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翻译

tamoadmin 成语教学 2024-06-06 0
  1. 学古诗|王维20·田园乐三·采菱渡头风急
  2. "类"古代怎么翻译
  3. 请翻译成白话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4. 类什么意思文言文
  5.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翻译
  6. 李纲 论天人之理 翻译

孟子

1.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园。。(《孟子》)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翻译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3.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

6.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孟子》)

7.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8.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下》

9.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

10.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孟子·公孙丑上》

11.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

12.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孟子·公孙丑下》

13.孟子曰:“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滕文公下》

14.孟子曰:“不以规距,不能成方员(圆)¨¨¨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孟子·离娄上》

15.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孟子·离娄下》

16.孟子曰:“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离娄下》

17.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告子上》

18.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告子下》

19.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尽心下》

20.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恶。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瘦哉?” 《孟子·离娄上》

《老子》名句

1.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5.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6.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7.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8.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9.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1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1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12.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3.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14.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15.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1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7.“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8.为无为,则无不治

19.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0.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

庄子》名句

1.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庄子?让王》

2.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庄子?知北游》

3.夫相收之与相弃亦远矣,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山木》

4.好面誉人者,亦好背而毁之。《庄子?盗跖》

5.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庄子?田子方》

6.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胠箧》

7.众人重利,廉士重名,贤人尚志,圣人贵精。《刻意》

8.荃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荃;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外物》

10.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庄子?让王》

11.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理也。《庄子?渔父》

12.夫天下莫大于秋豪之末,而太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 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齐物论》

1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在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养生主》

14.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养生主》

15.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大宗师》

16.“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庄子?外篇?秋水》

17.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庄子?杂篇?天下》

18.圣人之用兵也,亡国而不失人心

19.生为附赘悬疣,死为决疣溃痈

20.同与禽兽居,族与万物并。恶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

励志名言

1.如果我们想要更多的玫瑰花,就必须种植更多的玫瑰树。

2.伟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与别人共处逆境时,别人失去了信心,他却下决心实现自己的目标。

3.世上没有绝望的处境,只有对处境绝望的人。

4.回避现实的人,未来将更不理想

5.先知三日,富贵十年。

6.当你感到悲哀痛苦时,最好是去学些什么东西。学习会使你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7.伟人所达到并保持着的高处,并不是一飞就到的,而是他们在同伴们都睡着的时候,一步步艰辛地向上攀爬的。

8.世界上那些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时间最不费力。坚韧是成功的一大要素,只要在门上敲得够久够大声,终会把人唤醒的。

9.夫妇一条心,泥土变黄金。

10.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11.没有口水与汗水,就没有成功的泪水。

12.一个有信念者所开发出的力量,大于个只有兴趣者。

13.忍耐力较诸脑力,尤胜一筹。

14.环境不会改变,解决之道在于改变自己。

15.两粒***,一片森林。

16.每一发奋努力的背后,必有加倍的赏赐。

17.如果你希望成功,以恒心为良友,以经验为参谋,以小心为兄弟,以希望为哨兵。

18.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未曾失败的人恐怕也未曾成功过。

19.人生伟业的建立,不在能知,乃在能行。

20.挫折其实就是迈向成功所应缴的学费。

21.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22.忘掉失败,不过要牢记失败中的教训。

23.不是境况造就人,而是人造就境况。

24.含泪播种的人一定能含笑收获。

25.靠山山会倒,靠水水会流,靠自己永远不倒。

26.欲望以提升热忱,毅力以磨平高山

27.只要路是对的,就不怕路远。

28.一滴蜂蜜比一加仑胆汁能够捕到更多的苍蝇。

29.真心的对别人产生点兴趣,是推销员最重要的品格。

30.自古成功在尝试。

31.一个能从别人的观念来看事情,能了解别人心灵活动的人,永远不必为自己的前途担心。

32.当一个人先从自己的内心开始奋斗,他就是个有价值的人。

33.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34.推销产品要针对顾客的心,不要针对顾客的头。

35.没有人富有得可以不要别人的帮助,也没有人穷得不能在某方面给他人帮助。

36.凡真心尝试助人者,没有不帮到自己的。

37.积极者相信只有推动自己才能推动世界,只要推动自己就能推动世界。每一日你所付出的代价都比前一日高,因为你的生命又消短了一天,所以每一日你都要更积极。今天太宝贵,不应该为酸苦的忧虑和辛涩的悔恨所销蚀,抬起下巴,抓住今天,它不再回来。

38.一个人最大的破产是绝望,最大的资产是希望。

39.行动是成功的阶梯,行动越多,登得越高。

40.环境永远不会十全十美,消极的人受环境控制,积极的人却控制环境。

41.事实上,成功仅代表了你工作的%,成功是%失败的结果。

42.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43.成功的法则极为简单,但简单并不代表容易。

44.如果寒暄只是打个招呼就了事的话,那与猴子的呼叫声有什么不同呢?事实上,正确的寒暄必须在短短一句话中明显地表露出你他的关怀。昨晚多几分钟的准备,今天少几小时的麻烦。

45.拿望远镜看别人,拿放大镜看自己。

46.使用双手的是劳工,使用双手和头脑的舵手,使用双手头脑与心灵的是艺术家,只有合作双手头脑心灵再加上双脚的才是推销员。

47.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重要。

48.“人”的结构就是相互支撑,“众”人的事业需要每个人的参与。

49.竞争颇似打网球,与球艺胜过你的对手比赛,可以提高你的水平。(戏从对手来。)

50.只有不断找寻机会的人才会及时把握机会。你可以选择这样的“三心二意”:信心恒心决心;创意乐意。

51.无论才能知识多么卓著,如果缺乏热情,则无异纸上画饼充饥,无补于事。

52.如同磁铁吸引四周的铁粉,热情也能吸引周围的人,改变周围的情况。

53.网络事业创造了富裕,又延续了平等。

54.很多事先天注定,那是“命”;但你可以决定怎么面对,那是“运”!

