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义舞蹈_蹈仁义而弘大德的意思

tamoadmin 成语成因 2024-06-06 0
  1. 十渐不克终疏的作品鉴赏
  2. 死亡美学是什么意思?
  3. 水泊梁山记的《水泊梁山记》赏析之一
  4. 范曾诗稿的范曾诗稿 节录—— 赋、诔文、碑铭六篇

写作素材库 1.“要追究一个人自己或一切生物生存的意义或目的,从客观的观点看来,我总觉得是愚蠢可笑的。可是每个人都有一些理想,这些理想决定着他的努力和判断的方向。就在这个意义上,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生活目的本身──我把这种***基础叫做猪栏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是善、美和真。” (爱因斯坦《我的世界观》) 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孟子《孟子告子下》) 3.“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侯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尼古拉阿历克塞耶维奇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4.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诗成笑傲凌沧州/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亦应西北流。(李白《笑歌行》) 5.“如果把一切都压缩成为必要的、重要的东西”,赖思基继续说,“那生活将会多么平乏,多么枯燥!只因为人类发明种种东西,增加到生活中去,才使生活显得美好。抛弃制度,程式,丢掉你们那枯燥无味的规矩,才会有愉快……”([俄]冈察洛夫《悬崖》) 6.命运如同海风/吹着青春的舟/飘摇的/曲折的/渡过了时光的海。(冰心《春水》) 7.人往往有些决定终身的时间,好似电灯在大都市的夜里突然亮起来一样,永恒的火焰在昏黑的灵魂中燃着了。只要一颗灵魂中跳出一点火星,就能把灵火带给那个期待着的灵魂。([法]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多夫》) 8.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9.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唐吴兢《贞观政要慎终》) 10.人总喜欢寻求一些能够给自己减轻痛苦的思想。([俄]车尔尼雪夫斯基《怎么办?》) 追求与思考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一首《再别康桥》抒发了徐志摩的追求。是的,追求美好,追求精神之梦,是我们每个人审美的需求。 追求莲的高尚纯洁。周敦颐所赞美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成为莲的品格的内涵。莲的“入污不染”的精神让人钦佩,让人学习。无论是在那白色恐怖的年代,还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多少仁人志士用莲的精神实践自己人生的价值。周恩来总理,陈庚大将军;当代的公安战线上的截毒战士,还有许许多多的带着特别任务深人恶劣环境的英雄,他们坚守自己的节操,一尘不染。然而,现实生活中还有极少数人身处党和人民给予的职位上,却干着为犯罪分子打开绿灯的勾当。这与具有莲一般精神的大写的人实在是相形见绌。 追求梅花的矢志不渝。梅花不仅“香自苦寒来”,而且“愿落尘泥碾作尘”。追求这种境界是多么的高洁、伟岸。梅花知道要使自己能够开放,必须经过夏风秋雨的艰苦磨练,然而,为了那一刻的美的绽放,更要经受住严寒的考验。因此,我们要学习梅花的那种坚定的信念,和为之而奋斗的过程。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因此,梅花“化着春泥”的谦逊和奉献的精神更值得我们学习。 追求竹子的坚韧刚强。提到竹子,记得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诗中歌咏了竹子强劲坚韧、正直向上、咬定目标、绝不放松的精神品格。这也象征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不屈的精神写照。从苏武持节牧羊,永志不改的人生实践,到古今诗词歌赋中诗人歌咏竹子的情怀,无不证明了只要具有了像竹子那样正直与坚韧、虚心与刚强,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肩负起时代重任。 追求鲜花坚持不懈的等待。记得某作家曾经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羡它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它的芽儿,却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其实,过程比开花更重要,鲜艳的花是一天天孕育而成的,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才会迎来骄人的开放。而那些不愿等待的人们,因此只有去消遣那没有花香的塑料花吧。 总之,追求高洁,我们就是一个道德中的人;追求梅花般的矢志不渝,我们就会永不言弃;追求竹子精神,我们就会变得更加顽强;追求花样的年华,我们就一定不放弃奋斗的历程。让我们共同追求美好,追求大美的人生境界。

求***纳

十渐不克终疏的作品鉴赏

史记·孔子世家》原文

仁义舞蹈_蹈仁义而弘大德的意思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孔子迁于蔡三岁,吴伐陈。楚救陈,军于城父。闻孔子在陈蔡之间,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将往拜礼,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今者久留陈蔡之间,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子贡色作。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曰:“然。非与?”孔子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孔子知***有愠心,乃召子路而问曰:“《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子路出,子贡入见。孔子曰:“赐,《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贡曰:“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盖少贬焉?”孔子曰:“赐,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而志不远矣!”

