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以赦过宥罪,君子以议狱缓死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3 0
  1. 为什么宋朝保留了特赦制度
  2. 党锢列传翻译
  3. 《晋书》卷七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蹇者难也。物不可终难,故受之以解;

 ‍蹇就是灾难的意思,万物可以终久的灾难,所以接着是解卦

摆脱羁jī绊?桎梏解除

君子以赦过宥罪,君子以议狱缓死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40、解卦

 雷水解

 《解》(下坎上震)第四十

雷震雨施利西南,其来复吉早向前;

刚柔遇合无灾祸,田猎三狐得金还。

路途露富遭贼算,远离小人挚友全;

心怀诚信施德教,城墙射鹰内外安。

 原文?解:利西南,无所往,其来复,吉。有攸往,夙,吉。

 译文解卦象征释解险难之意,其利在于能施于西南众庶之地,使群情得以舒缓。患难初解,无难可往,则以安静为吉。俟来复而安居以修治其内。若出现危难,则应有所作为,并宜及早前去,迅速纾解为吉。

 《解》内卦为“坎”为‘险’,外卦为“震”为‘起动’?震出险所以卦名称为《解》。

 解,即缓解、解除、疏解之意。《解》卦上震下坎,有雷雨大作,阴阳二气由郁结转为解除之象。君子应当效法此象,赦免过失,宽大罪犯,以缓和矛盾。初六当危难解除之时,卑而处下,上有正应,故无咎;九二当危难初解之后,禀阳刚而上应六五之君,似身肩重任之大臣持中而行,故得吉利;六三阴柔失正,下乘凌于九二,上攀附于九四,居非其位,不可长久;九四失位不正而比于三,难得初六之应,若能解除六三之妨碍,初六之朋必来相应;六五居尊履中,以柔应刚,如虚怀若谷、舒解危难之君子,故吉;上六处解之极,舒解悖逆,警惕来者,故无不利。

 ‍卦辞开宗明义,直接点明处解之道:要刚柔相济,非必须或紧急状况可应之以柔无为而待,必须或紧急状况又要应之以刚,解决越早越迅速越彻底越吉祥。不同状况不同对待,一是解蹇本身就是损失,不必须就不用解;二是解蹇会造成环境影响,一些小蹇可自行解除,不必小题大做浪费人力物力,至察失智很可能造成其他不良后果。但严重状况又必须果断处之,等造成重大损失,一切就晚了。那究竟该怎样判断状况本身呢?这才是问题关键。卦辞另有***,《解》‍卦之初济蹇之末,参与其中还有一定危险,被最后一颗***打死最不值得,蹇济之后又要赶早加入,否则什么好处也捞不到了,这样做固然世故却不失理性。

 原文?《彖》曰:解,险以动,动而免乎险,解。解“西南”,往得众也。“其来复,吉”,乃得中也。“有攸往,夙,吉”,往有功也。天地解而雷雨作,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解之时,大矣哉。

 译文?《彖辞》说:解的内卦为坎,坎为险;外卦为震,震为动;遇险而动,积极行动方可摆脱危险,这就是解卦所昭示的意义。卦辞说“利于西南行”,因为西南方为坤方,坤为众,西南之行必得众人之助。卦辞说“返归亦吉利”,因为此行合符正道。卦辞说“有确定的目标,则宜及早行,早行吉利”,因为所往必有功利。解的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坎,坎为雨,因而解的卦象是天地开启而雷雨并作。雷雨并作,则百果草木出土发芽。天地开启,化育万物,其作用是伟大的。

 原文?《象》曰: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yòu罪。

 译文?《象辞》说:本卦上卦为震,震为雷;下卦为坎,坎为雨,雷雨并作,化育万物,是解卦的卦象。君子观此卦象,从而赦免过失,宽宥罪人。

 ‍《解卦》告诉我们,为人处世务必宽以待人,以柔致治,以中庸、正直的方式,张弛结合的手段,来聚拢人心,开拓方兴未艾的事业。尤其当别人有过错的时候,我们应该懂得宽则得众的道理,得饶人处且饶人,给对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争得面红耳赤,谁都不肯占下风,甚至大打出手,酿成非常严重的后果。事后静下心来想想,当时若能忍让三分,自会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从此风平浪静,相安无事。事实上,有理的人越是谦让容忍,就越能显示出他富有修养,别人也就越是钦佩他。

 美国前总统林肯幼年时曾经在一家杂货店打工。有一次,一位顾客的钱被另一位顾客拿走,这位顾客与林肯争执起来。杂货店的老板为此开除了林肯,老板说:“我必须开除你,因为你让顾客对我们店的服务不满意,我们将因此失去许多生意,我们应该学会宽恕顾客的错误,顾客就是我们的上帝。”

许多年后,林肯当上了总统。做了总统后的林肯说:“我应该感谢杂货店的老板,是他让我明白了宽恕是多么的重要。”

我国汉朝时有一位叫刘宽的人,为人宽厚仁慈。他在南阳当太守时,手下的官吏、老百姓做错了事,他只是让差役用蒲鞭责打,以表示羞辱,此举深得人心。

刘宽的夫人为了试探他是否像人们所说的那样仁厚,便让婢女在他和属下集体办公的时候端出肉汤,装作不小心的样子把肉汤泼在他的身上。要是一般的官员,即便不把婢女责打一顿,至少也要训斥一番。而刘宽不但没发脾气,反而问她:“肉羹有没有烫着你的手?”由此可见刘宽为人宽容,度量确实超乎常人。

还有一次,有人认错了他驾车的牛,非说为刘宽驾车的牛是他

家的。这事要是换了一般人,即使不将那人拿到官府去问罪,也要揍他一顿不可,可刘宽二话没说,叫车夫把牛解下来给那人,自己步行回家。结果,那人找到自己的牛,便把那头牛还给刘宽,并向他赔礼道歉,而刘宽非但没有责备那人,反而好言安慰了他一番。刘宽凡事有理让三分的度量感化了人心,也赢得了人心。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都难免会犯一些错误,因此每个人都有需要别人宽恕的时候。然而,人们看待自己的过失往往不如看待他人的那样严重。大概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犯错的原因非常清楚,而对于造成他人过错的原因却不太了解,只能主观臆断,因此对于自己的过错就比较容易原谅,而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别人的过错上。即使有时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过失,也总觉得是可以原谅的。可见,无论我们的错误有多大,我们总是能够宽恕自己。然而,评判他人的时候,情况就会大不相同,我们总是用另外一种眼光百般挑剔。如果发现有人撒谎,我们会暴跳如雷地谴责对方的不诚实,可是谁又敢说自己从来都没说过一次谎呢?

有些人一旦自己得了“理”,便不肯饶人,为了面子,也为了某种利益,非逼对方承认自己的错误不可。然而“得理不饶人”虽然让你暂时吹起胜利的号角,但同时也埋下了争斗的***。因为“战败”的一方会伺机向你“讨”还。

 其实,有些时候给他人留台阶,也是在为自己留后路。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因为个性、爱好、脾气以及价值观念的差异而发生矛盾或冲突。有位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航行中有一条规律可循,操纵灵敏的船应该给不太灵敏的船让路。”为人处世也应该遵循这条规律,做一个善解人意的人,才会受到他人的欢迎。相反,那些事事吹毛求疵,没完没了批评说教的人,是不会得到别人拥戴的。

因此可以说,谦让宽容是一种修养、一种德行、一种气度,更是一种处世的学问。

雷雨大作,大地经过洗刷,事物就会清楚地呈现,过去看不清楚的问题,无意中产生的困难,都会随之解决。君子由此领悟,在新的局面下,不必纠结于过去的问题,要赦免过错,宽待罪过,以利于社会的发展进步。

从大象辞来看,解卦上震下坎,组合起来就是雷雨之象。《易经》中的《象曰》之辞有这么一个基本规律,先是就卦象本身而言,接着向自然现象引申,然后再向社会人事当中引申。有些卦主要谈如何处理社会人事关系,有些卦则侧重谈个人的心性修养。解卦的大象辞,谈的就是如何处理社会人事关系。“君子以赦过宥罪”,君子指的是大权在握的为政君子。古代讲究到了一定的时期就要大赦天下,在需要的时候,身居上位的领导们就应该“赦过宥罪”,就像是春天到了,万物也都该生长了,对那些做了错事的人,已经收拾了他们一番,已经通过牢狱把他们关了一段时间、藏了一段时间,只要不是犯了十恶不赦的罪行,就应该给他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以宽厚之德赦免他们的罪过。

为什么宋朝保留了特赦制度

1.易经中有那些名句

周易中经典的名句有: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乾·象》2.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而无咎矣。

《乾·文言》3.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

《乾·文言》4.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相》5.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坤·文言》6.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敬义立而德不孤。《坤·文言》7.蒙以养正,圣功也。

《蒙·彖》8.君子以果行育德。《蒙·象》9.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

《否·象》10.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

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谦·彖》11.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