55.若不给自己设限,则人生中就没有限制你发挥的藩篱。

56.赚钱之道很多,但是找不到赚钱的***,便成不了事业家。

57.蚁穴虽小,溃之千里。

58.最有效的资本是我们的信誉,它小时不停为我们工作。绊脚石乃是进身之阶。

59.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60.即使爬到最高的山上,一次也只能脚踏实地地迈一步。

学古诗|王维20·田园乐三·***菱渡头风急

从1 ?[cóng]

跟,随。跟从,跟随。《诗·邶风·击鼓》:“从 孙子仲 ,平 陈 与 宋 。” 唐 ?杜甫 《石壕吏》诗:“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狼》:“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跟,随。指随从的人。《诗·齐风·敝苟》:“ 齐子 归止,其从如水。” 陆德明 释文:“从,才用反。” 南朝 ?梁 ?沈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倾山尽落,其从如云。”如:仆从。

跟,随。指从死,殉葬。《诗·秦风·黄鸟》:“谁从 穆公 ? 子车奄息 。”

跟,随。指从嫁,陪嫁。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议对》:“昔 秦 女嫁 晋 ,从文衣之媵, 晋 人贵媵而。”

跟,随。指从夫,谓已嫁。 唐 ?韩愈 《河南府法曹参军卢府军夫人墓志铭》:“三女有从,二男知教。”

使跟从,使跟随。谓带领。《史记·项羽本纪》:“ 沛公 旦日从百馀骑来见 项王 。”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六》:“ 文帝 中年,感惟前後无益於边,乃赫然发愤,遂身贯戎服,新御鞍马,从六良家材力之士,驰射 上林 ,讲习战阵。”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温水》:“王尝从人止大石上,命作羹。从者白无水,王以剑击石,出水,今 竹王水 是也。”

指先导;引导者。 汉 ?刘向 《列女传·齐管妾婧》:“ 甯戚 欲见 桓公 ,道无从。乃为人仆,将车宿 齐 东门之外。 桓公 因出, 甯戚 击牛角而商歌,甚悲。 桓公 异之,使 管仲 迎之。”

往就;到。《晏子春秋·杂上十二》:“ 景公 夜从 晏子 饮, 晏子 称不敢与。” 晋 ?葛洪 《〈抱朴子〉序》:“故权贵之家,虽咫尺弗从也;知道之士,虽艰远必造也。” 明 ?夏桂洲 《四边靖·白鸥园漫兴》套曲:“朝夕相从,笑谈不了。”参见“ 过从 ”。

聚合;归属。《庄子·渔父》:“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续资治通鉴·宋孝宗乾道五年》:“择其可行者与可去者或可留存者,各以其类相从,置簿録上,以备他日***择。”

次;副。《北史·魏收传》:“月满如规,从夜则亏;槿荣于枝,望暮而萎。”《唐律·名例·共犯罪造意为首》:“‘共犯罪者’,谓二人以上共犯,以先造意者为首,馀并为从。”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子馆学生三百人,皆取文武三品以上,及国公子孙从三品已上曾孙补充。” 王家棫 《世家》:“虽是仅仅一个从六品的‘小老爷’,他父亲的官派是十足的。”

堂房亲属。 唐 ?韩愈 《上襄阳于相公书》:“伏蒙示《文武顺圣乐辞》、《天保乐诗》、《读蔡琰〈胡笳辞〉诗》、《移族从并与京兆书》。” 宋 ?曾巩 《夫人曾氏墓志铭》:“夫人,吾从女兄也。”

指堂房亲属中的世、代。 唐 ?柳宗元 《与杨京兆凭书》:“且 柳 氏号为大族,五六从以来,无为朝士者,岂愚出数百人右哉?”

追逐。《书·汤誓》:“ 夏 师败绩, 汤 遂从之。” 孔 传:“从,谓逐讨之。”《左传·桓公五年》:“ 祝聃 射王中肩,王亦能军。 祝聃 请从之。” 杨伯峻 注:“从之,谓追逐之也。”

追求。《诗·秦风·蒹葭》:“遡洄从之,道阻且长;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文选·张衡〈西京赋〉》:“捐衰色,从嬿婉。” 李善 注:“《韩诗》曰:嬿婉之求。”

听从;顺从。《易·坤》:“或从王事,无成有终。” 孔颖达 疏:“或顺从於王事。”《庄子·大宗师》:“父母於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 管仲 下命如流水,使民从也。” 唐 ?韩愈 《上贾滑州书》:“与之进,敢不勉;与之退,敢不从。”《红楼梦》第四回:“我正愁进京去有舅舅管辖,不能任意挥霍,如今升出去,可知天从人愿!” 郭小川 《春暖花开》诗一:“人心有多高,春天有多好,春从人意。”

和顺;安顺。指各安其位、各守其职的局面或秩序。《左传·昭公五年》:“ 昭子 即位,朝其家众,曰:‘ 竖牛 祸 叔孙氏 ,使乱大从。’” 陆德明 释文引 服虔 曰:“使乱大和顺之道也。” 杨伯峻 注:“从,顺也。谓其乱重要之顺道也。”《孔子家语·入官》:“君子入官有此六者,则身安誉至而政从矣。”《宋书·符瑞志中》:“神鸟者,赤神之精也……鸣中五音,肃肃雍雍。喜则鸣舞,乐则幽隐。风俗从则至。”

引申为通顺妥贴。 唐 ?韩愈 《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文从字顺各识职,有欲求之此其躅。”

如意;顺遂。《仪礼·少牢馈食礼》:“吉,则史韇筮,史兼执筮与卦以告于主人,占曰从。” 郑玄 注:“从者,求吉得吉之言。”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封禅》:“义胜欲则从,欲胜义则凶。”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故其候有从、逆……之变,其法皆不同。若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茂,是之谓从;天气明絜,燥而无风,此之谓逆。”

任凭;听凭。 唐 ?项斯 《题令狐处士溪居》诗:“为月窗从破,因诗壁重泥。” 宋 ?蒋捷 《霜天晓角·折花》词:“人影窗纱,是谁来折花?折则从他折去。知折去,向谁家?” 元 ?鲜于枢 《八声甘州》套曲:“从人笑我愚和戇, 潇 ?湘 影裏且粧呆。”《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两段姻缘,各从其便。”

从事;参与。《左传·成公十六年》:“君之外臣 至 ( 郤至 )从寡君之戎事,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淮南子·主术训》:“是犹贯甲胄而入宗庙,被罗纨而从军旅,失乐之所由生矣。” 宋 ?曾巩 《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初,君从进士试,屡不中。”

谓***取某种方针或方法。 汉 ?班固 《白虎通·考黜》:“君子重德薄刑,赏宜从重。”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练字》:“自 晋 来用字,率从简易。时并习易,人谁其难?”《太平广记》卷一七九引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维》:“後由此事,皆从宽典;至於贬黜,亦获善地。”《警世通言·老门生三世报恩》:“又替他纠合同年,在各衙门恳求方便, 蒯公 遂得从轻降处。”《儿女英雄传》第三三回:“查出下落,如果是失迷的隐瞒的,怎能便由他隐瞒失迷,只要不究他的以往,便是我家从宽了。” 张天翼 《最後列车》:“这是三桩大的。还有几百件小事,兹从略。”

经由;经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浊漳水》:“今 河 所从,去 大陆 远矣, 馆陶 北 屯氏河 ,其故道与?” 宋 ?蔡绦 《铁围山丛谈》卷一:“世传 仁祖 一日行从 大庆殿 ,望见有醉人卧於殿陛间者。”

古代算术中的术语。犹和数或乘积。 宋 ?沈括 《梦溪笔谈·象数一》:“相因以求从,相消以求负,从负相入,会一术以御日行。”

