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_以辞害文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4 0
  1. 孔门弟子—澹台灭明:传播儒家思想到江南
  2. 求在原著中澹台灭明 的形象,求具体。
  3. 10分求与宰我有关的成语。
  4. 以貌取人的意思
  5. 子路初见第十九的分段注解
  6.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出自何处和意思

子路初见

 子路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可及乎.」子路曰:「学岂益哉也?」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策,操弓不反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哉.毁仁恶仕,必近於刑.君子不可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柔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砺之,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而受教.」

 子路将行,辞於孔子.子曰:「赠汝以车乎?赠汝以言乎?」子路曰:「请以言.」孔子曰:「不强不达,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不恭失礼,慎此五者而矣.」子路曰:「由请终身奉之.敢问亲交取亲若何?言寡可行若何?长为善士而无犯若何?」孔子曰:「汝所问苞在五者中矣.亲交取亲,其忠也;言寡可行,其信乎;长为善士,而无犯於礼也.」

 孔子为鲁司寇,见季康子,康子不悦.孔子又见之.宰予进曰:「昔予也常闻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则弗动,今夫子之於司寇也日少,而屈节数矣,不可以已乎?」孔子曰:「然,鲁国以众相陵,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其聘我者,孰大於是哉.」鲁人闻之曰:「圣人将治,何不先自远刑罚,自此之後,国无争者.」孔子谓宰予曰:「违山十里,蟪蛄之声,犹在於耳,故政事莫如应之.」

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_以辞害文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兄子有孔篾者,与宓子贱偕仕.孔子徃过孔篾,而问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对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龙,学焉得习,是学不得明也;俸禄少饘粥,不及亲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问疾,是朋友之道阙也.其所亡者三,即谓此也.」孔子不悦,徃过子贱,问如孔篾.对曰:「自来仕者无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诵之,今得而行之,是学益明也;俸禄所供,被及亲戚,是骨肉益亲也;虽有公事,而兼以吊死问疾,是朋友笃也.」孔子喟然,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则子贱焉取此.」

 孔子侍坐於哀公,赐之桃与黍焉.哀公曰:「请食.」孔子先食黍而後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公曰:「黍者所以雪桃,非为食之也.」孔子对曰:「丘知之矣,然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属有六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郊庙,丘闻之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之下者,是从上雪下,臣以为妨於教,害於义,故不敢.」公曰:「善哉.」

 子贡曰:「陈灵公宣婬於朝,泄治正谏而杀之,是与比干谏而死同,可谓仁乎?」子曰:「比干於纣,亲则诸父,官则少师,忠报之心在於宗庙而已,固必以死争之,冀身死之後,纣将悔寤其本志,情在於仁者也;泄治之於灵公,位在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仕於乱朝,以区区之一身,欲正一国之婬昏,死而无益,可谓捐矣.诗云:『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其泄治之谓乎.」

 孔子相鲁,齐人患其将霸,欲败其政,乃选好女子八十人,衣以文饰而舞容玑,及文马四十驷,以遗鲁君,陈女乐,列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徃观之再三,将受焉,告鲁君为周道游观,观之终日,怠於政事.子路言於孔子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若致膰於大夫,是则未废其常,吾犹可以止也.」桓子既受女乐,君臣*荒,三日不听国政,郊又不致膰俎,孔子遂行.宿於郭,屯师以送曰:「夫子非罪也.」孔子曰:「吾歌可乎?歌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请,可以死败.优哉游哉,聊以卒岁.』」

 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孔子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长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胜焉.」

 孔篾问行己之道.子曰:「知而弗为,莫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乐之方至,乐而勿骄;患之将至,思而勿忧.」孔篾曰:「行己乎?」子曰:「攻其所不能,补其所不备.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骄人.终日言,无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患,唯智者有之.」

译文

 子路初次拜见孔子,孔子说:“你有什么爱好?”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你这个。我是说以你的能力,再加上努力学习,谁能赶得上你呢!”子路说:“学习真的有用吗?”

 孔子说:“国君如果没有敢谏的臣子就会失去正道,读书人没有敢指正问题的朋友就听不到善意的批评。驾驭正在狂奔的马不能放下马鞭,已经拉开的弓不能用檠来匡正。木料用墨绳来矫正就能笔直,人接受劝谏就能成为圣人。接受知识,重视学问,谁能不顺利成功呢?诋毁仁义厌恶读书人,必定会触犯刑律。所以君子不可不学习。”

 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矫正自然就是直的,砍下来用作箭杆,可以射穿犀牛皮。以此说来,哪用学习呢?”孔子说:“做好箭栝还要装上羽毛,做好箭头还要打磨锋利,这样射出的箭不是射得更深吗?”子路再次拜谢说:“恭敬地接受您的教诲。”

 子路将要出行,向孔子辞行。孔子说:“我送给你车呢,还是送给你一些忠告呢?”子路说:“请给我些忠告吧。”

 孔子说:“不持续努力就达不到目的,不劳动就没有收获,不忠诚就没有亲人,不讲信用别人就不再信任你,不恭敬就会失礼。谨慎地处理好这五个方面就可以了。”

 子路说:“我将终生记在心头。请问取得新结交的人的信任需要怎么做?说话少而事情又能行得通需要怎么做?一直都是善人而不受别人侵犯需要怎么做?”

