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_李广难封的原因解析

tamoadmin 成语分类 2024-06-07 0
  1. 李广一生未能封侯,原因何在?居功自傲还是时运不济?

李广是个很有***色彩的将军。他的敌人叫他飞将军。唐人王昌龄曾写诗赞他:“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就是由一个李广酒后把石头当老虎射穿的传说,而演化出的成语。

但是这样一个名将,在连年用兵、军功易得的汉武帝时代,居然没有博得封侯。王勃引李广的典故就是基于这个史实。既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对世态人情的感慨。而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自身原因

李广难封的原因是什么_李广难封的原因解析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军功不够据《史记》、《汉书》记载,汉武帝时期因军功封侯的共有26人。而其封侯标准有以下几点:①捕斩敌军王、相、将军、阏氏等;②斩敌千级以上;③在战斗中为夺取胜利作出重大贡献的;④父亲在战斗中做出重大贡献而死,儿子可以获封侯。而李广在文景两朝的对匈战争中主要任务为防守工作,而武帝其间的五次主动出击战中却以三次未遇敌和二次覆没告终。虽经七十余战却从未达到封侯的标准。

为什么李广在武帝时的主动战中未能取得与他名气相应的战果呢?这其中也是由他自身的一些原因决定的。据《史记》记载:李广自负其能,因为自己箭法好而要求自己在十步之内非不中不射,常常由于这个原因离敌人太近而被围困,守城时曾经亲率三百士兵离开守军去追匈奴的三个射雕者,在治军方面却又不事文书能简则简。然而分析以上几点司马迁着重记载的***,我们对李广战败的原因也能窥探一二。

首先,自负其能,做为一军之将领,在军事行动中因为追求自己的完美勇武形象而导致常被敌人围困。纵然最后都能得以生还,但却失去了在战争中时时了解敌我军情,因势改变全军战斗行为的能力。往往一片厮杀而缺乏谋略,仅凭莽夫之用自然难以获得很好的战果,主将被困而后果自可想而知。

其次,身为一郡之守却离开职守之地率三百士兵去追三个射雕者,从此行为中可看出李广欠缺大局观,事情考虑不分轻重缓急。如若射雕者为诱敌之计,匈奴在李广离开后的夜里前来偷袭,后果又将会何等惨重。从这一点上看李广为将之欠缺。

最后,在治军方面李广主张***自便,幕府文书极尽简便。这样虽然方便了士兵个人,却散漫了军队整体。从考古出土文书中我们得窥西汉幕府文书之内容,其中详细到每个士卒的姓名相貌特征,每天有哪些人生病,什么病,用了什么药,哪个时间段谁替换了谁的岗位等等一系列内容。面面俱到的近乎一部部监控录像。这样无论出了什么事情都具体到时间和个人。而李广嫌这些文书麻烦,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一些情况无法及时了解。而军队最重要的莫过于整体素质,不愿受苦的士兵在宽松的环境下又如何能达到“静若处子,动若脱兔”的行军效果呢?

性格因素据《史记》记载,李广最后一次出征是漠北大战以前将军身份随卫青击匈奴。李广因为卫青让他与右将军赵食其从东路夹击而愤愤不平,不向大将军告辞就恼怒的回到部队。在这样的状态下与右将军出东路,右将军赵食其与之相处必然尴尬异常。加上自然环境的恶劣,最终导致大军迷路,失去了最后一次封侯的机会。从这件事情上看出,李广因为名声大,资历老,不愿意服从三军统帅的指挥。同样也不能明白各路协作的重要性,他只希望正面与单于对决,而忽略战略的意义,缺乏大局观。李广的性格缺陷在杀霸陵尉***上(一天夜里李广带着一名骑马的随从外出,和别人一起在田野间饮酒。回来时走到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大声喝斥,禁止李广通行。李广的随从说:“这是前任李将军。”亭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许通行,何况是前任呢!”便扣留了李广,让他停宿在霸陵亭下。没过多久,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韩将军迁调右北平。于是天子就召见李广,任他为右北平太守。李广随即请求派霸陵尉一起赴任,到了军中就把他杀了。)也得到充分的体现,往往意气之举而不考虑后果。其遇事睚眦必报,心胸狭窄不能容人的的性格,决定了他在得知卫青要让刚失候的好友公孙敖挡单于的事情后而不能很好配合出师的结局。

