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于沟壑,沟壑毕现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5 0
  1. 含转字四字成语
  2. 沟壑的词语沟壑的词语是什么
  3. 第二个字是于字的成语
  4. 壑的成语
  5. 峰回路转开头的成语
  6. 谁有《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原文?
  7. 《孟子·公孙丑下》的翻译

毁于一旦 无动于衷 聊胜于无 同归于尽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言归于好 受制于人 溢于言表

无济于事 急于求成 寓庄于谐 囿于成见 死于非命 安于现状 耿耿于怀 出于无奈 业精于勤

迁怒于人 喜形于色 示贬于褒 明于治乱 公之于众 熔于一炉 ***手于人 著于竹帛 情见于色

转于沟壑,沟壑毕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伊于何底 胫大于股 转于沟壑 老于世故 莫逆于心 于今为烈 严于鈇钺 弃甲于思 政乱于内

拟于不伦 严于律己 于家为国 安于所习 臻于至善 见弃于人 止于至善 忠于职守 业荒于嬉

陷于缧绁 至于此极 悬壶于市 了然于中 甚或至于 定于一尊 易于拾遗 凤凰于飞 委过于人

难于上天 行成于思 甚且至于 心高于天 亏于一篑 安于故俗 公诸于世 喜见于色 鸿渐于干

推舟于陆 訚訚于于 急于事功 涩于言论 学老于年 铭记于心 于心不安 义形于色 拟不于伦

了然于心 复于左毂 坐于涂炭 拟不于伦 了然于胸 人浮于事 不绝于耳 积于忽微 安于磐石

迁怒于众 于飞之乐 盛行于世 仰给于人 于阗***花 翰音于天 供过于求 友于兄弟 燕巢于幕

厝薪于火 易于破竹 民保于信 难作于易 儗不于伦 情深友于 强加于人 寓情于景 寓教于乐

甚于防川 于心何忍 藏巧于拙 借听于聋 何至于此 取信于民 伊于胡底 安于泰山 求过于供

讬于空言 青出于蓝 果于自信 有生于无 于心不愧 富于春秋 授柄于人 狃于故辙 安于一隅

谑近于虐 格于成例 福生于微 溢于文辞 有要于时 臻于完美 燕燕于归 染指于鼎 誾誾于于

甚而至于 退藏于密 萦绕于心 难于登天 薪贵于桂 嫁祸于人 乐于助人 枝大于本 深于城府

于无声处 独异于人 鸣于乔木 于陵子仲 问道于盲 食方于前 不齿于人 移祸于人 臻于郅治

诿过于人 勇于探索 败于垂成

含转字四字成语

成语原文:游回磨转

 标准发音:yóu huí mó zhuǎn

 繁体写法:游回磨转

 游回磨转是什么意思:犹言团团转。

 游回磨转成语接龙:旧地重游 → 游回磨转 → 转于沟壑

 用法分析:作状语;用于书面语

 读音预警:注意多音字:转 ① zhuǎn 转运、转折;② zhuàn 转动 转速。

 出处说明:明·兰陵笑笑生《***》第51回:“玳安来家,到处寻书童儿,那里得来,急的只游回磨转。”

 对应近义词:团团转

沟壑的词语沟壑的词语是什么

1. 含转的四字词语

转弯抹角、

目不转睛、

转来转去、

扭转乾坤

转悲为喜、

辗转反侧

转危为安、

转瞬即逝、

晕头转向、

峰回路转、

宛转悠扬、

捻捻转儿、

时来运转、

转眼之间、

回心转意、

玩儿不转、

转眼即逝、

朦头转向、

转于沟壑、

转瞬即是、

东抄西转、

额定转速、

转喉触讳、

白鹭转花、

转益多师、

七托八转、

顺倾转圆、

斗转参横、

转盼流光、

转日回天

2. 带乘字的四字成语

乘车戴笠乘车入鼠乘敌之隙乘肥衣轻乘风破浪乘风兴浪乘风转舵乘桴浮海乘高决水乘机打劫乘机应变乘坚策肥乘坚驱良乘间抵隙乘间伺隙乘间投隙乘利席胜乘龙贵婿乘龙佳婿乘龙快婿乘龙配凤乘鸾跨凤乘其不备乘其不意乘轻驱肥乘热打铁乘人不备乘人之厄乘人之危乘胜逐北乘胜追击乘时乘势乘势使气乘伪行诈乘隙捣虚乘隙而入乘险抵巇乘兴而来乘兴而来乘兴而来乘虚蹈隙乘虚迭出乘虚而入乘虚可惊乘虚以入乘疑可间乘舆播迁乘舆播越乘云行泥齿甘乘肥大树底下待势乘时戴笠乘车飞龙乘云飞蓬乘风服冕乘轩服牛乘马负乘斯夺负乘致寇鹤乘轩加减乘除跨凤乘龙跨凤乘鸾可乘之机可乘之隙老鹤乘轩履机乘变南人驾船驽蹇之乘破浪乘风骑马乘舟乞儿乘车千乘万骑千乘之国千乘之王前人栽树前人种树山阴乘兴盛衰相乘无机可乘无间可乘无隙可乘衣轻乘肥因利乘便因势乘便有机可乘有隙可乘很全的哦。

3. 含有转字的成语

转战千里 形容连续作战,经历了很长的历程。

转辗反侧 同“辗转反侧”。 转灾为福 见“转祸为福”。

转忧为喜 〖解释〗由忧愁转为欢喜。 转眼之间 〖解释〗转眼:一眨眼。

一眨眼的时间。形容极短的时间。

转危为安 由危险转为平安(多指局势或病情)。 转湾抹角 见“转弯抹角”。

转弯抹角 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

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转弯磨角 见“转弯抹角”。

转死沟渠 见“转死沟壑”。 转死沟壑 谓弃尸于山沟水渠。

转瞬之间 非常短暂的一瞬间。 转日回天 见“转日回天”。

转祸为福 把祸患变为幸福。指把坏事变成好事。

转喉触讳 谓一说话或一写文章就触犯忌讳。 转海回天 同“转日回天”。

转斗千里 谓长途转辗作战。 转愁为喜 〖解释〗由忧愁转为欢喜。

转嗔为喜 由生气转为喜欢。 转悲为喜 转悲哀为喜悦。

转败为胜 变失败为胜利。 转败为功 指将失败转化为胜利。

转败为成 见“转败为功”。 珠流璧转 喻时光之流逝。

辗转反侧 辗转:翻来复去;反侧:反复。翻来复去,睡不着觉。

形容心里有所思念或心事重重。 晕头转向 晕:头发昏;转向:辨不清方向。

头脑发晕,辨不清方向。形容糊里糊涂或惊惶失措。

运转时来 〖解释〗时机来了,运气也有了转机。指由逆境转为顺境。

游回磨转 犹言团团转。 意转心回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

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旋转乾坤 扭转天地。

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或已成的局面。也指人魄力极大。

旋转旋坤 扭转天地。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或已成的局面。

也指人魄力极大 旋乾转坤 扭转天地。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或已成的局面。

也指人魄力极大。 旋干转坤 扭转天地。

比喻从根本上改变社会面貌或已成的局面。也指人魄力极大。

悬崖转石 比喻形势发展迅猛。 星移漏转 星位移位,更漏转换。

谓夜深。 星移斗转 斗:北斗星。

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心回意转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改变想法,不再坚持过去的意见。

宛转悠扬 委宛曲折,也指声音悠扬动听。 宛转蛾眉 宛转:轻而柔的起落。

蛾眉:细而长的眉毛,指美丽的眼睛。漂亮的眼眉轻轻扬起。

常用作美人的代称。 团团转 〖解释〗回环旋转,形容不知道怎么办好。

天旋地转 天地转动。比喻重大的变化。

也形容眩晕时的感觉或闹得极凶。 随风转舵 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

顺风转舵 随着风向转换舵位。比喻顺着情势改变态度(含贬义)。

时来运转 旧指时机来了,命运也有了转机。指境况好转。

十转九空 十次去九次空着手回来。形容***经常输钱。

三回九转 ①形容曲折回荡。②犹三番五次。

柔肠百转 形容情思缠绵,翻腾不已。 日转千街 指乞丐沿街行乞。

日转千阶 阶:官阶。形容连续升官。

潜移默转 见“潜移默运”。 千回万转 形容经过很多曲折或反复考虑。

千回百转 形容反复回旋或进程曲折。 起承转合 起:开头;承: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转折;合:结束。

