)。

点拨:我们首先来看一下这类诗歌在高考中出现的频率:

1995年李清照《如梦令》抒写了深闺女子暮春伤感的愁绪;19年高考题考查的是刘禹锡的《望洞庭》和雍陶的《题君山》是用的比较鉴赏的形式写出了洞庭湖和君山的山光湖色之美;1998年高考题目是贾岛《题李凝幽居》是通过描写李凝幽居的环境来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1999年杜甫的《漫成一首》检测了考生对诗歌所描绘的江上月夜那安谧、和平的意境的领悟能力;2000年是北宋诗人赵师秀的《约客》,是通过考察考生对经典的细节“闲敲棋子落灯花”的赏析进而检测考生体悟含蓄蕴藉的诗风的素养;2001年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胄》考查的是临别之景和送别之情;2002年是用主观试题考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由此可见,这类诗歌在高考试题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

设问:高考试题中的即兴即景诗歌有什么特点?

明确: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考查的大多是唐宋时期的著名流派的著名作家,如李白、杜甫、贾岛、韦应物、刘禹锡等等,且鉴赏的四个选肢是从语言、形象、技巧、主旨等方面进行的全方位的考测,作家作品不重复考;二是选材的原则是不避俚俗,《如梦令》考的是少女伤春的闺怨,《望洞庭》《题君山》以及杜甫的《漫成一首》都是湖光山色和江月清风的山川之美,比较庄重的是《春夜洛城闻笛》《赋得暮雨送李胄》和《题李凝幽居》分别是写客子之思和送别之情以及隐居不仕。至于《约客》更是写尽了生活的闲居细节。但在高三复习备考中,大多数师生倾情关注的爱国的“壮词”,却一直“千呼万唤未现身”。这同样给我们今年的高三备考工作以有益的启示。在2003年的复习备考中,我们仍需要趋冷避热。

三、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考查形式及预测

问题:

(一)、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目的检测形式主要有几种?:

归纳与明确:近十年高考古典诗歌的考查方式主要有三种:

1、对古典诗歌的词句含义的正误的评判;19年和1998年的试题就是对诗词文句的翻译能力和诗句的理解能力的考量。

2、以第三者的身份对命题者的审美判断进行选择,因为,高考试题的选肢,不是考生的审美体验和情感验证,而只是作为冷眼旁观的“裁判者”来进行正误选择。除2002年,其余几乎都是这种方式。

3、以主观题目的方式考查考生的古典诗歌的审美判断水平和能力。2002、2003年高考形式。

(二)、对于2004年高考古典诗歌鉴赏题的形式的预测:

设问:今年的高考古典诗歌鉴赏试题将会以何种方式出现?

明确:

1、试题将不会像新诗鉴赏一样再来一次“回归”,2002年以前客观题目的形式的考查将不大可能出现。

2、2004年古典诗歌鉴赏试题有可能以下面两种方式出现:

A、2002年以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作品的思想内容为主要目的的检测形式;

B、2004年高考也可能以一种新的形式,即写赏析小论文的形式。

题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写一段100左右的文字,描写闺妇的心理活动。

闺怨 沈如筠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注:“伏波”,指后汉将军马援,他南征交趾,有功,封侯。唐诗中多用“伏波营”指代征人所在军营。

明确:夜晚,皓月当空。独守空房的她想象借雁足给丈夫递一封深情的书信;可是,断鸿过尽,传书无人,此情此景更增添了无限的愁绪。这愁绪搅得难以成眠,因此,想借梦境与亲人团聚也不可能了。她揽衣起身徘徊窗前,痴痴地想:多么希望自己能像月光一样,洒泻到“伏波营”中的亲人身上。《诗歌鉴赏与阅读扫描》延边大学出版社。

四、复习古典诗歌专题要注意的问题和复习建议:

问题:古典诗歌专题复习应注意那几个问题?

明确:1、注重诗歌感性材料的积累。

将教学大纲规定的诗词部分背诵篇目共30篇,逐一落实;对新编教材中的诗歌要加以分类。做到熟读成诵;将唐诗宋词中的重要流派的代表人物的代表作。

2、在知人论世上下工夫。为此,必须强化文学常识的复习。尽管文学常识没有列入考试的范围,但文学常识基础不牢,“知人论世”就无从谈起。

3、 要熟知唐宋两代代表作家的个人风格:杜甫的沉郁顿挫、李白的清新飘逸、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杜牧的清健俊爽等等。

4、要明确做鉴赏题目的一般步骤和程序。1、整体感知,辨清类别;2、品评语言,炼字炼句; 3、体会意境、体察形象;4、突出技巧,明辨特色。5、注重条件,如诗题、作者、时间、地点、小注等隐含条件和显性条件。

5、要在已知的鉴赏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联想和想象,通过对比、调换、再造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文学鉴赏的自觉意识。平时的每一次训练,都应以培植这种意识为着眼点。

五、课堂反馈:

阅读下面王维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

⑴、两首诗的意境有什么相同之处?