子贡出,颜回入见。孔子曰:“回,《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译文

孔子迁居到蔡国的第三年,吴国军队攻伐陈国。楚国出兵援救陈国,驻扎在城父。听说孔子在陈国、蔡国之间,楚昭王派人聘请孔子。孔子准备前往拜见回礼,陈国、蔡国的大夫们谋划说:“孔子是个贤人,他所指责抨击的都切中诸侯的弊病。如今他长久滞留在陈国、蔡国之间,众大夫所作所为都不符合仲尼的心意。如今楚国是大国,派人前来聘请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国被起用,我们这些在陈国、蔡国主事的大夫就危险了。”于是就共同调发役使将孔子围困在野外。孔子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很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困就胡作非为了。”

子贡面有怒色。孔子说:“赐啊,你以为我是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说:“是。难道不是吗?” 孔子说:“不是啊。我做人能始终坚守一个根本原则。”

孔子知道***们有怨怒之心,就召见子路而询问道:“《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或许我们还没有达到“仁”吧!所以别人不信任我们。或许我们还没有达到‘智’吧!所以别人不实行我们的学说。” 孔子说:“有这些缘由吗!仲由,我打比方给你听,***如仁者就必定受到信任,那怎么还会有伯夷、叔齐(的遭遇)?***如智者就必定能行得通,那怎么还会有王子比干(的遭遇)?”

子路出去,子贡进来见面。孔子说:“赐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子贡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容得下您。老师是否可以稍微降低一点标准呢?”孔子说:“赐,优秀的农夫善于播种耕耘却不能保证获得好收成,优秀的工匠擅长工艺技巧却不能迎合所有人的要求。君子能够修明自己的学说,用法度来规范国家,用道统来治理臣民,但不能保证被世人接受。如今你不修明你奉行的学说却去追求被世人接受。赐,你的志向太不远大了!”

子贡出去,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诗》中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我们的学说难道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沦落到这个地步?”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其宏大,所以天下没有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老师推广而实行它,不被容纳担心什么?正是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老师的学说不修明,这是我们的耻辱。老师的学说已经宏大美好而不被***用,这是当权者的耻辱。不被容纳担心什么?不被容纳然后才现出君子本色!”孔子高兴地笑道:“有道理啊,颜家的孩子!***使你拥有许多财产,我给你当管家。”

于是孔子派子贡到楚国求救。楚昭王派兵迎接孔子,孔子然后得以脱身。

死亡美学是什么意思

文章首先写古代帝王建立王业后,为了把***“传之万代”,必先扬淳朴而抑浮华,贵忠良而鄙邪佞,绝奢靡而崇俭约,重谷帛而贱珍奇。政治清明,国家安定。唐太宗在贞观之初“抑损嗜欲,躬行节俭”,那时“内外康宁,遂臻至治”。但近年以来,稍乖曩志,“敦朴之理,渐不克终”。具体表现在十个方面,即无为无欲之风渐坠,好奢纵而忘卑俭,骄侈劳人之事日多,近小人而远君子,好尚奇异,求贤之心日衰,畋猎为欢,君臣关系淡薄,傲气日增,不关心人民疾苦。最后希望他“思而改之,与物更新”。文章词正理直,有理有据,分析透彻入微。

文章第三段为劝说唐太宗不要玩物丧志,便举了汉文却马,晋武焚裘的例子。这两个都是在历史上留有美名的皇帝,和唐太宗放到一块儿身份相同,又有些恭维的意思。“陛下居常议论,远辈尧舜,今所为,更欲在汉文、晋武下乎?”这是一反问,目的是谲谏太宗。即顾全了皇帝的颜面又指出了其过失,并且词旨剀切,这为说理性散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借鉴,也为革新六朝浮华无物的文风产生了积极影响。这说明作者还是以定国安邦为出发点,希望君主能够听从劝告的。因此在行文上尽量避免直白的语气,换做是委婉含蓄的笔法来写。

文章第三至第十二段列举了十条唐太宗的缺点:一、迷恋财物:过去无为无欲,现在“求骏马于万里,市珍奇于域外”;二、轻用民力:过去视人如伤,现在故劳役者;三:乐身营欲,追求享受:过去损己以利物,现在纵欲以劳人;四、亲小人,远忠臣:过去“砥砺名节”,“亲爱君子,疏斥小人”,现在“重君子也,敬而远之;轻小人也,狎而近之”;五、好尚奇珍,贪图玩乐:过去“捐金抵璧,反朴还淳”现在“难得之货,无远不臻,珍奇之作,无时能止”;六、人思苟免,莫能尽力,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过去“求贤若渴善人所举,信而任之,取其所长,恒恐不及”,现在“不审察其根源,而轻为之臧否”;七、热衷盘游之娱,酷爱打猎:过去“内除毕弋之物,外绝畋猎之源”,现在“以驰骋为欢,莫虑不虞之变”;八、忽略下层民意:过去“君恩下流,臣情上达”,现在“多所忽略”;九、志在嬉游,荒于政事:过去“孜孜不怠,屈己从人,恒若不足”,现在“不复专心治道”;十、劳弊尤甚,奴役百姓:过去“矜育之怀”,现在“疲于徭役”。以上十条,款款是针对唐太宗失德之处拟定的,一言以蔽之就是:“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十条建议或意见并没有完全将唐太宗这些年的励精图治全盘否定。虽然小有微疵,但瑕不掩瑜,要不然太宗皇帝也不会“录付史司,冀千载之下识君臣之义”了,后来还“赐征黄金十斤,厩马二匹”并说这篇文章是“词强理直”(《贞观政要·慎终》),从这些举动上看唐太宗还是听进去了魏征的意见。文中像“自古以来,未有由百姓逸乐而致倾败者也”、“近之则不见其非,远之则莫知其是”、“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小人之性,好谗佞以为身谋”等等都是作者精心提炼出来可供帝王资政的治世格言。