介词。在;由。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左传·宣公二年》:“ 晋灵公 不君……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记越地传》:“ 勾践 伐 吴 ,霸 关东 ,从 琅玡 起观台,台周七里,以望 东海 。”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赏誉》:“ 恒大司马 病。 谢公 往省病,从东门入。”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一:“有一士人从贵宦幕外过,见其女乐甚都。” 王蒙 《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九:“积水潺潺地从马路两边的泄水池流下去。”

介词。自。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唐 ?韩愈 《盆池》诗之二:“从今有雨君须记,来听萧萧打叶声。”

介词。向。介绍动作行为发生的对象。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越国 洿下,水旱不调,年谷不登,人民饥乏,道荐饥馁,愿从大王请籴。”《後汉书·逸民传·韩康》:“时有女子从 康 买药, 康 守价不移。” 唐 ?韩愈 《樊绍述墓志铭》:“ 樊绍述 既卒, 愈 将铭之,从其家求书。得书,号《魁纪公》者三十卷。”

介词。根据,依照。介绍动作行为发生时凭借的事物或依据。《列子·黄帝》:“若能入火取锦者,从所得多少赏若。”《淮南子·说山训》:“圣人从外知内,以见知隐也。”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笨麴并酒》:“计六斗米,用水一斗,从酿多少,率以此加之。”29.副词。就;随即。《左传·隐公六年》:“长恶不悛,从自及也。” 杨伯峻 注:“从,随从,犹今言跟着,表时间之速。 王引之 以为当作徒,不可从。”

副词。从来。《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这个就是说书的一片道学心肠,却从不曾讲着道学。”《儒林外史》第九回:“我家从没有人敢做这样事。” 茅盾 《子夜》六:“ 范博文 忽然感得从未有过的兴奋,激发了从未有过的勇气了。”

连词。从而;因而。 唐 ?刘言史 《病僧》诗之二:“空林衰病卧多时,白发从成数寸丝。” 清 ?王夫之 《显考武夷府君行状》:“迨及属纩,尽力营大事,一如 少峯公 。从称贷既广,竭力以偿,凡十年未尝一饱食一煖衣也。”

姓。 汉 代有 从成公 。见《通志略·氏族五》。

从2 ?[zòng]

直。南北曰从,东西曰横。《诗·齐风·南山》:“蓺麻如之何,衡从其亩。”《荀子·赋》:“有物於此……日夜合离,以成文章。以能合从,又善连衡。” 杨倞 注:“从,竖也。” 梁启雄 简释:“从借为纵;衡借为横。”《战国策·秦策二》:“广从六里。” 鲍彪 注:“横度为广,直为从。”

合纵。《韩非子·忠孝》:“诸侯言从者曰‘从成必霸’;而言横者曰‘横成必王’。”《战国策·魏策四》:“ 山 东之从,时合时离,何也哉?” 金 ?元好问 《天门引》:“ 秦 王深居不得近,从破衡成欲谁信。”

放纵。《礼记·曲礼上》:“敖不长,欲不可从,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陆德明 释文:“从,放纵也。” 晋 ?葛洪 《抱朴子·酒诫》:“目之所好,不可从也。” 宋 ?曾巩 《王制二》:“富而能约,不从以败礼;贵而能戒,不恫以好逸。”

纵然。《左传·宣公二年》:“从其有皮,丹漆若何?” 杨伯峻 注:“从同纵,让步连词。言纵令有皮,但丹漆难给,将若之何。”

这里几乎是 “从” 字的所有意思,还有几项是通***或***借的用法,不太常用,整个古籍中也只那一两处,故不列。希望能够帮到您。

"类"古代怎么翻译

策杖: 拄着棍杖。

杏树坛边渔父 :典故,出自《庄子·渔父》:孔子休坐于杏坛之上,***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下船而来,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

“渔父”为一隐者,听罢与孔子一番对话,指斥儒家思想,阐述自己“持守其真”,还归自然的主张。

桃花源: 典故,借用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理想居住之地。

站在渡头看湖中***菱女***摘菱角,风吹得好猛,于是拄着拐杖到树林西面,夕阳西下真美啊!

我就是那杏树坛边的渔父,也是住在桃花源里的人家。

《庄子·渔父》

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读书,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渔父者,下船而来,须眉交白,被发揄袂,行原以上,距陆而止,左手据膝,右手持颐以听。曲终而招子贡子路,二人俱对。

客指孔子曰:“彼何为者也?”

子路对曰:“鲁之君子也。”

客问其族。

子路对曰:“族孔氏。”

客曰:“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应,子贡对曰:“孔氏者,***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上以忠于世主,下以化于齐民,将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

又问曰:“有土之君与?”

子贡曰:“非也。”

“侯王之佐与?”

子贡曰:“非也。”

客乃笑而还,行言曰:“仁则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劳形以危其真。呜呼,远哉其分于道也!”

子贡还,报孔子。孔子推琴而起曰:“其圣人与!”乃下求之,至于泽畔,方将杖拏而引其船,顾见孔子,还乡而立。孔子反走,再拜而进。

客曰:“子将何求?”

孔子曰:“曩者先生有绪言而去,丘不肖,未知所谓,窃待于下风,幸闻咳唾之音以卒相丘也!”

客曰:“嘻!甚矣子之好学也!”

孔子再拜而起曰:“丘少而脩学,以至于今,六十九岁矣,无所得闻至教,敢不虚心!”

客曰:“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吾请释吾之所有而经子之所以。子之所以者,人事也。天子诸侯大夫庶人,此四者自正,治之美也,四者离位而乱莫大焉。官治其职,人忧其事,乃无所陵。故田荒室露,衣食不足,征赋不属,妻妾不和,长少无序,庶人之忧也;能不胜任,官事不治,行不清白,群下荒怠,功美不有,爵禄不持,大夫之忧也;延无忠臣,国家昏乱,工技不巧,贡职不美,春秋后伦,不顺天子,诸侯之忧也;阴阳不和,寒暑不时,以伤庶物,诸侯,擅相攘伐,以残民人,礼乐不节,财用穷匿,人伦不饬,百姓*乱,天子有司之忧也。今子既上无君侯有司之势而下无大臣职事之官,而擅饰礼乐,选人伦,以化齐民,不泰多事乎!”