⑵、请分别说出两首诗在表达技巧方面的特点?、

⑶、在两首诗中分别找出你认为写得最传神的词或句子。

明确:

⑴、两首诗都以“空山”为背景,写出了清幽静美的意境。是一幅色彩冲淡的山水画,具有鲜明的画面感。

⑵、《鹿柴》在表达上的特点是“反衬”,以“人语”反衬其静,用“返景”反衬其幽暗。《山居秋暝》则是运用烘托手法并兼用比兴。

⑶、;略,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六、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设问:⑴、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⑵、简要评析一下本诗的表现手法?

2、阅读下面两首诗歌,解答问题:

春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⑴两首都写到了“春眠”,请指出其不同?

《春晓》:

《田园乐》:

⑵、在《春晓》中,诗人留下了很大的空白,请解释。

3、结合注释,阅读下面这首诗,谈谈你对这首诗的意境的理解。

听张立本女吟 高适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

答:

4、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回答文后问题

初冬夜饮 杜牧

淮阳多病偶, 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 明年谁此凭栏杆?

注:淮阳,指西汉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多次被流放。

⑴、本首诗的主旨是什么?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来?

⑵、请选择你认为在炼字炼句方面堪称典范的例子,予以点评。

⑶、请简析“明年谁此凭栏杆”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和作用。

附:参考答案:

1、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戍边战士的赞扬和战士杀敌报国的决心。

⑵、手法是反衬和用典。用典,就是指用“折柳”一典。所谓反衬,在本诗中有两处

①用环境的荒凉来反衬战士的杀敌报国的英勇精神。

②用战士的思乡之情来反衬战士的戍边为国的情操。

2、⑴、《春晓》从“春眠不觉晓”写起,其实人早已醒了,所以有“处处闻啼鸟”的愉快和“花落知多少”的悬念,其意境可以用“春意闹”的“闹”字来表现。《田园乐》最后才写到春眠,花落莺啼反衬山客的居处和心境越加宁静,其意境主要在“静”上。

3、答:这首诗创造了一种清幽雅静的意境。暗蓝色的天幕上一抡秋月高悬,凉爽的闲庭中女诗人依阶低吟。清泠的吟诗声和玉钗敲竹的节拍飘荡在夜空。冰冷如霜的月光勾勒出一个高冠广袖的少女的身影。

⑵、阵阵春色透露了无边春色,把读者引向大自然。

4、⑴、本诗刻画了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抒发了诗人思念故园的情思、怀才不遇的愤懑和壮志难酬的隐痛。诗题中的“饮”字,诗歌中的“淮阳多病”“客袖侵霜”“明年谁此”等词语,均可表现这一点。

⑵、、“侵霜”一词,“霜”字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作者孤寒心境的作用。“侵霜”更增流离之苦,饱含辛酸。

⑶、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诗歌中有几种修饰?

成语断头将军的意思是比喻坚决抵抗,宁死不屈的将领。那么,你知道成语断头将军的主人公是谁吗?断头将军有什么历史典故?请跟我一起来看看吧。 > 成语断头将军的主人公是严颜。严颜,东汉末年武将,初为刘璋部下,担任巴郡太守。建安十九年,刘备进攻江州,严颜战败被俘,张飞对严颜说:“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严颜回答说:“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降将军也!” 成语断头将军的出处 > 《三国志·蜀书·张飞传》:“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 > 成语断头将军的典故 > 东汉末年,刘备取得荆州以后,担心曹操进犯,就听从诸葛亮与庞统的建议,东联孙权,北抗曹操,形成了鼎足三分的局势。可是刘备在湖北荆州一带,难于发展,也不易坚守,于是又接受诸葛亮、庞统等的建议,进军西川,企图在形势险要、物产丰富的西川,立下蜀国巩固的基业。当时据守西川的刘璋,本是刘备的同宗兄弟,但是为了称王图霸,刘备也就顾不得这些了。 > 刘备和副军师庞统率军取西川,不料庞统半途阵亡,军师诸葛亮只好命关羽统兵守荆州,自己亲征西川。先拨一万人马,教张飞率领,取大路向西进发。所到之处,未遇任何抵抗,十分顺利。随即来到巴郡江州地界。这巴郡管辖川东一带,郡治就在江州(今四川江北县)。巴郡太守严颜,是一位老将,他据守城池,不挂降旗。张飞派人去叫严颜快快归顺,严颜不理。 > 严颜自知敌不过张飞,因此不同他死拼,命军士紧闭城门,严加守护,企图拖延时日,让张飞军粮用尽,自已退去。张飞性急,几次三番引兵挑战,严颜只是坚守不出。张飞见硬攻无效,便想了一个计策,在一天晚上,设法把严颜赚出城来,这才把他擒住,张飞部队也就进入城中。 > 张飞高坐厅堂,叫把严颜推过来。严颜不肯跪下。张飞大声叱道:“我大军到此,你为何不早早投降?”严颜全无惧色,昂首回叱:“我们只有断头将军,没有投降将军!”张飞大怒,喝令左右:“推下去砍了!”严颜脸色不变,说道:“砍头就砍头,何怒!”张飞是个爽宜好义的勇将,见严颜如此坚强不屈,十分钦佩。当即向他赔罪,以礼相待。 > 这段故事,见《三国志·蜀志·张飞传》。对于英勇不屈、宁死不降的壮士,后来就常用“断头将军”作比。 >