文章开篇正面阐述帝王之道,在于先淳朴而抑浮华,贵忠良而鄙邪佞,绝奢靡而崇俭约,重谷帛而贱珍奇。指出唐太宗开业之初能抑损嗜欲,躬行节俭,许之以仁义之道和俭约之志,近年来德音在耳而行事已乖。接着归纳出他渐不克终的十条:求马市珍、滥用人力、纵欲拒谏、远君子近小人、好尚奢靡、轻为臧否、嗜好田猎、脱离群众、乐极志满、劳扰百姓。在每一条中都将早年的太宗同晚年的太宗对比,委婉恳切地让太宗知道自己逐渐在向可怕的方面转变。文章条分缕析、词旨剀切,气势雄骏,连太宗也“深觉词强理直”(《贞观政要》)。

水泊梁山记的《水泊梁山记》赏析之一

然而桀骜不逊的哥特对此丝毫不以为意,也许体系庞大、颓废叛逆的地下文化反而更适合它的发展。哥特音乐惯用的表现手法是:男声主唱极尽压抑与爆发之所能,把暗夜里的绝望挣扎表达的淋漓尽致;背景中圣咏式的女声往往带有浓厚的悲天悯人的气质,而器乐则是黑夜中呜咽的风声、月影里的狼嚎和鲜血滴落在泥土里的声音。哥特音乐还有另外一个特质,那就是它所崇尚的死亡美学。他具有具备天生的悲剧性,而弗洛伊德在谈论《李尔王》的时候就曾经提到,悲剧旨在教导我们“放弃生命,放弃爱情,而与死亡的必然***上朋友。” 尼***由悲剧艺术引伸出来的悲剧世界观则是“肯定生命,连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和毁灭,与痛苦相嬉戏,从人生的悲剧性中获得审美***”。尼***的悲剧理论是给悲剧和死亡赋予美的少数几种悲剧理论之一,它把悲剧看成是灿烂辉煌的,一种“形而上的安慰的艺术”。为了阐述“悲剧性”的实质,叔本华和尼***都转向了音乐。由此可见,哥特音乐作为一种 “形而上的绝望”的载体来表现死亡美学,有其必然性。哥特音乐的死亡美学不仅表现在音乐风格上,也体现在其视觉效果和行为艺术上。惨白的面孔,夸张的五官,麻木的表情,凌乱的长发,复古的着装和冰冷的金属装饰,这些都已是哥特族的经典特征。表现在现代都市中,便又是主流社团追逐的一种形式化的标新立异。真正的哥特族总会有一双迷人的大眼睛,眼神中总是透露出说不清道不明的沉郁压抑与自我毁灭。哥特音乐不单是一种音乐型态,和所有的艺术形态一样它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哥特是一个可以让人逃离现实而进入的幻想世界,一个黑暗而浪漫的世界。"仁"与"义"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死亡美学意蕴及崇拜意识弗洛伊德曾说:“你想长生,就得准备去死。”,生存与死亡是人类的永恒问题,对于生命的起源;科学家正孜孜以求的探索,其研究深度现已举世瞩目,而对于死亡这一生命的本体问题,哲学家和思想家要比其他人思考得多。其认识领悟程度也常常是我们凡者所思之不及。在对于死亡美的探索和发掘,更是哲学家和思想家试图超越死亡;完美人的本体生命意义的宏大思想之映证,人类认识到死亡之美比体察到生存之美的意义深刻得多。死亡之美是一种深层次的美,在深层的美之中往往蕴含着永恒美的因质。如果我们感性而直观地看;死亡似乎是人之生的永恒的悲剧,那么从理性而深层次地思考;死亡其实是在悲剧理念中又似乎有着颇多的状美性,我们可以从美学的角度称之为——悲剧性美。在死亡中融入悲美意识,也就注意划清悲剧与死亡意识的界线。“人”——一切的奋斗都与逃避死亡和追求永恒有关,而一切物质生活条件的改造或营建,我个人认为都是为了保存生命和延年益寿。肉体的生命终将毁灭,这一点人们早已看清,于是出现了永恒生命的建构与追求的希冀———在肉体生命不可以永存的前提下追求灵魂的永存和精神的不朽。前者献身宗教以求灵魂在天国或极乐世界中永存的期盼;后者则表现为献身社会以求青史留名的努力。死因生而永远被膜拜,可以说无论文化理念、社会背景和宗教信仰及思想认识有何差异不同;生命无疑都是宝贵美丽的,所以在必死的时候就要死得有价值,死得有状美性。由此推论,死亡既然是不可避免的和具有审美价值的;那么只要死得有意义、有悲状性,就可在死中获得永恒的审美价值。各民族对死亡的审美观照既然有其共识,必然也有差异;这也就会形成各民族独具特色的死亡意识和死亡审美观念。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泱泱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在传统文化的沉淀中,是否含有死亡美学意蕴及崇拜意识,我个人体悟,应以“仁义”入手,去体悟、去玩味、去审视。一、仁义是中国人传统***道德观念中国人素来以“以仁为富,以义为贵”(1)〈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并且主张“以仁安人,以义正我”(2)〈春秋繁露·仁义法〉。在生死问题上,中国人也以仁义标准看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并对生死作出仁或义的评判,仁死和义死是被赞美和颂扬的死。苟且偷生和不仁不义之死是要受到责骂和贬毁的,古人的死亡审美意识裸示在我们面前,并且一再重复强调着仁义这一古老的传统理念。面对死亡,中国人注重颂扬这一***观念;“仁者对以盛衰改节,义者不以存亡易心”(3)〈三国志·魏书·曹爽传〉。在生死关头,仁义值千金;苟活如粪土,为仁义而死者;当万世受称颂,千古留美名。中国人礼温仁义,所以只要是仁义之死,都将会千古留名永垂不朽。以“仁义服人,何人不服?”(4)《儒林外史》第一回,以仁义赴死,也自当虽死犹存。仁义之死,乃是“蹈仁义而弘大德”,“其死状哉,其魂美哉!”(5)《贞观致要·慎终》文天祥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6)《文天祥传·宋史》中国人的***观、价值观可见一斑。仁义是中国人评定死亡的价值尺度,适用于这个尺度的死亡;就被定为壮烈悲美之死而永闪不朽之光辉,不合于这个尺度的死亡;就不但不能成为美感之死,而且会成为鸿毛之死而死不足惜。如果是作恶为歹之死;那就是死有余辜,又死而不仁义了。二、仁义是中国人死亡审美意识中的核心成分国人能将仁义理念化生出仁义为本体的死亡崇释观念,这照示着国人对死亡所作出价值评定及其颂扬倾向,仁义之死将永远于国人的心目中恒美而不朽,仁义之死深为中国人所崇拜。