泛指文章的做法。也比喻固定呆板的形式。

萍飘蓬转 比喻远离家乡,在外漂泊。 扭转乾坤 比喻从根本上改变已成的局面。

扭转干坤 比喻从根本上改变已成的局面。 凝瞩不转 目不转睛。

目不转睛 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看。形容注意力集中。

默转潜移 暗中转换移易。 蒙头转向 蒙:迷糊,昏迷;转向:迷失方向。

形容头脑昏迷,不清晰 流离转徙 辗转迁移,无处安身。 九转功成 转:循环变华。

原为道家语,指炼得九转金丹。后常比喻经过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而终于获得成功。

九牛拉不转 形容态度十分坚决。 见风转篷 同“见风使舵”。

见风转舵 看风向转发动舵柄。比喻看势头或看别人的眼色行事。

急转直下 形容形势或文笔等突然转变,并且很快地顺势发展下去。 昏头转向 头脑发昏,迷失方向。

回心转意 心、意:心思;回、转:掉转。重新考虑,改变原来的想法和态度。

回天转地 犹言旋转乾坤。比喻改变君王的情绪或态度。

回山转海 转动山海。比喻力量巨大。

回黄转绿 树叶由绿变黄,由黄变绿。原指时令的变迁,后比喻世事的反复。

回船转舵 行船遇事的回原路。比喻掉转话头,缓和僵局。

回筹转策 运筹决策。 回肠九转 好象肠子在旋转。

形容内心痛苦焦虑已极。 回肠百转 见“回肠九转”。

归邪转曜 曜:光明。改除邪恶归依正道。

亦作“归邪反正”。 峰回路转 峰峦重叠环绕,山路蜿蜒曲折。

形容山水名胜路径曲折复杂。 飞砂转石 同“飞沙走石”。

飞米转刍 犹言飞刍挽粟。 飞刍转饷 同“飞刍挽粟”。

法以度人,且摧毁世俗一切邪惑之见。指佛法无边,普济众生。

斗转星移 星斗变动位置。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

斗转参横 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亮的时候。

愁肠九转 谓重重忧愁萦绕心怀。 乘风转舵 谓顺随情势改变态度。

参回斗转 参:参星;斗:北斗星。北斗转向,参星回转。

指夜深 参横斗转 北斗转向,参星打横。指天快峦的时候。

4. 带"转"字的成语有吧

愁肠九转 乘风转舵 斗转参横 斗转星移 飞刍转饷

峰回路转 ***常转 飞米转刍 飞砂转石 归邪转曜

回肠百转 回肠九转 回筹转策 回船转舵 回黄转绿

回山转海 回天转地 昏头转向 回心转意 见风转舵

见风转篷 九牛拉不转 九转功成 急转直下 流离转徙

目不转睛 蒙头转向 默转潜移 凝瞩不转 扭转干坤

扭转乾坤 萍飘蓬转 起承转合 千回百转 千回万转

潜移默转 柔肠百转 日转千阶 日转千街 顺风转舵

随风转舵 参横斗转 参回斗转 三回九转 时来运转

十转九空 团团转 天旋地转 宛转蛾眉 宛转悠扬

心回意转 旋乾转坤 旋干转坤 星移斗转 星移漏转

悬崖转石 旋转干坤 旋转乾坤 游回磨转 晕头转向

运转时来 意转心回 转败为成 转败为功 转败为胜

转悲为喜 转嗔为喜 转愁为喜 转斗千里 转喉触讳

转海回天 转祸为福 珠流璧转 转日回天 转死沟壑

转死沟渠 转瞬之间 转弯抹角 转弯磨角 转湾抹角

转危为安 转忧为喜 转眼之间 辗转反侧 转辗反侧

转战千里 转灾为福

5. 含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含字开头的四字成语 :

含苞欲放、

含情脉脉、

含辛茹苦、

含血喷人、

含笑九泉

含污纳垢、

含笑九原、

含恨九泉、

含糊其辞、

含明隐迹、

含哺鼓腹、

含垢包羞、

含糊不明、

含苞吐萼、

含瑕积垢、

含含糊糊、

含沙射影、

含仁怀义、

含商咀徵、

含笑入地、

含笑九幽、

含荼茹毒、

含垢匿瑕、

含英咀华、

含垢忍耻

6. 带至字的四字成语

飙举电至飙:疾风、暴风。

风起云涌闪电到。形容声势猛烈。

悲喜交至悲伤和喜悦的心情交织在一起来到。宾至如归宾:客人;至:到;归:回到家中。

客人到这里就象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形容招待客人热情周到。

楚毒备至楚毒:古代炮硌之刑;备:尽,全。指使用各种刑罚。

充类至尽充类:推究同类事理;至尽:到极精密处。指就事理作充分的推论。

彻里至外指从里到外。存神索至存神:保养精神;索至:寻找事物深奥的道理。

旧指品德高尚的人注重保养精神,以探寻事物深奥的道理。从头至尾从开头至结尾。

指某件事物的全过程或全部内容。策勋饮至策勋:把功勋记载在简策上;饮至:指诸侯朝、会、盟、伐后回宗庙饮酒庆功。

庆功祝捷。诚至金开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大公至正至:最;正:公正。完全秉公办理,毫不偏心。

丁宁周至丁宁:嘱咐,告诫;周至:周到,细致。再三细致地嘱咐。

形容办事谨慎周到。大中至正极为公正,不偏不倚。

迩安远至谓近居之民以政治清明而欢乐,远地之民则闻风而附。指政治清明。

凤鸟不至凤鸟:指凤凰,吉祥的象征。凤凰不来。

比喻天下不太平,政治不清明,无希望。福无双至指***的事不会接连到来。

奉为至宝奉:信奉,敬奉;至宝:最珍贵的宝物。敬奉为最珍贵的宝物。

蜂拥而至像一窝蜂似地一拥而来。形容很多人乱哄哄地朝一个地方聚拢。

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纷至踏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福至心灵福:***。

意思是人运气来了,心也变得灵巧了。福至性灵性灵:聪明。

形容福运到来,人变得聪明了。关怀备至关心得无微不至。

骨肉至亲指关系最密切的亲属。感人至深使人内心深深感动。

祸不妄至妄至:无故降临。灾祸不会无缘无故地降临。

鸿鹄将至鸿鹄:天鹅。天鹅马上就要飞来了。

指学习不专心。现表示将有所得。

汗流至踵汗出得多,流到脚跟。常形容极端恐惧或惭愧

何所不至①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无所不至。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

②指什么坏事都干。患至呼天患:祸患;呼:喊。

形容事前不作准备,灾祸临头,求天救助。祸至无日无日:没有几日。

形容灾祸马上就要降临。何至于此怎么能够到了这种境地?表示不会或不应该到这种地步。

精诚所至人的真诚的意志所到。绝德至行绝、至:极,尽。

极为高尚的道德品行。饥寒交至衣食无着,又饿又冷。

形容生活极端贫困。同“饥寒交迫”。

积金至斗北斗星。堆积起来的金子能触到北斗星。

比喻积累的财富极多。金石至交比喻像金石一样牢不可破的交情。

同“金石之交”。接踵而至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

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继踵而至踵:脚后跟;接踵:足跟相接;至:到,来。

指人们前脚跟着后脚,接连不断地来。形容来者很多,络绎不绝。

家至户察到每家每户去察看。家至户到到每家每户;遍及每家每户。

家至户晓晓:告知。到每家每户宣传,使每家每户都知道。

渐至佳境比喻境况逐渐好转或兴趣逐渐浓厚。同“渐入佳境”。

家至人说传到每一家,***都知道。款曲周至款曲:殷勤

待人殷勤,照顾周到细致。摩顶至踵犹摩顶放踵

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摩顶至足犹摩顶放踵。

形容不辞劳苦,不顾身体。鳞集麇至像鱼鳞一样稠密地聚集,像麞鹿一样成群地到来。

联袂而至比喻一同来到。联翩而至联翩:鸟联着翅膀疾飞的样子。

形容人接连来到。累土至山比喻由小到大,积少成多。

老之将至多用作自称衰老之语。否极泰至否:坏;泰:好,顺利。

坏的达到极点,好的就来了。指厄运终了好运就来。

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群贤毕至指贤能者齐集,济济一堂。

麇至沓来犹言群集纷至。情至意尽指对人的情谊已经到极点。

如潮涌至像潮涌一样,比喻某种事物来势甚猛。如获至寳好像得到最珍贵的东西。

三字,如获至寳。”亦作“如获至珍”。

如获至宝至:极,最。好像得到极珍贵的宝物。

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如获至珍形容对所得到的东西非常珍视喜爱。

同“如获至宝”。人迹罕至人的足迹很少到达。

指荒凉偏僻的地方。仁至义尽至:极,最;尽:全部用出。

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任重至远愿意指负载沉重而可以到达远方。后比喻抱负远大,能闯出新的天地,做出宏伟的业绩。