同样是同时代的御史大夫韩安国,他坐牢的时,狱吏田甲辱安国。韩安国说:“你就不怕我死灰复燃?”田甲此人很幽默:“你复燃,我当洒尿灭之。”后韩安国被拜为梁内史。田甲知后,逃走。韩安国更幽默说:“不逃走就不杀,如果逃走,就灭其九族。”田甲不敢走,向韩安国认罪。韩安国笑着说:“你给我洒泡尿看看。”韩安国不仅放走了田甲,而且还善待了他。这就是韩安国一种大人不计小人过的气度。但李广却做不到。

杀降至祸这个原因虽然不能说是原因,但却是李广自己觉察到的问题。《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载,李广数不能封侯,于是向搞星相占卜的王朔抱怨道:“自从汉朝北击匈奴以来,我未尝不在其中,然而其他将领都封侯位列三公,然而我却没有封侯,难道我命中注定不封侯?”东方朔说:“你想想,你有没有做什么亏心事情?”李广说:“我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我杀了已经投降的八百人。”东方朔说:“祸莫大于杀已降,此及将军所以不得封侯者也。”杀俘虏在古代本身就是不道

李广一生未能封侯,原因何在?居功自傲还是时运不济?

由于司马迁写的《史记》中对李广事迹的描述,让我们对李广的形象有了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同时,对李广悲惨的遭遇十分同情。李广为汉室江山征战一生,却临死也没有实现封侯的夙愿,实在让人感到惋惜。后人还为此写过一句诗,那就是?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那么,李广难封的原因究竟是因为什么呢?难道仅仅是因为运气不好吗?

那么,让我们看看李广的生平,去看看他没有封侯的原因到底在哪里。我们知道,汉朝的封侯是有严格的规定的。那就是在建国的时候,刘邦和大臣们约定的,非刘氏不王,无功不得封侯。李广要封侯,就要至少符合一个条件,那就是必须要有足够的军功。

李广是秦朝世家军人子弟,当然带兵打仗有他的家传。再加上猿臂善射,在军队中很快脱颖而出。史书上说,汉文帝曾经很欣赏李广的才能,对他说:?惜乎,子不遇时!如令子当高帝时,万户侯岂足道哉!?这就在李广心中播下了依靠军功封侯的***。

但是,李广并非不是没有遇到时机。虽然在汉文帝的时候,天下没有大的战争,可是,汉文帝去世后,连续两代君主,汉景帝和汉武帝都发生过大的战争。李广也参与了这些战争,可是他还是没有能够封侯,那么时机不利这个理由是站不住脚的。

在汉景帝的时候,发生了七国之乱。在这次战争中,李广大显身手。他在战争中夺取了对方的旗鼓,立下了功劳。按理说,有这样的功劳是够得上封侯了。因为在后来李广的儿子就是因为跟随霍去病出征,在战役中夺取了匈奴的旗鼓被封为关内侯的。

但是,李广却没有被封侯。为什么?这是因为李广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所以没有得到汉景帝的封赏。这个问题就显示出了李广在政治上的问题。梁王是汉景帝的一奶同胞的弟弟,仗着母亲的宠爱,觊觎皇帝的宝座。李广是汉景帝的将军,却去接受梁王的拉拢,接受梁王的将军印,这个问题是十分严重的。从此,李广被汉景帝打入另册,再也没有封侯的机会了。

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李广的机会又来了。汉武帝即位后,急于扭转边防的不利形势,对匈奴进行打击。于是,他从马邑伏击战开始,对匈奴开始了大规模的反击战。李广因为在边疆多年,有对匈奴作战的经验,所以也成为反击战的主要将领。

可是,李广的战绩却是差强人意的。他不要说取胜,能够平安回来的次数都极少。在他对匈奴反击战的战绩中,一次没有遇到敌人撤回,一次全军覆没被俘逃回,一次被匈奴包围,几乎全军覆没,最后一次的大决战因为迷路误期而***。

我们可以看看,李广这样的战绩,如何给他封侯?因此说,在汉景帝的时候,是因为犯了政治上的错误被剥夺了封侯的资格,而在汉武帝的时期,是因为他没有战功没资格封侯。

那么,为什么李广在对匈奴的战略反击中没有建树?他不是被司马迁说成?飞将军?的吗?这要从李广的带兵方式和个人性格说起。

我们看司马迁对李广带兵方式的记载。司马迁记载这些,主要是和当时的汉朝另一位名将程不识做比较,用以表现李广带兵能力高超的。

及出击胡,而广行无部伍行陈,就善水草屯,舍止,***自便,不击刀斗以自卫,莫府省约文书籍事,然亦远斥候,未尝遇害。程不识正部曲行伍营陈,击刀斗,士吏治军簿至明,军不得休息,然亦未尝遇害。不识曰:?李广军极简易,然虏卒犯之,无以禁也;而其士卒亦佚乐,咸乐为之死。我军虽烦扰,然虏亦不得犯我。?