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7)《论语·卫灵公》,孟子也主张;人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仁义和气节,并做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8)《孟子·滕文公下》;而且在必要时,还应当“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以保持气节,成全美名。荀子也认为“节者,死者此者也”(9)《荀子·不苟》;“烈士之所以异于恒人,以其杖节以配谊也’(10)《刘禹锡全集·上杜同徒之书》为仁义而列经,有如书写芬芳青史,虽死犹生,死而无憾。仁义之死在国人看来,确是美丽不朽之死。永远值得人们缅怀和歌颂,为仁义而死就是死得其所,死得悲美清高,为此国人赞美仁义之死,力颂清白的人格,北齐刘昼高呼:“丹可磨而不可夺其白,壮可燔而不可灭其馨,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金可销而不可易其刚。”(11)《刘正·在质》;柳宗元也呐喊道:“志适不期贵,道存岂偷生?”(12)《游石角过小岭无长乌材》,于谦更是以慷慨激昂的语句颂扬仁义清白之死:千锤万锤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由此可见,中国人的仁义死亡审美意识自古有之,传承至今;仍将会沿袭后世。因为只要中国传统文化不死不绝,这种死亡审美及崇拜意识就不会消失殆尽。三、仁义意识是独具中国特色的死亡审美意识仁义之死是重于泰山之死,可歌可泣;可颂可赞,李清照曾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仁义之生就是人杰之生,仁义之死也就是英雄之死,国人的死亡美学观就是仁义意识的再次强调和重新整合。所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等,就成了中国人的立身格言和面对死亡时的警语,于是无数的仁人志士为仁而死;为义舍生,因些获得仁义之死美名者,将传扬千古,启示万代。中国传统文化崇尚仁义之死;赞美为别人而牺牲自己的精神;强调和提升舍身取义,在我看来,无论为仁还是为义;所强调的无外乎是死的价值。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以自己的英雄业绩形成了一种可歌可泣的传统——杀身成仁、舍生取义、视死如归;将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某种事业之中,以求与之永存。需要指出的是国人的这种死亡已经不再是悲剧性的,因为它已经完成了一种置换;实现了生命的美学价值,而个体的死亡又换来了社会的安定、家族的繁荣和荣耀、君主的愉悦,的确这一系列的死比个体生命是更有价值的。传统文化不正是颂扬着这种关于死亡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意识吗?古人提倡舍生取义和杀身成仁,并将其观念化而永袭不怠,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仁义意识永居美学之境界,而永远高唱悲美不朽的颂歌。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也。”(13)《孟子·告子上》;还说“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而不为苟者,故患有所不僻也。”(14)同上,司马迁说:“人因有死,死有重泰山,或轻于鸿毛。”(15)《报任少卿书》。当面对死亡的时候;或者要在生与死之间作出决择的时候;仁人志士都是以仁义为标准做出选择——或生或死,全在仁义意识的一念之间。“人生自古虽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16)文天祥·过零丁洋,仁人志士是会做出明智而道德的选择,他们将从容赴死、视死如归;以留万古仁义之美名。他们的死是悲而恒美的并有着无限的庄严性。正所谓:“就死得其所,至今犹光。”(17)《王安石全集·双庙》仁义之死的意识在国人的死亡审美意识中是根深蒂固的了,只要有荆轲赴难般的决心,就会高唱悲壮的英雄心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四、中国人的仁义崇拜意识具有永恒的***意义和审美价值。“朝与仁义生,夕死复向求?”陶渊明·咏贫士七首,只要为仁义;无论生死都应坦然处之,生则乐生、死则乐死,唯有建立这样的生死观;生死才有理趣,才有审美价值和美学间境地。正所谓:“纵死侠骨香,不渐世上英”(18)李白·侠客行,也犹如韩愈所说“生而不淑,孰谓其寿,死而不朽,孰谓之夭?”(19)《李元宾墓铭》仁义之死是英雄壮士之死;英气浩然、美名弘扬,故而:“宁为有闻而死,不烟无闻而生”(20)柳宗元·上扬洲李吉辅相公献所著文名,中国人崇赞“士兵死不失义”(21)欧阳修《与高司谏书》的精神,美欲“临难忘身,见色致命”的豪气,“所以宁以义生,不苟死,而视死如归。”欧旭修·纵囚论。在中国人的节操观念和仁义意识里,“不畏义死,不荣幸生”已经成为做人的道德行为准则和死亡审美依据,所以仁人志士往往“临死生得失而不惧”、“宁为短命全贞鬼,不作偷生失节人。”传统文化既重视仁义道德;那必然在死亡意识中也融入 了道德价值上的审美意蕴,所以仁人志士皆能够“闻义能徙,视死如归”(22)冯梦龙·东周列国志,并且可以为了仁义而“见义勇发,不计祸福”(23)苏辙·陈公弼传,或者下定决心,而“长将一寸身,街木到终左”(24)顾炎死·精卫,国人在死亡中植入仁义意识,使死亡得以永远高扬于美学的意境之中,死亡的审美理趣被美化为由死而鉴。在国人的死亡审美及其崇拜意识中,仁义之死也就是“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了(25)欧阳修·送徐元无党南归序。