在诗歌鉴赏中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1、 比喻 用另一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之处的事物作比方的一种修辞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比喻的作用为可以化未知为已知;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易懂;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形象。 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此诗运用比喻使画面更形象生动,更易于彰显诗歌的主题。 再如:刘禹锡《望洞庭》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2、比拟 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运用比拟,能寓情于物,表达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可以使叙述生动形象,加强文章的艺术感染力;可以把无形的抽象的事物描写得有声有色,可见可闻。 如:唐朝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首诗一反前人写法,不以杨柳的细柔形象来形容美人身材苗条,而是用拟人的手法,让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出现,栩栩如生地刻画出杨柳的婀娜多姿。 韩愈的《晚春》:“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诗人用拟人手法描绘了一幅生机无限的晚春图。“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斗”,彼此还有“才思”高下之分;百花吐艳争芳,似乎要将春留住;连本来乏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也不甘寂寞,来凑热闹,因风起舞,化作雪飞。 3、隐语(谐音)、双关 在有些诗歌尤其是民歌中,作者为了表达出一种委婉含蓄的情感,往往用隐语、双关的修辞手法。 如:唐朝李白的《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曰,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这是一首较为著名的描写男女情长的诗,写出了在秦地的思妇内心的独白。诗人语义双关,用抒自然之春天,理喻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又以“丝”(思)、“枝”(知)谐音,连接异地男女之间的思念情怀。 唐朝的刘禹锡《竹枝词》:“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曰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这一首诗歌中“晴”与“情”同音,是双关隐语。这是作者用民歌体写的恋歌,从前两句诗意看,大概女方在杨柳飘拂、波平浪静的江边行船,听到岸上爱恋她的青年在对她唱歌言情,但情传的含蓄,“倒是无晴胜有情”。 4、借代 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借代可用部分代表全体,具体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借代的运用使表达收到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也可以使语言简练、含蓄。 如:杜牧的《赤壁》:“折戟沉砂铁未消,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文中的“东风”指的是赤壁“火攻”的事;“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大乔是东吴之主孙权之兄孙策的妻子,小乔是东吴主帅周瑜的妻子,此二人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家的命运。文中的“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5、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有更突出事物的某个特征,或揭示事物的本质,给听读者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表达说写者强烈的感情,用以讽刺或歌颂,感染听读者的作用。 如: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在这首诗歌中作者愁生白发,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 6、对偶 用结构相同、字数相同的一对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从形式看,语言简练,整齐对称;从内容看,意义集中含蓄。 如:杜甫的《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从篇法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是,从这里感受到诗人韶华易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7、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构成。其作用使内容集中,增强气势;条理清晰,阐发透彻;结构整齐,节奏鲜明。在诗歌中就表现为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就用纯名词性的组合,构成典型环境。 8、设问 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如:元朝阿鲁威作的小令“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一分江东。”就以设问开篇,点明题旨,领起下面分层次地叙述三国人物的英雄业绩。 再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带动全篇。 