 孔子说:“你所问的问题都包括在我讲的五个方面了。要取得新结识的人的信任,那就是诚实;说话少事情又行得通,那就是讲信用;一向为善而不受别人侵犯,那就是遵行礼仪。”

孔门***—澹台灭明:传播儒家思想到江南

澹台灭明,复姓澹台,名灭明,字子羽,鲁国人。孔门七十二贤之一,澹台灭明之所以有名,除了是因为他本身的贤能以外,还因为他长得丑陋,《史记·仲尼***列传》孔子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意思是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孔子家语·五帝德》中,对澹台灭明有有这样的评价:“贵之不喜,贱之不怒;苟于民利矣,廉于其事上也,以佐其下,是澹台灭明之行也。”意思是别人特别尊重他,他也不会因此高兴;别人瞧不起他,他也不会因此生气;***如能给百姓带来好处,对自己要求特别严格,从政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老百姓的利益,这就是澹台灭明的品行。” 可见澹台灭明的德与行都是非常优秀的。

扩展资料

战国时,江西全境属楚,楚国为了与中原诸国融为一体,得到他们的承认,在治国、外交各方面以礼仪制度和儒家思想作为行为准则。澹台灭明离开孔子后就南下到达楚国,后来这些人深入南楚腹地,对楚地产生了非常广泛的影响。也正因为这样,那时候的南昌虽然远离中原,但是地从来没有被称为“蛮夷”。

澹台灭明是什么时候去世的,现已无法考证,但他去世后,后人争相立墓以祀,但据史学家考证,澹台灭明死后应该葬于吴地,真正的墓应该是建在南昌。最开始澹台灭明的牌位是在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到1624年明朝天启四年,就附祀于关阳镇“二贤祠”,1766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把澹台灭明由从祀曾子和子游升为主祀,从而“二贤祠”又改名“三贤祠”。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澹台灭明

求在原著中澹台灭明 的形象,求具体。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是中国人挂在嘴边的一句古语。那这句“不可貌相”,最初是赠给谁的呢?

此人复姓澹(tán)台,名灭明,字子羽。虽然他有一张不俊的脸,却办了一件漂亮的事儿……

“行不由径,则动必以正”

澹台灭明是春秋末期的鲁国武城(今山东平邑县南)人,比孔子晚生三十九年。他天生异相,面貌丑陋,据说长得“额低口窄,鼻梁低矮,不具大器形貌”。所以,当他去拜孔子为师时,孔老夫子心有不甘,却抱守“有教无类”的理念没有拒绝他,可总对他爱搭不理,让这位澹台同学坐冷板凳。

投到孔夫子门下后,澹台灭明并没有受到老师的干扰,而是读书用功,勤于思考。当时,孔子“以貌取人”,没把澹台灭明当回事儿,他非常喜爱的***言偃(字子游)却对澹台灭明甚为欣赏。

言偃二十多岁就在澹台灭明的老家担任一把手——“武城宰”,实行孔子关于“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的教诲。

有一次,孔子路过武城,听到琴瑟歌咏的声音很高兴,就微笑着对子游说:“杀鸡何必要用宰牛的刀?”子游听了回答说:“从前常听老师说,在位的人学了礼乐之道,就能爱民;普通人学了礼乐之道,就很容易听从教令,好治理,我现在就是实行这样的教化啊!”

孔子听后非常高兴,对随行的***们说:“你们听听,他讲得很对。我刚才说杀鸡岂用牛刀,只不过是跟他开开玩笑罢了。”

孔子还问过子游:“你这里得到什么人才了吗?”子游借机赞美了澹台灭明的高尚品格:“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

向老师推荐同门,子游用了两个最为典型的事例——“行不由径”“非公不入偃室”。“径”是小路,澹台灭明平时走路只走大道,从来不抄近路、走捷径。他做人也如此,一贯规矩本分、坦诚正直,从来不耍小聪明,不占小便宜。有时他甚至有点刻板迂腐,他在子游手下当差多年,如果不是因为公务,他决计不会跑到子游的房间去。

“行不由径”虽是生活细节,却反映了澹台灭明“为人公正无私”的品质。春秋时期,礼制崩坏,法制阙如,社会秩序主要靠约定俗成的规矩来维系。如果***都能像澹台灭明一样严守规矩,从“行不由径”之类的小事做起,个人虽增加了一些麻烦,多走了几步路,但社会秩序得到了维护,大家得到了方便;如果***都图方便、走捷径、占便宜,那么社会就乱套了。