范曾诗稿的范曾诗稿 节录—— 赋、诔文、碑铭六篇

倡仁义义薄云天 弘大德气干霄汉

《水泊梁山记》一文,乃当今著名书画家、学者范曾先生所作。先生怀着对英雄故里的一腔深情,慷慨挥毫、一气呵成,由景及人、忆古思今,大处着笔、视野开阔。窃以为,此阙之气势磅礴之风与范仲淹的传世名篇《岳阳楼记》有异曲同工之妙。

“迤逦梁山,荦确延岱宗脊脉;浩淼水泊,波澜接黄河源头。千秋云走,史乘载铮铮人杰;万里风飙,《水浒》传凛凛鬼雄。盖凡河岳阔峻、草木萧森之地,必有万千气象在焉,所谓水土养人,斯之谓也。”文章起笔即以寥寥数语写出了梁山的万千气象,由景及人、极尽形神,写梁山接延泰山巍巍脊脉和八百里浩瀚水泊,写一部《水浒》记载了凛凛鬼雄,对具有如此之大观的梁山所养育的叱咤古今的人杰深表钦然,道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因果关系,同时为下文展开“仁义”、“大德”的宏论作好铺垫。

接着,先生结合地缘,追述梁山历史。“梁山故地,夏商归于兖州,自古多激扬赴义之士。商纣暴虐,国祚已尽,微子兴悲,良有以也。周室衰而群雄起,礼崩始于庙堂,乐坏被于江湖。孔子著《春秋》倡仁,孟子继起而倡义。所谓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宏大德者也。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遂为大丈夫懿范。梁山以一隅之地而名彪青史,岂偶然哉?”梁山属古代***之一的兖州地,自古崇仁尚义且“多激扬赴义之士”。良好的周边环境、社会文化渊源,既是滋润梁山好汉的沃土又是丰厚梁山灵秀的源泉,使梁山文化成为有源之水,能够源远流长。沿继孔孟之精魂,梁山好汉“蹈仁义而宏大德”,遂成“君子之怀”、“大丈夫懿范”,使梁山以一隅之地而名彪青史。梁山好汉的义举,正是崇仁尚义、弘扬大德的必然结果,也是大丈夫懿范的具体表现。崇仁尚义、弘扬大德既是梁山好汉义举的内在动力,又是梁山精神的重要内涵和组成部分。仁义,让梁山好汉名彪青史;大德,让梁山精神永存天地。