时不再至时:时机。时机错过就不会再来了。

指行事不要放过时机。视为至宝至宝:极珍贵的宝物。

极其珍视,看成是最珍贵的宝物。势位至尊势:权势;位:地位

权势和地位极其尊贵。旧指帝王权势地位至高无上。

四至八道旧时标志土地界域的用语。表示四面八方所到之处及通往的道路。

随踵而至踵:脚后跟。一个跟着一个前来。

形容人来得多,接连不断。实至名归实:实际的成就;至:达到;名:名誉;归:到来。

有了真正的学识。

第二个字是于字的成语

沟壑的词语有:匹夫沟渎,经丘寻壑,老死沟壑。

沟壑的词语有:转于沟壑,匹夫沟渎,深沟高壁。2:结构是、沟(左右结构)壑(上下结构)。3:注音是、ㄍㄡㄏㄜ_。4:拼音是、gōuhè。5:词性是、名词。

沟壑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点此查看***详细内容

沟壑gōuhè。(1)溪谷,山涧。

二、引证解释

⒈山沟。引《左传·昭公十三年》:“小人老而无子,知挤于沟壑矣。”续范亭《南泥湾概况》诗:“山陵起伏森林茂,沟壑纵横雨露多。”⒉借指野死之处或困厄之境。引《孟子·滕文公下》:“志士不忘在沟壑,勇士不忘丧其元。”赵岐注:“君子固穷,故常念死无棺椁没沟壑而不恨也。”唐陈子昂《为将军程处弼谢放流表》:“收骸沟壑,返魄幽泉。”宋苏轼《答王定国》:“而今而后,谁_出我于沟壑者,归耕没齿而已矣。”孙犁《秀露集·被删小记》:“当文化大革命期间,任性命如草芥,文字被注销,辗转沟壑,朝不保夕。”⒊指护城河。引《管子·问》:“若夫城郭之厚薄,沟壑之浅深,门_之尊卑,宜修而不修者,上必几之。”⒋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卫,_袍无里,二旬九食。引田方子闻之,使人遗孤白之裘。恐其不受,因谓之曰:‘吾***人遂忘之,吾与人也如弃之’子思曰:‘汲闻之,妄与不如遗弃物於沟壑;汲虽贫也,不忍以身为沟壑,是以不敢当也。’”后用以比喻贪受弃赠的人。晋张协《杂诗》之十:“虽荣田方赠,_为沟壑名。”明沉***《千金记·遇仙》:“小生虽受清贫,不以沟壑自处。”⒌比喻阻隔。引庞瑞垠《我们还会相逢》:“没有行政的干预,没有外行的指手划脚,更没有派性的沟壑。”

三、国语词典

溪谷、山沟。

四、网络解释

沟壑(汉语词汇)沟壑,汉语词汇,指山沟,借指野死之处或困厄之境;比喻阻隔。语出《左传·昭公十三年》:“小人老而无子,知挤于沟壑矣。”

关于沟壑的诗词

《苦寒·沟壑行看尽》《题栋·水非沟壑龙方卧》

关于沟壑的诗句

未问沟壑填至今逢沟壑居者转沟壑

关于沟壑的成语

沟满壕平沟满濠平转死沟壑千山万壑经丘寻壑匹夫沟渎

关于沟壑的造句

1、真正的革命战士,为了正义的事业可以牺牲生命,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不忘沟壑”的精神。

2、我喜欢另一种桥,是架在人们心灵上的。当人与人之间沟通时就没有了沟壑,可以向任何人打开心房。

3、妈妈脸上的皱纹纵横交错,就像一道道沟壑,每一条都充满了艰辛和苦难。

4、太阳不再冷冷地在天空把自己印成一个图案,而是暖暖地活转回一些情意,羞涩地给大地传达着些许的暖意,令得坚冰开始熔化。从山沟沟里就氤氲出一些若有若无的雾气来,或浓或淡地缭绕在峰脊沟壑之中。

5、信了这些,就可以更坦然地面对人生沟壑,走过四季风霜。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沟壑的详细信息

壑的成语

毁于一旦、

重于泰山、

轻于鸿毛、

溢于言表、

急于求成、

囿于成见、

死于非命、

安于现状、

出于无奈、

难于上青天、

明于治乱、

熔于一炉、

著于竹帛、

伊于何底、

转于沟壑、

老于世故、

严于鈇钺、

拟于不伦、

严于律己、

安于所习、

臻于至善、

止于至善、

忠于职守、

陷于缧绁、

至于此极、

定于一尊、

易于拾遗、

难于上天、

亏于一篑、

安于故俗

急于事功、

涩于言论、

坐于涂炭、

立于不败之地

积于忽微、

安于磐石、

友于兄弟、

易于破竹、

讷于言敏于行、

伊于胡底、

安于泰山、

果于自信、

歌于斯,哭于斯、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富于春秋、

狃于故辙、

安于一隅、

格于成例、

溢于文辞、

玩于股掌之上、

乐于助人、

敏于事,慎于言、

深于城府、

鸣于乔木、

出于水火,登之衽席、

臻于郅治、

败于垂成、

疲于奔命、

询于刍荛

轻于去就

刑于之化

安于现状: 对目前的情况习惯了,不愿改变。

毁于一旦: 于:在;一旦:一天。在一天的功夫全被毁掉。多指长期劳动的成果一下子被毁掉。

急于求成: 急:急切。急着要取得成功。

老于世故: 老:老练,富有经验;世故:处世经验。指对社会上的一切有很深的阅历。

立于不败之地: 立于:处在。使自己处在不会失败的地位。

疲于奔命: 原指因受命奔走而搞得很累。后也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轻于鸿毛: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轻。比喻毫无价值。

熔于一炉: 熔化在同一个炉内。比喻多种事物相互间结合紧密,浑然一体,难分难解。

严于律己: 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

溢于言表: 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止于至善: 止:达到;至:最,极。达到极完美的境界。

重于泰山: 比泰山还要重。形容意义重大。

安于所习: 安:习惯于。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指习惯对人的制约

安于磐石: 安:安稳;磐石:巨石。像磐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非常稳固

安于盘石: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

安于一隅: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循守旧,安于现状。

败于垂成: 指临近成功时遭到失败。参见:“功败垂成”。

鄙于不屑: 鄙:粗俗卑鄙。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顾的程度。指既丑陋又***,叫人看不上眼。

出于意外: 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出于意表: 指出乎人的意料之外。

出于无奈: 指实在没有办法而不得不这样。无奈:无可奈何。

定于一尊: 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的人做唯一的标准。

富于春秋: 指年少,年轻

格于成例: 为传统的惯例所限制。表示不能达到目的。

果于自信: 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

歌于斯,哭于斯: 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急于星火: 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积于忽微:

急于事功: 事:事业;工:功绩。指做事急于求成。

敏于事,慎于言: 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鸣于乔木: 比喻仕进达于高位。

难于上天: 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难于上青天: 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拟于不伦: 用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

迫于眉睫: 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

迁于乔木: 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喻乔迁新居。

托于空言: 指寄托所怀于文词议论。同“托之空言”。

易于反手: 犹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严于律已: 律:约束。严格要求自己。

溢于言外: 溢:水满外流,引申为超出。超出语言之外。指某种意思、感情通过语言文字充分表露出来。亦作“溢于言表”。

易于拾遗: 犹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讬于空言:

易于反掌: 犹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伊于胡底: 伊:句首助词;于:到;胡:何,哪;底:尽头。到什么地步为止(对不好的现象表示感叹)。

囿于成见: 局限于原有的看法。

著于竹帛: 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绩等写入书中。

着于竹帛:

坐于涂炭: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自身也被玷污。

罢于奔命: 罢:通“疲”,疲乏;奔命:奉命奔走。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疲于供命: 疲:疲乏,劳累。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涩于言论: 形容说话迟钝。

死于非命: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痛于骨髓:

危于累卵: 比垒起的蛋还危险。比喻极其危险。

陷于缧绁: 缧绁:捆绑***的绳索。指被关进监牢。

刑于之化: 指以礼法对待。后用以指夫妇和睦。

询于刍荛: 询:问;刍荛:割草打柴的人,借指地位低微的人。指向普通老百姓了解情况,征求意见。

安于泰山:

乐于助人: 很乐意帮助别人

峰回路转开头的成语

壑的成语——

欲壑难填、千山万壑、幽壑潜蛟、一丘之壑、寻壑经丘、梯山架壑、千岩万壑、老死沟壑、邻为壑式、如泉赴壑、一丘一壑、经丘寻壑、昂霄耸壑、纵壑之鱼、

溪壑无厌、转于沟壑、转死沟壑、擅壑专丘、鱼纵大壑、万壑千岩、耸壑凌霄、胸有丘壑、丘壑泾渭、千沟万壑、以邻为壑、如水赴壑、放情丘壑、胸有邱壑、千峰万壑、胸中有丘壑、放情丘壑、胸中有丘壑。

这个字的大概意思是山沟或大水坑:丘~。沟~。千山万~。欲~难填。

谁有《与山巨源绝交书》的原文?

转开头的成语 :

转弯抹角、

转悲为喜、

转危为安、

转瞬即逝、

转眼之间、

转于沟壑、

转瞬即是、

转日回天、

转喉触讳、

转死沟渠、

转转相因、

转嗔为喜、

转盼流光、

转愁为喜、

转面无情、

转侧不安、

转斗千里

《孟子·公孙丑下》的翻译

与山巨源绝交书

--------------------------------------------------------------------------------

嵇康

康白:足下昔称吾于颍川,吾尝谓之知音。然经怪此,意尚未熟悉于足下,何从便得之也?前年从河东还,显宗、阿都说足下议以吾自代;事虽不行,知足下故不知之。足下傍通,多可而少怪,吾直性狭中,多所不堪,偶与足下相知耳。间闻足下迁,惕然不喜;恐足下羞庖人之独割,引尸祝以自助,手荐鸾刀,漫之膻腥。故具为足下陈其可否。

吾昔读书,得并介之人,或谓无之,今乃信其真有耳。性有所不堪,真不可强。今空语同知有达人,无所不堪,外不殊俗,而内不失正,与一世同其波流,而悔吝不生耳。老子、庄周,吾之师也,亲居贱职;柳下惠、东方朔,达人也,安乎卑位。吾岂敢短之哉!又仲尼兼爱,不羞执鞭;子文无欲卿相,而三登令尹。是乃君子思济物之意也。所谓达能兼善而不渝,穷则自得而无闷。以此观之,故尧、舜之君世,许由之岩栖,子房之佐汉,接舆之行歌,其揆一也。仰瞻数君,可谓能遂其志者也。故君子百行,殊途而同致,循性而动,各附所安。故有处朝廷而不出,入山林而不反之论。且延陵高子臧之风,长卿慕相如之节,志气所托,不可夺也。

吾每读尚子平、台孝威传,慨然慕之,想其为人。少加孤露,母兄见骄,不涉经学。性复疏懒,筋驽肉缓,头面常一月十五日不洗;不大闷痒,不能沐也。每常小便而忍不起,令胞中略转,乃起耳。又纵逸来久,情意傲散,简与礼相背,懒与慢相成,而为侪类见宽,不功其过。又读《庄》、《老》,重增其放。故使荣进之心日颓,任实之情转笃。此由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蹈汤火;虽饰以金镳,飧以嘉肴,逾思长林而志在丰草也。

阮嗣宗口不论人过,吾每师之,而未能及。至性过人,与物无伤,唯饮酒过差耳。至为礼法之士所绳,疾之如仇,幸赖大将军保持之耳。以不如嗣宗之贤,而有慢驰之阕;又不识人情,暗于机宜;无万石之慎,而有好尽之累,久与事接,疵衅日兴,虽欲无患,其可得乎?又人伦有礼,朝庭有法,自惟至熟,有必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卧喜晚起,而当关呼之不置,一不堪也。抱琴行吟,弋钩草野,而吏卒守之,不得妄动,二不堪也。危坐一时,痹[注1]不得摇,性复多虱,把搔无已,而当裹以章服,揖拜上官,三不堪也。素不便书,又不喜作书,而人间多事,堆案盈机,不相酬答,则犯教伤义,欲自勉强,则不能久,四不堪也。不喜吊丧,而人道以此为重,己未见恕者所怨,至欲见中伤者;虽瞿然自责,然性不可化,欲降心顺俗,则诡故不情,亦终不能获无咎无誉,如此***堪也。不喜俗人,而当与之共事,或宾客盈坐,鸣声聒耳,嚣尘臭处,千变百伎,在人目前,六不堪也。心不耐烦,而官事鞅掌,机务缠其心,世故繁其虑,七不堪也。又每非汤、武而薄周、孔,在人间不止此事,会显世教所不容,此其甚不可一也。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而发,此甚不可二也。以促中小心之性,统此九患,不有外难,当有内病,宁可久处人间邪?

又闻道士遗言,饵术、黄精,令人久寿,意甚信之。游山泽,观鱼鸟,心甚乐之。一行作吏,此事便废,安能舍其所乐,而从其所惧哉!

夫人之相知,贵识其天性,因而济之。禹不逼伯成子高,全其节也。仲尼不***盖于子夏,护其短也。近诸葛孔明不逼元直以入蜀,华子鱼不强幼安以卿相。此可谓能相始终,真相知也。足下见直木必不可为轮,曲者不可为桷,盖不欲以枉其天才,令得其所也。故四民有业,各以得志为乐,唯达者为能通之,此足下度内耳。不可自见好章甫,强越人以文冕也;己嗜臭腐,养鸳雏以死鼠也。吾顷学养生之术,方外荣华,去滋味,游心于寂寞,以无为为贵,纵无九患,尚不顾足下所好者。又有心闷疾,顷转增笃,私意自试,不能堪其所不乐。自卜已审,若道尽途穷则已耳。足下无事冤之,令转于沟壑也。

吾新失母兄之欢,意常凄切。女年十三,男年八岁,未及成人,况复多病,顾此(忄良忄良liang),如何可言。今但愿守陋巷,教养子孙;时与亲旧叙阔,陈说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志愿毕矣。足下若嬲之不置,不过欲为官得人,以益时用耳。足下旧知吾潦倒粗疏,不切事情,自惟亦皆不如今日之贤能也。若以俗人皆喜荣华,独能离之,以此为快;此最近之,可得言耳。然使长才广度,无所不淹,而能不营,乃可贵耳。若吾多病困,欲离事自全,以保余年,此真所乏耳。岂可见黄门而称贞哉!若趣欲共登王途,期于相致,共为欢益,一旦迫之,***其狂疾。自非重怨,不至于此也。

野人有快炙背而美芹子者,欲献之至尊,虽有区区之意,亦已疏矣。愿足下勿似之。其意如此。既以解足下,并以为别。嵇康白。

[注1]:原作病头内加卑,痹之异体字。

与山巨源绝交书?译文

康白:当年你曾在颖川太守山嵚面前称道我不愿意出仕,我常常认为这是知己之言,然而也常常奇怪我的这番意思,在你来说还不是非清楚的,是从哪里你会知道的呢?前年我从河东回来后,显宗,阿都告诉我说,你议论过想让我代替你的职位,事情虽然未成,我却因而知道你原来并不了解我。你通达事故,善于应变,对事情多所随和而对别人很少怪责,而我却性格率直,心胸狭窄,对很多事情不能容忍,只不过偶然同你认识罢了。近日听说你升了官,我很惊恐不欢,恐怕你要推荐我出去做官,像厨师不愿让人说只有他自己在割肉,于是硬要把尸祝也拉去帮助自己一样,使我手执鸾刀,也沾上一身膻腥气,所以想在这里详细 地给你陈述一下事情可否的道理。