而“非公不入偃室”比“行不由径”更深一层。平常没事儿时就不去找领导,要去找领导肯定是因为公事,从不因为私利而去声张。这更说明澹台灭明的公正无私。明朝内阁首辅张居正对此曾评价道:“夫行不由径,则动必以正,而无欲速见小之心可知。非公事不见邑宰,则有以自守而无枉己徇人之私可见。此灭明之所以为贤,而偃之所知者,唯斯人而已。夫子游以一邑宰,其取人犹若是,等而上之,宰相为天子择百僚,人主为天下择宰相,必以此类观焉,则刚方正大之士进,而奔竞谄谀之风息矣!”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孔子的另外一位高徒子贡,在回答卫国将军卫子的询问时说:“被重视的时候不欣喜,被轻视的时候不发怒;如果有利于百姓,就要求自己廉洁,为君主做事,也为帮助百姓,这是澹台灭明的品行。”孔子对此评价说:“独自尊贵,独自富有,是君子感到耻辱的,这符合澹台灭明的品行。”

或许不懂或不愿接受官场规则,澹台灭明的才华并没有在政坛施展。自学成才后,他独辟蹊径,南下吴楚游历讲学。

从此,一张丑脸诱发的春秋文化大***徐徐展开。

澹台灭明并没有因为在孔门受到冷遇而对孔子怀恨在心,而是仍以孔子为师,积极传播儒家学说。他不但像孔子那样释《春秋》,习“六艺”,教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在教学中还提倡孔子提出的“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态度,倡导“学而不厌”“不耻下问”的风气,鼓励“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方法等。

澹台灭明南行至吴地,办学授道主要是在今姑苏城南的澹台湖畔,湖因其命名。在那里,澹台灭明开启了兴学易俗之风,使乡民大受其益,对整个吴地影响很大,人们尊称他为澹台子。

澹台灭明到南昌后,先在钟陵县的钟陵山上讲学。当时求学者络绎不绝,把整座山都挤满了,澹台灭明只好选择将部分资质较好的学生留下。后来,为纪念澹台灭明,钟陵县易名为进贤县,钟陵山则改名为栖贤山。南昌旧城还有一座进贤门,也因纪念澹台灭明而得名。

知识渊博、道德高尚的澹台灭明在江南地区受到了人们的爱戴,他的名气很快传遍了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当时,儒家在中原大地掀起了礼仪道德学习的热潮,因远离中原而未受到儒学青睐的地方都被称为“南蛮之地”。而江西虽远离中原,却因澹台灭明在南昌讲学,使江西这块土地“迈进了文明社会”,而免于被称为“南蛮之地”。

澹台灭明在江南受到了人们的追随,当地跟从他学习的有三百多人,极大影响了吴楚文化,形成当时儒家在南方一个有影响力的学派。史书上有一句话总结了他的成果:“从***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澹台门下***三百,显名于诸侯。江湖上的好事者杜撰着各种澹台灭明的故事,有人说灭明携宝玉渡河,船至水中央,二蛟夹击,欲夺宝玉,灭明喝之:“可以义求,不可以力劫。”挥剑斩蛟,并将宝玉投入河里,以示不吝啬,宁让钱,不让言。

此时,孔子已垂垂老矣,一方大耳还能听到四方之事,他对自己的褊狭、荒谬进行了彻底反思,懊恼地自责道:“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宰予是澹台灭明的同门,能说会道,善于独立思考,利口善辩。《孔子家语》卷五《子路初见》中记载:“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宰予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意思是,澹台灭明虽有君子之容貌(仪表不凡),但他的品行却被容貌所掩盖;宰予有文雅的言辞,但他的智慧却满足不了他的言辞。俗语说,识别马的好坏,要看它拉车时的情况;辨别人的好坏,要看他的日常表现。这些言论是不能废除的。我凭借着相貌来识别人,在子羽身上就失误了;凭借言辞来识别人,在宰予身上也失误了。

西汉海昏侯“图史自镜”

澹台灭明的人格力量感化着南昌地区的先民们。在南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民间传说,宋绍兴年间,有个叫钟傅的地方官初入洪州(今南昌),便动手拆墙筑城。由于惊动了不该惊动的地方,所以晚上钟傅便进入古怪的梦乡,一名丑汉找到他一边痛哭一边诉说:“将军为何暴我尸骨于坟墓外?”说完叹气走了。

第二天就有百姓报告,在城东南角挖到一座坟墓,一检验发现是澹台子羽的尸骨,立即停止施工,用砖瓦修复坟墓,并筑立一亭,后人又在离墓不远处建了一座澹台祠,因为当时建澹台祠的四周砖瓦成堆,所以当地称其“瓦子角”。

更神奇的是,在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中,左下侧竟也绘有澹台灭明像。考古人员认为,这件器物不仅是一面屏风,同时也是一面具有“图史自镜”作用的穿衣镜。专家认为,刘贺这衣镜照衣照面,也有照心的用途。做镜者是希望刘贺在照自己衣冠容貌的时候能够“图史自镜”,于镜面中看到自己的衣冠形象,于镜背上看到孔子及其***的言行事迹,把圣人的形象、故事当作镜子,与自己进行对照,借鉴着圣迹贤语“三省吾身”,从而达到“见贤思齐”的目的。