谈梁山不能不谈水浒,谈水浒不能不谈宋江。“上溯九百年,北宋衰微,大厦毁于白蚁,山崩起于朽壤。宋江兴师除奸,威名动天地,纵横十郡,所向披靡。元末有施耐庵者,网罗放失旧闻,汇为《水浒传》,以生花之妙笔,演绎史迹,写梁山一百单八将***故事,石破天惊、气干霄汉,六百年来为天下所共赏。梁山英雄‘替天行道’云者,亦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大德使然也。伫立八百里水泊之涯,古今骚人,皆忾然而太息,有不为天地大德之运行而忧思难忘者乎?吁噫,以德治天下,正兴国之本欤。”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道义不行,这些义薄云天、气干霄汉的梁山好汉横空出世。他们“替天行道,除暴安良”,拯民于水火之中,扶国于危难之间。至此,水到渠成地指出“替天行道”的实质,其实就是“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大德”。作者并未过多涉笔水浒众雄,盖因《水浒》“之述备矣”。范曾先生认为,梁山好汉的“替天行道”与“忧国忧民之大德”同出一宗。这是对梁山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对梁山好汉之义举恰如其分的评价。先生字里行间寄寓劝勉之意,言恳意切,真情自然流露,引人深思。

纵览全文,《水泊梁山记》融写景叙述、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议论贯穿全文,叙议结合,寓意明确深刻。文章结构严谨、层次井然,行文流畅而不乏跌宕,情意浓郁、音韵和谐,句式骈散结合,读来抑扬顿挫、琅琅上口。临泊怀古,令作者心生慨叹,不能不“为天地大德之运行而忧思难忘”,点出具备高尚道德、远大抱负正是“古今骚人”所推崇的。文气一顿,接着站在时代的高度说明自己的态度,画龙点睛,发人深省。至此,古今一脉,既前承古代文化之精髓,又有鲜明的时代精神,足以谕世明人。

云浮千秋,江山万古,是一片心头的圣址和净土。 有共工来破,有女娲来补,有历代志士仁人荡尘涤垢,驱陈除腐。 哺我有天降雨露,饱我有垄亩禾黍,她是生我、养我、爱我、抚我的慈母。

导水有大禹的锄,劈山有五丁的斧,论天地有众妙之门的太极图,撑天地有傲骨铮铮的大丈夫。道既存,德不孤,漫道古今风物殊。 问北国的严霜皓雪,问江南的绿草平芜,问半壁海日,问晓霞暮雾,问戍卒嫠妇,问睿智顽鲁,问列宗列祖,五千年文明是乐是苦。 天无语,地无语,但只见桃花尽日随流水,但只见寒雨连江夜入吴。永恒的逝水如斯,永恒的苍茫沈浮。 君不见五千年轮番的寒暑,五千年不尽的荣枯,五千年的玉帛变辇鼓。 找平天下的圣贤,寻治家国的良图。 无李白的如弦大道,有屈原的漫漫征途,深祷她国泰民富,深祷她天朗地苏。

我们的笔顿之山安,导之泉注。 曾几番击节长歌,风卷云舒;曾几番濯浪飞舟,天低吴楚。这是一首浩茫悲怆的歌,一首恢宏壮丽的赋,一首十亿朵莲花簇拥著,奉献给莽神州的歌赋,一首灵魂深处回旋的神州赋。 康殷(—九二六—— —九九九),字伯宽,世称大康。先生辽西车义县人,首都师范大学研究员。 幼承庭训,冰雪聪颖,名於乡里。总角之年即诵读古文辞章,攻习许慎说文。及长,转益多师,为时彦所重。而悟性开觉,於金甲文字形破绎其构成,探秘钧玄,发微解读鸿儒所未详者逾千,勘正先贤典籍错讹,功劳至钜。先生之学,於此最著。先生腕力过人,楷书草书,足与汉晋隋唐巨擘争驱,偶为隶书,妙入***堂奥,楷隶榜书,尤所擅长,而大康最精於篆书,雄睨阔步,奔逸绝尘,古今无匹。要之,先生真草隶篆,皆於雄浑中寓恣肆,凝重中含清俊,真气充盈,天资爽发,非仅功力所可及。先生篆刻数十年来为印林师首,蜚声遐迩,追陪万古魂魄,陶熔当代精神,为天下所共仰。先生著作等身,与妻子任兆凤先生积四十年殚精竭虑所编《印典》并先生名著《古文字形发微》,皆可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先生亦善绘画、雕刻、辞章,世人讶其博雅周赡,而自视为余事。先生平生命途多舛,然百折不挠,坚毅之尤,正所谓以逆境为园林,与群魔为法侣者。性谐谑而不为虐,晚年自谓向老逢辰,心境愉悦,然则天不***年,大星猝堕。弥留之际,口不能言,乃书义山诗『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此不唯先生之言谶,亦先生之慨叹抱负。後之来

者,临文嗟悼,可为垂泪!赞日:

巍巍大康,不世奇才。发微钩奥,誉震九垓。

博学兼擅,精甚至哉。端居陋室,谈笑善诙。

且质且朴,复归婴孩。悠悠此去,无怨无哀。 您遽然离去,风疾雨滂;您忘却归程,日星隐藏。那未乾的剩墨、未竟的文章;刚熄的烟碟,久别的壶觞。依旧像昔日一样,放在您简陋的书房。难忘,您弘大而辟、瑰幸而有据的言说;难忘,您深闳而肆、恣纵而不傥的行藏。探奥钧微,您真是破石导路的开山主;正本清源,您甘作惨淡经营的校书郎。奇妙的思辨,蕴育了您著述的辉煌;勤奋的躬耕,濡染著您生涯的风霜。不苟时俗,您显得狷介;猛志常在,您配称清狂。您爽朗的笑声,把命途的舛厄淡忘;您童贞的谐谑,脱去了皇帝的新装。您博雅的翅膀,扶摇羊角,逍遥翱翔;您浩繁的创制,纵横开阖,永驻芬芳。