我过去读书,看到有一种所谓既能兼济天下而又是耿介孤直的人,有的人曾说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现在才相信这样的人真是会有的。一个人性格上所不能容忍的事情,真不能勉强他去接受。现在大家都说有一种于世无所不堪的通达的人,表面上跟一般俗人没有两样,而内心却能保持自己的正确主张,能够随波逐流而 又一生没有遗憾,但这只是一种空话而已。老子,庄周,是我的老师,而他们本身却都居于低贱的官职,柳下惠和东方朔都是通达的人,他们都能安于自己卑微的职位,我怎么能因为未做大官而轻视他们呢?又孔子因为博爱无私,因而不以担任执鞭的贱职为羞,楚国的子文本来不想做卿相,却做上了三次令尹的大官, 这是因为君子有着济世的意向啊。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当自己显达了的时候就能兼济万物而并不因为显达就改变自己原来的志向,自己遭到困厄的时候也能怡然自得而心里没有什么苦闷。从这种观点看来,尧、舜的为君于世,许由的隐居山林,张良的辅佐刘邦,接舆的边走边歌,行迹虽有不同,而道理全是一样的(都 是顺乎本性之所至的)。仰头瞻望一下这几位可尊敬的人,他们可以说是能实现自己志愿的人了。所以君子的各种行为,走的道路虽然不同但所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随着自己的本性行动,各都傍依于自得的事物安居无闷,因而在?韩诗外传?里才有了“有的人为了做官入了朝廷就再也不想出来,有的人为了求名走向山林再也不想回来”的论调。而且像公子季札以子藏的作风为高,司马相如仰慕蔺相如的气节,这是说一个人的志向所寄托的趋向,是无法强迫他改变的。

我每次阅读尚子平、台孝威的传记,都会感慨地对他们产生仰慕之感,怀念他们的为人。加以少年就失却严父,孤苦无依,因而受到同母兄的骄纵,未有涉猎五经之书,自己的性格又散漫懒惰,弄得筋肉钝驰,头和脸常常一月半月地不洗一次,不到太闷痒的程度,就不肯洗发。每次小便,常常忍着不愿起来,一直 憋得使膀胱都颤动起来,才起来就便。又放纵已久,情意高傲散漫,行为简略失礼,懈怠和散漫互为作用,却为朋辈所宽容,不指责自己的过错。又因为读了老、庄之书,就更增加我的放荡,所以使得自己追求荣华进取的心意日益衰退,放任本性的念头转而日益深厚。这就像捉到的一匹小鹿,***如在幼小的时候使它受 到驯服养育,他就会服从人们的教导管制,***如不是从小,而是等到大了才看见马络头,那就要急遽地转头张望,毁坏了所拴的缰绳,不顾一切地狂奔起来,那时虽然用黄金的马衔来打扮它,用精美的饭莱来喂养它,它还是越发想念深林和一心在丰草上。

阮嗣宗口里从来不议论别人的过失,我常常效法他,但未能赶得上,他纯真的天性超过一般人,与外物互不伤害,只是喝酒有些过量罢了。但即使这样,也还受到礼教之土所纠弹,恨他像仇人似的,幸而赖有司马昭把他保护下来罢了。吾赶不上阮藉那样的贤德,却有着怠慢松懒的缺点,又不通人情,不懂得随机应 变,不会像石奋那样的谨慎,而有说话不留余地的毛病。这样日久天长地与外事接触,就会同外人的不合日益发生,虽然想不遭灾祸,又哪能办得到呢?又在人与人的关系上有规定的一定礼节,在朝廷上有规定的一定法度,自己极为仔细地考虑过后,感到有一定忍受不了的事有七件,会招致很大坏处的事有两种。倒 下身来就喜欢晚起,但守门的人又招呼不止,这是第一件忍受不了的事。抱着琴边走边唱,在草野间或猎鸟或钓鱼,但一做了官吏卒就守着自己,使自己不得随便行动,这是第二件忍受不了的事。做了官端正地跪坐多时,即使麻痹了也不许动一动。但是我生来又好生虱子,爬搔起来就没个完,做了官就得裹上官服,向 上官作揖跪拜,这是第三件忍受不了的事。平时不练习写信,又不喜欢写信,而人与人之间的事情很多,不写信应酬吧,就犯了教伤了义,想自己勉强一下自己吧,还不能持久下去,这是第四件忍受不了的事。不喜欢吊丧之类的事,而人事却以此为重,因而已经被不原谅我的人所怨恨,以至有想对我加以陷害的人,我 虽然因此惊恐地受到了指责,但本性难移,想压抑自己的情意顺从世俗,那就违背本性不合实情,归根到底也不能不受到谴责。这样,就成了第五件忍受不了的事。本不喜欢俗人,但还得同他们共事,弄得有时客人满座,呼叫的声音都要把耳朵吵聋,嚣声和尘土把这个地方弄得非常污浊,这些俗人为了应酬使用出一切 伎俩,在人眼前表现出一切令人作呕的丑态,这是第六件忍受不了的事情。心本不耐烦,官事却很烦乱,官府事务纠缠着自己的心胸,世故人情扰乱着自己的思想,这是第七件忍受不了的事。又常常非难商汤、周武王和轻视周公和孔子,在人面前不住嘴,这件事定会暴露出来为众人所知,为礼教所不容,这是最大的坏 处之一。有着一付刚肠最痛恨坏人坏事,不在意而放肆地就径直地说出口来,一遇事就发作。这是最大的坏处之二。以我这种心胸狭窄的性格,处理这九患,即使没有发生外面来的灾难,也一定要有身内的疾病,哪里还能久活在人世呢?同时我还听到道士说的一种遗言,说服用白术和黄精.就能使人长寿,我心里很相信实有其事。游玩山川,观赏鱼鸟,我特别喜欢过这样的生活。可是一旦做上了官吏,上述的这几件事便须废止,我又怎能抛弃自己之所乐而从事于自己之所惧的事呢?

作为二人双方的互为知己来说,重要的是了解彼此的天性,从而成全彼此的天性。夏禹不逼迫伯成子高一定要做诸侯,是因为要成全伯成子高的气节,孔子不向子夏借雨伞,是为了不暴露子夏的短处。近来诸葛亮不强迫徐庶非到蜀国不可,华不勉强管宁出来做大官,这些人可以说对朋友的了解和爱护能始终如一, 真是互为知己的了。您要见到一块挺直的木头一定不用它做车轮,见到一块弯曲的木头一定不用它做屋椽,这是因为不想改变它的本性,想使他们各得其所的缘故吧。以此类推,士农工商各有其业,都是以能达到自己的志向为快乐,这种心理只有通达事理的人才能了解,而您是一定能想得到的。不能自己见到一顶好 帽子,就一定要强迫越地的人也要戴这有文***的冠冕,自己喜欢吃烂肉,就用死老鼠来喂养鸳雏吧!我刚在学习养生之术,正在屏除荣华富贵,不饮酒食肉,要心里清净淡泊,贵于寂寞无为。即使没有上述的“九患”,也不会理睬您所喜欢的东西。何况我还有心闷病,刚转加重,私下扪腹自问,委实忍受不了自己所不乐于从事的事,自己盘算得已经十分明确了,***如真的被逼的走投无路,也就只得拼却一切了,因而希望您不要委屈我,使我入于死地吧。我的同胞兄新近逝世,心情常常感到凄痛,姑娘年龄刚刚十三,男孩的年龄刚刚八岁,还都未达到成人的年龄,况且我还多病。想到这些悲恨的事情,怎能一言说尽!现在只能是守在自己的茅舍里,教养自己的子孙,经常同自己的亲属谈叙一下久别之情,叙说一下自己的生平过去,喝上浊酒一杯,弹上清琴一曲,我的志愿就满足了。您如果要非缠住我不放,也不过就是要替官家找到适当的人选,以补助时世的需要罢了。您早就知道我放任散漫,不懂世故,我自己想一切都赶不上今天的在朝做官的人。 如果您因为一般人都喜欢荣华富贵,而独我能离开它,以远离荣华认为快乐,这样讲最接近我的真实情况,在我可以说的也就是这一点。但是***如真是才高虑远,无所不通,而又能不钻营仕进,那才是可贵的,如果像我这样是因为多病,想离开事务多活几天,以保全自己的余年,那么这种不求荣华的行动却只能说明我真是一个没有才能的人罢了。怎么可以见到宦官就称赞他有贞节呢?***如您一定强迫我同您一道登上仕途,希望一定把我弄进官场,那时您才能快心,一旦这样逼迫我,我就一定要发作疯病,如果不是对我有深仇,我想您是不会把我逼到这种地步的。

