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地图_三足鼎立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5 0
  1. 三足鼎立的意思?
  2. 三足鼎立的解释
  3. 三足鼎立是哪三个国家?
  4. 三足鼎立的意思

问题一:“三足鼎立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我不信这成语意思你百度不到,为何要来提问。。。。

问题二:三足鼎立是什么意思 成语: 三足鼎立

拼音: sān zú dǐng lì

三足鼎立地图_三足鼎立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解释: 象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叁分天下,鼎足而居。”

举例造句: 近者流之衰末,三足鼎立。 晋?陈寿《三国志?吴志?陆凯传》

拼音代码: szdl

近义词:鼎足之势、鼎足三分

用法: 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

问题三:三足鼎立是什么意思 像鼎的三只脚一样,各立一方。比喻三方面能力差不多,势均力敌,互相对立的局势。一般指三国时期时期的魏、蜀、吴三国。

问题四:三足鼎立的意思 三足鼎立 [sān zú dǐng lì]

[释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处] 《后汉书?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问题五:三足鼎立的鼎是什么意思 鼎是古时候拿来盛酒的容器,鼎是由三个脚来顶着的,所以就会稳而立起来。

问题六:三足鼎立的鼎的意思 三足鼎立(也可作“鼎足三分”):

发音: sān zú dǐng li

释义: 比喻三方面对峙的局势。常比喻三国时期三个国家的场面(蜀、魏钉吴)。

鼎:古代烹煮食物的器具。多用于青铜制成,圆形,三足两耳,也有长方四足的。盛行于商周时期,汉朝仍流行。

三足:鼎的三个脚。也称三个国家。

三足鼎立的意思?

三足鼎立 [sān zú dǐng lì]

基本释义

比喻三方面对立的局势。

出 处

《后汉书·窦融传》:“欲三分鼎;连衡合从;也宜以时定。”

例 句

咱们应该齐心协力地联合搞这个项目,不应该像过去那样~。

三足鼎立的解释

注音 ㄙㄢ ㄗㄨˊ ㄉ一ㄥˇ ㄌ一ˋ

拼音 sān zú dǐng lì

词性 动词 成语

基本释义

⒈ ?谓三方如鼎足相峙并立。

国语辞典简编本

三足鼎立「ㄙㄢ ㄗㄨˊ ㄉㄧㄥˇ ㄌㄧˋ」

三方的势力如鼎足般对峙而立。

造句欧洲各国成立共同体后,将与美、日两国三足鼎立,主导世界局势。

国语辞典修订本

三足鼎立「ㄙㄢ ㄗㄨˊ ㄉ一ㄥˇ ㄌ一ˋ」

⒈ ?三方如鼎足对峙而立。

例如:「欧洲各国在西元一九九二年成立共同体后,将与美、日两国呈三足鼎立之势,主导世界时局。」

近三分鼎足

引证解释

⒈ ?谓三方如鼎足相峙并立。

引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第十章:“他平生理想,是和 下堡村 的 杨大剥皮、吕二细鬼,三足鼎立,平起平坐。”

三足鼎立是哪三个国家?

比喻 三方面 对立 的局势。

成语出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臣愿披腹心,输肝胆,效愚计,恐 足下 不能用也。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三分 天下 ,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

注音: ㄙㄢ ㄗㄨˊ ㄉㄧㄥˇ ㄌㄧˋ

三足鼎立的近义词: 鼎足之势 形势如同鼎的足,比喻三方对立的形势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 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势成矣。《三国志&mi 鼎足三分 如鼎之三足,各据一方。比喻三方面分立相持的局势。 元 关汉卿 《单刀会》第二折:“想 汉 家天下,

三足鼎立的反义词: 不打自败

成语语法: 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比喻三方对立

常用程度: 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 中性成语

成语结构: 主谓式成语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英语翻译: a situation of tripartite confrontation