澹台灭明在江西的影响延续至后世。经过几百年生养,至宋代,江西儒文化逐渐步入巅峰,呈现出人才井喷之势。澹台灭明的影响除了在朱熹等江西历史文化名人身上有清晰的体现外,他在江西聚徒讲学也深深影响了后世书院的发展。书院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学校,它诞生于中唐时期。

江西是讲学书院的摇篮,这与2500年前澹台灭明在江西聚徒讲学颇有薪火相传的意味。书院讲学与当时澹台灭明在进贤讲学一样,对江西儒文化的发展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据介绍,两宋、元、明时期,江西书院数量在全国独占鳌头,拥有全国闻名的白鹿洞、濂溪、白鹭洲、鹅湖、豫章等书院。

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张岱在所著的百科类图书《夜航船》序言里,也曾将澹台灭明搬出来。他写道,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卷足而寝。僧听士子的谈语里有破绽,乃问:“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还是两个人?”士子回答道:“是两个人。”僧又问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人乃笑曰:“这等说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极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张岱谦虚地说道。

传说澹台灭明去世后,被***安葬于南昌。还有一种说法,其***将他安葬于武城故里(今平邑县魏庄乡土桥村西300米处)。《费邑古迹考》载:“先贤澹台子墓,澹台子羽墓在古武城曾皙墓东,《通志》:‘在费县东北三十里’,谚曰‘澹台墓,离河十八步’。然究以武城之墓为近理,《府志》亦云在武城者是。”

儒家后学们将澹台灭明列于曲阜孔庙大成殿前西庑内从祀孔子。明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在费县关阳司建二贤祠,主祀曾参、子游。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关阳司巡检胡世祚将澹台灭明由从祀改为主祀,并将二贤祠更名为三贤祠。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山东粮道孙星衍将钱泳手书墓碑一座立于武城澹台灭明墓前。

当然,澹台灭明不知道历史会有这样一幕幕。可这两千多年的时光却印证了一个规律:原来,离开是为了更好地归来……

10分求与宰我有关的成语。

记载中的澹台灭明

澹台灭明:

身份:张宗周家臣

师承:上官天野大***,

兵器:一对双龙护手钩,

装备:锁子黄金甲

功力:内功深厚,属刚猛一路

简略事迹:云靖从瓦剌返回中土时,曾受张宗周之命劝云靖回去并送达锦囊,后任瓦剌使臣偕同阿剌知院使明,实受张家之命促瓦剌内讧,亦曾在战乱中救下云重与澹台镜明,终萍踪全书,澹台灭明对于故事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萍踪侠影》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 ---《韩非子》

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里语云:'相马以舆,相士以居,弗可废矣。'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孔子家语》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记》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是两个人。”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僧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夜帆船》

以貌取人的意思

〖从井救人〗 成语典故: 宰我问曰:‘仁者,虽告之曰:井有仁(人)焉,其从之也?’子曰:‘何为其然也?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 《论语·雍也》

〖阿其所好〗 成语典故: 宰我、子贡、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孟子·公孙丑上》

〖善为说辞〗 成语典故: 宰我、子贡善为说辞。 《孟子·公孙丑上》

〖以辞取人〗 成语典故: 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孔子曰:‘……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

子路初见第十九的分段注解

”以貌取人”指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人的品质才能;在句子中可充当谓语、定语、宾语;含贬义。

成语出处

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西汉·司马迁《史记·仲尼***列传》)?

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以貌取人”。

扩展知识:

春秋时,大教育家孔子有很多学生,其中有一个叫子羽,一个叫宰予,子羽长得很丑,宰予长得很英俊。孔子对他俩的态度截然不同

子羽因为长得很难看,所以孔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对他的印象就很不好。孔子心中想:“这个人长得像个丑八怪,一定没有什么才气。”

因此,他对子羽的态度十分冷淡,后来子 羽只好退学,回去自已钻研学问。

子羽长得很丑,并不能代表没有才气,退学后自律的子羽成为了有名的学者。

对一个外表英俊漂亮的人,人们很容易误认为他其他方面也很不错。对一个外表邋遢丑陋的人,人们则倾向于认为他各方面都低劣。

印象一旦以情绪为基础,这一印象常会偏离事实。看不到优秀背面的东西,就不能很好地解读它。孤立地以貌取人、以才取人、以德取人、以某一言行取人、以某一长处或短处取人,都是不正确的知觉。古话说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识人要看内心,不要被人的外表蒙蔽了眼睛,以貌取人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同样也是不可取的。相比起外表美而言,心灵美其实显得更为重要。总归,以貌取人不如以诚待人。

“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出自何处和意思

原文

子路初见孔子,子曰:“汝何好乐?”对曰:“好长剑。”孔子曰:“吾非此之问也,徒谓以子之所能,而加之以学问,岂⑦可及哉?”