《谦·象》12.不事王侯,高尚其事《蛊·上九》13.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大畜·象》14.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大过·象》15.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家人·象》16.君子以反身修德。

《蹇·象》17.见险而能止,智矣哉。《蹇·彖》18.君子以惩忿窒欲。

《损·象》19.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益·象》20.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升·象》21.困而不失其所亨,其唯君子乎!《困·彖》22.君子以恐惧修省。《震·象》23.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艮·彖》24.君子以思不出其位。《艮·象》25.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而况于人乎?况于鬼神乎?《丰·彖》26.君子以思患而豫防之。

《既济·象》27.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系辞上》28.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百姓日用而不知; 故君子之道鲜矣!《系辞上》29.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

《系辞上》30.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非天下之致神,其孰能与於此。

《系辞上》31.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系辞上》32.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化而裁之谓之变;推而行之谓之通;举而错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

《系辞上》33. 圣人以通天下之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系辞上》34.天地之大德曰生,圣人之大宝曰位。

《系辞下》35. 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 仰则观象於天,俯则观法於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於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36. 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系辞下》37.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小人以小善为无益而弗为,以恶小为无伤而弗去也,故恶积而不可掩,最大而不可解。

《系辞下》38.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39. 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数往者顺,知来者逆。

《易经·说卦传》40. 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 日以烜之;艮以止之,兑以说之;乾以君之,坤以藏之。《易经·说卦传》。

2.求关于《周易》的诗词

你好、我来为你解答:

君有奇才我不贫。 -(清)郑板桥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 。 -(唐)王勃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唐)白居易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唐)高适

天下快意之事莫若友,快友之事莫若谈。-(清)蒲松龄

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春秋)孟子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

-(战国)庄子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 -(西晋)付玄

人生贵相知,何用金与钱。 -(唐)李白

朋友交,言而有信。-(春秋)子夏

布衣之交不可忘。 -(唐)李延寿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 。 -(宋)欧阳修

人生乐在相知心 。 -(宋)王安石

冤家宜解不宜结,各自回头看后头。 -(明)冯梦龙

于患难风豪杰。 -(清)魏禧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 -(清)曹雪芹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宋)顾夏

钟子期死,伯牙终身不复鼓琴。 -《汉书》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已。 -鲍溶

大丈夫处世处,当交四海英雄。 -《三国志.蜀书.刘巴传》

君子上交不诌,下交不渎。 -《周易》

若知四海皆兄弟,何处相逢非故人。 -陈刚中

朋友,以义合者。 -(宋)朱熹

衣不如新, 人不如故。 -《汉乐府》

同心而共济,始终如一 。 -(宋)欧阳修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 -《史记》

未言心相醉,不再接杯酒。 -(晋)陶渊明

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 -(唐)杜甫

交心不交面,从此重相忆。 -(唐)白居易

人生结交在终始,莫为升沉中路分。 -(唐)贺兰进明

今日乐相乐,别后莫相忘。 -(三国)曹植

相识满天下,知心能几人。 -(明)冯梦龙

少年乐相知,衰暮思 故友。 -(唐)韩愈

一贵一贱交情见。 -(唐)骆宾王

相知在急难,独好亦何益。 -(唐)李白

投之以木瓜,抱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诗经

人生所贵在知已,四海相逢骨肉亲。 -《雁门集》

合意友来情不厌,知心人至话投机。 -(明)冯梦龙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易.系辞上》

婴其呜矣,求其友声 。 -《诗经.小雅》

乐莫乐兮新相知。 -(战国)屈原

刎颈之交。 -《汉书.诸葛丰传》

知音世所稀。 -(唐)孟浩然

朋友切切思思。 -《论语.子路》

礼尚往来。 -《礼记.曲礼》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论语.颜渊》

以财交者,财尽则交绝;以色交者,华落而爱渝。 -《战国策》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 -《淮南子》

以权利合者,权力尽而交疏。 -《史记》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元曲选.争报恩》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 -(唐)张九龄

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 -(唐)王维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唐)李白

3.易经金典句

自强不息(《周易·彖传、乾》) 九五之尊(《周易·乾卦》) 群龙无首(《周易·乾用九》) 虎视眈眈(《周易·颐·**》) 云行雨施(《周易·乾、文言》) 反目成仇(《周易·小畜》) 谦谦君子(《周易·象传·谦》) 日月合璧(《周易参同契》) 立竿见影(《周易参同契》) 正大光明(《周易·离卦》) 物极必反(《否·泰卦义》) 殊途同归(《周易·系辞下》) 否极泰来(《周易·否、泰卦》) 三阳开泰(《周易·泰卦》) 革故鼎新(《周易·杂卦传》) 文过饰非(《周易·贲卦》) 防微杜渐(《周易·坤卦》) 天地玄黄(《周易·坤卦》) 结绳而治(《周易·系辞传》) 乐天知命(《周易·系辞上》) 洗心革面(《周易·系辞上》) 风雷激荡(《周易·益卦》) 止所当止(《周易·艮卦》) 乱极必治(《周易·蛊卦》) 不速之客(《周易·需卦》) 井冽寒泉(《周易·井卦》) 还有一些不常见的成语:原始返终。

4.易经具有诗意的句子有哪些

胡秉言鸿濛混沌兮,孕***,无极始出兮,太极来。

初生两仪兮,列四象,衍生八卦兮,智慧开。始祖伏羲,长坐方坛、听八风之气,观草长莺飞,审雷霆雨雪,察四季消长,度鹰翔鱼跃,悟八卦之魂,生八卦之理。

开阴阳之道,正姻缘、和人伦秩序。“涂光休气兆北阈,赤文绿字焕东周”。

人奉之为神,尊八卦祖师。开华夏之文明,蕴奥妙神奇矣。

西伯姬昌兮,演文王八卦。推论解读兮,八八六十四。

叠加成象,鉴析准确。乾坤立道列南北,造化天地成万物。

雷声震震曰善教,巽逐阴风曰进退。坎险陷陷心惮虑,离丽附和柔顺心。

艮止审慎动静适,兑喜悦悦善照临。下古孔子兮,精修十翼。

察言、观变,制器、卜占。取义象位之说,阐阴阳之对立。

成系统之世界观,释宇宙万物和人类社会之变化。强宇宙变化之生生不息,说“天地之大德”,提“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之精论,。

后人“物极必反”之思想,调“居安思危”之忧患。倡“顺乎天而应乎人”,张自强不息,变革以成伟业。

以“保合太和”之最高理想目标,承“和谐”之思想。立“易与天地准”。

拓模糊解释现实之精确,确立易卦包罗万象之精髓,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阴阳互应,刚柔相济,厚德载物,唯有周易。易道深矣。

“求千太万后之果,明千思万绪之象”,经上下几千年,收无数仁人志士之鉴析,成群经之首而不愧。古哉周易,新哉周易,东方文化之核心。

天开新宇兮,浩正气,地现阡陌兮,展心懿。古为今用取精华,阴阳二进举世奇。

揭示二元之规律,珍惜瑰宝悟易理。智慧若清泉,绵远若流长,用之不完,汲之不尽。

“鸳鸯绣罢从君看,不把金针度与人”,玉匣存来枕边放,怎舍一时离己身。

5.赞美易经的句子

D1一部《易经》,千古迷宫。《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杰作,是中华民族文化之魂。《易经》是一部由符号到文字著成的中国第一部古经,是一部哲学著作和科学典籍。数千年来,它对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被后世尊为“群经之首”和“中国文化之源”。中华易学源远流长,伏羲时有《河图》,夏有《连山》,商有《归藏》,周有《易经》。《易经》因是周代之易, 故又称“周易”,被孔子定为五经之首。

D2“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不读《周易》,很难走向如此境界,更不可能走向神秘的崇山峻岭,走向奇异诡秘的未知领域。《周易》是中国文人最高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语境。不读《周易》,就远离了最高的哲学、思想和文化语境,远离了最高的智慧。

D3《周易》告诉我们的人生应该是:无咎,所谓“无咎”就是讲我们的人生没有什么危险顺顺利利地从生到死就好,现代社会上我们的价值观一般都是追求大成大就,这些价值观有一定的积极性,但人生只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是在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不管人生的过程是怎样它最终的结果都是零,只要能保证人生的这个过程的中间不会夭折就是福。这是最根本的点,我认为这种思想比追求大成大就更高明一些。

D4周易》是中国古代哲学思维、文化思维和灵智思维的多维载体,是“经典中的经典,哲学中的哲学,学问中的学问”。后世“诸子百家”以及一切传统文化思想,无不源于《周易》这座思想、哲学、文化和智慧的“珠穆朗玛峰”。读《周易》可以“上知天文,下晓地理,中通人事”,可望进入“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的大境界,从而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疑。故,孔子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离)。”?

