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贫亲老 不为禄仕,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tamoadmin 成语出处 2024-06-05 0
  1. 人们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另外2大不孝是什么?
  2.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三具体指什么
  3.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
  4. 古人说不孝有三, 有哪三种。

东汉末年赵岐在所注的《孟子章句》中对此句解释为:“于礼有不孝者三,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舜惧无後,故不告而娶。君子知舜告焉不得而娶,娶而告父母,礼也;舜不以告,权也:故曰犹告,与告同也。” 很明显,赵岐明确了“三不孝”的具体所指,并将“无后” 解释为“没有后代”。

北宋孙奭在其所作疏《孟子注疏》曰:“正义曰:此章指言量其轻重,无后不可,是以大舜受尧二女,夫三不 孝,蔽者所暗,至于大圣,卓然匪疑,所以垂法也。‘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者,言不孝于礼有三,惟先祖无以承,后世无以继,为不孝之大者,而阿意曲从,陷 亲于不义,家贫亲老,不为禄仕,特不孝之小而已。‘舜 以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故孟子乃言 此,以谓舜受尧之二女,所以不告父母而娶,是为其无后 也,告之则不得娶故也。君子于舜不告而娶,是亦言舜 犹告而娶之也。以其反礼而合义,故君子以为不告犹告 也。”孙奭也对“三不孝”的内涵作了阐释,并指出舜是因为要娶亲生子承继先祖,是以虽然没有提前告知父母其娶亲之事而失礼,但其这一行为是符合道义的,是可以被理解的。

人们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那另外2大不孝是什么

过分顺从父母,任他们随心所欲,最终犯错)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入仕为官以俸禄养父母),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这些都会导致绝了后代。是属无后为大,就是最的不孝。这样理解不一定不对。如果孟子还活着,不妨打个电话问一下,就能得出结论。我们平时所说的多是没有后代的意思,很多文学作品中的“无后”也是没有后代之意。不为禄仕(入仕为官以俸禄养父母),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其后,北宋孙奭与南宋朱熹等人都有注释,但后人多从赵岐说。

家贫亲老 不为禄仕,家贫亲老不为禄仕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家里长辈在催婚的时候总喜欢念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说你不生孩子就是不孝顺,那事实是否真的如此?所谓的不孝有三,又是哪三大不孝呢?内容是孩子举报父亲***,点赞六百多万,评论最多的是“这才是孝顺的孩子”,“这才是为父亲好”“这才是救父亲”等等。使其三餐无法温饱、生病无钱看医,或者无功名,不能考秀才进士求得一官半职,为家扬名吐气,是为二不孝。如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其实很大一部分责任在于郑庄公故意布局,令弟弟的野心不断膨胀。如果郑庄公能坦诚与母亲弟弟说清利害,结局又会不同

舜在没有通知自己的父母就娶了自己的妻子,就像他的父母不存在一样的行为就是无后的解释。君子还是应该事先通知父母才对。一起逃到海滨,过无忧无虑的日子,为了共享天伦之乐而忘掉天子的地位。由于儒家的宣传,有关舜的传说事迹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留下极深刻的影响。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的三具体指什么

人们都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穷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不孝的事情有三件,第一种、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

这种说法规范很简单,就是说父母有了错误,我们做为人子的却没有及时的提醒父母,劝说父母。导致父母陷于不义的地步。我们也可以理解成为对父母无条件的服从,父母对的错的都服从,这种不仅是父母的错,也是我们的不孝。

第二种、家穷亲老,不为禄仕。

这种说法也比较简单,大致意思就是家境比较贫穷,自己的父母年龄也到了一定岁数。我们身为人子的确不谋官位,走仕途来养自己的父母。也是一种不孝顺。这种说法也很符合古代的宗法制,毕竟不适合现代。任何时候做官都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做的。。

最后一种、不娶妻无子,绝先祖祀。

这种被我们大家误解了很多年,说法是:不娶妻不生子,断绝了后代无人继承先祖的香火。其中这种不娶妻断绝子孙后代被誉为最不孝!古代对于我们的定义是不一样的,古代认为亲疏远近、家国一体、忠孝观念。也认同嫡长子继承制的表现。无论是哪一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被现在最为认可。因为父母有错,做儿女的也应该指正出来。最后一种和第二种都是可持不同观点的。

不孝有三是哪三个

不孝有三为: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解释: 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

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

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也就是孟子所说的最大的不孝了

回答者:外野手 - 童生 一级 10-15 22:41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

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

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古人说不孝有三, 有哪三种。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一句。出自《孟子·离娄上》。

原文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十三经注疏》:“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

用白话文来解释就是:一味顺从,见父母有过错而不劝说,使他们陷入不义之中,这是第一种不孝;家境贫穷,父母年老,自己却不去当官吃俸禄来供养父母,这是第二种不孝;不娶妻生子,断绝后代,这是第三种不孝。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听书讲古,经常能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篇,原话即是如此,并没有解释此“三”究竟是哪些。

虽然孟子没有明示,但是汉朝的经学家赵岐在注释这一篇的时候,给出了起码是他自己认为合理的答案:

“于礼有不孝者三者,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赵岐,东汉经学家。字邠卿,初名嘉,字壹卿。京兆长陵人。曾任并州刺史,因党锢被免职。后任议郎、太常等职。著有《孟子章句》。

虽然孔孟是一道,但是孟子时代的儒家思想,已经较孔子时代的有一些进步了。从不孝的第一条“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就可以看出:在孔子时代,孝和忠的表现,就是表面上的顺从、唯唯诺诺,哪怕明知道长辈有错,也要认可,不能指出。孔子《孝经》上说:“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而到了孟子时代,儒家思想已经开始反思,对于这种情况,孟子的儒家思想认为这就是“阿意曲从,陷亲不义”,即不孝。

对于第二条,也是与孔子时代的思想相背道。孔子的思想是认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

如此看来,“无后”反而排在第三位,并不是什么真正的“为大”。我们可以通过孔、孟儒家思想的发展,看出“不孝”定义的发展。当然,孟子的《离娄上》也好,孔子的《孝经》也好,其所宣扬的孝道,是中国历来所宣扬的崇高思想品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