读音注意: 足,不能读作“zhú”。

写法注意: 立,不能写作“力”。

三足鼎立的意思

是指东汉末年由曹丕建立的魏国,刘备建立的蜀国,孙权建立的吴国。

1、魏国

魏国(213年5月 —266年2月4日)是三国时期割据***之一,后世史家多称曹魏,由于之后的北魏被称作“后魏”,故曹魏也称为“前魏”或者“先魏”,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曹操在军阀混战中,势力逐渐增强,并且控制了东汉朝廷,为曹魏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曹操受封魏公时,治所在东汉时期魏郡所在地的邺,因此汉献帝封他为“魏公”、“魏王”,因此国号为“魏”。

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正式取代汉王朝,建立曹魏,定都洛阳,至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篡魏,改国号为晋,曹魏灭亡。

2、蜀国

蜀汉(221年5月15日—263年),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或“蜀汉”,亦称“刘蜀”、“季汉”。蜀汉王朝疆域所及,北至武都、汉中,东抵巫峡,南包云、贵,西达缅甸东部。

占有今云南全省,四川、贵州二省的大部,陕西,甘肃南部、广西西北部及缅甸东北部、越南西北部。263年为魏所灭。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3、吴国

吴国(222年5月23日—280年5月1日),三国之一,是孙权在中国东南部建立的***,国号为“吴”,史学界称之为孙吴。由于与曹魏、蜀汉呈鼎立之势,所统治地区又居于三国之东,故亦称东吴。

扩展资料

三分归晋

265年司马昭去世,其子司马炎夺取曹魏***,定都洛阳,建立晋朝,史称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开始筹备伐吴,派王濬于益州大造船舰,以羊祜镇守襄阳与镇守江陵的吴将陆抗对峙。

在264年孙皓即位后,交州(约今广西省及越南北部)向曹魏投降。两年后吴军意图夺回但被晋将毛炅击败。269年孙皓以虞汜、陶璜及李勖等人分陆海两路会师合浦,至271年方夺回交州。

279年,修允部属郭马于广州(约今广东省及广西省)叛变,孙皓先后派滕循、陶浚、陶璜等多方围剿方平定。同年晋军率大军南征,吴国岌岌可危。

东吴重臣陆凯及陆抗相继去世后,晋将羊祜提议伐吴,但遭贾充反对而作罢。279年西北之乱始平,王濬、杜预上书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贾充、荀勖等认为西北未定而反对。最后司马炎决定于该年十一月大举进攻吴国,史称晋灭吴之战。

他以贾充为大都督,上游王濬唐彬军、中游杜预胡奋王戎军、下游王浑司马伷军多路并进。280年一月孙皓急任丞相张悌率沈莹、孙震渡江抵御王浑军,但皆战败而亡。而王濬军沿长江配合其他晋军攻下西陵、江陵、武昌及寻阳等地,杜预也夺下荆州南部。

三月十五孙皓见晋军已包围建业,认为大势已去而投降。孙吴灭亡,西晋统一天下,至此三国时期结束。

百度百科-三国

三足鼎立的意思:像鼎那样三足并立,比喻三方分立的局面。

东汉末年,荆州牧刘表病死,刘表的儿子投降曹操,刘备被迫南撤,孙权派鲁肃去联络刘备,诸葛亮认为可以联吴抗曹。孙权多谋善断,分析曹操犯了用兵之忌,于是与蜀军在赤壁大破曹操号称80万大军,从而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夷陵之战确立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夷陵之败让新建的蜀汉***受到沉重的打击,不仅损失大量士兵与物资,还有多名将领阵亡,而隔年君主刘备的死亡更让这个建立在他名望之上的国家摇摇欲坠,国内叛乱四起。

丞相诸葛亮花了约5年的时间才能重建军队与弥平这些叛乱,并让国力提升到可以对外出兵的地步。

夷陵之战的影响

东吴守住了荆州,而蜀汉受到重创,元气大伤,此战两国实力都受到影响,为双方日后消除矛盾、共同抗魏奠定基础,战役中失利的蜀汉昭烈帝刘备向西败逃,但是到了益州东部的永安便不再西进。

孙权方面虽然获胜,但是听到刘备驻扎在离边境如此之近的地方仍然感到畏惧,遣使议和。因长期征战和兵败而心力交瘁的刘备同意停战,次年四月逝世,蜀汉军政大权全部托付于丞相诸葛亮,后者立即遣使与东吴恢复同盟,共同对抗曹魏。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三足鼎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