6.易经中有那些名句

《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象辞上传?乾卦》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周易?象辞上传?乾卦》

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

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系辞上》)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周易?系辞下》)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易经?乾》)

7.易经具有诗意的句子有哪些

大象传64句皆可作为名句: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3.云雷,屯。

君子以经纶。4.山下出泉,蒙。

君子以果行育德。5.云上于天,需。

君子以饮食宴乐。 6.天与水违行,讼。

君子以作事谋始。7.地中有水,师。

君子以容民畜众。8.地上有水,比。

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9.风行天上,小畜。

君子以懿文德10.上天下泽.子以辨上下,定民志. 11.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12.天地不交,否。

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13.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辨物.14.火在天上,大有,君子以遏恶扬善,顺天休命.15.地中有山,谦。

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16.雷出地奋,豫。

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以配祖考.17.泽中有雷,随。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18.山下有风,蛊。君子以振民育德。

19.泽上有地,临。君子以教思无穷,容保民无疆。

20.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观民、设教。

21.雷电,噬嗑。先王以明罚敕法。

22.山下有火,贲。君子以明庶政,无敢折狱。

23.山附于地,剥。上以厚下安宅。

24.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

25.天下雷行物与,无妄。先王以茂,对时育万物。

26.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27.山下有雷,颐。君子以慎言语,节食。

28.泽灭木,大过。君子以独立不惧,遁世无闷。

29.水洊至,习坎。君子以常德行,习教事。

30.明两作,离。大人以继明照于四方。

31.山上有泽,咸。君子以虚受人。

32.雷风,恒。君子以立不易方。

33.天下有山,遁。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

34.雷在天上,大壮。君子以非礼弗履。

35. 明出地上,晋。君子以自昭明德。

36.明入地中,明夷。君子以莅众用晦而明。

37.风自火出,家人。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

38.上火下泽,睽。君子以同而异。

39.山上有水,蹇。君子以反身修德。

40.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41.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

42.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43.泽上于天,夬。君子以施禄及下,居德则忌。

44.天下有风,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45.泽上于地,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46.地中升木,升。君子以顺德,积小以高大。

47.泽无水,困。君子以致命遂志。

48.木上有水,井。君子以劳民劝相。

49.泽中有火,革。君子以治历明时。

50.木上有火,鼎。君子以正位凝命。

51.洊雷,震。君子以恐惧修省。

52.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53.山上有木,渐。君子以居贤德善俗。

54.泽中有雷,归妹。君子以永终知敝。

55.雷电皆至,丰。君子以折狱致刑。

56.山上有火,旅。君子以明慎用刑,而不留狱。

57.随风,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58.丽泽,兑。君子以朋友讲习。

59.风行水上,涣。先王以享于帝,立庙。

60.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

61.泽上有风,中孚。君子以议狱缓死。

62.山上有雷,小过。君子以行过乎恭,丧过乎哀,用过乎俭。

63.水在火上,既济。君子以思患而预防之。

64.火在水上,未济。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另外收集15句1、上九,亢龙有悔。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文言.坤》3、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易传.系辞下》4、易,穷则穷,变则通,通则久。

《系辞.下》5、《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系辞.下》6、一阴一阳之谓道。

《系辞.上》7、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说卦》8、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文言。乾》9、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乾卦·彖传》10、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周易·系辞上》11、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易经系辞上》12、天与火,同人。君子以类族辩物。

13、劳谦君子,万民服也。14、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

15、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坤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8.赞美易经的句子有什么

1,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

2,国学亦有大美。国学大美,美在境界,美在德操,美在文字,美在悲悯,美在轻盈。

3,群经之首,知易者不占,善易者不卜。,

4,国学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

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周易》又称《易经》,分为经部和传部,经部之原名就为《周易》,是对四百五十卦易卦典型象义的揭示和相应吉凶的判断,而传部含《文言》、《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七种十篇,称之为“十翼”,是孔门***对《周易》***的注解和对筮占原理、功用等方面的论述。

春秋时,就有《周易》提法,在《春秋左传》这部史书当中,多次提到“周易”,但从当时人们运用的《周易》看,只包括六十四卦的卦画(符号)卦爻辞。

9.《周易》的名言有哪些

《周易》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象传》

2、亢龙,有悔。——《乾上九》

3、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系辞上》

4、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系辞上》

5、二人同心,其利断金。——《系辞上》

6、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系辞上》

7、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

8、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系辞下》

9、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系辞下》

10、君子上交不谄,下交不渎。——《系辞下》

党锢列传翻译

宋朝是赦免制度最活跃的时代。

不管在西方社会,还是在东方的中国,“赦免权”作为国家元首的一项特权,少说也有两三千年的历史了。西方的赦免制度可以追溯到公元前403年古希腊颁布的赦免法令。而成书于周代的《易经》,也明确表明至迟在西周时期,中国已出现了赦免罪罚的做法:“雷雨作,解,君子以赦过宥罪。”

自汉代起,赦免开始成为一项正式的国家制度。到了宋代,国家的赦宥活动达至鼎盛状态,据晚清法学家沈家本《历代刑法考》的统计,两宋时期平均每两年就有一次大赦。若论君主的降赦数量,历代王朝未有超过宋代者。宋廷还将三年一次的“郊祀大赦”确立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这也是其他王朝所未有的。

宋朝的赦降名目多样,有大赦、郊赦、曲赦、别赦、德音、录囚,等等。我们不妨将其归纳为两大类:大赦与特赦。特赦是只对某一地区或某一类人有效的罪罚赦免。大赦则是普遍性的赦免,即所谓的“大赦天下”。每有大赦,宋朝都要郑重其事地举行一场盛大、热闹的下赦典礼,来看《东京梦华录》“下赦条”的记载:

“车驾登宣德楼。楼前立大旗数口,内一口大者,与宣德楼齐,谓之‘盖天旗’。旗立御路中心不动。次一口稍小,随驾立,谓之‘次黄龙’。青城、太庙,随逐立之,俗亦呼为‘盖天旗’。亦设宫架、乐作。须臾,击柝之声,旋立鸡竿,约高十数丈,竿尖有一大木盘,上有金鸡,口衔红幡子,书‘皇帝万岁’字。盘底有彩索四条垂下,有四红巾者,争先缘索而上,捷得金鸡红幡,则山呼谢恩讫。(宣德)楼上以红绵索通门下一彩楼,上有金凤衔赦而下,至彩楼上,而通事舍人得赦宣读。开封府、大理寺排列罪人在楼前,罪人皆绯缝黄布衫,狱吏皆簪花鲜洁。闻鼓声,疏枷放去,各山呼谢恩讫。楼下钧容直乐作,杂剧舞旋,御龙直装神鬼,斫真刀倬刀,楼上百官赐茶酒,诸班直呈拽马队,六军归营。至日晡时,礼毕。”

皇恩大赦无疑是一件特庄重、严肃的事情,不过我们不难发现,宋朝的降赦过程充满了***精神,宣赦的前后都穿插着精彩的杂技、杂剧、音乐、武术表演。这么安排当然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市民观看,以便将降赦的宣传效果快速扩散开来。宣德楼宣赦之后,皇帝的赦书会抄录多份,快递到各个州县,然后在各市镇乡村的粉墙上公布,晓示天下人。

士大夫对皇恩大赦颇有微词

宋朝君主几乎都有“大赦天下”的偏好,但宋代士大夫对皇帝的频繁降赦一直颇有微词,许多知名的大臣都上书反对过皇恩大赦:

北宋景祐元年(1034),侍御史庞籍上书说:“赦者,政教之大患,不可常用。何以明之?且有罪者宥之,未必自新也;被苦者抑之,未必无怨也。不能自新,将复为恶;不能无怨,将悔为善。一赦而使民悔善复恶,故以为政教之大患也。”

至和二年(1055),知谏院范镇亦上书反对皇帝一年数赦:

“臣闻古人有言曰,一岁再赦,好人喑哑。此言赦之惠奸而无益于治道,不可数者也。……京师及畿辅岁一赦,而去岁再赦,今岁三赦。……好人良善也,数赦尚犹喑哑;蚩蚩愚民,其不狃而为奸且盗者,无几矣!”