“且人有八疵,事有四患,不可不察也。非其事而事之,谓之摠;莫之顾而进之,谓之佞;希意道言,谓之谄;不择是非而言,谓之谀;好言人之恶,谓之谗;析交离亲,谓之贼;称誉诈伪以败恶人,谓之慝;不择善否,两容颊适,偷拔其所欲,谓之险。此八疵者,外以乱人,内以伤身,君子不友,明君不臣。所谓四患者,好经大事,变更易常,以挂功名,谓之叨;专知擅事,侵人自用,谓之贪;见过不更,闻谏愈甚,谓之很;人同于己则可,不同于己,虽善不善,谓之矜。此四患也。能去八疵,无行四患,而始可教已。”

孔子愀然而叹,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丘不知所失,而离此四谤者何也?”客凄然变容曰:“甚矣子之难悟也!人有畏影恶迹而去之走者,举足愈数而迹愈多,走愈疾而影不离身,自以为尚迟。疾走不休,绝力而死。不知处阴以休影。处静以息迹,愚亦甚矣!子审仁义之间,察同异之际,观动静之变,适受与之度,理好恶之情,和喜怒之节,而几于不免矣。谨脩而身,谨守其真,还以物与人,则无所累矣。今不脩之身而求之人,不亦外乎!”

孔子愀然曰:“请问何谓真?”

客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其用于人理也,事亲则慈孝,事君则忠贞,饮酒则欢乐,处丧则悲哀。忠贞以功为主,饮酒以乐为主,处丧以哀为主,事亲以适为主。功成之美,无一其迹矣。事亲以适,不论所以矣;饮酒以乐,不选其具矣;处丧以哀,无问其礼矣。礼者,世俗之所为也;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贵真,不拘于俗。愚者反此。不能法天而恤于人,不知贵真,禄禄而受变于俗,故不足。惜哉,子之蚤湛于人伪而晚闻大道也!”

孔子又再拜而起曰:“今者丘得遇也,若天幸然。先生不羞而比之服役,而身教之。敢问舍所在,请因受业而卒学大道。”

客曰:“吾闻之,可与往者与之,至于妙道;不可与往者,不知其道,慎勿与之,身乃无咎。子勉之!吾去子矣,吾去子矣!”乃刺船而去,延缘苇间。

颜渊还车,子路授绥,孔子不顾,待水波定,不闻拏音而后敢乘。

子路旁车而问曰:“由得为役久矣,未尝见夫子遇人如此其威也。万乘之主,千乘之君,见夫子未尝不分庭伉礼,夫子犹有倨敖之容。今渔父杖拏逆立,而夫子曲要磬折,言拜而应,得无太甚乎?门人皆怪夫子矣,渔人何以得此乎?”

孔子伏轼而叹曰:“甚矣由之难化也!湛于礼仪有间矣,而朴鄙之心至今未去。进,吾语汝!夫遇长不敬,失礼也;见贤不尊,不仁也。彼非至人,不能下人,下人不精,不得其真,故长伤身。惜哉!不仁之于人也,祸莫大焉,而由独擅之。且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庶物失之者死,得之者生,为事逆之则败,顺之则成。故道之所在,圣人尊之。今渔父之于道,可谓有矣,吾敢不敬乎!”

学古诗|王维17·田园乐六·闲居

学古诗|王维19·田园乐二·再见封侯万户

学古诗|王维18·田园乐一·厌见千门万户

学古诗|王维16·早春行

请翻译成白话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出而万物睹。

(1) 形声。 从犬,頪( lèi )声。从“犬”,因犬种类最相似。本义:种类 (2) 同本义 [kind;class;type;category] 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说文》 皆守株之类。——《韩非子·五蠹》 无法者以类举。——《荀子·王制》 壹统类。—《荀子·非十二子》 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列子·仲尼》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纸灰之类冒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 亦类此耳。 梨栗枣柿之类。——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归类 类考(学院的科考);类族(事物因习性相近而形成的类别);类神(迷信占卜名词。六壬课中十二个用来判别吉凶的“十二支神”的总称) (5) 族类 [race] 吾三番擒之而不杀,诚欲服其心,不欲灭其类也。——《三国演义》 (6) 事例;条例 [example;regulations;rules] 举类迩而见义远。——《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7) 通“颣”。缺点,毛病 [fault] 民之生也,辟则愚,闭则类。——《管子·乘马》 大者大类,小者则治。——《管子·地员》 (8) 古祭名,祭天 [sacrificial rites;offer a sacrifice to he***en] 肆类于上帝,禋于六宗。——《书·尧典下》 是类是妈祃,是致是附。——《诗·大雅·皇矣》

类什么意思文言文

原文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

译文声音相同就会互相应和,气息相同就会彼此寻求。水会流向低洼潮湿的地方,火会趋向干燥的区域;亲密往来是跟随有雄才大略的人,人民的心向是跟随威武勇猛的人。帝王起身站起来因而引来众人观看。

注释:“云”亲密往来。《康熙字典》又狎昵往复也。《诗经·小雅》昏姻孔云。《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晋不邻矣,其谁云之。”(狎昵:亲密。)

? “从”跟,随。跟从,跟随。《诗·邶风·击鼓》:“从孙子仲,平陈与宋。”

? “龙”具有雄才大略的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风”风俗,民情(人民的心向、愿望。)。《左传·昭公二十一年》:“天子省风以作乐。”

? “虎”比喻威武勇猛。《诗经·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

? “圣人”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韩非子·外储说右下》:“是以圣人不亲细民,明主不躬小事。”

? “作”起立,站起来。《论语·先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

? “万”众多,极多。《诗经·小雅·桑扈》:“彼交匪敖,万福求求。”

? “物”人,众人。《左传·昭公十一年》:“晋荀吴谓韩宣子曰:‘不能救陈,又不能救蔡,物以无亲。’”

? “睹”看,看见。《荀子·王霸》:“其谁能睹是而不乐也哉!”

黄道周《节寰袁公传》翻译

很多相似事物的综合:种~。~群。~别。~书。分~。人~。

相似,好像:~似。~同。

类,种类相似,惟犬最甚。――《说文》

皆守株之类。――《韩非子·五蠹》

无法者以类举。――《荀子·王制》

壹统类。―《荀子·非十二子》

其负类反伦,不可胜言也。――《列子·仲尼》

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梁惠王上》

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庄子·渔父》

纸灰之类冒之。――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亦类此耳。

梨栗枣柿之类。――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又如:类考(学院的科考);类族(事

今黄生贫类予 ——袁枚《黄生借书说》 类似,像

类类)lèi

⒈种,具有共同特征事物的综合:同~。种~。分门别~。物伤其~。

⒉似,像:画虎~狗。刻鹄~鹜。

大抵,大致:~多如斯

摘自《百度汉语》《百度百科》

李纲 论天人之理 翻译

明·黄道周《节寰袁公传》白话释义:

黄道周说:呜呼!二正之际,与手握权柄的人和事真是一言难尽呀!那个时候,朝中有人玩弄权术,百姓生灵涂炭。巨寇兴师作乱于边,枭雄伺机窥伺于内。

国家腹地及边远地区,疑惑不定的檄文频繁从朝中传出。其时年轻的皇帝尚称英武,重情惜义,絫泽所参,众志成城。少数几个贤明的士大夫戮力共勉,柴车以质朴诚实建立伟业在先,于少保以忠烈克继其后,吴永清、罗学古等人亦争先为国效命,共赴时艰。