9、反问 是无疑而问,但答案就在问句中,即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的意思,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有强化语气、强化情感、引人思考以求共鸣的作用。 如:王安石《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弟子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 就在末两句使用反问句式,语气冷峻,强调了历史之必然。 10、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 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诗人给我们展示了两幅画面:一幅是越王大败吴国,凯旋而归,战士们个个脱下战袍,换上了“锦衣”,向国人炫耀他们的战功,宫女们个个打扮得花儿一般,在宫殿里恣情欢乐;另一幅则是“只今惟有鹧鸪飞”——现在只有几只鹧鸪在王城故址上飞来飞去,昔曰的胜利、热闹早已烟消云散。诗篇将昔曰的繁盛和今曰的凄凉,通过具体的景物作了鲜明的对比,抒发了盛衰无常之感。对比手法的运用突出了主题,发人深思。 再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 11、互文 互文也叫“互言”、“互见”、“互文见义”等,它的特点是上下文互相呼应、互相补充,它的修辞作用是言简意赅,语意含蓄,节省文字而又扩大了诗文的容量。 它在古代分为以下几种: 单句互文,就是指在同一句子中前后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交错渗透、相互补充。如:白居易的《琵琶行》“主人下马客在船”,实际是说:“主人下马在船,客人下马在船”。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从字面理解,这句诗是“秦时明月照耀汉时关塞”之意。实际上,应该理解为 “秦汉时的明月和秦汉时的关口”。 对句互文,就是指下句含有上句已经出现的词,上句含有下句将要出现的词,对句与出句的意义相互补充。依据上下两句的关系,对句互文又可分为近义式和反义式。近义式对句互文如:“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木兰诗》)。这两句诗应译为“向着窗户,对着镜子、梳理云一样的秀发,把黄花帖在脸上。”反义式对句互文如:“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从字面上看,前后两句对举,但在意义上两句都话外有音,而且是正反结合。即“花径不曾缘客扫,今始为君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不曾缘客开。”此种互文句用词更为简约而含义更为丰富。 隔句互文,就是是指两句互文之间,有其它句子相隔的互文句式。例如:“十曰休,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王勃《滕王阁序》)。这里的“十曰休”和“千里逢迎”是隔句,“胜友如云”和“高朋满座”是互文。“胜友”“高朋”“如云”“满座”相互交错,补充说明。应解释为:胜友如云,胜友满座;高朋满座,高朋如云。 12、通感 把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手法。这种修辞手法不仅表现为具体事物之间相互比拟时的感觉挪用,还表现为将抽象事物具象化时的心灵沟通。 如: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这一首诗歌中的“凤吹声如隔彩霞”就说笙曲似从天降,极言其超凡入神。作者将听觉感受转化为视觉印象,给读者的感觉更生动具体,间接烘托出笙乐的明丽新鲜。 林逋的《山园小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诗歌就传神地描绘了黄昏月光下山园小池边的梅花的神态意象:山园清澈的池水映照出梅枝的疏秀清瘦,黄昏的朦胧月色烘托出梅香的清幽淡远。在“暗香浮动月黄昏”中作者用视觉“暗”写嗅觉“香”、突出梅香的特点,鲜明又微妙地表现出梅花的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闲静的气质风韵。 13、衬托 为了突出主要事物,先描写与之有关的事物,作为陪衬烘托的修辞方法叫做衬托。这种修辞方法按主要事物和衬托事物之间所呈现出来的关系不同,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利用事物的近似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正衬;利用事物的对立条件来衬托另一事物,称反衬。 如:王籍的《入若耶溪》中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是以动衬静的反衬,写出了山林无比的幽静。苏舜钦的《夏意》:“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曰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以黄莺婉转的啼鸣反衬深院正午时的寂静、清幽。 14、反复 为了突出某个意思,强调某种感情,特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的修辞手法。运用反复可以使诗歌一唱三叹,回环婉转,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如: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曰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通过“争渡,争渡”的反复,表现了主人公快速划桨的急切神态,写出了少女们的热情活泼,无拘无束,顽皮好胜的天然情态。 15、顶真 “顶真”也叫“顶针”、“联珠”,就是用前文的结尾(一个词或一个句子)做下文的起头,使语句互相衔接,紧凑流畅,生动活泼。 如:《汉宫秋》第三折[梅花酒]“呀!俺向着这迥野悲凉,草已添黄,兔早迎霜。犬褪得毛苍,人搠起缨枪,马负着行装,车运着糇粮,打猎起围场。他他他,伤心辞汉主;我我我,携手上河梁。他部从入穷荒,我銮舆返咸阳。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绕回廊,近椒房;近椒房,月昏黄;月昏黄,夜生凉;夜生凉,泣寒螀;泣寒螀,绿纱窗;绿纱窗,不思量!”中的“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不仅让此曲具有回环跌宕的韵律美,表现了汉元帝离恨未已、相思又继、千结百转的愁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