数年后的嘉祐六年(1061),另一位知谏院司马光也给皇帝上书:

“臣窃以赦者,害多而利少,非国家之善政也。……无辜则赦,有罪则诛,使久系之人,一朝而决,故能消释沴气,迎致太和。非谓不问是非,一切纵之也。”

这几位名臣上书***皇帝降赦的故事,都发生在宋仁宗朝。因为仁宗是一名生性仁厚的君主,老是担心有人含冤受屈,所以宁纵毋枉,降赦比较频仍。他在位四十余年,降赦至少有一百次,其中大赦为二十二次。怪不得要引来司马光等大臣的不满。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宰相王安石也反对过赦降,当年天大旱,神宗皇帝心中不安,“欲降赦”。在此之前,神宗已经一年之内颁过两回赦书。这一回王安石说什么也不同意皇帝再大赦天下了,他告诉皇帝:“汤旱,以六事自责,曰政不节欤?若一岁三赦,是政不节,非所以弭灾也。”在王安石的阻挡下,宋神宗只好停止下诏大赦。

南宋士大夫洪迈也认为“多赦长恶”:“绍熙甲寅岁至于四赦,凶盗***一切不死,惠好长恶,何补于治哉?”他还举了一个例子:婺州富人卢助教,一日到租佃其田地的佃户家收租,被佃户一家用极残忍的手段杀死。***的凶犯当然被判了***,却遇上“赦恩获免”,获释之后,竟然“复登卢氏之门,笑侮之曰:‘助教何不下庄收谷?’”***凶手这么嚣张,真是对赦免制度的一大讽刺。

不过,请注意,宋朝士大夫并不是反对赦免制度本身,而是***君主不加节制地颁发赦免令,以及***那种“不问是非,一切纵之”的大赦天下。

赦免制度可“济法治之穷”

实际上,尽管宋朝皇帝的降赦行为备受争议,但终宋一代,没有一个君主会考虑废除了赦免制。即便在今天的西方,所有的文明国家也都保留了大赦与特赦制度,将赦免权视为是国家元首或最高立法机关的当然特权。显然,赦免制度虽是“政教之大患,不可常用”,却有不可不用的正面意义。

赦免制度首先是仁政的体现,这个“仁政”也可以换成现代的概念:“人道主义”。挪威汉学家白肯干脆将传统中国的赦免制度称为“法律中的仁慈制度”,并指出“这种非同凡响的仁慈制度在宋代达到了顶峰”。

而宋代赦免制度之所以高度活跃,又跟宋王朝的立国精神息息相关。《宋史》的编撰者认为,“宋之为治,一本于仁厚。”正如苛严刻薄的秦始皇“事皆决于法”,对于恩赦极不以为然,“于是急法,久者不赦”。宽仁的宋代君王则倾向于“钦恤庶狱,务在于宽”。在这种治国理念下,赦降便会成为君主的优先选项与习惯性选择。

其次,赦免制度可以发挥“济法治之穷”的功效。宋王朝其实是一个讲求法治的朝代,宋人自己说,“汉,任人者也;唐,人法并行者也;本朝,任法者也”。“吾祖宗之治天下也,事无大小,一听于法”。看起来似乎跟秦王朝的“事皆决于法”高度相似。但宋人又明白,“一听于法”尽管是很经济的治理方式,但再完备的立法,再严谨的司法,都可能存在漏洞,这个时候,往往就需要超然于法外的赦免制度来补救。

让我举一个例子吧。宋仁宗时,开封府向皇上报告了一个案子:“有民冯怀信,尝放火,其妻力劝止之。他日,又令盗摘邻家果,不从,而胁以刃,妻惧,告夫。”按传统立法,妻子检控丈夫的罪行,要受到法律惩罚。这一法律条文本意是为维护夫妇恩义,使亲亲得相容隐,赵宋立国,也继承了这一立法精神。但是,如果严格按这法条裁决,有时候又会严重违背情理。比如开封府这个案子,“准律,告夫死罪当流,而怀信乃同日全免”。这样的判决完全以法律为准绳,但相信你会觉得荒唐。仁宗皇帝也是这么认为的:“此岂人情耶?”所以他动了君主的特赦特权,“乃诏怀信杖脊刺配广南牢城,其妻特释之”。

赦免制度的存在,还有利于培养国民的善——尽管在被滥用的情况下也可能会纵容恶。美国汉学家马伯良称:“特赦在宋代施行之广泛,远过于中国的任何朝代。它被认为是一种能够有效地感召罪犯,使其改过自新以回馈帝国之仁政的手段。”这个论断可以从宋神宗的一道赦书得到证实:“夫赦令,国之大恩,所以荡涤瑕秽,纳于自新之地,是以圣王重焉。”国家发布赦免令的初衷,是让犯罪之人有机会“荡涤瑕秽,纳于自新之地”。

宋王朝的赦免制度设计

赦免制度当然可能会被滥用,而且从宋王朝的实践来看,也确实被滥用了,并造成了诸多不良后果。然而,如果你以为宋王朝的大赦天下就是“不问是非,一切纵之”,一古脑儿赦免所有罪人的所有罪行,即便是***放火的大罪都可以免于追究,那你就想错了。

事实上,宋朝的所谓“大赦天下”,通常都有其限度。那些预期到大赦而故意犯罪的罪行,已经被排除在赦免的范围之外,宋真宗咸平二年(999),朝廷郊赦,真宗下诏:“如闻小民知有恩赦故为劫盗,自今不在原免之限。”

此外,根据惯例,一部分重罪也不在赦宥的范围内,如北宋绍圣年间的一份赦令说:“大赦天下。应绍圣四年九月五日昧爽以前罪人,除犯劫杀、谋杀、故杀、斗杀并为已***者并十恶、伪造符印、放火等罪并不赦外,其余罪无轻重。已觉发、未觉发、已结正、未结正,咸赦除之。”这部分被踢出赦免范围的罪行,法律上有一个术语,叫作“常赦所不免”或“常赦所不原”。

一般来说,常赦所不免的罪行包括:十恶罪、***罪、犯赃罪,以及其他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罪行。比如宋太宗即位,大赦天下,但赦书特别注明:“自(太平兴国)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以后,京朝、幕府、州县官犯入己赃、除名配诸州者,纵逢恩赦,不在放还之限。”即不赦免***犯的罪罚。

当然那种“不问是非,一切纵之”的特别大赦,宋朝也有过,但不常见。这类特别大赦必须在赦书中明言“常赦所不免者咸赦除之”。如果赦书仅仅注明“轻重,皆赦除之”,也不可以按照“常赦所不免者咸赦除之”的原则执行

即使是“常赦所不免者咸赦除之”,也不是意味着那些严重罪行可以得到完全的赦免,只是***可以获得减刑而已。宋朝立法规定:“诸犯恶逆以上及***应入不道,若劫杀、谋杀、已***各罪至死者,虽会大赦得原,皆配二千里,***应移乡者,亦移乡。”犯恶逆及***罪之人,如果遇上“常赦所不免者咸赦除之”的大赦,可免一死,但必须刺配二千里外。***犯还必须强制性移押到千里外的他乡入户居住,这既是对***的处罚,也为了防止仇人寻仇,此即所谓“移乡避仇”原则。

如此说来,前面洪迈所举的婺州佃户***案,应该是一个赦免流程违反了法律规定的特殊例子。如果严格按照宋朝的赦免制度执行,那个***的佃户将被刺配二千里,***完毕后又得移乡千里外,哪里有机会复登卢助教的大门挑衅?就像《水浒传》中的李逵,因为在家乡“打死了人,逃走出来”,后来“虽遇赦宥”,却只能“流落在此江州,不曾还乡”。

同任何制度一样,赦免制度肯定有其利又有其弊,但通过精密的制度设计,人们可以将其弊端减至最低程度。而有着一千年来的经验与教训,现代国家的大赦与特赦制度无疑应当比宋朝的更完善——这其实是一句正确的废话。

《晋书》卷七十二 列传第四十二

李膺字元礼,是颖川郡襄城人。祖父叫李修,安帝时担任太尉。父亲李益,是赵国相。李膺禀性孤傲清高,跟别人没有什么来往,只把同郡人苟淑、陈宜当成师友。开始被举荐为孝廉,被司徒胡广征召任职,被推举为最优人才,又升任青州刺史。当地郡守畏惧他的威严英明,大多听到风声就弃官逃走。再次被征召,又调任渔阳太守,不久又调任蜀郡太守,因为母亲年老,请求不去任职。调任护乌桓校尉。鲜卑屡次侵犯边塞,李膺经常冒着枪林箭雨,每次都击败打退他们,敌人十分害怕他。因为公事被免官,回到纶氏居住,教授的学生常有上千人.南阳人樊陵请求做他的学生,李膺推辞没有接受。樊陵后来通过巴结依附宦官,官职做到太尉,被有节气志向的人看成羞耻.苟爽曾经前往拜见李膺,趁机替他赶车,回来之后,高兴地说:“今天总算能给李君赶车了。”他被人敬慕到这个程度。

永寿二年,鲜卑进犯云中,桓帝听说了李膺的才能,就又征召他担任度辽将军。在这之前羌入侵犯到达疏勒、龟兹、多次进攻掠抢张掖、酒泉、云中,各郡百姓多次遭到他们的祸害。自从李膺到达边境,全都听到消息就惊恐归服,原先抓走的男女,全都送回到边塞关下。从此之后,李膺名声传扬到远方。

延熹二年受征诏,又调任河南尹。当时宛陵的大族羊元群从北海郡罢官回家,***罪行乱七八糟,郡府厕所裹的奇巧物品,也用车装载了带回家。李膺上表想要治他的罪,羊元群贿赂了宦官,李膺被判诬告罪发配到左校服苦役。

当初,李膺跟廷尉冯绲、大司农刘佑等同心同德,纠察惩罚奸邪得宠小人,冯绲、刘佑造时也获罪被判服苦役。司隶校尉应奉上疏为李膺等人辩解说:

从前秦国人到楚国去观看宝物,昭奚恤

把各位贤能大臣排列给他看;梁惠王夸耀他有能光照十二辆马车的珍珠,齐威王举出四

位大臣跟他相比。那些忠臣武将,是国家的心脏脊梁。我私下看到左校中不戴镣铐的囚

犯前任廷尉冯绲、大司农刘佑、河南尹李膺等人,执行法令不屈不挠,诛杀检举奸邪恶

臣,依据法令陈说,大家全都认为适宜。从前季孙行父亲身违抗国君命令,赶走莒仆,

相当于虞舜功绩的二十分之一。如今李膺等人献身治理豪强,尽力使他们获罪,陛下既

不听从明察,又错信诬陷伪告,以致使忠臣等同于犯罪的首恶。从春到冬,没有受到您

的宽恕,远近舆论,全都为此叹息。执掌国政的关键,在于牢记臣子的功劳而不记他们

的过失。所以武帝把韩安国从囚犯中赦免,宣帝从流亡中征召张敞。冯绲先前讨伐蛮

荆,相当于吉甫的功演。刘佑几次亲自督促审案,有不欺软怕硬的节操。李膺扬威幽

州、并州,担任度辽将军留有英名。现在三面边境敌人蠢动。朝廷军队还不强大。《易

经》说“雷雨成‘解’,君子要赦免罪过原谅罪人”。请求赦免李膺等人,以防不测。

奏章上呈,才全部免除他们的刑罚。

再次升迁,又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当时张让的弟弟张朔担任野王县令,贪婪残暴没有仁道,以至于杀死孕妇。听说李膺特别威严,畏罪逃回京城。于是躲到哥哥张让家中,藏在空心柱裹。

李膺知道了他的情况,率领将官士卒砸破柱子抓住张朔,交付洛阳监狱。记下口供之后,立即杀了他。张让向皇帝诉说冤屈,皇帝诏命李膺进宫,亲自来到外廊,质问他不先请示就杀***的用意。李膺回答说:“从前晋文公抓住卫成公回到京城,《春秋》这样记载。《礼记》说公侯人家犯罪,即使国君说饶丁他,执法官员也依法办理不会听从。从前孑L仲尼担任鲁国司寇,七天就诛杀了少正卯。现在臣子到任已有十天,私下担心会因为办事拖拉受到指责,却没想到会因为办案迅速而获罪。臣子自知有罪,死期就在眼前,特请宽限五天,待臣子彻底铲除罪恶元凶,就回来接受烹煮刑罚,这是臣子平生的心愿.”皇帝再没话说,回头对张让说: “这是你弟弟的罪过,司隶有什么错误?”就让他出去丁。从此各位黄门常侍全都小心谨慎大气不敢出,休***也不敢走出宫廷。皇帝奇怪问他们原因,他们全都叩头流

泪说:“害怕李校尉。”

造时朝廷一天天混乱,法令纲纪衰败,李膺

独自保持高风亮节,因为有名声而自视清高。文

人学士受到他接待交往的,被称作登龙门。到遇

上党人***,决定拷问审查李膺等人.案子经过

三府,太尉陈蕃拒绝审理,说: “现在要拷问审

讯的,全是天下人们赞誉的人,是为国担忧忠于

职守的大臣。这样的人连他们十代子孙犯了错都

应当宽恕,难道能罪名不清就使他们被逮捕拷问

吗?”不肯跟别人一起签名。皇帝更加恼怒,就

把李膺等人关进黄门北寺狱。李膺等人口供涉及

到不少宦官子弟,宦官大多害怕,就请求皇帝说

按天时应当赦免囚犯,于是大赦天下。李膺免职

回到家乡,住在阳城山中。天下的士大夫都认为

他道德高尚,而认为朝廷昏庸污秽

到了陈蕃被免去太尉职务,朝廷内外人心全

都向往奎膺。荀爽担心他名声太高招来祸患,想

让他放弃节操在乱世中保全自身。写信给他说:

“长时间没去看望您,听不到您的谆谆教诲,登

上高山遥望思念先生,真是度日如年。我知道先

生因为正直仁义不能被当世社会容纳,因而游山

玩水,在阳城闲住。道路相近路途平坦,本当立

刻前来看望,无奈疾病缠身,不能探望敬仰的先

生。最近听说皇上震怒,撤换贬废了国家大臣,

人和鬼一同谋划,认为天子正当贞观二五,见大

人有利。不料天刚要亮却受了伤害,天要亮却还

没亮,霓虹色彩纷乱,贬弃君子任用小人。现在

正是天地气数紧闭,大人被贬不用之时,明智的

人看到了危险,就抽身出来远远躲避灾害。虽然

这样有负众望,暗中却符合人们私下裹希望大人

保重的心愿。想来人们会很欣慰,不感到遗憾

希望先生安心养神不多事,插上房门不声张,听

凭社会自己变化,让他随着时代起伏发展。”不

久,担帝逝世。陈蕃担任太傅,跟大将军窦武一

起执掌朝政,共同谋划诛杀了那些宦官。因而提

拔重用天下知名人士,就任命李膺担任长乐少

府。到陈蕃、宝武失败时,李膺等人又被贬废。

后来张俭***发生,朝廷搜捕党人,邻居对

李膺说:“应当逃走了。”李膺回答说:“事奉君

主不能躲避危难,犯了罪遇不能逃避刑罚,这是

做臣子的节操。我年纪已有六十,生死是命中注

定的,逃跑又f/~,N哪裹去?”于是前往韶令指定

的监狱投案。被拷打死去,妻子儿女被流放到边

疆,学生、部下以及父亲兄弟,全部被禁锢不准

做官。

当时侍御史蜀郡人景毅的儿子景顾是李膺的

学生。但是没有被记录到私党名单上,所以没有

遭到处分。景毅因而激昂地说: “我本来是说李

膺贤能,才送儿子去拜他为师,怎么可以因为名

单上漏记了姓名,就苟且偷安呢!”于是自己上

表免官回乡,当时人们认为他有道义。

李膺的儿子李瓒,官做到东平相。当初,曹

操地位低微的时候,李瓒认为他有奇异的才能,

临终的时候,对儿子李宣等人说:“时局即将动

乱了,天下的英雄没有能超过曹操的。张孟卓跟

我很要好,袁本初是你们母亲娘家亲戚,即使这

样你们也别去依附他们,一定要投靠曹操。”儿

子们听从了他的教诲,在***的时代全都幸免于

难。

杜密,字周甫,颖川阳城人。为人深沉质

朴,从小立有振兴民俗的志向。被司徒胡广征召

任职,不久调任代郡太守。受到征召,几次调任

太山太守、北海相,对那些宦官子弟中担任县令

长吏而有奸邪恶行的人,立即拘捕审判。春天出

巡到高密县,见到郑玄担任乡佐,发现他有特殊

的才能,就征召他到郡府中任职,接着派他前往

太学。

后来杜密离职回家,每次拜见太守县令,常

常陈说请托。同郡人刘胜,也从蜀郡辞官回到家

乡,关起家门扫净道路,不跟任何人来往。太守

王昱对杜密说:“刘季陵是清高的人,公卿们很

多人举荐他。”杜密知道王昱是在激自己,回答

说:“刘胜身居大夫位置,受到上宾的礼遇,但

是见到好人不举荐,听到坏事不揭发,隐瞒真情

只顾自身,自己禁若寒蝉,这是有罪的人。现在

志向正直努力行善的人我举荐他,违背道义丧失

名节的人我检举他,让明府赏罚得当,美好名声

远扬,不也是尽了万分之一的力量吗?”王昱感

到惭愧佩服,对待杜密更加友善。

后来桓帝征召任命杜密担任尚书令,调任河

南尹,又调任太仆。党人***发作,被免职回到

家乡,跟李膺一起获罪,而名声行为相近,所以

当时的人也称他们是“李杜”。后来太傅陈蕃辅

佐国政,杜密又担任太仆。第二年,因为党人事

件被征问,***。

刘佑,字伯祖,中山安国人。安国后来划

分出去归属博陵。刘佑最初被举荐为孝廉,任命

做尚书侍郎,熟悉朝廷掌故惯例,撰写文书精明

干练,每次遇到奏议,回答问题没有阻碍,受到

同事们的倾心佩服。

担任任城县令,被兖州推举为特别优秀人

才,调任扬少1,1~1史。造时会稽太守梁曼,是大将

军梁冀的堂弟。刘佑举报他的罪行,梁曼获罪被

征召处罚。又调刘佑担任河东太守。当时他属下

的县令长吏大多是宦官子弟,百姓把他们看作灾

患。刘佑到任后,罢黜那些强横官吏,审理纠正

冤案,政绩成为三河的榜样。再次升迁,延熹四

年,担任尚书令,又出京担任河南尹,调任司隶

校尉。当时权贵子弟从各州郡罢官回到京城的

人,走到他辖区的边界,就都改换车马仪仗,隐

藏财宝,他的威名在朝廷流传。

担任宗正,几次调动担任大司农。当时中常

侍苏康、管霸在宫内主持事务,于是霸占天下的

良田美地、山林湖泽.百姓穷困,州郡官员不敢

出声。刘佑发文到所在地,按照等级全部没收。

桓帝大怒,裁定刘佑到左校服劳役。后来遇到赦

免出左校,又做遇三卿,都以有病辞职,请求离

职回归乡里。诏命担任中散大夫,于是关门断绝

与人来往。每当三公位置空缺,朝廷都有意让刘

佑出任,因为有人诬陷诋毁而没能被启用。延笃

写信给他说: “从前太伯三次辞让君位,人们找

不到合适的言语来称赞他。延陵清高让位,华夏

景仰他的风范。先生有蘧氏怀才不露的风度,有

宁子大智若愚的韬略,洞察微妙变化,智谋高深

而不显露,不看H月星的运行,没有功夫顾及天

下的事,多么崇高啊!”