我们看李广的作战方式,他对军队的行军、住宿都很随意,唯一的警戒措施就是远远的派出哨兵。这种方式应该是李广家族传下来的带兵方式。这种带兵方式在国内作战是有效的。因为国内作战的主力是以步兵和战车为主的军队,机动性很差。以骑兵为主的李广的军队,只要远距离的放出骑兵警戒,就足以给自己的军队提供预警的时间,做好战斗准备。

对匈奴的防御战中,这种作战方式也是有效果的。这是因为匈奴地理不熟,作战不敢过于大胆。比如李广在面对优势匈奴的时候,故意在匈奴军队前休息。匈奴不知道李广的虚实,不敢攻击一样。在防御作战中,这种作战方式也可以为李广的军队提供预警保护。

可是,这种作战方式到了对匈奴的进攻作战的时候,已经完全不起作用了。李广面对的是比他的军队机动力更强的匈奴军。而他所处的地域,是人生地不熟的匈奴的控制区。如果他被匈奴盯上,他的警戒措施是根本不起作用的。这也是他在对匈奴的战略反击战中屡屡受挫的原因。

程不识对李广的作战方式评价是中肯的,虽然将士都感觉和李广一起作战很轻松自在。可是,一遇到匈奴的进攻,就无法很快做出反应,会遭到严重的打击。

李广的作战方法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这是一个方面。而另外一个方面,他的性格也造成了他的悲剧。李广在汉景帝的时期遭到了压制,性格方面对上级有着一定的抵触情绪,这也直接影响了他的作战行动。

比如他和张骞一起出征的那一次,张骞是主将,率领主力,而李广率领四千骑兵作为前部。在出征后,李广孤军深入,竟然将张骞的主力甩掉了一天的行程。从这一件事,就看出李广对张骞的态度。结果李广被匈奴包围,险些全军覆没。最后功过相抵,没有赏赐。好好的一次立功的机会,就这样被李广丢弃了。

而李广根本就不从中汲取教训。在最后一次出击的时候,他担任前将军。而卫青在得到匈奴单于主力位置后,制订了正面迎敌,侧翼包抄的作战***。当让李广率领全军五分之二的主力迂回的时候,李广却根本不同意。他以自己是前将军的理由,拒不执行命令。最后是在卫青的强令下,才气呼呼的离去,连礼都没有向卫青行。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李广对卫青的态度。

最后,卫青在和单于主力交战的时候,李广却迷路了。最终,卫青虽然打败了单于,却因为将近一半主力没到,只打了个击溃战。这一仗,卫青全军都没有封赏。李广的态度更加强横,他干脆***了事。

结语:

我们可以从李广的生平可以看到,李广没有能够封侯,除了客观原因外,和他自己有着极大的关系。在汉文帝的时代,没有战争,使得李广无用武之地。

在汉景帝的时代,在七国之乱时,李广建立了足以封侯的功勋。可是因为政治立场错误,接受了梁王的将军印,被剥夺了封侯的资格。

最后到了汉武帝的时代,他却已经落后于时代了。他的作战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的战争形势的需要。因此,他在战争中屡遭挫败。而李广本人在性格上也有着一定的缺陷,他不是汲取教训,向霍去病这样的年轻将领学习,改进自己的作战方式,只管抱残守缺。在作战中又过于强调自己的主观意愿,不尊重上级的意见。最终,李广错过了所有封侯的机会,只得含恨而终。

李广难封,原因在于战功不够?