田野的人曾有喜欢用太阳晒背取暖并且爱吃芹子的,于是他就想把这两件事献给皇帝,这种行动虽然也含有微小而诚恳的心意,但行动本身却太远于事理了。希望您不要像这种人!我的心意就是这样,写这封信一方面以此向您解释,并且以此向您作别!嵇康白。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孟子说:“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必定有得天时的战机,然而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的天时不如有利的地势。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铠甲不是不坚利,粮食不是不多,(可是敌人一来却)弃城逃离,这便是有利的地势不如人心的团结。所以说,控制人民不迁逃,不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家不靠山川的险阻,威服天下不靠兵器铠甲的坚利。得到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多;失掉仁义的人,帮助他的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家里人都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归顺他。让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人去攻打连家里人都背叛他的人,(必然所向无敌;)所以君子不战则罢,战则必胜。”

(二)孟子将朝王,王使人来曰:“寡人如就见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风。朝①,将视朝,不识可使寡人得见乎?”

孟子正要去朝见齐王,齐王派人来说:“我本该来看望您的,但是有畏寒的病,不能吹风。明天早晨,我将临朝听政,不知(您是否肯来)让我见见您吗?”

对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

孟子回话道:“我不幸生了病,不能到朝廷上去。”

明日,出吊于东郭氏②。公孙丑曰:“昔者辞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

第二天,孟子出门到东郭氏家去吊丧。公孙丑说:“昨天推说有病,今日却去吊丧,也许不合适吧?”

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

孟子说:“昨天有疾,今天好了,怎么不能去吊丧?”

王使人问疾,医来。孟仲子对曰③:“昔者有王命,有***薪之忧,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趋造于朝,我不识能至否乎?”

齐王派人来询问病情,医生也来了。孟仲子应付来人说:“昨天有王的召令,他不巧有点小病,不能到朝廷去。今天病好了点,急匆匆赶赴朝廷去了,不知道现在到了没有?”

使数人要于路,曰:“请必无归,而造于朝!”

孟仲子随即派了几个人到路上去拦截孟子,告诉他:“请您一定不要回家,赶快到朝廷去!”

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④。

孟子不得已,就到景丑氏家去歇宿。

景子曰:“内则父子,外则君臣,人之大伦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见王之敬子也,未见所以敬王也。”

景子说:“在家有父子,在外有君臣,这是人世间最重大的***关系。父子关系以慈爱为主,君臣关系以恭敬为主。我看到了齐王对您敬重,却没看到您怎么敬重齐王。”

曰:“恶!是何言也!齐人无以仁义与王言者,岂以仁义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与言仁义也’云尔,则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尧舜之道,不敢以陈于王前,故齐人莫如我敬王也。”

孟子说:“咳!这是什么话!齐国人没有一个拿仁义的道理去说给齐王听的,难道是认为仁义不好吗?(只是)他们心里在想:‘这个君王哪值得同他去谈仁义!’那么,(对齐王的)不恭敬没有比这更大的了。至于我,不是尧、舜之道不敢在齐王面前陈述,所以齐国人没有一个像我这样敬重齐王的。”

景子曰:“否,非此之谓也。礼曰:父召,无诺;君命召,不俟驾。固将朝也,闻王命而遂不果,宜与夫礼若不相似然。”

景子说:“不,不是说的这个。礼的规定说:父亲召唤,儿子不能用‘诺’应答,(而要恭敬地用‘唯’应答);君王宣召,臣子不等车子驾好就动身。您本来准备去朝见,听了君王的召令却不去了,这恐怕与礼的规定不大符合吧。”

曰:“岂谓是与?曾子曰:‘晋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义,吾何慊乎哉?’夫岂不义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齿,辅世长民莫如德。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齐,莫能相尚,无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汤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则不敢召。管仲且犹不可召,而况不为管仲者乎?”

孟子说:“难道能这么说吗?曾子说过:‘晋国、楚国的财富,没法比得上。不过,它们凭借财富,我凭借我的仁德;它们凭借爵位,我凭借我的道义,我欠缺什么呢?’难道这话没有道理而曾子随便说说的么?这或许是另有一种道理的罢。天下普遍看重的东西有三样:爵位、年纪、道德。在朝廷里,没有比爵位更尊贵的,在乡里,没有比年龄更尊贵的,***君主、管理百姓,没有比道德更尊贵的。(他)哪能有了其中一种(爵位)而轻视另两种(年龄、道德)呢?所以想要有大作为的君主,必定有他不能召见的臣子,要有事情商议,那就(亲自)前去请教。如果他不像这样(诚心实意)地崇尚道德、喜爱仁义,就不值得同他一起干事。所以汤王对于伊尹,(首先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统一了天下;桓公对于管仲,(首先也是)向他学习;然后才把他当作臣子,所以不费力气就称霸诸侯。现在天下(大的诸侯国)土地相等,德行相似,谁也超不过谁,(之所以如此)没有别的原因,是因为(君主)喜欢任用听从他们使唤的人做臣,而不喜欢任用教导他们的人做臣。汤王对于伊尹,桓公对于管仲,就不敢随意召见。管仲尚且不能随意召见,何况不愿做管仲的人呢?”

注释①朝(Zhāo):早晨。②东郭氏:齐国的一个姓东郭的大夫。③孟仲子:孟子的堂弟,又是他的学生。④景丑氏:齐国大夫景丑。

(三)陈臻问曰①:“前日于齐,王馈兼金一百而不受②;于宋,馈七十镒而受③;于薛,馈五十镒而受。前日之不受是,则今日之受非也;今日之受是,则前日之不受非也。夫子必居一于此矣。”

陈臻说:“以前在齐国,齐王送您一百镒好金您不接受;在宋国,送您七十镒,您接受了;在薛,送您五十镒,您接受了。如果以前不接受是对的,那么后来接受就是错的;后来接受如果是对的,那么以前不接受就是不对的。在这两种情况中,您必定处于其中的一种了。”

孟子曰:“皆是也。当在宋也,予将有远行,行者必以赆,辞曰:‘馈赆。’予何为不受?当在薛也,予有戒心,辞曰:‘闻戒,故为兵馈之。’予何为不受?若于齐,则未有处也。无处而馈之,是货之也。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

孟子说:“都是对的。当在宋国的时候,我将要远行,远行的人必然要用些路费,宋君说:‘送点路费(给你)。’我为什么不接受?当在薛地的时候,我有防备(在路上遇害)的打算,主人说:‘听说需要防备,所以送点钱给你买兵器。’我为什么不接受?至于在齐国,就没有(送钱的)理由。没有理由而赠送,这是收买我啊。哪有君子可以用钱收买的呢?”

注释①陈臻:孟子***。②金:古代所说的金,多是指黄铜。③镒(yì):古代的重量单位之一,二十两为一镒。

(四)孟子之平陆①,谓其大夫曰②:“子之持朝之士,一日而三失伍,则去之否乎?”

孟子到了平陆,对那里的长官(孔距心)说:“如果你的卫士一天三次擅离职守,开除不开除他呢?”