灵帝初年,陈蕃辅佐朝政,任命刘佑担任河

南尹。到陈蕃败亡,刘佑被罢黜回乡,死在家

中。第二年,大举诛杀党人,他有幸没遇上这场

灾祸.

◎郭璞 葛洪

 郭璞,字景纯,河东闻喜人也。父瑗,尚书都令史。时尚书杜预有所增损,瑗多驳正之,以公方著称。终于建平太守。璞好经术,博学有高才,而讷于言论,词赋为中兴之冠。好古文奇字,妙于阴阳算历。有郭公者,客居河东,精于卜筮,璞从之受业。公以《青囊中书》九卷与之,由是遂洞五行、天文、卜筮之术,攘灾转祸,通致无方,虽京房、管辂不能过也。璞门人赵载尝窃《青襄书》,未及读,而为火所焚。

 惠怀之际,河东先扰。璞筮之,投策而叹曰?嗟乎。黔黎将湮于异类,桑梓其翦为龙荒乎?于是潜结姻昵及交游数十家,欲避地东南。抵将军赵固,会固所乘良马死,固惜之,不接宾客。璞至,门吏不为通。璞曰?吾能活马?吏惊入白固。固趋出,曰?君能活吾马乎?璞曰?得健夫二三十人,皆持长竿,东行三十里,有丘林社庙者,便以竿打拍,当得一物,宜急持归。得此,马活矣?固如其言,果得一物似猴,持归。此物见死马,便嘘吸其鼻。顷之马起,奋迅嘶鸣,食如常,不复见向物。固奇之,厚加资给。

 行至庐江,太守胡孟康被丞相召为军谘祭酒。时江淮清宴,孟康安之,无心南渡。璞为占曰?败?。康不之信。璞将促装去之,爱主人婢,无由而得,乃取小豆三斗,绕主人宅散之。主人晨见赤衣人数千围其家,就视则灭,甚恶之,请璞为卦。璞曰?君家不宜畜此婢,可于东南二十里卖之,慎勿争价,则此妖可除也?主人从之。璞阴令人贱买此婢。复为符投于井中,数千赤衣人皆反缚,一一自投于井,主人大悦。璞携婢去。后数旬而庐江陷。

 璞既过江,宣城太守殷祐引为参军。时有物大如水牛,灰色卑脚,脚类象,胸前尾上皆白,大力而迟钝,来到城下,众咸异焉。祐使人伏而取之,令璞作卦,遇《遯》之《蛊》,其卦曰?《艮》体连《乾》,其物壮巨。山潜之畜,匪兕匪武。身与鬼并,精见二午。法当为禽,两灵不许。遂被一创,还其本墅。按卦名之,是为驴鼠?卜适了,伏者以戟刺之,深尺馀,遂去不复见。郡纲纪上祠,请杀之。巫云?庙神不悦,曰:此是共阝亭驴山君鼠,使诣荆山,暂来过我,不须触之。?其精妙如此。祐迁石头督护,璞复随之。时有鼯鼠出延陵,璞占之曰?此郡东当有妖人欲称制者,寻亦自死矣。后当有妖树生,然若瑞而非瑞,辛螫之木也。倘有此者,东南数百里必有作逆者,期明年矣?无锡县欻有茱萸四株交枝而生,若连理者,其年盗杀吴兴太守袁琇。或以问璞,璞曰?卯爻发而沴金,此木不曲直而成灾也?王导深重之,引参己军事。尝令作卦,璞言?公有震厄,可命驾西出数十里,得一柏树,截断如身长,置常寝处,灾当可消矣?导从其言。数日果震,柏树粉碎。

 时元帝初镇建邺,导令璞筮之,遇《咸》之《井》,璞曰?东北郡县有武名者,当出铎,以著受命之符。西南郡县有阳名者,井当沸?其后晋陵武进县人于田中得铜铎五枚,历阳县中井沸,经日乃止。及帝为晋王,又使璞筮,遇《豫》之《睽》,璞曰?会稽当出钟,以告成功,上有勒铭,应在人家井泥中得之。繇辞所谓先王以作乐崇德,殷荐之上帝者也?及帝即位,太兴初,会稽剡县人果于井中得一钟,长七寸二分,口径四寸半,上有古文奇书十八字,云?会稽岳命?,余字时人莫识之。璞曰?盖王者之作,必有灵符,塞天人之心,与神物合契,然后可以言受命矣。观五铎启号于晋陵,栈钟告成于会稽,瑞不失类,出皆以方,岂不伟哉。若夫铎发其响,钟征其象,器以数臻,事以实应,天人之际不可不察?帝甚重之。

 璞著《江赋》,其辞甚伟,为世所称。后复作《南郊赋》,帝见而嘉之,以为著作佐郎。于时阴阳错缪,而刑狱繁兴,璞上疏曰:

 臣闻《春秋》之义,贵元慎始,故分至启闭以观云物,所以显天人之统,存休咎之征。臣不揆浅见,辄依岁首粗有所占,卦得《解》之《既济》。案爻论思,方涉春木王龙德之时,而为废水之气来见乘,加升阳未布,隆阴仍积,《坎》为法象,刑狱所丽,变《坎》加《离》,厥象不烛。以义推之,皆为刑狱殷繁,理有壅滥。又去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太白蚀月。月者属《坎》,群阴之府,所以照察幽情,以佐太阳者也。太白,金行之星,而来犯之,天意若曰刑理失中,自坏其所以为法者也。臣术学庸近,不练内事,卦理所及,敢不尽言。又去秋以来,沈雨跨年,虽为金家涉火之祥,然亦是刑狱充溢,怨叹之气所致。往建兴四年十二月中,行丞相令史淳于伯刑于市,而血逆流长标。伯者小人,虽罪在未允,何足感动灵变,致若斯之怪邪。明皇天所以保祐金家,子爱陛下,屡见灾异,殷勤无已。陛下宜侧身思惧,以应灵谴。皇极之谪,事不虚降。不然,恐将来必有愆阳苦雨之灾,崩震薄蚀之变,狂狡蠢戾之妖,以益陛下旰食之劳也。

 臣谨寻按旧经,《尚书》有五事供御之术,京房易传有消复之救,所以缘咎而致庆,因异而迈政。故木不生庭,太戊无以隆。雉不鸣鼎,武丁不为宗。夫寅畏者所以飨福,怠傲者所以招患,此自然之符应,不可不察也。案《解卦》繇云?君子以赦过宥罪?《既济》云。?思患而豫防之?臣愚以为宜发哀矜之诏,引在予之责,荡除瑕衅,赞阳布惠,使幽毙之人应苍生以悦育,否滞之气随谷风而纾散。此亦寄时事以制用,藉开塞而曲成者也。

 臣窃观陛下贞明仁恕,体之自然,天***其祚,奄有区夏,启重光于已昧,廓四祖之遐武,祥灵表瑞,人鬼献谋,应天顺时,殆不尚此。然陛下即位以来,中兴之化未阐,虽躬综万机,劳逾日昃,玄泽未加于群生,声教未被乎宇宙,臣主未宁于上,黔细未辑于下,《鸿雁》之咏不兴,康哉之歌不作者,何也。杖道之情未著,而任刑之风先彰,经国之略未震,而轨物之迹屡迁。夫法令不一则人情惑,职次数改则觊觎生,官方不审则秕政作,惩劝不明则善恶浑,此有国者之所慎也。臣窃为陛下惜之。夫以区区之曹参,犹能遵盖公之一言,倚清靖以镇俗,寄市狱以容非,德音不忘,流咏于今。汉之中宗,聪悟独断,可谓令主,然厉意刑名,用亏纯德。《老子》以礼为忠信之薄,况刑又是礼之糟粕者乎。夫无为而为之,不宰以宰之,固陛下之所体者也。耻其君不为尧舜者,亦岂惟古人。是以敢肆狂瞽,不隐其怀。若臣言可***,或所以为尘露之益。若不足***,所以广听纳之门。愿陛下少留神鉴,赐察臣言。

 疏奏,优诏报之。其后日有黑气,璞复上疏曰:

 臣以顽昧,近者冒陈所见,陛下不遗狂言,事蒙御省。伏读圣诏,欢惧交战。臣前云升阳未布,隆阴仍积,《坎》为法象,刑狱所丽,变《坎》加《离》,厥象不烛,疑将来必有薄蚀之变也。此月四日,日出山六七丈,精光潜昧,而色都赤,中有异物大如鸡子,又有青黑之气共相薄击,良久方解。案时在岁首纯阳之月,日在癸亥全阴之位,而有此异,殆元首供御之义不显,消复之理不著之所致也。计去微臣所陈,未及一月,而便有此变,益明皇天留情陛下恳恳之至也。

 往年岁末,太白蚀月,今在岁始,日有咎谪。会未数旬,大眚再见。日月告衅,见惧诗人,无曰天高,其鉴不远。故宋景言善,荧惑退次。光武宁乱,呼沲结冰。此明天人之悬符,有若形影之相应。应之以德,则休祥臻。酧之以怠,则咎征作。陛下宜恭承灵谴,敬天之怒,施沛然之恩,谐玄同之化,上所以允塞天意,下所以弭息群谤。

 臣闻人之多幸,国之不幸。赦不宜数,实如圣旨。臣愚以为子产之铸刑书,非政事之善,然不得不作者,须以救弊故也。今之宜赦,理亦如之。随时之宜,亦圣人所善者。此国家大信之要,诚非微臣所得干豫。今圣朝明哲,思弘谋猷,方辟四门以亮***,访舆诵于群心,况臣蒙珥笔朝末,而可不竭诚尽规哉。

 顷之迁尚书郎。数言便宜,多研匡益。明帝之在东宫,与温峤、庾亮并有布衣之好,璞亦以才学见重,埒于峤、亮,论者美之。然性轻易,不修威仪,嗜酒好色,时或过度。著作郎干宝常诫之曰?此非适性之道也?璞曰?吾所受有本限,用之恒恐不得尽,卿乃忧酒色之为患乎?

 璞既好卜筮,缙绅多笑之。又自以才高位卑,乃著《客傲》,其辞曰:

 客傲郭生曰?玉以兼城为宝,士以知名为贤。明月不妄映,兰葩岂虚鲜。今足下既以拔文秀于丛荟,荫弱根于庆云,陵扶摇而竦翮,挥清澜以濯鳞,而响不彻于一皋,价不登乎千金。傲岸荣悴之际,颉颃龙鱼之间,进不为谐隐,退不为放言,无沈冥之韵,而希风乎严先,徒费思于钻味,摹《洞林》乎《连山》,尚何名乎。夫攀骊龙之髯,抚翠禽之毛,而不得绝霞肆、跨天津者,未之前闻也?

 郭生粲然而笑曰?鹪鹩不可与论云翼,井蛙难与量海鳌。虽然,将祛子之惑,讯以未悟,其可乎。

 ?乃者地维中绝,乾光坠***,皇运暂回,廓祚淮海。龙德时乘,群才云骇,蔼若邓林之会逸翰,烂若溟海之纳奔涛,不烦咨嗟之访,不***蒲帛之招,羁九有之奇骏,咸总之于一朝,岂惟丰沛之英,南阳之豪。昆吾挺锋,骕骦轩髦,杞梓竞敷,兰荑争翘,嘤声冠于伐木,援类繁乎拔茅。是以水无浪士,岩无幽人,刈兰不暇,爨桂不给,安事错薪乎。

 ?且夫窟泉之潜不思云翚,熙冰之***不羡旭晞,混光耀于埃蔼者,亦曷愿沧浪之深,秋阳之映乎。登降纷于九五,沦涌悬乎龙津。蚓蛾以不才陆槁,蟒蛇以腾骛暴鳞。连城之宝,藏于褐里,三秀虽艳,糜于丽***。香恶乎芬。贾恶乎在。是以不尘不冥,不骊不骍,支离其神,萧悴其形。形废则神王,迹粗而名生。体全者为牺,至独者不孤,傲俗者不得以自得,默觉者不足以涉无。故不恢心而形遗,不外累而智丧,无岩穴而冥寂,无江湖而放浪。玄悟不以应机,洞鉴不以昭旷。不物物我我,不是是非非。忘意非我意,意得非我怀。寄群籁乎无象,域万殊于一归。不寿殇子,不夭彭涓,不壮秋毫,不小太山。蚊泪与天地齐流,蜉蝣与大椿齿年。然一阖一开,两仪之迹,一冲一溢,悬象之节,涣沍期于寒暑,凋蔚要乎春秋。青阳之翠秀,龙豹之委颖,骏狼之长晖,玄陆之短景。故皋壤为悲欣之府,胡蝶为物化之器矣。

 ?夫欣黎黄之音者,不颦蟪蛄之吟。豁云台之观者,必閟带索之欢。纵蹈而咏***荠,拥璧而叹抱关。战机心以外物,不能得意于一弦。悟往复于嗟叹,安可与言乐天者乎。若乃庄周偃蹇于漆园,老莱婆娑于林窟,严平澄漠于尘肆,梅真隐沦乎市卒,梁生吟啸而矫迹,焦先混沌而槁杌,阮公昏酣而卖傲,翟叟遁形以倏忽。吾不能几韵于数贤,故寂然玩此员策与智骨?

 永昌元年,皇孙生,璞上疏曰:

 有道之君未尝不以危自持,乱世之主未尝不以安自居。故存而不忘亡者,三代之所以兴也。亡而自以为存者,三季之所以废也。是以古之令主开纳忠谠,以弼其违。标显切直,用攻其失。至乃闻一善则拜,见规诫则惧。何者。盖不私其身,处天下以至公也。臣窃惟陛下符运至著,勋业至大,而中兴之祚不隆、圣敬之风未跻者,殆由法令太明,刑教太峻。故水至清则无鱼,政至察则众乖,此自然之势也。

 臣去春启事,以囹圄充斥,阴阳不和,推之卦理,宜因郊祀作赦,以荡涤瑕秽。不然,将来必有愆阳苦雨之灾,崩震薄蚀之变,狂狡蠢戾之妖。其后月馀,日果薄斗。去秋以来,诸郡并有暴雨,水皆洪潦,岁用无年。适闻吴兴复欲有构妄者,咎征渐成,臣甚恶之。顷者以来,役赋转重,狱犴日结,百姓困扰,甘乱者多,小人愚险,共相扇惑。虽势无所至,然不可不虞。案《洪范传》,君道亏则日蚀,人愤怨则水涌溢,阴气积则下代上。此微理潜应已著实于事者也。***令臣遂不幸谬中,必贻陛下侧席之忧。

 今皇孙载育,天固灵基,黔首颙颙,实望惠润。又岁涉午位,金家所忌。宜于此时崇恩布泽,则火气潜消,灾谴不生矣。陛下上承天意,下顺物情,可因皇孙之庆大赦天下。然后明罚敕法,以肃理官,克厌天心,慰塞人事,兆庶幸甚,祯祥必臻矣。

 臣今所陈,暂而省之,或未允圣旨,久而寻之,终亮臣诚。若所启上合,愿陛下勿以臣身废臣之言。臣言无隐,而陛下纳之,适所以显君明臣直之义耳。

 疏奏,纳焉,即大赦改年。

 时暨阳人任谷因耕息于树下,忽有一人著羽衣就*之,既而不知所在,谷遂有娠。积月将产,羽衣人复来,以刀穿其阴下,出一蛇子便去。谷遂成宦者。后诣阙上书,自云有道术。帝留谷于宫中。璞复上疏曰?任谷所为妖异,无有因由。陛下玄鉴广览,欲知其情状,引之禁内,供给安处。臣闻为国以礼正,不闻以奇邪。所听惟人,故神降之吉。陛下简默居正,动遵典刑。案《周礼》,奇服怪人不入宫,况谷妖诡怪人之甚者,而登讲肆之堂,密迩殿省之侧,尘点日月,秽乱天听,臣之私情窃所以不取也。陛下若以谷信为神灵所凭者,则应敬而远之。夫神,聪明正直,接以人事。若以谷为妖蛊诈妄者,则当投畀裔土,不宜令亵近紫闱。若以谷或是神祇告谴、为国作眚者,则当克己修礼以弭其妖,不宜令谷安然自容,肆其邪变也。臣愚以为阴阳陶烝,变化万端,亦是狐狸魍魉凭***作慝。愿陛下***臣愚怀,特遣谷出。臣以人乏,忝荷史任,敢忘直笔,惟义是规?其后元帝崩,谷因亡走。