您弥留之际幽默如旧,像鼓盆而歌的蒙庄;您疼痛异常,却问我但丁地狱作何情状?您想起春的柳枝、秋的海棠;您想起沧海明珠的清泪,想起蓝田美玉的琳琅。您将远离这深爱的世界,走向无何有的大荒。啊,啊,大康,亲爱的大康,沟崖是您永息的仙乡,那芳草鲜美的坟茔,天天迎接束升的朝阳;那短松扶苏的山岗,夜夜浮动明彻的月光。帝王巍峨的陵寝,虽比它显得堂皇,然而大康的名字在生後一定比明代帝

王流传得久长。大康,您一生写过多少巨碑大碣,宏大莽苍,而您的墓志铭却过分短小,有些凄凉。无妨无妨,您的灵魂是锦帆一片,飘然驶向天涯的浩茫。您留下了丰碑百丈,留下了青史几行,留下了大调宫商——永远永远镑刻在人们的心上。 迤逦梁山,荦确延岱宗脊脉;浩淼水泊,波澜接黄河源头。千秋云走,史乘载铮铮人杰;万里风飈,水浒传凛凛鬼雄。盖凡河岳阔峻、草木萧森之地,必有万千气象在焉。所谓水土养人,斯之谓也。

梁山故地,夏商归於兖州,自古多激扬赴义之士。商纣暴虐,国祚已尽,微子兴悲,良有以也。周室衰而群雄起,礼崩始於庙堂,乐壤被於江湖。孔子著春秋倡仁,孟子继起而倡义。所谓君子之怀,蹈仁义而弘大德者也。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遂为大丈夫懿范。梁山以一隅之地而名彪青史,岂偶然哉?

上溯九百年,北宋衰微,大厦毁於白蚁,山崩起於朽壤。宋江兴师除奸,威名动天地,纵横十郡,所向披靡。元未有施耐庵者,纲罗放失旧闻,汇为水浒传,以生花之妙笔,演绎史迹,写梁山—百单八将***故事,石破天惊、气干霄汉,六百年来为天下所共赏。梁山英雄替天行道云者,亦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大德使然也。

伫立八百里水泊之涯,古今骚人,皆忾然而太息,有不为天地大德之运行而忧思难忘者乎?吁噫,以德治天下,正兴国之本欤。 黄海沧浪,北拥唠山巨峰,远接大洋澦洞。 天道周星,仙子居灵异之府;爽籁送月,神人有绝妙之窟。松风伴涛,千山似碧笏归主;朝霞送晖,万壑推圣泉依宗。或一线玉悬,越涧穿峡;或百丈帘垂,敲崖击石。忽焉天倾龙漦,洗出净域;云传鸾铃,奏同大吕。真宇内之洞天,齐鲁之福地。疑登瀛洲,辇道迎秦皇卤簿;便生药灶,方士圆唐宗仙梦。海上第—名山,非徒高摩重霄,更缘周流群岫。唠山之泉,穷碧落而临无地,险岚云腾,幽谷烟笼,泉得神助,山随泉活,普天之下,末有如斯奇绝者。醴泉有铭,唠泉闳如。太白挟旷代之才,耽餐紫霞,忘著雄文;松龄探幽冥之魂,惟顾绛雪,偶泳海市。高人韵士,目迷而心醉,隐机而忘言,良可惜也。

且也吾国道学,殊重形上,契同於易;下接神话,非止於巫。束起海筵,西达昆仑,南极荆楚,深雄瑰伟,不惭希腊;太玄至奥,平视***。闱阴阳之化育,扬自然之哲理,揭天地之大美,尊人伦之至性。惟吾唠泉,知所流变,泉沁物衍,上善若水。观绝壁泛绿,悟四时之定法;待深峡红遍,知万物之成理。天钧诲人以道,此足徵矣。

有司雅望,属为内九水十八潭命名,仰泉注而俯潭溢,文思潮动,谨献至诚,以示後之来者。锦帆嶂在,当扬波於天涯,撷雅为颂,永葆厥馨。 笔含千秋雪,万壑胸中储,这不是寻常邂逅,分明与恩师孤魂遇。莽天涯,人何处,问彭城归飞鸟,问江南杏花雨,问牛背牧童,问暮云春树。竭精诚,驱望舒,骐骥痴驻峨嵋山,泪眼迷向蜀都雾。我哽咽翻作断肠语,彻悟宛似灌醍醐。仰望著大鹏,看破了驰骛。阅尽千崖竞秀色的兰亭,叹绝四万八千丈的天姥。记先生如椽的大笔,昼出过悬天瀑布。真个是一泻如注,是无尽的怀思,是皓洁的情愫,是灵魂深处炼出的故国赋。