曰:“不待三。”

孔距心说:“不必等三次。”

“然则子之失伍也亦多矣。凶年饥岁,子之民,老羸转于沟壑,壮者散而之四方者,几千人矣。”

(孟子说:)“那么您失职的地方也够多的了。荒年饥岁,您的百姓,年老体弱抛尸露骨在山沟的,年轻力壮逃荒到四方的,将近一千人了。”

曰:“此非距心之所得为也。”

孔距心说:“这个问题不是我能够解决的。”

曰:“今有受人之牛羊而为之牧之者,则必为之求牧与刍矣。求牧与刍而不得,则反诸其人乎?抑亦立而视其死与?”

孟子说:“***如现在有个人,接受了别人的牛羊而替他放牧,那么必定要为牛羊寻找牧场和草料了。如果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那个人呢,还是就站在哪儿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曰:“此则距心之罪也。”

孔距心说:“这是我的罪过。”

他日,见于王曰:“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往后的某一天,孟子朝见齐王说:“大王的地方长官我认识五个,能认识自己罪过的,只有孔距心。”(孟子)给齐王复述了一遍他与孔距心的谈话。

王曰:“此则寡人之罪也。”

齐王说:“这是我的罪过啊。”

注释①平陆:齐国边境的邑,在今山东汶上县北。②大夫:这里指地方上的行政长官。

(五)孟子谓蚔蛙曰①:“子之辞灵丘而请士师②,似也,为其可以言也。今既数月矣,未可以言与?”

孟子对蚔蛙说:“你辞去灵丘地方长官的职务,请求担任法官,似乎是有道理的,因为可以(接近齐王向他)进谏了。现在已经几个月了,还不可以进谏吗?”

蚔蛙谏于王而不用,致为臣而去。

蚔蛙向齐王进谏而不被***纳,便辞官而去。

齐人曰:“所以为蚔蛙则善矣,所以自为,则吾不知也。”

齐国有人议论说:“孟子替蚔蛙出的主意倒是很好了,他怎么为自己考虑,我就不知道了。”

公都子以告。

公都子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曰:“吾闻之也: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孟子说:“我听说过这样的话:有官职的人,如果无法行使他的职责就辞职;有进谏责任的,无法尽到进谏的责任就辞职。我既没有官职,又没有进谏的责任,那么我的行动进退,难道不是宽宽绰绰大有回旋余地了吗?”

注释①蚔(chí)蛙:齐国大夫。②灵丘:齐国邑名。士师:官名,掌禁令、狱讼、刑罚,为古代法官之通称。

(六)孟子为卿于齐,出吊于滕,王使盖大夫王驩为辅行①。王驩朝暮见,反齐滕之路,未尝与之言行事也。

孟子在齐国担任卿,奉命到滕国去吊丧,齐王派盖地的大夫王驩作为副使与孟子同行。王驩(同孟子)朝夕相见,但在从齐国到滕国的来回路上,孟子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

公孙丑曰:“齐卿之位,不为小矣;齐滕之路,不为近矣,反之而未尝与言行事,何也?”

公孙丑说:“齐国卿的职位不算小了;齐国与滕国之间,路不算近了,往返途中不曾同他谈起出使的事情,为什么呢?”

曰:“夫既或治之,予何言哉?”

孟子说:“那个人既然独自包办了,我还说什么呢?”

注释①盖(gě):齐国邑名,在今山东沂水县西北。王驩:盖邑的地方长官,齐王的宠臣。

(七)孟子自齐葬于鲁,反于齐,止于嬴①。

孟子从齐国到鲁国去(安葬母亲),返回齐国时,在嬴地停留。

充虞请曰②:“前日不知虞之不肖,使虞敦匠事,严,虞不敢请。今愿窃有请也:木若以美然。”

充虞请问道:“前些日子您不知道我缺乏能力,派我监理打造棺椁的事,当时事情匆迫,我不敢请教。现在想冒昧地问一下:那棺椁似乎太华美了吧?”

曰:“古者棺椁无度,中古棺七寸,椁称之。自天子达于庶人,非直为观美也,然后尽于人心。不得,不可以为悦;无财,不可以为悦。得之为有财,古之人皆用之,吾何为独不然?且比化者无使土亲肤,于人心独无恔乎?吾闻之也: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孟子说:“上古时候,棺椁没有规定的厚度,中古时候,棺厚七寸,椁的厚度同棺相称。从天子到平民百姓,(棺椁讲究)不只是为了好看,而是这样才称尽了孝心。(由于等级的限制)不能用(好的棺椁),就不会称心;没有钱财用好的棺椁,也不会称心。既有资格又有钱财,古人就都用好棺椁,为什么偏我不能这样?而且为了避免泥土挨近死者的肌肤(而用厚棺椁),对于孝子之心岂不是一件感到慰藉的事吗?我听说过这样的话:君子是不会因为爱惜天下财物而从俭办父母的丧事的。”

注释①嬴:齐国南部邑名,在今山东莱芜县西北。②充虞:孟子***。

(八)沈同以其私问曰①:“燕可伐与?”

沈同以个人名义问道:“燕国可以讨伐吗?”

孟子曰:“可。子哙不得与人燕,子之不得受燕于子哙②。有仕于此③,而子悦之,不告于王而私与之吾子之禄爵,夫士也,亦无王命而私受之于子,则可乎?何以异于是?”

孟子说:“可以。子哙不得把燕国让给别人,子之不得从子哙那里接受燕国。比方说,这里有个士人,您喜欢他,就不禀告君王而私自把自己的俸禄、爵位让给他,那个士人也不经君王同意,私自从您那里接受俸禄和爵位,这样行吗?(子哙)让君位的事,同这有什么两样?”

齐人伐燕。

齐国攻打燕国。

或问曰:“劝齐伐燕,有诸?”

有人问道:“(您)鼓励齐国攻打燕国,有这回事吗?”

曰:“未也。沈同问‘燕可伐与’,吾应之曰,‘可’,彼然而伐之也。彼如曰:‘孰可以伐之?’则将应之曰:‘为天吏,则可以伐之。’今有***者,或问之曰:‘人可杀与?’则将应之曰:‘可。’彼如曰:‘孰可以杀之?’则将应之曰:‘为士师,则可以杀之。’今以燕伐燕,何为劝之哉?”

孟子说:“没有。沈同问‘燕国可以征伐吗?’我答复他说‘可以’,他们认为这个说法对,便去征伐燕国。他如果问‘谁能去征伐燕国?’那我将答复他说:‘奉了上天使命的人才可以去征伐。’就好比这里有个***犯,如果有人问我:‘这个人该杀吗?’我就回答说:‘可以。’他如果再问:‘谁可以去杀这个***犯?’那我就会回答他:‘做法官的才可以杀他。’现在,让一个跟燕国一样无道的国家去征伐燕国,我为什么要鼓励它呢?”

注释①沈同:齐国大臣。②其事参见《梁惠王下》第十、十一章及本篇下一章。③仕:同“士”。

(九)燕人畔。王曰:“吾甚惭于孟子①。”

燕国人反抗(齐国的占领)。齐王说:“对孟子我感到很惭愧。”

陈贾曰②:“王无患焉。王自以为与周公孰仁且智?”

陈贾说:“大王不必犯愁。大王如果在仁和智方面同周公相比较,自己觉得谁强一些?”

王曰:“恶!是何言也!”

齐王说:“咳!这是什么话!”

曰:“周公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③。知而使之,是不仁也;不知而使之,是不智也。仁智,周公未之尽也,而况于王乎?贾请见而解之。”

陈贾说:“周公派管叔去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如果周公)知道他会反叛还派他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这是不智。仁和智,周公还未能完全具备,何况您大王呢?请允许我见到孟子时向他作些解释。”

见孟子,问曰:“周公何人也?”

陈贾见到孟子,问道:“周公是怎样一个人?”

曰:“古圣人也。”

孟子说:“古代的圣人。”

曰:“使管叔监殷,管叔以殷畔也,有诸?”

陈贾说:“他派管叔监察殷人,管叔却带着殷人叛乱,有这回事吗?”

曰:“然。”

孟子说:“是这样。”

曰:“周公知其将畔而使之与?”

陈贾说:“周公是知道他会反叛而派他去的吗?”

曰:“不知也。”

孟子说:“(周公)不知道。”

“然则圣人且有过与?”

“既然这样,那么(岂不是)圣人也会有过错吗?”