明正德中,人才兴盛,派别互立;许季升高瞻远瞩,正大之气充溢于京师劲旅间。何世光调停捭阖,权用谋略止于宰辅。王德华、彭济物昂低殊态,裁酌用心。内廷宦官横行无忌,要如蟠蟒学虬,但又远远达不到蛟龙蹈海的能量。君子上视王权威仪,下祝鼍鼓,乘熟而落之,掇如也。

至于魏忠贤、崔呈秀辈,岸谷所渐,五岳山海几乎为之易位。北部边塞士兵披甲雄于猰□,天偷斯难,以养外患。

睿智之人难以为朝谋划献策,勇武干练之人也没有办法决断;仁人不能护卫,忠义无以裁断,只有等时机成熟待圣人出来然后天下可以晏然。其时即使有于少保、罗学古之才,王德华、彭济物之健,删杰就厌,则中门近关,两窦其选矣,然且诸君皆难以作为。

予观古人崇尚智慧选择刚直,遇大事能金蝉脱壳,如季札、蘧瑗、晏婴、乐毅等人,都在大难来临之前飘然脱身,且又不损其名节得以立身。到了东汉时期,怀鸩捣椒四壁的富贵,以死相勉,以为春秋之义与易殊旨。

其间虽有主动辞官去籍者,也不过都是闲散边远不大得志的散官而已。至于那些乘朝车、执宫戈,怀抱赤子之心而又忍辱负重秉持朝纲的大夫,心中必然怀有中兴朝纲的远大抱负。

即使在卿士大夫的豹袖之下舍弃生命,独行安之。如张奂、皇甫嵩者。张奂攻破诸羌叛乱,安抚幽、并二州,却耻于为王甫和曹节所出卖利用,发愤为陈蕃和窦武伸冤昭雪,最终未能跻身三公之列。

皇甫嵩荡平黄巾军,攻破梁州乱贼,征赴阙门,赖其子皇甫坚寿与董卓有私交才得以免遭杀身之祸,虽然位列三公,却终未实现自己的抱负抱恨终生。

当魏忠贤、崔呈秀阉党专权秉政之时,已经很少有坚守节义贞操到底的人,如果说朝中还有白手完结之士,那义贞之人必是大司马节寰袁公可立。

袁公名可立,字礼卿,青年时中进士,治理苏州府刑狱,官员考察时以政绩第一上报朝廷,被特召为西台御史,因直言抗疏(遭罢官)归里。

二十六年后再复出,统帅管理登莱军。这时正值辽东大溃败之后,三韩难民不断流落到辽南内地 ,依仗辽东的庇护和接济得以生存,和辽东人搅扰在一起,主客混居,夜间惊扰***时常发生,完全是依靠袁可立的安抚才得以安宁下来。袁可立离开登莱没过几年,登莱就溃败下来。

袁可立巡抚登莱的时候,白莲乱军聚众金乡一带,与从睢州出发前去登州赴任的袁可立不期而遇,袁可立乘单骑指挥所带家丁卫队冲入敌阵,乱军四散逃开。袁可立令登州军袭捣乱军,于是才有了兖州平定白莲教之功。

这时毛文龙诪张于海岛间,刘爱塔疑惧彷徨于海上南四卫,熊廷弼、王化贞功罪之争纷扰于朝野,崔呈秀、霍维华结党盘踞朝中。

袁可立为扩建水师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堵塞要害之地,焚烧后金**的屯粮,与海上各岛相互联络,出兵收复旅顺要地,沿海得以平安。

又突然有朝鲜李倧擅自废黜李珲而自行篡位的***,袁可立果断请求朝廷讨伐。接着李倧挟太妃之命遣使来中国汇报请罪,说李珲失去民心,改步自赎。

袁可立又请求朝廷对朝鲜进行严厉质问和谴责,并要求其派出军队助大明协剿后金鞑虏,观点与朝廷公议相合。从这一***就可以看出袁可立的文韬武略,袁可立离开朝鲜十余年,朝鲜就被后金完全攻陷。大凡袁可立起作用的地方,都是事关明金战略全局的大事。

袁可立在登州巡抚三年,七次上疏求辞官归里,袁可立归里后魏忠贤的气焰就更加嚣张和跋扈了。

辅臣兵部尚书孙承宗视师塞外,多次请求面见天启皇帝,朝廷内外流言四起,说孙承宗要进宫清除魏忠贤阉党。这时的袁可立已经告病回到睢州正有绿野田园之乐,不久又因为明对后金战事吃紧再次被起用为兵部侍郎。

袁可立在海疆数年,对边关将领的心理和特点十分洞悉,朝廷本来想借重袁可立在军中的名望来驾驭这些手握重兵又难以驯服的将领为国立功。

袁可立来到兵部后,留心观察朝中大僚的动态,他发现阉党乱政十分严重,心中闷闷不乐,和阉党屡次发生争执,到了矛盾无法调和的地步,不得已多次请辞朝官要求重回边疆戌守,袁可立的这一做法进一步激怒了魏忠贤和崔呈秀众阉党。

但天启皇帝还是很看重袁可立在登莱海疆曾经立下的赫赫战功,给予兵部尚书的加衔让其光荣退休,阉党也终没有进一步加害袁可立的借口和机会。这时的官员能以这种方式主动辞官退休的少如凤毛麟角,都认为袁可立真有难得的先见之明。

天启皇帝宾天后,因为三大殿工程告成的功典又加封袁可立太子少保的官衔,袁可立坚决推辞不接受,受到朝野齐声称赞。

大凡袁可立经手处理的事情,都有长远的考虑和安排,深得事物的要领和精髓。

袁可立为苏州府推官时,浙江湖州罢官在家的前礼部尚书董份,因为广敛资财被乱民围攻,闹得非常厉害,两台官员下文书授权袁可立处理此事。袁可立到任后,立即广泛收集诉状分发到各县衙门以削弱哄乱的声势,然后缉捕一两个带头闹事的人依法处理,***很快得到平息。

正当倭寇出没战备吃紧的时候,吴中一带豪侠青年王士绣骕、乔一琦等人自命保家护国,他们的仇家向官府诬告他们图谋叛乱。两台官员马上对他们侦查勘问。唯独袁公认为他们不过是狂放不羁的青年,没有其他事情。后来经过审查果然没有发现什么,事情才停止。大家一致认为袁可立是一个德高望重的人。

袁可立在登莱的时候,正值元宵节大宴宾客,忽然有报说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部要发动兵变,众将官听到这消息都吓坏了。