子路曰:“学岂⑦有益也哉?”孔子曰:“夫人君而无谏臣则失正,士而无教友则失听。御狂马不释⑧策①,操弓不反檠②。木受绳则直,人受谏⑨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必近于刑。君子不可不学。”

子路曰:“南山有竹,不揉⑥自直,斩而用之,达于犀革③。以此言之,何学之有?”孔子曰:“栝而羽之④,镞而砺之⑤,其入之不亦深乎?”子路再拜曰:“敬受教⑩。”

注释:

①不释策:不放下马鞭子。

②操弓不反檠(qíng):射手操持在手里的弓是已经矫正好了的,不再用檠来校正。檠:校正弓的器具。

③达于犀革:达,透。射穿犀牛皮。 犀革:犀牛皮制品。

④栝(guā)而羽之:给箭栝装上箭羽。 括:箭尾。

⑤镞(zú)而砺之:装上磨锋利的箭头。 镞:箭头。砺,磨砺使锋利。

⑥揉:通过人力加工,把曲的变直,直的变曲。

⑦岂:通“其”,代词,可以解释为大概。 岂(另一个):表示反诘语气,相当于“难道”。

⑧释:放下。

⑨谏:直言规劝,批评。

⑩受学:从师学习。

通俗解释

子路最初见教于孔子的时候,孔子问:“你的爱好特长是什么”子路回答说,:“我喜欢长剑。”孔子说:“我不是问这个,只是以你的能力兴趣,而加之以圣贤的学问,难道(别人)还能比得上吗。”

子路问道:“学习圣贤学问有什么好处?”孔子回答道:“君王如果没有敢进谏的大臣,政事就会有错失,读书人如果没有能够指正自己缺点的朋友,品德就容易有缺失。驾御没有驯服的狂马就不能放下马鞭子,操持在手上的弓是已经矫正好的,不能临用再矫正。木材依据墨绳砍斫所以能挺直,人能接受劝谏就不失圣贤的智慧。接受尊崇圣贤的学问道德经验的人,谁不是顺利而有成?毁灭仁义,厌恶读书明情理之人,自己一定和刑罚接近。所以君子不能够不学习圣贤。”

子路说:“南山有竹子,不要揉捏自然笔直;斩断了使用,可以穿透犀牛皮。根据这个现象来说,何必一定要学习?”孔子说:“给竹子的尾部装上羽毛,前面安上锋利的箭头,那么他能射透得不是更深吗?”子路再三礼拜孔子,说道:“恭敬的接受教诲。” 子路将行,辞于孔子。子曰:“赠汝以车乎?赠汝以言乎?”子路曰:“请以言。”

孔子曰:“不强不达①,不劳无功,不忠无亲,不信无复②,不恭失礼。慎此五者而已。”

子路曰:“由请终身奉之。敢问亲交取亲③若何?言寡可行④若何?长为善士而无犯若何?”

孔子曰:“汝所问苞⑤在五者中矣。亲交取亲,其忠也;言寡可行,其信乎;长为善士而无犯,其礼也。”

注释

①不强不达:不努力坚持就达不到目的。

②不信无复:不讲信用别人就不会再相信。论语: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即信念和道义接近,言语就可以落实在实际生活中。

③亲交取亲:亲交:亲朋好友的交往。取亲:取得亲人的信任。

④言寡可行:言简意赅,可以实行。

⑤苞:通“包”,包含。

通俗解释

子路学成将要出行离开,向老师告辞。孔子说:“是赠送你车呢还是送你几句话?”子路说:“请老师教诫以言。”

孔子说:“不努力精进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不勤勉操劳就不会成功,不忠实就没有人亲近,不守信用,妄语不信服于道义,那么人们就不会有第二次的相信你。不恭敬就失去了礼义的精神,徒有形式。敬慎的实行这五条罢了。”

子路回答说:“我请求终身奉行这五条。请问老师亲朋的交往,能得亲情,要怎样才好?怎样才能不费言辞而能推行于人?长久的做善士,不会相互的冒犯,要怎样做?”

孔子说:“你问的问题就包含在我送给你的五句话里面。亲朋的交往,取得亲交的亲情真心,是自己的忠实。不费言辞,人皆敬而行之,这是自己的信念接近于道义,诚信。长久的为善士,相互间不会冒犯,这是遵循礼义的结果。” 原文

孔子为鲁司寇1,见季康子,康子不悦。孔子又见之。

宰予进曰:昔予也常闻诸夫子曰:王公不我聘2则弗动。今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屈节数3矣,不可以已乎?

孔子曰:然。鲁国以众相陵4,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则将乱也;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

鲁人闻之曰:圣人将治,何不先自远刑罚。 自此之后,国无争者。

孔子谓宰予曰:违山十里,蟪蛄5之声,犹在于耳,故政事莫如应之.