曰:“周公,弟也;管叔,兄也。周公之过,不亦宜乎?且古之君子,过则改之;今之君子,过则顺之。古之君子,其过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见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岂徒顺之,又从为之辞。”

孟子说:“周公是弟弟,管叔是哥哥,(谁能料到哥哥会背叛呢?)周公的过错,不也是情有可原的吗?况且,古代的君子,犯了过错就改正;现在的君子,犯了过错却照样犯下去。古代的君子,他的过错就像日食月食一样,人民都能看到;等他改正后,人民都仰望着他。现在的君子,岂只是坚持错误,竟还为错误作辩解。”

注释①齐国占领燕国时,孟子曾向齐宣王提出,为燕立一君主而后撤离。齐王不听。两年内,燕人不服;赵国等诸侯国也反对齐吞并燕,怕齐国因此而变得更强大,于是立燕昭王,燕人拥护,迫使齐军败退撤回。②陈贾:齐国大夫。③周武王灭商后,封纣王之子武庚于其旧都,派其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监视殷的遗民。武王死后,成王幼,周公执政,管叔等和武庚反叛,后周公平定了叛乱。

(十)孟子致为臣而归。王就见孟子,曰:“前日愿见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今又弃寡人而归,不识可以继此而得见乎?”

孟子辞掉齐国的官职要回乡。齐王到孟子住处去见他,说:“过去想见您而不可能,(后来)能在一个朝廷里共事,我非常高兴;现在您要撇下我回去了,不知今后还能见到您不?”

对曰:“不敢请耳,固所愿也。”

孟子回答道:“我不敢要求(同大王相见)罢了,这本来就是我所希望的。”

他日,王谓时子曰①:“我欲中国而授孟子室,养***以万钟②,使诸大夫国人皆有所矜式。子盍为我言之?”

过后的某一天,齐王对时子说:“我打算在都城里给孟子一所房屋,用一万钟粮食供养他的***,让大夫和百姓都有个效法的榜样。你何不替我去对孟子谈谈这件事呢?”

时子因陈子而以告孟子③,陈子以时子之言告孟子。

时子通过陈子把(齐王的打算)告诉给孟子,陈子就把时子的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曰:“然,夫时子恶知其不可也?如使予欲富,辞十万而受万,是为欲富乎?季孙曰④:“异哉子叔疑⑤!使己为政,不用,则亦已矣,又使其子弟为卿。人亦孰不欲富贵?而独于富贵之中有私龙断焉。’古之为市也,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者,有司者治之耳。有贱丈夫焉,必求龙断而登之,以左右望,而罔市利。人皆以为贱,故从而征之。征商自此贱丈夫始矣。”

孟子说:“是啊,时子哪知道这件事是不能做的呢?如果我想富,辞掉了十万钟的俸禄却来接受这一万钟的赏赐,这是想要富吗?季孙说:‘真奇怪啊,子叔疑这个人!想让自己做官,没被任用,那也就算了,却又叫他的子弟去做卿。人们谁个不想富贵?而偏偏在富贵之中有人想独自垄断。’古时候做买卖,是拿自己所有的东西交换所没有的东西,有关部门的官吏管理这种事罢了。有个***的汉子,总要找块高地登上去,用来左右张望,(企图)把集市贸易的好处都捞到。***都认为他卑鄙,于是就对他征税。对商人征税就是从这个***的汉子开始的。”

注释①时子:齐国大夫。②钟:古代容量单位,一钟合古代的六石四斗。③陈子:即陈臻,孟子***。④季孙:人名,事迹不详。⑤子叔疑:人名,事迹不详。

(十一)孟子去齐,宿于昼①。有欲为王留行者,坐而言。不应,隐几而卧。

孟子离开齐国,在昼邑宿夜。有个想为齐王挽留孟子的人,恭敬地坐着跟孟子说话。孟子不答理他,靠着小桌子打盹。

客不悦曰:“***齐宿而后敢言②,夫子卧而不听,请勿复敢见矣。”

客人不高兴地说:“我先斋戒了一天,然后才敢来同您说话,您却睡觉不听我说,今后再不敢来见您了。”(说完,起身要走。)

曰:“坐!我明语子。昔者鲁缪公无人乎子思之侧,则不能安子思③;泄柳、申详无人乎缪公之侧,则不能安其身④。子为长者虑,而不及子思;子绝长者乎?长者绝子乎?”

孟子说:“坐下,我明白地告诉你,从前,鲁缪公要是没有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就不能使子思安心留下;要是没有贤人在鲁缪公身边,就不能使泄柳、申详(在鲁国)安身。你替我这个长辈着想,却想不到(鲁缪公怎样地对待)子思;(光劝我留下而不去劝齐王改变态度,)这是你跟我这个长辈搞僵了呢,还是我这个长辈跟你搞僵了呢?”

注释①昼:齐国邑名,在今山东临淄附近。②齐:同“斋”,斋戒。古人在有重大事情前,沐浴更衣,不饮酒,不吃荤,以示诚敬,称斋戒。③鲁缪公是鲁国国君,名显,前409年—前377年在位。子思,名孔伋,孔子之孙。鲁缪公尊敬子思,常派人在子思身边伺候致意,使子思安心。④泄柳、申详:同为鲁缪公时贤人。泄柳亦称子柳;申详,孔子***子张之子。他们二人认为,如果没有贤者在左右维护君主,自身就感到不安。

(十二)孟子去齐。尹士语人曰①:“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②。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孟子离开齐国。尹士对人说:“不知道齐王不能成为商汤、周武王那样的君主,那就是不明智;知道齐王不可能,然而还是到齐国来,那就是为着期求好处。不远千里地来见齐王,不相投合而离开,在昼邑住了三夜才走,为什么这样滞留迟缓呢?我对(孟子)这一点很不高兴。”

高子以告③。

高子把这番话告诉了孟子。

曰:“夫尹士恶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然见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哉?”

孟子说:“那尹士哪会懂得我(的想法)呢?千里迢迢来见齐王,这是我自己愿意的;不相投合而离开,难道也是我愿意的吗?我是不得已罢了。我住了三夜才离开昼邑,在我心里还觉得太快了,(心想)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齐王如果改变了态度,一定会召我回去。(等到)离开了昼邑,齐王没有(派人)追我回去,我这才毅然下定决心回老家去。我虽然这么做了,难道肯舍弃齐王吗?齐王还是完全可以行善政的。齐王如果任用我,那岂只是齐国的百姓得到安宁,天下的百姓都能得到安宁。齐王或许会改变态度的!我天天期望着他能改变!我难道像那种气度狭小的人吗?向君主进谏不被接受,就怒气冲冲,脸上显露出不满的表情,离开时就非得拼尽一天的气力赶路,然后才歇宿吗?”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尹士听了这话,说:“我真是个小人啊。”

注释①尹士:齐国人。②干:求。③高子:齐国人,孟子***

(十三)孟子去齐,充虞路问曰①:“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闻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②”

孟子离开齐国,充虞在路上问道:“老师似乎有些不愉快的样子。以前我听您说过:‘君子不抱怨天,不责怪人。’”

曰:“彼一时,此一时也。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子说:“那是一个时候,现在是一个时候。每五百年必定会有圣王出现,这期间也必定会有闻名于世的贤才。从周以来,已经七百多年了。按年数说,已经超过了;按时势来考察,该出现圣君贤臣了。上天还不想让天下太平罢了,如果想让天下太平,在当今这个时代,除了我,还有谁(能担当这个重任)呢?我为什么不愉快呢?”

注释①充虞:孟子***。②此句是孔子之语,见《论语·宪问》。

(十四)孟子去齐,居休①。公孙丑问曰:“仕而不受禄,古之道乎?”

孟子离开齐国,停住在休地。公孙丑问道:“做了官却不接受俸禄,这是古代的规矩吗?”

曰:“非也。于崇②,吾得见王,退而有去志,不欲变,故不受也。继而有师命,不可以请。久于齐,非我志也。”

孟子回答道:“不是的。在崇地,我见到了齐王,回来后就有了离开齐国的想法,我不想改变(这个想法),所以不接受(俸禄)。接着齐国有战事,不便申请离开。长时间呆在齐国,不是我的意愿。”

注释①休:地名,在今山东滕县北,距孟子家约百里。②崇:地名,不可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