袁可立不慌不忙从容派出小队人马前去拜访沈有容大将。问道:“李性忠原本是将军手下的人,这人怎么样啊?”沈有容满口担保没有问题。

袁可立说:“我本来知道他没有问题,只是先让他暂且解除兵权休息一下吧。”从这件事中袁可立处事的严谨和从容不迫再一次显现出来。

袁可立任职苏州府推官时,在汛期出海(到海滨)巡查。有一个李姓军官邀请袁可立宴饮,席间出示两把精美的倭寇武士刀。袁可立接过刀仔细查看后返还于他。

半年后,有战报说在海上擒获倭寇二十人,并搜查到很多倭人的物资,其中那个军官让袁可立看过的三把倭寇武士刀也出现在这次的上报之列,因此袁可立很是怀疑。

不久,琉球来朝廷进贡的使者到了,说几个月前曾有船只随风飘流到这边,把那些人放出来给他看,贡使一眼便看出他们都是琉球良民。众人都称赞袁可立明智如神。

袁可立巡抚登莱的时候,毛文龙曾极力夸大满浦、昌城的战报数字,竟然说兵力尚不及千人,不发一矢一箭,仅仅靠埋伏火炮攻击,就使奴贼人马自相践踏,死者多达四、五万人。

袁可立对这个天文数字根本不相信,于是正式发布檄文审查毛文龙东江军的战况始末。毛文龙从此嫉恨袁可立。袁可立说:大海距离大明天子太远,做臣子的不能有所欺瞒,难道不是这样吗。由此再一次看出袁可立处事的聪明和历练。

当其为苏州府推官时,太守石昆玉因为廉洁刚正而得罪应天巡抚(李涞)。巡抚公开奏章内容对石昆玉进行弹劾陷害。

事情交付四郡处理,四郡的官员推举袁公执笔(处理此事),袁公书写文书卷宗为石昆玉洗雪冤屈,同僚们都十分害怕

袁可立说:“万事由我一人承担。我怎么会因为上司的*威来诬陷贤明的太守呢?”案件调查完毕,袁可立对李巡抚宣读供状,声音铿锵有力。

巡抚十分羞愧,以屏风遮住颜面。袁可立宣读的声音更加洪亮严厉,巡抚无地自容不得已自己弹劾去职。朝野上下都称颂袁可立是一个刚正不屈的好官。

袁可立在御史台任职的时候,碰到别的御史触怒了皇帝,将要受到廷杖的责罚,各位御史都到内阁为这位御史求情,辅臣把皇帝的意思作为理由拒绝了。

袁可立在后面高声说道:“只是宰相不愿意吧!”辅臣闻听此言恼羞成怒,知道只有袁可立才能当面顶撞说出这样的话。

后来发生了帝王庙的景德门被雷震毁,袁可立又借机连续上疏针砭朝政时弊,譬如京郊的祭祀大典、皇帝的早朝讲读等六、七项大事都在袁可立的严辞抨击之列,章奏送到皇帝那里后被搁置起来不往下批发。朝廷因此事大肆谪罚袁可立,再用再贬,最后竟被削职为民,百官相救也无效。

袁可立被昭雪起用,又告病归里,不久又被起用。当国者希望袁可立老有所成锋芒不露,袁可立却说人老更应该成熟泼辣。

任职兵部左侍郎时,正好碰上后金的头领努尔哈赤死亡,袁崇焕派出僧人前去吊孝慰问,袁可立严厉谴责这种行为有辱中国。有一天,权贵人物在乾清门外恭候,说话特别放肆不羁,袁可立引用很简单浅显的道理进行了有力回击。

虽然不能挽救局势,但袁可立嫉恶如仇的性格再一次在这里表露无遗。袁可立刚正不阿的风骨和最著名的***都发生在理刑官和监察御史的任上,虽然没有跻身到三公台辅之列,其至大至公之高节已发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又当定陵工程告一段落,天下以道家法义相宽仁,四五十年都是如此,隐贤在野,没有任何怨言。士大夫离开二正已经很久,以正统儒家的礼教相劝勉,就好象中国历史上从来没有发生过汉朝延熹、建宁宦官乱政一样。

袁可立于万历十七年己丑出理苏州府推官,二十三年乙未晋升监察御史,这时正是他最年轻气盛的时候。看到皇帝身边的显贵宦官从宫廷的侧门出来,人们唯恐避之不及。

一日,袁可立巡视北京西城,发现有内廷的太监杀死人命,袁可立马上立案查办,严加审讯予以正法。有人劝可立道:“这人犯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呀,是万历皇帝最亲近的弄臣,你怎么敢为难治罪他呢?”袁可立愤然慷慨道:“我只知道朝廷有三尺法令,不知道什么弄臣不弄臣。”

这时候皇上有些厌恶大臣频繁地议论朝政,朝廷动不动就以“卖直沽名”压制正当的言论。袁可立直言上疏道:“近年以来,大臣们的言论很多,言辞激烈直率,以致触怒了皇上,因此罢黜的官员不下一百人,而且都说是‘卖直沽名’。

这些正直敢言的官员都被斥退,而不正直的人却能得到升迁;爱惜名节的官员遭罢免,而坏名声的官员却能得到重用。

朝堂上充斥着不正直、败名节的官员,那么以后的民生休戚和官员的邪恶正直,还有谁敢再为国家进言呢?”奏疏呈上,俸禄被剥夺一年。唉!当年很多国计民生重大决策的归宿,大抵都是这种命运呀。

袁可立多才多艺,一贯善于坚持并主张自己的立场和观点,急皇上和朝廷所急。善于蓄积正气和精神进行自卫,不戚戚然,所以在动荡和乱政的情况下也多能免遭祸患,但从不懈怠和废止自己的事业和主张。

天启六年丙寅到七年丁卯这段时间,是魏忠贤乱政的巅峰时期,这时贤达正派的士大夫没有一个能超过袁可立的。董其昌先生说:“袁可立多才多艺,谋略过人,善于独立思考问题。

***使没有遭遇到毛文龙、魏忠贤这样的变故,他就能实现自己的意志和主张,充分施展自己的抱负和才能,如此建立韩琦、范仲淹这样的伟大功业,难道还有什么疑问吗!”又说:“袁可立爱惜自己的名节,远胜于功名利禄。善刀而藏,急流勇退。”

考察当年魏忠贤乱政的那段年月,与袁可立前后掌握和辅佐军权的官员,大多都在被崇祯皇帝追究刑责的行列,一个个罹罪的官员都能被清楚地数落出来,而袁可立却能视功名如粪土。

与魏忠贤对着干,过后才能知道袁可立以此保全了自己的名节要比那些为了继续做官而逢迎献媚阉党的人要高明得多呀。

袁可立的先世为安徽凤阳府人,始祖袁荣以帮助明太祖开国的功勋做官到睢阳卫百户,因此在此安家定居。到了第八世时袁可立出生,生下来就有很好的仪态,额头宽阔,眉毛稀疏。

到了七岁时就能通读《毛诗》、《礼记》,不到三十岁,连续考中举人和进士,读通了诸子百家的著作。

安夫人怀孕袁可立的时候,每次洗漱完毕总能在水中看到金色的鲤鱼荡漾浮游。袁可立随着年龄的增长,也不断出现一些异样的征兆,于是自己也预知到自己未来所能达到的名位和境界。