注释

1 司寇:掌管刑狱、法纪等事。后世作刑部尚书。

2聘:聘问,主动请教。

3数:数次,屡次,多次,频繁的。

4陵:山陵,引申为在其之上,比喻欺凌,侵凌。

5蟪蛄:从虫,知了。领导好比是山,蟪蛄的叫声比喻领导的言行,为众人所瞩目。

通俗翻译

孔子做鲁国的司法部长,去拜见领导季康子,季康子不高兴。孔子又去见季康子。

孔子的学生宰予说:“我过去常常听老师您说过,在位的王公大臣如果不是主动的来请教,就不应该妄动。如今先生您被任命为司寇还没有几天,却屈节求见领导多次了,您老人家就不能省省心停停吗?”

孔子说:“是有这个道理。但是鲁国的民风以众陵寡,以强欺弱;凭着武力相互的侵暴的时间已经很就了;但是执政的人不能够教化治理,那么今后国家就免不了要大乱;现在国家让我来治理,王公以礼聘任我,有比这个更大的礼遇和信任吗?”

鲁国人听了孔子的回答后说:“圣人将要治理国家了,我何不先约束自我,自远刑罚。”

打这以后,自从孔子在政,鲁国没有争权夺利的百姓。

于是孔子对学生宰予说,离开了高山十里路,高山上的知了的叫声,还在耳畔回响。高山好比领导,百姓们都盯着领导偶像们的言行,所以政事就是以身作则,上有好,下必有应,没有比这个榜样的影响更直接的了。 原文:

孔子兄子有孔篾者,与宓子贱偕仕.

孔子往过孔篾,而问之曰:自汝之仕,何得何亡?对曰:未有所得,而所亡者三:王事若龙1,学焉得习,是学不得明也;俸禄少饘2粥,不及亲戚,是以骨肉益疏也;公事多急,不得吊死问疾,是朋友之道阙3也。其所亡者三,即谓此也.孔子不悦。

往过子贱,问如孔篾.对曰:自来仕者无所亡,其有所得者三:始诵4之,今得而行之,是学益明也;俸禄所供,被及亲戚,是骨肉益亲也;虽有公事,而兼以吊死问疾,是朋友笃5也。

孔子喟然,谓子贱曰:君子哉若人.鲁无君子者,则子贱焉;取此.

注释

1 龙:一条长龙,比喻要处理的事情不断。

2 饘:从食,吃。

3 阙:缺。

4 诵:读诵,背诵,学习。

5 笃:厚,交情厚。

通俗翻译

孔子兄长的儿子有一个叫孔篾的,和孔子学生宓子贱一起做官。

孔子外出途中经过孔篾家,问孔篾道:“自从你做官,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孔篾回答说:“我没有得到什么,倒是失去了三样东西。第一,政事象***一样的不曾间断,所学圣贤之道怎么能够温习实践,这就是所学不能够显明落实。第二俸禄工资少,自己家也是喝粥糊口,不能够周济亲戚,所以骨肉一天天疏远。第三,公事多而且紧急,没有时间吊问死者,慰问病苦,所以朋友的交情也缺失了。我丢失了三样东西,就是说的这个。”孔子听了,有点不高兴。

前往经过学生宓子贱,问了同样的问题。宓子贱回答说,自从我做官为人民服务以来,我没有失去什么,倒是得到了三样东西。开始我在老师那里学习,从背诵古圣经典开始,如今得以实践,这是我的所学更加明白清晰;所得工资俸禄供养亲戚,因此骨肉更加亲密;虽然有公事,同时不忘记吊问死者,慰问疾苦,所以朋友的交情更加笃实

孔子感叹,评价学生宓子贱道:“这个人真是君子啊!谁说鲁国没有君子,宓子贱就是啊,宓子贱可取为榜样啊!” 原文

孔子侍坐于哀公,赐之桃与黍焉.哀公曰:请食.孔子先食黍而后食桃,左右皆掩口而笑.

公曰:黍者所以雪1桃,非为食之也.孔子对曰:丘知之矣。然夫黍者,五谷之长,郊礼宗庙以为上盛2;果属有六而桃为下,祭祀不用,不登3郊庙。

丘闻之,君子以贱雪贵,不闻以贵雪贱;今以五谷之长,雪果之下者,是从上雪下;臣以为妨4于教,害于义,故不敢。

公曰:善哉.