师牛堂前,万千思绪,一代宗匠,匆匆何遽。亦曾忝列门墙,师君若父。信先生心存东方既白的莲灯,身佩永夜相随的明珠。经困而知之的苦辛,轻生而知之的天赋。作贵胆要魂的艺徒,耻追名逐利的愚瞽。入传统深不可测的庭糜,作现代创新立异的笔主。索境界之精微,知陈言之务去。龙在海中游,鹤在云中驻。抒恢宏胸臆,觅清明去处,拓艺术王国的津渡,麾玉虬向心灵的天堂路。

我的悲怀弥***,恩师已去典范树。他舍依傍,鸷鸟不群空今古;他瞻异代,春兰秋蕙芳馨吐。魂魄犹在江山图,啸傲似闻空谷竹,预留下惊鬼泣神的官商谱。浩茫向天宇,一瓣心香和泪书。 莽莽天宇,八万里云驰飙作;恢恢地轮,五千年治乱兴亡。邙砀①脊脉,逶迤远连昆岗;河洛清波,浩荡奔注海澨②。涉彼洪荒,文明肇创;万代千秋蒙庥③,厥功在我炎黄。

曩昔混沌未开之时,含哺而无釜甑④,结绳不见文字。伐檀有人,莫及舟车;蚕桑未***,何来垂裳。《礼》云:“故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伟哉炎黄,据天地之大德,值阴阳之交会,通灵鬼神之际,会道五行之秀。礼行赤县⑤,情系苍生。仰畏天,俯畏人,惟宽人恭俭,出于自然;而忠恕诚悫⑥,始终如一。不蔽奸佞之谗,不用取容之士。天下咸归,百姓安乐。是以列星随旋,日月递照,风雨博施,万物得和以生,得养以成。

嫘祖,黄帝之妃,始创黼⑦织;仓颉,黄帝之臣,以立文字。炎帝之女精卫,衔石而填沧海;炎帝之臣夸父,逐日以迎霞光。乃神乃人,惟载远古;是传是说,宜辅信史。岁月迁流,穷奇斯生,涿鹿风云突变,域中归于一统,百族聚为中华,自中原而滂沛十方。从兹以还,历三代二千余年而入于秦,再历二千余年而有今。天不欲亡我中华,必不亡中华之文化。中华文化,有源以之开流;神州百族,有秩以之共理。炎黄脊梁,遍列***;姓氏血脉,扬辉全球。龙从云起,先民图腾,乃往昔五千年文明之大标识,亦兹后亿万年之大旌纛(dào)。大道之行,讲信修睦,故国之兴,端赖和谐。宇内各族,世界侨属,齐献瓣香,恭祭先祖。历万万代,共众芳之所在,固信美而永驻。刻石再拜,以颂以祷,斯馨无恙。

范曾于抱冲园 丙戌 周室颓隳,礼乐废弛,***失驭。战伐出于诸侯,列国窥窃神器。春秋之末,仲尼起于陬邑,感万方之多难,乃驰驱以宣教。冀辅弼于乱世,欲敦厉于黎庶。然则宫寝邃远,王者不悟。有楚狂接舆歌而过之,痛詈凤德之衰,切悲庙堂之殆。王者不谏,来者可追,孔子乃归鲁,不复出游。述而不作,非谓徒托空言,追往事,思来者,悬明镜而作《春秋》,立极则以昭万代。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忧古道之不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伤往哲之益远也。遂立倡仁恕中和之道,克己复礼之德。播雨杏坛,天下士赴之如万类之附麟凤。若颜渊、子路、公冶长、有子、子张、子贡、曾子七十二贤列坐其次,三千学子,相望于道。仲尼自云: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乃谆谆以告诸君子,知任重而道远,期弘毅以自励。世幽昧以炫耀,独好古而敏求。视富贵如浮云,思贤若渴,闻义即徒。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夫子者,其集微子、箕子、比干之懿德嘉行于一身者也。世人以夫子为木铎,非无由也。颜渊喟然而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是高***之敬仰,亦足为万代所供祀者也。荆玉含宝,幽蓝怀馨,此孔学之无尽藏也。延越百余载,孟子起于邹而倡义,与孔子之倡仁相辅佐。又越三百载,汉武独崇儒术,乃有毛亨、郑玄之辈为之诠,董仲舒之属演其说。再越千二百年,南宋理宗朝濂、洛、关、闽之学,勉心景迹,遂成大观,共祭诸孔庙。更越千载,日月虽迈,诵说犹馨,百川竞呼孔子之门庭,孔学之克守,于今愈盛。孔子学院,遍列全球,蔚为人类文化之奇观。

世变事异,而孔学不衰者,以“仁者爱人”、“先欲达人”为黾勉天下之襟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则厚望瀛海以高节。唯和衷而共济,讲信而修睦。此足称万国邦交之极则,亦各族和谐之宏观。遗训虽远,践行在迩,岁寒松柏,历千万龄而不凋,其非孔子博怀之远猷,而周赡之大略欤?

巍巍陵寝,郁郁巨柏,云霄万古,黛色参天。仰瞻烟霞,伏增肃敬,焚香再拜,赋以永祷。

已丑年范曾敬撰于抱冲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