(袁可立)七十二岁时去世。去世的前一天晚上,西南方向有一颗很亮的星体陨落了,这颗星落地时有很大声响。

子袁枢,博雅而有胆识,官户部郎中,另有传记。

原文:

史周氏曰:呜呼!二正之际,与阿柄者难言之矣。方其时,室有凝阴,野有亢血。鸱虏号于其外,枭藩伺于其侧,堂奥之间,疑檄不绝。

然值天子英武,练于情事,絫泽所参,众志如结,二三贤士大夫黾勉戮力,柴叔舆以质实匡襄于先,于廷益以骏烈克巩于后,吴永清、罗学古之徒咸将助竭蹷也。

康陵时,人才方兴,庭径各别:许季升瞻遐瞩幽,清气见于禁旅;何世光调停折冲,权用究于天宰;王德华、彭济物昂低殊态,而裁酌当心。诸常侍即纵横,爪牙自竖,要如蟠蟒学虬,未有吞海之意。诸君子上视王鈇,下祝鼍鼓,乘熟而落之,掇如也。

至于魏崔,岸谷所渐,渎岳易势。北牙擐甲之士,雄于猰□,天偷斯难,以养外患。智者不能谋,勇者不能断,慈者不能卫,义者不能决,赖圣人特起而后天下晏然。计其时即有于廷益、罗学古之才、王德华、彭济物之健,删杰就厌,则中门近关,两窦其选矣。然且诸君不能。

予观古人尚哲简戆,因事蝉脱,如季札、蘧瑗、晏婴、乐毅之流,皆值祸难飘然,有以自立。逮于东汉,怀鸩捣椒,以死相勉,以为春秋之义与易殊旨。间有挂冠拂衣,盖亦疏逖无甚系着意而已。至乘朝车、执宫戈、桓桓德心者,皆有重寄。

舍命豹袖之下,即独行安之,如张然明、皇甫义真其人矣。张然明破诸羌,静幽并,耻为王曹所卖,发愤申陈窦之冤,卒不得为三公。皇甫义真荡黄巾,破梁州贼,征赴城门,赖其子坚寿以免,虽卒为三公,亦不大竟其志。

当魏崔时,盖无复然明义、真者。有之,则必自大司马节寰袁公也。

袁公可立字礼卿,以英年成进士,理苏郡报最,召入西台,抗疏归。

二十六载始出,仗钺治登莱军。于时辽左新溃,三韩余众大东焉,依东人,遇辽众,不相主客,时时夜惊,赖公抚绥无事也。公去登莱不数载,而登莱遂败。

公出登莱时,莲贼初在金乡,猝与遇,单骑麾之,败麇散去,徐用登师捣其后,是以有兖东之功。

于时毛文龙诪张于岛上,刘爱塔恫疑于沓渚,熊王之案持于内,崔霍之交盘于中。公一意治师,塞要害,焚盗粮,联络诸岛,收复旅顺,而海上晏然。

又猝有朝鲜废立之事,公毅然请讨。既而李倧衔太妃命,称李珲通□失国人心,改步自赎也。公因请正词质责之,以济师助剿为券,与廷议合。

是以东事一视公。公去又十余年,而朝鲜为□陷。凡公所发轫者,率视旋辙为重轻如此。

公在登可三载,七疏归,归而魏焰益肆。

孙枢辅滞塞外,久请陛见,中外汹汹,以为志在君侧。而公方有绿野之乐。居亡何,以□警起公为少司马。公久在东疆,于诸大丑变态甚悉,***欲借公为功。

公既至中朝,观诸侯动静,邑邑不乐也,数有所抵牾,欲自请外,以此失魏崔欢。

天子犹念***上劳,予加衔致仕去。盖是时致仕者若凤□,以为奇表矣。

熹朝上宾,以殿工加太子少保,恳辞不受,时论韪之。

凡公值事,多长算,得大体,洞于要会。方为苏理时,湖州董宗伯以厚赀为乱民所窘,哄甚,两台檄公解之。公至,即博收讼牒下各县以杀其势,徐取一、二倡乱者抵法,事遂定。

又值倭警,吴中豪子弟王士骕、乔一琦辈驰骤自命,怨家诋为不轨。 两台急诇之。公独谓是狂生,无他。卒谳不得实,乃已。众谓公长者也。

及在登莱,方元宵宴客,有传辽将李性忠与张尔心谋叛者,诸监司怖甚。公徐命小队阿殿过沈帅,问曰:“李性忠固公所用人,令何状?”沈帅百口保其无他。公曰:“吾固知其无他,但且令释兵柄安坐耳。”于是公之整暇再见之矣。

又公为苏理时,以汛期出海澨。有李弁者邀公饮,示二倭刀。公谛视还之。后半载,报海上擒倭二十人,覆夷器,则三刀俱在。公心疑之。亡何,而琉球贡使至,称数月前有飘舟坠此岸,出其人视之,则皆琉球也。众咸谓公神明。

及在登莱,毛帅盛自诩满浦、昌城之捷,用兵不满千,不遗一矢,伏炮机发,使□自践藉,人马腾踏死者四、五万。

公心疑之,移文东江审其颠末。毛帅以是恨公。公固谓海上去天远,臣子勿欺,何厌详者。于是公之练达再见之矣。

又公为苏理时,郡守石昆玉以廉直忤中丞。中丞露章劾之。事下四郡,四郡推公秉笔,公伸牍尽雪其冤。同列为缩项。

公曰:“吾自任之!吾奈何以上台故诬贤太守?”谳成,对中丞诵之,其声琅琅。中丞愧甚,举屏自障。公读法声益厉,中丞遂自劾去。众咸谓公强项也。

及在御史台,值他御史触上怒,将廷杖,诸御史诣***乞伸救,辅臣以上意为辞。公于末坐抗声曰:“特相公不肯耳!”辅臣拂然,廉知为公。

先是雷震景德门,公上疏陈阙政,如郊祀、讲朝六、七大事,章未下。 ***用是谪公,再收再黜,以底于削甚哉!救之罔效也!

公既用,久踬复起。当事者冀其少艾,公自谓老当愈辣。方在司马门时,会□□(老酋)死,袁经略遣僧吊赠,公力诋其辱国。一日,请权贵祗候乾清门,出声无律。

公引咫尺之义折之。虽无所匡挽,而义形之意再见之矣。凡公精神著于为司李、御史时,即不跻台辅,其精神亦有以自见。

又当定陵镇静,以道法宥天下,四五十年间,留贤在野,怨咨不生。士去二正远,时以名教相厉,若不复知有延熹、建宁之事者。公以己丑理苏郡,乙未入西台,正当盛时。中贵出掖门,往往避骢。

公一日视西城,有内珰者,公辄按捶问抵罪。或语公:‘此弄臣,奈何窘之’?公奋曰:‘吾知有三尺,何知弄臣’!