注释

1 雪:白也,揩拭干净。

2 盛:音cheng,二声。盛满,装满。

3登:上也,献也。

4 妨:阻碍,于义有害。

通俗解释

孔子陪坐于鲁哀公之侧,哀公赐予孔子桃子和黍米。哀公说:“请吃吧。”孔子先吃黍米后吃甜蜜的桃子,哀公左右的人都掩着口笑孔子。

哀公说:“熟的黍米是用来搽干净桃子用的,不是用来吃的。”孔子回答说:“我是知道的。但是黍米在五谷中排第一,就象是五谷的领导一样,祭祀上帝的郊礼和在宗庙中祭祀祖先,都有盛得满满的黍米献上;而水果之属常见的有六种,桃子是排在最下面的一种,虽然味道甜蜜,而祭祀时是不使用的,不能登宗庙大雅之堂。

我听说,君子用轻贱之物把贵重的东西揩拭干净,没有听说过用贵重之物把微贱之物搽干净。现在君主您用最贵重的五谷之长,搽拭果类中的下品,臣认为妨碍于教化,伤害道义,所以不敢这么做。”

鲁公赞叹道:“说得好啊。” 原文

子贡曰:陈灵公宣*于朝,泄治正谏而杀之,是与比干谏而死同,可谓仁乎?

子曰:比干于纣,亲则诸父,官则少师1,忠报之心在于宗庙而已,固必以死争之;冀身死之后,纣将悔寤2其本志情在于仁者也。

泄治之于灵公,位在大夫,无骨肉之亲,怀宠不去,仕于乱朝;以区区之一身,欲正一国之*昏,死而无益,可谓捐3矣。

诗云:'民之多辟4,无自立辟5.',其泄治之谓乎.

注释 少师:小老师,比干的地位是少师,等于皇帝的顾问。 寤:醒,比喻醒悟。 捐,捐弃,抛弃。 辟,僻,偏僻,邪僻。 辟,从尸口,尸,祭神时的神主;从辛,法也。辟,法度。 通俗翻译

学生子贡说:“陈国的灵公君臣公开在朝堂上宣扬炫耀他们邪*的行为,大夫泄治正直的劝谏,被陈灵公默许***。这个行为和商朝的比干劝谏商纣王而被杀,是一样的,都可以算得上是仁德吗?”

孔子回答道:“比干和商纣王,是纣王的宗亲叔父,在朝为官是纣王的顾问,忠心报国的心,同在宗庙,有共同的祖先;所以看到商朝的沦落,一定会以死劝争。希望以自己的死,以后纣王会后悔,慢慢的醒悟。他本来的心志感情就在于挽救整个的商王朝,这个大心就是仁。

而泄治和陈灵公的关系,他是普通的大夫,和灵公没有骨肉的亲情;感怀灵公的宠爱,舍不得丢弃俸禄离开,在乱朝恶政下为官;以自己区区渺小的一身,想要矫正整个国家的昏乱邪*的风气;结果被权贵害死,死了对国家人民也没有益处,可以说是白白捐弃了生命。”

诗经上说:“自古人类社会就有很多邪僻的风俗和习气,没有谁能够自主的有正气法度,自守规矩。这是说的大夫泄治是个自守法度有所不为的人,这一点要肯定。” 原文

孔子相1鲁,齐人患其将霸,欲败其政;乃选好女子八十人,衣以文饰而舞容玑2,及文马四十驷3,以遗鲁君。

陈女乐,列文马于鲁城南高门外,季桓子微服往观之再三,将受焉;告鲁君为周道游观,观之终日,怠于政事。

子路言于孔子曰:夫子可以行矣.孔子曰:鲁今且郊,若致膰4于大夫,是则未废其常,吾犹可以止也.

桓子既受女乐,君臣*荒,三日不听国政,郊又不致膰俎5,孔子遂行。

宿于郭,屯师以送曰:夫子非罪也.孔子曰:吾歌可乎?歌曰:'彼妇人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人之谒6,可以死败。优哉游哉,聊7以卒8岁.'

注释

1 相,辅佐。

2 玑,从玉,美玉。

3 驷,辆,四马一车。

4 膰:从月,月,肉也,祭肉,古人祭祀是某些精神的象征。

5 俎:形如肉在板上,祭祀献神。

6 谒:请求。

7 聊,且,聊且。

8 卒,终。

通俗解释

孔子辅佐鲁国,齐国人担心鲁国强大,将来会称霸。于是挑选经过***的美女八十人,穿上华丽的衣服,能歌善舞,仪容如玑似玉。还有文秀好马四十乘,赠送给鲁国国君。

齐国使臣在鲁国国都城墙南面的高门外面,陈列女子乐队文工团,文绣好马。鲁国执政季桓子再三的微服前往观看,打算要接受齐国的馈赠。季桓子报告鲁国国君,在大道广场表演,游戏观赏,鲁国大夫整日的观看表演,荒怠了政事。

学生子路看到这种情况后对孔子说:“老师您可以辞官出走了。”孔子回答道:“鲁国现在就要举行祭祀上帝的郊祀,如果鲁国的主政任然分送祭祀天地的祭肉给大夫,说明没有废除治国常道,我还是可以留下来发挥作用。”

季桓子已经接受了齐国的糖衣炮弹女子乐队,君臣*乐荒芜政事,三天不听国理政;郊祭以后也不赠送大夫祭祀天地的祭肉,孔子于是决心出行。

孔子夜宿城门外,鲁国大众聚集送别孔子,对孔子说:“先生不要怪罪我们。”孔子说:“我唱唱歌可以吗?”于是孔子唱道:“那女乐妇人的嘴,可以逼迫贤圣出走;那妇人的请求要求,可以让国家衰败死亡。我倒可以悠游自在,聊且终岁。” 原文

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而行不胜其貌,宰我有文雅之辞,而智不充其辩.