 璞以母忧去职,卜葬地于暨阳,去水百步许。人以近水为言,璞曰?当即为陆矣?其后沙涨,去墓数十里皆为桑田。未期,王敦起璞为记室参军。是时颍川陈述为大将军掾,有美名,为敦所重,未几而没。璞哭之哀甚,呼曰?嗣祖,嗣祖,焉知非福?未几而敦作难。时明帝即位逾年,未改号,而荧惑守房。璞时休归,帝乃遣使赍手诏问璞。会暨阳县复上言曰赤乌见。璞乃上疏请改年肆赦,文多不载。璞尝为人葬,帝微服往观之,因问主人何以葬龙角,此法当灭族。主人曰?郭璞云此葬龙耳,不出三年当致天子也?帝曰?出天子邪?答曰?能致天子问耳?帝甚异之。璞素与桓彝友善,彝每造之,或值璞在妇间,便入。璞曰?卿来,他处自可径前,但不可厕上相寻耳。必客主有殃?彝后因醉诣璞,正逢在厕,掩而观之,见璞裸身被发,衔刀设醊。璞见彝,抚心大惊曰?吾每属卿勿来,反更如是。非但祸吾,卿亦不免矣。天实为之,将以谁咎?璞终婴王敦之祸,彝亦死苏峻之难。

 王敦之谋逆也,温峤、庾亮使璞筮之,璞对不决。峤、亮复令占己之吉凶,璞曰?大吉?峤等退,相谓曰?璞对不了,是不敢有言,或天夺敦魄。今吾等与国家共举大事,而璞云大吉,是为举事必有成也?于是劝帝讨敦。初,璞每言?杀我者山宗?,至是果有姓崇者构璞于敦。敦将举兵,又使璞筮。璞曰?无成?敦固疑璞之劝峤、亮,又闻卦凶,乃问璞曰?卿更筮吾寿几何?答曰?思向卦,明公起事,必祸不久。若住武昌,寿不可测?敦大怒曰?卿寿几何?曰?命尽今日日中?敦怒,收璞,诣南冈斩之。璞临出,谓行刑者欲何之。曰?南冈头?璞曰?必在双柏树下?既至,果然。复云?此树应有大鹊巢?众索之不得。璞更令寻觅,果于枝间得一大鹊巢,密叶蔽之。初,璞中兴初行经越城,间遇一人,呼其姓名,因以袴褶遗之。其人辞不受,璞曰?但取,后自当知?其人遂受而去。至是,果此人行刑。时年四十九。及王敦平,追赠弘农太守。

 初,庾翼幼时尝令璞筮公家及身,卦成,曰?建元之末丘山倾,长顺之初子凋零?及康帝即位,将改元为建元,或谓庾冰曰?子忘郭生之言邪。丘山上名,此号不宜用?冰抚心叹恨。及帝崩,何充改元为永和,庾翼叹曰?天道精微,乃当如是。长顺者,永和也,吾庸得免乎?其年翼卒。冰又令筮其后嗣,卦成,曰?卿诸子并当贵盛,然有白龙者,凶征至矣。若墓碑生金,庾氏之大忌也?后冰子蕴为广州刺史,妾房内忽有一新生白狗子,莫知所由来,其妾秘爱之,不令蕴知。狗转长大,蕴入,是狗眉眼分明,又身至长而弱,异于常狗,蕴甚怪之。将出,共视在众人前,忽失所在。蕴慨然曰?殆白龙乎。庾氏祸至矣?又墓碑生金。俄而为桓温所灭,终如其言。璞之占验,皆如此类也。

 璞撰前后筮验六十馀事,名为《洞林》。又抄京、费诸家要最,更撰《新林》十篇、《卜韵》一篇。注释《尔雅》,别为《音义》、《图谱》。又注《三苍》、《方言》、《穆天子传》、《山海经》及《楚辞》、《子虚》、《上林赋》数十万言,皆传于世。所作诗赋诔颂亦数万言。子骜,官至临贺太守。

 葛洪,字稚川,丹杨句容人也。祖系,吴大鸿胪。父悌,吴平后入晋,为邵陵太守。洪少好学,家贫,躬自伐薪以贸纸笔,夜辄写书诵习,遂以儒学知名。性寡欲,无所爱玩,不知棋局几道,摴蒱齿名。为人木讷,不好荣利,闭门却扫,未尝交游。于馀杭山见何幼道、郭文举,目击而已,各无所言。时或寻书问义,不远数千里崎岖冒涉,期于必得,遂究览典籍,尤好神仙导养之法。从祖玄,吴时学道得仙,号曰葛仙公,以其练丹秘术授***郑隐。洪就隐学,悉得其法焉。后师事南海太守上党鲍玄。玄亦内学,逆占将来,见洪深重之,以女妻洪。***玄业,兼综练医术,凡所著撰,皆精核是非,而才章富赡。

 太安中,石冰作乱,吴兴太守顾秘为义军都督,与周玘等起兵讨之,秘檄洪为将兵都尉,攻冰别率,破之,迁伏波将军。冰平,洪不论功赏,径至洛阳,欲搜求异书以广其学。

 洪见天下已乱,欲避地南土,乃参广州刺史嵇含军事。及含遇害,遂停南土多年,征镇檄命一无所就。后还乡里,礼辟皆不赴。元帝为丞相,辟为掾。以平贼功,赐爵关内侯。咸和初,司徒导召补州主簿,转司徒掾,迁谘议参军。干宝深相亲友,荐洪才堪国史,选为散骑常侍,领大著作,洪固辞不就。以年老,欲练丹以祈遐寿,闻交阯出丹,求为句屚令。帝以洪资高,不许。洪曰?非欲为荣,以有丹耳?帝从之。洪遂将子侄俱行。至广州,刺史邓岳留不听去,洪乃止罗浮山炼丹。岳表补东官太守,又辞不就。岳乃以洪兄子望为记室参军。在山积年,***闲养,著述不辍。其自序曰:

 洪体乏进趣之才,偶好无为之业。***令奋翅则能陵厉玄霄,骋足则能追风蹑景,犹欲戢劲翮于鹪鷃之群,藏逸迹于跛驴之伍,岂况大块禀我以寻常之短羽,造化***我以至驽之蹇足。自卜者审,不能者止,又岂敢力苍蝇而慕冲天之举,策跛鳖而追飞兔之轨。饰嫫母之笃陋,求媒阳之美谈。推沙砾之贱质,索千金于和肆哉。夫僬侥之步而企及夸父之踪,近才所以踬碍也。要离之羸而强赴扛鼎之势,秦人所以断筋也。是以望绝于荣华之途,而志安乎穷圮之域。藜藿有八珍之甘,蓬荜有藻棁之乐也。故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考览奇书,既不少矣,率多隐语,难可卒解,自非至精不能寻究,自非笃勤不能悉见也。

 道士弘博洽闻者寡,而意断妄说者众。至于时有好事者,欲有所修为,仓卒不知所从,而意之所疑又无足谘。今为此书,粗举长生之理。其至妙者不得宣之于翰墨,盖粗言较略以示一隅,冀悱愤之徒省之可以思过半矣。岂谓暗塞必能穷微畅远乎,聊论其所先觉者耳。世儒徒知服膺周孔,莫信神仙之书,不但大而笑之,又将谤毁真正。故予所著子言黄白之事,名曰《内篇》,其馀驳难通释,名曰《外篇》,大凡内外一百一十六篇。虽不足藏诸名山,且欲缄之金匮,以示识者。

 自号抱朴子,因以名书。其馀所著碑诔诗赋百卷,移檄章表三十卷,神仙、良吏、隐逸、集异等传各十卷,又抄《五经》、《史》、《汉》、百家之言、方技杂事三百一十卷,《金匮药方》一百卷,《肘后要急方》四卷。

 洪博闻深洽,江左绝伦。著述篇章富于班马,又精辩玄赜,析理入微。后忽与岳疏云?当远行寻师,克期便发?岳得疏,狼狈往别。而洪坐至日中,兀然若睡而卒,岳至,遂不及见。时年八十一。视其颜色如生,体亦柔软,举尸入棺,甚轻,如空衣,世以为尸解得仙云。

 史臣曰:景纯笃志绨缃,洽闻强记,在异书而毕综,瞻往滞而咸释。情源秀逸,思业高奇。袭文雅于西朝,振辞锋于南夏,为中兴才学之宗矣。夫语怪征神,伎成则贱,前修贻训,鄙乎兹道。景纯之探策定数,考往知来,迈京管于前图,轶梓灶于遐篆。而宦微于世,礼薄于时,区区然寄《客傲》以申怀,斯亦伎成之累也。若乃大块流形,玄天赋命,吉凶修短,定乎自然。虽稽象或通,而厌胜难恃,禀之有在,必也无差,自可居常待终,颓心委运,何至衔刀被发,遑遑于幽秽之间哉。晚抗忠言,无救王敦之逆。初惭智免,竟毙?山宗?之谋。仲尼所谓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悲夫。稚川束发从师,老而忘倦。?奇册府,总百代之遗编。纪化仙都,穷九丹之秘术。谢浮荣而捐杂艺,贱尺宝而贵分阴,游德栖真,超然事外。全生之道,其最优乎。

 赞曰:景纯通秀,夙振宏材。沈研鸟册,洞晓龟枚。匪宁国衅,坐致身灾。稚川优洽,贫而乐道。载范斯文,永传洪藻。

 《晋书》 唐?房玄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