李将军有才,但个人才气并不是封侯的充分条件。与李广同时参军的堂弟李蔡,“为人在下中,名声出广下甚远”,却跟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右贤王有功,达到斩杀敌人首级的数量规定,被封为乐安侯,后来还当上了丞相。然而李广终其一生都得不到封爵和封地,官位没超过九卿。人生成功需德、才、机三大要素相互配合,李广难封的原因之一是有才无机遇。

文帝朝没有大规模的战争,李广也就没有突出的战功;景帝朝李广在平定吴、楚叛乱时立功扬名,可是他私受梁孝王的将军印,违反了朝廷的法令,朝廷认为他功不抵过,不予封赏;景帝朝汉对匈奴***取的政策是防御,李广守边境天天和匈奴作战,斩杀敌人首级的数量也达不到封侯的标准;解鞍却敌的战例虽然展示了李将军智勇双全、射技高超的才能,但也无功可赏。

武帝朝对匈奴***取的政策是进攻打击,元光五年(前130),卫青、公孙敖、公孙贺、李广等四将军各带一万骑兵分头出击匈奴。年轻小将卫青领兵到达匈奴腹地龙城,斩杀敌人数百,立了首功。偏偏老将李广被俘,尽管逃脱归汉的经历生动***,毕竟损兵折将,自己军队伤亡太多,朝廷执法官判决李广应该斩首,后来还是李广用钱物赎了死罪,削职为民。李广在家闲居数年后,因匈奴入侵杀死辽西太守,打败了韩将军(韩安国),武帝才重新启用李广。李广重新履职后的数年间,也有过多次与匈奴作战的经历,但都无功或功过相抵,没有得到封赏。

“李广难封”成为了后世慨叹功高不爵,命运多舛的成语。既有怀才不遇的意思,又有对世态人情的感慨。两千余年来对于“李广难封”原因的讨论也没有断绝过。后世有人将李广难封的原因归结为:军功不够、性格因素、杀降至祸,还有人通过对比李广和卫青这两个同时代军事人物的命运,认为是汉武帝任人唯亲,抬举卫青,排斥和压抑李广。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60多岁的老将李广迷路的真实原因是汉武帝的授意?

早在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决战前,公孙昆邪曾和汉武帝说过:“李广才气,天下无双,自负其能,数与虏敌战,恐亡之。”这句话出自于《史记.李将军列传》。意思也就是说:“李广这个人,才华没得说的。但是呢,他有些自傲了,没事总和一波匈奴打,怕是总会吃大亏。”武帝觉得很有道理,因为李广本来几十年中打的是防御战,而不是边跑边打的游击战,还有就是当时飞将军李广已经60多岁了,体力和脑力和二十多岁的卫青和19岁的霍去病相比肯定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挨不住他不断请战,于是让他做了一个前将军。但是出于对老同志的照顾,汉武帝又偷偷授意卫青不要让老同志李广遇到匈奴主力,适当的时候把他支开到侧方。

于是,李广在参与卫青大将军的漠北之战时,卫青让李广从侧路袭击。但李广一介勇夫思想的顽疾又出现,他请战当先锋,但卫青却没有同意李广的请求,李广怒而回部。

一是卫青了解李广,李广自以为是,不听指挥,没有大局意识,跟敌人小打小闹行,大规模作战就不能胜任了;二是卫青看到李广年纪也大了,体力和精力都不足,而且李广急于封侯,想最后一博取得战绩,因此在他这种急于求胜的情况下,难免会出现失误。

因此卫青还是很理智地拒绝了李广的请战请求。但就是让李广从侧路进攻,李广也没有顺利完成任务,他带领队伍迷了路,没有及时和卫青主力部队会合,以至让单于逃跑。卫青责怪了李广几句。李广顿时感到一阵悲凉:“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六十馀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然后引刀自刎,死得很悲壮,百姓闻之皆恸哭之。

李广之子李敢与霍去病的恩怨

李广有三个儿子,李当户,李椒两个都死在了李广前面,只有李敢跟随霍去病征伐匈奴颇有战功,被封侯。李敢因为怨恨卫青逼死了李广,找机会殴打了卫青一顿泄愤。卫青家奴出身,为人一向谨言慎行、性格内敛,谦逊低调,同时卫青对李广之死应该也是心存愧疚的,所以卫青对外隐瞒了此事。 作为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少年得志,做事张扬,知道了此事便怀恨在心。公元前118年,李敢随汉武帝到甘泉宫打猎时,霍去病借机射死了李敢!霍去病当时圣眷正浓,所以汉武帝对外就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一年后,霍去病病逝。之后,汉五帝又多次派其他人出征寻找匈奴残余,都战绩了了。公元前119年的战役是汉武帝时期攻打匈奴的巅峰之战。