既上稍厌诸激聒,***动以卖直沽名抑正论。公乃抗疏曰:议论繁多,言词激切,致干圣怒,废斥者不止百十余人,概目为卖直沽名。

夫卖直者退,则不直者进;沽名者斥,则毁名者庸。朝有不直、毁名之臣,***生休戚、人品邪正,谁复为国家昌言乎’?疏上,夺俸一年。呜呼!国是所归,往往如此矣。

公多才艺,善持论,急主上之急。积精自卫,无闷毒,故在乱能免,居危不废。丙丁之间,天子贤达士夫无出其右者。董先生曰: “公才兼数器,心运四虑。

藉令一再出不于毛帅、魏珰之时(《节寰袁公行状作“世”》),得行其意,展布四体,韩范之业,岂顾问哉!”又曰:“公护名节,胜于功名。善刀而藏,见机勇退。”夷考当年,与公先后秉机佐钺者,名在刑书,历历可数,然后知公之完誉所得远矣。

公先凤阳人,始祖荣以开国功为睢阳百户,因家焉。五(应为“八”)世生公。生有异姿,广颡稀眉。七岁通毛诗、礼记。未三十联第,通百家书。

安夫人妊时,数盥水,见金鲤荡漾盎中。及长,数有异兆,自知其名位所届。寿至七十有二卒。卒之前夕,有巨星陨西南,坠地有声。子枢,博雅有胆识,为户部郎,别有传。

赞曰:溪子子贵洞,千将利断,桑榆决机,不以为晏。然有卒,义真不乱,道不可挠,还归其贯。廷益抱诚,噬膻曷及?济物微巧,扶绳缓急,刚柔之中,则有袁公 。 事不可调,睍视未穷。呜呼才难,睇彼东蒙。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万历十九年八月,进士及第后的袁可立正任苏州府推官。而立之年的袁可立血气方刚,初生之犊不畏虎。苏州自古江南重地,是当朝首辅申时行和王锡爵的故乡,背景不是一般复杂,来此赴任的官员无不是如履薄冰。座师陆树声谙熟江南官场,对袁可立的前途十分担忧。

“即座师陆公为公虑之”。时“苏当轮蹄之冲,财富刑狱甲于他郡,公徐而理之。胥吏抱牍如山,公片言立决,如风扫箨,爰书无只字出入。……(知府)‘倚公如左右手’”。

太守石昆玉以廉直著称,因按治豪横而得罪应天巡抚李涞,李涞诬劾太守。万历十九年五月,“中丞劾其不职。得旨,下所司堪问。”

石昆玉“以强直失当途欢。中丞台以乘墉而攻,无弗胜者。竟夺于,清议咋舌。(李涞)自免去。”李涞迫害石昆玉的由头是“擅动吴县库银”,案情惊动皇帝,查了一两个月,结果是子虚乌有,于是公论汹汹。南道御史李用中指斥申时行和李涞挟私报复。

万历十九年六月十一日,申时行上疏自辩:“臣何能私臣家人申炳?……若抚臣李涞之参石昆玉以钱粮,而臣之行勘昆玉正以显明其心迹”,说查处石昆玉有县令和巡抚的举报材料,我不过秉公执法而已。案件一时陷入僵局。

因李涞与宰辅申时行、王锡爵 交厚,有司惧其威,无敢问者。“事下四郡,司礼皆知诬陷,相顾愕盱。” 江南四郡的大僚惧怕惹祸上身,推来推去没人接案,最后把这个烫手山芋推到袁可立手里。

译文

天意和人为的道理是一样的。人们做完一件事,到了无可奈何,然后就把它归咎于天意。譬如农夫种田,已经辛勤耕耘却遭遇水灾或旱灾,才能说上天实在使他饥饿;又如医生治病,已经用好药物却还不能治好病人,才能说上天实在使病人死亡。

现在不曾辛勤耕耘却埋怨上天年成不好,不曾投放好药却责备上天索命,这行得通吗?古代的君子,因为对天意不了解,所以对人事能尽心尽力。因此在朝为官者,猝然遇到不同寻常的变故,等到明察将要发生的道理,必定据理力争挽救制止它发生,即使获罪直到赴死而无悔。

这种想法表明:我懂得尽力而为罢了。幸亏当时国君听从了建议,能够转危为安,哪里知道这是人为的原因而不是天意所为呢?如果不幸当时国君没有听从建议,直到获罪而死,然后就归咎于无可奈何,说“这是天意啊,不是人力所能做到的”,君子也就没有遗憾了。

原文

天人之理一也。人事尽,至于无可奈何,然后可以归之于天。譬犹农夫之治田,耕耘之功既至而遇水旱,乃可曰天实饥之也;医师之治病,药石之功既至而犹不起,乃可曰天实死之也。今未尝力耕耘而望岁于天,未尝投药石而责命于天,其可乎?古之君子,以在天者不可知,而尽其在人者。

故立人之朝,卒然遇非常之变故,及察事理之将然,必力争而救止之,虽得罪至于蹈死而不悔。其意以谓:吾知尽夫人事而已。幸而时君听之,可以转危亡而为安存,庸讵知人之非天也?不幸而不听,至于得罪而死,然后可以归之于无可奈何,曰“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君子亦无憾焉。

扩展资料

文章背景

《论天人之理》出自宋代《梁溪全集》卷一百四十五,作者是李纲。本书主要讲述天意和人为的道理是一样的。人们做完一件事,到了无可奈何,然后就把它归咎于天意。《梁溪全集》又称梁溪先生文集,包含全文一百八十卷和附录六卷,由傅增湘校定,清道光刻本。

李纲文集在其生前已有初步编次,尚未定稿。至嘉定二年,李纲之孙李大有为福建路提举市舶司干办公事,方刊李纲奏议集凡八十卷,而未及其它诗文。李纲文集全帙的刻印是由权知邵武军姜注在嘉定六年来完成的。但这个书版後遇火灾被毁,赵以夫在绍定年间尝为补刻。

宋刻本一百八十卷至今犹存残卷,藏上海图书馆。元明时期李纲全集未再重刊,只有一些选本行世。《四库全书》所录汪如藻家藏一百八十卷本《梁溪集》,即出於宋嘉定邵武刊本。此外,今天尚有数部清钞本及道光刻本传世。

作者简介

李纲(1083年7月27日-1140年2月5日),字伯纪,号梁溪先生,常州无锡人,祖籍福建邵武。两宋之际抗金名臣,民族英雄。

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李纲登进士第,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旋即又遭免职。他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纳。后病逝,追赠少师。谥号“忠定”。

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著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