孔子曰:里1语云:'相马以舆2,相士以居,弗可废矣.'

以容取人,则失之子羽;以辞取人,则失之宰予.

孔子曰:君子以其所不能畏人,小人以其所不能不信人.故君子长人之才,小人抑人而取胜焉.

注释

1 里:里巷。里语,谚语。

2 舆,车。

通俗讲解

澹台子羽有君子之容貌理念和思想,而他的行为不胜任其心貌理念。宰我有文雅之言辞,而他的智慧不能充分的明辩是非得失.孔子曰说:“民间的谚语说:‘看马的好坏不能光看外表,要看马拉车的本事;观察士人的品德要看他平时居处待人接物;看内在不看外表这个道理不能废除。’

凭借容貌取人,不顾其行,失误在澹台子羽身上。光凭言辞的美妙取人,不顾其内在的智慧,失误在宰予身上。”

孔子说:“君子因为他有所不能,所以敬畏贤能;小人因为他自己不能,所以他不信任嫉妒有能耐的人。所以君子的心胸,从善如流,助长别人的才干;小人好竞争,抑制别人的才能,争取自己的胜利和眼前的利益。” 原文

孔篾问行己1之道.子曰:知而弗为,莫如勿知;亲而弗信,莫如勿亲.乐之方至,乐而勿骄;患之将至,思而勿忧.

孔篾曰:行己乎?子曰:攻2其所不能,补其所不备.毋以其所不能疑人,毋以其所能骄人.终日言,无遗己之忧,终日行,不遗己患,唯智者有之.

注释

1 行己:自己如果行动,比喻自我实现理想之道。

2 攻:治玉,理也。

通俗解释

孔篾问孔子实现自我的道路,孔子说:“知道了道理不去实践,不如不知道的好;相互的亲近但是不能相互的信任,互怀猜忌,不如不接近的好。快乐宽裕到来的时候,快乐自在但是不要骄人傲物;祸患到来的时候,思索解决之道,不要过分的忧郁。”

孔篾问:“这就是自我实现的道理吗?”孔子说:“修养钻研自己所不能,弥补自己不完备之处。不要以自己所不能不觉悟的地方,迷惑干扰别人;也不要以自己所能骄人傲物。整天的说话,而不会给自己留下忧患;终日行动有为,而不给自己留下隐患;只有智慧的人有这个本事。” 以上解释参考国学***南怀瑾先生理念,片言只语,多所饶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其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抛砖引玉,以启大圣。

出自《仲尼***列传》,选自西汉司马迁的《史记》。

意思是: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节选原文:

澹台灭明,武城人,字子羽,少孔子三十九岁,状貌甚恶。欲事孔子,孔子以为材薄。既已受业,退而修行,行不由径,非公事不见卿大夫。南游至江,从***三百人,设取予去就,名施乎诸侯。孔子闻之,曰:“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译文:

澹台灭明,是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岁,他的体态相貌很丑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认为他资质低下。从师学习以后,回去就致力于修身实践,处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为了公事,从来不去会见公卿大夫。

他往南游历到长江,追随他的学生有三百人,他获取、给予离弃、趋就都完美无缺,他的声誉传遍了四方诸侯。孔子听到这些事,说:“我只凭言辞判断人,对宰予的判断就错了;单从相貌上判断人,对子羽的判断就错了。”

扩展资料

《仲尼***列传》是孔门***的一篇多人合传。仲尼,即孔子。在这篇列传中,有的人记述较详,洋洋洒洒一大篇;有的人记述简略,只有两个字的人名。本传主要记述了孔子及其***的言语和行事。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虽然他“述而不作”,但他总结了前人的文化遗产并传授给学生,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首创私人讲学的风气,得以***三千,育有大贤七十。本传在记述之中,仍然保留了孔子与***的问答形式。

《史记》分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部分,其中本纪和列传是主体。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本纪”是全书提纲,以王朝的更替为体,按年月时间记述帝王的言行政绩;其中记载先秦历史的五篇,依次是五帝,夏,殷,周,秦;记载秦汉历史的七篇,依次是秦始皇,楚霸王项羽,汉高祖刘邦,高后吕雉,汉文帝刘恒,汉景帝刘启和汉武帝刘彻。

“表”用表格来简列世系、人物和史事。

“书”则记述制度发展,涉及礼乐制度、天文兵律、社会经济、河渠地理等诸方面内容。

“世家”记述子孙世袭的王侯封国史迹和特别重要人物事迹。

“列传”是帝王诸侯外其他各方面代表人物的生平事迹和少数民族的传记。

《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记述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年),叙述了三千年左右的中国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

百度百科--仲尼***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